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案设计范文第1篇
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第一,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散文的教学,就要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就要“披文入情”,从语言入手,由形求神。这篇文章,想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逐步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第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那树》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形式的丰富多彩、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等,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懂这篇散文难度并不大,但是文中蕴含的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则需要学生认真揣摩品味。
基于以上两点,预设本文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2.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时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鉴于此,拟通过启发教学和诵读品味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笔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主体思维、涵泳诵读以及小组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课的欣赏、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用冰心的《谈生命》相关内容导入新课:冰心老人说“我不能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冰心老人认为生命像什么呢?
这样导入新课,能够将新旧知识巧妙衔接,并能激发学生对于树的命运的想象,唤起学生对树的重新认识。(板书:那树)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研读课文
用“矛盾”这一条主线贯穿整堂课,按照读文本,读作者,读社会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研读课文。问题设置一(读文本):那树到底该不该砍?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的理由。(此问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走近那树,探究那树被砍是否存在必然性,让学生在“该”与“不该”的讨论、争辩中,初步感知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那树的矛盾。)
反方观点:不该砍。
学生比较容易在15自然段找到依据:
结合文章内容,归纳出:树是历史的见证;树充满了传奇色彩;树护佑着一方百姓;树默默无闻为人类作贡献等等。
正方观点:该砍。
学生在文中能找到的最直接的依据:
这天,一个喝醉酒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追问: 把“ 宣判那树要偿命” 改为“ 决定砍掉那树”,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此问,旨在让学生明白人们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的荒谬,并继续追问:如果没有这次交通事故,那树会被砍掉吗?
(结论不言而喻,即使没有这次交通事故,那树依然难以活命,以引导学生追寻那树被砍的更本质的原因)学生容易找到:有关“柏油路”、“工头”、“计程车”这三处。
重点品味: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在这里运用删减词语的方法比较朗读,让学生体会数量词和动词的作用,理解人类文明发展之迅速。(板书:人类文明)
问题设置二(读作者):那么,作者的情感倾向呢?一起来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树被砍倒的过程的? (此问的设计,目的在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进一步感知现代文明发展与那树的矛盾。)
学生容易找到:(1)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2)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这两句,主要通过词语的替换比较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对树被杀感到愤怒,对树命运的同情。还可以品读来自乡间的清道妇讲述的蚂蚁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如 “清道妇是树的亲戚”、“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等等,进一步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对树的深情,对生命的关爱。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文章第8段,重点品读这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1)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2)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在这里,主要通过讨论“啊”的语气的变化,进行比较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并让学生齐读第8段。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老树情怀,到此,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再追问:作者同情的仅仅是一棵树吗?(此问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那树只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代表,真正的矛盾是现代文明发展与整个自然环境的矛盾。)
(板书:自然环境)
显然,那树,只是千千万万被任意践踏的生灵中的一员。作者痛心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四)拓展延伸
(由此过渡到拓展环节,笔者以最近频频出现在媒体的自然灾害消息作为拓展)
从本月19日到22日,中国大约有18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2.7亿人口,遭遇沙尘天气侵扰。一夜之间,沙尘越过黄河,越过长江,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城市;从去年8月开始,我国西南地区5省市区遭受着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水库露底、河水断流、农田龟裂、水井干涸,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
问题设置三(读社会):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我们该何去何从?(板书:问号)(此问引导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社会、思考社会,并寻求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方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学生交流之后,适时导入作者的一段话,辅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思想内涵。
资料链接: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五)结束语:
没有小草的土地是空虚的,
没有树木的道路是孤独的,
没有鸟儿的天空是寂寞的;
不要让你不羁的脚步惊扰了小草春天的故事,
不要让你功利的目光切断了树木成材的梦想,
不要让崛起的高楼迷失了小鸟飞行的方向,
悲悯我们身边的另一类生命吧,
那树教案设计范文第2篇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作者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麻、症、疾、姿、势、况、镇、绪、述”等9个生字。
2)正确的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犹豫”4个词语。
3)在感悟文章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真情,学习关爱别人。回报别人的付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2)发动学生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活动。
4)让生互相交流,体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爱,从而理解爱、懂得爱,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鼓励别人;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2)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等方法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课前准备:朗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主题。
一、谈话导入
1、刚才我们读了单元导读,了解了这组的课文都是以我们为主题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题目叫做《掌声》。
2、板书课题。伸出手,和谭老师一起来写课题。这个“掌”字上面写得扁一点、宽一点,下面“手”的弯钩写得舒展一点。“声”上面的横长,下面的横(短)。
3、齐读课题。一起读课题。
过度:《掌声》这个小故事讲得就是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事情虽小,但读起来却令人非常感动。
二、初读感悟
1、想读吗?遇到困难怎么办?孩子们,借助拼音、查字典、请教别人、多读几遍,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相信通过努力,你们一定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了就坐端正,开始读吧!
(同学们,齐读和自由读有什么区别呢?)
3、随文识字
(1)同学们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老师想问一下,你们知道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吗?这个小女孩从小就患上了(屏显:小儿麻痹症)指名读,读流利一点。
英子正是因为得了这种病,腿脚(落下了残疾)。这里哪个字的读音特别需要注意呀?
屏显“落下残疾”指名读,正音。
这个“落”还能读什么音?能组个词吗?
( )落叶
( )丢三落四
( ) 一共三个读音,但在这个词中读( ).用心记才能不出错,再读一遍这个词,看谁能把它牢牢记在心里.因为她得过( ),腿脚( ),所以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屏显:姿势),自己拼一拼,能读准吗?指名读。
屏显去拼音的三个词语认读:去掉拼音了,谁敢领着大家读一读。
屏显句子:回到句子里,还会读吗?你来试试!我们一起读读。
(2)骤然间 热烈 持久
屏显词语:从你开始,每人一个,领着大家读一读。
屏显:“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又回到句子中了,请你来读。
这掌声改变了英子的命运,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
三、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变化
1、学习第一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仔细想想,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自卑、忧郁、不快乐,孤独)(板书:自卑忧郁或忧郁)
(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同学们在做游戏。
生:同学们在唱歌跳舞。
生: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跳绳。
生:同学们在尽情地说笑。
屏显:当同学们( )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引读“当同学们( )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快乐地游戏的时候。读
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唱歌跳舞的时候。读
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跳绳的时候。读
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师:是啊,那是教室的一角,更是孤独的一角,你能把英子的忧郁、孤独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
(指名读评价:你试着把“总是”读得重一些,把“默默地”读轻一点。再读一遍。)
(4)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英子。那时的她不爱说话,默默无闻,多么忧郁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英子的忧郁和孤独吧!(齐读)
齐读评价:多么自卑、忧郁的孩子啊!
2、学习第四段
(1)后来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什么变化呢?请你来读第四段,其他同学想一想现在的英子变得怎样了?
(2)原来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还忧郁吗?性格变得(开朗,板书);原来她的腿有残疾,不愿意让同学们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现在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说明她现在充满了(自信)。
( 3 )看到英子的变化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把高兴的情绪酝酿到脸上,一起读。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使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学贵有疑,你是个爱动脑、会提问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谁能帮他解决心中的疑问?(把话语组织好,把话说完整。你的思路很清晰,语言表达也很简练。)
(2)那你能用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谁敢来说?请你来说。(你的语言组织能力真棒!)
(3)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住,同学们,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我们就能很好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读文感悟,领悟掌声内涵
1、重点学习课文的
2、3自然段。
过度:那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的呢?
(1)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
2、3自然段,画出描写英子动作
和神态的语句,多读几遍,想一想英子当时是怎么想的,在空白处写一写。读完、写完就坐好。
谁来读一读,说一说?
★轮到英子上台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轮到你上台了,你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老师真高兴,你能勇敢地举手,大胆地说出你的想法吧!
●你就是英子,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评价:你把“一齐”读得比较重,“低了下去”读得轻,读得有感情。老师听出了你的无助/自卑/害怕)
●屏显句子,师领读:我们一起读:轮到英子上台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还画了哪一句?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轮到你讲故事了,你为什么犹豫呢?
●可见这犹豫中藏着的是英子的害怕、胆怯,对吗?读出你的感受。
●她还有别的想法吗?(她想去吗?)
来,请你谈谈这个问题。我从你的眼中看出来,你的心中一定是有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看法。勇敢地站起来。
你的发言很有独到之处,善于思考,读出你的想法。
●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心里拿不定主意,所以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无奈之下,只好(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此时,英子的内心充满了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
●这个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的小女孩,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生接: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这个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姿势的女孩,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生接: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把终于读得这么响亮?(生答:因为英子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走上了讲台。)
(评价:理解的多深刻啊!)
● 谁愿意来读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英子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呢?
(指名读)(评价:多么无助的英子啊)
●走路对别人来说是件多么容易、多么平常的事,可对英子来说却是那么( )。 生:困难。
为什么?
★从课桌走到讲台,这并不遥远的距离,可对于英子来说,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信心啊!作者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英子的痛苦与自卑。我们随着她艰难地挪动着残疾的双腿,一步、两步,一摇一晃;她低着头,含着泪,她多么渴望有一种力量能鼓舞她。就在这时候,(齐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骤然”还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突然 忽然 猛然)那作者为什么偏偏用了“骤然”这个词呢?
●如果现在老师是英子,你们是英子的同学,什么样的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你们能用掌声表示一下吗?
●这真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啊,同学们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 、支持) 板书:鼓励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生:英子,你能行,我们相信你! 生:英子,你真勇敢! 生:英子,别害怕,我们不会歧视你!
●师:英子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大家的支持啊,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女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男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大家一起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在同学们那包含鼓励与信任的掌声里,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自己的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讲完了,教室里生接: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室里为什么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想一想。
你的发言很有条理,也很有见解。
●这一次同学们除了用掌声鼓励了小英子之外,还送去了对英子的(赞赏)。板书:赞赏
●听到这热烈的掌声,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
(出示关联词:如果没有我就;拓展说话)
●此时无声胜有声,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又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一样的走路姿势,她内心的感受一样吗?(不一样)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激之情再读这句话: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五、感悟力量,升华情感
1、同学们那充满鼓励,饱含赞赏的掌声就像春雨,融解了英子内心的冰川,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疾病。英子变了。原来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生接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 原来她的腿有残疾,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现在生接读“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2 、师:英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那她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呢?
课件:用一句话交流:她成了一个( )的人。
她成了一个(自信)的人;
她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她成了一个(开朗)的人;
她成了一个(勇敢)的人;
她成了一个(不自卑)的人;
她成了一个(敢于面对生活)的人
3、几年过去了,上了中学的她依然惦念着给予她掌声的同学们,她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全都融进了她的来信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吧!(齐读)
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活。
(1)你就是英子,你读吧。
(2)谁还想读?
(3)想读的都站起来读。
4、学到这里,我们逐渐领悟到掌声的深层内涵,它不光是拍手、鼓掌的表示,它还包含着对他人的__________?(鼓励、支持、尊重、信任、关爱)掌声凝聚着颗颗爱心,掌声充满着浓浓真情,多一份掌声,多一份爱;多一份爱的鼓励,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
5、正如作者董保纲所说:(课件出示):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句话告诉自己。
(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句话告诉你身边的朋友。
(3)同学们,请大声地把这句话告诉所有的人。
六、诗心飞扬,谱成爱之歌,
小练笔:
1、听了你们的真情告白,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我选了一首小诗,送给同学们。
2、出示:
掌 声
掌声是闪闪的星星, 能把孤独的黑夜照亮
掌声是温暖的阳光,能照亮人们的心房。掌声是一把钥匙, 能打开勇气的大门!
3、师:掌声还会是什么?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答案,赶紧拿出练习本写下来。
七、 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让我们为自己出色的表现鼓鼓掌,(鼓掌),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在场所有老师,(鼓掌)。愿我们今后在掌声中经历风雨,在掌声中快乐成长。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
板书:
29、掌声
忧郁 赞赏 开朗
鼓励
爱
《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谈的叙述后面饱含着一个充沛的情感主题:文章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英子的神态与动作。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英子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凸显语文课程审美特点,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学过程,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做了精妙的设计。
教学片段一:先抓首尾,再探中间。
1、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你在哪里找到的答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寂寞、不自信、孤单)
2、刚才同学们说英子自卑、孤单,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它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哪个词?大家找一找!(学生:忧郁)
3、她就这样一直忧郁下去了吗?没有?你从哪里知道她没有一直忧郁下去?(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4、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是什么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课文的
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
[把第一自然段中英子经历掌声前的形象了解后,直接引导学生读到第四自然段,看到英子经历掌声后的惊人变化,激发学生好奇心,是什么力量如此神奇?]
教学片段二:以悟代讲,以悟促情。
1、默读第
二、三自然段,画出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多读几遍,想一想英子是怎么想的,在空白处写一写。师问:谁来读一读,说一说呢?
2、学生读句子,把自己当作英子,说说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其余同学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补充说明。
3、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朗读来启发学生感悟课文人物的心理、情感,再把感悟到的情感融入到新一轮的朗读中。]
教学片段三:抽丝出茧,对比理解。
1、我们的课题是掌声,在第三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2、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支持、鼓励;第二次是称赞、表扬)(板书: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3、带着不同的感情来读两次掌声。
4、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师点击出示: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的走下了讲台。师问:大家看,这两句话中都有“一摇一晃”这个词语。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生答:第一次的心情是紧张、害怕;第二次的心情是高兴、愉快)
[如何让学生领会英子的内心变化,从而体现掌声对英子深远的影响,就要让学生学会对比。英子上台前后的心理变化要让学生对比;英子经历这一次掌声前后的变化要让学生对比;几年后的英子和当初的英子也要进行对比。对比是学好这篇课文的一座重要桥梁。]
二、挖掘教材空白点,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
教学片段一:“犹豫”处填白。
师:英子, 当我叫到你时,我看到你犹豫了一下,才慢吞吞的站起来,眼圈还红红的,你在犹豫什么?
生:如果上去的话,同学们会笑话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话,老师会批评我。
教学片段二:“掌声”处填白
师:同学们, 你们的掌声这么热烈这么持久,你们肯定是想借这热烈持久的掌声对英子说什么吧?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一定会讲好。
生:英子,你不要自卑,我们会支持你。
生:英子,你不要难过,我们不会笑话你。
师:同学们,我又一次听到了这热烈的掌声,这一次你又想借掌声对英子表达什么?
生:英子,你讲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动人了,以后欢迎你再为我们讲故事。
生:英子,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
生:英子,你的声音真好听。
教学片段三:“感动”处填白
师:英子, 听了同学们这热烈的掌声, 你为什么流泪了呢?
英子:因为我没想到,同学们不但没有笑话我,还用掌声鼓励我,我非常激动。我一定要讲好。
师:英子,我看到你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生: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我还要继续努力;谢谢大家的称赞,我以后也要加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快乐地学习、游戏。
三、拓宽教材精神领域,把爱化做支持、鼓励、表扬、赞许。
在这篇课文中,英子因为同学们的两次掌声改变了性格从而也改变了人生。课前阅读提示说掌声是一种爱的表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掌声远远不是一个爱字能包括的,它还能细化成支持、鼓励、表扬、赞许,从而也教孩子们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能把掌声送给更多像英子这样需要掌声的人,他们不仅是残疾人,还可以是贫穷的弱者,甚至就是你身边成绩不太好,信心不太足的人。
那树教案设计范文第3篇
一、 说教材
王鼎均先生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这位散文大家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应该就是《那树》写作的初衷吧。“那树”是大自然的缩影,树的悲剧命运正折射出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类道德的沦丧。人对自然的毁灭,即是对人类自身的毁灭。编者把《那树》编录到这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其意图是与作者相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生命,也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作为自然界最有灵性的人类不能因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命。当人类文明的车轮在历史的烟尘里渐行渐远,我们更不能忘记自然永远是人类发展的载体。
二、 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理念,因此我将本课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个性品读,感知“那树”的整体形象及其品质,把握树的悲剧命运。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感悟词句赏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文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把握文章内容;在读中品味优美语言,在读中领悟作者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说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把握那树的命运和品格作为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情,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本科教学难点。
(文中作者的感情含而不露,却又句句有情,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树的悲剧命运只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只有真正领悟了作者意图,才能实现本篇的创作价值。因此,我将以上两点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四、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问题点拨法
(新课程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关键,所以我在教学中适时提出几个简洁的问题,力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说学法】
品读赏析法
(文者,情也。只有朗读,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体会文本中所揭示的深层内涵。)
五、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用一课时教授
六、 教学过程
(一) 聆听大树心语
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并为其配上图片。
教师导入:正如歌中所唱的:它顶天立地,冰雪压不服,狂风吹不倒,撒给大地多少绿荫,撒给人类多少爱,绿叶中藏着多少故事就是这样的一棵大树它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的“那树”,与它同喜同悲,感受它沧桑的命运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歌为心声,歌由情发,以听歌曲的方式导入无形中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创设情境。)
(二) 仰望大树风姿
1、学生初读,解决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朗读时感情要深沉,有力度。)
2、听精选段落范读,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3、仿照句式,填上恰当的词语,并作注解。(朗读相关段落,抓住文中关键词,也可以自己概括,主要是有关大树品格的词语。) 这是一棵奇特的大树,你看它蔑视狂风,在万物匍匐时,它屹立不动; 这是一棵的大树,你看;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朗读课文、解决字词是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基础;听精选范读,给学生导航,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情境;作为初四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本不是难事,设计仿照句式的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捕获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由于学生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我给出示例,做学生迷雾中的灯塔。)
(三) 悲叹大树命运
设计问题如下:
1、 这样一颗不平凡的大树,遭受了怎样的命运呢?(最终被杀死了)
2、 树犯了什么罪被判死刑?(一醉酒驾驶者撞到大树,重伤致死,交通官员判处大树有罪)
(设计此问帮助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犯罪”的是人类,承担人类过错的却是无辜的大树。)
3、 他们是怎样行刑的?(采取词语赏析比较阅读)
设想学生会做如下回答:
【文章第9段】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原文) 【文章11段】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
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原文)
(课件出示修改后的文段,与原文比较,深刻体会作者感情)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断,撒了一圈白森森的木屑。那树在倒地时发出轰然巨响。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挖出这个长满虬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砍断了所有的根须。 (这三个问题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痛苦、愤激的感情。第三个问题采取换词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揣摩词语,找到阅读文学作品的金钥匙。)
4、 请从下面两个词中选择一个,为课文标题加上感叹词。
A、 啊!B、唉!
(设计此问,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到文本中,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体验中,产生感同身受之效。)
(四) 无奈大树消逝
师语:这棵没有屈服于狂风的大树,却倒在了人类文明的电锯下;千千万万的大树,千千万万的生灵也在远离我们的世界。大树消逝了,可以再植,但是离我们远去的仅仅是大树吗?
(解答此问时,可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人们在炎炎烈日下于大树的庇荫下悠闲纳凉的情景不再;月下在大树繁茂绿叶下喁喁私语的情侣的温馨场景不再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大树,失去的更是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物我相亲的意识)
(设计此问,在于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解决本文难点,引起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五) 我看“大树”现象(拓展提高)
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组织小辩论会。
辩题:自然与社会发展
正方:社会发展应与自然和谐统一
反方:社会要发展,破坏自然是必然的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设计此环节意图,是锻炼学生整合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的能力,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六) 小结
蚂蚁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伙伴大树,从而失去了家园;终有一天,失去地球上伙伴的孤独人类,也将失去生存的家园。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只有与大自然物我相亲,和谐发展,才能像“那树”一样繁茂如焰火,生生不息。
(七) 作业
A、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亲人”“兄弟姐妹”不断倒下,
只剩下孤独的你,你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必做)
B、这几年来,我们开发区一直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道路越来越宽了,路灯越来越亮了,楼房越来越高了,吸引外资越来越多了;环保意识也更强了。比如:对磁山的开发利用与植树造林。请你调查我们开发区这几年在城镇建设和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做出的有力措施,做一份手抄报。(选做)
(设计这两个作业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样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审视生活的视野。)
(八) 板书设计
那树
去根刨须
唉!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突出主题,引发思考)
七、说课小结
整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采用听读、朗读、跳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顺利突破重点、难点。采取填词注解、词语赏析比较阅读、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点带面地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那树》说课稿
说课人:邹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