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血管抑郁症护理(精选11篇)
老年脑血管抑郁症护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脑血管病患者为我科2008年6~12月间的住院患者,共80例,均经临床与CT或MRI确定诊断。排除伴明显失语、失认等症状不能配合检查者、精神障碍既往史或家族史阳性者、脑血管病病情严重或伴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
1.2 抑郁量表测查
采用HAMD量表、SDS量表进行测查。测查时让患者仔细阅读问卷,测试时间均限制在30分钟内。
1.3 颅脑CT扫描
80例脑血管病患者均行颅脑CT或MRI平扫。扫描结果均按以下方式分类。病变部位分左侧半球、右侧半球、双侧均累及。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T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处理并运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发生率
80例脑血管病中,35例HAMD量表前17项量表分总分达17分以上,伴抑郁症患者占43.8%。
2.2 脑血管病后抑郁特点
80例脑血管病患者中,35例后合并抑郁症。从SDS表分析,脑血管病后抑郁,其抑郁情绪晨轻夜重者较多,晨重夜轻者较少,易激惹症状及焦虑、躯体化症状较重。
2.3 脑血管病后抑郁与受损部位关系
20例大脑半球左侧受损组SDS分平均为(56.3±5.7),明显高于双侧受损组[SDS分平均为(48.6±5.4),P<0.05]。左、右侧受损者SDS分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作者报道脑血管病合并抑郁症为达43.8%,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1]。脑血管病后抑郁是脑血管病后较为常见的情感障碍,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为:(1)悲观心境,自身感觉很坏;(2)睡眠障碍,失眠或早醒;(3)食欲差;(4)动力不足,缺乏活力;(5)兴趣和愉快感丧失;(6)生活不能自理,自责自罪,消极想死;(7)体重下降;(8)性欲降低。脑血管病后抑郁,其抑郁情绪晨轻夜重者较多,晨重夜轻者较少,易激惹症状、躯体化症状及焦虑症状较重。
大脑半球左侧病变者抑郁程度重于双侧受累者。Bear[2]推测右侧病变可能出现淡漠和疾病否认等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左侧病变后出现的抑郁表现,故双侧受损者抑郁程度较轻。有关脑血管病后抑郁发生的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 护理体会
4.1 严防自杀
由于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人“累赘”,往往情绪低落,导致厌世。因此,任何对抑郁症的处理都应将防止自杀放在首位。[3]将患者安置在易于观察的病室里,尽可能专人护理。安排有规律的生活,有助于患者精神振作,心情愉快。护士要通过勤交流沟通与患者的情感,加强对患者的关怀,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病情变化,从而发现潜在的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利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另外,护士还要以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举止、亲切的微笑、和蔼的态度,专注的表情、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熟练轻柔的技术操作去感染患者,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并时刻注意防范,以免发生自杀身亡惨例。
4.2 减轻焦虑
过度、持久的焦虑情绪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护士应采取转移疏导疗法,通过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并适时的点头、微笑、轻声应答等,以表示对患者的尊重、安慰、同情和鼓励,让患者把引起焦虑的原因表达出来,减轻心理压力,达到精神解脱。[4]另外,护士要以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的情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去同情患者,多给他们一些爱心,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4.3 提高生存质量
据SDS测试结果,结合临床护理观察,对脑血管病后抑郁患者实施系统心理治疗与护理,努力满足患者生理需要(环境舒适、睡眠安静、饮食可口、冷暖适宜、解除病痛等)及心理社会需求(安全、自主自立和被尊重、归属与亲情、了解疾病知识等),是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脑血管病,抑郁,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焕林,丁素菊,孙剑,等.脑卒中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0;18(5) :281~283
[2] Bear DM.Hemispheric specialization and the neurology of emotion[J].Arch Neurol,1983;40(4) :195~202
[3] 袁耿清.医学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166
老年脑血管抑郁症护理 第2篇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术理论至关重要,针对不同老年病患者的特点和护理的要求,做出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充分的保证每位老年病患者健康,尽到医护者的天职。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医护 引言
心血管病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属于系列性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是一种封闭完整的循环管道系统,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使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一般依据发病的特征,将心血管疾病分为急性、慢性两种,这两种都和血管的动脉硬化有很大联系。对于心血管疾病都有着基本相似的发病原因、病发过程和治疗的方法。1.对心血管病症状的分析 1.1心悸
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它是人们在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以及其客观体现的综合性症状。一般是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的人体对心脏的不适感。1.2呼吸困难
心血管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呼吸上的困难,一般表现为呼吸的频率加快,呼吸的动作幅度变大。肯能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众多,在对病症分析时要注意引发呼吸困难的真正原因,做到对症下药。1.3紫绀 紫绀叫做发绀,它是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加且超过50g/L时,而出现的体表粘膜呈紫绀现紫兰色的现象。按照紫绀的位置可分为中心型紫绀和周边型紫绀两种。1.4眩晕
眩晕症是最为易见的临床症状,患者自身会感觉周围景物旋转、晃动,并会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平衡失调等一些症状。
2在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护理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2.1做好常规护理
护理工作伴随在病患者整个医疗过程中,从患者进入医院就开始护理工作,一直到患者出院那天才基本结束。在老年患者刚住进医院的时候,我们护理工者要用态度热情、举止端庄,让病患者有产生亲近感以及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给病人及家属留下一美好的第一印象。同时我们要根据老年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适的病房,对于病房要做好清洁工作,保证病患者能够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从病者的感官上进行一个良好的刺激,使老年病患者能够在心理上得到很好的放松,从而能够帮助他们安心地进行治疗。安排好病人的病房以后,在患者治疗期间要经常问询病人的情况了解病情,同时还要再精神上对病人进行帮助,尽可能的满足病人要求,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亲近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病人病情的好转,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而且在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上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2.2强化对病人心理上的护理工作
病人在住院以后,进入了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使得本来的由于疾病带的恐惧和忧虑感加大,这时病人容易产生情绪失控的现象,从而出现各种心理变化,例如:易于冲动、精神抑郁以及焦虑等状况。因此,在老年病患者住院这段时间,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及时解决患者的各种需要,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对一些心理状态较差的病患要做好及时的沟通工作,保证患者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治疗。同时我们还要时刻关注病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向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介绍,传达医生的诊断情况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治疗安排等信息,以排除老年患者在情绪上的影响。帮助病人了解病情,提高患者认知疾病的能力,解除病患者对疾病产生的恐惧心理,从而消除老年患者由于疾病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为患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抵制病魔。对于患者来说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2.3重视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
对于病人的健康来说,一个良好的生活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周到的生活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生活护理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病情的发展方向。在患者的饮食选择上,要针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特点做到“四低”,即低盐、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同时老年心血管患者要多食水果蔬菜和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在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上,要告诫老年患者不可以多食,要做到少食多餐。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老年患者多会出现牙齿稀疏、脱落以及咀嚼困难等情况,由于年龄的增大人体的消化功能也随之退化、减弱,所以在食物的选择要选择那些易于消化和咀嚼的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同时要控制患者的饮食结构,以防出现便秘的情况,尤其针对那些心肌梗死的病患者,要特别告之排便时不可以过度用力而引起病情恶化。
针对那些已经发生便秘的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适当的选用缓泻剂,帮助其排便。如果这一方法不能解决其排便困难时,我们就要选择肥皂水灌肠或者使用开塞露对其进行强制性排便。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来年病患者,其各种生活行为都要求护士来帮助其解决。同时还要对那些抽烟喝酒的病患者进行劝说,告之他们抽烟喝酒对于其病情的不良影响,对心血管病情的控制上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尽量减少可能导致疾病病发的各种原因。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时,还要经常的查看病人皮肤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防,对那些特殊的病患者还要注意其禁食要求。2.4根据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性护理
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较为特特殊,病情稳定性较差,该疾病很容易因为一些不良影响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在护理时要时刻观察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询问。并严格根据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并且要及时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各种不适状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我们还要了解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掌握所使用药物的作用机理和该药物的注意事项等。心血管药物的使用剂量要根据病人的年龄和病情状况等来选择,因此,在药物剂量上要做到精准把握,从而从各个方面促进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走向健康。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时,护理人员要从病人的健康角度出发,视病人为自己的家人一样,以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一个最佳的治疗环境,同时我们要把关注老人健康作为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人类的健康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参考文献:
老年抑郁症30例护理分析 第3篇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227-01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老年人适应社会能力逐渐变弱,成为弱势群体,常出现精神抑郁障碍。抑郁症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精力,严重者可降低生活质量,导致社会关系的崩溃,甚至出现自杀的行为,已成为全球的四大致残病[1]。老年抑郁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导致自理能力丧失,给家人和自己带来严重危害和心理压力。目前,对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有很多的研究进展,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治疗方案也不容忽视[2]。我们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对3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其中女18例,男12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6.5岁;病程7个月至10年不等;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抑郁症诊断标准[3],HAMD>20分,排除脑器质性、躯体性疾病所致的抑郁状态。临床表现为焦虑、阻滞、绝望感,体重减轻、睡眠障碍以及认知障碍。
2护理
2.1基础护理 老年抑郁症患者因懒散、被动,睡眠质量下降,体质虚弱。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治疗效果和治疗信心。护士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要根据病情安排病房,以免相互干扰。对入睡困难患者要做心理疏导,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助眠。选择患者比较喜欢的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少量多餐,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必要时给予喂食或遵医嘱静脉输液。病房应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工作人员要做到操作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
2.2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普遍产生孤独感、陌生感,渴望得到家人、亲友的关怀和安慰[4],护理人员应与患者的家属及亲友进行积极沟通,鼓励他们增加探视次数和陪伴时间,使其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参与到患者的心理护理中,使患者情感的到依托、生活得到有效照料,从而减轻患者孤独、无助、抑郁的心理,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其听说能力的恢复,使其对抗疾病的信心增强。老年患者容易产生失落感并难以接受事实,不愿与人交流等有甚者还会拒绝进食和治疗。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讲述耐心倾听,并不断对患者进行劝慰,找出患者的心结,帮助患者充分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状况并给予积极开导,使其树立积极乐观的对抗并战胜疾病的信念。尽快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来引导其调整心态,护理人员应通过自身的行动向患者传递乐观、向上的信息,使其重新树立生活的自信心,尽早摆脱悲观、绝望的负面情绪,树立乐观向上的对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3加强巡视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的言语、动作和行为表现,避免单独居住及活动,尤其在清晨、夜间、交接班、吃饭、工作人员少、工作忙碌时,及时掌握病情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加强护理,严防意外发生。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悲观、失望、孤独无助、自我评价低、兴趣减退、生不如死的感觉,所以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是抑郁症患者重要的护理问题。 对自杀观念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应将其置于重要监护病房,专人护理,24小时不离开视线,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危险品检查,确保患者安全,必要时行保护性约束。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引导患者、纠正错误或消极的观念,分散其注意力。
2.4药物治疗护理 对于轻度抑郁症或抑郁症状患者的患者则采取少量药物的抗抑郁治疗来辅助心理治疗,对心理治疗较差或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主要依靠药物的抗抑郁治疗,但患者一般都对此类药物比较敏感,甚至还会抗拒,因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陪护人员认真讲解此类药物的作用原理和用途,消除患者的抵抗心理,使其配合治疗,必要时要看着患者当面将药物吞服。掌握抗抑郁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有: 头痛、失眠、头晕、体位性低血压、无力、多汗、口干、便秘、腱反射亢进、震颤、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尿潴留,少数可发生震颤或癫痫发作,也有的嗜睡、阳痿、现皮肤过敏反应。严重的副作用是高血压危象及中毒性肝损害,因此,应在服药前及用药后定期测查血压及肝脏功能。
3结果
30例患者经过系统护理后抑郁程度明显改善。
4讨论
抑郁症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5]。护理人员应对其抑郁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药物护理、体育锻炼,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并进行临床护理干预,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恶劣心境,提高生活质量。
全球疾病负担调查估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全球第二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经济负担的疾患[3]。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护理人员应熟练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尽可能采取无痛性的操作并保证一次性成功,因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的好坏以及信心的强弱实际上也是一种非语言性的综合交流,是护患沟通维系的纽带和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来源之一,可以加强患者抗病信心,使其抑郁情绪减弱。本组研究表明,针对性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小香.全程护理干预促进住院抑郁症患者的康复[J].临床护理,2009,10(1):159.
[2]张银霞.整体护理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2):373.
[3]LecrubierY.Theburde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gen-eral medicine[J].J Clin Psychiatry,2001,62(8):4-9.
[4]马丽娜,汤哲,关绍晨.等.北京老年人家庭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2):168-170.
脑血管病并发抑郁护理 第4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PSD病人, 男42例, 女26例;年龄46岁~89岁, 平均68.3岁;其中脑出血28例, 脑梗死40例;经CT、MRI证实病灶存在及其部位, 排除既往精神病史, 意识清楚, 查体合作, 无明显言语功能障碍和智能障碍。抑郁症评定标准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 (CCM-3) 的抑郁症诊断标准诊断,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 在病人入院2周内进行测评, 意识障碍者在意识恢复后1周进行测评, 20分~28分为轻度抑郁16例, 29分~34分为中度44例, ≥35分为重度8例。
2 护理
2.1 常规护理
在病人治疗期间进行精细的临床护理, 监督病人按时定量服用抗抑郁药物, 这是脑血管病合并抑郁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基本的治疗手段。脑血管病合并抑郁病人一般同时存在身体功能上的障碍, 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因此需要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在此期间也应配合康复治疗进行护理, 例如鼓励病人把被动活动变为积极的主动锻炼, 帮助病人保持康复锻炼过程中的卫生, 监督病人严格按照医生制订的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不偷懒, 同时也不会锻炼量过大, 从而保证锻炼效果。
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脑血管病合并抑郁病人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护理人员应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运用沟通技巧鼓励病人坚持治疗和康复锻炼。针对抑郁症的原因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护理, 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增强自信心。
2.2.1 防止自杀
防止自杀应成为脑血管病合并抑郁病人护理的首要任务[1,2], 尤其是具有睡眠障碍的病人。应将病人安置在易于观察的病室里, 尽可能专人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巡视, 提高警惕, 并经常注意病人的言行, 加强对病人的关怀, 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 从而掌握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另外, 护士还要以亲切的微笑、和蔼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熟练轻柔的技术操作去感染病人, 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有强烈自杀行为的病人, 应不离护士视线, 外出活动或去厕所时要有人陪伴。家属探视时要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严防意外。应尽可能安排有规律的生活, 有助于病人精神振作, 心情愉快, 消除悲观情绪, 发挥心理防御机制, 使病人积极配合, 主动进行训练, 防止自杀意外情况的发生。
2.2.2 加强交流, 减轻焦虑
抑郁恢复期病人容易出现复杂的心理矛盾和思想负担, 因此, 护理人员加强与病人的情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2]。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个性特征以及生活经历等, 利用各种方式促使病人倾诉, 要多接触病人, 对其充满爱心, 诱导其倾诉内心的痛苦。上班时间尽量多抽时间到病人床边嘘寒问暖, 尽量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劝说病人要开朗、正视现实, 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使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自信心。对失语者应运用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人体语言给病人以鼓励和安慰。护士的语言、行动、表情都要给病人以亲切感, 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可组织病人参加文娱活动, 有助于功能障碍的恢复, 也可分散病人内心的痛苦体验, 以提高对生活的兴趣,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护士应采取转移疏导疗法, 让病人把引起焦虑的原因表达出来, 减轻心理压力, 达到精神解脱, 从而能够以最积极的心态去配合治疗。
2.2.3 加强教育, 改善预后
可以通过讲座、交谈等形式,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解释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或者情绪低下的病因、预后及转归, 让病人意识到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康复治疗, 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以及改善的, 同时也应让病人意识到康复治疗的长期性和艰苦性, 做好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准备。还应与病人家庭取得联系, 为病人安排较合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解除后顾之忧, 同时教育家属掌握一些基本的护理手段, 以便于病人出院后的继续治疗。通过这样的一些教育措施, 可以让病人减轻焦虑、提高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有效地改善预后。
3 讨论
由于抑郁的存在会对脑血管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它不仅使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延长, 而且阻碍偏瘫、失语等功能的恢复, 甚至可以使病死率增加, 其严重程度与脑血管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因此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脑血管病后抑郁与抑郁症相比, 其抑郁情绪晨轻夜重者较多, 易激惹症状及焦虑、躯体化症状较重[1], 但是关于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发病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脑血管病合并抑郁的治疗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以外, 临床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尤其是积极的心理干预护理。研究显示, 抗抑郁药物治疗辅以心理干预治疗脑血管病合并抑郁疗效明显高于单纯服用抗抑郁药[3], 及时正确的心理护理并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能有效地改善脑血管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4]。
参考文献
[1]任巧玲.脑血管病病人抑郁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0) :627-628.
[2]赖珊.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心理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17:210.
[3]刘麒, 张磊.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学术版) , 2007, 127:56-57.
老年脑血管抑郁症护理 第5篇
【关键词】老年;抑郁;生活质量;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36-02
老年抑郁症为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我国患病率为6%~29.39%[1]。临床报道显示[2],长期的抑郁可引发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对象78例,为本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症诊断的相关标准[3],汉密尔顿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17。排除患者年龄<60岁;排除患者出现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者;排除滥用药物、酗酒、对药物有过敏史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与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行为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支持。老年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心境低落,表现为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老年患者由于病情的折磨,导致患者精神状态处于消极、焦虑等状态,理解患者的同时,告诉要多注意保持身心愉快,鼓励患者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2)自我安慰。 由于抑郁症患者多存在自我否定、自我评价降低、无用感等不良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针对性自我安慰指导。当患者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开导患者进行自我安慰,勿过分自责内疚,遇事多从客观方面想,积极面对问题。通过心理上的自我调节暗示、自我安慰减轻抑郁症状。(3)压力应对。与患者分析惯用的压力应对方式,通过情景重现的方式,了解生活中与不良人际情境,识别不良情绪,学习不良处境的应对方法,进行强化。(4)放松训练。老年患者长期的抑郁状态可导致睡眠障碍、乏力、体重下降、疼痛等躯体症状,通过肌肉放松、深呼吸等控制情绪变化,合理表达心理意愿。嘱患者每日早晨或傍晚接受30分钟以上的阳光照射及有氧运动,每周至少参加1次集体活动,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帮助患者多进行社会接触,广交朋友,从而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1.4观察内容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护理前后患者抑郁改善情况,采用GQOL-74量表评价生活质量。
1.5统计学分析 本组统计学分析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20.0,分别采用卡方检验与t检验分析计数、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24.5±3.2)分,护理后(5.4±0.8)分;对照组护理前(23.4±3.1)分,护理后(10.7±1.5)分。两组护理前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观察组干预后躯体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多种研究显示[4-5],老年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困扰。由于老年人存在孤独、内疚、失眠、恐惧等特殊心理问题,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往往疗效不佳,需辅以系统性心理护理纠正不良认知模式。对抑郁症患者给予精心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抑郁症状,也可让患者更加积极面对疾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结果显示,给予心理护理后患者抑郁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可能与心理护理的下述作用有关:心理护理可给予老年抑郁症患者鼓励、支持,消除失落感与悲观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心理护理也可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积极与社会交流,从而充分唤起心理上的满足感,提高自身价值,稳定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庆君.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癥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23-25.
[2]胡咏梅,于静.心理护理对老年抑郁症康复的疗效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3):215-216.
[3]聂梅.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抑郁症预后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4548-4549.
[4]吴振玲,乔霞.心理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227-1229.
老年脑血管抑郁症护理 第6篇
1 相关因素
1.1 经济状况
大量研究表明, 经济状况是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因素。“自费”治疗患者抑郁得分高于“公费”患者;经济状况差的患者更容易产生抑郁。心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疾病, 患者需要反复住院、长期治疗, 而心血管疾病检查和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不少患者对自己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感到格外担忧。此外患者以老年人居多, 经济来源少, 患者思想压力大, 很容易产生负罪感, 无形中也加大了抑郁的程度。
1.2 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的大小与抑郁症之间息息相关, 家庭的关心、安慰和鼓励让患者感受到温暖, 给患者带来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用比较显著, 与患者的心理状况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家庭支持不够时患者很容易产生无助感和孤独感, 长期的负性情绪加大了抑郁的产生。
1.3 自身性格
有学者认为, “内向”患者往往不常把自己心里的压抑表达出来, 因此较少得到他人的关注与支持, 独自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 容易发生抑郁情绪障碍[3]。环形人格、强迫性格和易于焦虑的人格都与抑郁症有关。因为这些性格的患者容易处于焦虑状态, 长期的焦虑容易引起疑病抑郁。
1.4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4]。研究表明, 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 从而影响应急和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具有积极主动应对方式的个体更容易化解内外压力, 降低应激水平。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采取回避应对方式对待自己的病情, 容易产生消极抑郁情绪, 不利于病情好转。
1.5 自理能力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 生活自理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5]。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抑郁症状程度重。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有无用感、内疚、怕拖累家人, 易产生消极的抑郁情绪。
1.6 对疾病的认知
医学水平的高低与抑郁相关性较大, 有一定基本医学水平能正确认识疾病, 一般很少无中生有、患得患失, 加大了自己的精神压力;而相对缺乏医学基本知识的患者却相反, 精神状态明显较好。此外, 患者的文化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疾病的认识。当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 或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去正规医疗单位就诊, 患者利用自己一知半解的健康知识进行“有病推定”, 错误关注, 往往会引起过分紧张、恐惧和抑郁心理。
1.7 医护人员的态度
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危重复杂, 变化快, 可能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等, 实施抢救多。加之我国普遍存在护士缺编的情况, 护理工作超负荷运转。难免会使护士产生倦怠心理, 如果医护人员把自己的负性情绪带到工作中, 对患者态度冷漠, 解释不够, 很容易使患者产生无助感和被遗弃感情绪, 加大抑郁可能性。
2 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使护理工作从单纯执行医嘱转变到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身心全面照顾的整体护理是复杂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为了预防患者发生抑郁心理, 要从基础护理做起, 开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护理, 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加强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入手。
2.1 做好基础护理, 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
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使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 休息可以减少组织对氧的需要, 减轻心脏负担, 从而减轻症状;对自理能力差的患者协助好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做好饮食指导, 宜给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的食物, 鼓励患者少食多餐;掌握心血管药物的常用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 及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做好解释工作, 打消患者的焦虑。
2.2 加强健康教育
纠正患者的不正确认知, 讲解及发放给患者有关疾病知识及宣教教材, 有计划地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知识。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发挥患者对诊治和护理的主观积极性。促进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地情绪体验可以调动自身潜能,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向患者介绍相同病种患者的康复情况, 使患者增强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配合治疗。
2.3 注重心理护理
2.3.1 建立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
对患者表达积极的关注, 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鼓励患者诉说内心的感受, 耐心倾听, 与患者交谈时切记不要说“没事儿”、“没关系”等这样的话, 否则患者会误认为对他们不够重视。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交往中, 要善于应用言语性的沟通技巧, 多用安慰性、解释性语言。只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护理问题, 适时抓住关键时期进行个别疏导, 防止意外发生。
2.3.2 做好信息反馈, 抚慰患者负性情绪, 掌握患者心理状态。
我国学者苏菊芬总结经验概括出护士的五心特征:即爱心、关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6]。护士要理解、同情患者, 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 仔细研究患者的心理需要, 并根据患者需要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以积极的语言鼓励、用热情、和蔼及真诚的态度去安慰、支持、劝解、疏导和暗示、启发患者, 让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放松, 而减少焦虑、紧张、恐惧对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 使患者在心理上对医护人员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
2.4 减少不良刺激, 增强外部支持力量
医护人员不能只停留在帮助解决躯体症状和生活基本内容需要等问题上, 应了解患者的内心矛盾, 用同情心去帮助、支持他们, 使其改善心境, 从而辅助治疗, 改善生活质量。要提高患者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让患者心里产生归属感, 依靠组织或团体并求得帮助。要为患者创造交流的机会, 动员亲属给予精神和生活上的大力支持。护士通过与家属沟通, 介绍有关病情的治疗、护理、康复知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鼓励家属及亲朋好友多来探望, 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 使患者从内疚、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让患者感到仍然被需要、被尊重, 让患者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做好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工作, 这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抑郁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对于抑郁患者抑郁的产生起到很大的作用。
3 小结
抑郁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自理能力差、外部支持不够等原因, 伴发抑郁发病率较高, 常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担心疾病再复发, 因而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悲观、睡眠障碍、厌世、没有自信、不配合治疗等。心血管疾病越重, 抑郁症的发生率越高且程度较重。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中, 其重度抑郁的发病率为8%~44%[2]。如冠心病患抑郁症颇为常见, 心肌梗死后患者约有45%伴发慢性或重症抑郁, 增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死亡率。对心血管疾病伴抑郁症状应予以重视, 护理工作的目的则是帮助患者在其自身的条件下, 保持最佳身心状态, 即是说护士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应能极尽护理之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来帮助患者在各种状态下保持最佳身心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7]。因此, 及早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 及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很重要, 如果延误抑郁症的诊断, 最终也不利于心血管病的恢复, 生活自理能力不能提高, 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率的增高。
摘要:近年来, 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生逐渐增加,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潜在因素进行详尽的分析, 并且提出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来减少患者出现抑郁症的可能性。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抑郁症,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孙宁玲.抑郁症与冠心病[J].中华内科杂志, 2002, 41 (11) :785-786.
[2]Cohen cole SA, Kaufinan KG.Major depression in physical inllness:di-agmosis, prevalence, 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a year review:1982-1992) [J].Depression, 1993, 1:181-204.
[3]郭利利, 姜亚芳, 等.对烧伤康复期患者抑郁发生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8) :630-631.
[4]罗伟帜.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3) :195.
[5]陈立英, 孙玉梅, 于莹, 等.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4) :33-34.
[6]苏菊芬.应用人文关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 4 (17) :3166-3167.
老年抑郁症的心理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6月至2008年3月期间牡丹江神经精神病医院共收治老年抑郁症患者42例, 其中男30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69.7岁。
1.2 分组
将患者随即分为两组, 观察组22例采用现代心理干预方法治疗, 并根据患者抑郁程度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对照组20例, 采用传统方式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及抑郁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
1.4 方法
心理干预又被称作危机干预, 是指在遇到灾难事故时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活动[2]。心理干预方法主要包括:
1.4.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目前被公认为是治疗抑郁症最好的方法。认知重建技术的逐渐应用, 不但从根本上提高了康复效果, 而且能有效地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巩固用药时间、减少复发等。
1.4.2 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患者病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支持性心理干预能长期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1.4.3 家庭和社会支持干预
以和善、真诚的态度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使其感到更有安全感;引导患者自我安慰;要陪伴和鼓励患者多参与户外集体活动;使之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向上的心理;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上, 应从一级预防着手, 加强心理护理, 从而减少发病率, 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结果
通过对4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其中观察组15例显效, 6例有效, 1例无效, 有效率95.5%;对照组9例显效, 6例有效, 5例无效, 有效率75%, 两组总有效率85.7%。由以上数据可知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且观察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老年抑郁症的病因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的精神疾病, 其发病原因错综复杂, 其主要原因如下[5]。
3.1.1 生理因素
老年人容易患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 这些都可能继发产生抑郁症。临床资料表明, 脑卒中及帕金森病也可能导致抑郁症。
3.1.2 社会与心理因素
老年人退休后, 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社会活动范围逐渐缩小, 同事间交往逐渐中断, 邻里之间来往又少产生了孤独感。另外, 老年人生活周围的负性事件不断出现, 如丧偶、家庭矛盾及意外事件等诸多因素都易使患者产生抑郁的情绪[5]。
3.1.3 性格因素
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5]。患者在身体出现不适或疾病久治不愈时会变得心情沉闷, 担心成为家人累赘。而形成一种持久的精神压力引起抑郁。
3.1.4 药物因素
不少老年人常用的药物如甲氰咪胍、利血平、可乐宁、普萘洛尔、左旋多巴、金刚烷胺、地西泮、胍乙啶、胰岛素、类固醇等也会引起抑郁。故治疗时应把握给药时机与计量, 将药物因素影响减小到最低。
3.2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
3.2.1 精神状态方面
主要表现为精力减退, 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疲乏无力等症状[1]。
3.2.2 情感方面
主要表现为言行减少、悲观绝望、愁眉不展、自责自罪, 病情严重的甚至有自伤、自杀的企图。
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 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消除其顾虑增加其安全感。将环境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培养其乐观向上的性格, 提高病患者自尊心和对生活的信心,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 老年抑郁症是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对生活的自主能力减弱, 引起抑郁情绪。及时识别并采取积极地心理干预治疗对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可有效防止抑郁症对其身心健康带来伤害。对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适宜的心理护理方法, 并逐渐扩大其社会影响, 不但使老年抑郁症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而且使全社会老年人都学会自我心理保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4]。
参考文献
[1]贾真.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 2009, 17 (11) :58.
[2]鲁谨, 张桂青, 张萍华.老年抑郁症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 2008, 29 (8) :66-68.
[3]李海燕.心理干预对老年抑郁症疗效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9 (18) :89.
[4]于继兰.心理护理对老年抑郁症病人康复的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4) :659-660.
浅谈老年抑郁症的护理措施 第8篇
1 临床表现
1.1 情绪低落
老年抑郁症患者自我评价过低, 情绪悲观失落, 心境抑郁, 在此基础上出现焦虑, 对生活失去信心, 觉得老而无用, 产生绝望、无助、无价值感等想法。
1.2 情感淡漠
由于老年患者精神活动抑制, 表现为反应迟钝, 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对亲情冷淡, 疏远家人或朋友, 整日闷闷不乐, 独居老人症状尤为明显。
1.3 躯体症状
老年抑郁症患者主要有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 容易早醒;心血管系统症状表现为胸部憋闷, 气短, 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 体重下降, 疲乏无力, 身体不适。
1.4 意志活动减退
老年抑郁症患者年龄较大, 主动性活动减少, 表现为行动迟缓, 话语减少, 不愿与人交流, 回避社交。对事物缺乏兴趣, 不想做事, 不愿外出, 严重者不语不动, 卧床不起、拒食, 并伴发躯体并发症。
1.5 自杀企图和行为
老年抑郁症患者由于焦虑、紧张, 疑心家人把自己当成负担, 讨厌自己, 产生自卑感, 整日痛苦不堪, 压力不断增强, 易产生自杀企图和行为。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
2.1.1 生活方面
防止消极观念引起自伤或自杀行为是护理中的要点和重点。因此,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室环境要安静舒适, 避免刺激与干扰, 排除危险物品。日常起居有规律, 早睡早起, 在身体情况允许下, 每天到户外活动, 预防躯体并发症。抑郁症状严重者需由专人护理, 24 h看护。
2.1.2 饮食方面
安排合理的膳食, 既要保证食物的营养成分, 又要保持食品的清淡。对拒食的患者要劝说喂食, 必要时鼻饲饮食。
2.1.3 坚持服药
药物护理的关键是细心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按医嘱严格掌握和控制药量, 嘱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反映, 不能自行加药和停药, 坚持药物的足剂量和足疗程使用, 才能够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2.1.4 防止意外发生
老年抑郁症患者消极悲观的思想可使其萌生绝望的念头继而发展成自杀行为, 故不可疏忽大意。严格监管和查对药物, 看患者服下药物, 仔细检查口腔, 以免患者藏药并一次性大量吞服, 造成药物中毒。病室中凡能成为自伤或自杀的工具如:筷子、牙刷、小刀、鞋带等物品一律收回, 妥善保管。
2.2 心理护理
2.2.1 沟通
运用护理技巧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尊重和关心患者, 耐心倾听患者讲述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及时发现微小的变化和暴露出的精神问题, 进行心理疏导, 做好解释和劝慰工作。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结交朋友, 调节情绪, 树立信心, 达到康复的目的。
2.2.2 鼓励
避免患者长时间隔离于房间中, 引导和鼓励患者加强自理能力, 做一些简单的劳动, 注意劳逸结合。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帮助患者消除自卑和对家庭对社会无用的心理状态, 面对自身的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
2.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前提与保证, 护士必须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护理技术与患者建立起积极的治疗性人际关系。护理过程中和患者接触要和蔼近人, 热情为患者服务, 使之消除陌生感;耐心介绍病室环境, 安排床位, 介绍认识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 宣讲探视制度等。进行安全检查时, 要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 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合作, 解除对立和不安全感。对郁郁寡欢的患者要诱导和启发其倾诉内心的想法, 耐心倾听, 使其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以取得信任与合作。
2.2.4 转移患者注意力
对处于逆境的患者, 要态度友好, 情绪乐观, 使患者感受到正面的刺激和影响, 促使其宣泄内心的积郁, 使消极的情绪转为积极因素。利用语言技巧, 化解其内心矛盾, 鼓励患者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 如听音乐、下棋、折纸、打乒乓球等, 转移注意力, 消除压抑, 摆脱困惑, 使患者的情绪向平稳过渡, 面对现实, 提高生活质量。
2.2.5 保持良好的情绪
患者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 护士要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让患者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自身病情, 配合治疗, 使悲观、恐惧、失望的情绪得到改善。保持良好的心理应对能力, 培养正面积极的情绪, 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身心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小结
老年抑郁症患者36例护理体会 第9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年2月-2007年8月我院收治老年抑郁症患者36例, 男21例, 女15例;年龄61~86岁, 中位年龄68.5岁。
1.2 临床表现
1.2.1 精神状态方面:
主要表现为脑功能减低。出现思维迟缓、反应迟钝、精神恍惚、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有的还可产生幻觉、人格解体、疑病观念等症状。
1.2.2 情感方面:
主要表现为感情淡漠、悲观绝望、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消极厌世、丧失自信;常紧张不安、疑神疑鬼、杞人忧天;有的甚至有自伤、自杀的企图。
1.2.3 躯体状况方面:
主要表现为行动迟缓、少言寡语;有的还有睡眠障碍。
2护理策略
2.1 基本护理
2.1.1 生活起居:
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 创造安静、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让患者的生活有一定规律, 并注意合理安排一定量的户外活动, 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久坐、久立、久卧。
2.1.2 饮食:
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 饮食应有规律, 并注意合理搭配, 保证营养供给。应注意多饮水、忌烟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2.1.3 用药:
应坚持服用抗抑郁药, 要严格遵照医师的嘱咐, 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2.1.4 防止意外发生:
因患者常有自杀企图, 因此凡能成为患者自杀、自伤的工具、药品都应妥善保管, 不可疏忽大意。
2.1.5 及时就医:
在日常生活中, 身体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2 心理护理
2.2.1 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使之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尤其是家庭成员, 应随时注意患者的心理动态, 多关心、多问候, 并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
2.2.2 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
对于面临逆境的患者, 应分散、转移其注意力, 使之逐渐忘却不愉快的事情, 心情逐渐开朗起来。还可鼓励患者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 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淡忘烦恼, 心境好转。
2.2.3 引导患者进行自我安慰:
对于不顺心的事尽量从环境、机遇等客观方面寻找原因, 不要过分内疚、自责, 这对调节心理平衡大有裨益。
2.2.4 引导患者从多角度看问题:
遇到不如意的事时, 不妨多从积极的一面来看, 少从消极的一面去看。这样, 心情就会变得平静、开朗。
2.2.5 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有益的社会交往会使人体验到人生的价值;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豁达开朗、彼此慰藉;广泛的兴趣爱好会使人思维开阔、性情高雅。在日常生活中, 应帮助、鼓励患者多进行社会接触, 广交朋友, 施展才华, 从而体会到生命的价值[2]。
2.2.6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和睦的家庭关系会让患者心情舒畅, 精神饱满。在出现困难时, 家庭成员间也可彼此劝慰, 共担风雨, 共度难关。
总之, 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且危害巨大。在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上, 应从一级预防着手, 加强心理护理, 从而减少发病率, 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孝, 严成明.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新观念[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3 (3) :262-263.
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护理体会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45-01
脑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人病理基础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起病急骤,致残率高。常伴有人格情绪方面的改变。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感障碍。多数脑卒中后抑郁为复合類型。脑卒中伴抑郁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度是不伴抑郁者的3-4倍。研究认为积极治疗对脑卒中预后有一定作用[1]。因而脑卒中后伴抑郁的护理日渐得到重视。现对20例老年人脑卒中后伴抑郁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共观察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均符合抑郁诊断标准。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69-83岁之间。其中脑梗塞13例,脑出血7例。
2护理
2.1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精细的临床护理监督患者定时服用药物,观察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脑卒中后伴抑郁患者一般同时存在躯体功能上的障碍,因此要积极进行原发病的治疗。
2.2基础护理。脑卒中抑郁症状患者一般病情较重,并伴有心情郁闷、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因此,在进行有效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应加强常规护理指导,在饮食上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饮食,加强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另外,由于大部分脑卒中病人都是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护理人员应给予定时翻身,防止骨骼突出处发生压疮[1]。
2.3心理护理。脑卒中后患者由四肢健全的生活正常的人变成了行动困难,生活难以自理的人,往往陷入绝望和抑郁情绪,护理人员通过交流发现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以情胜情、借情、移情的情志护理方法,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2]。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患者看到希望,增强其信心,形成护患配合的良性循环。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和他们一同鼓励患者战胜病魔的主动意识,让患者感到自己并没有成为家庭和单位的包袱,并未失去自身的价值,加强巡视看护,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2.4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康复,目前认为早期进行康复介入时间越早,神经功能恢复得越早。脑卒中康复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需要医生康复师护士家属一起参与的团队式服务,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康复效果。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患者积极主动地进行功能锻炼。
2.5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如用恢复较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义务宣传,促进患者之间的良好情绪交流;留亲人陪伴等。讲解疾病保健知识,观看康复录像,特别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脑卒中疾病的宣传资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目前的治疗方法,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整体认识,讲明负性情绪对脑血管病的发展及治疗的重要影响,以便消除抑郁情绪,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增强康复的信心。
3体会
脑卒中是致死、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因此要加强脑卒中防病及急救知识宣教。有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不同程度依赖者,要注意随访,以便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促使患者从生理上、心理上得到全面恢复。
参考文献
[1]李踔.脑卒中后抑郁症.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4,24(4):180
[2]郭全芳,张云红.抑郁患者情感体验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965
老年脑血管抑郁症护理 第11篇
关键词:抑郁症,老年病,精神护理,干预护理
高血压、糖尿病等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因此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而无法有效治疗,易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1]。同时因现代老人多为空巢老人,子女多不陪伴在身边,老年患者内心难免伴有失落情绪,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而抑郁情绪可对患者的病情控制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意义重大[2]。在本次调查中,笔者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分析以精神护理为主的护理模式对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0~78岁,平均65.9±2.5岁,病程为30~120d,平均68.2±11.2d,高血压23例、糖尿病20例、心血管疾病7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0~77岁,平均66.0±3.0岁,病程为30~120d,平均70.0±8.8d,高血压22例、糖尿病20例、心血管疾病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基础疾病治疗,并同时口服抗抑郁药物盐酸氟西汀(生产企业:常州华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80138)进行治疗,每日20mg。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药物督促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精神护理:①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告知患者自身病情及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疾病,能够积极配合医师相关治疗,端正患者的态度。②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的年龄、目前生活状况及患者是否有子女陪伴等知识,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劝导及安慰。对于无子女陪伴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多与其进行交流沟通,使得患者感受到温暖,减少内心的孤独感。对于有子女陪伴的患者,指导其子女能够尽量的包容、鼓励患者,增进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经常在病房内放置患者感兴趣的书籍或播放患者喜欢的电视节目,让患者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③督促患者按时用药,告知患者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使得患者能够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许多患者认为药物治疗可增加经济负担,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告知患者身体是最重要的,只有拥有健康的人体才能更好的呵护与陪伴自己的家人。
1.3观察指标
1.3.1 SDS评分
评分越低,抑郁程度越低,状态越好。
1.3.2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率表,满分百分制,≥80分为十分满意,≥6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结果
2.1 SDS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护理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满意度为80.0%;两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老年人内心敏感,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不仅如此,对于老年病患者,若其合并抑郁症,还可阻碍患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情绪,对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3]。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于患者心理护理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对于老年患者的护理需十分注意技巧,因老年患者多为空巢老人,其内心十分的孤独,对于陌生环境易产生恐惧感。因此护理人员需以真诚打动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注意给予其情感支持,使得患者在院内感受到温暖,消除患者的警惕心理[4]。同时通过播放电视节目、阅读书籍的方法可培养患者的个人兴趣,减轻孤独感。结果显示,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P<0.05)。可见,通过精神护理干预,更能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促进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5]。
综上所述,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实施精神护理可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该种护理模式更具有人性化特征,注重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减轻内心的抑郁感受,促进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凤梅.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8):163-164.
[2]郑彩霞.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J].广东医学,2013,34(17):2745-2747.
[3]邓粤贤.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J].大家健康,2014,8(6):643-644.
[4]王春霞.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