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五中范文第1篇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红星学区覆盖人口有6000人左右,是属于地地道道的农村,因此,仅靠务农为生的老百姓,其生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我校目前有217名学生,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76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暖和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暖和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45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23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干部、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5、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6、定期安排免费体检。
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将定期为他们安排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情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彻底排除他们因病失学、因病至贫的隐患。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8、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治理水平。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年来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在结对的老师中更是涌现了像姚兴亮这样的优秀教师,一年如一日,照顾一位上学困难学生,同吃同住,当起了 “妈妈”,用自己不计个人得失的真情和细心暖和着一位从小无父无母的孩子。一直那么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直到一年后,因家中出事托别人照顾孩子,人们才知道红星小学,还有这样一位好老师在无私奉献着,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但是,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学校如同贫困的家庭一样,同样摆脱不了地域的色彩贫,仍然是个大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灵璧五中范文第2篇
灵璧钟馗画始于唐代, 随着隋唐汴河 (也叫汴渠、通济渠) 的开通, 灵璧的地理位置更加的突出。在唐宋时期, 由于汴河的交通发展, 使得灵璧在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传播与发展, 这也是钟馗画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明清政府对灵璧经济文化的扶持, 为“灵璧钟馗画乡”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清朝时期, 画家高其佩出任宿州知州, 经常与灵璧画家往来, 重视钟馗画创作, 对灵璧钟馗画家的重视, 使灵璧钟馗画得创作整体水平提高。宗教的传播推动了钟馗画的繁荣, 钟馗画, 在民间被称“判子”, 而灵璧钟馗画又被称为“灵判子”, 灵璧之所以享有“钟馗画之乡”的美誉, 不仅是因为灵璧人善于画钟馗, 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认为钟馗灵验, 还源于部分人认为钟馗是灵璧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灵璧艺术家们不懈的努力下, 灵璧钟馗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推动了钟馗画的繁荣与发展。
二、灵璧钟馗画的绘画形式美
1、灵璧钟馗画的表现形式
灵璧钟馗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工笔和意笔。工笔类的灵璧钟馗画线条简洁凝练、刚柔并济、刻画细腻丰富、用色艳而不俗;意笔类的灵璧钟馗画线条变化丰富饱满, 墨色浓淡相宜, 造型夸张洒脱, 画面整体在气势、笔触、色调的变化上显得妙趣横生。灵璧钟馗画无论是在工笔重彩还是写意抒情上,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画面清淡高雅且寓意丰富, 通过画面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创作态度和感受到画面中的雅拙之趣。
2、灵璧钟馗画的用笔
灵璧钟馗画通过对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塑造对象,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灵璧钟馗画秉承吴道子画风, 中锋用笔, 继承其经典的“莼菜条”、“铁丝描”、“游丝描”笔法, 把钟馗的勇猛刚正气之完全的呈现出来, 如灵璧钟馗画中钟馗的衣纹, 似柳叶般飘飘洒洒, 线条流畅而生动, 想要钟馗画生动传神, 一靠眼神, 二靠胡须, 三靠流畅而有力度的线条。
3、灵璧钟馗画的用墨
“画事以笔取气, 以墨取韵, 以焦、积、破取厚重”。[1]灵璧钟馗画墨色浓重, 画面呈现出的肌理、节奏和韵律感, 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灵璧艺术家们善于用墨的枯、湿、浓、淡的变化, 使画面更加丰富且充满趣味性, 潘天寿曾说过所谓“画道之中, 水墨最为上”便是如此。
4、灵璧钟馗画的用色
灵璧钟馗画多为浓墨重彩, 对比强烈, 画面沉稳而不呆滞, 整体色调统一且变化多端, 使得灵璧钟馗画具有强烈而浓厚的意韵。灵璧钟馗画在用色方面可分两种:第一种是以纯墨色为主, 力求简单概括, 单纯而醒目;第二种是以朱砂绘之, 因朱砂具有一定的辟邪祛灾作用;第三种是用米汁来调和墨与朱砂, 用墨色融入朱砂, 减弱画面色调, 使画面呈现出淡雅、清奇之气。
5、灵璧钟馗画的构图美
构图, 又称“布局”或“经营位置”。灵璧钟馗画的构图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不但是表达画家思想和审美的一种手段, 也是使作品获得艺术感染力的一种重要的美学形式。灵璧钟馗画画面大部分为主观性构图法和留白构图法。主观性构图法, 根据画面表现内容的需要, 突出钟馗的主体地位, 一般都是人大于山的主观性视图,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突出了钟馗的高大威武, 还彰显出其驱邪避灾的特殊寓意。留白构图法, 是为了突出钟馗的主体性, 不添加任何背景, 钟馗画人物头顶必须留白, 来加盖灵璧县印。这种“平地起金山”的手法[2], 就是为了突出钟馗的主体性, 使钟馗在画面中更具有厚重感以符合他的人物形象设置。
6、灵璧钟馗画中的寄情于景
寄情于景是艺术家们普遍运用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 他们借艺术作品进行情感释放, 而这种绘画形式也是灵璧钟馗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历代灵璧钟馗画的艺术家们借以钟馗形象托物言志, 以此表达自己在仕途和生活中的复杂情感。灵璧著名钟馗画家孙淮滨, 他的钟馗画作品多以通俗的内容形式展现画面寓意, 体现出钟馗画的“雅而不俗”, 同时他的钟馗画也展现出了钟馗的朴实、率真之美。
三、结语
灵璧钟馗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 画面形式美感的表达, 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灵璧钟馗画的创作旨意与灵璧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灵璧人们对现实生活和心灵安慰的一种反映。对灵璧钟馗画艺术形式美进行研究还有助于我们充分了解灵璧当地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及其风俗习惯, 也让我们对研究其他古代人物画像有着借鉴的作用, 灵璧钟馗画的发展对于灵璧艺术文化, 经济文化, 政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灵璧钟馗画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自唐代以来深受大众喜爱, 相传他是正义的化身, 能惩恶扬善、驱邪避灾、祈福纳降。通过灵璧民间艺术家之手塑造出了有血有肉、形象饱满传神的钟馗, 承载着灵璧民众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本文对灵璧钟馗画的绘画形式和笔、墨、色、构图进行分析和研究, 进而展现了灵璧钟馗画的地域性, 弘扬中华民俗文化特色,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审美情趣。
关键词:灵璧钟馗画,艺术形式,钟馗
参考文献
[1] 瞿墨.潘天寿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