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传授范文(精选12篇)
课堂传授 第1篇
高效的数学课堂, 应该是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 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如何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第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嘴动起来, 脑动起来,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去发现知识, 去获得知识,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效率才能高起来. 换句话说, 就是由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应当由学生自主设计、安排, 主体主动参与, 而不能完全由教师安排、设计. 传统的课堂学习完全由教师驾驭, 复习引入、新课讲解、例题示范、巩固练习、总结、作业等过程中,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 没有自己的主动参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必须对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进行重新设计, 为学生主动参与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第二, 要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局面, 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是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但单一的接受学习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应该是一条教育公理.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过程,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研究方法, 也有了成就感、自豪感, 从而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地去学习. 第三, 要改变个体单一学习的局面, 促进师生、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同伴互动, 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场, 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远比单一的师生对话要多. 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 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高效的数学课堂, 应该是教师轻松有效地组织的课堂.一般说来, 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 如热情、同情、信赖、关心等, 都有利于在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情感,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然而, 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 许多教师讲究“师道尊严”, 讲究“师如父母”. 有的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 方法简单粗暴, 语言苛刻, 让学生畏而避之, 没有平等地对待学生. 这样做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 时常给学生的感觉是:缺少一份老师的表扬与鼓励, 多了一份苛刻与挑剔. 由于长期得不到老师的理解与鼓励, 慢慢地使学生在“忍耐”中失去了热情, 渐渐地对学习失去兴趣. 我们说“亲其师, 信其道”, 在课堂上, 教师要积极营造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平台, 真正做到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 实现零距离接触, 沟通无障碍. 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师生彼此互教互学,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组织课堂”呢? 老师要在备课上下工夫.教师要树立新的备课观, 解放思想, 挑战传统, 大胆创新,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 挖掘教材, 创新教材, 利用一切有效资源, 搭建有效的教学平台, 实现多维度备课. 一要备学生. 要备全体学生, 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发展, 注意每名学生的知识储备, 从而在备课中做到“基础知识为主, 能力提高为辅”.这样不但可让基础弱的同学“吃得好”, 也可使基础好的同学“吃得香”. 要备全体学生, 还要注意每名学生的性格特点、情趣爱好等, 实施全景式评价, 既要表扬后进生, 还要肯定、鼓励优秀生. 二要备课程. 就是要整合课程资源, 把优化的课程资源合理地整合到教学设计中, 通过合理整合, 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起来, 使学生动起来, 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要注意新课中出现的旧概念, 以旧知识为源头, 引出新内容, 这样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学到了新知识, 还把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到一块, 便于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 讲授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适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 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 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好, 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 找回自信心, 拥有成就感. 我们还要重视数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 在课堂上, 板书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上也应有所体现, 或突出性质, 或强调图形, 或标注符号, 或分析思路, 各具形态, 各有用意. 有时一段画龙点睛的文字、一个出神入化的图形、一组不同寻常的公式、一条始料未及的思路均有可能使一堂课上得生动、高效. 三要备情境. 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事先做好规划和设计. 要合理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 张扬人性;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要合理创设思维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火花;要合理备活动情境, 提高学习乐趣;要合理备媒体情境, 提供现代学习平台;要合理备生活情境, 创设现实教学情景;要合理备环境情境, 创设最有效的教学情景.
高效的课堂是一个轻松学习的课堂, 是一个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的课堂, 更是一个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斌茹.如何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J].新课程, 2010 (10) .
课堂传授 第2篇
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传授的途径
邵淑萍
目前,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仍属一种“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语法规则和用词规则的详细讲解和词语的机械性操练,而忽视了对所教词句语用规则的传授。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语法条文记了许多,单词也认得不少,但一用英语进行交际,就不尽人意了。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
简单地说,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或称交际意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理解语言的意义并学会表达。众所周知,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的。在具体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当我们想要表达“要他人把房间里的窗户关上”这一交际意义时,英语中至少有以下几种语言形式可供选用:
1)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2)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3)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to close the window?
4)You might close the window.
5) It’s cold in here.
然而,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则要求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就会造成语用上的错误,达不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形式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语言难点(即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上。教师对语言难点的`讲授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和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这一层次上,而对词语和句子在实际运用方面的有关知识则传授得很少。笔者认为,这种脱离相关语用知识来讲授语言形式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例如在教“dog”一词时,如果不适时地介绍一下英美人使用该词的一些情况,学生在运用中就很难体会出“You are a lucky dog.”和“Every dog has its day.”这类句子的褒扬之意。又如在讲授“You’d better do something.”这类句型时,若仅仅局限于从语言形式方面对它进行分析解释,而不从语用的角度来说明它的使用情况,则很难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句型的用法。
2、提高课堂言语交往的质量
课堂言语交往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用语言进行的交际,如课堂指令性话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说和写,以及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评价等。课堂言语交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自7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课堂语言的交往的话语结构、语言特点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推出了不少模式和理论。在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处在理论引进和介绍阶段,不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课堂言语交往对学生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教师式语言由于具有语句较短,语法结构简单,抽象难懂得词少以及发音较清楚等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可理解
课堂传授 第3篇
关键词:知识传授;误区;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137-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艰辛走到今天,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比如,在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好像可以不必太注重知识传授了;在强调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时,似乎可以不管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是否系统了;在倡导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时,好像可以放弃或降低知识教育的质量要求了;在追求学生“个性张扬”和课程的生成性时,似乎可以不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只要完全跟着课堂上发生的情况跑就行了;在讲究学生的自主学习时,好像可以不要教师讲解、不要教师示范、不要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过程进行领导了……显然,这样一系列的理解和做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广大教师思想上的混乱,而在教学思想混乱的状态下,指望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针对以上一系列令人忧虑的倾向,人们有理由发问:“基础知识扎实”这一被世界公认的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经过课程改革是发扬光大了呢,还是像洗澡盆里的那个不幸的孩子在泼脏水时也被泼掉了呢?每门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落实了呢,还是成为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呢?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响起了贬低知识的作用、贬低教师知识传授的作用和价值的声音,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宣扬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等等。笔者认为,其中的许多声音实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误区,倘若不予以纠正,危害极大,在此列举如下并作一一辨析思考:
1误区
1.1误区一:学生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有人提出在知识迅猛增长的今天,掌握知识比起学会学习来说是“次要”的,学会学习比起掌握知识来说是“更重要”的;还有人引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论据来证明不必强调传授知识,只要教会学生学习就可以了。应当承认,掌握某一具体知识的重要性确实比学会学习要小,但是必须清楚学习能力正是而且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掌握知识成为次要的,那么即使再强调学会学习是首要的,也不可能真正学会学习。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他们所承担的功能(职责)中,最基本的还是传授知识,正是在实现传授知识这个基本功能(职责)的基础上,包括教会学习在内的其他功能(职责)才能实现。而且,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其实也是包括在掌握知识中的。
1.2误区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新课程提出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人却走向了另一面,说什么当今学生是非不分、缺乏情商,因此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其实,理论性知识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在对事实、材料进行理论概括时,总要根据一定的哲学原理,总要以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为指导,不然就缺乏进行分析推理的最一般的前提,也就根本无法形成理论。所以任何理论都内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理论的具体内容都是由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率着的。同时科学家在创立科学理论过程中的科学态度以及热爱科学事业的情感也蕴含于科学理论之中,社会人文理论则因其研究对象的特点更直接地包含着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因此,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人们以掌握理论性知识为基础,通过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信念和情感、态度的。在课程中,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课程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必须以传授一定的知识为基础。
1.3误区三: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学者认为,传统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其实,由于人类延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由于个体生命和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获得直接经验。如果人们只凭自己的直接经验而舍弃间接经验,即便在原始社会也是无法生存的。只有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这一间接经验,人类文明才得以传承,社会才得以进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尽管通过自己的活动可以获得一些经验性知识,但是他们不可能单纯依靠自己独立地去掌握理论性知识和书本知识,并使理论性知识与经验性知识、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因此,以传授知识为基本功能的学校便有了存在的必要,而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也便成为一种社会不可或缺的专门职业。
1.4误区四:讲解是知识传授的惟一方式
贬低知识传授的价值与过于简单化地认识知识传授的具体方式有关。人们往往误以为讲解是知识传授的惟一方式,其实传授知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就单纯讲解来说具体方式也很多。教师讲解是一种方式,学生阅读、观听音响资讯(包括上网)是另一种形式的讲解,只不过改由教科书、音响资料、网页的编写者向学生讲解而已。此外,讨论、练习也都是传授知识的方式。不同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考虑所传授内容的需要,考虑教授对象的实际,选择和运用各种传授方式。需要指出,教师讲解并不否定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在教师直接讲解中,也要由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同化或顺应。教师讲解应该通过结合学生的经验,切合学生的需要,巧妙地设置悬念,恰当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饱满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教态,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讲解的严谨逻辑性也会给学生的思维做出示范。这样高水平的讲解,在发挥其高效率、省时间的优势的同时,也是完全能够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的。当然,现实中一些教师往往只顾自己讲解,把学生当成了单纯接受灌输的容器,其讲解无疑是低效、无效,甚至妨碍学生发展、出现负效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1.5误区五:传授知识影响了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
有人认为,传授知识是教育教学上的片面性,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指出,我们必须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首先,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发展,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的,绝不是学生自发的盲目的发展。要实现培养目标中的德育目标,除了专门的思想品德、政治教育活动,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开展自我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隐性课程外,最基本的就是通过传授知识。具备道德认识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也都蕴含于人类知识体系之中。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仅应该使学生认知有关的道理,而且应该也完全可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健康的情感体验、正确的态度和形成科学的观点信念。至于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最基本的前提是对自然和社会、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要有足够的知识,进而对世界最一般的规律有所认识,再进而才能形成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实现培养目标中的智育目标、体育目标、美育目标也主要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
1.6误区六:传授知识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有人认为,传授知识导致了学生被动地学习,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殊不知,创新精神离开了知识基础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创新,首先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也就是以已有的知识为起点。如果不掌握前人积累的书本知识,仅凭人们自然的智慧火花,没有相关知识的支撑,是难以有什么真正创新的,创新的灵感总是产生于对有关知识、经验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的。还有我们要培养的实践能力,绝不是自发形成的那种简单的动动手的能力,绝不是只要参加实践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必须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下,将学习书本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形成。
1.7误区七:传授知识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发展是学生自主的发展,而不是被动的、他主的。有人认为,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单边行动”,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其实,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自己,但是学生的认识不像一般学习者的认识那样是“学习者主体——认识对象客体”这种“二体结构”。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引导,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社会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选择有发展性的基本的知识内容,创设情景,安排步骤,运用方法,对知识进行加工,使学生得以通过发挥主体性而习得和掌握,完成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当然,传授知识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并不是说教师的职责只是传授知识,更不是在认知层面上传授知识。指导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是教师恪尽职守的终极目标,但是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是必须通过传授知识来实现的,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只能沦为自发性,学生的发展就可能背离国家、社会的要求,或者将走不少弯路。
2思考
2.1思考一:我们要贬低知识传授的作用还是改善知识传授的方法
目前中小学在传授知识方面存在急需改革的问题和弊端。这些问题和弊端有的是在新形势下新出现的,更多的是长期以来就存在却又一直未解决好而在新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的。如知识内容选得不够精,更新不够及时,理论和实际结合得不够好,往往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传授不够得法,传授方式不够灵活多样,往往停留在浅表层次而不够深入等等,也就是说没有真正发挥知识的教育作用,没有真正实现知识传授的教育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针对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要求。但是,课程改革要改的是传授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否定知识传授本身。如果经过改革,学校的基本功能不再是传授知识了,传授知识也不再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了,那么学校还有什么必要单独存在呢?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也就会很快地被社会淘汰。这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吗?
2.2思考二:轻视知识和否定知识传授的思潮泛起带来了什么影响
事实上,由于轻视知识和否定知识传授的思潮泛起,造成了教学思想的混乱,已经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脱离知识传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与所学知识无关的事来“哄”学生;对于游戏已不再是其主导性活动的中小学生来说,搞什么“非玩不学”、“不乐不学”,这怎么能培养他们的好学精神呢?我们提倡“乐学”,但谁也改变不了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的现实吧!我们强调兴趣,但总不能只从兴趣出发吧!否则我们的中小学生永远也长不大,而一旦长大就会因为缺乏克服困难的磨炼而生活在无边际的痛苦之中。同时,在有限而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用大量时间、精力去搞与本课无关的活动,难道不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吗?又如,脱离知识内容搞所谓的促进发展,以为只要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就应当由着学生的兴致来,不管本课的知识目标,只要学生能不停地发言就算是达到了学生发展的目的,这样的“发展”不能说一点意义也没有,但很难说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中小学生的智慧固然不可低估,童真童趣固然十分可贵,但他们终究具有未完成性,如果我们不适当地夸大学生对新课程所起的作用,贬低教材的知识系统,满足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自发性,使教学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那么不仅学校知识教育的质量会严重下降,而且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肯定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在不少地方已经屡屡出现课堂宝贵时间的严重浪费,本该在课堂上掌握的东西学生难以扎实掌握,本该由教师在课堂上解决的知识技能问题不得不转交给家长在学生回家后再解决,严重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这样的事实难道我们还能熟视无睹吗?
3结束语
由此可见,学校、教师传授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学校教育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传授知识的功能,教师认真而有效地履行传授知识的职责,才能实现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如果否定了学校传授知识的功能,削弱了教师主导作用下的知识教育,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中、“合作”中尽管也能得到某些方面的发展,但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完全达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不可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最终是无法落实的。
综上所述,道理很明显,正确认识知识传授的作用和价值,坚持以传授知识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学校的基本功能,切实在加强和改革知识传授上狠下工夫,是推进课程改革所必需的。我们真的要改革,就不能在泼脏水时把盆里的孩子也一起泼掉。
We Need to Change Anything: Knowledge Instruction
Itself Knowledge Instruction Method
—— By Current Classroom Instruction Reform in
Certain Erroneous Zones and Ponder
Liu Xiru
Abstract: Presented some in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o make the tendency which one wa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in these tendency actually current classroom instruction reform’s erroneous zone, these tendency and the erroneous zone essence was despises the knowledge and the denial knowledge instruction value, currently speaking had already brought the enormous harm. Our correct choice is not disparages the knowledge instruction the function, but how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instruction the method.
传授真技术 学会真本事 第4篇
二、现销售特效秘方 (可函授) :1、追风舒筋透骨散 (胶囊) :祖传秘方, 治疗36种风症痹病、麻木不仁等症, 九日一疗程, 尤其对一切痛症百治百效。 (内服外用) 2、肠泻停散:对婴幼儿轻中度腹泻, 一小时内生效, 重型腹泻五小时即止 (必须与补液配合) , 慢性腹泻一至三疗程痊愈, 被誉为苏北儿科神药。3、贴肺膏:对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引起的咳嗽、痰多、哮鸣, 不打针、不吃药, 随贴即效。
三、王氏微针点激术是由知名国际中西医骨伤疼痛研究会常务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针刀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特色专科名医专家》大典载入者王大云医师创始发明, 该疗法是一种集合各种流派针刀功能为一体的精微微创松解疗法, 它有机的结合了三维动态解剖学, 以独特的王氏一针疗法为理念, 经二十余万例病人治疗的临床证明, 该疗法绝对安全、准确、可靠, 曾荣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成果进步奖”、“中华医药高新科技贡献功勋金奖”。为满足医学界同仁需求, 现继续面向全国招生。
四、我们的教学形式是精彩的现场演示, 面对面的交流切磋和互动对话, 注重讲解各种疑难病的治疗方法和精辟的操作零点, 并手把手的实地施教, 我们可以在互动中交流, 在交流中学习, 在学习中比较, 在比较中选择。
五、我们的办学宗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您成为一方名医, 使您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经济效益数倍提高。
单位地址:江苏省响水县老舍医院红旗门诊部
联系人:张菊云 赵晓
邮编:224638 联系电话:0515—86751277手机:13815501217
农行帐号:6228481981647196617
邮局帐号:6221883110004602657 (王一)
http://www.zhendao.net/mingyilu/mingyilu.asp?
“微课”与“传授知识” 第5篇
教育界的新花样真不少。核心理念是削弱“教”,强调“学”。于是“教案”改成了“学案”。流行了一阵,又来了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顺序翻转之后,则以预习领先。预习“习”什么?从国外引进了“慕课”,把名校名教授的讲课视频,让学生在家里看,实施个别教育。最近又盛行“微课”。让学生在家里看10分钟以内的一段视频,作为预习内容,然后到学校课堂里合作、讨论,进行“内化”。
说来说去,一连串的教学改革就是要防止教师“满堂灌”。不过,慕课是名人讲课的记录,不也是满堂灌吗?微课虽短,却也是“一灌到底”的。曾听过一堂正弦定理的微课,教师水平高,内容精练,语速极快。听完之后,感觉是“压缩饼干”。对资优生,也许可以吃得下,对于一般的学生,如何吃得消?
于是,疑问就来了。“慕课”和“微课”不是都在传授知识吗?为什么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不受待见,而用视频“传授”就成了香饽饽呢?
关于传授知识,《文汇报》教育记者苏军有一篇时评,题目是为“知识传授”正名(2014年2月21日)。该文指出:眼下有一个在不同场合常遭一些人唾弃的教育行为――“知识传授”。在他们眼里,知识传授成为过去式,成为绊脚石,甚至“落水狗”。一说到创新,就把知识传授树为对立面;一说到时髦的“翻转课堂”,就把知识传授拒之于“行里之外”;一说到未来教学,就把知识传授贬为“老顽固”。
该文说得好:“知识传授是人类文明传承、社会文化传播、教育传递的主要手段,不论科学如何昌明、技术如何进步、工具如何先进,知识传授是人类无法跨越的“门槛”。否认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就像拔自己的头发要上月球一样可笑。
韩愈关于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的名言,永远不会过时。讲课要使用“启发式”的传统需要继承发扬。与此同时,“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要坚决反对,科学合理的现代技术要善于运用。一切都要与时俱进,也要避免矫枉过正。
激发动机 传授策略 第6篇
(一)课标和自主学习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普通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
部分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学好英语,有能力解决学习中的大部分困难;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是很浓,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并不默契,英语学习缺乏科学的策略,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想方设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利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提升意志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养成自我监控习惯,增加有效学习时间,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途径
(一)激发动机,奠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引导他们进行合理归因,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1. 激发兴趣。
(1)以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短文改错专题课上笔者用下面的笑话进行导入。
A: Excuse me, but the seat you’ve taken is my.
B: Yours? Can you prove it?
A: Yes, I put a cup of ice cream on it.
让学生在享受笑话的同时把代词my改成mine,既有趣味性也有知识性。
又如,在教学必修5第一单元阅读课时,笔者结合当时的海地地震及霍乱爆发情况,生动地利用一则带图片的题为“Haiti Cholera Death Toll Tops 900”的新闻导入了新课,效果很好。
此外,笔者还采用了视频导入(如卓别林视频、憨豆先生视频、湄公河视频等)、歌曲导入(如God is a Girl, You are My Sunshine, The Power of Love等)、故事导入(如教师讲自己的故事、学生讲故事等)、魔术导入、游戏导入、绕口令导入等多种课堂导入方式。通过充满趣味的导入,使学生对英语课堂充满期待,从而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
(2)欣赏优美的英语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体会比喻、排比等优美的语言形式,在欣赏优美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模块4第三单元课文时,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比喻句造句:Laughter is the sun that drives winter from the human face. Love is the medicine that cures all kinds of illnesses.
又如,利用优美的小诗学习表语从句和情态动词can用法:
Life can be good.
Life can be bad.
But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So try to make it beautiful.
2. 体验成功。
(1)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成功。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的好作品,加以展示或朗读给其他学生听;把部分习作中的好句合成范文,在注明出处的基础上在全班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给学生公平的获奖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绝大多数学生都想得到奖励、肯定和认可。因此应经常用目标和奖励作为手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当学生达到目标或超过目标时,要及时地给予奖励或者口头鼓励,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取成功的信心。
(二)传授策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 学法指导。每个学期初,教师都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英语学习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如,指导学生通过音标及拼读规则识记单词,而且多记词汇的搭配和例句;善于对各类英语知识进行比较、归类和联想;每
天进行阅读训练,通过阅读学习词汇、巩固语法;设立词汇本,并善于摘记好词和好句;备有工具书,并善于利用工具书;课内外主动进行听力训练,多背诵并默写;及时、定期复习所学的英语知识等。
2. 培养习惯。
(1)培养学生查工具书的习惯。鼓励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词典和语法书,以便随时可以查阅。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去查部分单词的用法,组词造句,慢慢过渡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去查整个单元词汇的用法,组词成句并在全班交流、展示。
(2)培养学生做摘记的习惯。学习英语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并运用英语知识的过程。做摘记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英语知识。教师不但要对学生摘记的数量作明确的要求,如每天10个句子、10个生词,还应对学生摘记的内容、格式作进一步的指导,如摘记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关度、摘记内容与自身水平的适切度、书写是否工整、是否用彩色笔突出重点、是否适当运用中文翻译助学等等。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摘记本,并展出其中的优秀作品,激励学生做得更好。此外,教师还要在早读或晚读课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摘记本上的内容,养成他们自觉复习的习惯,为运用摘记内容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习惯,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的利弊,并设立相应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在不断的强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下面是笔者尝试设立的小组合作规则。
In order to build our group into a warm group, all group members should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obey the group rules:
Be polite and friendly to your partners.
Use English if possible and Chinese if necessary.
Be a polite listener. Learn to listen quietly while others are speaking.
Begin a conversation with “Excuse me” and end with “Thank you”.
三、总结
激发动机、传授策略不失为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乐学”、“想学”;其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小组合作成为课堂的常态,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得到锻练,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此外,在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中,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报纸等工具查找和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资源策略。
如何有效地传授学生隐性知识 第7篇
既然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表达的、非正式的、代表的是个人的能力或对事物的认识与见解、只有通过个人经验才能获取的特点, 这就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拥有丰富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显得相当的重要, 而且, 在给学生传授我们的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显得困难重重。那么, 我们在传授显性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如何将我们个人所具有的隐性知识也传授给学生呢?我认为我们可以根据隐性知识的类型与特点, 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 将它显性化地传授给学生。
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 在传授正常的书本上所描述的显性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能将个人的专业技能、技巧等隐性知识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知会与了解甚至掌握, 不妨把课堂搬到仿真的工作场所或模拟实训室, 通过边讲边演示、再让学生动手实操等方式, 显性化地做给学生看, 以“师传徒授”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操练等形式, 自我领会, 再在实操中边做边学, 边学边做, 使我们的隐性知识得以传递, 从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或技巧等。
比如, 财务账本是如何做的?外贸单证如何填制的?汽车是如何维修的等等, 不能只靠给学生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那只是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显性知识, 但其中的技能与技巧等, 以及动手的能力, 只有通过“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做, 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实际教学效果, 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正如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那样: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 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 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的, 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因此, 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与锻炼, 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师所拥有的隐性知识。
二、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与掌握
由于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 而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的, 而且, 它是依托特定情境而存在的。那么我们教师可以利用某些特定的情景或者环境, 比如在组织校园活动或班级活动中, 通过每一次的不同活动所获得的不同体验与感受, 让学生增长自己的见识与经验。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说, 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的专业实训或实习, 甚至创设相关的情景或项目, 将我们个人所特有的某些能力、经验、见解等在相关的活动情景中展示出来, 让学生亲眼目睹, 亲身感悟与领略, 并从中学习。当然, 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让学生在实际活动场合中, 通过自己慢慢地摸索与体验, 从而获得自己的隐性知识。
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因为隐性知识包括了认识方面难以言喻的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品德素养等。作为教师的我们自己必须在生活与工作中, 不断完善与提高个人的隐性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具备崇高的品德修养等, 才能做到在给学生传授的知识结构中, 自然而然地将我们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穿插在经常性的传授专业的显性知识之中。而这方面的隐性知识, 可以通过讲故事、类比、象征、隐喻、假设、案例分析、交流甚至深度交谈, 又或者根据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 以言传身教等方式, 将我们教师个人所拥有的人文知识、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等等, 显性化地让学生感悟与领会, 并在经常性的接触与交往中, 受到耳濡目染, 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价值观。
四、结束语
正如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所认为的:“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 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 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 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因此, 教师应该在工作与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隐性知识的同时, 更应该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 将我们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地传授给学生, 只有解决了针对隐性知识的教法研究, 才能顺利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体系, 并得到全身心的健康发展, 真正有效地完成教师的教育使命。
摘要:在中职学校, 作为知识的主体——教师, 我们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而在各自的知识体系里面, 包括了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既要传授学生我们所具有的显性知识, 更要将我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本文从隐性知识的类型与特点, 谈谈如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地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传授
参考文献
[1]默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培养良好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第8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 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如果是好习惯, 将会终身受益。若干年前, 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 有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东西要放整齐, 做错事要道歉, 仔细地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 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谓“播种一个行动, 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 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 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可见,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巴金语) 众所周知, 小学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 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况且, 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就是服务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为了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为了某一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起身回答问题时, 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回答正确与否, 更要关注其语言习惯的培养, 如回答是否完整, 是否用语大方得体、语气平和。同时, 我们还要关注其他学生是否有认真倾听、思考的好习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我们在关注“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教学目标的同时, 更应注重其正确的朗读姿势、习惯;当学生练笔的时候, 我们在关注其书写内容的时候更应注重其书写习惯要知道,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会使他们一生都能受益匪浅。
大学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传授 第9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美文化,教学方法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新的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 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 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英美文化传授的必要性
1.新的历史时期对英语人才的新要求
20世纪80年代末, 大学外语专业教育明确规定跨文化教育的内容;90年代初, 文化教学的观念已经逐渐渗透于JEFC和SEFC教材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入, 以及近年来加入WTO和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 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 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 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 这对加深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因为社会逐渐趋于一体化,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应越来越密切, 这样才符合时代赋予我们与时俱进的要求和使命。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国英语学习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能够掌握英语交际技巧并熟悉英美文化是新时代对英语学习者的新要求。这也是我们有效吸收外来文明, 并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2.了解英美文化是学习英语的关键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必须学习该语言的文化。了解英美文化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本质, 从而真正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虽然有相当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 但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英语, 不能用英语深入、灵活、有效地表达思想, 进行交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 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然而当代的大学生 (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 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了解不够, 习惯用汉语思维定式来表达, 常常造成“表达失误”。不熟悉和英美国家的文化差异, 与英语国家人士交际时时常出现“文化错误”, 导致尴尬局面, 因而极大地挫败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3.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误区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英语教学就是传授英语语法知识和词汇, 而没有加大英美文化教育的比例。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 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 课堂上教师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只是高中英语的重叠, 感觉课堂教学受益不大。对于语言知识的习得, 大学生一般都可以进行自学。他们往往对英美文化知识有着极大的兴趣, 而教师在课堂知识传授中又常常忽略文化背景知识的比例, 久而久之, 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传授的内容及方法
1.课文教学前
在进行课文教学之前,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活动, 针对课文题目联系实际生活设置问题, 对涉及到的英美风俗习惯、礼仪、禁忌、婚丧、庆典、节日等, 进行介绍, 引起学生共鸣, 积极地展开讨论, 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组织者, 也是积极的参与者。这样学生就可以涉猎到不同种类的英美国家文化知识。
2.课文教学中
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中, 要适当增加英美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学艺术等知识, 也可以借助教材讲解英美文化知识。以现今高校普遍采用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3册第2单元为例, 单元的标题是Civil-Rights Heroes, 课文A的标题是The Freedom Givers, 这就很自然地使教师把美国历史里的民权运动作为背景知识来讲解, 从而引入文章内容。而在文章内容当中又涉及到了很多民权英雄, 这又自然地讲到英雄们的宗教信仰, 以及美国当时的宗教状态。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美国文学著作的人物—— Uncle Tom, 所以著名的废奴著作“Uncle Tom’s Cabin”故事情节和作者Harriet Beecher Stowe的介绍也是水到渠成。课堂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串联和增加, 相信一定可以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词汇和俚语灌输英美文化
英语俚语丰富多彩, 有着浓郁的英美文化色彩。教师可以通过词汇和俚语的讲解灌输英美文化。比如说, 教师在讲解“weather”这个词时, 有意识地举这样的例子:“weather the storm” (战胜暴风雨) , “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 (修帆趁天晴) , 这些都是英语中的习语, 学生会觉得比较有兴趣去学习和记忆, 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习语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关的, 而且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海洋及航海有关的习语, 这样就会启发学生联想已有的地理知识, 顿悟原来英国是个岛国, 所以英语才有这个特点。如此一来, 学生无论对英国、英语还是“weather”这个词, 都会留下深刻印象, 既学到了语言知识, 又加深了对英国国家概况的了解, 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不能忘了对汉语文化的强调
在讲解英美文化的同时, 不能忘了对汉语文化的强调, 在教学过程不仅要结合自己所用教材内容及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充, 还应进行文化间对比与分析, 与汉语文化知识及表述方式进行比较, 留给学生辨正思考的空间, 不至于盲目全盘接受或否定。通过比较, 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习俗。我们没有必要放弃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习俗, 而是在相互理解协调的情况下, 达成谅解, 尊重彼此的文化以有效地达到顺畅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5.利用直观教具体会文化差异
要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视听直观教具, 使教学更形象生动, 并借此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 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增强文化能力。收入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物品如:地图、邮票、广告、信函、钱币以及其他物品等,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6.在课外活动中加深英美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也是一次检验, 让学生在具有“信息差”的真实语言环境中参与和体会两种能力的重要性。例如“英语角”、请native speaker 座谈、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 创设语言环境, 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时代和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也将更高。学习英语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历程, 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开阔视野充实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 而且应该培养优良的文化素质, 做到学以致用, 用得恰当。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还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具备较高的英美文化素养, 在大学教学中着重探索英美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利用丰富多样的文化教学方法来扩充学生英美文化知识,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皎, 孔永红.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
[2]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变教为学,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 第10篇
新的教学思想认为, 教师应该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活动能力, 使他们自己动脑、 动手学习, 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培养。 我们注重师生、 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充满学习乐趣。 为了创设双向交流的语言情境, 可以突破每节课用讲解和机械操练的方法, 只教若干单词、句型或几段课文、某个语法项目的旧套路, 采用跨课跨单元的整体教学法, 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 经常变换教学方式, 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 如以一位学生的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报告为序幕, 然后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 诸如朗读、问答、会话、看图说话、讲故事、表演、游戏、唱歌等。 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自然的、 比较充分的交流。 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 很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 同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向学生呈现语言学习的过程, 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生如何学习。 这才能促进课堂教学逐步做到变教为学, 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
一、教师
(一) 树立新的教材观。
英语教学应“基于教材, 而不局限于教材”, 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 课本不是“圣经”, 而是核心教学资源, 它不是教学的一切, 也就是例子而已。 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不要仅仅“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教”。 教师要有整合教材内容的能力, 包括删减、补充、替代、拓展等;牢记“三个未必”, 即“教材上有的, 没有必要都教, 教师要教的, 没有必要都让学生记住, 让学生记住的, 没有必要都考”。
(二) 树立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 是语言实践的主体。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低效的,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考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形式,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不仅如此, 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即帮助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境,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发现、参与、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困难、发现语言规律、获得语言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等,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此外, 教师还应思考教学内容, 如何教学的问题, 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问题等。
(三) 树立语言实践观。
新课标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回归语言学习的本质, 即语言实践。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 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 主要是因为教师让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做了太多浅层次的、重复性的、没有交际意义的语言知识练习, 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因此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一直是脱节的。 而新课标提倡一切能够体现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的参与, 重视语言实践过程中的互动与生成、合作与交流。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 强化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使之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不仅如此,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中进行语言实践, 这种实践活动通常被称之为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 任务不同于练习:任务是交际性的, 而练习不是;任务是开放性的, 有互动和交流, 而练习是封闭性的, 几乎没有互动和交流;任务有语言情景, 而练习没有;任务既有语言结果, 又有非语言结果, 而练习只有语言结果。 由此可见, 任务的本质就是语言实践。
(四) 教师应该强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时, 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努力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 从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听、收看英文广播电视节目, 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 在生活中备课。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弥补由于教材自身的局限性带来的不足。 另外, 教师还应该强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应当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即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教学设计应当体现语言学习的过程, 促进学生的参与、互动与交流, 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生成。 语言的学习过程包括输入、吸收、内化和输出四个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 遵循语言学习过程, 通过各种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将新的语言知识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吸收教师所教知识;让学生感知、领会、理解和体验所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并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实践, 通过实践形成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五) 用课外小组活动补充单一的课堂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 使他们具有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而语言习惯只有慢慢地通过经常不断地重复才能获得, 仅靠在课内学习是不够的。 学生只有在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它、使用它, 才能学好并养成语言习惯。 我国中学英语课每学期还不足120学时, 长期以来, 很多教师采取增加课时、课外加班加点、布置大量作业等办法扩大接触外语的机会, 不但未能奏效, 反而使学生负担过重, 失去兴趣, 以致许多人放弃学习。 因此, 若将教学任务放在学生课内外和校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就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用丰富的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 同时又把课堂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外活动中, 形成课内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综合学习方式。 英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 向45分钟要质量。 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 所以, 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但这种活动, 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 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 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 进行适当的组织。 比如, 有目的的培养骨干, 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 既可各班进行, 又可同年级、全校进行。 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 巩固课内学的知识, 营造英语的学习气氛, 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使课内外结合, 相得益彰。
二、学生
将学生的学习从以个体方式为主变成以小组学习为主。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 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 人人都从中受益时, 小组学习程序可以是十分有效的。 语言学习尤其需要与别人交流, 以便在使用中学习。 据此, 可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人到六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在课堂相互合作, 在课外也常常开展活动。 这样学生把英语学习不只当做课内的任务, 而是把课内外的活动变成一种学习的整体工作。 小组活动要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 要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充满交流和协作。 伙伴们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各自又都获得很多的实践机会。 这样的小组学习有效地保证了课内综合式教学有序地进行。 学习小组按邻近座位组成, 开始时, 每组指定量名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组织学习。在小组学习中, 他们一起朗读、预习、复习、互相提问、会话、复述课文、讲故事、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 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 还可在小组复习之后, 以小组为单位由大家命题进行期中考试。 在教学中, “小组学习”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发展“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技能, 逐步学会学习。 所以说, “小组学习”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胖青蛙传授经验(下) 第11篇
胖青蛙可能是一点准备也没有,就这样被老师喊着站了起来,他的脸都红了。大家全都安静地看着他。
“我……我觉得,写博客很有意思。”胖青蛙结结巴巴地说。
“秦超逸,接着说下去呀。”
胡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胖青蛙,哇,看得我都有点嫉妒了!
“其实写博客吧,我觉得胡老师刚才说得没错,就是写日记,我爸爸也是这么说的。”胖青蛙虽然说话语速有点慢,却不结巴了。
他动不动就喜欢说:“我爸爸就是这样说的。”
因为他曾告诉过我,他最崇拜的人不是什么歌星或是大科学家,而是他老爸。
“我小时候也在日记本上写过日记,嘿嘿,写博客的感觉,似乎和以前写日记还是有区别的……嗯,怎么说呢,我觉得写博客似乎能更加随心所欲一些,比如说,你可以在博客里用一些好玩的网络语言,或者是一些搞怪的符号什么的。”
胖青蛙简直就开始滔滔不绝起来了。
听到这里,大家都表现出很有兴趣的样子。
“还有就是……”胖青蛙抬起头来想了片刻,又说,“平时自己头脑里想的一些事情,回家后花个几分钟时间,写在博客里,就好像是对着一个好朋友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一样,感觉特别的爽,写起家庭作业来,也感到特别愉快和安静。”
“每天写博客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帮助吗?”胡老师提醒道。
“我想,肯定是有帮助的!”胖青蛙认真地说,“我爸爸说,写好文章是需要经常练笔的,我觉得写博客就能起到练笔的作用,而且……而且还能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样一来,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就感到比以前熟练和轻松许多。”
“现在你写作文的时候感到比以前熟练和轻松了吗?”胡老师就像记者采访一样。
“嗯,是的。”胖青蛙看着胡老师,肯定地点了点头。
“哎,你说得太好了!”胡老师笑嘻嘻地说。
真令人嫉妒啊!
“好,现在老师正式布置新作业!从下周一开始,每天回去后,你们都要在本子上写一篇日记,或者在网上写一篇博客。”
胡老师宣布说。
“可是我们不懂怎么开博客耶!”有人叫起来。
但是胡老师就当没听见一样,她继续说:“用日记本的同学,每天都要交本子给老师检查;写网络日记的同学,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交作业。”
老师话音刚落,下课的音乐就响了。
胖青蛙成了月亮
胡老师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告诉了我们写日记的重要性。
一下课,胖青蛙就成了全班的明星了——啊不,他是月亮,我们是星星。这不,大家伙就像众星捧月一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给围得密不透风。
就连我这个铁哥们也进不去,只好站在人墙的外围听动静。
哇,大家的求学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呀!你听——
“胖青蛙,求求你了,也替我开一个博客吧!”
“嗯,也教教我吧!”
想想我自己,也是个菜鸟啊!不过,开博客这事,让胖青蛙代劳就可以了。
我决定今天放学后就拖着他到我家去,为我提供“五星级”的服务,替我在我家的电脑上搞定一切。
“喂,华汪德,你会不会发电子邮件啊?”
问我话的人是胖青蛙的同桌路静,她大概是觉得人太多了吧,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跑了出来了,和她的两个死党黄小月和宁嘉欣在一起。
“我……也许……会吧。”我含糊地说。
微机老师好像教过我们,可是我早就忘到爪洼国去了。
“不会啊?那你怎么完成胡老师布置的作业啊?”路静一脸“同情”地看着我。
“啊……这个嘛,还没想过。”我老实地说。
“那么我来教你吧!”路静“好心十足”地对我说。
我却警惕地看着她:“喂,路径(她的外号),你不会收学费吧?”
“不收,放心!”路静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样,可我心里还是觉得有点狐疑。
“是这样的,你听好了噢!”路静一边做动作一边对我说,“你先要在电脑上写好信,然后呢,把这个文件拷到一张光盘上面,再然后呢,把光盘拿到邮局去,装在信封里,寄给对方!这个就叫发电子邮件。”
“哈哈哈哈……”黄小月和宁嘉欣乐不可支。
“神经病,你自己去寄吧,当我是白痴啊!”
体育保健课应传授一些急救知识 第12篇
在校的中小学生,由于心理和智力发育不成熟,天性好动,自控能力和对危险的识别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据民营经济报2007年7月6日报道:儿童、青少年每年在意外事故(溺水、触电、雷击、高空跌落、运动受伤等)中伤亡的达7万人。
在这伤亡的7万人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由于心脏病突发或溺水、触电等原因引起呼吸、心脏停止的。这时,如果其他人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如采取“心肺复苏术”,对呼吸、心跳停止的青少年进行现场抢救,有一些人的生命是完全可以挽救的。因此,作为青少年学生“保健医生”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保健课中有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急救知识,这样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学生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从而赢得最有价值的抢救时机。而且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也可以为其他人服务,这对于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施救要点
打铁须得自身硬,要使学生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首先体育教师自己要熟练掌握这些急救技术。为了使体育教师熟练、正确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技术,县区体卫科可以定期请医院的医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而体育教师自己也可以到医院亲自向医生学习。在掌握急救技术的同时,在施救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实施现场急救必须分秒必争,刻不容缓,争取以最快的时间实施急救。
据急救专家介绍:当人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只有在5分钟内反复对病人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为内容的心肺复苏,病人才有获救的可能,否则生还的希望极小,即使病人被抢救,也极易成为植物人。
2. 实施现场急救要临危不乱。
许多学生阅历浅,心理素质差,缺乏急救知识,一旦有心脏、呼吸停止的现象出现,不能迅速、果断地抢救,往往把希望寄托在专业急救人员身上。因此,他们要么坐等救护车,要么慌慌张张地找教师或用车转送蒙难者。经过翻动、颠簸,蒙难者既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又加速了病情的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在体育保健课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急救知识,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知识,一旦遇到危重病人就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救护,挽救那些本不该逝去的生命。
二、常见体育运动损伤的急救
1.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由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所造成的,俗称抽筋。
病因:身体受寒冷刺激或大量出汗使体内盐分大量丢失,肌肉收缩和舒张失调等是造成肌肉痉挛的主要原因。
症状: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关节屈伸功能暂时受限,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缓解后易再发。
处理:肌肉痉挛时,通常可以通过缓缓加力、持续牵引痉挛的肌肉,即可使痉挛的肌肉缓解。
另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如揉捏等。肌肉痉挛缓解后,不宜继续进行运动,而应根据病因进行补充盐水、保暖、放松按摩或牵引等治疗。
预防:健身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主要肌群可进行适当的按摩和拉伸。冬季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夏季锻炼时,要及时补充盐分。
2. 肌肉拉伤的处理方法。
肌肉突然猛烈收缩或被动牵张而引起的肌肉损伤,叫肌肉拉伤。
原因:肌肉训练不足,柔韧性差。大腿前后肌群力量发展不平衡、肌力弱等易发生拉伤。
症状:肌肉拉伤时,有的伤员可听到响声。受伤前也可感到肌肉痉挛或酸痛,受伤时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出现肌肉痉挛、僵硬及功能障碍。
处理:轻度拉伤时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或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48小时后开始按摩或针灸理疗。
预防:加强易伤肌肉力量练习,使伸屈肌成比例发展,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3. 踝关节韧带扭伤的处理方法。
原因:在外力作用下,关节超过正常范围的活动造成关节韧带损伤。
症状:伤后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处理:伤后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伤药,重者外翻固定。两天后可在关节周围进行按摩。亦可配合理疗、针灸和药物治疗等。
预防:平时重视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协调性锻炼,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搞好场地设施,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 急性腰扭伤的处理方法。
在形体锻炼中,由于负重运动或体位变换,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滑膜等受到牵扯、扭转,或肌肉骤然收缩,使少数纤维被拉伤,称急性腰扭伤。
原因:运动负荷量过大,超过了脊柱肌肉的负荷能力,肌肉突然强烈收缩致伤。
症状:(1)肌肉轻度扭伤:患处隐痛,随意运动受限。损伤较重时,疼痛显著,脊柱不能伸直,因肌肉痉挛而引起脊柱生理曲线改变;(2)腰椎韧带拉伤:受伤时即感到局部突然疼痛,过度前弯腰时疼痛加重,腰伸展时疼痛较轻。
处理:(1)腰部急性损伤后,如果起立、坐下或腰旋转活动困难者,应卧平板床休息23天;(2)按摩和针灸治疗,先用按摩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然后用穴位按摩或针灸,点按或针刺肾俞、扭伤、委中等穴位;(3)还可用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其他疗法。如理疗、中西药物治疗、封闭等,均有比较好的疗效。
预防:形体锻炼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加强腰背肌肉力量训练,并重视腰腹肌的协调性练习。另外,还要适当使用保护腰带,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经常进行腰部自我按摩和功能锻炼,等等。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健康不保何谈教育?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广大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意外伤亡事故逐年上升的严峻形势,把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如购买一些人体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