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文章段落和层次的划分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9
1

文章段落和层次的划分范文第1篇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如: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②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 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 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 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如《故乡》,按“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段落。 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 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 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 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 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为三大段。 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如: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6. 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 。文章描述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 如:

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 议论文:四种方法:总分法、并列法、对比法、层递法。 说明文:可参考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划分方法!

训练题一:阅读巴金的《日》,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

)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上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②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③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⑤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雨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训练题二:阅读《文化和读书》,根据作者的思路,选出层次划分较合适的一项:(

)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异变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劝学》的首句曰:“学不可以已。”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例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限的知识,而提出顺其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之中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美国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过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微《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得者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把科举功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针对性的。“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A.1/2345/6

B.1/234/56 C.12/34/56

D.123/4/56

答案:

1.B由物即理,由理即己,层进关系!

文章段落和层次的划分范文第2篇

一、按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同来划分。

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宜抓住表示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或者句子,分出不同的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来。

例如,分析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只要抓住时间词语的这条纵线便可以分出段落层次: “过一夜”(领起第一部分)----------“第二天上午”(领起第二部分)------------“夜晚”(领起第三部分),抓住这三个起领段落的词语,也就划分出文章的三个段落。

二、按事情的发展阶段的来划分。

叙事的文章,事情的发展的总会有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这一特点,也总会在文章中体现出来。注意仔细分辨事件的发展阶段,就能划分出这类文章的段落层次来。 比如,鲁迅的《故乡》,全文有三个发展阶段,即: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按照这个思路划分文章的段落,就有了明晰的依据。

三、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

叙事文章,所描述的事情,常常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而是发生在多处地点。这类文章,可以从地点的转换入手来划分段落层次。

例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 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 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 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四、按内容变化点来划分

有的文章,看上去,整个部分好象是难于找到可分点。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地辨读,还是可以按照记叙历程的变化划分层次结构。

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游历的地方非常多,似乎很难找到一条线索,但如果我们考虑到“雨中”这条线索,就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大的场景:“岱宗坊”和“黄岘岭”,即这两个地方虽然分别有许多个景点,但可以按照大的的描写对象,表现内容来划分。

五、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

有的记叙文,描述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样就需要按照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

例如,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

六、按思想感情变化来划分。

有的记叙文,比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由此,便可以找到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①不喜欢蜜蜂----②想去看蜜蜂-----③赞赏蜜蜂------④想变成蜜蜂。 划分记叙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情节、顺序等,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怎样划分段落

段落,也称意义段、结构段、逻辑段。它是由几个意思密切相关的自然段组合适而成(有时一个自然段也是一个逻辑段)。划分段落是理解文章的必经过程和重要手段。分段,就是把叙述同一内容的各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逻辑段。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分段。

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如《一夜的工作》,可按审稿前、审稿时、审稿后和作者回来的顺序,分为四段。这类记叙文的段落,开头一段一般有交代时间的话,可作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参考。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经过总有它的发展过程。记事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划分段落。

3、按空间变换顺序分段。游记、参观记一类的文章,都可以依据空间的变换分段。分段时,表示空间的词语可作为划分段落的参考。

4、按内容性质的不同分段。有些课文,既不能按"时间的先后"或"空间的变换"分段,又不是写一件完整的事情,因而也不能以"事情的发展"作为分段的依据。它们是从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或通过几件事来写人,这样的文章可依据内容的不同来分段。对这类文章分段时,要注意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

5、按总起分述的方法分段。"总分"写法的文章,一般分两段。分述部分,不管一个局部或几个局部都作一段。局部中几个方面,应作为"分述"中的层次。如《林海》。"总分总"写法的,则分为三段,如《美丽的不兴安岭》。

五、怎样划分段落

分段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重在分清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常见的分段方法有:

1、整体分割法。读一篇写事的文章,要搞清它写的是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依此可将文章分段;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则要把事情一件一件分割开;说明事物的文章,同样要把所说明的几个方面分割开。

2、部分归并法。步骤是:第一,先给第个自然段编上序号并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二,把说明同一内容的邻近自然段归并成一个大段。

3、提取中心法。先抓住文章中占较多篇幅的主要内容,把这部分内容归纳为一大段,就是提取中心段。

4、标志分段法。有些文章有明显的分段标志,如有标明时间的语句,有标明地点、方位的语句,还有空行标志。

关于过渡段的处理:过渡段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启下,因而分段时一般从下不从上。如《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就应划归下一段,如果过渡段主要是总结上文的,也可以归上段。

六、怎样归纳段意

分段以后,用简明扼要的话说明每段的主要意思,就是归纳段意。这实际上就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我们不仅能掌握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能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归纳段意的要求

归纳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条:一是准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简练,言简意明,不能罗嗦;三是通顺明白,不能含糊其词。

归纳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

2、归并法。

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归纳出全段大意。

3、取舍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如《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

4、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七、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段落和层次的划分范文第3篇

《记念刘和珍君》的层次其实是十分清晰的,作者给出的是七个章节,就是七个层次了。本文探讨的是,作者的思路层次。作者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围绕着“纪念”刘和珍写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节):写作原因。

第1节,作为祭品;

第2节,担心忘却。

第二部分,(

3、

4、5节):主要事迹。

第3节,关心母校;

第4节,请愿被杀;

第5节,牺牲经过。

第三部分,(

6、7节):写作目的。

第6节,得到教训;

第7节,牺牲意义。

说明:

1、为什么说第一节是“作为祭品”呢?对于一个死者来说,当然要纪念,但是作者反复说“无话可说”,就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杀人者依然高昂着头颅,御用文人,还在往烈士的身上泼着脏水,牺牲者再也无法起死回生。作者以为这样的做,其实是出于一种无法可想的办法,只能作为“微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就是为什么要写,以及写作的原因。

2、第二部分,为什么概括为“只要事迹”呢?因为在别的部分,有她的事迹,比如第一部分,就有“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而第二部分是刘和珍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为了母校的前途,向执政府请愿,被敌人枪杀,最能表现她的无畏精神、爱国精神、追求真理的气概。有人概括为“生平事迹”,有点大了,“生平”这个词应该不可乱用的;有人概括为“交往经过”,其实文章的五六两节,刘和珍和作者是没有交集的。

3、第三部分,是作者超出常人的地方。一般人写纪念的文章,到了第五节就会结束了。该说的都说了,有批评的,有愤激的,有赞扬的。但是作者异于常人的智慧,就是要看出这个事件更高的意义。从追求真理,反抗强权的层面来考虑它的,所以格外让人称道,给人智慧,令人击节。

(备课小知》(3))

文章段落和层次的划分范文第4篇

(三)把握记叙文的段落层次和概括段意

掌心化雪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睛,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倍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有一回,班里最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诉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她踌躇地照做了。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拥抱住她。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⑦平凡如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面前横亘万丈深渊。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⑩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 第 1 页 共 1 页

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模拟文中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

心理老师对女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

4.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的理解。

燕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

第 2 页 共 2 页

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① ②

第 3 页 共 3 页

2.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3.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

4.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哪些道理?

6.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手帕 甘玲珑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桅子花发出浓郁的香味。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交织着隋生的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儿蓝色的,你三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期地地,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嫌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咬声,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10岁那年特意定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10岁生日快乐’。咦,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看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我还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棋栩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毋亲如此细心地收藏著

第 4 页 共 4 页

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儿时生活的点滴。她不是常常艳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把它抛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妙,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枉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稼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机念已在我的记忆中变淡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肤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2分)

2.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谈谈母亲的性格。(2分)

3.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4.你对“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3分)

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第 5 页 共 5 页

②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④“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⑤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⑥“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⑦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⑧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⑨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

第 6 页 共 6 页

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⑩“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阅读全文后,围绕“好望角”,在方框中补全对故事内容的概括。(4分)

小时候

企盼长大后到好望角

执着追求梦想

长大成家时

老年时

2.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3.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根据句后的提示进行赏析。(4分)

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动作描写)

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心理描写)

4.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4分)

文章段落和层次的划分范文第5篇

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支持计划》),对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是让新任教师愿意来,让农村教师留得住,让城市教师进得去。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措施,创新思路,切实把国家政策落实到位。

一、划分区域——基础先行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职称、编制、培训、工资等各项优抚条件,但不能盲目要求整齐划一。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距。即使是在县域内,各乡镇之间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分层落实、逐步推进。要以每一县域为基准单位,按照城区、近郊、远郊、乡村、偏远山区等不同地域,结合经济发展、交通状况、教育发达程度等情况,对县域内所有学校划分3~5个类别,作为落实不同类别地区教师待遇的前提基础。

二、工资待遇——显著提升

毋庸讳言,当前形势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大幅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从教师交流较好、城乡差别不大的日本来看,1954年出台的《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规定,日本都、道、府、县对在法律指定的偏僻地区学校任教的教师,发给“偏僻地区津贴”,约占工资总额的25%。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寒冷地区津贴、单身赴任津贴等[1]。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绝大多数地区实现了教师工资县级统筹,解决了多年存在的拖欠乡村教师工资的顽疾。但农村学校地方偏远,条件落后,待遇相对较差,难以吸引人才,现有教师也流失严重。《支持计划》明确提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因此,应该在县域内对不同类别地区的工资待遇实行差别化管理。每一等级差额至少应在10%以上,越是偏远的地区,工资待遇越高,偏远山区教师的工资要比城市同级别教师的工资高出50%以上。如果还不能留住优秀教师,或者没有教师愿意到偏远山区任教,就可以实行大额度的奖励工资,最偏远的学校教师工资可以最高达到城市学校同等教师工资的2倍。让明显高出一截的工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让原有农村教师不再流失。

三、职称评聘——不拘一格

目前我国教师职称评聘制度频遭诟病。据报道,示范性高中的高级职称比例是35%,一般高中是25%,初中的高级职称是10%[2]。有的地区对教师评职提出了外语、论文等硬性要求,使一些教师为了评职不安心本职教学工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学外语、写论文、搞科研,对教学工作形成了隐形冲击。而且这一现象在乡村学校尤其严重,乡村教师本来学校规模就小,教师编制不多,高级教师的指标自然更少,加之一些乡村教师多年在农村工作,学历不高,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很少,对他们来讲外语和论文都是难以逾越的大山。有的地区评聘分开,许多评上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聘不上,自然也无法享受高级教师的工资待遇。

《支持计划》提出,“各地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据此,各地在乡村学校教师职称评聘中,应该适当加重乡村教师高级教师资格的比例,使乡村同等学校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高于城市学校20%以上,并在外语、论文、科研等条件上不对乡村教师提出要求。实行教师评职量化赋分的地区,要根据县域内学校不同类别地区分别予以资历赋分,适当加大偏远地区学校教师的资历得分权重,形成越是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同等年限资历得分越高,让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评职年限缩短,学历标准降低。畅通乡村教师职称晋升渠道,既有利于留住教师,也能够吸引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促进教师自愿参与交流。

四、培训教育——机会增加

开展教师培训是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在职学习深造的很好机会。特别是长期以来,城市教师得到培训的机会远远大于乡村教师,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韩国专门颁布了《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给岛屿、偏僻地区的教师优先研修的机会,并按照地区级别支付教师岛屿、偏僻地区的津贴[3]。《支持计划》提出,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工作,要在经费投入和培训名额等方面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让广大农村教师享受比城市学校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农村教师每年都有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五、教师流动——积极推进

长期以来,农村教师流动到城市的较多,城市教师流动到农村的极少,造成农村教师流失严重,这对农村教育是极为不公平的,应该建立一种由政府主导的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日本教师的流动是由政府主导的,日本法律规定,一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6年,这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教师流动的义务性。[1]

《支持计划》要求,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推进教师交流,也要按照地区类别不同逐步推进,可以先在同类地区近距离开展教师交流,然后逐步扩大到相邻地区,最后实现城乡教师的大范围交流,进而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教师交流,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考虑,特别是要考虑到教师的意愿和需求,力争让广大教师自愿开展交流,防止其对交流产生抵触情绪。首先,要科学合理的制定交流政策。在制定教师交流实施办法过程中,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座谈讨论、实际调研、咨询专家等方式,了解广大教师的意愿,力求政策符合教育实际、符合学校需求、符合教师需求。其次,要全面推进公开交流。现有教师的人数、职称和任教年限等都要公开,把所有教师的资料都通过网站予以公开,一方面方便让广大群众监督,一方面让教师自己知道是否应该交流,怎么交流、交流到哪、而且要让教师有自己选择交流学校和具体交流时间的权利。再次,要对因故不能开展交流的教师情况及原因向社会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形成公开公正的氛围。

六、落户制度——试点先行

城市教师很难到农村去,去了也留不住,扎不下根,这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实。实际上,在物质生活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有的地区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还有吸引力,因为他们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拥有土地等集体财产。而公职教师却没有这个待遇。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该研究制定创新政策,让在农村学校工作一定年限的教师,能够和农民一样拥有土地和宅基地,这会给农村教师这一职位赋予较强的吸引力。也可以像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积分落户一样,在农村试行教师任教积分落户制度,把在农村工作年限、教师职称、家庭人口、纳税记录、教学成果等核算成一定分数,实行农村积分落户制度,让教师和农民一样享有土地、矿山、林地、滩涂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样的待遇,不仅有利于吸引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还能稳定农村教师扎根乡村,献身教育,并且这一政策将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盛宾.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的启示[J].人民教育,2005(9).

[2] 刘奕湛等.给光辉的职业一个坚实支点[N].新华每日电讯.2015-06-09.

[3] 张允公.我观韩国教师城乡互换制度[J].山东教育,2002(12).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相关文章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财务自查报告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财务及报账员,为了严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1
2025-09-19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s("wzfz");上一篇: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1
2025-09-19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第1篇前 言为加强公司正规化管理,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制定本《内部规章制度》,各...

1
2025-09-19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第1篇2、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3、党组织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情况; 4、党费收缴情况; 5、发展党员情况;6、党员示...

1
2025-09-19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在筹备期的前10天里,请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组织形态(预计是多少人的组合)、组织名称(就是贵公司宝号)、股东人数...

1
2025-09-19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

1
2025-09-19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 汽车司机应持有有效驾驶证、行车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得私自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3 车辆不得...

1
2025-09-19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XXX同志,男,现年XX岁,大学学历,XX职称,现任XXXX,主要负责XXXXX。该同志自2014年8月份进入该岗位工作以来,...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