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一、企业实施分销渠道的必然性
(一) 国内环境的推动
当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 迫于国内市场压力, 此时企业需要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发展。扩大国际市场, 可增加本国政府相应的利益。因此我国政府不断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措施开拓国际市场。
(二) 国际市场的吸引
国内市场的压力推动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而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巨大,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以及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同时交通运输的便利, 能源的充裕, 通信设施的齐全, 使国际市场营销环境优越于国内市场营销环境。另外, 国内外市场存在的价格差和国外廉价的生产要素, 开拓国际市场可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三) 内部因素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内某些资源的匮乏迫使我国企业转向国际市场寻找替代资源, 同时结合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 产生拓展国际市场动机。国际市场的拓展, 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生产量不断增加, 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大大的降低了, 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进入国际市场是企业经营国际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而渠道战略是其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选择什么方式进入, 采取何种分销策略, 如何进行国际分销, 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
下面我将以我国AB公司为例, 结合它的实际状况, 剖析了其国际分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该企业实施分销渠道国际化的具体措施。
二、AB公司的国际分销渠道的现状
AB公司是国内一专门从事儿童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的大型企业。其儿童服装出口10多个国家与地区, 在国内外拥有很多客户及庞大的营销网络, 与国外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AB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主要是出口分销方式, 在国际市场上选择的代理商都是销售代理商。
只要客户有成为AB公司代理商的想法, 该公司则同意授予, 即可签订合作协议。在签订合同的时候, 代理商要完成公司规定的首次采购额。根据不同的地区, 公司规定不同, 具体数量要求是在六万美金至二十万美金之间不等。虽然AB公司明确其年度销售额, 但首批销售额则是公司最为关注的内容。再往后AB公司对代理商关心很少, 使代理商对其工作失去了兴趣, 最终导致代理商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
三、AB公司实施分销渠道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AB公司在国际分销渠道运营方面存在着过度依赖中间商, 渠道建设贪大求全, 渠道模式单一、陈旧和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过度依赖中间商, 渠道控制力较弱
国际分销商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分销渠道的运营效率。中国很多产品是通过跨国中间商进行销售的。弊端是产品虽然已经进入国际市场, 但生产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理解, 无法了解到最新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由于这类企业对中间商的依赖性很强, 产品销路完全取决于中间商, 利益被剥夺的同时面临一定的渠道风险。
(二) 渠道模式单一陈旧, 市场环境适应性差, 分销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 AB公司在产品外销问题上存在严重的依赖倾向, 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意识。目前的AB公司凭借单一渠道模式在海外市场销售, 但在商业性比较高的国家, 由几家童装连锁零售商控制着分销渠道, 排在前几位的零售商占据了儿童服装销售的百分之七十, 所以其很难打入国际市场。而单一的渠道模式又不能够对国外市场进行有效开发, 更无法适应国际市场上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分销效率低下。所以企业在开发国外市场中过分依赖一个渠道且渠道陈旧, 造成了渠道自主权丧失的后果, 已不能与国际市场环境相融入。
(三) 无法获得跨国营销的直接经验, 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建立企业的声誉
中国的很多产品, 特别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产品, 虽然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 但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理解, 在市场上处于被动的局面。AB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市场和产品范围, 受中间代理商约束, 不便于获取各种信息, 因此也不能够及时掌握和反馈市场信息, 削弱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AB企业市场营销渠道国际化趋势的创新
根据以上分析, AB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要想成功走向国际市场, 必须要在分销渠道模式上有所创新, 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
(一) 加强渠道控制力, 建立网上直销模式
开拓海外市场不仅是把商品销售到国际市场, 更是把分销渠道网络延伸到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 AB企业可通过全球的网络直销平台, 由生产商直接将产品面向最终顾客或者一些中小零售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的消费者在网上购买商品, 网上采购的产品采用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渠道模式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根据这种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直销模式, 加强了AB企业对其在国际市场上渠道的控制。这样童装的出厂价就是市场上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价格, 消费者也将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商品, AB公司也将获得更大的利润。
(二) 缩短分销渠道, 实现分销渠道扁平化
扁平化是一种趋势, 但绝不是随便减少哪个层次就可以称为渠道扁平化。扁平化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就是减少不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环节, 或者是即使增加, 但增加的价值微乎其微。AB企业为了提高分销效率, 利用与国内童装零售业之间的直供, 减少成本的投入, 增加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利润, 建立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扁平化渠道。即缩短市场分销渠道, 优化了渠道结构, 增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网点, 密切与消费者的关系。
(三) 降低单一渠道模式风险, 采用多种类型的混合渠道模式
混合渠道模式主要是选择型渠道模式、集中型渠道模式等渠道组合相结合。这种混合型的渠道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比较适合已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 AB企业就可以采用。混合渠道模式可以使单一模式的风险降低, 当今社会混合渠道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市场上渠道发展的趋势。例如比较著名的戴尔电脑公司的渠道模式从先前的单一渠道模式变成了现在的混合渠道模式, 扩大了其在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提高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又例如, 我国家电行业老大海尔公司在进行国外的市场开发时, 采用的是选择型渠道模式、集中型渠道模式等渠道组合相结合的混合渠道模式, 成功的占领了国外的市场。特别是在占领美国市场时, 不仅建立了海尔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专营店, 而且还采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网络进行直接销售, 大大提高了海尔的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 从而获得了比较大的利润。
从以上分析可知, 建立网上直销模式、实行渠道扁平化, 采取混合渠道模式等是我国企业实施分销渠道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故企业在构建国际分销渠道的时候必须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将多种渠道模式结合起来,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才能使分销渠道国际化运作更有效率。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企业面对的是一体化趋势下全球市场的需求及竞争压力。企业要想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站住脚, 必须走出国门, 开展国际分销的道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将选择什么方式进入, 采取何种分销策略, 如何进行国际分销, 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本文将结合AB公司的实际状况, 剖析其国际分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该企业实施分销渠道国际化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分销渠道,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先国.分销渠道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 .200-217.
[2] 刘康.营销师 (一级) [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1) :110-114, 119-120, 136-137.
[3] 杨富贵.我国企业分销渠道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2006年第6期:54-56.
[4] 刘志超.国际市场营销[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117-126.
企业国际化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自2012年4月16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人民币兑换美元的交易价格浮动幅度由0.5%扩大到1%,同时并将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人民币兑换美元的现汇买卖差价由1%扩大到2%,这一政策的出台既顺应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顺应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根据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背景和现状,重点分析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国际化 双向波动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应运而生,这将为我国未来经济前景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在一个尚未完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市场经济不够发达,金融市场制度不够完善的新兴经济大国,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内外发展动力推动其进行发展,而这个内外发展动力就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自2011年第四个季度以来,人民币兑换美元连续6年的单边升值阶段正处于结束状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学者的说法,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已经接近于均衡的状态。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是否达到了均衡水平,这将是一个难以衡量和解答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现阶段所关注的汇率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汇率是否是达到了均衡状态,而是接近于此区间时的汇率双向波动实现的条件以及由于波动而给整体经济运行所带来的影响。然而,在美联储可能放缓量化宽松的预期不断增强的情况之下,新兴市场货币或将面临大量的撤资风险,我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必然难以独善其身,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所以在此背景之下,本文进一步研究其汇率波动的现状和影响,这将对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二、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间接影响因素
自2005年7月以来,我国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形成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并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目前人民币兑换美元双向波动的趋势较明显,出现过连续贬值和连续升值的状态,根据此趋势,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幅度将会更加明显。然而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间接的途径缓慢影响。
(一)汇率双向波动促进企业提高国际经营风险管理能力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态势将成为新趋势,汇率波动弹性增大也对企业“走出去”汇率风险的规避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3月30日,人民币兑换美元的中间报价6.4841,较之上一个交易日大幅度上涨了219个基点,上调幅度达到0.34%,创造两周以内的最大上涨幅度。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一些规模庞大而且具有较强的战略意义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的逐步落实,社会经济整体将会面临意想不到的损失。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企业为了规避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一方面可以选择汇率相对稳定的国家进行投资,进而根据政治和经济形势,适度的选择多元化的投资管理策略,规避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汇率双向波动预期的存在,企业可以与商业银行合作,并开发出因地制宜的规避外汇风险的套期保值组合,同时将国外业务与國内业务进行长期合理的配置,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企业提高了国际经营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整个经济市场中占据经济地位,促使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汇率双向波动促进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核心之一即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自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双向波动,在此基础之上,银行的业务也面临了未知的风险,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也需要出现双向的管理策略:一是通过摸索并形成一套适合银行业发展的风险控制流程机制;二是实践监管原则。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之中,商业银行应提高外汇经营管理能力,首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人民币预期汇率走势的变化,汇率双边波动是现行开放经济市场的新常态,其次银行应管理好客户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强外汇产品的投资风险管理,提示并引导客户和企业掌握衍生产品的交易方法,避免因市场波动幅度过大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在新形势下,信贷利差过大、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都是在汇率双向波动之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银行既要面临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压力,又要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充分做好以上面临的挑战,才能使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三)汇率双向波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自1993年以来,至今为止将近24年的时间,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仍在进行,但却十分缓慢。利率市场化是货币市场改革和发展以及银行体系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核心指标之一。我国中央银行在2017年5月12日发布的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在汇率双向波动的机制之下,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并完善金融调控机制。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并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其实体经济的传导。支持人民币在投资和跨境贸易中的使用,积极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推进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的发展,更好的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服务,密切关注国际新形势变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完善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审慎性监管,在国际市場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同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四)汇率双向波动推动外汇市场的发展
在中国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中,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步伐。由于人民币汇率在汇率改革之前的三年间,人民币呈现单边升值的趋势,导致人民币外汇远期、期货、期权、互换以及掉期缺乏流动性。现阶段人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为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相关的外汇交易在近几年中的国内外市场全面展开,将使得外汇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使得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复杂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进而更加良好的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作者简介:罗艺婷(1992-),女,汉族,湖北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国际金融学。
企业国际化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分析了以集团形式组建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建我国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供选择的五种模式。
[关键词] 中国企业 国际化经营 企业组建模式
我国现已存在的国际化经营企业, 多数是以集团形式组建的。以集团形式组建国际化经营企业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以集团形式组建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基本特点
1.以集团形式组建国际化经营企业易于操作、便于管理。根据《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在全球设立的境外企业已有近万家,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从企业设立方式看,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占境外企业数量的95%,联营公司占5%。设立子公司及分支机构这种企业组建模式被广泛运用,原因在于其易于操作、便于管理的特点。首先,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建立可以有相关的流程参考和投资国相关的法律保护,从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组建;其次,境外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是本土企业集团的一部分,本土企业集团对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具有控制权和决策权,这样易于对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运营管理。
2.以集团形式组建国际化经营企业实力有限、发展缓慢。根据《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2.72%和0.85%。这一数据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进行,世界各国都在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对外投资,世界各个地区的市场竞争都会更加激烈。再看中国境外企业分布情况,从国别(地区)分布来看,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近一半境外企业,这说明中国国际化经营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发达国家或是经济增长迅速的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无疑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投资的重点,中国企业以集团形式组建国际化经营企业,只能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去运营发展,这样就显得势单力薄,面对国际上发达国家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
二、组建我国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供选择的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企业以集团形式组建国际化经营企业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但也显现了其发展缓慢的弱点。因此我国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可以从企业组建模式上进行创新,目前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1.大规模生产型企业集团。即建立以某类标准化产品的大、中型规模生产和新技术开发为重点的企业群,以获得规模生产效率。大规模生产型企业集团的产生条件是企业群中有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具备大规模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企业群中有若干相关企业,可以为龙头企业提供原料、技术、生产运输等服务。这种企业组建模式涉及到不止一个企业,因此需要企业群所在地区的政策扶持和各个企业的相互协作。
2.大规模贸易型企业集团。这是以从事对外贸易、开拓国外市场为目的的市场开发型企业集团。与上述大规模生产型企业集团模式一样,大规模贸易型企业集团的组建思路也是建立相关企业群的集体协作模式,发挥规模优势,增加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同样,这种企业组建模式也需要企业群所在地区的政策扶持和企业间的相互协作。
3.中小企业合作协会。前两种企业组建模式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群中有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同时还有若干相关企业。而中小企业合作商社是一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形成的企业集团, 其目的是把一个地区或某一行业有对外经营潜力的中小型企业, 根据一定的合作原则和利益关系组合起来, 加强必要管理、监督和服务, 形成具有多种相对经营优势的企业群。要实现这些中小企业的合作,需要发挥该地区或该行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发起并组织实现这种合作形式。
4.境外中小企业合作商社。即按地区和行业组成的海外微型企业的松散组织形式。通过行业协会,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中同行业、同地区的相关子公司可以共享信息、开展合作共同开拓市场。但这种企业组建形式在组织和管理上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各子公司和分支機构的控制权在国内企业总部,所以境外子公司在合作过程中需要首先获得国内总部的同意,这样就增加了合作成本。在具体实施前,应充分估计到采用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的问题。
5.通过收购、兼并境外企业实现国际化运营。几年前,由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资金较为缺乏,且对兼并、收购等方式尚不是很熟悉,因此较多地采用新建或合资企业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2000年,新建企业方式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约占78%,而以收购、兼并方式建立的企业仅占22%左右。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传统的新建方式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跨国收购、兼并方式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在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约占四成。这说明通过收购、兼并达到所有或控股正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一种重要的企业组建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的企业都在寻求通过国际化运营来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些差距,选择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建模式,能增加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对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成功实现国际化运营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成瑞:虚拟企业:未来企业管理新模式[J].学习与探索,2007,(6)
[2]王冬: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4)
[3]黄健柏何文成:企业国际化战略控制能力机理研究[J].经济问题,2007,(12)
企业国际化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新创企业;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环境不确定性;国际化速度
一、引言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企业充分利用国际技术优势、社会关系网络及市场等资源来提高竞争优势,向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国际化速度作为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Vermeulen & Barkema, 2002),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涌现出大量的国际新创企业,这类企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早期快速国际化(Shrader et al.,2000)。快速国际化的企业会获得一系列优势,可以快速达到规模经济(Hilmersson & Johanson, 2020),分散投资和运营风险,获得先发优势(Chetty et al.,2014)。但是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与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影响,跨境贸易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也必然承担环境不确定性潜藏的风险。面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保障有能力的企业更顺利地开展国际经贸活动。但必须正视的是,我国多数国际新创企业面临规模劣势、外来者劣势等困难,快速的国际化可能会导致一些弊端。因此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探索企业国际化速度问题尤显重要。
伴随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大,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国际化扩张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企业家精神是企业难以被模仿的稀缺资源,体现着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冒险意识,它促使企业通过开发产品、工艺和技术以及管理创新来创造新的业务,保障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获得利润并成长(Zahra,1993)。Vanninen 等(2016)研究发现,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提高可预见性或声誉,接近客户与合作伙伴,以此抓住国际市场的机会,实施快速多国化的市场进入策略。可见,已有研究证实了企业家精神是影响国际化成长的关键因素。然而,企业家精神本身并不能代表企业国际化扩张的竞争优势,因为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忽略企业的环境适应和战略调整的关键能力(Al-Aali & Teece,2014)。自King和Tucci(2002)首次将动态能力引入到国际新创企业的研究后,Weerawardena 等(2007)也指出快速国际化的企业必须要开发一组战略性的动态能力,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动态能力对企业国际化作用的理论研究。目前,虽有少数学者以国际新创企业为对象研究发现了国际视野(Weerawardena etal., 2015)、创业行为与网络能力(Falahat et al., 2015)通过动态能力能够影响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但整体而言动态能力视角下国际化速度的研究成果鲜少,以往研究尚未将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和国际化速度三者纳入到同一研究框架。更需要注意的是,动态能力的发挥具有情境依赖特征(Winter, 2003),遗憾的是在环境不确定性日趋加大的当下尚缺乏将这一重要情境变量纳入国际化速度影响机制的研究,特别缺少聚焦中国企业家精神对国际化速度影响机理的探析。
综上可见,学者们分别从企业家精神或企业动态能力出发探究了其对企业国际化速度影响,做出来较大的贡献,但仍存在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与企业国际化速度三者作用机理不甚清晰的缺憾,企业家精神作用企业国际化速度的路径也有待进一步揭示,环境不确定性在作用路径中的差异性影响机制尚需明晰。为此,本文将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国际化速度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构建作用理论模型并以我国A股上市的264个国际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回答以下主要问题:我国国际新创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与国际化速度的作用关系如何?动态能力是否发挥了中介效应?企业的动态能力对国际化速度的促进作用是否会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国际化速度
本文参照Zahra(1993)、李巍和丁超(2016)、项凯标和蒋小仙(2018)的做法,将企业家精神分为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两个方面,既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又涵盖企业家在不确定环境下对各种社会影响与风险的综合权衡决策中体现出的冒险精神。
首先,企业家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国际化速度提升。其一,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不断探索,了解市场偏好以增强新产品和客户需求的兼容性,企业可以依赖技术优势去占领国际化市场(Lisboa et al., 2011)。创新有利于企业与东道国潜在伙伴构建合作关系(Li et al., 2018),创造新的价值主张以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Buccieri et al., 2020),提高国际化扩张成功的概率。其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会加大研发人员的投入,充足的技术人才有利于企业吸收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建立知识资源的竞争优势(Oviatt & Mcdougall,1994)与技术领先地位,而国际创新企业可以凭借这种优势吸引国外企业的合作意愿。其三,企业家创新精神会促使企业维持较高的研发强度,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一般而言,高科技国际新创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动态的技术变化,应对新產品生命周期短以及高研发成本摊销问题,致使企业有必要快速进入国际市场(Johnson,2004),通过市场份额扩大以维系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综上可以看出,企业家创新精神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创新战略的实施,加快国际扩张的速度。
其次,冒险精神同样可以提升企业国际化速度。一方面,在冒险精神的推动下企业家敏锐、大胆的特质促使企业能够发现旧商业模式与现实不相适应之处,敢于承担风险,能够突破陈旧的商业思维并创造出独特新颖的商业模式,以个性化战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傅家俊,2006),有利于打造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差异优势,促使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冒险精神意味着企业家在经营活动中对不确定机会的追求,决策者的国际化扩张意愿对于企业国际化速度有着重要影响(宋铁波等,2017)。在国际化进程中,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对风险的高容忍态度能够进一步支持和强化企业的创业倾向(孙秀丽等,2018),敢于积极制定竞争规则以提高市场地位(Zahra & Garvis,2000),加速其国际化扩张。依此,提出如下假设:
H1a: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国际化速度具有正向影响;
H1b:企业家冒险精神对企业国际化速度具有正向影响。
(二)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Teece 等(1997)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构建、重构内外部资源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一种能力。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演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首先,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通常具有战略导向,企业家创新精神越强,企业越会积极主动地监控与预测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及技术变革,作出新产品和服务的战略调整。其次,冒险精神强化企业打破企业配资惯例的勇气,因而有利于资源的调整或重构,使得企业家能主动迎接挑战,积极探索市场机遇,拓展业务范围。孙秀丽等(2018)认为具有冒险精神的企业注重潜在收益,倾向于在结果被充分认知之前对公司创业活动投入较高的资源承诺。然而伴随冒险的创业资源投入,投资效率的追求成为必然,这会激发企业在相关领域知识积累的意愿形成学习优势,有利于企业维持动态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可分为组织学习、协调整合能力与变革创新能力(盛宇华和蒋后卿,2018),这三种能力均影响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速度。首先,在组织学习能力方面,学习导向是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的驱动因素(Weerawardena et al.,2015)。企业进行国际创业的关键动机之一就是获取新知识以升级知识库,从而开发出新的应用、技术、产品和服务来推动进一步扩张(Zahra, 2019)。其次,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帮助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获取关键资源,并加以系统整合、重新配置,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这有利于企业协调配置其内部与国际市场资源,保障企业有效地获取和整合全球知识、技术及信息等资源,创造企业独特的价值以应对全球激烈竞争,加速国际化扩张。最后,变革创新能力促使其前瞻性地评估机会与威胁,支持新产品和新流程的开发,进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Teece,2017)。Knight和Liesch(2016)研究发现以快速国际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对其产品和市场发展战略的选择过程中,以前瞻思维加速企业变革创新并持续创造出独特的组织能力,这更有利于企业加快国际化扩张。综上分析,动态能力承接了企业家精神与国际化速度的作用关系,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H2a:动态能力在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关系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H2b:动态能力在企业家冒险精神与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关系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三)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与国际化速度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环境的不确定性是企业所处环境急剧性和波动性的变化状态,与环境的不可预测有关(Miller & Friesen, 1983)。企业建立动态能力与提升国际化速度的过程中,会受到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影响,在不同的市场情境中动态能力会有不同的表现(简兆权等,2015)。当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时,企业不需要经常改变战略,利用现有的惯例及运营体系使其维持较高的效率。此时动态能力虽然促进国际化速度,但低不确定性下蕴含的国际市场机会少,企业若不断提高动态能力会破坏其资源整体的使用效率和价值潜力(Schilke,2014),导致快速国际化不会通过提升动态能力得以实现;在中等不确定的环境中,环境变化大致沿着可预测的路径发生,国际化的战略投资机会与风险基本可以预期。Eisenhardt和Martin(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动态能力在中等动态环境中会对竞争优势产生可预测、稳定的结果。此时虽然企业面临一定的国际市场威胁,但快速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动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动态能力帮助企业及时感知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创新、战略变革及时进行资源重新配置,抓住市场机遇。因此,在中等不确定的环境中,动态能力对国际化速度的作用会趋向最强;而当不确定的环境较高时,动态能力对国际化速度产生的影响不可预测。企业面临大量的非结构化问题,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威胁迫使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维持竞争优势。由于动态能力本质上具有路径依赖和惯性问题(Eisenhardt& Martin,2000;Helfat & Peteraf,2009),如果企业为维持较高的动态能力投入高额成本,会造成“时间压缩不经济”,降低综合競争优势。此时,企业利用动态能力促进国际化速度的意愿会减弱。
综上,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由低向高转变:最初会正向调节动态能力对国际化速度的影响;在中等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动态能力对企业国际化速度的提升作用最强;而一旦超过阈值,环境不确定性则会负向调节动态能力对国际化速度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3:环境不确定性在动态能力对国际化速度的影响中起到“倒U型”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选取20132019年中国沪深A股的国际新创企业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万得数据库。参考Khavul 等(2010)和黄胜等(2017)学者做法筛选国际新创企业:1.企业成立年限在10年以内的国际新创企业;2.企业进行国际化当年的海外业务收入比例不低于10%的国际企业。此外对样本做如下处理:剔除*ST、ST以及金融类企业,资产负债率大于100%以及数据严重缺失的企业样本。经过以上筛选,最终得到264家国际新创企业1848个平衡面板数据。为减少极端值影响,对连续样本做1%和99%分位的缩尾处理。
(二)指标选择与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国际化速度(Speed)。参照Shi和Prescott(2012)和任鸽等(2019)的研究,采用一定时间内海外销售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代替。具体地,在时间窗口期[t,t+4]内,建立年度时间变量(t)与海外销售收入(OI)的自然对数之间关系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公式(1)所示,并对其回归系数b2取反自然对数来衡量国际化速度。
2.解释变量:企业家精神(ES)。参考程锐等(2019)采用的指标,以专利申请授权数衡量企业家创新精神;以研发与营销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反映企业家冒险精神。
3.中介变量:动态能力(DC)。借鉴盛宇华和蒋后卿(2018)对动态能力的划分维度,将动态能力划分为组织学习能力、协调整合能力和变革创新能力,分别用大专学历以上员工占比、总资产周转率以及研发强度衡量,采用熵值法將上述指标综合为一个指标作为动态能力的代理指标。
其中,Sale为销售收入;Year为年度虚拟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出的残差即为过去5年的非正常营业收入,它与过去5年营业收入的比值则为未经行业调整的环境不确定性,计算同年度未经行业调整的环境不确定性的中位数为行业环境不确定性;未经行业调整的环境不确定性与行业环境不确定性二者的比值为本文所求的环境不确定性。
5.控制变量。参考企业国际化相关学者的做法(宋铁波等,2017;任鸽等,2019;钟熙等,2018),引入国际化经验、产品多元化、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以及产权性质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此外,还控制了行业以及年份效应的影响。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构建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2)显示,各变量相关系数大部分都小于0.52,且经过计算VIF值均小于10,可以判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回归分析
考虑到不同企业间的样本观测区间差异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第一步,BP检验和White检验的卡方统计量值对应的p值为0.000<0.05,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问题;第二步,Hausman检验结果支持原假设,则采用随机效应。因此,选择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以解决异方差问题。
各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模型(1)~(3)报告了动态能力在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国际化速度关系间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模型(1)结果显示,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国际化速度显著正向影响(β=0.006,p<0.01),因此假设H1a得到验证。模型(2)和(3)的回归结果表明,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动态能力显著正相关,动态能力在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国际化速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该结论说明,企业家创新精神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动态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国际化速度。模型(4)~(6)报告了动态能力在企业家冒险精神与国际化速度关系间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模型(4)的结果可知,企业家冒险精神与国际化速度显著正相关(β=0.074,p<0.01),假设H1b得到验证。模型(5)和(6)的结果表明,企业家冒险精神与动态能力显著正相关,动态能力在企业家冒险精神与国际化速度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的作用,假设H2b得到支持。模型(7)的结果可知,环境不确定性一次项与动态能力的乘积项系数显著为正(β=0.044,p<0.1),环境不确定性平方项与动态能力的乘积项系数显著为负(β=-0.009,p<0.05),表明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与国际化速度的关系中起到“倒U型”调节作用。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由低向高转变,最初会强化动态能力对国际化速度的正向影响,并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强化作用会增强。当达到“拐点”即在中等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与企业国际化速度正向影响的强化作用最强。但一旦到达“拐点”后,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会弱化动态能力对国际化速度的正向影响,并且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这种弱化作用越来越强。假设H3得到验证。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1.缩小样本。据《经济参考报》报道,PMI指数在2014年12月仅微高于50%的荣枯线,制造业面临从扩张转为收缩的威胁,增长动力明显不足。考虑到研究样本期内的国际新创企业大多为制造业,截取20152019年的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2.变量替换。借鉴方宏和王益民(2017)学者关于国际化速度的衡量方式,以海外子公司数与企业国际化年限之比重新衡量企业国际化速度,重新带入模型进行检验。上述结果均表明各变量正负关系与显著性无实质变化(考虑篇幅暂不列示表格)。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观,将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揭示了企业家精神对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影响机理,探讨了环境不确定性对于动态能力与国际化速度之间作用关系的调节效应。通过以我国沪深A股264家国际新创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企业家创新精神、冒险精神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国际化速度;同时,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对动态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在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与国际化速度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调节了国际新创企业动态能力与国际化速度之间关系的强弱,且调节效应呈“倒U型”。本文遵循“资源能力优势”的分析逻辑,将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与国际化速度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将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视为企业不易复制的重要战略资源,实证了动态能力是一种将内外部资源高效整合、提高企业识别和开发国际机会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厘清了企业家精神对国际化速度的作用路径。同时,本文将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验证了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之间关系的“倒U型”调节作用,揭示了动态能力对企业国际化速度影响过程中存在环境不确定性调节的差异化作用机理,研究结论进一步扩展了动态能力对企业国际化速度决策的影响边界,也为保护主义抬头与动荡国际贸易环境下企业国际化速度的正确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管理启示
本文在环境不确定性调节下企业家精神和动态能力对于企业国际化速度的作用机理,提供管理启示如下:
第一,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发挥其在快速国际化发展中的作用。成长路径依赖迫使国际新创企业积极发现国际市场的机会,企业家精神提供了其在追求创新和勇于承担风险的动力和倾向。企业应当制定一套培育企业家精神的长期战略,通过企业文化激发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对现有产品和工作流程进行增量改进,专注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进而充分挖掘和利用国际市场机会。
第二,为克服资源和规模限制等劣势对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制约,动态能力培育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需要发展动态能力的敏锐性,结合实践的惯例和基准来发展适合自身的动态能力。利用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及变革创新能力及时向顾客传达企业的价值主张,洞察顾客需求及竞争对手的战略变化,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以维持更灵活和动态的业务实践,及时变革自身的战略模式,使得企业具备持续的能力加快推进企业的国际化扩张。
第三,企业在加速国际化扩张的过程中,不仅应关注企业家精神和动态能力,还应特别关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面临低环境不确定性,企业可以只维持原有动态能力,利用现有的惯例及运营模式来解决日常结构化问题;面临中等环境不确定性,企业应大力培育与提升动态能力,发挥动态能力对国际化扩张的优势作用;面临高环境不确定性,为了避免资源配置的不经济,企业不宜以过高的投入去维持较高的动态能力,可以将资金投入在人力、市场等其他方面以解决企业非结构化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研判环境变化趋势,确保企业整体的投资效率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蓄力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可持续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明森,陈爱贞,张文刚.升级预期、决策偏好与产业垂直升级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02):26-36.
[2]程锐,马莉莉,张燕等.企业家精神、要素配置效率与制造业出口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 2019(06):89-101.
[3]方宏,王益民.“欲速則不达”:中国企业国际化速度与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38(02):158-170.
[4]傅家俊. 冒险精神是企业家难得的稀缺资源[J].新经济,2006(12):62-64.
[5]黄胜, 叶广宇, 丁振阔. 国际化速度、学习导向与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绩效[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38(07):141-154.
[6]简兆权, 王晨, 陈键宏. 战略导向、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5,27(02):65-76.
[7]李巍,丁超.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绩效[J].中国科技论坛,2016(07):124-129.
[8]任鸽,陈伟宏,钟熙.高管国际经验、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国际化进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41(09):109-121.
[9]申慧慧,于鹏,吴联生.国有股权、环境不确定性与投资效率[J].经济研究,2012,47(07):113-126.
[10]宋铁波,钟熙,陈伟宏.期望差距与企业国际化速度: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7(06):175-192.
[11]孙秀丽,赵曙明,白晓明.制度支持、高管团队冒险倾向与公司创业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12):123-130.
[12]盛宇华, 蒋后卿. 高科技企业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J]. 工业技术经济, 2018,37(02):13-21.
[13]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05):614-620.
[14]项凯标, 蒋小仙. 社会保障满意度上升后,创业意愿会更强吗 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J]. 科学决策, 2018(07):22-44.
[15]钟熙, 陈伟宏, 宋铁波等. CEO过度自信、管理自主权与企业国际化进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39(11):85-100.
[16]AL-AALI A, TEECE D 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Long-Lived) International Firm: A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14,38(1):95-116.
[17]CHETTY S, JOHANSON M, MARTIN O M. Spee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WorldBusiness, 2014,49(4):633-650.
[18]DIERICKX I, COOL K. 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ply[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35(12):1504-1511.
[19]EISENHARDT K M ,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FALAHAT M, MIGIN M W, CHUAN C S, et al. Conceptualising the Early and Rapid Internationalising Firm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211:612-618.
[21]GHOSH D, OLSEN L.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managers’ use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 2009,34(2):188-205.
[22]HELFAT C E, PETERAF M A.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progress along a developmental path[J]. Strategic Organization, 2009,7(1):91-102.
[23]HILMERSSON M, JOHANSON M. Knowledge Acquisition Strategy, Speed of Capability Development and Speed of SME Internationalisation[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20,38(6):536-556.
[24]JOHNSON J 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arly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 Technology Start-ups: US and UK Eviden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2004,2(1-2):139-154.
[25]KHAVULS,PEREZ-NORDTVEDT L,WOOD E.Organizational entrainment and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from emerging market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0,25(1):104-119.
[26]KING A A, TUCCI C L. Incumbent Entry into New Market Niches: The Role of Experience and Managerial Choice in the Crea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2):171-186.
[27]KNIGHT G, LIESCH P.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entry mode: From incremental to born global[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6,51:93-102.
[28]LISBOA A, SKARMEAS D, LAGES C.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Their drivers and effects on current and fu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1,64(11):1157-1161.
[29]LI L, QIAN G, QIAN Z, et al. Aspiration, foreignness liability and market potential: How do they relate to small firms’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18,35(6):1009-1032.
[ 3 0 ] M I K A E L H , M A R T I N J . S p e e d o f S M 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6,56(1):67-94.
[31]MILLER D, FRIESEN P H. Strategy-Making and Environment: The Third Lin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3,4(3):221-235.
[32]OVIATT B M, MCDOUGALL P P. 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4,25(1):45-64.
[33]SCHILKE O. On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nonlinear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35(2):179-203.
[34]SHI W, PRESCOTT J E. Rhythm and Entrainment of Acquisition and Alliance Initiatives and Firm Performance: A TemporalPerspective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2,33(10):1281-1310.
[35]SHRADER R C, OVIATT B M, MCDOUGALL P P. How New Ventures Exploit Trade-Offs Among International Risk Factors: Lessons For The Accelerated Internationiz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43(6):1227-1247.
[36]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7):509-533.
[37]VANNINEN H, KUIVALAINEN O, CIRAVEGNA L. Rapid multinationalization: Propositions for studying born micromultinational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6,26(2):365-379.
[38]VERMEULEN F, BARKEMA H. Pace, rhythm, and scope: process dependence in building a profitabl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3(7):637-653.
[39]WEERAWARDENA J, MORT G S, LIESCH P W, et al. Conceptualizing 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born global firm: 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7,42(3):294-306.
[40]WEERAWARDENA J, MORT G S, SALUNKE S, et al. The role of the market sub-system and the sociotechnical sub-system in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pproach[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5,43(2):221-239.
[41]WINTER S G.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10):991-995.
[42]ZAHRA S A.Environment,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taxonomic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3,8(4):319-340.
[43]ZAHRA S A, GARVIS D M.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host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15(5-6):469-492.
企业国际化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以陕西省咸阳市普惠性公办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明晰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国际化的含义、特征和意义;采用定性分析法,总结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国际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通过调查研究及案例分析,查找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国际化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而探索出适合陕西省咸阳市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国际化发展的途径和趋势。
【关键词】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国际化;可行性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课题“陕西省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国际化发展趋势探析”(项目编号:ZDKT1607)的研究成果。
一、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国际化的含义特征
普惠性幼儿园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幼儿园。它的定价、收费、设施都是由政府监控的,是政府以各种形式,如出资改造、拨款、补贴等形式扶持,服务学龄孩子的幼儿园,甚至有些地区的惠民幼儿园直接接受政府的惠民卡。普惠性幼儿园是一个新生的概念,它至少包括三个类型的幼儿园:一是公办幼儿园;二是集体或单位举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三是提供普惠性服务的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相对的,是指一切财产均属公有,建设经费、办公经费、教师及保育员工资等,均由财政拨付的幼儿园。
普惠性公办幼儿园也就是国家公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幼儿园。
十年前,所谓的国际幼儿园,都是配备外教全天跟班的,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个人视野都开阔了,我们会觉得那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卖点。作为一个幼儿园,我们认为,国际型幼儿园重要的是要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措施、国际的安全标准和一套完整的体系。
其实现今国际化有两种,一种是向内看,一种是向外看。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看,只有本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性的东西,我们自己的文化,也是国际化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传承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融通中国传统地道的根的文化,让受教育的孩子稳健、自信地迈向世界,才是真正的国际幼儿园要做的,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孩子有民族的根和国际的视野。国际化幼儿园只有让孩子先建立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才能以开放的心态了解世界,所以国际化幼儿园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从孩子的天性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二、目前国内幼儿园国际化的发展态势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初衷是为学龄前儿童减负,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指南》发布后,也遭遇了不少“实际情况”人士的质疑。
《指南》强调的是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训练,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但中国幼儿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每一对父母都背负着家庭、社会的巨大压力,他们会不自觉地将压力传递给孩子,不断催促孩子快快地成长。但其实孩子此时正处于摸索状态,而成人却经常打破他们的节奏。就在父母意识到这种教育是错误的时候,国际化幼儿园教育就成了他们的寄托和弥补的选择。原因是:(1)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家长愿意花钱购买教育,追求不同的教育方式。(2)受国际化大趋势的影响,高科技互联网的发展与国际交流以及英语的普遍应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3)年轻家长大多受教育程度提高,对孩子教育有了转变,提高了对孩子从小教育的意识。(4)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模式与外教的引进,调动了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对幼儿期语言发展和学习能力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北京市实验幼儿园园长朱敏也表示,从多年办园的体会来讲,中西方幼儿园教育相同的地方非常多,也都是科学的,适合孩子的发展规律,但虽然同样强调对孩子的尊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可以看到,对于幼儿社会领域的培养目标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信心“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准则。而与之相对的,美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最引人注意的一条是培养学习技能,如读、写、算,但不强迫他们学习,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进行学习。(6)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华女子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胡华表示,幼儿园教育的观念,是一个人的童年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个人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与饱满的过程。西方教育在认知方面的要求让人感觉并不复杂,甚至有些简单,但其实他们是把更多的要求放在了培养孩子的精神气质与人格塑造上。
面对这一现状,各大幼儿园的国际班、蒙氏班等沾有国际背景的园所或班型都颇受家长青睐,据专业人士分析,这种国际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升温。
虽然各大幼儿园国际化的招考和理念十分有号召力,但家长的理智选择也在呈上升态势,虽然家长对于提前让孩子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有了较高的认可度,但不可忽视的是,家长如今也会走访调查幼儿园,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认为国际化的实践更应强于口号。
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一家国际幼儿园,可以将真正的国际教育落到实处的,就是玛丽菲克国际幼儿园。2015年12月18日,玛丽菲克教育协会强势进入中国教育市场,选择武汉作为落户地,从学前教育入手,逐步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出国深造的国际化教育升学路线。作为这家幼儿园的中方负责人,总园长汤紫惠介绍了她所主张的学前教育理念,即培养的是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园所除了聘请外教外,还分时段打造全英文的语言环境,推出了法语课程,并与中法文化交流协会共同打造世界公民的培养计划:提供专业的国际大师进行课程指导,参加国内外各项活动及赛事,给幼儿创造充分的展示空间及发展平台,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独家制订与国际多个幼儿教育机构建立交换生项目,提供幼儿到其他国家学习与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蒙童时期就能体验并享受与国际同步的教育,让幼儿从一开始就成为世界公民。
但在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同时,也要不忘让幼儿深入接触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国学经典博大广深,要让幼儿于童蒙时期接触学习如《三字经》《千字文》《大学》等国学经典,对幼儿建立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教育,让幼儿从小接受圣贤的教诲,学会如何为人处事具有重要作用。
三、陕西省普惠性公办幼儿园进行国际化发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根据陕西省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和编制标准、教师资历、教学理念等可以分析到,在陕西省,父母对学龄儿童的教育意识是紧跟中国一线城市的,幼儿园国际化是实现幼儿园现代化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国际化需求也是很高的。但在陕西省,国际化教育绝大多数体现在私立园里,这些私立园也被私下称为贵族园,收费很高,无形中限制了绝大多数幼儿进园接受教育的可能。而我们要走的是亲民化的、本土化的国际化幼儿园路线,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合中西方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精髓,所以我们本着教育平等的原则,大胆地组建了科研小组,就陕西省普惠幼儿园进行国际化教育的改革规划了专项课题。为了减少经济负担,我们课题组只是在教育教学理念的改革上做了深入的研究,目的是建立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具有高格局地认识自己、认识中国、认识世界的眼光,从而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
科研组带着课题进行了陕西省一线幼儿园的试卷调研,对陕南、陕北、关中的20所幼儿园发出130份的问卷调查,收回100份。在接受并支持我们项目的抽样调查成员中,30位是管理层,5位是后勤人员,65位是一线幼儿教师,调研对象在幼儿园成员中来说是很全面和客观的。教师们完成得比较认真,数据可取度很高。本次调研共分为七大方面,其中重点是普惠公办园幼儿教师的外派学习;本园所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本园所国际化转型的认识。
根据抽样调查数字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表示赞同公办园所进行国际化改革,幼儿教师们表示,随着国家经济开放、科学全球化、政治公开化,教育更应该国际化。由于幼儿园教育阶段正是幼儿学习方法的建立、三观理念的植入和人生格局的搭建期,所以当科研团队对幼儿园教师提出幼儿园国际化理念改革时,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赞同,并表示给予科研团队的工作最大的支持和配合。虽有部分教师表示中立,那也是因为这些教师觉得这个目标实现困难,不想参与改革和付出。还有一部分教师持反对态度,因为她们对实施国际化方面是存在疑惑的,如教师理念的改变、课程的重新整改、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监督、地方教育思想落后、不被家长认可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她们觉得实施是存在困难和风险的。当科研团队在开展座谈会并走访家长时,百分之百的幼儿家长给出的态度希望幼儿园开设英语课,改进教学方法,释放孩子们的天性,甚至一半的幼儿都已经选择了校外的学习机构,补学环球英语、体能、手工、烘焙等课程,其中学习英语是因为英语是目前世界的通用语言,随着社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学习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已经被所有人关注。只是对于英语学习启蒙的时间,幼儿家长和教师的认识存在不同。家长表示,家长的视野和需求越来越高,公办园所的改革是必然趋势,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国际化的发展将会使幼儿园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得到巨大的提升,一旦普惠性公办园国际化标準实施后,在行业中的带头示范和引领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依照抽样调研结果显示,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价值很高,推广性、可行性也很高,但需要在国家政策要求下,政府相关部门给予财力和物力的大力支持和监管。为此课题组将咸阳市实验幼儿园作为案例,参考政府财政在资金的投入方面作了三年的数据分析(如表1)。
数字显示,政府对幼儿园教师的外出培训专项专款的支持力度很大,如果教师要求培训学习申请,依据国家政策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马建生.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企业国际化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巴斯夫生产一体化最大的优势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众多本是廉价对外出售甚至直接当作废物处理的副产品作为其他产品生产的原料,从而实现廉价副产物的高附加值应用。
如:如果选择直接出售仅价值1欧元的氢气、一氧化碳和羰基合成气等副产物,通过一体化再利用,作为生树脂等功能性化学品,创造的价值将达到40欧元。一体化生产可以使这些副产品和废物创造出40倍的附加收益。
一体化生产基地模式相对零散工厂的生产模式不仅降低了工业园运营成本,其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也符合未来化工工业园建设的发展趋势。一是节约成本。据统计,巴斯夫的全球六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一体化模式带来的运行成本降低达到约8亿欧元(包括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二是节能环保。如果不采用一体化模式,巴斯夫集团电力和蒸汽为此要多消耗一倍,相当于440吨原油;此外,减少了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废气物排放量显著减少。
第二,运用一系列大规模的兼并、联合、收购、剥离、资产互换等多种资本运作手段,及时快速地对业务结构和地区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优化,加快资源向核心业务和重点区域的有效集中,强化巴斯夫的竞争优势。
巴斯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稳居行业领先水平,受益于其在系统分析和敏锐判断经营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加强资本运作,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公司的资产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见图16。
第三,利用在资金、技术、装备、管理、市场等方面的既得优势,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型业务,构筑巴斯夫持续发展动力。
采取双向参与的方式,集团与客户双向参与集团的新工艺、新产品及产品新用途的开发,捕捉市场需求变化,为特定市场、用户提供特定产品。如:针对汽车行业开发具有多种优越性能的聚氨酯产品,可用于座椅、靠枕以及地垫下的消音设施。
巴斯夫为加快和加强高附加值业务的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对高附加值型业务的资本投入比重高于50%。
巴斯夫在整体研发投入逐年小幅减少的情况下,对技术含量、附加值和资产回报率高,受行业景气周期影响小的特性产品业务投入逐年提高。如:如高分子微型胶囊壁材保温系统,以及在能源转换和存储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等。
第四,完善优化研发体系,利用技术优势构筑高进入壁垒,以此巩固和增强巴斯夫的市场优势地位。
巴斯夫的研发体系也是一体化的。路德维希的中心实验室主要从事特殊化学等研究,各业务部门和研发机构从事贴近客户需求的研发。在巴斯夫的各项研究中,2/3是与大学和研究所,另1/3是初创公司和全球其他行业的合作,在研发一体化框架之内,各机构间以及机构与客户之间共同开发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巴斯夫还充分利用技术研发战略联盟,加快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在环氧丙烷技术研发方面,巴斯夫和陶氏化学,以及力安德化学和住友化学,分别建立技术研发战略联盟,在双方原有技术优势基础上,加紧研究新一代突破技术。
此外,巴斯夫还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降低前瞻性技术研发风险。巴斯夫在研发体系中成立了未来业务发展公司和风险资金公司,关注高增长市场对新材料需求的潜力和要求,为创新性研发业务提供利于规避风险的投融资服务和支持。
(3)产品与经营
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目标业务范围广泛,产品涵盖化学品、塑料、染料和颜料、分散剂、汽车和工业涂料、油气等众多领域,拥有全球化工公司中最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并被分在化学品部、功能产品部等5个业务部门。见表3。
第一,从最近几年巴斯夫的经营状况来看,资产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2012年、2013年因海外扩张,资产规模上升幅度较大,近两年基本稳定在880亿美元的水平上。2014年前,虽然经历了全球经济的各种变化,但是巴斯夫的营业收入稳定增长,但2015年,受全球经济大幅度放缓、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度跳水的影响,巴斯夫营业收入出现较大的下滑。见图17。
第二,从巴斯夫的经营效益来看,在2012-2014三年间,巴斯夫的赢利能力稳中有升,2015年受原油价格大幅度波动影响,利润水平和利润率大幅度下降,但利润率仍保持在9%以上。见图18、图19。
第三,从巴斯夫2015年的产品门类及营收占比来看,石化类产品收入占据了巴斯夫营业总收入的近一半。油气产品在巴斯夫营业结构中占比明显高于本文所涉及的其他化工巨头,故营业收入受油气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4)经验与启示
启示一:一体化基地打通全产业链
通过一体化基地,降低成本,维持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持综合竞争力。围绕生产一体化逐步将一体化理念推广到工业园物流和能源的一体化,以及整个巴斯夫集团的知识创新一体化。
启示二:全球化产品研发布局
在全球化研发布局,至2020年,研发工作的50%放到欧洲以外。中国研发的定位是,研发面向产品销售地,实现革新本地化和信息共享。将在欧植物生物技术研发部分转移至美国,基础研发在德国本土。
启示三:利用资本运作可以强化公司竞争优势
运用资本运作手段把基础型业务剥离出去,实行独立的专业化运作,使公司将资源更加集中于发展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业务,可以快速实现自身业务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启示四:销售与技术研发紧密合作
首先是销售与市场结合,研发与客户需求结合。面向客户提供产品解决方案需要销售和研发共同努力,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转化率。
3.4拜耳(德)
(1)发展历程
拜耳公司是世界最为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公司的总部位于德国的勒沃库森,在六大洲的200个地点建有750家生产厂;拥有120,000名员工及350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世界各国。高分子、医药保健、化工以及农业是公司的四大支柱产业。公司的产品种类超过10,000种,是德国最大的产业集团。
1863年,拜耳公司创建于德国的勒沃库森,主要研制和生产苯胺合成染料,在此后的150多年中,拜耳经历了早起的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业务不断转型,从染料到专注于化学药物的研制。作为一家发明型企业,在过去的150多年里,拜耳公司不断运用自身的发明成果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这不仅是拜耳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它一贯秉承的未来承诺和使命: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总体来看,可把拜耳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见图20。
(2)战略解析
回顾拜耳的成长之路,从专业生产染料迈向多元化,进入制药和作物科学领域,随后又调整业务,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多元化进入其他领域,而是确立主营方向,在医药保健、作物科学和材料科学这几个领域并购,从多元化向专业化回归,在目前的几个领域内打造核心竞争力。见图21。
第一,业务领域从染料到到多元化再到专注于化学药物的研制,并向纯粹的生命科学转变。
作为一家从事合成染料制造的企业,拜耳公司较早开始了化学药物的研发,始终走在科研和生产的前列。19世纪研发的消炎药--非那西汀,以及治疗类风湿病的良药--阿司匹林,奠定了拜耳公司作为化学药物主要生产商的地位。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拜耳公司最后还是回过头来集中精力扩大其系列药品的研制和生产,力图用科学技术来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在整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拜耳公司重建了化学品和药品的经营设施,同时试图通过与英美企业的合作,进入石化和聚合物产品生产领域,但成效有限。因此,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拜耳公司主要通过收购方式实施战后确定的重建方略,专注于药品的研发和生产。
上世纪八十年代,拜耳公司在化学药品研发方面又进行了一次转型,即从原来集中于广告密集型的非处方药业务,转变为研究密集型的处方药业务,并试图成为能够制造各种诊断设备的企业。到1994年,拜耳公司已跻身于世界五大非处方药生产商行列,同时开始进军新型生物技术领域,但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业务凝练,拜尔公司越来越认识到企业的使命和价值所在。拜尔公司将其文化价值理念浓缩为两句话,一句是LIFE(生命),(Leader、Integrity、Flexibility和Efficiency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代表着领导和榜样、正直和诚实、灵活而富有弹性,以及效率;另一句是“科技为更好的生活服务”,关注人类的医疗健康、维持人类生存的农业科技,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
目前,拜耳公司是一家在医药保健、作物科学和高科技材料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性企业,其产品种类超过1万种,拜耳的发展史体现了人类对更高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
医药保健方面集中力量发展品牌处方药、OTC药品,通过合作研发、并购等方式获取疗效好、利润高的品牌专利药品,剥离无关的诊断业务(尽管诊断业务利润很高)以及低利润的业务。作物科学业务通过自主研发和并购获得前沿技术。拜耳材料科技独立上市之后,拜耳的业务更集中(医药和作物科学),开始转变为纯粹的生命科学公司。
第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客户为中心,推动基于新产品、新方法、新方案的科技发明创新。
拜尔公司有着重视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拜尔公司的科研预算无论是绝对额还是增速都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2013年拜耳研发费用预算为31.89亿欧元,2014年达35.7亿欧元,2015年拜耳在研发上投入达42.81亿欧元,全球研发人员总数达到14,700人。单单新型血液稀释剂利伐沙班就花费了22亿欧元。巨额的研发投入为拜耳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14年,拜耳息税前利润达55.06亿欧元,比2013年的49.34亿欧元增长11.6%,2015年更是达到了62.50亿欧元,增长15.8%。持续的研发投入,使得拜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学知识及化工技术的集汇点之一,在很多领域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拜尔在全球的战略调整中,工作重点是发展生命科学,长期以来,拜尔集团在医药保健品领域投入了巨额发展经费,拜耳医药保健研发经费约占总预算的70%,作物科学占30%。2015年,拜耳医药保健子集团的销售额同比上涨19.9%,达228.74亿欧元。其中,处方药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9.9%,达137.45亿欧元。
除了大力推动新产品发明以外,拜耳还基于人类,动物和植物研究的共性,为医药保健提供新型治疗方案,研究提高作物产量的新方法,构建贯穿整条价值链的定制创新型作物解决方案。以客户为中心,沿着整条价值链提高客户满意度,引领世界生命科学潮流。
第三,通过持续的并购实现业务规模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拜耳通过并购使得营业规模快速提高。拜耳2005年销售额为273.83亿欧元,到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创记录的463.24亿欧元,如此庞大的营收规模下要靠自身的力量增长是很难的,因此拜耳在十年间连续进行大手笔的收购来保持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拜耳通过并购不断发明新品种、进入新领域、拓展新业务。正是通过不断的并购使拜耳从单一的染料业务转型成制药+作物科学+材料科技多元化业务,通过并购不仅使拜耳获得了品种、渠道和市场,同时使自己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见图22。
拜耳的并购减少了竞争消耗提高了行业地位。拜耳很多的并购是通过强强联合,减少竞争带来的不必要消耗,建立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更高的行业地位更有助于实施并购,二者互相促进,形成“越并购越容易并购”的局面。
收购罗氏的消费者健康业务,拜耳成为全球三大非处方药企业之一;
收购加拿大Polysar橡胶公司,成为全球橡胶行业最大的原料供应商;
收购安万特作物科学成为全球作物保护的领导者;收购杜邦作物保护的多国土地管理业务,凭借收购成为作物管理行业的领导者;
拜耳医药收购先灵制药,成为德国最大制药企业,也成为全球第七大制药企业;
通过收购滇虹药业和东盛制药,在中国成为OTC领域的老大。
企业通过并购扩大业务规模,进入新领域,其利润增多,资产增加,盈利能力增强,推动股价上涨,从而公司市值增长,市值增长后公司能够通过股票对价支付的方式去进行更多的并购,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动股价上涨反复循环。明确的战略定位体现在资本市场给予更好的估值。良好的业绩支撑拜耳的股价一路走高,过去五年拜耳股价涨了5倍,给予投资者很好的回报。拜耳也通过这种“产融互动”的方式从一个小公司成长为全球巨头。
(3)产品与经营
第一,从最近几年拜耳的经营状况来看,2013年后,因收购美国默克公司保健消费品业务以及中国的滇虹药业,资产规模大幅度增长,2015年,资产规模近740亿美元。随着拜耳计划剥离材料科学业务、计划收购孟山都,拜耳的资产规模还会有一定的增减。
从营业收入看,拜耳近五年的营业收入均实现了稳定增长,这与其他化工巨头表现出的营业收入受周期性因素影响而显著不同。见图23。
第二,从拜耳的经营效益来看,无论是利润额和利润率,在近五年总体平稳上升,尤其是2012年以来,两个指标每年都创历史新高,这表明拜耳的战略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为拜耳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并购扩张,进一步推动业务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见图24。
第三,从拜耳的产品门类及营收占比来看,目前陶氏主要产品大类分为功能塑料、功能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等七大门类。七大门类产品与主要产品营收占比如图25所示。
(4)经验与启示
一百多年来,拜耳集团走出了一条以研发为驱动力的创新路径,并不断推动公司业务转向高附加值领域。通过创新和变革缔造了拜耳的成功。正是由于拜耳的创新能力和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的能力,才使得拜耳在其所有业务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启示一:明晰的定位。公司将业务重心更多地转向其核心业务,不断剥离与战略核心不适应的业务,医药保健和作物保护业务(涉及生命科学)则进行了系统性扩张。
启示二:持续的系统性创新。拜耳的创新是系统性的,首先是战略创新,使得拜耳源于化工而又有超越化工;其次是产品创新不断发明新产品、新方法、新方案;在研发体系上,以客户需求为指导,在重点领域推行贯穿价值链的系统创新。
启示三:产融互动。拜耳在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并购后的学习效应和真正融合,提升了拜耳的赢利能力和企业价值;另一方面,企业价值的提升又为拜耳利用资本市场实现新的并购提供了更强大的基础。
3.5三菱(日)
(1)发展历程
三菱化学控股集团是由三菱化学公司、三菱制药公司、三菱树脂公司、三菱丽阳公司、生命科学公司、太阳日酸公司以及6家核心子公司的下属企业组成。三菱化学控股集团成立于2005年10月3日,是日本最大的化学品生产商。2014年,公司销售收入305.69亿美元,净利润5.07亿美元,总资产360.25亿美元,拥有员工6.82万人,在美国《财富》杂志2014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34位,在《化工工程新闻》杂志公布的2014年全球化工公司50强中排名第10位。三菱化学工业的发展,可按照控股集团成立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控股集团成立前的发展
三菱化学集团的前身是三菱集团与1934年由三菱矿业和旭硝子公司合资创办的日本焦油工业公司。1936年根据以煤为基础发展综合化工的设想,改名为日本化成工业公司。其后,新兴人绢公司和旭硝子公司相继完全并入,于1944年改名三菱化成工业公司。三菱化成工业公司,是三菱集团化学工业的核心企业。
战后,由于禁止垄断,财阀被解体。1950年重设日本化成工业公司,同时又分设了新光人造丝(现三菱人造丝)公司和旭硝子公司。1952年解除禁令后,恢复三菱化成公司名称。1994年10月1日,三菱化成公司和三菱油化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三菱化学公司,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学公司。2005年10月3日,三菱化学与三菱制药公司(现田边三菱制药)通过股权转让,共同成立了控股公司三菱化学控股集团。
控股集团成立后的发展见表4。
(2)战略解析
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日本大地震双重打击的三菱化学集团,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全力阻击业绩颓势,公司2008年启动了转型发展战略,致力于由材料供应商向产品服务商转型,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转移,创新经营模式,经营业绩逐渐好转。
第一,由材料供应商向产品服务商转型,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转移。
三菱化学认识到,日本化石能源极其匮乏,严重依赖进口,公司以石脑油为原料的基础化学品毛利越来越低,业务结构急需调整;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制造商和材料商间协同作业模式应用愈加广泛,客户希望获得更加舒适和便利的消费体验和服务。以远程医疗服务为代表的系统化和个性化的业务成为市场热点,缺乏创新和服务意识的产品将逐步被市场淘汰。因此,公司在2008年启动了APTSIS10中长期发展战略。
公司致力于由材料供应商向产品服务商转型,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转移。中短期内,公司将增长型和重组型业务作为调整重点,通过扩大产能、兼并资产等措施发展增长型业务,通过淘汰产能、剥离资产等方式重组落后业务。
第二,继续优化资产组合,发展有潜力业务,淘汰落后业务。
在近几年的转型中,公司推进差异化战略,着力发展附加值高、生命周期长的高端业务;重组基础化学品业务,将盈利水平不高、不具有发展潜力的基础化学品业务作为重组重点,通过关停装置、联合生产、退出合资生产企业等方式,降低和淘汰落后产能;生产向资源国和市场国转移,降低原料成本的同时把握市场机会。从三菱化学转型调整的结果来看,近三年高附加值业务利润基本呈增加趋势,而基础化学品业务几乎没有利润贡献。见图27。
第三,确立材料供应商向提供解决方案转型,创新经营模式。
三菱化学明确将“由传统材料供应商向产品制造服务商转型”作为战略转型方向,通过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整合现有业务,参与下游客户产品研发,实现向产品服务领域和材料解决方案领域的转变。以三菱化学的健康护理业务转型为例,2014年以来,三菱化学致力于将制药为主的健康护理业务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客户解决方案的医疗服务模式转型。通过整合公司已有的目标领域相关业务,纳入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比如创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远程医疗模式、为客户提供从营养方案到健身计划等一整套完全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等。
在经营模式创新方面,三菱化学作为日本材料制造商的领导者,积极整合业务间的专业优势,推行OSB(开放和分享业务)产品开发和销售理念,成立专业化销售公司,参与客户产品设计。一方面提供契合产品特点的材料,另一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材料个性化设计等服务。全程参与客户产品设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系统化、全方位的“产品解决方案”。
(3)产品与经营
三菱化学集团业务围绕3个领域,从事5个板块业务的集团和业务结构。其中,3个领域分别是工业材料领域(包括化学品板块、聚合物板块)、健康护理领域(健康护理板块)、功能产品领域(包括电子材料板块、特制材料板块)。见图28~图31。
(4)经验启示
启示一:通过前瞻性的战略转型应对经营风险。
日本三菱化学的发展与转型,可为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些借鉴。三菱化学受创后的增长奇迹,灵活、高效的经营管理和对未来市场的瞻顾,亦是中国企业需要借鉴的范畴。面对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三菱化学通过前瞻性的战略转型提前布局,不但应对了经营风险,而且提升赢利能力。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抵御经济和市场动荡风险、更好地转型发展、参与国际化竞争都大有裨益。
启示二:产品结构升级,向高附加值领域转移。
推进差异化战略,着力发展附加值高、生命周期长的高端业务;对盈利水平不高的业务重组剥离、关停并转,实现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对业务向资源国和市场国转移,降低成本并把握市场机会,提升赢利能力。
启示:经营模式创新,从提供产品转向提供解决方案。
三菱化学在经营模式上向产品服务领域和材料解决方案领域的转变,通过整合公司已有的目标领域相关业务,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致力于改善用户体验,走出了一条制造业服务化的新路。
3.6台塑(台)
(1)发展历程
台塑成立于1954年,由王永庆家族创办。台塑集团历经六十余年之努力,2015年年末资产规模达423.5亿美元,是台湾最大的民营制造业集团之一,旗下共有包括台湾塑胶工业、台湾化学纤维、南亚塑胶工业、台塑石化四家核心企业在内的30多家分公司与海外公司,2015年总营收500.73亿美元,为台湾第二大民营企业。根据美国化学工程学会的统计,台塑集团在世界化工企业中的排名第六,成为世界级的化工企业。
1954,台塑从米店转型为PVC粉厂,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PVC粉生产工厂,公司成立即面临重重压力。
1958年,经过认真策划和精心设计,扩大生产规模,以及筹设南亚公司,使企业形成中下游一贯经营体系,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业绩十分显著。同时也经格外用心的介绍和推销使得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
1972发展与国际接轨,投资直指美利坚。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一片萧条,台塑大肆收购美国企业。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台塑在美国投资建厂、收购企业:1978年,在得州兴建生产氯乙烯单体(VCM),聚氯乙烯(PVC)及二氯乙烷(EDC)工厂;1981年,台塑收购美国卜内门化学公司(ICI)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生产二氯乙烷和氯乙烯单体的工厂,以及收购斯坦福化学公司在特拉华州生产聚氯乙烯工厂。
1992年,台塑石化公司成立。台塑石化由台塑、南亚、台化、台塑重工等公司公同出资成立初期投资兴建每年炼油量2100万吨(45万桶/日)的炼油厂、年产乙烯135万吨的轻油裂解厂,以及发电装置容量180万瓩的汽电共生厂等。
1994年,台塑企业六轻建设正式动工,在云林麦寮推动六轻建厂计划,发展石化产业垂直整合之工业园区。
2000年,台塑第一期日炼原油15万桶之炼油厂投产,开始生产LPG、轻油、煤油、财油、重油等产品;台塑石油正式上市,于加油站供应汽油及高级柴油。
2014年,台塑持续进行制程改善和扩建新厂以提高产品价值,五碳回收工厂已于2014年顺利完工并量产。后致力于开发轻裂厂四碳、五碳下游产品的应用,与Kraton公司合资年产能4万吨的HSBC案,开展新的扩建工程。
(2)战略解析
台塑转型成功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凭借其由上而下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及高瞻远瞩地制定了多角化发展策略。20余年来,台塑石化坚持推行“六轻计划”的同时,以强化麦寮厂区垂直整合炼化一体之优势和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抓手,并根据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持续的一体化、密集型以及多元化交叉的发展战略,稳步做强做大。见图32、图33。
第一,强化垂直整合和多元化发展。
通过垂直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避免价格控制,提高产品利润,确保供需平衡,提高进入障碍,台塑充分运用麦寮厂区垂直整合的优势,扩增产能,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以此实现公司扩张。
第二,强化垂直整合和密集型发展
继续推行扩建计划,强化麦寮厂区垂直整合、炼化一体之优势,打造国际竞争力,使业绩稳定发展,事业永续经营。
第三,强化密集型和多元化发展
以从事产业领域能达到世界级规模,居于产业的全球领导地位为愿景,国际化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并举推进,运营模式同步升级,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经过台塑集团五十余年的发展,台塑集团已成为多角化及国际化的企业体。六轻四期计划已完工,接着推动六轻五期计划,以六轻所具备的各项优势竞争条件,将可带动台塑企业飞跃发展。除了台塑石化所具备的坚强实力之外,在其他领域,如电子产业,也建立了相当好的发展基础,将协同石化发展。
(3)产品与经营
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
过去20多年以来,作为台塑“四宝”之一,台塑石化实现了飞速增长。台塑石化在保持大体量的前提下,收入在近10年内增长了3倍。
(4)经验启示
启示一:经济萧条时期锻炼实力,化危机为契机。
凡是经济不景气与市场萧条的时刻,正是企业锻炼实力的最好时机。经济形势好的好坏,大都遵循一定的周期在转。所以一定要蓄势待发,等市场逐渐复苏,便能抢先的点,化危机为契机。
启示二:混合运用垂直一体化、密集型、多元化战略。
控制上游大宗原材料供应,充分利用一体化加工体系匹配、产业联系紧密、原料互供、物流传输完善、公用工程共享、资源利用高效等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通过大型化、规模化和聚集化实现密集型发展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向电子、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发展,拓展新增长点。通过混合运用各种发展战略,台塑成功地实现了反周期布局。
启示三:持续地推动内部管理改善。
多元经营的台塑,对所属企业公共事务实行集中控制,将行政工作与幕僚工作明确划分。实行轨道式的管理控制,台塑颁布实施的制度都有标准,都有可控流程;实行出轨异常管理,持续地追求管理合理化,堵塞管理漏洞。
启示四:塑造执行适合东方企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