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氢氧化钠范文第1篇
(1)碱遇石蕊变蓝色,遇酚酞变红
(2) 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1.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Na2SO3 + H2O
3.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3)碱 + 酸-------- 盐 + 水(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
1.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2.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复分解反应)
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CuSO4+ 2NaOH= Cu(OH)2↓ + Na2SO4
利用氢氧化钠范文第2篇
1 试验目的
某1, 4丁二醇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股高浓度甲醛废水, 甲醛含量高达2000mg/l, 为消除甲醛毒性对后续生物氧化系统的抑制作用, 提高厌氧生物氧化工序的效率。试验要求进水的甲醛浓度约为2000mg/l, 处理后出水的甲醛浓度应小于40mg/l, 使处理后废水甲醛含量满足厌氧进水指标。
2 试验内容
石灰-氢氧化钠复合缩聚反应:不仅保留了Formose缩聚反应自身的优点, 而且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废水中Ca2+浓度, 这是应为单独的Formose缩聚反应是通过增加Ca (OH) 2的投加量来控制p H, 导致废水中Ca2+浓度较高, 而石灰-氢氧化钠复合缩聚通过添加少量氢氧化钠来调节p H, 最大限度减少Ca (OH) 2的投加, 从而降低废水中Ca2+浓度
2.1石灰-氢氧化钠复合缩聚反应
2.1.1试验内容及结果
在反应温度为60-65℃, 甲醛初始浓度为1500-2000mg/l的条件下, 考察了Ca (OH) 2的投加量对甲醛去除效果的影响, Ca (OH) 2的投加量分别为5.0kg/m3、3.0kg/m3、1.0kg/m3、0.5 kg/m3, 反应时间分别在10min-500min不等
经试验表明, 当Ca (OH) 2≥1.0kg/m3, 反应时间均在60min以内, 随投加量下降, 反应时间随之延长。考虑到现场条件、运行时间、运行成本等各方面因素本试验采用1.0kg/m3最佳投加量, 对应的n (Ca (OH) 2:HCHO) 为0.24:1
2.1.2 p H值的影响
根据试验结果, 只有在碱性条件下Ca (OH) 2对甲醛才有去除效果, 自身能够增加废水的p H值,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补加碱度, 但由于废水成份复杂、水质不稳定。需要添加Na OH调节p H, 以保证反应的进行和较高去除率, 经试验发现加Na OH调节p H=7.3时添加1.0kg/m3Ca (OH) 2, 反应时间为70min, 甲醛去除率仍能保持在99%以上。
2.1.3反应温度影响
根据试验结果, 投加1.0kg/m3Ca (OH) 2, 初始p H=7.5, 反应温度为变量, 反应温度设置为60-65℃, 55-60℃、50-55℃, 发现在三种情况下均能发生石灰-氢氧化钠缩聚反应, 但随着反应温度下降, 反应时间延长, 反应时间分别为70min110min170min,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60-65℃为最佳反应条件。
3 结语
通过对石灰-氢氧化钠复合缩聚反应中Ca (OH) 2, 投加量, 初始p H和反应温度的考察, 综合考虑现场条件, 运行时间及成本等因素, 确定该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投加1.0kg/m3Ca (OH) 2, 初始p H=7-8, 反应温度60-65℃, 反应时间70min, 甲醛去除率在99%以上。
摘要:某1, 4丁二醇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甲醛废水, 为消除甲醛毒性对后续生物氧化系统的抑制作用, 提高厌氧生物氧化工序的效率。通过石灰-氢氧化钠缩聚试验综合考虑现场条件, 运行时间及成本等因素, 确定该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投加1.0kg/m3Ca (OH) 2, 初始p H=7-8, 反应温度60-65℃, 反应时间70min, 甲醛去除率在99%以上。
利用氢氧化钠范文第3篇
(一)配 制
称取4.2g分析纯氢氧化钠溶于蒸馏水中,稀释至1升(约1千克) 。
(二)标 定
1. 苯二甲酸钾(分子量204.23)标定: 称取经120℃干燥过的分析纯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4.0000g(四位有效数字)于250ml烧杯中,加蒸馏水100ml,温热
使其溶解,加入酚酞指示剂2~3滴,用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淡红色,并在2分钟内不变色为终点。
KHC8H4O4+NOHKNaC8H4O4+H2O
N = G /(V0.2042)
式中:N------标准氢氧化钠的当量浓度
G------苯二甲酸氢钾的重量(g)
V------耗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2. 盐酸标定: 用移液管吸取已标定的0.1N盐酸溶液25ml于250ml的锥形瓶中,加蒸馏水80ml,加入甲基橙指示剂3~4滴,用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黄色,并在2分钟内不变色为终点。
N = ( N125)/ V
式中:N------标准氢氧化钠的当量浓度
V------耗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利用氢氧化钠范文第4篇
氰化钠为白色或略带颜色的块状或结晶状颗粒,有微弱的苦杏仁味。易溶于水,溶液呈弱碱性,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遇酸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在潮湿空气或二氧化碳中即缓慢发出微量氰化氢气体。主要用于提炼金、银等贵重金属和淬火,并用于塑料、农药、医药、染料等有机合成工业。氰化钠为一种剧毒的化学品,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一旦进入外环境,将给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系列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氰化钠安全设计和生产管理作出规定: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等作了总体要求;《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3年完整版和《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年版将氰化钠定为重点监管剧毒化学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0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管理以及重大危险源判断分级作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76号)对危化品安全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AQ3035-2010)对氰化钠项目重大危险源划分及安全监控设计作出规定。
氰化钠剧毒特性决定了项目设计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严格落实各项规定,以利于企业安全生产、保护环境和维护公共安全。
2 安全设计注意因素
氰化钠安全设计是整个工程设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设计人员要将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及重大危险源的各项规定落实到设计中去。以下为安全设计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1)选址依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要求,从2010年起,危化品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中区或化工园区。环保部自2011年9月15日起暂停受理在工业园区外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的各类申请。因此,氰化钠项目选址必须位于政府规划的工业园区内。厂址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应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13号计算确定,与八大场所安全距离不应小于1000m。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氰化钠仓库距离周边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区域不足1000m,说明选址不合理。
(2)工厂总平面布置氰化钠项目为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建设项目,安监总管三[2013]76号,工厂总平面布置应满足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并以最严格的安全条款为准,除了常用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9-2009)等外,还要特别注意执行《氰化钠安全规程》(GB/Z24783-2009)中相应规定。
(3)工艺管道和仪表流程图安监总管三[2013]76号要求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项目进行HAZOP审查,新建化工装置必须设计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工艺过程危险和风险分析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装备安全仪表系统。安监总局令第40号第十三条要求“剧毒液体的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SIS)”,故在设计中应首先明确项目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以及重大危险源分级情况,以确定是否必须配备安全仪表系统(SIS)。生产装置及储罐区预警监测项目一般包括温度、压力、液位、阀位、流量以及机泵的运行信号和电流信号等。
氰化钠储罐进出物料管道应设置双阀,其中一个应紧贴储罐接口,此阀最好是遥控阀。公用物料管道特别是水管道与含氰物料管道连接时应设置双阀加止回阀防止含氰物料倒流造成污染。
(4)厂区、厂房及仓储特殊要求要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591号)、《剧毒化学品、放射源存放场所治安防范要求》(GA1002-2012)等有关规定加强安全设计。
按公安部标准《剧毒化学品、放射源存放场所治安防范要求》要求,氰化钠生产、存放场所风险等级大多属于一级风险,治安防范等级为一级。氰化钠生产区域重点部位和区域应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防范设施设置应符合附录A表格要求。
氰化钠库房墙顶部要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楼板建造。公安机关对某氰化钠生产企业检查时发现氰化钠库房墙顶部未设置楼板提出整改要求。
按《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规定,氰化钠单一贮存区分离贮存时最大量400~600t。因此在设计和实际生产过程中库房贮存量不得超标。
氰化钠生产区还应加强人流管理,防止操作人员夹带氰化钠,应设置必要的更衣室和淋浴室,操作人员进入生产区更衣,离岗前进行淋浴、更衣。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淋浴更衣后才能进、出生产区域。
3 结语
氰化钠作为一种剧毒物质,对安全和环境影响极大。因此,在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全面、准确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能灵活应用,将安全措施落实到设计中去,从源头上提高生产装置安全水平,达到安全生产和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
摘要:本文结合危险化学品法律法规、条例及相关标准对氰化钠设计应注意的一些安全问题进行了梳理,为氰化纳项目安全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氰化钠,危险化学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主席令第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S].
[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0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S].
利用氢氧化钠范文第5篇
1 氢氧化铜特质
氢氧化铜是一种层状物质, 正交晶系的晶体结构, 是组装一维纳米材料的良好材料。氢氧化铜易热分解形成铜的氧化物还可以转化为铜氧族其他化合物。
纳米结构铜氧族化合物作为重要的p型半导体材料, 在热电、光电、催化、传感、超导、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纳米CuS与CuO, 带隙能分别为1.2eV和2eV, 具有可见光吸收、红外区透过等光学特性, 在新型光控器件、光催化剂和光电极等领域备受青睐;同时, 由于具有高电导率和高能电容的特性, 因此是锂离子电池中优良的阴极材料。此外, 还是良好的低温超导材料、高温快离子导体材料。目前对于氢氧化铜一维纳米材料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合成方法的探索, 或者在合成氢氧化铜一维纳米材料后将该材料作为前驱体或可牺牲模板进一步制备出铜的其它化合物的一维纳米材料。
2 制备方法介绍
目前采用较多的合成方法是使用不同的铜源进行液相合成。
Yang等人以Cu2S纳米线为先驱体通过协同自组装的方法在液相中合成。氢氧化铜纳米带在电子束的作用下转变为氧化铜, 最后在碳存在下经过热处理转变为铜的纳米线。之后, 在氨水溶液中在铜片上合成出氢氧化铜的纳米带阵列, 并经热处理将氢氧化铜纳米带阵列转变为氧化铜纳米带阵列。该氢氧化铜纳米带阵列还可作为可牺牲模板制备CuO纳米棒阵列、Cu2O纳米带阵列、Cu9S8纳米带阵列和Cu纳米线。Zhang等人以氢氧化钠和硫代硫酸氨为反应物在铜片上合成出单晶氢氧化铜纳米管。Hou等人也在液相中以氢氧化钾、硫代硫酸钾和铜片为反应物在铜片上合成出氢氧化铜的亚微米结构, 此氢氧化铜亚微米结构经热处理最后形成氧化铜的亚微米带状结构。Lu等人也在液相中合成出氢氧化铜一维纳米结构, 并讨论了通过改变反应物加入的顺序可以制备出不同形态的纳米结构。Song等人在水溶液和有机物的界面上成功的合成出氢氧化铜的纳米线。Park等人通过碱式硝酸铜 (Cu2 (OH) 3N03) 与氢氧化纳的离子交换反应将二维的碱式硝酸铜转变为一维的氢氧化铜纳米棒。上述方法可以在空间维数和微观形态上以可控制的方式合成出的氢氧化铜纳米材料, 但通常需要的时间较长。
液相法中普遍使用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进行制备Cu (OH) 2前驱体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也可以用硫酸铜和过氧化钠为反应物在室温液相合成一维氢氧化铜纳米棒、纳米带。使用氯化铜来制备氢氧化铜前驱体, 容易倾向于生成各向异性的氧化铜纳米晶。
溶液混合反应的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对氢氧化铜沉淀的稳定性有影响。温度越高, 氢氧化铜沉淀越易分解。且分解速度越快, 分解越彻底。新制的氢氧化铜沉淀在常温下就不稳定, 在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中夹杂有少许的灰黑色沉淀 (6min~7min) , 随着放置的时间延长, 蓝色絮状沉淀逐渐变少, 黑色沉淀物逐渐增多, 直到全部变成黑色沉淀。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能溶于浓氨水, 而黑色的氧化铜不溶于浓氨水。用浓氨水检验黑色沉淀物, 该黑色沉淀物不溶解。说明新制的氢氧化铜沉淀在常温下就能缓慢分解成为黑色的氧化铜。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的配比不同, 生成的氢氧化铜的稳定性也有所不同, 实验证明, nCu2+:nOH=1∶2时, 虽摩尔比刚好, 但生成的氢氧化铜不完全, 并且最不稳定, 随着碱量的稍稍过量, 生成氢氧化铜完全, 较之稳定。
3 结语
通过液相沉淀法制备一维氢氧化铜纳米结构, 经检测证明其物化性质优越, 纳米氢氧化铜的开发和研制,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介绍了氢氧化铜的性质和用途, 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的液相法制备一维纳米氢氧化铜结构的方法, 并初步介绍了由纳米氢氧化铜前驱体制备铜氧族化合物的相关转化。
关键词:纳米,氢氧化铜,前驱体,溶液法
参考文献
[1] Song X, Sun S, Zhang W, et al.Syn-thesis of Cu (OH) 2 Nanowires at Aque-ous-organic Interfaces[J].J Phys ChemB, 2004, 108:5200~5205.
[2] Wen X, Zhang W, Yang S.Synthesisof Cu (OH) 2 and NanoribbonArrays ona Copper Surface[J].Langmuir, 2003, 19:5898~5903.
利用氢氧化钠范文第6篇
1 颗粒计数器概述
所谓颗粒计数器, 主要是指检测液体中各种微粒的尺寸与多少的一种设备。当今科学领域中, 颗粒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及理论, 在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 常见的颗粒计数器有自动、在线及便携式等多种类型。
该设备在具体应用时, 利用透镜将光线聚焦到测量腔内, 当空气中的粒子快速通过时, 会将入射光散射一次, 形成一个光脉冲信号, 然后透过透镜呈现在检测器上, 在经过放大、甄别等一系列处理后, 最后提取出有效信号, 呈现在计数系统上[1]。事实上, 每个粒子产生的散射光强度十分微弱, 是一个很小的光脉冲, 如果不借助转换器进行转换处理, 那么我们难以了解到粒度情况。因此颗粒计数器在检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Elzone5382颗粒计数器
从本质上来看, 测量氢氧化铝粒度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过程, 因此本文将采取实验的形式阐述颗粒计数法的具体使用方法:
2.1准备实验设备
设备是实验有序进行的基础, 针对该检测工作, 需要准备颗粒计数器;超声波发生器;48#孔管;300#孔管;电解液为2.5%氯化钠溶液等物品。
2.2实验原理
本文选择的颗粒计数器主要是建立在电敏感技术之上对样品进行分析和检验。实验中, 人员需要利用一根有孔的玻璃管, 置于玻璃杯当中, 孔管与玻璃杯同时充满电解液, 并在孔内外安装铂电极, 确保在此环境中有恒定电流通过, 满足检测条件。然后利用真空泵将带有检测对象的电解液送入到管中[2]。就化学原理来说, 如果在特定空间内存在粒子, 那么该空间内将存在一定的电流, 为此粒子促使电流发生变化后瞬间机会产生脉冲信号。然后通过仪器对此进行扫描, 人员将检测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即可。
固体在液体当中会发生沉降, 其沉降速度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对此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计算, 公式如下:
其中各个符号分别代表颗粒自由沉降速度、颗粒直径、密度及介质的粘稠度。在实验时计算出结果, 综合数据, 避免固体沉降对检验结果产生的误差, 能够提高实验准确性。
2.3具体过程
颗粒计数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特点, 对于环境要求较高, 因此应选择安静、无噪声的环境进行实验。基于此, 我们可以在设备外面放置一个玻璃杯, 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验人员取适量样品置于玻璃杯内, 向烧杯中添加一定量的电解液, 并加入1ml分散剂, 促使电解质均匀分布在烧杯当中, 落实好准备工作后, 利用超声波发生器进行超声处理10分钟[3]。然后分别将样品置于300#与48#孔管上的工作站上, 测量小粒子动态分布状况, 最后通过软件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得出最终结果。
2.4应用实例
颗粒计数器在中铝公司某厂已经成功应用该项技术检测产品中的氢氧化铝含量分别为1.93μm、3.58μm、5.36μm, 并将此作为依据构建数学模型对各品级产品进行调整和控制, 最终确保了种分产品、系统力度分布的稳定性。此方法应用中虽然方便, 但是较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需要检测人员对各个影响元素进行控制, 如噪声、电解液及孔管参数进行有效控制, 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
3 库尔特颗粒计数器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各领域对设备性能、准确度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且在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影响下, 技术人员加大了对设备的研究力度, 促使颗粒计数器整体效果得到了提升。其中库尔特颗粒计数器作为一种建立在库尔特计数原理基础上的设备, 凭借自身高效、便利等优势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并被引入到氢氧化铝粒度检测工作当中。
该方法在实践中, 是借助粒子流通过很小的液体电阻器时, 会产生电脉冲, 而脉冲幅度与电场中粒子排水量之间的关系为正比, 然后利用脉冲波普对粒子进行放大处理, 随后将粒子大小等情况记录下来。上述为库尔特法工作原理, 该方法是在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与图像仪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体检测效果较好。且测量速度快, 如一个样品一般需要15Sec左右;另外, 重现性较高, 针对一万个左右的颗粒,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对检测人员技术水平要求并不高, 适合广泛推广[4]。但是事物两面性特点决定该方法固然会存在一定缺陷, 如动态范围较小, 在同一范围内, 能够测量的最大与最小颗粒比仅为20:1;且较易出现样品堵塞等情况, 难以达到良好的测量效果。
在测定管中添加电解质溶液, 将粒子群混悬在溶液当中, 测量管壁上细孔中的电压, 如果粒子通过细孔, 仪器上的电阻值将发生变化, 最后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粒径, 确定氢氧化铝粒度情况。
4 图像颗粒计数器
该计数器建立在一种模仿颗粒形貌分析系统基础之上, 通过激光或者人工智能成影方式进行图像捕捉。在应用中, 当液体流过流通池时, 会瞬间产生喷射状态, 并将此作为检测对象, 从而了解其中的粒度。该方法主要反映磨粒的实际图像, 所以颗粒计数的正确性得到了保障。下表为该方法与传统计数器之间的性能对比。
应用时, 该方法具备以下几种特点, 能够减少重合效应导致的误差, 提高检测准确性;能够随之观察粒度形态, 并将此作为基础, 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对磨粒的智能建模, 为后续产品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最为关键的优势是在统计数据过程中进行趋势分析, 能够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提升铝制品产品质量[5]。
粒度检验是一个复杂过程, 但其对产品质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我们要重视颗粒计数器的使用, 并结合实际情况, 对计数器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促使其积极作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5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产品质量作为竞争决胜的重要因素, 成为企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针对铝制品来说, 要想控制产品质量, 需要明确当前产品当中氢氧化铝粒度, 对此加以控制, 并凭借高质量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从而推动国内铝业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 我国各领域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 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氧化铝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产品, 其生产过程中氢氧化铝粒度的检测与控制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是在国际标准日渐提高影响下, 传统检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检测需求, 而颗粒计数器能够全面、系统呈现粒度情况, 帮助企业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本文将对颗粒计数器应用原理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结合现有计数器阐述测量氢氧化铝粒度的方法。
关键词:颗粒计数器,氢氧化铝,粒度,方法
参考文献
[1] 艾绪露, 孙晓艳, 胡业勤等.3种氢氧化铝佐剂的理化性质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5, (01) :39-42.
[2] 刘广平.自动颗粒计数器在液压油污染度检测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 2010, (12) :220-221.
[3] 刘俊杰, 张文阁.液体颗粒计数器分辨力检定方法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 2010, (05) :42-45.
[4] 路红, 张津津.颗粒计数器校准方法与污染度等级标准[J].润滑油, 2006, (02) :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