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范文第1篇
1、失业率是指() D
A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B失业人口与全部就业人口之比 C失业人口与全部劳动人口之比D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
2、某人正在等待着某项工作,这种情况可归类于() B
A就业B失业C非劳动力D就业不足
3、周期性失业是指() B
A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引起的失业D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4、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C
A磨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然失业
5、下列人员中,不属于失业人员的是() B
A调动工作的时间歇在家休养者B半日工C季节工D对薪水不满意而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
6、奥肯定理说明了() A
A失业率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B失业率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C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D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7、通货膨胀是() A
A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B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商品的价值量D以上都不是
8、可以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情况是指() C
A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并且在加剧的趋势B通货膨胀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C在数处之内,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2%-3%的水平D通货膨胀率每年50%以上
9、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而使物价并没有上升,此时() D
A不存在通货膨胀B存在着温和的通货膨胀C存在着恶性通货膨胀D存在着隐蔽的通货膨胀
10、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都很小
B在通货膨胀可以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也很大
C在通货膨胀不能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D在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都很大
1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B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D以上均不是
12、抑制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应该() A
A控制货币供应量B降低工资C解除托拉斯组织D减税
13、由于工资提高而引起的通货膨胀是() B
A需求拉动通货膨胀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C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D结构性通货膨胀
14、在下列通货膨胀的原因中,()最可能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C
A银行贷款的扩张B预算赤字C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D投资率下降
15、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A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D以上都不是
16、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 D
A失业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B工资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C工资与利润之间关系的曲线D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7、一般来说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 B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C水平线D垂线
18、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C
A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B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 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D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无关
19、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 C
A减少货币供给量B降低失业率C提高失业率D增加工资
20、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 B
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D不能确定
二、多项选择
1、按失业产生的原因,我们可将失业分为()ABCDE
A磨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愿性失业E季节性失业
2、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以下属于自然失业的是()AB
A磨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愿性失业E季节性失业
3、失业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为()ABC
A浪费劳动力资源B减少国内生产总值C影响社会安定团结D影响社会福利E企业减产
4、下列因素中,可能造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有()ABC
A过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B过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C消费习惯突然的改变D农业的歉收E劳动生产率的突然降低
5、按照价格上涨幅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包括()ABE
A温和的通货膨胀B奔腾的通货膨胀C平衡式通货膨胀D非平衡式通货膨胀E恶性的通货膨胀
6、从市场机制作用角度,通货膨胀可分为()CD
A预期的通化膨胀B非预期的通货膨胀C放开的通货膨胀D抑制的通货膨胀E混合的通货膨胀
7、菲利普斯曲线表明()CDE
A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越低B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高
C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高C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E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8、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有()ACD
A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B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直线
C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正值D菲利普斯曲线不是一条直线
通货膨胀与范文第2篇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它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和减少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利率, 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的政策。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直接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作为宏观调控政策, 它不仅是一经济政策更是一项公共政策。它具有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
首先, 货币政策的导向功能既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货币政策的颁布实施首先向公众释放导向信号, 引导公众投资消费。2018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保持在8%以上, 6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7%, 比年初增加9.0万亿元, 同比多增1.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8%。受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 公众消费倾向增大。2018年7月, 居民价格指数同比上升0.7%, 环比上升0.2%。反映居民消费 (CPI) 支出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中, 有六类出现环比上升, 特别是交通和通信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上升3.2%。
其次, 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是政府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 通过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2017年, 中央银行为消除流动性压力, 通过中期借贷便利 (MLF) 、抵押补充贷款 (PSL) 等工具弥补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缺口, 同时以7天期为主合理搭配逆回购期限品种, 张弛有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并根据“削峰填谷”的需要推出2个月期逆回购、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 (ContingentReserve Allowance, CRA) 等工具品种。这些操作向市场说明流动性影响因素, 同时表明央行的调控意图, 丰富央行流动性工具箱, 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合理稳定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增强了央行公信力和市场互信。
再次, 货币政策的分配功能。货币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作为公共政策首要解决的是向谁分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截至2017年末, 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2564亿元, 支小再贷款余额为929亿元, 扶贫再贷款余额为16161亿元, 再贴现余额为1829亿元。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抵押补充贷款, 主要用于支持三家银行发放棚改贷款、重大水利工程贷款、人民币“走出去”项目贷款等。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的信贷支持, 人民银行优先接受符合标准的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作为信贷资产担保品, 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合格担保品相对不足的问题, 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 有利于保障央行资产安全, 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
二、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转换
作为公共政策的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它可以正向通过引导、调控和分配功能, 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另一方面它的实施也会出现政策的负面效应, 导致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 引起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发生, 甚至二者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 告别了经济的短缺时代,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CPI高达24.1%的通货膨胀, 表现出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 总需求表现出过剩。针对当时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失衡局面, 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的《决议》中, 明确提出在整个“九五”计划期间 (19962000年) , 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适度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不变。作为公共政策的货币政策仍出台适度从紧的调控, 出现了导向性的偏差。同时对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关注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人们消费预期的下降, 消费需求萎缩, 社会总需求在金融危机过后需求不足, 没有充分的考量, 政策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总供求效应还是大于总需求效应, 宏观经济形势由通货膨胀走向了通货紧缩。
面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通货紧缩, 2002年我国实施以扩大内需为首要目标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表现出的是有效需求的相对过剩, 针对这一宏观经济形势, 央行从2003年9月到2008年1月, 存款准备金从6%上调到15%。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 许多境外资本纷纷回流, 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套利, 形成了以资产膨胀带动的商品市场的价格膨胀。作为公共政策的货币政策对总需求进行的调节, 从形式上分析是正确的, 但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出口。每一种需求都会影响供求平衡。事实上, 总需求过剩是一种表象, 是一相对过剩。与此同时居民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是降低的, 另一方面过剩的需求是以产品市场价格压低为代价的, 并不是真正的需求过剩。尽管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已做了较大程度的上调, 投资需求仍保持较高增长。同时从供给层面, 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价格的制度性压低, 造成国内相关产业出现某种程度的产能过剩, 并出现经济总量的失衡。由此可见, 我国公共政策在供给管理方面, 存在着由要素、资本市场等价格扭曲带来的资源约束、劳动力供给以及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自于宏观供给管理, 可以说货币政策在供给管理上调控的某种程度缺失, 导致通货紧缩向了通货膨胀的转换。
三、对防范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货币政策的几点思考基于公共政策的视阈
防范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相互转换, 应对货币政策的失当, 必须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加强调控。在公共政策的视阈下, 一个恰当的货币政策它既是对信息的充分分析, 又是对决策不失民主的过程。它的制定和实施是社会利益的维护和合理分配。我国“将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 则是货币政策突出公共政策视阈的表现。
首先, 在政策目标上。我国货币政策结合宏观审慎之后除了关注币值稳定、经济增长, 还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金融稳定。为维护金融稳定, 央行货币政策从公共视域角度会更加关注信贷与实体经济的关系。2018年二季度以来, 为配合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中期借贷便利 (MLF) 等货币政策操作和资产管理新规的实施, 人民银行适当调整了MPA结构性参数等指标和参数设置, 平衡了利益主体, 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所释放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将节约的资金成本向小微企业让利, 以及支持符合条件的表外资产回表, 协调信贷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源头上遏制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发生。
其次, 在政策工具上。货币政策主要使用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央行贷款。宏观审慎的进入则使用了逆周期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监管指标等。宏观审慎这一政策工具的使用, 一方面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发生在可容忍范围, 不发生流动性的较大波动或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转换。另一方面流动性比率的逆周期监管可以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商业银行实施差别化和动态化的流动性监管, 实现调控的定点性, 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最后, 在政策的中介目标上。传统货币政策关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而宏观审慎不仅关注信贷总量更加关注信贷结构, 注重绿色金融, 资产资量、杠杆与流动性。宏观审慎中介目标的实现, 也是公共政策工具选择、实施的过程。央行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 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 加强前瞻性预调微调, 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 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 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在充分发挥宏观审慎评估 (MPA) 逆周期调节作用的同时, 适当发挥其导向性作用,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摘要:本文首先对货币政策进行公共政策的分析。其次, 阐述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转换。最后, 提出基于公共政策视阈下的防范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货币政策的思考。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公共政策,思考
参考文献
[1]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 张晓明.作为公共政策的货币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 2013.
[3] 罗月灵.通货膨胀的宏观成分、宏观冲击与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5.
通货膨胀与范文第3篇
近些年,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修建, 遇到的特殊地质越来越多, 膨胀性软岩就是其中之一, 对其在施工建设、运营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性状也多有研究。研究软岩、膨胀性岩、大变形代表性文章[1-4], 笔者结合保泸高速隧道工程实例, 进行优化设计、施工配合及管控。
二、项目背景、工程地质概况
1、项目背景
要想富、先修路。随着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及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迈入小康战略的实施, 使得更多边远贫困地区修建高等级公路的梦想变得异常迫切与可能, 云南省保山至泸水高速公路就是其中之一。G5613保泸高速是G56杭 (州) 至瑞 (丽) 国家高速公路的联络线之一, 也是通往云南省怒江州州府所在地泸水市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2、工程地质概况
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区, 地形起伏大;地层岩性为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粉质黏土夹碎石, 下伏基岩主要为三叠系下统河湾组下段白云岩及石炭系上统卧牛寺组玄武岩;地表水体为雨季冲沟内短暂性流水, 洞身地下水主要为风化裂隙水, 洞口附近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
三、方案设计、施工管控
隧道掘进至距离进口约95m处时 (单向掘进施工) , 掌子面揭示围岩为辉绿岩, 基本为全风化, 岩样呈灰绿色, 具有光滑挤压擦痕迹且有滑腻感, 原岩结构基本破碎, 取芯呈碎块状, 手掰易碎。岩样分析报告显示为:坚硬、硬塑状态时, 易沿微裂隙面散裂、遇水易崩解软化、吸水膨胀、失水干缩等特性, 具有微膨胀性。
1、采用隧道原衬砌支护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出现了图三示的大面积侵限现象, 被迫进行换拱处理。隧道洞室出现较大、不均匀变形应与辉绿岩脉的分布、围岩节理、裂隙的产状等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后通过加强掌子面、边墙的地质素描、监控量测等手段, 重点对辉绿岩分布位置、厚度、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岩脉充填情况等进行测量、描述, 并在此基础上, 对结构面、辉绿岩脉的空间组合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最终依据现场地质条件及岩样分析报告, 主要采用工程类比法, 并通过必要的理论分析计算, 重新进行衬砌结构支护方案设计, 详细设计参数如下表-1示。
备注: (1) 、同时对隧道断面重新优化设计拟定, 即增大了仰拱的曲率半径 (仰拱厚度由145cm调整为180cm) 、全环封闭, 使之与边墙连接更加圆顺。 (2) 、两层初期支护的钢架应间隔错开布设。 (3) 、括号内数值为第二层初期支护设计参数。 (4) 、依据监控量测结果, 灵活调整预留变形量 (宁大勿小) 。
2、按照表-1设计参数所形成的方案进行换拱处理、掘进施工, 依据监控量测报告及初支表面发现, 换拱处理的段落未再次出现侵限、边墙开裂的现象;但掘进施工段落却部分出现了图四示的边墙开裂、侵限现象。随即则根据现场的此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发现出现图四情况的段落, 其初期支护表面均有大面积渗水出露。立即组织展开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分别沿着边墙初期支护表面进行了三组预报及红外探水工作: (1) 、垂直边墙; (2) 、垂直底板/仰拱; (3) 、垂直下导掌子面。依据 (2) 、 (3) 预报的结果得知前方0~15m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 (极) 破碎、稳定性 (极) 差、基本为全风化辉绿岩, 出现开裂、侵限现象 (1) 预报结果得知前方0~8m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8~16m围岩为强~全风化、16~25m围岩为全风化、饱水富水;未出现开裂、侵限现象 (1) 预报结果得知前方0~8m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8~25m围岩为强~全风化。综合以上所有因素对换拱处理、掘进施工段落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果: (1) 、两处段落虽均采用同种衬砌施作, 换拱段落已经有一部分应力/变形得到适度的释放, 所以未再次出现侵限、边墙开裂的现象, (2) 、掘进施工是否出现边墙开裂、侵限的现象,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其初期支护表面是否存在大面积渗水出露, 所以导致该现象主因素应和水息息相关, (3) 、相邻掘进施工段落只是部分出现渗漏水, 则说明该地下水位置、容量、通道具有明显差异或爆破施工开挖导致形成新的水流趋势/通道, (4) 、微膨胀辉绿岩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变形作用力, 说明不仅仅是围岩自身作用, 应与地下水、辅助措施、施工工法等密切相关。
3、依照分析、研究后采用优化措施: (1) 、沿边墙向外 (倾角35~45°) 设置长度为30m探测泄/排水孔, 1处/16m, 位置分别在距底板+50cm、+250cm, 在长度约为27m段落内两处泄/排水孔至今仍有地下水流出, 根据监测几乎稳定在32.98t/d, (2) 、沿边墙设置外斜向φ424mm超前注浆小导管 (倾角10~15°) 长度为5~7m、环向间距30cm;分别沿中、下台阶设置外斜向φ424mm注浆小导管 (倾角10~15°) 长度为5~7m、纵向间距50cm;再配合φ424mm系统注浆小导管, 使之在隧道边墙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一道厚度约为2.5~3.5m的变异止浆墙或连续墙, (3) 、施工工法则结合实际情况, 采用CRD+斜撑的工法, 详见图三:侵限换拱。 (4)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爆破对隧道围岩扰动, 造成应力重组分布、地下水径流趋势及通道的影响, 开挖采用机械/人工开挖, 确需爆破则采用预裂爆破, 严禁“放大炮”, 如有条件建议优化爆破断面布设、采用电子雷管爆破 (本项目未采用) 。
后续段落按照优化设计方案掘进施工, 再未出现边墙开裂、侵限的现象。
4、随着隧道的掘进, 进一步优化调整, 时间顺序如下。 (1) 、出现了地下水环境的变化, 新设置探测泄/排水孔未再有水溢出, 则灵活的调整、取消【二-3- (2) 】, (2) 、辉绿岩由边墙出露位置逐渐向隧道中线延伸、直至整个掌子面, 在此期间通过调整/取消同断面部分系统小导管、锁脚锚管来适应掌子面围岩的变化, 即同断面辉绿岩出露部位维持原设计/折减、未出露部位大幅折减/更换降低 (系统小导管、锁脚锚管规格类型/长度均更换/缩短) , (3) 、洞身埋深逐渐变浅至洞口为零, 考虑经济因素, 由双层初期支护过渡至单层, 钢架型号/间距、系统小导管均灵活调整/降低, (4) 、洞身基底承载力由需不小于220k Pa、250 k Pa过渡至洞口需不小于300k Pa。
5、隧道建成 (通车) 至今已逾9个月, 历经大规模雨季, 通过后期持续的相关监测、检测, 暂未发现相关隧道病害, 取得了一定的设计、施工、管理经验。
四、结束语及展望
1、辉绿岩地段隧道设计处置方案应注意区分有无地下水、洞身埋深。
2、密切结合隧道揭示的地层岩性、水文条件、洞身埋深等状况, 进行隧道衬砌支护设计参数优化、施工管控;尝试提出同断面差异化参数设计概念并成功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工程效果。
3、本文最终的设计优化成果, 可直接应用于两阶段设计, 施工管控及施工图阶段则应根据具体地层岩性、水文条件、洞身埋深等状况, 进行灵活调整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计算。
4、膨胀岩地段隧道设计的核心之处, 不仅仅在于施工建设阶段, 更关键的应在建成之后的运营阶段, 应尽量改变膨胀岩自身的岩性、膨胀机理, 一劳永逸的解决其膨胀性问题;若不能做到此点, 则应加强后续营运阶段的监控、管理养护工作, 来尽量降低其对隧道正常运营干扰及社会影响。
5、展望-隧道洞身不同埋深条件下, 基底承载力的差异化要求研究。
6、展望-电子雷管、非电子雷管或两者组合爆破使用时对隧道围岩扰动、衬砌支护设计参数、施工管控等影响的研究。
摘要:隧道属于地下工程, 地质条件千变万化, 设计阶段很难百分之百准确的掌握隧道地质情况, 尤其施工期间遇到特殊地质地段, 会给工程增加未知建设投资、带来工期滞后等不良因素, 因此快速经济可行方案的制定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隧道施工期间遇到的膨胀性软岩段, 进行细致深入分析、专门设计及施工管控;尝试提出同断面差异化参数设计概念并成功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膨胀性软岩,大变形,衬砌参数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梅何志军等.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控制设计与施工技术.现代隧道技术, 2012第四十九卷第六期
[2] 胡元芳刘志强等.高地应力软岩条件下挤压变形预测及应用.现代隧道技术, 2011第四十八卷第三期
[3] 张祉道.关于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的探讨和研究.现代隧道技术, 2003第四十卷第二期
[4] 刘志春朱永全等.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分级标准研究.岩土工程学报, 2008第三十卷第五期
[5] 薛里孟海利.电子-导爆管雷管混合起爆网路在隧道爆破中的应用.铁道建筑, 2016第三期
[6]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7]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通货膨胀与范文第4篇
1 带压液化流程的设计
本文设计出了一种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气体膨胀带压液化流程。首先,将天然气做净化处理。此时,天然气带有一定压力。然后,将其置入到换热器中,降低温度与压力。天然气液化后,放入到储罐中储存。储罐中的气体挥发后,降温,再次返回到换热器,对部分压力能、低温能进行回收。在天然气液化的过程中,换热器需要的冷量是由气体膨胀制冷循环系统提供的。另外,膨胀机在运行时能够产生膨胀功,然后回收给压缩机使用。
2 液化流程的优化
2.1 初始参数的设定
结合实际的生产实践经验,设定初始参数。具体设定的情况为:天然气进口温度与水冷温度均为35℃;膨胀机绝热效率为0.8;压缩机绝热效率为0.85;液化率为1。两台换热器的最小换热温度分别为3℃、5℃。天然气压力降低为0kpa。假设进口天然气为CO2、CH4。两者的摩尔分数分别是:0.01%、99.9%。自调节水冷器产生的压力,将膨胀机中的功刚好回收给压缩机。自调节(HEX-101)后端天然气、压缩机(C-201)前端天然气温度,要求保持一致。
2.2 流程参数的优化方法
分析上面的参数、逻辑关系,可以得出四个流程自由度。分别是:进口天然气压力(P101)、储存压力(P104)、气体膨胀前压力(P204)、气体制冷剂膨胀前预冷温度(t206)。假设以上参数相同,将能耗指标设定为LNG单位,在优化参数的基础上,得出最低能耗的最优值。计算公式为:
3 优化结果与分析
3.1 流程参数的优化结果
3.2 制冷剂的比较
对上述三种制冷剂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应液化流程的最优参数。研究表明,由于氮气的液化温度比CH4的液化温度低,导致(CH4、50%N2+50%CH4、N2)三种制冷剂的温度依次下降。在三种制冷剂中,能耗最高的是氮气。最低的为CH4。主要原因是:该气体的比热容与进口天然气很接近,在换热的过程中能够降低能量消耗。
3.3 氮膨胀(PLNG)流程与常规氮膨胀流程的比较
4 结语
常规氮膨胀流程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消耗比加大。同时,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带来了风险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带压液化流程。实践证明,应用该流程后,减少了能量的消耗,拓宽了其适用范围,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采用天然气带压液化技术后,可以在较好的温度与压力下将天然气液化,以此来实现海上天然气的液化。然而,文献资料中关于该技术运行中的参数、性能优化论述的非常少。所以,本文根据气体膨胀式天然气液化系统的优点,设计出了一种二氧化碳含量较低的气体膨胀天然气带压液化流程。同时,在相关软件的支持下,进行了模拟与优化。在优化参数的基础上,得出了其最优值。实践证明,采用优化后的氮膨胀天然气带液压化流程,具有占地面积小、流程简单、投资低、性能良好、耗能低的优势。与常规流程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
关键词:气体膨胀,天然气,带压液化,设计,优化,分析
参考文献
[1] 熊晓俊,林文胜,顾安忠.气体膨胀式天然气带压液化流程的设计与优化[J].天然气工业,2013,06:97-101.
通货膨胀与范文第5篇
[摘 要]为了研究汇率传递效应在通货膨胀中的作用,文章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将消费者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因素,研究汇率变动是否对两个价格水平造成显著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汇率的变动会在短期内影响价格水平,而长期条件下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且逐渐减弱。国家针对此情况应分阶段制定相关政策维持通胀水平。
[关键词]汇率传递效应;向量自回归;名义汇率;消费者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2.032
1 引 言
近年来,尽管很多国家推出并实行了长时期的经济扩张政策,但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与20世纪70至80年代的经济状况相比十分不同,也与理论上通货膨胀的分析相悖。
利率传递(以下简称为ERPT)最初由经济学家Hooper和Mann(1989)提出,是衡量国际进口价格随汇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名词。[1]研究表明,若ERPT产生变化,由于时间的相关性,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存在相关关系的,但这种关系是否会造成经济环境的显著变动仍是未知。且随着通胀目标制的施行,研究我国经济中是否存在这种传递现象以及汇率变动对价格指数传递效用的大小,对分析我国的经济现象和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具有极大意义。VAR模型对于寻找上述问題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分析动态关系十分有效,且建立较方便,不要求有太多预设条件,因此本文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相关分析。
2 数据选取与处理
实验中选取了我国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的月度汇率指数及各个价格指数数据,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EViews 9.5中通过构建VAR模型进行具体分析。数据来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数据,共计60个样本点。[2]
同时,实验在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了一系列预处理:
一是由于中国的汇率政策,选取名义汇率指数(2011=100)作为汇率的研究对象;二是为了确保数据的平稳,经过单位根检验,将名义汇率作一阶差分处理;三是经过对数据的时序图进行预先观察,发现数据季节波动较大,因此对两个价格指数的数据和名义汇率数据做X13季节调整;四是所有数据在分析过程中均取对数,将对数数列存储为新的时间序列,并用新序列做经验分析。
3 VAR模型分析
3.1 VAR模型建立
因为要解释名义汇率对两个价格指数的影响水平,实验将名义汇率对数的一阶差分和两个价格指数季节调整后的对数值均作为内生变量,并记为lograte1、logsacpi和logsaind,分别建立名义汇率对数和CPI与PPI的递归VAR模型,构造如下:
3.2 实验分析
3.2.1 脉冲函数分析
经过对两个模型稳定性的确定和滞后阶数的选择,初步分析发现名义汇率确实在短期内对价格指数有明显影响。而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两个模型对冲击的反应是否具有长期效应,延长分析的时间段至period=300,作脉冲函数图如图1、图2所示。
可见,在长期条件下进行研究时,从图1中可明显看出CPI对冲击的响应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0,且只有在前50个时期的反应程度较大,证明了系统整体的稳定性。[3]而由图2可看出,虽然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大约是1~24期)PPI会因名义汇率冲击有明显上下浮动,但这个影响的效用也是逐渐减小的,PPI对长期冲击的响应效果也不明显。
同时,通过比较两个模型的脉冲响应图,CPI图像明显有更长的反应期,证明汇率对CPI所造成的影响持续时间更长。且冲击对CPI所造成的影响趋势也是固定的,而PPI的图像上下波动较大,因此很难明确判断出汇率对PPI变动的作用方向。但两个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响应函数的图像均是在第一期末发生,而不是刚受到系统冲击便产生反应,说明汇率对价格指数的影响可能会有延迟性,而不是即期的快速影响。
3.2.2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另一个判断变量间影响水平的有效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当一个变量在结构冲击下发生变化时,其他各个变量对其变动程度的贡献率。因此对CPI和PPI的对数进行方差分解,来验证通过脉冲函数所得到的结论正确与否。以下为两者的分解结果见表1、表2。
因此,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引起两个价格指数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自身在冲击下的变化。在CPI的方差分解中,名义汇率对于其变动的贡献率确实在增大,由最初的1.46%到期末的11.86%,然而每期之间贡献率的变化水平却在逐渐递减,这与脉冲响应图所表现的情况是相同的。同样在表2中,贡献率只在最初的5个时期内呈现增长趋势,之后则逐渐下降,说明名义汇率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小。因此总地来说,汇率对我国价格水平的影响作用还是不明显的。
4 结 论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选用2011年年初至2015年年末共计五年的60个月度数据,对我国汇率传递效应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
第一,在我国,虽然存在汇率的传递效应,但这种传递效应从长期来看是不完全的。汇率变动只在短期内对价格指数有影响,此时引起价格指数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外部的冲击,如国际能源价格等。[3]
第二,汇率的传递效应有滞后性。价格指数不会对汇率变化产生迅速反应,是至少一个时期的滞后,表现了这种经济模型的不灵活性。如通过方差分解(表1和表2)可以看出,初期汇率变动对CPI和PPI的贡献率分别为1.46%和2.78%,而几个时期后贡献率则上升到了10%以上。
第三,两个价格指数对相同汇率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于汇率变化的灵活性较大,如图2的脉冲函数所示,同一时段内汇率变动造成的PPI的指数图像波动较大。相比而言,消费者价格指数则是小范围不明显地变化。然而CPI受汇率变化影响的持续时间较PPI长,因为要达到同样稳定的趋于0的冲击函数图像,CPI经历的时间要比PPI长得多,从而更进一步证明CPI指数的不灵活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国存在着不完全的汇率传递机制,短期内汇率波动会对国内价格水平造成影响,而从长远来看汇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结合该现象和我国汇率制度的现状制定合适的汇率调控政策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Shintani Mototsugu,Akiko Terada-Hagiwara,Tomoyoshi Yabu.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and Inflation:A Nonlinear Time Series Analysi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3(32):512-527.
[2]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Database[EB/OL].(2016-03-28).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3]封北麟.汇率传递效应与宏观经济冲击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2).
通货膨胀与范文第6篇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我国10月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了31%,创两年来的新高。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多重因素影响,防控通货膨胀可能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背景下,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通过“内外并举,两拳出击”,切实缓解物价持续上涨的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首先,成本上升是推进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次,货币超发引起人民币“内贬外升”,导致内外流动性夹击,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引致货币需求的扩大,以及大量外汇流入,央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最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
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两只“拳头”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