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控制疗效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控制疗效范文(精选7篇)

控制疗效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口腔科2009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颌骨囊肿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其中男39例, 年龄10~65岁, 平均 (39.4±1.7) 岁;女31例, 年龄11~61岁, 平均 (37.3±2.1) 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头颅正侧位X线摄片和颌骨CT检查确诊为颌骨囊肿, 且所有手术患者资料完整齐全、符合统计学要求。其中牙源性囊肿57例, 非牙源性囊肿13例;合并颌面部肿胀伴疼痛41例, 有明显化脓感染者32例, 有口内瘘者6例。患者X线颌骨正侧位摄片检查, 提示单囊性颌骨囊肿患者59例, 多囊性患者11例, 其中上颌骨囊肿42例, 下颌骨囊肿28例, 囊腔内含牙6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6 h嘱咐患者禁食, 之后于术前半小时对患者进行口腔清洁。并根据手术部位合理地选择麻醉方法和部位, 上颌骨囊肿的麻醉选择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神经局部浸润麻醉;下颌骨囊肿的麻醉采用下牙槽神经局部浸润麻醉, 麻醉采用2%利多卡因, 根据囊肿波及范围大小决定麻药的用量。对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 选择进行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体位采用仰卧或者仰坐位, 全身麻醉采用仰卧位。

1.2.2 手术方法

麻醉后对颌骨囊肿进行手术摘除治疗, 对于囊腔较大者采用刮治术加生物材料填充技术, 对于瘘管及未愈拔牙创, 有死髓牙、瘘管或牙根在囊腔者的术前进行根管治疗, 老年大囊肿患者采用开窗减压治疗。术前及术中双氧水冲洗预防感染, 术后应用抗菌药物[2]。手术步骤:在距囊肿边缘0.5 cm以外的正常骨质上作倒梯形切口, 切开黏骨膜并翻转, 用骨凿开窗, 扩大切口, 使得囊肿充分暴露。用分离器沿囊壁与骨壁之间仔细分离并刮除。对囊壁破裂的患者采用石炭酸烧灼骨腔壁, 防止残留, 填充生物材料以封漏道, 拔除不能保留的牙齿。最后, 修整骨腔壁边缘, 清除骨渣, 骨腔冲洗后严密缝合。位于前牙区的下颌骨囊肿的手术方法及步骤与上颌骨囊肿摘除方法相同[3]。而下颌骨体部囊肿摘除则采用口外法手术的方式进行。平行于下颌骨下缘2 cm处作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及颈深筋膜结构, 分离组织, 结扎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 最后切开嚼肌附丽与骨膜暴露下颌骨体部, 扩大开口, 沿囊壁与骨壁之间刮除囊肿。刮除后对组织进行分层缝合, 放入碘伏纱布条引流, 最后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统计所有颌骨囊肿患者的一般资料, 以及详细的手术记录过程等。观察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长、无菌操作、抗生素使用等相关因素与手术后疗效及感染的关系。并根据术后疗效及感染情况进行单因素的比较分析, 总结颌骨囊肿手术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 找出预防手术感染的相关对策。

1.4 诊断标准及感染定义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对所有患者感染的诊断在术后30 d内进行, 包括具有临床感染的表现, 创口内有炎性分泌物或腐败坏死的残留血凝块, 内容物有恶臭;周围组织明显红肿, 局部肿胀;创口出现明显疼痛感, 局部压痛明显, 不能自行缓解, 甚至需口服镇痛剂[4]。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等生理指标检测包括白细胞计数 (WBC) , 中性粒细胞比例 (NEUT%) , C反应蛋白等 (CRP) , 出现或具有以上阳性体征者, 即诊断为感染。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效果

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70例患者一次性治愈56例, 治愈率80%。其中4例老年患者因囊肿过大改行开窗减压治疗, 待囊肿缩小后行摘除术;2例术后复发, 再次手术后痊愈;8例术后感染, 后经冲洗及碘仿纱布填塞换药后痊愈。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包括WBC、CRP、NEU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WBC:白细胞;CRP:C反应蛋白;NEUT:中性粒细胞;LY:淋巴细胞

2.2 感染患者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术后将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进行比较, 分析其差异, 将不同点单因素分析后, 发现不同手术时间、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无菌操作、不同伤口分型患者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颌骨囊肿手术是颌面部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 颌骨囊肿好发于青壮年时期, 囊肿可发生在颌骨的任何部位。因此口腔学中常根据组织来源和发病部位来进行囊肿的分类, 主要分为两大类, 牙源性颌骨囊肿和非牙源性颌骨囊肿。疾病的生长较为缓慢, 起初无明显自觉症状, 但随着囊肿的生长, 周围骨质逐渐受到膨胀压迫, 导致患者正常牙齿出现松动和移位倾斜, 严重者甚至造成面部畸形[5]。目前临床上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手术也是较好的根治措施, 但由于手术位置危险以及感染风险高而常常不被人们所接受。因此, 为提高治疗效果, 减小创口, 改善患者预后, 防治感染发生, 予采用手术压缩骨腔、生物材料植入加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不仅减小了手术创口, 减轻了患者心理负担, 通过合理规范的操作及要求降低了患者感染的风险, 现总结如下:

3.1 术前准备

手术前充分检查, 它不仅对降低手术感染有很大的作用, 还对术后恢复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到对于囊腔过大的患者或老年患者改行开窗减压术、择期手术。对于囊腔内有破坏或坏死牙齿的患者, 术前3 d行切开引流术, 清除坏牙并用双氧水冲洗, 切口要与即将行囊肿切除手术的切口一致, 要求缝合时要有骨面衬托, 切口距颌骨囊腔3~4 mm。手术环境需紫外线照射灭菌, 所用器械及医疗设施应保持无菌状态备用。手术前严格灭菌消毒操作, 对于已有化脓感染的患者, 要提前做好消炎抗菌治疗, 切口清理要充分, 口腔各个死角要消毒彻底[6]。从这些细节上做到无菌原则, 从根源上消灭了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引起的感染后果, 为患者减轻了因感染带来的痛苦, 也免去了因感染带来二次手术的风险。

3.2 术中操作

手术中完善麻醉, 减轻患者疼痛是彻底刮除感染囊壁以预防术后感染的重点。切口大小、张力应合适, 通常采用滑行瓣进行减张缝合以预防感染。并且去除膨向唇颊侧的骨板, 将唇颊软组织压入腔内, 也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7,8]。此外, 使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生物材料植入同样可以预防囊肿术后感染。对于接瘘孔做平行牙槽嵴的梭形切口, 再用滑行瓣下拉与创面进行缝合, 以消除拔瘘孔。总体操作为吸除囊液, 冲洗和刮除囊壁, 再次冲洗骨腔, 然后使用石碳酸烧灼, 置抗菌药物粉剂以预防感染[9]。严格规范、细致精确的手术操作, 同样起到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对切口的处理, 以及漏道的生物材料植入, 切口缝合,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极易导致术后感染的发生, 因此, 术中操作对术后感染的预防重中之重。

3.3 术后预防

在术后1周的时间里, 患者继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并且及时做好随访工作。术后嘱患者每日使用具有抗菌消炎功能的漱口液漱口, 做到2次/d, 且每日饭后冲洗口腔, 做好口腔护理工作, 保持口腔清洁[10]。饮食上避免硬质的食物, 尽量选择软质或流质食品, 如无法避免硬质食品, 应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 避免破坏伤口, 引起食物残留, 并发感染的情况。手术的成功与否不能仅看手术结束的效果, 更应该观察术后患者恢复的情况。所以术后预防工作同样重要, 它不仅起到预防作用, 还能促进患者的恢复[11,12,13,14,15]。

综上所述, 研究证实颌骨囊肿手术的感染风险, 是可以通过减少手术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严格的无菌操作来控制感染的发生。不仅如此, 还需要临床医生做到术前精密设计, 术中精细操作, 术后精心管理, 以预防为主[11,12], 个性化的治疗, 充分清创来减少其感染的风险, 从而提高患者预后, 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颌骨囊肿的手术治疗效果, 观察其手术后的感染发生情况, 以及预防控制措施, 为提高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防止并发症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口腔科2009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70例, 观察其手术治疗效果, 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总结相关控制及预防措施。结果 所有70例颌骨囊肿手术患者中, 4例老年患者因囊肿过大行开窗减压治疗;2例术后复发, 再次手术后痊愈;8例术后并发感染, 后经冲洗及碘仿填塞换药后痊愈。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包括白细胞计数 (WBC) 、C反应蛋白 (CRP) 、中性粒细胞比例 (NEUT%) 等, 差异均有统计学 (P<0.05) 。不同手术时间及是否抗生素使用、无菌操作、伤口清创是手术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结论 颌骨囊肿手术治疗有感染风险, 但可以通过术前充分准备, 术中冲洗干净,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无菌操作, 以及充分清创来降低其感染率, 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控制疗效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病例选用我院门诊2012年4月-2014年12月配戴角膜塑形镜的102例 (191眼) , 单眼17眼, 双眼87眼, 其中男36例, 女66例, 年龄7~24岁, 平均11.3岁, 近视程度:轻度 (≤-3.0D) 30例, 中度 (-3D~-6D) 72例。所有病例均经常规检查排除配戴角膜塑膜镜的眼部及全身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禁忌证等。

1.2 方法

采用欧普康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梦戴维) , DK值>100, 可适用于夜间配戴。

1.2.1 验配前检查

对于掌握角膜塑形镜的原理且乐于接受者, 在验配之前做好常规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屈光度、裸眼视力、矫正视力, 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眼压、眼底, 测定角膜曲率并检查角膜地形图, 之后建立完整档案。完成检查后根据数据结果为学生选取适当的标准塑形镜片, 由其试戴2~4 h, 对试戴镜片后视力、适配状况进行观察。适配观察通过荧光素钠进行染色, 之后以裂隙灯钴蓝光滤光弥散式投照法展开评估 (包刮:弧段、镜片松紧、镜片活动度等) 。结合试戴结果为学生确定最理想的标准片, 定片。

1.2.2方法

对所有配戴患者先进行戴片、摘片、护理等培训及注意事项的讲解, 如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用专用清洗液来清洗镜片, 然后在镜片内滴入人工泪液后在戴镜 (戴镜前清洁双手, 左手将上下眼睑分开, 右手中指托塑形镜, 将塑形镜戴在角膜上) , 要求患者戴镜时间控制在6~8 h, 一般不要超过10 h以上。第2天早上醒来取下镜片, 清洗后用护理液将镜片泡入镜盒中。并定期随访。

1.3.3复查

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半年、2年分别来我院进行复查, 观察患者复查后裸眼视力、角膜前表面曲率、角膜中央厚度变化及并发症角膜上皮损伤率并建立完整病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在戴镜前后视力对比

戴镜后1 d经复查患者裸眼视力已得到明显提高, 分别对戴镜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复查, 患者裸眼视力逐渐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注:分别与戴镜前比, aP<0.01

2.2 戴镜前、后角膜前表面HK/HV的比较

戴镜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复查角膜前表面HK/HV值明显优于戴镜前, 分别与戴镜前进行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 角膜中央厚度变化

与戴镜前相比, 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最薄点减薄0.15~6.89μ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戴镜前比aP>0.01

2.4 并发症角膜上皮损伤

戴镜后1周发生角膜上皮点染水肿及印痕的有14例, 占7.33%;1个月后发生12例, 占6.28%;3个月后发生17例, 占8.90%;其中发生反复角膜上皮点染和明显压痕的占2.4%。以上患者暂停戴镜及适当的治疗后均在1~3 d恢复。针对发生反复角膜上皮点染和明显压痕的患者, 要先了解及检测镜片是否一直保持清洁, 如果患者一直按要求操作的话, 就要对镜片作适当的处理。

注:分别与戴镜前比aaP<0.01

3讨论

该研究结果显示, 戴镜后1 d经复查患者裸眼视力已得到明显提高, 分别对戴镜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复查, 患者裸眼视力逐渐提高。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 角膜塑形镜治疗期间可提高学生的裸眼视力, 促使屈光度降低。然而我们也应看到, 角膜塑形镜应用范围相对有限。有研究认为, 角膜塑形镜最大降低范围为6 D, 平均值是3 D, 故而该方法可对低度近视与中度近视发挥良好的矫治效果[2], 部分控制和延缓近视的发展, 这与以往的报道相符[3], 而关于近视发展控制方面的报道相对少见。

该研究对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学生展开为期2年的随访, 发现其裸眼视力均可恢复到1.0~1.2, 而屈光度比较结果显示, 在配戴之前学生等效球镜度是-2.75±1.13D, 在配戴1年后停戴1周, 经门诊展开扩瞳验光快速检查, 可至等效球镜度增加0.17±0.56D;39例学生的等值球镜降低0.25~0.75DS。少数学生近视度数明显降低, 由此可见角膜塑形镜对于学生近视进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然而该研究中学生近视度数均不算很高, 大部分是轻、中度近视。因为角膜塑形镜属于特殊设计之后的硬性隐形眼镜, 其周边陡峭而中间平坦, 在角膜上配戴后, 镜片可经眼睑作用、泪液冲击、按摩作用促使角膜弧度发生变化, 促使角膜中间逐渐平坦, 使屈光度降低, 从而对近视加以矫正。然而在夜间配戴时间过长, 仍会导致角膜处于相对缺氧持续状态, 在这一状态中角膜可导致角膜组织渗透压明显增加, 致使基质层内水分不断增多, 故容易造成角膜水肿, 且水肿上皮可脱落[4]。

为提高配戴效果, 笔者认为对于近视学生首先应展开规范验配, 尽可能挑选良好、适配的镜片, 告知学生在戴镜、取镜应保持动作轻柔, 以免角膜上皮被镜片划伤。同时应强调规范清晰镜片 (最好用矿泉水或凉开水) 和规范浸泡, 以避免镜片上的异物及代谢产物结晶残留;当角膜上皮受损或出现压痕时, 应立刻停戴, 且用对角膜上皮修复促进作用的眼药水及抗生素滴眼液, 并观察是否出现角膜感染, 做好预防工作。最重要的是及时随访, 注意观察眼部情况, 及时看医师。并注意查看镜片的松紧是否合适, 必要时更换镜片;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本作者建议不必配戴。

参考文献

[1]褚仁远, 谢培英.现代角膜塑形学[M].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138-164.

[2]谢培英.促进我国现代角膜塑形术的健康发展[J].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 (8) :547-54.

[3]王新月, 贾艳红.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22 (7) :540-541.

控制疗效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共21例, 分成实验组, 其中女性患者共9例, 男性患者共12例;平均的年龄为 (36.6±2.5) 岁。患者的受伤情况分为:属于交通事故的共有15例, 坠落伤的共有2例, 倒塌事故伤的共有4例。按照国家颁布的创伤严重度的评分标准评分值在18~49分之间, 平均值为31.5分。另外, 再同时期选取患一般多发伤患者共20例定为对照组, 其中女性患者共7例, 男性患者共13例, 平均年龄为37.1岁, 患者的受伤情况分别是:属于刀伤的患者共2例, 交通事故伤的共13例, 坠落伤的共有3例, 打斗一伤共有2例, 按照国家颁布的创伤严重度评分的标准评分为10~18分, 平均值为 (13.2±2.7) 分。

1.2 治疗的方法

实验组的患者实施损伤控制骨科的理论, 将患者们的损伤分成3个阶段, 而且对在每个时期经给予详细的分析以后并做相应的治疗。第一阶段:确认为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应当采取一系列的应急措施方法, 首先将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以后, 保持患者血液的灌流, 及时的清创控制伤口的感染, 最后再完善各种的生理检查;第二阶段:针对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实施复苏以及调整好室内的环境, 有效的提高血容量, 及时的纠正酸中毒, 必要是可以辅以机械来进行通气[2], 同时适当的采用抗生素药物来控制感染等;第三阶段:等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内的病情稍微稳定后, 可以检查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 选择好合适的手术日期, 以进行手术以及固定[3]。而对照组的患者属于一般的多发伤症状, 可以按照传统的多发伤手段来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实施手术前后, 仔细检查患者的PH值与体温以及AP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与PT (血浆凝血酶时间) 等指标。并将其结果做详细的记录笔记以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5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取t检验。

2 结果

严重多发伤患者共有2例死亡 (多种患器官障碍综合征和失血性休克各1例) , 占9.5%;患者在实施手术前, 实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但在患者实施手术以后, 两组之间各项指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损伤控制外科属于一种分期应急性的一种手术方法[4]。其采取损伤控制主要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基础, 更好的保存患者病情的稳定性, 从而更好的防止机体的炎症机制以及创伤伤害对机体带来过度的打击, 进一步防治感染与止血以及恢复血液的灌流[5]。

近几年来实施控制损伤在临床骨科得到大力推广使用, 在患者身体受到第一次严重的打击后, 使再次持续的打击实现的最小化。据Gregory Kouraklis等相关研究[6]证明, 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手术方法, 在对骨折处使用适当的固定方法, 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在手术后引发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概率。通过该次研究, 实验组患者使用控制骨科的来治疗患严重多发伤的患者, 在其实施手术前, 实验组患者的PT与APTT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的对比,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患者实施手术后, 采取损伤控制骨科来治疗后的实验组的APTT与PT值, 再与对照组患者的APTT与PT值相比较, 基本上两组持平。这说明, 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给予损伤控制骨科治疗, 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该次研究的2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 有2例患者出现死亡, 死亡率占到9.5%, 这和兰秀夫等[7]研究结果相符。这也说明, 损伤控制骨科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但因为受到患者体征的影响, 并不能完全防止死亡的发生[8]。其余的患者均待各项生命指标稳定以后, 均已经顺利地实施了手术治疗。综上, 对于严重多发患者, 采取损伤控制骨科治疗, 属于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应当临床推广与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损伤控制骨科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收集该院自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共21例做为试验组, 给予损伤控制骨科治疗, 同时选择一般的多发伤患者20例为对照组, 按照传统的多发伤手段来实施治疗。然后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严重多发伤患者共有2例死亡 (多种患器官障碍综合征和失血性休克各1例) , 占9.5%;患者在实施手术前, 实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但在患者实施手术以后, 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给予损伤控制骨科治疗, 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可以临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损伤控制骨科,严重多发伤,骨科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爱国, 金鸿宾, 王志彬.损伤控制骨科的理念及其在临床的应用进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9 (5) :326.

[2]曾明军, 朱立新, 刘成龙, 等.损伤控制骨科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15 (24) :113.

[3]杨越涛, 叶永根, 柳振华, 等.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 (5) :399-402.

[4]陈友红, 何宝丽.严重多发伤程序化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11 (24) :105-106.

[5]李永刚, 唐海.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11) :801-804.

[6]Gregory Kouraklis, Spiros Spirakos, Andromachi Glinavou.Damage Control Surgery:An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the Management of Critically Injured Patients[J].Surgery Today, 2012, 14 (3) :1164.

[7]兰秀夫, 王爱民, 孙红振, 等.骨科损伤控制技术在儿童多发伤骨折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16 (10) :171.

控制疗效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2年9月我院骨科严重多发伤患者1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实验组中, 男32例, 女18例;年龄19~76岁, 平均35.8岁;其中颅脑损伤合并多处骨折11例, 四肢和骨盆骨折23例, 胸部损伤合并骨折13例, 腰部损伤合并骨折13例。对照组中, 男30例, 女20例;年龄20~75岁, 平均34.9岁;颅脑损伤合并多处骨折12例, 四肢和骨盆骨折23例, 胸部损伤合并骨折11例, 腰部损伤合并骨折14例。两组患者年龄、疾病、身体状况等因素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急救的护理和治疗, 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控制血压和心率等[3]。对照组给予一般的抢救措施。实验组给予骨科损伤控制措施, 具体的方法为: (1) 首先对患者的致命性损伤进行处理[4], 如控制致命性的大出血、呼吸困难、休克等, 同时对于不稳定的骨折要及早的临时外固定, 以免继续对患者造成损伤, 对于骨盆骨折和腰椎骨折, 可先给予骨盆支架和椎板建议等治疗[5]; (2) 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稳定和复苏; (3) 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 在对骨折进行认真处理, 行复位和内固定术[6]。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满意度。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抢救成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无生命危险;抢救无效: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抢救成功49例, 死亡1例;对照组抢救成功45例, 死亡5例,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实验组满意43例, 一般5例, 不满意2例;对照组满意38例, 一般7例, 不满意5例, 两组满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损伤控制为严重多发伤在救治时所遵循的先救命后治伤的急救理念, 以保证患者生命不受威胁和患者身体健全为最终的目标, 为防止病情恶化和患者的身体潜能衰竭和后期的手术赢得时间[7]。所以对于严重多发伤, 尤其是伴有骨科创伤的严重多发伤首先对患者的致命性损伤进行处理, 如控制致命性的大出血、呼吸困难、休克等[8], 同时对于不稳定的骨折要及早的临时外固定, 以免继续对患者造成损伤, 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稳定和复苏[9], 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 在对骨折进行认真处理, 行复位和内固定术。在整个抢救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问题, 并给与恰当的治疗[10]。在患者身体状况达到最佳状态是再行后期的手术治疗,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的疗效。

综上所述, 骨科损伤控制对于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疗效比较好, 死亡率较低, 患者满意度高。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多发伤时的临床治疗效果, 进一步寻求更好的临床抢救措施。方法 选取2009年9月—2012年9月我院骨科严重多发伤患者1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骨科损伤控制进行急救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方法进行急救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抢救成功49例, 死亡1例;对照组抢救成功45例, 死亡5例,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满意43例, 一般5例, 不满意2例;对照组满意38例, 一般7例, 不满意5例, 两组满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骨科损伤控制对于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疗效比较好, 死亡率较低, 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骨科损伤控制,骨折,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永刚, 唐海.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11) :801-804.

[2]曾明军, 朱立新, 刘成龙, 等.损伤控制骨科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 (24) :3037-3040.

[3]杨越涛, 叶永根, 柳振华, 等.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台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 (5) :399-402.

[4]曾湘林.严重多发伤时损伤控制骨科治疗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 (1) :15-16.

[5]王爱民, 孙红振, 杜全印, 等.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损害控制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3 (2) :143-146.

[6]朱义用, 汪建良, 许科峰, 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11) :785-786.

[7]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1) :32-35.

[8]李德辉, 孙备.操作性控制手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8) :638-640.

[9]王振志.严重多发伤120例救治体会[J].实用新医学, 2008, 9 (8) :699.

控制疗效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 年3 月—2015 年3 月所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94 例作为观察的对象, 全部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 按就诊前后顺序, 将全部患者平均分成两组, 即观察组与常规组。 观察组47 例, 年龄19~37 岁, 平均年龄为 (30.8±1.5) 岁, 孕周为22~29 周, 平均孕周为 (25.9±1.8) 周;27 例为初产妇, 20 例经产妇。 常规组47 例, 年龄20~35 岁, 平均年龄为 (30.1±1.4) 岁, 孕周为23~28 周, 平均孕周为 (26.3±1.7) 周;25例为初产妇, 22 例经产妇。 两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 ( 如年龄、 孕周等) 的对比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妊娠期两次空腹血糖值在5.8 mmol/L以上。 2在妊娠24~28 周时, 对孕妇进行50 g葡萄糖筛查, 结果显示:1 h血糖在7.8 mmol/L以上, 血糖筛查结果为不正常, 随后再实施OGTT试验, 结果显示空腹12 h, 服用75 g葡萄糖后, 其空腹血糖在5.6 mmol/L以上, 1 h血糖在10.3 mmol/L以上, 2 h血糖在8.6 mmol/L以上, 3 h血糖在6.7 mmol/L以上, 如果满足上述两项, 那么则可判定为妊娠期糖尿病。 350 g葡萄糖筛查结果显示在11.1 mmol/L以上, 空腹血糖在5.8 mmol/L以上[3]。

1.3 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即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用药指导、运动指导等, 叮嘱孕妇定期回院进行产检, 且对其予以跟踪随访, 以及时了解病情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 对观察组患者予以饮食控制, 具体内容为:在妊娠初期, 孕妇每日所需的能量和未怀孕之前并无差别, 即每天所需能量的摄取量等于标准体重乘以 (30~35) kcal/ (kg·d) , 其中, 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为身高 (cm) -105, 另外, 1 kcal=4.184 k J[4]。 在怀孕中期, 孕妇每周能量摄取量相较于怀孕初期提升3%~8%, 换而言之就是每天所需能量的摄取量等于标准体重乘以 (30~35) +200 kcal/ (kg·d) 。 具体食物摄入情况为:脂肪、蛋白质以及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分别为30%~40%、20%~30%、40%~50%; 之后再结合孕妇的具体状况, 决定其每日进餐的餐数, 通常是5~6 餐/d[5]。 在整个妊娠期间, 需对体重增加量加以限定, 即10~12 kg之间, 孕期在7 个月之后, 每周体重的增加量需限制在500 g以内[6]。孕妇的进食种类需多样化, 适度食用一些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 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在饮食上应坚持清淡、易消化;如果需增加进餐数, 那么应保证其每日饮食总量不增加。 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应纠正孕妇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 如不可食用油腻、油炸的食物, 不可食用纯糖类的食物;同时, 还应结合孕妇的血糖变化情况, 对其饮食结构进行合理的调节。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孕妇干预前与干预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监测与记录; 除此之外, 还应对两组的母婴结果进行观察与比较。

1.5 统计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数据展开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干预前后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分析:干预前, 两组患者在FPG、2h PG以及Hb Alc等的比较上, 无明显差异 (P>0.05) ; 干预后, 两组患者的FPG、2h PG以及Hb Alc均优于该组治疗前, 差异显著, 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FPG、2h PG以及Hb Alc等指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1与常规组相比, P<0.05;2与该组干预前相比, P<0.05。

2两组的母婴结局情况分析:具体见下表2、表3所示, 由表可知:观察组的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宫内感染、羊水过多以及剖宫产等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等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1与常规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妊娠糖尿病指的是在妊娠期间, 第一次发现糖耐量异常, 此病作为糖尿病中的一种类型, 已经开始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此病的发病机制, 临床上尚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是有研究指出[7]:年龄、不良生活方式、不良孕产史、孕妇体质量以及遗传等, 都是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子。 若在妊娠期间发生糖尿病, 将可能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例如可能导致孕妇发生宫内感染、低血糖昏迷以及酮症酸中毒等症状, 也可能导致早产、新生儿窒息, 从而影响母婴结局。 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治疗妊娠糖尿病。

在妊娠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 饮食治疗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因为此类患者正处于妊娠期, 因而在用药方面有所局限, 因而显得饮食治疗的地位更为突出[8]。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实施饮食控制, 可以保证孕妇科学增长体重, 可确保母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且满足胎儿生长的需求, 同时还可保证血糖的稳定, 从而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9]。 通过该研究发现:实施饮食控制的观察组患者, 其干预后的血糖水平低于该组干预前及常规组, 同时, 该组孕妇与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样低于常规组, 差异显著。 该研究结果与祁金金[3]的研究结果相近, 其对100 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实施饮食控制, 结果其干预2 周后的血糖值均低于干预前。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 对妊娠糖尿病患者采取饮食控制, 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 且优化母婴结局, 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对饮食控制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所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94例作为观察的对象, 按就诊前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在此基础之上, 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饮食控制;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糖值变化等情况加以观察与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FPG、2h PG以及Hb Alc等指标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 对妊娠糖尿病患者采取饮食控制, 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 且优化母婴结局, 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

参考文献

[1]张艳玲.妊娠糖尿病的饮食控制与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5) :2151-2152.

[2]刘素贞, 高雪敏, 吴晓凤, 等.妊娠糖尿病临床饮食控制的血糖改善观察[J].中国优生优育, 2012, 18 (1) :34-35.

[3]祁金金.饮食控制在妊娠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3, 17 (18) :115-116.

[4]宋淑英.饮食控制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22 (20) :72-73.

[5]宋利萍.饮食控制对180例妊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28 (3) :121.

[6]秦红, 张娟.饮食控制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价值评述[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1 (20) :144.

[7]Castorino K, Paband R, Zisser H, et al.lnsulin pumps in pregnancy:uwing technology to achieve normoglycemia in women with diabetes[J].Current Diabetes Reports, 2012, 12 (1) :53-59.

[8]马立茹.饮食控制对42例妊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22 (12) :2614.

控制疗效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者2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16例, 女性患者4例。患者年龄分布于19~73岁, 患者平均年龄38.2岁。患者在入院时有18例处于休克状态, 占到了90%, 其中4例患者处于濒死的状态。导致患者多伤的原因主要是交通事故15例, 高空坠落3例, 压塌伤2例。患者中输血量超过2500mL的有15例, 对本组严重多发伤伴骨盆骨骨折15例, 伴股骨骨折5例应用损伤外科理论开展了治疗[3]。

1.2 治疗方法

损伤控制骨科 (DCO) 的治疗理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在对患者开展治疗的第一阶段是控制致命性的大出血, 使用盆骨支架对患者的不稳定性骨折开展早期治疗与固定。第二阶段是在重症监护室对患者进行生理状态的优化与复苏。第三阶段是在患者生理状态允许之后, 对患者进行延期的骨折确定性固定与复位的手术[4]。

在第一阶段的治疗过程中, 15例骨盆骨折大出现的患者都行髂动脉断血术, 其中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有6例, 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的手术有9例。患者骨盆毗邻脏器损伤中膀胱破裂的有6例, 行后期尿道重建3例, 行膀胱造口5例。另外腹内远处脏器伤包括肝2例、肾2例、小肠4例、脾3例, 胰腺1例, 对患者的这些损伤均采取了切除或者修补。腹外合并发伤包括了四肢伤7例, 颅脑伤3例, 胸伤4例, 四肢伤7例, 对这些都做了相应的处理。

第二阶段的治疗过程, 5例开放性股骨骨折患者, 合并颅脑损伤患者2例, 对1例患者进行了颅内的减压[5,6]。在这一阶段, 对股骨开放性骨析仅仅只做简单的外固定与清创的处理, 将所有的患者都转让到ICU病房, 对患者进行复苏治疗, 主要包括了解除通气障碍、纠正凝血障碍, 同时进行必要的呼吸支撑等。

待患者的生理状态已经得到了改善之后, 对患者进行第三阶段的治疗。对髋臼骨折、双柱骨折、后柱后壁骨折均行弧形盆骨接骨钢板的内固定, 对一伴耻骨骨折与耻骨联合分离行解剖钢板的内固定。

2 结果

见表1、表2。

本组总共20例患者, 死亡4例, 患者的病死率是20%, 其中1例患者因为失血性休克死于手术中, 1例患者因为术后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另一例患者因为胸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对随访6~24个月, 本组患者无尿失禁与性功能障碍问题, 1例患者尿道狭窄, 经过反复扩张之后患者治愈, 其余患者经随访均骨性愈合。

3 讨论

本组所研究的严重多发患者伴有严重的休克, 所以在临床上难以进行较多的搬动或者其他辅助检查, 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主要依据简单的胸腹穿刺和患者体征等, 如果患者的情况允许, 也可以进行常规放置尿管, 这可以很好的发现患者尿道与膀胱中的损伤情况, 同时也能对患者进行休克的监测。本文的研究也发现, 对于严重的骨盆骨折且伴有开放性的骨盆骨折的时候, 应当对患者采取DCO展开科学治疗, 对于这一类人群重点是要控制患者的大出血情况,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7]。

实践中对于严重多发伤特别是伴有腹部损伤或者是胸部损伤的患者, 应当先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外固定术, 待患者全身情况稳定之后, 再进行确定性的内固定手术, 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在手术之后并发ARDS的危险性。同时对于患者的病情不够的稳定的则应当采取DCO展开治疗, 这样更加的安全。另外严重多伤时脊柱骨折伤时比较容易发生心理紊乱, 所以对于这一类患者应当进行危重伤情的处理, 同时还要注意顾忌到患者的脊柱早治疗的特点[8]。

本组患者经过DCO完成初期的处理之后都送入到了ICU的治疗, 首先是要快速的恢复患者的血容量, 从而有效的维持血流力学状态的稳定。对于这类患者输入新鲜血液有利于患者血容量的恢复, 有效的纠正凝血紊乱的情况。如果在操作中遇到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 则应该及时的输入血小板和新鲜的血浆。当患者复苏成功之后, 患者生理潜能改善之后, 应当及时的开展确定性的手术, 以此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对严重多发伤时损伤控制骨科 (DCO) 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方法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死亡4例, 病死率占到了20%, 合并伤与休克是导致死亡最为重要的原因。其他合并症均痊愈。结论 损伤控制骨科是治疗严重多伤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损伤控制,严重多发伤,骨科

参考文献

[1]曾明军.损伤控制骨科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A].第十九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0.

[2]巴军, 王晋.应用损伤控制策略救治高原地区严重多发伤[A].第十九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0.

[3]孙贵新, 李增春, 韩庆辉, 等.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及有效性[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

[4]巴军, 王晋, 李晓宏.损伤控制策略在高原地区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1, 20 (2) :110-111.

[5]欧阳运隆.损伤控制骨科在严重多发伤时的应用 (附39例报告) [J].四川医学, 2008, 29 (9) :1211-1212.

[6]姚茹, 郭梅.严重多发伤236例救治体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 29 (12) :1103.

[7]孙贵新, 李增春, 韩庆辉, 等.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及有效性[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

控制疗效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将分成两组各33例, 其中对照组男12例, 女21例, 年龄44~73 (56.23±2.10) 岁;观察组男13例, 女20例, 年龄43~74 (55.39±2.08)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组中纳入的研究对象均为该时期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所有患者的疾病情况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 (1) 所有患者的疾病均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 (2) 经24h动态血压监测真是存在高血压晨峰的病人。排除存在严重肝、肾、脑、心等脏器疾病损害患者及低钾血症、肾动脉狭窄等患者, 排除对安博维过敏患者。

1.2 方法

1.2.1 用药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7d安慰剂洗脱后进行入组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安博维 (生产厂家: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30113) 下午服用治疗, 150mg/次, 1次/d, 下午4点服用。对照组患者采用安博维 (生产厂家: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30113) 早晨服用治疗, 150mg/次, 1次/d, 早上起床后服用。

1.2.2 血压晨峰确定

患者起床2h后的内收缩压平均值-夜间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即为血压晨峰, 若二者之差超过23.58mm Hg, 则提示存在晨峰现象[3]。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对患者用药前后的血压水平进行严密监测, 并计算血压晨峰值, 注意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并给予及时的处理。

1.4 统计分析

对本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n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 以α=0.05为检验标准,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比较分析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发生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但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晨峰度变化分析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晨峰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降低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晨峰显现是高血压病人临床中的常见现象, 血压晨峰水平受副交感神经活动水平、交感神经活动水平、钠摄入量等多种因素影响, 同时, 清晨心率、血液黏度和血管紧张度、血小板聚集等对血压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影响[4]。实践研究证实, 高血压病人晨间的血压波动会导致脑血管、心脏、肾脏等多个靶器官的损伤。另外, 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心脑血管事件也在晨起后多发, 与晨峰高血压的时间相重叠[5]。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已经证实高血压与高血压晨峰具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 加强高血压晨峰控制对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价值[6]。

安博维又名厄贝沙坦, 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 口服活性良好, 药效明显的选择性血管紧张素2受体及抗击, 对所有依靠AT1受体介导的血管紧张素2作用具有阻断效果, 其在临床应用中对血管紧张素2受体的选择性作用会促进血管紧张素2上升和血浆肾素的增加, 并可引起血浆醛固酮的下降[7]。同时, 安博维的药物吸收性良好, 生物利用度高度60%~80%[8], 进食对其生物利用度无影响[9]。常规临床中采用清晨口服降压药的方式进行降压治疗, 其主要治疗目的是取得较为持续的血液中药物水平, 但是其在早晨的水平较低, 且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上升至最高点或接近最高水平, 但是药物却没能够发挥最佳的疗效, 所以依据血压波动的规律进行药物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疗效[10]。本项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在下午4点进行安博维口服治疗, 与早晨用药组的降压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证实不同时间安博维口服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是, 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晨峰度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下午用药更具血压晨峰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 安博维晨服和下午服用均能达到有效的降压效果, 但是下午用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晨峰控制的效果, 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维郑, 徐朝奇.厄贝沙坦对比氨氯地平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 (24) :2143-2146.

[2]王庆平, 杨庭义, 戴凯琦, 等.安博维治疗高血压病及逆转心室肥厚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1) :85-86.

[3]殷白丁, 张世杰.安博诺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2, 34 (14) :2167-2168.

[4]李霞, 李艳梅, 张晓莲, 等.络活喜和安博维联用治疗老年性中度高血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04 (1) :83.

[5]王春雨.安博诺、安博维治疗高血压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 2012, 02 (17) :387-388.

[6]王耘平.安博维加硝苯吡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 (4) :439-441.

[7]陈良飞, 梁学福, 李欣欣, 等.安博诺与安博维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疗效比较[J].西南国防医药, 2013, 23 (6) :636-638.

[8]李薇.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 :55-57.

[9]杨妙珍.不同剂量安博维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9) :272.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