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兔肉消费市场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9
1

兔肉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汽车销售实践离不开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研究,通过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销售措施,才能提升汽车销售的业绩。

关键词:汽车消费;消费心理;汽车销售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逐渐成为了家庭的生活日用品,这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居民消費结构的变化。居民在购买汽车时是受到多方面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的,比如面子心理、从众心理、推崇心理、炫耀心理、攀比心理等,受到以上诸多心理的影响,汽车销售企业必须有意识的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销售措施。

1 汽车消费者的心理展示

1.1 面子心理

汽车消费者普遍的存在着面子心理,受到面子心理的影响,汽车消费者常常会做出超过自身购买能力的消费行为,自己的支付能力远远不能够购买相应价位的汽车,然而受到自己面子的驱使,却常常做出不理智的消费。在实际的汽车销售过程中,汽车营销人员也常常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开拓汽车销售市场,最大限度的获取汽车溢价,达成汽车销售协议。

1.2 从众心理

除了面子心理之外,汽车的购买人员还普遍的存在着从众的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其个人观念以及日常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迫于群体的压力,受到群体的影响,进而为合群而做出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选择,这一点在消费者的众多购买决策中都有所体现。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消费者在购物时常常会选择到人多的商店进行购买,同时对于商品品牌的选择也表现出很明显的从众倾向,这时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商品品牌就会受到普遍的青睐,还有就是消费者在选择旅游地点时也倾向于热点城市以及热点路线。

1.3 推崇心理

很多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推崇心理,消费者在进行决策之时,会过多的参杂情感成分,由此做出不理智的消费行为。汽车消费者出于对于权威的推崇,往往会无理由的选用权威者所选用的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消费对象人格化显著,产品的畅销也由此达成。

1.4 炫耀心理

很多购车者都是出于炫耀的心理才购车的。对于汽车这种消费品,购买汽车会带给消费者很大的心理满足,很多消费者购买汽车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心理,而并不是出于实用的心理。在当前中国人均工资水平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这种炫耀的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高端的消费市场。同时一些时尚商品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这种炫耀心理表现的尤为明显。

1.5 攀比心理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消费者参照自身所处的阶层自身的身份限制以及自身所处的地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存在攀比心理的消费者常常以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进行自身的行为选择。受到攀比心理影响的汽车消费者,更加在乎自己是否有,看到别人有了,自己也要有,而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2 消费心理在汽车销售中应用的策略

2.1 借助市场调查确定目标市场

现代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都会预先做好市场调查,进而确定相关的目标市场。不同的产品只有投放到相应的市场之中才能收到好的销售效果。新产品必须找到其目标市场才能收到好的营销效果。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都有其深层次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消费动机,而汽车营销者要想获得好的营销业绩就必须探索这一深层次的消费动机。由此为了确定目标市场就必须开展深入的市场调查,结合各种社会、自然因素开展营销活动,在深入的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

例如在进行市场调查的时候应该综合的考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对于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结构的影响。在完成市场调研工作之后还应该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进行细致的市场划分,由此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汽车营销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划分。将消费者进行不同的划分,全面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分辨消费者的不同心理欲望,将不同的消费者划分出不同的心理态势。在进行市场细分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标准,在进行市场细分的过程中要明确的将心理标准作为最主要的标准。市场划分的心理标准应该包括消费者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在依据心理标准完成相关的市场划分之后可以更好的制定相关的汽车营销策略。

汽车市场的选择就贯彻于市场细分的整个过程中,做好了市场细分也就选择好了相应的消费者群体。汽车销售者必须对消费者的心理做出详细全面的调查,通过采取恰当的宣传手段与宣传方式传达出企业的市场定位,传达出企业的建设理念,最大限度的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实现市场的定位与开拓。

2.2 依据消费者心理制定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的构建过程中,消费者心理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主要包括新的产品设计与新的产品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将新产品设计的心理策略进行相应的运用。新产品设计的策略主要包括满足消费变化的趋势,符合消费者自身的心理需求,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审美品味,同时要展现消费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使得产品的设计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满足社会消费的趋势。汽车产品的命名以及汽车的商标设计与包装设计也都应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设计一个好的商品名称,会极大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用好商品命名的心理策略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商品的效用,可以通过采取比喻以及借喻手法展现商品在某一方面的特征,让消费者一听到这一商品的名称就能立刻激发购买欲望与购买需求。除此之外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上也要注重心理策略的使用,采取吸引力强的商品颜色与商品形状,激发出消费者内心的购买欲望。汽车销售厂家一定要利用好汽车的商标与包装这一汽车企业的无形资产,充分的挖掘这一无形的资产在汽车企业的经营中应有的价值。

在汽车产品的价格构建过程中,也应该体现汽车企业自身策略的高明性。在进行汽车价格制定的时候,要坚持需求导向法,依照消费者的需求强度进行定价,充分的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依照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感受制定合理的价格,同时在制定商品价格的时候还应该充分的参照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理解程度进行定价。除了以上的策略,汽车销售厂家还应该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定价的策略,例如依据产品的声望、产品的尾数、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等进行定价。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定价策略之外,汽车销售企业还应该有意识的依据消费者的心理反应对商品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还应该及时的说明解释相关的调价依据避免消费者产生误会,进而引发消费者的不满。

在制定汽车销售的促销策略时,同样也应该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开展深入的研究并做到相应的应用,由此确保整个促销策略的顺利实现。汽车企业主要应用的促销手段主要涉及到广告的投入,人员的推销,营业的推广,公共形象的打造等几方面的措施。首先成功的广告建设也离不开对消费者的心理分析,通过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分析,可以确保广告的设计更加的符合消费者的视觉需求以及消费者的听觉需求,进而吸引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望,由此引导消费者形成对于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引导其做出购买决定。作为企业的销售人员更应该充分的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通过相应的观察与分析,破除推销的瓶颈,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售出相应的商品,为了实现以上的销售效果,汽车企业有必要对企业的销售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

除此之外企业的营销推广工作也要做到位,通过营销推广引导顾客及时的做出购买的决定,具体可以通过采取有奖销售、免费品尝、免费试用等措施,依据产品的特点制定出更加满足顾客需求的推广策略,最大限度的实现预期的销售目的达到预期的销售效果。公共关系的构建是一种更加着眼于长远目标的促销手段,这一促销手段更加的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在企业的销售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消费者,这也要求在汽车企业的销售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公众的需求,最大限度的寻求公众的支持,提升销售业绩。

3 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汽车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汽车消费心理始终贯穿始终。汽车企业的营销活动需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相应的研究,需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应用。消费者的心理就如同一个暗箱,汽车销售者要有意识的透过表面的暗箱去寻求消费者内心里的秘密,并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加以运用。通过汽车消费心理在汽车销售的应用,真正的掌握汽车销售的主动权,实现汽车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柱,市场营销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2018,22-33.

[2]余凯成.组织行为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44-56.

[3]张宏,2005年中国车市概览,银行家[J],2017,55-66.

[4]石嘉玉,汽车市场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北京汽车[J],2018,88-89.

兔肉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资产价格变化导致居民财富的变化,而财富变化必然导致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应变化,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财富效应。股票市场财富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中对消费的影响效应更大,同时,股票市场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消费变化的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著增长。而对房地产财富而言,其对消费的财富效应是不确定的,但是,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推进和金融系统的不断深化,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信息透明度的不断提高,可以预期的是,房地产财富对消费的正面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资产价格波动;消费;财富效应

文献标识码:A

资产价格变化导致居民财富的变化,而财富变化必然导致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应变化,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财富效应。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大危机开始,世界不少国家由于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而导致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最近的典型是东南亚金融危机。

资产价格的变化是否具有财富效应?如果有的话,它的传导机制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所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是一个十分新的应用领域。对这一问题也一直存在有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资产价格变动会不会影响消费?它的传导机制是什么?第二,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的大小会不会反应出一国金融系统的性质来?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分析西方发达国家资产价格波动的财富效应及其传导机制。

一、发达国家家庭持有资产的构成及其变动趋势

家庭持有的资产主要由二部分构成: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银行存款以及由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机构间接持有的金融资产等;非金融资产,由房地产资产、其它实物资产以及耐用消费品构成。

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一次股票价格猛烈上涨和急剧下跌的过程,这使股票市场财富对消费的影响效应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美国,美国资本市场上股票市场一直非常活跃,它的财富创造成为目前美国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表现。股票是金融财富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主导了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变动。非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应该是房地产资产,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就主导了家庭持有的非金融财富的变动。因而本文将重点研究股票市场价格与房地产价格,来考察资产价格波动的财富效应。

注:1.德国的数据是从1990年德国统一以后开始统计的。

2.净财富等于非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和减去金融负债。

3.NA意为Not Available。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家庭持有资产的各个组成部分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来看,发达国家的家庭资产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七国(G-7)的财富大部分是由非金融资产构成的,但到了90年代,金融资产所占比例已经开始超过非金融资产占主导地位。而在金融资产中,家庭持有的股票占可支配收入的分额增长最快。但股票资产的增长在各个国家中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国家中——如英国和加拿大,股票资产的增长是最低的,因为在这些国家中,股票资产历来就是最主要的资产;而在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国家中——如法国和意大利,股票资产的增长是最高的,因为在这些国家的历史上,居民参与股票市场的活动是比较有限的(注:有关比较金融系统的相关研究请参见Allen 和 Gale(2000)。这方面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德国和日本作为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的代表,而英国和美国则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的典型。)。在过去,发行股票并不是欧洲大陆国家企业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家庭持有的股票资产分额以及市场资本化程度都相对较小。但随着这些国家中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的推进,这一传统已经被打破。这从家庭持有的股票资产的迅速增长中可以看出。而在美国,股票资产的增长也非常大,这主要归因于股票价格的上涨所导致的家庭持有的股票资产在净财富中所占分额显著上升。在日本,财富的发展趋势是不一样的,在1980年代,日本经历了净财富的迅速膨胀,甚至达到了占可支配收入的800%的顶峰。这一比例在那个时候比其他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许多。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资产泡沫破灭之后,经济就随之下滑,财富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也下降了,但仍然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在日本,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分布几乎是相等的,而在另一些国家(除了德国之外),金融资产现在都已经超过了非金融资产。这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日本房地产价格相对偏高,抬高了非金融资产的比例;另一方面也可能反应出日本是一个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在日本居民的传统习惯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持有他们的财富,而银行则持有企业的股票。

居民家庭可以两种方式增加其财富:直接的方式和间接的方式。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储蓄,而间接的方式则是通过他们已经持有的资产价值的变化来增加财富。在上个世纪90年代,财富的变动主要是由股票价格的变动所主导的。而且,因为股票价格在发达国家之间是高度相关的,所以财富的增加在这些国家之间相应的也就有了同周期性(注:股票市场价格在发达国家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关了:例如,美国和欧洲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已经从1980年代中期的0.4上升到2000年的0.8(参见:World Economic Outlook, May 2001,IMF,PP.10-11)。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在国与国之间的相关性在过去是比较小的,但最近的一些证据表明,这一相关性也是在随着时间变化的,例如,美国和欧洲房地产价格的相关系数也从1980年代的0.4上升到1990年代的0.6(在1990年代后期这一系数已经达到了0.85)。)。资产价格的相关性的提高表明各国间财富对消费的财富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有同周期性了,而且,消费也可能因此而成为世界经济周期越来越重要的趋动力。

二、资产价格变化影响消费的渠道

理论上,关于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家庭消费的分析是建立在生命周期模型分析框架之上的。按照这一框架,家庭的消费水平取决于三个因素:家庭的当期收入、预期的未来收入的现金流,以及已经拥有的财富存量。根据此理论,一个家庭的消费计划并非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财富。财富主要通过两条渠道影响居民个人消费:第一,居民可以出售资产来为消费融资;第二,居民可以以他们持有的资产作为抵押,通过消费信贷的形式来提高自己的消费支出。

(一)股票价格变化影响消费的传导机制

总的来说,股票市场价格变化通过五种不同的渠道影响消费:

1.兑现了的财富效应。如果消费者所持有的股票价格上涨,而且消费者通过出售股票获得了他们的收益,那么他们就将可能利用这种增加了的收入增加消费支出。这种效应就是由更高的资产流动性所带来的直接结果。

2.未兑现的财富效应。股票价格上涨还可能有一种预期效应。当股票价值是以养老基金账户或其他的 “锁定”(Locked-in)类型账户出现,股票价格的上涨并不能够马上兑现时,当期消费的增长是通过未来收入和财富会更高的预期来实现的。

3.流动性约束效应。股票上涨提高消费者持有的资产组合的价值,利用这一价值增加了的资产组合作为抵押可以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从而可以为消费的增加提供融资。

4.股票期权效应。股票价格上涨,家庭持有的股票期权的价值上升,变得更富有的期权所有者可能就会增加当期消费。而且,这种消费的增加不管期权收益有没有兑现都是可能发生的。

5.股票影响消费的最后一条渠道就是那些没有参与股票市场投资的家庭也可能被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所间接影响。

以上几条传导渠道都指出股票价格变化对消费的变化有正面的影响。有必要关注的是兑现和没有兑现的财富效应的区别,比如Poterta(2000)所说的: “很可能的是,由 ‘锁定’的账户所获得的资产收益导致的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比由直接持有的资产所获得的资本收益所引起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因为前者被认为是一种长期资产”(注:根据Poterta 的观点,考虑到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倾向,养老账户在美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这种财富效应的差异可能导致在美国出现由财富所引起的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实际上,Ludvigson 和 Steindel (1999)以及Mehra(2001)的实证研究就证实,随着时间推移,从未兑现的财富所引起的消费的边际倾向是越来越低的。)。

还有,家庭(或企业)针对不同类型资产价格的变动而调整其消费的程度也明显不同。Edison 和Slok(2001)的研究发现,对非技术类型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中,消费会有一个很强烈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在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中却要小得多。但就技术类型股票而言,两种类型的金融系统国家中消费的反应是相似的。这就反应出,世界范围内的各国技术部门可能是以更加相似的方法运作和运行的[2]78

(二)房地产价格变化影响消费的传导机制

房地产价格变化对消费的影响也有五条不同的传导渠道,但这些渠道与股票财富的传导渠道还是有所不同的:

1.兑现的财富效应。对于拥有房地产的消费者来说,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净财富的增加,因此可以增加当期消费。如果房价上涨后可以通过再融资方式或出售房地产的形式来兑现资本收益的话,那么这种收益必定对家庭消费会有促进作用。

2.未兑现的财富效应。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但持有人并没有进行再融资或出售房产的话,这种没有兑现的财富仍可能促进消费,原因是它提高了财富的贴现价值。因此消费者在预期他们比以前 “更富有”时就会增加当期消费。

3.预算约束效应。对于租房者来说,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他们的个人消费就有负的效应。因为随着房地产价格上涨,承租人应付房租就会增加,这会使他们的预算变得更紧缩,因此必定会导致个人消费的下降。这种效应是通过兑现了的财富效应起作用的,因为房地产价格提高,房屋承租人应付租金就立即会相应提高(注:“预算约束效应”可能对房产所有人也同样起作用,但作用的程度相对要小一些。因为房价上涨不但可能提高租金,其它一些像水电费和装修费这样的住房配套性设施的费用和服务的价格也会上升,从而增加了他们的预算约束。)。

4.流动性约束效应。金融体系运转情况也可能是房地产价格变化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消费者就可能需要进入信贷市场寻求信贷支持来应付上涨了的房价。如果信贷市场是受到抑制的或金融系统是不能够为这种贷款需求提供支持的话,居民家庭就可能不能够应付更高的房价。

5.替代效应。房地产价格上涨可能减少那些计划购买住房的家庭的消费。因为在面临上涨了的房地产价格时,这些家庭要么只能购买一套更小的住房,要么就必须依靠减少当期消费来应付。

以上房地产兑现的和没有兑现的财富效应对家庭消费有正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消费。不过从未兑现的房地产收益所导致边际消费倾向的增加可能要低一些。但预算约束效应和替代效应对消费的作用与以上两种效应是相反的,它们可能对消费起负的抑制作用。这两种效应在上面讨论股票财富时没有讨论是因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要比房地产市场高,而且大多数购买房地产的家庭是为了个人居住而不是为了出售获利,所以购买房地产的动机与投资股票市场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房地产财富与股票市场财富还有许多方面的不同。例如,Poteba(2000)最近的一项研究认为,未兑现的房地产财富之所以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因为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长期资产。而且这两种类型的资产有着不同的风险特征,这表现在房地产财富的购买可以获得信贷支持,而股票市场则由于其风险较高,投资者一般用个人资金进行投资。另外,就获得相关信息的成本而言,获得房地产财富的信息比股票市场的信息要更难,所以成本也要高些[3]99-199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的上涨毫无疑问会通过各种渠道促进消费的增长。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消费的影响就有不确定性,消费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另外,以上分析还表明,金融系统在以上这两种财富影响消费的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面我们就将分析金融系统对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的影响。

三、金融系统对资产价格财富效应的影响

以上的论述表明,在股票与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过程中,金融系统的设置起了重要作用。我们通常将金融系统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即股票市场在一国金融体系中起重大作用的金融系统类型,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另一类就是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也就是银行在一国金融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金融系统,这样的国家主要包括日本和一些欧洲大陆国家。金融系统的设置对财富效应力度的大小有重大影响。其中关键的因素是:首先,不同的金融系统设置会影响金融市场规模的相对大小;其次,不同设置的金融系统会导致在股票市场上股权的分散程度不一样;最后,金融系统的不同决定将股票期权作为企业报酬形式的使用范围。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财富增长对消费起作用的程度。下面我们依次分析这几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不同类型的金融系统导致不同规模的股票市场。一般而言,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中的股票市场规模比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的要大得多的,以股票市场资本总额占GDP的百分比作为股票市场规模的衡量标准来看,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的这一比例要远高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例如在1993年,美国的股票市场资本总额占GDP的比例达到了71.64%,英国的这一比例为79.52%;而日本的这一比例只有39.74%,德国更低,还不到20%(只有16.83%)。

其次,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中,家庭参与股票市场的程度也要大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以成年人中持有股票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作为一国家庭参与股票市场程度的衡量指标。在2000年,美国有近一半的成年人持有股票(48%);英国的这一比例为28%;而在德国这一比例只有14%;在日本则更少,只有不到5%的成年人持有股票。

最后,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中,将股票期权作为企业支付方式的做法比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普遍。就这一点而言,风险资本的数目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来。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中,风险资本有更坚定的市场基础,因而数量更多,而在风险资本中,有使用股票期权作为企业报酬的传统(Edison 和 Slok,2001)[4]77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1.以上三种因素都支持有关股票市场财富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中对消费的影响效应更大这一观点。同时,股票市场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消费变化的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著增长。而对房地产财富而言,其对消费的财富效应是不确定的,特别是根据以上论述,我们不能够明确地推导出房地产价格上升对消费的影响是正的促进作用还是负的抑制作用。但是,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推进和金融系统的不断深化,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信息透明度的不断提高,可以预期的是,房地产财富对消费的正面促进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效应在那些居民家庭拥有更多的房地产财富以及家庭能够容易兑现其房地产财富的收益的国家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另外,有关分析这两种财富类型的区别时也表明,消费对股票财富变动的反应可能比对房地产财富的反应会更强烈些。

2.股票资产的财富效应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要强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不但是因为这些国家中家庭持有的股票资产的分额(相对GDP)要大,而且也因为消费者可以利用拥有更多金融产品和制度更完善的市场来实现其财富(Ludwig 和 Slok,2002; Edison 和Slok,2001)。

3.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会随着金融系统的逐步深化而逐渐上升。这种效应在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中要特别明显,因为这些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金融系统相对要落后。

以上几点推论,都只是理论分析的结果,其真实性还需要有实证的证据来支持。下面我们就给出这方面的实证证据。

四、资产价格波动影响消费的实证分析

实证研究表明,在发达工业化国家,股票价格的变化对居民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因各国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类型的金融系统中的影响效应差别很大。以美国为例,股票价格对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很明显,研究的结论指出:美国消费支出对股票净市值的弹性大约在0.03-0.07之间。学者们在1999年对美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进行的研究表明,股票财富与社会总消费之间具有典型的正向关系,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展确实增加了市场中的消费增长,股票价格每上涨1美元,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动在3-5美分之间,而且这种效应发生作用可能需要1到3年的时间。其它发达国家的股票价格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的研究也发现存在有比较明显的财富效应,但效应要比美国小一些。例如,有关加拿大、德国、日本、挪威和英国的股票价格与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在1-3.5美分/每美元之间(Boone, Giormo, 和 Richardson,1998)[5]187。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的家庭持有的股票资产相对其它金融资产的分额要小。

那么,在实证中不同的金融类型国家资产价格波动的财富效应是否不同呢?是否有时间效应?究竟有多大的差距?针对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展了一次新的研究。他们选择了16个发达国家从1970-2000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运用传统的消费函数,研究消费行为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以及在不同金融系统之间的差异。

实证结果证实了前述推论:首先,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中财富效应要比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要大。在市场主导型国家,股票资产每增加1美元可以引起消费增加4.5美分,而在银行主导型国家中,消费只会增加1美分。其次,消费调整到期望或目标水平的速度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中要快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当消费偏离它的期望水平时,在市场主导型国家只需要2年或4年的时间来调整,而在银行主导型国家则要花上6到9年的时间。再次,在两组国家中,资产价格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效应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的。股票与房地产资产在1984-2000年的估计效应系数分别为2和5.3,远远大于1970-2000的0.9和2.8。这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调整速度越来越快了,即财富效应越来越大了[6]37-46。这种财富效应增长的原因我们在先前已经分析过了,就是因为金融市场越来越深化,流动性也越来越强了。例如,随着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中的家庭增加他们所持有的股票分额,他们就会随着这种资产的增加而增加消费,而且可能对这种财富的变化调整也越来越快,虽然这种调整比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还是要慢。

参考文献:

[1]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R].May, 2002.

[2] Edison. H, T.Slok.New Economy Stock Valuations and Investment in the 1990s[R]. IMF Working PaperWP/01/78.Washinton.D.C.,USA,2001.

[3] Poterba, James.Stock Market Wealth and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0, Vol. 14 (Spring).

[4] Edison, Hali T. Slok.Wealth Effects and the New Economy[R]. IMF Working Paper 01/77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1.

[5] Boone, Laurence, Claude Giorno, Pete Richardson.Stock Market Fluctuations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Some Recent Evidence[R].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No. 208 (Paris: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8.

[6] 唐建伟.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D].2004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责任编辑:陈桂香

Wealth Effect of Assets Price Fluctuation and Conduct Mechanism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onduct Mechanism

LI Ming-yang, TAN Jian-wei

(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Hunan 411105;

Industrial Economic Institute, Chinese Acada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0836,China)

兔肉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供给短缺、生产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促进消费者从高碳的消费行为向低碳转变是必然选择。本文在探讨低碳消费涵义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阐述了我国消费者当前践行低碳消费行为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障碍,包括收入约束与市场价格经济障碍、面子消费的社会文化障碍和法律法规与政策等方面的障碍,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低碳消费行为 中国情境 障碍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中国目前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能源供给短缺、生产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如气候异常、城市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居民和政府。纠其原因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和当前居民高碳化消费行为分不开。Schipper 等(1989)提出,消费者能源消费大约45%-50%的能源消费与居民的消费行为如私人汽车、家庭、服务等有关。张咪咪等(2010)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出1997年-2007年居民完全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2%-63%。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居民的日常的低碳消费行为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居民对低碳消费行为认识不足和践行低碳行为还存在着诸多障碍。

二、低碳消费行为的内涵

国内外的学者在研究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关注环境等问题的行为用了不同的名词来描述。国外学者更多使用负责的环境行为, 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社会责任行为、道德行为等来研究相关课题。Hines等(1986)提出负责人的环境行为是一种基于个人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有意识行为,目的在于能够避免或者解决环境问题。Stern( 2000 )提出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他是从行为的“影响”和”意向”两个维度对其定义,并根据行为的激进程度和涉及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分成四类:激进的环境行为、公共领域的非激进行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其他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国内的学者更多用可持续消费行为、生态消费行为、绿色消费行为、低碳消费行为等名称来研究消费中的环境问题。这些研究主题的提出与社会发展的背景分不开的,我们认为低碳消费行为是人们逐渐摆脱物质匮乏的困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受制于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所作的主动选择,是消费者在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时考虑环境和资源的约束,从而在消费过程中获得产品或服务本身带来的内部收益和外部的环境收益的行为。因此,低碳消费行为可以减少能耗、物耗、污染和排放和提高效能、效率和效益。

三、低碳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障碍

1.收入约束与市场价格障碍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追求效用最大化,即在消费过程中支出相同的情况下满足程度(效用)最大化,或在消费满足程度(效用)相同的情况下成本最小化,在具体消费过程中表现为“省钱”、“省时”、“省力”。 为了更好的解释效用最大化对低碳消费选择的影响,我们利用消费者行为经济模型来解释。假定消费者都是理性消费者,消费品分为低碳消费品和普通消费品。所谓低碳消费品是指其在消费过程中节约能源碳排放较少。如图所示,横轴X 代表普通消费品,Y表示低碳消费品;Px表示普通消费品的价格,Py表示低碳消费品的价格;低碳消费品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减少碳排放,生产成本高于普通消费品,即Px始终成立,因此,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选择是拐角解B点。消费者全部收入用于普通消费品的消费,而低碳消费品的消费为0。消费者在低碳消费中面临者价格障碍和收入的约束。在现实中,低碳产品高昂的价格也确实制约了消费者的低碳消费。如省电45%的节能空调售价高出普通空调价格近1/3;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比电热水器价格高出一倍。尽管这些产品在日后消费过程中可以给消费者带来节能收益,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回收初始价格的价差,这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因此,当前要促进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首先应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发展低碳技术以克服收入约束及低碳产品市场价格偏高。同时,可以出台一些鼓励低碳消费行为的经济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价格补贴等。

图 消费者对低碳消费品和普通消费品的选择

2.消费文化中的障碍

在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个复合体,包括某一社会或某一群体所共同拥有的知识、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习俗等。文化是决定个人欲望与行动的最基本的因素。当前,中国消费者对于低碳消费的知识欠缺。首先表现为对低碳消费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部分人认为低碳消费就是要求少消费,这会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不符合我们大力发展经济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终目标。部分人认为低碳消费行为完全是属于消费的私人领域和未来领域,与当下和别人无关,这些错误认识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实施起到阻碍作用。另外,消费者低碳行为的具体知识不多。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首先要清楚什么样的消费方式才是环保、健康、低碳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节水、节电,废旧物品如何处理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并未普及。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面子”文化影响深远。Redding(1983)等人认为“面子”是解释中国等东亚国家人们消费行为的关键。Richins (1994)提出中国非常重视等级观念,以拥有社会财富的多少作为个人成功的标志。当前我国消费者低碳消费观念淡薄,一部分刚刚富裕起来的居民把“吃山珍,穿皮草,住别墅,开豪车”作为“高质量生活的标志。认为自己和家庭占有的消费种类越多、档次高,个人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就越强,消费的等级越高,购买的价格越高的消费品越能代表特权身份,提高个人的形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面子文化导致了中国奢侈品市场容量不断加大。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调查报告中国内地的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到3060亿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另外,面子文化驱动了一些特色的消费行为,比如人情消费、礼品消费、仪式消费等,而这些消费行为的最大特征是包装过度、排场讲究、奢华至极,从而消耗的大量的能源,是典型的高碳行为。因此,当前低碳消费的理念与显示自己成功身份地位相比,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因此,在社会上大力倡导低碳文化使其成为消费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当务之急。

3.法律、政策等方面的障碍

当前我国政府制定了大量保护环境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而提出,至今也没有一部规范普通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法律法规。西方发达国家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的制定上走在前列,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相关措施较少。如果不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履行低碳的社会责任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完全依赖于消费者的道德伦理意识,就会造成能源需求进一步夸大,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会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例如虽然发布了“限塑令”,在大型超市虽然已经有偿使用塑料包装袋,但在农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等仍然免费提供塑料袋,没有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另外,政府对低碳消费的倡导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制定切实可行政策措施,对城市交通、住宅、产业发展等规划不力。多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不完善,汽车工业的大力发展使得居民家庭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交通拥堵困扰着大量的一线、二线城市,尾气排放造成了大量的雾霾天气的出现。废水、废气和垃圾的无序处理,使消费者对已习惯的高碳行为难以改变。因此,应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来规范低碳消费行为。政府是社会公共管理的主题,在低碳消费的背景下,担当着多种角色,即使低碳经济的倡导者、监督者、管理者,也是消费者。政府在践行低碳消费模式中起到“榜样”的力量,充分挖掘低碳发展背后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Schipper,L.,&Barlett , S .,&Haw k , D. , Vine, E. ,linking life_styles and energy use : A M atter of Time [J ]. Annual Review of Energy , 1989, 14(1):273-320)

[2]张咪咪等.我国居民生活完全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2010.11

[3]Hines, J.M., Hungerford, H.R., & Tomera, A. 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6,18:1-18

[4]Stern P.C.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56(3):407-424

[5]Richins, ML Special possessions and expression of material values [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4(21):522-533)

作者简介: 史海英(1975- ),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消费经济、低碳经济,市场营销

兔肉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超市市场;营销策略

当前,针对消费者进行的心理研究主要围绕消费喜好、消费原因几个方面进行,还要客观分析消费者的购买目的,预测其购买欲望,从而为超市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支持。所谓消费心理就是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心理活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综合反映出了消费者的消费客体及主观愿望的结合。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大致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三个方面。消费者在实际购买某个产品前,需要对产品形成一定的认知,然后产生一定的感情,最后形成购买行为,这一过程最终会以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方式体现出来。基于此,文章系统地分析了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

一、消费心理的分析

(一)物美价廉

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水平、物质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转而开始追求其他方面的享受,消费水平大幅提升。虽然消费水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但是人们仍旧以物美价廉为原则挑选商品[1]。不仅要求商品的质量,还要保障商品的价格。经调查发现。80%的人会在购物中追求物美价廉,此种心理突出表现在已婚家庭或者老年人当中。即便是在面对同一件产品时,这部分人会反复比对产品的质量及价格,最后选择价格在自身接受范围内的产品。

(二)盲目从众

相对于其他购买心理来说,从众心理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当中,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更为突出。所谓从众心理就是在发生购买行为时,消费者会追求周围人的意见,或者保持与周围人同样的状态。在互联网技术及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商场在短时间内“闯”进了人们的生活,团购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导致团购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复杂,最为直接的就是中国人的从众心理。这不仅可以保障自己所买商品的质量,还可将商品的价格降至最低。

(三)名牌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多数中国人存在追求名牌的心理。据权威调查显示,中国人好面子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例如,欧洲市场上的汽车带有一定的共性,表现为车门较低。欧洲商家为了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特意迎合中国消费者追求名牌的心理,提高了车门的高度。此外,很多人认为商品的知名度与质量是相等的,拥有品牌的商品质量一定会高于其他商家。这种心理在选择服装或者轿车时更为突出。一般情况下,消费者都会选择知名度较高的牌子。例如,Tiffany是跨越国际的大品牌,该品牌共有三家分店,中国就是其中之一。这代表我国消费者追求名牌效应的心理极为突出,无论是国内商家还是国外商家,都找准了消费者这一心理,并制定了与其相对的营销策略。

二、消费行为的分析

(一)多样性的购买动机

除产品的质量与价格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外,生产产品企业的声誉及环保程度,也被纳入消费者的考虑范围内。据权威的市场调查发现,75%的消费者会在购买前分析产品生产企业的声誉。这部分人认为企业的声誉关系到产品的质量,还与自身身体健康之间有所关联。因此,超市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不仅要打好“质量战”及“价格战”,还要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获得人们的信赖[2]。一般情况下,超市会通过广告宣传及企业策划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声誉,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显然,上述过程直观的体现出了消费者消费行为及购买动机的多样性。

(二)反复比较产品

真正发生消费行为前,消费者会通过多种渠道反复比较将要购买的产品,例如质量、服务及声誉等。近些年来,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幅提升,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不再单纯的局限在实体经济这一渠道当中,还会通过与虚拟经济中的商品进行比较的方式来达成消费目的,尽可能的购买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超市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不仅要考虑到产品的质量,还要考虑到产品的价格,总得来说,就是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给产品销售带来的直接影响。

三、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

(一)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思想

要想深入、细致的了解顾客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必须要站在与顾客平等的位置。超市应善于换位思考,利用全面、细致的市场调查获取顾客的信息,预测客户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此外,还要加深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及联系,提高对顾客反馈信息及建议的重视,尊重消费者的意见。以消费者意见为前提对产品经营的方式进行调整,适当改善产品的质量及服务。制定下一步的营销策略前,需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反复对比、研究客户的需求及心理,确保人性化的关怀落实于超市的营销策略中,这不仅对客户满意度及幸福感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企业信誉的最佳途径。同时,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思想,无论是营销思想还,是产品的质量及服务,都应综合考虑客户的需求,倾听客户的心声。

(二)做好产品定位

消费者的构成较为复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对超市的市场营销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立足于实际客观分析消费者的结构构成,还要仔细的划分消费者群体,确保自身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符,做好市场定位。针对某一消费群体制定特别的产品,或者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的性能及参数等[3]。总得来说,还是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作为核心,制定与之相对的营销策略。要想达成上述目标,必须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充分的调查,综合考虑市场发展现状,分析消费潮流,找准关键点,打造迎合观众需求的产品,这些都是超市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注重品牌效應

经实践证明,品牌战略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还可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超市应提高对品牌效应的重视,以高质量的产品及服务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赢得人们的好评,还要对服务进行优化,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整体实力。对于超市来说,品牌不仅体现出了超市的信誉,还与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之间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甚至左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例如,饮料是消费者日常购买的物品之一,在同类产品当中,大多数人会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例如可口可乐和娃哈哈等,只有较少的人才会选择知名度较差或根本不知名的产品。

(四)创造消费热点

从本质上来说,消费热点也是一种经济现象,一般情况下,超市会以市场经济发展大环境为前提,做好宣传与让利,从保障质量、提高服务等多个渠道入手,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与喜爱,提升自身的地位,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消费客体的经济形象。消费热点的形成,以宏观市场上某类商品的有效消费需求的急剧放大和持续增长为标志。在全新的发展背景下,超市要想创造消费热点,不仅要考虑顾客的从众心理和追求物美价廉的原则,还要分析顾客的从众心理、团购心理,利用消费热点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引领消费潮流。最常用的创造消费热点的方式就是适时、适当的打折促销,例如换季或者节假日时,诸多商家会选择绑定促销及团购促销等方式创造消费热点,引导消费者形成消费行为。

综上所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具备复杂性的特征,不仅与购买态度及购买偏好之间有所关联,还与心态及知觉等因素之间密切相关,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才会产生消费行为。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直接影响并决定超市市场营销及利润的直观因素,不仅影响了超市当前的发展情况,还直接关系到超市的发展格局。超市针对消费者制定营销策略的目的在于获得更为可观的利润,而消费者的心理与营销策略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简单的说,超市必须以消费者的心理为前提制定营销策略,才能提高营销策略的科学性,确保其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相符,为超市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经营利润,提升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凯.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市场营销策略探讨[J].管理观察,2014(21):35-36.

[2]蔡小凤.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新特点的企业营销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1(19):36-37.

[3]张文斌,孙伟.基于大客户购买行为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3(32):49.

兔肉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即将在11月份开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据说其首要任务为市场基础性改革。过去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为市场导向性改革(Market-Oriented Reform),而所谓市场基础性改革(Market-Based Reform),将会赋予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更加主导型的地位。这无疑将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与出口驱动向内需平衡驱动的转型,从而夯实中国经济未来10年持续较好较快增长的基础。

市场基础性改革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加快实施国内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二是打破国有企业对若干服务业部门的垄断;三将降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增强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

过去几十年内,扭曲的要素价格体系营造了社会财富由居民部门向企业部门输送、从而鼓励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增长环境,对投资与出口双轮驱动的增长模式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体系产生的成本与问题日益凸显:第一,居民收入相对于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不利于中国经济向内需平衡驱动增长模式的转型;第二,助长了中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了环境的破坏。一言以蔽之,如果扭曲的要素价格体系不能尽快改变,那么中国经济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

因此,预期政府将会加快水、电、油、煤、气、运等资源品价格市场化改革,以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为代表的资金市场化改革,土地与劳动力成本的市场化改革,以及环境成本的显性化。在短期内,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将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速出现暂时性下降。然而从中长期来看,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将会倒逼中国企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集约式增长。我们不能因为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而因噎废食。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产业失衡,即制造业发展过度,而服务业发展不足。造成产业失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很多重要的服务业部门被国有企业所垄断。这导致中国服务业出现投资普遍不足、服务质量偏低与价格偏高并存的现象。从更深层次来看,服务业发展不足,一方面导致劳动力收入份额偏低(因为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制造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也造成居民消费偏低(居民服务业消费不足)。因此,服務业部门的国有企业垄断,是造成中国经济当前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之一。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演讲所指出的,中国政府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能源开发、公用事业等服务业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投资增长。然而,过去的经验表明,即使表面上门槛被放开,但民企还是受到“玻璃门”的阻碍,例如在审批与融资方面受到多种限制。为了真正向民营企业开放这些领域,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对巨型国有企业进行拆分或许是一种可行选择。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历了30余年的时间,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依然是全面而深入的。政府对经济持续而广泛的干预,一方面容易造成企业等微观主体活力低下、创新不力;另一方面容易产生寻租行为与制度性腐败的土壤。近年来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下降,特别是代表制度弹性与创新活力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降,就生动地反映出政府过度干预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危害。

幸运的是,自新政府上任后,就将“简政放权”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词,并大刀阔斧地推进之。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言,新政府开门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年以来已经取消与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目的是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如果简政放权能够持续推进下去,成功厘清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之间的边界,那么这不仅有利于释放微观主体活力,而且有助于塑造高效廉洁的政府体系。

综上所述,如果中国政府在未来5年内加快实施各类要素价格市场化、打破国有企业对若干服务业部门的垄断并真正向民间资本开放这些部门、降低政府对各类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这在微观上有助于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与创造性,在中观上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失衡,在宏观上有助于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真正促进市场基础性改革,那么中国经济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成长为发达国家的前景将相当光明。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

相关文章
6月党员述职报告范文

6月党员述职报告范文

6月党员述职报告范文第1篇本人自成为政协委员以来,不断强化政协委员的主体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发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三大...

1
2025-09-19
11月社区党员思想汇报范文

11月社区党员思想汇报范文

11月社区党员思想汇报范文第1篇今天我是怀着对党敬仰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在我写思想汇报之前我想回顾一下这一年我们的党经历的那些考验和...

1
2025-09-19
5s知识及执行题含答案范文

5s知识及执行题含答案范文

5s知识及执行题含答案范文第1篇1、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膈神经麻痹B、椎动脉内注射C、脊髓阻滞D、喉返神经阻滞E、...

1
2025-09-19
21天掌握当众讲话诀窍范文

21天掌握当众讲话诀窍范文

s("wzfz");上一篇:5s知识及执行题含答案范文下一篇:4s店市场月度工作计划范文

1
2025-09-19
4s店市场月度工作计划范文

4s店市场月度工作计划范文

4s店市场月度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从一种奢侈品逐渐转变为“大众消费品”,汽车需...

1
2025-09-19
80年代流行歌曲大全集范文

80年代流行歌曲大全集范文

80年代流行歌曲大全集范文第1篇(一)伤痕文学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70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

1
2025-09-19
10月物业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10月物业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10月物业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KINGDOM HOTEL文件名:月工作总结内容:2007年10月1日10月31日日期:2007年11月7日保密:无部门:餐饮部十...

1
2025-09-19
84年属鼠人的终身命运范文

84年属鼠人的终身命运范文

s("wzfz");上一篇:10月物业管理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保卫萝卜挑战35关攻略范文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