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骨缺损修补术(精选5篇)
眶骨缺损修补术 第1篇
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科共收治颅骨缺损患者32例, 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 平均年龄 (40.5.±2..7) 岁, 颅骨缺损时间为初次术后3~24个月。缺损原因:交通伤11例, 坠落伤5例, 脑出血14例, 颅骨骨瘤2例。颅骨缺损部位:单侧颞顶部22例, 额部3例, 双侧颞顶部4例, 枕部3例。颅骨缺损面积3cm3cm~12cm15cm, 平均5cm6cm。颅骨成形术材料选择:全部为进口钛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 其中, 皮下积液3例, 切口感染1例, 内置物松动1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神经精神症状, , 如头痛、头晕、易激惹、记忆力减退、易疲劳、怕声响、怕震动、悲观抑郁等[2]。经住院行颅骨修补术及全面治疗与护理, 大部分得到痊愈。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颅骨的缺损及骨窗的塌陷或膨隆, 影响病人的形象, 且病人对骨窗部分的塌陷心存恐慌, 造成病人缺乏自信, 抑郁、恐惧等心理状态以至于影响生活、工作;有的患者对疾病造成的记忆力差、怕声响、怕震动等症状感到焦虑, 甚者产生心理障碍。
2.2 安全护理 培养病人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要随时观察缺损区情况, 加强骨窗局部的观察与护理, 防止感染。缺损区洗头时动作轻柔, 勿抓伤, 伤口发痒时一定不要去抓;避免碰撞缺损区域, 防止受压;行健侧卧位, 慎行患侧卧位;改变体位时勿过于剧烈, 活动时强度不宜过大, 活动速度不宜过快, 防止脑组织移位;外出带帽, 加强头部保护, 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防止意外受伤。
2.3 术前备皮时, 由于颅骨缺损皮肤凹陷, 备皮时绷紧皮肤轻轻刮去头发, 动作轻柔, 用力适当, 防止刮破头皮及压迫脑组织。
2.4 骨窗的观察护理 骨窗张力的大小直接反映颅内压力的高低, 与术后恢复有密切关系。护理人员应定人定时观察, 感受其张力变化, 骨窗张力低, 术后恢复好, 张力高则不宜手术。一般我们根据触摸感觉进行判断, 张力由低到高分别为触唇感、触鼻感、触额感[3]。观察中如触摸感觉张力高, 应结合意识、瞳孔变化及时报告医师给予紧急处理。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病人清醒前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术后4~6 h病人完全清醒后, 抬高床头15°~30°, 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局部肿胀。注意观察创口周围头皮情况及有无肿胀压痛, 强调平卧床上4~5 d, 能有效防治头皮下积液的发生。做好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
3.2 急危重症的观察和护理
(1) 头皮感染 观察颅骨修补区皮肤局部是否有红肿热痛, 耳前耳后或枕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可伴有全身畏寒, 发热等中毒症状, 严重时感染可侵入颅内; (2) 处理 密切观察感染征象, 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协助医生正确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 必要时手术取出植入骨瓣; (3) 观察患者是否有肢体突然抽动或全身抽搐, 意识丧失, 伴有肢体活动, 语言功能及精神障碍等癫痫发作症状。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心理指导, 缓解紧张情绪, 并常规给予吸氧及床边配备吸痰装置, 以防窒息发生, 确保呼吸道通畅。
3.3 术后头痛的护理
因钛板是异物, 可刺激头皮引起头痛, 手术创伤引起的伤口痛, 都是术后头痛的原因, 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可应用颅痛定、安定等药物减轻疼痛, 保证睡眠。
3.4 术后心理护理
患者经颅骨修补术后, 颅骨缺损综合征症状大多缓解。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加重, 打骂人, 不合作, 甚至有自伤行为。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加强巡视,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开导鼓励患者, 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 并取得家属配合, 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3.5 饮食护理
给予患者进食高热量, 高蛋白, 低脂肪, 富含膳食纤维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4 健康教育
4.1 头部保护
拆线后3周能洗头, 避免抓破部位皮肤发生感染。在未达骨性愈合之前, 注意局部保护, 外出时可戴帽子保护伤口, 避免头顶重物, 避免碰撞头部以防钛板错位。
4.2 休息与活动
避免用脑过度, 保证睡眠, 生活有规律, 营养应全面, 合并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教会其功能锻炼的方法, 回家后继续坚持锻炼, 钛是一种轻金属, 可导热告知患者不应在高温环境下长期工作, 夏天外出应戴帽, 头部不可长时间暴露。
4.3 癫痫预防
合并癫痫的患者, 嘱出院后继续按医嘱服用抗癫痫药物, 不可突然停药, 以免诱发癫痫发作, 教会家属在患者癫痫大发作时采取的急救方法。
4.4 康复
术后一个月, 半年, 一年分别复查CT查看植入的颅骨瓣有无异常。
5 讨论
本组33例病人经治疗与护践表明充分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安全指导、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 对病人的康复及防止并发症有重要的作用。可帮助病人树立自信,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切实有效的行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参考文献
[1]赵继宗.神经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54-59.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77.
颅骨缺损修补术并发症的原因探讨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中, 男性75例, 女性21例, 年龄16~61岁, 平均年龄34岁。因颅骨病变行颅骨切除并同时修补3例, 颅内肿瘤切除去骨瓣术后3个月修补5例, 其余为颅脑外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颅骨修补。
1.2 颅骨缺损部位及面积
单侧:额部11例, 颞部13例, 顶部7例, 额颞部14例, 额顶部11例, 颞顶部21例, 额颞顶部17例。双侧:额部两例。最小3 cm4 cm, 最大12 cm15 cm。
1.3 修补材料
硅橡胶15例, 自体颅骨 (体内保存) 9例, 金属板7例, 好颅比13例, 钛网52例 (其中钛网数字化成形9例) 。
1.4 修补方法
均在全身麻醉下, 多数利用原手术切口, 在肌层或帽状腱膜下分离, 暴露出颅骨缺损部位, 完全分离出骨窗边缘, 将修补材料与其对合 (所有材料术前需做消毒处理) 。自体颅骨、硅橡胶采用嵌入法修补, 好颅比、金属板采用覆盖法修补, 与骨窗相应部位钻孔用丝线固定。钛网修补即根据缺损部位将钛网塑形并修剪合适后覆盖在缺损区, 再用钛钉固定。钛网数字化成形是将术前经颅骨CT三维重建好的钛网直接覆盖在缺损区, 用钛钉固定即可, 不必再行术中修剪塑形。
2 结果
2.1 修补效果
钛网数字化成形修复的颅骨外形最满意, 其次是一般钛网及自体颅骨, 用其他材料修复的外形效果都欠佳。
2.2 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并发症出现时间在术后3天~4个月。硅橡胶修补出现并发症4例, 占该类手术的26.67%, 有两例松动 (额顶部) 未做处理, 两例形成皮下积液 (额颞部) , 局部穿刺抽吸稍加压包扎后好转;自体颅骨修补有5例松动 (额部两例、顶部1例、额顶部两例) , 占该类手术的55.56%, 有3例取出改用钛网修补, 另两例未做处理失去回访;金属板修补有4例头皮刺破 (额颞部两例、颞顶部1例、额颞顶部1例) , 占该类手术的57.14%, 其中两例出现局部感染, 全部行手术将材料取出, 治疗后改用钛网, 另两例失去回访;好颅比修补出现并发症4例, 占该类手术的30.77%, 有两例松动 (额颞顶部) , 两例出现排斥反应 (颞部) , 将材料取出后未做处理失去回访;一般钛网修补出现并发症7例, 占该类手术的13.46%, 癫痫两例 (颞顶部1例、顶部1例) , 药物治疗后消失, 两例出现排斥反应 (额颞部1例、顶部1例) , 将材料取出后未做处理失去回访, 3例出现局部变形疼痛 (双侧额部1例、额顶部1例、颞顶部1例) , 全部行手术将材料取出, 有1例改用钛网数字化成形修补, 两例未做处理失去回访。
3 讨论
颅骨缺损修补术并发症表现较多, 如形成皮下积液、感染、材料外露、松动塌陷、局部变形疼痛、排斥反应、癫痫、脑脊液漏、局部血肿、皮瓣坏死等, 其原因与修补的材料、方法、部位等有关。
3.1 修补材料
颅骨缺损修补术理想的修补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重量轻、可透过射线、无磁性、易消毒、不导热、易于固定、价格便宜及可诱导骨生长。目前还没有一种材料可达到这些标准, 故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选用材料。早先使用的金属板质量差、无隔热性、不透X线、平板状不能塑形, 尖锐的边缘易刺破头皮导致损伤感染, 并发症多, 在本组资料中并发症发生率占57.14%, 现已废除不用。硅橡胶因易老化、强度小、形状固定、易形成皮下积液、手术操作复杂等, 尤其是材料过厚造成修补后外形欠佳, 使患者难以接受, 现已基本不用。好颅比为聚丙烯聚酯高分子材料, 低密度、不吸水、通透性好、不导热、可透X线, 但形状固定, 某些部位外形修复不满意, 易松动移位, 因个体差异会出现排斥反应, 在本组资料中并发症发生率占30.77%, 目前较少选用。使用自体颅骨虽并发症少, 组织相容性好, 费用合理, 但不论体外还是体内保存的自体颅骨瓣都存在着颅骨吸收变小, 甚至无菌骨坏死而出现松动的缺点, 且不易保存, 容易感染, 还需多次手术, 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颅骨瓣吸收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报告的468例自体颅骨瓣修复中仅有4例吸收较多而影响修补, 且修补的时间与骨吸收有较大关系, 应少于3个月, 故主张大力推广自体颅骨瓣修补术[1]。本组9例自体颅骨修补手术均在3个月后, 有5例出现吸收松动, 但因资料太少还需进一步论证。钛网是目前颅骨修补术使用最多的一种材料, 相对安全、重量轻、强度高、易固定、塑形满意, 术后不妨碍MRI、X线、脑电图检查, 并发症少, 但价格偏高, 术中需边塑形边裁剪, 某些特殊部位塑形欠满意, 造成术后出现局部变形, 刺激头皮引起疼痛等。钛网数字化成形是近两年开展的新型修补术, 使颅骨塑形有了科学而又客观的依据 (CT三维成像) , 符合颅骨缺损部位生理曲度, 固定牢靠, 美观大方, 对称性好[2], 无论头颅任何部位都能达到完美塑形, 手术更为简单、方便, 在本组资料中尚未出现并发症, 当然因个体差异出现排斥反应仍是其缺点。
3.2 修补方法与技巧
修补术中应首先考虑修补材料安置的头皮层面, 通常应选择在帽状腱膜下或头部的肌层下, 好处在于固定牢靠、对外形影响小、分离的皮瓣不会因为太薄而出现头皮损伤部位的材料外露, 甚至头皮张力过大、过薄出现缺血皮瓣坏死。但肌层下分离难度大, 分离肌肉时出血多, 易并发术后血肿, 要注意止血。另外, 还易损伤假硬膜, 并发术后皮瓣下积液、脑脊液漏等, 故一旦损伤应及时给予生物胶修补。本组资料未见脑脊液漏和皮瓣坏死并发症, 但有两例出现特殊并发症癫痫, 术前患者无此病史, 术中也未损伤脑膜进入脑内, 发作时头颅CT查无血肿, 分析原因可能是对假硬膜止血时, 电凝过多使热量过大导致脑皮层刺激所致, 应引起注意。其次考虑对修补材料的固定, 尽量避免在钛网与颅骨贴合不良、有张力的情况下固定钛钉。对修补材料的塑形要注意弧度不宜过大, 否则易造成头皮缺血坏死;修补材料的边缘不能毛糙, 与颅窗边缘贴合要紧密自然, 不能有突起、皱褶, 以免并发局部畸形和刺破头皮, 尤其在额颞和双额特殊部位, 骨面凹凸处和对外观影响较大的部位更应注意。钛网数字化成形在此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不受部位影响, 与颅窗贴合自然, 手术更为方便安全。修补材料固定后中央悬吊硬脑膜1~2针, 减少死腔, 防止积血积液, 对皮瓣的缝合要求双层紧密, 对合良好, 术后加压包扎伤口可预防皮下积血, 伤口常规放置引流, 术后1~2天拔管。另对有个体差异的患者, 如头皮本身相对较薄、合并有手术疤痕、过敏体质、对材料可能出现排斥反应者等, 切记术前向患者做好交待, 争取获得患者对其并发症的理解。最后强调术中操作要精确细致, 彻底止血, 严格无菌技术, 预防感染。患者全身状况、手术室环境、颅骨修补材料是感染的三大主要因素, 必须加以重视, 一旦感染立即除去修补材料是控制感染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3]。
综上所述, 为了减少颅骨修补术的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让患者满意, 我们认为除了灵活掌握手术技巧外, 颅骨修补材料的选择也是关键。目前钛网无论在外观和减少并发症方面都优于其他材料, 因此, 钛网数字化成形是首选, 应积极提倡。
关键词:颅骨缺损,修复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奕清.关于自体颅骨瓣保存后原位移植修补颅骨缺损的几点体会[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6 (3) :174-175.
[2]郭永川, 索新, 郭宏川, 等.颅骨修复体数字化塑形在颅骨成形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 (4) :252-253.
眶骨缺损修补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例颅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4例, 女26例;年龄22~64 (38.6±2.5) 岁;26例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 23例颅内出血性疾病术后颅骨缺损, 11例脑肿瘤术后颅骨缺损;颅骨缺损面积平均为 (71.2±7.6) cm2;术前功能状态评分为 (48±10) 分;生活质量评分为 (5.2±0.4) 分。对照组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21~64 (38.4±2.6) 岁;23例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 24例颅内出血性疾病术后颅骨缺损, 13例脑肿瘤术后颅骨缺损;颅骨缺损面积平均为 (71.4±7.5) cm2;术前功能状态评分为 (46±11) 分;生活质量评分为 (5.3±0.3) 分。2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数字化塑形钛网进行修补, 具体步骤如下:采用螺旋CT平扫患者头部薄层, 厚度约为2mm, 图象暴露的骨窗周围多2cm左右, 图象需由缺损位置与之相对称的健全部位。采用辅助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将钛网依据CT图象结果定制成与缺损部位相符的钛网片备用。将钛网片植入后, 根据患者颅骨缺损情况将颅骨缺损皮瓣分离, 暴露缺损的骨窗缘, 将钛网片完全覆盖在骨窗上, 使用钛钉将周围固定[2]。固定好钛网后缝合头皮, 在钛网及头皮间留下引流通道, 最后进行包扎。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工塑形方法进行手术。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功能状态评分及术后患者对外观满意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8.0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出现3例并发症, 其中皮下积液2例, 皮下疼痛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出现11例并发症, 其中皮下积液5例, 皮下疼痛3例, 钛网松动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8.3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生活质量评分、功能状态评分及术后患者外观平均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颅骨缺损对患者的生活及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 符合以下指征的患者可行颅骨修补手术:颅骨缺损部分的直径>3cm;美学因素;其他治疗方式难以缓解神经症状的患者[3]。症状对患者生活及工作产生严重影响的患者。相关研究表明,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 钛网因其优异性能取代了骨水泥、有机玻璃及高分子纤维材料等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修补材料[4]。数字化塑形技术先对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 将数据交给专业的公司依据骨窗缺损处进行精工制作, 使材料可直接使用, 在最大程度上吻合患者额、颞窝、眶上缘等部位的解剖形态, 有效弥补了传统手工塑形费力、费时、外形较差等缺陷, 提升了患者的外观满意度, 并且降低了手术风险, 有利于并发症发病率的降低。
修补重建术需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修补所需材料对手术时机进行综合判定, 一般需在在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后, 且颅内压正常、病情稳定后及早实施, 如出现感染, 则需在感染完全痊愈后半年进行。本组患者均在首次手术后6周进行颅骨缺损修补术。钛网及钛钉密度较低, 无毒, 稳定性较好, 不宜引起发炎和过敏, 可塑性较好, 可与人体组织很好地相融, 对CT等相关影像学检查无影响。另外, 因钛钉的特殊镶嵌结构, 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贴合程度, 使得塑形可达到生理解剖修复[5]。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数字化塑形钛网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定制钛网, 与缺损部位完美结合;手术操作方便, 术后恢复快, 患者痛苦较少;钛网一次性制作完成, 有效避免的浪费, 且提高了手术效果。因此, 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生活质量评分、功能状态评分及术后患者外观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数字化塑形钛网用于颅骨缺损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显著, 并发症少, 操作简便, 满足了患者的美学需求,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阳, 董波.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在颅骨缺损修补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4, 13 (3) :212-215.
[2] 周章明, 王强平, 易勇, 等.额颞部数字化钛网颅骨成形术105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4, 13 (2) :173-174.
[3] 谢贤生, 刘胜初.运用数字化塑形钛网行颅骨缺损修补的并发症分析及防治策略[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9 (8) :30-32.
[4] 张国来, 向言召, 闵怀伍.颅骨缺损数字化三维钛网成形术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 2013, 8 (1) :49-50.
眶骨缺损修补术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月-2012年12月对112例患者施行颅骨修补, 男76例, 女36例, 年龄18~73岁, 平均45.5岁。创伤68例, 高血压脑出血30例, 动脉瘤夹闭术7例, 脑膜瘤5例, 嗜酸性肉芽肿颅骨破坏缺损2例。缺损面积3cm×4cm~14cm×16cm, 所有患者于颅骨缺损后3~8个月行颅骨修补手术。2007年3月-2009年5月采用传统手工塑形组45例, 2009年6月-2012年12月采用数字化钛网成型技术组67例。
钛板准备:传统手工塑形组:通过触摸颅骨缺损边缘或根据颅骨外形来测量植入物的大小, 将尺寸发与厂家, 寄回适度尺寸大小钛板。数字化钛网成型技术组:术前均行头颅CT薄层扫描, 所得数据拷贝传送至生产厂家进行数字化机械塑形、剪切, 并按颅骨外形制成补片模型, 钛网固定点标志后包装寄回。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采用覆盖法修补术。传统手工塑形组病例按传统手术方法进行, 按原切口入路分离皮瓣, 游离缺损骨缘, 分离颞肌覆盖处, 暴露骨缺损边缘约1cm, 骨窗脑表面保留一层假膜状软组织, 取面积相近的钛网板手工修剪成形后将钛网塑形并覆盖于骨缺损处, 钛钉固定, 逐层缝合皮瓣。数字化钛网成型技术组病例直接将已塑形钛网板置于颅骨缺损处, 安置妥当后, 钛钉固定, 逐层缝合皮瓣。
观察指标:塑形效果、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塑形效果:采用计算机三维成型技术较传统手工方式成型技术在对恢复患者正常颅骨固有形态及容貌上有显著效果。
手术时间:传统手工塑形组患者术中要反复对比补片与颅骨缺损区域以及修剪补片, 尤其是在颞区修补时要仔细分离硬脑膜或假想硬脑膜, 术中易致分离时硬脑膜或脑表面薄层软组织损伤而直接伤及脑组织, 平均手术时间 (105±15) 分钟;而数字化三维钛网成型技术组患者由于术前补片已经完全匹配, 分离头皮即可固定, 平均时间 (70±15) 分钟。
术后并发症:传统手工塑形组术后7例皮下积液, 切口延迟愈合;2例出现钛网板外露, 伤口感染, 6例出现头痛, 2个月后症状减轻。数字化钛网成型技术组术后2例出现头痛, 3周后随访, 症状均消失, 无1例出现皮下积液、钛网板外露情况。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 医师常可以看到一些颅骨缺损的患者, 这常发生于颅骨外伤减压术后, 以及一些脑手术后。在颅骨缺损的患者, 由于其失去了部分颅骨的支撑和保护作用, 常会发生一些不适反应, 如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 有些患者还会有恐惧心理, Yamaura等将这些神经症状命名为颅骨缺损综合征。为了减少患者的不适症状和恐惧担心的心理负担, 笔者一般对颅骨缺损的患者进行手术修补颅骨, 特别是对那些颅骨缺损较大的患者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2]。有学者对颅骨缺损患者的脑脊液动力学和脑血管储备能力及脑葡萄糖代谢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研究, 结果发现在这些患者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脑脊液动力学紊乱, 脑血管储备能力下降和脑葡萄糖代谢减少。如果医师对颅骨缺损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颅骨修补术, 可以改善患者的紊乱症状, 并且能够使患者的头部更加美观, 还能够保护患者的颅内脑组织免受外界损伤[3]。笔者对患者进行颅骨修补术的时间一般在3~6个月。在临床工作中, 用于颅骨修补的材料有许多种, 但其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有效的是金属钛网[4,5]。
从两组病例对比资料可见应用传统手工塑形进行颅骨缺损成形术时, 存在修补材料不能有效贴合颅骨缺损周围生理曲度, 不能有效恢复患者正常颅骨形态及容貌, 难以达到塑型满意效果, 术中需手工反复对比、剪切、塑形, 工序复杂、耗时、麻醉时间长, 本组上述平均手术用时为 (105±15) 分钟, 同时为牢固固定钛网板, 需耗用较多钛螺钉, 本组病例平均用量为 (12±1) 个, 增加了手术成本及患者经济负担。有的时候用于修补的材料弧度和颅骨弧度不完全吻合, 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 笔者一般会对钛板进行剪裁, 但这样做会破坏钛板的完整性, 从而降低了它的强度, 在术后如果患者对缺损部位发生不小心的碰撞或挤压, 则容易发生变形, 此外, 有时钛网的锋利的边缘会对头皮组织造成慢性损伤, 导致头皮破损而使钛网外露[6], 从而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增加。本组病例术后5例皮下积液, 切口愈合延迟;2例出现钛网板外露, 伤口感染, 6例出现头痛, 1个月后症状减轻。
应用计算机三维钛网成型技术进行颅骨缺损成形术, 可以根据患者头颅及缺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节化的修正, 从而使钛网的弧度能够和缺损部位的生理曲度完全吻合, 并且能够对钛网锋利的边缘进行矫正, 从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本组患者术后对容貌恢复的满意率为100%。术中几乎无需修整, 简化了手术步骤, 缩短了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塑型安装时间, 本组上述平均用时分别是 (70±15) 分钟。本组平均钛螺钉用量为 (7±1) 个, 较传统手工塑形组减少了钛钉的使用数量, 节约手术成本,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而又能得到满意疗效。术后随访修复体固定牢靠, 无松动及边缘翘起发生, 疗效满意, 本组术后2例出现头痛, 随访3周后, 症状均消失, 无1例出现皮下积液、钛网板外露情况。
综上所述, 采用计算机数字化三维钛网成型技术进行颅骨成形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缩短, 耗材用量少, 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简化手术步骤, 塑型满意度高等优点,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Muller A, Krishnan KG, Uh E, et al.The Application of Rapid Prototyping Techniques in Cranial Reconstruction and Preoperative Planning in Neurosurgey[J].J Crani-ofac Surg, 2003, 14 (6) :899-914.
[2] 杨绮帆, 钱锁开, 张国强, 等.国产颅骨修补材料钛金属网的研制与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0 (1) :66.
[3] 陈飞军, 张小军, 李平根.计算机辅助的颅骨成形治疗颅骨缺损的优越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4) :432-433.
[4] 王威, 周跃, 阎仁福, 等.三种材料修补颅骨缺损的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05, 10 (6) :484.
[5] 周增俊, 徐宏, 彭涛, 等.常用人工颅骨修补材料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4, 30 (6) :447.
眶骨缺损修补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 随机分为两组。心电图、心脏X线片、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入选病例标准:年龄≥18岁, 体质量≥45kg, 无合并其它畸形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彩超筛选不能行介入封堵或者患者拒绝封堵。两组术前心功能均为 (NYHA分级) Ⅱ级, 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年龄、身高、体质量、血红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胸腔镜组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胸腔镜组患者取仰卧位, 右胸垫高20°~30°。右侧腹股沟斜切口长2~3cm, 分离股动、静脉。肝素化后股动脉横切口插动脉插管, 股静脉插一根双极引流管。右胸骨旁第3肋间作第一操作口, 长2cm, 置入右手操作器械;于右腋中线第4肋间作第二操作口, 长2cm, 置入上腔静脉阻断带、加长型冷灌针、升主动脉阻断钳及左手操作器械;于右腋中线第5肋间作胸腔镜入口, 长1~2cm, 置入胸腔镜, 下腔静脉阻断带。所有胸壁切口均置入切口保护套。左进单肺通气, 右肺萎陷后, 平行右膈神经上方2cm切开心包, 向上至升主动脉根部, 向下至下腔静脉根部, 牵引线悬吊心包。体外循环开始后, 套带阻断上、下腔静脉, 于升主动脉根部插冷灌针, 长升主动脉阻断钳阻闭升主动脉, 冷晶含血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 心脏停跳后, 切开右心房, 经房缺置左房引流管, 直接缝合法修补房间隔缺损21例, 补片法修补房间隔缺损7例。在缝闭房间隔前, 拔出左房引流管, 膨肺排气打结;从升主动脉的冷灌针吸引排气, 头低位, 压住右冠状动脉开口后开放升主动脉, 自动复跳。不能顺利复跳的患者, 再次阻断升主动脉, 顺灌心麻液停跳后再次开放复跳。或预贴体表除颤电极板除颤。缝合右心房切口, 开放上、下腔静脉, 复温后, 膨肺, SaPO2升至100%后停机, 拔出股动静脉插管。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于入胸腔镜切口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右侧开胸小切口组采用单腔气管插管, 静吸复合全麻;取右侧腋下第4肋间10~15cm切口 (女性患者皮肤切口沿着右侧乳腺边缘) , 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 直视下直接缝合修补房间隔缺损4例, 补片法修补房间隔缺损18例。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 无死亡。术中、术后情况见表2。
胸腔镜组停机前均出现一过性低氧血症, 表现为Sa PO2下降<90%, 经反复膨肺后顺利停机。患者术后神智清, 无缺血缺氧性脑病表现。胸腔镜组出现右侧皮下气肿1例;出现右侧股动脉切口处淋巴漏1例;升主动脉冷灌注针头处出血, 被迫中转开胸1例;损伤右侧乳内动脉1例;右侧开胸小切口组出现右侧气胸1例, 经胸腔穿刺治愈。无股动静脉瘘和腹股沟血肿。术后复查心电图, 示窦性心律, 无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心动图示房间隔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 时间1~4个月, 无不适主诉, 心功能I~II级。
(*P值<0.05)
3 讨论
心脏外科的胸腔镜技术近几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西安, 上海, 山东, 广东等多家单位在国内先后开展了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2,3,4]。
本研究结果表明: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和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显著长于侧开胸小切口组。国内徐学增[3]等认为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我们相信, 随着胸腔镜手术技术的进一步熟练, 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会进一步缩短。
胸腔镜组在早期经验摸索阶段, 术后并发症大多危害轻微, 易处理;技术改良后再未出现。出现风险最大的并发症为:升主动脉冷灌注针头处出血, 镜下缝合耗时长, 出现低血压休克, 后被迫中转开胸1例。此患者为拔出冷灌针头后, 打结未打紧导致出血。此后冷灌针头处应用滑线缝双荷包后未再出现出血
胸腔镜下房缺行涤纶补片5例:房间隔缺损主动脉侧无边缘4例, 右下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我们的体会是:大部分长椭圆形的中央型房缺都可以直接缝合。早期发生的组织撕裂往往因为在缝合时出针接针不熟练暴力撕裂所致。缝合技术进步后, 组织撕裂现象消失。若直接缝合张力大拉拢后出现组织撕裂, 则重新涤纶补片。下腔静脉型的房缺补片时存在显露不良, 但是通过向上牵拉二级引流管, 部分补片缝合在左房壁, 也可以完成补片。
全胸腔镜手术径路无切断肌肉, 可以分离肋间肌肉入胸, 无骨骼损伤, 术后疼痛轻, 具有肌肉创伤小, 恢复快, 美容效果好的优点。对于不能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人患者来说,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全胸腔镜下与右侧开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全胸腔镜组 (28例) 和右侧开胸小切口组 (22例) 。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全胸腔镜组与右侧开胸小切口组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 (125±41) min和 (55±8) min (P<0.05) ;升主动脉阻闭时间分别为 (34±16) min和 (19±5) min (P<0.05) ;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 (6.4±1.6) h和 (6.8±1.7) h (P>0.05) ;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 (102±20) mL和 (133±28) mL (P>0.05) , 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5.9±1.15) d和 (5.8±2.1) d (P>0.05) 。结论 早期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较侧开胸小切口手术操作时间稍长, 但患者术后恢复无差异。
关键词:胸腔镜,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
参考文献
[1]熊祎玭, 刘燕娜, 程应璋, 等.封堵未成功的房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诊断与外科手术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 (6) :417-419.
[2]陈海生, 程云阁, 谢翠贤, 等.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附45例报告) [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12) :1339-1340.
[3]徐学增, 石广永, 陈亚武, 等.全胸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281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2, 28 (4) :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