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教育范文第1篇
一、微笑面对孩子
微笑是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它体现着快乐、自信、友好、积极、关爱、支持、信任和尊重。微笑在家长同孩子的沟通方面,所起的作用就非同一般。在一个快乐的家庭里,处处充满着微笑。当孩子的成绩不十分如意或考试失败、偶然犯错误,或遇到挫折的时候,微笑就如同镇静剂一样,能安抚孩子的心灵,缓解孩子的压力。不少家庭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孩子学龄前,三口之家其乐融融,家长的微笑常常挂在脸上。一旦孩子上了小学,有了学习任务后,家长的微笑就少了,脸上的微笑,随着孩子的学习情况变化而变化。孩子作业的好坏,分数的高低,考试名次的先后,都影响着家长的心情和对孩子的态度。尤其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时,家长的脸上就更看不到微笑了。这样的后果会使孩子的学习压力加大,思想包袱加重,并产生错误的判断:“父母原来不是真的爱我。”从而在孩子内心植下一颗有损亲子关系的消极种子,亲子关系的不协调,必将导致十分严肃呆板的家庭氛围,在不和谐家庭里生活的孩子,学习成绩是难以出类拔萃。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本来就不听话,如果家长再微笑,孩子不就更不听话了吗?这种看法和想法是错误的。微笑是有力量的,用微笑回绝孩子的某些不正当要求,用微笑纠正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用微笑去鼓励孩学习,效果就非同凡响,只不过我们没有习惯地使用而已。我们想让孩子变好,如果只采用横眉冷对的方式,那是达不到目的的。孩子表面上似乎听话了,只不过是屈服于某种压力和暴力罢了。儿童在权利高压下的屈服,只是暂时的遵从,一旦没有了高压手段,他就不会控制自己,同时也不会自尊自爱。家长的面部表情,是极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的。比如,当父母下班回来,表情严肃,既没有一丝微笑,又不说一句话,孩子对此会怎样想呢?他就要对父母表情进行认真地思索:“又要怎么样?”于是孩子的情绪和面部表情也就随着紧张起来。假如孩子的作业没有做完,家长再骂一顿,孩子的心情也就彻底阴沉下来了,做作业也无精打采,其学习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知道了微笑对于孩子的情感沟通、压力的缓解、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之后,那么我们的家长,就应该学会微笑和善于微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所谓积极的心态,就是凡事都要往好处想。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易地责怪而要仔细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出改进的正确方法就可以了,无需动肝火。我认为,微笑是调节和改善亲子关系的润滑剂。如果你的面部表情,总是阴沉沉的,为了孩子,为了你自己,希望快快改变。如果你微笑不成问题,偶尔出现阴沉,你就要每天提醒自己:我要面带笑容回家。如果你今天思想压力大,不顺心的事情多,走到门前,突然发现自己脸是阴沉的,此时最好不要立即进屋,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此时望望天空,或看看周围能够产生愉悦心情的景物,烦恼的情绪就会有所缓解或平静。也就是说,当我们满脑子全是不愉快的事情时,要想法避开那些烦心的事,尽量做到带着微笑回家,用微笑面对孩子。
二、改变语言模式
良好的亲子关系,要靠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要靠良好的语言。我们的语言怎么样呢?如果都是那些一成不变的话,而且这些话又都是非常不科学的,对孩子的心灵健康损害也是很大的。同时这些句子也不起正面作用。比如:“你怎么还不做作业?”这是命令和谴责。“你看人家的孩子,学习不用大人操心,你总是要大人管,一点也不自觉”。这是贬低和批评。“像你这样不会有出息”。这是挖苦的语言。“你怎么这么笨?真是不可救药啊!”。这是侮辱和漫骂。“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告诉你爸爸,看他怎样收拾你!”。这是威胁和恐吓“你要是妈的好孩子就好好背诵课文”。这是对孩子的情感敲诈你好好学习,我给你买李宁服”。这是收买、贿赂孩子。“你要想看电视,就把这张卷子做了”。这是和孩子讨价还价。我们的家长,大致都是这样说的,天天说,365天,一成不变。
你每天对孩子不断重复的消极语言:
序号妈妈的消极语言语 意作 用
1你还不做作业?你是懒惰的孩子 命令和谴责
2你看人家的孩子,学习不用大人操心,你总是要大人管。 你是有奴隶性的孩子贬低和批评
3你不会有出息。你是没有希望的孩子挖苦
4你是不可救药的笨蛋。你是智力低下的孩子侮辱和漫骂
5你不快做作业,你爸爸回来,我就告诉你爸爸。你是叫妈妈失望的孩子威胁和恐吓
6你要是妈的好孩子就好好背诵课文。你不是妈妈的好儿子情感敲诈
7你好好学习,妈妈给你买李宁服。你是不会好好学习的孩子 收买、贿赂8你要想看电视就把这张卷子做完。你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讨价还价
这些语言的最大的特点是消极、否定、伤害人。这些句子的中心意思是不尊重孩子。它对孩子的神经系统也有很大的刺激和损害。当孩子一听到这样的语言时,大脑就立即产生恶性生化反应,即刻情绪就消沉下来了。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语言的威力。假如我对你说:“你教子有方啊,怎么把孩子教得那么好!在你身上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你感觉怎么样?一定很舒服。因为你听了赞美的话,大脑立即就分泌了快乐物质,心情也愉快了。假如我再换个方式对你说:“你这人怎么这样无能,连教育孩子的办法都没有,像你这样管孩子,中国下一代算完了!”。听了这话,你还愉快吗?你肯定气愤极了。语言是互相传递信息的,不同的语言,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语言能左右人。积极的语言,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消极的语言,必然产生消极的效果。而我们呢?却从来没有很好地想过,说话随心所欲,尤其是对孩子,很少讲究方式方法。如果我们每天都用说同一种语言对待孩子,那就是唠叨。你可知道,无休止的、无变化的,总是用消极的、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对待孩子,那意味着什么?那是无形地杀戮。在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分子折磨纳粹集中营的战俘,使用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方法:他们把战俘吊到房梁上,上边用一个水管,一滴一滴往战俘背上滴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不停的滴水声音、一个节奏的可怕频率,最后使这些战犯的神经崩溃了。金华有个中学生,不堪忍受母亲的无休止的唠叨而用榔头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打死了。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改变和孩子沟通时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要具有变化、而且是关爱的、积极的、有亲和力的,是儿童喜欢的。这样亲子沟通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家长养成了使用和悦的语言习惯,孩子也会向我们学习,最终熏陶出一种良好的语言习惯。特别是那些风趣而幽默的语言,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极大好处的。有时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语言的语意违反了心理学原理。为了和孩子有效的沟通,改变我们平时使用的消极和不良的语言吧。
我们现在把上边的话变化一下,你看效果能怎么样。和孩子这样说话:“我看了一本书,说休息好了,做作业效率高,也能增强记忆,你好好休息一会”。这句话说的是事实,而且这种语言既是关爱,也是督促。“你还记得你4岁的时候,我们去旅游吗?那次你可把我累坏了,现在你能做很多事情了,能独立生活了”。这是对他的肯定和寄予的希望。“儿子,我总觉得你能干一番什么大事业”。这是鼓励和期待。“实际你很聪明,只要你努力,你会学习好的”。这是一种积极地暗示。在你爸爸回来之前,你作业做完了,他会非常高兴的,你们就有时间下棋了”。这既是一种鼓励,也是站在孩子角度,为他着想。你背完课文,是妈妈的好儿子,背不下来,也是妈妈的好儿子”。这种语言是充满永恒的母爱,这样说,孩子会非常高兴、自豪、自尊。“把作业做利索了,看电视也安心,不然边看电视,边想着作业的事,影响看电视”。这也是一种鼓励,体现了爱与尊重。我想,这些话孩子听了,肯定比前一种说法高兴,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但产生的效果却大不一样,原因在哪里呢?一个是站在压迫、指责孩子角度,一个站在关爱和鼓励角度,除此就是语言表达的艺术。我不敢保证我们这样说话孩子就都听,但可以确信,这些语言比前面列举的那些消极的语言,会有更好的积极效果。
你每天对孩子不断重复的积极语言
序号妈妈的积极语言语 意作 用
1我看了一本说,说休息好了,做作业效率高,也能增强记忆。你好好休息一会。妈妈我相信你是个有自控能力的孩子。关爱和督促
2你还记得你四岁的时候,我们去旅游吗?那次你可把我累坏了,现在你能做很多事情了,你很快就能独立了。你有了责任感。肯定和希望
3儿子,我觉得你总能做一番什么大事业的。你是一个有作为的人。鼓励和希望
4实际你很聪明,只要你努力,你会学习好的。你的学习潜力很大。积极暗示5你爸爸回来之前,你做完作业他会非常高兴,而且你有时间和他下棋了我们都爱你。为他着想
6你背完课文是妈妈的好儿子,你背不下来,你也是妈妈的好儿子。你是可爱的好儿子。爱与自尊
7把作业做利索了,看电视也能安心,否则边看电视,边想着作业的事,影响看电视。我们一切都为了你着想爱与尊重
我相信家长都会动脑筋,能创造很多孩子喜欢的语言。
三、避免情感敲诈
我们刚才讲了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在交流沟通中,强调要注意“表情”和“语言”的表达。下面我要讲的是大人的“行为”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比如:这个“行为”主要是指家长在对待孩子管教所作所为上,态度上。对孩子成长不利的行为影响,主要是来自家长的“情感敲诈”。什么叫情感敲诈?就是家长为让孩子接照大人和愿望做事,采取哄骗、引诱、娇惯的方式方法管教孩子,无意中敲诈欺骗了孩子的感情。这就叫做情感敲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当他向父母提出要求的时候,如果不能满足他,他就又哭又闹,在地上打滚,甚至损坏东西,不吃饭、不听话等手段来对抗父母。此时,我们大人没有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有时还觉得很好玩,于是就容忍了他要挟大人的一切行为。可没有想到这样的“容忍”,却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当孩子大了一些的时候,他觉得哭闹和打滚有失体统,于是就采用了其他方式与家长较量。在潜意识里就继续施展幼年时的伎俩,有时为了达到他
的目的,他会用不完成作业,或者不及时完成作业,或者考试打低分,或者不讲卫生,或者不做家务等,继续与家长讨价还价。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容忍底线是学习。一旦孩子学习出了问题,家长就变脸了。也就是说,家长的权威要在孩子学习上充分显示出来,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大人,按照大人的意志行事,不管是否正确,只要按照大人的意思办了,孩子所要求的才能得到满足。否则,家长就不予理睬。这是什么?这就是情感敲诈。如果孩子的学习搞不上去,一切都免谈;如果孩子学习能搞上去,一切都好办。孩子在权力下屈服了。于是他们好好学习,争取让大人开心。偶尔某科打了100分,家长就领孩子去麦当劳;考试排名第一,家长就给孩子买一部电子玩具。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努力学习。突然有一天,家长接到老师电话,说孩子英语考试不及格,家长就立即取消即将到来的圣诞节礼物,孩子想和大人说句话,大人也不想搭理了。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为了家长的满意,为了自己的物质欲。崇高的学习,变成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易。当我们家长发现孩子不好好学习,不按时完成作业,不能考出好成绩,不听话时,就又开始情感敲诈了。比方,孩子提出要买山地车,而他又没有考好,或者没有做好作业,你就取消了他的计划并告诉他:如果他做好了,才能满足他的要求。当孩子找不到好的方法来对付家长的时候,他就用满足大人要求的办法来获得他的满足。大人发现孩子这段时间做的不错,于是就给他买了山地车。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突然什么也没有做好,于是家长就免除了孩子接下来的其他要求。接着,孩子就会想,看来不好好干真的不行,于是就勉强的把事情做好。情感敲诈是一种极其有害的行为。它有如下弊端:
1.
孩子有学习的能力和愿望,由于家长的感情敲诈,使孩子把学习的目的连接到了满足家长的愿望上去了。本来学习是孩子份内的事,应该做好的事,结果变成了为家长而学习。这样,学习的劲头和质量就要大打折扣,也就是说,学习的目的被扭曲了。发展下去,一旦孩子离开大人,就会失去自制力,放弃学习或不好好学习。
2.
由于家长使用了情感敲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了。学习本应该是很有乐趣的事,让家长一敲诈,学习变成了痛苦的事。孩子把学习和痛苦进行了连接,学习则成了不得已的事情,学习变成了精神负担。
3. 亲子关系本来是很正常的,由于家长的情感敲诈,导致不协调,甚至十分紧张。
面对孩子的学习和进步问题,我们家长应该抛弃这种行为,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对待孩子。孩子应该得到的,我们无条件让他得到,孩子不应该得到的,我们也决不纵容孩子。孩子从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他的是非观念就建立起来了。孩子一旦学习存在了问题和困难,不应该认为是孩子不愿意学习,他需要的是正确的指导和帮助,需要的是我们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向老师咨询,也可以亲自给他讲课,也可以给他请家教老师,最终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搞上去。
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改掉了情感敲诈的那种陋习,我们家长以后和孩子沟通时也不会那样累了,我们的孩子也会减轻压力。心理学家说,孩子学习不好,80%来自压力。
四、尊重孩子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类的共性,孩子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家长的,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尤为突出:
比方说,我们的孩子看到足球很好玩,他就提出要买个足球,而你却感到踢足球“太
野蛮”。于是就不给他买。还会说,你好好学习功课,我们不能玩那玩意。作为家长,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们不是要一一满足。但对于孩子的爱好,我们不能轻易的一概否定。你的阻止可能是个错误,至少说你没有给他成功或失败创造机会,也没有尊重他的要求和选择。再比如:孩子写日记,我们大人非要看,甚至对日记所记的内容还加以指责,这是非常不尊重孩子的。一般来说,孩子和外界接触,他有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他的日记有时可能记下了不健康的东西,但经过他的实践,他会自动更正的。再举个例子:你领孩子到朋友家做客,朋友见到你的孩子很可爱,于是就赞美你的孩子,而你就顺口说出他的缺点和不足。孩子觉得你暴露了他的隐私,人格没有被尊重。还有,比方孩子今天领回来个小朋友,假如他穿得有点脏,于是你立即就给孩子难堪,有的家长还直接就把孩子撵走。这对你的孩子是个极大的打击,他的交友愿望没有被尊重。类似这样不尊重孩子的事情,比比皆是,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做家长的,至今还不明白,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更没有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因为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就没有被尊重,我们成大人之后也自然不尊重孩子,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人人需要尊重。在大人看来,孩子是给我们争光的人,但他在平时没有被你尊重,倒经常遭到你不公平的对待,使他没有面子。他的潜意识里,也会让你品尝没面子的滋味,他可以考试不及格。孩子有时真的就这样做了。我们说,影响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非常多,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如果尊重孩子,他要什么就给什么,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吗?我在这里说的尊重孩子,和要不要满足他的所有欲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尊重孩子,是对他人格、行为、观念或习惯的尊重,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满足。我们要回绝的,坚决回绝;要满足的,就无条件的满足。该给的,一点也不少;不该给你的,一点也不给。如果我们家长能坚持这个原则,而不被任何情感所左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对孩子理智地爱。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分别出什么是他要的,什么是他不能要的,孩子的是非观念也就随之培养起来了。
亲子关系教育范文第2篇
大学生亲子沟通策略研究
摘要:亲子互动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冲突。只要父母与子女双方能保持平和之心, 学习表达并读懂彼此爱的语言, 运用正确的沟通方法,亲情间再激烈的冲突也会化于无形。[目的]探讨大学生亲子沟通,改善大学生亲子关系。[方法]采用通过访谈5-10个个案的方法,基于个案资料分析当前大学生亲子沟通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提出大学生亲子沟通的策略。[结果]亲子沟通策略极大影响着亲子关系。
[结论]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好
关键字:大学生;亲子沟通;亲子关系;策略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 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固定化的互动关系。主要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 与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这一人际交往模式对子女会产生刻骨铭心的影响, 不仅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 而且还会影响到子女将要形成的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我国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 亲子互动是孩子在家庭中与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 其加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依恋, 所以, 建立和谐的亲子互动关系对子女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入大学。大学生成为社会中不容忽视的大群体。但是人们对于9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出现了很多的质疑。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不少人认为,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父母只不过是供养他们的工具。他们对父母的亲情已非常淡漠。只存在伤人的金钱关系。他们只有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会给父母打电话。
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确有这样一种代表性的说法;十三四岁的少年有者青春的叛逆期,当成长到20来岁的大学生后,我们也有第二次青春叛逆,暂时的疏远父母,是一直被父母罩着的我们在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后的正常反应。是我们成长的必经阶段,其实我们在内心从没有忽视父母,我们会暂时的很少写信,很少打电话,
很少向父母虚寒问暖。但这只是我们不习惯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其实父母一直在我们的心底。
我随机寻访里一些大学生得到一些访谈案例
案例1:小红是苏州科技学院大二的一名女生,今年22岁,家住扬州市中心,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是她与父母关系并不融洽。她很讨厌与父母交流,她觉得父母虽然是知识分子,但是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他们总是对她进行教育,虽然她知道父母为她好,但是她很反感,觉得自己可以做好,可以照顾好自己规划好自己的生活。不需要父母的指指点点。每当通电话时父母要教育她的时候她就会找借口挂掉电话。她有什么东西都不愿与父母交流,认为自己大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了。两代人之间沟通的很少。
案例2:小明是苏州科技学院大三的一名男生,今年23岁。家住农村,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父母在外打工。一年回家4次,亲子感情不浓,很多情况下,和父母交流时小明都是出于礼节,并不愿意打电话给父母,所以交流的也不多,看到别人和父母关系挺好,他也嫉妒,但是心里就是觉得别扭。
案例3:小芳是苏州科技学院大四的一名女生,今年24岁,家住农村,一直和
父母关系很好,亲子交流很多也会聊很多心理事,但是自从今年开始母亲开始帮她无色相亲对象后亲子关系就急转直下。一星期都很少能达到一个电话,说不了两句就聊不下去了。母亲不能理解她给女儿找的那么好的条件女儿为什么会生气,女儿也很难受母亲不能理解她,而且母亲坚持认为这是在为女儿好。这让小芳很苦恼,也不敢打电话回家。
案例4:小李是苏州科技学院大二的一名女生她和父母的关系很好,但是只要谈到奖学金党员什么的就聊不下去了,小李认为父母功利世俗,父母认为女儿不懂事,不上进。两方的关系在别的方面上都挺好。所以小李觉得她和父母关系还是挺好的。只是父母的不理解让她觉得不管怎么样两代人还是会有代沟的。
案例5:小沈是苏州科技学院大三的一名男生,今年23岁,他上了大学基本没怎么和父母交流,就算打电话也不超过两分钟,在他看来,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时女生做的,他认为父母也不愿意他打电话回家,所以除非有什么好消息,他打电话回家时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他认为亲子关系就像美国父母把孩子养到18岁,让孩子自己闯一样,他上了大学后,就靠自己了。
针对上面的案例,我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1. 定时沟通。定时沟通对了解孩子了解父母是非常有益的。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程序: 每周保证有一定的时间量进行沟通, 沟通内容可以是事先设计的, 也可以是随机的, 前者主要是了解亲子的情况, 后者用于情感的交流。一般是先做设计好的沟通, 这样会使亲子很乐意说出个人的想法或困惑, 表达个人的主张。同时避免了交流频率太少的情况,增进了感情,也多了解决问题的机会。
2. 尊重子女人格。父母在子女早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帮助、管理、指导等等支
配性的地位, 再加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子女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遇事时不能以子女为独立人格的个体, 这样就容易产生双方心理上的疏离、不信任或畏惧等, 不利于建立有益的沟
通气氛。而只有父母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才可改变这种异常。
3. 对父母表达理解,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问题,理解父母的态度,让沟通更加容易,也更加快乐。
4. 鼓励表达。父母在心理状态上对子女的独立人格予以尊重之外, 在行为上就需要鼓励子女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这样才能使异常的单向沟通发生改变, 子女除了能够了解父母的想法、态度、情感之外, 也能把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传达给父母, 从而使亲子沟通真正成为双向沟通。
5. 双方都耐心倾听。在父母鼓励子女表达自我时,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耐心倾听。由于父母的人生经历比子女丰富得多, 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体会的种种变化和感受也许父母都曾经经历过, 这些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可能会使父母觉得乏味, 或者反感觉得错误,但是一定要听子女说完。子女在父母说话时也要耐心倾听,哪怕自己不愿听也要耐心的听下来,这会让父母更加放心。
6. 宽容异见。在家长倾听子女的表达时,有时会发现孩子有一些“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错误的”的想法、看法、打算, 尤其是有些东西与父母所信奉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对此父母要有足够的胸襟宽容地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 之后再以谈论的方式与孩子交换意见, 否则可能堵塞沟通。子女在倾听时可能听到一些人为腐朽世俗的东西与自己内心的激情澎湃指点江山相背离。但是理解和宽容父母的说教很重要。
7. 解释规则。父母对子女实施的管教中,必然包括许多行为规范的要求, 特别有
些要求
是在沟通和观察中发现孩子有某种问题之后而提出来的, 而子女对这种限制会反感,这就需要父母向孩子解释这些规则,可能的话,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协商制定规则,这也是以上沟通要点的充分体现。要一起解决问题千万不要单纯的说教 良好的亲子关系式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体现在:
( 一) 尊重信任, 相互配合
( 二) 民主平等, 和谐亲密
( 三) 共享共创, 共同发展
亲子沟通是终生的功课,因为在家庭每一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亲子沟通水平
要求亦不同。亲子沟通常处于矛盾之中,只有采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方法,才能营造和谐健康的亲子沟通,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 雷雳 王争艳 李宏利教育研究2001 年第6 期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大家谈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
2. 邓丽群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年10 月第23 卷第5 期论和谐亲子互动关系的构建
3.武楠楠李霞校园心理2009 年10 月第7 卷第5 期Journal of Campus Life & Mental Health,October 2009,Vol. 7,No. 5亲子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4. 雷静辉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 2010Vo.l 11 No. 3浅析亲子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亲子关系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研究老年人与子女代际居住现状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通过分析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样本,重点研究老年人与子女代际居住不一致情况,即不同居住意愿下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状况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在不同居住意愿下均呈现出丧偶、60—65岁、少数民族、需要日常照料、没有自己产权房子、认为子女啃老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更高。通过细分居住意愿,进一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相比儿子,女儿在家庭养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年轻、文化程度高、经济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独居;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居住愿望实现难度更大。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住意愿;居住方式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占比攀升明显,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①,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正是党中央在面对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变化所做出的意义深远的战略性指导方针。在中国历史上,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养老模式,而以“孝”为核心的儒家传统文化强调了家庭中老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和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家庭结构变化明显,家庭“少子化”及家庭户均人数减少现象日益普遍②,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日渐突出,种种因素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老年人家庭养老的居住方式。
有关中国老年人居住现状的研究表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三代及三代以上家庭(老年人与子女、孙子女三代共同居住)仍然是中国老年人家庭最普遍的居住方式。③近年来,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不同于传统的多代同堂式大家庭居住模式,超过半数的中国城镇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④在城镇老年人独立居住人数大幅增加的同时,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也在持续攀升,实际空巢居住的人数明显高于意愿空巢人数。⑤有学者总结,我国家庭户结构已从1982—2000年间的“核心家庭为主—扩展家庭次之—单身户补充”过渡到2000—2010年间的“核心家庭为主—单身及扩展家庭次之”形式⑥,中国老年人的家庭居住整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老年人口居住方式的变化对于代际互动,即老年人与子女的代际关系及子女“反哺”老年人的家庭照料方式,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今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背景下,中国老年人与子女居住的意愿如何?在不同的居住意愿下,老年人的实际居住状况又如何?了解当前老年人口居住意愿以及实际居住现状,对研究我国老年人口生活状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外学者有关老年人实际居住现状的研究成果来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自理程度、经济福利、住房状况、子女数量及是否啃老等因素,均会影响其与子女实际居住状况。⑦前人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老年人实际居住现状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这些研究仍存在一些弊端,主要包括:第一,学者们在研究老年人居住状况问题时,大多以居住意愿或实际居住情况二者择其一作为研究主体,很少将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现状结合起来考虑,即研究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状况是否一致。第二,研究影响老年人居住状况因素问题时,现有研究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等经济因素的研究较多,而以代际视角综合考虑老年人健康及经济特征、子女特征及社会人口学特征等多种因素的研究较少。第三,在子女特征中,儿子和女儿对老年人的实际居住选择影响有所不同,而以往的研究多为笼统考虑,对不同子女性别关注较少,子女是否啃老对老年人居住行为的影响在前人的研究中也很少涉及。
针对以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第一,运用有代表性的全国数据,将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现状研究相互结合,考察不同居住意愿之下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现状是否一致以及产生差别的原因,为更深一步了解中国老年人实际居住状况的实现程度提供实证材料支持。第二,综合多种影响因素,以代际视角多角度纵深化地了解老年人实际居住现状的内在机理。第三,将子女特征进一步细分,并加入子女啃老变量,以补充以往研究的不足。第四,结合当前老年人与子女居住的意愿及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应对新时代背景下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提供政策支持。
二、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研究中使用的是全国老龄办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该调查于2015年8月1日进行,调查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样本涉及466个县(市、区)的1864个乡镇(街道)7456个村(居)委会。调查对象为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60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公民,调查样本抽样比约为1.0‰,样本总量约为22.368万人。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老年人养、医、住、行、用、娱各方面,包含多个研究老年人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现状所必需的数据。这些数据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
数据中有关老年人与子女长期居住意愿的题目为“您愿意和子女长期生活吗”,答案共有“愿意”“不愿意”“看情况”三个选项,其中,“看情況”这种模糊的中间性回答本文不予考虑,本文只将“愿意”和“不愿意”这两种明确答案纳入分析。而有关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情况的题目为“现在,您家(与您同吃同住)有哪些人”,将勾选了儿子或女儿的老年人纳为和子女实际居住在一起,而其他情况纳为没有和子女实际居住在一起。为此,首先剔除了有关老年人与子女长期居住意愿问题回答中“看情况”这一模糊性答案的3974个样本,然后将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情况的缺失值去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7780个。
2.计量模型及变量定义
本文研究中将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情况作为因变量,而自变量的选择则参照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老年人的健康及经济特征⑧,对于老年人选择居住方式有着直接影响,而子女特征更是对老年人最终居住方式的实现起决定作用⑨,因此,本文将分别纳入三种解释变量,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健康及经济特征、子女特征和自身人口特征变量。其中,老年人的健康及经济特征包括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自评收入及住房状况变量;子女特征包括儿子数量、女儿数量、子女是否啃老变量;自身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婚姻、年龄、户口、民族、受教育程度变量,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文中采用描述和推断两种方法对不同居住意愿下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状况对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在描述性分析部分主要描述各变量的百分比,而推断性分析部分则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作为本文的研究模型,将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情况中的实际居住赋值为1,实际不居住赋值为0,以此二分类变量作为因变量构建模型,公式表达如下:
公式中,P代表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发生的概率,α为常数项,X为自变量,β为自变量待估系数。exp(β)用来测算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和老年人不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概率之比。exp(β)可直接比较各自变量每组之间的差异程度和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程度。
三、结果分析
1.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与现状各因素差异
从总体上看,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中,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和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占比分别为69%和31%,可见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仍占大多数,接近70%。而在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中,62.27%的老年人实际与子女居住在一起,37.73%的老年人实际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中,8.75%的老年人实际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而86.74%的老年人实际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相比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状况更为匹配,受多种因素制约,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实现程度仍很受限。
根据单因素卡方分析结果,在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对比分析中,不同群体类别之间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差异较大,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不同人口学特征下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差异。从性别来看,在全部样本和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均呈现出女性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情况却恰恰相反,女性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低于男性老年人。从婚姻状况来看,在三种样本中,均呈现出丧偶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离婚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低的情况,有配偶的老年人居于二者之间。从年龄来看,在全部样本和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8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65—69岁和70—74岁这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低,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则呈现出随着年龄的递增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逐渐下降的趋势。从户口来看,在全部样本中,统一居民户口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高于农业和非农业,最高和最低值相差约4.36%。从民族来看,三种样本中,均呈现出少数民族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高于汉族的情况。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在全部样本和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样本中,基本呈现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没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差异并不显著。
第二,不同健康及经济特征下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差异。从健康状况来看,全部样本和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基本呈现出随着自评健康程度的降低,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逐渐提高的趋势,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从自理能力来看,三个样本中均呈现出需要日常照料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高于不需要日常照料的老年人。从自评收入来看,在三种样本中,均呈现出自评收入非常高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低而经济上比较困难、非常困难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的趋势。从住房状况来看,三个样本中,均呈现出没有自己产权房子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明显高于有自己产权房子的老年人。
第三,不同子女特征下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差异。从儿子数来看,在三种样本中,均呈现出有一个儿子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没有儿子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低的情况。从女儿数来看,在全部样本和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均呈现出有三个及以上女儿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情况却恰恰相反;没有女儿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有三个及以上女儿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低。从子女是否啃老来看,三个样本中,均呈现出认为子女啃老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高于不认为子女啃老的老年人。
2.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各因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从上文描述性表格中可以看出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的不同人口特征、健康及经济特征和子女特征的差异。接下来本文作者运用stata13.0将上文中的变量设为自变量,以二分类变量“您實际和子女长期生活吗”作为因变量,建立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以上不同变量对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及实际居住现状的影响程度。在分样本下百分比描述表中发现,不同影响因素下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的差异明显。建立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的影响程度不同,综合全部样本、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样本和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样本三个样本群,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从人口学特征变量来看。性别变量只有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显著,男性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高于女性,在其余两个样本中并不显著,即女性老年人相比男性更容易实现自己的居住意愿。婚姻变量中,三个样本群中的丧偶选项均为显著,且相比有配偶的老年人,丧偶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更高,由于丧偶老年人中女性且高龄者的比例偏高,对子女照料的依赖更大,因此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上升。年龄变量中,三个样本均为60—65岁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高于其他年龄段,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随着年龄的升高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逐渐降低,而在愿意及全部样本中,以80岁为分界点,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和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⑩户口变量中,全部样本呈现不显著的特征,而愿意和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均呈现出非农业户口的老年人相比农业户口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更高,农村相较城市,其传统的养老观念更加根深蒂固。民族变量中,三个样本均呈现出少数民族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汉族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变量中,只有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和全部样本呈现显著,且均为受教育程度最低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最高的老年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更可能选择现代化的独居型居住方式。
第二,从健康及经济特征变量来看。在健康状况变量中,不同样本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没有呈现出明显规律。自理能力变量中,三个样本均呈现出需要日常照料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不需要日常照料的老年人。老年人的健康及自理状况对其居住状态有着重要影响,低健康状态及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对日常照料需求上升,在现如今社会化照料方式还不够普及的情况下,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从而获得家庭照料依然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B11在自评收入的变量中,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不显著,而全部样本以及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也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住房状况变量中,三个样本均呈现出没有自己产权房子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有自己产权房子的老年人。由此可以看出,住房作为老年人做出居住选择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有自有产权住房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实现自身的居住愿望。B12
第三,从子女特征变量来看。儿子数在三个样本群中均为显著,相比没有儿子的老年人,有一个儿子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最高,而有三个及以上和两个儿子的老年人次之。女儿数在全部和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显著,且基本呈现出随着女儿数的增多,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逐渐增加的趋势,没有儿子或女儿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最低,这反映出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在子女是否啃老变量中,三个样本均呈现出认为子女“啃老”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不认为子女“啃老”的老年人,且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这种差异更为明显。“啃老”二字已体现出老年人的不情愿心理,即子女或许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不得不与老年人共同居住的局面,这在本身不愿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中反映得更加明显。B13
表3 不同居住意愿下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表
变量Exp(B)愿意不愿意全部样本
人口特征
性别(女性=0)男性1.0161.213*1.002
婚姻(有配偶=0)丧偶2.155***1.361**2.037***离婚0.8730.6200.662**
年龄(60—64岁=0)65—69岁0.751***0.612***0.676***70—74岁0.687***0.483***0.565***75—79岁0.680***0.399***0.533***80—85岁0.724***0.340***0.579***85岁及以上0.8190.178***0.655***
户口(农业=0)非農业1.295***1.316*0.984统一居民户口1.274***1.1861.115
民族(少数民族=0)汉族0.644***0.601**0.534***
教育(未上过学=0)小学1.0761.0711.118**初中1.0431.1201.047高中1.1520.9181.071大专及以上0.699**1.2070.794*
健康及经济特征
健康状况(非常好=0)比较好1.0521.0321.024一般1.0131.1530.974比较差0.9251.0750.868*非常差1.0320.466*0.836
生活自理(否=0)是1.217**1.619***1.490***
自评收入(非常宽裕=0)比较宽裕1.572*0.9051.505**基本够用1.3651.1611.365*比较困难1.3801.6041.348*非常困难1.1111.6321.114
住房状况(否=0)是0.644***0.641***0.559***
子女特征
儿子数(0个=0)1个1.627***1.963***1.747***2个1.264***1.773***1.218***3个及以上1.373***1.886***1.256***
女儿数(0个=0)1个1.1120.8570.9892个1.244***0.9961.0793个及以上1.407***0.9051.171**
是否啃老(否=0)是1.711***3.247***1.691***
N11774529817072Pseudo R20.04280.07010.0522
注:*p<0.05,**p<0.01,***p<0.001。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全国老龄办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样本,重点研究老年人与子女代际居住不一致情况,即不同居住意愿下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状况间的差异,对不同居住意愿下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状况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在不同居住意愿下均呈现出丧偶、60—65岁、少数民族、需要日常照料、没有自己产权房子、认为子女“啃老”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更高,通过细分居住意愿,进一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相比儿子,女儿在家庭养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愿意与子女居住的老年人中,随着女儿数的增加,老年人居住意愿实现的可能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反观儿子数,则并非如此。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以纵向亲子关系为主轴的家庭关系开始向横向的夫妻关系转变,女性在核心家庭中的权利和地位有所上升。B14这一家庭内部关系中心的转移使得“养儿防老”这一旧有的家庭观念受到冲击,女儿这个被传统家庭养老忽略的角色,对于娘家的工具性作用逐渐上升,女儿在父母晚年负担养老责任的情况也日益增多。
第二,年轻、文化程度高、经济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独居。研究发现,相对低龄、城市户口、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状况较好、有自己住房的老年人较倾向独居。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符。当前许多研究成果发现,当今社会,独立居住在老年人中越来越普遍,只与配偶同住或独居已经成为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独立生活愿望的最佳居住选择,而目前与老年人独居选择相适应的社会配套还急需完善,通过研究新形势下老年人口的居住意愿及居住现状特点,可为未来研究养老方式问题提供启迪。
第三,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居住愿望实现难度更大。研究发现,相比于有配偶、经济状况较好、拥有健康的身体状况及自有住房的老年人,丧偶、经济状况较差、健康状况不佳或没有住房的老年人居住意愿与居住实际更加不符。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属于社会边缘或底层的弱势群体,由于制度安排和社会利益分化,弱势群体维护自身权利及实现自我利益主张的能力较弱B15,因此,相较于有配偶、经济实力和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实现难度更大,无法拥有实际話语权。
2.政策建议与讨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当代中国人的家庭结构不断变化,家庭观念也随之转变,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及实际居住现状和以往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居住意愿更多时候是老年人主观上对居住方式的个人偏好,而现实中的居住方式则是对居住意愿的实现或者对实际生活条件的妥协。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及其实现情况体现了老年人对自身老年生活的积极规划与理想追求,也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人口老龄化社会不断深化,人口流动愈加频繁,老年人空巢、独居现象不断增多的现实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养老配套发展仍很不充分。对此,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应加快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推进居家养老产业链发展。近些年来,独居、空巢老年人日益增多,相应的社会配套还不尽完善,而这一群体对于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一方面,加强社区养老机构建设,加快普及老年人送餐及上门照料服务,完善社区医疗服务如日常体检、上门送药、基础诊断等。另一方面,社区应发展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服务,为心理健康较差的丧偶或独居老人提供心理援助,切实降低老年人孤独及抑郁的负面情绪,不断提升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
第二,完善家庭照料者“喘息服务”建设,建立照料者津贴制。虽然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削弱了家庭中长辈的权威地位,但在当前社会养老配套很不充分的状况下,子女对老年人的养老支持作用依然不可忽视,尤其对于健康及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其晚年的最佳选择。完善“喘息服务”及家庭照料者津贴制度,对于提高照料者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解决其在家庭养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困难、保障家庭照料可持续性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建立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家庭养老政策支持。长期以来,我国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模式属于典型的剩余模式,即社会福利主要面向城市“三无”老人及农村“五保”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政府提供的服务范围也有着严格的规定限制,导致大量普通家庭老年人的照料困境被忽视,而且这个问题没有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建立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家庭养老政策配套,对于积极老龄化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受资料的限制,本文研究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文中未能纳入老年人子女的居住意愿。实际上,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不只是单方面受老年人自身的影响,而且还是老年人与子女两代人共同选择的结果,缺乏老年人子女的居住意愿,只考虑老年人自身的居住意愿,会对研究本身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由于问题中缺少老年人与后代居住意愿或实际居住选择的原因,这也限制了我们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理解和把握。
注释
①原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人口研究》2018年第3期。
②曲嘉瑶、伍小兰:《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老龄科学研究》2013年第2期。
③杜鹏:《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的队列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
④⑩曲嘉瑶、杜鹏:《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对空巢居住的影响》,《人口与发展》2014年第2期。
⑤仇志娟、杜昊:《农村“空巢”老年人居住方式影响因素研究》,《经济问题》2017年第2期。
⑥彭希哲、胡湛:《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2期。
⑦参见杨恩艳、裴劲松、马光荣:《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期;孙鹃娟:《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现状与变动特点——基于“六普”和“五普”数据的分析》,《人口研究》2013年第6期。
⑧杨恩艳、裴劲松、马光荣:《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期。
⑨张文娟、李树茁:《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B11张丽萍:《老年人口居住安排与居住意愿研究》,《人口学刊》2012年第6期。
B12林明鲜、金益基、刘永策:《中韩两国老人选择居住方式的比较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B13伍海霞:《啃老还是养老?亲子同居家庭中的代际支持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分析》,《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B14张翠娥、杨政怡:《农村女儿养老的社会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寻乌县的调查数据》,《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5期。
B15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责任编辑:浩 淼 思 齐
亲子关系教育范文第4篇
那么, 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调整心态, 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 与他们进行平等的知心交流, 并给孩子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 这就是笔者提出的观点:建立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 将沟通进行到底。
1 沟通要以爱为基础
家庭教育的核心只有一个字爱, 爱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真正爱孩子的家长, 才能使孩子也懂得爱。只有正确地理解爱, 才会有真诚的爱, 才能乐于去爱。我们做充满爱心的父母, 这是因为我们愿意这样去做。也只有在真诚的爱的滋润下, 孩子才可能具有美好的心灵和健康的体魄。
2 摆正心态, 与孩子交朋友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倾向于专制型, 这是中国几千年专制主义的恶果。家长是什么?家长就是家庭的统治者, 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总之, 在家里“一切我说了算!”新型的亲子关系要求家长放下大人的架子, 与孩子讲平等。
案例:
星期天, 明明不想写作文, 因为他最害怕老师布置的命题作业了。
爸爸走过来问:“作业做完了吗?”
明明心虚地望了一眼爸爸, 小声说:“做完了。”
爸爸笑了, 摸着他的头说:“说假话了吧, 爸爸知道你还有一篇作文没有写呢。我知道你很讨厌写命题作文, 但是考试是这样要求的, 爸爸没法改变, 你也没法改变, 没办法改变就要适应它, 超越它。为了表示爸爸够朋友, 爸爸站在阳台上受冻, 就像你忍受写作文的痛苦一样, 好不好?”
明明感动地说:“不, 爸爸, 你还在感冒呢, 我可以写作文的, 你坐在桌边看着我就行了。”
爸爸笑了, 明明也笑了。
孩子的心是纯净善良的, 他们特别容易感动, 大人把他们当作朋友看, 就会引发孩子的朋友义气, 从而起到引导的作用, 这比强制命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3 站在孩子的立场, 理解他们
(1) 全神贯注地倾听。学会倾听, 这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第一步。父母要耐心地做孩子的听众, 让孩子尽兴地表达心声。孩子在讲述时, 父母就会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清楚地掌握孩子的优点、缺点, 使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从而受到良好教育。
(2) 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以关心的态度, 使用“哦”、“恩”、“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 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 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3) 说出他们的感受。当孩子伤心、难过时, 我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安慰他们。如:“别哭了, 宝贝。”可奇怪的是有时候我们越是安慰, 孩子却越是难过、哭闹。反过来, 如果在孩子叙述的过程中, 我们顺着孩子的心情, 说出孩子当时的感受, 会有什么效果呢?
女儿: (很悲伤的) 我的小乌龟今天早上死了。
爸爸:哦, 是吗?真没想到。
女儿:我还曾经教它玩游戏。
爸爸: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女儿:它是我的好朋友。
爸爸:失去朋友的确很令人难过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孩子:我要吃脆饼。
妈妈:家里没有了, 宝贝。
妈妈:你吃点早餐饼吧。
孩子:不!
孩子:我就要, 我就要!
妈妈:我告诉过你家里没有了。
妈妈: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孩子:我要吃脆饼。
妈妈:真希望咱家能有。
孩子:我就要!
妈妈:听得出你很想吃。
妈妈: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孩子: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
孩子:那我就吃点早餐饼吧。
前一种对话在我们的家庭中非常常见。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时, 我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给孩子解释, 当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 他们会哭会闹, 这时家长就会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或打, 或骂。其实有时候, 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得到了理解, 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4 正面鼓励, 耐心疏导
在我们家庭中, 常从家长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你怎么这么笨!”“我看你根本没救了, 等着扫大街吧!”也许家长的目的是想激起孩子的上进心, 但却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父母看不起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会形成两个极端, 一种是对父母充满敌视;一种是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从而对学习、生活都失去了信心。
有关研究表明, 如果家庭不民主, 对孩子过多地训斥、支配, 则儿童的思维就会表现出刻板、呆滞、创造力低下的状态。对具有创造力的儿童的家庭进行的调查发现, 这些孩子的父母的共同点是:他们主张地位平等, 允许儿童自由表达个人的观念等等。
5 赏识你的孩子
周弘认为赏识不等于表扬加鼓励, 他认为赏识的本质, 是渴望别人对自己的一种认可。赏识是藏在心里的, 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爱, 它不是随着分数、名次而波动的。赏识是孩子在遭遇困难时的一种激励, 是孩子犯错误时的一种合理宽容, 是风平浪静日子里的一种扬帆开进的动力。
家庭是孩子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 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时期的家长, 应该学会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让孩子在一个温馨、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摘要: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而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 因此,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亲子关系,沟通,平等,民主
参考文献
[1]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M].华语教育出版社.
[2] (美) 帕蒂惠芙乐.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M].北京大学出版社.
亲子关系教育范文第5篇
韩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韩国有句古语:“即使是老师的影子也不能踩”,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反映出韩国人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程度,也是韩国民族长期以来兴办教育的一个原则。过去韩国人称大学生是“牛骨塔里的人”,因为在过去,即使是再贫苦的人家,父母宁肯自己挨饿也要将子女送到学堂读书,许多农民为了送孩子上学将耕地的牛卖掉也在所不惜。在韩国人看来,再苦再累送孩子读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韩国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韩国的教育部是中央政府机构,负责有关学术活动、科学及公众教育的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各道和广域市设有教育委员会,在各郡、市也有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专员,负责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活动。政府对委员会进行有关基本政策方面的指导并提供财政支援。
教育资金由中央统一筹措,政府拨款占学校预算的绝大一部分。教育部的预算虽然年年不同,但是通常占政府支出总额的23.9%,1997年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8%。学前教育并非义务教育,但是从1953年起,6年小学教育已成为免费的义务教育。1992年,在乡村开始实行3年初中义务教育,其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将这套义务教育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近年来,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已经制订了学龄前儿童教育发展的长期规划,要求增加幼儿园的设施。
一、韩国别具特色的教育类别
(一)学校教育
韩国的学制分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学院旨在培养博士的研究生课程的大学4年,另外还有两年制的专科大学及职业大学。
韩国有5,721所小学,在校学生有378万名,教师总数则达到138,670名。小学的基础课程由8个主要科目组成:伦理学、国语、社会学、算术、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和实用美术。在一、二年级时,有些课程混合编排教授,从三年级起增设英语和实用美术。小学教师必须是4年制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小学毕业后,年龄在12岁至14岁的少年允许进入初级中学,学习七年级至九年级的课程。在过去的30年中,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比率大幅度增加。
自1969年废除初中入学考试以来,韩国初级中学招生便改为按区域抽签分配的制度,不给学生选择学校的余地。这一改变旨在消除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之间的差别,从而使所有的初级中学都能给学生提供同等质量的教育,并免除学生入学考试的压力。初中课程包括11门基本的或必修的科目,若干选修科目以及课外活动。技术及职业课程包括在选修科目之内,以供那些毕业后准备谋职的学生学习。
高中入学制度也于1974年实行“平准化教育”,高中通过推荐、书面材料、区域配置等方式招收学生。经国家会考合格的学生可以按区域通过抽签办法决定自己就读的高中。这种修订废除了每个学校自己主持的考试,以使高中教育具有同等的质量。结果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比率也随之增加。有234万名学生在1,892所高级中学上学,在职教师总数为104,404名。高级中学大部分分为两类: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全国共有774所职业高中。申请进入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必须具备初中毕业条件,并须参加道一级的预试。职业高中的课程通常是普通课程占40~60%,职业课程占60~40%,而且理论与实践并重。
韩国高等院校分以下几类:4年制综合大学和单科大学(医学院和牙医学院为6年制);4年制的教育大学(师范学院);2年制的专科、广播函授大学和电视大学;以及2~4年制相当于大学的各类学校,如护士学校和神学院等。
韩国教育法及有关法令规定,所有公立或私立高等院校均须接受教育人力资源部的监督。教育人力资源部负责处理学校招生名额、师资审核、课程设置、学位审议以及规定统一课程等事务。大学校长和董事会董事的任命亦须经教育人力资源部批准。教育公务员法对教师基本资格也作了具体规定。并且,韩国政府于1998年制定《英才教育振兴法》,并先后修订和制定了这一法律和相关实施法令。2000年1月28日,韩国颁布了《英才教育振兴法》,正式确立了英才教育的国家法律体系和教育体系。2002年11月29日,教育与人力资源部发表了由7部委联合制定的《英才教育振兴综合计划》。2006年6月12日,以总统令第19513号颁布修订的《英才教育振兴实施令》。
(二)非正规教育
韩国于1961年颁布了《非正规教育促进法》,第四次修改后于1979年公布,使非正规教育制度化。韩国的非正规教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那些没有受完正规教育的青年或成年人提供继续教育的课程;另一种则是用来对那些在职人员或非正规学生提供短期的技术或进修课程的教育。初期,非正规教育多强调读写的普及、大龄儿童的教育、农业知识推广课程以及成人教育。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非正规教育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目前,技术训练成为非正规教育的主要推动力。主要的非正规教育机构包括公民学校和商业学校。公民学校和高级公民学校为那些期望提高或恢复初中正规教育的人提供一至三年不等的相当于正规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商业学校和高级商业学校和高级学校则对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传授一至三年的职业教育课程。广播和函授大学为在职青年和成年人提供高中之后的四年课程,包括家政学、商业管理、农业、教育学以及公共行政等课程。该大学播放14个30分钟的广播节目和1个30分钟的教育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此外,还通过开放大学网的有线电视频道每天自上午6时至午夜共播放18个小时的节目。修完了所要求的学分的学生可以获得正规高等院校毕业生同等的学位。另外,还有中学的广播函授节目。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教育包括由政府机构与私人组织提供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训练课程。设置的课程范围为特殊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各种技艺。在乡村地区,还开办各种青年班或妇女班,作为社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这些班通常是在晚上利用学院的教室或村民活动中心进行授课。
亲子关系教育范文第6篇
主持人开场(一定要提及六一)
一、 介绍与会嘉宾
二、 幸福泉幼儿园彭雪园长讲话(时间为10分钟内)
三、 老师晨会展示
四、 张凯老师讲课内容:
1、播放张凯老师简介视频(鹏搏自备)
2、张凯老师讲课《换种方式做父母》
3、教师誓词(见附页)
4、一位已告别幼教工作的教师写给家长的信《幼儿园再见》
5、发送礼
⑴园长邀请家长上台,表明发礼物的缘由,感谢家长对幼儿园的支持与信任
⑵礼物发到家长手里后先不拿回家,张凯老师会现场要求得到礼物的家长家的宝贝做出三件有意的事,再把礼物由宝宝带回家(目的:在班级起到宣传的作用)
四、欧阳丹凤:一生跟你走
五、园林办事处王家森主任讲话
亲子教育讲座流程
幸福泉幼儿简介
1、 幸福泉幼儿园始建于2004年
2、 幼儿园始建初期是以亲子教育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家长的要求,逐渐由亲子
园转变为幼儿园
3、 幸福泉幼儿园室内面积近500平米,现有教职工10余人
4、 特色课程:易心算、直映识字、魔法拼音、创意美劳、美术基础、魔法科学、新
标准英语、口才、舞蹈、围棋、书法、国学礼仪等十余种
5、 孩子四年幼儿园生活结束,识字量可以达到1500字,四位数以上的加减计算一分
钟可以达到50道题,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水平、英语课程是和小学课本衔接紧密的,创意美劳和魔法科学是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课程,通过小实验懂得大科学,今年的9月份英语课程将由外教来执教,同时硬件环境也在改变中,室内大型玩具的安装应在9月份完工,解决孩子游戏场地小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