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说课稿获奖范文第1篇
2016-02-23 11:4776次
蒲映红
地区: 贵州省思南县 学校:思南县第三小学(思唐小学) 共1课时
11 去年的树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2教学重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中角色的心理
3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4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童话故事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它就像一粒种子,播种在我们的心田,为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故事《去年的树》齐读。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师:孩子们,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2.师:读得真棒!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
3.师:谁来猜猜,鸟儿给树唱歌,是在什么时候?还有别的可能吗?(伤心、难过)
4、师:也有可能。那么多种可能,你是从哪个词语猜出来的?(生:天天,读)两个天天,来我们一起来读文章的开头,把“天天” 稍微读重一点(齐)
师:就是这两个“天天”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看a、当太阳出来的时候读(音乐)师:b、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生读) c、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生读)d、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生读)
是的,这是一对多么好的朋友啊!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从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小鸟和树之间的什么?(友情)。
师:太好了,老师就用你这个词。你们也写上吧。(板书深厚))
5师:是呀天天唱,天天听,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想认识这棵树吗?想看看这只鸟吗?
师:来,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相互交流一下,说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板书)
师:好,请停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森林里一定会有千万棵树,然而我们的鸟儿只喜欢为这棵树唱歌,这棵树长得特别高大,特别粗壮(老师板书)就像真好
师:这是树的模样。同样,森林里一定会有千万只鸟,而我们的树,特别喜欢听这只小鸟唱歌,它长得特别娇小,特别可爱,就像小天使?
师:孩子们,这是你们创造的故事的开头,生动而具体。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树和鸟的种种模样。 师:可是。这只是一种假设,因为在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说到树的高大,也不知道它是不是像一把伞,当然也没有写鸟的娇小,可爱也不清楚它是否就是一位小精灵。是吗?作者这样不写外貌。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就是平淡。你可以在开头写上这个词。(教师板书)至于平淡的开头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故事?请打开书继续浏览这个故事。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好了,看到你们读得这样投入,老师很感动。读了这个故事,我想问会说话的五个人物是谁?他们说了那些话?(出示人物,四次对话)
师:没错,孩子们,你们看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现在我们一起分角色来读一读。第一次对话,好吗?。 师:你们都读得很好!就是有一个人没读好。知道是谁吗?(你们就不敢说,生:旁白读得不好。再说一遍)
师:是的,提示语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你看 “树对鸟儿说”,怎么说的都没有?你让我怎么读呢?
师:孩子们请教请教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加上形容词和动词)
2、师:是啊!你真有经验,加上心情表情的词,让我们读这些旁白的时候情绪就出来了。咱们的这个故事,你们也在会说话的人物前加上表情和心情的提示语,好吗?(板书:写表情)
(1)师:好了,孩子们停下笔。我们重新回到这个故事,他告诉我们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树和鸟儿以为这样的日子可以继续,但是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眼看着这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和鸟儿是什么心情?读你写的(对话“1”)
生1:树的心情是依依不舍、恋恋不舍对小鸟说“1”。生2:鸟儿难过、含泪(板书:)真好,这是你的版本,应该还有不同的版本。
师:是的!孩子们,树是那样的依依不舍,恋恋不舍,鸟儿是那样的认真、肯定,我们一起来读。树依依不舍的对鸟儿说:“1”鸟儿又那样认真、那样郑重、肯定的说“1”(读对话)
师:就这样鸟儿带着这个约定离开了森林飞向了遥远的南方,我们的树开也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北风呼呼的刮来了,大雪簌簌地落下了,但是树和鸟儿的心里都是温暖的,因为他的心里都藏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读对话)
(2)师:是的,就这样,一对好朋友为了这个约定就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守望。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又飞回来,她飞过高山,飞过大海,飞到那片它朝思暮想的森林。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他惊呆了。孩子们,故事请你接着读(出示:“2”对话)生读 生1:鸟儿焦急地问树根“2”。(生读)还有不一样的版本吗?生2:
师:是呀,他能不焦急吗?好好的一棵树说不见就不见了。是的,我们一起来焦急地读一读:鸟儿担心而又焦急的问树根:“2”
(3)师:然而,答案让人揪心,伐木人把树砍倒了,拉到了工厂,那一刻鸟儿傻眼了,她说:“怎么会这样?我的好朋友,我们不是有个春天约定了吗?难道你忘记了吗?”(读1对话)鸟儿对自己说:不行,我必须找到我的好朋友树,于是他向山谷飞去。他飞呀飞呀,飞到了大门上,孩子们,这个时候,鸟儿的心情又会如何呢?请你接着讲
生1:鸟儿心急如焚的问大门:“ 3 ”,(板书)生2:再读对话 师:然而答案让人撕心裂肺,大门告诉他,树么已经切成了细条条做成了火柴卖到了前面的村子里。那一刻,鸟儿感觉到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春天,她仿佛跌回到了那个可怕的季节冬天。课时此刻,她的耳边又一次次响起了那微弱的声音“1”对话
(4)师:就这样,带着这个约定,鸟儿继续了她的寻找。飞呀飞呀,飞向了村子,飞到了小女孩的家里,孩子们在那一刻鸟儿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心情呢?请你接着讲(生“4”:伤心欲绝,板书) 师:是,一遍遍的找,一次次的落空,它能不伤心吗?
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这是鸟儿的最后一问。从此它再也不问了,来,我们一起替它问这最后一次。鸟儿伤心欲绝、心急如焚地问女孩“4”(3次)就这样最后的一问
师:孩子们,从我们自己加工和创造的故事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鸟儿和树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3、.师:然而,谁都知道这又是一个假设,因为故事当中,没有写依依不舍,没有难过也只能用同样的一个词平淡。
4、是呀,孩子们,我们的故事有一个平淡的开头,一个平淡的经过,是不是也有一个平淡的结尾呢?请读你们看在这结尾中没有任何鸟儿说的话,责备的话没有,承诺的话没有,思念的话也没有,一切心理描写的话都没有,也就是没有写心里,只有一个平平淡淡的细节动作“看”,静静地看,默默地看,无言的看,从这个平淡的看字中我们感觉到鸟儿和树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看着看着他又想起了当太阳(4句)可是这一切都回不来了。鸟儿只好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唱完了歌,它就飞走了。当我们听完这个故事想说点什么呢?,可以对树说。可以对鸟儿说。也可以对伐木人说(生回答) 三.品读结尾,体悟永恒
1、孩子们,如此触动灵魂的故事就是《去年的树》,这个故事作者没有写人物的外貌(擦去板书“不写外貌”),没有写人物的表情(擦去板书“不写表情”),也没有写心理的言语(擦去板书“不写心理”)他只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片空白?请问,是作者不会吗?它明明会写,为啥不写?
生1:作者想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来感受这一种的感觉。不写出来,自己想的可能更加有趣,更加伤感,更加漂亮。生2:可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
2、师:是呀,这孩子说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想象”我建议都把这个词写在课题的旁边,(板书:想象)是的,他不是不会写,他太会写了,他当然会写外貌,会写心里,会写表情,会写人物的种种内心独白。然而他就是不写是因为它想给我们留下无限想象的这空间。其实这才是《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最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最深厚的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他叫《去年的树》 板书设计: 平淡 深厚 平淡 想象 深厚 平淡 深厚
11 去年的树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1 去年的树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童话故事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它就像一粒种子,播种在我们的心田,为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故事《去年的树》齐读。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师:孩子们,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2.师:读得真棒!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
3.师:谁来猜猜,鸟儿给树唱歌,是在什么时候?还有别的可能吗?(伤心、难过)
4、师:也有可能。那么多种可能,你是从哪个词语猜出来的?(生:天天,读)两个天天,来我们一起来读文章的开头,把“天天” 稍微读重一点(齐)
师:就是这两个“天天”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看a、当太阳出来的时候读(音乐)师:b、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生读) c、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生读)d、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生读)
是的,这是一对多么好的朋友啊!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从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小鸟和树之间的什么?(友情)。
师:太好了,老师就用你这个词。你们也写上吧。(板书深厚))
5师:是呀天天唱,天天听,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想认识这棵树吗?想看看这只鸟吗?
师:来,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相互交流一下,说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板书) 师:好,请停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森林里一定会有千万棵树,然而我们的鸟儿只喜欢为这棵树唱歌,这棵树长得特别高大,特别粗壮(老师板书)就像真好
师:这是树的模样。同样,森林里一定会有千万只鸟,而我们的树,特别喜欢听这只小鸟唱歌,它长得特别娇小,特别可爱,就像小天使?
师:孩子们,这是你们创造的故事的开头,生动而具体。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树和鸟的种种模样。 师:可是。这只是一种假设,因为在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说到树的高大,也不知道它是不是像一把伞,当然也没有写鸟的娇小,可爱也不清楚它是否就是一位小精灵。是吗?作者这样不写外貌。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就是平淡。你可以在开头写上这个词。(教师板书)至于平淡的开头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故事?请打开书继续浏览这个故事。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好了,看到你们读得这样投入,老师很感动。读了这个故事,我想问会说话的五个人物是谁?他们说了那些话?(出示人物,四次对话)
师:没错,孩子们,你们看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现在我们一起分角色来读一读。第一次对话,好吗?。
师:你们都读得很好!就是有一个人没读好。知道是谁吗?(你们就不敢说,生:旁白读得不好。再说一遍)
师:是的,提示语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你看 “树对鸟儿说”,怎么说的都没有?你让我怎么读呢?
师:孩子们请教请教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加上形容词和动词)
2、师:是啊!你真有经验,加上心情表情的词,让我们读这些旁白的时候情绪就出来了。咱们的这个故事,你们也在会说话的人物前加上表情和心情的提示语,好吗?(板书:写表情)
(1)师:好了,孩子们停下笔。我们重新回到这个故事,他告诉我们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树和鸟儿以为这样的日子可以继续,但是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眼看着这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和鸟儿是什么心情?读你写的(对话“1”)
生1:树的心情是依依不舍、恋恋不舍对小鸟说“1”。生2:鸟儿难过、含泪(板书:)真好,这是你的版本,应该还有不同的版本。 师:是的!孩子们,树是那样的依依不舍,恋恋不舍,鸟儿是那样的认真、肯定,我们一起来读。树依依不舍的对鸟儿说:“1”鸟儿又那样认真、那样郑重、肯定的说“1”(读对话)
师:就这样鸟儿带着这个约定离开了森林飞向了遥远的南方,我们的树开也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北风呼呼的刮来了,大雪簌簌地落下了,但是树和鸟儿的心里都是温暖的,因为他的心里都藏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读对话)
(2)师:是的,就这样,一对好朋友为了这个约定就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守望。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又飞回来,她飞过高山,飞过大海,飞到那片它朝思暮想的森林。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他惊呆了。孩子们,故事请你接着读(出示:“2”对话)生读 生1:鸟儿焦急地问树根“2”。(生读)还有不一样的版本吗?生2:
师:是呀,他能不焦急吗?好好的一棵树说不见就不见了。是的,我们一起来焦急地读一读:鸟儿担心而又焦急的问树根:“2”
(3)师:然而,答案让人揪心,伐木人把树砍倒了,拉到了工厂,那一刻鸟儿傻眼了,她说:“怎么会这样?我的好朋友,我们不是有个春天约定了吗?难道你忘记了吗?”(读1对话)鸟儿对自己说:不行,我必须找到我的好朋友树,于是他向山谷飞去。他飞呀飞呀,飞到了大门上,孩子们,这个时候,鸟儿的心情又会如何呢?请你接着讲
生1:鸟儿心急如焚的问大门:“ 3 ”,(板书)生2:再读对话
师:然而答案让人撕心裂肺,大门告诉他,树么已经切成了细条条做成了火柴卖到了前面的村子里。那一刻,鸟儿感觉到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春天,她仿佛跌回到了那个可怕的季节冬天。课时此刻,她的耳边又一次次响起了那微弱的声音“1”对话
(4)师:就这样,带着这个约定,鸟儿继续了她的寻找。飞呀飞呀,飞向了村子,飞到了小女孩的家里,孩子们在那一刻鸟儿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心情呢?请你接着讲(生“4”:伤心欲绝,板书) 师:是,一遍遍的找,一次次的落空,它能不伤心吗?
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这是鸟儿的最后一问。从此它再也不问了,来,我们一起替它问这最后一次。鸟儿伤心欲绝、心急如焚地问女孩“4”(3次)就这样最后的一问
师:孩子们,从我们自己加工和创造的故事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鸟儿和树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3、.师:然而,谁都知道这又是一个假设,因为故事当中,没有写依依不舍,没有难过也只能用同样的一个词平淡。
4、是呀,孩子们,我们的故事有一个平淡的开头,一个平淡的经过,是不是也有一个平淡的结尾呢?请读你们看在这结尾中没有任何鸟儿说的话,责备的话没有,承诺的话没有,思念的话也没有,一切心理描写的话都没有,也就是没有写心里,只有一个平平淡淡的细节动作“看”,静静地看,默默地看,无言的看,从这个平淡的看字中我们感觉到鸟儿和树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看着看着他又想起了当太阳(4句)可是这一切都回不来了。鸟儿只好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唱完了歌,它就飞走了。当我们听完这个故事想说点什么呢?,可以对树说。可以对鸟儿说。也可以对伐木人说(生回答) 三.品读结尾,体悟永恒
1、孩子们,如此触动灵魂的故事就是《去年的树》,这个故事作者没有写人物的外貌(擦去板书“不写外貌”),没有写人物的表情(擦去板书“不写表情”),也没有写心理的言语(擦去板书“不写心理”)他只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片空白?请问,是作者不会吗?它明明会写,为啥不写?
生1:作者想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来感受这一种的感觉。不写出来,自己想的可能更加有趣,更加伤感,更加漂亮。生2:可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
2、师:是呀,这孩子说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想象”我建议都把这个词写在课题的旁边,(板书:想象)是的,他不是不会写,他太会写了,他当然会写外貌,会写心里,会写表情,会写人物的种种内心独白。然而他就是不写是因为它想给我们留下无限想象的这空间。其实这才是《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最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最深厚的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他叫《去年的树》 板书设计:
平淡 深厚 平淡 想象 深厚 平淡 深厚 刘贵凤评论
优点:
创设情境,反复品读,体会小鸟的心理变化,升华情感。
缺点:
去年的树说课稿获奖范文第2篇
方正县会发镇中心小学 徐淑敏
我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是一次美的享受,这是一次诗性的洗礼。
王老师的《去年的树》可谓诗意正浓,但在关注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引领学生发现写法的秘密。课堂的精彩纷呈,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回味无穷:
一、情境创设、语言煽情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王老师根据童话的特点,善用音乐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把学生一次一次带入美丽的童话王国。
教师诗意的语言一次次引领,是“垫”,垫起了学生读出意味、读出体验、读出画面,强化着学生在朗读时,对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的摄取,同时,在信息组合中,形成自己的理解。目的就是要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形成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回环,是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实践性学习。
二、三读三写,习得语言。
三读三写,扩大语用容量,构成课堂的全过程,形象呈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化,这样的课堂,语文味不仅很浓,而且很美。
设计了三次练笔,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想对树说的话,悄无声息地落实了三个融合:1.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3.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
去年的树说课稿获奖范文第3篇
一、 说教材
王鼎均先生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这位散文大家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应该就是《那树》写作的初衷吧。“那树”是大自然的缩影,树的悲剧命运正折射出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类道德的沦丧。人对自然的毁灭,即是对人类自身的毁灭。编者把《那树》编录到这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其意图是与作者相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生命,也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作为自然界最有灵性的人类不能因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命。当人类文明的车轮在历史的烟尘里渐行渐远,我们更不能忘记自然永远是人类发展的载体。
二、 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理念,因此我将本课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个性品读,感知“那树”的整体形象及其品质,把握树的悲剧命运。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感悟词句赏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文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把握文章内容;在读中品味优美语言,在读中领悟作者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说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把握那树的命运和品格作为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情,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本科教学难点。
(文中作者的感情含而不露,却又句句有情,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树的悲剧命运只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只有真正领悟了作者意图,才能实现本篇的创作价值。因此,我将以上两点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四、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问题点拨法
(新课程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关键,所以我在教学中适时提出几个简洁的问题,力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说学法】
品读赏析法
(文者,情也。只有朗读,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体会文本中所揭示的深层内涵。)
五、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用一课时教授
六、 教学过程
(一) 聆听大树心语
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并为其配上图片。
教师导入:正如歌中所唱的:它顶天立地,冰雪压不服,狂风吹不倒,撒给大地多少绿荫,撒给人类多少爱,绿叶中藏着多少故事就是这样的一棵大树它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的“那树”,与它同喜同悲,感受它沧桑的命运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歌为心声,歌由情发,以听歌曲的方式导入无形中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创设情境。)
(二) 仰望大树风姿
1、学生初读,解决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朗读时感情要深沉,有力度。)
2、听精选段落范读,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3、仿照句式,填上恰当的词语,并作注解。(朗读相关段落,抓住文中关键词,也可以自己概括,主要是有关大树品格的词语。) 这是一棵奇特的大树,你看它蔑视狂风,在万物匍匐时,它屹立不动; 这是一棵的大树,你看;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朗读课文、解决字词是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基础;听精选范读,给学生导航,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情境;作为初四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本不是难事,设计仿照句式的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捕获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由于学生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我给出示例,做学生迷雾中的灯塔。)
(三) 悲叹大树命运
设计问题如下:
1、 这样一颗不平凡的大树,遭受了怎样的命运呢?(最终被杀死了)
2、 树犯了什么罪被判死刑?(一醉酒驾驶者撞到大树,重伤致死,交通官员判处大树有罪)
(设计此问帮助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犯罪”的是人类,承担人类过错的却是无辜的大树。)
3、 他们是怎样行刑的?(采取词语赏析比较阅读)
设想学生会做如下回答:
【文章第9段】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原文) 【文章11段】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
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原文)
(课件出示修改后的文段,与原文比较,深刻体会作者感情)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断,撒了一圈白森森的木屑。那树在倒地时发出轰然巨响。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挖出这个长满虬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砍断了所有的根须。 (这三个问题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痛苦、愤激的感情。第三个问题采取换词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揣摩词语,找到阅读文学作品的金钥匙。)
4、 请从下面两个词中选择一个,为课文标题加上感叹词。
A、 啊!B、唉!
(设计此问,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到文本中,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体验中,产生感同身受之效。)
(四) 无奈大树消逝
师语:这棵没有屈服于狂风的大树,却倒在了人类文明的电锯下;千千万万的大树,千千万万的生灵也在远离我们的世界。大树消逝了,可以再植,但是离我们远去的仅仅是大树吗?
(解答此问时,可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人们在炎炎烈日下于大树的庇荫下悠闲纳凉的情景不再;月下在大树繁茂绿叶下喁喁私语的情侣的温馨场景不再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大树,失去的更是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物我相亲的意识)
(设计此问,在于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解决本文难点,引起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五) 我看“大树”现象(拓展提高)
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组织小辩论会。
辩题:自然与社会发展
正方:社会发展应与自然和谐统一
反方:社会要发展,破坏自然是必然的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设计此环节意图,是锻炼学生整合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的能力,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六) 小结
蚂蚁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伙伴大树,从而失去了家园;终有一天,失去地球上伙伴的孤独人类,也将失去生存的家园。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只有与大自然物我相亲,和谐发展,才能像“那树”一样繁茂如焰火,生生不息。
(七) 作业
A、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亲人”“兄弟姐妹”不断倒下,
只剩下孤独的你,你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必做)
B、这几年来,我们开发区一直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道路越来越宽了,路灯越来越亮了,楼房越来越高了,吸引外资越来越多了;环保意识也更强了。比如:对磁山的开发利用与植树造林。请你调查我们开发区这几年在城镇建设和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做出的有力措施,做一份手抄报。(选做)
(设计这两个作业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样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审视生活的视野。)
(八) 板书设计
那树
去根刨须
唉!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突出主题,引发思考)
七、说课小结
整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采用听读、朗读、跳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顺利突破重点、难点。采取填词注解、词语赏析比较阅读、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点带面地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那树》说课稿
说课人:邹安虹
去年的树说课稿获奖范文第4篇
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3月12日是植树节”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时,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学生们很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足之处: 1)在规范算法之后,应该全班同学齐读算法,以帮助学困生在头脑中建立计算模型。
2)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在课堂中较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篇二:《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辛梅
我教学的是数学《有几棵树》,即“8+几”的加法。教学结束后,感觉有得有失,现反思如下。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突出“凑十法”,让孩子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我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先展示“有几棵树”,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从而学会“8+6”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
但这节课也有缺憾之处:我的初衷是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没让孩子完全放开手脚,还是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课前就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再有就是关注学生不够,我感觉还是在按自己的思路教学,忽略了最重要的学情。其实孩子们一开始就把我期望的2种方法一下就说出来了,可我没利用,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种一种解决的。感觉灵活性不够。 篇三: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本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多种算法,并知道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篇四:《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作者:李香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1期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在交流、操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加几。
◆教学难点:
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绿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多植树。看,淘气和笑笑也去植树了。(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淘气植了8棵树,笑笑植了6棵树。)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集中解决其中一个问题:一共有几棵树?(课件出示:有几棵树?)
(设计思考:关注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创设淘气和笑笑植树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渗透了绿化环境、爱护花草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学生独立探究
师:谁能来给这个问题列个算式呢?
学生列式。可能有:8+6=14或6+8=14。
师:8+6=14,哦,你都知道它的得数了,你是怎样又对又快地计算出来的?介绍给大家好吗?
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么计算的?你有多少种方法?
2.汇报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可能有:
方法1:数一数的方法。数一数后面一排有8棵,前面一排有6棵。一共是14棵,8+6=14。
方法2:从8棵接着往后数6个数,一共14棵。8+6就等于14。
方法3:根据9+6=15,8+6就等于14。
方法4:先把6给8两个,还余4,2加8得10,10再加4得14。
师:为什么要把6分成2和4,而不是把6分成3和3呢?
生:因为8和2可以凑成10。(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这种算法是拆什么数?
生:是拆小数,凑成10。
方法5:把8分成4和4,6和4加起来等于10,10再加4等于
14,总共就是14棵树。(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这种算法是拆什么数?
生:是拆大数,凑成10。
师:方法4和方法5,都是把其中一个数凑成十。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什么方法? 生:凑十法。
师:那你们觉得这两种凑十法哪种更简便一些呢? 生:第一种,因为用8凑10较容易。
师点拨: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骄傲!
3.学儿歌
师:“机灵狗”说它有首数学儿歌想让大家听听,瞧,他唱着儿歌来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放松一下吧!(课件播放:8加几,不用怕,拆小数,借2个,凑成十,加余数,计算起来对又快。)
师:我们也一起来念一念吧!
(设计思考: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本环节,基于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对学生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感受了算法的多样化,又培养了学生勇于表达、善于倾听、乐于反思的习惯。)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搭积木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他决定带我们去游乐场,观看他们搭积木(课件出示搭积木的画面)
师:你们能算出淘气和笑笑一共搭了多少块积木吗?生独立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课件演示将积木块数凑十。
2.百花园
师:走出了游乐场,我们再一起到百花园里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百花园的蝴蝶图)花丛中有8只蝴蝶,飞来了7只蝴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一共有多少只蝴蝶?怎么列算式呢?(8+7=15)
学生列式并计算,教师指导,集体反馈。
师:这里不但有美丽的蝴蝶,还有什么呢?(课件出示百花园的蜻蜓图)
生:蜻蜓。
师:一共有多少只蜻蜓?怎么列算式呢?(4+8=12)
学生列式并计算,集体反馈。
3.蚂蚁搬家
师:我们刚才只是看到了漂亮的花园上面的景物,其实,在花丛的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小蚂蚁搬家) 师:我们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吗?
学生说方法并算一算。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小乌龟上楼
师:看到小朋友们个个聪明伶俐,小乌龟也想请大家来帮他上楼(出示课件:8+几的算式。)
8+2=10 8+3=11 8+4=12 8+5=13 8+6=14 8+7=15 8+8=16 8+9=17 生一一算出得数。
师:小乌龟看到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帮他上了楼,高兴极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都是“8加?”的算式。
生2:都是加法。
生3:第二排数字和第三排数字都是从小到大。
师:你真会观察,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得数的个位数比第二个加数少两个。
师:你真聪明,那么这两个跑哪儿去了呢?谁知道?
生:2跑去和8凑成了10,组成了得数中十几的十。
哇,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这么会找规律,小眼睛真灵敏,老师可开心呢!
(设计思考: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在实践运用环节,我把练一练中的两道题设计成了花园中蝴蝶、蜻蜓、蚂蚁、乌龟间的故事情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8+?”的计算方法,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地区横山县石湾中心小学)
篇五:《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钟屯乡中心小学 吴研
在全乡的考核听课中,我教学的是数学《有几棵树》,即“8+几”的加法。教学结束后,感觉有得有失,现反思如下。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突出“凑十法”,让孩子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我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先展示“有几棵树”,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从而学会“8+6”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