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口算测试(精选8篇)
二年级下册口算测试 第1篇
二年级下册口算测试反思
二年三班
学生存在的口算方面问题。
1.错看漏看
错看漏看在此次口算能力测评中也是出现比较多的。有些学生漏掉几道题,有些学生把加法看作除法,有些把乘法看作加法,有些把加法计算成乘法。
2.乘法口诀混淆
在计算过程中有些学生乘法口诀混淆,如9×4=6363÷9= 4 等等,都是学生在此次口算能力测评中出现的错误。
3.粗心大意
粗心大意是小学生经常容易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此次口算能力测评出因粗心大意丢分的占到了三分之二,在这方面教师要好好反思总结经验。
二、低年级计算能力培养措施
改进口算训练的好方法是口算正确计算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学生智能、智力的良好方法。改进口算训练,要深入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口算技能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
1.多做多练,熟能生巧,常抓不懈,口算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应作出长计划,短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和训练,体现出和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按大纲教学。如,每天课前的计算天天练。
2.弄懂方法,掌握算理,简化思维过程,形成技巧,口算要让学生理解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不能靠机械记忆或死记硬北,教学要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引向具体的思维过程。
3.训练形式多样化。多做多练是前提,但学生习惯对于新鲜事物感兴趣,尤其是目标教学的学中玩,玩中学,从中增长知识,如果单独某种练习,学生是容易感到厌倦情绪的。由此,口算练习要活泼生动多样化,如听算形式、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机、对口令、开火车等形式,有时不定期可以通过找朋友,动脑筋,互相问答等进行竞赛进行。
4.要重点,抓难点,找易错,对症下药,口算训练先要抓好重点
5.培养良好习惯,“谦虚谨慎、严格认真、刻苦钻研”是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独立思考、克服困难”是学生口算学习的恒心。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经过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形成,另外,儿童可塑性很大,教师的示范作用等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另外,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口算练习一次不宜过多,更不宜机械重复,这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口算兴趣、提高正确率。
2011-6-23
二年级下册口算测试 第2篇
7×0.03=
12.5÷2.5=
2.8×0.3=
4.5÷0.01= 1.8×50=
64÷1.6=
0.48×0.2=
5.4÷0.27=
10-0.13=
二、列竖式计算(每题4分,共8分).7.6×0.35 =
0.756÷0.36 =
三、解方程(每题6分,共24分).2 x – 9.1 =4.7
2.7+4x = 12.7
6(x + 1.2)= 24
4.2 x + 2.5 x = 13
4四、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每题5分,共20分).6.4+ 3.6×5.2
6.7×101
28×17.5–28×7.5
0.25×32×0.125
14-7.4=
1.92÷0.04=
0.32×500=
5+4.35=
10-5.4=
4÷20=
3.5×200=
1.5-0.06=
0.75÷15=
0.4×0.8=
4×0.25=
0.36+1.54=
1.01×99=
420÷35=
25×12=
135÷0.5=
0.51÷17=
32.8+19=
5.2÷1.3=
1.6×0.4=
4.9×0.7=
1÷5=
6÷12=
0.87-0.49=
17×40=
100-63=
3.2+1.68=
2.8×0.4=
14-7.4=
1.92÷0.04=
0.32×500=
0.65+4.35=
10-5.4=
4÷20=
3.5×200=
1.5-0.06=
0.75÷15=
0.4×0.8=
4×0.25=
0.36+1.54=
1.01×99=
420÷35=
25×12=
135÷0.5=
五年级计算专项练习题(五)
一、口算题
4÷0.5=
0.6×1.2=
10×0.01=
30.2-3.02=
0.1×0.5=
二、简便计算
263+85-163
7.28+0.94+2.72+0.06
478―149―51
三、解方程
9.2x+1.5x=32.1 4x+3×0.7=6.5
四、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0.27×1.3= ★2.7÷0.45=
五、考考你:7.8×99+3.9×2
五年级计算专项练习题(六)
一、口算题
9×0.4= 4.5×0.1= 15×0.4= 8.89+0.1= 0×25.4=
二、简便计算 7.3×99(1.25+2.5)×8 9.42×10—94.2×0.9
三、解方程 2(x-0.5)=1.6
四、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1.05×2.4= 11.28 ÷1.6= ★0.99÷1.8=
五、考考你:(1.9-1.9×0.9)÷(3.8-2.8)
五年级计算专项练习题(七)
一、直接写得数
1.6÷0.08= 0.39÷3.9= 1.2-0.02= 3.7+4.2= 1.8×0.5= 15-5.7=
二、脱式计算(4.5×9.9+5.5×9.9)×2.8 1.58÷[20-(5.4+6.7)] 2.4×1.5+3.6÷1.5
三、解方程
75.9-9.8+4X=66.14(16+X)×8=624
四、文字题
30减去9.5与4.7的和,所得的差除以0.79,商是多少?
一个数的3倍减去16.2,得到的差是25.8,这个数是多少?
五、简算 3.4×12.5+6.6×12.5 4.3×9.9 五年级计算专项练习题(八)
一、直接写得数
2.5×0.4= 2.5×0= 25÷10= 2.5÷2.5= 0÷2.5= 3.5÷3.5=
二、脱式计算 3.61÷(7.2—5.3)×25 0.27×99+0.27
三、解方程
2X-2.8+1.2=4.3 5.5X-1.3X=12.6
四、文字题
一个数的4倍与这个数的一半的和是22.5,求这个数。7.5与1.6的积减去什么数的4倍等于2.4。10.7减去0.2乘4.58的积,差是多少? 五年级计算训练(五)
一、基础练习:
7.2+2.8= 12×2.5= 2.63+0.37= 0.96÷0.3= 1.5-4.5= 2.5×0.4= 1.4×2.5= 3.5×0.2= 0.72÷0.9= 1-0.01= 0.2÷0.01= 4.8 + 2 = 0.25×40= 6.5-5.6= 1.25×0.8=
二、能简算要简算: 25-4.2÷0.1 1.25×0.8×0.5(1.5+0.25)×4 320÷5÷0.4 5.6+5.6×9 4×(1.5+0.25)
三、5.8减去2个0.9,差是()1.05的4倍,再加上2.8,和是()
4.6乘0.5的积,再除以0.5,商是()
五年级计算训练(六)
一、口算:
0.4×0.02= 3.5+7.6= 1.23÷3= 2.4×2.5= 16÷1.6= 0.9÷0.01= 7÷0.25= 9×25= 0.15×4= 1÷1.25= 9÷0.25= 0.72÷0.36= 1.3÷0.13= 0.18×0.5= 13+0.26=
二、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5厘米,高是5厘米.2、三角形的底是10.2分米,高是5分米.3、梯形的上底是4.3厘米,下底是7.7厘米,高是5厘米.三、解下列方程: X+2.6=10 2X÷6=2.4 8x=1.4 X+2.8=4.38 2x-0.15=6.25 3x+2=8.6 五年级计算训练(七)
一、口算:
0.8+0.6= 1.25×80= 5.24+3.76= 4÷8= 1.3+8.46= 0.8-0.45= 5×2.4= 1-0.01= 8.1÷3= 2.4÷12= 250×0.4= 20.5+2.05= 37.5×400= 0.78+2.2= 1.5×8=
二、解方程:
3.5x-7=10.5 3×1.5+2x=8.5 4×(2.5+x)=20 x÷12.5=8 0.5x-3×1.4=20.8 4×2.5+8x=11.6
三、选做题:
2.1÷x =4 6.5-(x-2)=5 100-10x=99 五年级计算训练(八)
一、口算:
6×1.5= 25×0.4= 9.6÷16= 4-0.04= 4.15+0.85= 10-0.1= 9.9-0.9÷0.1= 0.56÷7= 1.9÷0.19= 7.5×4= 0.36÷18= 1.4×0.6= 7÷0.25= 5.6×1.01= 0.36+0.64=
二、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59-0.87-0.59 4.2÷2.5÷4 2.5×32 2.4+7.6×8 7.62×0.8+0.2×7.62 8.8÷[15.5-(1.7+2.8)]2.7
二年级下册口算测试 第3篇
在古代, 对儿童来讲, 一年四季, 寒来暑往, 除了读书之外, 也有许多好玩的事情。
春天可以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yuān) 。” (高鼎《村居》) 是啊, 草长莺飞, 杨柳拂堤, 烟雾弥漫, 人在其中, 焉 (yān) 有不醉之理 ? 孩子“散学归来”, “趁”着和煦 (xù) 的阳光 , 温暖的“ 江风”将 “纸鸢” (风筝) 放入蓝天之中, 这是何等的惬意啊!
夏天, 可以去河边钓鱼。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是首专门描写儿童垂钓的诗。诗中的“稚子”, 就形象看 , “蓬头”, 无心他顾, 只想“垂纶” (钓鱼 ) ; 就姿势看 , “侧坐”, 是不拘好坏, 随意而坐, 急于钓鱼之态毕现; 就环境看 , “莓苔”“ 杂草”映身 , 系阳光稀少、人迹罕至, 游鱼不惊的好处所。看来, 稚子精于钓鱼之道; 就动作看, “遥招手”, 因其心态是“怕”“鱼惊”。总之, 专心垂钓的童趣, 经诗人的描摹, 活脱脱地再现出来。
秋天, 可以捉蟋蟀。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以“夜深篱落一灯朗”的画面, 儿童无忧无虑的童趣, 与秋风萧瑟, 客子愁绪, 构成鲜明对比。
冬天, 可以玩冰雪。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中孩子弄冰的画面, 充满了乐趣;在心态上, 寒天“弄冰”, 童心炽 (chì) 热 ; 在色泽上 , 工具是“ 金”盘、“彩”丝, 玩的对象, 是“银”冰 ;在形态上 , 是如“钲”的圆形;在声音上, 是“穿林响”的高昂, 是“碎地声”的清脆。总之, 意美, 赏心, 形美感目;音美, 悦耳,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儿童的乐趣。
二年级下册口算测试 第4篇
一、找准科学的训练重点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来看,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各领域数学学习的工具和基础,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多位数的运算以及分数的运算都是由一次又一次连续的一位数的运算来完成的,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是提高多位数以及分数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的基本保证。而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代数运算最终也是归结为代数式中的系数和指数的运算,目前教材中所涉及的系数和指数也大多是一位数和二位数,这些系数和指数的运算大多是通过心口算来进行的。基于此,我校从2013年开始,对一、二年级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实施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虽然实验的时间还不长,但是也已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以下这些统计数据足以说明这一切。
实验开始前后期中考试成绩对照表
一年级2班二年级2班
平均分合格率平均分合格率
2013年期中成绩89.894.4%87.991.8%
2014年期中成绩92.497.22%91.595.5%
综上数据可见,在小学的一、二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是有价值的,良好的心口算能力也为学生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
我们按以下原则来构建我校的心口算训练的内容体系。
1.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都会。内容包括一位数、二位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除法除了利用乘法口诀能解决之外,由于过程较为复杂不列入训练内容。
2.循序渐进,基本上与教材中数的运算内容编排同步。为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我们设计的内容体系做到低起点、缓节奏、频往返。考虑到有效的心口算训练应当建立在学生掌握运算法则和对算理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设计的心口算训练顺序与小学教材中数的运算教学顺序相配合(具体内容见练习1、练习2、练习3)。
练习1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位数加一位数)
凑 + 诀 2+9 =()
3+8 =() 3+9 =()
1+9 =()
2+8 =()
8+2 =()
9+1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同步。
练习2 100以内的减法(一)(二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下“100以内的减法(一)”教学同步。
练习3 100以内的减法(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该训练内容与二年级上“100以内的减法(二)”教学同步。
3.原则上不改变学生从低位到高位的运算习惯,也不排除在个别训练项目中给学生推荐更高效的运算顺序(如练习4)。
练习4 100以内的加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
这种“高位先算”的好处是便于将上一次的运算信息在大脑里存储,有利于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设计有效的训练方式
心口算训练要取得成效,常练不懈、持之以恒是关键。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每节数学课中都安排课前3分钟的心口算训练。鉴于周而复始的心口算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精心设计的训练方式有计时答题、抢答、接力赛、游戏、即兴表演等,将单一乏味的口算教学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以下是在课堂中使用较多的几个训练方式。
【案例一】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
训练方式:计时答题。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三个批次的题目,每个批次10道题,限时30秒。每个完成的学生都要举手示意,教师对举手示意完成者要报给他所用的耗时。每个批次首个完成者可以到黑板上写出各题的答案,在他之后完成的学生则要对他的答案检查修正。竞争意识、荣誉感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在整个过程中,既进行了口算练习,又提升了学生计算的速度,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复核检查的习惯,可谓是一举多得。
【案例二】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二位数与二位数减二位数的混合训练。
训练方式:抢答。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每次只出示一题,由全班同学抢答,直到抢答答案正确,再出示第2题。抢答正确者记3分,抢答错误者扣1分,定期公布心口算训练抢答项目中每个学生的累计得分。每次抢答凡已答对的学生不许再次抢答,违例者则扣1分。这种训练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了优等生多次抢答的情况,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笔者计算过,这样的抢答,每一次通常在5秒左右,也就是说抢答顺利的话,在3分钟时间内可以让3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同时,积分累计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每一次的举手都更为谨慎,也更珍惜每一次回答的机会。
【案例三】
训练内容:二位数乘一位数。
训练方式:接力赛。
具体实施:先按座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相等。教师为每一组准备30道二位数乘一位数的心口算题(难度基本相同),每组按座位次序逐一接题,一位学生口答结果正确后,方能由下一位学生接题,这样依次下去。如果其中有一位学生答题错误,那么要在该学生更正后,方能继续。如果三次口答均不正确,则可以向同组同学求助。最后按每组答完所有题的耗时多少排定名次。为了让自己的组能够获胜,同学之间互助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不止在课内,就是在课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班级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这项实验开展以来,不仅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跟踪统计我们发现,实验班级的学生进入专注听课状态的时耗已由原来的平均2~3分钟缩短到1分钟左右。相信随着这项实验的深入开展,必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数学教学气象。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梅山学校 315800)endprint
说起心口算,人们很快就会想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慈溪小学生为代表的“神算子”,他们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名震中外。这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学校都热衷于培养“神算子”,而对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的实验和研究却很少有人问津。其实“神算子”的训练是一种竞技训练,通过强化训练使被训练者能快速地进行珠算式心算,也就是在脑子里打算盘。这是一种高强度的竞技训练,会耗去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继续学习却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在计算机高度发达的当下,它也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那么小学心口算教学的意义何在?对全体学生而言,怎样的心口算训练才是有价值的?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找准科学的训练重点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来看,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各领域数学学习的工具和基础,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多位数的运算以及分数的运算都是由一次又一次连续的一位数的运算来完成的,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是提高多位数以及分数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的基本保证。而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代数运算最终也是归结为代数式中的系数和指数的运算,目前教材中所涉及的系数和指数也大多是一位数和二位数,这些系数和指数的运算大多是通过心口算来进行的。基于此,我校从2013年开始,对一、二年级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实施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虽然实验的时间还不长,但是也已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以下这些统计数据足以说明这一切。
实验开始前后期中考试成绩对照表
一年级2班二年级2班
平均分合格率平均分合格率
2013年期中成绩89.894.4%87.991.8%
2014年期中成绩92.497.22%91.595.5%
综上数据可见,在小学的一、二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是有价值的,良好的心口算能力也为学生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
我们按以下原则来构建我校的心口算训练的内容体系。
1.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都会。内容包括一位数、二位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除法除了利用乘法口诀能解决之外,由于过程较为复杂不列入训练内容。
2.循序渐进,基本上与教材中数的运算内容编排同步。为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我们设计的内容体系做到低起点、缓节奏、频往返。考虑到有效的心口算训练应当建立在学生掌握运算法则和对算理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设计的心口算训练顺序与小学教材中数的运算教学顺序相配合(具体内容见练习1、练习2、练习3)。
练习1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位数加一位数)
凑 + 诀 2+9 =()
3+8 =() 3+9 =()
1+9 =()
2+8 =()
8+2 =()
9+1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同步。
练习2 100以内的减法(一)(二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下“100以内的减法(一)”教学同步。
练习3 100以内的减法(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该训练内容与二年级上“100以内的减法(二)”教学同步。
3.原则上不改变学生从低位到高位的运算习惯,也不排除在个别训练项目中给学生推荐更高效的运算顺序(如练习4)。
练习4 100以内的加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
这种“高位先算”的好处是便于将上一次的运算信息在大脑里存储,有利于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设计有效的训练方式
心口算训练要取得成效,常练不懈、持之以恒是关键。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每节数学课中都安排课前3分钟的心口算训练。鉴于周而复始的心口算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精心设计的训练方式有计时答题、抢答、接力赛、游戏、即兴表演等,将单一乏味的口算教学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以下是在课堂中使用较多的几个训练方式。
【案例一】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
训练方式:计时答题。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三个批次的题目,每个批次10道题,限时30秒。每个完成的学生都要举手示意,教师对举手示意完成者要报给他所用的耗时。每个批次首个完成者可以到黑板上写出各题的答案,在他之后完成的学生则要对他的答案检查修正。竞争意识、荣誉感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在整个过程中,既进行了口算练习,又提升了学生计算的速度,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复核检查的习惯,可谓是一举多得。
【案例二】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二位数与二位数减二位数的混合训练。
训练方式:抢答。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每次只出示一题,由全班同学抢答,直到抢答答案正确,再出示第2题。抢答正确者记3分,抢答错误者扣1分,定期公布心口算训练抢答项目中每个学生的累计得分。每次抢答凡已答对的学生不许再次抢答,违例者则扣1分。这种训练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了优等生多次抢答的情况,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笔者计算过,这样的抢答,每一次通常在5秒左右,也就是说抢答顺利的话,在3分钟时间内可以让3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同时,积分累计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每一次的举手都更为谨慎,也更珍惜每一次回答的机会。
【案例三】
训练内容:二位数乘一位数。
训练方式:接力赛。
具体实施:先按座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相等。教师为每一组准备30道二位数乘一位数的心口算题(难度基本相同),每组按座位次序逐一接题,一位学生口答结果正确后,方能由下一位学生接题,这样依次下去。如果其中有一位学生答题错误,那么要在该学生更正后,方能继续。如果三次口答均不正确,则可以向同组同学求助。最后按每组答完所有题的耗时多少排定名次。为了让自己的组能够获胜,同学之间互助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不止在课内,就是在课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班级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这项实验开展以来,不仅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跟踪统计我们发现,实验班级的学生进入专注听课状态的时耗已由原来的平均2~3分钟缩短到1分钟左右。相信随着这项实验的深入开展,必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数学教学气象。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梅山学校 315800)endprint
说起心口算,人们很快就会想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慈溪小学生为代表的“神算子”,他们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名震中外。这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学校都热衷于培养“神算子”,而对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的实验和研究却很少有人问津。其实“神算子”的训练是一种竞技训练,通过强化训练使被训练者能快速地进行珠算式心算,也就是在脑子里打算盘。这是一种高强度的竞技训练,会耗去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继续学习却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在计算机高度发达的当下,它也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那么小学心口算教学的意义何在?对全体学生而言,怎样的心口算训练才是有价值的?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找准科学的训练重点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来看,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各领域数学学习的工具和基础,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多位数的运算以及分数的运算都是由一次又一次连续的一位数的运算来完成的,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是提高多位数以及分数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的基本保证。而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代数运算最终也是归结为代数式中的系数和指数的运算,目前教材中所涉及的系数和指数也大多是一位数和二位数,这些系数和指数的运算大多是通过心口算来进行的。基于此,我校从2013年开始,对一、二年级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实施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虽然实验的时间还不长,但是也已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以下这些统计数据足以说明这一切。
实验开始前后期中考试成绩对照表
一年级2班二年级2班
平均分合格率平均分合格率
2013年期中成绩89.894.4%87.991.8%
2014年期中成绩92.497.22%91.595.5%
综上数据可见,在小学的一、二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是有价值的,良好的心口算能力也为学生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
我们按以下原则来构建我校的心口算训练的内容体系。
1.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都会。内容包括一位数、二位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除法除了利用乘法口诀能解决之外,由于过程较为复杂不列入训练内容。
2.循序渐进,基本上与教材中数的运算内容编排同步。为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我们设计的内容体系做到低起点、缓节奏、频往返。考虑到有效的心口算训练应当建立在学生掌握运算法则和对算理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设计的心口算训练顺序与小学教材中数的运算教学顺序相配合(具体内容见练习1、练习2、练习3)。
练习1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位数加一位数)
凑 + 诀 2+9 =()
3+8 =() 3+9 =()
1+9 =()
2+8 =()
8+2 =()
9+1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同步。
练习2 100以内的减法(一)(二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下“100以内的减法(一)”教学同步。
练习3 100以内的减法(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该训练内容与二年级上“100以内的减法(二)”教学同步。
3.原则上不改变学生从低位到高位的运算习惯,也不排除在个别训练项目中给学生推荐更高效的运算顺序(如练习4)。
练习4 100以内的加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
这种“高位先算”的好处是便于将上一次的运算信息在大脑里存储,有利于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设计有效的训练方式
心口算训练要取得成效,常练不懈、持之以恒是关键。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每节数学课中都安排课前3分钟的心口算训练。鉴于周而复始的心口算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精心设计的训练方式有计时答题、抢答、接力赛、游戏、即兴表演等,将单一乏味的口算教学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以下是在课堂中使用较多的几个训练方式。
【案例一】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
训练方式:计时答题。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三个批次的题目,每个批次10道题,限时30秒。每个完成的学生都要举手示意,教师对举手示意完成者要报给他所用的耗时。每个批次首个完成者可以到黑板上写出各题的答案,在他之后完成的学生则要对他的答案检查修正。竞争意识、荣誉感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在整个过程中,既进行了口算练习,又提升了学生计算的速度,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复核检查的习惯,可谓是一举多得。
【案例二】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二位数与二位数减二位数的混合训练。
训练方式:抢答。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每次只出示一题,由全班同学抢答,直到抢答答案正确,再出示第2题。抢答正确者记3分,抢答错误者扣1分,定期公布心口算训练抢答项目中每个学生的累计得分。每次抢答凡已答对的学生不许再次抢答,违例者则扣1分。这种训练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了优等生多次抢答的情况,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笔者计算过,这样的抢答,每一次通常在5秒左右,也就是说抢答顺利的话,在3分钟时间内可以让3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同时,积分累计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每一次的举手都更为谨慎,也更珍惜每一次回答的机会。
【案例三】
训练内容:二位数乘一位数。
训练方式:接力赛。
具体实施:先按座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相等。教师为每一组准备30道二位数乘一位数的心口算题(难度基本相同),每组按座位次序逐一接题,一位学生口答结果正确后,方能由下一位学生接题,这样依次下去。如果其中有一位学生答题错误,那么要在该学生更正后,方能继续。如果三次口答均不正确,则可以向同组同学求助。最后按每组答完所有题的耗时多少排定名次。为了让自己的组能够获胜,同学之间互助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不止在课内,就是在课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班级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这项实验开展以来,不仅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跟踪统计我们发现,实验班级的学生进入专注听课状态的时耗已由原来的平均2~3分钟缩短到1分钟左右。相信随着这项实验的深入开展,必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数学教学气象。
二年级下册口算测试 第5篇
1、45+156=135
2、250÷58=400
3、65÷24=60
4、303+8=98
5、400÷4+205=200
6、10+12÷3+20=34
7、(80÷20+80)÷4=21
8、70+(100-105)=120
9、360÷40=9
10、4020=800
11、80-25=55
12、70+45=115
13、902=180
14、166=96
15、3006=1800
16、540÷9=60
17、3020=600
18、400÷4=100
19、350-80=270
20、160+70=230
21、18-64÷8=10
22、42÷6+20=27
23、40-57=5
24、80+60÷3=100
25、41+18÷2=50
26、75-115=20
27、42+7-29=20
28、5600÷80=70
29、2516=400
30、12025=3000
31、3611=396
32、1025÷25=41
33、336+70=406
34、2594=900
35、200-333=101
36、3020-1010=
37、1250=600
38、258=200
39、2311=253
40、125÷25=5
41、4200-2200=
42、220+80=300
43、2085=800
44、600-3200=0
45、20+20÷2=30
46、35-25÷5=30
47、36+8-40=4
48、2800÷40=70
49、98÷14=7
50、96÷24=4
51、56÷14=4
52、65÷13=5
53、75÷15=5
54、120÷24=5
55、200÷25=8
56、800÷16=50
57、840÷21=40
58、560÷14=40
59、390÷13=30
60、600÷15=40
61、72÷24=3
62、85÷17=5
63、90÷15=6
64、96÷16=6
65、78÷26=4
66、51÷17=3
67、80÷40=2
68、100÷20=5
69、100÷4=25
70、240÷40=6
71、920÷4=230
72、300÷60=5
73、64÷2=32
74、64÷4=16
75、50÷5=10
76、60÷8=7.5
77、96÷4=24
78、90÷6=15
79、400+80=480
80、400-80=320
81、4080=3200
82、400÷80=5
83、48÷16=3
84、96÷24=4
85、1605=800
86、4250=1000
87、0518=0
88、1076=760
89、3610==360
90、156=90
91、243=72
92、518=90
93、264=74
94、715=105
95、3230=960
96、4015=600
97、6012=720
98、2330=690
99、3050=1500
二年级下册口算测试 第6篇
班级:
姓名:
7×7
=
9×7
=
26+26=
8×4
=
6×5
=
54-9
=
7×
=
63+15=
8×3=
58-39=
7×6=
44+14=
8×6=
8×
5=
23=
4×9
=
×
7=
4×4=
80-23=
43+57=
×
9=
53-36=
24-9
=
×6
=
4×5=
5×4=
9×
9=
89-18=
59+18=
×
6=
9×8=
44-32=
40-18=
3×6=
62-7=
55-15=
64+9
=
66-33=
×
9=
63-8=
94-18=
×
6=
×
9=
×
7=
5×4=
8×8=
26+38=
6×
=
4×7=
×4=
25-27=
38+48=
6×3=
5×7=
23+75=
63-26=
7×
=
28+64=
90-18=
×
9=
55-34=
2×9=
×
8=
2×8
=
4×9
=
61-25=
×
8=
55+27=
90-23=
81-9=
36-22=
46-53=
42-28+15=
7×8-
=
6×
5+9
=
6×7-34=
17+23-10=
56-28-12=
4×8+18
=
85-43+7
=
34+17+32=
5×
5+
=
97×
8-8
=
52-20-5
=
6×
5+20
=
7×
7-
=
63-33-
4=
18+62-20=
5×
9-
40=
8×8+8
=
3×
3-
=
×
6+
8=
8×9+12
=
6×6+
=
72-52+16=60-22+9
二年级下册数学口算综合练习题 第7篇
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 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 12÷6= 4×2= 21-7= 7×3= 8÷8= 32÷4= 80-9= 42÷7= 35-6= 28÷7= 21÷3= 6÷4= 18÷2= 63÷7= 9×6=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8=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7÷9= 53+8= 4×9= 8÷2= 32÷8= 8÷1= 9×9= 84+7= 80-44= 1800-900= 420+80= 500-60= 89-8= 64-8= 34+9= 14÷7= 5+58= 64÷8= 6×3= 9×9= 72÷8= 78+15= 83-2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43-30= 9÷1= 7÷7= 96-42= 58-36= 5×7= 72÷9= 36÷6= 81÷9= 42+13= 24÷3= 24+8= 27-3= 42+13= 42-6= 7+44= 42÷7= 64-8= 21÷3= 4×8= 54÷9= 49÷7= 42÷7= 35÷7= 19+41= 130+80= 46-8= 8×5-7= 9×3-8= 30÷6= 36÷4= 1800+200= 93-80= 7×8= 73-4= 72÷8= 64-8= 24×0= 27÷9= 53+8= 4×9= 8÷2= 32÷8= 8÷1= 9×9= 84+7= 80-44= 420+80=
500-60= 89-8= 64-8= 34+9= 14÷7= 5+58= 64÷8= 6×3= 9×9= 72÷8= 78+15= 83-20= 43-30= 9÷1= 7÷7= 96-42= 58-36= 5×7= 72÷9= 36÷6= 81÷9= 42+13= 24÷3= 24+8=
27-3= 42+13= 42-6= 7+44= 42÷7= 64-8= 21÷3= 4×8= 54÷9= 49÷7= 42÷7= 35÷7= 19+41= 7×8= 73-4= 72÷8= 64-8= 24×0= 510+200= 7+1×8= 130+80= 46-8= 8×5-7= 9×3-8=
30÷6= 36÷4= 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 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 12÷6= 4×2= 21-7= 7×3= 8÷8= 32÷4= 80-9= 42÷7= 35-6= 28÷7= 21÷3= 36÷4= 18÷2= 63÷7= 9×6=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8=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 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 12÷6= 4×2= 21-7= 7×3= 8÷8= 32÷4= 80-9= 42÷7= 35-6= 28÷7= 21÷3= 36÷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18÷2= 63÷7= 9×6=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8=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 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 12÷6= 4×2= 21-7= 7×3= 8÷8= 32÷4= 80-9= 42÷7= 35-6= 28÷7= 21÷3=
36÷4= 18÷2= 63÷7= 9×6= 4×2=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5=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7÷9= 53+8= 4×9= 8÷2= 32÷8= 8÷1= 9×9= 84+7= 80-44= 14÷7= 4×3÷2= 6÷3×7= 8÷4×3= 6×5+37= 12÷4+18= 16÷4×8= 8÷4+48= 25÷5+36=
6×8—42= 2×8÷4= 8×9÷9= 36÷6÷3= 9÷9×6= 42÷7×6= 96-80+7= 64-40-8= 40-4+20= 7×5-8= 14÷7+25= 15÷5+8= 8×9-8= 1×2+20= 54÷6+33= 510+200= 45÷9= 40÷8= 1×8= 130+80= 46-8= 8×5-7= 9×3-8= 30÷6=
36÷4= 4×5+44= 48÷8+7= 1800+200= 93-80= 6×5+37= 8÷1= 7×8= 73-4= 3×8÷4= 7×6+10= 72÷8= 8÷2= 32÷8= 49-18= 20+80= 430+1000= 500-60= 89-8= 64-8= 34+9= 14÷7= 5+58= 64÷8=
6×3= 9×9= 72÷8= 78+15= 83-20= 43-30= 9÷1= 280+450= 7÷7= 36+58= 8×9+21= 730-190= 370-370= 85+55= 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 36+4= 30÷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 12÷6= 4×2= 21-7= 7×3= 8÷8= 32÷4= 80-9= 42÷7= 35-6= 28÷7= 21÷3= 36÷4= 18÷2= 63÷7= 9×6= 4×2=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8=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7÷9= 53+8= 4×9= 8÷2= 32÷8= 8÷1= 9×9= 84+7=
80-44= 18-900= 27+23= 64+28= 23+49= 24+57= 34+58= 26+8= 37+5= 77+5= 58+8= 26+57= 4+18= 68+13= 32+18= 65+56= 28+16= 6+16= 54+18= 46+7= 46+37= 24+8= 36+48= 25+37=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86+7= 52+18= 26+8= 5+39= 72+9= 15+38= 25+16= 53+39= 58+27= 46+27= 25+37= 66+17= 69+21= 28+54= 39+28= 19+62= 58+32= 43+28= 18+23= 43+8= 36+15= 29+35= 25+37= 54+7= 34+9= 24+16= 58+34= 42+9= 29+27= 19+35= 68+12= 27+28= 53+27= 70-3= 81-18= 71-26= 72-25= 40-19= 72-7= 77-22= 91-65= 49-40= 45-30= 62-7= 81-3= 74-21= 90-9= 77-39=
30-12= 50-36= 64-38= 28-19= 35-19= 62-59= 50-42= 54-37= 71-33= 72-28= 34-28= 50-32= 92-47= 41-72= 82-16= 85-57= 21-15= 53-35= 44-44= 32-23= 40-28= 43-26= 37-21= 46-17=
65-47= 74-47= 81-13= 65-32= 72-67= 65-19= 77-19= 55-28= 41-27= 92-68= 62-57= 60-22= 70-21= 88-9= 44-19= 66-38= 71-28= 5+40= 70+1= 54-4= 30-18= 13+60= 36-17= 4+40=
17+48= 60+3= 76-6= 87-19= 60+3= 70+9= 56-28= 49+3= 32-26= 62-29= 42-27= 95-57= 67-7= 8+20= 2+30= 94-4= 6+50= 70+8= 48-19= 37-7= 2+50= 26+58= 65+19= 52-2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35+26= 8+70= 23+719= 32+87= 32-26= 85-58= 24+28= 78-19= 26+28= 52+29= 55+17= 74-15= 54-48= 88-28= 81-34= 35+36= 44-15= 3×6= 18÷3= 18÷6= 15÷3= 6÷3= 25÷5= 20÷5= 5÷5= 30÷6= 9÷3= 4×3= 16÷4= 12÷4= 8÷2= 24÷4= 4×4= 20÷4= 24÷6= 2×5= 6×9= 2×9= 9×4= 8÷2= 10÷5= 9÷3= 5×6= 49÷7= 18÷6= 6÷2= 6÷2= 12÷2=
2×7= 15÷5= 30÷5= 24÷6= 16÷4= 20÷4= 15÷3= 10÷5= 5÷1= 18÷6= 30÷6= 4×5= 6×3= 16÷4= 25÷5= 36÷6= 5+1= 12÷2= 42÷6= 24÷3= 2×6= 6×6= 25÷5= 12÷4=
3×8= 15÷5= 33-9= 18÷3= 8+72= 3×6= 42-5= 20÷5= 50-27= 10÷5= 26+7= 18÷3= 18+6= 30÷5= 20+4= 5+67= 4×9= 18+23= 43+8= 36+15= 29+35= 25+37= 54+7= 34+9=
24+16= 58+34= 42+9= 45+5= 1÷1= 5×5= 72÷8= 9÷9= 24÷8= 14÷7= 6÷1= 15÷3= 3×6÷2= 4÷2= 6×2= 6÷2= 10÷5= 70–52= 49÷7= 10÷2= 54÷6= 20÷4= 4×9÷6= 21÷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3×6= 9÷3= 90-45= 24÷4= 15÷5= 27÷9= 9×9= 72÷9= 3×4÷2= 36÷4= 5÷5= 56+41= 56÷7= 16÷2= 42÷6= 18÷2= 5×1= 45-39= 3×6÷3= 24÷6= 56÷7= 36÷6= 24÷3= 4×5= 27÷3= 8÷4= 56÷8= 36÷9= 3×6÷6= 45÷5= 6÷6= 12÷6= 1×4= 18÷6= 1×8= 24÷8= 36÷6= 48÷6= 4×6÷8= 54÷6= 7÷7= 5÷1= 1×6= 56÷8= 21÷7= 28÷7= 7×3= 35÷7=
2×3÷6= 42÷7= 45÷9= 30÷6= 49÷7= 9×2= 56÷7= 64÷8= 24÷6= 63÷7= 8×5-8= 4×3= 16÷8= 72÷8= 2×7= 9÷9= 27÷9= 5×7= 18÷9= 8×3= 81÷9÷3= 72÷9= 81÷9= 9÷1=
18÷9= 1×1= 42÷6= 24÷8= 36÷4= 63÷7= 19÷2×4= 2×5= 54÷6= 2×8= 20÷4= 4×7= 49÷7= 10÷2= 30÷6= 3×7= 3×8+40= 45÷9= 9×4= 5×6= 6×2= 32÷8= 1×5= 48÷8=
2×7= 4×8= 2×6÷4= 7×6= 12÷2= 4×9= 12÷4= 5×8= 6÷3= 7×9= 63÷7= 32÷8= 40÷8×5= 2÷1= 5×3= 2×6= 64÷8= 3×3= 5×4= 3×2= 16÷8= 23+17= 16÷2÷4= 42÷6=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1×9= 54÷9= 6×3= 3×1= 9×6= 6×4= 4×4= 6×5= 27÷9×7= 8×1= 54÷6= 7÷1= 8×8= 63÷7= 8×9= 8×5= 40÷8= 9×3= 54÷9×3= 6×9= 30÷6= 7×3= 9×9= 16÷4= 7×7= 28÷7= 40÷8= 6×6= 63÷9×4= 7×4= 9÷1= 7×8= 24÷6= 7×5= 24÷3= 81÷9= 3×6= 25+41= 56÷7×6= 14÷2= 35÷7= 63+24= 9×2= 36÷6= 9×5= 35÷7= 27÷3= 4÷4=
56÷8×9= 36÷9= 42÷7= 12÷3= 5×9= 20÷4= 5×7= 9×8= 18÷3= 8÷1= 1×6×8= 9÷9= 16÷2= 71-68= 6÷1= 15÷3= 9×3= 45+45= 5×9= 66+26= 5×5+52= 72÷8= 9×8= 52+35=
8÷4= 14÷2= 6×2= 6÷2= 49÷7= 10÷2= 54÷6×4= 27÷9= 20÷4= 3×6= 30÷6= 15÷5= 49÷7= 9×4= 9÷3= 9×7= 42÷6×6= 24÷4= 18÷9= 9×9= 72÷9= 2×2= 30÷6= 14÷2=
7×8= 35÷5= 5×6+41= 80-46= 10÷5= 42÷6= 7×2= 18÷2= 65+26= 5×6= 36÷9= 6×4= 54÷6÷3= 8÷8= 4×8= 75-64= 2×1= 8÷8= 32÷4= 85-62= 20÷5= 6×5= 40÷5÷2= 16÷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50+40= 21÷3= 5×8= 28÷7= 5×4= 24÷8= 6×7= 35÷5= 4×9÷6= 21÷7= 3×8= 8÷2= 4×8= 30÷5= 18÷3= 5×2= 48÷6= 42+36= 8÷1÷4= 25÷5= 63÷9= 28÷4= 5×5= 81÷9= 3×6= 25+41= 14÷7= 4×3= 90-65= 4×5= 41+25= 4×7= 35÷7= 4×9= 36+24= 12÷2= 78-19= 3×8= 12÷4+9= 1÷1= 5×5= 72÷8= 81÷9= 8×2= 18÷9= 27÷9= 27÷3= 3×4=
27÷9×9= 5÷1= 4×3= 15÷3= 18÷2= 8×6= 4÷2= 6×2= 6÷2= 42÷6= 64÷8×8= 9×2= 8÷4= 49÷7= 45-6= 10÷2= 3×6= 9÷3= 8×6= 4÷1= 9×9+12= 72÷9= 4×5= 36÷4=
45÷5= 39+45= 30÷6= 42÷7= 10÷5= 4×2= 18÷2÷3= 9×5= 14÷2= 4×6= 15÷5= 21÷3= 8×4= 24÷4= 8×7= 16÷2= 4×8+52= 24÷6= 3×7= 8÷8= 32÷4= 3×5= 6÷3= 3×9=
二年级下册口算测试 第8篇
修订后的二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 (一) 、图形的运动 (一) 、表内除法 (二) 、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 (推理) 、总复习十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小小设计师”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其中, “数据收集整理”是以“标准”为依据, 对“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后形成的一个单元, 重在让学生学习通过调查、测量的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和用统计表呈现数据。“图形的运动”整合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中的轴对称、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内容;“混合运算”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进行重新整合, 让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 的顺序;“有余数的除法”是修订后由三年级上册前移至本册的内容; “数学广角”教学推理的内容, 其中例2与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该单元中推理的第二个例题一样。
总体上说, 本册教材紧扣“标准”, 结构更加合理, 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 又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方面有所突破。下面对其编写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抓住“十进位值制”核心, 帮助学生理解数概念, 培养数感
作为数概念教学的第三阶段, 本册教材数概念的教学将使学生的认数范围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这部分内容既是前面数概念学习的拓展, 又是后面学习多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 从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讲, 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这两个基本概念就显得非常关 键。教材正是紧扣它们, 从计数单位的认识和数数、数的组成、读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方面, 引导学生构建与理解数概念。
1.在认识计数单位基础上充分地数数, 进一步认识十 进制计数法
要知道物体的个数, 就要数数, 数数就需要用到计数单位:10以内的数是以“一”为单位, 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计数的结果是多少个一;100以内各数既要以“一”为单位计数, 还要以“十”为单位计数, 计数的结果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或几个十, 10个十是一百;1000以内各数则要以“一”“十”“百”为单位计数, 计数结果是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的不同组合, 10个一百是一千;万以内各数更要以“一”“十”“百”“千”为单位计数……所以, 认识万以内各数, 就要继续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 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会根据需要用计数单位计数, 同时了解数的组成。
学生在前两个认识整数的阶段中, 已初步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 形成了直观、结构化的模型 (1根小棒、1捆小棒、1大捆小棒) , 本册教材就直接利用结构化的直观模型, 使学生系统地认识计数单位, 充分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 同时突破教学难点。
2.整理数位顺序表, 通过读写数等加深对位值制理解
随着本单元将数位扩展到万位, 整理数位顺序表就成为学生认识位值制的关键。实验教材将其编排在读、写万以内的数之后, 修订后的教材则将其调整到认识计数单位之后。这样做, 使得学生对于位值制的理解更为系统、全面, 同时也为按位值制来读、写数的教学做好准备。
读写数内容的编排思路与前面数的认识中大体一致: 从要把计数结果记录下来开始, 突出读写数的必要性;然后到用小棒摆出计数结果, 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突出不同的计数单位 (几个十几个一) ;再到用带数位的计数器表示出来, 直观地突出数位;最后再对照计数器按数位写数并读数, 学会读写数的方法, 即把计数的结果 (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按照数位用符号0~9表示出来或按照数位根据数的组成以几千几百几十几、几千几百、几千零几十、几千零几等方式读出来, 使学生直观而充分地体会位值制。
此外, 教材新增了认识算盘的例题。算盘本身有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 它能直观、形象地体现数位的特征, 因此, 用算盘表示数可以深化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3.加强数感培养
“万以内数的认识”特别突出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将数感的培养切切实实地、细致地体现在每一处教学内容中。教材通过如下方式来体现:
首先, 用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万以内的数, 建立表象 (如图1) 。
其次, 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感受较大的数及其应用, 在数的表达、交流中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利用生活中以“一”“十”“百”为单位的事物, 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的结构, 包括1元、10元、100元一张的钞票, 10支一捆的铅笔, 100张一捆的明信片等。又如, 结合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对表达一个数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经验。
二、重视对运算意义和算法理解
学生在本册教材中首次接触除法, 包括“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三个单元的内容。表内除法重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理解除法的含义及用乘法口诀计算 出商的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重在理解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理解余数的含义, 探索并体会“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学会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1.以 合 理 的 结 构和 不 同表征 方 式 的 转换 , 加强对 运算意义理解
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 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是学生理解除法的重要基础。为此, 教材进一步完善了对平均分内容的编排。首先, 以开放性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比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如图2) , 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的相应表象。其次, 对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即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 的编排, 注重以操作、连线及圈一圈等方式体现平均分的过程, 注重呈现平均分的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其共同的本质———平均分 (如图3) , 从而为学生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做好准备。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认为, 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表征方式, 多种方式之间要建立联系, 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作为这种理念的体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生动而严密地阐明除法的含义;有余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 以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对比 (如图4) , 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练习中更是体现了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 如第16页第6、8题, 第26页第1题等。从而为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 义、探索求商的方法、解决问题等作好铺垫。
2.重 视在探 索 中 加强对算理 的 理 解 , 体现知识的 形成过程
人教版教材历来重视让学生理解算理, 修订教材更为突出。如在探索求商的方法时, 教材以操作为基础呈现了用连减、连加求商的方法, 再利用直观图承接连加的思路给出乘法算式。由具体数所表示的意义及其在除法算式中的位置, 将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联系起来, 进而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初步形成算法。后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 仍以直观支撑沟通乘除法间的关系, 加深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试商的方法, 为后面多位数的计算做好准备, 修订教材新增了例4 (试商, 如图5) 。其编排体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转换, 即这里的试商是建立在学生丰富表象基础上的数学思维的形式。教材以想和小精灵提示的方式呈现了试商的方法 (算法) , 其背后的道理则是在例2的教学中加以明确的。
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教学,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上规定运算顺序的道理。如该单元例2 (如图6) 中, 教材呈现了两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加小括号的、不加小括号的) , 通过对比体现数学上这样规定的理由之一, 即数学表达的简洁性。
三、以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素材, 落实“四能”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在不同内容领域呈现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将“四能”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1.在各领域知识中设置解决问题, 细致落实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培养
除“数据收集整理”和“数学广角”外, 其他各单元都至少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其具体呈现方式与前面三册教材一致, 但注重在一些步骤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如理解题意时抓住关键词 (如“最多”“至少”等) 、排除多余信息 (如图7、图8) ;分析解答时引入新的策略 (估算、估量等, 如图9、图10) ;回顾与反思时学会检验、反思的方法 (如图11、图12) 。
2.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表内除法 (一) 和表内除法 (二) 分别安排了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3、图7) , 两个例题的不同之处在于, 图7中涉及的数量为连续量, 而非实物个数, 且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解决这两个问题, 都需要通过分析, 将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起联系, 进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图形的运动 (一) 中安排了剪出指定图形的问题 (如图11) , 这类问题可先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及逐步调整去解决, 同时要注意分析所要剪图形的特点, 全面思考并找出所有答案。
混合运算中编排的是需要用两步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2) 。由于信息复杂, 需要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 以直观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出隐藏的问题 (中间问题) , 并且这里开始逐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中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 需要用进一法确定答案的问题 (如图7的例5) ;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如图14的例6) 。二者最后确定问题答案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重在根据实际问题, 确定答案最后是否要在商上加1;后者重在明确此类问题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 并明确余数的含义, 进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 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过程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例5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理解题意, 由此确定商是否加1;例6关键在于通过圈发现可用除法来解决, 并以此理解余数的含义, 确定问题的答案。
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则是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如图9) 。之所以将估算的起点安排这里, 原因如下:一是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 有了进行估算的知识基础;二是本单元的数都比较大, 现实中有估算的必要;三是学生还未学过万以内数的计算, 不会出现先精确计算, 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四是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利于体现其现实意义并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怎样估合适或者正确的问题。教学时, 应重在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所谓“合适的方法”, 即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紧紧抓住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 反思时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估算是否解决了问题, 以此为调整估算方法的标准。“想一想”的问题用于巩固。虽然取近似数时的具体方法不同, 但突出了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进行估算的原则。
克和千克中的例3 (如图10) , 利用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 让学生通过估量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可能觉得无从下手, 为此教材进行了细致地呈现。首先, 通过理解题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其次, 以对话形式突出了估量的方法, 即运用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 并以文字表述进行了突出;最后, 通过生活实际进行检验。
四、 数据收集整理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 统计的全过程, 同时体现抽样的思想
本单元的例1、例2都从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的, 如解决“校服要选哪种颜色合适”这个问题, 很自然地要选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即需要通过调查 (即统计) 解决问题, 进而确定调查对象 (学生) 、调查内容 (校服颜色) 、调查方式 (举手) 、呈现数据的方法 (统计表) 、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涵盖了统计的各要素, 也使学生体验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正是有了解决问题这个载体, 修订后的教材也较好地体现了抽样的思想。如例1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 怎样调查呢? 哦, 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 (尽管这是非统计抽样) ;在简单的数据分析中, 以问题“如果这个班做校服, 选择 () 色合适。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 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这里只要学生能体会到“我们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