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概述范文第1篇
清朝历史故事篇一
清顺治定鼎北京伊始,首重吏治,从严整治明末以来的吏治贪腐,摄政王多尔衮有一句名言:“贪官必诛,何必论赃多少!”康熙朝大治天下,也把吏治摆在了首位,宣布:“惟以察吏安民为要务。”这样的为政特点与时代政治,造就了绝非偶然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独赴危境,他仅一驴相伴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18年,45岁的他任广西罗城县知县。从其家乡到任职地,有6千里之遥,罗城地处万山丛中,一年四季毒瘴迷天,又屡经战火,城郭无存,百姓外逃,豺狼虎豹白昼肆行。这里瑶、壮等族杂居,好斗,攻杀不已。友人、亲戚视罗城为危地,多劝阻免行。于成龙感慨长叹:“惟国家所使,人生仕宦,岂择险易哉?”临行时,对亲朋表达自己的志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说完,跨上一头驴便走。
于成龙初到罗城,凡目光所及,一片荒烟,居民仅数家,看不到行人,到处是残垣断壁。大白天就听到野狼阵阵嚎啕,入夜,猿啼不止。没有官邸,他自寻一间无人住的破屋,前半截作为办公地,没有几案,就挖土堆垒成桌。后半截为居室,他与二仆人合居。旁边放置一锅一盆,作为炊事用具,就地生火煮饭。他日食粗砺,为应付潮湿,每晚只饮酒四钱。他与仆人拔除青草,插棘为门,这里就成了罗城县衙。
于成龙每天早晨,必出外讯问百姓疾苦,商量兴农事。他上下悬崖、绝涧中,不辞劳苦,奔波于各处。在田野上,一遇到农民就与人攀谈。当地百姓一听说成龙到,都拥上前来,环坐在树下,给他拿来饮食,欢声笑语,如同家人。他动员当地百姓建筑房屋,召回外散的人口居住;奖励勤于农事的人,公正地解决瑶壮族人相仇的矛盾,建乡勇,震慑瑶族头人,地方从此获得安宁;建养济院,扶助穷困;创设学官,鼓励子弟读书。仅3年,罗城由死气沉沉变得生机勃勃。至7年,县大治,各族和谐,社会安定。
于成龙在罗城,如史书所评:“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故深得罗城县民心,对他百般爱护。县民都乐意纳田赋,亲自交给他过目,又经常留数钱放置在他的案桌上。他不解,就询问是何意。乡亲说:“阿耶不要火耗’(明清附加税之一),又不谋衣食,难道还不买点酒喝吗?”他大受感动,只留能买一壶酒的钱,其余退回。他一人生活,孤苦伶仃,罗城人十分同情,每天早晚集合一大批人前去问安。隔几天,就集体凑些钱馈送给他,恭敬地跪在地上,说:“知阿耶清苦,我们供些盐米费,请收纳!”于成龙谢绝:“我一人何需这么多东西?你们拿回去,奉孝父母,如同爱我一样。”罗城人只好将钱收回。
有一天,罗城人听说于成龙家人来看望,奔走相告,说阿耶家人来,需要钱物安家。于是,又凑了些钱前去于成龙的住处馈送。于成龙笑着说:“此去我家6千里,单人携带钱物负担太重啊!”说完,让他们都回去。罗城百姓伏地哭泣,坚请收下,于成龙亦哭,最终还是不收。
康熙6年,于成龙被提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当他离开时,罗城百姓一齐出动,拥塞道路,追送数百里,痛哭而回。
合州承四川大乱之后,州中遗民百余人,地方残破,穷困状况与罗城不相上下。于成龙到任,革除积弊,招民垦田,贷以耕牛与种子,只月余,民增至千户。
后来,他升任福建按察使。乘舟上任,行前派人买了数石萝卜搬上船。别人都觉得奇怪,不禁笑问:“萝卜是贱物,何多为?”他答:“我沿途吃饭,全赖此物。”
官至总督,他依然驾驴赴任
于成龙官越做越大,作风却一如在罗城县时。其属员及下属机构官员不时地给他送礼,尤其管一省司法,为请托而馈送钱物、打通关节的人很多。于成龙始终一个态度:一律回绝!各级官吏畏惧,再也不敢送礼了。不久,他被提升为直隶巡抚,至此,真正进入封疆大吏之列,但还是清廉依旧。第二年,他进京觐见,康熙帝当面称赞:“尔为今时清官第一,殊属难得!”
于成龙在巡抚任上时,总有一些亲戚、朋友相托求办私事,他一概严厉拒绝,所属人员及亲友时有馈送礼品,他是“一介不取”。康熙帝大为赞赏:“知其家计凉薄,特赐内帑银一千两、朕亲乘良马一匹,以示鼓励。”
那年,康熙帝以特旨授以江南江西总督,地方官吏大多以此职为极限。从直隶任赴南京,成龙与幼子雇驴车一辆,各带钱仅数十文,沿途投住私人旅舍,不去惊动当地官设驿道公馆。在繁华的南京城,仍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每天只吃青菜或豆腐,江南人称他为“于青菜”。仆人喝茶没茶叶,每日采衙后槐树叶当茶叶,不久,树叶都给采光了,成了秃树。他的儿子冬天只穿粗布棉衣,江南风俗侈丽,在于成龙倡导并身体力行下,当地改穿布衣,士大夫家出门减舆从,婚嫁不用音乐于成龙办公通宵达旦,常穿上便服深入民间私访,察知民间疾苦及属吏表现。属下官员无不谨慎供职,吏风大为改观。
于成龙以总督之贵,后又兼摄江苏、安徽两巡抚事,权力如此之大但仍不改昔日清廉作风,生活极其清苦。他的长公子自山西来看他,当其返家时,署中刚好有一只腌鸭,他用刀砍下一半给了儿子,备其途中食用。此事传至民间,遂有“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之谣。
于成龙历官20余年,从不携带家眷。去世时,将军、都统及同僚属吏入府吊唁,府中几无他物,吊唁者无不隐然为之哭泣,市民闻讯,罢市聚哭。
康熙帝南巡时向大学士们感叹:“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又叹道:“居官如成龙,能有几人耶!”
清朝历史故事篇二
中国历史上第一大贪官和珅(1750一1799)字致斋,原为正红旗满洲人。
和珅既贪财又贪色,他的身边不仅有北京城的名门千金,也有秦淮河畔的烟花女子,甚至还有碧眼金发的西洋美女,和珅这贪官一生对于女色贪得无厌。
一、冯霁雯:和珅的结发妻子,当朝宰相英廉的孙女,冯霁雯与和珅成婚时,和珅尚在官学读书。他们婚后生得二子,长子丰绅殷德(字天爵,号润圃,)娶乾隆皇帝膝下十女儿和孝公主为妻;次子于嘉庆元年夭亡。冯霁雯悲伤过度,身染重疾,在嘉庆三年,即公元1798年春天病逝。终年四十七岁。冯霁雯的葬礼十分隆重,当时的王公大臣无不前往吊唁。
其实,和珅迎娶结发妻子冯霁雯之前,是一个破落家族中的咸安宫官学的生员,而冯霁雯是一个满清世家的独生女,其祖父英廉多年出任户部尚书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掌管国家财政和负责宫廷事务,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是一个实权人物。英廉将独生孙女嫁给和珅,等于为他提供仕途发展的机会。冯霁雯出身名门,性情温顺,进入和珅府后,一直秉持相夫教子的传统妇德,对和珅体贴入微,和珅在冯霁雯面前也未敢横行无忌,为所欲为。
二、长二姑:和珅的小妾,称之为二夫人,和珅最为信任,由于善于理财,就负责财务,成为和珅府上的财务总监督。长二姑很有主见,和珅若遇到了棘手事情总是与她商量解决,因而在和珅府上也是最有权势。长二姑的父亲家境贫寒,在正蓝旗牧地上放马,长二姑在十一岁时就被送到刑部曹司员家做奴婢,其时,她不仅学会管家理财,还学会吟诗作赋,琴棋书画也略通一二。
长二姑长大后,姿色天成,被曹司员纳为小妾。后来,曹司员窃知刑部秋审处有个空缺,他垂涎三尺,欲把此肥缺弄到手,就忍痛割爱,把长二姑送给和珅。和珅见长二姑年轻貌美,欣然接受,长二姑进入和珅府,得到和珅的宠爱,成了他的得力内助。
三、吴卿莲:能诗善画,且言语乖巧,体态轻盈,令人心醉神迷,是名噪江南的苏州才女,原是浙江巡抚王亶望的爱妾。在杭州西湖畔建有饰以宝玉的楼阁供其居住,称为“迷楼”。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冒领赈灾钱粮大案发生,王亶望和时任陕甘总督的勒尔谨等二十余人被处死,家庭财产被抄没,其爱妾吴卿莲被侍郎蒋锡所得。后来蒋锡为巴结和珅,又把她奉献给和珅。
苏卿莲到了和珅府以后,长二姑主持内部事务,外面帐目则由苏卿莲独立整理,成为和珅府上理财的左右手。
四、豆蔻:容貌秀丽、风姿绰约,是扬州多才多艺的美女。
和珅当年随乾隆皇帝下江南之时,扬州盐商汪如龙在精心训教进献美女给皇上的同时,也把豆蔻作为贡品进献给好色成性的和珅,于是,和珅在乾隆面前力举汪如龙任两淮盐政。后至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豆蔻得知和珅在狱中被处死的消息,在悲痛之下,赋七律二首挽之,并以此自悼:诗中有“白练一条君自了,愁肠万缕妾何如”,“自古桃花怜命簿”,“伤心一派芦沟水,直向东流竟不还” ,“一缕青丝坠玉楼”等句,诗成之后,豆蔻纵身从楼上跳下,追随和珅而去。
五、纳兰:名为和珅的干女儿,实为和珅的情妇。其父亲苏凌阿在江西饶广做道台时,早就梦想到京城做大官,他巴结了和珅,把十三四岁生得如花似玉的女儿纳兰拜和珅做干爹。从此,纳兰与家人得到说不尽的好处,享受到数不清的荣华。其父亲苏凌阿从江西调到京城,先做吏部侍郎,后坐相位。和珅对纳兰爱不释手,本想把她娶过府来,但一时难于改口,又怕背后被人说三道四,就一直以干女儿相待。
六、黑玫瑰:本是扬州盐商汪如龙选送进贡的美女,她那黑缎子似的皮肤,身材丰满结实,风韵独具,令和珅早已神魂颠倒。后来乾隆皇帝到了晚年,后宫每年都遣散一批宫女,和珅买通太监总管,借机把黑玫瑰从皇宫转移到和珅的别墅“淑春园,”两人随即共赴巫山云雨,之后,和珅又把黑玫瑰接进府中做小妾。后至嘉庆皇帝在罗列和珅二十条罪状中的第四条“纳出宫女子为次妻”者正是指此女。
七、
八、小莺和紫嫣:也是与黑玫瑰由地方官员进贡的美女。当时和珅随乾隆皇帝南巡江宁,来到秦淮河畔观风问俗,两江总督和江宁织造安排江宁的名妓集于船上,好不热闹,当晚,还向乾隆皇帝谳上两名江南佳丽,一个倾国倾城,一个国色天香的小莺和紫嫣。和珅见了神魂颠倒,为此而迁怒于两江总督和江宁织造,廹得其送上十几万两银子才算了事。但是,这两位美女也像扬州的黑玫瑰一样,让和珅朝思暮想了好多年。直到后来这两个美女被遣送出宫,才被和珅收进府中做了小妾。
九、玛丽:西洋美女,金发碧眼,凸胸翘臀,别具风骚。她与豆蔻二人在和珅妻妾中是最为漂亮的美女,平时与吴卿莛、豆蔻和黑玫瑰同住在家庙后院。
清朝历史概述范文第2篇
新西兰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 新西兰英语只有150年的历史。新西兰英语中方言极少, 只有位于新西兰南岛的Southland省以及Otago省的Dunedin市有明显的苏格兰方言。作为土著语言的毛利语对新西兰英语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加上移民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新西兰英语与英美以及其他英语国家的语言产生很大区别, 使其语言非常具有独特的特点。
2 新西兰英语的产生
新西兰出生的儿童在其语言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平时所接触的语言创造新的方言。即使有新的外来人口, 这种方言也已经根深蒂固, 不易受到其他语言形式的影响。
随着新西兰不断殖民化, 大量殖民者涌入新西兰, 这些殖民者中大部分是爱尔兰人, 其他来自英国, 还有一些来自英国的非英语地区, 比如苏格兰和威尔士。
自从英国殖民者在新西兰定居开始, 一种新的方言便开始形成, 这种新的方言吸收了很多毛利语的词汇, 这些词汇主要是新西兰的植物名称和动物名称, 而在英语中并没有任何词汇与这些植物和动物相应。
2.1 白人英语
第一本新西兰英语字典是由Harry Orsman编写的Heinemann新西兰字典, 出版于1979年。这本字典既包含了在英语国家广泛使用的单词也包括新西兰特有的英文单词。其中有一页专门介绍了新西兰这些特有的英文单词及这些单词出现的时间。1997年,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西兰英文字典。这本字典开始于Orsman 1951年的论文并且后续也由他参与编辑, 最终历经了四十多年的编写完成。为了协助完成这本字典的编写, 1997年成了了新西兰字典中心。自从那时以后, 新西兰字典中心已经出版了八本新西兰的英语字典, 最终在2004年出版了新西兰牛津字典。
另外一本口语字典, Kiwi Tankee字典是由Vtago大学的美籍心理学教授Louis Leland编写的。这本比较薄的字典主要列举的是令来到新西兰或移民到新西兰的美国人比较容易困惑或容易产生误解的单词或用法。这本字典的第二版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问世出版。
2.2 土著英语
新西兰英语中有很多日常词汇都是从毛利语中借来的, 包括当地的植物词汇, 动物词汇和自然环境词汇。毛利语对新西兰英语的影响主要是在词汇上。据估算, 毛利语大概占新西兰英语词汇的0.6%, 大多数是地名或人名。
每天都会使用的毛利语通常是口语, 主要是青少年, 年轻人和毛利人在使用。比如说“kia ora” (hello) , “kai” (food) , 几乎所有的新西兰人都知道这些毛利语词汇是什么意思。
毛利语对新西兰的立法和政府也有深刻的影响。新西兰立法规定新西兰的法律条文和文件都要有毛利语译本, 政府讨论和一些政府行为以及环境治理、社会福利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毛利人, 而且即使是平时发生的一些社区问题, 毛利语作为一种交流语言都尤为重要。
3 新西兰英语的特点
19世纪, 随着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 新西兰英语也随之在新西兰这偏土地上生根发芽。新西兰英语是目前存在的最年轻的英语变体, 它是在过去150年中发展起来的。对新西兰英语影响最大的是澳大利亚英语, 英国南部英语, 爱尔兰英语和苏格兰英语。
3.1 语音差异
语音是对语言变体进行研究的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语音不像词汇那么容易被借用, 因此语音是划分不同语言变体的重要依据。
新西兰英语和标准英语的语音是由一定差异的。新西兰人可以根据一个人说话的语音来判断他是来自何地或是哪个地区。Otago和Southland这两个地区的英语语音有明显不同, 比如在Southland, 人们会把R的发音说得很响亮, 而在其他地方, R是被当成后元音发成卷舌音, 但是Southland的新西兰人认为R是粗喉音, 并不是元音。
对于产生这种语音差异的原因, 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 甚至有人认为是气候和生理的原因导致的。Elizabeth Gardon在《新西兰英语》中指出:居然有人认为澳大利亚英语中产生的语音差异是由于那里的灰尘或担心飞虫飞到嘴里而不敢张嘴所导致的;很多新西兰人不敢张开嘴说话是由于担心嘴里的假牙掉下来;Gisborne和Plenty气候宜人, 所以那里的人讲话会拉长每一个音节, 讲话速度比较慢;惠灵顿天气寒冷, 经常是大风天气, 所以那么的人说话语速快, 发音短促, 甚至不连贯。尽管众说纷纭, 但对于新西兰英语的语音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人们从小由于懒惰, 所以不能完全张开嘴, 不能清晰标准地发出每一个音。
新西兰英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主要是元音发音, 新西兰英语中元音的发音与英国英语中元音的发音略有不同, 英国英语中元音发音比新西兰英语元音发音时开口度更大。除了单元音发音不同外, 某些双元音的发音在新西兰英语中也和英国英语有所不同。这一点在青少年和劳动阶级钟尤为明显。
由此可见, 新西兰英语的发音与英国英语还是有很大区别。这也导致新西兰人和英美国家的人交流存在一定障碍, 语音的不同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3.2 词汇差异
尽管新西兰距离英国很远, 但是新西兰被认为是“最英国化的国家”, 因此, 他们的语言差别并不大。很多新西兰人一直努力讲英国英语, 事实证明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相比于澳大利亚, 新西兰抵制美国英语更加强烈, 并且土著毛利语对新西兰英语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尽管这样, 新西兰英语与英国英语存在很大的词汇差异, 而词汇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任何语言都拥有成千上万的词汇, 与语言其他要素相比, 词汇更容易受到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影响而出现差异, 在新西兰, 有的词汇差异可以上溯到早期的移民时期。例如a wee, bit这一个在南岛被普遍使用的词组是由定居在南岛的Otago和Southland的苏格兰人创造的;还有在南岛叫作Twich的杂草在北岛却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名字couch;有一种椰蓉大面包, 有的地方叫作Boston Bunn, 但是有的地方却称之为Sally Lunn.
新西兰英语词汇中有不少是从当地的土著居民毛利人那儿借来的, 因此, 它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外来语和俚语两方面。如:
地名:Moana (Lake) , Rotorua (two lakes)
鸟类、动物与植物的名称:hapuku (fish) , huhu (beetle) , kiwi (bird) , rata (tree)
本土文化词汇:hui (celebration) , kia ora (good health)
3.3 语言与社会等级的差异
人类社会中, 都是以一定的分群因素来划分社会等级的, 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群会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在理论上, 有的社会是民主社会, 或是宣扬平等民主的理念, 但是任何社会都存在不同的等级, 因为无论是在什么社会, 都存在不同的职业分工, 每一个群体都趋于与本群体或相似群体交往。Francis指出, “分群的选择必然产生语音的差异。”这种由于社会等级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差异被称作“社会方言”。英语地方方言多是因为英国的社会等级中下层社会人数众多。新西兰与英国相比, 它的社会等级并不是很明显, 有些新西兰人甚至根本不承认他们的社会存在阶级差异。然而, David Ausubel指出:大部分的社会生活依然按照社会等级进行, 甚至在新西兰的教育体系中, 社会等级的影响也十分严重, 各个学校是根据社会等级的价值非常严格地评论等级的。
社会等级必然使语言产生差异。新西兰英语被语言学家分为通俗语, 常规语, 高雅语三类。高雅语最接近标准英语, 而通俗语与标准英语相差最大。后来语言学家又提出了修正语这一概念。修正语是指部分语音按照标准语作了修正, 但并不是所有语音都得到了修正。新西兰的修正语因人而异, 有的人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对自己的语音进行了修正, 但是有的人却不愿意使用修正语, 而坚持自己原来的语音。同时也有很多新西兰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选择不同的语类。例如在正式场合或陌生人面前他们会倾向使用高雅语, 但是在亲朋好友面前就改用常规语或是通俗语。
在新西兰, 社会等级所导致的语言差异与英美国家的情况并不相同。那些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人所使用的语言是明显的新西兰英语, 他们不愿意修正自己的语言, 而有些人则认为必须使用标准语言, 并且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好的学校学习, 住上流社会或成功人士住的高级住宅, 这些都是由于家庭背景不同所导致的。
新西兰人对于语言与社会等级的差异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高雅语是最接近标准英语的, 一些上流社会的人平时坚持说高雅语, 并且他们也坚持让自己的子女说高雅语, 他们认为高雅语是上流社会的标志。而还有一些人认为说高雅语是装腔作势, 因此他们拒绝使用高雅语, 并且对使用高雅语的人也很反感。
有些人把由于社会等级差异所产生的语言差异归咎于懒惰。如果使用高雅语的上流社会的人从不懒惰, 而其他人却总是懒惰, 那么这样必然会产生语言差异, 有些人甚至抱怨孩子们的新西兰口音, 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而产生的语音差异。
3.4 语言与性别差异
从原始社会开始, 生活在同一群体或同一社会的人类就习惯于选择同性伙伴一起工作。比如,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 在原始社会, 男性会结伴一起去打猎, 而女性则结伴洗衣、种地;在现代文明社会, 男性或女性在上班或消遣娱乐时也倾向于寻找同性为伴。在新西兰的传统文化中, 男性占主导地位, 掌管财富, 而女性主要负责照顾孩子和处理家务。
美国心理学家David Ausubel是这样形容新西兰女性的:与美国女性相比, 新西兰女性是更典型的家庭主妇, 她们认为自我价值是在家务中实现的, 她们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家务活动中, 并且以成为勤劳、高效、能干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种性别差异必然会导致语言差异, 使新西兰产生了独特的女性语言。Robin Lakoff是第一位研究女性语言的学者, 她在《语言与妇女地位》这篇文章中说道:新西兰女性语言的产生是由于她们长期缺乏自信, 缺乏权威的认可, 而还有学者认为这些女性语言体现的是新西兰女性的礼貌以及对事物不确定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体现了她们灵活的言谈技巧。
4 结语
综上所述, 新西兰英语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虽然它在书面上依然保持着英国英语的特征, 但在口语表达方面, 却与英国英语截然不同。如果不对新西兰英语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调查, 那么, 与新西兰人交流时必然会产生误会甚至不解。因此, 如果我们想要与新西兰人交流无碍, 那么, 研究新西兰英语则势在必行。
当英语离开英国本土, 来到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不同的地域后, 受到当地土著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西兰英语。随着时间的推移, 现今已经演化成为英语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地域变体。因此, 要想完善英语体系就必然要了解新西兰英语发展历史。
摘要:本文主要以调查和研究为基础, 论述了新西兰英语的产生以及发展历史, 而且对新西兰英语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论述与归纳。本文可以帮助减少由于语言差异产生的误解, 为了解新西兰英语的发展历史和特点打下基础, 以及完善英语的语言体系。
关键词:新西兰英语,发展历史,特点概述
参考文献
[1] 黄敏.新西兰英语的历史背景及其语言特点[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2] 姜群莲.新西兰英语变体的几个特征[J].湘潭大学学报, 1996 (2) .
清朝历史概述范文第3篇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 8人) 贵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 8人) 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 6人) 嫔 (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 6人) 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 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 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 宫女 (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
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公主对于皇上、皇后、生母自称“儿臣”,
称皇后为“皇额娘”,称自己的生母为“额娘”或“额颞”,
庶出公主称其他妃嫔(地位在“嫔”以上,包括“嫔”)为姨娘,嫡公主称其他妃嫔(地位在“嫔”以上,包括“嫔”)为X(姓/封号)妃/嫔,地位在“嫔”以下,公主一律称其职位, 称王爷为“皇叔”,
另外,公主有赐居宫殿的可以自称“本宫”;有封号而没有赐居宫殿的可以自称“孤”,没有封号也没有赐居宫殿的可以自称“本主”/“本小主”
注:“小主”是清廷后宫中一个级别的女人的自称,一般是贵人居多,但皇帝的女儿(其母地位低微,即使在怀孕后也没得以提升)也是有在这一级别的!
第一级 固伦公主 皇后所生之女 固伦满语为天下 第二级 和硕公主 皇妃所生之女 和硕满语为地方 第三级 和硕格格 亲王之女 汉语为郡主 第四级 多罗格格 郡王及世子之女 汉语为县主 第五级 多罗格格 贝勒之女 汉语为郡君 第六级 固山格格 贝子之女 汉语为县君 第七级 格格 公之女 汉语为乡君 第八级 统称为宗室女
清朝历史概述范文第4篇
皇家珍藏的如意精品
“如意”一词源于印度梵语中的“阿娜律”, 是自印度传入我国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等材料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为帝王及达官贵人手中之物。在器型上,它与民间的一种俗称“不求人”的挠痒用具相仿。最初如意的头部呈现弯曲回头之状,被人们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后来,随着玉如意的出现,人们将玉坚润不渝的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使玉如意成为了具有中国吉祥文化特色的如意器物。
到了明清两朝,如意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它的头部所呈现出的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原来的直状改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等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型,柄微曲,造型美观且华丽。而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又以清朝时期居多,明朝虽有但却并不常见。
而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近3000件如意珍宝中,几乎全都是清朝时期所雕琢而成的。虽然听起来数目庞大,但当年清朝宫廷所珍藏的如意制品却远不止这个数目。毫不夸张地说,在宫廷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随处看到它们的身影。无论是皇宫的宝座旁,还是寝宫的案头桌几上,还是后宫嫔妃的手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如意已经成为宫廷中的重要摆设与帝王后妃们手中所把玩的珍奇。
在北京故宫所珍藏的宫廷画作中,也随处可见“如意”的身影。如《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与《乾隆雪景行乐图》中,就有它们的出现。《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中绘画的是清廷后宫妃子生活的画卷。庭院内繁花似锦,争奇斗艳,只见一位秀美端庄的妃子,手持竹雕灵芝如意,观赏着满园盛开的美景。《乾隆雪景行乐图》则描绘的是乾隆一家人在花园观赏雪景时的情景。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正兴致盎然地观看皇子们玩耍,而他的手中就握有一柄精美的玉如意,寓意着全家幸福如意。
不同图案所代表的吉祥寓意
清廷中所珍藏的如意,虽然材质样式各异,种类也纷杂繁多,但是大部分的如意都是以灵芝、莲花、云头、葵瓣为造型。其中,又以灵芝造型最为常见。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灵芝是一种长生不老的仙草,有着起死回生的功效。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为了救活自己的丈夫许仙,不惜以身犯险去盗取仙草的故事。这仙草便是灵芝。因此,在中国人的心中,灵芝也就成了长寿祥瑞的仙草,而把如意做成灵芝的形状,则更好地体现了它所蕴含的各种美好寓意。
除了这些蕴含着美好寓意的造型外,许多如意的身上还雕刻有许多带有美好祝福的图案。在北京故宫所珍藏的近3000 件如意珍品中,数量最多的是雕刻有象征“福”、“禄”、“寿”、“喜”等图案的如意。那么,这些图案又被寄予了怎样的吉祥寓意呢?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桃子、佛手、石榴都被视为祥瑞的代表,也就是所谓的“多福、多寿、多子”。所以,它们常会被运用到如意的纹饰雕琢之中。如有的如意在三块翠瓦之上,分别雕刻了桃纹、佛手纹与石榴纹,并且在中间书写了一个“寿”字。而如意的周身则嵌满了红嫩鲜透的蜜桃,祝福的寓意一目了然。
除了这些吉祥的寓意,有的如意上还会出现柿子的饰纹,因为“柿”的谐音等同于“事”,代表着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景。
有的如意头部还雕琢了一对可爱的鹌鹑与黄澄澄的谷穗。因为“穗”与“岁”谐音,而“鹌”与“安”谐音,取其“岁岁平安如意”的美好祝愿。有的如意头部雕着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大大的寿字,因为“蝠”与“福”谐音,这柄如意被叫做五福捧寿如意。
有时,一柄如意不足以表达美好祝愿,于是,便出现了九件一套的如意。如有套红木嵌翠三镶如意,共九柄,为一整套。因为,数字“九”与长久的“久”谐音,取其寓意为:天长地久,久久长寿。
宫廷必备的节日礼物
被寄予吉祥寓意的如意,在中国古代宫廷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逢重大的节日庆典,王公大臣与各地官员都要向朝廷进贡如意,以示国家的安康富强、万事如意。另外,作为吉祥物的如意,在新皇登基、皇帝大婚、帝后生日等重要时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品之一。
如在乾隆皇帝六十大寿的时候,王公大臣们集体集资,进献了用金丝编织的六十柄金如意,共用黄金42546 克。其中,有件三镶铜镀金螺丝如意,头部、中间与趾部分别镶嵌了翠瓦。而在这些翠瓦上分别雕刻着象驮宝瓶、龙纹与松枝,象征着大清王朝的太平盛世以及恭祝乾隆长寿吉祥。
在皇家内部,每逢生日也要互赠如意。如皇帝生日,家人要向他赠送如意;而皇太后生日,皇帝也要按照祖制进献如意。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光绪皇帝向她进献了一套九柄如意。而王公大臣不甘落后,也纷纷进献。其中,有位官员竟进献了一套八十一柄的如意,取其长久之意,以此恭祝慈禧太后长寿无疆。根据清宫内部的档案记载,在慈禧太后大寿期间,光各式各样的如意就收到了1000 柄之多。
清朝历史概述范文第5篇
皇家珍藏的如意精品
“如意”一词源于印度梵语中的“阿娜律”, 是自印度传入我国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等材料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为帝王及达官贵人手中之物。在器型上,它与民间的一种俗称“不求人”的挠痒用具相仿。最初如意的头部呈现弯曲回头之状,被人们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后来,随着玉如意的出现,人们将玉坚润不渝的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使玉如意成为了具有中国吉祥文化特色的如意器物。
到了明清两朝,如意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它的头部所呈现出的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原来的直状改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等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型,柄微曲,造型美观且华丽。而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又以清朝时期居多,明朝虽有但却并不常见。
而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近3000件如意珍宝中,几乎全都是清朝时期所雕琢而成的。虽然听起来数目庞大,但当年清朝宫廷所珍藏的如意制品却远不止这个数目。毫不夸张地说,在宫廷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随处看到它们的身影。无论是皇宫的宝座旁,还是寝宫的案头桌几上,还是后宫嫔妃的手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如意已经成为宫廷中的重要摆设与帝王后妃们手中所把玩的珍奇。
在北京故宫所珍藏的宫廷画作中,也随处可见“如意”的身影。如《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与《乾隆雪景行乐图》中,就有它们的出现。《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中绘画的是清廷后宫妃子生活的画卷。庭院内繁花似锦,争奇斗艳,只见一位秀美端庄的妃子,手持竹雕灵芝如意,观赏着满园盛开的美景。《乾隆雪景行乐图》则描绘的是乾隆一家人在花园观赏雪景时的情景。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正兴致盎然地观看皇子们玩耍,而他的手中就握有一柄精美的玉如意,寓意着全家幸福如意。
不同图案所代表的吉祥寓意
清廷中所珍藏的如意,虽然材质样式各异,种类也纷杂繁多,但是大部分的如意都是以灵芝、莲花、云头、葵瓣为造型。其中,又以灵芝造型最为常见。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灵芝是一种长生不老的仙草,有着起死回生的功效。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为了救活自己的丈夫许仙,不惜以身犯险去盗取仙草的故事。这仙草便是灵芝。因此,在中国人的心中,灵芝也就成了长寿祥瑞的仙草,而把如意做成灵芝的形状,则更好地体现了它所蕴含的各种美好寓意。
除了这些蕴含着美好寓意的造型外,许多如意的身上还雕刻有许多带有美好祝福的图案。在北京故宫所珍藏的近3000 件如意珍品中,数量最多的是雕刻有象征“福”、“禄”、“寿”、“喜”等图案的如意。那么,这些图案又被寄予了怎样的吉祥寓意呢?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桃子、佛手、石榴都被视为祥瑞的代表,也就是所谓的“多福、多寿、多子”。所以,它们常会被运用到如意的纹饰雕琢之中。如有的如意在三块翠瓦之上,分别雕刻了桃纹、佛手纹与石榴纹,并且在中间书写了一个“寿”字。而如意的周身则嵌满了红嫩鲜透的蜜桃,祝福的寓意一目了然。
除了这些吉祥的寓意,有的如意上还会出现柿子的饰纹,因为“柿”的谐音等同于“事”,代表着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景。
有的如意头部还雕琢了一对可爱的鹌鹑与黄澄澄的谷穗。因为“穗”与“岁”谐音,而“鹌”与“安”谐音,取其“岁岁平安如意”的美好祝愿。有的如意头部雕着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大大的寿字,因为“蝠”与“福”谐音,这柄如意被叫做五福捧寿如意。
有时,一柄如意不足以表达美好祝愿,于是,便出现了九件一套的如意。如有套红木嵌翠三镶如意,共九柄,为一整套。因为,数字“九”与长久的“久”谐音,取其寓意为:天长地久,久久长寿。
宫廷必备的节日礼物
被寄予吉祥寓意的如意,在中国古代宫廷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逢重大的节日庆典,王公大臣与各地官员都要向朝廷进贡如意,以示国家的安康富强、万事如意。另外,作为吉祥物的如意,在新皇登基、皇帝大婚、帝后生日等重要时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品之一。
如在乾隆皇帝六十大寿的时候,王公大臣们集体集资,进献了用金丝编织的六十柄金如意,共用黄金42546 克。其中,有件三镶铜镀金螺丝如意,头部、中间与趾部分别镶嵌了翠瓦。而在这些翠瓦上分别雕刻着象驮宝瓶、龙纹与松枝,象征着大清王朝的太平盛世以及恭祝乾隆长寿吉祥。
在皇家内部,每逢生日也要互赠如意。如皇帝生日,家人要向他赠送如意;而皇太后生日,皇帝也要按照祖制进献如意。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光绪皇帝向她进献了一套九柄如意。而王公大臣不甘落后,也纷纷进献。其中,有位官员竟进献了一套八十一柄的如意,取其长久之意,以此恭祝慈禧太后长寿无疆。根据清宫内部的档案记载,在慈禧太后大寿期间,光各式各样的如意就收到了1000 柄之多。
清朝历史概述范文第6篇
北陵: (昭陵) 皇太极
西陵: 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 溥仪(华龙皇家陵园 清西陵崇陵旁边 见下述)
东陵: 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
福陵 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福陵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福陵中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
昭陵 位于沈阳市区北郊,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坐落在沈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昭陵与福陵和永陵齐名,合称 "关外三陵",但其规模宏大,结构完整,远非其他二陵可比。昭陵建筑完整无双独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是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附:永陵
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坐落在新宾县城西21公里启运山脚下的苏子河畔。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曾祖、远祖及伯父、叔叔等皇室亲族的陵墓。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始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称为永陵。是著名的关外三陵之一。永陵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部分组成。启运殿是永陵的主体建筑。整个陵寝占地1.1万余平方米。)
清西陵 位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西,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现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具体哪陵安放哪位皇帝如上所简述),后陵三座,妃陵三座。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清东陵 坐落在河北的遵化县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百度百科: 溥仪
(节选)
(溥仪)于1967年10月17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1980年5月29日,即溥仪去世13年后,党和政府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仪的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华龙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距离崇陵后围墙仅200米,华龙陵园是一个由个人经营的商业性的公墓。
溥仪生前就有入土为安的愿望,清西陵也是溥仪生前就确定了的葬身之所。溥仪葬入此陵园,是他的第五个妻子李淑贤的精心安排,也是由他的妻子李淑贤亲自主持办理的,同时,李淑贤女士还希望自己逝世后能与溥仪合葬一处。1997年6月9日李淑贤女士去世,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合葬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