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情读后感范文第1篇
爱情指数:5
第三者:双儿、建宁公主、阿珂(太多了,记不清楚)
[韦小宝和沐剑屏]
韦小宝与小郡主沐剑屏的爱情才能让人感到他除了赤裸裸的欲望之外还有一些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憧憬。沐剑屏与韦小宝结识最早,年纪也最小。在韦小宝所有女朋友或妻子中,沐剑屏是最为天真纯洁的一个,对男女性爱几乎一无所知,对世间风尘则又是一尘不染。虽说早就被韦小宝命名为“小老婆”,但那时候韦小宝其实并不懂得老婆的真实含义,而沐剑屏就更加不懂。实际上,一直到苏荃、阿珂、建宁等人要生孩子的时候,沐剑屏对夫妻或性爱还是一无所知。也正因为这种纯洁,使得韦小宝对她始终有一份特殊的感情,那是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也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对爱恋的一种向往。与其说韦小宝对沐剑屏的倾慕是少男少女之间的游戏,倒不如说是韦小宝被她身上特有的单纯所征服
第九名:胡斐 苗若兰 [不可思议型]
爱情指数:6
第三者:程灵素(杀伤力:6) 袁紫衣(杀伤力:7)
[胡斐与苗若兰]
胡斐救了苗若兰,躲在一个小山洞里,相生爱慕之情后竟双手相握,不再说话,似乎这小小山洞就是整个世界,顿忘身外天地。
这看着不错,但有点不对,总觉得胡斐与苗若兰的爱恋来得太突然了,太完美了。尤其是胡斐与苗小姐借《诗经》夫妇对答之词“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来言表心情,词是好词,可怎么看也看不出胡斐会文雅到精通《诗经》以言情。是金大侠太主观,太急了点。急得竟超越了一见钟情的恋爱纪录。硬做成的情侣,能否做成夫妻,真是不好说。
第八名:袁承志 温青青 [糊里糊涂型]
爱情指数:7
第三者:阿九(杀伤力:8)
[袁承志与温青青]
袁承志是个有为侠客,亦是众星捧月般的武林盟主。温青青也是个特异独行、举止不俗的女子。可这两个人凑在一起就没劲了。温青青把袁承志看得死死的,且不说袁公子不能与其他女子言笑,就连有一次铁罗汉开玩笑,说单铁生与袁承志等人示好,是为了把妹子嫁给袁盟主。这是谁都知道的玩笑话,竟也使温小姐醋意大发,一夜之间,京城数家被盗,却留下单铁生的字号,让单老爷子稀里糊涂地背了个盗名。单老爷子也不知得罪谁了,想来就是想破脑袋,也不知是冒犯了醋小姐温青青。女人没点小性子也不好,少了女人味儿,要是小性子到了这份儿,就可恶了。愿爱你就爱吧,可也没道理这般由着她性子耍呀,弄得凡和袁公子有点瓜连的女子都受委屈,而袁公子连声都不敢吭一声。你可以爱一个,也可以拒绝这个和那个,但要有点绅士风度吧!纵是你帮过人家也没道理让人家受这般委屈呀。
第七名:虚竹 西夏公主 [先性后爱型]
爱情指数:7
第三者:无
[虚竹与西夏公主]
西夏公主其实与虚竹最初对爱情的懵懂是一样的,只不过二人的处境不同罢了。她是西夏公主,终日深居皇宫大院,难以出外半步,又无甚年轻男子相伴,也不知爱情为何物。但当她与虚竹有了“不经意”第一次肌肤之亲后,便梦呓般地将全部爱情寄托给了“梦”中的“梦郎”,仿佛汉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传统。西夏公主是天山童姥一枚诱惑虚竹的果子,但当果子成熟时,便有了两情相悦。
第六名:段誉 王语嫣 [一见钟情型]
爱情指数:8
第三者: 慕容复(杀伤力:8)
木婉清(杀伤力:4) 钟灵(杀伤力:2)
[段誉与王语嫣]
段誉亦是情种。段誉最钟情的女子是王语嫣,且是一见钟情,并且在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未睹其貌的情形下,就钟情的了不得,从此什么都不管了,只跟着“情”字走。王语嫣就是为了般配段誉而生的。她绝世容貌,是尽知天下武功,而绝使不出一招一式的人间奇才。如果说有比段誉还有趣的,那就是王语嫣。有比段公子时灵时不灵的武功还好玩的事,那就是王语嫣指点武林高手过招。情爱上的顿悟,古往今来,男男女女间亦有不少。顿悟明的是突然间想开了,暗的是想开之前须解开两个结。一是人欺,被一些假象,或谎言,诸如山盟海誓欺瞒了,须得明了事情真相,才能痛下决心;二是自欺,是指心中存有幻想,总寄一种期望;或不肯、不愿、不敢面对并承认自己的失败,尤其是曾付出过许多感情后更不愿承认错了。只有解开这两个结,才能顿悟成功,顿悟到真。段誉与语嫣,人世间一对可人。
第五名:张无忌 赵敏 [由恨生爱型]
爱情指数:9
第三者:周芷若(杀伤力:9) 殷离(蛛儿)(杀伤力:6)
小昭(杀伤力:5) 朱九真(杀伤力:2)
[张无忌与赵敏]
张无忌是有点拖泥带水,性格柔和到可有可无。他的人生道理好像围绕着[随遇而安],[与世无争]那两样被动的哲理。他后来也是想过的,他最喜欢的是赵敏了,只是他不愿意承认,因为当时正逢殷离死亡,而殷离死、小昭当教主,赵敏又狠心害人,所以这时张无忌没得选了,他只能尽量真心对周芷若,不过在这之前,张无忌的心应该是给赵敏了。赵敏的情敌虽多,但她始终对张无忌真心对待,而张无忌也愿意为她舍弃一切。这也正是他们爱情的可贵之处。
第四名:萧峰 阿朱[忠贞不渝型]
爱情指数:10
第三者:阿紫(杀伤力:3)
[萧峰与阿朱]
萧峰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汉子,这一点谁都承认。他们的心愿虽然普通,但却是天下人共同的向往。在那风吹草低现牛羊,蓝天白云之下牧马放羊,一生自由自在,何其逍遥,让人神往。这才是天下最真的情,纵使没有山盟海誓。但他们的情,深比日月,可鉴天地。可老天爷就是见不得这样的一对男女实现他们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心愿。萧峰要报仇的对象竟就是阿朱失散多年的爹爹。阿朱强忍内心的痛楚,竟然代父而死。可是,阿朱之死,并非是全为了爹爹。她是为了自己的爱人萧峰啊,她怕萧峰抵敌不过六脉神剑才代父一死,以绝萧峰的报仇之念。阿朱死了,对于萧峰来说,不啻整个世界都已经死了。在萧峰的世界里,再也没有了第二段爱情。
第三名:令狐冲 任盈盈 [红颜知已型]
爱情指数:8
第三者:岳灵珊(杀伤力:7) 小尼姑(杀伤力:4)
[令狐冲与任盈盈]
令狐冲是个至情至性的真男子,虽然有人管他叫浪子。令狐冲无处不可爱,说话风趣,又好喝酒,交朋友要交这样的朋友。令狐冲在感情上也真挚。有人对令狐冲爱他小师妹那么痴,认为不值。其实值不值得看是怎么回事,岳灵珊是令狐冲的初恋,又是青梅竹马一块儿长大的。令狐冲比岳灵珊年长,用情时间长,动情深亦是情理之中。岳灵珊移情别恋,令狐冲仍是念念不忘小师妹,也不算窝囊,要算也应算是性情中人。如果令狐冲也像岳师妹那样,也立马移情别向,那令狐冲就不可取了,就太薄情了,起码对不起自己,因为自己知道自家用情有多真多深。令狐冲在感情上是诚实的,不矫情作伪,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任大小姐看上了他。
任大小姐可不是一般人物,连出场都不一般。武侠小说中女扮男装者多矣,如黄蓉,如温青青,如赵敏;而任大小姐则是以一个年老德昭(令狐冲语)的婆婆出场的。
失魂落魄的令狐少君,怎么也想不到,纱窗里的婆婆会对他青眼有加,情有独钟,以至传了出去,招来那么多的奇遇。 第二名:杨过 小龙女[神仙眷侣型]
爱情指数:10
第三者:尹志平(杀伤力:7) 公孙绿萼(杀伤力:6)
陆无双(杀伤力:1) 程英(杀伤力:1) 郭襄(杀伤力:2)
[杨过与小龙女]
动与静分别是代表杨过跟小龙女的性格特征。杨过动如脱兔,小龙女静如止水。小龙女是冰,杨过是火。杨过是对生命是非常珍惜重视的,两次在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使出蛤蟆功自卫。刚进古墓的时候面对小龙女淡然谈生论死,杨过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小龙女爱上杨过之前,生命对她是无意义的,既然一辈子都要呆在古墓早点死晚点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两人在生死观方面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动过了不好,静过了也不好。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喧哗,远离古墓死寂才是他们最终选择
第一名:郭靖 黄蓉 [相浸相融型] (谐音:相"靖"相"蓉")
爱情指数:10
第三者:华筝(杀伤力:1)
[黄蓉与郭靖]
一个邪,一个正;一个聪明绝顶,一个憨厚苯拙,绝配,绝配!
郭靖,是一个很标准的人,典型的“侠之大者”,完全符合儒家典范,郭靖很笨,笨得错失了很多,唯一没有错失的,是黄蓉,这也是郭靖幸运之处。所以当大家都说,郭靖与黄蓉是金庸笔下最完美的一对时,总觉得还是欠了些什么。最大的遗憾,应该是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束在最美的时候,就进入了考虑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婚姻生活;而他们两个最完美之处,也就在于他们真真正正的牵手过完了一生。 见 惊艳 目流连 再难思迁 踌躇欲向前 只恐天上人间 悲欢喜怒一线牵 循环往复恨此心坚 花开花落转眼已三年 天人合一处垂首对漪涟 思或淡情未移口三缄 燕去燕归沧海桑田 倘注定有分无缘 亦感蒙赐初面 纵此生不见 平安惟愿 若得闲 仍念 歉
论爱情读后感范文第2篇
读过《简爱》,走近简爱,用心体会,从中可以发现,我们该怎样更好地去追求和实现女性自我价值,在历史的轮回中学习那些优秀女性身上闪光的品格,将它们延续到现代社会当下的生活中来,让一代女性生存得更“美”。 女性,除开男性的尊重外,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应该走一条自重、自尊、自强、自立的路,要知道,只有女性自己才能拯救自身,除此,没有其他的路。
女性的爱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女性的身体就是这人间的缔造者,是人类真正的依靠和母亲。这个世界的一切,所有的文明,哪里没有女性的影子?从中国古代的女娲和观世音,西方古代的夏娃和玛丽亚开始,到现代的几乎所有形式的艺术作品,女性都是与人类的命运紧紧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女性就是人类的代表,就是美的代名词,实在是人类的重中之重。因此女性应该为自己自豪,并因此而自重。如果自己轻薄自己,作贱自己,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女性应该学会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己懂得平等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有人要你当附属品,你不但不反对,反而很乐意,这样的奴颜媚骨自然使别人得寸进尺,把你视做玩偶,玩弄于鼓掌之间。但维护自身尊严的时候需实现自强,只有自己强大,才会使别人变得渺小。实现自强一是加强自身的学习,像男性一样更加广泛地认识这个世界,以免被无知所惑。要知道,我们女性也是撑起世界的半边天。女性需有独自生活的能力,且能忍受孤独和苦难,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处乱不惊,才能完全不当附属物,争取男女之平等。学会维持生计的本领,自身有自我生活的能力,男子的轻慢和侮辱全都可以当头棒喝回去,让他好好地认识到,女性并不是靠男性才能生存,女性是勇敢而又力量的,现代女性不再是过去封建社会里的“裹脚婆,做饭女”,足不出户,不问世事,我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我们同样可以强大起来,自己养活自己,并且活得精彩。
简爱平凡的外表下面隐藏着不朽的灵魂,在这个平庸的世界上显得异常珍贵,灼然夺目。她的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赫然指明了一条女性的道路,告诉天下所有的女性:“切勿在沉默中沉沦。”
简爱是一位自重、自尊、自强、自立的女性。她身处苦海,却并没有迷失自我纯真的本性。她不漂亮,但善良、朴实、纯洁、高尚,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伪善之辞。
论爱情读后感范文第3篇
读过《简爱》,走近简爱,用心体会,从中可以发现,我们该怎样更好地去追求和实现女性自我价值,在历史的轮回中学习那些优秀女性身上闪光的品格,将它们延续到现代社会当下的生活中来,让一代女性生存得更“美”。 女性,除开男性的尊重外,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应该走一条自重、自尊、自强、自立的路,要知道,只有女性自己才能拯救自身,除此,没有其他的路。
女性的爱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女性的身体就是这人间的缔造者,是人类真正的依靠和母亲。这个世界的一切,所有的文明,哪里没有女性的影子?从中国古代的女娲和观世音,西方古代的夏娃和玛丽亚开始,到现代的几乎所有形式的艺术作品,女性都是与人类的命运紧紧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女性就是人类的代表,就是美的代名词,实在是人类的重中之重。因此女性应该为自己自豪,并因此而自重。如果自己轻薄自己,作贱自己,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女性应该学会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己懂得平等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有人要你当附属品,你不但不反对,反而很乐意,这样的奴颜媚骨自然使别人得寸进尺,把你视做玩偶,玩弄于鼓掌之间。但维护自身尊严的时候需实现自强,只有自己强大,才会使别人变得渺小。实现自强一是加强自身的学习,像男性一样更加广泛地认识这个世界,以免被无知所惑。要知道,我们女性也是撑起世界的半边天。女性需有独自生活的能力,且能忍受孤独和苦难,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处乱不惊,才能完全不当附属物,争取男女之平等。学会维持生计的本领,自身有自我生活的能力,男子的轻慢和侮辱全都可以当头棒喝回去,让他好好地认识到,女性并不是靠男性才能生存,女性是勇敢而又力量的,现代女性不再是过去封建社会里的“裹脚婆,做饭女”,足不出户,不问世事,我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我们同样可以强大起来,自己养活自己,并且活得精彩。
简爱平凡的外表下面隐藏着不朽的灵魂,在这个平庸的世界上显得异常珍贵,灼然夺目。她的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赫然指明了一条女性的道路,告诉天下所有的女性:“切勿在沉默中沉沦。”
简爱是一位自重、自尊、自强、自立的女性。她身处苦海,却并没有迷失自我纯真的本性。她不漂亮,但善良、朴实、纯洁、高尚,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伪善之辞。
论爱情读后感范文第4篇
一、希腊神话的渊源
希腊神活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人们借助想象力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由此产生了希腊神话。他们把创造出来的神作为自己力量的化身。希腊神话故事和其他神话故事一样.最初都是口头相传,直至西元前七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史诗》中,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涉及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众神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
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网顾。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在战争中尽显示英雄本色,演出一幕幕悲喜剧,成为了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和我国的民间故事有神、有人、有妖怪足一样的,这些英语传说也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所作斗争的颂歌。
二、希腊的神话的特点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 马克思
希腊神话是世界各个民族的神话中,发展的最系统、最完美,受宗教影响比较小的,它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纯朴、可爱的特色,并充满了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自由奔放的人生态度。
希腊神话具有人神同姓同形的特点(与东方神话中神兽同体、神力至高无上不同)人和神同样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希腊神话中的神实际上是人化了的神,希腊神话中的人实际上是神化了的人,显示了希腊神话的进步性、现实性。
希腊神话还以艺术和哲理的方式反映希腊氏族社会最本质的面貌并且艺术性与哲理性表现特别充分。在艺术手法上它既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幻想,又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其哲理性显示了古代希腊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神话思维。
三、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希腊神话在欧美文学史上具有深刻长远的影响。从文艺复兴开始, 希腊神话
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诗人作家都纷纷以神话故事为创作素材。仅以英国为例, 莎士比亚曾运用希腊神话题材写了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弥耳顿的《科马斯》诗篇不长, 却提到了三十多个希腊人物与故事。19 世纪英美浪漫主义诗人对绚丽的希腊神话更是赞不绝口。美国大诗人惠特曼言简意赅地说,“ 神话真是伟大”。诗人引用神话典故往往是为了借景抒情, 抒发忧愤, 针砭时弊。希腊神话所描述的古人不屈服命运的顽强意志, 以及神和英雄们以超人的力量和自然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都激励了浪漫主义诗人, 激发了他们的遐想; 浪漫主义的诗歌又赋予古老的神话以新的生命。雪莱、拜伦、郎费罗等诗人,都曾作诗讴歌为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在拜伦笔下, 普罗米修斯确确实实凛凛有生气, 成为反抗压迫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力量的化身。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这位不屈的斗士的新形象, 全剧情绪振奋, 调子昂扬, 色彩鲜艳,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革命的向往, 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到了20 世纪, 由于工业文明的不良后果日趋明显, 社会矛盾日渐尖锐, 人们痛感文明的堕落, 理想的崩溃, 信仰的瓦解, 道德准则的失坠, 热切渴望新的美好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文学家更喜爱用意味深长的神话故事抒发苦闷和愤懑, 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抨击。最著名的是艾略特的《荒原》, 这部20 世纪西方文学的划时代作品, 利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 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欧洲比拟成一片荒原, 充分表现了欧美知识分子忧郁绝望的情绪。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借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 乔伊斯把小说主人公布卢姆和奥德修斯( 即尤利西斯) 相比拟, 把他在都柏林一昼夜的游荡和奥德修斯的十年漂泊相映衬从而揭示现代人的孤独与绝望。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悲悼》是以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特亚》为基础, 借用神话英雄阿伽门农一家冤怨相报的故事, 描写了现代人的悲剧根源。其它作家如叶芝、福特斯、怀尔德、厄普代克等都曾用神话题材进行创作, 以古喻今。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学领域。在艺术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其罗、达芬奇等大师运用神话主题作的画, 已成为不朽巨作和人类文化的珍贵财富。在心理学方面, 弗洛伊德借用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一词, 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在文艺理论方面, 20 世纪中叶涌现出一批以诺思罗普弗赖伊为首的文艺理论家,认为一切文学类型以及所有作品的每个情节布局,包括表面看来极其复杂和十分真实的作品, 无不重复某些神话原形人物和神话的基本方式。希腊神话还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 有些词汇, 如chaotic( 混乱的) 、hypnotic( 催眠的) 、martial( 军事的) 等, 追根溯源都来自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在西方社会流传极广, 影响甚远, 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连科技发展计划的命名都有取自
诸神话故事的, 如我们常听说的“三叉戟飞机”、“阿波罗计划”等等。有些神话中的人名、地名和典故早已进入日常生活, 成为大家皆知的常用语, 例如,“特洛伊的木马”( thetrojan horse) 、“ 潘多拉的盒子”( pandoras box)、“不和的苹果”(apple of discord)等等。
四、结语
论爱情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诗经芣苢》;劳动;和谐;专一`
《诗经芣苢》属于十五国风中《周南》的第八篇,前接《兔罝》,下启《汉广》,入选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全诗如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毛诗序》:“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关于此诗之本事与试教大义,历来多有争议。依据统编本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的设计理念,《诗经芣苢》是作为实现本单元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人文主题的任务群而出现的。现立足文本内容,依据儒家诗教理论,在语文课程视域下探究《诗经芣苢》的教学价值。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儒家诗学中,诗的功能有二,一是知识性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二是义理性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诗的知识性功能指向的诗的本事,也就是诗歌的内容,诗的义理性功能则指向诗的象征意义,也即是诗的主旨。作为“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背景下的语文教材,《诗经芣苢》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它的内容价值、审美价值和诗教价值上。
一、内容之美,美在劳动
关于《诗经芣苢》之本事,历来多有争议。但站在文学的立场,涵泳诗文,细绎诗旨,笔者发现朱熹在《诗集传》中的理解是最为恰切的。《诗集传》:“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诗经芣苢》三章,章四句,全用赋体,均在描写妇人采芣苢一事,描写的就是一幅普通的农家妇女辛勤劳作的场面。
《芣苢》描写了一个完整、有序、流畅的采摘活动。《芣苢》三章,章四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首章叙述采摘芣苢之前的心理准备,乃“将采而未有之词”。这是欣喜而充满期待的心理活动。“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继而叙述采摘的两个动作。“掇,拾也。捋,取也。”这是两个有着先后逻辑关系的动作,芣苢是一种有穗的植物,所以要先采摘下来,然后再“捋”其穗。据《本草》,芣苢有“强阴益精,令人有子”的功能。捋其穗而得其籽,以做此用。“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毛传》:“袺,执衽也。扱衽曰襭。”袺就是把衣服的下半部分对折往上提,目的是用衣服来盛所采摘的芣苢之穗。襭就是当衣服已经盛满了芣苢之穗后,再把衣服插进腰带中,以便确保芣苢之穗的安全。正如明代郝敬《毛诗原解》所言:“采采既捋,盛之以衽,薄言袺之。采采愈多,扱其衽于带间,薄言撷之。”
采摘活动是上古先民无为重要的劳动内容之一。在男耕女织的农耕的上古时代,采摘是先民获取用来果腹或者治病的食物、药物,用来保暖的衣物,以及用来祭祀的祭品的重要手段。如《周南葛覃》中的采葛,《周南采蘩》中采桑养蚕等就是为了获取用来保暖的材料。《周南芣苢》则是采摘药物,是对生命的一种护佑。整首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有着先后逻辑顺序的动词,描述了采摘芣苢的全过程。从开采之前的欣喜,到采摘过程中的谨慎,到采摘完成后的愉悦。通过有条不紊的程序,舒缓和谐的节奏,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先民对劳动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洋溢在诗中因劳动收获带来的无边喜悦。
二、意境之美,美在和谐
上古诗歌的典型特征之一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毛书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而《詩经芣苢》便是一首典型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诗歌。
《诗经芣苢》所写的内容是一群农家妇女于春和景明之时,共同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这个集体劳动的场景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节奏和谐舒缓,其二是心情愉悦轻松。这两个特征构筑了此诗和谐的审美价值。如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唐人《竹枝》、《柳枝》、《棹歌》等词类多以方言入韵语,自觉其愈俗愈雅,愈无故实而愈可以咏歌。即《汉乐府江南曲》一首鱼戏莲叶’数语,初读之亦毫无意义,然不害其为千古绝唱,情真景真故也。知乎此,则可与论是诗之旨矣。”
这种移情、旷场景的获得,源自诗歌本身的叙事艺术章句的重复,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复沓手法。而所谓的重复实际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是音乐方面的曲调重复,采取一唱三叹的形式?第二是语言方面的句子和词语的重复。重复不仅起着重要的艺术表演作用?而且在歌唱实践中已经逐渐成熟?成为一种程式化的东西。细绎整首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终其一篇变换的就是“采”“有”“掇”“捋”“袺”“襭”六个有着先后逻辑顺序的动词,而通过这六个动词又营造出了和谐共生的意境。正是这种就复沓的手法让诗歌的意境变得和谐、纯美,使得诗歌很具有和谐维度的审美价值。
因为重复带来的和谐舒缓节奏,使得诗歌中描述的主人公采摘芣苢的女子,呈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继而构筑起一种诗意的生命状态,造就一种和谐维度的审美价值。
闻一多在《匡斋尺牍》里这样描述《诗经芣苢》:
现在请你再把诗读一遍,抓紧那节奏,然后合上眼睛,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珠玑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靥辅、一个巧笑,急忙的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似的替她摘,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啭着歌声一片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狂欢。不过,那边山坳里,你瞧,还有一个佝偻的背影。她也许是一个中年的硗确的女性。她在寻求一粒真实的新生的种子,一个祯祥。她在给她的命运寻求救星。因为她急于要取得母的资格以稳固她妻的地位。在那每一掇一捋之间,她用尽了全副的腕力和精诚?她的歌声也便在那“掇”、“捋”两字上,用力地响应着两个顿挫,仿佛这样便可以帮助她摘来一颗真正灵验的种子她听见山前那群少妇的歌声,像那回在梦中听到的天乐一般,美丽而辽远。
“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狂欢”,这就是生命本真状态的一种显现,是一种诗意的人生与审美的人生。在这里,没有了“正墙面而立”的生命的逼仄,没有了“单向度的人”的生命的异化,有的只是一种生命的舒缓与绽放,属于生命的默化与诗化。可以说,这既是诗歌中呈现出了的一种场景,同时也是后工业时代中的我们对诗意人生的一种理想与关照,这种理想与关照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境界,一种审美的境界。
三、诗教之美,美在专一
《诗经芣苢》三章,章四句。极为罕见的是,全诗四十八个字,“采”字凡十三,“芣苢”字凡十二,“薄言”合凡十二,“之”字凡六,剩下变换的就是六个有着内在逻辑关联的动词。明代孙鑛在其《批评诗经》中说:“一事说六遍,只换一字,经中仅见此。”以至清代刘大魁在《诗经读本》中盛赞《芣苢》“天下之至文也”!而这种全诗自始至终只述一事的诗篇,除其诗歌内容带来的知识性功能外,便是其义理性的功能了。也即是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兴发”,而带来的人心的“感动”。从本质上来讲,诗之为诗正在于物我之间的相感、情理之间的相发、感于此与志于彼之间的涵咏互漾。
《诗经芣苢》带给我们的诗教意义上的价值,正在于“一事说六遍,只换一字,经中仅见此。”的内容所呈现出的专一的品质。正如王夫之在《诗广传》中所言:
静而专,坤之德也,陰礼也。阴礼成而天下作以成物。故曰“《芣苢》,后妃之美也”。是故成天下之物者莫如专;静以处动,不丧其动,不丧其动,则物莫之有遗矣。芣苢,微物也;采之,细事也。采而察其有,掇其茎,捋其实,然后袺之,袺之余,然后襭之。目无旁营,心无遽获,专之至也。
“目无旁营,心无遽获,专之至也。”这高度概了《诗经芣苢》一诗的诗教价值专一。人正是因为有了此种专一的品性,于外可以专心致志获得事功上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向内可以坦然、坚定的面对生活的隐忧和生命的不确定性。我们也正是在这种专心致志地的状态下,去面对生命本身的不确定性,进而才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评此诗时所说的“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狂欢”。这是一种生命的诗化,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走向人格完善的君子之道。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一部含纳上古文明精华的智慧之书,记载了上古先民对世界万物的种种观察与思考。自孔子“自卫反鲁,雅颂各得其所”以来,《诗经》便成为了历朝历代的教材,深入研究《诗经》的教学价值,意义重大。
《诗经芣苢》因其叙写劳动的场面,因而从内容上具有了劳动之美;因其采用重章复沓的写作方法,营造出和谐淳美的意境,因而从审美上具有了和谐之美;因其具有“目无旁营,心无遽获,专之至也”的内在精神,因而从诗教意义上具有了专一之美。这就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设计理念下《诗经芣苢》的教学价值所在。
[作者通联:贵州遵义市第四中学]
教材是集意识形态逻辑、知识逻辑与教育逻辑为一体的内容载体。从国家事权高度定位和考量教材建设,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意识形态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教材作为某一学科领域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集中呈现,自然应当发挥“知识地图”功用。但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价值无涉的纯粹知识;知识本身带有价值关切,知识的选取与应用存在价值立场。尤其是教材这一特殊知识载体。教材编写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导向与学科知识呈现的关系,即知识的选取、组织与呈现以体现国家意志为前提。当然,强调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并不是要把教材编成简单的口号宣传,而要以科学的学理分析实现知识传输,以深刻的思想理论说明道理,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处理好这一问题,需要教材编写者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提升知识转化与融合能力,使我们的教材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经得起“为什么”的知识追问。
本土教材与外译教材的关系。长期以来,西方科学知识体系掌握世界话语权,我国在建设和发展现代教育制度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影响。然而,外译教材在意识形态逻辑方面基于西方话语生成,若缺乏严格筛选把关,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处理好本土教材与外译教材关系,要以意识形态逻辑作为知识逻辑及教育逻辑的前提。即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家意志和制度体系、符合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要求等,应当是选用本土及外译教材的基本准绳。具体而言,一方面,以开放心态借鉴吸收外译教材中的有益知识,在知识交流与碰撞中推动本土教材升级优化,实现知识创新;另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具体实践的知识宝库中总结、提炼、创新发展本土教材,充分实现和发挥本土教材的独特优势。
政府统筹与发挥市场活力的关系。一方面,教材不同于一般图书,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因此教材编写和发行不可能完全交给市场。坚持国家是统筹教材建设的唯一主体,不能有任何含糊。另一方面,推进教材建设必须激发和调动市场活力。层级丰富、门类多元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点,教材编写也相应表现出适应培养目标及知识需求之别而生的丰富性。创新教材编写及出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优质资源,需要形成良性市场竞争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材出版市场有序开放,积累了丰富经验。何为良性竞争?如何激发活力?重要一条就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争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这既是我国教材建设面临的迫切课题,也是我国教材管理制度水平与管理能力提升面临的重要考验,对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米博华、王梓《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9日11版)
论爱情读后感范文第6篇
之后菲尔米娜嫁给了当地有名望,人也英俊潇洒的乌尔比诺医生,并和他相守了51年9个月零4天,乌尔比诺最终死于一只调皮的鹦鹉,他为了把它从树上捉下来摔死了。临死前,他对妻子说:“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虽然菲尔米娜在影片的最后向阿里萨叙述说:“乌尔比诺是一个好丈夫,我想不到比他更好的人了,但是回首往事,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中痛苦艰难大过欢乐,许多无谓的争吵,许多难消的怒火很难想象,一个人这么多年,在家庭纷争中挣扎,还怎么能快乐起来,该死!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爱。”但可以确定的是乌尔比诺对菲尔米娜的爱丝毫不少于阿里萨五十多年的执着。当他知道阿里萨这个潜在情敌的存在之后,他找到为了配得上菲尔米娜的高贵身份已经成为富有而有地位的轮船公司经理人阿里萨,宣战似地向他表达他对妻子的爱:“我的妻子是我的精神支柱,没有她我一无是处,我爱我的妻子胜过一切,胜过世上所有人。”虽然,在他们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乌尔比诺也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外恋,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这段感情回归了家庭,影片中没有交代乌尔比诺此时的心理活动,只是说乌尔比诺对家庭的看法是他认为“婚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安定。”但我以为,相比阿里萨一生600多个炮友和两段同年轻姑娘的爱情,这实在算不上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如果阿里萨当初和菲尔米娜结合的话就不会有之后的这些风流情事。可是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一个不存在的前提推出来的只能是不存在的结论。所以我们无从知道,如果菲尔米娜嫁给了阿里萨是不是更幸福。也不能知道阿里萨是不是比乌尔比诺更忠贞。
故事的结局是在经历了53年7个月零11个日日夜夜的漫长等待之后,阿里萨终于如常所愿的等到了一生最爱的人。像他片中所说的那样:“我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归宿,我很高兴的发现,真正宽广无垠的是生命,而不是死亡。”两位七旬老人最终在阿里萨的轮船上结合并平静地死去。
基于这个故事,我想到关于爱情的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好的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同。《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算是比较的全面了,但不是爱情全部的样子。在我片面的理解中,好的爱情,首先要冒巨大的风险;好的爱情是两情相悦,一见钟情并且日久生情;好的爱情是你们不但在外貌上相互吸引,更重要的是你们的灵魂相互匹配。一见钟情的是爱情吗?是,但只是爱情的开始,远远不是全部。爱情需要一见钟情,但是一见钟情的不都是爱情。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他们之间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关系。影片中阿里萨对菲尔米娜的爱就是一见钟情式的爱。但马尔克斯创作的是有虚构情结的小说,我觉得他在小说中一是虚构了阿里萨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忠贞不渝指的是精神上的以及,作者出于对女主角菲尔米娜的偏爱,而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女神。在现实生活中,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因为对某人一见钟情,而恪守一生的。当然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的存在,比如金岳霖之于林徽因,我没有看过关于他们感情的书籍,只是了解,金岳霖先生为了林徽因先生终生未娶。但这是一种特殊情况。
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一,施爱者,无论是小说中的阿里萨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金岳霖都属于世所罕有的骨灰级情种,也可以说是真正至情至性的人。爱情在这种人眼里就像阳光空气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影片里阿里萨的叔叔谴责他把商务信件写得像情书一样情意绵绵,而阿里萨却回答说:“因为我需要爱情呀,我需要爱情。”是的,每个人都需要爱情,它是这世上最美好最值得期待也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但在这些骨灰级情种眼里,爱情不是之一,而是全部,类似的情种还包括《霸王别姬》里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恋恋笔记本》里的雷恩高斯林,《爱你就像爱生命》里的王小波和李银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徐静蕾,等等,他们是真正为爱而生的人,没有爱,生活将会暗淡无光。
其二,被爱者,菲尔米娜或者是林徽因,是完美到女神一样的人物。无论是外在样貌,还是内在修养上,她们几乎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菲尔米娜是剧中虚构的人物,所以她的完美可以理解。但是林徽因的完美却是非常难得的真实之美。无论是外貌,才情,气度,修养,品德都无可挑剔。这样的人是值得被人眷恋一生的。也只有像林徽因这样的美女兼才女有有资格让人苦守一生。只不过,金岳霖的不幸在于,他没有像剧中阿里萨那样等到了乌尔比诺的死,林徽因先他,更先梁思成一步去了,如果先走一步的是梁思成,那么金林倒是可以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哈,就像小说里的结局。而且,不同于菲尔米娜对阿里萨爱情的游移不定,林徽因是明确表示过她也同样爱上了金岳霖的,只不过,彼时“罗敷已有夫”,只能“还君双明珠”了。
可是话说回来,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几个林徽因,菲尔米娜,也没有几个金岳霖,阿里萨,我们是生活在世俗生活中的凡人,既不是女神,也不是情种,甚至,有些人连浪漫主义的想法都没有,或者有,却不能也不敢实施。爱情在现代人眼里变得越来越不纯洁,我们给爱情附加了诸如房子,车子,票子一类的与爱无关的条件,所以我们一旦见到,哪怕是电影小说里虚构的专一纯洁浪漫爱情都觉得震惊不已。但事实是,本来我们就该如此的。说起来,真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