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治疗应用(精选11篇)
厄贝沙坦/治疗应用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41~73岁,平均54.4岁,病程8个月~8年,平均5.8年。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05年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病、心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肝肾等功能不全患者、妊娠或者哺乳患者。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2例,采用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停用原来降压药物及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1~2周,治疗前后测量患者血压、心率、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常规等。研究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进行治疗,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的复方制剂,每日一次,晨服,治疗8周。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厄贝沙坦150mg,每日一次,晨服,治疗8周。观察指标: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疗效。疗效评定标准:收缩压或者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为显效;收缩压或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为有效;未达到上述两项标准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全部患者例数。
统计分析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收缩压为(130.3±2.8) mmHg,舒张压为(81.4±3.1) mm Hg;对照组收缩压为(135.4±3.6) mm Hg,舒张压为(83.2±3.6) mm Hg。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率、血脂、血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B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8.6%,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3。
3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存在“三高、三低”现象,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单药治疗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只有30%~70%的有效控制率,多数患者治疗难度大,而两种以上药物的联合应用则可以部分的解决血压达标的问题[2]。厄贝沙坦是一种新型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型)拮抗剂,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II与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氢氯噻嗪是一类利尿剂,主要抑制远端小管前段和近端小管(作用较轻)对氯化钠的重吸收,从而起到降压作用。ARB联合利尿剂可以减少血容量,两者疗效互补,利尿剂还可延长ARB的作用时间,ARB能减轻或抵消利尿剂引起的血钾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反应[3]。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具有降压效果迅速、平稳、显著等良好的药动学效应,比其中任何单一药物的降压作用都更有效[4]。
本研究显示,应用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及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的血压、心率都有明显改善,应用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厄贝沙坦治疗。因此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疗效显著,可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舒, 杨华, 石学敏.国外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新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 (3) :342-344.
[2]徐晓娟, 张长弓, 攸翔, 等.国产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6) :3014-3015.
[3]高大昕, 于海龙, 王利江, 等.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进展[J].承德医学学报, 2010, 27 (3) :311-313.
厄贝沙坦片说明书 第2篇
【拼音全码】EBeiShaTanPian(XiuZhengGePing)
【主要成份】
【性状】
【适应症/功能主治】高血压病。
【规格型号】0.15g*7s
【用法用量】口服:推荐起始剂量为0.15g,一日1次。根据病情可增至0.3g,一日1次。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抗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心悸等,偶有咳嗽,一般程度都是轻微的,呈一过性,多数患者继续服药都能耐受。罕有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文献报道厄贝沙坦片(修正格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大于1%的有:消化不良、胃灼热感、腹泻、骨骼肌疼痛、疲劳和上呼吸道感染,但与空白对照组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大于1%但低于对照组发生率的有腹痛、焦虑、神经质、胸痛、咽炎、恶心呕吐、皮疹、心动过速等。低血压和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约为0.4%
【禁忌】对厄贝沙坦片(修正格平)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开始治疗前应纠正血容量不足和(或)钠的缺失。2.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减少厄贝沙坦片(修正格平)的剂量。并且要注意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和血钾的变化。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抑制的结果,个别敏感的患者可能产生肾功能变化。3.肝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使用厄贝沙坦片(修正格平)时不需调节剂量。4.厄贝沙坦不能通过血液透析被排出体外。
【儿童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
【药理毒理】
【药代动力学】
【贮藏】密封。
【包装】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912
【生产企业】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心悸等,偶有咳嗽,一般程度都是轻微的,呈一过性,多数患者继续服药都能耐受。罕有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文献报道厄贝沙坦片(修正格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大于1%的有:消化不良、胃灼热感、腹泻、骨骼肌疼痛、疲劳和上呼吸道感染,但与空白对照组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大于1%但低于对照组发生率的有腹痛、焦虑、神经质、胸痛、咽炎、恶心呕吐、皮疹、心动过速等。低血压和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约为0.4%1.开始治疗前应纠正血容量不足和(或)钠的缺失。2.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减少厄贝沙坦片(修正格平)的剂量。并且要注意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和血钾的变化。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抑制的结果,个别敏感的患者可能产生肾功能变化。3.肝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使用厄贝沙坦片(修正格平)时不需调节剂量。4.厄贝沙坦不能通过血液透析被排出体外。对厄贝沙坦片(修正格平)过敏者禁用
厄贝沙坦/治疗应用 第3篇
关键词:厄贝沙坦片;缬沙坦分散片;原发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69-01
高血压是当前我国患病率最高?并发症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是其重要的特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治疗高血压疾病成为了国内外医学研究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合理用药?有效控压是降低高血压的重点,也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在治疗过程中怎样选择更加有效?更加安全的药物成为了医务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对55例原发性高血压选择厄贝沙坦片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并与缬沙坦分散片治疗的同期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其目的是为了探究厄贝沙坦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影响及临床价值?现将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卫生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诊的高血压病人中选取110例,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28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65.25±5.27)岁,患者病程为1年-10年,平均病程(5.26±1.25)年;研究组55例,女性患者29例,男性26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4.89±5.52)岁,患者病程为1年-10年,平均(5.31±1.04)年;对比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使用缬沙坦分散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350,80mg/次,1次/d,口服)为对照组进行治疗,使用厄贝沙坦(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912,0.15g/次,1次/日,早晨口服)为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不得服用其他降压药物?
1.3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患者舒张压恢复正常,或虽然没有恢复正常但是下降幅度>20mmHg[1]?②有效:患者的舒张压恢复正常,或未恢复正常但下降幅度在 10~19mmHg 之间,或收缩压降低幅度> 30mmHg?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选择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并通过卡方检验相关计数资料?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研究组显效22例,有效30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4.54%;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9例,无效1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0%,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值对比
两组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性较小,通过治疗后血压均有所下降,但是研究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组(P<0.05)?
2.3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对照组患者也出现了眩晕?头痛?恶心?呕吐?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3%?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社区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成为了世界重要工作卫生研究课题?在我国人群中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并遍布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阶层,每年高血压致死人数不断增长,因此选择一种疗效显著并不良反应少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厄贝沙坦是一种Ⅱ受体亚型 AT1 拮抗剂,选择性高,能够将血管紧张素—肾素系统进行阻断,从而切断了组织的受体AT1,从而隔断体内水钠潴留,及血管收缩和重构使得血压下降[2]?缬沙坦分散片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其能够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特异性受体ATI,使得血管外周阻力逐渐降低,从而血压不断降低?然而根据相关文献报道缬沙坦分散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同本文研究结果相一致,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水肿?头痛?眩晕等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药物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比分析厄贝沙坦片和缬沙坦分散片治疗原发性老年高血压的效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厄贝沙坦片适于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友华,黄安文.非洛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探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44.
厄贝沙坦/治疗应用 第4篇
关键词:厄贝沙坦片,治疗,老年高血压,效果,安全性
高血压是致使老年患者出现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的衰竭、充血性的心力衰竭等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严重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2]。当前, 临床上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的药物主要有厄贝沙坦等, 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中不仅需要降低病残率、病死率, 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 常用药物的特殊性等, 因此本文对应用厄贝沙坦片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进行相关的研究及探讨, 所研究的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 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恶性高血压患者。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平均分为两组, 每组各有60例患者, 对照组中, 男性有34例, 女性有26例, 患者的年龄为65~83岁, 平均年龄为 (73.3±1.2) 岁, 患者的病程为1~11年, 平均病程为 (5.1±0.4) 年;研究组中, 男性有33例, 女性有27例, 患者的年龄为66~84岁, 平均年龄为 (73.4±1.3) 岁, 患者的病程为1~13年, 平均病程为 (5.3±0.5) 年。研究组和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性别比、文化程度、年龄、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多个人方面的因素上均不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 (P>0.05) , 两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 组间的相关数据可以给予比较与分析。
1.2 方法:
对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 主要是, 积极调整患者的饮食和运动, 并提前2周即停止使用其他的降血压药物, 并对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卡普托利片进行治疗, 每天服用3次, 每次服用12.5 mg, 共对患者进行8周的治疗;对研究组老年高血压组患者使用厄贝沙坦片进行治疗, 每天服用1次, 每次服用150 mg, 共对患者进行8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分析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变化、眩晕、皮疹、头痛、腹泻、干咳等不良反应, 其中, 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为, 显效:治疗之后, 患者的舒张压降低幅度高于20 mm Hg, 或者舒张压降低幅度高于10 mm Hg且降低至正常的血压水平;有效:治疗之后, 患者的舒张压降低幅度10~20 mm Hg, 但未降低至正常的血压水平;无效:治疗之后, 患者的舒张压降低幅度低于10 mm Hg, 或者血压水平没有出现降低。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结果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与处理, 应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按照t检验的方式对计量资料实施检验, 并应用χ2检验的方法对于本研究中的计数资料进行检查, 如果数据之间检验值P<0.05, 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方面的研究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对照组中, 无效14例, 有效31例, 显效15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研究组中, 无效1例, 有效19例, 显效30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 研究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 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的明显, 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P<0.05) 。
2.2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压分析:
治疗之前, 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为 (103.25±8.93) mm Hg, 收缩压为 (154.73±15.83) mm Hg, 研究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为 (103.26±8.94) mm Hg, 收缩压为 (154.75±15.86) mm Hg, 研究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的舒张压、收缩压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 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P>0.05) ;治疗之后, 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为 (91.36±10.61) mm Hg, 收缩压为 (131.93±11.54) mm Hg, 研究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为 (87.03±5.13) mm Hg, 收缩压为 (128.01±8.22) mm Hg,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之后的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 与治疗之前相比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P<0.05) , 而且, 研究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 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的明显, 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P<0.05) 。
2.3 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 (6.3±1.1) 、 (6.2±0.8) mmo L/L;治疗前后的血尿酸分别为 (320±50) 、 (319±53) μmol/L;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分别为 (4.5±1.4) 、 (4.4±1.42) mmol/L;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分别为 (1.29±0.5) 、 (1.27±0.6) mmol/L;治疗前后的密度脂蛋白分别为 (1.45±0.5) 、 (1.46±0.4) mmol/L;治疗前后的血肌酐分别为 (104±16) 、 (105±16) μmol/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 (6.2±1.2) 、 (9.9±0.6) mmo L/L;治疗前后的血尿酸分别为 (321±48) 、 (4.4±26) μmol/L;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分别为 (4.3±1.2) 、 (5.3±1.9) mmol/L;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分别为 (1.26±0.7) 、 (1.35±0.6) mmol/L;治疗前后的密度脂蛋白分别为 (1.43±0.5) 、 (1.72±0.4) mmol/L;治疗前后的血肌酐分别为 (105±11) 、 (126±12) μmol/L。经统计处理显示, 研究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血尿酸、各项血脂指标、血肌酐水平均无显著的改变,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呈升高的趋势, 变化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
对照组中, 眩晕有6例, 皮疹有5例, 头痛有3例, 腹泻有4例, 干咳有1例,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1.67%, 研究组中, 眩晕有2例, 皮疹有0例, 头痛有2例, 腹泻有1例, 干咳有4例,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0%, 研究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 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的明显, 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P<0.05) 。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是指患者的年龄在65岁以上且血压水平持续或者非同一天的3次及3次以上测定的血压水平高于标准血压水平, 近年来,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患病人数逐渐增多, 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常伴存各种的心血管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等, 容易发生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的衰竭等, 严重威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严重时会引起患者最终死亡, 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值及舒张压值相差比较大、血压水平的波动比较大、相关的并发症与合并症比较多, 因此, 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的同时需注意防止一些不良反应的情况, 以免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3,4,5]。
目前, 临床治疗上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较多, 比较常用的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拮抗剂, 其可以作用于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系统, 对于心血管疾病均具有较为良好的作用和效果, 是目前国际上高血压联盟及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六大类抗高血压的治疗药物中的一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拮抗剂中代表的药物为厄贝沙坦片[6,7]。
厄贝沙坦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厄贝沙坦片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 主要是厄贝沙坦片可以特异性的在细胞受体的水平上有效阻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效果, 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以及促醛固酮释放, 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 进而降低周围神经、中枢神经的加压作用, 实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8,9], 还可以明显的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功能, 有效保护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脏, 积极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10]。诸多研究指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厄贝沙坦口服, 每天1次, 24 h血压降低, 并且随着计量的增加疗效也明显增加[11,12], 当药物计量>50 mg/d时, 坐位舒张压谷峰降低比值超过50%, 给药1次, 24 h发挥降压作用[13], 与其他降压药物相比, 降压效果相似或者更强。相关实验结果还发现, 用厄贝沙坦片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较为平稳, 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为良好, 比较适合对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治疗[14,15]。
本研究中, 研究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 要比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76.67%明显更高 (P<0.05) , 研究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分别为 (87.03±5.13) mm Hg、 (128.01±8.22) mm Hg, 要比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 (91.36±10.61) mm Hg、 (131.93±11.54) mm Hg明显更低 (P<0.05) , 可以看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片治疗的效果较好, 可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而且, 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血尿酸、各项血脂指标、血肌酐水平均无显著的改变,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0%, 要比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31.67%明显更低 (P<0.05) , 可见, 与应用卡普托利片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片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厄贝沙坦/治疗应用 第5篇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厄贝沙坦; 卡维地洛;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47-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冠心病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两者已成为CHF的主要病因。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CHF的机制认为是神经内分泌激活以及心室重塑,治疗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治疗策略从原来的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目的是改变心力衰竭以及相关的生物学性质[1,2]。
本文主要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与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在治疗CHF中的作用,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临床症状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76例患者均为我院内科2007年2月~2009年7月的住院病人与门诊病人。根据随机表法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
治疗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56~72岁,平均65岁;病程1~12年,平均6年;其中NYHA心功能Ⅱ级13例,Ⅲ级19例,Ⅳ级6例;基础疾病:冠心病14例,高血压病13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扩张型心肌病3。对照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55~71岁,平均63岁;病程为2~13年,平均7年;其中NYHA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20例,Ⅳ级7例;基础疾病:冠心病13例,高血压12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收缩压/舒张压<90/60mmHg;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肝、肾、脑及造血系统等功能不全者;急性心肌炎;不配合用药者或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ACEI等常规基础治疗,剂量根据病人病情适当给予。②治疗组:在前面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批号J20030113,150mg /片),开始剂量为150mg/d,1周后改为300mg/d;前面治疗稳定2周后,给予卡维地洛(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号J20040121,6.25mg/片)3.125mg/Bid,如能耐受正式纳入观察,2周后剂量加为6.25mg/Bid;能耐受者2周后加为12.5mg/Bid,如加量后出现不良反应,则改回前面剂量维持。两组均门诊定期随访,共观察6个月。
1.3 主要观察指标
①观察治疗前后两组6min步行试验、心率(HR)、血压(BP)的变化;②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比较;③治疗前后查三大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美国纽约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后的疗效。①显效:达到完全缓解标准或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者;②有效:达到部分缓解标准,心功能改善l级,症状及体征减轻,但仍有慢性心衰表现;③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或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间临床疗效情况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7%,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耐量的变化
两组经治疗后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增加,HR、BP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的变化
两组经治疗后较治疗前LVESD、LVEDD下降,LVEF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有1例血压偏低,调整剂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未影响继续治疗;治疗组有2例病人出现头晕、疲乏,患者能耐受,服药2周后症状消失;两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近期内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将继续增长,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CHF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目前已明确,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重构。心肌重构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造成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3]。在初始的心肌损伤以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其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构,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就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4]。
CHF的治疗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了非常值得注意的转变:从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因此,当代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是阻断神经内分泌机制、抑制心室重塑。多药联合已成为心力衰竭处理中的规范[5]。
大量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II(AngⅡ)对心脏重塑及心肌基因的改变与AT1表达水平高度相关,阻断AngⅡ的病理生理作用被认为是治疗CHF的一项重要突破。AngⅡ的生成除循环RAS途径(即ACE途径)外,还依赖局部的糜酶途径。研究表明,心脏AngⅡ的70%来源于非ACE途径,故ACEI不能完全阻断AngⅡ的生物学作用,引起醛固酮逃逸。AngⅡ与受体AT1结合,具有缩血管、刺激醛固酮分泌,使心血管细胞增生,组织重塑,导致靶器官功能障碍的作用。ARB通过阻止AngⅡ与AT1受体结合,从而在受体水平阻断AngⅡ的生理效应,从而逆转心室肥厚,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7]。
近年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多对交感神经兴奋干预,并认为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卡维地洛是一种无内源性交感神经活性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能全面阻滞β1、β2受体,同时阻滞α1受体。它既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也可抑制CHF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通过阻断α1受体,扩张外周血管,从而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
卡维地洛既可以直接通过肾上素能受体阻滞作用抑制心肌重构,又可以间接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心肌重塑[8]。卡维地洛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室功能,增加心脏指数,显著延长运动时间,降低肺动脉楔压和增加射血分数,抑制钙离子内流,减慢房室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减慢心率,降低做功和心肌耗氧量[9]。
本观察发现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个月后与常规使用ACEI等基础治疗可使心功能、左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疗效更佳,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和左心功能指标,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
[2] Bristow MR,Commell JB,Gilbert EM,et al. Deresponse of chronic beta-blocker treatment in heart failure from either idiopathic dilated or ischemic card homeopathy[J]. Circulation,1994,89(4):1632.
[3] Colluci W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myocardial failure[J]. Am J Cardiol,1997,80(11A):15L-25L.
[4] Braunwald E,Bristow M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fifty years of progress[J]. Circulation,2000,102(20):IV-14-23.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23.
[6] MarphyJG,ClinicM. 心脏病学[M]. 第2版.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900-905.
[7] 刘海燕,赵超美,陈世客,等. 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对比观察[J]. 西部医学,2006,18(2):156.
[8] Bristow MR,Gilbert EM,Abraham WT,et al. Carvedilol produces dose related improvements in left ventrieular function and survival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Circulation,1996,94:807-816.
[9] 卡维地洛临床试验协作组.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7-10.
厄贝沙坦/治疗应用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 年9 月—2015 年9 月期间该院心内二科收治的62 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 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每组均31 例。 对照组男性占17 例, 女性占14 例;年龄范围为56~79 岁, 平均年龄 (68±2.14) 岁;病程为1~3 年, 平均病程 (2±0.21) 年;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 观察组男性占例, 女性占例;年龄范围为55~78 岁, 平均年龄 (67±3.21) 岁;病程为1~4 年, 平均病程 (2±0.75) 年;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 两组在性别比、年龄范围等方面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诊断、纳入标准
该所选研究对象均参照相关疾病诊断标准[2]确诊, 研究经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 且所选患者均无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 无合并肝肾等功能异常者, 无合并恶性肿瘤以及精神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 单纯给予对照组患者厄贝沙坦 (国药准字为:H20053912) 治疗, 其中药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 年龄在75 岁及以下患者, 0.15 g/d, 年龄在75 岁及以上患者, 初始的剂量为75 mg/d, 治疗1 个月为1 个疗程, 连续治疗3 个疗程。
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 (由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为:H32025391) , 100 mg/次, 2 次/d, 治疗1 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变化情况, 同时, 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并根据心功能改善程度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 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改善2 级以上为显效, 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改善1 级为有效, 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无变化, 且有加重迹象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3]。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该组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 (n) 表示、率用百分比 (%)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变化
两组治疗前舒张压、 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均呈下降趋势, 且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
观察组治疗后NYHA心功能中, I级比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3.55%; 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74.19%;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3 所示。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 极易增加心脏的负荷, 致使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同时, 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还会导致水钠潴留, 使得左心室肥厚, 最终引发心脏病[4]。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急, 使高血压心脏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因此, 选择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改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预后是当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厄贝沙坦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药物, 其是一种选择性血管紧张II受体拮抗剂, 该药能够有效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 进而促进动脉平滑肌的舒张, 起到降压效果;此外, 厄贝沙坦还能够有效阻断AT1受体, 进而增加肾素活性, 激活AT2 受体, 起到抗增殖的作用[5]。 但由于高血压心脏病多为老年患者, 而老年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较多, 且血压的变化幅度较大, 单纯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的远期效果欠佳;因此, 临床上多采用两种及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美托洛尔是选择性 β1 受体拮抗药, 该药能够有效阻断 β1-受体, 进而促进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 在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 能够发挥两药的协同作用, 进一步控制患者血糖、血脂以及心律失常, 且还能够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提升治疗的效果[6]。 该研究中, 联合治疗的观察组, 其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93.55%, 优于单纯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 (P<0.05) , 这与于薇薇[7,8]采用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7.86%基本接近; 表示厄贝沙坦、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效果更为显著。
除此之外, 厄贝沙坦还能有效预防或逆转心肌的肥厚, 进而起到保护患者心、肾及脑部功能;美托洛尔则能够有效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进而降低心率;两者结合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 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该联合用药的观察组, 其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下降以及NYHA心功能,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 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 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杰, 薛开成, 孙刚.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 (8) :646.
[2]李汉泉, 曾伟群, 苏艺明.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9) :75-79.
[3]李文娟, 姜瑞春, 田洪森.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与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心脏病的疗效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 (5) :691-693.
[4]王艳秋.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4) :107-108.
[5]孟德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2 (1) :100-101.
[6]刘代国.联用厄贝沙坦和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8) :165-166.
[7]吕彩萍.80例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13 (8) :224-225.
厄贝沙坦/治疗应用 第7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筛选2015年01月-2016年01月在我院救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70例,分成两组:治疗组56例,施以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男女比20:16,年龄介于61岁-80岁之间,其中间值(68±4.5)岁;常规组n=34例,施以厄贝沙坦,男女比20:14,年龄介于61岁-79岁之间,其中间值(67±5.5)。两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施以厄贝沙坦,医务人员给予患者口服150毫克厄贝沙坦,每日给予患者服用一次。
1.2.2 治疗组
施以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医务人员在患者空腹或是进餐时给予患者药物,给予患者口服150毫克厄贝沙坦,12.5毫克氢氯噻嗪,每日给予患者服用一次。如果患者血压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可适当加大服用剂量,每次服用300毫克。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4周。医务人员持续查看患者4周,准确记录下患者的血压水平,且询问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在患者治疗前、后,应严密查看患者的血糖、肾功能、血常规、血脂、尿常规、肝以及电解质。
1.3 观察指标
医务人员仔细查看并记录下两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等变化情况,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1.4 疗效评定
治疗后评估,发现患者血压恢复到正常状态,舒张压下降小于10mmHg或是下降超过20mmHg,即显效;患者舒张压下降没有达到10mmHg,但是下降到正常或是下降到10-19 mmHg,收缩压下降大于30 mmHg,即有效;患者血样下降没有达到以上标准,即无效。
1.5 数据统计
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20.0,对涉及的计量数据进行统计时,选(±s)代表;客观对照分析2组入选对象临床数据,如果其对照结果有差距,表明(P<0.05)。
2 结果
2.1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后,治疗组入选的36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44%(34/36);常规组入选的34例患者中,显效220例,有效6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6.47%(26/34)(P<0.05)。
2.2 对比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情况
治疗前,治疗组、常规组收缩压为(161.7±9.5) mmHg、(162.1±9.2)mmHg,舒张压为(104.8±6.5) mmHg、(103.1±5.2)mmHg;治疗后,两组收缩压为(120.3±8.1)mmHg、(133.5±7.8)mmHg;舒张压为(76.1±4.1)mmHg、(86.7±6.1)mmHg,(P<0.05)。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科常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威胁脑卒中以及冠心病的一个关键因素,临床采用降压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预后,帮助患者恢复到正常的血压水平,进一步减轻患者的血压对于靶器官造成的损伤,从而有效的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几率及死亡率。
据相关研究结果证实,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施以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对促进其及早康复有重要作用。当前,临床采用厄贝沙坦治疗,此药属于血管紧张素Ⅱ的一种受体抑制剂,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Ⅰ直接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其降压的作用为特异性经阻断血管紧张素Ⅰ受体,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从而起到降压效果,可保护机体肾脏。且因厄贝沙坦药物的作用期长,能用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治疗中,耐药性较好。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两种药物组成的一种复方药物,其降压效果确切。该复方药物能快速阻断因血管紧张素Ⅰ受体而对血管紧张素Ⅱ产生的作用。而且,氢氯噻嗪属于噻嗪类利尿剂中的一种,经排钠且利尿,可明显减少体内血液的容量,起到降压作用。且厄贝沙坦能较好地促进患者远曲小管的尿酸排泄,从而减少尿酸排出[2]。因此,能较好地纠正氢氯噻嗪所引发的高尿酸血症,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降压效果更加明显。
本次研究中,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施以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与何文华[3]研究结果一致。由此表明,将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对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促进其及早康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提升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压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总结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筛选2015年01月-2016年01月在我院救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70例,分成两组:治疗组(n=34例,施以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常规组(n=34例,施以厄贝沙坦),对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4.44%、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76.47%(P<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对其施以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厄贝沙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侠,刘正强,李素芹,等.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0(5):15-16.
[2]付俊梅.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9):1349-1351.
厄贝沙坦治疗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 第8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2月收治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诊断标准,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 观察组25例, 男16例, 女9例, 年龄49~67岁, 平均 (56.8±3.4) 岁;对照组25例, 男20例, 女5例, 年龄54~71岁, 平均 (60.5±4.1) 岁。两组在一般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方法:两组入院后均进行全面系统的常规检查, 对伴有高血压、心绞痛等合并症的患者先进行合并症的控制与治疗。对照组以常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碘胺酮片, 口服给药法。第1周以每次0.2 g剂量进行给药, 3次/d。后续减轻药量, 第2周每次0.2 g, 2次/d;第3周始每次0.2g, 1次/d维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药物厄贝沙坦进行治疗, 具体情况如下:厄贝沙坦片, 口服给药法。150 mg/次, 1次/d。连续用药12个月。两组在治疗期间需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并根据自身症状及时进行药量的调整。同时需按时返院进行常规检测, 以便医护人员对其基本情况能进行及时掌控。
诊断标准:以患者的康复情况作为此次诊断标准, 具体划分如下:①显效:患者左心房内径显著减小, 能维持窦性心律, 治疗期间无房颤再发;②有效:患者左心房内径有减小趋势, 治疗期间房颤发生频率明显降低;③无效:患者左心房内径无减小趋势, 治疗期间房颤发生频繁, 病情难以控制。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以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组间以t检验进行比较,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左心房内径变化情况:治疗后, 两组的基本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其在左心房内径方面, 观察组治疗前后: (37.51±2.22) mm, (36.00±1.32) mm, 对照组治疗前后: (37.55±2.03) mm, (37.01±2.14) mm,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窦性心律的变化情况:观察组的窦性心律规律性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在治疗12个月后维持窦性心律方面有明显优势, 观察组维持窦性心律23例, 对照组维持窦性心律12例,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治疗有效率9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药物安全性比较:除基本的治疗效果外, 药物安全性也是衡量药物临床效果的关键, 在此次调查中, 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 但无明显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其中, 观察组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例, 低血压2例,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16%;对照组中出现窦性心律过缓3例, 低血压1例,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加用厄贝沙坦片后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讨论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快速心律失常, 该病具有发病急、发病频率高等特点, 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 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控制与有效治疗, 可对其后续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增加栓塞风险, 甚至可威胁患者生命。目前, 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最为主要的治疗方法[2]。在此次调查中, 我院主要对厄贝沙坦辅助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观察。
厄贝沙坦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药物, 其可对房颤的治疗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该药可有效控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降低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的结合率, 进而对血管紧张素的激活作用产生一定的抑制, 使得心肌有效不应期缩短, 并对心房电重构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进而产生辅助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将该药物与碘胺酮联合后, 可有效提高对厄贝沙坦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对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防及控制作用。并由此次调查结果可知, 厄贝沙坦在减少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改善患者的窦性心律节奏等方面临床效果显著, 其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对厄贝沙坦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进行肯定。
此外, 在此次调查中, 我院还对厄贝沙坦的用药安全性进行观察。并由观察结果可知, 除基本的不良反应外, 厄贝沙坦未对患者的其他生理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可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一定的肯定[3]。
总之, 以厄贝沙坦对房颤进行辅助治疗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其在发挥基本的治疗作用的同时, 不对患者的其他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安全性较高, 可作为患者长期服用的选择性药物。厄贝沙坦辅助治疗房颤临床效果显著, 且安全性高。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摘要: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厄贝沙坦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且厄贝沙坦治疗房颤临床安全性较高, 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较好, 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厄贝沙坦,阵发性房颤,临床效果,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宁.观察厄贝沙坦治疗房颤78例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 2014, 20 (2) :137-138.
[2]金学寨.厄贝沙坦治疗房颤52例[J].中国药业, 2013, 22 (1) :81-82.
厄贝沙坦/治疗应用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80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全国第2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肺心病的基层诊断标准, 并排除合并有冠心病、先心病、风心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血管疾患;心功能分级符合1964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心力衰竭 (NYHA) 分级标准;全部病例均以急性发作入院。其中男性52例, 女性28例, 年龄53~81岁, 平均年龄 (63.5±8.1) 岁, 病程3~18年, 平均病程 (10.5±5.6) 年。病情分型:轻型18例, 中性48例, 重型16例。原发病:慢性支气管炎45例, 支气管哮喘12例, 支气管扩张15例, 肺间质性疾病8例。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肺淤血和肺气肿体征, 且所有患者均有经NYHA分级, 其中III级48例, IV级32例。所有患者均在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随机分为观察组 (厄贝沙坦治疗组) 50例和对照组 (常规治疗组) 30例, 2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因、NYHA分析及临床体征经统计学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吸氧气、抗感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厄贝沙坦150mg, 1次/d, 2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2~3d内水肿、气促减轻, 神志恢复;肝脏回缩, 肺部啰音消失或减少;心率减慢在10次/min以下, 心律失常明显好转或消失, 心功能改善Ⅱ级。有效:4~7d上述症状、体征部分减轻或好转。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治疗8~10d后上述症状、体征改变不明显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检验分析,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肺功能治疗前后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后FCV、FEVI、PEF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前FCV、FEVI、PEF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是2组治疗后, 观察组FCV、FEVI、PEF各指标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级不良反应率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综合征[1]。其心功能失代偿期不仅表现为舒张功能不全, 同时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变, 即右心功能不全同时伴有左心室功能损害 (左心室舒缩功能明显下降) 。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氧、CO2潴留、呼吸肌疲劳以及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等外, 血管紧张素Ⅱ也起到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主要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 (AT1受体) 来实现, AT1受体存在于血管平滑肌、心脏、肺脏、大脑、肝脏、肾脏和肾上腺, AT1受体激动除引起血管收缩致肺动脉高压外, 还可增加心肌基质细胞内金属蛋白的表达, 引起心肌细胞肥厚、胶原沉积和心肌纤维化, 促进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 产生和释放过氧化物引起氧化应激反应, 因而在引起心力衰竭中起一定作用[2]。心力衰竭是一种神经内分泌失衡状态, 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是造成心脏重塑、心肌细胞生物学性质改变的关键, 阻断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激活, 改变衰竭心肌的生物学性质是治疗心衰的根本点,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肾小球旁细胞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来抑制肾素释放及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生成, 改善心室结构和功能, 缩小心室体积和增加射血分数。厄贝沙坦是一种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AgⅡ) 拮抗剂, 在受体水平阻断AgⅡ的作用, 在心血管方面有较多的研究, 除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外尚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及周围血管的重构。研究表明[3]厄贝沙坦类可通过抑制蛋白激酶C作用来减少Ⅰ型胶原的表达, 此可能是抑制慢性肺血管重构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通过厄贝沙坦联合常规治疗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后FCV、FEVI、PEF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2组治疗后, 观察组FCV、FEVI、PEF各指标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厄贝沙坦对于肺功能改善具有明显效果。另外, 通过治疗前后患者NYHA分级的观察, 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P<0.05) 。分析厄贝沙坦可能的原因是, 厄贝沙坦能有效地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 改善心肌血管重构。其过程可能是通过阻断AngⅡ与AT1R结合, 抑制肾素2-血管紧张素2-醛固酮系统, 使细胞内Ca2+处于稳态, 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减少心室重构。除此之外, 厄贝沙坦因其选择性作用于AT1受体, 无ACEI的缓激肽集聚, 极少有ACEI咳嗽的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进一步提示厄贝沙坦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 厄贝沙坦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表明, 厄贝沙坦对于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具有明显效果, 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80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心肺功能恢复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后FCV、FEVI、PEF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2组治疗后, 观察组FCV、FEVI、PEF各指标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厄贝沙坦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表明, 厄贝沙坦对于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具有明显效果, 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厄贝沙坦,肺心病,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董爱芝.多药联合应用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32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8) :124.
[2]李卫, 苏晓灵, 常容.比索洛尔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J].临床荟萃, 2009, 22 (1) :50~51.
厄贝沙坦/治疗应用 第10篇
[关键词] 早期糖尿病肾病;贝那普利;厄贝沙坦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67-02
糖尿病肾病(diabetes mellitus,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后较差[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blockor,ATRB) 均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但将两者连用治疗DN的疗效报道不一[2,3]。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应用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DN36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进行治疗的早期DN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患者36例设为研究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37~76岁,平均 (63.9±12.8)岁,采用贝那普利治疗32例DN患者设立为对照组,年龄35~77岁,平均 (61.1±13.2)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DN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控制饮食、运动锻炼、口服降血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予贝那普利(10~20) mg/d,观察组同时使用厄贝沙坦(150~300) mg/d (150 mg/片,安博维,杭州赛诺非圣德拉堡民生制药,国药准字J20080061),并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剂量。12周为1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4]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多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行×列χ2检验,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DN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结果见表1。研究组治疗1个疗程后,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后,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1.8%,两组总效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 =5.136,P <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Scr、BUN、UAER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 0.05)。治疗后,两组的Scr、BUN、UAE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Scr、BUN、UAER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3例出现咳嗽,无严重的高血钾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其基本的发病机制是高血糖引起的肾血液动力学改变和非酶糖基化形成的组织学及代谢的改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用主要为阻止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通过扩张肾脏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减轻肾小球高滤过状态,从而降低UAE;还可以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有助于降血压及消除水肿[5]。贝那普利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其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改善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减弱肾小球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压、改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从而减少尿蛋白排泄(UAE);还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恶化,保护肾功能的作用[7]。厄贝沙坦为Ang II受体拮抗剂,其通过选择性地阻断AngⅡ与AnglI受体1(AT 1)的结合,从而有效地阻断AngII的效应,并通过多种途径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6,7]。赖青孙等[8]研究发现,34例应用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的DN患者较单用贝那普利更能显著的降低尿白蛋白,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本研究二者联用,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达94.4%,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71.8%,两组总效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的Scr、BUN、UAE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Scr、BUN、UAER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本研究与上述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DN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对肾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占耀,廖 冗,胡品泮.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84-587.
[2] 杨咏梅. 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当代医学,2009,15(30):157.
[3] 庄红梅. 不同剂量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1,,17(31):133-134.
[4] 谢文锋,刘宏刚,付文武,等. 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 河北医学,2007,10(2):158-160.
[5] 向清,史伟,吴金玉,等. 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 中南药学,2008,6(4):490-491.
[6] Laverm an GD,Remuaai G,Ruggenenti P. ACE inhibition versus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ade:which is better for renal and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J]. J Am Soc Nephrol,2004,15(1):64-70.
[7] 王雪琴,阮丹杰,杨正强. 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近期疗效观察[J]. 医学综述,2007,l3(24) :2042-2043.
[8] 赖青孙,邱宁,苏胜. 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1):3461-3462.
厄贝沙坦/治疗应用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 除外合并心力衰竭、感染、外伤、酮酸症中毒以及肿瘤等并发症患者。24例合并高血压者作为A组, 其中, 男13例, 女11例, 年龄52~70岁, 平均为 (56.1±7.9) 岁;52例血压正常患者随机分为B组 (26例) 和C组 (26例) , B组男14例, 女12例, 年龄55~72岁, 平均为 (56.7±8.2) 岁, C组男15例, 女11例, 年龄54~70岁, 平均为 (56.8±8.3) 岁。。
1.2 方法
3组患者均常规予以DM饮食, 指导患者合理运动, 并配合降脂、降糖以及抗血小板凝集等常规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厄贝沙坦片0.15g/片, 国药准字H20053912) , 首剂量为150 mg/d, 并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调整, 最大剂量为300 mg/d。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厄贝沙坦片, 75 mg/d。C组单纯予以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静息坐位平均动脉压 (MAP) , 并抽取空腹血测定血肌酐 (Cr) 、血尿素氮 (BUN) , 同时测定24 h尿转铁蛋白 (24 h UTRF) 、24 h尿微量蛋白 (UAlb) 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18.0软件分析,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3组观察指标比较
3组治疗前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后, C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B组24 h UAlb及24 h UTRF均显著降低, 但MAP等指标无明显变化;A组24 h UAlb、24 h UTRF以及MAP均显著降低, 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A、B组24 h UAlb减少与24 h UTRF降低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0.641, 0.513, P<0.05) , 但与MAP降低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0.206, 0.183,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A组有1例发生轻度心悸症状, 暂停用药后症状改善, 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DN早期诊断的主要指标为微量清蛋白尿, 对于DN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DN早期予以合理有效的治疗干预可逆转病情, 而一旦进入蛋白尿期, 则肾脏病变已经无法逆转[3]。因此, 加强DN早期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ARB具有显著降压作用, 并可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压, 从而纠正血管高过滤, 有效改善肾小球基底膜所具有的通透性, 阻碍系膜细胞的增生以及小管间质发生纤维化, 有效阻止蛋白尿丢失, 对于肾脏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4]。
有大量动物试验以及临床研究证实, 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在DN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侯英[6]等人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别应用厄贝沙坦以及常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厄贝沙坦组患者的24 h尿转铁蛋白以及尿微量蛋白均显著降低, 而常规治疗组并无明显变化, 且应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的患者中, 合并高血压者血压明显降低, 而血压正常者治疗后血压并无明显变化。胡金梅[7]等人对血糖控制满意且无高血压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应用厄贝沙坦及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并无明显变化, 且应用厄贝沙坦患者的UAE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由此可见, 厄贝沙坦对于早期DN的治疗效果与其降压作用并无明显的相关性。该研究结果显示, A组患者的MAP显著降低, 而B组虽有所降低, 但降低不明显, C组MAP无明显变化, 且经相关性分析显示, A、B组的24 h UAlb减少与患者的MAP降低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由此可见, ARB所具有的降尿白蛋白作用并不依赖于高血压或者血压降低。临床研究证实, 尿内皮素 (ET) 与蛋白尿以及诸多肾脏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均具有密切关系, 因DN患者的肾小球过滤屏障出现障碍, 可导致转铁蛋白 (UTRF) 所带的负电荷较白蛋白减少, 且其分子量比较大, 可作为反映患者肾小球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8]。该研究结果显示, A、B组在经ARB治疗以后, 24 h UTRF以及UAlb均显著降低, 提示ARB能够有效改善DN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屏障功能以及通透性。此外, A、B组患者的Hb A1C、BUN及Cr均无明显变化, 提示ARB具有独立肾保护作用, 与胡金梅[7,8]等人研究报道结果一致。在治疗期间, 除A组1例出现轻度心悸症状外, 其余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在严格控制DN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础上, 应用厄贝沙坦对DN患者具有降压作用外的独立肾脏保护作用, 且药物副作用较少, 在短期内能够有效预防并且延缓DN病情进展, 但关于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大云.厄贝沙坦联合雷米普利治疗68例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 2013, 48 (9) :53-54.
[2]阿布都沙拉木·阿布都热衣木, 刘涛, 米尔班·阿不力克, 等.缬沙坦胶囊、厄贝沙坦片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106例临床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 (3) :399-402.
[3]李九文, 吕娜.厄贝沙坦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45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8) :4597-4598.
[4]黄晖, 刘君英, 李明政, 等.前列地尔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 32 (23) :56-57.
[5]唐杰龙, 沈洁, 刘帅, 等.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组织结构影响的剂量相关性初探[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5) :1066-1068, 1071.
[6]侯英, 滕海坤, 杨玉芝, 等.厄贝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观察[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8, 21 (3) :256-257.
[7]胡金梅, 张松, 张厚兴, 等.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 :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