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框图教学法论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框图教学法论文(精选11篇)

框图教学法论文 第1篇

一、在等差数列中, 根据不同条件, 分别画出程序框图

探究:若Sn=n2+2n, 求S10 (如图1)

变式1:若an=2n+1, 求S10 (如图2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用自然语言直接翻译成变式1中的程序框图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 在等差数列中, 已知Sn=n2+2n, 求S10, 只需要把10赋给变量n即可。学生这时很容易知道用顺序结构, 而后教师由浅入深改变条件。若已知an=2n+1, 求S10又如何?引导学生各项连续相加, 需要用循环结构。而又只需前10项相加, 则再需条件结构。教师不断引导, 学生不难画出程序框图。通过改变等差数列的条件,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特点、区别和联系。

二、一题多解

学生在画变式1的框图时, 计数变量n和累加变量S通常会出现不同的值。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图2中的条件S=0, n=1变为S=0, n=0, 或者是S=3, n=1, 又如何画出变式1的程序框图?

通过改变计数变量n和累加变量S的值, 引导学生, 累加变量S的改变会引起计数变量的改变, S=S+ (2n+1) 与n=n+1的先后不同, 判断框里条件的不同, 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而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制约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关键还是要看递推关系。设递推关系为S=Sm+an, 图2中若m取0, 则n取1, n若取1, 则先执行S=S0+a1, 再执行n=n+1, 则相应判断框中应填n荞10。图3中若m取0, 则n本应取1, 但n取0了, 则应先执行n=n+1, 使n=1之后, 再执行S=S0+a1, 则相应判断框中应填n<10。图4中S=3, 即m取1, 则n本应取2, 但n取1, 则应执行n=n+1, 使n=2之后, 再执行S=S1+a2, 则相应判断框中应填n<10。学生在辨析过程中, 逐渐明确了循环结构的三要素:循环体, 初始化变量, 循环控制条件。了解这三者间是如何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还理解了循环结构是如何利用判断条件并结束循环结构的。通过不同的解题方法, 检验学生是否完全掌握题目的解题要素, 开阔其解题思路, 让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学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会抓住问题的实质, 通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动态探究的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

三、保留原有题设, 进行结论变式

变式2.等差数列{an}中, an=2n+1, 求Sn>100的最小正整数n。

框图教学法论文 第2篇

上册

随话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对于同学们每天学习的新课时,都需要老师提前备好课,做好教案设计,下文为大家推荐了高二数学算法与程序框图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教学要求:掌握程序框图的概念;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掌握算法的三个基本逻辑结构.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规则,能正确画出程序框图.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灵活、正确地画程序框图.教学重点:程序框图的基本概念、基本图形符号和3种基本逻辑结构.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框图知识正确地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算法:给定一个正整数n,判定n是否偶数.2.用二分法设计一个求方程的近似根的算法.二、讲授新课:

1.教学程序框图的认识:

① 讨论:如何形象直观的表示算法? →图形方法.第 1 页 教师给出一个流程图(上面1题),学生说说理解的算法步骤.② 定义程序框图: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③基本的程序框和它们各自表示的功能: 程序框 名称 功能 终端框(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输入、输出框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处理(执行)框 赋值、计算 判断框

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成立 流程线 连接程序框

④ 阅读教材P5的程序框图.→ 讨论:输入35后,框图的运行流程,讨论:最大的I值.2.教学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① 讨论:P5的程序框图,感觉上可以如何大致分块?流程再

第 2 页 现出一些什么结构特征? → 教师指出: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② 试用一般的框图表示三种逻辑结构.(见下图)③ 出示例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4,5,6,利用海伦公式设计一个算法,求出它的面积,并画出算法的程序框图.(学生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师生共写程序框图→讨论:结构特征)④ 出示例4:任意给定3个正实数,设计一个算法,判断分别以这3个数为三边边长的三角形是否存在.画出这个算法的程序框图.(学生分析算法→写出程序框图→试验结果→讨论结构)⑤ 出示例5:设计一个计算1+2+3+...+10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学生分析算法→写出程序框图→给出另一种循环结构的框图→对比两种循环结构)3.小结:程序框图的基本知识;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画程序框图要注意:流程线的前头;判断框后边的流程线应根据情况标注“是”或“否”;循环结构中要设计合理的计数或累加变量等.三、巩固练习:

1.练习:把复习准备题②的算法写成框图.四、课后作业

第 3 页 作业:P12 A组 1、2题.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数学算法与程序框图教学计划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框图教学法论文 第3篇

一、教学背景和设计意图

“无机框图推断题”的推断方案中的目标物质均为某一单质或化合物。做这类题除了要求学生对物质之间的联系非常熟悉之外,还要掌握一些突破口的寻找方法。随着考题的发展,题目所给条件越来越少,很难一眼就能够推测出是什么物质。学生对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比较零碎,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寻无机框图推断题突破口的一般策略。

2.培养学生由部分到整体的整合能力及由整体到部分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无机框图推断题突破口的方法归纳。

难点:

特殊转化关系作为突破口的方法归纳。

四、教学过程

【例1】 (2012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在下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反应条件未全部列出),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B、D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C、E是单质,I的溶液呈蓝色,反应①是工业上冶炼金属的一种方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电子式为 。

(2)C的化学式为 。

(3)E与H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I的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活动1:提供学案,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学会讨论、学会思考、学会提炼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全班交流。(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活动2(投影呈现):学生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归纳常见的有色物质及无色液体,进行全班交流。(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思考1:

通过对例题1的探究历程,发现无机推断的突破口——特殊的物理性质。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无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案的填写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突破口1:特殊的物理性质。

1.列出常见的有色固体;

2.列出常见的有色溶液(液体);

3.列出常见的有色气体;

4.列出常见的无色液体。

活动3:进一步分析例题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突破口——特殊的工业反应。(请学生在学案上写,师生共同分析)

设计思考2:

通过对例题1的进一步的探究历程,学生懂得寻找“特殊”是解决这类题型的一般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突破口2:特殊的工业反应。

1.高温条件下的工业反应;

2.电解条件下的工业反应;

3.使用催化剂的工业反应;

4.其他工业反应。

活动4(投影呈现):层层推进,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探寻另一突破口——特征反应现象,全班交流。(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思考3:

在对例题1的逐步探究历程中,学生发现仅以物理性质为突破口难以解决问题,还需根据特征反应(现象)对解题加以突破。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工业反应和特征反应现象,有利于学生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突破口3:特征反应现象。

1.唯一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3.由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4.通CO2变浑浊;

5.气体燃烧呈苍白色;

6在空气中点燃呈蓝色的气体;

7.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

8.焰色反应;

9.在空气中变为红棕色的气体;

10.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活动5:(投影呈现)对例题1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挖掘隐藏的突破口——特殊的变化关系,师生共同归纳常见的直线转化关系。(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思考4:

对例题1进行拓展,这类题有一隐藏突破口——特殊的变化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直线转化关系的同时,使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得以升华。

突破口4:特殊的变化关系。

1.直线转化关系A→F→G,

若C为氧气,则A是 。

【例2】 (2010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一些常见的单质、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有些反应中的部分物质被略去。常温常压下,A为无色有毒气体,B为红棕色粉末,C、E为金属单质。反应①②均为工业上的重要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的电子式为 ;

(2)K的化学式为 ;

(3)写出B与C高温反应生成E和F的化学方程式: _

(4)写出D与J的稀溶液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 。

2.三角转化关系

五、实效反馈

通过“练一练”,反馈学生掌握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例3】 (2011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在下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A是常见气态氢化物,B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无色无味气体,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大17,G是一种紫红色金属单质。(部分反应中生成物没有全部列出,反应条件未列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 ;

(2)A的电子式为 ;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4)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 。

设计思考: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掌握探寻无机框图推断题突破口的一般方法。

实效升华:

解题方法思路是:

1.抓题——“突破口”

2.限范围

3.细求证

4.会表达

六、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发现,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本堂课教学目标高效达成的关键。由“树木”见“森林”,再由“森林”到“树木”的思维方式;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分解、分析、讨论,逐渐引导学生归纳寻找突破口的方法,再对归纳方法进行提炼,并运用到各题巩固,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顾晔从.2009年高考化学江苏卷16题看无机框图题的演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罗 艳)endprint

“无机框图推断题”是多年来化学高考、学业水平测试、会考等考试中备受青睐的热门题型。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如何寻找“无机框图推断题”的突破口为切入点,在学生已掌握常见物质的变化、常见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的基础上延伸拓展,以一道典型的例题教学为例,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点剖析,从而让学生领悟解决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的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教学背景和设计意图

“无机框图推断题”的推断方案中的目标物质均为某一单质或化合物。做这类题除了要求学生对物质之间的联系非常熟悉之外,还要掌握一些突破口的寻找方法。随着考题的发展,题目所给条件越来越少,很难一眼就能够推测出是什么物质。学生对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比较零碎,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寻无机框图推断题突破口的一般策略。

2.培养学生由部分到整体的整合能力及由整体到部分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无机框图推断题突破口的方法归纳。

难点:

特殊转化关系作为突破口的方法归纳。

四、教学过程

【例1】 (2012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在下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反应条件未全部列出),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B、D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C、E是单质,I的溶液呈蓝色,反应①是工业上冶炼金属的一种方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电子式为 。

(2)C的化学式为 。

(3)E与H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I的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活动1:提供学案,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学会讨论、学会思考、学会提炼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全班交流。(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活动2(投影呈现):学生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归纳常见的有色物质及无色液体,进行全班交流。(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思考1:

通过对例题1的探究历程,发现无机推断的突破口——特殊的物理性质。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无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案的填写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突破口1:特殊的物理性质。

1.列出常见的有色固体;

2.列出常见的有色溶液(液体);

3.列出常见的有色气体;

4.列出常见的无色液体。

活动3:进一步分析例题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突破口——特殊的工业反应。(请学生在学案上写,师生共同分析)

设计思考2:

通过对例题1的进一步的探究历程,学生懂得寻找“特殊”是解决这类题型的一般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突破口2:特殊的工业反应。

1.高温条件下的工业反应;

2.电解条件下的工业反应;

3.使用催化剂的工业反应;

4.其他工业反应。

活动4(投影呈现):层层推进,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探寻另一突破口——特征反应现象,全班交流。(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思考3:

在对例题1的逐步探究历程中,学生发现仅以物理性质为突破口难以解决问题,还需根据特征反应(现象)对解题加以突破。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工业反应和特征反应现象,有利于学生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突破口3:特征反应现象。

1.唯一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3.由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4.通CO2变浑浊;

5.气体燃烧呈苍白色;

6在空气中点燃呈蓝色的气体;

7.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

8.焰色反应;

9.在空气中变为红棕色的气体;

10.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活动5:(投影呈现)对例题1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挖掘隐藏的突破口——特殊的变化关系,师生共同归纳常见的直线转化关系。(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思考4:

对例题1进行拓展,这类题有一隐藏突破口——特殊的变化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直线转化关系的同时,使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得以升华。

突破口4:特殊的变化关系。

1.直线转化关系A→F→G,

若C为氧气,则A是 。

【例2】 (2010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一些常见的单质、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有些反应中的部分物质被略去。常温常压下,A为无色有毒气体,B为红棕色粉末,C、E为金属单质。反应①②均为工业上的重要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的电子式为 ;

(2)K的化学式为 ;

(3)写出B与C高温反应生成E和F的化学方程式: _

(4)写出D与J的稀溶液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 。

2.三角转化关系

五、实效反馈

通过“练一练”,反馈学生掌握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例3】 (2011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在下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A是常见气态氢化物,B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无色无味气体,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大17,G是一种紫红色金属单质。(部分反应中生成物没有全部列出,反应条件未列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 ;

(2)A的电子式为 ;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4)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 。

设计思考: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掌握探寻无机框图推断题突破口的一般方法。

实效升华:

解题方法思路是:

1.抓题——“突破口”

2.限范围

3.细求证

4.会表达

六、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发现,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本堂课教学目标高效达成的关键。由“树木”见“森林”,再由“森林”到“树木”的思维方式;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分解、分析、讨论,逐渐引导学生归纳寻找突破口的方法,再对归纳方法进行提炼,并运用到各题巩固,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顾晔从.2009年高考化学江苏卷16题看无机框图题的演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罗 艳)endprint

“无机框图推断题”是多年来化学高考、学业水平测试、会考等考试中备受青睐的热门题型。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如何寻找“无机框图推断题”的突破口为切入点,在学生已掌握常见物质的变化、常见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的基础上延伸拓展,以一道典型的例题教学为例,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点剖析,从而让学生领悟解决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的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教学背景和设计意图

“无机框图推断题”的推断方案中的目标物质均为某一单质或化合物。做这类题除了要求学生对物质之间的联系非常熟悉之外,还要掌握一些突破口的寻找方法。随着考题的发展,题目所给条件越来越少,很难一眼就能够推测出是什么物质。学生对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比较零碎,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寻无机框图推断题突破口的一般策略。

2.培养学生由部分到整体的整合能力及由整体到部分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无机框图推断题突破口的方法归纳。

难点:

特殊转化关系作为突破口的方法归纳。

四、教学过程

【例1】 (2012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在下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反应条件未全部列出),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B、D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C、E是单质,I的溶液呈蓝色,反应①是工业上冶炼金属的一种方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电子式为 。

(2)C的化学式为 。

(3)E与H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I的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活动1:提供学案,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学会讨论、学会思考、学会提炼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全班交流。(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活动2(投影呈现):学生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归纳常见的有色物质及无色液体,进行全班交流。(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思考1:

通过对例题1的探究历程,发现无机推断的突破口——特殊的物理性质。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无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案的填写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突破口1:特殊的物理性质。

1.列出常见的有色固体;

2.列出常见的有色溶液(液体);

3.列出常见的有色气体;

4.列出常见的无色液体。

活动3:进一步分析例题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突破口——特殊的工业反应。(请学生在学案上写,师生共同分析)

设计思考2:

通过对例题1的进一步的探究历程,学生懂得寻找“特殊”是解决这类题型的一般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突破口2:特殊的工业反应。

1.高温条件下的工业反应;

2.电解条件下的工业反应;

3.使用催化剂的工业反应;

4.其他工业反应。

活动4(投影呈现):层层推进,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探寻另一突破口——特征反应现象,全班交流。(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思考3:

在对例题1的逐步探究历程中,学生发现仅以物理性质为突破口难以解决问题,还需根据特征反应(现象)对解题加以突破。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工业反应和特征反应现象,有利于学生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突破口3:特征反应现象。

1.唯一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3.由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4.通CO2变浑浊;

5.气体燃烧呈苍白色;

6在空气中点燃呈蓝色的气体;

7.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

8.焰色反应;

9.在空气中变为红棕色的气体;

10.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活动5:(投影呈现)对例题1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挖掘隐藏的突破口——特殊的变化关系,师生共同归纳常见的直线转化关系。(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思考4:

对例题1进行拓展,这类题有一隐藏突破口——特殊的变化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直线转化关系的同时,使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得以升华。

突破口4:特殊的变化关系。

1.直线转化关系A→F→G,

若C为氧气,则A是 。

【例2】 (2010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一些常见的单质、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有些反应中的部分物质被略去。常温常压下,A为无色有毒气体,B为红棕色粉末,C、E为金属单质。反应①②均为工业上的重要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的电子式为 ;

(2)K的化学式为 ;

(3)写出B与C高温反应生成E和F的化学方程式: _

(4)写出D与J的稀溶液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 。

2.三角转化关系

五、实效反馈

通过“练一练”,反馈学生掌握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例3】 (2011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在下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A是常见气态氢化物,B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无色无味气体,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大17,G是一种紫红色金属单质。(部分反应中生成物没有全部列出,反应条件未列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 ;

(2)A的电子式为 ;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4)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 。

设计思考: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掌握探寻无机框图推断题突破口的一般方法。

实效升华:

解题方法思路是:

1.抓题——“突破口”

2.限范围

3.细求证

4.会表达

六、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发现,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本堂课教学目标高效达成的关键。由“树木”见“森林”,再由“森林”到“树木”的思维方式;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分解、分析、讨论,逐渐引导学生归纳寻找突破口的方法,再对归纳方法进行提炼,并运用到各题巩固,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顾晔从.2009年高考化学江苏卷16题看无机框图题的演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无机框图推断题解法 第4篇

一、由反应现象推断物质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紧紧抓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 如气体的放出, 沉淀的生成, 颜色的变化等作为突破口, 综合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推断、确认。

例1从固体混合物A出发可以发生如下框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G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固体;溶液H的焰色反应呈紫色 (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实验室中收集气体C, 可选择下图装置中的___。

(2) 操作 (2) 的名称是____。操作 (2) 中所使用的玻璃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在得到固体D时必须进行洗涤、干燥等操作, 洗涤固体D的目的是_______。

(3) 写出反应 (1) 的化学方程式、反应 (4) 的离子方程式:

反应 (1) _______________,

反应 (4) 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框图关系和框图中的特殊现象可知:加入AgNO3产生白色不溶于HNO3的沉淀得出G为AgCl;H的焰色反应呈紫色证明H为KNO3。F为黄绿色气体即得出F为Cl2。再采用逆推的方法得出A为KClO3和MnO2的混合物, C为O2, B为KCl和MnO2的混合物。

答案 (1) AC (2) 过滤烧杯、漏斗、玻璃棒除去附着在MnO2表面的K+、Cl-等。

二、由物质的性质推断物质

这一方法要求学生能抓住物质的性能, 如颜色、状态、气体、溶解度、与酸碱反应, 与水反应, 溶液的酸碱性等, 先确定个性物质的化学组成, 再由此顺藤摸瓜, 从而解题。

例2由短期元素组成的单质A、B、C和甲、乙、丙、丁四种化合物有图示的转换关系, 已知C为密度最小的气体, 甲是电解质。

根据图示转化关系回答:

(1)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 B____,

乙____, 丁_____。

(2) 组成单质A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 丙的电子式是________。

(3) 写出下列变化的方程式:

(1) A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 乙与过量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解析根据C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可知C是H2, 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H2的单质是铝或硅, A与B生成的甲可与NaOH溶液反应, 可知B是O2, 即甲是氧化物, 但根据甲是电解质, 而Si O2是非电解质, 故A为Al。

答案 (1) Al O2NaAlO2Al (OH) 3

(2) 第三周期ⅢA族, H....O....H

程序框图绘制要点 第5篇

1. 抓特征

组成一个程序框图的三要素是“四框”、“一线”加“文字说明”,所以首先要抓住它们各自的特征与意义.

“四框”的特征与意义:(1)终端框(起止框)的特征是圆角矩形,表示算法的开始和结束,是流程不可缺少的;(2)输入、输出框的特征是平行四边形,表示算法中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可放在任何需输入、输出的位置;(3)处理框(执行框)的特征是方角矩形,表示赋值和计算等,算法中要处理的数据或计算可分别写在不同的处理框内;(4)判断框的特征是菱形,用在当算法要求对某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时,成立时在出口处表明“是”或“Y”,不成立时表明“否”或“N”.

“一线”的特征与意义:流程线的特征是带有方向箭头的线,用来连接程序框,直观地表示算法的流程,一个算法步骤到另外一个算法步骤用流程线连接.

“文字说明”的特征与意义:在框图内加以说明的文字、算式等,是每个框图不可缺少的内容.

2. 明规则

程序框图的画法规则是:(1)用标准,即使用标准的框图符号;(2)按顺序,即框图一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画;(3)看出入,即大多数程序框图的图形符号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判断框是惟一具有超过一个出口的符号,条件结构中要在出口处标明“是”或“否”;(4)明循环,即循环结构要注意变量的初始值及循环终止条件;(5)辨流向,即流程线的箭头表示执行的方向,不可缺少;(6)简说明,即在图形符号内的描述语言要简练清晰.

3. 依步骤

画程序框图的总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先设计算法,因为算法的设计是画程序框图的基础,所以在画程序框图前,首先写出相应的算法步骤,并分析算法需要哪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若所要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分情况讨论,可用顺序结构解决;若所要解决的问题要分类讨论,可引入条件结构;若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进行重复的步骤,且这些步骤又有相同的规律时,可应用循环结构.第二步,把算法步骤转化为对应的程序框图,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很多细节,是一个将算法“细化”的过程. 具体画法步骤请看例题.

例1 若[1+2+3+…+n>2015],试设计算法的程序框图,寻找满足条件的最小数[n].

分析 因为涉及累加问题,所以算法含有循环结构,写出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令[S=0,i=1].

第二步,计算[S=S+i],[i=i+1].

第三步,判断[S>2015]吗?若是,则输出[n-1],结束算法;否则,返回第二步.

解 (1)画顺序结构图,即起止框及两个处理框,并分别填入循环初始条件(如下图①);(2)画循环结构图,先画循环体即两个处理框(一个累加,一个计数),再画循环终止条件,即判断框并判断[S>2015]?若是,则输出[n-1],否则,流向循环体之前进行再循环(如下图②);(3)画输出框输出[n-1],以及起止框表示算法结束(如下图③).

最后,合成整个算法程序框图如图.

点拨 循环结构必包含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所以本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如累加、累乘等需要反复执行的算法设计中,宜使用循环结构,这时要密切注意“循环体”“循环变量”和“循环终止条件”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框图设计.

例2 某商场国庆期间进行优惠促销活动,规定若购物总金额不超过800元,不享受任何折扣;若购物总金额超过800元,则超过800元的部分享受一定的折扣优惠,按下表折扣分别累计计算:

[可以享受的折扣优惠金额\&折扣率\&不超过500元的部分\&95折\&超过500元的部分\&9折\&]

设计算法的程序框图,要求输入购物金额[x],即能输出实际交款额.

分析 由题意知,实际交款额[y]与购物金额[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y=x,0.95x+40,0.9x+105,] [ x≤800,8001300.]因为它需对[x]进行三次判断,所以算法含有两个条件结构,写出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购物金额[x].

第二步,判断[x≤800]吗?若是,则[y=x];否则,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判断[x≤1300]吗?若是,则[y=0.95x+40];否则,[y=0.9x+105].

第四步,输出[y],结束算法.

解 (1)画顺序结构图,即起止框及输入框,并用流程线连接;(2)画条件结构图,即画判断框并判断[x≤800]?若是,则画处理框并填入“[y=x]”,否则流向下一个判断框;(3)再画条件结构图,即画判断框并判断[x≤1300]?若是,则画处理框“[y=0.95x+40]”,否则画处理框“[y=0.9x+105]”;(4)画一个总的输出框并输出[y],以及起止框表示算法结束.

最后,合成整个算法程序框图如图.

[开始] [[x≤800?]] [输入x] [输出y][Y][N][N][结束] [Y]

有机框图推断题解法简析 第6篇

关键词:有机推断,框图题,突破口

在框图推断题中, 常以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书写反应方程式、判断反应类型、分析所含官能团和判断同分异构体作为考查内容。在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还需要找准“突破口”, 从反应条件、转化关系和断键位置三方面入手, 可较快地理解题意, 理清思路。

1 以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有机反应中反应的条件与生成的产物息息相关, 所以首先从反应条件入手, 初步判断生成物的结构种类。下面列出几例常见的反应条件与对应反应类型的关系。

(1) Na OH/乙醇△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2) Na OH/水△卤代烃的水解反应或酯的水解反应; (3) H2SO4 170℃ (或△) 醇的消去反应; (4) H2SO4△醇与羧酸的酯化反应; (5) 浓溴水酚的取代反应; (6) O2/Cu△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该题应从氯气参加的两步反应入手, 氯气的反应条件十分典型:Fe催化, 和光照催化。前者是苯环被卤素取代的反应, 后者是烷基被卤素取代的反应, 由此可以推断出在合成路线 (Ⅰ) 中C7H8一定是甲苯, 且通过观察E的结构可知, B一定是对氯甲苯, 然后根据题给信息可以知道C、D的结构, 这道题的突破口就打开了。

2 以转化关系为突破口

有机框图推断题主要考查的内容为烃、卤代烃、醇、醛、羧酸、酯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些转化关系中有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被认为是有机物的特征反应。如:消去、酯化、氧化再氧化, 这些转化只可能发生在某些特定的有机物之间。要用系统化的眼光来看有机转化和有机合成, 站在有机物自身特征反应的角度, 入手研究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这样就是抓住了做题的“突破口”。

如已知A、B、C、D四物质间有如图1关系。

立即可推出A为一种醇, 而B、C为对应的氧化产物醛和羧酸, D是醇A与酸C酯化的产物。这是因为能连续发生两步氧化的物质只有醇 (伯醇) 。再结合题中的其他信息, 可以确定A、B、C、D具体为何物质。

再以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如何从转化关系找到“突破口”。

如图2、3为有机物A, B经一系列反应制取X, Y的转化关系。

已知:A, B, X都符合通式CnH2nOn/2-1, X和Y互为同分异构体, 又是同类有机物, B分子结构中不具有支链。写出A, B, X, Y的结构简式。

由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 A先氧化成D再氧化成E可知A应该为烯烃或醇中的一种, 由因为A可以和水反应, 推断出A应为烯烃, 再通过题中所给通式推断出A一定是乙烯。其余物质可由“X、Y是同类有机物”结合醇与酸发生的酯化反应推出:

3 以断键位置为突破口

有一类推断题为信息给予题, 题上给出几个课本上没有出现过的方程式, 这时就需要从断键位置入手, 抓住有机反应的本质, 认清断键和成键位置与官能团性质的密切关系。

如已知在一定条件下, 醇和醛能发生如下反应:

聚乙烯醇 (C2H4O) n与甲醛反应可生成含有六元环状结构的维尼纶 (C5H8O2) n。写出化学方程式 (有机物写结构简式) 。

这道题属于信息题, 突破口应锁定在题中所给方程式上。对于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方程式, 对它们的讨论应从有机物断键和成键位置入手, 从断键成键的特点得到方程式的类型。只有把所给方程式的反应类型确定了, 才能更好地应用题意来解决问题。

题目中所给的方程式是醇和醛发生的反应, 观察断键成键位置可以发现, 醇中的羟基加到了醛中与O直接相连的C上, 而R基加到了醛基中的O上。综上知该反应的机理与加成反应相似。

4 结语

全面熟悉各类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及特征反应是做好有机推断题的基础, 而在此基础上, 面对框图推断题时更要善于综合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只有充分的理解题意, 抓住“题眼”, 逐步突破, 才能在题海之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张顺清, 舒中强.联想是突破高考有机框图推断题的金钥匙[J].化学教育, 2010 (2) :48-52.

[2]刘君侠.如何解有机框图推断题[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2011 (22) :41-43.

如何解答化学中考框图推断题 第7篇

如何打破推断题的瓶颈呢?关键是要挖出明显或隐含的条件, 冲破推断题的瓶颈。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 其实推断题就好比公安人员侦破案情, 要注意蛛丝马迹, 并依此为突破口, 找出解题的题眼, 并以此向四周外延展开, 从一切可以入手的地方四面突破, 用正推、反推、假设、推测等方法解答, 然后顺藤摸瓜, 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最后务必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若“路”走得很通畅, 则表明已经成功。

一、从物质的特殊性质入手

1. 根据各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入手, 看其颜色, 观其状态, 比如以物质的密度、物质的颜色、物质的溶解性等为突破口初步确定某些未知物质, 然后进行推断验证。

常见物质的颜色:

(1) 白色固体

MgO、P2O5、CaO、NaOH、Ca (OH) 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 (汞为银白色液态) 。

(2) 黑色固体

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3) 红色固体

Cu、Fe2O3、红磷。

硫为淡黄色, KMnO4为紫黑色。

(4) 溶液的颜色

含Cu2+的溶液呈蓝色, 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 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 沉淀 (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1) 盐:白色沉淀:CaCO3、Ba CO3 (溶于酸) , AgCl、BaSO4 (也不溶于稀HNO3) 。

(2) 碱:蓝色沉淀:Cu (OH) 2;红褐色沉淀:Fe (OH) 3。

(6) 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HCl、NH3、SO2。

(7) 温室气体

CO2、CH4、O3。

例1.AJ分别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纯净物, 它们存在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为铁锈的主要成分, E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H的溶液呈蓝色, I是黑色固体。常温下B、D、F、J均为无色气体, 其中B是有毒气体, J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反应 (2) 、 (4) 的个别生成物已略去)

解析:本题首先由“A铁锈的主要成分”可推出A为Fe2O3;又根据“E为无色液体”推出E为H2O;B是有毒气体, 为CO;常温下B、D、F、J均为无色气体, 从而综合进一步推出C是Fe, D是CO2;再由H的溶液呈蓝色可推出G是Cu;再由E通电的特征推出E是水;再由I是黑色固体推出F是O2, I是黑色固体就进一步推出I是CuO;再由J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得出J是NH3, 进一步推出W中含有C、H、O、N四中元素。

答案: (1) H2O, NH3。

(2) C、H、O、N。

2 (此题答案较多, 合理与符合题意即可)

2. 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方面所表现的特征入手, 初步推断一些未知物质, 然后再进一步推理分析验证。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C、CO、H2;

具有可燃性的物质:CO、CH4、H2、C2H5OH;

B是有毒气体为CO;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

二、从特殊的反应入手, 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 (有O2参加的反应) ;通电 (电解H2O) ;催化剂 (双氧水制备氧气、KCIO3分解制O2) ;高温 (C和CO2, CaCO3分解, C、CO还原CuO、Fe2O3) ;加热 (KCIO3、KMnO4、Cu2 (OH) 2CO3等的分解, H2还原CuO、Fe2O3) 。

例2.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些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其中A、E、F、G为单质。

三、以物质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1.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2. 能使黑色CuO变红 (或红色Fe2O3变黑) 的气体是H2或CO, 固体是C。

3. 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 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2, 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4. 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

5. 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6.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 如CH4、C2 H5OH等。

7. 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8. 温室气体:CO2、O3、CH4。

四、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3.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4.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5. 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H。

6.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

7.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8. 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9.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

10.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11. 最常用的溶剂是H2O。

12.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1 3.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 (C) 。

14.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Ca) 。

15.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6.运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Fe。

17.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18.金属之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P4) 。

五、以物质的特殊用途为突破口

如, 常用的建筑材料碳酸钙, 常用的液态干燥剂浓硫酸, 常用的固态态干燥剂氢氧化钠、碱石灰、氧化钙, 常用的溶剂水, 配置波尔多液的药剂硫酸铜和熟石灰, 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酒精、工业上常用炼铁的原料氧化铁、四氧化三铁, 工业上用熟石灰和纯碱制备烧碱等。

例3. (2008年黄石市) A、B、C、D、E、F、G、H、I都是初中化学学过的物质。其中E、F、H均为黑色固体B为紫红色固体, D为混合物。他们之间有下图的转化关系 (部分生成物已省去) :

解析:本题首先由“B为紫红色固体”可推出B为Cu, 又根据“E、F、H为黑色固体”推出H为CuO, F为碳, E为Fe, 从而进一步推出A是H2, 再由CuO和硫酸反应推出C是CuSO4, 再根据CuSO4与Ba (OH) 2反应推出D是Cu (OH) 2、BaSO4, 再由G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I推出G是二氧化碳。

答案: (1) Cu (OH) 2BaSO4; (2) 化合反应; (3) 3C+2Fe2O34Fe+3CO2; (4) 做导线。

寻找无机框图题“题眼”的方法 第8篇

1.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方面寻找

如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为铵盐;组成为A2B2的物质可能为Na2O2、H2O2、C2H2;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物质应优先考虑甲烷、白磷、氨根等.

2.从颜色入手寻找

如淡黄色固体有:S、Na2O2、AgBr;黄色固体有:AgI、FeS2;红色固体有:Cu、Cu2O;红棕色粉末有:Fe2O3、红磷;黑色粉末有:MnO2、C、CuO、CuS、FeS、Fe3O4;红褐色沉淀有:Fe (OH) 3;白色沉淀有:BaSO4、BaCO3、AgCl等;蓝色沉淀有:Cu (OH) 2等.

3.从特性反应现象入手寻找

如: (1) NO是在空气中由无色迅速变成红棕色的气体;

(2) SO2、Cl2使品红溶液褪色;

(3) NH3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唯一的碱性气体;

(4) Fe (OH) 2在空气中由白色迅速变成灰绿色, 最后变成红褐色;

(5) Fe3+遇苯酚显紫色, 遇SCN-显红色;

(6) 焰色反应;

(7)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有Al、NH4HCO3、 (NH4) 2CO3、NH4HSO3、 (NH4) 2SO3、 (NH4) 2S、NH4HS等;与碱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有Al、Si、铵盐等.

4.从反应条件寻找

如需要电解条件的反应:氧化铝电解、氯化铜电解、食盐水电解.

需要高温条件的反应:石灰石分解、制玻璃两个反应、炼铁、水煤气制法、铝热反应.

需要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的反应:合成氨气.

需要加热、催化剂条件的反应:氯酸钾制氧气、二氧化硫制三氧化硫、氨气催化氧化.

遇水有气体和沉淀产生的物质:Al2S3、Mg3N2等.

5.从重要工业反应中寻找

中学学过的重要的化学工业有:硫酸工业、硝酸工业、氯碱工业、硅酸盐工业等.

6.从知识网络中寻找

AΟ2BΟ2CΟ2D (酸或碱) , 那么A为硫或者氨气.

置换反应有:铝热反应、镁和二氧化碳、氟气和水、炭和二氧化硅、氯气和硫化氢、钠和水、水煤气制法、卤素间的置换、氢气还原氧化铜等.

7.从“数字相差16”中得到启示

直流调速系统结构框图模型的研究 第9篇

直流调速技术是既古老又非常成熟的技术,尽管交流调速系统取代直流调速系统已成不争的事实,但是掌握直流调速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分析交流调速系统的基础。它以直流电动机为被控对象,通过功率放大与变换装置、控制器和传感器,实现直流电动机的转速控制。近几年,笔者从事运动控制系统的本科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门课程的规划教材[1,2,3,4,5,6]和相关的文献资料[7-15]中关于直流调速系统结构框图模型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直流电动机的动态结构框图中,反电动势和转速这一环节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的逆向表示与实际不符,反电动势不是引起转速变化的原因,它是转速变化的结果,另外,电枢电流与反电动势这个环节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也与实际不符,电枢电流不是产生反电动势的直接原因;再比如: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稳态结构框图中,只有转速反馈回路,并没有电流截止负反馈回路,图中的电流信号是前馈信号,这与教材上所说的电流截止负反馈相矛盾,另外,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框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又比如: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框图中把电流信号画成前馈信号,而其动态结构框图却画成反馈信号,同一个系统,稳态是前馈,动态是反馈,这显然是相互矛盾的。上述问题已存在多年,不像是作者笔误,且具有普遍性。教材多次再版,均未进行修改。作为国内规划教材,长期存在此问题实属罕见。现从控制角度出发,建立直流电动机和直流调速系统结构框图模型,供专业人员参考。

1 直流电动机结构框图模型的建立

他励直流电动机在额定励磁下的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图中R为电枢回路的总电阻(Ω),L为电枢回路的总电感(H),E为反电动势(V),Udo为施加在电枢回路上的理想空载电压(V),Id为电枢电流(A),n为电动机转速(r/min),Te为电动机电磁转矩(N·m),TL为包括电动机空载转矩在内的负载转矩(N·m)。他励直流电动机各物理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看成是由如下四种典型环节组成的。

1.1 电枢回路环节

该环节的输入量为施加在电枢两端的电压Ud0,输出量为电枢电流Id,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有:

(1)式两边进行拉氏变换,并化简为:

式中K1=1/R;T1=L/R,称为电枢回路的电磁时间常数,其结构框图如图2(a)所示。

1.2 电枢电流与电磁转换环节

该环节的输入量为电枢电流Id,输出量为电磁转矩Te。由电机学原理可知,在额定励磁下,电动机电磁转矩与电枢电流成正比,即:

式中Cm为电动机额定励磁下的转矩系数(N·m/A)。其结构框图如图2(b)所示。

1.3 转矩平衡环节

该环节的输入量为电磁转矩Te,输出量为电动机转速n。根据牛顿运动力学定律,忽略粘性摩擦及弹性转矩,电动机轴上的动力学方程为:

式中J=GD2/375,为电力拖动装置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转动惯量(N·m2)。

(4)式两边进行拉氏变换,并化简为:

其结构框图如图2(c)所示。

1.4 电动机转速与反电动势环节

该环节的输入量为电动机转速n,输出量为反电动势E。由电机学原理可知,在额定励磁下,电动机的反电动势与转速成正比,即:

式中Ce为电动机反电动势系数(V·min/r)。其结构框图如图2(d)所示。

综合(2)、(3)、(5)、(6)式对应的结构框图,可得直流电动机的动态结构框图如图2(e)所示,该结构框图是对现有教材中直流电动机动态结构框图的修改。修改后的结构框图模型,不仅各环节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且环节之间的连接与实际相符,物理概念清晰,容易理解。

为获得直流电动机稳态结构框图,将负载转矩TL移到闭环之外,化简后的动态结构框图如图3(a)所示,图中,U'do为变换后的中间变量。令s=0可得直流电动机的稳态结构框图,如图3(b)所示,该稳态结构框图与现有教材上的主要区别是:它不显含电枢电流Id,转矩平衡环节的输入是变换后的中间变量U'do。

2 直流调速系统结构框图模型的建立

2.1 转速负反馈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以采用比例调节器的转速负反馈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为例。根据简化后的直流电动机的动态结构框图,可以直接画出转速负反馈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如图4(a)所示。图中,Kp为比例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s为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放大系数,Ts为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平均失控时间(s),!为转速反馈系数(V"min/r)。该结构框图与现有教材相比,改进之处是直流电动机部分,其它基本相同。

令s=0可得转速负反馈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框图,如图4(b)所示。它与现有教材上的主要区别是:直流电动机环节的输入量是结构框图变换后的中间变量U'd0,不是反电动势E。

2.2 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由于要将电枢电流进行反馈,故在绘制系统结构框图时不能采用等效变换后的直流电动机的结构框图,要直接采用未化简的直流电动机的结构框图。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

图中,Rs为电流反馈的采样电阻,Ucom为比较电压,f(x)为电流负反馈环节的输入输出特性。该系统由电流负反馈(内回路)和转速负反馈(外回路)组成。内回路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电枢电流过大。

令s=0可得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其中,电动机转矩平衡环节为典型积分环节,稳态时电磁转矩与负载转矩相等,电动机转速不变,该环节不能用静态放大系数表示,故图中用其输出特性f(t)表示。与现有教材上的相比,该结构框图清晰地将电流负反馈回路(内回路)表示出来,而现有教材却以前馈的形式表示反馈。

2.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同样,因为要引出电枢电流负反馈信号,所以在绘制其结构框图时,利用未化简的直流电动机结构框图。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如图7所示。图中,WASR(s)为转速调节器,WACR(s)为电流调节器,β为电流反馈系数。该图与现有教材上的主要区别是直流电动机部分的结构框图模型不同。

令s=0可得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框图,如图8所示。图中,转速调节器ASR和电流调节器ACR均为PI调节器,稳态时其输入偏差为零输出保持不变,不能用静态放大系数表示,故画出其输出特性,以表示比例积分作用。该图与现有教材上的主要区别是:该图非常清楚的显示了电流负反馈回路(内回路),而现有教材却将电流负反馈回路画成电流前馈通道。

3 结束语

算法与程序·程序框图 第10篇

[开始] [产生0~1之间的两个随机数 分别赋给[xi,yi]] [输出[P]][结束] [是][否] [是]

A. [P=N1000] B. [P=4N1000]

C. [P=M1000] D. [P=4M1000]

2.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的值为( )

[开始] [输出[S]][结束] [否] [是]

A.1 B. [23] C. [1321] D. [610987]

3. 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中,令[a=x,b=-x,][c=12x+1],若给定一个[x]值,输出的结果仅仅适合[12x+1],则这样的[x]的取值范围是( )

[开始] [输出[a]][结束] [是][否] [输入[a,b,c]] [是] [否]

A. [-∞,-23] B. [-23,2]

C. [-23,2] D. [2,+∞]

4. 如图所示,程序框图的输出结果是( )

[开始] [输出[S]][结束] [否] [是]

A. [16] B. [2524] C. [34] D. [1112]

5.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出的[S=3],那么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 )

[开始] [输出[S]][结束] [否] [是]

A. [K≤6] B. [K≤7]

C. [K≤8] D. [K≤9]

6.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N=10],那么输出的[S]的值为( )

[开始] [输出[S]][结束] [否] [是] [输入[N]]

A. [1+12+13+…+110]

B. [1+12!+13!+…+110!]

C. [1+12!+13!+…+110!+111!]

D. [1+12+13+…+110+111]

7. 如果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入正整数[N]([N]≥2)和实数[a1,a2,a3,]…,[aN],输出[A,B],则( )

A. [A+B]为[a1,a2,a3,]…,[aN]的和

B. [A+B2]为[a1,a2,a3,]…,[aN]的算术平均数

C. [A]和[B]分别是[a1,a2,a3,]…,[aN]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D. [B]和[A]分别是[a1,a2,a3,]…,[aN]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开始] [输出[A,B]][结束][是][否] [输入[N1,a1,a2,a3,…,aN]] [是][否] [是][否]

8. 如图,[x1,x2,x3]为某次考试三个评阅人对同一道题的独立评分,[p]为该题的最终得分,当[x1=6,x2=9,p=8.5]时[x3]等于( )

[开始] [输出[p]][结束] [否] [是] [输入[x1,x2]] [输入[x3]] [是][否]

A. 11 B. 10 C. 8 D. 7

9. 执行如下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入[l=2,][m=3,][n=5],则输出的[y]的值是 .

[开始] [输出[y]][结束] [否] [是] [输入非负整数[l,m,n]] [否][是]

框图教学法论文 第11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下面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 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体会算法的程序化思想.

例 下列是为计算22+42+62++1002而绘制的算法流程图, 根据流程图回答:

(1) 其中正确的流程图有哪几个?错误的流程图有哪几个?错误的要指出错在哪里.

(2) 错误的流程图中, 按该流程图所蕴含的算法, 能执行到底吗?若能执行到底, 最后输出的结果是什么?

解析: (1) 正确的流程图只有图4.

①图1有三处错误.

第一处错误:第二个图框中i=42, 应该是i=4, 因为本流程图中的计数变量是i, 不是i2.在22, 42, , 1002中, 指数都是2, 而底数2, 4, 6, 8, , 100是变化的, 但前后两项的底数相差2, 因此计数变量是顺加2.

第二处错误:第三个图框中的内容错误, 累加的是i2而不是i, 故应改为p=p+i2.

第三处错误:第四个图框中的内容, 其中的指令i=i+1, 应改为i=i+2, 原因是底数前后两项相差2.

②图2所示的流程图中共有四处错误.

第一处错误:流程线没有箭头显示程序的执行顺序.

第二处错误:第三个图框中的内容p=p+i错, 应改为p=p+i2.

第三处错误:判断框的流程线上没有标明“是”或“否”, 应在向下的流线上注明“是”, 在向右的流线上标注“否”.

第四处错误:在第三个图框和判断过程中漏掉了循环体中起主要作用的框图, 内容即为i=i+2, 使程序无法退出循环, 应在第三个图框和判断框之间添加图框i=i+2.

③图3所示的流程图中有一处错误, 即判断框中的内容错误, 应将框内的内容“i<100”改为“i100”; 或改为“i>100”且判断框下面的流程线上标注的“是”和“否”互换.

(2) ①图1虽然能进行到底, 但执行的结果不是所期望的结果.按照这个流程图最终输出的结果是p=22+42+ (42+1) + (42+2) + (42+84) .

②图2流程图无法进行到底.

③图3虽然能使程序进行到底, 但最终输出的结果不是预期的结果而是22+42+62++982, 少了1002.

评析:应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时, 应特别注意累加变量和计数变量的初始值, 及计数变量到底是什么?它递加的值是多大?还要特别注意判断框中计数变量的取值限制, 不等号含等号还是不含等号等, 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另外, 不要漏掉流程线的箭头以及与判断相连的流线上的标志“是”或“否”.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1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1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1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