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阿房宫赋学案1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3
1

阿房宫赋学案1(精选6篇)

阿房宫赋学案1 第1篇

郓城一中高一二部语文(教)学案★★★★★郓城一中高一二部语文(教)学案

《阿房宫赋》(教)学案

设计:李召峰审核:孙文运老师

编辑:宋艳华、吴春红、姜团团、严海防、侯翠莲、杜艳丽

【考考你——脑筋急转弯】

在一次考试中,一对同桌交了一模一样的考卷,但老师认为他们肯定没有做弊,这是为什么?

☆『他们都交白卷』

【资料链接】

●解题: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背景介绍: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参考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阿房宫矗立起来了。(它)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滔滔地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步一座亭阁;走廊曲折如腰带回环,屋檐翘起似禽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向中心聚集,屋角相互对峙,好象兵戈相斗。盘旋曲曲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怎么会出现了龙?复道横空而跨,没有雨过天晴,怎(会有)

虹霓(凌空)?(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而天气不同。

六国王侯的宫妃,诸侯们的女儿、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搂阁宫殿,乘辇车来到西秦。(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皇的后宫之人。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乌云纷扰,原来是(宫人们)一早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宫人们)泼掉的漂满粉脂的洗脸水;烟雾弥漫,原来是(宫人们)点燃椒兰香料在香鼎。雷霆震耳,原来是(皇上的)宫车驰过;车声越听越远,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她们)久久地伫立等待,盼望着(皇上)幸临,(可是)有的宫人三十六年从未见到过(皇上)的身影。

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甚至)让支撑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让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机上的织女还多;让(建筑物上)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让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丝绸衣服的纱线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城郭的围墙还多;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终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满了愤怒,却不敢说话。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统治者本身,而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强秦;如果秦同样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还能灭掉(它)呢?奏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六王毕,四海一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盘盘焉,囷囷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D.多于九土之城郭 ..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 ....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

D.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6.翻译下面的句子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写作拓展】

不要被自己打败

——《阿房宫赋》读后感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著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贪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成克杰、陈希同、胡长清、陈良宇……他们一个个落马,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参考答案:

1.C(“铛”“椽”“锱”读音错.);

2、C(A项“一”:统一;数词。B项“爱”:喜欢;吝啬,吝惜。C项“取”:动词,拿。D项“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

3、D(A 项“焉”:形容词词尾;代词,代宫女。B项“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C项“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D项的“于”都为“比”)

4、C;

5、C。(《阿房宫赋》是文赋。)

阿房宫赋学案1 第2篇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2.积累掌握“一”“爱”“取”“毕 ”“辞”“独”“族”“焉”“而”“之”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3.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4.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

(2)秦爱纷奢()

(3)人亦念其家()

(4)奈何取之尽锱铢()

(5)多于南亩之农夫()

(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7)戍卒叫,函谷举()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1)谁得而族灭()

(12)秦人不暇自哀()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研习文本】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句式,用()手法;

展现了秦王朝()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问:作者设计了两个()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灭亡的共同原因:()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㈠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朝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一: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二: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文的描写为文后的()作(),这就是赋(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

【知识整理】

一、基础训练一词多义

二、基础训练文言虚词

三、句式

(1)()句: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阿房宫赋学案1 第3篇

一、以“课前预学案”为先导,让预习变成有思考的学习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一直是一个难以把控的环节,主要是因为无法具体、准确检测出学生是否进行课前预习,在没有教师监督下的课前预习变得毫无意义,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发挥出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对“学为中心”“1+2”学案的深入研究,针对其具体内容,重视“课前预学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现以苏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学生首次接触解未知数这个概念,而且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没有直接体现出来,这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师从三个步骤展现出了“课前预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第一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看数学课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前预习中找出了本单元教材内容的重点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二步,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的课前预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甲乙两班同学去参观科技馆。两班人数相等,甲班平均分成4小组,乙班平均分成6个小组,甲班每小组比乙班多4人。试问,两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在没有进行课前预习之前,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充满了疑惑,而经过有效的课前预习后,学生就可以利用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解决数学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预学案的第三步中侧重于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解决疑问,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全面、准确的数学知识。

由此可见,缺乏有效的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增加。基于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应用“1+2”学案中的“课前预学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解决课前预习问题、归纳疑问以及课堂解疑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二、把握课中导学案,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课中导学案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真正的学习者,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提高学生整体学习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中导学案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即必须深入挖掘课中导学案的内涵,而如何应用课中导学案呢?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合理应用课中导学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解题的过程中升华数学思维。

三、合理应用当堂检测题,夯实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

当堂检测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目的就是夯实基础,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鉴于此,教师应该合理应用当堂检测题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夯实基础知识。

再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入了案例,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解题思路,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将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清晰展现出来,即解题过程为“设这个班共有学生x名,如果每人分三本,共分出3x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有3x+20本,而每人分四本,需要4x本,减去缺少的25本,这批书共有4x-25本。由于书的数量是相同的,所以得出等式:3x+20=4x-25,最后解得x=45,所以这个班共有45名学生”。通过学生展现出来的解题过程,就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学生拓展思维解决了数学问题,也进一步夯实了知识基础,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阿房宫赋学案1 第4篇

一、“学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学案的设计形式大于内容,学案设计中没有突出学生的“学” 的内容和活动.很多学校编制的学案在实践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前“做学案”;课中交流、 展示“学案”;课后“再做下一个学案”.这样的“学案” 违背改革初衷.学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学案等同于教案.即将老师的讲义,简单处理,下发给学生,把我们课堂教学最后要呈现的结果和要探究问题的答案全都交给了学生.这种做法没有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仍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中心.问题二: 学案等同于教材.很多学案都是对教材内容简单整合后,把课本的例题和课后的习题不加选择直接摘抄到学案上,没有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去设计问题,根本没有体现学案的价值,没有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三:学案等同于练习卷.一些学案整个都以试题的形式出现,致使整节课都是学生解题,教师在课堂上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题目,这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此以往,优者产生厌学情绪,差者抄袭导学案,使得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基本模式探究

(一)“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流程图

笔者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在两年多的“学案”教学模式实践改革中,及时总结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经历多次教研,听课,磨学案,最终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三环节,五步骤”数学“1+2”学案设计模式,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环节

“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从以下四大方面着手设计.

1.完善学习环节——“学”为中心的“绝招”

“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分为课前预学案,课中导学案及当堂检测题三大学习环节.三大学习环节分工明确:①课前预学案——清晰学习内容和研究问题;②课中导学案——夯实基础,突破难点,拓宽思维;③当堂检测题——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实现课课清.三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目标清晰,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课前学习,课中思考,及时巩固的学习习惯.

2.以“课前预学案”为先导,打造“有思考的预习”

在两年多的“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与实践研究中,笔者所在学校在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争论最多.课前预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提高自学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也有老师认为课前预习会让学生失去探究学习的机会,认为完成课前预学案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老师要在上课之前把课前预学案先批改出来也存在时间上的困难.围绕着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数学组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研讨不止10次.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而这种准备不只是学生对于教材的提前阅读或者是对于课后习题的提前练习,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预习的内容与方式,来提升预习的功能.如何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如何高效开展预习?如何让学生有思考地预习?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三步骤”预习法.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一:以本为本——指导学生学会看数学课本.

步骤二:独立思考——对教师设计的预习案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

步骤三:提出疑惑——预习本课后提出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

为最优实现三步骤预习法的实效性,在开学之初,指导学生学会看数学书,让学生明确先看书,再完成相应课前预学案.同时对教师设计课前预习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深挖课本概念和例题的本质,从提升学生思维的角度,提出2~3个有思考价值且有助于提升数学思维品质的思考题,问题少而精,尽量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在预习后,写下在预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惑.下面以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5.3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如下:

【课前预学案】

(1)如图1,有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拼出矩形吗? 你能拼出菱形吗?

(2)阅读教材中的本节内容后,请在下列方框中填入正方形与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如图2).

(3)预习后,你还有什么疑惑之处,请把它写出来.

3.课中导学案“环环相扣”,打造高效课堂的“诀窍”endprint

高效课堂不仅仅是优等生的课堂,更是后进生的课堂.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课中导学案为引导的五步骤课堂教学法打造“精致”课堂.通过小组互助式答疑,教师引领答疑,从而让学生多学,乐学.五步骤课堂模式操作法是:

步骤一:概念辨析——检测预习效果,对课中概念辨析,使概念“精致”.

步骤二:例题剖析——生生互助答疑,交流分享中“学”,使例题“经典”.

步骤三:变式训练——教师引领答疑,在解决问题中“学”,使思维“发散”.

步骤四:拓展提高——小组合作展示,在亲历体验中“学”,使能力“发展”.

步骤五:小结收获——学生自主小结,收获文本体现,使知识结构“完善”.

下面还是以“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课中导学案的设计如下:

【课中导学案步骤一】

(1)解决预学案中的第1个问题,并写出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包容关系,如图3.

(2)解决预学案中的第2个问题.

(3)写一写:如何判定一个图形是正方形.

①定义法:            ;②菱形法            ;

③矩形法:            .

(4)概念辨析——下列说法对吗?

①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②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

④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

⑤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⑥四边相等,有一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⑦对角线互相垂直,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课中导学案步骤二】

(5)课本例题剖析:已知:如图4,在Rt△ABC中.∠ACB=90°,CD是∠ACB的平分线,DE⊥BC,DF⊥AC,垂足分别是E,F. 求证: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

【课中导学案步骤三】

变式1:在上例题中,若增加条件AC=4,BC=3,其他条件不变.你能求出AD与BD的长吗?

变式2:如图5,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DFA是正方形.请你至少写出两种不同的添加方法(不另外添加辅助线).

配套练习:课本P125.作业题4,5.

【课中导学案步骤四】

拓展提高:

(1)一张矩形纸片,要折叠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明把矩形的一个角翻折上去,使相邻的两直角边重合,则可以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问小明利用的数学原理是              .

(2)如图6,大正方形的边长为2,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怎样把大正方形剪成四块,与小正方形拼成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第1题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折纸方式却蕴含着“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判定定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2题是一个设计题,有一定的难度,在拼成四边形后,还要观察四边形的边和角,从正方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出发去验证.

【课中导学案步骤五】

(1)梳理,如图7.

(2)反思及解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和收获,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同伴的疑惑,那就试一试吧!

4.当堂检测题夯实基础实现当堂巩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情,确定检测试题,试题的编制包括两块内容,一是由基础题构成的“夯实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试题比较简单.二是由稍难题构成的“挑战自我”,注重对数学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预留5分钟测查以检查教学效果和导学案的质量,由于检测的时间较短,所以题量严格控制在3题左右.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题目、按知识点分层次设计题目、题型应与中考吻合,设计题目时要重内容,不要追求形式.当堂检测不仅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减轻了课外负担.下面以“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当堂检测题的设计如下:

【当堂检测题之夯实基础】

(1)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90°,如果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推出该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条件可以是(   ).

(A) ∠D=90°        (B) AB=CD

(C)  AD=BC         (D) BC=CD

【当堂检测题之挑战自我】

(2)如图8,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OA=OC,OD平分∠AOC交AC于点D,OF平分∠COB,CF⊥OF于点F.

①求证:四边形CDOF是矩形;

②当∠AOC多少度时,四边形CDOF是正方形?并说明理由.

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后,写上名字,同桌互改,可以由学生或老师公布答案,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释反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课上全神贯注、快速高效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老师针对性指导,改进教学.

三、结束语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第5篇

学案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

闫龙

一、学习目标1、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2、2、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

3、3、背诵课文。

二、走近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其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作品集为《樊川文集》。

三、文学常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四、背景知识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便是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以前一般认为楚霸王项羽率领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史记·项羽本纪》中只是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考古人员对阿房宫遗址挖掘时也未发现焚烧的痕迹。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

五、写作意图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从中我们大略可以了解到《阿房宫赋》的写作缘起。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他在23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作《阿房宫赋》。文章借秦始皇和秦二世“大起宫室,广声色”以至于国祚不延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以秦警唐;又由此及彼,由事入理,指出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从而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可见,这是一篇带有鲜明的政治指向的讽谏之作。

六、教学过程

(一)识记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阿房宫()

蜀()山兀()

骊()山

廊腰缦回()

囷囷焉()

蜂房水涡()

不霁()何虹

媵嫱()辇()来于秦

梳晓鬟()

剽掠()

鼎铛玉石()

逦迤()

锱铢()

架梁之椽()

庾之粟粒()

横槛()

参差()呕哑()杳不知道其所之也()

焚椒()兰

2、重点词语解释

(1)廊腰缦回()

(2)盘盘焉,囷囷焉

()

(3)各抱地势

()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6)使负栋之柱

()

(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9)

谁得而族灭也()

(10)不霁何虹()

(11)气候不齐()

(12)杳不知道其所之也()

(13)雷霆乍惊()

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2)北构而西折:

()

(3)日益骄固()

(4)未云何龙:

()

(5)不霁何虹:

()

(6)辇来于秦

()

(7)朝歌夜弦

()

(8)鼎铛玉石

()

(9)金块珠砾

()

(10)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11)族秦者秦也

()

(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13)缦立远视()

(1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4、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古义:

今义:

(2)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义:

今义: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

5、一词多义:

取:

(1)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6)留取丹心照汗青()

(7)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8)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4)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5)族庖月更刀()

毕:

(1)六王毕,四海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毕礼而归之()

(4)众妙毕备()

(5)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幸: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5)而君幸于赵王()

(6)大王也幸赦臣

举:

(1)戍卒叫,函谷举()

(2)杀人如不能举()

(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4)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

(5)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8)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流:

(1)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6、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二)课文初探: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三)疑难探究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4.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四)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一  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族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  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夫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于

多于九土之城郭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piāo)掠

不霁(jì)何虹

嫔嫔媵(téng)嫱

B.缦(màn)回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uán)

C.椒(jiāo)兰

架梁之椽

(yuán)

尽态极妍(yán)

D.囷囷

(qūn)

钩心斗角(jiǎo)

直栏横槛(jiàn)

6.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荧荧,明亮的样子.B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远听,远远听见.C

而望幸焉

:

幸,封建帝王到某处.D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北,向北;

西,向西.7.下列各句中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燕赵之收藏

秦人视之不甚惜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杳不知其所之也

⑤宋何罪之有

⑥人非生而知之者

⑦牛何之

⑧多于南亩之农夫

A

①⑦

②⑥

③⑧

④⑤

B

①③⑧

②⑥

④⑦

C

①⑤⑧

②⑥

④⑦

D

①⑧

②⑥

③⑤

④⑦

8.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悦亲戚之情话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

六王毕,四海一

C

园日涉以成趣

D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1.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2.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唐以前(包括唐)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答案

(一)识记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ē

shǔ

màn

qūn

yìng

qiáng

niǎn

huán

piāo

chēng

lǐyǐ

zīzhū

chuán

jiàn

cēncī

ōuyā

yǎo

jiāo2、重点词语解释

(1)萦绕;(2)曲折的样子;(3)随着,依着;(4)乱纷纷的样子;(5)掠夺,强取;(6)支撑;(7)奢华,想念;(8)假使,爱护;(9)能够;(10)雨后初晴;(11)相同;(12)深远;(13)忽然

3、词类活用

(1)数词做动词,统一;(2)方为名词做状语,向北,向西;

(3)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4)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5)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6)名词作状语,乘车;

(7)名词作动词,唱歌,演奏;(8)把…当做铁锅,把…当做石头(9)把…当做土块,把…当做沙砾(10)名词作动词,放了一把火,成为焦土;(11)名词作动词,灭族,灭亡;(12)为动用法,为…哀叹;意动用法,以…为鉴

(13)名词做状语,向远处;(14)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经营的东西

4、古今异义(只解释了文中的意思)

(1)延伸(2)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勾连,相邻的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3)天气(4)像明亮的星星一样闪亮(5)可惜

5、一词多义

取:(1)掠夺,夺取(2)掠夺,夺取(3)提取(4)夺取,攻下(5)通“娶”(6)着(7)采用,选取(8)拿,与“舍”相对

族:(1)族灭,灭亡(2)家族(3)类(4)筋骨交错聚结处(5)众,一般的毕:(1)灭亡(2)尽力,竭力(3)结束(4)全(5)结束(6)终究

幸:(1)宠爱,宠幸(2)宠爱,宠幸(3)幸亏(4)希望(5)宠幸(6)幸而,幸亏

举:(1)被攻占(2)尽,完(3)举起(4)成功(5)推举(6)举行,发动(7)全,整个(8)举止

流:(1)河流(2)淌(3)水流,河流(4)流放(5)淌

6、特殊句式

(1)被动句(2)判断句(3)状语后置

(二)课文初探: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三)疑难探究

1.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4.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5.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四)夯实双基

1.C(“铛”“椽”“锱”读音错。)

2.C(都是夺取,获取。)

3.D(都是介词,比。)

4.C

5.D

(A

“媵”应为

yìng

B

“弦”应为xián

C “椽”应为chuán)

6.B

(“远听”应是

“越听越远”)

7.B

8.D

9.B

(A

“朝”“夜”应是名词做状语,C“日”名词做状语,D “翼”名词做状语,B “一”

数词活用为动词)

10.B

11.B

12.B

5阿房宫赋导学案三 第6篇

(三)【自研课导学】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阅读本文资料并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晨读课:(45分钟)熟读并

背诵全文。

自读自悟《阿房宫赋》完成如下任务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关注课

下注释,识记重点词语,初步分析句式。

资料准备:查找杜牧的有关生平和本文的背景资料;充分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自主积累: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关注一词多义、通假字、文言句式、词类活

用现象。班级_____ 姓名编号:5课型:新授课编制人:杨俊芳审核人签名: 杨军

【展示课导学】课题:《阿房宫赋》课时: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赋的语言特点;

2掌握整理本文的实虚词;

【学习重点】

掌握整理本文的实虚词

【学习难点】

理解赋体常用手法

【学习方法】

归纳法探究法 讨论法

【合作探究环节】

组内合作探究:

小组长主持,深入探究以下问题(预时:10分钟)

探究1:理解赋体常用手法

探究2: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总结归纳环节】(预时25分钟)

一、探究学习

《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三个方面,参照学案一知识链

接)

1: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2: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

前文的描写为文后的()作(),这就是赋()的特点,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叙述、描写、议

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

3:本文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采用了()的手法。

作用:气势夺人,句式流畅,感情强烈,琅琅上口。

请你在文中再找一个例子说明,例如:

句式上还具有骈文的哪些特点。

二、知识整理

(一)、实词

一词多义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⑦一鼓作气()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

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

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二)、虚词

(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②或师焉,或不焉()

③且焉置土石()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犹且从师而问焉()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不敢言而敢怒()

③谁得而族灭也()

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三)、句式类型

(1)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2)戍卒叫,函谷举.()

【训练课导学】“日清过关”巩固提升达标训练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 骊 山 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崔郾,大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①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②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③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己困踬不振,怏怏难平。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选自辛文房《詹才子传》)

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官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相关文章
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

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

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精选13篇)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 第1篇安 保 合 同甲方:江苏天泰阀门有限公司 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

1
2025-09-15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精选6篇)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第1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第四单元学案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

1
2025-09-15
贝壳的阅读答案

贝壳的阅读答案

贝壳的阅读答案(精选5篇)贝壳的阅读答案 第1篇1、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理解的.2、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

1
2025-09-15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精选5篇)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第1篇班级综治总结班会时光荏苒,眨眼间又一年生活。为了能更好的发现班级工作中的...

1
2025-09-15
比喻力量的成语

比喻力量的成语

比喻力量的成语(精选9篇)比喻力量的成语 第1篇一、含有比喻的成语洞若观火 柔情似水 恩重如山 健壮如牛 胆小如鼠 大巧若拙 大智若...

1
2025-09-15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精选13篇)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第1篇()农银借合同字第号经中国农业银行___(下称贷款方)与___(下...

1
2025-09-15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精选3篇)《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第1篇夏完淳《别云间》阅读答案《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

1
2025-09-15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精选2篇)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第1篇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新校...

1
2025-09-15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