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研究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研究(精选10篇)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研究 第1篇

目前, 对于血压由儿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机制和特点尚不清楚, 对于儿童期高血压形成机制不明确, 限制了高血压早期预防及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防控。由于现有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定义及判定标准不统一, 儿童青少年血压影响因素较多、测量困难、变化规律复杂等原因,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机制及防控研究常被忽视[2]。有研究显示, 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存在高血压, 低BMI也存在高血压, 血压较低的儿童青少年成年后也有发生高血压的风险[3,4]。因此, 研究儿童青少年血压变化特点及高血压形成机制, 以及对儿童青少年进行高血压筛查、预防和干预十分重要。

1 儿童青少年血压“轨迹”现象

队列研究发现, 儿童期血压升高者成年期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高, 儿童期高血压可持续到成年期[1,5]。Mccrindle和Falkner等[1,4]对50个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 收缩压轨迹现象的相关系数 (0.38%) 高于舒张压 (0.28) ;基线年龄越大、追踪持续时间越短, 血压轨迹的前后相关性越强, 这种相关关系受种族和地理影响不大。一项基于1988-1994年、1999-2000年美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50%血压高于P95的10岁儿童将在20岁时发展为高血压[6]。一项对1 505名5~14岁儿童15 a社区追踪研究发现, 儿童期血压与成年期血压高度相关;116名成年期高血压患者中, 有48%和41%儿童期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 但体重对血压的轨迹现象并不明显[4]。Thompson等[7]对9~12岁女孩研究发现, 超重女孩青年期高血压发生率是正常体重者的11~30倍[7]。Sundstrom等[8]对1 207 141名18岁男性青少年24 a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 舒张压较收缩压能更好地指示死亡风险, 18岁时舒张压超过90mm Hg者死亡风险迅速增加;收缩压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呈“U”型, 死亡风险最低收缩压值在约130 mm Hg处。张明明等[9]队列研究发现, 42.9%的儿童期血压较高者在成年期发展为高血压患者。

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与遗传、内分泌、肥胖、体格、不良生活方式及环境密切相关[4]。

2.1 遗传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受多个影响血压稳态、调控血压病理生理学机制基因控制的疾病, 难以用单个基因的变化解释[1]。高血压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检出率较高。高血压发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美国和西印度群岛的黑人高血压检出率明显高于当地白人[10]。种族遗传因素对血压的影响从幼年就开始发挥作用, 不同种族的遗传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各不相同, 且不能用各种族间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不同来解释[11,12]。由于人种差异对血压的影响, 不同国家儿童青少年有必要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制定儿童青少年血压标准, 而不宜直接使用其他国家的现有标准[13]。

2.2 青春期内分泌激素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作为青春期生长发育动力和物质基础的各种激素分泌量大大增加, 变化剧烈, 并影响血压的调节[14]。其中生长激素能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舒张末期容量和每搏输出量[15],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结构和功能不良[16];雄性激素也与血压调控有关, 高雄激素血症与高血压成正相关, 且可增加胰岛素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17];动物实验发现, 睾酮可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 Axis, HPGA) 影响脑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的活性[18]。有报道指出,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可通过提高糖皮质激素水平或降低皮质醇觉醒反应, 使儿童或成人血压升高[19,20]。此外, 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引起的胰岛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也会对血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 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肥胖和瘦素水平也会对该轴的活动产生作用, 影响青春期的启动时间和进程[14], 进而影响血压的发展。Kotchrn等[21]研究发现, 先到达成年身高的男孩当时及成年早期的血压水平较晚达到成年身高者高。

2.3 肥胖

肥胖和脂肪蓄积是高血压重要的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失调可影响血压调节平衡[22]。在成人的研究中显示, 高血压与多个肥胖指标相关, 如与体质量指数 (BMI) 、腰围、腰围身高比、腰臀比等存在正相关[23]。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 肥胖、体总脂肪量、BMI较高, 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腰围与儿童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24,25,26,27,28]。同时, 皮褶厚度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29], 血压较高儿童青少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和尿检异常率也较高[30,31], 肥胖合并血压升高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关键危险因素[32]。

肥胖对激素分泌也产生影响, 肥胖女性血清睾酮水平是正常体重女性的1.75~4倍[33];肥胖男性随着脂肪组织的增加, 一方面在芳香化作用下转化为雌激素的雄激素增多, 另一方面抑制睾酮的合成[34]。同时,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肾上腺皮质功能初现, 交感神经兴奋有关[35,36]。

2.4 体格

研究发现, 身高较高者血压较同年龄矮身高者高[37]。较低年龄段儿童血压与身高关系密切, 不同年龄间血压差异不明显[38]。研究显示, 低出生体重与儿童青春期及成年期血压升高相关, 调整腹部脂肪后, 出生体重每上升1个单位, 舒张压下降2.6 mm Hg[38,39,40,41]。有学者认为, 这与低出生体重儿童肾实质较少, 容易发生水钠储留和肾小球硬化有关[42]。

2.5 环境和生活方式

较低经济生活水平、母亲经历过妊娠期高血压、母亲在妊娠期吸烟、非母乳喂养等儿童早期环境因素对成年期血压亦有升高作用[43,44,45]。儿童如在青春期受到严酷的饥饿和压力 (如战争、虐待等) , 会对儿童青少年的舒张压产生长期的影响作用, 使其升高[46]。父母吸烟独立于出生体重、当前体重、父母血压等遗传环境因素, 与学龄前儿童血压升高密切相关[47]。母亲生育年龄也对儿童期血压产生影响, 控制儿童当前体重后, 母亲生育年龄每增加10岁, 舒张压升高1mm Hg[48]。生活于噪音环境下的儿童血压水平较一般环境中的儿童高[49];在温度较低环境中生活的儿童, 收缩压较高, 舒张压较低, 气温每升高10℃, 收缩压和舒张压将降低5~7 mmHg[50];生活于高原环境中的儿童血压会升高[51]。高钠饮食与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有关, 低钠饮食可很快起到轻度降低儿童血压的作用[39,52]。静态生活方式, 尤其是看电视和玩计算机等独立于种族、体成分、饮食等因素, 是儿童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53,54]。儿童睡眠不佳, 如原发性打鼾与血压升高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55]。

3 儿童青少年血压标准及测量

3.1 儿童青少年血压标准

美国是对儿童青少年血压制定标准较早的国家之一, 早在1977年就制定了相关标准, 2004年公布了新的儿童青少年血压标准, 提供了分性别、年龄、身高百分位数的收缩压、舒张压P50, P90, P95, P99分布[56]。儿童青少年的血压状态可以根据其收缩压、舒张压所处的百分位数进行判定。血压测量值都在P90以下为正常;如果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测量值≥P90, 则应至少再测量1次, 并通过至少3次不同场合的测量加以确定, 如果还是≥P90, 则为高血压前期 (收缩压和/或舒张压≥P90或120/80 mm Hg, 且收缩压和舒张压

3.2 儿童青少年血压测量

根据美国国家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组的报告[56], 所有超过3岁的儿童都应接受血压检测并将之作为常规体检的一部分。水银血压计和听诊器测量是推荐的血压测量方法, 袖带的选择在血压测量中也是极其重要的。袖带的气囊应能包裹上臂中上部周径的80%~100%, 包裹鹰嘴至肩峰长度的40%以上, 测量时儿童采用坐姿, 右臂测量, 袖带过小测量值会升高。对于超重、肥胖的孩子, 更应注意其袖带是否正确选择。听诊器应压在肱动脉搏动点, 上肢应放松并保持尺骨与心脏水平。[56]。

4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成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可增加心肌梗死、中风、充血性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以及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1,2]。在儿童青少年中, 虽然因血压升高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死亡的发生极少, 但左心室质量 (LVM)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 IMT) 、视网膜血管变化、尿蛋白溢出、认识障碍等靶器官损伤都可以在血压较高儿童青少年中发现[4,32,56]。此外, 实验室检测也可发现, 血压较高者各种炎症因子水平较高, 处于高氧化应激状态[57,58]。

4.1 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发现, 冠状动脉和主动脉内膜厚度的变化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表现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这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造成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的证据之一[1,59]。对血压升高的儿童青少年进行无创性血管检测 (如超声扫描) , 也可发现其存在大动脉内皮功能紊乱、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动脉顺应性降低等现象[1,6,60,61]。通过快速CT扫描发现, 青少年血压和冠状动脉钙化存在正相关关系[1,2]。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在青少年时期就已开始, 而血压升高则起到加速促进的作用。

4.2 原发性左心室肥大

原发性左心室肥大 (LVH) 是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又一靶器官损伤[2,62,63]。有报道称, 大约1/3未经治疗的轻度高血压儿童青少年可发现LVH, 在持续性血压升高人群中该比例更高[1]。隐性高血压和较轻度高血压青少年与血压正常者相比, 随着血压升高严重程度的增加, LVH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研究发现, 匹配BMI后肥胖高血压青少年LVH比例最高[1]。此外, 高血压青少年LVH还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相关, 美国国家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组也推荐将LVH作为对高血压儿童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56]。

4.3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血压较高的青少年发生3项及以上多动症症状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但在控制BMI后, 显著性消失[64]。血压高于标准P90以上的儿童数学运算能力明显较P90以下者下降, 说明血压升高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风险升高[65]。

4.4 血压正常的波动规律消失

24 h动态血压监测 (ABPM) 可发现, 血压在夜间降低, 白天升高, 这种正常的血压波动规律消失与靶器官损伤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睡眠时本应降低的血压节律消失者靶器官损伤较正常节律者重, 致死性/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也较大[66,67]。监测发现, 肥胖儿童往往缺乏正常的血压波动规律, 波动规律失常的肥胖儿童大多数血压较高, 同时其运动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67]。

5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流行

在世界范围内, 一些地区儿童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均高于3%[4,5]。美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检出率在4.5%~23.0%之间, 肥胖儿童检出率可达11%~30%[39]。

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7~18岁数据分析发现, 美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男孩高血压前期检出率要高于女生, 但高血压检出率男、女生间没有显著差别[1]。超重、肥胖可能会使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者增加, 非西班牙黑人女生高血压前期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种族[1]。由于血压与体重和肥胖高度相关, 研究者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肥胖的流行可能使儿童高血压检出率上升, 但也有专家对此表示怀疑[68,69]:在比较了美国1963-1994年的儿童血压发现, 虽然30 a中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大幅上升, 但血压值却有所降低, 不同时期儿童血压测量方法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血压长期数据的可比性。根据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组前、后2次全国性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上升, 血压上升最快的人群肥胖检出率最高, 同时12岁以上青少年收缩压的升高有30%可归因于肥胖的流行, 也有相关研究支持儿童青少年血压上升主要归因于肥胖率的上升[4,6]。但是由于受到检测方法 (如仪器设备、读数误差、检测环境和检测姿势) 、样本人群 (如种族、年龄分布、发育程度和地区) 等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血压长期趋势是否受肥胖影响仍有待观察[70]。

6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干预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儿童青少年的干预、治疗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降低钠盐摄入、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 目的是将血压降低到正常范围, 预防和缓解靶器官的损伤[4]。

6.1 改善生活方式

非药物治疗是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干预和治疗的首选方法[71],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疗高血压, 尤其是高血压前期的最好手段, 同时也可以预防和改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具体措施包括改善饮食、增加身体活动、减少静态生活时间、戒烟、解决睡眠障碍、控制和降低体重、缓解精神压力等。膳食改善主要通过减少脂肪 (尤其是饱和脂肪酸) 和胆固醇摄入以及含糖饮料的饮用, 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大豆异黄酮和全麦食物的摄入, 同时控制进食量和零食、少食多餐等[1,4,72,73]。

6.2 降低钠盐摄入

降低钠盐摄入、提高钾摄入是目前高血压干预的策略之一, 通过减少商品化食物、注意食品标签钠含量、限制儿童餐桌食盐添加量可起到一定的效果。对10个干预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 适度减少钠摄入可以起到明显降低血压的作用[1]。但在进行干预时要注意, 提供的相关膳食建议要基于家庭实际情况, 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这样才能使行为发生改变, 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减少饱和脂肪、精制糖, 增加蔬果、高纤维食物和低脂乳摄入, 可有效降低高血压青少年SBP水平[1];针对膳食和生活方式的家庭教育干预, 也可有效降低儿童血压[74]。

6.3 运动锻炼

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临床实验Meta分析发现, 通过运动锻炼可使SBP和DBP水平分别下降1%和3%, 但该结果没有显著性。通过增加体育活动, 主要是有氧运动, 对青少年肥胖、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是有益的。儿童青少年每天要保证至少60 min规律的中、重度体育运动[1,75]。需要注意的是, 未经治疗的Ⅱ级高血压患者不得参加竞争性的运动项目。

6.4 药物治疗

除非伴有高血脂、糖尿病等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 或有高血压症状、继发性高血压、有靶器官损伤或非药物方法难以控制等, 对于Ⅰ~Ⅱ级高血压青少年不应轻易进行药物治疗[71]。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使血压降低到P95以下, 并预防和控制靶器官受到损伤。如果患者已经出现靶器官损伤, 抑或同时患有糖尿病或慢性肾衰, 药物治疗的目标应使血压降低到P90以下。目前治疗高血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以及利尿剂[1]。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研究 第2篇

目前全球有1.55亿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3000万~4000万儿童青少年肥胖。儿童肥胖的流行病学报道越来越多,其全球流行趋势已引起高度关注。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2000年我国发达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呈全面流行趋势。同时,国内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我国的青少年肥胖发展速度比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还要快。

儿童青少年期体重超重和肥胖最严重的后果是到成年期的延续,发生于6~11岁和12~17岁的肥胖,分别有约55%和75%将持续到成年,而延续到成年的肥胖又与心血管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相互影响,从而加剧其发生与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的现状及流行趋势作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关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成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如何进一步研究超重、肥胖的成因进行探索。我国目前推荐使用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评价标准

WHO认为,身高别体重是评价青春期前(10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最好指标,对于10~24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WHO则建议采用年龄-性别-BMI评价。这一评定标准使用简单、方便,比较客观,也有利于世界各国间横向比较。在欧美等国家使用较多。我国无论采用“身高别体重法”或者“BMI方法”,7岁以上低年龄组肥胖的检出率都很高,并随着年龄增长,检出率明显下降。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现状研究进展

自1975年起,我国有关部门已在不同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每间隔5~10 a进行1次体格发育抽样调查或监测评估。2005年中国9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儿童实际生长水平正在接近或赶上一些发达国家,但也更明确地表明了我国儿童体格发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体重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身高增长幅度,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增高。3次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变化提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已进入全面增长期,我国7~22岁儿童青少年2010年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与1995年比,成倍乃至10倍以上的增加。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儿童的主要问题是营养不良和感染性疾病,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检出率低于1%。20世纪90年代初7~22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为1.50%~5.53%,该年龄段学生1995和2000年肥胖率比较,城市男生从 5.08%增加到8.71%,城市女生从2.25%增加到4.07%;乡村男生从1.45%增加到3.43%,乡村女生从1.09%增加到2.28%。城市增加幅度更大,1991和2000年资料比较,肥胖检出率城市男生从3.79%增加到14.36%,城市女生从1.76%增加到7.34%;乡村男生从0.80%增加到8.69%,乡村女生从 0.76%增加到

4.16%。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部委共同组织的第五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 7~22岁城市男生2009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5年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7至22岁城市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也分别上升了0.7和0.9个百分点,达到8.72%和5.01%。最严重的肥胖流行状况出现在北京,北京城区男、女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已经达到27.0%和15.9%(平均21.7%)。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趋势是: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处于失控的奇高状态。城市肥胖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高于内地及经济落后地区,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各年龄组男性高于女性,10~12岁年龄组是高发年龄段。对于儿童肥胖问题的成因,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医学专家和营养学家认为,儿童肥胖既与儿童的基因遗传有关,又与后天的饮食、体育锻炼等有关。青少年

儿童肥胖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肥胖儿童常有家族史。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为肥胖者;双亲之一(尤其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为肥胖者;双亲均为非肥胖者,子女中只有10%~14%为肥胖者。双生子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无论是在同一家庭长大,或分开抚养,他们在体重方面的差异很小;二卵双生子成年后体重差异很大,有1/3二卵双生子成年后其体重相差多达 6 kg。

肥胖起源于能量摄取和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这一失调的机制目前了解得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摄取过多,或是能量消耗减少,以及两者兼有。一般认为:摄取能量超过消耗能量,剩余能量则以中性脂肪的形式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内。2009年的营养调查表明,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在大城市已达38.4%,谷类和蔬菜消费逐渐减少,谷类供能比降至41.4%,大大低于平衡膳食 60%~65%的合理比例。城市 37%的中等收入家庭和 60%的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为高脂肪饮食。因此可以说,运动量减少以及膳食习惯和结构变化与儿童青少年超体重、肥胖的发生有关。总结

近年来,国外已有学者注意到出生体重与后天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呈“U”形分布,即低出生体重与高出生体重可能均是后天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近年来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也在不断攀升。国内研究表明,出生体重与儿童肥胖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总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关系密切。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人数正在激增,十分令人担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肥胖约有50%到成年后也肥胖。儿童青少年肥胖对成人期各种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都有一定的影响。60%的5~10岁的肥胖儿童,在成年后出现代谢紊乱、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其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面对我国目前居高不下且逐年递增的儿童青少年超体重、肥胖的检出率,全社会都要予以重视,深入研究其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参考文献

[1] 李辉.儿童肥胖的现状和对策.中国医刊,2005,40(5):7-9.[2] CYNTHIA LO,KATHERINE MF,MARGARET DC,et al.Prevalence and trends in overweight among US children and adolesconts,1999-2000.JAMA,2002,288(14):1 728-1 732.[3]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4] 罗飞宏,沈水仙,屠月珍,等.上海市6~18岁少儿肥胖患病率调查.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6):427-429.[5] 徐勇,谭琪.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7(3):166-167.[6] COLE TJ,BELLIZZI MC,FLEGAL KM,et al.Establishing a standarddefinition for 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worldwide:international survey.BMJ,2000,320:1 240-1 253.[7] WHO.Physicalstatus,the use and interpertation of anthropmetry.Geneva :WHO, 1995:165-271.[8] 姚兴家.儿童青少年肥胖判定及干预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185-186.[9]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2-102.[10]蒋一方,林钟芳,居美芳,等.上海市男女童体质指数超重及肥胖最佳界值点的探讨.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8):686-689.[11]梅建.青少年儿童1985-2005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25(11):25-28.[12]王陇德.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综合报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53.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 第3篇

高血压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成人中筛查高血压患者对于高血压病防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观点在医学界已达成普遍的共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1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情况

在美国以社区为基础对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患病率进行了研究[1],该研究共调查了199513名儿童青少年(其中年龄在3-5岁的占24.3%,年龄在6-11岁的占34.5%,年龄在12-17岁的占41.2%),该研究包括有大量的种族和民族,其中白人占35.9%,黑人占7.8%,西班牙裔人占17.6%,亚洲人及太平洋岛民占11.7%,和其他未知种族人数占27%。调查发现81.9%的参与者的血压正常,12.7%有前期高血压,5.4%在高血压范围(BP测量≥95mmHg)。有10848名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高于高血压诊断标准,对这些人随后进一步血压测量,确诊高血压患者占3.8%(估计美国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0.3%)。在贵阳进行的一项以学校为基础的研究,该研究共调查了年龄在8-17岁之间7963人。发现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5.16%,其中男生高血压的患病率6.37%,女生高血压的患病率3.93%。在西班牙进行的另一项研究[2],该研究共调查了年龄在6岁-16岁之间的学生1511人,其中,男生高血压患病率为3.05%,女生为3.17%。

2影响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因素

2010年进行的研究[3]考察了在山东青少年中不同的身体形态和体育活动(PA)与正常血压和血压升高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共包括28039名年龄在10-17岁的学生(其中男生14084人,女生13955人)所有受试者都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测量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SFT)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无论年龄性别,高血压被定义为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95mmhg。PA的态度和行为,通过一个标准化的问卷评估。结果:在所有年龄段男生和女生血压升高组比血压正常组的体重指数WC和SFT的平均值均显著升高(P<0.01)。与血压正常者相比,血压升高的青少年人多为体重超重或肥胖。血压升高组与血压正常组比较,两者间的PA存在显著差异。在山东进行的另一项研究[4]共包括6895名年龄在7-17岁之间的学生(其中男生3442人,女生3453人)。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腰围(WC)和血压(BP);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身高比(WHtR)。本实验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被定义为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95mmhg。结果:在儿童青少年中SBP和DBP与腰围、腰围身高比(WHtR)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呈正相关。血压与WC有很强的相关性,高血压患病率随WC百分位数增加而增加,这种趋势在WC百分数上升阶段,最为明显。在WC增长百分位数<5%的组中,男生高血压患病率提高9.21%达到58.99%;女生高血压患病率提高11.76%达到40.34%。在WC增长百分位数≥95%的组中,男女生高血压患病率分别提高5.4倍和2.4倍。该实验表明,儿童青少年WC升高可能增加高血压的风险。这些发现强调预防超重和肥胖的重要性。

西班牙进行的一项研究[2],包括1511名年龄在6岁-16岁之间的学生。所要受试者被测量体重,身高,腰围,皮褶厚度和血压。营养分类是建立在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基础上,腰围身高比,和身体脂肪百分比。根据全国高血压教育项目工作组的建议受试者的血压高于90mmhg被认为有血压高。结果:在所有人中,3.05%的男生和3.17%的女生有高血压。根据BMI诊断为肥胖的男生与非肥胖者相比较,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7.87倍;根据BMI诊断为肥胖的女生与非肥胖者相比较,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2.32倍。体脂百分率>97%的男生与正常者相比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6.98倍;体脂百分率>97%的女生与正常者相比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8.51倍。腰围身高比≥0.5的男生与正常者相比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0.56倍;腰围身高比≥0.5的女生与正常者相比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7.82倍。该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增加了6岁和16岁之间的儿童患高血压的风险。

3小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营养过剩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并可能持续到成年。在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方面,控制肥胖并积极进行体育活动可能是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LoJC,Sinaiko A,Chandra M,etal.Prehypertension and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based pediatric practice.Pediatrics,2013 Feb,131(2):e415-24.

[2]Marrodán Serrano MD,Caba?as Armesilla MD,Carmenate Moreno MM,etal.Association Between Adiposity and Blood Pressure Levels Between the Ages of 6 and 16 Years.Analysis in a Student Population From Madrid,Spain.Rev Esp Cardiol,2013 Feb,66(2):110-115.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研究 第4篇

1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流行现状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7~17岁学龄儿童血压偏高率为14.5%(男生为16.1%,女生为12.9%)[11]。CHNS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9省市6~17岁儿童血压偏高率为13.8%[2]。米杰等[12]于2012—2015年对全国6个省市的调研显示,我国6~17岁学龄儿童血压偏高率为17.6%。我国其他省份的调研数据表明,儿童血压偏高率存在北方高于南方的分布特征[13]。可能原因为北方盐的摄入量高于南方[14],同时,北方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也高于南方[15]。儿童血压偏高率还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11],通常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

以上研究对于儿童血压偏高的定义,是基于一次偶测获得的血压数据,采用的标准为中国儿童青少年性别和年龄别血压第95百分位参考值[16]。2004年美国第4次血压报告指出,儿童高血压的定义必须基于至少非同日3个时点测量的血压值均高于第95百分位[17]。主要是因为单次偶测血压往往具有不稳定性,易于受到受试者心理情绪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儿童血压值存在“向均数回归”的现象。相关工作者应该正确区分“血压偏高”和“高血压”的概念,而不能误将“血压偏高”解读为“高血压”,以免给儿童及其家长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我国,基于非同日3时点血压测量的研究较少。2010年,米杰等[18]对北京地区6 692名3~18岁儿童进行3个时点血压测量,血压偏高率分别为18.2%,5.1%和3.1%。2011年,陆强等[19]对秦皇岛地区1 352名7~12岁儿童的研究表明,血压偏高率分别为18.6%,4.4%和2.7%。2006年,Leung等[20]对我国香港地区6 193名6~18岁学龄儿童的研究表明,血压偏高率分别为9.54%,2.77%和1.44%。2012—2015年全国6个省市调研数据显示,6~17岁学龄儿童3个时点血压偏高率分别为17.6%,8.2%和5.0%[12]。由此可见,我国儿童高血压率为3%~5%。

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筛查的争议性

美国国家高血压健康教育计划组、美国儿科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和加拿大高血压教育计划组等国际组织均建议3岁以上儿童在每年体检或者医疗就诊时应该进行血压测量。然而,2013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认为,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对无症状的儿童进行高血压筛查来预防儿童期或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做法益大于弊[21,22]。USPSTF的这一言论立即引来国际同行的一致反对[23,24,25,26,27,28],其中包括美国心脏病学会[23]和美国儿科学会[24]。作为反对方的USPSTF认为:(1)目前没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评价儿童高血压筛查能否有效延迟或降低高血压相关不良健康结局。(2)仅有2项研究评价儿童高血压筛查的准确性为中度。(3)儿童期高血压与成年期高血压及亚临床心血管健康相关性的结论不统一。(4)虽然7项研究表明药物干预短期内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儿童的血压水平,但没有长期的随访研究来观察药物的副作用。而支持儿童高血压筛查一方则认为:(1)在没有RCT证据时,观察性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项Meta分析表明,儿童期血压偏高与靶器官损害中度相关[5]。另外,博加卢萨心脏研究(Bogalusa Heart Study)表明,血压偏高的儿童成年后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血压正常儿童的4倍[29]。心血管危险因素年轻芬兰人研究(CV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也表明,血压偏高是成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OR=1.65)[30]。一项汇集博加卢萨心脏研究、心血管危险因素年轻芬兰人研究、成人健康的童年期决定因素(Childhood Determinants of Adult Health)和马斯卡廷研究(Muscatine Study)的多中心研究(样本人数4 210名)表明,儿童期和成年期持续性血压偏高显著增加成年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OR=1.82)[6]。(2)儿童期高血压筛查仅需要很少的成本和时间投入,并且具有无创性[24]。(3)高血压筛查并不会增加研究对象的心理负担[24]。基于以上证据,最新的欧洲儿童高血压指南[31]和加拿大儿童高血压指南[32]仍然推荐对3岁以上儿童进行高血压筛查,既可以早期发现继发性高血压并进行对症治疗,也可以预防儿童期靶器官损害和成年期心血管事件。

3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筛查标准

在成年人中,一般采用血压值≥140/90 mm 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该标准的选择是基于成年期血压水平与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获得。然而,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很难通过某一个简单的界值进行定义。同时,从儿童时期到发生心血管事件需要几十年时间。因此,很难通过儿童血压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建立关联来获得最佳切点。基于此,儿童高血压的定义一般是基于性别、年龄别和身高比的百分位数(P95)。1977年,美国制定出基于性别和年龄别的血压百分位数。1996年和2004年,美国第3次和第4次血压报告在性别和年龄别基础上,将身高分位值引入血压百分位界值表,主要是因为身高是儿童期血压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也制定了本国的儿童血压百分位界值表。2010年,米杰教授团队联合全国10余家单位,首次制定了3~17岁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百分位参考值[16]。为了使用的简便性,该标准只考虑了性别和年龄,而未考虑身高。2013年,严卫丽等[33]利用1991—2009年CHNS数据,制定出7~17岁中国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和身高别血压百分位参考值。不足之处为,该标准没有编写出相应的执行程序,限制了推广和使用。2004年美国第4次报告,即基于性别、年龄别和身高别的血压百分位数,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儿童高血压参考值。该标准被美国儿科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指南和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推荐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存在某些缺陷[34,35]:(1)没有排除超重肥胖的人群,这会抬高血压标准的界值点。(2)纳入的数据时间跨度大(1973—2000),这30年美国儿童血压水平波动很大。(3)只利用首次测量值,而规范的血压测量是测量3次,取后2次平均值。2016年1月,笔者联合7个国家30余位儿科研究者,首次研制出性别、年龄别和身高别儿童青少年国际血压标准[35]。该标准既可以用于世界范围内各国儿童血压偏高率的地区比较,也可以早期识别高血压儿童,预防高危儿童早期靶器官损害。

然而,临床医生往往忽视对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筛查[36],即使被测量血压的儿童也很少被诊断和识别[37]。一方面可能是临床医生对儿童血压测量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儿童高血压百分位标准的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低诊断率。以美国第4次报告基于性别、年龄别和身高别的第95百分位参考值为例,共有476个界点。虽然电子信息化可能会解决标准复杂性的难题,但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以及诊室外,这种复杂标准的使用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对儿童血压百分位标准进行简化,以增加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迄今为止,各国科研者已经提出10余种儿童高血压标准简化方法[38,39],包括性别和年龄别血压百分位数(固定身高值,如身高的第5百分位)、年龄别血压百分位数(固定身高值)、身高别血压百分位数、数学公式法(固定身高值)和血压身高比(BPHR)。笔者采用CHNS数据[40]和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41]验证了BPHR的筛查效果。虽然BPHR仅有4个界值,且简单易记,但该指标与“金标准”(美国第4次报告)相比,阳性预测值仅为40%左右[40,41,42]。近期,笔者课题组利用7个国家的数据验证了11个简化方法的筛查效果,结果表明,身高别血压百分位数法的表现效果最好,与“金标准”相比,阳性预测值接近90%,阴性预测值接近100%[39]。同时,该标准仅有11个分组,较为简便实用,建议用于儿童高血压的早期筛查。2012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防治工作组建议,6~9岁儿童采用120/80mm Hg,10~17岁青少年采用130/85 mm Hg作为高血压筛查的简化方法[43]。该简化方法的效果有待于队列研究进行验证。

4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筛查流程

如图1所示,儿童青少年轻中度高血压,即1级高血压,按照血压(BP)为P95~(P99+5 mm Hg)界定,确诊需要至少非同日3个时点血压测量(间隔1~2周);但对于严重性高血压,即2级高血压,按照BP≥P99+5mm Hg界定,则1次测量即可确诊[17]。对于确诊的高血压儿童,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治疗。原则上首选生活方式干预(如减重、限盐、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和充足睡眠等);对于有明确临床症状、继发性高血压、有靶器官损害和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应该考虑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因篇幅限制,本文不再赘述)。对于正常高值者(BP为P90~P95或者≥120/80 mm Hg),应该6个月进行复查,并推荐健康生活方式;对于正常血压值者(BP<P90),则在下一次体检时进一步随访,同样推荐健康生活方式。

摘要:<正>近年来,随着超重肥胖、盐摄入量和静态活动的增加以及体力活动的减少,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993—2009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显示,6~17岁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率分别从1993年的6.1%和4.9%,增加到2009年的13.1%和11.7%~([1]),血压偏高率从1993年的7.6%增加到2009年的13.8%~([2])。儿童期血压水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研究 第5篇

少年、儿童随年龄增长内心对事物的看法逐渐改变,购书倾向也逐渐改变,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对青少年儿童进行购书倾向调研,调查范围3~18周岁读者。

1、3~6周岁儿童(学龄前读者)

这部分读者对性别区分较不明显,男女儿童对图书的偏好相近。

喜欢的图书特点:开本较小(方便儿童用手拿书)、色彩艳丽、纯度较高、明度较高、内部带有以圆形为特点的彩色图画、可爱的图案及文字、文字内容较少、字体以楷书为主、字体较大(因为 1

儿童眼睛为完全发育,对宋体等有棱角的字体较为排斥,较小的文字容易使未发育完全的眼睛产生疲劳,不便于儿童阅读)。

购书方式:常有家长陪同或代为买书,一家长的意志为主导进行的购书。

读书方式:以家长引导儿童进行阅读为主。

2、7~12周岁读者

这部分儿童中的多数处于小学阶段,是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

性格的普遍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并

具备了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

喜欢的图书特点:喜欢看漫画、科普类、文学类、奇幻冒险的小说图书(如《格林童话》、《世界上下五千年》、《哈利波特》系列、《鲁宾逊漂流记》等),而体育类、军事类、散文诗歌类、德育类读物几乎无人关涉。书的封面更加丰富、明艳、活泼,男生偏向于刺激、冒险类读物;女生偏向于情节较柔和、抒情的读物,但现实生活中课堂的辅导书、练习册也居多。

购书行为:通常由家长陪同去书店购书,偶尔有自己或同学和自己一起去买书。

读书方式:对喜欢或感兴趣的图书自觉阅读(如:科普类、漫画类、故事类等),个别不感兴趣的图书被家长或老师强制阅读(如:小学语文课后辅导书、数学练习册等),但强迫阅读有时会对少年读者日后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产生对某一学科的恐惧,日后对该学科厌学或弃学)。

2、13~18周岁

这个年龄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 这个时期的未成年人视野开阔,观察力加强,感受力提高,求知欲更强,他们用好奇的目光审视面前的新世界,并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会认知,对优秀的课外读物需求量更大。

喜欢的图书特点:这部分青少年喜欢的图书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并更关心自我价值的体现,经常购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演讲与口才、CG漫画特刊等杂志;并喜欢看名著、小说类读物,男生更偏向于富于冒险类、情节曲折的读物(如:《诛仙》、《水晶头骨之谜》等), 女生偏向于情感类读物(如琼瑶的小说、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等)。普遍喜欢富有青春气息、内涵的图书封面。

购书特点:常自己,或与同学一起去买书,可不在家长监督下自 行选书,购书时看重价格,兼顾封面。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研究 第6篇

1 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 (BMI) 与血压的关系

在成年人群中的研究已经明确了BMI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4,5]。王文绢等[6]对北京5 155名7~15岁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显示, 在控制年龄、性别的影响后, 儿童青少年的BMI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吴悦等[7]调查贵阳市7 962名8~17岁健康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 血压与身高、体重、腰围、皮下皱襞厚度等有关。Shirasawa等[8]在对2 420名日本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 无论性别还是年级, BMI越高, 高血压患病率也越高。针对15 612名非洲塞舌尔群岛中等收入家庭5~1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 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儿童血压升高比例男性分别为7.5%, 16.9%, 25.2%, 女性为7.5%, 16.1%, 33.2%;超重肥胖与18%的男性及26%的女性血压升高有关[9]。

前瞻性队列设计使研究BMI或体重动态变化和血压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可能。Raj等[10]对印度南部学校25 228名儿童进行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 在所有亚群中BMI升高组收缩压均明显高于BMI未升高组, 在农村地区、公立学校及女童等亚群中BMI升高组舒张压均明显高于BMI未升高组;除农村儿童外的BMI升高组收缩压性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组, 农村儿童BMI升高组舒张压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BMI未升高组。美国围产期医学协作项目[11]对19591974年22 908名新生儿随访至7岁, 研究出生体重、生后生长与7岁时血压之间的关系, 出生体重每增加1 kg, 收缩压及舒张压相应升高2.19, 1.82 mmHg;体重Z评分值较前次记录升高1个标准差以上, 7岁时出现高收缩压的升高1.65~1.04倍;出生体重小于胎龄与7岁时血压升高无关, 但婴幼儿早期体重百分位数上升与血压升高呈统计学相关。有些研究发现, 儿童期BMI与成人期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死亡率有关, 但没有针对混杂因素调整, 无法证明两者独立相关;而对肥胖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可能预防成人期肥胖症, 但也需要强调避免对儿童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等产生负面影响[3,12]。

2 体脂含量与血压的关系

人体脂肪含量 (体脂含量) 或体脂百分比可以反映体内多余的脂肪。一些学者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或CT等特殊检查方式计算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比、脂质量指数 (FMI) 及瘦重指数 (LMI) 等指标, 并研究与血压之间的关系。Wang等[13]对中国安徽农村6~18岁儿童及青少年BMI、体脂含量、躯干脂肪与血压的关系进行横断面研究, 结果显示, 所有年龄组收缩压均与体脂含量、躯干脂肪呈正相关, 但舒张压仅与6~12岁年龄组体脂含量、躯干脂肪呈正相关;在调整年龄及性别后, FMI和LMI指标在所有年龄段均与收缩压呈正相关。Fernandes等[14]研究BMI及体脂百分比切割值在8~18岁男童人群中筛查高血压的意义发现, 体脂百分比切割值筛查高血压的准确性并不高于BMI切割值。由于直接检测体内脂肪操作方法复杂、检查费用高、需要遭受放射线辐射, 实际应用价值并不高;而BMI检测操作简单、耗费少、可以应用于大范围调查, 且准确性并不比体脂百分比差。

欧美及印度众多研究均表明, 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地区及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均可影响BMI与血压之间的关系[15,16,17,18,19]。研究大样本、不均衡的人群时, 除调整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外, 还需要考虑上述混杂因素。

3 腰围和WHtR与血压的关系

有人推荐WHtR可以作为评价儿童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指标, 但对学龄前儿童WHtR预测风险的研究资料不多[20]。Choy等[21]对台北6所小学2 334名6~7岁学生进行研究发现, 腰围四分位数增高时, 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相应升高, 腰围在第4个四分位数点的男童及女童血压升高出现率分别为38.9%及26.8%;腰围每增加1个单位或1个标准差时, 出现血压升高的比值比分别为1.14, 2.22。因腰围测量方法较血压测量方法简单可行, 可以将其作为评估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风险的简单指标。意大利北部5131名5~11岁儿童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 超重/肥胖比例及腰围与高血压、高血压前期及一过性血压升高有关[22]。巴西科学家[20]研究315名3~4岁儿童WHtR、腰围及BMI等测量指标对预测学龄前儿童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价值, 发现无论男童或女童, WHtR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准确性与BMI或腰围均相同。对447名日本学龄期儿童研究结果显示, WHtR与血压的相关性最高;WHtR是预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LDL-C、动脉硬化指数等指标最好的变量[23]。

4 出生体重与血压的关系

目前, 出生体重与儿童期或成人期血压之间的关系颇有争议。混杂因素及选择偏移能解释上述关系的不确定性, 最好的研究设计应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将失访率降至最低。Salvi等[24]研究2 057名北非及意大利青少年发现, 出生体重与收缩压或舒张压之间无相关性。Kumar等[25]对印度农村214名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测量体重, 7~8 a后随访并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 结果显示, 出生体重明显与7~8 a后体重、身高及BMI相关;但出生体重与7~8岁时收缩压及舒张压无关。Pearce等[26]研究了英国976名无心血管疾患的 (6~16岁) 学龄儿童出生体重与24 h血压及血压变异性 (平均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值的标准差) 的关系。为明确出生体重与随后血压之间的关系, Mu等[27]对20篇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 出生体重<2 500 g儿童与出生体重≥2 500 g的儿童相比, 出现高血压的风险升高 (RR=1.21) , 平均收缩压升高2.28 mm Hg;出生体重>4 000 g的儿童较4 000 g的儿童患高血压的风险下降, 平均收缩压下降2.08 mm Hg。提示出生体重与随后血压呈线性负相关, 且主要表现在出生体重与收缩压之间。

综上所述, 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儿童及青少年BMI、WHtR等指标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明显优于有创指标[13,14], 因此筛查高血压时没有必要配备昂贵仪器设备, 更不需要让孩子遭受放射线的毒害。此外, 在跨地区、多中心、不均匀儿科人群中研究身体测量指标与血压的关系时, 需要考虑种族、国家/地区及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等混杂因素并进行相应调整[15,16,17,18,19]。将来的研究可更倾向于前瞻性动态研究身体测量指标与血压之间的关系。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研究 第7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4—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该调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合作开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调查范围涉及中国9个省/自治区(辽宁、黑龙江、山东、江苏、河南、湖南、湖北、广西、贵州),旨在探讨健康、营养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对我国人口健康和营养状况的影响[9]。本研究包括4 651名6~17岁在校学生,其中男生2 248名(52.6%),女生2 203名(47.4%);12岁以下学生2 249名(48.4%),12岁及以上学生2 402名(51.6%);城市学生1 439名(30.9%),农村学生3 212名(69.1%)。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所住地区、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上学方式、身高、体重、血压等信息。上学/放学方式以自填问卷形式,共涉及4个问题:(1)你上学/放学是否步行?(2)你上学/放学是否骑自行车?(3)你上学/放学是否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4)你上学/放学是否乘坐小汽车、出租车或者摩托车?回答“不知道”或无应答的数据予以剔除。CHNS数据库中未提供问题2,即“是否骑自行车上学”的数据。在数据分析时,将上学/放学方式每个问题作为单独变量纳入分析,再将上学方式问题进行合并生成1个新的变量,按照该变量将研究对象分为4类:步行、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乘坐私家车或出租车、其他(包括同时具有2种及以上上学方式和3种上学方式都不采用的研究对象)。

参加体育锻炼情况采用学生自报的方式收集,分为3个题目:(1)你上学前、放学后或周末是否参加体育锻炼;(2)若是,你每周参加几次体育锻炼;(3)每次体育锻炼多长时间。将3个变量整合后,计算每个学生的每天锻炼时间,转化为分类变量,分别为“无”“轻度(每天锻炼时间<1 h)”和“中度及以上(每天锻炼时间≥1 h)”。血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使用校正后的水银血压计测量获得。每次测量均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共测量3次。本研究取第2次和第3次血压值的平均值用于数据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2(m2)。超重与正常的判定标准依据李辉等[10]在2010年制定的中国2~18岁儿童青少年BMI参考值。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血压水平采用均值±标准差描述,不同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按照性别进行分组,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调整年龄、地区、BMI和体育锻炼,比较不同上学方式组儿童青少年的血压水平差异。同时,按照性别进行分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校正相应混杂因素,探讨不同上学方式对血压水平的影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上学方式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比较

表1可知,不同性别、年龄、城乡、BMI分组及不同上学方式儿童青少年之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不同体育锻炼水平儿童青少年间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上学方式对血压水平影响的协方差分析

按照性别进行分层,校正年龄、地区、BMI和体育锻炼,与非步行的男生相比,步行上学的男生收缩压较低;与不乘坐公交/地铁的男生相比,乘坐的男生舒张压偏低;与不乘坐出租车/私家车男生相比,乘坐的男生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偏高(P值均<0.05)。以步行上学方式为参照,男生乘坐公共汽车/地铁以及乘坐出租车或/私家车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偏高(P值均<0.05),女生不同上学方式与血压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P值均>0.05)。见表2。

2.3 上学方式对血压水平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按照性别进行分层,校正年龄、地区、BMI和体育锻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上学方式对血压水平的影响。在男生中,与步行的上学方式者相比,乘坐公交车/地铁和私家车/出租车者的收缩压水平较高;与步行的上学方式者比较,乘坐公交车/地铁和私家车/出租车者的舒张压较高(P值均<0.05)。在女生中,选择其他上学方式者的舒张压水平偏高(P值均<0.05)。见表3。

注:上学方式以步行为参照。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调整年龄、地区、BMI和体育锻炼等协变量后,男生步行上学者的血压水平较低,而乘坐机动车辆者的血压水平偏高;女生不同上学方式对血压水平的影响不明显。由此可见步行上学方式,作为一种轻度的体力活动,对儿童血压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乘坐机动车辆上学是长时间的久坐行为,不利于儿童血压水平。

国外研究表明,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与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如BMI、血脂和血压水平等均呈负相关[11]。一项Meta分析指出,步行或骑自行车的上班方式对心血管病死亡、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高血压均有保护作用,在女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12]。而本研究发现,步行上学方式对男孩的血压值影响比女孩明显,与2009年Penny等[13]在18~30岁人群中的研究结果相似。女性在往返途中的活动密集度或强度较男性小,可能导致积极的交通方式(步行或骑自行车)对血压的降低作用不明显。

中国近10年由于城市化的加快、家庭收入的增加、机动车的普及和交通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放弃步行和骑自行车上学,而选择公交车/地铁以及私家车/出租车[14],导致学生较多的久坐行为。研究表明,久坐行为会带来各种健康危害[15],而体力活动是预防高血压的一种有效途径[16]。步行上学方式则是儿童青少年另一种重要的运动方式,不需要额外占据时间,而达到预期健康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支持儿童采取积极的上学方式(如步行),从而预防高血压。

本研究存在以下2点不足之处:(1)CHNS数据库未提供学龄儿童骑自行车上学方式的信息,因此本研究无法分析,有待于今后研究进一步补充;(2)本研究为横断面分析,无法做因果推断,需要队列研究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步行的上学方式可能是学龄儿童尤其是男生血压偏高的重要保护因素。政府部门可以综合考虑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交通设施便利方面,为学龄儿童步行上学提供保障;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鼓励学生步行上学;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家长的健康教育,促使家长改变对学生上学方式的观念,主动督促学生步行上学,这将对预防儿童高血压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摘要:目的 了解上学方式与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关系,为儿童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4—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共纳入4 651名6~17岁在校学生,具有完整性别、年龄、所住地区、体育锻炼、上学方式、身高、体重和血压等信息。按照性别进行分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调整年龄、地区、BMI和体育锻炼等混杂因素,探讨不同上学方式与血压值的关系。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城乡、BMI分组及不同上学方式儿童青少年之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与步行上学方式的男生相比,乘坐公交车或地铁(β=2.85,P=0.007)以及出租车或私家车(β=3.59,P=0.007)上学的男生收缩压水平较高;与步行上学方式的男生相比,乘坐公交车或地铁(β=1.90,P=0.016)以及出租车或私家车(β=2.51,P=0.011)上学的男生舒张压水平较高。结论步行上学方式对男生血压水平具有保护作用,而乘坐机动车辆上学方式对男生血压水平具有不利影响。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饮料,摄食行为,血压,健康教育,学生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率呈增长趋势[1]。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非同日三时点高血压患病率达5%[2]。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与左室肥厚、颈动脉壁增厚甚至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3]。同时,大量证据表明,成人期高血压起源于儿童青少年时期[4,5]。而成人高血压已成为引起心血管疾病以及过早死亡最主要的原因[6,7]。因此,探索儿童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营养膳食模式的转变,全球范围内含糖饮料摄入呈逐年增加趋势[8],儿童青少年是最主要的消费人群[9]。国外对含糖饮料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10,11,12,13]。有研究发现,含糖饮料与血压水平存在正相关[13,14],减少含糖饮料摄入能有效降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15]。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4—2011年儿童青少年部分的调查数据,探讨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情况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血压的影响,旨在为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来控制儿童血压偏高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是由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研究所从1989年开始合作开展的持续性横断面调查项目。该项目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9省(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和贵州省)开展调查。该调查主要探讨健康、营养及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转型对我国居民健康和营养的影响[16]。因含糖饮料数据的采集起始于2004年,本研究只纳入2004—2011年的儿童青少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选取2004,2006,2009和2011年4轮调查中6~17岁的儿童青少年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剔除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等变量缺失的数据,最终纳入4 618名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 445名,女生2 173名;4轮调查的人数分别为1 262,1 103,882和1 371名。

1.2 研究变量

SBP和DBP由调查人员采用水银血压计按照标准化流程测量3次获得,本研究取后2次测量的平均值进行分析。根据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别为“<1次/周”“1~2次/周”“≥3次/周”。其他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以及体质量指数(BMI),其中BMI=体重/身高2(kg/m2)。年龄分为6~11岁组和12~17岁组,地区分为城市和农村。BMI参照李辉等[17]制定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界值点标准”,将对象分为正常组、超重肥胖组。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连续性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类资料用构成比(%)表示。采用趋势χ2检验比较不同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各变量的构成情况。应用协方差分析计算随含糖饮料消费频率增加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变化趋势P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变化趋势

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率从2004年的76.5%增加到2011年的91.5%(χ趋2=219.881,P<0.01)。其中男生从2004年的79.4%增加到2011年的93.3%,女生由73.2%增加到89.5%;6~11岁儿童青少年从77.7%增加到92.3%,12~17岁儿童青少年从75.7%增加到90.4%(χ趋2值分别为126.232,95.354,102.498,111.106,P值均<0.01)。男生含糖饮料摄入率高于女生,6~11岁组高于12~17岁组。同时,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为≥1次/周者所占比例也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04年的42.0%增加到2011年的54.7%(χ趋2=73.014,P<0.01)。

2.2 不同组别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频率

由表1可见,男生含糖饮料摄入频率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超重肥胖者高于正常BMI者(P值均<0.01),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8)。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3 不同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比较

调整性别、年龄、地区、调查年份以及BMI后,儿童青少年的SBP和DBP水平均随含糖饮料摄入频率的增加而升高(P值分别为0.026和0.012)。与低摄入组相比(<1次/周),经常摄入含糖饮料组(≥3次/周)的儿童青少年平均SBP和DBP水平分别增加1.1和0.8 mm Hg。按性别、年龄、地区以及BMI分层后,SBP和DBP水平随着含糖饮料摄入水平的增加,在部分亚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3。

注:P1值为调整性别、年龄、城乡和调查年份,P2值为调查性别、年龄、城乡、调查年份和BMI。

注:P1值为调整性别、年龄、城乡和调查年份,P2值为调查性别、年龄、城乡、调查年份和BMI。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期SBP和DBP水平随含糖饮料摄入频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一项在9~16岁儿童青少年中进行的研究显示,与不喝含糖饮料组相比,喝含糖饮料组的SBP和DBP水平分别升高2.1和1.0 mm Hg[13]。一项系统综述结果显示,含糖饮料摄入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14],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也有研究认为,含糖饮料摄入与血压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仅在男生中存在正相关[11]。还有研究认为,含糖饮料摄入仅与DBP有关,而与SBP无关[18]。但也有研究认为,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与SBP有关,与DBP无关[19]。本研究表明,含糖饮料摄入与男生的SBP和女生的DBP有关,与男生的DBP和女生的SBP无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含糖饮料摄入与血压的关系存在年龄和地区的差异。未调整BMI时,在低年龄组(6~11岁)中,含糖饮料摄入与SBP和DBP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高年龄组(12~17岁)中均无统计学意义。城市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频率高于农村,且城市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与SBP和DBP均呈正相关。

在研究含糖饮料对血压影响时,BMI是重要的修饰因素或中介变量。本文进一步调整BMI后,儿童青少年SBP和DBP随含糖饮料摄入频率的变化趋势变弱,但仍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含糖饮料引起血压升高并不完全通过增加体重发挥作用。研究发现,饮料中的添加糖在体内代谢过程产生的尿酸能引发肾脏炎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引起血压升高[20,21,22]。添加糖的摄入还可降低肾脏钠的排泄,升高血压[23]。另外,含糖饮料消费与食盐摄入量存在正相关,两者的交互作用会进一步引起血压升高[24,25]。

本文发现,2004—2011年我国9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率和>1次/周摄入构成比均呈逐年增加趋势。有研究报道,1998—2008年我国儿童饮料日饮用量由平均329.1 m L增加到528.8 m L[26]。目前,世界上30多个国家已采取措施控制含糖饮料摄入,主要包括对含糖饮料加税,加强对饮料生产企业的管理,减少饮料在学校的销售和加强宣传教育等[27]。我国最新版的膳食指南也首次提出,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 g,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28]。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仅报道了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的关系,而未对每次含糖饮料摄入量进行定量分析。(2)本研究为横断面分析,未发现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率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原因是含糖饮料的摄入对血压偏高的定性影响需要长期累积效应。因此,有待于进一步队列研究进行验证。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研究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才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全市12所中学抽取其中6所11~16岁学生为研究对象, 共计1082例, 其中男652例, 女430例, 去除因疾病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145例未计入统计, 实际纳入的有效分析为937例。其中男546例, 女391例。

1.2 方法

制定调查表, 对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青少年儿童分别予以登记, 通过询问的方法统一填写调查表, 调查表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饮食史、家族遗传史及其行为心理态度等方面, 身体测量方面包括身高, 体重, 皮质厚度等方面。

1.3 血压的测量

采用目前国际比较通用的美国心肺血液研究中心推荐的方法, 固定使用儿童专用血压计, 对血压计进行统一的校正, 由临床医生进行专业测量, 保证测量血压的正确与可靠。对调查对象血压进行三次血压测量, 取其平均值。测量过程中对于由于心理紧张导致的血压波动, 可让其放松, 休息一段时间在进行测量, 防止出现错误。对于三次测得血压偏高者可建议其到正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排除由于器质性疾病引起可以确定为高血压偏高者或患者。

1.4 诊断标准

由于青少年血压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国内大部分文献都采用2004年美国高血压项目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组的诊断方法, 即多次测量收缩压或舒张压的测量值大于等于同年龄、同性别及同身高儿童的95个百分位数。凡是经过三次不同时间测量收缩压或舒张压值超过其所在年龄、性别第95百分位数者为高血压, 在90~95百分位数者为血压上限。

1.5 质量控制

为确保调查资料的真实可靠, 必须要减少误差和避免偏倚, 必须要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年龄按照实际年龄, 身高体重精确到0.1cm和0.1kg。对于调查问卷由统一人员对在血压测量时同时进行, 并随机抽取5%~10%的调查表和相关指标进行复查, 要求一致率达到95%。

1.6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测量数据均通过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 统计方法主要包括u检验, χ2检验, Logistic回归分析等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同年龄段血压比较状况

在1082例学生当中, 去除疾病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以及不合格的问卷之外, 实际纳入分析例数为937例, 其中男546例, 女391例, 通过调查发现11~16岁青少年高血压男SBP平均水平为 (104.76±7.35) mmHg, DBP的平均水平为 (65.32±6.75) mmHg, 女性SBP的平均水平为 (105.85±7.46) mmHg, DBP的平均水平为 (66.16±6.32) mmHg, 通过表1可以看到在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男女SBP与DBP的比较中, 仅有11、13、16岁SBP与15岁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其他各组的SBP、DBP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血压值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到16岁阶段基本接近成年人的血压水平。

同时从表1中可以看书在14岁之前女青少年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高于同年龄组的男青少年, 在15、16岁年龄组中男性血压值开始高于女性血压。

2.2 不同年龄,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情况

本次调查共检出高血压患者50例, 患病率为5.3%, 其中男高血压为32例, 患病率为5.9%, 女高血压为18例, 患病率为4.6%, 各年龄组不同性别青少年之间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 (均P>0.05) , 不同性别青少年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82, P>0.05) 。 在调查高血压中无论是不同性别中, 不同年龄患病率并没有明显的规律, 在性别上主要体现在13~14岁年龄组患病率相对较高, 其中男青少年在13岁年龄组次之, 女青少年在14岁年龄组次之。

注:*表示该年龄段不同性别之间比较, P<0.05。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 对其中一些影响青少年血压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3,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肥胖、吸烟、摄盐量过多、不同性格、家族遗传以及行为习惯等为青少年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而经常食用水果、多参加室外活动等因素为保护性的因素。

3 讨论

3.1 青少年血压的基本情况

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青少年的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本次调查同样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此次调查发现11~16岁青少年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是平均水平是不断增高的, 从不同年龄段可以看出女青少年血压在15岁之前一直高于男青少年的血压水平, 15岁后男青少年血压水平开始高于女青少年。本次调查得出该地区11~16岁年龄段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5.3%, 其中男青少年患病率高峰是在14岁, 女青少年的患病率高峰是在12岁。

3.2 青少年高血压的相关因素分析

合理的饮食, 控制体重的过快增长是有效预防青少年高血压的有效手段, 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科学合理的饮食, 多吃少动, 肉多菜少, 家长对肥胖的不重视使得肥胖青少年越来越多, 导致的青少年血压的高发。所以说控制体重过快增长是预防高血压的重中之重。合理饮食中也要注意食盐的摄入, 口味偏重, 也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外大量文献表明, 高血压的家族史与青少年高血压有着密切的关系, 父母双方或一方有高血压史的青少年要比无家族史的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高, 说明家族的遗传性在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 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对青少年血压有良好的效果。长期的吸烟、学习压力过大、性格忧郁, 脾气暴躁等对青少年的血压波动有着明显的影响。有调查发现内向型的性格比外向型的性格更容易患高血压, 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内向型性格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高于非内向型, 此调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次调查表明, 青少年高血压问题确实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早期对青少年进行高血压的预防和健康教育, 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定期的进行血压测量, 对预防成人高血压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时景璞, 欧凤荣, 杨志奇, 等.儿童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4, 12 (20) :1444-1446

[2]Gaha R, Ghannem H, Harrabil, et al.Study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 population of urban school children in sousse[J].Tunisia, Arch Pediatr, 2002, 9:566-571

[3]齐建光, 杜军保.儿童高血压的病因[J].中国社区医师, 2006, 22 (12) :7

[4]崔绍珍, 武蕴梅, 袁全莲, 等.北京市海淀区幼儿园3-6岁儿童高血压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 10 (11) :5

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研究进展 第10篇

本文在对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现状、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评定标准、危险因素以及对身心健康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论述了儿童青少年肥胖总体性干预和选择性干预中的若干策略问题。

1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流行概况

1.1 肥胖流行趋势

1.1.1 肥胖率持续增长

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但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不同:北美和欧洲国家的肥胖率最高,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1.1.2 地区分布不平衡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0 年全球5~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10%左右,肥胖率为2%~3%。世界各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的分布并不均匀,非洲和亚洲在10%以下,而北美和欧洲在20%以上。

1.1.3 社会经济对肥胖影响明显

在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从营养不良到营养过剩的转变,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并且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问题。

1.2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动态变化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 WGOC)推荐的超重肥胖筛查标准[1],对1992和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2],结果表明:200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4.5%,肥胖率为2.1%;与1992年比较,2002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18.4%和16.7%。

对1995和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数据[3]进行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的分析(表1),结果表明:1995年大城市7~18岁男、女中小学生的超重率分别为7.63%和4.85%,男、女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95%和1.77%。2000年超重、肥胖开始在大城市流行,大城市男、女中小学生的超重率上升为11.74%和6.75%,肥胖检出率增加为5.36%和2.94%;在中小城市,主要表现为中小学生的超重率增加,肥胖率仍较低;在富裕乡村(省会城市郊区)和中下水平乡村,尚未形成中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流行。

罗飞宏等[4]采用整群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区、郊区各1个区的所有中小学生(共65 006名)进行超重和肥胖率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3.25%,肥胖检出率为3.58%。

2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评定标准

2.1 身高别体重

1985年以来,我国学校卫生工作都是应用“身高别体重标准”来评定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和肥胖。

评定标准要点:“以同等身高体重的第80百分位数(P80)作为标准体重”;“以同等身高标准体重值为100%,体重在标准体重的91%~110%范围内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超过身高标准体重20%为肥胖,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

2000年身高别体重标准(修改版)继续沿用肥胖的评定标准,但对“营养不良”界值点过高的问题进行了纠正。

使用“身高别体重标准”评定青春期肥胖误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青春期生长突增和性成熟早晚的个体差异大,身高变异大,对体重尤其是对瘦体重的影响也大;此外,青春期的体重增长,除体脂肪以外,瘦体重也明显增长。

2.2 体质量指数

体质量指数BMI(kg/m2 )和儿童青少年体脂率之间的相关性较高,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是美国NCHS标准和欧洲IOTF标准。

美国NCHS标准:美国CDC/NCHS的研究人员利用1963-1994年美国全国营养调查资料,建立了年龄别、性别的BMI超重和肥胖筛查标准,将BMI的P85和P95作为超重和肥胖的界值点,在NCHS标准中,18岁青年超重和肥胖的BMI界值点分别为25 kg/m2和30 kg/m2。

欧洲IOTF标准:欧洲国际肥胖工作组采用巴西、英国、香港、荷兰、新加坡和美国等地区的大规模横断面生长研究数据,于2002年发表了年龄别、性别的BMI超重和肥胖参考值。

中国WGOC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以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为基础,充分考虑我国儿童青少年遗传生活背景、身体发育(体成分)特点等因素,于2004年发表了“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5],在WGOC标准中,18岁青年超重和肥胖的BMI界值点分别为24和28 kg/m2(表2)。

虽然“体质量指数”通过身高平方校正体重,使得身高对体重的影响要小于“身高别体重标准”的影响,但是对于特高身材者,还是容易造成超重和肥胖的低估“漏网”,假阴性高;对于体型矮壮者,也易造成超重和肥胖的高估“筛出”,假阳性高。

2.3 腰臀围比

肥胖的筛查“检出率”和肥胖症的诊断“患病率”是2个不同的概念,“体质量指数”BMI标准只是肥胖的筛查标准,并非肥胖症的诊断标准。通过BMI筛查标准检出的肥胖还需要进一步判定肥胖的程度,区分有无代谢异常;即使肥胖程度相同,也需要根据脂肪分布特征将肥胖类型判定为“中心型肥胖”或“外周型肥胖”,因为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腹腔,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更为密切相关。

通过计算肥胖青少年的“腰臀围比”(腰围/臀围)可以较好地区别出腹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腰臀围比”数值高,提示脂肪多分布于上半身或腹部,属于腹型肥胖;“腰臀围比”数值低,提示脂肪主要分布在臀部和腿部,属于外周型肥胖。

3 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属于多基因遗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3.1 遗传因素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肥胖有着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肥胖父母所生的子女肥胖发生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子代的肥胖发生率为40%~50%。

近年来,对于肥胖遗传影响的实验室研究[6]主要集中于分子遗传学领域,研究热点如“瘦素、瘦素受体”、“基因及其突变”和肥胖的关系等。

瘦素是肥胖基因(o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类激素,瘦素和其他激素一样,需要与瘦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在生理状态下,瘦素使下丘脑神经肽Y分泌减少,从而使机体食欲下降及能量消耗增加,导致体重下降。

可以按基因的功能和作用,将肥胖的易感基因划分为三大类:影响能量摄入、影响能量消耗和影响脂肪细胞储存脂肪。

3.2 环境因素

由于能量摄入过多,超过人体能量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累所致的单纯性肥胖,其发生原因有别于因内分泌系统异常等所导致的病理性肥胖。

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环境因素研究[7]主要集中于:(1) “出生体重”和婴儿期的“喂养方式”;(2)“看电视、电子游戏、体育锻炼不足、户外活动少”的静态生活方式;(3)“饮食结构不当、能量摄入过剩”的营养模式。

高出生体重是儿童期肥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001年北京市对近万名6~8岁儿童的调查发现: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率呈直线上升,当出生体重超过3 500 g后,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人数显著增加;当出生体重超过4 000 g后,1/3以上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并且肥胖程度以中重度居多。

已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儿的肥胖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母乳喂养儿,并且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其肥胖的发生率也越低。

4 儿童青少年肥胖对健康的影响

4.1 躯体症状

由于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经常出现气喘、疲劳、乏力、关节痛和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

4.2 心理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肥胖儿童青少年经常表现为自尊心受损、情绪障碍和社交能力下降[8,9]。

自尊心受损:由于体型臃肿、动作笨拙,肥胖儿童青少年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相处时,常常受到排斥和讥笑,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

情绪障碍:在社交环境中,当察觉到自己的超重体型与别人存在差异,并且不符合社会主流文化时,肥胖儿童青少年会对自己的体像不满意,产生窘迫、害羞、内疚、自卑,出现抑郁、焦虑、孤僻等不良情绪。

社交能力下降:由于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歧视,肥胖儿童青少年一般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往往过分地依赖家庭、依恋父母,表现为害怕接触社会,被动地与他人交流,从而导致社交能力下降、缺乏社交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差。

4.3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也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通过易感基因各自与环境因素发生作用或通过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功能受损、脂代谢异常或胰岛素抵抗发生,从而出现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糖耐量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最终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研究表明:7岁儿童肥胖的40%、青春期肥胖的70%~80%将持续至成人,使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增加和早龄化。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的一项长达55 a的跟踪调查还发现:儿童时期的肥胖不论是否延续到成年,其成年后的疾病发生率及早死率均显著增加[10]。

5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干预策略

5.1 总体性干预

总体性干预面向全体儿童青少年群体,提高全社会对肥胖危害性的认识及干预对象的依从性是取得干预效果的关键。要坚持抓小抓早,富裕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起抓,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抓。重点是要抓住肥胖发生的关键期,即围生期、“脂肪重聚”期(4~5岁)和青春期。

围生期和婴儿期:在孕晚期,应避免母亲营养过度和胎儿体重增加过多;在婴儿早期,应提倡母乳喂养,鼓励纯母乳喂养4~6个月;给予婴儿喂养的具体指导,如在出生后的前4个月不添加固体食物;普及婴儿期过度喂养的潜在危害知识。

儿童早期: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保护。

青春期:加强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引导正确的食物选择,鼓励多吃水果和蔬菜,控制大量进食高脂多糖食物;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求青少年坚持经常、持久、足够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如每天至少进行中等强度体育运动30 min;有效控制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

5.2 选择性干预

选择性干预的对象是筛检出的肥胖者,应采用以学校和家庭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饮食调整、运动处方、行为矫正、健康教育等。

饮食调整:不仅要制定膳食指南,对摄入能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进食高脂、高能量食物,还需要对摄食行为和食物烹调方式进行调整。

运动处方:遵循安全、有趣、价格便宜、便于长期坚持、能有效减少脂肪的原则,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交替进行,推荐运动方式如走路、跑步、游泳、骑车和跳舞等。

行为矫正:找出个体致肥胖因素,确定矫正目标,制定矫正速度、正负诱导等具体内容,创造有助于坚持体重控制训练的环境。

学校健康教育:将肥胖干预措施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加强健康教育,使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能认识到合理营养、体能运动和学生身心发育的关系,使学生掌握营养知识和肥胖控制技能;促进学生自觉选择健康的营养模式和生活方式。

家庭整体参与:通过健康教育,使家长真正认识到儿童肥胖潜在的成年期疾病危险,做到自觉地选择母乳喂养,合理地添加辅食,改变家庭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5.3 针对性干预

针对性干预的对象是被诊断为“肥胖症”的个体。针对性干预需要临床医生的参与,首先要采取减肥措施,防止体重进一步增加,再逐渐使体重有所降低,重在长期持久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对可能出现的肥胖并发症要进行监控和治疗。

在针对性干预中特别需要强调一点,不要轻易使用肥胖筛检标准将儿童青少年误诊为“肥胖症”或“肥胖病”。因为对于儿童青少年不恰当地限制饮食和不科学的减肥治疗,不但得不到好的结果,反而会给其健康成长造成危害。

关键词:肥胖症,人体质量指数,危险因素,干预性研究,青少年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2]马冠生,李艳平,武阳丰,等.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11-315.

[3]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4]罗飞宏,沈水仙,屠月珍,等.上海市6~18岁少儿肥胖患病率调查.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6):427-429.

[5]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6]季成叶.儿童肥胖的遗传基因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93-94.

[7]张永福,戴耀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17(6):494-497.

[8]JONIDES L,BUSCHBACHER V,BARLOW SE.Management of child adolescent obesity:Psychological,emotional,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Pediatric,2002,110(1):215-221.

[9]VILA G,ZIPPER E,DABBAS M,et al.Mental disorder in obesit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Psychosomatic Med,2004,66(3):387-394.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