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摘要:通过网站访问方式调研了当前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并就移动图书馆在我国高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策和对今后的发展展望。
1.1调查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高校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笔者以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省属普通高校为调查样本,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在每个地域范围内随机抽取这三大类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情况,以是否在其图书馆网站上挂载移动图书馆链接地址为调研标准(如表1所示)。
1.2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业务功能
在随机抽取和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图书馆从数据提供商引入移动图书馆产品的居多,大多是超星集团和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以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为例,在浏览访问过程中发现,这些现成的解决方案在馆藏目录查询方面,直接集成OPAC系统,包括汇文、aleph、金盘、interlib、innopac和sirsi等馆藏自动化系统。馆藏检索结果与原有检索方式的完全一致,并应用了LBS技术增加了馆藏排架位置视图功能;智能识别和认证用户设备,能自动适配用户的终端界面,并提供自定义界面的功能。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电子书查询方面,提供了原版图片、文本和发送到邮箱等方式的阅读,并能兼容多种文件格式。在文献阅读时,还提供文献推荐、文献评论、文献批注和批注分享、文献收藏和订阅等功能。
而在自主开发移动图书馆网站的高校中,如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他们都是在数字图书馆原有业务基础上扩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信息服务能力,包括在线书目查询、催还、预约、续借、即时通知等服务,均是通过短信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图书馆的业务功能服务。
1.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成效
自引入移动图书馆以来,很多高校拓展了信息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途径,通过短信息服务和WAP服务两种途径提升了图书馆在智能终端上的信息服务能力。尤其在馆藏目录查询、期刊、电子书、学位论文和报纸等信息资源方面,除了保持原有的图书馆服务功能外,还更加注重了与用户的社交互动。如书生移动图书馆提供“云笔记”功能、检索和浏览历史及收藏的存储,用户在阅读文献时可以评论、推荐和批注,并能便捷地与其他人分享。
2当前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区分手机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定位
手机图书馆并不等同于移动图书馆,将图书馆的一些服务功能延伸到手机这类移动通信设备上实现,就可以称为手机图书馆 。但是手机的体积不可能无限增长,它的输入方式从键盘、触摸再到语音、图像识别也就达到了想象力的上限了,现在很多信息服务依然受制于屏幕大小和输入的流畅性。但是移动图书馆则涵盖广泛,与用户的访问终端种类无关,只要能浏览网页并访问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各类移动终端,而不以用户终端设备来定义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只是说智能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在图书馆用户群体中非常普遍。只有带着这样的区分,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特性,挖掘特定用户群访问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特点和浏览行为路径,不断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和用户黏性。
2.2移动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定位不清晰
移动图书馆是依托于原有丰富的馆藏数字资源,延伸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拓宽了用户获取信息服务的途径,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了“移动性阅读”的特点,但本质上还是提供给用户所需的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数字图书馆,它必须建立在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馆藏基础之上才能对外拓展信息服务能力,它是数字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资源服务模式的有益补充。移动图书馆网站对于获取信息服务的用户来说,整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呈现“碎片化”的阅读和即时性速读的特点,由于在与传统PC使用特点不同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获取信息资源,受到了屏幕变小、网速慢的局限,容易影响到用户的信息搜索体验,用户的社交化及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非常有限,由此带来了高校移动图书馆使用率的降低。因此,清晰定位移动图书馆在整个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2.3移动图书馆尚缺乏足够的用户研究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中,由于技术力量、人员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自主开发相对较少,都是从数据库商引进或者外包给软件公司进行开发设计的。在投入使用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缺乏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者进行用户偏好研究,提供的信息服务资源与数字图书馆的种类和数量相当,还停留在“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的理念上,未能全面调研和考查用户“碎片化时间”阅读特征带来的资源服务需求变化,用户二次访问率较低,根据有关文献的论述,这个情况不局限于高校图书馆。另外,根据2012年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的预测,未来5年的高校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在轻松、及时地访问网络上信息的同时,出于社交互动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更加关注所获取资源相关最新的用户分析和评论。这些特征必然成为移动图书馆用户研究的核心领域。因此,加强移动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尤其要关注用户的移动阅读特点和移动社交互动需求等方面的用户研究,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推广和提升服务质量大有裨益。
2.4把网站界面设计等同于用户体验设计
提升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受到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在用户的智能终端设备上,网站界面的优美和美观可以给用户带来充分的信息搜索体验过程,一次良好的信息搜索过程可以提升用户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忠诚度。然而,网站界面设计只是用户体验中的一部分,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包括了网站可用性和移动社交等方面。网站可用性指的是访问该移动图书馆时,流量费用、浏览速度和在用户智能终端设备上的表现能力等,而移动社交,指的是能否及时与其他用户分享、是否提供搜索历史的云存储方式及得到信息帮助的及时交互等服务。只有涵盖了这些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需求特征,才能更好地契合和提升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
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3.1加强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信息需求研究
不论是从数据商引进的网站平台还是自主开发的,移动图书馆都需要加强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问卷调查,关注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各项信息服务获得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挖掘用户在移动图书馆信息环境内的社交互动和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持续和系统地对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进行动态跟踪,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移动图书馆的各项信息功能模块,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整体的信息服务质量,增强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用户黏性。
3.2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
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微博平台、学校论坛或者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平台来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结合各种图书馆培训或者讲座的活动宣传移动图书馆,也可以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使用培训和有奖问答,提高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用户阅读特点的变化,对读者移动阅读使用的移动设备、时间、地点、目的、获取资源的途径、对移动阅读的态度、影响因素及图书馆提供服务内容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调研,掌握移动图书馆在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等用户类别的使用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和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历层次开展读者推荐。
3.3根据业务功能需求增强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为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能力,拓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服务能力途径,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的黏性,移动图书馆可以根据业务功能的需求进行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移植和服务创新。例如可以尝试引入VNS(vertical networking service)垂直网络服务,用户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专业定位而拥有稳定的共同话题,此平台上构建的关系也比一般社交网站更能稳固。图书馆可以借此提供馆藏资源与具体学科服务的内容定题服务,架构具有主题特色的交流平台,满足倾向此类主题的用户需求,让用户容易获取本学科的大量信息,又可以感受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条理化和专题性。
3.4不断完善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质量
移动图书馆作为移动互联网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用户使用各类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用户体验的质量较高,来自于用户在用户界面或者信息服务内容上的各种反馈,移动图书馆的管理者要系统收集和反馈,不断在平台升级中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积极探索将信息推送服务、二维码(QR)、地理位置服务(LBS)、增强现实服务、有声导引(Audio tours)和社交网络服务(SNS)等移动终端开发新技术应用到移动图书馆平台上,也可以针对移动终端本身有摄像头、语音通信、短信、 GPS定位、近场通信功能等特征,研发以前数字图书馆上没有做到的服务。在用户浏览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同时得到非常丰富的用户体验。
4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展望
当前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移动图书馆平台或者自主开发,整合本馆已有的数字资源服务于师生的科研和学习。虽然自主开发容易带来实施速度慢、技术难度大、难以攻克等不足,引入第三方提供的平台也会带来服务模式单一化、固定化,受第三方系统设计限制不易开发个性化服务等缺点,但是,未来高校移动图书馆将会朝着提升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不断完善个性化服务,扩展各类业务服务功能,从而延伸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范围,提高了整个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rista Rafanello.New Study Shows Library Users Want Access to Mobile Offerings Full details in Library Journal’s Patron Profiles: Mobile Device,Mobile Content,and Library Apps[J].http://c0003264.cdn2.cloudfiles.rackspacecloud.com/PatronProMobilePRFinal.pdf
[2]New Media Consortium. NMC Horizon Report 2012: Higher Ed Edition[EB/OL].[2012-09-24].http://www.nmc.org/horizon-project/horizon-reports/horizon-report-higher-ed-edition
[3]Lisa Carlucci Thomas.The State of Mobile in Libraries 2012[OL].http://www.thedigitalshift.com/2012/02/mobile/the-state-of-mobile-in-libraries-2012/
[4]史艳芬,陈欣.同济大学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推广实践[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1):5-9.
(编校:严真)
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现阶段移动图书馆开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对移动图书馆质量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结合多种文献资料,展开服务感知绩效方面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内涵展开了界定,从而为人们可以更好地提升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 服务质量 内涵 结构与其测度
现阶段移动通信技术正在以一个飞快的速度不断发展,这样就使得图书馆的进一步服务创新实践得到了丰富,各类不同的数字化模式也在不断的出现,因此移动图书馆也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都在不断地对移动图书馆展开谈论以及研究。
1 服务质量研究实验准备工作
根据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一些主要研究内容多在技术采纳和技术应用,系统开发以及服务模式等一些方面的探讨,缺乏一定的深入性以及系統性,特别是在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研究明显不够,而大量的相关研究可以明确的表明唯有服务质量才是用户使用忠诚度以及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原因。现如今移动图书馆服务在不断的渗透以及普及,人们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作为基础,本文借助专家深度访谈,小组讨论,相关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测度量表以及结构展开设计,然后再借助各种验证实现来确保服务质量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一致性,从而为我国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提供一个真实有效的并且合理的管理工具,从而真正提高移动图书馆用户的实际使用忠诚度以及满意度[1]。
2 研究设计
2.1 测度项以及变量设计
将由Brady以及Rust等学者提出来的服务质量结构维度作为基础,并且和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实际个体特征相结合,将服务质量划分为结构质量,交互质量,环境质量以及信息质量这四维度,然后再进行文献分析以及小组谈论,将这四个结构维度划分成数目不同的指标,进而形成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个多层以及多维测度架构,最后再进行一次专家的深度访谈,对这些测量项以及指标展开一定的修改以及完善,从而形成最开始的测度量表。
对各结构测量项以及分量表展开阐述,其一,信息质量的分量表。移动图书馆从本质上讲是移动信息服务,所以需要人们将信息质量构架当作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的一个首要测量维度,根据之前的大量研究可以明确的表明,信息质量确实对服务质量产生着正向影响。信息质量具体指的是用户的满足感,适用性以及需求程度,根据文献研究课发现,在该文章中信息质量分量表是由可获性、丰富性以及有用性这三个指标形成[2]。其二,环境质量的分量表。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并且和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具体个性特征相结合,本文将环境质量测量表划分为移动设备,情境感知,界面美学以及移动网络这四个明确的指标。其中移动网络指标主要是依靠图书馆的实际移动特征来决定的,包括有响应性以及稳定性这两个层面。至于界面美学,则是为了对人机交互面的具体网页美学设计展开衡量,例如友好性,清晰性以及美观性等,很大一部分的文献也将界面美学作为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三,交互质量分量表。交互质量具体指的是在对移动图书馆展开使用中,使用用户和服务人员以及服务系统进行互动或者是交互的质量,主要包括有人际交互以及人机交互这两个层面。在人机交互层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测度指标便是该系统是否易用,易用性成功的反映出人机交互系统的复杂性,具体的表现是图书馆的服务平台或者是服务系统是否具备有医用操作性,易于学习性以及易于理解性。其四,结构质量分量表。结构质量也被称作是技术质量,具体指的是在用户在移动图书馆进行使用之后可以获得的实际服务结果。本文将质量结果分为效价,可靠性以及享乐性这三个指标[3]。
2.2 数据的实际来源以及样本
可以选择问卷调查方式来进行数据的收集。首先需要将初始量表作为基础来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该问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对象的一些基本信息,例如,移动图书馆的实际使用频率,教育程度,性别等。第二部分是初始量表的实际测度题项,每题测度项分成7个选项,即1~7,其中7表示特别赞同,1则代表特别不赞同。在展开实际调研之前可以对初始问卷展开测试,将研究生作为主要的测试对象,将研究生提出的一些意见作为依据对测度项展开修改润色,最后展开正式调研,调研的对象为武汉、南京、上海、北京这四个地方中高校的学生,随机对用户展开施测,最终回收到问卷数量是224份,将那些随意填改乱涂的无效问卷去除,最终得出的有效问卷份数为191份。
3 数据分析以及结果
3.1 描述统计相关分析
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展开统计描述,其中男性所占比例52%,女性所占比例48%,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很大一部分研究对象是本科生,其中只有8.4%的调查用户的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上。根据调查访谈可以发现,研究生大多直接使用本基本进行相关资源的下载以及查询,或者直接去图书馆,很少选用移动图书馆这种方式,有将近一半的用户选用的是移动图书馆客户端来展开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
3.2 信度检测
为了可以真实的了解测度量表的稳定性以及一致性,需要对回收到的有效样本数据展开信度检测,经常用到的信度检测方法是阿尔法系数,针对阿尔法系数的实际最小接受值,现阶段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本文以Fornell推荐的0.7作为该检测数据信度的实际可接受边界。首先对总测度表展开信度检测,得出阿尔法系数是0.951,证明总测度表具备有一定的合理性,然后再对各分量展开信度检测,得出阿尔法系数是0.771,因此可以证明各分量也具备有一定的内部一致性[4]。
3.3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测试主要指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一般情况下用相关系数来展开定量描述。本文借助对皮尔逊相关系数展开计算来对移动图书馆总服务质量和构成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检验,从而测试构成维度的合理性。最终得出的结果是四个主要结构测度和移动图书馆的总体服务质量皮尔逊系数结构都高于0.75,因此可以证明建立的构成维度具备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检验的重要指标因素[5]。
3.4 效度检测
效度检测包括有建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在对内容效度进行检测方面,本研究对以往的相关量表展开参考,并且结合专家访谈以及小组谈论对测度项展开多次修正以及谈论,从而有效保证了内容效度。在建构效度方面,可以分成区别效度以及收敛效度这两个方面。根据检测结果可知,本研究设计的指标结构具备有充足的合理性。
4 结语
本文借助专家访谈,小组讨论以及文献研究等方式进行了结果质量,交互质量,信息质量以及环境质量这四个质量测度量表的建立,并且经过检验证实了该质量测度表具备有有效性以及一致性,为更好地提升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武瑞原,许强.基于ANP-Fuzzy模型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5):155-160.
[2] 夏前龙,施国洪,张晓慧,等.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内涵、结构及其测度[J].图书情报知识,2015(1):47-55.
[3] 芦婷婷.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4):29-32.
[4] 龚玉平.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2):177-180.
[5] 靳艳华.数字阅读时代的图书馆服务[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2):46-48.
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移动学习空间;教师;网络研修;学习机制;应用成效
网络学习空间是由多媒体资源、学习社区及技术平台等构成的全新学习环境,给教师提供了全新的研修学习途径,没有时空、方式的限制,使终身学习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习惯。本研究通过对某移动网络学习空间平台上教师自我研修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实然状态,实施并改进研修模式,收集数据分析成效,总结经验,探究教师参与度提升策略,为创新模式的再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背景
移动学习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它突破了时空限制和学习方式的限制,让开放学习、碎片化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以及《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19年教育部又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等,明确提出要实现全体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培训方式,加强线上、远程、直录播等方式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加强巡回指导,切实提升教学水平[1]。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启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教师研修成长新路径,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2]。尤其是《能力提升工程2.0》明确提出,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推动教师研训,将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等,利用线上资源,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学创新[3]。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所选的研究对象是“甘肃教师学苑”,此研修平台是基于腾讯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移动研修学习平台。研究者利用腾讯微信公众开通学习平台,通过微信、QQ账号登陆,建构学习共同体,学习内容形式多样,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进行混合,能够实现全方位的沟通互动。公众平台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三个:即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服务号主要提供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帮助企业打造全新的服务平台。订阅号能够为个人提供信息传播,达到与学伴间的沟通。企业号为企业提供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能够快速实现学习者、资源提供方及服务者的连接。甘肃教师学苑选取的订阅号,通过教师关注,向用户定期推送阅读内容,支持学习和提供互动服务。
“甘肃教师学苑”的设计与实施旨在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内涵修养和业务能力,宣传优秀教师模范。“甘肃教师学苑”根据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广、速度快的特点,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助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宣传等的融合,开展教师在线研修、信息交流,宣传优秀教师。主要包括教育资讯、陇原名师、人文素养、教育杂谈等栏目,发布的在线学习资源内容包括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思考,宣传教育资讯和陇原优秀教师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人文素养和业务能力。
三、基于“甘肃教师学苑”的教师研修模式
甘肃教师学苑移动学习空间是一种开放学习社区,任何师生和家长都可以自主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信息,教师通过全年学习积攒学分,成为继续教育成绩计入档案,其创新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1. 构建移动学习的范式,创新技术支持学习的手段。甘肃教师学苑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而建,符合当前信息和通信手段发展的趋势,顺应了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利用了微信公众平台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等特点,将信息技术和教育宣传结合,准确地抓住了用户的使用习惯。
2. 关注学习主体心声,挖掘扩大学习用户面。甘肃教师学苑以教师和学生基础数据库为底层依托,甘肃全体师生、家長都是教师学苑的潜在用户,在学分银行和自主学习等政策的引导下,借助宣传和推广的连锁效应,关注用户数量将稳步增长。
3. 打造碎片化资源内容,提升学习者的兴趣和黏性。甘肃教师学苑作为宣传教育政策、提升教师素养的公众平台,在内容的选择和编辑上都围绕教育的各个方面开展,与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内容的厚度增强了用户的黏性,牢牢地将用户吸引在甘肃教师学苑上。
4. 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建立教师学分银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碎片化学习,获取当年继续教育24个学分;也可编辑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共享发布,被选用后获得奖励学分,被转发500人次以上,再获取奖励学分。通过机制创新,有效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性。
四、移动空间教师研修模式的应用成效
甘肃教师学苑通过创新模式和发展机制、提升内容厚度、升级更新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建构、实施“微信公众号+教育”的全新的学习培训模式,使所有教师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阅读。自2014年11月建成以来,甘肃教师学苑共发布内容463期,文章1852篇,累计阅读2.3亿余次。截至2019年底,教师学苑微信公众平台累计阅读人数达3424万人,累计阅读次数2.3亿余次,分享转发数67.7万余人,微信收藏人数13.4万余人,微信收藏41.3万余次。随着甘肃教师学苑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其已成为全省教育工作者在线阅读影响力最广的平台。
1. 调查研究分析成效。2020年初,笔者通过在线访谈的方式对30位进修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比较认可这种学习模式,普遍认为平台学习内容丰富,比较吸引人,教师学苑在教师群体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教师比较喜欢这种利用业余时间抽空学习的方式,每天通过微信阅读甘肃教师学苑的内容,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习惯。通过移动、碎片化的泛在学习,教师受到一篇篇文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素养和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2. 关键对象访谈分析。笔者通过对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嘉毅教授曾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年会演讲报告进行文本分析,探究微空间研修模式的应用效果。所选研究对象曾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对教师学苑的设计与实施有深入的了解,对一线教师反馈的情况比较熟悉。王嘉毅教授曾以“甘肃教师学苑”为例,提到了学习机制创新,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改革。他说:“甘肃利用教师学苑平台和行政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了起来,构建了一个继续教育的有效机制,吸引教师把零散时间更多地投入在这上面,把‘朋友圈’优化成为‘学习圈’‘继续教育圈’,既是泛在学习,又是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机制创新,曾经有位老师的文章几天内就被转发了13万次,评论上千条,30万教师的热情就释放了出来[4]。
3. 实践效果分析。甘肃教师学苑在近几年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演活动中,作为甘肃省亮点和特色工作被全国教育管理者所认可,全国各地关注用户逐年上升,成为甘肃省最重要的教育宣传窗口和教师学习平台。在2017年,新媒体大数据平台“清博指数”发布了《2017年度全国教育类微信公众号100强完整榜单》,“甘肃教师学苑”微信公众号入围全国教育类微信公众号100强,名列第61位。据“清博指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共发布文章数347篇,发文次数86次,总阅读数为1762万+,微信传播指数WCI为1004。其以较少的发布次数、高质量的文章,吸引了广大的读者尤其是教师群体,赢得了较高的微信传播指数WCI。在2018年获得了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在2019年作为甘肃教育信息化创新案例被光明日报出版社主办的《教育家》杂志专题报道。在2019年第52期宣传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宗礼教授,通过对优秀教师的宣传,一方面让教师们了解了王老师在工作中严谨认真、踏实肯干的态度,以及在学术上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宣传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篇文章阅读数3.8万人次,教师们积极留言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甘肃教师学苑具有用户多、影响广、传播快、认可度高等优势,未来应在做好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宣传和在线学习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打造一个内容丰富、功能齐全、易于使用的综合平台,成长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和修心养性的好伙伴。随着教师学苑用户群体的增大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笔者发现,教师学苑也需要创新机制,推动发展。在平台建设方面,可开发可视化管理模块继而促进其有效应用;对PC端进行改版,提升页面的操作性与兼容性;以用户需要为导向进行性能层面优化;对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加强教师学苑数据层面的应用;在宣传方面,增加新的板块内容,采用图文、音视频等多样的呈现方式,开展相关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www.moe.gov.cn/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2]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
[4] 王嘉毅.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创新[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bd3530102w7z7.htm.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价值主体需求视角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Z129)
编辑:郭裕嘉
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移动通信网络 网络运行 促进策略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移动通信事业取得了快速、综合的发展。移动网络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在大幅度提升。然而,相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量增加,其需求客户的数量以及需求量多在成倍增长。客户数量的巨幅增长,使得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面临着巨大的供求压力。同时,其亦是迎来了巨大的潜在商业利润。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进一步优化,将会大幅度加大通信质量,进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客户的服务质量。
一、无线网络优化概述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亦是发生了众多变化。国内的移动通信系统已经进入了全面、飞速的发展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已经开始使用无线网络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很多问题。无线网络的优化对于移动通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移动通信的运营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网络维护工作的重点就是不断的优化移动通信网络,进而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所谓的网络优化就是要对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性能、运行表现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彻底的分析后进行相关参数的调整,不断的改善无线网络,进而优化网络系统。最终使网络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所谓的高质量就是强信号、掉话率比较低、覆盖面积较大、通话音质较好。网络优化主要指的是通过各种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网络系统进行分析,发现网络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然后不断的进行配置和参数的相应调整,进而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移动通信网络运营现状
当前,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系统中,主要包含了三种制式,第一种是WCDMA制式,其是GSM升级后形成的;第二种制式是CDMA2000,是CDMA的升级制式;第三种是TD-SCDMA制式。其中,WCDMA制式在移动通信网络当中的应用效果最好,随着其网络的不断优化,系统的稳定性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内主要研发的专业优化软件,例如,CDMA、FOR以及FORGSM等,这些软件在运用的过程中,都需要人工进行干预,而且,相关的价值经验数据明显有待完善。
目前,4G 通信会使我们可以更加自由自在的沟通信息,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4G 通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应该是它具有比 3G快得多的无线通信速度。3G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 2Mbps,而 4G 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 10Mbps 至 20Mbps,甚至最高可以达到每秒高达 100Mbps 速度传输无线信息。在需要传送海量数据时,4G通信可以迅速完成,不需要用户长时间等待。为了取得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通信营运商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进通信网络的带宽。
三、移动通信网络更新、完善
当前,国内移动通信网络管理过程当中,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工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网络的合理规划、数据的有效管理以及专题数据信息分析等。其中,性能分析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关键所在。
3.1移动通信网络的信息查询速度加强
移动通信网络中,为了能够确保海量信息需求状况下数据导入的高效性,提高同网管数据模板的协调性,查询时间最小的力度为十五分钟,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查询速度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在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优化过程中,需要对系统中的数据资源汇总时间不断降低,以便于提高系统的查询时间。通过对客户需求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对时间协调内容深入把握,从而找寻相关的优化方法。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可扩展性,在移动通信网络使用过程中,系统的性能分析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严重影响,以至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因此,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优化当中,要不断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度,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周边设备对通信系统的不必要影响。
3.2界面不断优化
在提升软件便捷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要通过优化界面的设置,来实现无线网络优化的目的。要不断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在目前的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性能分析系统里面,出现设备不完整而造成异常问题产生的情况,例如所选取的查询条件顺序存在差异时,查询的结果出现不同。因此,为了优化这一问题,需要在进行软件构架设计的时候,通过严格、科学的检测,对这些问题实施针对性的处理,以此来提升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的稳定性。
3.3不断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覆盖率
当前,我国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服务时,小区的覆盖率多少是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当小区的覆盖率不能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相关单位需要对小区内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进行系统优化,以便于更好的满足小区内用户的应用需要。在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化过程中,分析人员首先要对小区内的通信系统数据信息以及需求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在确保各个小区能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对系统内分系统的干扰度进行降低。无论是系统的建设时期,还是网络系统的优化时期,蜂窝覆盖预测都是不能够省略地,否则,将会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无法全面掌握,进而影响到运营时段的客户服务质量以及系统的运营成本。如果系统的投入过多,供应的服务量会超出客户需求量,以至于导致系统的运营成本增加。如果投入过少,运营阶段就不能充分满足系统的服务需求,影响到整体的服务效果。因此,在实际的系统配置以及优化过程当中,要对系统的蜂窝覆盖进行全面、高效的预测,以便于更好地实现供需平衡以及系统的战略发展。
3.4室内信号分布系统合理设置、使用
在使用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的时候,会存在掉话、没有信号等一些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些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质量问题,可以使用室内信号分布系统,来提升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对一些较为特殊的区域,例如:超高层建筑、高速公路等,可以使用微蜂窝等技术,来加大对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的覆盖和优化质量。
四、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方向
4.1目标实现全面化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过程中,确保网络的高性价比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其更是3G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的最终发展目标。所以,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前提就是要满足覆盖率以及容量需求,并且,在这些前提条件实现的基础上,对建设成本进行优化,以便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商的实际效益。尽管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在不断地优化中,但是,网络业务类型不统一以及网络技术要求偏高等问题仍是存在。因此,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将系统的运营质量作为优化的重要方向。
4.2执行日常化
网络规划工作在网络发展高峰时段的发展重点是网络建设。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对网络的运营质量提高了更多、更高的服务要求。为了更优质地满足运营商以及客户的服务需求,需要对网络进行不断优化,而且,优化工作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以展现。其实,日常的优化工作主要体现于:网络日常维护工作的改进以及完善等。其中,提高用户的投诉处理效率以及提高性能指标的实用效果等都是日常优化的重要内容。网络优化的时间一定要做到及时,一旦发现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掌握,分析产生的原因,并研究相应的优化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产生。
五、结论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迅猛发展,相关行业的发展日益深化。但是,随着需求量的不断提高,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客户的实际通信服务需求,如果不能及时地对移动通信网络进行系统优化,不仅影响到实际的服务质量,甚至影响到相关产业的良好发展。文章结合当前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探索相应的优化策略。
参 考 文 献
[1] 张同须. 当前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探讨[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1(06)
[2] 王鸿艳. 浅议WCDMA无线网络的优化管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35)
[3] 王爱军. 浅谈WCDMA与GSM网络规划比较[J]. 机械管理开发. 2010(06)
[4] 杨骅,王鹏. 关注网规网优 打造精品TD-SCDMA[J]. 移动通信. 2008(10)
[5] 吴进海,李轶男,周彦彪. GSM移动通信网络优化[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6] Ian F. Akyildiz,David M. Gutierrez-Estevez,Elias Chavarria Reyes. The evolution to 4G cellular systems: LTE-Advanced[J]. Physical Communication . 2010 (4)
[7] Patrick Marsch,Gerhard Fettweis. On multicell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in backhaul-constrained cellular systems[J]. annals of telecommunications - annales des télécommunications . 2008 (5-6)
[8] Sajal K. Das,Sanjoy K. Sen,Rajeev Jayaram. A dynamic load balancing strategy for channel assignment using selective borrowing in cellular mobile environment[J]. Wireless Networks . 1997 (5)
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5篇
从移动性管理、轻量级IP协议适配、多接口异构网络接入等方面入手,对传统IP网络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针对造成移动通信网“信令风暴”的原因,提出了从移动终端、无线接入网、核心网等层面共同解决“信令风暴”的对策。
移动互联网;IP网络;移动通信网;业务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raditional IP networking in terms of mobility management, lightweight IP protocol adaptation, and multiple interface access. It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signaling storm and proposes solutions at the mobile terminal, radio access network, and packet core network levels.
mobile Internet; IP network;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rvice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融合的产物,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以及移动应用广泛流行促进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繁荣。据统计中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6月发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累积达到2.58亿,同比增长166.8%[1]。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也在急速扩张。截至2012年6月,中国国内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3.88亿之多,甚至超过了传统PC互联网用户数[2]。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数量与下载量也呈现增长的势头,以苹果公司的App Store为例,目前已有77.5万应用,下载量达到了400多亿次[3]。而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形态也从短信息、数据上网等拓展到移动即时通信、微信、微博等具有社交元素的业务类别。移动终端与移动应用的增长直接拉动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的爆发式增长,据爱立信2013年6月发布的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从2012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一季度,数据流量增加了一倍,而语音增长率仅4%[4],如图1所示。该报告据预测,受视频类应用和移动社交类应用的推动,在2012年到2018年期间,移动数据流量仍将以5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而到2018年底,数据流量将增加大约12倍。
移动互联网在用户规模和接入终端数量的增长态势以及业务形态的多样化趋势,给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以第二代、第三代移动通信制式为主的蜂窝网络以及传统的IP网络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分别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IP网络以及移动通信网络带来的影响出发,分析了在两种网络体系中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新技术、新架构。
1 移动互联网对IP网络的
影响及其技术特征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传统IP网络的体系架构及移动性管理方案随之发生着丰富而深刻的变化。接入网络的多样性、终端设备的异构性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中IP网络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接入网络的多样性表现在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接口协议、对移动性的支持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终端设备的异构性反映在终端的传输效率、对IP协议的支持能力以及多网络接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传统IP网络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移动性管理、面向终端的IP协议适配、异构网络的多接口接入问题是影响移动互联网业务性能及用户体验的重要方面,本文将针对上述3个方面进行阐述。
1.1 移动性管理
移动性是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特征,而移动性管理对确保网络运行效率以及上层业务的连续性具有全面的影响。Mesh网络、PMIPv6等网络体系架构及异构移动终端的涌现对移动性管理在性能、鲁棒性、可拓展性以及针对不同应用的灵活性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移动性管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位置管理和切换控制。位置管理旨在实现对移动终端位置信息的跟踪、存储、查找及更新。其执行策略会直接影响系统容量、服务质量及移动终端的功耗。移动互联网对位置管理带来的新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种类繁多的终端对位置管理策略存在迥异的要求。其次,移动互联网中终端设备“永远在线”的工作模式以及基于推送(Push)的信息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对位置管理效率的压力,也对传统位置管理方案的有效性产生了无法回避的挑战。切换控制旨在提供合理的机制保证当某个移动终端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区域时仍然能够保持与网络的连接,这一点对确保数据的无缝不间断传输至关重要。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下,保证业务不会因为网络连接的切换而中断是衡量用户体验好坏的重要标准。除了位置管理和切换控制,移动性管理还对移动服务质量、资源管理以及安全性等提出了要求。
目前,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TU)、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计划(3GPP)以及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均对移动性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不同的侧面发布了一系列的建议和草案。ITU从IP地址分配、用户信息管理、用户环境管理、身份认证、接入控制及鉴权等方面定义了NGN中的位置管理问题。而3GPP也将移动性管理作为LTE/SAE系统的技术需求以支持不同接入系统的无缝移动性和业务连续性。在其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对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MIPv4、DSMIPv6和PMIPv6协议的支持。IETF对移动性管理的研究最为全面,提出了MIPv4、MIPv6、PMIPv6以及HIP等主流技术。下面是其中的代表性协议:
(1)移动IPv6协议
移动IP是在网络层解决终端移动性问题的方案,具有高扩展性、高可靠性以及高安全性的特点,同时该协议与底层的传输介质无关,并对上层应用透明,能够保证移动终端携带某个固定IP地址跨越不同网段时实现数据的无缝不间断传输,对业务的连续性有较高保障。
移动IPv6协议(MIPv6)是基于IPv6协议,对MIPv4协议的升级。MIPv6定义了3类功能实体:移动节点(MN)、对端节点(CN)以及家乡代理(HA),如图2所示。MIPv6通过提供快速切换和平滑切换提供对移动性的支持。快速切换能够减小移动节点建立新的通信路径时的延迟时间。目前,有多种关于快速切换的建议,比如通过预测移动节点移动,提前发送数据包的多个副本到移动节点可能的移动目的地。也有基于分层MIPv6的移动管理模型,这种模型对移动IP的切换进行了改善,提供了移动锚点(MAP)功能。此外,一些比较新的切换方法采用了小组广播(SGM)的明确组播技术(Xcast),利用基站将接受到的控制/用户数据报以组播的形式发送到基站和移动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上[5]。平滑切换则旨在减小切换过程中的丢包率,MIPv6提供了缓存机制,移动节点能够要求当前子网的路由器缓存其数据包,直到完成其向新子网内路由器的注册过程。
(2)代理移动IPv6协议(PMIPv6)
代理移动IPv6协议(PMIPv6)旨在优化移动节点在移动过程中的网络开销,它不需要移动节点参与移动性管理[6]。PMIPv6协议引入了移动接入网关(MAG)和本地移动锚点(LMA)两个功能实体,为移动节点提供基于网络的区域性移动性支持。MAG代表所有附着在其上的移动节点向本地移动锚点发送绑定更新,而跨MAG的移动节点的移动性则由LMA管理,其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
(3)HIP协议
为了增强对移动性的支持,解决IP地址既被用作主机标识,又被用于提供路由信息的困境,IETF为网络层IP协议关联了新的HIP子层,该子层介于IP层之上,传输控制协议/数据报协议(TCP/UDP)层之下,在和上层的通信过程中可替代IP地址的作用,而IP地址则可专注于路由寻址[7]。HIP协议的使用能够在主机间提供快速的身份交换,一旦两个主机间完成身份交换,则建立起一对安全连接,大幅提高数据交互的安全性。此外,由于IP地址的主机标识与位置标识功能实现了分离,多家乡、IP地址动态分配以及不同网络区域之间的互访问题均得到较好的支持。
1.2 轻量级IP协议适配
移动应用的快速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的延伸和拓展使得大量移动终端设备需要通过IP数据通道与网络和应用进行信息交互。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不仅仅需要支持人与人的通信,还需要支持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需求。然而,移动终端普遍计算能力受限,并且不同类型的终端所具备的计算能力参差不齐,它们对IP协议栈的支持程度各不相同,现有的终端设备往往都对IP协议栈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剪裁,这就给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互联互通带来了困难,亟需统一的轻量级协议来规范设备间的互通问题。
轻量级IP协议描述的是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TCP/IP)簇的轻量级实现,其标准主要在IETF完成,然后在IPSO、ZigBee、ISA等标准组织中应用。目前,轻量级IP技术协议需要解决3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协议栈方面,IPv6协议如何适配到移动互联网接入终端的链路层和物理层,其次是路由问题,如何针对轻量级IPv6节点设计路由协议,最后是应用层问题,即如何设计一个能在能力受限节点上运行的应用层协议,承载各种不同的业务。IETF的4个工作组共同承担了上述任务:
(1)LWIG工作组
该工作组目标是收集在受限设备中IP协议栈实现经验,以输出一份描述降低复杂性、内存占用以及耗电量的轻量级IP协议实现技术相关的指导文档。
(2)CoRE工作组
受限IP网络上的数据包大小有限,且容易出现高丢包率,网络中的移动设备会在任何时间点关机,也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定期“苏醒”。这种严重受限于吞吐量、可用功率以及节点的有限内存的网络被称为“受限网络”。CoRE[8]正是致力于为受限IP网络上运行面向资源的应用提供统一的框架。作为构建应用程序的框架的一部分,CoRE定义了一个受限应用协议——轻量级应用层协议(CoAP),用以操作设备中的资源。
(3)6LowPan工作组
该工作组的任务在于定义如何利用IEEE 802.15.4链路支持基于IP的通信,同时遵守开放标准以及保证与其他IP设备的互操作性。目前,IETF 6loWPAN[9]工作组正计划将IEEE 802.15.4完善为支持IP通信连接,使其成为一类真正开放的标准,最终完全实现与其他IP设备之间的互操作。
(4)ROLL工作组
该工作组的目标是使得公共的、可互操作的第三层路由能够穿越任何数量的基本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媒体。为了满足低功耗松散网络中的路由机制的需求,在路由需求、链路选择定量指标等工作的基础上,ROLL[10]工作组研究制订了低功耗有损网络路由协议(RPL)协议。这个协议提供了一种新的路由机制,这种机制支持低功耗松散网络中的内部设备和中心控制节点之间的多点到点的通信,同时也支持中心控制节点和低功耗松散网络中的内部设备之间的点到多点的通信。
1.3 异构网络的多接口接入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无线接入方式,包括以太网、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网络、3G网络、LTE网络、Wi-Fi以及WiMax等。而芯片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个移动终端同时具备多种无线网络的接入能力成为现实,具备这种多网络接入能力的终端即多接口终端,例如内置了无线网卡、以太网卡以及3G数据卡槽的笔记本电脑,具备连接多种制式移动网络及支持Wi-Fi连接功能的智能手机。在需要获得多种网络特性支持的移动应用场景下,终端多连接能够为不同的应用所产生的数据包寻求最适合的网络,也可以在离开某个服务网络的覆盖区域时,通过其他接入方式继续保持网络连接,实现永远“IP在线”。
异构网络的多接口接入,需要消除多种网络接入方式带来的潜在冲突,利用多个接口的传输能力、可接入性、安全性等能力实现接口信息及控制流的融合,对上层应用屏蔽多接口带来的操作复杂性,将终端的多接口特性转换为综合优势。目前,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地址选择机制、流重定向、负载均衡以及带宽聚合等方面开展了部分研究。
IETF提出了多接口主机和多家乡主机的概念[11]。使用不同的接口同时连接到不同类型的接入网络,每个接口对应一个连接,这样的主机称为多接口主机。IETF主要关注于多接口主机中多个接口的使用问题。而拥有多个IP地址的节点被IETF定义为多家乡节点,这些节点可以同时使用多个IP地址,并且每个IP地址对应一个连接。3GPP将PDN连接定义为由IPv4或IPv6地址表示的UE和有APN表示的PDN之间的关联[12]。在3GPP的体系架构中,基于PMIP和基于GTP的接口上支持多个PDN连接,3GPP分别定义了不同组合场景的多PDN连接问题。
目前,关于多接口连接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1)地址选择
对拥有多个地址的多家乡节点而言,在建立通信连接是需要根据用户喜好、出口过滤、链路特征、接口类型等指定合适的地址选择策略。
(2)负载均衡/流分配
在有多个接入点时,选择负载较小的连接进行流传输,或者根据流与端口的映射规则选择合适的流传输接口。
(3)聚合带宽
将连接到不同链路或网络的多个接口所提供的带宽进行合并,为应用提供更多的带宽。
2 移动互联网对通信网络
带来的影响及其技术特征
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移动QQ、移动视频等OTT业务的流行,对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以及传统的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永远在线”和“快速休眠”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模式造成了信令流量对网络控制的巨大冲击,“信令风暴”的风险严重威胁着网络的正常运转;其次,大量用户同时在线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吞噬了大量的无线资源,对网络服务质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而话音通话所必需的无线带宽被占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再次,移动运营商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利益分配格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打破,数据流量的增长并没有提升运营商的数据业务盈利能力,相反“剪刀差”效应愈加明显,而移动终端制造商和互联网企业则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中占尽先机。移动互联网的繁荣,一方面对传统的通信网络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促进了通信网的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架构的演进升级以及商业应用模式的创新。
2.1 移动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资源的
抢占
虽然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们在终端形态、网络架构、应用类型和用户行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性。当以数据通信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承载在主要为语音业务设计的移动通信网上时,对网络的资源效率、容量和信令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的主流业务类型和特征与传统的互联网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网页浏览,流媒体以及社交网络服务(SNS)类业务是当前的主要业务类型。用户喜好通过文字、语音甚至视频进行实时通信,而网络访问行为因此更加频繁和短暂。这些应用每次所产生的数据量并不大,数据流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和突发性,通常把这类应用所对应的业务定义为小包业务,SNS、IM、VoIP是其主要业务形式。小包业务发送的信息具有总流量少、IP数据包少、数据传输持续时间短、交互频繁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无线连接状态频繁迁移(RRC状态从IDLE/PCH迁移至FACH/DCH),网络连接频繁建立和释放(Service Request和IU Release),对网络设备(RAN和PS)造成了巨大的信令冲击。
造成“信令风暴”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移动终端需要“永远在线”,但是为了节电,终端厂家普遍采用了“快速休眠”机制,一旦屏幕关闭,终端则会在3~5 s内强行拆除终端与基站之间建立的无线数据链路。这就导致了在一个业务过程中,移动智能终端会不断地进行“休眠-激活”,在业务激活失败的情况下,移动终端会持续尝试激活。而激活失败多数情况是由终端配置错误、没有业务签约或者话费不足等非网络故障原因造成的。重复激活信令在网络中大量长期存在将对网络产生各种无谓的信令负担。
此外,大量的推送类移动应用带来的寻呼信令也是造成网络信令压力的重要原因。寻呼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完成的,由于涉及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基站,这些寻呼信令给无线网络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信令风暴”本质上是有限的无线资源与应用程序之间的大量信令交互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智能终端厂商、网络设备厂商和网络运营商多方协作,共同解决这一难题。智能终端厂商应该从芯片、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级别提供对“网络友好”的信令协议的支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信令开销。移动应用开发者在开发程序时需要优化合理的“心跳机制”,减少频繁的“心跳”。网络设备商应该提高网络设备的信令面容量,增强设备的稳定性,并且通过软硬件升级降低信令负载。而网络运营商,则需要对网络运行状态和网络容量进行评估及预测,根据移动互联网的话务模型调整网络规划和运营策略。
从技术层面来分析,信令风暴问题需要从移动终端、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多个层面来协同解决。针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大量采用心跳机制以维持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以及快速休眠特性对网络带来巨大信令负担这一状况,可以通过PCH状态控制及快速休眠(Fast Dormancy)机制来减少大量的RRC接入信令。使用Fast Dormancy机制后,RNC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SCRI信令后,不必释放RRC连接,只需将移动终端的状态驻留在CELL_FACH/PCH态,从而最大限度减少RRC信令。此外,为了提升CELL_FACH状态下数据传输的效率,3GPP R7和R8提出了增强型公共信道(HS_FACH/HS_RACH以及CELL_FACH_DRX)。基于此种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所产生的大量小数据包能够在CELL_FACH上传输,移动终端无需在RRC态和下行链路空闲(IDLE)态之间切换,节省了由于状态切换引入的信令资源浪费。
对于重复激活信令现象,移动终端厂商应该规范终端行为,对网络下发的拒绝原因做出合理的处理。而3GPP R10引入的T3446定时器可以作为退避计时器(Backoff Timer),进一步规范网络对终端的控制策略,一旦探测到终端的重复激活行为,网络侧可以启动Backoff Timer定时器控制移动终端的等待时间。在现网尚不支持3GPP R10的情况下,核心网可以通过构造虚假激活避免大量重复激活信令对网络造成的冲击。
通过引入智能寻呼,缩小寻呼范围以及空口寻呼量。在UMTS网络中,寻呼信令对无线接入网络(RAN)造成了严重的负荷。若用户处于IDLE/URA_PCH状态之下,寻呼信令会下发到整个LA/RA/URA区中的所有用户。为此,在UMTS网络中需要引入分级寻呼机制,根据用户的移动规律,先在用户经常活动的小区范围内寻呼,寻呼失败再在整个LA/RA/URA区内进行寻呼。
LTE提供了更有效的智能寻呼解决方案,能够根据移动终端的移动性选择不同范围的寻呼控制,对于低速移动的移动终端,启用单一基站(eNodeB)寻呼,而对于移动性较高的终端,则可以进行基于跟踪区(TA)或者跟踪区列表(TA List)的寻呼控制,以此达到寻呼开销与寻呼效率之间的平衡。
2.2 推进网络体系架构向LTE演进
和升级
LTE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接入技术为基础,采用扁平化的全IP架构,相对于2G/3G网络,LTE能够为移动互联网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支撑能力。其技术优势体现在:
(1)OFDM、MIMO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提升频谱效率,为用户提供更高的无线接入速率。在4×4 MIMO及64QAM的条件下,其上行速率可达170 Mb/s,下行速率高达300 Mb/s,分别为3GPP R8 HSPA的8~9倍和3~4倍。具有高速率、高频谱利用率、高吞吐率特点的LTE网络完全能够承载移动电视高清视频类移动互联网应用。
(2)LTE支持对称及非对称的带宽分配策略,运营商能够灵活设置载频。视频电话、UGC等对上行带宽有较高要求的移动应用能够从中获益。
(3)更短的网络时延,控制平面的时延不超过100 ms,而用户平面单向时延不到5ms。交互式应用,尤其是互动类网络游戏能够获得与有线网络相当的高质量用户体验。
(4)LTE各基站之间建立的X2接口支持高速移动条件下的无缝切换。上述特性保证了LTE网络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具有更强的适配性。
目前,3GPP组织在其LTE计划中提出了演进的分组系统(EPS)系统,以构建一个简单通用,能够集成现有业务和应用的网络系统,为用户提供丰富、高质、无缝业务体验及灵活可靠的业务体验,为运营商提供可管、可控的运营能力[13-14]。EPS系统架构包括演进的分组核心网(EPC)和演进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如图4所示。
在接入网E-UTRAN一侧,eNodeB节点包含了UMTS网络中NodeB节点的所有功能,并部分集成了RNC的功能,网络结构更趋扁平化。由于信令处理流程大幅简化,呼叫建立时延及数据传输时延缩短,提升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用户体验。此外,由于eNodeB节点之间通过X2接口相连,并且采用IP技术传输,终端设备在移动过程中能够保持无缝切换,从而有效提升业务的移动性。eNodeB节点与EPC中的多个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和信令网关(S-GW)通过S1-MME和S1-U接口建立连接,这样终端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始终与驻留在相同的MME/S-GW上,由此减少了接口间的信令交互。
EPC是LTE的核心网,在EPC中网络控制平面与用户数据平面分离,同时其用户平面更趋向与扁平化,能够应对网络流量的迅速增长。EPC系统采用全IP化的传输技术,移动终端即使在不同的接入技术之间进行切换也能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在EPC系统中,移动终端一旦接入系统,便会被分配一个IP地址以建立默认承载,该承载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的整个过程永久存在,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在任何时刻均IP可达,移动应用能够真正实现“永久在线”。S-GW和公用数据网网关(P-GW)是用户平面的主要网关设备,而信令处理功能则从3G网络中的服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支持节点(SGSN)节点分离出来,单独构成一个新的功能实体MME,这种控制平面与用户平面相分离的结构使得MME只需要负责用户及会话管理的相关控制,如NAS信令、移动性管理、切换控制、核心网节点选择,而S-GW则专注于用户数据传输与路由切换。
2.3 异构接入网络的融合
多种移动网络趋向融合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要求,EPC架构既支持3GPP标准的UMTS、LTE接入方式,同时也支持CDMA、WLAN、WiMax等非3GPP标准的接入能力,能够实现对2G/3G/LTE/WLAN等异构网络的融合。构建融合分组域是提供数据业务的关键,为此可以分阶段实施融合。前期可以采用独立建设方案,后期随着用户及业务量的增长,完成对不同分组域的融合。在实施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优先完成2G/3G与EPC的融合,后续实施无线局域网(WLAN)等非3GPP标准与蜂窝网间的融合,提升WLAN业务访问体验,分流运营商自有数据业务和提供更高的接入带宽,最终实现2G/3G/LTE/WLAN的共核心网建设。
3 结束语
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正以更加神奇的速度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移动应用的基础承载网络,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的IP网络在移动性管理、轻量级IP协议适配、异构网络多接口接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在继承传统互联网开放创新特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应用和话音业务的话务模型,这对按照长连接/峰值吞吐量设计的移动通信网体系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以IPv6为基础的移动性管理方案对移动互联网的可用性、效率和可扩展性具有重要价值。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向纵深的发展,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会出现更多能力受限的终端节点存在IP通信的需求,为存在能力差异的终端节点设计规范的轻量级IP协议是保证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逐步融合的基础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无线接入方式,通过多接口实现异构网络技术的融合,能够为移动应用提供更多的带宽资源和更可靠的网络传输保障。
小包比例、短连接以及信令/流量比显著增加是移动互联网话务模型的典型特点,这给移动通信网络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并影响着网络进一步的流量承载和长期盈利能力。对于“信令风暴”给网络带来的巨大冲击,需要终端厂商、设备商、网络运营商共同努力,从设备,网络两个方面协同解决。而LTE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标准,采用全IP、扁平化的体系架构,并且支持2G/3G/LTE/WLAN等异构网络的融合,能够为移动互联网提供强大的业务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年国内移动终端发展特点及2013年一季度状况[EB/OL]. (2013-06-10).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5214847/n15218234/15475540.html.
[2] Gartner. Forecast: Smartphone Production by Chinese Manufacturers, 2011 to 2016 [EB/OL]. (2013-06-10). http://my.gartner.com/portal/server.pt?open=512&objID=202&&PageID=5553&mode=2&in_hi_userid=2&cached=true&resId=2284915&ref=AnalystProfile.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2.
[4] 爱立信. 爱立信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 [R]. 瑞典: 爱立信. 2013.
[5] 阚志刚, 黄晖, 马建. 移动IPv6概述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2,8(3):20-23.
[6] KEMPF J. Goals for network-based localized mobility management (NETLMM) [S]. IETF. 2007.
[7] MOSKOWITZ R, NIKANDER P. Host Identity Protocol (HIP) Architecture [S]. IETF. 2006.
[8] BORMANN C, CASTELLANI A P, SHELBY Z. Coap: An application protocol for billions of tiny internet nodes [J]. Internet Computing, IEEE, 2012,16(2):62-67. DOI: 10.1109/MIC.2012.29.
[9] MULLIGEN G. The 6LoWPAN architecture [C]//Proceedings of the 4th workshop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s, 2007, New York, NY, USA: ACM, 2007:78-82. DOI: 10.1145/1278972.1278992.
[10] WINTER T, THUBERT P, BRANDT A. RPL: IPv6 Routing Protocol for Low power and Lossy Networks [S]. IETF. 2011.
[11] BLANCHET M, SEITE P. Multiple Interfaces and Provisioning Domains Problem Statement [S]. IETF. 2011.
[12] 3GPP TS 23.861. Multi access PDN connectivity and IP flow mobility (Release 9) [S]. 3GPP. 2011.
[13] 艾明,田野,徐晖. LTE-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使能技术 [C]//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 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 2011:8.
[14] DAHLMAN E, PARKVALL S, SKOLD J. 4G: LTE/LTE-Advanced for Mobile Broadband: LTE/LTE-Advanced for Mobile Broadband [M].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NY. 2011.
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统一于金融服务商与电信运营商之下的金融实时信息推送系统,将信息分类管理与深度挖掘信息价值这一理念融入金融服务中并通过网络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将构想得以实现,通过将现有技术进行整合再应用,进一步发挥了已有技术的价值。
关键词:Java开发语言;B/S开发模式;蓝牙
1 项目建模与结构优化
1.1 系统整体目标分析
本项目旨在构建这样一个系统:以用户需求和银行相关业务为导向,将互联网、报纸、相关机构等信息源进行人工采集和整合,以用户的定制和兴趣分析为依据,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重组和匹配,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提醒和推介,用户按照自身需要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该信息,系统通过支持手机移动上网和pc机上网的方式将及时精准信息推送给可能需要的用户。在手机移动上网服务和电脑b/s模式网络服务支撑下,用户可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减少信息传递的滞后性,真正实现实时信息推送服务,发挥信息的时效性价值。
1.2 系统模型说明
通过分析和调整,我们将系统模型划分为以下主要模块(如图1):
(1)异构信息源整合部分。
该部分主要通过人工对互联网、报纸、相关可用系统内数据、相关机构信息、银行内部渠道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筛选,结合工作人员的经验和业务知识将其中有用部分输入到系统的及时信息库中。
该部分为系统的基础部分,其核心是对异构信息进行人工整合。整合后数据质量取决于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信息分析、鉴别能力,是工作人员经验与知识价值的体现。同时整合后的及时信息数据库是系统提供及时精准信息推送服务的信息来源库,因此其质量又直接决定了用户推送服务的质量和后继信息应用及其价值的实现。
(2)信息组织、增值部分。
本部分是在上述异构信息源整合后获得的及时信息库基础上,结合银行已拥有的客户资料数据和用户提交的相关定制要求,以此为指导对及时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有价值的信息与需要该类信息的客户进行匹配。通过对信息的重新组织,使信息的潜在价值被激发,为满足用户需求作好准备工作。
(3)信息推送服务部分。
本部分是在上述已匹配好用户与信息的基础上,获取银行已有的客户联系方式,依托移动服务运营商,以手机短信推荐的形式向用户推送可能对其有用的信息。鉴于手机数据传递业务对数据量的局限性,此部分推送的仅仅是有用信息的概要情况,包括标题、时间、访问方式等。给定信息详细内容的访问方式,使对某条信息感兴趣的用户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手机上网访问或pc上网访问相应的内容。
(4)信息显示平台部分。
该部分旨在构建一个可通过手机和pc两种方式访问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显示平台,该平台在用户信息推送服务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进一步对相关用户提供详细的信息内容服务。平台采用当前流行的b/s网络服务模式,用户在pc上无需安装任何软件,只需要通过网页浏览器即可访问系统平台,获取所需信息。
1.3 系统业务分析
我们采用uml中用例图来表示系统的业务,从工作人员的视角和客户的视角来分析系统的业务功能,其具体表示如图2所示。
2 PC机部分设计
2.1 系统采取的方法
通过收集大量的真实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实际可用的系统,模拟现实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实时金融信息推送服务的过程和方式。经过试用和改进,最终将系统推广使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2.2 采取的技术
系统可采用Java开发语言和基于Jsp的B/s开发模式,构建一个综合的应用系统,系统的组成包括一个信息处理后台、一个配套信息显示网站、一个金融信息检索词典和一系列基于不同渠道的信息推送模块。它们相互协作,完成实时性的金融信息推送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2.3 可行性说明
开发这样一个系统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难度不大,且开发风险较低,特别是Java语言的平台无关性和易维护性可以满足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系统兼顾到应用中多方的利益,因而商业风险也很小,其推广应用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2.4 操作部分
根据前期系系统分析、设计以及数据采集我们实现了数据库的设计,以MYSQL软件为工具创建关系数据库,设计过程如图3所示。
代码部分采用Java开发语言和基于J印的B/S开发模式。在数据库设计中,将上述六个阶段不断循环反复,达到最优数据库体系。
(1)构建信息处理后台,将从银行获得的实时信息及时发布到后期建设的显示网站,供用户查询相关消息的详细信息。
(2)配套信息显示网站,建立ASP网站,并与数据库实现对接。
(3)金融信息检索词典,利用前期搜索的海量金融词汇和MySQL实现金融词汇查询功能,方便用户查询收到信息当中包含的金融词汇,以便做出正确、快速的投资决策。
(4)基于不同渠道的信息推送模块,主要是实现PC机与手机的对接,构建用户查询信息的双向渠道,完善体系。
3 手机部分设计
3.1 手机平台选择
金融服务商需要将即时信息个性化的传递给注册客户,采用通过3G手机终端向客户发送个性化短信息的方式,其短信息内容即是客户所注册账户相关发生的金融信息。因此需要用到PC端向手机群发短信的功能。由于还没有投入产业化,实验时不一定能得到电信运营商的支持,因此选择使用相当大的一部分手机都已支持的蓝牙无线网络替代。使用Linux操作系统的pc机通过蓝牙适配器可在试验阶段方便的同手机通信。因为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存在多样性,目前存在Symbian、Palm OS、win ce以及Linux等,考虑到今后软件的跨平台性、易移植性和易布署性,所以选择使用的开发语言为Java。
技术要求:(1)通过c语言或者c++语言,基于蓝牙域的套接字网络编程,开发服务器的无线通信接口。(2)通过J2ME,提供蓝牙API可供调用,开发手机上元线通信模块。
3.2 手机通讯方案
通过手机终端获得信息之后,不在PC机旁的客户可以立即通过手机专用网络进入本系统查看消息详情与分析师的最简单评价。利用现今已很成熟的手机浏览页面的功能。考虑两种功能比较简单的嵌入式浏览器实现方式:(1)利用手机已有的浏览器(需要使用程序调用)。(2)实现一个简单的嵌入式浏览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运行在后台。它负责处理http协议,包括向指定站点发送http请求(re-quest)和接收站点回复(response)的http内容并进行处理;一部分为GUI显示,将收到的http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技术要求:(1)tep/udp网络通信;(2)b,http协议。
3.3 操作部分
(1)c和c++语言的应用。
(2)J2ME的初步实验,试做初步的Java程序,并在3G手机上顺利运行。
(3)找到可参考学习的http协议实例并采取针对性研发。
(4)采用蓝牙网络,在pc端使用Linux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提供了BlueZ协议栈和相应的工具,可以基于该协议栈很方便的开发服务器的无线通信模块。使用Linux操作系统的pc机通过蓝牙适配器可以很方便的同蓝牙手机通信。
(5)实现实验时真正将信息通过蓝牙发送到手机端。
3.4 实现部分
(1)将理论知识用技术来实现,完成PC端向手机客户端群发个性短信息功能。
(2)确定所要实现的方式,完成手机浏览系统页面的通道。
(3)手机部分完成后与PC数据库联系起来,相互激励与响应,成为可行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