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课堂沉默现象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课堂沉默现象范文(精选11篇)

课堂沉默现象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自我形象,提问技巧,课堂环境

巧课堂环境

21世纪初开始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那种外语教师单一“演说”的教学模式,走向一种合作研究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学生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间的互动。然而许多教师发现,要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见解是非常困难的,许多学生在问题面前缺乏主动性,即使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们经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是如此的静寂和沉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经常三缄其口,沉默不语,让教师和学生都陷入尴尬的境地。笔者通过近几年的问卷调查和研究发现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

1. 学生因素

(1)个性。成熟使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们的个性会向着各个方面发展,部分学生仍保留着原有的外向型个性,爱表现自己,大胆提问,乐于发言;而大多数学生则向着内向型的性格发展,常害羞,不爱表现自己,不想提问,更不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教师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争抢着回答问题是很幼稚的表现,大学生应该表现得沉稳一些,因而在课堂上也保持沉默。

(2)自我形象意识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时,有位授课教师共用了101张幻灯片,平均不到30秒就呈现一张,其中仅Pre-reading部分就用了多达39张,包括32张图片和大段的文字材料、多个相关人物的生平、问题及答案、讨论、连线和选择题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面对如此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幻灯片,学生能理解和接受多少呢?一张张闪过的幻灯片使课堂教学显得内容丰富,实质上却违背了教学规律,并没有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阅读或寻找规定好的答案,而缺少实际的参与。

综上所述,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为此,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地位。课件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信息的传播工具,与教科书等教学媒体一样是众多教学媒体中的一种,不应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其次,教师要我形象意识也越来越强。课堂上,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或讨论可能导致自己、同学丢面子,因此在自己不知怎么回答或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他们往往用沉默来保全面子维护自我形象。有的学生则显得更为成熟,没有绝对把握不随便发言。这样,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的增多,在课堂上的发言却越来越少了。

(3)传统文化对沉默的认同。传统文化对沉默的认同也是导致课堂沉默的原因之一。学生在课堂上无意识地遵从着“善者不辨,辨者不善”这些教导,从而在课堂教学上保持出过多的沉默。

2. 教师因素

(1)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遵循“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原则。虽然多媒体的问世,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革命,同时,也带来了英语教学课堂的深刻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革新了传统的授课模式,音乐、图片、电影使得课堂信息丰富、优美,学生因此获得充分的美感。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喜欢用多媒体上课,但最终接受效果不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侧重了沉默的欣赏。故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多媒体的迁移。因此这种采用了新的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输入式”教学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对象,实践机会则大大减少,造成课堂气氛严肃而不活泼。

(2)采用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得许多教师摈弃了传统的教学法而采用了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传授语言知识的现象。学生失去语言知识为基础的语言交际运用显得错误百出,教师在学生出错时的焦虑和不良的教学评价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一站起来发言就紧张,一紧张就说错,如此恶性循环,慢慢地,教室里就成了寂静的课堂。

(3)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提问对学生课堂的沉默现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学生认为有时教师的提问太难,以致对相关话题内容知之甚少;有时教师的提认识到,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不等于教育现代化;是否用了课件,用了多少,不是评价一节课好与差的标准,关键还是要看如何使用课件。最后,教师必须对多媒体教学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策略,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两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问又太简单,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学生也没兴趣回答。语言学习的独特性还在于与学习其他课程相比,学习者更易于受到批评和负面的评价,因为在语言课堂上犯错的机会更多。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是对的,但语言形式或发音可能有错误。如果教师不断地纠错,学生的自尊就会受到伤害。教师过高的期望会抑制学生的参与,因为学生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愿意冒险让教师失望。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等待时间,对学生的沉默不容忍,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有压力,害怕回答问题。

3. 课堂环境因素

很多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对英语课堂上的氛围不满意。他们认为课堂缺少合作、平等的气氛,使人感到紧张和沉闷。而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多数学生的应对之一为保持沉默,那么少数积极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越来越强,也不愿意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

二、活跃课堂氛围的策略

1. 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法相结合。

交际教学法是在批判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培养。但是,当交际教学法被广泛采用的时候,却出现了在课堂上不敢传授语言知识的现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英语基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和使用的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当然,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要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知识的学习要有利于提高语言技能的质量,而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又不能忽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具体的英语课堂中使英语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用英语,边学习,边实践,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headline news和hot topic让他们各自表述不同的看法。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宽松,从心理学上讲,可以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这需要遵循下列原则:(1)平等(equality)即人格的平等,如学生与教师观点相对立时,允许辩论,保留意见,允许说NO。(2)容忍(tolerance)即当学生不具备说的能力时,允许其保持沉默;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说You are wrong,可以加以引导,比如You mean...?You say...?等句子反问学生以澄清错误,或者重复正确说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错误并自我纠正。(3)民主交往(democratic communication)即多向交往型,是相对于传统的单向交往型而说的,是指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好的课堂气愤的前提,它是建立在真诚、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基础上的。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发言交流之前,应当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与生活经验,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学生的自由发挥,多加肯定与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甜蜜的微笑对学生都会有巨大的鼓舞和帮助。良好的评价,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产生活动所需的自信心和力量,从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 提高教师提问技巧。

大学生英语课堂中,课堂交互的主要部分是由教师的提问所引导的,而提问又是教师寻求信息的主要途径。提问方式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信息的获取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在一项对学生应答的研究中,White&Lightbown(1984)发现,在45分钟的课堂上,平均有200个问题,42%的提问没有应答。Tsui在香港英语教师行动研究课题中发现,教师自身是造成学生沉默不语的主要原因,如教师对沉默行为的不可容忍性,教师话语的不可理解性。因此,提高教师提问技巧尤为重要。

(1)把握好难度和提问的时机。难易不当的提问是毫无意义的。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提问的目的自然没有达到;如果问题过易,学生回答轻而易举,提问的目的同样没有达到。一般说来,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所提问题要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而定。同样,把握提问的时机也很重要。它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2)停顿时间要适当。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对课堂里的沉默,即使是短暂的或瞬时的沉默也会感到紧张,短短几秒种的时间似乎像几分钟一样长,有些学生需要思考的时间或许要长于其他学生。但是教师往往不能忍受这种思考时的沉默,往往催促学生回答或自问自答,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必要的沉默是应该有的,思考的时间不会白白浪费,停顿时间要视问题的情况而定。

(3)提问的诱导技巧。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做法可用以下步骤和策略:(1)提示。有时候,学生可能回答不了,或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2)重新措词。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较为妥当的策略是用一种他们能够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词。学生误解了的问题,教师不应批评。(3)补充问题。有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他们澄清思路,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答案。(4)鼓励学生预测答案。当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时,他们常常不愿冒然回答,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采取假设或猜想的方法预测答案。由此可见,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中联系师生的桥梁,使师生间更好地沟通和了解,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展开并增加课堂中有意义的互动。

4. 发挥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指教师的个人素养,有魅力的教师能吸引学生学习教师所执教的课,从心理学上讲叫心理认同,使该素养在学生心里得到认同并且内化,因此,学生会随时并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结语

目前,高校扩招从长期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普及大学教育的必要措施,并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如何提高大班英语教学的效率,营造活泼而不松散,严肃而不沉闷,紧张而不压抑,轻松而不懈怠的良好的英语课堂氛围,成为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此只做了粗略的讨论,希望能抛砖引玉,使其能得到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使沉默的大学课堂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1]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外国教育研究,1998,2.

[2]http://www.xj-zx.com/Article/yingyulunwen/00123674.html.

[3]冯秀红.英语课学生沉默原因分析.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

[4]余丽娟.英语课堂提问策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可贵的沉默》课堂实录教学目标 第2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可贵的沉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复习“热闹”词,回顾“热闹”。

师:我们先来读一组词语。(异口同声、左顾右盼、神气十足、祝贺、迅速)同学们,这组词语都是形容文中的一个场景,那是??(请同学们回顾教室里热闹的场景,同时出示图片1)

师:是啊,孩子们感受着父母的爱是那么快乐,那么兴奋。教室里——热闹极了。

3、复习“沉默”词,设疑引入。

我们再看第二组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霎时、寂然无声、犯错、缓和、赦免)我们一起读一读。

第一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热闹,这一组词语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沉默,出示图片2)

教室里如此热闹,孩子们如此兴奋,说明孩子们已经会感受爱了,可是,老师觉得这还不够,孩子们还没有意识到隐藏在心灵深处那极为珍贵的东西,这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沉默了?为什么说这“沉默”是“可贵的”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17课——《可贵的沉默》

二、寻找对父母的爱

(一)入情入境,理解沉默的“可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体现了“沉默”。

2、(出示安静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朗读,理解做铺垫)。是啊,从热闹到沉默,转变非常突然,哪个词能体现出来?(霎时)

“霎时”表示时间很短。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突然、一下子、一瞬间)

3、是的,霎时,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学生自由说:老师问同学们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同学们不知道,所以沉默了。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更没有向他们表示祝福。)

原来,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更没有向他们表示祝福,心里很不好受。所以,教室里霎时安静了下来,沉默了。

4、出示两段描写安静的话(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学生沉静地举起了手。)(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这两段话里面有许多描写沉默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

你找到了哪些词语?(安静 依然安静、沉静、寂然无声)

5、什么叫“寂然无声”?(一点声音也没有。)

你能用这一自然段中的有关语句,说说“寂然无声”的意思呢?(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

现在,我们班上也能出现这样寂然无声的情景吗?(学生安静下来)这是一种怎样的安静呢?

生:连呼吸都听得到??连针掉地上都听得到??(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加以引导)

是啊,一点声音也没有。让我们在这样寂然无声的情景中,试着读出这份安静和沉默吧!谁来读?(点名读,齐读)

5、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沉默着??(沉默一下)沉默了足足一分钟!

6、在这安静而漫长的一分钟里,文中没有大量的动作描写,更没有孩子们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同学们请看,这些孩子们都在干什么呢?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态,他们可能还会想些什么?(出示图片2,可请孩子们发言说说想法) (可能想:我为什么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要是早点知道该多好啊。回家后一定要问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爸爸妈妈那么关心我们,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也没有向他们祝贺,真不应该,真对不起他们)

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交流练笔)

7、在沉默中,孩子们似乎明白了什么,他们满脸都是好像犯了错误的神色。可是老师却恰恰认为孩子们很可爱。

为什么犯了错误还说他们可爱呢?(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8、你能用合适的词来形容这时候孩子们的心情吗?(难过、内疚、羞愧、后悔、自责??)

是呀,在沉默中孩子们感到了愧疚,感到了难为情,甚至感到了不安,到这里你们知道这极为珍贵的是什么了吗?

生:关心父母,给父母过生日,关爱父母(老师总结:回报父母的爱)

(二)再度“热闹”,懂得回报爱。

可见这一分钟的沉默使孩子们懂得了要回报爱,老师又问:“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孩子们刚才在沉默中的沉重愧疚之心一下子如释重负,轻松了下来。

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心情轻松了下来了。(“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谁能说说 “赦免”是什么意思。(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是啊,赦免了还要追究以前的责任吗?不追究,所以,心情就轻松多了。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不过这时的热闹和沉默前的热闹有什么不一样呢?(原来的热闹是来自父母为自己庆祝生日,这时的热闹时因为孩子已经懂得了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

三、延伸点题,升华情感。

(1)、师:课堂中一分钟的沉默,却让孩子们收货了无比珍贵的东西,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一分钟的沉默是可贵的吗?(小组讨论交流)

这一分钟的沉默,让孩子们懂得在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去——回报爱,这就是——可贵的沉默;

这一分钟的沉默让爸爸妈妈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来自儿女的关爱,这就是——可贵的沉默;

这一分钟的沉默让老师感到无比欣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可贵的沉默。

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沉默;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在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沉默现象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男生群体,这种沉默会严重影响课堂学习的气氛,最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英语学习成绩。如何找到沉默背后的真相并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是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者把沉默现象分为短时间沉默和长时间沉默两种。

一、短时间沉默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有些学生在某些时间段的课堂状态非常好,上课积极发言,能够创新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另一时间段出现了短时间的沉默,对老师的问题并没有正常时的反应,以上所说的就是属于短时间沉默群体。往往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例如家庭问题,有可能是父母感情破裂甚至使离异,也有可能是家里出了些变故,或者是和好朋友之间有了矛盾,或者是一次考试的失利使学习的自信心受到影响等。总的来说,这类学生出现的短时间沉默不是内部原因,而是外部原因所引起的,使学生情绪不稳定,不愿意积极主动,宁愿被动的听别人说,自己也不愿意开口。

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解惑就要求教师对沉默的学生不能置若罔闻,否则,这种短时间的沉默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久而久之会变成长时间沉默,而长时间的沉默无疑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及时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关注这些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及时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不是它的班主任,沟通也是必要的,只有沟通才能找出造成沉默的深层次的原因,正确的对他们进行引导,转变精神状态。

二、长时间沉默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在英语教学中,长期沉默的学生占有绝大部分的比重,他们属于会而不说的那种,当然也包括不懂的学生。和短时间沉默相比,造成长期沉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原因。

(一)性格原因。有些学生性格天生比较内向,向来沉默寡言,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中,尤其是在教室里,在众目睽睽面前,不喜欢展示自己和表现自己,所以会保持沉默。这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例如最典型的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庭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家长一言堂比较普遍,学生根本就没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对父母是百依百顺,甚至在青春叛逆期,由于无人去倾诉,只好保持沉默,学生的性格就会越来越孤僻和内向。所以会造成这种长期沉默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沟通和调整,这种长期沉默可能会永远保持下去。

如何解决这类学生的问题。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长期保持家校联谊,家长要和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找出原因,并配合家长共同解决,而不是单方面的努力。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鼓励沉默的学生尝试着去回答问题,不管对错都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有一种久违的成就感,通过循序渐进的鼓励和尝试,逐渐帮助他们养成课堂积极的习惯,改变这种长时间沉默的状态。

(二)自信心原因。怕出错的心理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这种学生保持沉默是由于自信心不足所导致的,一般他们的心理是这样的:如果我回答错了怎么办?如果别的同学回答的比我好怎么办,老师会不会批评我?我的发音不标准,同学们会不会讥笑我?带着这种想法,他们会宁愿保持沉默,把回答的机会让给其他学生,而自己干脆默默的去听,他们也许已经在其他同学回答之前就已经知道答案,但绝对不会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在同学们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况且他们也缺乏展示自己的勇气。

对于这类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适时的多鼓励,多表扬,多“点赞”,善于发现并发掘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激发这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鼓起勇气,敢于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行。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也不能全盘否定,要使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来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知识,切忌用训斥的口吻,那样会把学生推向永远沉默的深渊。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现象并不是个案,而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沉默会打断教师教学的过程,最终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班级的整体英语成绩,教师不能一味的教,还要适时的关注沉默的学生,并及时的研究和尝试性的去沟通,找出办法使那些沉默的学生愿意打破沉默,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11.

[2] 王标.课堂沉默: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2(8):9-10.

[3] 邢艳丽.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浅析[J].考试周刊,2009年39期

课堂沉默现象 第4篇

长期以来, 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一直存在学生沉默被动的尴尬局面, 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愿发言, 拒绝发表看法, 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现象极为普遍, 这成为英语教师所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沉默不仅阻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使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不佳, 还影响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这种教学现状是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本质和目标相违背的。

二、产生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

要想解决问题, 首先应当挖掘导致问题的原因, 方可对症下药。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习惯于将中国学生的沉默行为归因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尊重教师课堂上的主导权威, 保全面子以防说错。

1.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

中国文化向来具有中庸的品格, 而中庸的核心是讲究和谐,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境界。道家、儒家和中国化的佛教都强调并追求和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也非常注重塑造和谐品质, 造就了中国人崇尚委婉含蓄, 好静内敛, 谦虚礼让的性格。这种追求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理世界, 这种心理使得中国人缺少足够的竞争动力, 缺少主动进取的挑战精神。西方教育思想虽然也屡有提倡和谐的学说, 但他们把竞争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从霍布斯到达尔文, 无不重视生存竞争的原则, 竞争与差异一直是西方教育家着重培养的品质[1]。这也就体现了西方课堂为什么比较活跃的原因。

2. 从中西方文化对比看

通过比较发现两者差异主要在于: (1) 中国文化重内在品格的和谐与稳静, 西方世界崇尚外部环境的创新; (2) 中国文化重群体意识, 喜欢个体顺从群体, 西方文化求个人竞争, 热衷表现自我; (3) 中国文化讲师道尊严的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提倡平等观念。

3. 从学生角度看

作为学生, 他们觉得课堂上长时间沉默, 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教师提的问题过难, 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使他们无法回答, 只能沉默; (2) 学生觉得教师提的问题与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乏味无趣, 但碍于面子不敢当面说明, 便采用这种“无声的抗议”来表达不满; (3) 学生觉得教师对自己期望过高, 如果回答错了, 觉得“形象大毁”, 自己和老师都会产生失落感, 在巨大压力下, 他们只好选择沉默; (4) 由于长期受中国传统的“填鸭式”灌输, 学生养成了多听而不喜言的习惯, 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和限制; (5)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 因此很少发言。

三、解决对策

1. 从学生出发

(1) 培养批判性思维, 提高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所大学只对学生进行单一专业的培养, 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学教育的重要工作应是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 让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2], 如此, 我们才会拥有创新活力。教师可采用“以点到面”的发散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即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个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提出不同观点, 对相对独特的学生观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效建设和谐课堂。

拥有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兴趣在平时课堂学习中, 培养对专业的浓烈兴趣。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缺乏兴趣, 进行批判性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兴趣是批判性思维的动力机制[3];自信尊重权威, 但不迷信权威。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课堂上要敢于质疑老师的想法;开放心理思考问题时应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对一个事物完全没有接触前, 不能凭主观随意断定它的优劣。要以接受的态度对待别人的看法和观点, 吸取其中好的成分, 摒弃当中不好的因素;自我矫正的愿望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关键是要对错误采取防御的态度。好的思维者能够从错误中学习, 利用反馈了解什么地方出了错, 哪些因素导致了错误的产生, 学会总结和吸取教训[4]。

(2) 培养口语应用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学生要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和途径, 积极主动地寻找各种机会, 让自己走出课堂, 走出专业, 走出校园, 去接触更多的实践机会。英语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 特殊在于它的“工具性”, 要利用好这个工具, 就需要学生广泛地使用来实现它的价值, 了解其他与英语有关或需要英语这项工具的其他专业 (如多去参加国际展会) , 增加与外教的接触机会, 提升口语能力, 使口语课程和能力培养占到更为重要的地位。

2. 从老师出发

(1)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增强学生信心与活力。

在沉默压抑的环境中, 学生会产生紧张、拘束的负面情绪, 使得他们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如果在英语课堂上能够创造一个舒适、轻松、愉快的氛围, 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就会积极投入课堂活动。首先,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 扮演一个亦师亦友的角色。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不用举手, 以“Excuseme”代替, 可以不用起立, 可在适当的时候打断老师提问。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微小进步及时予以肯定, 帮助学生树立学英语的自信心, 从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2) 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实现有效教学。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所以课堂上, 教师除了准备丰富的教学材料、设计多样的教学环节, 还可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自主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带到课堂上来, 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1], 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此外, 建议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口述知识。因为使用多媒体讲解知识时, 学生可以直观地在屏幕上看到讲解的内容, 配合图片和视频,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激发兴趣, 使课堂教学丰富有效。

(3) 因材施教, 增强教学效果。

沉默的表现有两种情况, 一是学生在教师提问之后, 陷入积极思考的沉默;二是在课堂上学生较为被动, 对教师的提问不主动思考, 不愿发表看法此时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学生对知识被动接受, 对提问不予反应[1]。对于前者, 教师应该在提出问题后给予更多的提示,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帮助那些思考的学生尽快得出答案。对于后者, 教师要善于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和产生现象的原因, 是不是自己的提的问题本身太难, 还是自己表述的方式不太合适, 使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对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 应采取课后个别开导的方式。

3. 从学校出发

(1) 改善教室环境, 合作学习实现“1+1>2”。

现代教学改革的趋势是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式教学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方式, 因此, 这对于教室空间的规模及其布置形式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适宜个体和小组学习的“教室群”, 包括小教室和走廊小桌。这种模式的格局基本是以一个或数个大教室为中心, 周围布置若干小的学习室, 组成一个学习空间单元, 称之为“house” (5) 。这种模式既适应了教学活动模式, 又符合了教学组织模式改革。为小组学习形式而设计的“house”, 不单是按照年龄划分, 还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特长等因素, 教学方法根据这些综合因素加以改变。若干素质相同、活动相近的小组组成一个生活团体, 协调安排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更多地采用任务教学方式, 选择合适有趣的课堂任务, 合理安排组织小组, 正确科学地引导小组活动, 把上课的主动权更多的交由学生, 极大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和谐课堂、有效教学。

(2) 引进交换生, 实现跨文化交际。

学校引进了更多的交换生来我校学习, 改善外语学习环境, 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活跃。如若每个班级都能有两三个外籍交换生与学生朝夕相处生活学习,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 丰富他们对国外真实情况的认知, 促进成为拥有全球化视角的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

四、结语

学生上课的“沉默”态度, 非常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影响了课堂的和谐气氛。本文分析了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 即学生受中国传统儒道学说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思想注重和谐, 谦虚礼让, 不露锋芒;从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发现中国讲究个人从众, 尊师重教;由于学生个体与教师之间缺乏相应沟通, 教学内容方法和质量无法及时改善, 对课堂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 还有来自教育体制和个人性格等因素。这些原因都使得中国学生上课不能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沉闷。笔者从学生、老师和学校三个方面出发, 提出锻炼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与合作学习能力, 更多地注重实践, 丰富课堂教学的多样性等解决对策。

当今社会是一个走向全球化、多极化和多元化的社会。英语专业要着重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在注重培养笔试能力的同时, 更要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此外,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适应时代特点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需明确自身目标, 配合学校教学模式共同努力, 利用各种途径获得发展, 成为拥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摘要:本文从英语课堂沉默这一现象出发,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学生认知三方面分析了产生沉默的原因, 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研究了避免课程沉默的对策, 即培养批判性思维, 提高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丰富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实现有效教学, 促进跨文化交流, 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跨文化外语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沉默,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德伟.有感于中西教育思想的差异[J].考试与招生, 2008 (02) .

[2]张雅楠.批判性思维与高校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7) :16-18.

[3]邹从清.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1) :67-69.

[4]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高教探索, 2002 (02) :62-64.

高职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及对策 第5篇

【关键词】高职 英语课堂 消极沉默现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30-03

目前,学生习惯性地保持沉默这一现象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教师只能经常自问自答,这极大地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本文试图分析造成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主客观因素,从师生关系、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三方面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消极沉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高专院校及招生人数急剧增长,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除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中职生以及单独招生的学生。学生英语基础差,课堂上,学生或睡觉,或玩手机,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基本是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但仍无法调动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没办法只好点名,很多学生站起来都是说:“Sorry,I don't know.”或是茫然地看着教师。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很多学生的对策就是保持沉默,许多时候教师只能自问自答,有些教师委屈地说:“课堂上,都没有学生理我。”英语课堂大部分时间处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感觉缺乏成就感,对于英语课堂的消极沉默现象,教师倍感无奈和纠结,这一现象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所谓消极沉默,是指学生消极地思索问题,不参与或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针对英语课堂的消极沉默现象,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之后,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有主观和客观原因。其中,主观原因为:(1)学生基础差,无法融入课堂;(2)学生发音不准,性格内向,担心说错被老师同学笑话;(3)有些学困生选择后排就座,减少教师的关注,采取逃避的态度。客观原因为:(1)教师设置的问题或活动难度大,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2)教师过于威严,打分及批评的语言太严格;(3)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活动内容单一;(4)大班授课,教师喜欢提问前面的同学,顾及不到所有学生。

二、改善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对策

从国外外语教学方法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PPP,即讲解(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输出(production)已经被证明根本不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笔者认为,不能把课堂的消极沉默问题归结到学生基础差,这一现象其实与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策和措施。

(一)变垂直的师生关系为水平关系

在我国的传统思维中,师生的关系是垂直的。教师过于威严,这是消极沉默现象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和教师平等地交流、沟通,因此,改善英语课堂的消极沉默现象,首先应从教师做起:第一,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宽容和鼓励,对于焦虑、内向、基础差的学生,只要经过努力,积极参与的都要给予肯定。第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答,允许他们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来参与课堂活动,比如:选择喜欢的合作伙伴等。第三,称赞要具体。如:You have become a better reader,I am proud of you.第四,教师称赞学生时稍微夸张的表情、欣赏的眼神会让学生消除焦虑,情感上与教师更加靠近。第五,侧面关心学生。教师在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调整教学模式

1.发掘英语的美。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外语不是‘我讲你听就能教会的。要从‘教师讲教师解变为‘学生讲学生解;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变为‘教师赋权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教师给变为‘学生自己探寻。”现在的学生是在新媒体、新技术、新信息时代下长大的一代,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学生已经不那么容易满意了。教学内容中增加英语美的发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感悟英语的美丽。

第一,欣赏英文美句。比如: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 通过美文美句,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该句动词不定式的语言点,并且会举一反三: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me you may be the world.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我,你是我的整个世界。);Smile to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will smile to you.从英文美句中习得,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阅读广告英语。广告英语是最浅白,最动人的英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绝对不能将其自所滋生成长的社会文化中抽离出来进行,美国广告是反映美国社会文化的万花筒。”通过阅读充满生活气息的广告英语,学生语言的视野得到拓宽并提升,写出的句子更有生气更富有感情。

HAVE YOU SEEN THIS CHILD?

MISSING —— Angelica Maria Gandara,born Feb.5,1974. Ht.4′10",Wt.85 lbs. black hair,brown eyes,mole on nose.Last seen in Temple,Texas,July 14,1985. Contac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1-800-843-5678.

第三,感受英文歌曲、路标和影片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中选择一些歌词清晰,难易程度恰当的英文经典歌曲,设置听歌填词(Gap fill songs)、歌词排列(Mixed-up lines)等教学活动,从歌曲抒情的旋律中感悟英语的美;通过欣赏经典影片片段,感受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语言;给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英文路标,学生课后会主动地去留意自己身边的英文路标。通过发掘英语的美, 唤起学生对英语的喜爱,而这种喜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接受灌输转变为主动去发现,从而更加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第四,培养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初衷是因为有趣。“不想看的书即使花上好几个小时去读,书上的内容也绝不会进入到大脑里。倒不如去看想看的书,选择感兴趣的报道,这样对英语学习更有帮助。”让学生在课外读感兴趣的英语读物,不规定必须读哪本书,读多少字,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帮助学生成长。学生读完某个章节后,乐于把自己的感受、收获展示给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阅读感兴趣的内容,分享交流,培养兴趣点,再次主动阅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互动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一是设置真实的情景任务。设置的任务要贴近生活。比如:Talking about canteen menu,likes and dislikes.涉及如何正确翻译中文菜谱,学生会在课外问教师或上网查找相关信息,从网上下载相关图片,说说制作方法,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语言要在生活中学习,自己需要才使用是最不容易忘记的,学了但是不会使用第二次的句子绝对不会成为自己的,练习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比重复背诵固定的句子更为重要。

二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手,多给学生创造发言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大班额的班级,按4-6人分组,班内小组太多,不便于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所以,对于大班额的班级,一般先把学生分成大组,再在大组内分小组。”难度适中的课堂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可以减缓学困生的焦虑心理,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练习机会,学困生在小组里能及时得到帮助,同时优生通过帮助学困生,知识又得到巩固。例如课文段落表演。I am 5'9''. During my college orientation week,a serious looking woman went up to me,and without smiling,said,“Youre tall.I need you.”She handed me a flier,turned and walked away.学生分小组阅读→根据段落内容在小组内表演→教师巡回指导→小组展示→评价。通过表演,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a serious looking,without smiling是什么表情,如何用动作表现go up to sb.,hand sb. sth .,turn and walk away。

三是游戏竞赛。“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一些英语教师采用了TPR(‘全身反应法),并发动学生进行情景表演;但有60%的教师课堂上除了领读单词,句子,提问学生以外,好像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招数了。”中国的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并不很高,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游戏竞赛,营造有趣、融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习者轻松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表1、表2、表3。

四是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学习成就感。“教师的精彩不是真正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要让学生拥有精彩,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精彩。”

展示可分为课前五分钟英语美的展示(歌曲演唱、一个有趣的路标等)、小组课堂活动展示(英语口语情景对话展示、影片片段角色扮演、讲评测验及练习擂台赛等),每个单元的主题展示(教师给每个主题一个大致的方向和结构,小组课后讨论,分工合作,搜索资料,筛选集成信息,制作成课件,课堂上展示陈述,回答教师同学的疑问。)阅读展示、期末英语节目表演会等。通过展示成果,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评价方式

1.注重描述性评价。适度的称赞可以使学生心情愉快,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现在的英语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Good job./ Well done.等评价性的夸奖。“评价性的夸奖:‘太棒了‘很好‘好极了‘你的歌唱得很好。描述性夸奖‘你演女王演得逼真极了。你站得又高又直,做那个长篇演讲时,你的声音震撼了整个礼堂。不要评价,要用奖赏的口吻描述你的所见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听到描述性评价方式后更有成就感,这种方式更具体,更能帮助学生成长。

2.欣赏学生的表现。语言的作用非常明显,既能给人鼓励,也能让人泄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病不必凡错必纠,如果教师总是扮演‘警察‘医生‘法官这样的角色,学生就会‘躲避。久而久之,为了准确性,就失去了流畅性。如果学生犯的是surface error(表层错误),对交际意义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就不扣分。如果犯的是 content error(内容错误),使交际行为产生歧义或导致对话双方无法正常沟通,才相应扣分。”学生发音不准,但能听懂即可;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没达到教师的期望值,但努力即可。教师经常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表现,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更加靠近,学生会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3.自评、他评、教师评。在学生成果展示部分增加自评和他评,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以下是一个小组的自评:“这次单元课件展示,我们收集的材料比较单一,中外对比不明显,课件制作比较朴实,不过我们也有比较好的一点,在老师和同学提问时,组员能积极回答,并说到了点子上。希望通过这次任务总结经验,下次会做得更好。”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充分体验学习过程的愉悦。而教师通过表扬好的方面,指导并促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给其他学生以激励和示范,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结语

改善英语课堂的消极沉默现象,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着想,从传统的“重教”走向“重学”,从“传授”走向“自主”,注重学生课堂活动、小组作业、成果展示过程中的表现,学生能够把学习的注意力转向学习过程,更积极地投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去。以学定教,教师乐学、会学,学生才能乐学、会学,教师才能乐教,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外语还可以这样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闫德明.如何形成教学风格——名师典型案例的多维解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张伯权.看美国广告学英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5]李传健.请跟我来——怎样开展课堂教学改革[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6]Adele Faber and Elaine Mazlish.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China City Press,2007

[7]Jane Willis,Dave Willi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8]李昌烈.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英语[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课堂沉默现象 第6篇

一、学生课堂沉默分析

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这种沉默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积极的, 是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正常反应;另外一种则是消极的, 是学生对课堂活动不主动, 不积极。导致目前高职英语课堂这种消极沉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也有来自教师的客观因素。

1.学生的主观因素

(1) 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词汇量不足, 听和说的语言沟通能力较弱

在经过了初中和高中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 大部分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写作以及翻译的能力, 但听和说的交际能力却比较薄弱, 至使“高分低能”和“哑巴英语”现象较为普遍。尤其, 来自于三校生 (即中专, 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 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词汇量甚至不足1500个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掌握3400个) 。词汇量的匮乏, 使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老师和其他同学在说什么, 甚至个别学生根本听不懂老师的指令是什么, 就更不用说用英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只能保持沉默。

(2)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 淡化了口语交流的能力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 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对各类考试。而我国各类英语考试对口语重视明显不足。学生只要多背单词, 多做各类语法题、阅读理解题、多背范文, 就能通过很多英语考试。久而久之, 部分学生已经忽视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本身的功能。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考试取得高分, 以达到升学或获取各类资格证书的目的。他们对用英语交流根本就不感兴趣。久而久之, 也就丧失了口语交流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上就只能沉默不语了。

(3) 学生发音不够标准, 对参加课堂活动缺乏自信心

受到区域的影响, 部分偏远地区的学生语音、语调不够标准, 有的学生说的英语还带有很浓的中国地方口音, 这使他们对参加课堂活动缺乏自信心。他们害怕其他同学笑话自己, 瞧不起自己, 产生了自卑心理, 所以在课堂上他们干脆就选择了沉默。

2.教师的客观因素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 教师的教学方法, 课堂活动的选择等方面也是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主要原因。

(1)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得当

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为了追求较高的应试通过率, 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目前, 很多高职英语课堂仍然还没有改变中小学时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此外,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往往教师提出问题后, 为了节省时间而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时甚至是自问自答, 致使课堂提高只走形式, 根本无法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这种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也剥夺了学生的参与能力, 成为了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障碍。

(2) 教学活动设计偏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教学活动的设计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 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他们设计的课堂活动要么过于简单, 要么过于困难。太简单的活动, 学生会认为太幼稚, 太没有挑战性, 而不愿参与;而相反如果活动太难或太复杂, 学生经过苦思瞑想后, 还是不太理解, 不知道怎么做, 时间长了学生对活动就失去了兴趣, 所以他们干脆放弃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 部分老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些老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认为提问基础不好的学生是浪费时间, 因为问了, 他们也不会;即使回答出来, 他们也需要好长一段时间考虑。另外, 被提问的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来, 还会影响到对自己的教学评价。所以为了节省有限的课堂时间, 有的老师索性就根本不提问这部分学生了, 而只提问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久而久之, 基础不好的学生会越来越差, 在课堂上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学生课堂沉默对策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好之”、“乐之”, 他们才能有强烈的未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力, 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愿意主动地去接近、去探究。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学习的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可见, 就英语学习来说, 是否有兴趣是影响英语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猜谜、幽默法, 口语对话、破译成语等多种教学方式,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参与课堂, 乐于参与课堂, 善于参与课堂, 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从而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 最终帮助学生把学习引上求知之路。

2.因材实教,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

我们的被教育者“没有差生, 只有特别的学生”。毫无疑问, 没有一无是处的学生, 教育要尊重差异, 实行个性化教学。同时, 根据Krashen的输入理论, 只有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挑战性,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 接受能力也不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因材实教。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对他们实施教育责任和关怀, 更需要为他们创设在交往语境中积极感受自我的机会, 满足其自尊需要, 使之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增强他们的自信, 帮助他们实现成功的欲望,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除了在课堂上关注他们, 课后提高也是关键。要随时随地对他们进行培养, 比如:见面打个招呼, 用英语开个玩笑, 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尽量缩小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对于程度好的学生, 则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鼓励他们读讲英语故、开展课后英语沙龙、听英语新闻等, 他们可以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会使英语水平产生一个飞跃。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具有多重身份, 他们既是设计者、组织者又是鼓励者和评价者。所以, 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外, 还应设计好整体目标。要完成整体目标, 还需要集体配合或体现协作精神的活动。比如: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开展教学, 题目的选择应该是他们熟悉的, 喜欢的内容。让他们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特点。合作精神是英语学习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合作性学习,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还可以增强课堂的凝聚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频繁交流,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从而获得交际的乐趣。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小组对话、小组讨论、小组表演等。合作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感染着学生。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心里教授埃莱妮·哈特菲尔德经研究发现, 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 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人身上感染给另一个人, 这种感染速度之快, 甚至超过一眨眼的功夫。要想使学生打破沉默, 教师应以身作则, 用饱满的热情, 生动的语言来带动学生。比如:讲话时要声情并茂, 语言要阴阳顿挫, 读文章和单词时要大声诵读, 并用微笑面对学生。教师的情绪会在瞬间感染学生, 使沉默的气氛不挥即散。

另外, 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是重要因素, 高职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和应用双向技能, 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 走出学校, 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只有高水平的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言谈自如,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 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4.改革教学模式, 把实际应用放到首位

我校英语专业在教学模式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了原来书本教学的模式, 把场景教学纳入课堂。高职英语是要培养既有较高英语水平又有专业特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生的需求是“要贴近生活, 应对将来的就业”。我们把将来可能遇到的场景, 提前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具体做法是将原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 按不同的内容摘录出来, 做成课件, 给学生播放, 先让学生翻译, 再让自己进入角色进行效仿和发挥。这些场景有求职、职场交际、商场购物、生活用语等。播放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 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等片段, 学生对这些场景很感兴趣, 提高了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获取了知识, 提高了英语水平,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英语课堂沉默既有内在因素, 又有外在因素。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打破沉默, 为学生创建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外语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和交际的平台, 为将来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Scepansky, J.A., &Bjornsen, C.A.Educational.orientation, NEO PI-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lans for graduate school.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3, 37.

[2]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 1982.

从记忆的角度看学生课堂沉默现象 第7篇

一记忆

众所周知, 母语 (尤其是母语的听说) 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的。学校所提供的课堂教学主要在于提高, 完善母语进一步的使用。现实中, 英语在我国是作为外语而非第二语言来教和学, 因而缺乏真正意义上语言环境的有利支持。特别是在英语学习阶段, 学生在课外使用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多的外语教和学的环境都是“人造的”。要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高效并非易事。为达到这一目的, 除了英语教师的授课策略, 英语学习的主体, 学生大量的有意识, 主动, 积极的记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 学习者的记忆与整个英语学习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达到有效记忆, 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曾经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经验包括对万物的感知, 问题的思考, 情绪感受以及行为动作。这些经验都以映像的形式贮藏在人脑中。在需要的时候, 这种映像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因此, 记忆可以把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联系成一个整体, 这样, 人们就可以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通过各种思维活动认识事物内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 可以说,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记忆还被当做是一种单一的东西。随着科研的发展, 人们渐渐发现记忆至少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能长时间记住的, 一种则是很快就会忘记的。目前,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记忆有三种类型: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语言的教, 学过程中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一)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又被称工作记忆, 它类似一座加工厂。当外部信息通过感觉通道 (视, 听, 嗅, 尝, 触) 进入短时记忆中, 信息就会被加工。加工的结果是一部分信息被学习者抛弃 (有意识, 无意识的遗忘) , 一部分信息进入学习者的长时记忆。换言之, 短时记忆是数据筛查, 接收, 编译, 整合中心, 即意义形成的地方。陈贤纯 (1998:P:92-97) 认为短时记忆具有时间短, 容量小, 听觉优势和开放性四种特征。实验表明人的短时记忆一般保持1530秒,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无关联的字母或汉字。由于短时记忆是信息的加工厂, 它具有开放性, 所以短时记忆会不断放弃旧的信息接受新的信息。如果辅之以复述,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就会被保留下来并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因此, 短时记忆中信息的加工必须是以长时记忆为基础。

(二)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它接收, 存储来自短时记忆的经过加工的所有信息。在这个信息库中保存着我们所掌握的所有知识。但长时记忆常常处于我们的潜意识中, 只有当它被激活且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我们才感受到它的存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和短时记忆中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信息需要逐步向大脑皮层的各部位传递, 这要有一个较长的巩固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之后记忆的固定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长时记忆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识记, 保持, 回忆和再认。识记是接受刺激, 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对学语言的人而言, 有声识记比无声识记效果好, 二者相结合效果最佳。有意识识记比无意识识记效果好;保持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具象的信息比抽象的信息保持水平高, 提取频率越高, 保持水平越高;回忆是指想起所保持的信息;再认是指记忆中的信息再次出现时能够想起它上一次的内容。回忆和再认均是对记忆中的信息的提取, 但前者比后者难。回忆是对记忆中信息的一种积极, 主动的提取。再认则是对信息的被动, 消极的提取。课堂上学生面对教师的问题做出反应就是学生对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积极提取即对所学知识的回忆, 而课后练习则是对过去知识经验的再认。这个理论就让我们不难理解学生问什么宁愿做题而不愿回答问题了。

二记忆, 遗忘与复习

遗忘是记忆的对立面。记住了就没忘记, 忘记了就没记住。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材料无法回忆或再认, 或者是错误的回忆, 再认。我们的记忆面临最大的挑战是遗忘。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证明记忆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呈现负加速形。遗忘曲线图同时也证明了在信息输入后学习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复习, 随后可逐渐拉大复习间的时间间隔。

从遗忘进程的规律我们应该得到启示, 防止遗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习。如果不及时复习, 在较短时间内许多内容就会被忘记, 再去复习就是事倍功半, 反之, 就是事半功倍。同时, 心理学家还认为信息的提取与其出现的频率, 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取次数少, 提取量少, 提取强度弱的信息所需时间会更多, 反之亦然。也就是说, 学习者为了能够很快回忆起过去的知识经验, 并将其与现在的知识经验联为一个整体, 就必须经常, 反复进行复习。

三打破课堂沉默, 从基础抓起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记忆过程。教师的授课是对学生的信息输入。学生听课是对输入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进行选择, 编译, 整合等一系列加工, 之后将加工, 过滤的信息送入长时记忆储存, 以备需要时 (回答问题或考试) 进行信息的提取或输出。具体地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听, 读工作是信息的输入, 加工和存储的过程;说和写的工作则是信息的提取或输出过程。在英语课堂上, 学生保持沉默既不是听不懂教师的问题 (老师不断重复, 放慢语速) , 更不是因为学生性格内向, 更大的程度上是不知如何用英语来正确, 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即便是有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其表述往往是乏善可陈, 少有亮点可言。我们的学生从小学, 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所积累的经验知识难道就是三言两语或是“Yes or No”?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沉默情况更多地表明学生不是没有相关的英语知识, 而是他们无法快速, 有效, 流畅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所学过的有关英语信息。这一点恰恰是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存在着信息不断存贮和提取的复杂的双向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作用, 不可或缺。而由于主, 客观的因素, 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间将二者割裂。通常情况下, 我们只强调了给学生源源不断地输入英语信息, 却忽略了有多少信息被学生接收, 有多少信息被学生储存在记忆中, 又有多少信息被学生提取出来用于实践当中。结果自然造成事倍功半。教师抱怨自己是在浪费口水, 而学生面对教师的问题沉默不语。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的信息提取, 从而使学生能流利使用大脑中贮备的所有有关英语的信息, 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应该成为各位英语教师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成功与否与信息提取的频率, 强度存在正比关系。记忆最大的天敌是遗忘, 而复习是防止遗忘, 提高信息提取频率和强度行之有效的最佳方式。众所周知, 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都会及时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复习。然而在我们日常的公共英语教, 学活动中, 复习常被忽略到可有可无的地步。对教师而言, 一方面由于教学日程的安排, 他们无暇顾及对所授内容的回顾或对旧的知识仅仅是“蜻蜓点水”;另一方面, 许多教师都存有一种误识, 即复习是学生课后自己的事, 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教授新内容, 因此, 一般采取单元测试象征性检查一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已。就学生而言, 英语不是自己的兴趣或专业, 复习即是考前两三天的突击熬夜。殊不知, 就是在这种错误的心态作祟下, 我们的英语教, 学成果前功尽弃。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只是这种后果之冰山一角。

记忆与外语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概括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记忆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后, 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样, 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来培养, 完善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快速, 高效的提取。“温故而知新”,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把对旧知识的复习也提到教学日程中会对教, 学效果有极大的帮助。笔者更希望本文能为同行在如何打破英语课堂上学生沉默现象增加一些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司马贺:《人类的认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 .朱滢, 启动效应——无意识的记忆《当代心理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现象探析 第8篇

一、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

1. 历史传统

我国历史悠久, 一些传统观念、习俗也被相应地沿袭下来, 造成学生不愿意表现自己, 深怕“多言”使自己陷入四面楚歌、众矢之的的困境。还有一些家长经常教导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 少说话多干实事, 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行, 其他方面不要管。种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导致学生不愿意表现自己, 安于沉默。

2. 身心特点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其中一个显著的心理表征就是易于自卑。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己, 往往凭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假如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因回答问题不很准确遭到了老师的批评, 该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如此再三, 他就很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力感, 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时候也就会更多。

3. 性格差异

学习者的性格对其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强调英语的交际性, 这无疑是对学习者性格的一个挑战。有研究发现, 性格外向的学习者比内向的、焦虑的学习者更可能参与口语交流。内向型性格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较大障碍。在英语课堂上, 内向型学生总是感觉高度紧张, 害怕出错, 因此, 他们尽量保持沉默。

4. 态度问题

中国英语学习者长期以来语言学习环境比较单调, 主要以课堂为主。因此, 学生偏重阅读而轻口语。同时, 口语测试在中学阶段并非强制性要求学生通过, 这就给学生学习英语造成一种错觉:反正口语测试几乎人人能过, 不练不学也罢, 不影响自己的学业。所以, 态度始终没有改变, 导致英语课有时成了“哑巴课”。于是, 缺乏成就感的英语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日趋淡化, 上课保持沉默成为必然。

5. 课堂习惯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是这样进行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得认真条理, 学生在下面认真地倾听、默默地记笔记, 对教师的提问, 学生多是被动回答, 很少说出自己的体验、想法或主动发问。时间长了, 在学生潜意识里便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上课, 学会了“应有”的课堂行为, 也养成了“沉默”的课堂规矩, 在课堂上保持沉默早已成为他们上课的习惯。

6. 学习策略

学习者缺乏正确的态度, 相应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策略。观察发现, 很多学生为了准备中、高考, 整天抱着单词书背诵, 上课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这种单一的策略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辛辛苦苦学习很长时间, 最终只是勉强通过考试。也因为此, 他们愈发不愿张口说话。

7. 班级规模

班级规模是影响学生课堂沉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班级规模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 从而影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讨论难以展开, 也就难以形成一种和谐的、宽松的、愉快的课堂氛围, 过大的班级规模似乎必然地导致了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沉默。

8. 话语失当

首先, 师生间的教学交流和对话需要一定的节奏和间隔。倘若教师教学节奏过快, 信息量太大,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 对学生思维程度要求过高, 学生在仓促间可能无法跟进, 就会出现茫然无措的沉寂状态。其次, 在教学话轮的转换过程中, 如果教师教学话题的内容前后关联性不强, 教学时间中断太长, 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密, 逻辑跳跃性过大, 脱离学生生活世界, 也会出现课堂的沉寂。第三, 还与教师的提问本身有关。有时教师的问题太难, 而学生对相关的话题却知之甚少;或教师的提问又太简单, 学生没有兴趣回答, 都会导致学生的沉默。

二、沉默现象的解决办法

1.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明白, 英语学习不是为了通过考试, 而是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途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国际交流更加频繁而多样化, 掌握英语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对英语学习的消极态度, 鼓励他们在课上大胆发言, 以培养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要想让学生在通过考试之后仍然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教师就应培养学生对英语及其文化的真正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表观点后, 多用“I really appreciate it.”“That sounds reasonable.”“I agree with you...”等平等的语气鼓励学生说下去。这样, 学生就能有更强的学习动力, 并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同时, 教师还需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成功的学习导致更强的动机, 这又会带来更大的成功。

3. 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策略

教师应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去学习英语。具体到打破课堂沉默, 即口语表达方面, 交际策略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在课堂上, 教师在鼓励学生开口说话时, 不应期望每个学生都流利地表达观点, 而应使其认识到勇敢地表达观点、并尽可能准确而流利地表达观点的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一些策略, 如讲话中停顿的填补策略, 使用Small Word促进口语流利性策略等。

4. 教授学生保持话轮的技巧

训练学生熟练地使用一些迟疑用语, 例如:Yes, fine, good, I see, that’s right, well, actually等。在听话的过程中适时地发出反馈项目, 让说话者知道其传递的信息已被接收, 以便拖延时间进行思索来克服沉默, 使交流得以继续进行。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把这些用语集中到一起教给学生。如在放录音或录像时, 要求学生注意本族语人是如何使用这些用语的, 并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实际运用。

5. 共创家校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一方面是教室的布置, 另一方面则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其次, 学校还应开发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 寻求家校合作。教师可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 充分利用家庭的一些有效教育资源, 共同培育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

6. 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 以各种形式在课上或课后与学生沟通, 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并反馈到教学中, 做到因人施教, 分层施教。鼓励外向型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多注意内向型学生, 并妥善平衡两种性格学生的关系, 力求避免造成两极分化。给内向型学生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鼓励和表扬, 引导外向型学生帮助内向型学生。这样, 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感情、对课堂产生感情, 主动融入课堂讨论, 主动答问。

7. 培养愉悦的学习氛围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快快乐乐地学习知识。同时, 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用“蹲下来”的方式, 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的、健康的发展。相信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沉默会远离他们。

8. 善用鼓励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 根据水平较低的学生特点, 不对他们进行横向的互相比较, 而是进行纵向的单个比较。当他们有了进步,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 教师也要对他们发出鼓励、表扬、赞叹的信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不应歧视, 相反地, 更应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用亲切的、鼓励的语言, 用放大镜的形式夸大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

总之, 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调整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 努力创造一个有序的、宽松的、有趣的课堂环境, 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各项活动, 大胆开口, 说出自己的见解, 发挥自己的水平, 展现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课堂沉默现象 第9篇

一、研究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 做如下假设:高职大学生数学课堂上的沉默可能是过去和现在学习环境所形成的课堂学习习惯的表现, 不是学生本身固有的惰性所导致的结果;高职大学生对课堂参与持积极态度;高职数学课堂沉默现象是可以改变的。

(一) 问卷设计

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样本证明研究假设, 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 问卷设计分表现沉默课堂的心理或情感因素、学习经历、学习期望等三部分设计了22个问题 (见表1) 。问卷计分采用莱克特六级计分制 (Likert-scale) , 答案1、2、3、4、5、6从低到高表示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

(二) 调查对象

从湖南四所高职院校学生和数学教师中采样, 发放试卷1 500份, 共收回1 124份有效问卷, 其中教师答卷42份, 学生答卷1 082份。学生组和教师组的基本信息见表2和表3。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问卷数据通过SPSS 10.0描述性统计, 分别计算出学生和教师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得到分析结果 (见表4) 。

(一) 总体分析

首先, 表4标准差数据反映出学生组内和教师组内对课堂沉默现象看法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学生问卷的标准差在0.97到1.63的范围内, 其中22题中有18题的标准差在0.97至1.35之间, 表明学生的问卷答案有较高的一致性。教师问卷的标准差在1.01到1.61的范围内, 其中22项中也有18项的标准差在1.01至1.35之间, 表明教师的问卷答案也有一定的一致性。而个别教师看过相关文献, 对沉默现象研究有所了解, 可能因此降低了教师对课堂沉默现象看法的一致性。

其次, 表4平均数数据表明学生组和教师组之间对课堂沉默现象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每一题而言, 如果P (sig) >0.05, 则方差相等, 就取方差齐性显著性检验中相应的双侧P值上值;如果P (sig) <0.05, 则方差不齐, 就取方差齐性显著性检验中相应的双侧P值下值。这样在所有的22题中, 有14题 (即64%) 是双侧P值小于0.05 (见表4) , 这表明学生组和教师组对课堂沉默现象的看法具有显著的差异, 即对于课堂沉默现象学生和教师的看法不同。即学生不理解教师用心良苦的教学活动安排, 而教师把学生课堂的沉默行为归因为学生前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不可改变的惰性。

(二) 具体分析

首先, 从问卷第8-12题的平均值数据来看, 几乎所有的平均值都在3.5 (3.5是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表示程度的1至6的六个数平均值) 之上, 这说明学生和教师对于这些课堂应有的积极参与行为表示不太同意, 换言之, 课堂沉默现象确实很普遍。学生不提问 (第9题) , 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10题) , 对他人的观点全盘接受 (第11、12题) 。然而, 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第8题) 这一项, 学生和教师的平均值分别是2.98和2.76 (均小于3.5) 。这表明尽管沉默现象很普遍, 但是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学生当前的课堂行为还是属于比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 这一研究数据引发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积极的课堂参与。在高职数学课堂的学习环境中, 积极的课堂参与似乎除了活跃的课堂参与之外, 还应包括安静的关注。即学生和教师都认为默默地关注课堂上进行的活动和关注所需学的内容也是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其次, 在第1-7题所有沉默原因中平均值最小即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往的学习习惯和经历 (第7题) 。这种行为表现在课堂上对教师的尊敬、服从, 高职大学生沉默被动的课堂学习习惯一直被认为是学生以前所受传统教育 (第1题) 所造成的惰性, 认为不可改变, 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纷纷采用单向的讲座式的教学方法, 如定义的讲解、公式定理的论证。这种行为表现出对教师的尊敬、服从等, 而这种学习态度又直接造就了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经历。然而, 尊重教师并不就是对其顺从和不敢提问。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了“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样的观点, 而且汉语中“学问”一词本身就由“学”和“问”两部分组成, 可见, 高职数学课堂上的沉默更可能是单向的讲座式教学方法所形成的课堂学习习惯, 而不太可能是学生惰性所导致的结果。第2题和第4题是心理因素, 这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满意和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也是导致课堂沉默的原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既要考虑任务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又要考虑各个水平层次学生现有的语言组织能力等的困难。其他心理因素如焦虑、个性、学习动机 (第6、5、3题) 也有可能源自于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 比如课堂上教师更倾向于批评学生而不是表扬学生。

再次,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期望这部分数据的平均值基本在3.5以下说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和期望是较积极的。表现在学生意识到数学能力的重要性 (第14、16、13、17题) , 意识到了解课堂活动目的的重要性 (第19题) 。学生短期的数学学习动机特别是数学工具性学习动机较强 (第15、21、22题) 。在这一部分学生组和教师组平均数最小的是第20题, 他们都认为轻松的课堂气氛对数学学习很重要。这至少可以说明学生想积极地参与, 而目前的课堂气氛不够轻松。另外, 学生认为“老师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第18题) 也正好说明学生对教师依赖较大, 不够自信, 或者说课堂气氛不够轻松。这在很大程度上, 促成了学习者的课堂沉默和不参与。教师的作用和权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被夸大了, 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

三、结论及对策

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 高职大学生数学课堂沉默现象较普遍, 学生和教师对此都认同, 但是学生和教师对课堂沉默现象的看法又有一定差异性。这说明学生不了解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的目的, 而教师也不甚了解学生课堂被动的原因,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促成了课堂沉默现象的长期存在。

其次, 高职大学生以往的学习习惯和经历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沉默原因, 并且这种学习经历是在长期讲座式单方向的教学模式中形成的。研究发现高职大学生和教师对积极的课堂参与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在他们看来, 积极的课堂参与除了活跃的课堂参与之外, 还包括安静的关注。即学生可以通过默默地关注课堂上进行的活动和关注所需学的内容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换言之,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沉默更可能是他们过去和现在所处学习环境所形成的课堂学习习惯的表现, 而不是学生本身固有的惰性所导致的结果。

再次, 尽管课堂沉默现象存在, 本研究发现学生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要求。如果课堂气氛鼓励的情况下, 他们会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的。

综上所述, 如果课堂学习环境和数学教学模式能得以改变,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能得以激发, 同时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高职大学生数学课堂沉默现象应该能够得以改变。这一结论可以为今后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博.高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30) .

[2]顾沈靖.从认识论角度谈高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3]蔡立锋.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管理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9) .

[4]刘雨.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背后的社会控制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2.

[5]钮红霞.高职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6]叶立军, 彭金萍.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17) .

[7]熊晟欣.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探讨[J].职教论坛, 2013 (20) .

课堂沉默现象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1 课堂沉默现象

课堂沉默现象在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比较普遍(高桂玲,2008),具体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冷漠。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使得教学过程无法顺利有序地进行,不但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进度,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教学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来探究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的具体原因。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221名大一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随机挑选了5名学生进行个人访谈。同时笔者也邀请了3名在职英语教师进行个人访谈,并对其所任教的班级进行课堂观察。

从问卷中可以得知,65.6%的学生有主动发言的愿望,但同时,81.9%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在英语课发言,由此得知,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有过主动发言的愿望,但在课堂上并不会主动发言,经常性地保持沉默。在对学生进行个人访谈时,学生们都坦言,在英语课上曾经尝试发言,但是难以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因此只能一贯地保持沉默。在与3名同事的访谈中也均提到,在英语课上的沉默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这与笔者进行课堂观察的结果一致。

3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原因分析

3.1 造成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外因

3.1.1 母语环境的影响

许多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表明,语言环境影响英语口语水平(Hyland, 2002)。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缺少利于英语口语学习和发展的语言环境。以笔者任教的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多数学生来自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从来没有接触过外教,也从来没有与英语母语者交流过。这些学生在母语环境学习第二种语言,缺少了真实的交际语境去与本族语者交流,可能造成英语口语水平不高,因而无法在课堂上流利地表达。

3.1.2 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习惯了以应试为导向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在英语口语学习方面尚未树立明确目标。以大学英语B级为例,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要求过级,但口语能力测试是选考科目。有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到,口语方面的考试没有强制性,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把精力花在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来应付传统的英语水平测试。同时,由于班级规模和教学设备的限制,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练习的时间较少,所以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进步得很缓慢。

3.1.3 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传统模式的英语教学方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许多英语老师还采用“教师中心法”组织教学活动,注重语言知识和传授口语习得的学习方法,而忽略了实践,这就使英语口语教学和学生实际口语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了巨大的鸿沟。这样单一、沉闷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学生们在访谈中提到,老师偏向于采取传统的PPP(展示-练习-实践)教学法 ,课堂上的口语练习模式通常为“大声朗读对话,练习对话,编演对话”。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态度非常冷淡,而这种沉默冷淡以消极的方式影响着课堂上的英语口语教学。

3.1.4 教师的态度

教师在课堂上对口语错误的态度会影响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事实上,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会立即纠正学生的口误,认为及时纠错有利于英语水平提高。但在访谈中,访谈学生都提到他们非常害怕在课堂上犯错,因为他们害怕老师会马上纠正他们的错误,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因此受到打击。这样以后,学生就更不敢在课堂上发言。

3.2 造成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内因

3.2.1 学习者的动机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学习者动机被认为是一个引起二语习得效果差异的因素,尤其在目标语的口语习得方面。这就解释了,拥有较强学习动机的二语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大的进步,二语水平也更高。从访谈中可以得知,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沉默是因为缺少学习动机。显然,他们没有强烈的英语学习愿望也没有努力学习,他们只是被老师、教学大纲、学校和社会“逼迫着”学习英语,说起大学英语这门课程,部分学生提及“学得很枯燥”“没有必要学”。

基于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基本理论模式,语言习得动机包括两种,一是综合性动机,另一个是工具性动机(Gardner, Lambert,1972)。综合性动机是指具有融入其他群体活动和文化氛围的愿望。这可以理解为,具有综合性动机的二语学习者学习口语是为了和母语者更好地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目标语的文化。但是从访谈中可以观察到,高职院校的学生缺少综合性动机。学生在采访中抱怨称,他们几乎没有可能和母语者对话,对英语口语学习倾向于持负面态度,最后就演变成为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不想学—学不会—更不想学”。而另一方面,工具性动机指这种具有功利性目的,比如学习者学习英语是想通过某个重要考试,找一份好工作或者在工作中得到晋升。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背景下,很多英语学习者都具有工具性动机,他们学习是为了通过考试和找一份好工作。不过,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认为他们的专业和英语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很弱,更不用说要达到口语流利和准确的水平。

3.2.2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二语学习者

访谈中提到,学生们在课堂上总是非常犹豫地开口说英语,因为他们不想自己太突出,也害怕说错了会没“面子”。很多二语研究者把这种课堂表现归结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特质。在香港曾经做过一项调查,Tsui(1996)发现超过70%的从事外语教学的外籍老师描述本土学生的共同点为:被动、安静、害羞和不愿意讲英语。在笔者的经验和课堂观察中也遇到相同的情况,学生怕自己的意见和其他人不一样,所以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表明个人立场和观点。学生在访问中提到“我害怕犯错”“我害怕说错了丢脸”,可以推断出,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避免出错,都是因為他们要保持自我形象。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们在课堂上沉默不语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英语口语缺乏自信和害怕犯错。

3.2.3 英语学习焦虑

此外,二语学家认为焦虑也是影响二语者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Bailey(1983) 认为,“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渴望超越其他学生”很大可能会给学习者造成学习焦虑,高度焦虑甚至还会对语言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受访学生表示,他们在需要说英语的时候会感到焦虑,以至于哑口无言,有想法却无法有效组织语言表达出来,长此以往,学生越发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产生更强的焦虑情绪,进一步限制了语言习得。因此,高度的二语学习焦虑成为了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之一。

4 改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本文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分析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发现引起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有外因包括母语环境影响、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内因包括缺少学习动机、受传统文化影响和二语学习焦虑。根据上述原因,本文尝试性地提出若干改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对策。

首先,教师需要在英语课堂上转变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而并非仅是个授课者。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运用、实践所学知识。另外教师应在英语课堂上多运用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减轻英语学习焦虑。研究表明,易于焦虑的学生通常以沉默来避免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尴尬和批评(Tsui,1996)。教师应该正视二语学习者的这种焦虑,要试图了解其原因以及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使焦虑的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获得朋辈的帮助和支持。另外,教师也应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性地表扬学生,从而增强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自信心。

第三,学生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增强综合性学习动机。学生应从根本上认识到增强综合性学习动机对二语学习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应在课堂上配合教师的任务安排,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通过经常参与、深度参与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Bailey K M. Competitiveness and Anxiety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ooking at and

through the Diary Studies[J]. 1983.

[2]Gardner R C, Lambert W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J].

Academic Achievement, 1972, 9(1):316.

[3]Hyland K. Genre: Language, Context, and Literacy.[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2, 22:113-135.

[4]Tsui A. Reticence and Anxiety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Voices from the Language

Classroom, 1996.

[5]高桂玲. 英語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及其对策[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

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现象分析 第11篇

一、沉默的原因

1. 学生在英语学习时的态度和信条

Abraham发现对英语学习的不同信条则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他们以往的初高中学习经验和态度在他们大学学习态度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学生们在一种独白的环境下学习英语, 这大大妨碍了他们的进步。此外, 口语在英语四级考试中并不涉及, 这也导致学生忽视练习口语, 结果他们在课堂交流互动中变得沉默寡言。除此之外,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则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应安静地听老师的话, 所以他们就习惯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并且认为传授知识是老师的责任, 当他们在课堂上分配给一些互动活动时, 如果发现自己的口语并没有多大进步时, 就会认为老师不负责任, 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 感觉自己一无所获。渐渐地, 这种挫败感会使他们对课堂互动不感兴趣, 还很反感, 所以他们沉默。

2. 学习英语的动机

在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观察, 大学生有很强的工具性动机, 即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找份好工作。然而, 工具性动机的影响不会太长, 一旦通过, 他们就会停下学习的脚步。而且研究表明, 由于过级考试未加入口试内容, 有59.6%的学生在课后从不张口讲英语。由于缺乏联系口语的动力,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则保持沉默。有一些学生沉默是由于他们缺少结合性动机, 英语作为必修课较选修课而言, 他们缺少热情和兴趣。还有一些学生起初有很强的学习动机,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 没有进步的经历会削弱学习动机, 结果他们在英语课上变得被动和安静, 扩招后的三表生多数为该种情况的典型例子。

3. 学习英语的状态

焦虑不安会使学习状态紧张, 假使有较高水平的焦虑情绪, 保持沉默似乎是保护恐惧心理和自尊心的最佳选择。学习者相互竞争的本性, 害怕丢面子伤自尊的心理, 掌握的知识不够熟练准确, 考试测验的压力等等都是焦虑的原因。焦虑可以分为积极式和消极式两种, 前者能激励学习者面临难题知难而上, 促使他们竭尽全力去克服这种紧张和焦虑, 而后者则恰恰相反, 它能造成学习者逃避困难去克服紧张心情。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些学生的沉默可能是由这种消极焦虑所造成的。

4.学生的个性品质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外语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外向型性格的人善交际, 健谈, 活泼, 开朗;内向型性格则寡言少语, 不善交际, 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外向型学生比内向型更愿参加口语互动活动, 在涉及到与人际交流相关的语言学习方面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 内向型性格学生通常都是害羞胆怯, 缺乏自信, 更不愿去炫耀展示自己, 一些甚至害怕和他的搭档交流, 当被提问时, 更是害怕得说不出话来。当然这不意味着他们成绩比别人差, 然而内向很可能是课堂沉默的原因。

二、打破课堂沉默的对策

1.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该尽力使那些沉默的学生意识到他们学习外语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过级考试, 而是把它作为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能够讲一口流利英语, 能够成功地使用外语和他人交流, 将成为未来职场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朋友的方式去分享他们的见解看法, 了解他们的心情, 明白他们的心事, 耐心地鼓励支持, 引导他们改变以往的态度和信条。

2.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校中的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较强的工具性动机较弱的结合性动机。考过四级的目标在有限的一段时间内对于知识的获得是有效的, 但一旦目标达到, 这种动机就不起作用了。因此教师需要去帮助学习者形成对所学语言及其民俗文化的个人兴趣和热情, 很高程度的结合性动机会使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热情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也有助于他们对经常被忽视的口语感兴趣。成功感会让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动机, 当然, 同样促进学生会有更大的进步。既然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关键, 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那些沉默的学生, 与学生形成友好的民主的亲密关系, 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克服学习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 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情感上的愉悦氛围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相对放松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加强教学效果。为营造这种氛围, 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一种合作友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去使用有效的交流方法与技巧,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去正确面对情绪上的困难。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同样可以对沉默者给予精神方面的支持, 所以可以试着有意地为营造和谐愉悦的气氛创造条件, 如安排座位或分配协作小组等都可以好好利用, 进行人性化的搭配。此外, 教师适当的肢体语言例如微笑、点头等也可以鼓励胆怯的同学去张口说英语, 当然教师的语言的鼓励和赞扬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还要牢记一个原则:应该保护沉默学生的自尊心, 不要让他们的情感受到伤害。总之, 教师应该想法设法使沉默的学生感觉到安全感、放松感、舒适感和趣味性, 这样, 他们就会在课堂上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

4. 平衡内外向型学生的提问机会

鉴于学生的个性差别, 外向型就会比内向型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有更多的提问轮次。如果一位教师不采取措施去处理这个问题, 内向型的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默, 所以教师在内向外向型学生之间保持提问机会平衡是必要的。尤其对于一些小组协作任务, 教师应该认真地设计任务内容, 然后向学生解释清楚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面对外向型性格学生完全的主导地位, 应该有一定地调节来确保给内向型学生留下一些发言机会, 这样就会鼓舞他们逐渐找机会去发言, 有助于减少班级沉默学生的数量。给予沉默学生更多在班级同学面前展现的机会, 然后给予一定肯定, 表扬他们的表现, 同样也会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参加小组协作活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得我们在英语教学中, 对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重视不够, 往往只重视语言形式, 如语法、词汇等纯语言方面的东西, 而忽视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 忽视了英语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性, 结果多数人的英语都是“哑巴英语”, 这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所以我们要从日常教学做起, 突破传统, 创新新方法, 打破学生的沉默, 真正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40-50.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研究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