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社区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 糖尿病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计划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病史、治疗、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制订的。我们把双龙社区住院门诊及社区普查所掌握的糖尿病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并全部输入计算机。评估患者的身体、心理及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详细的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整体化服务。
健康教育的形式
宣传手册发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院在门诊及住院部显要位置都设置了宣传栏,放置了大量宣传手册,可供社区居民随时拿取。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阐述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起到科普宣传的效果。优点显著,推及面广,节约人力;缺点是对于文化基础差的人而言,作用深度不够。
群体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室实施群体小讲课,参加人员由数人至十余人不等,由全科医师负责授课,讲授内容广泛,均为糖尿病有关知识。时间不定,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具体安排。这种授课方式易为患者所接受。由授课人将内容制成课件,以电教形式授课。优点是直观、生动,由于许多资料细节配有图片说明,通俗易懂,且普及面广。
个体化家庭教育:根据患者年龄、文化水平、病程、有无并发症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接受程度不同的教育。对个别病情较重、行动不便、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我们则定期进行家庭随访或个别指导。我们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糖尿病患者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成员有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没有家属的配合,糖尿病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的开展很困难,也就谈不上糖尿病的良好控制。
健康教育的内容
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向患者介绍糖尿病一般知识,包括糖尿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发病原理、分型、诊断、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治疗原则等。
饮食指导: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学会自我饮食管理,控制热能, 维持标准体重,兼顾患者的生理营养需求。
运动指导: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中的有效疗法之一,适当有效的运动可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利用,有效增加自体胰岛素分泌,有利于血糖控制,促进全身代谢。应与患者共同讨论喜爱的运动内容并共同设计安全适量的运动形式。
心理指导:糖尿病具有病程長、并发症多、易反复等特点,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行为。因此,思想负担重,对生活没有信心,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病人了解糖尿病,认识糖尿病,使其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和安全感,并有针对地实施心理治疗,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药物指导:当饮食和锻炼不能控制血糖时,口服降糖药是最基本的治疗。在应用药物时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口服药的种类、作用特点、服药方法及不良反应。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应介绍胰岛素的种类、作用特点、保存方法、注射方法及注射时间、常见不良反应等。
糖尿病并发症的教育:包括低血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的防治;心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的病变、肾脏病变、腿部病变、糖尿病足的防治。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并发症的可能性和风险性,使患者认识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极大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并改善预后。
讨 论
社区内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在临床以及社区如何加强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已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诊疗也有增效作用,是综合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尿病社区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评价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疗效。方法:选取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27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37例,干预组每周一次进行督促的糖尿病教育,对照组给予普通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经9个月的干预,比较两组的病情控制情况。结果:干预组的糖化血红蛋白A1c、体重明显改善,差别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社区糖尿病教育效果明显、经济,是一种成熟有效的管理糖尿病的科学模式。
糖尿病发病率随人们生活方式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而逐年快速增长,它多种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简称IDF)推测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80亿糖尿病患者。目前,全球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1]。糖尿病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花费高,致残致死率高,因此,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生,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所在。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一直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现将274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襄阳市樊城区柿铺社区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74人,(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餐后血糖≥11.1 mmol/L,无症状者不同时间测量两次),随机分为干预组137人(其中男64人,女73人),对照组137人(其中男62人,女75人),确诊时间在1—14年,年龄42—74岁,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治疗药物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合并肾功能不全、急性冠脉综合症、脑血管意外、以及其他急性并发症。
1.2 方法 干预组每周进行一次糖尿病教育,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治疗、合理运动、血糖监测方法、药物治疗等等,以讲座的形式为主,辅以光盘放映,每次有问卷或提问,每月参加少于两次者不参加最后的统计,最后有130人完成了实验过程(男59人,女71人)。对照组常规门诊随访,辅以电话随访,有128人(男60人,女68人)最后完成了实验。每组患者实验前和结束时必须检查糖化血红蛋白A1c和体重。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都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_)±s)表示,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处理。数据首先进行方差齐性分析,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之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数据不满足方差齐性的,采用数量变换转换为方差齐性。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前,两组体重和糖化血红蛋白A1c无显著性差别,实验结束时两组体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体重治疗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干预组,体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糖化血红蛋白A1c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討论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目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情况不容乐观,按照我国2010年的指南标准,以糖化血红蛋白A1c<7% 为达标,达标人群仅仅只占四分之一[1]。患者进行了治疗,但不规范的治疗不仅浪费大量的金钱,也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原因关键在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以及由于无知导致无畏。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作为糖尿病治疗成功的关键,其重要作用就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重视,从而自觉的与医师配合治疗,系统管理自己的病情,达到治疗效益最大化[2]。
本组患者在观察前,糖化血红蛋白A1c的均值>7%,提示普通糖尿病患者人群糖尿病的达标率低。经过9个月的干预,干预组的糖化血红蛋达标,与干预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中心性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干预组的体重比干预前有明显的降低约3kg,其糖化血红蛋白A1c的达标,与其体重的改善关系密切,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进行腰臀比的观察[3]。而对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A1c和体重与治疗前均没有明显改善。
进行糖尿病教育的方式很多,此观察实验说明,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目前还是一种值得继续推广落实的科学有效模式[3,4]。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国糖尿病杂志[J], 2012,20 (1):s1—s37.
[2] 潘长玉. 中国城市中心医院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 ,20(5):420-424.
[3] 章晓红,盛燕儿, 王光利,等.糖尿病社区俱乐部模式管理效果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375-1376.
[4] 贾春霞,申罗英,张开凤,等.信息管理系统参与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0):70-71.
糖尿病社区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4月2015年5月期间该社区负责管理的1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临床相关诊断标准[2]。 根据不同的护理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7例患者中的男性患者有37例,女性患者有30例;年龄范围:47~85岁,平均年龄:(53.7±5.8)岁; 病程范围:3~16年,平均病程:(12.8±4.7)年。 观察组73例患者中的男性患者有41例,女性患者有32例;年龄范围:49~87岁,平均年龄:(54.1±5.5)岁;病程范围:4~17年,平均病程:(12.5±4.9)年。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饮食控制、定期血糖检测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社区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建立健康档案首先, 社区护理人员应该对社区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病程、病史等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患者的血糖值、 尿糖值、并发症等疾病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然后为每位患者均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2]。
1.2.2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需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由于疾病以及药物副作用的折磨,患者经常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会放弃治疗。 针对这种情况,社区护理人员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尽量消除或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3]。
1.2.3用药护理患者如果处于患病初期, 护理人员则需要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降糖药来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要给予患者胰岛素进行治疗,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详细介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胰岛素注射方法、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4];如果患者首次使用胰岛素 ,护理人员则需要对患者详细讲解胰岛素笔的安装及注射的动作要领及注射技巧,让患者能够自行注射。
1.2.4生活和运动干预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来进行饮食指导,要严格控制含热量较高的食品,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必要营养成分,多给予患者蔬菜、燕麦、荞麦等高膳食纤维食物;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血糖仪,让患者加强血糖监测。 除了饮食治疗外,运动治疗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可以鼓励患者通过散步、快走、骑自行车、太极等合理的运动来改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使患者体内多余脂肪进行消耗。
1.3疗效标准
1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数等糖尿病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 2采用SDSCA对两组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 , 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依从性、血糖监测、足部护理五个部分的内容,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依从性越高[5]。
1.4统计方法
对该研究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生化指标检测情况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的SDSCA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依从性、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的SDS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工作后,两组患者的SDSC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观察组患者五个部分的SDSC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注:与护理前比较,aP<0.05;与 ,b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如果患者没有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经常会出现眼、肾、 心脏、血管、神经等各种组织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随着人们生活、 饮食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大幅度上升的增长趋势, 已经成为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6]。 糖尿病主要以发病率高 、发展速度快、病情难控制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为主要的临床疾病, 并且该病属于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 如果患者不坚持服药,或者饮食、生活习惯不科学,均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必不可少。
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给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运动计划等,让患者尽量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并且始终贯穿于患者的治疗工作中,不断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社区这个途径拉近了医患关系, 能够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互换关系,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让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以及生活方式, 让患者在社区这个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在该次研究中,将该社区负责管理的1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依从性、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的SDSC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社区护理措施能够快速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摘要:目的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措施以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 选取于2012年4月—2015年5月期间该社区负责管理的1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73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并比较常规护理和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依从性、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的SDSC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社区护理措施能够快速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社区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由统计数据所知, 社区护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控制的一个最有效方法。 在社区中积极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得到普及, 使患者不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生存能力及质量, 对于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稳定及降低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因此,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使其社区疗效得到明显提高, 积极探索适宜的护理措施, 研究分析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 年10 月2015 年10 月期间的社区老年患有糖尿病的70 例患者资料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其中有37 例男患者, 33 例女患者, 患者年龄在63~79 岁之间, 患者平均年龄 (61.8±3.2) 岁, 患者病程在1~19 年之间, 平均病程 (8.6±2.4) 年, 有7 例患者为1 型糖尿病, 63 例患者为2 型糖尿病, 15 例患者具有合并症。
1.2 社区护理的干预措施
详细了解收集的70 例患者有关资料, 并每月访视两次, 每月组织患者参加一次健康教育讲座, 对患者病情变化要进行跟踪监控, 并与患者实际状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及时将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对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 使老年糖尿病患者深入了解糖尿病致病因素、 发病机制及临床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等内容, 使患者提高对血糖指标控制的重视程度才能糖尿病得到有效治疗, 深入了解糖尿病治疗药物的要点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有关要求, 生活规范并有规律性、注意卫生、对感染进行科学预防。
在饮食方面, 提高对饮食护理的高度重视, 也是对临床疗效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原则上基于对患者血糖指标的科学有效地控制, 根据患者自身体重对摄入的总能量进行合理控制。 在运动护理方面, 应使患者对运动护理方法的重要性提高重视, 指导患者结合自身实际多参与慢跑、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采取定时定量方法将运动量不断加大。 结合患者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运动护理方案, 在参与运动过程中不可空腹[2]。
在对产生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方面, 对患者食欲变化状况进行密切观察, 是否存在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 尤其要注意到患者产生血管性病变, 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具体情况。 若患者在临床中产生并发症就要结合患者具体发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3]。
1.3 评价标准
对患者干预前后半年的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糖尿病生化指标, 及体重指数、血压等按照SF-36 量表开展生命质量问卷调查, 客观评价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问卷中主要涉及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肌体疼痛、总体健康四方面的生理评价, 以及活力、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及心理卫生四方面心理评价, 按照患者填写问卷的具体评分做出比较可观的评价[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上述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半年时间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 经测定可发现患者的体重指数、 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指标、血压等指标都降低的程度比较明显, 患者健康相关行为也得到较为显著的改善, 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前相比较, 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也不断提高, 患者上述几方面数据相对于护理干预前, 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糖尿病患者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对我国经济带来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影响。 为此, 应对老年患者糖尿病的发展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不仅要采取比较正确的治疗方法, 更应采取专业指导措施, 而作为护理工作重要延续的社区护理就更凸显出重要性。 该文通过对收集患者的有关研究, 在社区护理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明显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等指标, 相对于干预前, 改善效果十分显著。 患者接受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够使其认知疾病的能力明显提高, 不良生活习惯得到明显改变, 使血糖指标明显降低。 护理人员在社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对患者定期进行指导及随访, 关注患者的饮食和运动, 定期监控患者血糖指标变化情况, 使患者接受社区护理, 通过在运动及饮食方面的配合, 实现对各类并发症的有效预防[5]。 每月通过组织交流会, 由控制血糖效果明显的患者将经验向其他患者进行讲述, 也可由产生并发症的患者讲述经验教训, 继而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糖尿病患者对医嘱的遵守情况对其临床疗效具有直接影响, 若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其生存状态将与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 采取社区干预措施, 在遵医行为方面收集的70 例患者由干预前的34 例患者提高到干预后的68 例患者, 明显提高一倍。 大部分患者都能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与患者不断变化的其它指标不存在任何差异。 充分表明糖尿病患者提高遵医行为, 能够使其积极参防控疾病, 使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而且, 如定期运动、对病情的自我观察、与人主动沟通等其它健康相关行为也表现出明显好转, 相对于干预前, 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另外, 在SF-36 各维度得分方面, 干预后患者的数据普遍高于干预前的数据, 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有效的社区护理对于促进患者临床疗效的提高及生存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 社区护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新医改进行适应的重要举措。 产生糖尿病与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习惯不科学及肥胖等因素都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相当多的患者因服药不及时、饮食搭配不合理等加重病情。 因此, 患者只接受医院治疗已不够, 社区护理才能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使患者存在的问题能够随时被发现, 进而实现对疾病的有效防控。 应使糖尿病患者在社区护理中不断提高遵医率及自我管理意识, 对血糖指标才能有效控制, 降低产生并发症的机会[6]。 而且, 对糖尿病患者加强必要的健康教育措施, 在社区内通过健康讲座, 使患者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指导患者并掌握其血糖指标变化情况。 最后, 还应患者加强沟通, 对心理加强护理, 将焦虑、焦虑等不良情绪予以及时解决, 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倡导家庭应更多的支持患者, 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定期参与一定活动量的运动并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护理人员也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具体表现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 不仅能够确保营养平衡, 还能降低患者的胰腺负担。
摘要:目的 针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的社区老年患有糖尿病的70例患者资料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取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及并发症护理等干预措施, 并跟踪管理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患者实施半年的护理干预措施, 体重指数、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血压等指标的降低程度都比较明显, 与患者护理干预前的有关情况进行比较, 可发现患者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善也比较明显, 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也不断提高, 相对于护理干预前, 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点, 可使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命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可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敏.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依从性的影响[J].海峡药学, 2013, 8 (3) :87-91.
[2] 纪文英, 黄泽泓, 陈慎仁, 等.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的调查[J].护士进修, 2014, 10 (21) :125-128.
[3] 林萍.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6 (11) :89-92.
[4] 李俊, 刘朝杰, 李宁秀, 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大学报, 2013, 9 (15) :68-71.
[5] 罗少莊, 邱翠竹, 朱倩华, 等.糖尿病患者遵医情况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4 (11) :71-76.
糖尿病社区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2011 年7 月2012 年7 月期间在我社区进行护理的50 例糖尿病患者, 所有患者经诊断均为糖尿病患者, 50 例患者中均无肝功能异常、精神异常等疾病[2]。 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 例。 观察组的25 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17 例, 女性8 例, 年龄分布在23~79 岁, 平均年龄为49.6 岁, 病程1~15 年之间, 平均病程6.8年。其中I型2 例, II型23 例。对照组患者25 例患者, 男性患者15 例, 女性10 例, 年龄分布为22~81 岁, 平均年龄为51.2 岁, 病程1.2~16 年之间, 平均病程7.2年。其中I型4 例, II型21 例。所选的50 例患者经过检查, 他们的临床病症均符合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基本情况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具体方法
社区给予对照组的是常规护理, 主要是监测和控制患者的饮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用药指导以及保持社区活动环境等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人性化护理, 包括1饮食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提供饮食指导。 糖尿病患者要坚持以粗粮为主食, 饮食必须少糖、少淀粉、少盐, 坚持摄入高纤维素、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等温和性食物。 社区护理人员根据少食多餐、 膳食平衡等原则为糖尿病患者制定食谱, 餐前餐后为患者及时检测血糖, 有助于患者利用合理的饮食习惯帮助患者改善营养状况、增强体质。[3]。2心理健康指导: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并发症, 极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焦躁的心理, 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 影响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应该事先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 通过了解既往病史来对患者制定人性化护理方法。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让患者能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从而配合治疗。 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对话,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3胰岛素使用:护理人员要根据医生的医嘱, 实时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再根据医生所开的药方来对患者进行胰岛素的注射。 胰岛素一般在餐前半小时进行注射, 而血糖较高的患者则要在餐前一小时进行注射[4]。 4运动指导:运动是缓解糖尿病的一个巨大措施。 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增强体质, 还能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 从而使患者体内糖物质能够得到消耗, 以达到降低患者体内血糖的目的, 这就能进一步缓解糖尿病病症。 社区的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医生为患者所指定的运动计划, 来监督和鼓励患者执行, 同时还要督促患者的家属进行监督, 规定患者在一个星期内必须达到2 次以上的运动量。 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素质来额外安排运动量和运动方式, 注意要以患者可承受力为主。 在患者的运动过程, 护理人员必须进行陪同, 这是为了避免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意外。
1.3 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护理后的护理效果、病情控制情况以及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等方面情况。 护理效果:评价依据为患者在住院期间空腹测量血糖数据以及患者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值。 显效:空腹血糖在7.1 mmol/L以下, 或者降低大于30%, 餐后2 h血糖在8.1 mmol/L以下, 或者降低大于30%;有效:空腹血糖在8.2 mmol/L以下, 或者降低幅度为10%~30%, 餐后2 h血糖在10 mmol/L以下, 或者降低幅度为10%~30%;无效: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降低幅度均在10% 以下[5]。 护理满意程度表为我社区自行设计, 表格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内容。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形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2%, 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72%,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形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 生活习惯和日常饮食不健康等问题使糖尿病逐渐成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它的主要特征为血糖升高, 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 糖尿病虽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 然而, 目前医学的不断发展却还是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目前只能通过预防和控制患者的血糖来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的主要特点就是病程长, 而且容易复发, 糖尿病病情严重时还会伴有许多并发症, 如眼睛失明、体内蛋白质代谢紊乱等。 社区作为服务型组织, 必须要为群众排忧解难。 糖尿病作为多发病, 许多患者及家属都深受其害。 然而由于对于糖尿病缺乏认识、 不了解具体的护理手段等多种原因使糖尿病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一种疾病。 为此社区应该充分发挥作用, 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让患者感到舒适及满意, 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人性化护理指的是一种优质护理模式, 它是以患者为中心, 展开一系列的优质护理来达到提高患者心理及生理舒适度的目的。 用言语、情感等方式来帮助患者改善消极的心理状态, 能够让患者积极配合社区的治疗, 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状况。 人性化护理主要是通过缓解、改善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 从而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能偶提高治疗主动性和积极性。
该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经人性化护理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 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出28%;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2%, 比对照组高20% 。 可见加强糖尿病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明显, 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患者实行人性化护理, 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 帮助患者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说明人性化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值得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2011年7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社区进行护理的50例糖尿病患者, 将这50例患者随机地进行分组,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25例患者接受社区给予的常规护理, 观察组25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进行人性化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后的护理效果、病情控制情况以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 观察组25例患者在接受人性化护理后, 取得了满意效果, 患者的护理效果、病情控制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等方面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形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方式, 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 帮助控制糖尿病病情、提高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说明社区采取的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中效果极佳,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糖尿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佐建华.糖尿病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7) :134-135.
[2] 段华芬.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6) :67-68.
[3] 魏年英.探讨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13) :117-119.
[4] 袁向芳.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6) :275-276.
糖尿病社区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兆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录在册的糖尿病患者中, 方便抽样选取15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68 例, 女82 例;年龄45~78 岁;糖尿病程8~25 年, 其中15 年以下98 例, 15 年以上52例。 纳入标准: ①依据1999 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 7.0 mmol/L;餐后2 h血浆血糖浓度> 11.1mmol/L;②2 型糖尿病患者;③年龄为18 岁及以上;④具有听、说、应答能力并且愿意参与该研究。 排除标准:①神志不清、不合作、语言表达不清者;②伴精神系统疾病或精神病史者。
1.2 干预方法
成立护理干预小组, 结构合理, 有1 名组长和3 名护士组成, 讲座从糖尿病基本知识 (包括血糖监测, 胰岛素保存、注射技巧) 、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等方面设计, 每周五下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楼小会议室进行健康教育, 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讲课, 时间控制在45 min左右。 实验组所有患者均在社区建立个人信息和管理档案, 本着自愿的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对所有研究对象实施社区综合护理干预。
1.2.1 糖尿病基本知识及自我管理干预糖尿病基本知识主要包括糖尿病的症状、诱因、低血糖的常见原因以及胰岛素保存、注射技巧等内容。 社区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认识饮食疗法、 运动疗法的内容和降糖药物的正确服法以及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社区护士制定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让更多的患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患者利用这些知识可以更好的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1.2.2 心理干预糖尿病并发症多, 而且病程长, 易反复住院, 给家庭带来负担, 个别患者甚至丧失了劳动能力, 这些都是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诱因[5]。 有临床研究发现, 大多数糖尿病人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障碍, 如焦虑、抑郁、急躁易怒、悲伤等[6]。 情绪的好坏与病情发展紧密相关, 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血糖的稳定, 相反的,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使血糖升高, 甚至加重病情[7]。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心理, 社区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向患者告知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重要性, 消除紧张情绪, 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饮食干预饮食干预的目的是让糖尿病患者充分认识到饮食疗法的重要性。 Miller等[8]研究证实饮食治疗在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方面有效。 饮食疗法仍然是控制血糖的基本疗法之一,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 是否有并发症, 不论是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者是注射胰岛素治疗, 都要控制饮食。 李晓慧[9]对糖尿病患者100 例进行为期3 个月的饮食干预, 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的餐后小时血糖明显降低, 体质指数、腰臀比明显下降, 疗效优于对照组。 该研究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和劳动强度、计算每日总热量, 确定三大营养素供给量并推荐配餐、食谱。 三餐中的早餐为全天总热量的1/5, 午、晚餐各占2/5。 食谱以总热量和三大营养素为基础, 适应个体差异和饮食习惯的主副食搭配, 配以图文并茂的宣传单一起发放[10]。
1.2.4 运动干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证实, 运动疗法, 不仅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 从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降低胰岛素抵抗, 起到降低血糖及稳定血糖的作用, 而且有效的运动有助于减轻体重、促进机体代谢, 运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以自我感觉良不劳累为标准;运动时间应选择在饭后1~2 h进行, 一般运动时间在30~60 min。
1.2.5 用药干预当饮食治疗不能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时, 应辅以药物治疗。 因我社区是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领办的社区, 对于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如果以前不服药, 通过饮食运动等方法不能控制高血糖患者, 社区护理人员将带领患者到市一院内分泌科门诊由专科医生给予开药, 后由社区护士管理用药。 社区医护人员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指导, 使其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并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指导患者用药期间不能自行调整药量, 更不能擅自停药, 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执行。
1.3 收集资料
纳入研究对象时釆用研究者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 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 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由社区护士对入选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 血压, 晨起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餐后血糖。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釆用EXCEL2003 软件处理, 釆用配对t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糖尿病相关检验指标比较干预前后, 150 例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我们知道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长期的慢性高血糖状态会引起人体的组织, 尤其是眼、肾、神经以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 功能不全或衰竭[11], 经确诊, 通常需要终生治疗, 并且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愈, 只能控制病情。 在社区内社区护士通过釆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可以激发患者自身责任和潜能,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帮助糖尿病患者有效地控制病情而有效的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相关指标的水平, 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12]。
①社区综合护理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灵活, 便捷的特点, 该研究患者均选自本辖区的糖尿病患者, 当患者在社区建立了个人健康管理档案, 在社区慢病管理范畴内, 按时参加社区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 那么患者的体重, 血压,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 胆固醇, 甘油三脂, 低密度脂蛋白较前改善, 这主要得益于社区的慢性病管理服务体系。
②社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水平。 该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6 个月的社区综合护理干预, 干预后患者空腹血糖由干预前的 (12.02±1.78) 下降到 (7.67±0.98) , 餐后2 h血糖由干预前的 (17.97±2.99) 下降到 (11.75±2.43) , 总胆固醇由干预前的 (7.54±1.88) 下降为 (4.98±1.23) , 甘油三酯由干预前的 (4.55±0.23) 下降为 (1.98±0.23) , 低密度脂蛋白由干预前的 (4.39±1.08) 下降为 (2.38±1.11) , 结果显示糖脂代谢指标明显好转。 干预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 分析原因可能为: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过程中, 社区护士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指导调整饮食热量分配, 合理搭配一日三餐, 同时鼓励患者坚持规律性的有氧运动, 坚持晚餐后运动有关。 运动时, 肌糖原分解供能使血糖浓度下降, 运动后, 肌糖原的损耗修复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成糖原存储, 使血糖水平再一次降低。 体育锻炼和饮食控制从整体水平上提高了机体能量的消耗水平, 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程度, 减少了体内的脂质堆积, 使胰岛的负担减轻, 从而使骨豁肌细胞增强了摄取葡萄糖的能力, 胰腺细胞增加了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最终促成了血糖水平的下降、血脂水平的改善。
摘要:对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所管辖社区的糖尿病患者中, 抽取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 进行综合护理干预6个月后, 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 胆固醇, 甘油三脂, 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水平, 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
参考文献
[1] 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3.
[2]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risk of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UKPD:38) [J].BMJ, 1998, 317 (7160) :703-713.
[3] 严励.社区护理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和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3, 2 (1) :50-52.
[4] 周爱民, 戴霞, 罗艳霞, 等.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2006, 15 (3) :149-151.
[5] 夏荣芬.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分析和防治[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19 (7) :170-171.
[6] 郭凤玲.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7) :644-645.
[7] Robin Whitte more.Translating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to Primary Care:A Pilot Study[Z].
[8] Miller CK, Edwards L, kissling G, el al.Nutrition education improves metabolic outcomes among other adul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rev Med, 2002, 34 (2) :252-259.
[9] 李晓慧, 郭兆秀, 冯秀娟.社区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和健康教育100例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08, 30 (9) :836-837.
[10] 丁兰, 丁静, 刘京芬, 等.从量化指标评价糖尿病强化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17 (7) :1243-1244.
[11] Tanis Liebreich, Ronald C Plotnikoff and Kerry S Courneya, et al.Diabetes Net PLAY:A physical activity website and linked email counseling randomized interven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type2 diabe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e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09,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