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声音有感范文第1篇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本单元训练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多角度了解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关于鲁迅的小说《故乡》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本课标题是编者加的。《故乡》写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它所描写的是从辛亥革命时代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的农村情况。辛亥革命以后,地主阶级、北洋军阀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和苛捐杂税更重了,农民生活日益穷困。小说中通过‚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农民闰土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反映了农民被剥削的真实情景和当时农村急剧破产的情况。作品中,回忆了闰土少年时的形象:活泼、聪明、勇敢、天真,突出了‚我‛和他的友谊。然而‚我‛三十年后回到故乡时,闰土变得像个‚木偶人‛,见了‚我‛不像以往那样亲热了,反而恭敬地称‚我‛为‚老爷‛。说到生活景况时,他只是摇头。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他只觉得苦楚难言。作者就这样刻画了一个被重重剥削欺压的农民形象,从闰土的少年到中年的对比中,表达了对被剥削欺压的农民阶级的无限同情,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极大愤怒。
17 少年闰土
表达特点:
1.通过肖像、装束的描写突出人物的外貌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作者以一种回忆的方式叙述了一段儿时的往事,表达了作者渴望友谊、渴望丰富多彩生活的思想感情 分段段意: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段(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段(第6~16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段(第17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章法结构:
第1自然段写了‚我‛印象中闰土的样子,从‚我‛对他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勇敢的少年。
第2、3自然段写‚我‛从长辈口中得知了闰土是我家‚忙月‛的儿子,他之所以叫闰土,是因为他是闰年生的,五行缺土。
第4~16自然段写了‚我‛开始非常盼望闰土的到来。年末时闰土来了,从他的外貌上可以看出他是个朴实的农村孩子,并且长年生活在海边。接着写了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有趣、希奇的故事,如: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看跳鱼儿等。让‚我‛感到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闰土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他的生活丰富多彩,使‚我‛这个富家的少爷感到自己的生活空间是那么狭小,单调而没有趣味。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我‛和闰土要分别时依依不舍,但最终闰土还是被父亲带走了,之后我们互相赠送了一两次东西,从此再没见面。
‚我‛与闰土虽然相识时间不长,但是却建立起了纯真的友谊。可结合书中第二幅插图,让学生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在这里老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文中说‚我‛和闰土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在几十年后,‚我‛再次见到了闰土,那时他已变成了一个木讷的中年人,儿时聪明、伶俐的影子荡然无存。这里主要揭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使人变得冷漠、麻木。
写法提示:
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写。闰土的特点是聪明能干,知识丰富,活泼可爱,生活在海边的农村。作者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闰土和“我”讲的希奇有趣的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表现了少年闰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向往孩童时代纯真友谊的思想感情。 2.学习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课7个生字,要会读、会写、了解意思。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训练重点的体现:
①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②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文内容、结构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许多人都来到万国殡仪馆参加鲁迅先生的追悼会,大家都悲痛不已。
第二部分(2--3)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我‛读书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伯父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从此,‚我‛读书不再马马虎虎了。
第三部分(4--13)讲伯父在与‚我‛的谈笑中抨击旧社会。伯父开玩笑说‚四周围黑洞洞的‛,‚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顽强斗争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恍然大悟‛,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伯父的话。
第四部分(14--22)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不仅为他包扎伤口,还送给他药品和钱。表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和深厚感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五部分(23--24)讲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鲁迅先生在病重时,还坚持用手中的笔同反动派作斗争。还常常关心佣人的健康,劝她多休息,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课文
二、
三、
四、五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做出了回答。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表达特点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如谈《水浒传》一段,‚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中,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文章通过对伯父动作的品味,感受伯父的慈爱和宽厚,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
再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课文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体现人物不同的感情(车夫的痛苦及感激之情、伯父和爸爸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激之情、‚我‛的疑惑不解)。 训练重点的体现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这句话时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19 一面
本课的结构、布局谋篇:
《一面》这篇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表达上的特点: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课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训练目标:
在这里想具体谈一谈文中的这个句子: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在理解这个句子时教师要提供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如此欢喜却没有表露出来。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20 有的人
主要内容:
本课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章法结构: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
二、
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
五、
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
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写法提示: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训练重点的体现: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鲁迅的声音有感范文第2篇
读名人传有感 读名人传有感: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名人传》,这本书主要写了三个人物: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
米开朗琪罗传主要写了:米开朗琪罗出生于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镇,后来米开朗琪罗开始学习绘画和雕塑,一生雕塑了许多作品,并且大量创作了作品。1536年米开朗琪罗回到了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末日的审判》。米开朗琪罗三次被命为大教堂建筑总监,1556年9月,米开朗琪罗又出逃了,1556年10月又被召回,大约在下午5点,正是日落时分,米开朗琪罗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终于休息了。
列夫托尔斯泰传主要写了: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图拉省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1849年11月在图拉省办公厅挂名任职。1850年开始构思《茨生活的故事》。1851年3月写作了《昨天的故事》这本书,之后,列夫?托尔斯泰又写了许多作品。1910年10月,列夫托尔斯泰彻底摆脱了老爷式的生活,10月31日在出走的途中患了肺炎,在阿斯塔波车站停留。在11月7日列夫托尔斯泰去逝了,11月9日被安葬在雅斯纳雅波良纳。
鲁迅的声音有感范文第3篇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是被誉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近代文学巨匠。因为令人发指的作品,鲁迅被称为“文学家”。因为小说深邃的思想、想法,指出了民族的劣根性,鲁迅被称为“思想家”。因为不少杂文直指社会黑暗,批判社会腐败,对社会现实的揭发使他成为一名战士,笔就是他的武器,就是他的灵魂。
鲁迅的作品反映的是一个腐朽、黑暗的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国民的“愚弱”思想,唤醒国民那“麻木”的神经系统。现如今的社会,太多的人变得麻木,变得安于现状,觉得生活条件好了,却因压力却大了,于是没有了追求,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整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所以,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摆脱愚昧思想,让神经不再麻木;加强个人理想的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其次,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学过政治,都知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牢固纽带,更是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在鲁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以及在他身上体现的强烈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更是对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鲁迅不仅仅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典范。所以,新时期的我们,依旧需要学习并发扬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验鲁迅的自强不息精神,加强个人的文化素养,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鲁迅先生具有“韧”的战斗精神。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是锲而不舍,是水滴石穿,是坚定勇敢,是义无反顾。如今这个社会,充满了对权利的向往、对金钱的渴望,腐败横行,道德操守江河日下。我们就更需要发扬鲁迅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不仅仅要自觉地远离这些不良风范,还需要与社会上的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作斗争,和鲁迅一样,我们可能并不能看到改变,但是,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盏灯,亮的多了,就算再黑的夜晚也可以亮如白昼。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我们现实的残酷,他用自己豪放的文笔来唤醒麻木的国民,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去抨击社会的黑暗,他用“韧“的战斗与社会上一切反动势力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然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韧”的战斗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历史的限制,正处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众精神的觉醒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且他的作品宣扬了大量的新思想,由此被中国人民誉为“民族魂”。
鲁迅作品的共同特征是“深刻”,一针见血。小说《狂人日记》,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申诉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启迪人们去寻找新的出路。鲁迅的很多杂文,像一把把匕首,直戳反动统治者的心窝,他本人也因此身陷被暗算的险境。看客心理、阿Q心态,鲁迅作品中折射出的劣根性,直到今天仍能让读者感觉到针芒在背。
鲁迅的声音有感范文第4篇
陈云同志经历了贫苦的童年,但是这样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他生活的意志,反而让陈云坚定了救国救民的决心。我们穿梭在黑白色光影长廊中,感受着那个倔强的少年清苦但充满革命激情的生活,体会着伟人心中的共产主义熊熊烈火。陈云用他高超智慧以及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工作热情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同志作为我党杰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在经济建设的困难关头,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力挽狂澜。他的一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成为其后几代人工作的准则。他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鲁迅的声音有感范文第5篇
到了上海,感受到了现代大都市的繁华,但我不喜欢这里这里的繁华是嘈杂的,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快节奏,没有我家乡的宁静。在上海看病,光检查都要预约一两个星期,所以我和我爸就当是一次旅游,坐着公交隔一天就去逛一次。有一次,机缘巧合,来到了一个鲁迅路的地方,和所有街道不同,这里有着别样的文化韵味,这里有好多古董交易的小摊,有从中国各地运来的怪石,最让我惊讶的是有一块石头长的好像肉,我和我爸都以为是一块肉在那里呢,走进一看才觉得这是块石头旁边标注着“肉石”,旁边还有一位身着比较传统的奶奶在用石头演绎一首悲伤的音调。
接着,我和我爸顺着鲁迅路照着地图找到了我向往已久的鲁迅公园,鲁迅公园里就像鲁迅路那里很有文化韵味,这里到处都是由老人自主组织的乐队,他们拉着二胡吹着笛子,伴奏唱着老曲,甚是好听。正值国庆,参观的人有好多远路的人,当然像我这么远的人还是挺少的。鲁迅公园很大,是附近上海居民享受文化熏陶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偌大的上海城,也许在这里他们才可以放下身心的重担好好享受大自然的宁静。这里有山有水,除了那些演奏的老人,尽管是假期去鲁迅公园的人并不多,也许大家都在忙于各自的工作吧,没有时间去享受这个城市短暂的宁静罢了,也许鲁迅离我们这个年代太久了他代表的是上一代的精神。鲁迅啊,鲁迅啊,你当年弃医从文,你的伟大贡献我们都记得,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有好多你的作品,可当今又有多少人读懂你呢,他们觉得你的文章艰涩难懂,那个时代已经被这个城市的繁华,烟红酒绿所弥漫,谁还会多花点时间想想过去的你们,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能鼓起勇气去改变整个时代人的思想呢,站在你的雕塑前我发起感慨。
不知不觉中,我看见了一栋楼刻着苍劲有力的几个字“鲁迅纪念馆”映入我的眼前,那几个字是我另一位偶像鲁迅的同乡兼同姓周恩来周总理,可见鲁迅带给整个社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没有党派之分,他只是想唤醒整个民族的奴性思想想让老百姓过上没有专制和压迫的幸福生活。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开始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得强健。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 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鲁迅的梦就这么简单,他只是用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方式去唤醒整个民族。
当我走进鲁迅纪念馆的时候,所幸今天是国庆期间不要门票,尽管不要门票,但是除了保安也就很少有参观的人。在一楼鲁迅与其朋友的蜡像惟妙惟肖,仿佛鲁迅正严肃认真的审视每一个走进来的过客,看看他笔下的人物现在是不是还存在。在阁楼里有一个鲁迅书店,里面有书也有纪念品。再往右走,可以看到好多与鲁迅同年代名人房间的还原,有郁达夫、周作人,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书香气韵。有一对年轻人用相机拍照被保安拒绝了,当时搞不懂这种做法的用意何在。随后,我和我爸就向二楼走去,二楼陈列的都是鲁迅生前所用的物品,有一把伞,一顶黑色的礼帽,一个鲁迅的石膏头像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都很深刻。中间有段小插曲,有一个日本女士旁边有个男士,那男士会中文还问过我怎么用自动售货机,这段小插曲让我觉得即使那时候日本对鲁迅的歧视,但是鲁迅在日本文化中还是有知名度的。可惜,来参观的中国人还是寥寥无几。里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铁皮房子,还原了鲁迅的以前住的地方,不过里面有个大屏幕,里面播映着鲁迅死后上海万民随着灵柩恸哭,有三个字赫然在目,那就是“中国魂”,当一个精神领袖突然倒下的时候,我们很茫然,我们只知道哭,不知道路该怎么走,这让我想到一篇关于纪念鲁迅的文章《红日》,鲁迅就像那片红日,虽然快落山了,他的力量永远都会在明天升起的。
鲁迅的声音有感范文第6篇
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我们党校实践小组决定五一假期到位于阜成门内的鲁迅故居兼博物馆参观,来追寻先生的痕迹,以陶冶情操,令五一假期更有意义。一行人下了公交车,信步前走,拐弯处不远,正对着一个古式风格的大门,这便是鲁迅先生故居。虽然离喧嚣的马路不足200米,但这里的清幽冷寂却与外面的热闹相隔天壤,入门正对着的是鲁迅先生的石塑雕像,安放在片绿茵草坪之上,左右的花树繁华满枝,春风吹过,飘散的花瓣撒满一地,满院清香。进入陈列厅一层,整个大厅清幽素雅,正中放置着放大的石制手稿,边缘翘起,像是刚从书桌上落下来着地的瞬间的书集。四面淡青色石壁上或凸或凹刻嵌着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名和篇名,夹以木制的刻板,显得幽雅而又庄重。右手上楼梯是二层展厅,正对墙面上是一幅素描荒原图,四周墙面柜台上陈列的先生的图像图片图片、手迹、书稿、微缩模型和先生的语录展示了鲁迅先生一生的行踪和创作轨迹。
出了展厅,便到了先生的西三条故居,又称“老虎尾巴”,不算大的四合院正中种着鲁迅先生手植的白丁香,正值盛放,香气袭人。后院有两颗枣树和一丛黄刺梅。隔着玻璃,看到屋内陈设极其简单,但却在这极简单的屋里,鲁迅先生用匕首一样的笔杆子创作了《华盖集》等二百多篇伟大作品。
观其居,思其人,鲁迅先生生逢国势剧变时期,饱尝世态炎凉,目睹国家丧权辱国之状,身经离乱,路途多变,面对明枪和暗箭不屈不挠,英勇反击,在坚守中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在敌人所加的伤痛围困中辗转,在无路可走之时坚持战斗,用血踏出一条路来,这是怎样的勇气。弃医从文,先生是深刻之人,无往而不深刻,对人对事对景,都能直透内心,挖出深意,于事态、文学、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的解析无不鞭辟入里。先生以医学、文艺来疗治人们从肉体到精神的病苦,向自我剖析,不放过世间任何的丑陋和黑暗,对国家、民族始终保有忧切之心。我想起了先生的诗《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想,处在五四时期的青年鲁迅是幸福的吧,在风雨如磐的时代,先生能够不囿于书屋,投入到社会汹涌的洪流,著书论作,为民族的命运呐喊,唤醒整个民族,用匕首般的笔刺向敌人的喉咙,置个人于度外。如先生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现在的多元化生活让人们有很大的空间去思索和斟酌,也许这世界的纷繁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们还是要在许多种价值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为之付出心血,坚守自己的心灵园地,并时时加以修剪,除去芜杂。让自己心灵的花园繁花似锦,飘香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