辐射质量范文(精选11篇)
辐射质量 第1篇
质量体系运行的管理是计量检定工作的重要部分, 它一般由计量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确保检定工作的受控和准确[1]。结合其具体工作, 研究制作了质量体系运行的日常管理软件。此软件基于VC和Access软件平台, 利用VC编程和ADO技术 , 实现了管理信息录入查询的窗口化操作和管理 ,减少了工作量, 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
2 需求分析
计量办公室主要负责质量体系运行的日常管理工作, 保证计量检定的各项活动受控、合法[1]。在辐射计量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管理中, 需要对大量的文档或文件进行处理, 工作任务较繁重, 归纳起来, 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送检辐射仪器来往文件的处理 , 包括送检单位、仪器型号、检定情况、 委托件、检定证书、原始数据等信息或文件的存档或派发情况。
(2) 检定人员资料的管理 , 包括人员简历、人员培训和考核情况的录入和修改等。
(3) 标准、仪器设备的管理 , 包括放射源、仪器设备及相关资料的填写和保存等情况。
(4) 重要质量运行活动的资料处理 , 包括质量监督、内审、管审和期间核查等活动相关资料的填写、 存档、查阅。
3 模块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 可以把软件设计成5大模块, 分别为系统管理模块、检定仪器信息管理模块、检定员信息管理模块、设备标准信息管理模块、质量管理运行信息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用于用户登录管理, 可设置密码和用户名,增加系统使用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检定仪器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录入和查询送检仪器的详细信息, 由送检仪器信息录入和仪器信息查询两部分构成。
检定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检定人员个人情况的录入、修改和查询功能, 由检定员信息录入和信息查询两部分构成。
设备标准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标准源及配套设备情况及相关资料的录入和查询功能, 由设备标准信息录入和信息查询两部分构成。
质量管理运行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质量监督、内审、管审和期间核查等重要质量运行活动资料的填写、存档和查阅。由质量运行活动信息录入和信息查询两部分构成。
4 软件设计
4.1 设计原理
本系统主要用Access数据库进行设计的, 通过ADO技术连接Access数据库, 使数据库能够在可视化窗口进行操作管理[2]。ADO (ActiveX Data Objects) 技术是微软1996年发布的, 实际上是一个用于存取数据源的COM组件, 它提供了编程语言和统一数据访问方式OLE DB的一个中间层。开发人员可以编写访问数据代码不用关心数据库是如何实现的, 只需要关心数据库的连接。[3]访问数据库时, 可以通过ADO中简单的参数设置完成, 而不需要复杂的SQL命令。ADO的组件使用需要利用支持COM的高级语言, 本系统的开发就是利用支持ADO技术的CB来实现的, 通过ADO组件中的ADOConnection、ADOTable等实现和Access数据库连接 , 并通过VC实现界面的可视化操作。
4.2 数据库的建立
根据软件模块结构设计, 相应的在Access数据库里主要建立4个表格, 包括检定仪器表、个人信息表、设备标准信息表和质量活动运行表。其中表内用于存放文件的字段另建立专门窗口显示。
4.3 界面设计及操作
4.3.1 登录
根据系统管理模块的要求登录界面设计如图1所示。
图1输入框用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点击“OK”按钮可进入系统, 从而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4.3.2 检定仪器信息管理
根据检定仪器信息管理模块的要求设计其界面: 界面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检定仪器信息录入部分, 包含输入框 (位于界面的左上区域)、表格 (位于界面的左中区域) 和附件录入显示窗口 (位于界面的右半区域); 另外, 在表格中增加了“附件”一栏, 检定仪器附件内容包含委托件、检定证书、原始数据等文件, 由于这些文件不能在表格中进行相关操作, 因此在界面的右半区域设计了附件录入显示窗口,并通过右下方的4个按钮实现对文件的下载、保存、显示、和删除的操作管理; 附件录入显示窗口功能比较强大, 能够显示收录各种格式的文档, 包括扫描的文件, 在窗口显示文件后, 双击窗口还可对文件进行浏览、打印和修改等操作。第二部分是检定仪器信息查询部分, 位于界面的左下区域,包括关键字输入框、查询按钮和查询显示表格3个内容, 通过在输入框里输入指定的关键字查询所需的相关资料信息。
4.3.3 检定员信息管理
根据检定员信息管理模块的要求其界面设计如图2所示。
检定员信息管理界面设计和操作与检定仪器信息管理界面相同, 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4.3.4 设备标准信息管理
根据设备标准信息管理模块的要求其界面设计如图3所示。
设备标准信息管理界面设计和操作与检定仪器信息管理界面相同, 具体内容详见如图3所示, 此界面“附件”一栏内容包括放射源登记表、仪器设备登记表和设备检定情况登记表等文件。
4.3.5 质量管理运行信息管理
根据质量管理运行信息管理模块的要求其界面设计如图4所示。
质量管理运行信息管理界面设计和操作与检定仪器信息管理界面相同, 具体内容详见如图4所示, 此界面“附件”一栏内容包括质量监督的不符合项报告、纠正预防措施、内审报告、 管审报告、期间核查表等文件。
5 结语
防辐射方法总结:如何防辐射 第2篇
【生活中的防辐射方法】
生活中的防辐射方法主要用来防居家环境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家电释放的电磁辐射,具体的方法有:第一,挑选正规厂家的名牌家电产品,保证安全;第二,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减少家电辐射。第三,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特别是电视机、电脑、冰箱等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第四,缩短使用电器时间;第五,家里一般的电线也存在辐射,现代家庭中一般的固定电线都是走“暗线”,问题还不大,但是如果在床边或最常活动的地方安置十分密集的接线板或插头,就可能会影响健康。因此,不要在床头安装电器或插头为宜。
【工作中的防辐射方法】
这里所指的工作中防辐射方法主要是指在写字楼、办公室等室内工作环境中的防辐射方法,具体的有:第一,避免自己的座位对着别人电脑背面,因为电脑的背面往往辐射较大;第二,在电脑摆放集中的办公室工作的话,有空经常起身出门呼吸新鲜空气;第三,常对电脑的人要端正坐姿,调整屏幕的亮度、色差和角度,尽量使眼镜平时电脑屏幕,又不能离屏幕太近;第四,尽量不要坐在打印机和复印机的旁边;第五,工作室不要把手机长时间放在办公桌离身体很近的地方,尤其不要放在离身体很近的地方长时间充电。
【医疗过程中的防辐射方法】
在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接触到的辐射为电离辐射,如果接触到的辐射照射剂量过大,很可能对身体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而在医疗过程中,患者能采取的防辐射方法主要是避免接触。首先,患者要严格遵守医院放射科的操作规范,必须听操作人员安排,不可违规进入禁入区域;其次,CT检查速度较快,患者在接受CT检查时受到的辐射比X射线检查要少,如果医生要求患者接受CT检查,那么患者可以不必要求X射线检查,当然CT检查费用较高,且需要预约,要视情况而定;第三,接受X射线透视检查时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要大于X射线摄片检查,患者应予以重视;另外,接受放射性诊断检查不可过于频繁。
【经常上网的防辐射方法】
每天上网的朋友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减少辐射对人体和皮肤的伤害,具体方法是:
第一,增加营养很重要。维生素B对脑力劳动者很有益,如果睡得晚,睡觉的质量也
不好,应多吃动物肝脏、新鲜果蔬,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物质。
第二,平时要多做体操,以保持旺盛精力。
第三,电脑显示器辐射会产生静电,最易吸附灰尘,长时间面对面,更容易导致斑点与皱纹,为了避免电脑辐射对肌肤的伤害,人们尤其是女性要做好预防。比如选择适合自己的隔离霜,平时多吃一些紫菜、海带等食用品。上网结束后要洁肤,用温水加上洁面液彻底清洗面部,将静电吸附的尘垢通通洗掉。
第四,上网时可以穿件婧麒防辐射服,减少辐射危害
第四,平时准备一瓶滴眼液,以备不时之需。
第五,不定时地喝些枸杞汁和胡萝卜汁,对养目、护肤功效也很显著。
【小孩防辐射方法】
小孩防辐射方法一: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E都属于抗氧化维生素,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减轻辐射导致的过氧化反应。
小孩防辐射方法二:摄入胶原弹性物质。胶原弹性物质存在于像海带、紫菜这样的食物中。海带中含有的胶质、动物皮肤、脊髓中的胶原物质都有一种黏附作用,它可以把体内的辐射性物质黏附出来排出体外,而且其中动物皮肤所蕴含的弹性物质还具有修复受损肌肤的功能。
小孩防辐射方法三:多吃一些番茄、西瓜等红色水果。这些水果中的番茄红素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抗辐射、提高宝宝免疫力等功效。
【防电磁辐射的技术】
第一,屏蔽防辐射技术
屏蔽防护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电磁辐射的作用和影响限制在指定的空间之内,屏蔽防护技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第二,吸收防辐射技术
吸收防护技术是将根据匹配原理与谐振原理制造的吸收材料,置于电磁场中,用以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并转化为热能或者其他能量,从而达到防护目的的技术。
第三,接地防辐射技术
接地防护技术的作用就是将在屏蔽体(或屏蔽部件)内由于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使屏蔽体(或屏蔽部件)本身不致再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从而保证屏蔽作用的高效率。
第四,距离防辐射技术
从电磁辐射的原理可知,感应电磁场强度与辐射源到被照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辐射电磁场强度与辐射源到被照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因此,适当地加大辐射源与被照体之间的距离可较大幅度地衰减电磁幅射强度。
【核事故发生后的防辐射方法】
核事故发生后的早期,一般认为是指事故发生后的1~2天。在这个时期,受灾人员可以采取的防辐射方法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
核事故发生后的中期是指早期之后到核辐射影响开始减退之前,这个时期比较长,具体有多长因核事故的严重程度而异。在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对受灾人员而言,除了可以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措施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还是应当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在受灾区域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灾区居民由污染区向外搬迁。
辐射质量 第3篇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核能的开发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同时企业是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的技术之一,但是使用核能伴随着核辐射问题一直是当前核能问题,为了能够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人们的生存空间,所以加强对我国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其发展问题也是我国核能技术发展的首要技术问题之一,下面便是针对我国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问题进行的全面的分析。
1.当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辐射问题一直是我们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辐射污染问题一直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核污染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使用核能的主要的问题,所以提高核辐射检测能力,对于提高我国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虽然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对核辐射问题进行监测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核辐射环境网络管理现状,但是并且不能提高提高核辐射环境的盖改善服务,这也是我国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不足之处,例如网络管理结构不合理、监测能力不足、辐射环境监测部队伍建设要求不严格等等一些问题,所以加强改进我国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我国核能的使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改善我国核辐射管理问题,以达到建立规范化、合理化的核辐射管理制度体系,以使得我国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2.我国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体系的问题
2.1基层监测装置的监测能力差
核辐射监测装备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在实际的情况中,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会配备完成的核辐射监测设备,所以导致许多城市在应对紧急核辐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影响,例如核辐射监测能力差,监测效率不及时、监测范围不全面等等,这对于我国加强核能的使用时极为不利的,同时我国当前所成立的核辐射监测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数属于非专业人士,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差,所以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体系的建设十分的重要,培养训练大批的专业的防辐射工作人员是极为重要的。
2.2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监测数据分析能力低
基层核辐射实验室中虽然能够监测到核辐射环境的监测数据,但是这种数据混杂了其他数据,例如电磁辐射等等,这些辐射数据仍旧存在于核电站周围污染源附近,而针对这种监测到的辐射数据分析需要更为先进的综合数据分析技术,以及相应的应用能力才能够进一步的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这也导致当前许多基层实验室不能在最短的时间检测出核污染的实际情况,监测到的数据往往与实际的污染情况存在很大的出路,对于核污染情况的公开化是十分的不利的。
3.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建立或者完善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体系
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需要培训相关的专业工作人员,这对保证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大力使用网络技术加强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体系的运行,使得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体系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并且逐步建立长期有效的质量监督体系,具体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实际情况的情况建立相应的质量分析体系,同时结合国外辐射污染的参考指标来进行;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标准化的实验室;第三:加强建立质量控制技术、物质标准以及在全国范围建立标准化样品库;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可以使得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体系更加的规范、科学、有效。
3.2建立有效的信息化质量管理网络平台
除了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体系之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的动态数据库,这对于我国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处理都是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加强了对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动态管理,使得与其他机构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实际情况辐射情况。
结束语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问题直接的影响到了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问题,同时其管理情况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都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我国对于核辐射监测网络质量管理中投入巨大,不断使用新科技技术其中,并且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防辐射技术以及工作经验,所以对于我国核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的管理只有不但的完善其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其价值,减少辐射对于人们的影响,维持人们的生存环境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刘华,赵顺平,梁海燕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辐射防护,2008,28(06).
[2]环境保护部.~008160号关于增补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第一批国控 点点位的通知fZ].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2007年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年鉴.2008
辐射质量 第4篇
1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特点概述
不同于传统的采暖系统,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方式具有许多显著的优势, 所以, 其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 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方式可以使室内的温度自下而上程递减趋势。而这种温度分布方式, 会给人员脚部温暖而头部清凉的感觉, 形成满足人体供热需求的理想室温分布。同时, 由于热量是来自于地板的辐射, 所以将减少墙体对人的辐射, 进而使室内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其次, 相较于传统的供暖方式,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方式想要达成同样的室内温度, 只需要耗费较少的能源。同时, 利用辐射采暖系统也可以实现对不同室内环境的温控, 进而进一步减少能源的损耗。
另外, 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方式, 不需要占据室内空间, 取消了传统的散热器, 增加了使用面积, 由于敷设了聚苯板隔热层, 具有一定的隔音效果。
2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常见质量通病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方式的种种功效要想正常发挥, 还需要在一定的质量保障之下。所以, 只有熟悉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常见质量通病的预防及处理, 才能更好的应用这种采暖方式。
2.1 设计质量通病
在进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设计时, 由于设计人员基础薄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员常常没有进行房间供热负荷的计算, 就直接进行系统的设计。而在没有进行房间高度的附加率和间歇供暖问题的考量下, 一些设计人员会采用相同的管道间距进行系统的设计, 从而导致不同房间的温度偏差较大的情况产生, 进而导致房间的供暖不能满足正常的供暖需求。
2.2 材料质量通病
材料对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一些材料质量通病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供暖效果。就目前来看, 由于国内生产的地热用管材PEX交联聚乙烯管、PE-RT耐热聚乙烯管等产品品牌众多, 质量参差不齐, 质量不达标的地热盘管易折弯、易破裂。分集水器的规格型号众多, 排气阀及控制阀往往不灵活, 使用寿命短。
2.3 施工质量通病
就现阶段来看,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施工方面存在的质量通病仍然较多, 进而给采暖系统的功能发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 由于采暖系统处在地板之下, 所以一些施工队伍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 常常没有考虑到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混凝土结构出现了起砂和开裂的问题, 也有一些加热管并没有被混凝土覆盖, 进而容易出现管道破裂的问题。另一方面, 一些施工队伍并没有做好卫生间下水管道的处理, 从而导致了卫生间的水沿着加热管流向其他房间, 进而造成了房间出现渗水的问题。再者, 在房屋后期装修的过程中, 由于施工队伍没有采用有效的保护措施, 所以容易造成加热管的损坏[1]。
3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质量通病的防治
3.1 设计质量通病的防治
想要使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质量有所保障, 就要进行设计质量通病的防治。首先, 设计人员要进行房间供热负荷的计算, 并在计算时注意埋地加热管的热损失问题和地板表面家具的散热问题。同时, 设计人员还要对房间过热和超标准热量的问题考虑, 进而精确的完成对房间供热情况的计算。其次, 设计人员要进行地板辐射散热量的计算。具体来说, 就是进行加热管散热量、盘管间距和供回水平均水温等多种内容的计算。其中, 盘管间距的计算问题尤为重要, 将会直接影响到室内采暖情况, 所以要认真完成此部分内容的计算。另外, 在设计过程中, 除了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管间距的确定, 还要进行加热管的关联布置, 进而防止室内温度出现变化较大的情况[2]。
3.2 材料质量通病的防治
为了进行材料质量通病的防治, 施工单位在进行材料选择时要严格按照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技术规定来进行。一方面, 施工单位要根据许用环应力值的大小和设计中的材料型号, 进行不同种类的加热管的选择。另一方面, 施工单位要向建设单位提供材料检验报告, 从而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而验收单位则要在受到材料报验单后, 现场进行材料外观、规格和型号等内容的检验。而检验人员一旦发现材料质量存在着不合格的问题, 则要通知施工单位将不合格材料撤离现场, 并担负起延误工期的责任。
3.3 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
为了进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 施工单位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施工工作的完善。首先, 在进行保温板、钢丝网等结构的铺设时, 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经审核通过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在进行钢丝网的排列时, 要利用钢钉和铁丝进行钢丝网的固定, 同时用扎带将加热管固定在网片上, 并做好加热管的弯头的固定。而这样一来, 就可以防止加热管暴露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其次, 在进行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时, 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上的要求来进行。因此, 本文对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质量通病及防治问题进行的研究, 有利于促进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工程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丁金波.浅谈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优劣分析[J].玻璃, 2009.
[2]刘鹏.辅热太阳能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第5篇
设备处:
因科研工作需要,我院需要建立一个同位素实验室,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的相关实验研究。
我院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的重要课题——《基于结构的PDE抑制剂设计和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该实验将继续进行至少3年的时间,主要使用3H标记的cAMP或cGMP作为示踪底物测定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酶活性。另外,我院药理毒理学、药物化学等学科也需要迫切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H进行科学研究。
基于上述目的,目前我院已经购买了一台PerkinElmer Tri-Carb2910TR液体闪烁分析仪,以方便开展同位素实验。该仪器目前由药学院中心实验室管理,可对外开放,校内外各单位老师都可在仪器负责人的监管下,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使用。根据我们的预期,拟建立的同位素实验室将采用一般湿式操作进行实验。预计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低于2×107Bq,10最大等效年操作量低于10Bq。
目前,根据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的第三类丙级实验室场所的卫生防护要求,我院已在药学院大楼顶层东侧一间实验室进行了室内表面装修、通风系统的改造及购置了如辐射监测仪等相关配套设备;工作人员已经接受了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局举办的辐射安全培训班的培训,取得了辐射工作安全许可证;对于放射性试剂的购买、使用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我们也将遵循环保部门和中山大学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
鉴于我们拟使用的同位素活度较低,且是在组织良好、人员训练有素的实验室进行医学研究,因此特申请豁免。
望批准。谢谢!
附件:PDE活性测定方法
PDE活性测定方法
1.2 μL 0.20 μM 氚代底物3H-cAMP或者3H-cGMP(Sigma-Aldrich,USA,20000-30000 cpm/assay)用Assay Buffer1(组成20 mM Tris·HCl,10 mM MgCl2,1 mM DTT,pH值为7.5)或者Assay Buffer2(组成20 mM Tris·HCl,4 mM MnCl2,1 mM DTT,pH值为7.5)稀释至60 μL。
2.加入40 μL已用Assay Buffer1或者Assay Buffer2稀释的蛋白质缓冲液。3.混合液在25℃下静置反应15 min。
4.依次加入200 μL 0.2 M ZnSO4和200 μL 0.2 M Ba(OH)2溶液,振荡混合。5.将混合物离心(14000 rpm,5 min)。
6.取上清液430 μL加入3.5mL Liquid Scintillation Cocktails(ScintiSafe PlusTM 50%,Fisher Scientific,USA)7.振荡混合后用PE Tricarb2910计数器测量混合物。8.cAMP水解率控制在20-35%。
关于测定的说明:
1. 所有反应均在25℃下进行。
2. 所有容器均为一次性用品,无需洗涤。用完后按有无放射性分类收集。对有放射性的废物,按固体、液体分别收集。无放射性污水从下水道排出。3. 放射性操作均在指定位置进行,每次完成实验后需测定各操作位置的辐射情况,并记录。
防辐射孕妇装真的能防辐射吗等 第6篇
王骏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多种号称能防辐射的孕妇装,销售人员介绍说,其原理是将金属丝织入面料,通过金属反射将辐射挡住。并用手机测试防辐射效果:把手机包裹在孕妇装内,则手机无法接受信号。
生活中的辐射有多种多样,如自然界中紫外线的辐射,日常生活中的电器微波辐射,电视机(显示器)的辐射,手机的辐射,以及医用的X线辐射,等。通常对于自然界的正常辐射没有必要加以防护,相反,适度的照射还对身体有益。当然,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患者例外。
对于电器微波所产生的,以及显示器、手机产生的辐射,不仅是我们生活中应该注意的,更是孕妇生活中防护的重点。市面上防辐射的孕妇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当地起到某种防护效果。但这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如对眼睛、面部,孕妇装是覆盖不了的。因此,要进行科学的防护。必须与这类辐射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因为辐射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随着距离的增加,辐射越来越弱。同时,即便穿上防辐射孕妇装,也不能长久地暴露于辐射源下,尤其是对于视屏作业的孕妇,一般提倡20分钟视屏作业后应离开辐射源,起到时间上防护的功效。视屏作业后,包括看完电视后应洗脸。以减少放射性灰尘沾染。
对于医用x线源所造成的辐射,防辐射孕妇装是根本阻挡不了的。起不到防护目的。这是因为市面上防辐射孕妇装多半是织入金属丝,以期能屏蔽吸收电磁波,而x线的波线要比电磁波更短,很容易穿透这类防护服。对于孕妇不主张进行医用x线或是CT的检查,如果医生认为必须检查时,则孕妇必须在其非照射部位,尤其是腹部用医用铅防护服来进行x线的防护,其原理是通过铅来阻挡x线的穿透。
X线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受辐射性质(种类和能量)、辐射剂量、照射方式、照射部位和范围的影响;同时,也与年龄、性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营养等有关。高感受性组织有造血组织、淋巴组织、生殖腺、肠上皮、胎儿。对上述部位的防护是必须的。
冷水是妇科病的“罪魁祸首”
刘学菊
对我国1.5万个家庭的相关调查显示,在40岁以上的家庭主妇中,86%的人不同程度的患有关节病或妇科病,致病的“罪魁祸首”之一是冷水。
从中医角度看,怕冷是因为人体阳气衰微,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难以抵抗寒邪的侵袭。女性怕冷是因为多数女性属于阳虚体质,对低温的耐受力比较差。寒气一旦袭入女性体内,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作者曾见到一女性,冬季为寄宿学生洗大量衣物,双手长期浸泡在刺骨的凉水中,结果右臂关节扭曲,双手五指无法伸直,造成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由于特有的生理周期及抵抗力差等因素,女性频繁受到冷水刺激,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致病微生物乘虚而入。引起感冒或其他疾病。
部分女性认为冷水洗澡有益健康,并一年四季坚持不断。医生指出,用冷水洗澡可能让一些妇科疾病乘虚而入。研究发现,女性皮肤里的传感器异常灵敏,只要大脑接收到冷的信息,瞬间就会感到冰凉,血管自然收缩。如果用冷水洗澡,人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神经紧张等。特别是处于哺乳期、怀孕期、月经期的女性,受到冷水刺激后容易诱发多种妇科疾病,对女性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据报道,欧美国家在热水系统方面的投资超过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消费的总和,是我国的5倍左右。欧美国家的冷水只作饮用或冲厕、洗车用,而在其他方面都是使用热水。在我国,热水普遍只作饮用和洗澡。
有资料显示,近10年来,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30%。住房投资增加了16倍,家用电器更新了4代,私家车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持续增长,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实现了小康,其中一些家庭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国家中上等家庭的生活水平。然而,国人健康用水的意识却远远落后于国外,对此应该予以重视。
辐射质量 第7篇
关键词:医疗照射,医学影像质量,受检者与患者,辐射剂量,最优化
进入数字化医学影像时代可谓继发现X射线后导致医学的又一次革命。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X-CT)、双X射线源CT、X射线能谱CT、X射线计算机摄影(CR)、数字摄影(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胃肠点片(DS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新问世不久的PET/CT、SPECT/CT等各种多图像融合一体机;以及非电离辐射的磁共振成像设备(MRI、f MRI)等方兴未艾地发展,各种高新技术的大型医疗设备不断涌现,为人类的疾病诊断治疗和查体保健建立了丰功伟绩。
与此同时,各类放射诊疗的广泛普及又使得接受各种医疗照射的受检者与患者迅速剧增,当获取医疗和保健信息而受益的同时,如何趋利避害以防止可能产生的潜在放射危险日益强烈地凸显[1]。
因此,在不断努力提高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的同时,必须认真致力于更加合理地减少各种形式放射诊断所致受检者与患者的医疗照射剂量。也就是必须不懈地追求医学影像质量与所致受检者与患者辐射剂量的最佳优化匹配。这是医学物理学、放射防护学、临床医学工程、放射学界,以及各类放射诊疗设备的研发生产方和监督管理部门等,共同面临的历史使命[2]。
1 合理降低放射诊断的医疗照射剂量势在必行
医疗照射是专指患者和不一定有病的受检者,由于各种健康查体目的或者疾病诊断、治疗需要而不得不主动去接受X射线诊断、介入放射学、临床核医学和放射肿瘤学等各类放射诊疗所施行的照射。几乎每位公众成员在其一生中都要接受许多次的医疗照射。所以各种医疗照射涉及到所有公众而成为既重要又特殊的一类电离辐射照射。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的权威报告书指出,20世纪末全世界平均仅每年的X射线诊断检查(含牙科X射线摄影)已达到24.3亿多人次[3],几乎涉及当时42%的全球公众。
我国“九五”期间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表明,1998年大陆31省份有2.45亿多人次接受X射线诊断检查[4]。上海市“十一五”期间的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得出,全市2007年X射线诊断应用频率增至745人次/千人口,即约有75%的上海市常住人口当年作了X射线诊断检查,比1998年增加43.4%,是1998年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5]。尤其X射线CT扫描的应用频率及其所致集体剂量的增加相当显著。
UNSCEAR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反复强调:医疗照射是最大的,并且还将不断增加的人工电离辐射照射来源[3]。所以加强日益增多的医疗照射防护,进而合理降低各种医疗照射的个体和群体剂量,不仅涉及到数以亿计受检者与患者个体的放射防护与安全,而且密切关系到所有公众群体的集体剂量负担,即尽量减少公众群体中电离辐射照射诱发癌症等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几率。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越来越强烈关注的热点,正是当下国际、国内放射防护领域新进展的突出重点课题[1]。
随着国民经济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持续发展,各类放射诊疗新设备、新技术与日俱增且不断普及。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放射诊疗设备的更新和发展在整个医疗器械产业中非常突出。各类放射诊疗设备不断迅速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医疗照射年应用频率的剧增。于是,在获取临床医学实践所必需的和足够的医学影像信息以达到准确诊断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合理降低放射诊断检查所致受检者与患者的医疗照射剂量,已是势在必行的紧迫使命。
为具体论证这个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发展极快、普及很广的多排(层)螺旋CT(MDCT/MSCT)的应用为例加以研讨。显然,必须先阐述清楚如何正确表达多排(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及其评价方法。
2 多排(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表达及评价方法
医学影像设备从传统的模拟成像迈进数字化成像并不断更新换代,使得医学诊断质量发生质的飞跃。仅以高速发展和影响很大的X射线CT为例,在其问世20周年后开始实现了螺旋容积扫描,随后多排(层)螺旋CT的更新就一发而不可收。如今64排螺旋CT已经普及到我国的县级医院,256排、320排和双X射线源螺旋CT均已进入大型三甲医院中大显身手。X-CT的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时间分辨力、纵向分辨力等性能不断提高,超高速和极薄层的各向同性扫描,非常有利于过去难于观察的运动脏器解剖细节诊断,并向功能化成像迈进,在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日益发挥出更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正如权威的ICRP所指出,“X射线CT如此迅速地成为全世界一种最重要的X射线检查类型”,而“CT检查可能使患者受到相对高的剂量”,“CT所致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10~100 m Gy)常常可以接近已知增加诱发癌症几率的水平”[6]。因此X-CT所致受检者剂量的正确监测与评价非常重要。
对传统X射线诊断检查,常用热释光剂量计(TLD)监测摄影受检者体表的照射野中心点的入射体表剂量(ESD),进而估算受检者各器官吸收剂量和全身有效剂量。而工作方式完全不同的X-CT,尤其多排(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表达和评价比较复杂。X-CT的辐射剂量表征量及其探测方法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不断的演变进化。尽管还存在不完善和某些争论而继续在进一步探讨中,但目前基本获得公认的实用表征量是“CT剂量指数100”(CTDI100),“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以及“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然而这三个CT剂量指数是用于评价设备性能的,并不直接表征其所致受检者的吸收剂量,而只是与所致受检者剂量密切相关,并且可供进一步推算受检者剂量的实用表征量。CT剂量指数均与吸收剂量有相同量纲(即:焦耳每千克,J kg-1),专用单位也是戈瑞(Gy)。
CT剂量指数100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反映X-CT设备扫描剂量特性的表征量。它虽然能用热释光剂量计(TLD),在专用的TLD插件中进行各点剂量分布的测量,进而得出剂量分布曲线D(z),再依剂量分布曲线的半高宽(FWHM),通过拟合计算求得CTDI。但其可取之处更在于,可以用有效长度正好为100 mm的笔形电离室在通用标准剂量模体中方便地测量到,从而比较容易进行X-CT机的验收与经常性的质量控制检测等。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关于X-CT的国际标准就采用此量[7]。我国有关国家标准也是采用这些量[8,9]。
CTDI100这个最基本的表征量反映的是在标准甲基丙烯酸甲酯模体中测得某点空气中沉积的X射线能量。而X-CT是以扇形X射线束旋转照射,则在扫描范围内不同位置的CTDI100自然各不一样。于是就专门定义一个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藉以能够反映所扫描平面中的平均剂量:
CTDIw=1/3[CTDI100(中心)]+2/3[CTDI100(外周)]
式中CTDI100(中心)为在模体中心位置上的测量值;CTDI100(外周)表示在模体周边四个不同位置上(至少以90°间隔的模体表面下10mm处,参见图1最左边圆)测量值的平均值。这在X-CT的实际检测中是很容易实现的。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与有效长度100mm笔形电离室检测仪器配套的标准有机玻璃剂量模体,通常分头部模体(直径160mm)和躯干模体(直径320mm)两种,均呈长度为140mm的圆柱体状。这两种模体的中心及其四周表面下10mm处都有专用的检测电离室插孔。这样可以方便地进行CTDI100的检测,进而算出加权CT剂量指数。对多排(层)螺旋CT扫描,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采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反映整个扫描容积中的平均剂量[7],它与X-CT的螺距(或者称螺距因子)密切相关,即有:
CTDIvol=CTDIw/CT螺距因子=(NT/Δd)CTDIw
式中,N为一次旋转扫描产生的断层数,它等于某次扫描中所用的数据通道的数目,需要注意到在多排(层)螺旋CT中有可能采用几个探测器元件组成一个数据通道;T为扫描层厚;Δd为X射线管每旋转一周诊视床移动的距离。
图1形象地概括比较这三个CT剂量指数。CTDI100反映的是X-CT在标准测量模体中某一点所沉积的X射线能量;CTDIw描述X-CT所扫描某一断层平面上的平均剂量状况;而CTDIvol则是描述多排(层)螺旋CT在整个扫描容(体)积范围内的平均辐射剂量。
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可由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求得,而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则是剂量模体中心位置与周边四个不同位置CTDI100测量值的加权结果。这些CT剂量指数是X-CT设备辐射剂量特性的实用表征量,既能较好解决易于进行并可提供统一比较的各种X-CT机的性能检测和进行各种质量控制,又方便提供了推算各种X-CT机所致受检者剂量的基本参数。
此外,X-CT沿Z轴的扫描长度必然明显影响其所致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引入剂量长度乘积(DLP)这个量对更好评价多排(层)螺旋X-CT扫描的电离辐射风险是很有用的[6]。
DLP=i∑n CTDI wn TNC
式中,i为X-CT扫描序列数;N为旋转圈数;nT为每旋转一圈的标称限束准直宽度(cm);C为X射线管每旋转一周的管电流与曝光时间之积(mAs);而n CTDIw则表示与所用管电压和总标称限束准直宽度相对应的归一的加权CT剂量指数(mGymA-1 s-1)。
针对当下很普及的多排(层)螺旋CT,沿Z轴的扫描长度L乘上CTDIvol就可得出相应的DLP。而用每次检查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建立的X-CT的诊断医疗照射指导(参考)水平(包括针对成年或儿童受检者),已经在约束和控制X-CT扫描所致受检者剂量,推动医疗照射放射防护最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0]。
具体估算受检者个体所受照射的全身有效剂量,需要利用针对某X-CT检查实践所进行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这往往只限于专业的实验研究工作中。而对总体考察某X-CT检查类型所致一般受检者辐射剂量,现在有利用研发的数字人体模型,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开发出计算机软件用于估算X-CT扫描所致典型受检者有关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以及全身有效剂量。还有利用现代放射诊断设备在线可以方便监测到的参数(如DAP等),建立各种相应数学模型去间接推算与评价所致受检者剂量的新方法[11]。
另一种比较简单的估算方法是,利用多排(层)螺旋CT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其扫描长度L之积计算出剂量长度乘积DLP,然后再乘以特定的转换系数k来估计出受检者全身有效剂量E:
E=kDLP=kCTDI volL
式中由实验研究所得出的k(m Svm Gy-1cm-1)与受检者身体的不同部位有关。不同部位的转换系数k值的大小可以参见欧盟委员会(CEC)关于X-CT的质量标准指南[12]或者其他有关文献。这些对检测和评价多排(层)螺旋CT所致受检者的医疗照射剂量很有用处。
3 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各部门协同攻关推动追求最佳优化匹配
英国1989年X-CT检查仅占X射线诊断的2%,但所致该国国民集体剂量竟约占到20%;1998年,英国的X-CT已达370台,X-CT检查占X射线诊断的4%,而所致集体剂量已上升至40%[13]。我国深圳市1998年X-CT检查年频率为每千人口19.4人次,只占全部X射线诊断检查年频率3.8%,但X-CT检查所致深圳市居民集体剂量的份额达到25.1%[1]。如今我国X-CT机的拥有数量已经逾五千台而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美国)[1],并且继续呈现高速率增加态势。因此,合理降低X-CT检查所致受检者个体剂量和群体剂量负担的迫切性已经非常强烈地凸显出来了。
依据前面所述X-CT的辐射剂量表达和评价方法,通过大量实际检测表明,X-CT扫描的医学影像质量与其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密切关联[14,15]。合理控制X-CT所致剂量必须从三大方面着手,即:(1)X-CT设备自身的固有性能及其质量控制(例如不断提高有关部件的灵敏度和采用可降低辐射剂量的新技术,以及设备通过质量控制检测调整至最佳状态运行等);(2)X-CT机的扫描参数设置和工作人员技术操作因素(例如管电压、管电流与曝光时间、螺距、准直器限束宽度等诸多参数的合理选取);(3)还有X-CT扫描检查受检者的临床医学实际需要和自身个体条件的准确把握等。这些真可称之为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系统工程[1]。迫切需要有关各界充分重视[2]。
注:*所针对的感兴趣器官对胸部扫描是肺;而对腰椎扫描是胃。
例如,通常希望限束准直较薄(提高螺距)以减小辐射剂量,然而由此引起相邻扫描之间较高程度的重叠,却会抵消了所期望的降低辐射剂量,结果导致这种减少限束准直对辐射剂量影响不大。因此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必须对来自各方面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统筹兼顾,采取多因素匹配的综合优化措施。故有学者提议引入质量因子Q2来综合评价设备性能以指导X-CT的系统优化[16]:
Q2=[f 3/δ2Z1CTDI vol]1/2
式中f为空间分辨率,可以表示为(MTF50+MTF10)/2,而MTF50和MTF10分别是相应于50%和10%的调制函数值;δ为图像噪声,其数值可用给定区域CT值的标准偏差表示;Z1为层厚,即断层灵敏度分布曲线的半高宽(FWHM)。
表1特给出通过综合调整X-CT扫描参数设置,进行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综合优化,而达到减少所致受检者剂量的一个示范例子[6],由表1可见,当螺旋CT各种扫描参数从A组调整到B组时,无论胸部扫描还是腰椎扫描,所对应的感兴趣器官(各分别为肺、胃)的器官剂量以及全身有效剂量均非常明显地降低(最显著的可减少90%以上)。这个优化匹配的具体示例可提供很有益的启示而举一反三。
综上所述,放射诊断所需医学诊断影像的噪声与所致受检者的医疗照射剂量恰恰成为相克的反比关系。而凡事都有一个度,一定不能离开受检者诊断检查的临床实际需要,不计代价去单纯追逐影像质量的过分“完美”。在X-CT广泛应用的今天,必须强调获取高清晰的最佳影像质量和尽量控制受检者剂量之间存在着代价与利益权衡的优化匹配,必须尽最大可能予以兼顾这相互密切关联的二者。当然这些最优化措施首先必须建立在强化X-CT检查的正当性判断的基础上[1,17]。随着多排(层)螺旋CT等新设备的不断普及,强调其正确合理使用以力求减少对个体和群体所致的医疗照射剂量,已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因为如此,有效合理控制X-CT所致受检者的医疗照射剂量不仅必须依靠放射防护学、医学物理学、临床医学工程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而且应当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众多有关各科执业医师、临床放射学医师与医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依靠医疗器械部门研发生产X-CT的单位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各有关监督管理部门的大力协同。可喜的是,当今许多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方已经意识到合理降低X-CT检查所致受检者剂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例如北美放射学会(RSNA)的近期年会已正式列入这个重要议题[18];还有一些医疗器械生产厂组成降低辐射剂量联盟来推进研发提高各放射诊疗设备的防护与安全性能;并且相关学会和有关专业媒体也行动起来发挥积极倡导与促进作用。
辐射质量 第8篇
1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的现状
1.1 网络组织机构
环境保护部组织并建立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 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部门: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核与辐射应急技术中心、六个地区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等。在这些机构中又包含有8个国家级和31个省级以及106个地市级的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 由这些庞大的辐射环境监测网构成了国家与省以及地市的三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从结构的分配上可以明确的看出在整个系统中, 国家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起到的是总揽全局的作用, 其主要的任务是为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制定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工作和任务计划表, 为我国所有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等。而省级以及地区级的环境监测机构则是根据国家的部署和要求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辐射程度的检测并及时的向上级汇报。
1.2 质量体系以及制度的建设
通过近些年的不断改进, 在辐射环境监测的各个单位中, 其每一个成员逐渐形成了一种以预防为主的, 并主要监测对报告质量能够产生影响的各要素进行全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这一体系的实施过程中, 可以通过及时的发现和纠正以及预防措施来解决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质量管理问题, 进而逐渐的形成一种可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改进机制。
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制度是保证辐射环境质量工作进行的重要条件。为此国家环境保护部根据在实际工作的需要, 加快了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制度的建设, 例如《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暂行) 》 (环办[2003]56号文) 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1.3 队伍建设现状
截至2011年底, 目前, 在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中的技术中心有技术人员165人, 核与辐射安全中心300人, 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总人数1029人。在这些人员中, 占到总数10.6%的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有109人, 占总数71.5%的辐射监测上岗证人员为736人。
2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应急监测能力有待加强, 基层尤其突出
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省市都具备有相应的辐射检测设备, 因此, 在发生应急情况时, 很多省市不能及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测。这不利于城市进行快速的应急部署。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在我国有32%的地级市成立了辐射环境监测机构, 但是在这些机构中的检测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兼职人员, 而且机构的办公环境也相对较差, 检测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
2.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其质量的控制中的一些细节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在实行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监督检查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一些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单位中, 出现了侧重于检测和分析室内辐射环境的质量, 而对于室外环境质量的检测不够重视, 而且对于环境监测点的选择也不具有代表性。同时, 也没能足够的重视样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2.3 监测数据的利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检测到的存在于周边环境中的各种辐射性物质的监测数据、以及存在于核电站中和其周围的主要污染源监测数据, 对于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技术及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分析技术和方法, 不能仅仅将检测到的数据停滞在汇总和显示阶段, 应该将数据充分的利用起来, 逐步的实现数据信息的公开化。
3 改进措施和对策
3.1 建立有效的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在辐射环境监督过程中应该逐渐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以及考核机制, 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运行,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的推进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同时要建立长期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首先,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量值验证及质控实验室, 同时还要验证国外相同机构给予的参考样品, 及时的填补我国质控实验室的空白。其次, 积极建设国家认可的标准化实验室, 以能够保证科学管理体系建立具有充分的技术支持。第三, 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标准化的建设:统一质量控制方式;统一标准物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样品库;强化监测的技术指标。第四, 逐步的完善以及落实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3.2 建立有效的信息化质量管理网络平台
建立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动态数据库以及相应入库数据的审核监督机制, 有利于我国辐射环境监测信息流的顺畅运行。因此, 我们应该将技术人员的相关信息、标准物质量值溯源信息分析检测方法信息等主要的因素纳入到这个数据库中, 以方面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和数据的查询, 使得其他相关机构能够及时的了解情况, 从而监督网络成员单位能够做到质量管理, 使整个网络更加的规范、科学、有序。
参考文献
[1]刘华, 赵顺平, 梁海燕, 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辐射防护, 2008, 28 (06) .
辐射质量 第9篇
关键词:下肢动脉,双能CT,体重指数,噪声,X线剂量
0前言
双能CT下肢动脉成像从肾以下腹主动脉扫描至足底,扫描范围较长,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相对较多,为能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射线剂量,我们通过对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者采用不同曝光剂量(mAs)的研究,探讨均衡控制不同个体射线剂量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扫描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1月对临床可疑下肢动脉疾病的60例患者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3~82岁,平均69.3岁。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有下肢疼痛、间歇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趾溃疡甚至坏疽形成等。其中24例患者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史,36例有糖尿病史。按照BMI相近原则将入选病例平分成A、B两组进行扫描,对A组不考虑身高、体重等影响因素,一律按照厂家提供的原始扫描数据进行扫描(管电压140 kV、管电流47 mAs及管电压80 kV、管电流199 mAs,双球管、双能量扫描),B组则根据BMI不同适当降低球管曝光量进行扫描。
1.2 研究方法及步骤
(1)扫描参数。采用1.2螺距,机架旋转时间为0.5 s,2141.2 mm容积扫描,层厚设为2 mm,1.5 mm层间隔重建,管电压分别为140、80 kV,管电流与BMI对应关系,见表1。
(2)图像后处理。将重建轴位图像传到西门子影像后处理工作站(syngo 2008C)上,采用三维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组(Curve Planae Reformation,C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并结合西门子双能血管评价软件对所得影像进行分析。
(3)测量图像噪声值。在轴位图像上,分别取下部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以上5 cm层面及其上下各1cm层面,左或右侧髂外动脉从髂总动脉分出后3 cm层面及其上下各1 cm层面,左或右侧股动脉分出后10 cm层面及其上下各1 cm层面,取像素约50~100 mm2,以CT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作为图像噪声值,取3层的平均值作为该病人的图像噪声(图1~2)。
(4)影像质量评价。对CTA图像质量的评价采用4分法[1],评分标准:1分代表动脉未见显示或显影较差,临床不能据此做出相应正确诊断;2分表示下肢主干动脉尚可显示,局部侧支血管结构或末梢血管出现较明显变形及伪影或根本未能显示,但尚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3分表示动脉显影清晰,但伴有血管轻度变形或者少量伪影,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4分表示动脉血管结构显示非常清晰,完整的血管树结构可见,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3分及3分以上评定为图像质量优良(图3)。此工作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盲法进行评价,若意见不一致,两者相互商讨决定评价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对患者BMI (体重/身高2)、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评分、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A、B组BMI、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评分、CTDIvol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A:扫描参数(弯白箭)、所接受辐射剂量图(黑箭);B、C、D:腹主动脉、一侧股浅动脉、一侧髂总动脉标准差(SD)的测量图。
A:扫描参数(弯白箭)、所接受辐射剂量图(黑箭);B、C、D:腹主动脉、一侧股浅动脉、一侧髂总动脉标准差(SD)的测量图。
A:正常扫描剂量各扫描参数及辐射剂量、双能CTA图;B:低剂量扫描各扫描参数及辐射剂量、双能CTA图;B图患者的mA值较左侧患者降低了约1/3 (右箭),得到的的扫描剂量亦相应降低了1/3 (左箭),两者皆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图像质量评分皆为4分,没有明显差别。
2 结果
A、B两组统计数据及统计结果比较,见表2。
从表2看出A组CTDIvol为(8.461±0.332) mGy,B组为(4.823±1.197) mGy,后者明显低于前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虽然B组图像噪声高于A组,但图像质量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皆可满足影像诊断要求,且B组患者接受的剂量水平较A组明显下降。
3 讨论
3.1 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问题及ALARA理论
现今,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CT辐射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亦愈来愈受到广大专家学者及受检者的关注[2]。
有研究证实CT检查的辐射剂量与人体被照射部位器官患癌概率的增加有直接关联[3],多层螺旋CT较之单排CT可能会致使受检者接受更多的X线辐射[4]。影像科医师及操作技师应做好CT检查的放射防护工作,使CT检查符合正当化和最优化原则[5],尽一切可能减少受检者所接受的X射线剂量。
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理论作为剂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已被放射界工作人员普遍接受,它是指在获得合适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以用于临床准确诊断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最低的放射剂量。虽然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扫描剂量,但实际操作中我们最常采用的措施为降低管电压或管电流,尽量缩小扫描野以及使用在得到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的前提下的最大螺距等。由于管电压的高低直接决定了X线光子的能量,线束能量过低将会相应增加线束硬化伪影,由此导致的CTA显示血管管壁模糊将给管壁斑块评估带来相应困难,此项措施实际运用中仅适用于低体重指数病例。鉴于此,临床工作中我们采用增减球管的mAs值来降低辐射量,曝光量的增加可降低图像噪声、提高信噪比和对比度噪声比,有利于显示重度钙化的血管和血管支架。但X线曝光量随着管电流的增减亦呈一定比例增减,实际运用中,影像工作人员往往忽视了射线辐射对受检者可能造成的损害,对受检者的BMI不予考虑而使用常规较大的管电流,无意中增加了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3.2 双能CT下肢动脉成像中低剂量管理的意义和方法
双源CT中的双能量减影技术由于采用了全新的去骨分离算法及去除明显钙化斑块功能,使之在下肢血管成像中使得去骨更加精确,较传统多排螺旋CT具有一定的优势。增加射线剂量可改善图像质量,但同时也会增加对人体的辐射,两者是一对矛盾体。因此,在双源CT双能下肢动脉成像中需实行低剂量管理、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个性化扫描,确保在诊断可靠性和剂量最小化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可靠的平衡点。
路鹤晴[6]等认为CT扫描时,当目标置于扫描机架中心且照射野大于扫描部位直径时,可以不考虑照射野的大小对患者射线剂量的影响,只需考虑影像质量本身的需要。本研究采用在包全扫描部位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扫描野的方法以提高图像质量,使扫描方案优化,从而避免了BMI较大个体曝光剂量不足及BMI较小的个体辐射过量的问题[7,8,9]。
扫描长度确定时,螺旋CT螺距与剂量成反比,辐射剂量随螺距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因此,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较大螺距。我们采用2141.2 mm容积扫描,螺距1.2,为在能满足诊断要求前提下的最大扫描层厚和最大螺距,由表2结果可知大部分图像质量优良,完全可以满足诊断要求。有些学者建议的0.6 mm重建层厚以得到最佳的图像质量[10],本研究没有采用,因为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图像,但亦减小了螺距,明显增加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及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造影剂的使用量,既增加了对患者的辐射危害又增加了检查成本。
3.3 降低扫描剂量与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的关系
CT图像的噪声通常用较简单的计算水模CT值的标准偏差SD表示[11]。在体素减少、层厚减薄及曝光剂量降低时,噪声都会相应增大[12,13]。同等扫描条件下,BMI越大,噪声越高,此时就需要相应增加球管曝光量,反之亦然[14]。我们的研究显示,A、B两组患者BMI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B组扫描剂量低于A组,两组噪声统计有统计学意义,B组高于A组;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显示所得影像皆能满足诊断需要,两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3.4 降低扫描剂量对辐射剂量的影响
A组CTDIvol为(8.461±0.332) mGy,B组为(4.823±1.197) mGy,后者明显低于前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表2)。虽然B组图像噪声高于A组,但图像质量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皆可满足影像诊断要求,且B组患者接受的剂量水平较A组明显下降,减少了对患者的辐射损害,降低了影像检查可能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本研究没有做多层CT剂量长度乘积(DLP)的数据统计,DLP定义为给定扫描方案中受照部位所接受总剂量,表达式为:DLP=CTDIvol扫描长度(cm),这跟患者的身高有一定的关系。由其表达式可得知,条件相似的病人,如果CTDIvol降低了,DLP必然也会相应的降低。
4 结论
辐射质量 第10篇
关键词:电源辐射状,电能质量,波动率
1分布式电源对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
分布式电源能对配电系统中的电能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 包括应用的分布式电源的容量和类型, 馈电线特性, 分布式电源的控制方法。
对于任何分布式电源系统, 电压波动是必须考虑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等。其它分布式电源也能导致电压闪变, 比如当同步发电机的负载发生突然变化时, 电压输出将产生短期振荡, 形成明显的电压波动。图1表示了一个大型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后, 可能发生的电压波动情况, 馈电线上的电压波动可能超过工业禁止的波动限制。GE的波动曲线是最多被采用的工业指导原则, 在IEEE标准519-1992。
如果分布式电源没有被正确控制或输出短时间剧烈波动都能导致电压波动问题。大容量的光伏发电和风站能产生这种波动。传统电机也能产生这种问题。所有分布式电源运行时不能超过电压波动曲线限制。
2电压波动的控制
当发电机放置的位置使短路电流相对发电机输出电流的比率很高时, 电压波动可以限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也可以通过使用精确的控制方案限制发电机输出的变化率, 从而限制电压波动。比如, 许多逆变器和旋转式发电机具有软启动功能, 允许他们在许多秒内缓慢的提高电压, 比直接打开电源要好的多。精确的异步机速度匹配和同步机的同步能够减少电力系统并网过程造成的电压波动。使用分布式电源专用的变压器能减轻二次侧系统的其它负载的电压波动问题。
当在馈电线上放置大型分布式电源时, 需要更先进的输出方法。这就包括快速响应电压调整器, 或利用无功补偿装置。例如, 许多逆变器能产生前移或滞后无功功率, 利用这特性迅速的调整线路电压。事实上, 如果正确运用这些特点, 这种控制类型的分布式电源组合能提高馈电线的电能质量。
3对电压波动的要求
如果分布式电源造成的线路电压波动超过一定范围, 应该停止运行。图2显示了由于分布式电源造成的电压的变化。但是要评定发生扰动的数量和等级却是不容易的。依赖于很多因素, 包括电源的类型和单元的运行方式。但是如果存在威胁, 需要基于波动曲线标准进行快速的计算, 譬如, 如果电力系统上的分布式电源造成的最坏情况电压波动小于0.5%。如果最坏情况下的波动到2%或3%。这时候就成为威胁了。尽管如此, 需要确定他们发生的时间, 频率和扰动的包络形状, 观察和波动曲线符合的部分。
保证不发生这问题的一个途径是把分布式电源放置在特定的位置, 这一特定位置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电力系统可承受的故障电流要大于分布式电源输出电流的100倍以上。这样可以保证输出从0升到100%时电压波动不超过1%和0.5%从0升到50%时电压波动不超过0.5%。分布式电源的输入电流影响馈电线电压。依据输入电流的相位角和大小, 电压降低或升高。
4结语
总的来说, 如果波动计算结果表明电压波动会产生问题, 分布式电源需要用适当的装置解决或减轻这问题。所用装置可以是专用的变压器, 或分布式电源上的电压和功率调整装置, 也可以是通过对分布式电源上的运行限制来防止波动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丁明, 王敏.分布式发电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4, 24 (7) :31-36.
辐射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双源CT,肺动脉,图像质量,辐射剂量
肺动脉栓塞又叫肺栓塞,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起循环障碍的临床及病理生理综合征[1],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近年来,由于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其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使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的检查,CT技术的进展使之成为一种更可靠更安全的诊断方法[2,3]。怎样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可能降低CT检查的辐射剂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4,5]。本研究用二代双源CT扫描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比较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的四种检查方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别,来找寻CTPA的最佳扫描方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4月临床疑诊为肺栓塞的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25~93岁,平均64.5岁。依扫描模式将患者随机地分成四组,每组30例,A组运用二代双源CT低管电压100 k Vp Flash模式,B组采用常规管电压120 k Vp Flash模式,C组采用双源CT双能量(80/sn140 k V)扫描,D组采用双源CT双能量(100/sn140 k V)扫描。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与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每组均采用西门子二代双源CT机,先做定位相扫描,然后常规胸部平扫,再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到膈顶水平,扫描方向从头侧至足侧。A、B两组扫描时取消呼吸指令,令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下扫描;C、D两组扫描时需呼吸指令,令患者扫描时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增强扫描时运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按4.0 m L/s的速率经肘前静脉注射入非离子型的对比剂碘普罗胺(370 mg I/m L),根据BMI与螺距的不同,注射量为35~60 L,注射完后即注入4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运用对比剂跟踪技术,感兴趣区(ROI)置于肺动脉主干处,触发阈值定为70 HU,延时6 s即自动触发扫描。运用CARE Dose 4D的管电流调节技术,所有横断面图像采用重建层厚1.0 mm,重建间隔为0.7 mm,卷积核为B30f,四组检查模式扫描参数见表2。四组扫描所得原始数据均用SAFIRE算法重建,迭代三次,C、D两组A、B球管所采集的数据以0.6的比例融合。将所得的四组数据传送到西门子Syngo MMWP VE40B后处理工作站及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处理,显示肺血管的多角度解剖细节。由两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对120例患者的图像进行独立分析,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获得一致意见,统计四组患者的呼吸运动及血流相关的伪影发生率。
1.3评价标准4分,图像质量优,显示第7级以上分支,栓子显示较清晰;3分,图像质量良好,能显示第5级及其以上分支,栓子的显示仍清晰;2分,图像质量一般,仅可显示4级及其以上分支,噪声偏大,但仍能用于诊断;1分,图像质量差,只能显示1~3级分支,噪声已明显偏大,不能满足PE诊断[6]。
1.4有效辐射剂量的分析记录扫描仪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DLP计算有效剂量(ED):ED=k×DLP,k值是欧盟委员会CT质量标准指南推荐的胸部值0.017[7]。
1.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8.0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情况比较所有患者均能成功完成检查,无不良反应。A、B、C、D组病例检查出阳性者分别为7例、8例、8例、6例。四组患者的肺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四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比较四组患者辐射剂量中A组剂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D组最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四组患者的典型肺动脉图像扫描所得肺动脉图像中,图1、3肺动脉CT值明显高于图2、4。
3讨论
随着双源CT的开发与应用,运用双能量成像、大螺距扫描等诸多先进技术进一步拓展了MSCTPA的检查方法[8,9]。四组检查中所有的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A、B两组实施了大螺距无间隔的数据采集,无需呼吸指令,不需屏气,便可消除呼吸运动及心脏大血管搏动所导致的伪影;因其扫描速度快、时间短,故对于急症患者尤为适用,A、B两组扫描时间明显短于C、D两组,两组图像中几乎没有因呼吸运动等所导致的伪影,C、D两组中分别有10、12例呼吸运动与大血管搏动所导致的伪影,A、B两组所用对比剂用量与C、D两组的相比,用量明显减少,降低了患者对比剂过敏反应与肾毒性[10]。A组有效剂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Flash模式低管电压扫描可进一步减少肺动脉成像的辐射量。与单源MSCT相比,双源CT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11],更为重要的是双源CT还能通过两种能量的扫描获得肺灌注图像,是一种功能性成像,一次扫描不仅可同时提供全肺的薄层解剖信息[12,13],还能同时显示全肺的功能状态,作为一种一站式的检查方法用于PE诊断中[14]。Thieme等[15]认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无需增加辐射剂量、扫描时间与对比剂用量的同时即可够获得肺功能成像,能替代传统的CTPA扫描方法。
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为CT图像重建的一种基本方法[16,17],而SAFIRE重建是目前结合原始数据与图像空间较好的迭代算法。该算法先在原始数据域进行迭代,目的为去除各种伪影;而后在图像空间进行迭代,以去除噪声与部分伪影,从而使图像质量提高。此算法是第二代迭代算法,现在已在临床开始应用[18],而且该算法已经获得FDA认证,能在改善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54%~60%的辐射量,特别是SAFIRE重建对于螺旋伪影的去除有着较出众的效果[19,20]。该研究四组扫描方式均采用SAFIRE重建,保证低k V扫描条件下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本研究中A、C两组肺动脉CT值明显高于B、D两组(图1~4),可适当降低对比剂注射速度,减少对比剂用量。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比剂流速,用量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