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古诗二首(精选6篇)
二年级古诗二首 第1篇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教科书中两首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通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孩子们,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三层高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写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远近闻名了。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鹊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学写“楼”字。
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师范写,生书空。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吧!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从出示图片入手,用轻松的言语带孩子们认识鹳雀楼,激发孩子们想进一步了解鹳雀楼的欲望;接着巧妙地引出诗人和诗题,设下悬念,让孩子们带着疑惑去学习古诗,激发了求知的兴趣。
二、读文识字
1.请孩子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对照拼音,把诗读通顺。我喜欢按自己的速度用心读书的聪明孩子。
2.检查自读。
逐字落实正读音。大诗人王之涣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课堂,要听听我们班选派出来的最优秀的孩子是怎么读他的大作的。读书,尤其是读诗,讲究字正腔圆,把每个字音咬准了哦!谁来试试?
3.孩子们,你们读得都太好了!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吗?单独认看看!(出示生字词)哪些字容易读错?你给大家友情提示一下。齐读生字词。
4.师范读,生轻声跟读,注意语感节奏。
孩子们都读得这么好,王之涣先生很满意!教师也想试试读一读。大家听听教师是怎样读的。教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在课件里标出节奏线。逐句练习,逐句跟读,师生合作,按节奏读。
设计意图:请来了大诗人王之涣,激发了孩子认字识字的兴趣;而让孩子感受教师朗读时的不同之处,从而发现感悟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三、想象画面,理解感悟
1.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的?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
(1)指名说。教师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黄河入海流”可以怎样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多么壮观啊!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2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场面吗?(4)看了照片,感觉黄河怎样了?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出示后两行诗句)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理解:欲穷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査找答案。今天,教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等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同桌合作,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
6.今天你们学得真棒,教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教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 8.回家后,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插图,开想象,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通过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四、感悟诗情,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
2.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今天教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五、板书设计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静夜思》和《赠汪伦》,引出诗人和诗题。
古诗,中华文化的瑰宝。一首古诗,聊聊数十字,诗人就描绘出一种意境。看到月光就想到了家乡,写下了《静夜思》,床前明月光„„;送朋友时依依不舍,就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刚才的两首古诗是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的诗人写的,他是谁?(板:李白)他喜欢游历山水,在美丽的山水中吸取创作的灵感。这不,他又来到了庐山,被庐山的秀丽风光深深吸引,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正音、齐读。读了诗题,你知道什么?
2.读诗首先要读准,读顺。请打开书,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齐读。
3.认读生字。读带拼音词语——去掉拼音齐读。4.你有什么好办法把红色的生字记住呢?
设计意图: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而是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一是新旧知识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趣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事半功倍。
二、美读感悟
1.(配乐)师介绍庐山美景。
2.孩子们,此时此刻,你就站在庐山中,你有什么感受呢?
(1)美在瀑布
①你是从诗中的哪一句感受到瀑布的美?请美美地读。
②除了瀑布让你感到美,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美?(2)美在香炉峰(紫烟)
①诗中哪句描绘了这样的美景?质疑、理解“紫烟”。②谁能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③理解“挂”的用法之妙。(示两幅图)请看,这两条瀑布哪一条是挂前川呢?水流从上而下,垂直而落,所以我们用“挂”。引出生字“挂”,师范写,生在田字格中4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写一个。师生共同点评。
④大自然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它把壮观的瀑布挂在山前,妆点成一幅巨大的美妙绝伦的山水画。我们不禁赞叹道:遥望瀑布挂前川。
3.说话练习:面对香炉峰上倾斜而下的瀑布,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
4.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瀑布,诗人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一起读。5.大家看,这垂落而下的瀑布速度该有多快啊!理解“飞”。
6.面对如此气势磅礴的瀑布,诗人想到了什么?见过银河吗?(示图)诗人真的见到了银河吗?理解“疑”在诗中的意思。
7.男女同学合作读这句诗吧。
设计意图:低段古诗教学重在品读中知诗意,读重于解。因此在此教学环节中图文结合帮助学生品味诗句,想象美景,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诗的意境了,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水平。
三、立意升华,巩固拓展
1.教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再次感受祖国的山川之美。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尝试着把它背一背。
3.庐山瀑布以奇、秀、险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对其吟诗作赋,教师也找了其他诗人给它作的诗。(拓展其他诗句)
4.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运用。
四、板书设计
望 庐山瀑布
唐 李白
美
想 九天银河
二年级古诗二首 第2篇
一、古诗文本解读
第18课是二年级上册编排的第二次古诗文的学习,安排在第七单元——“想象”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古诗的创作时间距离学生较远,其画面也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情况相差甚多,这其实不利于学生将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联结,但恰恰是因为如此,更利于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产生个性化的想象。
从古诗的内容上来看,《夜宿山寺》这首诗将大诗人李白的夸张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单从想象力这一点来说,值得学生好好学习一番了。李白深夜留宿山中庙宇,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来到廊上欣赏山中夜景,夜色朦胧什么都看不到,但唯一能让李白感受深刻的就是,我现在站的地方真高呀!有多高呢,“危楼高百尺!”百尺有多高,还感受不到吗?就是我现在随随便便就能“手可摘星辰”了。你还不相信?我现在都不敢大声说话了,生怕惊扰到天上的神仙清修。整首诗看完,请允许我为李白的夸张想象顶礼膜拜。
作为成年人,看到这样的诗会拍手叫绝,但决不相信其真实性。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真的会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毕竟能摘到星星,能距离天上的神仙那么近在他们看来是极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便是孩子眼中天真无邪的世界。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时,不能一上来就告诉学生李白全诗用了夸张的手法,把不可能的事说的神乎其神,一下子幻灭了学生的想象小火苗。首先老师要做的就是借助插图和语言引导,把学生带入到李白眼中的世界,围绕着“高”这一显著的特点,想象自己也能手可摘星、恐惊天人,给学生充足地表达个人感受的机会,其实这首诗在内容理解上并不难,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中的画面即可,教师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相机指导识字与写字。
如果《夜宿山寺》能成功开打学生想象的阀门,《敕勒歌》的学习便变得容易得多。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敕勒歌》是学生假期背诵的很熟练的诗词,而且课文的插图非常形象,诗歌的内容也不难。因此《敕勒歌》的学习,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想象这一能力自学。再利用小组合作把自己的困惑交流解决,最后在全班分享。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学过的方法识记“宿、寺”等12个生字,读准字音;能规范书写“危、敢”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根据老师的范读读出停顿、节奏。
3.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的想象及感受,有情有趣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三、学习活动设计
(一)旧知导入 破题
1.背诵《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古朗月行》等古诗,发现这些古诗的作者都是李白。猜测今天又要学习一篇李白的诗作。
2.根据预习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夜宿山寺》,说一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通过这个题目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指导“宿”的意思是住宿,“寺”根据字形理解,一寸一寸的土盖起来的寺庙。
知道《夜宿山寺》的意思就是,李白今晚住在了山上的一个寺庙里。夜晚、山上是题目告诉我们的信息。
(二)初读古诗 读通读顺
过渡语:李白又出来旅行了,看看他在寺庙住的这一晚创作的大作吧!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一:把字读正确;要求二:读出自己的特点。
2.第一遍教师示范朗读。要求:认真听范读,听完觉得哪些地方同学们可能会读错。
【随文识记生字】
预设学生回答:①星辰:指导辰的字形,是清晨的晨去掉日,意思是天上的日月星星的总称。
②摘:读音要注意是 zhai 不是 zai。
③恐惊:都是形声字,都和心情有关。
第二遍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听老师的停顿和语速,进行模仿。
3.全班展示朗读。
(三)细读古诗 想象画面
过渡语:真想知道李白今晚都看到了什么呢?观察插图,先找一找李白在哪里。
1.思考:如果你是李白,你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回答:很高(最佳回答)、很喜欢、怕黑、孤独……
2.围绕“高”这一特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李白眼前的画面。
别忘了,这是晚上住在山上,李白虽然看不到什么景色,但他一定能感受到自己在“很高很高”的地方。
①李白告诉你有多高了吗?
预设回答:有百尺那么高。
李白是古代人,请你用诗句回答我是——危楼高百尺。
(教师范读突出“高”字,学生练习)
②为什么是“危楼”,李白是住在一个危险的楼里吗?
预设回答:不是危险的楼,应该是太高了,所以显得很危险。
【穿插指导“危”字书写】
③可是,高百尺到底有多高呢?李白料定许老师肯定不知道,你能用他后面的诗句给我讲一讲有多高吗?
预设回答:手可摘星辰。(能伸手就摘到星星那么高)
带着动作读一读。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都不敢说话了,怕被神仙听到)
如果你现在就是李白,你要怎么读出这句诗。
(教师示范轻、慢地读,学生练习)
【穿插指导“惊”字书写】
(四)熟读成诵
1.看着插图,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朗读古诗。(可以加入动作、表情)
2.合上书,电脑出示插图、配乐,尝试熟读成诵。
(五)迁移应用 自学《敕勒歌》
过渡语:李白虽然爱旅行,但是从来没去过大草原。因为在古代,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汉人不在那里生活。在这里生活着一个民族,叫敕勒族,他们养牛羊、骑马,为此他们还创作了一首民歌,就是我们课文中的《敕勒歌》。
1.齐读古诗。
2.尝试自学《敕勒歌》
自学步骤:①对照插图,尝试说一说从古诗里自己看到了什么?
②小组交流。把自己看到的在小组内分享,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人,(说的最完整、最美的)代表小组在全班分享。
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较难理解的词。
3.预设讲解内容: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似”“笼盖”是生字,似就是好像,笼盖就是全部盖住。
“穹庐”就是蒙古包上面的顶,学生从插图中找到蒙古包,看一看它的样子。
“四野”就是辽阔的草原。
引导学生再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天像蒙古包的顶,盖着辽阔的草原。
②苍苍、茫茫
苍苍表示天很蓝。拓展:白发苍苍
茫茫表示无边无际。拓展:大海茫茫、云海茫茫
引导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天很蓝,草原无边无际。
【穿插指导“苍、茫”的书写】
4.熟读成诵
电脑出现画面、配乐,学生边想象边背诵。(可以闭着眼睛感受)
(六)剩余生字书写指导
1.观察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根据之前学习的经验
①先看宽窄
②再看长短
③ 关注关键笔画、穿插笔画
2.指导似、野的笔顺。
3.练习描一写二,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古诗读写绘。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并把古诗中最能体现这一画面的诗句抄写在旁边。
细节成就课堂
没有天生会上课的老师,完美的课堂离不开深刻细致的文本解读、精磨的课前设计、包罗万象的教学资源准备,以及不断调整的课堂语言……
这已经是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的第三个年头了,脱离了新老师的稚嫩与生疏,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也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有了相对全面的认知与了解,都说三年就到了一个老师突破自己的瓶颈期,今天竹平老师在评课时便点出了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所在——细节。
拿备课这件事来说,半小时也能草草了事地准备一节课,无非就是读课文、写生字、课后练习题这几个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如果每节课都是如此敷衍、乏味、千篇一律,学生学的无趣,老师上的没劲。因此一个老师想要成长,在备课这件事上就要下足功夫。
从这次《古诗二首》的课堂教学来看,很多环节拖沓,接不住学生的回答,都是源于在备课时没有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想清楚,例如在“危楼高百尺”这一句时,“危”既是生字也是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字,学生其实能够说出“危”就是高的意思时,老师应该因势利导继续追问“为什么是高的意思,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便会联系具体的诗句来解释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在学生朗读古诗这一环节,作为老师就应该提前预设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或朗读的十分优秀时的引导语言,抓住学生自发生成的课堂资源,加以利用。
一直以来从竹平老师那里学到的,就要培养学生一种很关键的思维方式——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课堂上的每一个回答都要源于自己的思考,要从文本中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要反复打磨,这些问题抛出去能够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指向学生能力的训练。自己这次要好好反思的便是课堂语言的准确性十分欠缺,教师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让学生看到问题便明白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提问上“咬文嚼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年级古诗二首 第3篇
一首诗,一幅画:感知六月西湖景美
1.读出古诗独特的韵味。
教学伊始,学生尽情地朗读,读出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景色。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同时在学生体会都是描写西湖六月的景致时,教师适时教给读诗歌的方法———细读诗题,能知道相关知识;详读注解,能读懂诗歌。学生被诗句“风光不与四时同”感染时,引导学生回到两首古诗中一遍一遍地读,读出“两首古诗讲了六月西湖的哪些风光?”尽管学生对词语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画面,但他们对景色有了心灵上的“意会”。第三次回到每首诗中细细地品读,体悟词语所构成的语境,美美地读,对比着读,读出它的独特韵味,读出六月西湖的别样景致。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诗歌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行诗时,教师不是让学生来解释本身的字面意思,而是让学生想象,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同样,在教学感悟“乱”字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仔细听听,这个‘乱’字中,有声音吗?你听出了怎样的声音?”学生的想象就在引导中不断地扩散,一个“乱”字丰盈了,它描绘了一幅可观可感的画面,组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
3.体悟诗人真挚的情感。
如果说,诵读、想象是语言感性的点滴累积,那么体悟则是学生语言感性的统整和勃发。当学生对《望湖楼醉书》形成了鲜明的表象,有了欲罢不能的情感时,就要适时引导将语言的“感”引向语言的“悟”。整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引领下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第一步,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首诗描绘了很多不同的景色!引导孩子沉醉于文本中,在他们眼中,这不再是28个字的一首小诗,而是一曲韵味无穷的篇章。第二步,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雨中西湖这一景致吧!此刻,孩子的诵读应该说是“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第三步,学完《晓出净慈寺》《望湖楼醉书》两首诗时,学生也欣赏了晴好、雨奇的六月西湖,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也就发自肺腑了。
一个字,一诗人:感受诗人创作风格
本堂课阅读体验的深度,对这两首古诗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建构体现在理解“乱”这个字上。这一“乱”字看出了雨中西湖怎样的景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用词风格?成了本堂课精心构筑的“精深叙事”,也成了学生体会雨中西湖的切实“抓手”。要知道,让今天的孩子去理解古代诗人所描绘的诗的精髓,是有距离的;让天真的孩子去感知诗人的创作风格,是有挑战的。
1.走进“乱”字构筑的画面。
首先,教师让学生想象“白雨跳珠乱入船”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感受“乱”字,能感觉到雨点的大、急、密,无限的活力;接着让学生仔细听听,这个“乱”字中,有声音吗?你听出了怎样的声音?体验“乱”字仿佛将那丁丁冬冬、噼噼啪啪的声音汇合在一起,组成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这是多神奇的景致,多有气势的画面呀!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比较“乱”字平时的用法,当学生感知“乱”字都用在形容非常嘈杂令人生厌的语境中,都不轻易使用时,教师引导:大诗人却将它用在西湖雨景上,为什么?就是这样,教师锁定“乱”字不放松,步步跟进,层层剥笋。学生对“乱”字的理解逐步深入,心灵中的西湖美景也越发浓郁。尽管有一部分学生理解的“乱”字还处在感性的层面,但诵读时已浸透了浓浓的情愫!
2.品味“乱”字融入的风格。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4篇
《古诗二首》是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的内容,其中收录了《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学生爱读、易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图、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图,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人生的春天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以去放风筝,也可以去学垂钓;更要怀抱诗书润泽心灵,以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生!
幻灯片出示:中国的经典,不可忘却!(齐读)
四、板书设计(略)
二年级古诗二首 第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4.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悟地朗读、背诵课文。2.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赠刘景文》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秋天吗?你能用《识字1》当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
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刘、菊、残、君、橙、橘 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3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四、品味赏析。
1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家学过杨万里的一首诗吗?里面是怎样描绘初夏的荷叶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学生若不知道,老师补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到了秋天,荷花就像诗中描绘的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2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还有。)(2)“傲”字是什么意思?指自高自大吗?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4理解第三、四句。(1)秋天万物凋谢枯黄,但是也是丰收的季节,看到橘园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还记得这个画面吗?我们在《识字1》里面有过形容,是哪个词?(叠翠流金)
(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时候?(正是橙黄橘绿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明白了吗?
(3)学生交流,老师小结: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劳动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收获季节,所以连大诗人苏轼也喜欢这个季节,发出这样的感叹。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5)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5翻译句子。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当荷花凋谢后,连遮蔽风雨的荷叶也没有了。菊花虽已残败,但还有傲霜的枝干。
(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应该记住,一年内最美的时候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季节。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香的时候,那就是秋天。苏轼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本篇虽是经典名篇,却有很多较难的字词,在识字上颇费功夫。不过,在熟识基础上,把握好描写景物与诗人所用多元化色彩,也是调动学习本文乐趣之所在。
六、课后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背诵本诗,并预习下一首新诗。
第2课时
《山行》
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诗人苏轼写的有关秋天的古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山林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咏秋的诗。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三、初读古诗。
1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诵读。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3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4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四、诗中有画。(出示图片,欣赏)1诗中画描绘了哪些景物?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1)首先要画上一座山,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2)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什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3)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远处,文中提到了“白云生处”)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4)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红色比较醒目)“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
3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海、花海。)
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之情。)
4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坐”是“坐下”的意思吗?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坐”是“因为”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火红的枫叶,热爱秋天的感情。)
5想一想,《赠刘景文》和《山行》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不同点:两首诗描写的景物不同,《赠刘景文》描写了残荷、菊花、橙子、橘子;《山行》描绘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
6翻译句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用石子铺成的弯弯小路,登上了深秋时节的高山,白云缭绕之间,隐约可见有人家居住。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喜欢这晚秋的枫林,不时地停车与观赏,经霜染了的红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五、课堂小结。
《山行》这首诗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要老师点拨,读诗时抓住这些关键词,那么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觉得轻松。
链接: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六、课后作业。1背诵《山行》。
2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3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年级古诗二首 第6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具准备:
课件或实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师讲红豆的特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写红豆的诗歌.板书课题:相思
解题:思念.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读准节奏.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二、学习生字
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注意与“些”的区别.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8 个.组词识记.师进行指导识记.此,客,何,背,尾,房,屋,层
师范写.生书写.三、朗读诗歌《相思》
自由读诗.师引导读诗.(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红豆生南国)(2)出示红豆(可以是图片)出示地图(长江以南叫南国也叫江南)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春来发几枝)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师引导:这红豆美么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么
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了,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
(泥土,水,树叶,红豆)
(3)师:.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愿君多采撷,(希望你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这东西最会引起人们思念故乡)
挂图了解诗意.红豆生长在江南,春天来了红豆常得十分茂盛.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静夜思)
对故乡的思念还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请一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出红豆树的美.读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大家齐读.背诵古诗.四、,拓展思维
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作业
抄写生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余下的6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并背诵.感悟诗歌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背诵《回乡偶书》.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识记“此”.听写三个词语.背诵诗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偶(少)鬓衰客何
2,同桌交流读生字.3,容易学的生字不教.重点教以下几个生字.偶(偶然)鬓(鬓毛)衰(衰老)
出示诗句测读.回乡偶书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问客从何处来
初读《回乡偶书》
自由读诗,找出读不懂的词,句.交流.汇报并解决.乡音:故乡的口音.鬓毛衰:鬓角的头发花白了.相识: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笑着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朗读指导.解题:回乡偶书
回到故乡偶然写下的(或有感写下的.)
师:大家读懂了哪一句
师:面对一点都不认识的老人,儿童会说什么请同学们表演一下.朗读全诗.感悟诗歌小结
这首诗中的诗人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他多么高兴啊,可是却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孩,小孩的问话让老人感慨不已,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现在请大家齐读诗歌,读出诗人回乡的快乐与惊讶,读出小孩的可爱,真诚.作业
背诵古诗.板书设计:
红豆生南国
相思
此物最相思
思乡
小离老回
回乡偶书 笑问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