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8
1

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在当代, “照管”一词来源于1992年德国颁布并实施的《关于改革成年人监护和代管法的法律》, 简称《照管法》 (1) , 德国该法律的颁布, 对于民法典中的关于成年监护的内容以及禁治产宣告剥夺成年人行为能力的内容都有了大规模的改动, 从而也确立了先进的成年照管制度, 在世界的民事立法中也处于优势地位。德国的照管法主要是在于保护身心残障的成年人, 这些身心残障的人士不仅包括因身体具有疾病或肢体不完整的人们, 也包括那些在心灵上或精神上表现出弱势的人们, 当他们不能完全处理其自身事物时, 监护法院会依职权或相关的申请为其选任照管人来保护这些弱势的成年人, 与此同时, 照管法规定了照管人的职责、管辖范围以及内容等细节问题, 这部法律的出台是对德国以往法律制度条文中的立法空白与缺陷的补充和完善。

在世界上较早进入“银发”时代的英国, 在对于老年人的养老模式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而形成的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模式 (2) 。对于我国这种社区发展相对具有优势的国家来说, 具有相当大的借鉴作用, 因为, 我们国家人口基数过于庞大, 进行统一的管理难度甚大, 而且, 目前社区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凸显它的优势之所在, 并且国家也加大对其相关内容的完备建设, 因此, 大力关注以社区为视角下的老年人养老问题, 大有裨益。

因此, 综上所述, 所谓的社区照管, 它是以社区为依托, 对于因身体机能或行为能力逐渐衰退的老年人在日后不能自行处理事务时, 由老年人自己选任的能够处理老年人日后生活的照管人, 并与之签订照管协议以确保被照管人权利得以实现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现行养老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依赖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我国老年人在生活服务方面基本上是由家庭承担的, 主要是靠血缘和婚姻关系维持, 由于社会服务的比重较少, 因此长期形成了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 在老年人个人日常生活服务方面, 基本上是靠自己照料和家庭成员照料, 由其他形式的社会服务照料的比例极少, 这种状况表明中国的家庭养老意识还相当浓重, 一方面老人习惯于在有亲情、有环境的家庭养老;另一方面子女有赡养老人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家庭养老是中国传承下来的千古文化的产物, 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性是相当深厚的。但是, 随着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变化, 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 包括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支持力削弱、家庭养老资源不足、养老负担加重、家庭提供给老人的服务需求更加有限等。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性受到冲击, 家庭养老的矛后凸显出来。

(二) 老年人养老新的需求与养老资源供给不足

现代老年人的养老观较过去有很大的改变, 养老需求也更加丰富,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被动的接受传统的养老方式, 而是变被动为主动, 主动并自由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养老需求。但是在目前, 这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养老需求在我国尚未得到满足, 其表现主要在老年人对于生活服务和居住方式的要求上得不到很好的满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 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上的差距愈益增大, 随着“代沟”的加深, 双方都取向于两代人在经济、劳务和精神上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分开居住。然而, 分开居住需要购房或租房等方面的投入, 这笔投入对中国大多数一般家庭而言是相当困难的。

(三)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与其他养老方式不成熟

虽然我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具有养老成本低、对传统的继承以及老年人精神慰藉能够得到满足等优点, 并且至今仍是我国养老方式的主流, 但是随着我国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和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 使得我国家庭养老出现空巢现象增多、养老质量降低、养老实际效果与老年人预期效果不相符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主流地位动摇。另一方面, 社会养老方式尚不成熟,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或缺欠难以弥补。更为特殊的是我国老龄化社会提前出现, 并且存在着“未富先老”等问题, 因此养老压力相当大。目前, 虽然我国多种养老方式在推进, 但基本上是分散进行、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互动、网状的稳定状态。这种分散且不协调的养老方式使养老质量难以保证, 养老效果难以实现。

三、社区照顾制度的现实功能

社区照管制度是在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民法制度构想, 该制度的设立, 不仅是有利于老年人的权益保护, 还有其自身的制度功能和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老年人社区照管制度有利于充实民法理论基础。社区照管制度不仅涉及到民事主体的意思能力, 也涉及到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 (3) 。社区照管制度是在弥补我国现有制度缺陷的基础上而提出的理论构想, 它的制度内容还可以作为民法中其他法律制度适用的基础。就目前而言, 虽然, 我国对于社区照管的内容, 还处在理论研究探索的阶段, 但是它的制度功能会对民法基础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法律制度的适用、遵守等具有重大影响。

其次, 老年人社区照管制度有利于带动人们对特殊群体的关注。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未老先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因身体机能和智力能力衰退的老年人理应被纳入民法保护的范围, 而社区照管制度刚好充分对于这部分人予以了考虑并围绕其展开了民法的制度构建, 因此, 社区照管制度的提出, 有利于人们提高对于失能失智老人的关注, 从而有利于为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民法保护。

最后, 该制度有利于加强社区的建构。社区建设在我国现在处于全面发展阶段, 社区照管的实现, 会加大国家、社会组织等对于社区建设的更大投入, 不仅可以确保社区照管基本制度的实现, 更可以完善社区照管其他辅助制度的完善和补充 (4) 。

四、社区照管制度的内容设计

第一, 设计养老信息情报的收集、整理、发布及其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与运用的合理方案。

实现养老福利目标的前提是充分掌握我国老龄人口的信息情报资料, 在此基础上合理使用, 设计出养老的各项实施方案。老龄人口信息资料的精细掌握及其全国范围的运用在互联网及云计算等技术支持背景下是完全可能的, 此种信息情报的收集在城市应以街道办事处及其下辖的居委会为基本收集单位进行, 精细到每一个居住单元;在农村则应以乡镇及其下辖的村委会为基本手机单位进行, 也应精细到每一个居住村落 (村民组) 。此项工作应由国务院组织民政部以老龄人口专项普查的方式进行, 依法设立普查专员队伍, 明确普查责任, 设定普查数据指标, 建立数据实时录入及分析信息平台, 实现精细化数据在线动态实时更新目标。

第二, 设计可支配养老资源的科学、优化配置方案。很显然, 养老 (身体照顾、物质支持与精神慰藉) 需要巨量的人财物资源支持。在我国既往养老模式下, 此种养老资源的获得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其资源基本来源于老年人自己的收入及子女的供养, 国家只为占老龄人口比例一小部分的鳏寡孤独者提供养老资源配置。当前状况下, 由于家庭结构等核心要素的变化, 空巢已成常态, 如以往依托家庭成员为养老提供身体照顾及精神慰藉的人力资源已不可能。仅仅依靠老年人自己或其子女为养老提供充足的资金配置对于城镇中低收入人群及广大的农村老龄人口也属不可能。此外, 今天意义上的养老除了老有所养, 更大意义上还体现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乐需要建设大量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才能实现。此种资源对资金、设施等资源的需求是巨量的。因此, 从养老福利目标实现的角度, 需要国家在养老新形势下自觉从全局角度, 根据老龄人口情报信息, 确定养老基本财政预算, 按地区、按需求主动设计养老资源的配置方案, 力求方案科学、有据、可行。

第三, 设计养老责任的主体分离及其市场化运作方案。就中国既往养老传统、现行法律规定及养老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言, 我国养老责任的承担始终归属于子女应无异议, 国家只就鳏寡孤独老龄人口扮演养老的责任承担者。但现实问题是, 少子化造成的421大家庭结构形式、代季独立致以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核心地位的确立以及子女与父母异地、异国居住、工作等一系列事实决定了依靠子女支撑的居家养老框架的日渐崩溃。居家养老已异化为父母的自养, 其中子女充其量满足于为父母提供养老的资金支持, 而身体照顾、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的其他主要功能基本蜕化殆尽。应当说, 此种不利状况既然由改革而来, 自然应该由改革而去。根本措施就是由国家按规律办事, 明确养老责任主体, 依法分离养老行为, 积极培育、促进养老的市场化运作空间, 依法实现养老责任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分离。

第四, 设计养老护工及义工的培训方案。养老替代行为是否可行取决于国家能否培训出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专业化护工及义工队伍。同理, 国家应从顶层通过组织对老龄人口情报信息的分析确定不同地区专业化护工及义工需求总量与动态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的区域分布、类型等基本数据, 设计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国家教育系统设置人才培养专业, 按区域、需要组织专业化人才培养以满足社会需要, 另外, 除非国家成功地启动了替代养老行为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从而由国家培养的专业化护工人才进入商业护理公司, 成为公司职员, 领取薪金从事替代养老行为, 否则专业化护工及义工的工作性质带有明确的公益性质, 国家应该给予专业化护工以比照公务员的社会地位, 由国家成立事业性护理公司, 吸收专业化护工成为公司职员, 从事替代养老行为。

摘要:早在2000年, 我国便步入了老龄化的社会, 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而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受国家政策、经济条件、养老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老龄化社会显得尤为突出, 而这一现象的出现, 也给我国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切的影响, 与此同时, 基于亲属关系角度而存在的监护和赡养制度, 前所未有的受到了新形势的冲击, 因此, 老年人的养老制度, 更引起了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现在的我国也亟需探求新的养老制度来弥补现有法律制度的空白。

关键词:民法,社区照管,新制度

注释

11王丽萍.德国的照管制度及启示[J].法学杂志, 2001 (3) :54.

22 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 2012 (04) .

33 周绍强, 田晓妹.社区赡养制度构建的理论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11 (2) :165.

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新公共管理的内涵解读

所谓的新公共管理, 其是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因为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在新时期已经难以发挥作用, 与社会的发展形势出现了脱节。尤其是在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等背景下, 公共管理需要不断革新转变。对于新公共管理的理解, 可以从三个层面出发:一是政府职能调整, 引入社会和民间力量, 减轻政府的压力;二是不断开发创新管理方式, 对信息技术加强利用, 重构管理流程和模式;三是分权改革, 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落实到不同的部门, 同时确定其对应的责任, 以责任助推管理工作的开展。新公共管理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 我国近些年也在逐渐转变公共管理方式, 向新公共管理靠拢。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存在的一些短板

社区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 社区公共服务目前显露出现了一些短板, 这将对公共管理的发展起到制约影响。因此, 要想在新时期提升公共管理的效果, 那么就需要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足切入, 切实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主体单一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 在社区公共服务这个方面, 一个最显著的问题, 就是服务主体单一, 即仍旧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机构或相关单位提供服务, 缺少其他主体的参与。一般来说, 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是街道办事处这样的政府基层部门, 由于没有其他主体参与, 这就导致社区服务的质量并不高, 因为没有竞争和盈利, 不少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并不高, 服务意识也不强, 在社区工作中容易出现怠惰、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 基础设施薄弱

除了服务主体单一这个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比如健身场地和设施缺乏, 这个问题近些年就非常显著, 尤其是广场舞扰民这个问题, 各地新闻媒体都进行过很多报道, 其根本原因就是社区体育服务水平有限, 难以给社区居民提供足够的场地和设备进行体育锻炼, 从而导致部分居民在小区或是马路上进行广场舞活动, 给其他居民带来困扰, 这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社区矛盾, 对于公共管理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在一些其他方面, 同样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比如近些年快递业务迅速扩张, 但是很多社区的物流储物终端欠缺。还有一些社区的保洁设施不足, 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基础设施薄弱, 将直接降低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

(三) 服务工作狭隘

社区公共服务的工作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主要涉及到治安、卫生、教育、就业、文体活动、消防等等方面, 可以说工作内容繁杂而细致。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社区公共服务的工作较为狭隘, 不少方面的工作并未予以关注。

一些社区公共服务局限在文体活动、卫生消防这些方面, 对于劳动就业、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关注不足。

(四) 居民缺乏参与

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与管理, 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 如果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提供服务, 那么见效较慢, 对于改善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效果不明显。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讲,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认知非常欠缺, 没有形成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 面对社区管理中的事务, 经常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只要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关系, 就不参与。在社区公共服务中, 居民的参与缺乏, 就会导致公共服务不科学、不合理, 甚至可能在实施后引起居民的反对。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对策

(一) 打破局限构建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针对目前社区公共服务局限于政府部门这个单一主体的问题, 在新时期就需要打破这种局限, 构建起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引入其他的服务机构或是社会力量, 让社区公共服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的服务。首先, 政府基层部门需要对社区公共服务加强研究, 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予以掌握理解, 由此创新公共服务项目和工作内容, 确保社区公共服务紧跟时代发展。其次, 给社会力量创造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条件, 基于竞争机制让社区公共服务市场化, 让社区居民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仅如此, 有了竞争, 各方面的服务质量也就可以不断提升, 让社区居民得到实惠。

(二) 加强财政投入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基础建设

除了引入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主体之外, 还需要依靠政府财政加强投入, 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 就应该关注民生, 从目前社区最为迫切的方面切入, 进行基础建设。一方面, 需要从文体活动、物流卫生这些方面切入, 对相应的文体活动场所进行规划, 配置对应的活动设施。还需要加强物流设施、卫生设施的建设配置, 保证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 要从教育、就业等方面加强基础服务建设, 可以建立社区教育办帮扶中心, 对社区居民进行职业技能教育, 同时还可以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 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就业问题。通过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的建设, 便可以大大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三) 借助新技术扩大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

对于公共服务不全面这个问题, 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人力资源有限, 难以面面俱到。而如今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 这对于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大有裨益, 因此要对这些新技术加强利用, 借助这些新技术打造一个全面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 构建一套社区老人关爱系统, 通过该系统可以对社区老人实现统一的信息管理, 社区老人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及时联系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人员, 在遭遇困难时可以及时获得帮助, 在老龄化趋势下, 这样的关爱系统很有必要。

(四) 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管理

要想社区公共服务取得切实的成效, 还需要社区居民有效参与进来, 集思广益共同决策, 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与矛盾, 确保社区公共服务可以顺利开展。比如要在社区内建设体育锻炼设施, 建在什么位置, 数量要建多少, 这些都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进行讨论, 得出一个统一的方案, 然后据此执行便可。如此一来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管理, 达成一致意见, 就可以避免后续出现纠纷或是其他意外事件。

社区公共服务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业界人士而言, 应该认清目前的整体形势, 从存在的短板切入, 创设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加强基础建设, 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 引导居民参与, 通过多样化手段综合并用, 如此自然可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的进步发展。

摘要:新时代下, 公共管理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 社区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有效推进社区公共服务, 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 本文立足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 对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短板予以分析, 然后提出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一些措施方法, 希望可以给业界同人提供一些参考, 深化相关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邹木.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作用、困境和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4) :23-24.

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MOOC及国内发展现状

MOOC(Ma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它以网络为载体,依托于各大高校的课程教授,目的在于致力实现教育资源平等化和共同化。高校们将其各类课程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开放给公众免费观看,学生们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近几年,MOOC在国外迅速兴起,现以Coursera、Edx为典型代表,我国也开发出很多适合中国大学生教育的MOOC课程,其中网易公开课、果壳网、课程列表、学堂在线、云课堂等较为典型。

“果壳网”汇集了国外Coursera、Edx、Udacity中的大量课程,与Coursera对接较好,适合刚开始使用慕课的学习者。“学堂在线”覆盖了清华大学的大量课程,并与Edx合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Edx在中国的授课限制。“课程列表”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大量收录国内顶尖学校课程。“云课堂”是网易旗下的大型在线学习平台,涉及范围广,侧重实用技能教学。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产业升级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型与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学生们学习的知识点相同并且社会实践呈流水线式,创新能力与社会发展对接的能力尚有不足,与当前科技发展所需人才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许多高校已进行了多样的尝试和探索,但效果并不理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MOOC深入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力争取得实质效果,是值得高校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MOOC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型

高校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MOOC+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创业园培育”的循环互助模式。

首先,教师在课前准备的同时,将与课程相关的MOOC内容推荐给学生进行学习,重点解答学生疑惑为,使学生有所侧重地听课,在有限课堂时间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避免流于形式课程结束后,学生们通过实训、比赛提高技能。由学校、政府、企业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园,由专门指导教师结合MOOC课程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也可在MOOC平台上向创业者、专家、行业精英等进行咨询,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学成果要综合考核学生在MOOC学习、课堂讨论、创新创业实践上的表现,适当的放宽考核时间并且考核方式应贯穿线上线下、课内课外。

三、实现MOOC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型的创新路径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MOOC管理平台

根据各高校专业特色打造创新创业教育MOOC平台,以课程功能为标准可分为基础课程平台、实践课程平台和能力提升课程平台。平台实行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并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立虚拟实践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二)优化MOOC创新创业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相结合的基础上,结合MOOC线上教学优势和创新创业教育线下教学优势。学生首先在MOOC平台上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行拟定创新创业项目,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与老师展开探究式学习。最后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学习,申请创业项目,并进入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阶段。

(三)增强专业化师资力量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上仍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缺点,教学经验薄弱。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充足、信息化素养充足的师资队伍。因此不仅要对相关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培训,还要加强其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提升其信息化素养。鼓励社会人员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并不断完善,加快并简化扶持政策申报流程,并培养专业的创新创业咨询服务队伍,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相关政策上的疑问,降低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和操作的盲目性。同时开设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信用良好的创新创业学术团队,建立创业团队档案跟踪扶持,并加强监管力度和提供帮助,保证实施效果。

(五)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一根纽带,不断通过增加创新创业孵化基金、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开设专家讲堂等方式,为高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资源。

结语

MOOC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存在着经费不足、技术障碍等问题,再加上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对落后,因此MOOC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仍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但MOOC在国外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提醒我们一定要加紧建设优质MOOC课程的步伐,尽快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的质量。

摘要:本文简述了国内MOOC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MOOC+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创业园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型,并讨论了包括完善创新创业教育MOOC管理平台、优化MOOC创新创业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专业化师资力量、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在内的几种创新途径。

关键词:MOOC,创新创业,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应君.MOOCS时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范式转换[J].当代教育论坛,2016(4):27-34.

[2] 周翼翔,王学渊,杨之雷.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现状及改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1):99-103.

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促进现代化的高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高中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为基点,探讨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策略,为提高我国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培养

【基金项目】曲靖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中数学课堂优质教学研究”(立项编号:QJ18006)成果之一;云南省“国培计划”项目高中数学李德安名师工作坊研修成果之一。

当今时代,我国实行的是以人为本的、尊重學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的现代化素质教育。高中数学是高中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极强的抽象性、辩证性和严谨性。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必须积极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一、高中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数学专业素养

高中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学科素养对学生数学观念、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等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数学学科观点

高中教师应具有数学学科观点素养,也就是说,高中数学教师应具备对高中数学这一科目、领域相关知识的一些看法、认识、评价。通过这些数学学科观点,了解教师的价值观、行为宗旨、数学发展观念、研究方向等,知道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的学科,是具有逻辑性的,用符号、概念表达的集美学、教育、艺术文化于一体的一门科学,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学科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教学学科能力,即教师必须具备按照相关要求提高自己的教学学科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抽象能力、学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是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能力。高中教师的数学抽象能力主要有简约阶段、符号阶段、普适阶段三个阶段。简约阶段要求数学教师能根据数学的本质对问题进行简化,条理化地表达数学相关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符号阶段要求对数学理论中的某些内容进行删减,用简单的符号、概念、公式、图形等进行表达;普适阶段要求利用建模、推理、假设等方式去解释某类事物的内容和本质。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科学推理能力,用演绎思维或归纳思维进行娴熟的推理,并能用符号、定义、公理、法则对推理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验证。数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答事物的本质。

(三)数学学科知识

数学教师应具备充分的数学学科知识,比如数学基本信息、方法、数据、公理、原理、公式、定义、数学思维、数学逻辑和语言等等。具体来说,应掌握数学思想类、概念类、方法类、思维类、教学能力、数学关系、数学实践、数学文化、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数学数据等十一类相关知识。

(四)数学学科核心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核心概念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的始终。高中数学教师应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梳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衍生脉络等。

(五)数学学科知识发展史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数学知识、数学的逻辑运算、公式、符号等不断演进,具有一定的发展史。只有掌握数学学科的发展史,理清数学学科发展脉络,对知识的前后顺序、轻重缓急等进行梳理、研究,才能更好地确定知识发展的主线,获得核心概念,合理地安排数学教学中课时精力的分配。

二、提高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高中数学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积极寻找有效策略,促进我国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推动高中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鼓励教师的自我发展

当今世界,社会变化十分迅速,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也不断发展。为了适应不断进步的数学教育工作,教师对自身能力、素养方面的提升有迫切需求,很多教师希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本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更新、补充,以便对本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发展进行规划设计,或对目前的专业进行反思和总结,做出新的部署等。教师有这种自我发展的需求,就要积极主动围绕这种需求进行知识的吸收和更新。比如,根据教学目标,对专业素养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根据自己的教学规划进行自我总结和调节;通过工作日记、工作记录、教学过程等,进行数学教学情况的审视与自我调节;通过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进行课程质量、教学过程的相互监督、相互探讨,共同进步。

(二)加强入职培训

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除了教师自己努力,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入职培训和引导,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深化和补充,摸清每位教师的基本功底、所掌握的数学专业知识结构、预教课程的设置情况,结合教材的知识体系、框架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扬长避短。教师只有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将知识与能力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效。

(三)加强继续教育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对教师观念、教育理念等的塑造和深化,课堂知识技能的培养、教材使用、课堂情况研究、课程标准的实践等,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研究、培训与教育,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进步。

(四)多多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积极倡导和鼓励从校长做起,结合德育部门、教师个人等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竞赛,并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动员教师积极参与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方法、数学实践成果研究,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发展,并将科研成果推广运用,反过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本校数学教育的发展。

三、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培养

高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教师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数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一)提升科学的数学观念

教师的数学观、教育观,对本专业的认识、评价与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观念的接收和怎样看待数学、面对数学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要树立教师的专业教育观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敬畏科学,鼓励学生尊重数学知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全方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二)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关键阶段,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开展数学教育,能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学历不是最最重要的,但是教师的学历水平代表了其接受数学专业系统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更高学历的数学教师普遍花费了更多精力在数学专业上,掌握的数学专业知识更为丰富,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比较有利。所以,学校应积极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丰富数学专业的人才储备,提高数学专业的整体师资水平。

(三)加强多技能的培养

当代的高中数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潮流,与社会紧密联系。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不能光依赖陈旧的手段和工具,应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计算机辅助技术,会使用基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会使用学生管理系统、作业批改系统,会利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丰富课堂和教学过程,积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建模,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等,多管齐下,共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结语

数学是高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学成果具有重要影响。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观点、学科能力、学科知识、学科核心概念、学科发展史等内容。要提高教师的素养,既需要国家、社会努力,又需要教师的自我发展。文章从学校和教师的宏观角度提出了提升策略,又从数学观念、专业知识素养、多技能培养等三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值得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雪,刘君,高庆梅.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4(01):61.

[2]钱娟娟.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36):31.

[3]何飞.高中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件及其培养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23):101.

[4]宋辉,惠群,余水.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基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4(06):58-62.

[5]吴琼,高夯,韩继伟.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研究——基于吉林省数学教师的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06):20-26.

[6]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Model Standards for Beginning Teacher Licensing,Assessment andDevelopment: A Resource for State Dialogue[OL].http://www.ccsso.org/Projects/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and support consortium/780.cfm, 2007.

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数增多,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比例也逐步增加,且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好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特殊群体这个难题,是政府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大事。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主体单一,以面为主,精度不高,尚未形成相对科学的帮扶体系。基于多中心理论视角,构建基于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社会及个人多主体平等合作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可以有效发挥各方合力,实现由粗放帮扶到精准帮扶的转变,提高帮扶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多中心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精准帮扶

就业帮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职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2019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实施扩招100万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高职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自身孜孜不倦的努力,也需要国家和社会为他们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帮扶和人文关照。随着高职教育全面改革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日显迫切,需要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由传统的粗放帮扶转向精准帮扶,让高职毕业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人格尊严。

一、问题提出与基本概念澄清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对接帮扶工作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毕业生个人成长,乃至关系到千万毕业生家庭福祉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就业困难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以上,困难根源种类呈现多样化、极端化发展趋势。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不多、主体单一,社会各界对于此项工作尚未形成合力。就业困难帮扶工作的单中心治理和粗放式管理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高職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畅通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及社会团体的多中心治理主体沟通渠道,发挥多主体的合力和资源溢出效应。为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学的帮扶体系成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首要任务。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1]。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发现,学者们自1997年以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帮扶体系的学术关注度呈上升趋势,见图1。其中,金瑾在就业精准帮扶视阈下以涉农类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研其求职价值观发现:影响高校大学生求职价值观的因素依次是自我发展、职业影响力、就业稳定度,求职影响因素和薪资福利待遇期望水平,大学生求职呈现成熟和理性态势[2]。王皓等提出,构建北京市就业困难学生精准帮扶网络模型的思路是以提高就业困难学生匹配效率为出发点,以政校企协同联动为基础,以推动职业指导、信息支持、能力培训精准化为导向[3]。孙磊基于多中心治理,研究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的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提出构建多主体平等合作的就业帮扶体系,以帮助更多特殊群体毕业生实现幸福就业梦[4]。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就业帮扶的机制和对策研究,对于如何构建多元化帮扶主体、提高帮扶效率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多中心理论为视角研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精准帮扶体系,从而提高精准帮扶效率。

(二)研究概念的澄清

1.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

目前如何界定“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未见统一说法,不同区域、不同高职院校背景对于就业困难群体的划分有所不同,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毕业生社会关系、身心情况、生活阅历等因素影响,在就业过程中不被录用,出现就业困难或者不主动就业的大学生,具体可以分为就业能力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心理困难及就业观念滞后四类。

2.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是粗放帮扶的对称,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针对高职院校不同类别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精确辨识、精准帮扶与管理的教育方式[5]。精确辨识帮扶群体的需要是精准帮扶的前提,还需要通过有效、合规程序,把就业困难群体识别出来;精确帮助是精准帮扶的关键,就业困难群体识别出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不同种类确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管理者需要对就业困难信息加强管理,并按规章制度进行阳光操作管理。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现象之源

当前,职业院校就业形势总体较平稳,但就业困难毕业生依然存在。结合上述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种类划分,将就业困难根源区分为内在与外在两个层面,其中,内在主要体现在生涯设计、心理素质等毕业生自身角度,外在主要是家庭、学校等其他社会因素。

(一)毕业生自身因素

第一,大学生涯规划不合理。据统计,接近2/3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或规划不合理,这类学生容易成为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群体。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往往缺乏自制力和自控能力,没有明确目标方向,造成学习成绩不佳,个别毕业生还面临着学分未修满甚至需要重修的窘境,错过了最佳择业机会;另一部分毕业生职业目标定位过高。“95后”毕业生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更强,对待未来工作选择不愿屈从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安排,更多期待自由、高薪无局限的工作环境,加之少数毕业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支持“慢就业”,造成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偏差,进而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现象。第二,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学生心理问题是就业困难群体共有特性,且占比较高。一是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清晰,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及就业方向认知不够了解。造成在毕业求职前准备不够充分,就业招聘过程中时常出现过度紧张、焦恐等现象。二是少部分毕业生在经历多次面试失败后,抗挫折能力较差。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出现就业恐慌,不能及时分析就业挫折原因,尤其是毕业前夕各种压力下更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恐慌心态,甚至出现逃避就业现象。

(二)社会因素

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至今还对大学生有一定影响,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部门仍是大学生向往的职业去向。加之父母对子女的期盼过高,毕业生往往因为定位过高而找不到工作。另外,当前很多毕业生是独生子女,他们过于依赖父母,独立性不强,遇到困难不能自行解决,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甚至有部分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寄希望于家里的安排,不会主动求职。国内大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比较注重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减少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的资本,期望应届毕业生在入职后能够尽早承担起本职工作任务。实际各高职院校大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较少,部分学生只是参加过学校社团活动,甚至个别学生从未参加任何社会实践,所学内容未能与社会实践结合。在面试求职过程中缺少竞争力,极易被淘汰。

(三)学校因素

第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质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多而全的专业门类,不考虑师资力量的配置和专业设置的市场需求及行业变化。有些专业设置缺少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方向雷同,学生所学知识不符合市场需求,使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无法体现,集体性成为就业困难特殊群体。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就业结构变化之间的供求矛盾产生的结构性就业困难体现得较为明显,主要是毕业生人数众多,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产业结构转型下资本对劳动的排斥必不可免。

第二,职业指导体系有待完善。一是课程开设不够合理。尽管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但没有结合专业实际,课程形式大于内容,部分院校停留在讲座、大班授课状态,实践部分相对不足,长期积累造成学生对本课程不够重视。二是师资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85%以上高职院校缺少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多数课程由毕业班辅导员临时性完成,缺少系统培训,专业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三是缺少个性化指导。部分学生出现困惑或心理问题时,极少主动咨询指导服务,加之专业指导教师较少,使得个别毕业生缺少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方面的服务。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生成的理论之道

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不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存在的各种原因,而且在现象之下需要以理性的思维加以进一步审视。多中心治理理论代表着一种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可以在理论层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生成的内在机理进行很好的解释和说明。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帮扶集体行动的困境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制度分析学派以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其含义是指为了使公民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优质服务,在自主治理的基础上,允许多个权力主体或服务中心共同存在并相互合作,扩展了治理的公共性。避免“集体行动的困境”,减少了“搭便车”行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帮扶主要是政府通过经济补助和免费培训帮助困难毕业生,高职院校通过提供就业指导及推荐工作等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同时,在帮扶中同样占主体地位的企业是承接方,就业困难学生家庭也是参与主体,以上主体相互影响,并不存在多选一的情况。相反,如果以上治理主体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帮扶体系建设中来,是促进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强有力保障。

治理主体多中心是指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在内的许多治理和决策中心,并不是只有政府一个主体。各主体虽然是竞争关系但又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帮扶界限模糊的缺陷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一般分为四类:一是就业能力困难,由于残疾、自然条件差等原因,毕业生个人能力无法达到职业基本要求而造成的就业能力困难;二是家庭经济困难,这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就业产生的相关费用从而产生就业心理压力;三是就业心理困难,表现为毕业生抗击用人单位压力能力差;四是就业市场认知不充分,毕业生因为对就业市场缺乏正确评估,就业期望过高,或是择业方法不当造成就业困难[6]。由于科学而完整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尚未建立,各参与主体的帮扶主体责任模糊、合作乏力,部分部门的自发合作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治理空间上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多维空间的公共事务管理联合体,解决空间上存在界限模糊的缺陷。治理空间多中心指的是应大力培育社会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等力量,最终建立一个具有多维空间的公共事务管理联合体,把原先由政府独立承担的责任移交给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帮扶手段和权力分配的单一

由政府垄断的传统公共事务治理方式,无法满足公民需求的多样化,比较容易出现政府办事效率不高、腐败等问题。而在多中心治理方面政府不再处于垄断地位,而是处于中介地位,处理公共事务的手段更多的是依靠和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政府只是负责制定宏观的制度框架和参与者的行为规则。权力分配多中心是指形成交叠管辖和权威分散的治理格局,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维持各个独立行为的有效竞争。赵乾东引用“权威—自由曲线”的观点就中国化“多中心”治理进行了逻辑分析[7]。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毕业上就业困难帮扶体系构建上,存在同样的问题。本文借用这种线性方法分析,找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多中心”精准帮扶体系实行的高效性。为了保证精准帮扶,在“单中心”政府主体的帮扶下,政府帮扶的领域越多、范围越广,帮扶的手段偏向集权,帮扶准确率越容易变低。假如用S表示帮扶成功率,L 表示帮扶手段实施程度,Z表示帮扶范围,则可构建如图1所示的线性图形。

由图2可知,在一个“单中心”帮扶体系中,政府帮扶范围Z在由Z1点扩大到Z2点时,帮扶程度L由L1点上升到L2点,帮扶成功率S则由S1点下滑到S2点。这说明帮扶成功率会随着政府幫扶范围和帮扶领域的扩大而逐渐减小,两者处于负相关。在“多中心”帮扶体系中,由于帮扶主体的增多和帮扶主体权力的相对分散及各帮扶主体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制约,帮扶成功率和集权程度则不会随着帮扶范围和帮扶领域的扩大而出现较大幅度变化,其线性图形可表示为图3。

由图3可知,在“多中心”制度下,随着帮扶主体数量的逐渐增多,政府帮扶领域范围由Z1到Z2点的变化,并没有使成功率下滑到S1点,政府帮扶的集权程度也没有相应的增加到S2点。这表明,随着帮扶主体的增加,帮扶中心并未有分化,成功率持续保持,使政府在提高主体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帮扶成功率。“多中心”制度的这种优势,为实现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体系构建之匙

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工作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协同合作是精准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工作必经之路。本文以多中心视角探索就业困难帮扶工作,打造治理主体上的多中心、治理空间上的多中心、治理手段上的多中心及权力分配上的多中心,构建基于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平等合作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帮扶体系,见图4。

(一)建立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多中心联动的精准帮扶网络

多中心联动的精准网络帮扶体系的建立要以政府为主导,以高职院校为核心,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依托,高职院校为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全方面的就业服务,政府提供信息政策扶持、企业和社会团体为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渠道,见图5。

第一,以政府为主导,为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精准政策指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多方举措形成的互惠互利运行的机制。多中心理论下政府更多扮演的是中介角色,主要起到引导政策、综合性协调的作用。通过本地区人才供给需求及产业转型升级制定相应指导性文件和实施性建议,并出台引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项目资金及平台信息等精准帮扶具体办法,为高校、企业及社会团体搭建运行平台。主要是制定政策、协调经济及法律支持等多种手段来综合处理社会中公共事物。2014年以来,上至国务院、下到各市县地方政府连续下发关于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具体通知,明确要求落实好每个困难毕业生的安置问题,要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并提出结合地方政府及高职院校实际给予就业困难毕业生“一对一”帮扶,从职业指导、求职补贴等方面提供帮扶策略。各地促进就业新政策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了坚实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体现了政府在构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以高职院校为核心,为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全面就业服务。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毕业生的主要渠道,列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主体,在就业困难帮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不容忽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就业困难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问题。一是高职院校要出台就业困难毕业生管理办法,并探索建立相应的体系制度,学校内部各部门通力合作,明确就业主管部门、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学生资助部门及各二级院系的工作职能。二是就业主管部门与教学部门共同协商承担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为毕业生实习就业做好提前准备。要派专人对就业困难倾向的毕业生提前指导、跟踪,帮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建构初步的认知,并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求职信息、心理疏导及经济扶持。三是针对已确定就业困难毕业生,加强精准就业服务工作。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对建立就业困难档案毕业生要有充分了解,实行“一生一策”管理机制,通过个性化指导、精准岗位传递,真正做到精准帮扶对接,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完善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模式。

第三,以企业及社会团体为依托,为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专项岗位。企业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信息,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企业及社会组织是应届毕業生就业的最终归宿。在“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原则下,企业与社会组织应主动承担起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的社会责任,他们的接收、吸纳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规模。同时,企业与政府、高职院校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及灵活性,相对社会责任更强的企业为就业困难家庭及个人设定特殊工作岗位,更直接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精准帮扶,有效弥补政府及高职院校提供岗位缺陷。针对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困境,企业及社会团体可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体系,从本质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

(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引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变革

第一,完善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综合素养、专业技能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培养符合当前经济发展下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的终极目标,需要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一是行业知识教育。即学生入学后所学专业及文化知识,主要通过大学期间日常教学及社会实践课程完成。同时可以通过邀请校友、企业专家进行讲座等多种途径获取行业知识。二是专业核心技能教育。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目标,是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未来工作岗位可能需要具备或掌握的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重点考核的内容。大学教育不但要从最后环节重视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还应通过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互联网跨界融合思维[8],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体系。相关调研发现,就业困难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就业期望值过高或社会实践较少并缺少完善的职业指导等问题。就业困难毕业生必须科学合理准确定位、准确认知自我并提升自身素养,与当前经济环境、就业形势相吻合的就业观念才能实现就业。因此,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体系,改变择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一是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指导课程。在大学一年级设立10学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设立30学时创新思维培养课程及三年级设立30学时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在第二课程利用简历大赛、模拟招聘、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实践课程教学,将职业指导贯穿人才培养整体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对学生“一对一”职业指导体系。针对“00后”学生的特点,除完成相关公共就业课程之外,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咨询档案,根据不同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尤其为就业困难毕业生建档立卡,由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及导师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 “一对一”的就业咨询与服务。

(三)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的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模式

高职院校之间有着具体差异,各自均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在就业困难帮扶的分类和策略上也会有各自独特之处。各高职院校应理性分析所处地域办学环境及学科建设的独特性,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模式,以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第一,设置专门机构,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档案。各院校结合校内机构设置,成立相应职能部门。每年要对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心理障碍毕业生及自身能力较差等各类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档案信息。二级院系指定专人负责,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充分了解他们的职业兴趣和求职愿望,及时掌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精准帮扶,确保困难毕业生就业率100%。

第二,院校二级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院校二级学院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要给予特殊指导与关怀。一是提供就业观念指导,各学院应根据就业困难毕业生的自身实际,通过谈心、咨询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与政策、职场礼仪、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正确定位自己、了解职场、关注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二是提供就业能力辅导,各二级学院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辅导与培训,比如根据毕业生在各类求职面试自我介绍及签约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和自信心。三是提供就业信息服务,通过多种载体,比如:网站、短信、电话、电子邮件、QQ群、微信群等有针对性的为困难毕业生及时提供信息,加大就业信息服务力度。

第三,形成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机制。毕业生就业困难帮扶从指导扶持、心理疏导到政策、经费扶持,院校主体部门及二级院校要建立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机制。一是加强心理扶持。通过班导师或是辅导员谈心、交流等方式,了解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核心原因,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引导其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增强困难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加强省市地方政府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政策,学校并积极协助毕业生获取相应项目的扶持,并积极引导困难毕业生参加地方举办的各项免费的技能培训及各类辅导,全面提升与拓展毕业生就业技能。三是加强经费扶持。积极开展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经费扶持,全面落实国家和学校各项资助政策,幫助毕业生获取更多的求职补贴,缓解困难毕业生求职的经济压力。四是加强岗位帮助。高职院校结合领导、教师和校友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多方寻找用人单位,通过多种措施,比如:组织参加专场招聘、优先推荐、个别推荐等,为就业困难毕业生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参 考 文 献

[1]刘鄢立.高职院校“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体系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8(6):51-55.

[2]金瑾.就业精准帮扶视阈下涉农类高职学生求职价值观现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9):38-41.

[3]王皓,张力,韩长根.工作选配视角下就业困难学生精准帮扶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0-106.

[4]孙磊.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20):71-73.

[5]王世泰.刍议精准帮扶视野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6):16-17.

[6]陈强.多中心理论下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构建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7(1):74-76.

[7]赵乾东.“多中心”理论的中国化内涵及可行性探析——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31):83-88.

[8]许艳丽,刘晓莉.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25):34-38.

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数据库收录的2000—2017年的在线课程评价相关文献进行了引文空间分析。研究发现: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的研究主要涵盖在线课程本体评价、继续教育领域在线课程评价、高等教育领域在线课程评价、开放教育资源视角下在线课程评价、在线课程无障碍性评价、医学教育领域在线课程评价、以个性化学习为导向的在线课程评价、关注学习者学习心理特征的在线课程评价等八个方面,且系统性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研制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评价;研究现状;引文空间分析

自《教育部关于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运用与管理的意见》发布以来,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的研制已成为各高校通过引入在线开放课程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新时期继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大课题。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尤其是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入2.0时代的新背景下,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剖析,能够为我国当下高校在线开放课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的研制提供重要启示。

一、研究设计

(一)文献检索与描述

为增强研究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为检索源,首先,采用高级检索功能,分别将“基于网络的课程”(“Web Based Course” OR“Web-based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OR“Open Online Course”)、“MOOC”、“在线课程”(“Online Course”OR“On-line Course”)、“數字学习课程”(“Elearning Course”OR“E-learning Course”)、“远程课程”(“Distance Course”OR“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虚拟课程”(“Virtual Course”)、“互联网课程”(“Internet Course” OR“Network Course”)与“评价”(“Evaluation” OR“Evaluate”OR“Assessment”OR“Appraisal”)进行匹配,设定语种为“英语”且文献类型为“论文”,开展主题检索,分别生成检索结果#1、#2、#3、#4、#5、#6、#7、#8;其次,采用逻辑“或”运算生成检索结果#9,涉及文献472篇,即#9=#8或#7或#6或#5或#4或#3或#2或#1;最后,剔除“国家/地区”值为“中国(PEOPLES R CHINA)”的14篇文献和值为“台湾(TAIWAN)”的21篇文献,生成检索结果#10,涉及文献437篇,将其作为本研究引文空间分析的施引文献。

通过对研究样本进行基本的描述性分析,本研究发现:就刊载年度而言,自2007年至2016年,与在线课程评价相关的文献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就刊载期刊而言,共涉及235种期刊,最高频次为18,其中《美国药学教育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研究述评》(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是对在线课程评价最为关注的两个期刊,分别占研究样本总量的4.12%、3.66%;就研究作者而言,研究样本共涉及500位作者,最高频次为5,最低频次为1,其中累计频次为5的高产作者主要有K.S.Khan、C.D.Kloos、R.Kulier、P.J.Munoz-Merino、A.L.Pittenger等5位;就国家和地区而言,研究样本共涉及72个国家和地区,最高累计频次为208,美国是关注在线课程评价最为集中的国家,占研究样本总量的47.6%;就研究机构而言,研究样本共涉及500家研究机构,最高频次为12,英国开放大学是关注在线课程评价最集中的机构,占研究样本总量的2.75%。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基于对CiteSpace引文分析学科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分析和理解[1],本研究着重采用以下思路对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第一,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研究样本进行共被引聚类分析,形成共被引聚类图谱、共被引时间线图谱;第二,根据上述聚类分析的结果,探寻各类主题所涉及的高突现性文献、高被引文献、高中心性文献以及各聚类所涉及的前沿文献和经典文献;第三,通过对高突现性文献、高被引文献、高中心性文献的分析,从宏观层面了解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第四,分别对各聚类所涉及的高被引文献、高引用频次施引文献进行查阅与分析,了解各聚类研究的知识基础与前沿动态;第五,对上述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对当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研究与实践的启示进行归纳和梳理。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参考文献共被引是指两篇参考文献被同一篇文献引用的现象,通过分析共被引网络中的聚类及关键节点,可以揭示出某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2]。本研究采用引文空间分析软件CiteSpaceV,以“被引文献”为节点,时间区段设置为1年,选择“突现名词”为突变术语类型,设置每片筛选百分比(top N% per sliced)值为10%,设置LRF=2、LBY=8、e=2.0,对437篇施引文献进行分析,最终在12660篇参考文献中筛选出196篇高被引文献,通过聚类分析最终形成引文共现聚类图谱与聚类结果(表1)。

通过聚类分析,196篇高被引文献被划分为32类,其中显著聚类共8类,分别为:联通主义(Connectivism)、痴呆(Dementia)、大学(University)、开放资源(Open Resource)、残疾(Disability)、慕课(MOOC)、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ed Learning)、学习者动机(Students Motivation)。其规模(Size)、轮廓值(Silhouette)、聚类标签(LSI、LLR、MI)、引文的平均发表年份等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

通过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既可以准确查找出某一聚类中能够代表该类主题研究基础的高被引文献,同时也可精确定位该聚类中能够代表该类主题研究前沿的高引用比例的施引文献。被引频次越高意味着该文献对该主题研究的奠基作用越明显,引用比例越高意味着该文献对该主题研究前沿的代表性越强。因此,为进一步深度分析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现状,本研究对各聚类中所涉及的高被引文献与高引用频次文献进行了深度分析。

(一) 联通主义(Connectivism)

该类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MOOC研究的元分析[3];基于数据挖掘MOOC应用统计与评估[4];MOOC中作文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5];阻止在线评价中欺骗行为发生的MOOC学习评价框架研究[6];等等。此外,该类的研究前沿话题主要包括:教学与技术双重视角下多类别MOOC实践应用的比较研究;bMOOC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有用性与有效性进行的评估研究;基于课程内容与传输的质量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和影响评价两个维度的MOOC在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评估研究;MOOC发展阶段研究;基于引导性量规的MOOC同伴互评优化策略研究。

(二) 痴呆(Dementia)

该类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MOOC研究趋势分析[7];在线学习对在职、职前护士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的影响研究[8]; MOOC学习者教育水平与课程参与度的关系研究[9];MOOCs同伴互評有效性提升途径研究[10]。此外,该类研究的前沿话题主要包括: MOOC与医学教育的融合与评价研究;MOOC情境下学习者自我调节策略对个体学习行为、目标达成的预测效应研究;MOOC研究趋势评估; MOOC监测与评估策略研究。

(三) 大学(University)

该类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MOOC用户特征分析[11];MOOC、引入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在线学习实证研究述评。此外,该类研究的前沿话题主要包括:不同传递模式下(传统型、支持型)MOOC学习者参与度的比较研究; MOOC在考古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等等。

(四)开放资源(Open Resource)

该类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的MOOC注册与完成率的变化趋势研究[12];xMOOC与cMOOC教学设计质量评估研究[13];优化MOOC学习体验与改善MOOC质量的学习设计框架研究[14];MOOC学习动机与学习群体特征分析[15]。此外,该类研究的前沿话题主要有MOOC情境下学生完成率研究[16]。

(五) 残疾(Disability)

该类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英国开放大学发布的《创新教育2012》明确阐释了MOOC的发展及其对未来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趋势[17];MOOC发展趋势分析[18];MOOC研究成果综合性述评[19]。此外,该类研究的前沿话题主要包括: edX Studio的无障碍性评估;MOOC平台的无障碍性评估;MOOC全球性学习潜能评估框架构建;MOOC学习活动中,学习分析仪表盘的学习支持效果评估;MOOC教学分析评估。

(六)慕课(MOOC)

该类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医学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研究的综合性述评[20];在线学习对医学教育的影响研究[21];医学教育领域实验研究的反思性研究[22];医学继续教育领域线上、线下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23]。此外,该类研究的前沿话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在线课程在医学教育领域应用效果的评估。

(七)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ed Learning)

该类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MOOC学习群体分类方法研究[24];MOOC低完成率的原因分析[25]。该类研究的前沿话题主要为基于移动的个性化课程平台(MIIC)设计、实施与评估。

(八)学习者动机(Students Motivation)

该类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当前角色与专业背景对其MOOC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26];严肃游戏与MOOC课程活动的融合研究;基于自然实验评价法开展的MOOC课程内容发布形式(阶段性发布、一次性发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研究;MOOC情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学习者自我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27];基于edX平台开展的MOOC视频制作对学生课程参与度的影响研究。此外,该类研究的前沿话题主要有学习分析工具的有用性与有效性评估研究以及MOOC学习环境下学习者态度性学习评估。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上述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研究引文共现聚类分析中高频被引文献与高引用频率施引文献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五方面结论。

第一,聚类标签需要重新调整与修订。本研究参考LSI、MI法生成的聚类标签,对LLR法生成的聚类标签进行了适当调整。重新命名后的各类标签名称依次为慕课、继续教育、高校、开放资源、障碍或缺陷、医学教育、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动机,各类所集中反映的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主题依次为在线课程本体评价、继续教育领域在线课程评价、高等教育领域在线课程评价、开放教育资源视角下在线课程评价、在线课程无障碍性评价、医学教育领域在线课程评价、以个性化学习为导向的在线课程评价、关注学习者学习心理特征的在线课程评价。除医学教育以外,其他各聚类中在线课程均以MOOC为主。

第二,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系统性较强,各聚类研究前沿共性主题与个性主题并存。通过文献,本研究发现:综述性研究、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是国外开展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重要知识基础;在线课程有用性、有效性评估是高等教育、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研究的共性主题,其评价对象由宏观的课程逐步转向微观层面的课程构成要素及其具体功能的有用性与有效性评价;多类型MOOC的教学质量评估工具、学习活动评估工具等是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前沿主题;MOOC对全球性学习的支持研究是在线课程无障碍性评价的最新主题;基于移动学习的个性化在线课程的设计与评价、SPOC课程的改进与评价以及学习者自我调节能力评价是个性化学习取向下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前沿主题;学习情绪、态度性学习是国外在线课程学习者心理特征评价的新兴主题。

第三,从在线课程评价的阶段来看,国外在线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两个层面:本体层面的评价与应用层面的评价。在线课程本体层面的评价是在线教育发展早期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集中关注点,其评价取向主要是促进在线课程功能的不断完善,推进在线课程的普及与应用;在线课程应用层面的评价是在线课程评价的最新发展,其评价取向主要是优化学习者学习体验,提高学习者课程参与度与课程完成率,更加注重在线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学习心理研究与在线课程的学习支持性研究。

第四,从研究方法来看,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是国外开展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中个案研究是质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基于量表的调查研究是量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元分析是国外在线课程综合性述评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是在线课程有用性与有效性评估研究的常用方法。

第五,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研究形成了类别丰富的研究成果,除聚焦不同主题、界定不同时间区间的综述性研究成果外,还包括:论证类成果,如iMOOC、bMOOC等多类型在线课程在医学、考古学、地理学等不同领域或学科应用价值的论证;工具类成果,如教师教育类MOOC教学质量评估指标、xMOOC评估标准等;关系类成果,如MOOC情境下学习者教育背景、课程内容发布方式。

(二)研究启示

对国外在线课程评价相关研究的梳理与分析,对我国当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以课程特性为基点,注重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的双重评估。通过对质量概念的梳理,本研究发现产品特性和用户需求是质量的两种属性,是以产品为基础的质量观和以用户为基础的质量观的融合。质量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因此质量特性是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的辩证统一。鉴于此,一个完整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应该是在综合统筹在线开放课程的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基础上的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的辩证统一。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共性标准,是指在线开放课程在本体层面的质量认证标准或规范,侧重在线开放课程的固有特性。明确在线开放课程的固有特性,有利于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健康、科学发展。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个性标准,是指为最大程度满足不同高校及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在线开放课程固有特性的基础上,加入价值主体约束之后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层面的质量认定标准或规范,侧重在线开放课程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的融合。突出在线开放课程赋予特性,有利于强化课程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

其次,强化混合学习设计,注重课程特性与主体需求的有效衔接。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是促进在线开放课程与高校人才培养活动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是连接课程特性与价值主体需求的有效通道。过去五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关于“加速高等教育技术采用的趋势”中,混合式学习设计位居榜首。通过引入在线开放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成为当下各高校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的重要举措之一。混合学习视角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要突破以往单独从教学视角或技术视角开展评估的局限,注重线下、线上的有效融合。此外,注重混合学习视角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既是强化教学过程评估的体现,也是适应在线开放课程应用趋势,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促进线下、线上深度融合的主要举措。

再次,以深层学习为目标,注重学习空间与应用方式的合理匹配。受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等因素的制约,深度学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施仍处于一种薄弱状态。在线开放课程的引入引发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变革,促进了教育观念、评价方式的转变,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度学习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高等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部分高校现有的学习条件难以满足深层学习移动性、灵活性、泛在性以及实践性、协作性的需要,制约了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方式的多样性,进而制约了在线开放课程满足教师、学生等价值主体需求的程度。因此,高校应将深层学习的实现、学习空间对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方式的支持程度纳入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的范畴。

最后,以混合研究为范式,注重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协同应用。近年来,混合研究法在国外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它是以实证主义和系统哲学为理论基础,注重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协同应用与优势互补的新兴研究范式或研究框架[28]。当下,在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的相关研究中,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必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是我国当下开展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认定工作的重要原则,这是先前在线课程投入教育教学应用前尚未具有的独特特征,为现阶段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大数据支撑。然而,为深度挖掘量化研究数据分析的深层次含义,就不得不借助访谈等质性研究手段。其二,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是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的辩证统一,这就决定了基于个案的研究是提升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个性标准)针对性与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其三,当下国内制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可供参考的已有研究成果較为罕见,混合研究法中的探索性研究设计分析能够为新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科学、严谨的研究框架。

參考文献

[1][2]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5-16,65.

[3]LIYANAGUNAWARDENA T R,ADAMS A A,WILLIAMS S A.MOOCs: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2008-2012[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S1492-3831),2014,14(3):202-227.

[4]BRESLOW L,PRITCHARD D E,DEBOER J,et al.Studying Learning in the Worldwide Classroom Research into edX’s First MOOC[J].Research & Practice in Assessment(S2161-4210),2013,8:13-25.

[5]BALFOUR S P.Assessing Writing in MOOCs:Automated Essay Scoring and Calibrated Peer Review[J].Research & Practice in Assessment(S2161-4210),2013,8 (1):40-48.

[6]MEYER J P,ZHU S.Fair and Equitable Measurement of Student Learning in MOOCS:An Introduction to Item Response Theory, Scale Linking,and Score Equating[J].Research & Practice in Assessment(S2161-4210),2013,8:26-39.

[7]REICH J.Rebooting MOOC Research[J].Science(S0036-8075),2015,347(6217):34-35.

[8]MARI L,HELI H,MARITTA V.Impact of E-learning on Nurses’and Student Nurses knowledge,Skills, and Satisfa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S0020-7489),2014,51(1):136-149.

[9]GOLDBERG L R,BELL E,KING C,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nts’Level of Education and Engagement in Their Comple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Dementi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J].BMC Medical Education(S1472-3831),2015,15 (1):2-7.

[10]SUEN H K.Peer Assessment f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S1492-3831),2014,15(3):312-327.

[11]EMANUEL E J.MOOCs Taken by Educated Few[J].Nature(S0028-0836),2013,503(7476):342.

[12]JORDAN K.Initial Trends in Enrolment and Completi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S1492-3831),2014,15(1):133-160.

[13]MARGARYAN A,BIANCO M,LITTEJOHN A.Instructional Quality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J]. Computers & Education(S0360-1315),2015,80:77-83.

[14]CONOLE G.MOOCs as Disruptive Technologies: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Learner Experience and Quality of MOOCs[J].Red Revista De Educación A Distancia(S1578-7608),2013,39(50):1.

[15]CHRISTENSEN G,STEINMETZ A,ALCORN B,et al.The MOOC Phenomenon:Who Take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Why?[DB/OL].(2014-04-18)[2018-07-21]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350964.

[16]SINCLAIR J,KALVALA S.Student Engagement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Technology(S1832-3892),2016,11(3):218.

[17]SHAROLES M,MCANDREW P,WELLER M,et al.Innovating Pedagogy 2012:Open University Innovation Report[EB/OL].(2012-12-30)[2018-07-21].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6616273_Innovating_Pedagogy_2012_Open_University_Innovation_Report_1.

[18]SHAH D.MOOCs in 2014:Breaking Down the Numbers[EB/OL].(2014-12-26)[2018-07-21].https://www.edsurge.com/news/2014_12_26_moocs_in_2014_breaking_down_the_numbers.

[19]HAVES S.MOOCs and Quality: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French Forum(S0098-9353),2015,13(3):261-276.

[20]COOK D A,ANTHONY J.Internet-Based Learning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A Meta-analysis[J].JAMA(S0098-2446),2008,300:1181-1196.

[21]RUIZ J G,MINTZER M J,LEIPZIG R M.The Impact of E-Learning in Medical Education[J].Academic Medicine(S1040-2446),2006,3(81):207-212.

[22]COOK D A,BECKMAN T J.Reflections on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Medical Education[J].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S1573-1677),2010,15(3):455-464.

[23]FORDIS M,KING J E.Comparison of the Instructional Efficacy of Internet-based CME with Live Interactive CME Workshop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S0098-7484),2005,294 (9):1043-1051.

[24]KIZILCEC R F,PIECH C,SCHNEIDER E.Deconstructing Disengagement:Analyzing Learner Subpopulations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Analytics & Knowledge(S1007-2179),2013:170-179.

[25]CLOW D.MOOCs and the Funnel of Participation[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Analytics & Knowledge(S1007-2179).2013:185-189.

[26]HOOD N,LITTEJOHN A,MILLIGAN C.Context Counts: How Learners Contexts Influence Learning in a MOOC[J]. Computers & Education(S0360-1315),2015,(91):83-91.

[27]LITTLEJOHN A,HOOD N,MILIGA C,et al.Learning in MOOCs:Motivations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OOCs[J].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S1096-7516),2016,(29):40-48.

[28]張绘.混合研究方法的形成、研究设计与应用价值:对“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的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5):51-57.

Current Status and Implications of Foreign Online Course Evaluation Research

—Citation Space Analysis Based on WOS Journal Literature (2000-2017)

YANG Xiaohong1,LI Yunfu1, 2,ZHOU Xiaozhang1

(1.Colleg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China 730070;2.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China 710100)

Key words: online open course;evaluation;research status;citation space analysis

相关文章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财务自查报告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财务及报账员,为了严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1
2025-09-19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s("wzfz");上一篇: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1
2025-09-19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第1篇前 言为加强公司正规化管理,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制定本《内部规章制度》,各...

1
2025-09-19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第1篇2、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3、党组织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情况; 4、党费收缴情况; 5、发展党员情况;6、党员示...

1
2025-09-19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在筹备期的前10天里,请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组织形态(预计是多少人的组合)、组织名称(就是贵公司宝号)、股东人数...

1
2025-09-19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

1
2025-09-19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 汽车司机应持有有效驾驶证、行车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得私自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3 车辆不得...

1
2025-09-19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XXX同志,男,现年XX岁,大学学历,XX职称,现任XXXX,主要负责XXXXX。该同志自2014年8月份进入该岗位工作以来,...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