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为农手机网站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 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山西省南北气候差异显著, 干旱、冰雹、洪涝 (含暴雨、连阴雨) 、霜冻与低温、大风、干热风、沙尘暴、雷电等气象灾害, 都是山西比较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此外, 还有其它气象灾害, 如雪灾、雾灾、雨淞、雾淞、高温以及由气象原因引发的森林火灾、冰凌灾害和泥石流灾害等。
气象条件是影响山西农业生产的主要的因子之一。第一, 自然资源中光、温、降水等基本的气象条件, 可为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地提供能量或物质;其次, 农业生物的生产活动受到有利的和不利的气象条件的影响, 这里的不利影响即是我们常说的气象灾害。气象与农业关系密切,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最为直接, 若发生气象灾害, 则将严重影响产量。
2 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方向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精神指导下, 为适应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发展智慧气象为农服务、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质量和效益、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创新为气象为农服务指明了新的导向[1,2]。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 山西省的光、温、水等气候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 而农业生产对气候资源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研究各种气象资源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显得迫不及待。近年来, 随着智慧气象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评估和区划、农作物种植气候评估和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扩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覆盖面、建成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成为山西省当前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方向。
2.1 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评估和区划
农业气候资源是指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 主要包括光能资源 (太阳辐射) 、热量资源和水分资源等。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气候区划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迫切需要重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气候资料对山西省境内的气候资源、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精细化的评估和区划工作, 以求为各级政府分类指导农业生产, 发挥区域农业气候优势提供决策理论依据。
2.2 农作物种植气候评估和区划
为适应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发展, 针对各地主要优势农作物和经济林果, 开展山西省主要农产品产地气候或气象条件的评估和区划工作, 可发挥区域特色农业优势, 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 更好地服务“三农”, 提高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2.3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主要是针对农业气象灾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导致农业产量损失、品质降低以及最终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大小的进行分析的过程。加强山西重大农业气象灾害 (如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麦区干热风等) 实时监测、影响评估、动态预警和综合调控, 开发稳产增产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适用技术。同时, 在省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基础上, 推进乡 (镇) 气象灾害风险普查, 做好乡 (镇)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防灾减灾资源等的调查工作。
2.4 扩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覆盖面
农业保险是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避免农民因灾返贫的重要途径。当前, 山西省需不断扩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覆盖面, 发展各地特色农产品天气指数保险服务, 切实发挥气象服务“趋利避害、减灾增收”的独特作用。
2.5 建成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推动气象信息进村入户, 将气象信息融入乡镇及村级全部信息服务站点, 发展面向精准农业的定位、定时、定量气象服务, 优化监测手段、产品内容及服务方式, 实现气象信息向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推送, 建成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摘要:气象与农业息息相关, 在“发展气象+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 山西气象为农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智慧气象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评估和区划、农作物种植气候评估和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扩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覆盖面、建成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成为山西省当前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智慧气象,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农业保险,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 敖红斌, 谢克勇, 邓细华, 等.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9) :215-216.
气象为农手机网站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1 安徽农业气象发展历程与目前存在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安徽省农业气象业务开始起步,各项业务非常扎实,有效地把气象与农业结合起来,开展了大量观测试验与服务;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农业气象发展迎来了春天,农业气象观测站、农业气象试验站、农业气象组织体系相继恢复,观测试验研究等业务服务迅速开展,取得了农业气候区划、土壤水分分布、冬小麦干热风防御等大量科研成果;进入90年代后,农业气象处于尘封期,除了国家规定的农气观测试验等常规业务外,其他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基本停顿,甚至衰退。21世纪以来,随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气象局和省局提出要加快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近年来,省局筹集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达5 000多万元,在60多个市县实施了“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以省气象科研所和省农网中心、农气中心等单位为龙头,开展了一系列农业气象科研项目、科技支撑计划,以22个农气观测站点和数10个小气候站为基础积累大量观测资料。因此,近年来,无论是农业气象观测试验水平、科技支撑能力,还是业务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农业气象服务网络,持续开展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农业气候专题分析、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与农业保险专项气象服务等,为安徽省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虽然安徽省农业气象发展取得了可喜进步,但与国内一流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不健全、布局不合理、运行不稳固,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挖掘与应用能力比较薄弱;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精细化程度不高,服务产品规范性、针对性、指导性还不强;农业气象现代化支撑体系薄弱,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的整合不够、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适用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还未形成规模;农业气象领军人才不多、影响力不足,基层气象为农服务机构不健全,“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会服务”的专业人才、技术人员十分匮乏等。
2 安徽省深化农业气象改革发展的思考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气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合作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做到“专、精、能、新”。“专”就是农业气象观测、服务要专业化、规范化、定量化;“精”就是服务产品要精品化、精准化、精细化;“能”就是提出的服务建议要能用、管用、好用;“新”就是要创新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发展。
深化农业气象改革发展就要认准方向,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善于实践。安徽省农业气象改革的关键点就在于要充分发挥省农业气象中心的龙头作用,提升全省农业气象整体现代化水平,侧重点是夯实观测试验与数据挖掘应用、农业气象服务组织体系两个基础,切入点是改进气象为大农业(主要粮油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小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果蔬业)和农业生态、农业保险等气象服务的时效性、针对性、精准性“三性”,着力点是强化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发、省市县业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四大科技创新支撑,落脚点是提升气象保障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 现代农业气象发展的建议
3.1 夯实农业气象现代化发展基础
3.1.1 优化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
按照“服务引领、布局合理、规模适宜、适度超前”的原则和农业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依托中央“三农”专项和各地“十三五”有关项目,参照全省种植业布局、特色农业与设施农业布局、土壤类型、农业气候与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特点,加强规划,科学布局,建立满足业务服务需求、科学合理的土壤墒情站网、农田与设施小气候站网、作物农情(长势、发育期和灾情)专业站网、农业气象物联网站网。
3.1.2 加强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应用
观测资料可用率低、资料可用性差,特别是观测、调查等大量多源农气数据缺乏科学合理的数据质量控制是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因此,分类建立农气观测调查数据质量控制和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系统,切实提高数据可用率,形成可供业务服务调用的实时数据库及数据分析处理共享系统非常重要和必要。
依据《全国农业气象数据库环境技术规范》要求,按照“标准化数据结构、省市县分级管理、开放共享、方便调用”的原则,根据当前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实际需要,要加快建立全省土壤墒情库(固定、作物、移动)、农情库(长势、发育进程、灾情)、农田与设施农业小气候库(农田、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业保险)、物联网信息库、服务指标库等多源分类数据库,为业务服务提供统一可靠的基础信息库。
3.1.3 建立服务指标校验管理制度
目前,各市县局虽然都收集整理了一些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但较为零散,不够系统,且缺乏必要验证,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很难、很少使用。因此,当务之急要进一步梳理安徽省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和其他经济作物,特色农业与设施瓜菜主要发育期气象服务指标,丰富完善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库,并开展指标验证工作。
3.2 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业务能力
3.2.1 切实增强主要粮油作物全程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针对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气象保障服务。重点要开展作物动态苗情长势分析及作物产量预报、关键期农业气象条件影响评价与农用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过程或农业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与影响分析等服务,实现省级有精细化业务指导产品、区域级有分片服务指导产品、市县局有本地化服务产品。按照“客观化、定量化、精细化”要求,服务产品内容应包括作物播期与关键生育期预报,农业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气候型病虫害预警与影响评估,农事天气预报,主要生育期气候条件分析,作物产量预报,收晒、仓储与运输气象服务等。
3.2.2 深度开发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
按照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需求,实时发布常规气象预报预警等服务信息。加快修订现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标准,形成统一的农业保险勘灾定损气象认证业务规范,建设全省集约化的农业保险气象灾害认证服务机制。加强与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等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市场化发展道路,在巩固现有的小麦、水稻天气指数保险气象服务基础上,拓展玉米、茶叶、水产等农业保险天气指数产品研发与试点,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天气指数保险服务技术体系。
3.2.3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科技攻关
依托有关科研项目和专业团队,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攻关活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业务实用性的技术成果,为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供技术支撑。目前,要重点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发育期、产量、农田土壤墒情预报技术,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技术和气象灾害认证技术,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灾中、灾后评估与灾前预评估技术,茶叶、蓝莓和酥梨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技术,以及农业生态气候环境监测评估技术等。
3.2.4 努力扩大农业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
依托安徽农网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平台、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和乡村信息员工作平台,积极拓展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和智能终端等移动互联推送方式,可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随时随地通过多种途径快速获取最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真正把气象为农服务信息送到田间地头。在服务方式上,大力开展“点对面”的公益性服务;同时,大胆探索“点对点、面对面”的直通式专业有偿服务模式。在服务对象上,重点选择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新农村示范村,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效应,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影响力。
3.3 完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组织体系
3.3.1 完善省市县乡四级服务网络
根据安徽省深化气象改革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省、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做到省级有科技研发、有技术支撑、有业务指导,市级有专业机构、有人才队伍、有特色服务产品、有服务示范基地,县级有专职岗位、有服务产品、有传播网络、有示范站点,乡村有服务机构、有接收设备、有传播手段、有任务考核,切实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信息进村入户,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
3.3.2 规范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业务
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机制,结合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修订完善基层气象服务业务规范,包括岗位配置、岗位职责、基本服务内容、服务手段,通用服务产品、特色服务产品和服务周期等内容。
3.3.3 充实人才队伍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依托省局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转移实验室,组建创新团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农业气象学术委员会。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建立市级农业气象分中心,配备专职农业气象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培养制度,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农业气象在职教育,加强上下交流,扩大农业气象技术人员的视野。
摘要:回顾安徽省农业气象发展历程,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农业气象改革发展的思考,并给出了现代农业气象发展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