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绿色农业
1农业机械化对绿色农业的意义
1.1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般来讲,农业的机械化可以对现行农业的低产出、低收入以及低效益现状进行有效地突破,实现大量的增产以及增收,创造出价值更高的物质产品。在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抢收以及预防旱涝等各个农业的环节当中,应该充分发挥机械化高质量以及高效率的优势,在比较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最短的时间内来完成相应的作业,有效控制以及调节肥、土壤、热、水以及气之间的平衡,最大程度满足农作物的需要,对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进行有效地提高。
1.2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业机械化的高技术含量以及高效率主要表现在大量提高了农业的产出率。运用比较先进以及实用的机械技术,最大程度来降低相关生产的成本。与此同时,比较先进的增产技术能够经过农业机械的推广进行实施,还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品质量以及产量,进而来有效保证绿色农业的高效率。因此,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应用以及推广能够为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方面的支持。
1.3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作物质量
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真正依靠农业的机械化,有效结合农业的新技术和机械化的新技术,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相关的费用,保证绿色农业的实施以及有效发展。农业的机械化会大量减少农药以及化肥的用量,实现了实效、省、精及准,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 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2.1绿色农业基础薄弱
相对来讲,绿色农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品牌非常杂乱,进行精深加工的产品比较少,同时,市场的开拓力度还远远不够,还有比较低的市场占有率,只有少数的能够真正依靠现代化的大流通、大市场来进行现代化的大企业以及大基地。
2.2执法力度不到位,市场管理不规范
在没有经过国家以及省的认证情况下,有的销售商或者企业就擅自打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者有机食品的相关招牌,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的秩序,损害了真正的绿色食品。更严重的是,有的商贩为了获得利益,违法经营伪劣的化肥以及种子,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2.3资金投入不足
因为开发资金的短缺,对绿色农业的发展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各个地区的绿色食品的相关部门一般都是全额拨款的单位,缺乏办公经费,没有额外经费来源,也会对绿色农业的开发进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 发展绿色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3.1构建绿色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
一是建立新型的高效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研发以及制造的体系。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制造业相关产业的振兴以及升级,还应该建立健全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除此之外,对十项关键的技术以及重大的装备进行优先发展;二是建立相关农产品以及食品的机械化安全生产的体系。从比较初级的农产品到多功能、安全以及健康产品的机械化清洁加工体系;三是从农田直到餐桌的生态产品机械化的生产体系,包括安全营销、绿色保鲜仓储以及配送的相关体系;四是是农林中比较严重的病虫草害的智能化的监测以及安全防范方面的体系;五是建立健全节约型的农业机械化的体系。先对比较传统的耕作农艺进行大力改革,进而建设节约型的耕作体系,同时还应该发展保护性耕作,对节能减排新技术进行全面的应用以及推广。
3.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应该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以及广播等新闻媒体,运用开辟专版、专题以及专栏的宣传方式进行绿色农业方面的宣传,有效提高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业的认知,大力加强干部以及群众对农业开发的自觉性以及积极性。相关的农业部门应该选择比较优良的品种,真正依靠先进的科技增加利润。
3.3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部门应该建立具有创新性的相关机制,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当作开发绿色食品的专项基金,并将其列入财务的预算,有效解决相关部门经费不足的难题。与此同时,各个地区应该进行融资渠道的开拓,增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并制定出优惠的政策,引导并积极鼓励各方面资金投向绿色农业生产方面。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应该实现机械化,发展绿色农业需要依赖农机的新技术。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机械化,可以增强农机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有效保证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书明.绿色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之我见[J].四川农业科技,2010,(11):111-112.
[2] 高峰.白城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12-13
[3] 卢良恕.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J].甘肃农业,2010,(15):132-133.
作者简介:包显财,大专学历,九台市卡伦镇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推广。
绿色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基于新疆14个地州1997、2007、2017年3期截面数据,利用定量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1997—2017年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模式。1997—2007年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大于2007—2017年,天山以北的地区经济以及劳动力的发展情况总体好于天山以南。②1997—2017年农业经济呈持续增长的态势,总量增长了54.48%,但是区域增长差异明显,呈“南高北低”的特征。③产劳弹性系数以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同增的增长型为主,2007—2017年有12个地州均为增长型耦合模式,剩下的2个地州以集约型为主,分别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变化;农业经济变化;产劳弹性系数;空间耦合关系
Key words 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Chan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Coefficient of elasticity of production and labor;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作者簡介 李雪(1994—),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通信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0-15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化,工业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19.17元增加到2014年的8 723.8元,新疆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只有21.89亿元,到2018年,这一数值达到了318.70亿元,增长了15倍。但是从经济增长的质量来看,新疆仍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并且与全国水平相比,新疆的产业结构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南北疆、城乡、农牧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三农”发展不充分。南疆4地州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集中了全疆90%以上的贫困人口,同时农村地区也伴随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紧缺、土地利用管理不当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目
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降低贫困率,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地域辽阔,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并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因此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而农业劳动力流动,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业机械化使用和生产方式变革,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对输出地的影响研究[1],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然而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耦合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理论与实证方面的分析均较为缺乏,并且大部分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是针对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很少有西北地区,并且研究地区多以省市为单元,新疆的地级市较为特别,以地区和州为主,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选取全疆1997—2017年劳动力以及农业总产值数据,深入分析全疆范围内不同地域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时空耦合格局,剖析新疆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时空演变规律,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1 农业劳动力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1 农业劳动力变化的影响因素
1.1.1 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南北疆发展差距较大。南疆以林果业、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如倍受大家喜爱的红枣、纸皮核桃、香梨、冰糖心苹果等[4]。此外相比于北疆,南疆的工业基础差,交通运输条件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南北疆收入差距的扩大。而追求更大的利益是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的根本原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较高收入的吸引。但是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不均衡,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投资因素和区位因素等造成的城乡收入、消费、福利等水平的差别也是造成劳动力转移的因素[5]。
1.1.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在无形中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之近年对口援疆等项目的实施,餐饮业、服务业等迅速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所以第三产业吸引劳动力的作用大大加强。
1.1.3 城镇化进程加快。2007年新疆的城市人口密度为26人/km2,到2017年提高到2 436人/km2,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的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在城市不断工业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工作岗位,农业不断向现代化转型也会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农业性质的工作比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收入要高,这些原因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6]。
1.2 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1.2.1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抑制作用。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农民可以学到更多的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农村的土地也可以得到统一化的管理,达到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带来的乘数效应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7]。但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多为年轻素质高的优质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和接受科学技术能力有限的妇女、老人、儿童留守农村,使得乡村劳动力资源短缺,农业科技推广难、劳动生产率降低、耕地利用水平下降甚至撂荒等,因而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8]。
1.2.2 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劳动吸引和排斥作用。2010年3月,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指出中央将确定19个省市的责任进一步推进对口援疆工作,以此来加快新疆跨越式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下,大量新型乡村产业“入住”新疆,新的农业技术逐渐被推广,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附近的农村劳动力随之被吸引过来,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会主动返乡就业或者创业,这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力将被机械化模式所取代,因而不得不向其他产业转移。
1.2.3 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劳动力除相互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区位优势、人口老龄化、水资源限制等自然、社会和政策因素。一般区位条件好的区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集中了全疆83%的重工业和62%的轻工业,自然条件优越,交通方便,是吸引海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理想之地。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该研究所涉及的基础地理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新疆统计年鉴》,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农业劳动力数量。同时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对部分地区缺失的数据进行了插补,最终获得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勒泰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共计588个有效统计单元。
2.2 研究方法
2.2.1 产劳弹性系数。在经济学领域,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另外,弹性系数可以从量的角度明确界定弹性的变化程度,因此弹性的大小可以用弹性系数来表示,该研究基于劳耕弹性系数模型[9],建立产劳弹性系数反映农业经济变化与农业劳动力的时空耦合特征。产劳弹性系数定义为一定时间范围内农业经济产值变化率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率的比值。公式如下:
ELEC ab =ECR ab LCR ab = (Eab-Ea0)/Eb0(Lab-La0)/Lb0 (1)
式中,ELEC ab 为某一地域产劳弹性系数;ECR ab表示a区域b年农业经济 发展水平(用农业生产总值描述)变化率,LCR ab 表示区域 a 年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 Eab和Lab分别表示a区域b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数量;Ea 0和 La 0分别为 a 区基期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数量。
2.2.2 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特征。
该研究选取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率、农业劳动力变化率、人均农业产值、产劳弹性系数及新疆地州空间位置5项指标,在ArcGIS的支持下,分析1997—2017年ELEC ab 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区域类型划分。总结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劳动力变化存在以下几种特征(表1):①若ECR ab >0,LCR ab >0且ELEC ab >1时属于增长型,表明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增加;而当0<ELEC ab <1时属于粗放型,表明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劳动力增加。②若ECR ab >0,LCR ab <0时属于集约型,表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的同时农业劳动力数量却在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反向促进作用。③若ECR ab <0,LCR ab >0时属于滞后型,表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下降的同时农业劳动力数量却在增加,这时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反向抑制作用。④若ECR ab <0,LCR ab <0,且ELEC ab >1时属于衰落型,表明在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同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下降,并且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下降的速度快于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当0<ELEC ab <1时属于衰退型,表明农业经济下降速度慢于劳动力数量减少。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时空变化 由图1可知,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农业劳动力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但是空间差异明显。1997—2007年劳动力数量迅速增加,到2008—2017年,增加的速度略微下降,虽然同在增加,但是南北疆的增速呈现出两种格局,1997—2007年,南疆劳动力数量增加速度明显慢于北疆,而2008—2017年出现相反的趋势。
3.2 农业经济发展的时空变化 由图2可知,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经济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部分地区增速缓慢,空间差异明显。
1997—2007年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的经济速度增长最快,分别增长了2 050%、2 610%,克州、和田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最慢,只有1%、9%、9%,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均匀,农业经济增长率达到60%以上的地州占45.5%;2008—2017年,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于1997—2007年下降了很多,而除昌吉回族自治州外其他11个地区的经济都达到了大幅的提升。不难看出,在1997—2007年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2008年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提升,北疆的经济发展一直快于南疆,但是2008年后增长的幅度明显下降。
3.3 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 利用公式(1)计算得出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产劳弹性系数(表2),按照农业经济的增加和减少进行划分,进一步揭示农村劳动力数量变化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
(1)1997—2017年产劳弹性系数空间特征,根据乡村产劳弹性系数的分类及特征可知,1997—2007年,其中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业经济同时增加的地州占92.86%,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农业经济增加的地州占7.14%,整体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11]。由表2可知,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的地州中,8个地州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LCR>0,ELEC>1),耦合特征属于增长型,分别是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巴州、阿克苏地区;1个地州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速度慢于农业经济的增长(LCR<0,ELEC<0),属于集约型地州,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5个地州中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LCR>0,0 分析发现,不同的耦合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天山以北的区域,表现为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率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同时上升;但农業经济发展变化率增速更快,耦合类型为“增长型”,与新疆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吻合,主要因为此类型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科技发展程度高等因素促进了其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13]。 而在天山以南则表现为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率慢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LCR>0,0 (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在不断增加,虽然农业经济也在增加,但是不同的地州增加的幅度不一样,如表3。但总体来看14个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均大于劳动力的增加,且ELEC>1,属于增长型;1997—2007年,属于增长型的地区有8个,到2017年增加到14个,10年间增加了6个,这6个地区分别是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克州。这6个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与近年国家加强口岸建设有密切关系。其中,2个航空口岸是乌鲁木齐航空口岸和喀什航空口岸;此外,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有7个,分别位于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边境口岸有2个,位于克州和喀什地区;与塔吉克斯坦的边境口岸有1个,位于喀什地区。口岸的建设推动了新疆的经济贸易,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对提升该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14]。1997—2007年,农业劳动力增加的速度快于农业经济的增加(LCR>0,0 3.4 2020—2030年产劳弹性系数(ELEC)预测 近年科学技术不断被运用到农业中,加上援疆干部提供的技术支持,非农就业岗位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2007—2017年增长型(ECR>0,且ELEC>1)的地州产劳弹性系数明显增大,在未来经济会不断的发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态势势必会继续增加,如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减小的情况下,产劳弹性系数增加的速度可能会减缓[12]。分析预测未来产劳弹性系数(ELEC)的变化情况,可为协调产劳关系和地州的均衡发展提供依据。按照2种假设来预测2020—2030年的产劳弹性系数:①假定2020—2030年这些县域仍按各自1997—2017年的经济和劳动力年变化率,选取2007—2017年的ELEC序列中位数;②假定2020—2030年耕地和劳动力年变化率与2007—2017年全国总体的年变化率相同,预测ELEC值。经预测,2种情景下的ELEC值分别为3.45和4.57,其平均值为4.01。该值可以作为劳动力和经济发展变化关系的基本参数。在农村向城市过渡的阶段,ELEC值主要来判断劳动力数量和经济发展变化的相对合理性,这对避免区域劳动力过剩或者不足,协调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等援疆战略的实施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却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产劳弹性系数调控制定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政策,协调劳动力在空间上的流动,以此来达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1997—2017年农业劳动力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增加的速度逐渐变缓。1997—2007、2007—2017、1997—2017年3个阶段农业劳动力变化率的均值分别是2.47%、0.22%、0.91%,农业劳动力数量呈“南增北减”的空间演变格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用地压力,农业结构的适度转型也可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2)1997—2017年各地区农业经济总体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4.48%,1997—2007、2007—2017年2个时段农业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1.23%、23.90%,前一时段北疆经济增长率快于南疆,后一时段虽然南北疆经济增长率都在提高,但是南疆快于北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南疆农业结构开始转型,加之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迅速。全疆1997年人均生产总值5 848元,2017年增加到44 941元。 (3)新疆各地州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多种耦合模式,差异明显,以农业经济、农业劳动力同增和农业经济增加、劳动力减少两种模式为主。1997—2007年耦合模式为增长型的地州有8个,2007—2017年增加到14个,呈现出良性发展。在此过程中粗放型的地州也有所减少,但是耦合模式为集约型的地州有所增加,这与新疆贫困地域的发生地较为吻合,是新疆需要重点发展的地区。 (4)经过国家及自治区不懈的努力,新疆1997—2017年产劳弹性系数总体呈现出良性发展,新疆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的趋势。各地州可根据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耦合特征,提出新型的城市发展政策和计划,吸引更多的投资,为本地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 4.2 讨论 该研究通过构建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了产劳弹性系数在新疆各地州的应用,选取了1997、2007、2017年3期14个地州农业劳动力数量以及地区总产值共计588个有效统计单元,分析了1997—2007、2007—2017、1997—2017年3个时间段各地州产劳弹性系数的变化特征,并预测了2020—2030年的产劳弹性系数,以期为协调人地关系与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村产业转型[15],为乡村振兴谋出路。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气候、医疗条件、教育水平、区位条件等,未来对ELEC的预测也不能仅限于劳动力以及生产总值,劳动力务工的周期、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机械化程度、政策的变化等也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新疆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6,耕地储备资源和劳动力都很丰富,正确引导劳动力的规模流动,注重农业经济变化与劳动力变化的耦合模式对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秋什.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0. [2] 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8,39(7):23-35. [3] 程名望,贾晓佳,俞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78-2015年):模型与实证[J].管理世界,2018,34(10):161-172. [4] 杜西西.有限供给视角下农业人力资本投资对南疆四地州农业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19. [5] 付金存,李豫新,李芳芳.新疆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基于Panel数据的实证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71-76. [6] 程聪,付北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保障[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4):170-171. [7] LONG H L,TU S S,GE D Z,et al.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under restructuring:Problems and prospects[J].Joural of rural studies,2016,47:392-412. [8] 翁贞林,高雪萍, 檀竹平.农户禀赋、区域环境与粮农兼业化:基于9省份1647个粮食种植户的问卷调研[J].农业技术经济,2017(2):61-71. [9] 臧磊,杨山,姜石良.产业转型背景下农业经济与农业劳动力耦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2):61-65. [10] 劉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269-278. [11] GE D Z,LONG H L,ZHANG Y N,et al.Analysis of the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s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8,28(1):93-108. [12] 汤进华,陈志,郝汉舟,等.湖北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关系探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1):5481-5488. [13] 戈大专,龙花楼,张英男,等.中国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格局及其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17,72(6):1063-1077. [14] 郑祥江,杨锦秀.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50-56. [15] 刘彦随,严镔,王艳飞.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经济地理,2016,36(7):1-8. 摘 要:“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难题,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困难。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最新模式和最高层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深刻剖析绿色农业内涵和发展绿色农业动力机制,提出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绿色农业;动力机制;对策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长期性。它不仅是一个经济结构转换问题,也是一个制度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农民自己的问题,更是中国政府的问题。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绿色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就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机制和对策进行研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最新模式和最高层次 人类农业发展的过程,可按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比传统农业更发达的一种农业发展形态。现代农业模式形态各异,但其根本特征在于高投入、高产出,即依赖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投入,获取产出最大化、劳动生产率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生产了大量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数量的迫切需要,另方面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产品质量的低劣。为了解决现代农业的负效应,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国开始寻求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持续农业等。有机农业强调回归自然,凭借着大自然的恩惠,追求产品的安全性,拒绝使用人工合成化学品、激素、转基因技术等,对生产过程有某些严格规定。但有机农业的生产规模偏小,产量较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有机农业的产量水平比现代农业的产量水平一般低30%,因此很难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生态农业、持续农业是从维护生态环境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出发,注意保持区域内物质、能量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生态农业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没有具体的指标和标准规定。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挑战和矛盾,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已有价值观念和社会经济行为方式,探索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模式,在对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之后,提出了“绿色农业”的新概念。 所谓绿色农业,一般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核心,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农业发展模式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它刷新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含义,是生态化与集约化内在统一的农业增长方式。 绿色农业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现代农业的最新模式和最高层次。(1)绿色农业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绿色农业在考虑自然时,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索取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绿色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绿色农业倡导在合理使用工业投入品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自然转移,加强农业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优化农业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3)绿色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安全观。绿色农业倡导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科技成果,依靠科技创新和物质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率,保证农产品数量的安全。同时,绿色农业强调在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的生产资料,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了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4)绿色农业是一种全新的效益观。绿色农业在追求农产品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同时积极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机制 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机制是指绿色农业系统运行演进过程中的动力获取及其作用方式。换言之,是指绿色农业各相关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促进系统发展前进动力的过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发展、绿色消费需求、国际绿色标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1.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 从20世纪末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困难,包括资源和生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双重约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和谐发展的双重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并且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三农”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这势必会推动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2.绿色消费需求的拉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安全意识大大增强,崇尚自然、关注环保、注重安全、追求健康的思想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渐渐成为世界消费主流。人们需要更多的卫生、营养、无污染的农产品。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及农产品的要求不单是数量上的要求,而且是高质量、优品种的绿色产品。据调查显示,75%以上发达国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愿意考虑绿色食品。我国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中,90%以上的消费者愿意接受绿色食品,79%-84%的消费者希望很快能购买到各类绿色食品。绿色消费呼唤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绿色商品生产的尽快实现。 3.国际绿色标准的压力 在WTO环境下,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主要屏障已非关税及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而是来自于进口国的绿色检测标准。环境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新要素。目前,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比重日益增加;二是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化,进口国纷纷制定苛刻的卫生检疫标准和强制性的环保标准,如果出口国在农产品及其加工生产过程中不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并提高产品的安全水平,产品出口将受阻。面对国际绿色标准的压力,对现有农业进行革新势在必行,走绿色农业之路,提高农产品中的绿色科技含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绿色壁垒”的免疫力,是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4.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 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所限,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这些行为虽然取得了短期的粮食增产和暂时的经济利益,但却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一些农户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还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着违禁投入品,蔬菜中残留有机磷农药,畜禽饲养过程中滥用禁用药物等现象依然存在。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呈现加剧趋势。在一些畜禽养殖集中的农村地区,因没有配套的畜禽粪尿治理设施,还出现了大量畜禽粪尿污水随意流失,污染郊区河道的情况,这些未经充分处理的污水对渔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使贝类所含毒素和鱼体内重金属残毒增加,并且通过灌溉,使致癌物质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迁移到人体内,造成人群多种疾病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损害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因此,必须尽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绿色农业之路,协调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对策 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最新模式,其目标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农民增收,对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应该在发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纳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议程,重点推动和发展。 1.加强宣传引导 在绿色农业理论、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市场准入尚未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应将绿色农业模式作为一项准国策,加大理论研究与实践,丰富绿色农业理论基础,树立成功典型。同时,要大力宣传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意义,取得全社会的认同,使社会各界都来支持和参与绿色农业,关心和爱护绿色农业的发展。 2.做好产区规划 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地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确定绿色农业的适宜发展区域、次适宜发展区域、不适宜发展区域及范围,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要在综合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优势特色,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打好基础。要在完善规范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行政规范、组织原则、技术标准,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强化科技开发 绿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体系,科技开发和创新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此应紧紧围绕绿色农业发展的技术关键点开展科技攻关,目前主要是加强高产、质优、安全、高抗逆性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加大新型肥料、新型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生产资料的研发;加大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做好对基地农民的统一技术指导和产前、产中、产后的跟踪技术服务,使农民能够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种植、养殖、收获、贮藏、加工。 4.完善标准体系 绿色农业的基础是标准化。要充分吸收一切先进科技成果,借鉴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先进模式及世界农业标准化的经验,将有利于绿色农业发展的先进技术规范化为绿色农业的标准,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包括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后加工与包装标准等,从而提高科技成果对绿色农业的贡献率,提高绿色农业的产量水平,并确保绿色农业体系的产品质量安全。要根据绿色农业的标准及特点,建立绿色农业技术体系。 5.建设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具有塑造品牌、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此,必须大力实施龙头战略。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和壮大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进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深度开发高档产品、名牌产品;另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体化的格局,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6.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绿色农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产业规模不足且获益能力有待加强,增加政府投入是绿色农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的资金向绿色农业流动,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要坚持以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充分发挥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扩大绿色农业发展贷款的比重,不断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力度,将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扶贫贷款等资金向绿色农业建设上倾斜。□ 参考文献: [1]张爱民.关于绿色农业发展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3). [2]徐柏园.发展绿色农业的宏观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 责任编辑:浩 宇 [摘要]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转变传统农业发展观念,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分析现阶段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采取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绿色农业理念;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建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培育优质品牌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等措施,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关键词]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有限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这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农业肩负的使命尤为重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农业发展来说,必须加快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用“绿色发展”谋划现代农业,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为此,研究探索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加快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的现代绿色农业有着重要意义。 一、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的农业发展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原始农业非常粗放,主要利用人力,使用石器和木质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传统农业广泛使用金属农具,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采用沿袭下来逐步形成的成套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表现低能耗、低污染特点。现代农业始于19世纪中叶,随着内燃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产生发展,农药、化肥的问世及逐渐广泛使用,动植物育种和科学种养技术的进步,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人类进入到现代农业阶段。伴随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机械化、化学化、社会化和高投入、高产出特征日益凸显,促进农业发展为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的社会化生产体系,为人们提供大量种类丰富的产品。但同时这种工业化式的石油农业由于对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为此,20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国家都在寻求新的强调回归自然、追求产品安全性、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也就是走现代农业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道路的绿色农业模式。绿色农业是以维护和建设产地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核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业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全程控制,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实现生态、生产、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其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目标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新模式,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2.绿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们收入增长和恩格尔系数降低以及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高品质、安全性好的绿色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一些产品国内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现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国际市场农业竞争焦点,许多国家对进口食品的安全性要求严格,尤其重视药残等检测指标,检测手段已从单纯的产品绿色检测发展到验收生产基地。国内外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迫切需求、销量大、售价高,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生产“绿色”水平的农产品,增强产品的“绿色屏障”免疫力,可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体现绿色农业的增值性,使农民获得高于传统农产品的“价酬”。绿色农业对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合理使用投入品,可节约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比,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业是农工贸一体化产业,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可有效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绿色农业的终端产品包括绿色食用农产品、绿色非食用农产品和绿色休闲产品。绿色农业与“休闲”相结合,可推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假日旅游农业等现代新型农业形态的发展,扩大农民致富领域。 3.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的绿色农业,是以生态观点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石油农业虽然对农业生产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其带来的弊端也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工业化农业发展时间不很长,但生态问题已接踵而来。全国现有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8%,90%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水、土、气环境污染严重。从农业视角看,无节制过量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品的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世界第一化肥、农药消费国,每公顷耕地化肥用量接近世界均值的4倍,而化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多,普遍低于发达国家50%水平,流失污染严重;化学农药亩均用量约1公斤,高出发达国家一倍以上,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为50%—60%,且不易降解,同时,由于大多化学农药不仅杀灭害虫,还杀灭害虫的天敌,过量使用化学品的结果,使农业生产的生态要素品质下降,一些有毒性化学物质通过空气、水、土壤等潜入农作物,残留在粮食、蔬菜中,直接威胁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在国际市场,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已成为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我国以往出口的大蒜、香梨等也都曾因农药残留而被大量退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在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全球背景下,我国农业需应对自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只有走绿色农业道路,才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90年农业部启动绿色食品工作、2003年我国正式提出绿色农业概念开始,历经十几年,成效明显,绿色食品标志证明商标也已“走出国门”,绿色食品已成为中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代表性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1.相当部分民众对发展绿色农业认识不足,观念更新滞后 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只有建立行之有效、从上到下、一体化绿色农业观念,绿色农业才能拓展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当前,绿色农业在推进中仍显现出多重困难,绿色农业观念尚未广泛形成。一是生产者观念滞后,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在向基层农民的传播时没有到位。相当数量的农村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业效益所知甚少,农民接受绿色农业的程度,通常表现出从短期经济利益考虑,重眼前收入;有的并不清楚究竟怎样才算得上绿色农业,仍在大量使用化学品来增产量,造成产品残留有毒物质并污染环境及破坏食物链,而且许多类别农产品在实现增产的同时,暴露出滞销问题,结果增产不增收。二是由于绿色消费理念尚未完全深入根植于公众心中。部分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较淡,往往未将绿色农产品纳入消费预算中,消费随意性较大;有的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辨析不清,也妨碍着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 2.绿色农业标准不健全,管理机制欠完善 绿色农业是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通过特定机构认证认可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组织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农业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基础。生产安全、无污染的健康绿色食品,需要建立一整套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确保生产、加工、销售整个链条无污染,安全优质。监管的范围不仅限于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是包含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目前,在绿色农业相关领域,我国制定AA级绿色食品标准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有机食品标准及一批无公害食品标准。但总体来说,我国绿色农业还缺乏完善的标准,更没有形成自身的标准体系。另外,绿色食品现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全国的统一认证和最终认证审批,各省、市、区绿色食品机构协助认证,全国采用唯一标志,但由于存在检测、监管不到位情况,管理中有时也出现一些问题。而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因有多家认证机构,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管理较为杂乱。管理机制不健全,以致一些普通农产品也打着绿色农业的旗号进行宣传,对绿色农产品声誉造成影响。 3.绿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市场的需求规模是影响绿色农业生产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偏小。一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由于相当大部分绿色农业分布在环境污染少、农业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而绿色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则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消两地远离,许多生鲜产品由于运输、储藏、包装等手段跟不上,时常出现产销脱节现象。虽然我国大中城市相继加快组建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但整体上市场体系仍显薄弱,一些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渠道仍以传统商业渠道为主,缺少完善高效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二是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薄弱。相当部分企业对开拓绿色产品市场重视不够,缺少特别的营销策划;绿色农产品营销主体多元化明显不足,批发零售环节不完善,弱化消费者的便捷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绿色食品成为大众餐桌上的点缀品、稀罕品。三是绿色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市场运作不规范。相当部分绿色农产品企业缺乏绿色营销观念和品牌意识,不注重维护提升自身绿色产品信誉,产品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现象;绿色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也由于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存在不到位问题,假冒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4.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产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绿色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各环节,还是从绿色农产品基地规划建设、标准化技术推广,再到绿色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及龙头企业的壮大方面,都需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表现出资本密集型的内在特点。当前,我国绿色农业仍在起步阶段,很多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也还处于建设发展的初期,绿色农业的内生性资金供应还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仍然需要包含财政投入和信贷资金的外部性资金扶持。现有绿色农业的外部性资金供应模式还未摆脱农业外部资金供应严重不足困境,虽然一直以来国家对农业财政投入规模基本保持逐年递增态势,但财政支农总量仍然有限,尤其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投入较少,加上财政政策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上还存在倾向性不明显问题,资金使用分散,使得许多绿色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展开。此外,由于绿色农业认证体系及绿色农业生产者信用管理机制的相对缺失,绿色农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资金极其匮乏,农业经营者的信贷困境与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 5.绿色农业发展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滞后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时间短,产业体系不够完善,无论在发展规模、专业化、产业化水平方面都还比较低,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还不强。2014年,全国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3.4亿亩,其中农作物种植面积1.9亿亩,仅为全国耕地面积的10%,绝大部分土地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基地过于分散,规模小、专业化不强。我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有8000多家,龙头企业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占绿色食品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量2.1万个,初级产品占获证产品总数的54%,绿色食品中大米、水果和茶叶产量仅分别占总产量的10.8%、6.8%和3.7%。总体看,我国绿色农产品规模效应还不足,产品深加工能力发展滞后,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产业化的中介组织不够发达,龙头企业和基地以及农户之间衔接不紧密,缺少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三、加快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步伐的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绿色农业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要旨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应与生态承载力相协调,这也是绿色农业的立足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认识,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增强绿色消费思想意识,使大众自觉参与、共同承担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绿色生产观。各级干部需从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高度,认清发展绿色农业既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也是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以加快市场化国际化为目标,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同时要利用科普宣传、思想教育和示范引导等形式帮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绿色农业及其前景,认识绿色农业是增加劳动收入的根本途径,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自觉走上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三是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并掌握绿色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新型农民,增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活力。要通过加强资源保护及农业资源综合立法工作,实现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实现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与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机结合,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 绿色农业的基础是标准化。制定和推行绿色农业标准是实施绿色农业的基础。目前,欧盟、美、日、澳等工业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绿色农产品标准及相关管理体系,制定配套的绿色农业发展政策。其中,发达国家普遍以立法形式支持绿色农业发展,把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关认证的详细规定上升到法律高度,并形成以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认可机构和海关等其他部门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2000年《欧盟有机农业条例》正式生效,所有要进入欧盟市场的绿色农产品必须达到欧盟的有机农业标准;日本的绿色农业标准95%与欧盟标准相似,于2001年实行;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以欧盟为范本,于2002年10月正式执行,所有在美国市场出售有机产品者由美国农业部认可的认证机构检查和认证。这些地区绿色农业生产以高度标准化为基础,农产品进入市场按相应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我国要依靠科技进步并紧跟国际发展脚步,推进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要着眼于市场变化,在对自身发展总结的同时,借鉴国际绿色农业标准化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现代先进科技成果,注重农业科技通用成果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将适合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做法、各项先进技术规范化为绿色农业的相关标准,通过立法手段,以法律法规形式构建完善的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进而实现对绿色农业生产全链条的科学管控,提升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3.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 加快建立和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形成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紧密结合,既是经营者获取消费需求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绿色食品价值的关键。不断拓展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必然会对绿色农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绿色农产品产地由于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其市场受限。因此,必须着力增强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使农业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更有效衔接。可以采用展示展销、专家论坛、新闻媒介以及利用美食、采摘、观光等体验活动多方式宣传推介绿色农产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利用物流配送、超市服务、连锁经营、建立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使绿色农产品便捷进入消费市场;鼓励工商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多形式参与绿色产品营销,发挥好规模性营销企业功能和小规模经营户的流通渠道,促进营销主体多元化;不同地区可依据实际分层次建设绿色食品专营市场网络,实行标准化认证挂牌管理。同时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贸易与绿色营销培训,培养相关专门人才,提升绿色农产品整合营销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完善绿色认证体系、认证管理办法及市场监管机制,防止认证机构寻租,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防控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提升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同度,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通过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必能有效扩大绿色农产品市场容量,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4.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 增加扶持绿色农业的资金投入,是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解决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困境,需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是要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加快解决绿色农业认证体系和信用管理机制缺失问题,使绿色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模式的具体内涵具有认证依据,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和发展信用合作具有相应参考条件,对绿色农业发展和投融资机制的运行具有约束力、执行力和保障力。二是要多层次、多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支持力度,财政部门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应明确对绿色农业发展有专项资金安排,把对农业的支持与环境保护相挂钩,实现优化政府财政投入,增强杠杆性导向带动作用;要善于运用财政贴息、税收等手段,调动和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农业发展中来。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设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解决绿色农业发展中产业开发与资本服务的“断桥”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开发适应绿色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鼓励和扶持一批规模经济效益好、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科技绿色农产品企业上市;同时利用对外招商引资,多方式开发绿色食品产业。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保障绿色农业项目的开展。 5.建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培育优质品牌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 绿色农业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急需通过大量实验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以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应依据我国的地理生态分布、区位优势,结合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建设,建好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农业示范区,通过项目示范、经验总结和技术推广,为绿色农业普及推广奠定基础。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终端产品,要重视培育绿色食品优质品牌建设工作,加大对品牌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利用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树立绿色农业的精品农业形象。加强培育绿色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发挥其开拓市场、带动力强、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一方面,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做大做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使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向“深”而“精”发展,提高绿色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分散的各种要素资源整合起来,提高集约化程度,促进形成绿色农业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绿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责任编辑 冒洁生] 摘 要: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建设,更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农业是立国之本。但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耕地破坏、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可耕地土地面积持续减少,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而休闲农业不仅有利于产业优化,同时更带动了区域经济,弥补了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休闲农业 区域经济 影响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劳动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工作之余人们有更多业余时间可以支配,假期出去旅游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而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游客希望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自然淳朴的乡村生活,这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休闲农业主要载体,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发展乡村旅游,走休闲农业发展路线,增加了农业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起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五十年代意大利成立现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六十年代休闲农业得到发展,八十年代休闲农业模式已走向成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越来越多。休闲农业发展优化了农业结构,深度开发了农业资源潜在价值,成为了促进农业经济新途径。休闲农业符合现代人需要,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基数不断增多,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之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绿色自然环境,从而缓解都市生活压力。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休闲农业等同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是: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加速社会资源流动,促进乡村发展建设。 二、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发展建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逐渐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已形成规模,旅游景点不多增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优美,十分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影响非常明显,是推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产业链延伸角度来讲,休闲农业把农业生产、艺术加工、游客观光、农事活动融为一体,切实可行的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了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缓解了城乡矛盾。 二零一三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的文章中,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进行了详细总结,明确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文章中指出休闲农业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主要力量。截止二零一四年,全国已建设八万多休闲农业村,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的经营主体数量超过一百七十多万家,相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三千万,营业收入超过三千亿元,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角度来看,发展休闲农业需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这就必须对农村道路、环境、住房、通讯进行建设,这种基础设施建设行为,加速了农村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合理整合了农业资源,使区域农业经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化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利用了多元化产业形态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形成了一种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以长沙市为例,二零一三年长沙总GDP达到九百二十三亿元,县区所占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二,县区经济增长速度非常明显,这就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结果。芙蓉区和天心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成为第一和第二,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四,真正实现了产业转型,促进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使农业经济走向了现代化,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收入最大化。 随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规模、旅游人次将逐步扩大,乡村旅游条件将不断改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一些区域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缺乏规划,发展现状不理想,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加强招商引资,不断改革相关政策,宣传地方休闲旅游产业形象,树立乡村旅游口碑,扩大对外形象知名度,为区域经济提供条件。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融入生态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政策引导,树立正确资源开发观念,发展建设目标应与区域总体规划目标一致,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据,不仅要制定农业发展计划,还要完善生态评价体系,控制休闲农业发展中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要提高产业集约度,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农户分散,经营混乱,缺乏生态意识,不利于管理。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规范休闲农业结构,应把分散经营个体组织起来,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集约度,全面提升产业规范性,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打造生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休閑农业结构。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空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更多的人们希望享受自然,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生活。通过正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明显推动作用,能够行之有效的促进农业产业改革,带动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发展休闲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13(11):119-124. [2]俞燕. 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效应及提升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11(14):132-133. [3]郑榕妍,朱朝枝. 永泰县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J]. 台湾农业探索,2011,03:36-40. 作者简介:牟连荣(1976—),女,重庆,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设定三亚市不同目标下的假设条件,对农户农地流转量进行了预测。根据推算,在最低生活保障阶段的耕地流转比例为29.85%,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阶段的耕地流转比例为66.66%,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力市场完善阶段的耕地流转比例为82.47%,说明如果做好相关保障措施,土地流转供需都会有较大的突破。 [关键词]耕地流转;流转量;三亚市 一、引 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农业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而农村土地问题是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由于缺乏适度的土地流转机制,由此造成的土地利用分散、闲置、低效等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制约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影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1-2] 很多学者对我国20世纪80、90年代土地流转状况的研究发现我国农地流转发生率较低。[3-6]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农地流转政策进行了调整,农地流转规模有所扩大,根据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典型调查汇编(1988—1999年)以及2000年和2003年农业部统计数据整理计算,2003年全国农户平均转入农地面积占当年平均经营耕地面积约为11.5%,比1999年的8.999%增加约2.5个百分点。2003年平均转入面积为0.86亩,比1999年的0.71亩增加了约0.15亩。总的来看,我国农地流转已逐渐增多,但是流转量较小,农地流转的比例还较低。 作为研究区域的海南省三亚市,三亚市农村经济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农村经济等同于农业经济。三亚市地处热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全年气温都适宜农作物生长,三亚的热带农业产品以其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特点深受岛内外市场的欢迎,尤其是反季节瓜菜种植快速增长,热带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土地流转的巨大需求,农地流转加快,但是经营规模还较小,产出效率低,整体上还处于小农分散经营模式,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都有很大的差距,这对于农民收入增加、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现代农业这一目标都是巨大的障碍。因此,通过分析三亚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缓慢原因,探索三亚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对于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二、农户流转耕地的基本假设和阶段分析 耕地的流转行为是以农户的理性决策为基础,而理性的农户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农户的理性行为还要受到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等一系列制度性的约束。因此,在研究耕地流转问题时,首先必须假设以下两个重要条件:[7] 假设1:农户满足经济人的假设,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 假设2:较低的农业比较效益可以得到政府的适当补偿。 在以上两个假设前提下,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策环境的改变,以及其他影响耕地流转因素的变化,耕地的流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流转量和流转比例。本文根据耕地所承担的社会压力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不同把耕地流转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耕地分散经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难度大而且工作不稳定。这个阶段农民除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外,还要追求就业保障和生活保障。 阶段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耕地没有非经济压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毫无阻碍地转移出去,并能享受转移目的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阶段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耕地连片经营,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根据需要可以雇用农工。 实际上,耕地流转的可能性,首先取决于农户耕地最优经营规模AF是否等于农户耕地当前经营规模AFt。当农户认为AF*>AFt时会产生对耕地的需求,需求量为AF*-AFt;当农户认为AF*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AF>AFt的农户只是有转入耕地的潜在愿望,这种愿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转入行为还要受约束于耕地供给的情况,即耕地的意愿转出总量TS与耕地的意愿转入总量TD的匹配情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耕地单位面积的经营盈利率较低时,TS>TD,TD即为耕地的实际流转量。相反,当耕地的盈利率较高时,TS 三、不同阶段耕地流转数量的预测 (一)阶段1耕地流转量的预测 1.阶段1下耕地转入总量的预测。 TD1=∑n1i=1(AF*1-AFt)(1) AF*1=AL*1×LTF(2) AFt=TLTF(3) n1=TLAL*1LTF(4) 其中,TD1表示在阶段1下的转入总量(需求总量)。 根据目前三亚市的实际情况,农户耕地最优经营规模AF*大于农户耕地当前经营规模AFt。AF*1表示在阶段1下户均耕地最优规模;AFt表示现有的户均耕地面积; n1表示在阶段1时经营耕地的农户数量。 AL*表示在阶段1下三亚市农业劳动力人均最优耕地面积。通过对三亚市耕地最优经营规模的入户走访调查,按照当地土地经营条件和状况,每一个劳动力的耕地最优经营规模大约为4.5亩。 L表示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为11.58万人,TF表示农村总户数,为5.02万户,TL表示耕地总面积,为1.16万公顷,即17.39万亩。① 把以上数值代入(式2)可得AF*1=10.39亩/户;代入(式3)可得AFt=3.46亩/户;代入(式4)可得n1=1.67万户 把(式2)、(式3)、(式4)所得数值代入(式1)可得:TD1=11.59万亩 2.阶段1下耕地转出总量的预测。 TS1=酟a(AL-ALw1)(5) 其中,TS1表示在最低生活保障下耕地的转出总量(总供给量),岜硎久恳桓雠┐謇投¦的人口负担系数。 =lL=25.03万人/11.59万人=2.16(6) 其中,l表示2007年末农村总人口,为25.03万人;L表示2007年末农村从业人口总量,为11.59万人;La表示非农就业劳动力总量,为3.81万人; AL表示三亚市现有人均耕地面积,AL=TL/l=17.39万亩/25.03万人=0.69亩/人 ALw1表示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及其所负担的人口保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耕地经营规模。 由于假设耕地只提供最低生存保障,如果以居民的人均口粮来计算,一年食用大米195.35公斤,折成未脱壳的标准粮为279公斤。[10]2007年,三亚市粮食单产为4367公斤,则可计算出农民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耕地经营规模为0.064亩/人,即有:ALw1=0.064亩/人。 把以上数值代入(式5)得:TS1=2.16×3.81万人×(0.69-0.064)亩/人=5.19万亩 在阶段1假设条件下,TD1>TS1,TS1为耕地流转量,即约有5.19万亩耕地参与流转,流转比例大约为29.88%。 (二)阶段2耕地流转量的预测 在阶段2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耕地没有非经济压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毫无阻碍的转移出去,并能享受转移目的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1.阶段2下耕地转入总量的预测。 TD2=∑n2i=1(AF*2-AFt)(7) 其中,TD2表示在阶段2下的转入总量。 AF*2表示在阶段2下户均耕地最优规模,AFt表示现有的户均耕地面积; n2表示在阶段2时经营耕地的农户数量。其中 AFt=TLTF(8) n2=TLAF*2(9) 在阶段2假设前提下,阶段2的耕地经营规模及耕地经营农户数与阶段1相同,因此,阶段2的耕地流转需求转入数量应该相等,即TD2=11.59万亩。 2.阶段2下耕地转出总量的预测。 TS2=∑N2j=1(AFt-AFw2)(10) 其中,TS2表示在阶段2下耕地的转出总量(总供给量); AFt表示现有的户均耕地面积,为3.46亩/户; AFw2表示在阶段2的条件下农户愿意保留的农地面积。在阶段2假设条件下,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户和农业隐含剩余劳动力一般会完全转让耕地经营权。因此,AFw2=0,则 TS2=N2×AFt(11) N2表示在阶段2的条件下愿意放弃耕地的农户数量;N2=L*+LaAFP La表示非农就业劳动力总量,为3.81万人; AFP表示农村每户平均劳动力人数;AFP=LTF=11.59万人/5.02万户=2.31人; L*表示农业隐含剩余劳动力 L*=L-La-TLAL*=11.58万人-3.81万人-17.39万亩/ 4.5 =3.91万人 N2=L*-LaAFP=(3.81万人+3.91万人)/2.31人=3.34万户 把以上数值代入(式11):TS2=N2×AFt=3.34万户×3.46亩/户=11.57万亩 在阶段2下,如果农业劳动力的耕地最优经营规模仍为4.5亩,则农户耕地流转需求总量TD2约为11.59万亩,农户耕地流转供给总量TS2约为11.57万亩。TD2>TS2,约有11.57亩耕地参与流转,占耕地总面积的66.66%。农户耕地经营规模约为10.39亩,即阶段2下的最优户均经营规模是当前户均规模3.46亩的3倍。尽管耕地流转比例大大提高,但由于现实的诸多限制,农户的耕地经营规模仍较小。阶段2下的耕地流转使农业劳动者做到了“满负荷劳动”,而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节约较少,至于其他生产成本则照旧按量发生,耕地流转的真正目的并未达到。但是,作为劳动者“满负荷经营”的耕地适度流转,总比目前少流转好。[7]因此,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应当努力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待遇,建立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耕地流转创造条件。 (三)阶段3耕地流转量的预测 在阶段3下,耕地最优经营规模比阶段1和阶段2的最优经营规模大。根据有关规模经营的研究,在中国当前能达到的小型机械装备水平和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条件下,南方水田地区农户的适度经营规模是20-30亩,北方早作区为60-70亩,大约为当前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的4-5倍。[10]三亚市属于丘陵地区,但是三亚以热带农业为主,经济作物种植率较高,综合当地农民和农业专家意见,设定阶段3下的户均耕地最优经营规模20亩。 1.阶段3下耕地转入总量的预测。 TD3=∑n3i=1(AF*3-AFt)(12) 其中,TD3表示在阶段3下的转入总量(需求总量)。 AF*3表示在阶段3下户均耕地最优规模,AFt表示现有的户均耕地面积; n3表示在阶段3时经营耕地的农户数量。其中 AFt=TLTF(13) n3=TLAF*3(14) 把(式13)、(式14)数值代入(式12)可得:TD3=0.87万户×(20-3.46)亩=14.39万亩 2.阶段3下耕地转出总量的预测。 TS3=∑N3j=1(AFt-AFw3)(15) 其中,TS3表示在阶段3下耕地的转出总量(总供给量); AFt表示现有的户均耕地面积,为3.46亩/户; AFw3表示在阶段3的条件下农户愿意保留的耕地面积。在以上假设条件下,阶段3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户和农业隐含剩余劳动力一般会完全转让耕地经营权。因此,AFw3=0。因此,TS3=N3×AFt N3表示在阶段3的条件下愿意放弃耕地的农户数量;N3=L*-LaAFP La表示非农就业劳动力总量,为3.81万人; AFP表示农村每户平均劳动力人数;AFP=LTF=11.59万人/5.02万户=2.31人; L*表示农业隐含剩余劳动力 L*=(TF-n3)×LTF-La(16) n3表示在阶段3经营耕地的农户数量, AF*3表示在阶段3下户均耕地最优规模; L表示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为11.59万人; 把以上数值代入(式15)可得:TS3=N3×AFt=4.14万户×3.46亩/户=14.34万亩 在阶段3的条件下,农户耕地流转供给总量TS3为14.34亩,耕地流转需求总量TD3约为14.39万亩。TS3 四、不同阶段耕地流转数量的预测结果分析 通过设定的假设条件出发,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在不同的情形下流转比例差别较大。在非农生产的劳动力和农业隐含剩余劳动力有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条件下,他们愿意转让耕地经营权,这样既能使其赚取一笔耕地经营权转让费,同时也使得那部分耕地经营规模未达到最优的农户能够满足满负荷经营的要求,使耕地经营规模达到或接近最优。根据推算,在最低生活保障阶段的耕地流转比例为29.85%,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阶段的耕地流转比例为66.66%,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力市场完善阶段的耕地流转比例为82.47%。 但是,从现实来看,以上假设将可能被改变。假设1将变成“农民是追求就业、生活保障及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面向城镇人口,而占总人口近70%的农村人口尚未被覆盖。[11]2000年,三亚市撤销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所属的各农保站,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农村几乎空白,加之农民保险意识较低,“有钱的不愿搞,没钱的搞不了”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与率非常低,2007年累计参保人数5738人,覆盖率仅为3.63%。医疗保险方面,2004年11月,三亚市被国家批准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增扩大试点市,到目前为止,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达25.6万人,参合率98%,但是保障水平有限,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差距很大,卫生院、市级医院、市级以上医院的起付线分别为250元、500元、800元,报销比例分别为50%、40%、30%,最高保险限额为每人每年累计1000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在报销标准上相差很大,而由个人实际负担的保费差额仅有50元。农民缺少保障,必然不敢流转土地。农民工待遇差,他们在城市里打工,但是却无法获得稳定的生活。假设2也将被打破,我国目前虽然对农业实行粮补,并且实现粮食最低保护价制度,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的平均利润远远低于其他行业。 五、结 论 以上预测分析展现了三亚市农村承包耕地流转的前景,实证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在满足外出务工农民具有生活保障和稳定工作的情况下,确实还有较大比例的耕地参与流转。然而,由于我国的耕地承载着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压力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在市里有一份工作,他们有耕地转出的愿望,可是他们的工作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失去,并且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他们又不敢随意转出去;而农村的一些种植大户以及一些农业企业希望通过转入耕地来扩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目前拥有的耕地远远未达到最优规模。因此,不是农民不愿把耕地经营权流转出去而阻碍了耕地流转,而是农民外出就业不稳,一旦失业,他们又缺少相应的生活和就业保障,而这一切都是由他们承包的土地来承载。耕地巨大的社会功能,加深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进而延缓了耕地流转的进程。因此,要使耕地有效流转,必须首先解决三大难题: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是要为承包土地全部流转出去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稳定、公平的待遇;三是要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注 释: ①三亚市统计局.三亚市统计年鉴2007年.三亚市统计出版社,2007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海平,黄宝连.大力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6(2). [2]孙忠才.吉林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3]James Kung Kai-Sing. Common Property Right and Land re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 Evidence from a Village Survey. [4]Turner, Scott Rozelle and Loren Brandt,1998,“Property Rights Form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xchange and Production in Rural China\"[C].中国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国际研讨会论文,北京. [5]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5). [6]俞 海,黄季盤.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J].经济研究,2003(9). [7]胡瑞卿,张岳恒.不同目标下耕地流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l). [8]姚 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9]王 阳,郑景骥.不同约束条件下耕地流转量的分析与预测—川东北传统粮区的实证[J].当代经济研究,2008(10). [10]蒋中一.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可轻易动摇[J].经济管理文摘,2008(8). [11]王留豹.农村土地制度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4). On the Estimation of the Farmland Transfer Amount In Sanya City of Hainan Province Huang Wei1 Luo Yuanhang2 Lu Yonghui3 Key words: Farmland Transfer; Transfer Amount; Sanya City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绿色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绿色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绿色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绿色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