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演唱范文第1篇
《春晓》的艺术魅力在于诗人使用清新隽永、平淡质朴的语言方式写景叙事, 将人们带入一种隐约的、朦胧的、飘忽的、空灵的美学境界, 充满超脱、宁静的意趣。这首诗的大意可以理解为“春天里睡眠是十分惬意的, 睡着睡着, 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人也就醒来了。听一听外面的动静, 到处是鸟儿的啼鸣。于是大脑里浮出昨夜睡时那风声雨声不绝于耳的情景, 不由人顿然生出怜春惜春的柔情又该有多少美丽的花朵香消玉殒哦!”[1]。孟浩然没有用强烈的感情色彩去描绘美好春景, 也没有借景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 而是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衬托了自己祥和平静的心境, 来刻画诗人对尘世的淡薄。
诗中体现出的祥和平静与诗人的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的。孟浩然政治失意、求仕不得, 基本过着隐居的生活。清心宁静、淡泊超脱的他将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意寄情于山水之间, 用陶醉于美丽的自然景象来排泄心中的不满、忘却苦闷。事实上, 他或许真的忘却了、超脱了, 因为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质朴独特的田园风格, 符合古诗审美理论中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即有一种“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2]的自然美。
全诗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 唯有自然纯朴的语言, 但整首诗俗中藏雅, 行云流水般勾勒出一副宁静、清新、祥和的明朗画面, 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淡薄世俗功利、忘却世间的纷纷扰扰, 使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黎英海先生给《春晓》谱曲时末尾处用了一个长达14拍的延长音, 将这种诗人恬静、祥和、超脱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意犹未尽, 耐人寻味。
关于《春晓》一曲, 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懒洋洋的, 有些消极、颓废的感觉。在声音音量和音色的处理上, 全曲应用半声演唱, 音色应该柔和、空灵、淡雅”[3]。“半声唱法”是声乐演唱中的技巧之一, 要求演唱者具有扎实的功底和对气息、声带及腔体良好的控制能力。“半声”, 顾名思义即全声的一半, 受控制、音量小是它的显著特点。演唱时要求喉头位置低而稳定、气息深而有力、送气柔和、声音集中上下贯通、腰腹肌控制横膈膜的力量均匀、力度适中富有弹性、共鸣腔体通畅等。“歌唱状态似放声歌唱, 但音量很轻, 又称为弱声大状态。”[4]这种唱法不同于假声歌唱, 也不同于一般的弱声, 它建立在高位置、深呼吸的基础上。这种声音在良好的呼吸控制下可强可弱, 音色可浓可淡, 故难度较大。
《春晓》可分为两大部分, 全谱没有任何“强”记号标志, 故全曲音量应在弱的范围内的“半声”演唱。第一部分谱面标记力度为“mp”, 用慢而多的“闻”式吸气法呼吸, 并采用软起音法起音。由于该曲每句均只有两小节的时值, 呼吸为每一句一次呼吸。
第一、二、四句基本上以均衡的音量和非常平和的语气演唱。第一乐句后以“补”气吸气方式, 平衡地过渡到第二乐句。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之间有一个八度的音区跨越, 且音高处在以“F”为中心的高音声区, 需要较大的气息量, 故第二乐句结束时“鸟”的四拍时值可以留一拍时值用作第三乐句的气息准备, 此时可采用慢而多的“闻”式吸气法吸气演唱。依谱例第三乐句有一个力度的过渡, 在“风雨”的演唱音量渐强, 打破强弱规律, 在弱拍的“雨”上作一个强音的处理。“声”字根据旋律的走向控制音量, 在“F”和“G”音强处理后, 到二度音阶下行时进行减弱处理。经过“补”式吸气法换气, 进入到平淡、祥和的第四乐句, 结束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有一个长达四个小节的虚词过渡句 (见谱例1)
【谱例1】
此句既承上启下, 又是全曲的一个精华部分,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句的特点是前两小节都有一个有意义的八分休止符。“哦”代表的是叹气的感觉, 休止在此处体现的是欲言又止的感觉, 是感情的延续, 唱歌时要给旋律予生命, 做到余音绕梁, 而此句意境的表现、情感的抒发、感染力的渲染关键在呼吸气口上。此句的前八分休止的小切分节奏 (即弱起) 的吸气法不同与前面所说的乐句的开头的呼吸。在第一部分乐句最后一个全音符“b B”的演唱时, 应该将气息坚持到四拍时值结束的那一刻, 然后采用快而少的“偷”式吸气法软起音方式演唱过渡句。过渡句的第二小节即: (1) 处仍然采用“偷”式吸气法, 音量处理为上弧型方式。第三小节的 (2) 处同样采用结束处有一个“rit.”减慢和自由延长记号。在 (3) 处不必换气, 但声音线条要有种似断非断的感觉, 连贯到减慢的“b G-b A-b B”的上行级进进行, 最后一个音延长直到气息全部用完。
第二部分的音量整段比第一部分要弱, 控制在“p”范围内。第一句、第二句均使用“上弧型”[5]音量处理, 似乎是在拟自然界的“风雨声”, 第二句的情绪随着音区的向下模进而降低。 (见谱例2)
【谱例2】
第三、四句接近尾声, 情感抒发转入低潮, 整句情绪较为平淡、坦然, 不再有弧型音量的变化, 似乎不管诗人多么惜春、悯花, 这些春逝、花落已经悄悄发生。演唱时可采用“闻”式吸气法进行呼吸。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尾声“花落知多少”是引用第三、四句的旋律进行材料, 将速度放慢来升华感情。 (见谱例3)
【谱例3】
全曲反复演唱, 最后乐曲终结的尾声, 如谱例, 是第一段的尾声经过高八度上翻而成, 是声乐作品中常见的结尾方式。 (见谱例4)
【谱例4】
此句的“半声”应区别于前部分的“半声”, 用的更弱的“半声”, 真、混声的所占的比例更少, 基本上更接近假嗓。然而, 这用假嗓巧妙地处理的乐句正体现了这悄悄发生的春景已经渐渐远去, 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飘向更远的远方, 而听众的情感也在这一刻凝固、升华。轻声的弱唱是对于以用更多真音为特点的男声来说是较难的技巧, 需要“用要求从强音到弱音, 中间不能隔断控制, 气息要集中、均匀, 用力不要猛, 不要太强。气息力点要深, 支点略靠上, 喉咙打开, 与强音一样有混响共鸣, 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地在高位置上走动, 声音线条清晰、柔和而有力度, 音色迷人, 走动灵活。收声时自下而上, 最后消失在头顶。”[6]
总之, 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 先了解诗词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诗词的内涵, 了解作曲家的音乐织体形式及所营造的意境, 才能将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
注释
1[1]裴戈.解读的一种方式孟浩然《春晓》审美分[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3, (3) .
2[2]尤兢生.“青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孟浩然诗歌的自然美[J].党史博采, 2009, (2) .
3[3]苏楠.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创作的民族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 (附录:姜嘉锵先生访谈录) ,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曲歌, 丹红, 琚军编著.声乐知识300问.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5.
5[5]笔者研究《唐诗三首》谱例, 发现作曲家黎英海在这套作品中比较青睐用渐强、渐弱连续进行的方式, 为了写作的方便, 笔者将渐强渐弱连续进行即“”称为音量“上弧型” (即两端弱中间强像一个“”) .
流行歌曲演唱范文第2篇
\[摘要\]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华丽的艺术瑰宝,宋代词人有一千四百余人,宋词作品有两万余首,每首作品都堪称经典。本文以《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为着眼点,列举三首以此词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结合演唱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中国古词声乐作品对声乐训练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歌曲;宋词;水调歌头;演唱分析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学发展历经了时代的变迁,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特色,中国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华丽的艺术瑰宝。宋词的词体在古诗词文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宋词不像唐诗一样字句规整,但它会根据词人的个性展现雅俗共赏、婉约细腻的艺术特征,正因为如此,当代作曲家十分青睐宋词,借鉴国外作曲特点,与我国特有的音乐特点相融合,编创出许多高雅的宋词艺术歌曲。
一、《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艺术性
宋词与唐诗的五言、七言的规整模式不同,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语感强,因此又被称为长短句。宋词承载着时代的使命,是诗与曲的桥梁;宋词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体,将事物在意境中更加感性地表现出来;宋词是音乐文学的载体,古代就有很多音律作品,如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的《杏花天影》《鬲溪梅令》等作品一直被后世传唱。宋词最初形式来源于市井歌谣,歌词被划分俗词,后期经过宋代词人高超的修辞句法、富于意境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深层的艺术风格,词意间更加优美,富于歌唱性,逐步向雅词发展,并愈发典雅。出名的宋词另有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長江头》;宋朝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均体现其雅俗共赏的一面。
北宋文学家苏轼,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作既有婉约细致风格的《水龙吟》,也有风格豪放大气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借用景物和想象抒发思想感情的作品。该词仅有词,另有一个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记录了创作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即“丙辰年中秋,喝酒大醉至第二天,创作该词,同时怀念弟弟苏辙”,令作品更具有画面感,令后人更加深入理解词中内涵。小序过后,通过“明月” “乘风”“琼楼玉宇”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具有鲜明的意象感,表达了他领悟人生,辞藻间赋有哲理,思念家乡的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该词虽然明写离愁别绪,但暗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离人的同情。整首词意境深远,豁达情怀,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美学的原理。现代作曲家们都被它的美所吸引,将其谱曲,用音乐与之结合,让古典诗词意境在音乐中得以无限放大。
二、试分析三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艺术歌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小序中写明:在丙辰年的中秋节,他醉酒后怀念弟弟苏辙而作。这首词牌源于大曲《水调歌》的首段,因此被称为“歌头”。整首词分为上、下两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下两阕虚实结合,上至宇宙下至所处社会,揭示亘古不变的哲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表达了苏轼的睿智、洒脱、豪放以及豁达的胸怀,这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一种自然常理和精神境界。
因此当代作曲家们纷纷就此词谱曲,出现了一词多曲的现象,作家们对同一词都有各自的理解和创作动机:王志信就此词创作了宽广而深沉的《千里共婵娟》;汝艺就此词创作了庄严、豪迈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刘学严就此词创作了充满向往、憧憬和祝愿的《但愿人长久》;莫天平就此词创作的《水调歌头》;梁弘志就此词创作的《但愿人长久》,起初由邓丽君演唱,后由王菲演唱,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大地上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1《千里共婵娟》的演唱分析
王志信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声乐作曲家、指挥家,他缔造了很多民族声乐歌曲,如《兰花花》《昭君出塞》《桃花红、杏花白》《遍插茱萸少一人》等歌曲,都是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曲目,他创作的声乐作品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
王志信依据苏轼的词创作的声乐歌曲《千里共婵娟》,将《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整首作品充满小调优美的民族风格特点。“明月几时有”以自由的散板速度引出,“有”字由下方三度的倚音润腔,与苏轼抛砖引玉的问句语调相得益彰,“把酒问青天”的旋律与吟诵时的歌唱性一致。接着进板以慢速入歌曲主题,歌曲与词作的内容同时展开,可见作曲家对宋词的艺术有较高的审美,才能将音乐与文学无缝的对接。“我欲乘风归去”起,用较之前面快一倍的中速,把词作者内心语言用音乐表达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重复了两次,音乐上不断地推进,两个“寒”字落在了小字一组的e,演唱时要注意深呼吸的支持,不能放松气息支点的控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词的中心思想和理性的升华,作曲家用宽广而富于激情的散板速度展现,钢琴伴奏用刮奏和八度推进的织体,为歌曲营造了完美的高潮,演唱时除了要注意深呼吸与高位置的技能保持,还要注意表达苏轼豁达、洒脱、豪放的情感。整首歌曲的速度与情绪与诗词的抑扬顿挫一致,张弛有度,演唱时的咬字、音色也要随着情绪变化去调整,令演唱声音更有张力。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演唱分析
汝艺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为歌词,创作了民族声乐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令该词别有一番戏曲的味道,其原因为作曲家实则为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汝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副教授,二胡演奏技术精湛,深得吴之珉、王永德、闵惠芬教授的真传,对民族音乐有深厚的积淀。除此之外,还对作曲和录音有着浓厚的兴趣,是真正的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创作的民歌有《国旗颂》《祖国之恋》《党旗下的誓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汝艺的声乐作品如《国旗颂》《党旗下的誓言》都是自己作词作曲,歌颂党和人民军队,充满积极向上的红色精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古诗词谱曲,将民族器乐细腻的演奏风格融入歌曲创作中,长音、甩腔、三十二分附点音符里,仿佛古人长袖翩翩、水袖如花的形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为歌曲伊始,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做了长腔,体现了我国京剧艺术的戏曲风格,所以在演唱时不但有良好的气息支持,高位置的挂住,还要注意咬字的归韵问题,一定要在时值将尽时收韵,不能过早,否则容易造成字的歧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出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整词的上阕,作曲家用稍慢的中速进行描写创作,多用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句子强弱呈“枣核状”,旋律细腻、充满抑扬顿挫的起伏感。演唱时要十分注意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声音统一,不能松散,演唱要流动,不能僵死。下阕前半部分的旋律模仿京剧波音、倚音的润腔技法,用谱面标记的方式把由慢到快或由快到慢的颤音表达出来,演唱时更加要求气息的流动性。如“朱” “时”用的是上波音,“阁”“低”“户”“无”字用上二度的下倚音写出,演唱时拿捏到位,就会京味十足。段中还有一个小亮点——“不应有恨”,無旋律有感情地把此句吟诵出来。这就要求演唱者全情地投入歌曲,在吟诵时以情带声在高位置将字句送出,不能破坏音乐的进行。下阕的后半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速度稍快,要求充满激情,滚动地进行旋律,钢琴伴奏用九连音的琶音为人声做铺垫,演唱力度不似层层递进,而是即将推向定点又回落缓冲,最终将整曲推向最高。演唱时为了保持连贯,要分配好句子中每个字的气息,“悲”“圆”几个波音的气息支点保持,更好地展现出词曲作家大气婉约、细腻雅致的情怀。
3《但愿人长久》的演唱分析
刘学严是又一个被苏轼的“中秋词”所吸引的音乐家,系和声理论家,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他以这首“中秋词”为歌词,创作了《但愿人长久》,根据他对和声理论的音乐素养和对该词的深层领悟,诗曲结合融汇出别有一番风味的声乐作品。
刘学严把这首“中秋词”的上阕用关系大小调的方式创作出旋律,有一唱一和的感觉,通过变音让词与曲更加巧妙地结合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b小调引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用d小调的旋律作答,“上”“宫”“今”“是”“何”字中有相应的变音,演唱时要格外注意变音的音准问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仿佛又回到b小调提问的语气中,“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仿佛用#d小调的旋律进行回答。
下阕前五句的词反复了两遍,用强度对比的方式进行创作,第一遍用舒缓柔美的旋律,第二遍反复强调,演唱时要着重强调,与第一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其他作曲家一样,刘学严也把下阕的后五句作为歌曲的高潮进行创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为情绪的铺垫,推进后面画龙点睛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全曲的最后一个“娟”字落在了属音上,有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与苏轼创作该词的思想一致,表现了乐观积极、美好生活的向往、祝愿和憧憬。
三、如何把宋词艺术歌曲演唱得准确到位
1加强声音技能技巧训练
[JP2]以宋词谱曲的中国声乐作品讲究意境的渲染,古诗词吟诵上讲究押韵,演唱时要充分表达词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就需要呼吸、位置、共鸣等歌唱技能发挥作用控制声音,以达到如诗如画、线条明朗、有形有色、抑扬顿挫的审美要求。
2咬字吐字得到相应训练
我国古词的朗读讲究合辙押韵,声母韵母的咬字问题与歌唱中咬字吐字的要求是一致的。歌唱中每个字的声母要干脆,韵母要随着音符时值长短控制归韵。演唱古词作品的咬字吐字要求:字头的声母要咬得准确,既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字腹和字尾的韵母要吐得清晰。以“娟juɑn”字为例,“j”是声母,准确地要准字头后,快速张开嘴,同时将“uɑ”这个复韵母发出并保持吐字时口腔的状态,根据“娟”字的时值长短,在即将结束时归韵在“n”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演唱过程中每个词的准确性。[LL]
3演唱前准备工作的训练
宋词是我国古文明的时代标志,以宋词作为歌词进行谱曲的中国艺术歌曲,要求演唱者把握其中的诗意和主要思想。每首词都反映了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状况,因此要想准确把握演唱作品的风格,就一定要深入了解词作者的背景、创作目的和深层意义。
4提高音乐感觉提升音乐素养
演唱宋词声乐作品能够提升演唱者对音乐的感觉和知觉,让演唱发之于情,并能够有效提升个人的音乐素养。宋词具有雅俗共赏,富有歌唱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不论是大气豪放的词作还是清新婉约的词作,都要在不断诵读中体会领悟其中的内涵和写意,将这些感受融入歌曲中,通过演唱细致处理每个音、字、句子,个人音乐素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以宋词谱曲的中国声乐作品将中国文学与音乐有机结合,以声乐形式为载体,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谢桃坊.论宋词的艺术特征[J].天府新论,2006(05).
[2]胡云翼.选注《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 李曙明.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李璐)
流行歌曲演唱范文第3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表演《杨柳青》
1.民歌往往用当地的地方语言来演唱更为亲切动听,因为民歌就是当地人民的口头音乐创作。《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它里面的衬词就是当地的地方方言。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2.欣赏《杨柳青》的演唱。
设问:我们班上是否有江苏人。你听到过这首民歌吗?你能哼唱吗? 3.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一次。
先把词单独练习念几遍,然后再跟录音哼唱。 4.学唱曲调:
(1)可以分句学唱,但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2)设问:曲调由哪几个音构成?(1 2 3 4 5 6) (3)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设问:曲调中出现几次“”?在出现“”时,可以按节奏轻轻拍手。 (5)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5.学唱歌词:
(1)朗读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尤其是衬词要读得流畅。 (2)把歌词填入曲调后歌唱,注意情绪与速度。
(3)如班上有江苏的学生,请他教大家方言,然后用方言演唱。 6.表演歌曲:
(1)在“”处,两人用竖笛轻轻相碰三下,也可用木质的打击乐器打击三下。
(2)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小结:江苏风格的民歌,江苏人民唱自己家乡的歌。 表演《大雁湖》 教学基本要求 1.直接切入:《杨柳青》是江南地区的民歌。现在我们要学北方内蒙古地区的民歌《大雁湖》,由于南北地区的不同,民歌风格也完全相同, 2.欣赏《大雁湖》范唱。
设问:你能听出南北民歌的不同的风格吗? (南方曲调较平稳,北方曲调多大跳,)
3.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西北的热爱。如果有内蒙古的学生请他谈谈家乡风光。
4.跟随录音哼唱歌曲数次,个别句子练唱。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4小节一句)。
5.在歌曲基本会唱的基础上学唱曲调(因为该歌的大量的切分节奏,学生不易掌握)。在学曲调时,拟用点谱法,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教棒)点谱学唱。能唱准即可(为以后学习切分节奏作感性铺垫)。 6.把2/4拍改编成3/4拍:
(1)各组讨论自编,也可自由结合自编。
(2)交流自己的改编创作,选出
一、二首改编较流畅的曲调,把歌词填入。
(3)按顺序唱歌。
7.小结:把民歌作改编创作,又是另一种乐趣 课后反思:
流行歌曲演唱范文第4篇
1科学的发声
歌唱者的身体就是发声的“乐器”,要想最大限度的将歌唱唱的魅力展现出来离不开科学的发声。科学发声的第一步当为呼呼吸的练习,在呼吸时要求喉咙打开,声音在“小舌头吸凉的地方”进入鼻咽腔、头腔,再从“面罩”送出来。如《沁园春雪》中的第第一句:
在这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突出了雪的主主题,“冰封”是静态描写,“雪飘”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别具风风格。歌曲演唱的是否完美,起音的演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歌歌词中的“北”字在演唱时要先声夺人,吸气时需将身体的整个“通通道”打开,将听众带入歌曲情境中,使听者能充分感受到演唱者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脑海和眼前迅速闪现歌唱中“北国风光”的壮壮丽景象。演唱此乐句时,歌唱者要迅速找到声音的位置,声音稍稍靠后打开,“贴着后咽壁”演唱,为唱出词曲作者豪迈的气概,一一开始就大量快速的吸气尤为重要。
歌曲的演唱还要注意歌词的咬字,咬字的清晰、准确有利于于使歌曲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在歌唱的咬字过程中对声母和韵韵母要有正确的发声,歌唱者要做到咬清字头、咬准字音和收韵良良好的咬字动作,这些都能使歌唱者演唱的歌曲更加清晰、准确。例如在这一乐句中的“北”和“雪”两字的演唱。他们既是本乐句句的重点也是本乐句的难点,“北”字在发声时容易唱的靠“外”,这这要求歌唱者懂得正确的吸气和呼气原理,演唱歌曲时要保持“吸吸着唱”的感觉,把“北”字在唇齿一碰迅速拉入声音的“管道”,使使这个音和其他音保持在同一感觉里,而不是从声音管道里“冒出出来”。此外,歌唱者可以通过平时朗读歌词来增强咬字的清晰性。
想象是科学发声的基础, 尤其是对歌曲情感的要求上。歌歌唱者需快速进入歌曲的意境, 用情绪表现及肢体语言迅速把观观众带入意境。这一句是大气的开场描述了对祖国美好景象的赞赞美之情,演唱的时候要充满英雄式豪迈气概,表达出对祖国山河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要唱出祖国壮丽山河动静结合之美。
2松弛的歌唱
放松训练的目的是让歌唱者能够轻松自如的演唱歌曲,这这就要求歌唱者平时应加强放松的训练。
歌曲《沁园春雪》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艺术歌曲,要求歌唱者者在演唱时一定要唱出作者的豪情壮志, 正确的站姿是完美演唱唱歌曲的必要前提,歌唱者双腿不能松垮,更不能僵硬,使身体保保持放松状态。例如歌曲B段第一乐句:
词作者此时正是满怀激情,由A段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引出B段的评估论今。作曲家也是感同身受,B段开始前的间奏部分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把歌唱者带入豪迈的演唱氛围之中,此乐句正好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歌唱者应该用宏伟、壮阔的声音去演唱,宏伟、壮阔的声音的前提是歌唱者要保持放松的状态而不是高度紧张的状态。如果歌唱者只想着要如何表达主人翁的豪迈的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去表达情感,不是自己真切的体会,就会使自己处于紧张的状态,从而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描写的的是祖国的江山如此美丽妖娆,引起无数英雄们都竞相为之倾倒。由此句引起下文作者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感慨祖国美好的山河,英雄无数,同时对自己的事业充满自豪和信心。
3歌唱的共鸣
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候歌唱的共鸣的恰到好处对演唱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沈湘曾说过“谁掌握了共鸣谁就掌握了歌唱”。声音的圆润、悦耳离不开共鸣,我们唱歌中的共鸣腔体包括胸腔、鼻腔、咽腔、头腔等,要想把人声当做是最佳状态的“乐器”,最大限度的将歌唱的特殊魅力充分展现出来需将这些共鸣腔体充分运用起来, 并通过一些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例如歌曲的尾句:
歌曲的“还看今朝”这一句进行多次重复,起到强调巩固作用,尾句的演唱要求歌唱者要最大限度的将自己的声音发出来,出来的声音不能是太尖、刺耳的,给听众的感觉就是纯用嗓子硬喊出来的声音,也不能是没有力度的,软绵绵的,就像没吃饱饭似的,不能给听众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所以要求歌唱者在演唱中一定要掌握共鸣腔体的共鸣,歌曲《沁园春雪》尾句的演唱主要是保持头腔、胸腔的共鸣,尤其是第二个“还看今朝”。在第一个“还看今朝”之后歌唱者要快速换气,保持足够的气息来演唱第二个“还看今朝”,“看”字上面是一个自由延长记号,根据歌唱者气息的支撑量来确定旋律的适合拍数,“朝”字是一个八拍子的旋律结构,要求歌唱者除了“动力发动机丹田”要守住以外,两个横膈膜的力量更是要努力向外保持住,同时“脚下生根”把气息的力量踩到脚下, 在这种级进的旋律模式下使激动的情绪持续得到迸发,歌曲在情感上达到了最高潮,这时候的音乐在反复两个“还看今朝”结束,令人回味无穷。
4结语
歌曲《沁园春雪》要想唱好,这就要求歌唱者首先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并且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歌唱者必须多加练习,如果歌唱者只有演唱技巧没有情感表达,那么演唱出来的作品都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这样歌唱者才能把作者的恢弘气势很好的表达出来。
摘要:《沁园春·雪》是由毛泽东同志作词,生茂和唐诃谱曲的一首千古绝唱,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光辉典范,风格豪迈,意境深远。歌曲《沁园春·雪》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要求演唱者除了要了解作品内涵,把握时代的背景之外,并且具有较高的演唱技巧和情感把握,还应具有较高的声乐演唱能力,做到声情并茂。本文从歌曲《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演唱技巧、两个方面对歌曲进行细致的分析。
流行歌曲演唱范文第5篇
一、流行音乐概述
流行音乐 (Popular music) 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一种广泛流行的音乐形式, 与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相比较, 流行音乐拥有更为广泛的听众, 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音乐, 各个年龄阶段的听众都有。流行音乐在学术上的定义是, 指结构精简、歌词内容通俗易懂、形式多样、蕴含情感丰富, 并且被大众广泛的喜爱和欣赏的, 盛极一时的器乐曲和歌曲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来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极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流行音乐最初是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Jazz音乐。这个新兴的音乐形式, 以其特别的演唱方式和通俗易懂的歌词, 让听众耳目一新, 一时之间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并且迅速流传于世界各地。当前流行音乐主要包含器乐和声乐两种形式。在器乐作品中, 它包括丰富多彩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 探戈舞曲, 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 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 浅显易懂, 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 发声方法各有千秋, 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 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 动作自由不羁, 自然亲切, 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 所以就能够和大众连在一起, 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 都易于接受。
二、流行音乐演唱中的高音技巧研究
(一) 气息的运用
气息的运用在演唱者的演唱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进行高音演唱时, 对于气息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关于气息的运用要把我这几个原则, 分别是长、深、稳、通、活, 下面进行一一阐述。首先是“长”, 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气息要长, 平常我们进行呼吸的时候, 通常是以一个较为稳定的节奏进行呼吸。但是在演唱过程中, 要保持气息悠长, 在呼吸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深呼吸, 将气息沉于丹田, 当腹部有胀满的感觉时停止吸气, 然后以一种较慢的节奏呼出, 这样可以保证气息的悠长。平时可以每天进行半小时这样的练习, 先是深呼吸, 然后慢慢呼出, 循环往复, 经过长期的练习就会发现气息变的更为悠长。
所谓“深”就是在呼吸时要利用胸、腹以及横膈膜进行联合呼吸, 同时将气息压制在腹部和胸腔一带,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压制的力量和气息向上的推动力形成一种平衡, 长此以往, 气息就会慢慢的变深。
“稳”简单来说就是要保持气息的平稳, 在保持气息深的平衡过程中要让气息平稳均匀的呼出, 不可忽大忽小, 忽快忽慢, 这样就会造成气息不稳, 影响到演唱者的声音。
“通”则指的是要保持气息的畅通, 即要保持气息从丹田至嘴部这个呼出的过程畅通无阻, 这就要求演唱者全身要放松, 不要产生紧张感, 以免导致气息堵塞在某个部位, 从而影响到声音。
至于“活”即是指气息要有活力, 不然演唱声音就会浮、散。流行音乐唱法中的呼吸方式比较特殊, 演唱过程中不是不吸气, 而是没有感觉的进行吸气, 科学合理的气息运用对于演唱有着极大的帮助。关于气息的“活”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达成, 譬如吹纸, 即拿一张平常用的纸张, 让纸张贴着墙, 然后对着纸张吹气, 要保证纸张不能掉落。长期的进行这种练习, 可以有效的提升气息“活”这一特点。
(二) 正确找到换声区
能够在演唱中完美演绎高音是每个演唱者所梦寐以求的, 而掌握高音演唱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声区的转换。而在流行音乐演唱过程中最难以掌握的就是进行声区的转换, 通常我们都拥有高音区和低音区两个声区, 演唱过程中音阶由低到高, 中间会涉及到低音到高音的转换, 这个时候声音会发生一些变化。由于每个人的声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每个人的换声区都是不一样的, 并非一成不变。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准确的找到自己的换声区。具体做法是在练习过程中, 当要达到换声点的时候讲小舌微微抬起, 利用气息的推动作用支撑头部的支点, 并且音色需要稍稍暗一些, 这样就比较容易产生假音, 达到一种真假音混合的目的。而真假音混合的关键点在于要把真声演唱在假音的位置, 或者也可以说成是在假音的位置上进行真声演唱, 亦或者说是带有真声特点的假音演唱。专业的演唱人员往往在声区转换的过程中能够毫无痕迹的进行转换, 利用真假音混合的方式达到完美进行高音演唱的目的。
(三) 运用头腔共鸣
以生理结构来看, 产生头腔共鸣的部位大致在鼻腔略上一点的位置。这是一个固定的空间, 体积较小而且位置略高, 形成共鸣的时候声音透亮, 声音集中但是并不刺耳, 相反还很柔和。在日常演唱联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颌关节为打开的状态, 以此减小下颌的重量, 要让骨室以及眉心部分有微微的震颤感, 这样演唱时声音就会比较集中而且比较清亮。头腔的共鸣主要是利用鼻腔的咽壁以及软腭部分, 声音进入鼻腔的时候要控制好方向, 让声音进入头腔部位, 形成共鸣的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唇颤音为载体, 运用“惊讶的表情”, 加入这个表情动作可以使得身体的共鸣腔被充分的理由, 在演唱时能让声音进行很好的传递, 使得共鸣音更充分, 从而让演唱者的声音变得更动听、更立体。在平时练习时要多加体会, 把握头腔共鸣的感觉, 当慢慢的掌握头腔共鸣后, 进行演唱时声音会更具立体感, 高音部分的演绎会更加完美。
(四) 站立姿势与演唱之间的联系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主要的姿势就是站立姿势。此站立非彼站立, 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站立的姿势有很大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站立的姿势通常比较随意、散漫, 而演唱时为了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站立时要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演唱过程中标准的站立姿势是让人体重心落在前半只脚上。演唱时只需要注意胸部以上的部分, 这部分是发声的关键, 腹部以下的部分则无伤大雅, 但是身体整体要放松, 不能显得僵硬。人通常在处于站立的状态时, 身体各部分的肌肉都在活动, 从而去抵抗地心引力, 同时肌肉还起着连接身体各部分骨头的关节位置产生的压力和拉力的作用。为了保证身体各部分肌肉有效地进行活动, 肌肉要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不能让肌肉过于放松, 与此同时也要避免身体产生紧张感, 以免看起来太过僵硬。关于这方面可以利用仰卧来感受身体不紧张的那种感觉,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仰卧时, 要确保是身体的背面在承担人体的重量。
(五) 关于“强力度”的运用
所谓“强力度”简单来说演唱时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力度相对较大。一般来说, 当我们在一首歌曲中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 我们就需要有一种具有爆发力的声音来发出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在具体演唱时, 需要让气息具备足够的力度以及深度, 让腰围横膈膜部分形成一种拉进的感觉, 软腭可随喉咙的打开而自然抬起。这样将部分气息对声带以及咽部的冲击进行分解, 从而进一步扩大共振的范围, 减少咽部以及声带承受的冲击。如此一来, 在演唱这类作品时就可以获得较强的爆发力了。其次, 我们在演唱时应该注意歌曲情感的把握, 当歌唱者深入地理解了整首作品后。在演唱中把感情充分投人到其中, 爆发力自然而然地就来了。
(六) 真假声转换
真假声的转换在流行音乐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演唱方式, 在学习流行音乐演唱时这也是必学的一种基本演唱方法。首先, 在进行真假声转换过程中要保持声音的自然, 根据歌曲演唱的需要适时且自然的在真假声之间相互转换。在演唱过程中真声的音量、力度以及声带的紧绷度通常都要比假声要强很多, 因此, 在进行真假声转换时要控制真声, 不宜过大, 不然就会出现真假声转换时声音断层的问题。在用假声进行演唱时, 声音要透亮, 不宜太虚, 否则也会出现声音断层的问题。进行真假声需要运用技巧, 但是首先要克服心理上对于高音的畏惧感, 排除心理上的障碍, 进行大胆尝试, 再加上对于技巧的联系, 是可以实现真假声完美的转换的。
(七) 咽部力量的运用
在进行咽部力量练习的过程当中, 需要重点关注声音在咽部移动的过程。如果声音移动位置偏大, 演唱时声音就会变的虚浮, 若是移动距离偏小, 演唱时声音就会被挤压。平时在练习过程中, 要进行定点演唱联系。即处于中间的部分, 开口起音时要处于中间, 如此方能把保持声音的准确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去体会高音演唱时软腭所带动咽部力量, 形成的一种拉力作用, 让高音演唱具备一种穿透能力, 产生震撼的感觉。但是, 如果适度地运用咽音是关键。全部拉紧咽壁演唱, 声音会过硬过亮, 缺少歌唱性。用少了咽音的力量, 声音会空洞, 没有支点和拉力的感觉。笔者个人认为咽音在歌唱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过多地拉大拉亮, 效果并不理想。那样会缺少本人真声的魅力。缺乏柔韧性、灵动性以及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很难完美演绎一首作品。在演唱过程中要根据歌曲演唱的需求, 合理的利用咽部的力量, 这样可以对高音部分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流行音乐演唱中的高音部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内容, 涉及到多个方面, 需要身体诸多部位的协调。当然以上所述仅仅是演唱过程中关于技巧层面的东西, 要想完美的演绎一首歌曲, 对歌曲内涵的把握也很重要, 只有技巧和情感并重才能完成一首好的作品。
【相关链接】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 是指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 (见《音乐百科词典》1990年版) 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 艺术性是次要的。
流行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 从音乐体系看, 流行音乐是在叮砰巷歌曲、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等美国大众音乐架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其风格多样, 形态丰富, 可泛指Jazz、Rock、Soul、Blues、Reggae、Rap、HipHop、Disco、New Age等20世纪后诞生的都市化大众音乐。
流行音乐, 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按照汉语词语表面去理解, 所谓流行音乐, 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 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广泛传唱或欣赏, 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 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 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但是, 这样的界定有可能使那些本不属于流行音乐的音乐如《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马赛曲》、《洪湖水浪打浪》、《歌唱祖国》、《东方红》《南泥湾》等, 仅仅因为它们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而都可被划归为流行音乐。另一方面, 又把那些分明是流行的音乐, 由于它们流传不开 (这在流行音乐中也为数不少) 而排除在流行音乐之外。显然, 流行音乐不一定都流行, 流行的音乐也不只是流行音乐。
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 是指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
摘要:流行音乐当前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较为主流的一种音乐形式, 流行音乐的演唱需要极高的技巧, 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和实践演唱积累经验, 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完成流行音乐的演唱的。在流行音乐的诸多演唱技巧中, 高音技巧是其中一项难度较大的演唱技巧, 因此, 更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联系, 进而良好的掌握流行音乐高音演唱技巧。本文主要针对流行音乐演唱过程中的高音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流行音乐,演唱,高音技巧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韡.论不同流行音乐风格作品中高音关闭技术的具体运用[J].当代音乐, 2016 (20) :11-12.
[2] 王韡.流行唱法中演唱高音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当代音乐, 2016 (17) :7-9.
[3] 袁晓康.浅谈声乐歌唱中高音与中低音之间的关系[J].北方音乐, 2016, 36 (16) :43.
[4] 魏晓溪.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有关流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舞台表现探讨[J].知识经济, 2016 (14) :138.
[5] 陈刚.罗西尼式男高音的演唱风格与训练技巧研究[J].北方音乐, 2017, 37 (10) :67-68.
[6] 曹乐.浅谈流行音乐演唱中提升演唱技能的有效途径[J].北方音乐, 2017, 37 (22) :57.
[7] 李严.基于流行唱法的演唱技巧及演唱特征研究[J].艺术教育, 2016 (02) :251.
流行歌曲演唱范文第6篇
1、夏佛节奏 (Shuffle) 和摇摆节奏 (Swing)
夏佛节奏与摇摆节奏是布鲁斯音乐的典型节奏型, 也是今天所能听到的布鲁斯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夏佛节奏是在4/4拍或者基础上, 将每一拍都作为三连音, 再把中间的音符做休止。从而得到建立在三连音上、有顿挫感的节奏型。或者, 也可以描述为在12/8拍的基础上来构建这种节奏的感觉。但4/4拍和12/8拍之间的区别, 仍然不可忽视, 毕竟仍有细微的差别。
摇摆节奏与夏佛节奏的构成基本相同, 区别在于摇摆节奏是将三连音的第一个音符与第二个音符连在一起。从而得到了一种显得“拖”的节奏感。值得注意的是, 在布鲁斯音乐的节奏上, 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 就是每小节的重音放到第二拍和第四拍上。而每一拍的重音放到三连音最后的音符上。这样的节奏让布鲁斯音乐与传统欧洲音乐有了明显的区别, 这样的节奏特点几乎影响了后世的以黑人音乐为根源的所有音乐风格。虽说随着时代的改变, 节奏型也发生了变化, 但是也能明显的找到夏佛和摇摆的影子。例如:放克 (Funk) 节奏布鲁斯 (R&B) 等等。
2、对流行演唱的启示
夏佛节奏与摇摆节奏, 虽是古老的产物, 但对于目前我们的演唱训练来说, 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练习。它们不仅可以带来不同于流行歌曲 (Pop Song) 的律动感受, 且能够以此为例, 拓展学习者对于律动的认识, 从而达到日后在练习不同音乐风格时, 面对该风格的律动时, 有足够的敏感度。律动的训练是容易被忽视的, 这也是许多演唱学习者无法正确表达某种风格的原因之一。例如R&B风格, 若是从未接触过布鲁斯音乐, 从未进行过将第二、四拍作为重音的训练, 是很难唱出R&B的韵味的。所以律动的训练, 是值得在教学或学习中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布鲁斯音乐的即兴演唱 (奏)
1、“即兴”的重要性
当代音乐所看重的“即兴演奏 (唱) ”, 其实是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的。从爵士乐诞生之时开始, “即兴”这个词便一直伴随着它, 到后来早期摇滚音乐代表埃尔维斯-普莱斯利 (Elvis Presley) 查克-贝里 (Chuck Berry) , 再到1960年代的吉米-亨德里克斯 (Jimmy Hendrex) , 以及艾瑞克-克莱普顿 (Eric Clapton) , 乃至于后来的硬摇滚, 诸如枪炮于玫瑰 (Gun And Roses) 等等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传奇人物, 无一不看重“即兴”。正是因为“即兴”的存在, 音乐才具有了更生动的交流性。再回到布鲁斯音乐当中来看, 通常会在主题出现一遍过后, 便会开始进行即兴 (二次创作) , 乃至于人声器乐化地与乐手们进行即兴交流。这样使得哪怕是同一首音乐, 也会根据演唱者及乐手们不同的情绪, 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2、如何“即兴”
(1) 怎样开始练习“即兴”
我们从布鲁斯音乐自身的特点中已经能够得出。第一, 简单的和声进行, 绝大多数布鲁斯音乐都只用到了一级、四级、五级三个级数, 简单明了。第二, 明确的律动、特点显著的节奏, 使得初期对于节奏上的茫然, 有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第三, 极富特色的音阶, 使得“即兴”练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性 (目标音符) 。
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 再从歌曲主旋律出发, 尝试进行较小的变动, 从而循序渐进, 以至于能够在任何一个乐句进行大幅度的即兴演唱,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某种和声框架和乐句的即兴创作行为。例如《Sweet Home Chicago》、《Dimples》这些早期布鲁斯歌曲均可作为即兴演唱训练的入门级练习曲。然后, 在我们的训练当中, 还应注意音符使用的明确性, 并非我们的声音漫无目的的漂流, 而是大脑里应有明确的布局, 有明确的目标音符。
从一开始进行即兴演唱训练时, 就应该有一个概念, 那便是人声的乐器化。器乐在即兴演奏中的表达方式, 人声也必须具有相同的表达能力, 这样才能做到对等的音乐交流, 例如某个器乐声部抛出了一个连续两拍的五连音模进, 那么人声部分也必须要有能力唱出这样的乐句, 以示回应。
(2) 实践运用以及与乐队的配合
布鲁斯和爵士乐对于音乐的结构安排基本相似, 由引子主题即兴对四主题结束这样的框架所组成。通常第一遍主题是完全尊重原曲的, 不做太明显的变动。所谓的“即兴”和“对四 (每位成员即兴演奏四小节, 这部分在于成员的高度互动, 乐句间的相互发展。) ”都是建立在主题的和声框架之中进行的。到“即兴”和“对四”部分开始, 便是每位乐手或歌手轮流即兴独奏、独唱 (Solo) 的时间, 正是这个部分, 体现出了布鲁斯和爵士乐的乐趣所在。当然, “即兴”演唱的前提仍然是演唱者的基本功对于音准的绝对把握。
结语
从时间上来看, 布鲁斯音乐可以算是老古董了, 哪怕是最近的一次高峰期 (上世纪80年代) , 由Steve Ray Vaughan掀起的“现代电声布鲁斯”, 至今也有二十几年的光景。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再需要它, 布鲁斯音乐的节奏、音阶、即兴演奏, 对于当今音乐人的训练作用仍不可小视。毕竟, 流行音乐众多的风格当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布鲁斯音乐影响而形成的。所以, 良好的把握布鲁斯音乐, 不仅可以以此为基础更好地把握诸如节奏布鲁斯 (R&B) 、摇滚 (Rock) 、放克 (Funk) 等风格, 对于踏入爵士乐的殿堂, 也有不可小觑的引领作用。布鲁斯音乐教会了我们去体验不同的律动, 去尝试玩音乐的新方式,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以此为基础, 发展个人自身的音乐特点。
摘要:布鲁斯音乐, 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根源音乐之一, 其节奏特点鲜明, 音阶特色明显, 且在即兴演奏方面, 让音乐交流更具实际操作性。尤其当代众多音乐风格强调的“即兴” (Jam) , 也都是受到了布鲁斯音乐的影响。并且无论流行音乐如何发展, 都能见到明显的、受布鲁斯音乐影响的痕迹。例如:布鲁斯音乐的律动对早期摇滚乐及部分中国摇滚乐、流行音乐的影响。布鲁斯对爵士乐发展的影响等。可见掌握布鲁斯音乐对于现代流行音乐的认知会更加深入。
关键词:布鲁斯,律动,即兴演唱
参考文献
[1] 《布鲁斯应用》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