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些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作文(精选6篇)
留些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作文 第1篇
小时候,总听奶奶说“孩子,要静下心来。”当时什么都不懂,只是哈哈的笑笑。
上初中后,有了自己的追求,但总是急于求成,陷入迷茫当中,每当我周围充满迷雾与荆棘时,那一句来自心底的声音总能让我找到方向。
初三的考试越来越多,中考像一枚定时炸弹,让我们惶恐不安。这一次月考的脚步匆匆来到,拿到这令人抓狂的语文试卷时,我的心砰砰直跳,越不会做,越急,越急,就越静不下心来。这时候,那句来自心底的声音顿时使我平静了几分,擦一把汗,深吸口气,重新拿起了笔,也重新踏上了这条理想之路。
月考的结束,总是伴着几家欢喜几家忧。这一次考试我进步了,正当我满心欢喜的回到家,想把试卷展示给爸妈看的时候,发现它丢了。我到处翻找,书包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我心急如焚,顺着来时的路不断地找,树底,车底,都没有,我都想把地球翻过来了。
“孩子,静下心来。”那句来自心底的声音瞬间使我心里的火逝了大半,我找个地方坐下,喝口水,整理思绪,突然,我拉开校服,掏了掏衬衣口袋,终于找到了!这张伴着那句声音的久违的试卷。
我面前浮现出奶奶那张充满皱纹的脸,小时候,我总会看到奶奶拄着那枝上面刻有二龙戏珠的拐杖,磕磕绊绊的走到碧绿的稻田旁,嘴里嘀咕着“静下心来。”微风拂过她的脸庞,渐渐远去
放假了,我回想着那句来自心底的声音来到了乡下,那座破旧的瓦房承载着我和奶奶曾经的记忆,轻轻打开院门,奶奶搭梯子摘枣子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那棵枣树都长得更加高大粗壮了,可昔日的画面永远变成了回忆。进入寝室,那架靠在墙边的木床仿若腐朽,伴着这昔日的欢笑,渐渐远去
经过金黄的稻田,站在这高大的土堆旁,狂风吹着麦田卷起一波波麦浪,仿佛夹杂着那句来自心底的声音,伴我走远
留些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作文 第2篇
当外界的干扰使我们迷失方向,失去动力时,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试着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向着心中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古今中外,这样的人不胜枚举。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在名门贵族,如果他听从父母的安排,能就坐拥万贯家财。但她没有被权利和金钱冲昏了头脑,而是选择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于是,他选择了文学创作,留下了《复活》、《战争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的杰作,成为了文坛巨匠。
还有我们所熟知的鲁迅先生,他原本想通过学医来拯救国民。可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他被国人的麻木不仁所震惊 。他渐渐明白,即使有再强健的体魄,思想是麻木的,强健走有何用?于是鲁迅先生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弃医从文。从此,他以笔杆作武器,与黑暗的现实作着不屈的斗争。他用文学作良药,医治国人麻木的精神。他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恒星。
我们也许无法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名人,但我们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是果树,就怒力结出最甜的果实;是鲜花,就怒力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是种子也不必自卑,只要你够努力就一定能成为参天大树。
留些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作文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叙事,《坐井观天》
教育叙事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谈论教学的体验。教师所讲的教育故事又不同于一般经验总结, 它是教师叙述自己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如何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 目的是把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 教师的个人化的教学理论及教学行为将经由这种“反思”发生转化。从实质上讲, 教育叙事是一种行动方式, 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并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它让教师自觉地运用教育叙事开启新的思维角度, 架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 从而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一、教育叙事的特征
(一) 体验性
叙事是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叙事总是与体验联系在一起。故事里有真情, 故事里有真理, 故事里有“真我的生命”。新课程正在走进教师的生活, 走进学生的生活, 并在日渐改变着师生的生活和生命状态。教育叙事不仅要高度关注教师自身的内心体验, 重视教师意义感受, 让教师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而且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反思和探究自我、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教师生活故事, 不仅包含着教师当下丰富的内心体验, 蕴藏着他们细腻的情感变化, 而且隐含着教师远大的教育理想。所以, 教育叙事必须在经验中穿透经验, 在故事中穿透故事。只有这样, 教育叙事才会唤起感人的影响, 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让人在感受教师灵魂深处颤动的同时, 领略到育人过程中摄人心魄的感人力量, 从而激起强烈的共鸣, 引发他们对教育问题和事件的积极思考, 促进整体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二) 启悟性
教育叙事的启悟性与诗歌鉴赏中的启悟性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着眼的是学生主体的经验世界, 着眼的是“悟”, 而“启”又体现了感情背景的广阔性、丰富性。因此, 所谓“启悟”是指对知识内容的领悟和对生命内涵的感悟。启悟的过程是教育者传播智慧的过程, 也是教育者发挥悟性作用的过程。在教育叙事中, 启悟性指的是对叙事的一种整体的直观感觉, 它突出的是感悟, 激发的是学生心灵的飞动及想象。
(三) 创造性
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 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 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说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对学生来说, 其创造性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创造性这个概念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 而且是指向学生主体的品质特征和属性。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学生性格上的品质, 如大胆、勇敢、自主、自信等, 而不是其成就。在教育叙事中,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态度和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说:“教师教任何课 (不限语文) ,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换句话说, 教’是为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 上了路了, 他们能在繁杂的事物之间, 自己探索, 独立实践, 解决问题, 岂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教师应敢于突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学框架, 摆脱传统习惯造成的“心理定势”, 永远好奇地实验新的想法, 追求新的印象。
二、三次教学《坐井观天》的教育叙事
(一) 自己独立的教学设计
1. 青蛙坐在哪里?谁飞来了?“井沿”指什么? (教师用语言描绘什么是“井沿”。)
2. 青蛙和小鸟有几次对话?
(1) 第一次对话:①青蛙问小鸟什么问题?②小鸟是怎么回答的?
(2) 第二次对话:①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心里怎么想的?又说了什么?“大话”什么意思?你说过“大话”没有?用“大话”造句。②小鸟是怎么说的?“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哪些地方是“无边无际”的?
(3) 第三次对话:①青蛙又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笑了?②最后, 小鸟是怎么说的?为什么笑了?
3. 学了这篇课文,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后自我反思]
1.整节课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中进行。2.所有问题均由老师提出, 提出的问题, 基本上围绕着课文内容打转转。老师问, 学生就从课文里找答案。表面上热热闹闹, 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并不多。3.整堂课, 学生没完整地读一遍课文。4.对重点词语进行了重点理解。但有些过于纠缠。“井沿”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插图等指出即可。5.“明白了什么道理”的教学, 没有在课文学习中一步一步作好渗透和铺垫, 孤零零地作为一个环节提出来, 显得有些突兀、生硬、跨度大。
(二) 自我反思后的二度设计
1. 学生提出问题
读了课题, 你有问题要问吗?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板书)
2. 读书、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带领学生读书找答案, 把问题一一解决。
(1) 放课件, 青蛙坐在井里, 一只小鸟飞来坐在井沿上。
(2) 自由读, 青蛙和小鸟因为什么事争起来了?
(3) 合作读, 三人小组分角色读课文。 (其间, 学生为争角色, 浪费一些时间)
(4) 扮演角色读。
(5) 边讨论边读:①青蛙笑了, 为什么笑?指导朗读青蛙的话。②小鸟也笑了, 为什么笑?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3、课文拓展
(1) 放课件, (青蛙从井里跳出来, 看到广阔的草地和蓝天。) 让学生说, 青蛙看到了什么?说些什么? (所用时间太长, 孩子越说越远, 离“天空实际很大”的主题也越来越远。)
(2) 小组讨论, 青蛙还会回到井里么? (没有讨论的价值, 学生的认识分歧不大, 基本趋同。一会儿就谈完了。其中一个学生, 举手提问, 青蛙生活在水里, 他到陆地上怎么生活?然后, 一些学生忙给他解答。有一个学生提出, 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 要保护青蛙。一些学生谈怎样保护青蛙。讨论甚是热烈。孩子特别有兴趣。在饶有兴趣的讨论中, 下课铃也打响了。)
[教研组意见]
1.努力体现课改精神, 如, 落实多读书、自悟和合作学习的理念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等。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是好的, 带问题读课文, 学生较有兴趣。但质疑不只是对课题的质疑, 这样的提问多少有些流于形式, 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而是为了教学进程服务。而且把语文的学习, 变成了找答案的过程。3.阅读、讨论课文时, 对文中提到的关键字、词还要做进一步强调, 毕竟认字识字积累词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4.课堂上拓展要有度, 如, 跳出井口, 说得太多, 就与“坐井观天”这个“天”到底“是大还是小”的问题离得太远。5.收放要有度:过去备课, 不备学生。现在也不能片面, 认为备学生, 就是让学生上课说话就行了。教师要有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调控, 不能“信马由缰”, 漫无目的, 偏离课文太远。6.学习了课文, 应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受点启发、有点提升。当然, 这些思想上的收获, 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 让学生自己感悟获得, 而不是设计成一个单独的环节生拉硬套地进行。
(三) 同伴互助后的三度设计
1. 重点词语的处理
(1) 放课件、看插图或让学生贴教具模型 (如井、小鸟、青蛙) :让学生从图上指出那是“井沿”。
(2) 读书质疑, 把不明白的词语或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先与同学讨论, 把与同学讨论的问题及所得汇报给大家, 并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如, 理解“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并指导朗读有关语句。怎样才能读出这些词语的意思?
2. 课文朗读的处理
(1) 分角色读课文。 (形成一定小组机制, 值日组长迅速分配角色)
(2) 青蛙笑了, 为什么笑了?怎样读?联系自己的经验谈对“大话”的理解。
(3) 小鸟笑了, 怎样读?为什么这么读?结合生活实际, 理解“无边无际”。
(4) 自己选择学习伙伴, 选择喜欢的角色, 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 (如分角色朗读, 表演读, 演课本剧, 配文画画等) 学习课文。
3. 拓展延伸
(1) 想象, 青蛙跳出井口。看见什么?说些什么?
(2) 续编, 让我们编一段“小鸟和青蛙的第四次对话”
(3) 练习, 你觉得以前井内的青蛙认识错了, 主要原因是什么?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
(4) 交流, 再读课题“坐井观天”, 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生活中有那些属于“坐井观天”的现象。应该怎么做?
4. 作业
(1) 搜集与“坐井观天”意思相近的词语或故事。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把这个故事介绍给自己的家。
三、叙事后的思考
《坐井观天》是一则传统的寓言故事, 我独立设计教学, 进行教学, 后来进行自我反思, 结合自己对新课程初步的理解, 二度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又根据教研组内同伴的意见, 三度设计此篇课文的教学, 又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 深切感受到, 同一篇课文的教学, 不但在自己教学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且随着自我反思的深入, 对课的认识和把握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体现了教师对课改精神更深入的理解, 也体现了新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教育叙事是教师自己的教育经验的一种表达, 所体现出来的, 是“这一个”与“那一个”的区别, 是一种独特性。由于语文教育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从语文教学过程看, 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是丰富而多样的, 参与其中的教师、学生, 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是带着他的全部生活经验步入课堂的, 而不是仅仅带着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而从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看, 以教师为中心的分析讲解仍占领着语文课堂。这既阻碍着师生双边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又剥夺了学生自主体验与感受的权利。以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为目标的教育叙事策略, 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并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教育故事, 从生命的高度审视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人格借助语文课堂教学得以陶养, 为学生个性的形成提供人性化教育理念的支持。
语文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平凡的, 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开展教育叙事时, 许多教师可能感到无话可说, 或没有什么值得叙说的故事。事实上, 如果教师不坚持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不落实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试图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 那么教师的“叙说”就可能成为比较困难的事情。就目前来看, 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新事物, 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完善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 教育叙事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为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既极具现实性、富有人文关怀又充满情感魅力的崭新领域。它不仅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师真实生命空间的宽广度, 而且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开辟了一条言说自由、意义充盈的独特道路。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册) [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3]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 2002, (4) .
[4]王枬.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4) .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第4篇
但今天我来却是为了避开人们,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走到了一座湖边的亭子里,静静地站住,不远处的树林间,几只松鼠欢快地蹦蹦跳跳着。
忽然,我发现湖岸边有个女人,她坐在离水很近的地方,通往那里的小路很窄,一般人恐怕都不敢过去。她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时,天上掉下了稀疏的雨点,落在了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了道道涟漪,看着此情此景,我也想起了自己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生活。
几分钟后,我发现这个女人不知何时已经从地上站了起来,坐在离我不远的一棵倒在地上的树干上。
“人们是怎么形容这样的雨天的?”她垂着头说。
“总是让人伤心!”我回答了一句。这是一首歌里的歌词。
“听父亲跟我说过,这首歌叫《离我而去的人》。”她转过头看着我。
“你父亲喜欢钓鱼吗?”我问她。
“是的。”她回答,“当他失落时,经常听这首歌。现在,我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
“出了什么事?”我好奇地問,虽然这不关我的事。
“我丈夫的公司破产了,他经常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现在,几乎可以说我们失去了一切。”她一边说,一边朝我走了过来。
我一时不知怎么安慰她才好,只好把目光移向了湖水。现在,雨已经停了,湖面恢复了平静。看着眼前的湖水,我忽然受到了启发,于是问她: “恕我冒昧地问个问题:你们的爱情也是公司的一部分吗?”
“什么意思?”她问。
“你的烦恼我理解,”我说,“但你可能忘了,你和你丈夫之间的爱情比他在生意中犯的错误要重要得多。你看这片湖水,它本来是平静而且美丽的,因为下起了雨,它就起了波澜。你可以把生活中的失意看作是对你们的感情造成的损失,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对生活的充实,就像这落进湖里的雨一样。”
她的眼里充盈着泪花,站在那里,一副无助和失落的样予。
“可我从中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刚愎自用,我们的生活都因此而糟透了。”
“你的父亲在失落时能振作起来,你知道是因为什么吗?是因为他还有爱,这爱来自家庭,来自心中。你们现在也是,你的丈夫虽然暂时失败了,但他没有离你而去,你们还有爱情在。不要老想着忧伤的事了。你一定能振作起来,相信我。”
她擦干了眼角的泪珠,过了很久,终于说:“我相信你。”
倾听内心的声音作文 第5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斟一壶清茶,静坐池边,天边云卷云舒,几只野鸭掠过水面,此刻,心音浮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南山,小路,蜿蜒。
东篱,阳光,洒满。
一个身影,白须,白袍,白色的衣角随风轻飘,折下一盏金菊,抬头仰望远处的夕阳。推开屏风,手指轻抚过他自己刻上的卷草纹,不着笼冠,只戴诸葛巾,拭去额头的汗珠,挥罢衣袖。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远离官场沉浮,归隐桃园,他就是陶渊明。
他,误落尘网三十年,面对千金五斗米的诱惑,他不回头;面对宫室妻美的诱惑,他不回头;面对世态炎凉,他更不回头!他没有被世俗的聒噪之声吸引,他听到的是大自然的召唤,倾听内心的声音,他归隐桃园无怨无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远山,阴云,海潮。
樟蓑,花翎,蟒袍。
不畏大不列颠的人的威胁,无视洋商的贿赂,湖广总督林则徐在花都收缴了成千上万箱啃噬国人躯体,吞噬中华儿女灵魂的。脚踏虎门那泥淖的沙滩远眺海面,但见纷扬滚烫的石头与乌黑粘稠的交融一体,化为残渣浸没在絮沫之中,他欣慰地笑了,眼神坚定。
虎门销烟,他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儿女的不屈,向千里之外的国君传递了他倾毕生之力以报效国家的忠诚,他以一生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志向!在他的耳畔,全然不是十三行烟馆里的靡靡之音,更不是洋商抬着轿子送给他一担担黄金的甸甸之响。他听到的是食鸦的军人拖着长戈蹒跚前行的萎靡,是妻离子散的贫民的悲痛之声!
倾听内心的声音,他铮铮铁骨青史留名。
世事浮沉,倾听心声,何其迫切,倾听内心的声音,遵从内心的选择,才能无悔于短暂的人生。这并非叫人遵从内心的杂念,亦非教人盲目地随大流而是真正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独具个性的心声。
倾听内心的声音作文 第6篇
小时候,当我还是个扎着羊角辫,背着个小小书包的小孩时,脑子里大概只会纠结到底是草莓味还是蓝莓味好吃。那时,妈妈对我说:“去学跳舞吧,长大了仪态好。连”仪态”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我,满心欢喜地点点头,从此踏上舞蹈的征程。可是没过多久才发现,我并不喜欢每天扳脚压腿的日子,面对老师每天无奈的叹息,心上充满了自卑感。舞蹈课成为我那段量年时光里最黑暗的经历。大概妈妈也看出我的不情愿,几个星期终于停课。
后来,爸爸说:“马上就要上小学了,练练字吧。练字比跳舞容易多了。”于是满心欢喜地又跑去练字,以为这次可以摆脱舞蹈的噩梦坚持到底。然而年幼的我又悲哀地发现,我的手总也控制不住墨的深浅,爸爸的毛笔太大根本握不住,不管我如何努力,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就这么半死不活地又拖了几个星期,爸爸终于拿下了我手中的毛笔,告诉我可以停了,等大一点再练吧。
我到现在仍然清楚加,记得,那天我并没有像宣告舞蹈课时的开心,反而很失落,很沮丧,心里有种酸涩的东西在慢慢胀开来,最后炸断了心里最后一根防线,汇成了大滴大滴滚烫的液体。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没有声音的,默默地哭。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院子里的那棵梧桐树,正在被其他的事物取笑。梨子树嘲笑它不能结出美味的果实,牡丹嘲美它不能煅造出倾国倾城的芬芳。它和我一样伤心,一样难过。梦到后来,梧桐树已变得更加粗壮。鸟儿们在它身上安家,行人们在它荫下乘凉,它很高兴、摇曳着身姿。
后来,梦的结尾,它对我说,要倾听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