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优化范文(精选11篇)
安装优化 第1篇
1 存在的问题
回转窑是由德国洪堡公司供货 (见图1) , 密封形式是弹簧压杆式端面密封, 由于密封端面受到窑头罩持续的推力作用, 密封结构逐渐损坏, 弹簧压杆已经处于半脱落状态, 密封即将失效。
2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初步分析, 怀疑窑头罩的移动与2008年的地震有关, 地震导致设备基础产生倾斜, 进而使窑头罩发生缓慢移动。
鉴于对窑头罩的移动原因还未确定, 为保障生产的进行, 先行更换窑头密封。因周向密封不会因窑头罩的移动而损坏, 因此选择了传统周向密封结构———碟片式密封。
碟片密封采用钢丝绳拉紧, 密封静环与窑头罩焊接, 密封动环与风冷套通过螺栓连接。同时, 原设计中的风冷套结构不适用于新的方案, 也一并更换。
3 方案的实施
原设计的窑头密封设计方案见图2, 挡块1、2、3、5、6焊接在筒体上, 挡块4焊在风冷套上, 风冷套扣在窑头护板上, 挡块4与挡块2抵住, 并通过挡块1上的螺栓向左拉紧风冷套。挡块1、2、3用于承担风冷套的预紧力, 挡块5、6的作用则是约束风冷套的周向转动。
现场安装时, 由于工期比较紧, 并没有预留出窑头护板的拆卸时间, 窑头罩也仅是做了复位, 不能过度移动, 导致挡块2、3的焊接空间较小, 很难保证焊接精度。但如果焊接误差过大, 挡块2、3很难起到原设计中的作用, 风冷套的预紧就会出现问题。因此, 我们对原方案挡块部分进行了改进, 见图3。
1) 挡块2焊接在风冷套的挡块4上。
2) 改变靠近窑头护板的挡块5的尺寸和形状, 挡块5抵近挡块2, 使其既起到限制风冷套周向转动的作用, 又能承担风冷套的轴向预紧力。同时, 在套上风冷套之后再焊接挡块, 既减小了焊接的难度, 又保证了焊接的精度。
4 现场使用情况
安装优化 第2篇
完成了安装、配置,FreeBSD基本上就算装完了,不过,目前为止没有哪个通用操作系统能够保证“bug-free”,FreeBSD也一样。在重新启动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些调整;并且,通过重新配置内核,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小、更快的操作系统。
第一步要做的是同步源代码。FreeBSD是一套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它的全部源代码都可以通过cvsup与中央cvsup服务器,或它的某个镜像同步。
cvsup是一个可选的package,同样的,它也可以从ports里面安装(/usr/ports/devel/cvsup和/usr/ports/devel/cvsup-nogui)。考虑到许多应用程序都依赖X的库文件,在前面安装的部分我安装了它,并且直接安装了cvsup的package。不过,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去一个一个地make需要的ports,那么先安装ports collection,然后make cvsup-nogui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尽管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创建一个用于cvsup(1)的supfile,命名为stable-supfile:
(default host中选定的cvsup服务器——ftp.bjpu.edu.cn对访问的IP进行了限制,笔者只在北京工业大学校内使用过,因此如果您无法连接这个服务器,请尝试www.cn.freebsd.org,或cvsup.freebsd.org)
*default host=ftp.bjpu.edu.cn
*default base=/usr
*default prefix=/usr
*default release=cvs tag=RELENG_4
*default delete use-rel-suffix
src-all
ports-all tag=.
随后执行
cvsup -g -L 2 stable-supfile
这里需要稍微解释一下FreeBSD的几种版本。
FreeBSD包括3类分支:-RELEASE,-STABLE和-CURRENT。FreeBSD 3.x、4.x和5.0是目前受到维护的版本,如果你期待稳定运行,那么,可以选择的最新版本将是FreeBSD 4.6-STABLE(如果你是在4.6.2-RELEASE发行之后更新的,那么它实际上比4.6.2-RELEASE新,并且,它正式的CVS tag是RELENG_4,即FreeBSD 4-STABLE)。
那么,三类分支有什么区别呢?
FreeBSD的开发是非常活跃的。系统中可能会随时引入一些新的特性。最新的代码是在-CURRENT分支中引入的。-CURRENT的修改非常频繁,每天都可能有数百处修改。使用-CURRENT分支的FreeBSD需要耐心和勇气,因为你的系统随时可能崩溃(随着FreeBSD 5.0开发尾声的接近,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make world也可能空手而归(没有人保证-CURRENT分支能够正常编译),此外,这个分支的性能也不好(因为调试的原因,这个分支引入了大量的调试选项,这意味着运行速度不会太快)。当然,正像它的名字那样,-CURRENT分支的版本也是最新的5.0,而且,一切FreeBSD的错误和漏洞的修正都是首先在-CURRENT分支引入的。目前,-CURRENT分支硕果仅存的只有FreeBSD 5-CURRENT(指定cvs tag时写“.”),这个分支包括了FreeBSD 5.0开发的最新进展。
FreeBSD 5中将引入大量的新特性,包括核心级线程(目前FreeBSD中的线程支持仅限于用户级线程,这在多处理器的环境下性能不够好,当然,目前使用fork()来支持的多进程线程模拟能够提供类似核心级线程的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的程序员都知道如何使用fork)、完整的Soft Updates(这一变化将提供更好的文件系统性能,同时提供更好的稳定性),等等。如果你有快速的Internet连接,一台或一些空余的机器(当然,不是生产用的服务器),并且希望为FreeBSD的开发作贡献,或者你关心操作系统的最新发展,那么,-CURRENT分支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由于-CURRENT分支性能不好、稳定性不够等这些缺点,对于生产的服务器来说,通常运行的应该是FreeBSD-STABLE。如同它的名字那样,FreeBSD-STABLE的目的是“稳定地运行”。-CURRENT分支中的代码,在经过一段时间(通常是7到90天,但安全更新属于特例,通常会在几个小时)的验证之后,符合版本条件(有些新特性只能用于FreeBSD 5.0)的代码会被FreeBSD-STABLE吸收,这个操作称作MFC(Merge From -CURRENT,不是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P)。
由于FreeBSD 5.0的第一个RELEASE至今仍然没有发布,因此,目前还没有5.0-STABLE。目前,FreeBSD-STABLE有两个版本,FreeBSD 3-STABLE和FreeBSD 4-STABLE,分别对应3.x和4.x的最新稳定版代码(对应的cvs tag分别是RELENG_3和RELENG_4)。由于版本的更新换代,其中3.x的-STABLE正在逐渐消亡。FreeBSD-STABLE每天平均会修改10个左右的文件。
每隔一段时间,FreeBSD的发行工程组(Release Engineering Team)会对FreeBSD-STABLE的源代码树进行锁定。这段时间(目前的规定是30天,之前还有30天准备)内,所有的MFC操作都需要发行工程组的批准,因此,FreeBSD-STABLE在这个阶段基本不会引入任何新的特性,
经过这段时间之后,发行工程组会在最后锁定ports树,并build一份所有的package,之后,这份锁定的-STABLE,可能经过若干RC(Release Candidate),被命名为RELEASE,并制作光盘发行。
顾名思义,-RELEASE的设计目标是“发行”。一个版本一旦RELEASE,那么他的功能就不会再增加了。此后的所有维护的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绝对稳定。如果你和-RELEASE分支同步,那么绝不会出现make无法通过的情况,而且,通常这也可以保证你的系统“绝对”稳定,因为它不会引入任何新功能(例如,4.6就是4.6,如果你想要4.6.2的功能,必须明确地指定4.6.2)。
目前,FreeBSD有很多RELEASE版本,它们的cvs tag如下。我个人建议使用最新的4.6.2-RELEASE。
对于多数人来说,-RELEASE是一个比较极端的选择。无论何时出现版本升级,如果你想跟进,那都必须修改supfile,如果你选择不跟进,那么就可能造成ports工作异常。如果经常更新,-RELEASE可以保证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性,但同其他分支一样,如果ports出了问题,那么也得一块make,而既然这样,还不如使用-STABLE。
如果你符合下面的条件,那么RELEASE分支可能比-STABLE分支更适合你
你使用的软件对于操作系统的变化非常敏感,比如,它只能FreeBSD 4.5,而无法在4.6上运行;同时,你不打算采用它的更新版本,或者它的作者拒绝更新
操作系统的更新对于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比如,你打算把FreeBSD当作一个相对固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来使用,例如,作为防火墙的一部分
更新会对你造成困扰,操作系统的绝大多数新特性对于你来说除了增加烦恼之外,不能带来任何其他东西。
-并且,符合以下的全部条件-
你每天察看FreeBSD,以及使用的全部软件的安全公告
你的Internet连接比较通畅
目前我本人维护的所有主机,除了作为防火墙的那台之外,使用的都是FreeBSD-STABLE。
一旦同步完源代码,就应该对整个系统进行更新。如果你没有每天察看安全公告的习惯,那就应该关心一下cvsup到底更新了哪些代码。nectar是目前FreeBSD的Security Officer。如果你发现他一下子更新了许多代码,那么对你来说立即make world和kernel很可能是必需的。
为了更新整个系统,在/usr/src中执行
make world
以及
make kernel KERNCONF=内核配置文件名
当然,也可以连起来执行:
make world kernel KERNCONF=内核配置文件名
如果你的计算机运行速度较慢,那么,对于基本系统的更新(相当于不包括库的一次world),可以用
make most
替代make world,但make world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它能够保证对C运行环境的改变应用到所有的程序中,如果修正的不是动态连接的C函数库,那么make world可以保证代码的一致性。
make kernel是一个需要重新启动的操作。如果你的make world修改了系统的关键服务,那么最好也重新启动一下。我很少有耐心看完make world和kernel的执行,根据系统的运行速度不同,这需要一个小时到一天的时间,而且,不是所有的SSH客户端都能够长时间正确的执行,例如,SecureCRT的多个版本都有内存泄漏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下面的命令来完成更新:
make world kernel KERNCONF=内核配置文件名 clean > /var/log/world,out && reboot &
这个命令能够记录更新的全过程,如果在什么地方编译失败,你可以很快地找到原因。对于多数人来说,由于后面的&&,只需要察看uptime就能知道便以是否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FreeBSD的make world并不总能成功。有时需要修改一些环境变量才能成功完成make。为了保证make成功,在/usr/src中执行任何make操作之前,建议你看一眼UPDATING中是否有特殊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在FreeBSD Release的时候才会出现,很多时候他会在某个CURRENT中引入,然后随着MFC进入-STABLE分支),并且,在进行大的版本升级之前(跨RELEASE,甚至主版本号),首先执行下面的命令
mergemaster -p
并在make world之后执行
mergemaster -i
运行mergemaster脚本需要一定的Unix配置知识,不过,由于配置文件中包含很多帮助信息,因此,只要master.passwd、group这样的文件不出大问题(如果cvsup更新了master.passwd,那么就需要留神,因为master.passwd标准配置是root口令为空,这时需要用m来合并,而不是使用i安装),mergemaster并不会引入什么新的问题。
前一条命令是更新make的配置(/etc/defaults/make.conf和/etc/make.conf)。对于多数人来说,除非进行跨版本升级,否则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这样做的。后一条命令是同步全部配置,并安装以前不存在的配置文件,而不进行提示。
笔者曾经遇到过FreeBSD因为系统日期不正确而无法make的情况,因此,再次特别提醒大家,如果你的系统日期不正确,最好是用date命令修改一下,或者干脆用ntpdate或ntpd来同步时间。关于如何使用ntp,将在以后说明。
微轿水箱安装横梁的结构优化 第3篇
(海马轿车有限公司,郑州 450016)
安全性和环保性是当今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当人们在购买和使用汽车时,首要关注的就是与自身有密切相关的安全性能,提高汽车的安全性是汽车工业的主要任务。同时随着地球能源的日益紧张和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日益提高,微型轿车由于能耗低、灵活性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出于自身成本与设计的原因,微型轿车前舱的布置通常比较紧凑;如果刻意为了提高车身的安全性,传统的设计方法需要增大车身的结构,增加车身的重量和长度,这样会造成影响到汽车整体布置。所以微轿的成功与否同安全性、整体布置之间的平衡有直接的关系。为了使微轿结构更安全,性能更强大,车身前舱结构势必要进行更多的创新与优化。本文主要介绍汽车前舱中的一个部件——水箱横梁的结构优化。
1 汽车的被动安全防护
被动安全是指车辆在发生不可避免的事故后,车体及约束系统对车内乘员和在外行人进行保护,使人员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目前汽车上普遍采用的被动安全措施主要包括采用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乘员约束系统来保护乘员;采用结构缓冲与吸能措施来减少碰撞过程中乘员承受的碰撞能量。其中提高汽车碰撞安全吸能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改善汽车的结构缓冲和吸能特性。它一般是靠设计具有较好变形吸能特性的安全车身结构来吸收碰撞能量,即通常所说的“碰撞吸能结构”。
1.1 碰撞吸能结构
车身主要由薄板结构构成。在正面碰撞中,车身纵梁在碰撞中承受主要的吸能与抵抗外力变形,一般纵梁吸能占总能的50%以上,所以,优化纵梁的正面碰撞特性可以明显改善纵梁的吸能特性,保证乘员的安全。 为了在发生碰撞时更好地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轿车车身的前后还设计有变形区,或者称之为吸能区。以便保证在发生碰撞时,轿车车身的变形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向逐渐变形直至停车,从而尽量减小传递到乘客舱和乘客身体的冲击,减小乘客舱的变形,保障车内乘客安全。设计变形吸能区时,需要在车身上设计一些强度比较小的区域。在发生碰撞时这些区域会断裂或者发生折叠,而不会向乘客舱方向挤压。经过精确设计变形吸能区的轿车,可以准确预测发生碰撞时车身的变形方向和程度。
1.2 吸能区结构的设计原则
通过设计人员多年的研究与分析,汽车碰撞吸能结构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以下是几条通用的设计原则:
(1)碰撞过程中,能量吸收结构的变形模式应当稳定,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即吸能结构在随机的碰撞事件中能以相对固定的模式吸收碰撞能量。
(2)在能量吸收过程中,应控制质心加速度以保护乘员的安全,将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过载控制在人体伤害极限范围内;
(3)为了吸收更多的总动能,吸能结构应提供尽量多的变形行程,而且在变形前不占据过大的空间,变形后不造成次生破坏(例如侵穿或碎片飞裂等);
(4)出于节能的要求,装置在汽车上的能量吸收结构应该质量较轻,具有良好“比吸能”,即单位质量所吸收能量较高;
(5)能量吸收装置通常是一次性使用结构,成本低廉,易于制造和更换。
现代轿车的变形吸能设计通常为盒状吸能区结构,吸能盒是一个封闭的腔体(见图1),并分布有溃缩筋,布置在防撞梁后面,起缓冲作用。
2 微轿水箱安装横梁的优化
汽车水箱安装横梁通常布置在汽车前舱中的前部,它的主要作用是安装固定汽车散热水箱,同时对汽车正碰时产生的碰撞力给予分解与缓冲。
对于微型轿车,由于车型的限制,前发动机舱的结构改进幅度只能是渐进式。为了充分挖掘水箱安装横梁的功能性,提高车身正碰的安全性,对水箱安装横梁的结构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两方面的优化:
(1)在可控制加长车身的情况下,增加吸能区结构;
(2)减少与车身的固定连接点,增加前发动机舱的使用空间(见图2)。
2.1 新增吸能区结构的CAE分析
根据吸能区结构的设计原则,在水箱安装横梁的下部左右安装处各增加了一个盒状的吸能结构,吸能盒结构上设置有溃缩筋,同时水箱横梁的支撑板由板状改为槽装结构,与吸能盒一起作为碰撞吸能区对碰撞力进行缓冲。经过对改进前后数据进行车身碰撞CAE分析对比,可以得到加速度(Acc.)、速度(Vel.),左、右侧曲线图见图 3、图 4。
首先,在加速度曲线对比图中可以看到:改进后的方案达到的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均比改进前方案有大幅度的减低;其次,在速度曲线图对比图中可以看到:改进后的方案在速度降到0 km/h时所用的时间长于改进前的方案。综合对比可以得出结论:由于增加吸能区结构的因素,对碰撞力产生了缓冲和吸收,可以使车身受到的碰撞动能有明显的减少。
为更直观的观察车身受力变形情况,进行车身变形CAE的分析,根据不同时间点对前车身碰撞左视图进行观察(见图5)。
由图5可以看出在0.012秒前,车身受到的动能充分作用在吸能区结构上,当吸能区变形结束后,才将碰撞力传给纵梁。所以,在车身碰撞开始阶段,吸能区将大量动能进行吸收,从而降低了车身的碰撞峰值力,减轻了碰撞伤害。
2.2 独立简洁的水箱安装横梁结构
在改进车身被动安全性能的同时,综合考虑了水箱安装横梁结构改进后的结构简化,平衡因新增吸能区而增加车身重量。
设计该水箱安装横梁结构为独立的门式结构(见图6),上部安装固定汽车散热水箱1,下部与车身连接固定处集成了吸能盒结构2,吸能盒的前部使用螺栓固定前防撞加强梁3。
由于在结构中集成了吸能盒结构2,水箱横梁支撑板4由板状结构变成槽状结构,使水箱安装横梁在车身X方向上的稳定性大大增加。同时通过水箱安装板5的焊接,与水箱上横梁6及水箱横梁支撑板4形成三角加强结构,保证了水箱安装横梁的强度,进而取消传统的轮罩板与水箱安装横梁连接方式,使其结构简化紧凑,在保证水箱安装横梁强度的同时,达到轻量化、增加前舱安装空间的目的。
3 结论
通过对水箱安装横梁的结构优化,在可控的增加车身长度下,可以大幅度提升车身安全性,同时简化了车身结构,改善前发动机舱的空间布置,降低了整车的成本,对微型轿车的性能有重要的提升作用。
[1]乔维高.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与发展 [J].汽车科技,2008,(04):1-4.
[2]钟志华,张维刚,曹立波.汽车碰撞安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4-5.
[3] 马琳琳,杨娜,赵桂范.轿车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6):106-107.
[4]张金换,等.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宋宏伟,赵桂范,杜星文.提高汽车耐撞性的能量吸收机构碰撞吸能特性研究[J].汽车技术,2000,(11):11-14.
管道支架的制作安装技术及优化设计 第4篇
1 支、吊架制作及安装原则
1)支、吊架的制作安装遵循平整牢固、美观的原则,其间距应符合GB 50242-20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风管支、吊架的安装应符合GB 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支、吊架要统一加工,形式一致。型钢下料不得采用气(电)割,支、吊、托架的角钢、槽钢的管卡眼,一律采用机械钻孔,严格禁止电气焊打孔。支、吊架所用的角钢、槽钢开口朝向应一致。根据宝龙巷住宅小区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规定:南北方向的管道支、吊架的角钢、槽钢的开口方向一律朝北;东西方向的开口方向一律朝西。本工程给水主管道、消防主管道、通风管道及电气主桥架都集中在车道上方,每个专业的标高都不一样,造成了净空低、安装不利的局面。后经我方牵头联合甲方、监理及各分包队伍绘制了综合管线布置图,解决了上述问题。为了提升净空把给水及消防管道提到了一个标高,并共用一个吊架,大大提高了净空。管道的综合布线示意图见图1。
2)支架横梁应牢固地固定在墙、柱子或其他结构物上,横梁长度方向应水平,顶面应与管子中心线平行,不允许上翘下垂或扭斜。所有支、吊、托架安装后要求达到横向水平,纵向垂直。
3)管道支架构造及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必须满足管道的承重、伸缩和固定性能,必须能保证管道及管道附件的维修方便。
2 管道支、吊架制作要求
1)角钢、槽钢、钢板、螺栓等国标件应为专业厂家生产,自行制作的管架部件所用钢材全部采用Q235B钢,制作时,钻孔不得用气烧,电焊条全部采用E4300~E4313。2)制作的管架经除锈后防腐,颜色按工程统一规定执行。焊缝厚度除图示注明者外,均不得小于4 mm,全长度满焊。3)室内管道支架的做法和所选材料必须符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版的03S402室内管道支架及吊架的相关要求,弯管支座安装的做法和所选材料必须符合《给水排水标准图集S4(一)》的要求,材料进场要统一报验,并具有相关材料合格证明,待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4)支吊架的制作必须严格按照技术交底及相关图集的要求进行制作,制作人员必须理解技术意图,以免发生事故。5)制作人员必须持有安全上岗资质,电焊工必须有焊工证,施工前开具动火证。
3 道支、吊架安装原则
1)管道安装时必须按不同管径和要求设置管卡或吊架,位置准确、埋设要平整,管卡与管道接触紧密,但不得损伤管道表面。2)采用金属管卡或吊架时,金属管卡与管道之间采用塑料带或橡胶等软物隔垫。在金属管配件与PP-R管道连接部件,管卡设在金属管配件的一端。管道支吊架与管卡的最小尺寸按管径确定,当为DN63时,最小管卡宽度为16 mm;DN75和DN90,最小管卡宽度为20 mm;DN110,最小管卡宽度为22 mm。3)明管敷设的支吊架作防膨胀的措施时,按固定点要求施工,管道的各受力点以及穿墙支管节点处,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 在管道无垂直位移或垂直位移很小的地方,装设活动支架或刚性支架。活动支架的形式,要根据对管道摩擦的不同程度来选择,对摩擦产生的作用力无严格的限制时,采用滑动支架;当要求减少管道轴向摩擦作用力时采用滚动支架。4)在水平管道上,只允许在管道单向水平位移的部位或在阀件两侧、门型补偿器两侧装设导向支架。5)管道支架构造及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必须满足管道的承重、伸缩和固定性能,必须能保证管道及管道附件的维修方便。6)单管支架规格尺寸见表1。双管以上的管卡需查图集及通过计算确定。成排管道支架的选材设置以大干管为主。7)塑料排水管支架间距必须符合表2的规定。8)管道支架的安装除了满足承重安全要求外,还要满足一定的观感要求,做到整齐美观,节省空间。宝龙巷住宅小区管道井空间狭小且管道密集,乍一看根本放不下高中低三区的管道,后来采取了分区排列共用支架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管道支、吊架的安装位置不应妨碍喷头的喷水效果,管道支、吊架与喷头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00 mm,与末端喷头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750 mm。配水支管上每一直管段、相邻两喷头之间的管段设置的吊架不得少于1个,当喷头之间的距离小于1.8 m时,可隔断设置吊架,但吊架的间距不得大于3.6 m。当DN≥50 mm时,每段配水干管或配水管设置防晃支架不得少于1个;当管道改变方向时,增设防晃支架。竖直安装的配水干管,在其始端和终端设置防晃支架或采用管卡固定,其安装位置距地面或楼面的距离为1.5 m~1.8 m。10)支、吊架的安装要平整牢固,与管道接触紧密。管道与设备连接处设置独立支吊架。竖井内的立管,每隔2层~3层设置导向支架。
4结语
设备综合管道支吊架设计与安装技术解决了大型工程设备综合管道支吊架设计、排布不合理的现象,原理简单、安装方便造价低,效果良好,满足了设计规范的要求。同时,全面系统的实施本技术,完成了宝龙巷小区设备安装工程进度紧、工作量大的任务,实现了工程建设计划和设计要求,使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取得相对最优的效果。
摘要:结合宝龙巷小区管道支架的制作安装工作,对管道支架制作安装的原则加以简述,并简要说明优化设计的必要性,指出通过对机电专业管道支架的优化设计,使设备管道安装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促进了施工安装的进度。
安装优化 第5篇
www.lirensoft.com/youhua/download.asp
2、下载“[/09/26] Windows优化大师2006 V7.6 Build 6.0926 升级包”,下载得到一个zip压缩文件WoptiCDUpdate_20060926.zip。
3、解压WoptiCDUpdate_20060926.zip后得出一个“setup.exe”的自解压文件,将“setup.exe”重命名为“setup.RAR”,然后用解压缩软件WinRAR解压“setup.RAR”到某个硬盘分区自定义的目录,这里假设解压到D盘wom目录。
4、打开D盘wom目录,删除其中的“LujinBaiDucb.EXE”和“setup.exe”两个文件。(此步骤也可以省略过去)
5、下载本帖附件“制作绿色纯净版优化大师.reg”,并将其复制到D盘wom目录中,然后双击“制作绿色纯净版优化大师.reg”将信息导入注册表。
6、至止,你就可以运行D盘wom目录里的“WoptiUtilities.exe”windows优化大师对你的系统进行优化了!或者对“WoptiUtilities.exe”创建一个快捷键到桌面上运行。
算得上是一项对windows优化大师的个性化设置,朋友们如有兴趣的话可以用手工编辑附件“制作绿色纯净版优化大师.reg”,方法如下:
用记事本打开附件“制作绿色纯净版优化大师.reg”,对下面红色部分的文本编辑为自己的信息:
,
。
。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Wom]
“SetupType”=dword:00000003
“User”=“ 软件应用 ”
“User_Key”=“74AFA39B37021F3CAB24F9AD3FEB3D2558C5A6161145D57873C5569247A37855B2ED0CE53E1C67D70F847B5298A36168”
“进程分析模块”=“.WoptiUtilitiesWomP2P.dll”
“Wopti”=dword:00000001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WomSetting]
“Button”=dword:00ffff00
。
。
。
编辑完成后存档退出记事本,然后同样是双击“制作绿色纯净版优化大师.reg”将信息导入注册表。
大家都来试一试吧!整个制作过程就这么简单!!!
附件: 制作绿色纯净版优化大师.reg
安装优化 第6篇
关键词:核电站;AP1000;核岛;主管道;安装
引言
AP1000核电技术为目前全球核电市场中最安全、最先进的商业核电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设计简练,易于操作,而且充分利用了诸多“非能动的安全体系。同时也能显著降低核电机组建设以及长期运营的成本,是国内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核电技术。核电站主管道作为核岛一回路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保证核电站安全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1.AP1000核岛主管道设计特点
AP1000一回路系统设计为两个环路(见图1),主要设备包括:一台反应堆压力容器(RV)、两台蒸汽发生器(SG)、四台主泵以及两个环路主管道。反应堆压力容器、两台蒸汽发生器分别布置在不同的房间内,环路采用厚壁大口径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316LN整体锻件,通过热弯和热挤压锻造管段。冷段规格为φ688.85×65mm,热段规格为φ952.5×82mm。
主泵直接挂在蒸汽发生器底部,省去了主泵与蒸汽发生器之间的过渡段,减少了主管道焊缝数量,取消了主泵的支撑,简化了主回路结构。
主管道焊口坡口设计为U型坡口,焊口对口间隙小,无法采用手工氩弧焊或手工电弧焊方法焊接。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含主泵)设备接管嘴坡口已加工,主管道供货长度方向及壁厚有二次加工余量,现场须进行坡口加工。
以往压水堆核电站主管道设计有过渡段,可以用来调整冷段和热段的安装偏差,通过横向和竖向两段调节管段来调整因焊接收缩变形产生的安装偏差。而AP1000核电站主管道在设备之间连接是单根管道,没有过渡段,焊接收缩变形只有在安装焊接过程中采取措施自行平衡。
2.在建AP1000核岛主管道安装方案
目前,AP1000在建的三门核电#1机和海阳#1机主管道已完成安装焊接工作,主管道安装方案一致。两台机组的主要安装思路(以单侧回路为例)为使用激光跟踪仪测量设备接管嘴与主管道,并建立模型,在模型中确定主管道RV侧坡口加工位置,并使用精密的坡口加工机进行切割加工,先进行RV侧组对焊接,过程中监控主管道RV侧的收缩和SG侧的变形,在RV侧完成50%壁厚时,重新测量主管道SG侧数据,更新模型,确定主管道SG侧坡口加工位置并进行坡口加工。然后从CV顶部吊装引入蒸汽发生器,与主管道进行组对焊接至50%壁厚,最后分别完成RV侧和SG侧剩余焊缝焊接,完成主管道的安装工作。该安装方案分别借助了激光跟踪测量仪器、窄间隙自动焊机和精密坡口加工设备等先进的工具来实现。
3.在建AP1000核岛主管道安装方案优缺点
三门、海阳核电站主管道的安装方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说明该方案是有效、可靠的。由于主管道SG側的坡口是在RV侧焊接至50%后进行加工,其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
3.1 优点
主管道RV侧焊接至50%后,对主管道SG侧管口进行激光测量,更新模型与SG进行组对,确定主管道SG侧的加工位置,通过精密加工设备配合可以使主管道与SG接管嘴较容易实现组对。
3.2 缺点
(1)SG房间相对比较狭小,需要布置2台管道切割机和2台坡口加工机,加工空间不足,并且坡口加工过程中,激光跟踪仪需不断地对坡口加工情况进行测量,测量难度加大。
(2)SG的吊装引入需等主管道SG侧坡口加工完成后进行,并且两个环路的SG吊装时间间隔较长(根据主管道焊接进度和坡口加工进度确定),吊装准备工作需重复进行。
(3)AP1000实行开顶法施工,SG的吊装就位影响上方环吊和CV顶封头的吊装和安装工作,延长了整个核岛的关键路径。
4.AP1000核岛主管道安装方案优化
为解决上述施工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同时保证主管道整体安装质量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对此方案进行部分工序调整进行优化。
调整后的安装方案如下(以单侧回路为例):使用激光跟踪仪测量设备接管嘴与主管道,并建立模型,在模型中确定主管道RV和SG侧坡口加工位置,并使用精密的坡口加工机进行切割加工,吊装引入主管道后,随即吊装引入蒸汽发生器搁置在上部临时支撑上,向外侧作微移避开主管道。先进行RV侧组对焊接,过程中监控主管道RV侧的收缩和SG侧的变形,调整RV侧焊接,使RV侧完成50%壁厚时,SG侧变形与理论数据保持一致,移回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含主泵)接管嘴与主管道进行组对焊接至50%壁厚,最后分别完成RV侧和SG侧剩余焊缝焊接,完成主管道的安装工作。
4.1 理论依据
(1)主管道为整体锻件,直径大,壁厚厚,可视为一个刚性物体。刚性物体上所有点的移动轨迹均相同,当RV侧焊接收缩数据可测时,SG侧的移动数据同时也可计算得出。
(2)窄间隙自动焊接工艺和参数相对固定,母材相同,组对数据保持一致时,焊缝收缩量也是一致的。
(3)焊接过程中焊缝轴向局部不均匀收缩可以通过改变焊接起弧和收缩位置、焊接参数调整等方法进行调整。
(4)激光跟踪仪和精密坡口加工机的配合使用,加强过程测量,根据SG侧组对要求设定预警变形量,使整个施工过程处于可控状态。
4.2 实体模拟验证
针对AP1000一回路系统制作1:1实体模拟件进行实体安装模拟,实施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1)制作RV、SG模拟件,并根据AP1000房间设置模拟CA01墙体。接管嘴材料使用316LN不锈钢,并与主管道规格一致。
(2)固化组对数据和焊接参数,观察焊缝收缩规律、测量焊缝收缩数据,并计算出主管道RV侧最佳收缩预留值。
(3)制作主管道模拟件,采用三段式组合,两端采用316LN不锈钢,中间采用碳钢替代,管道内部填充铁砂等材料,使整体重量与实际管道一致。管道尺寸按图纸加RV侧预留值制作。
(4)模拟件安装过程RV侧焊口焊接时,每一层焊接结束后均采用激光跟踪仪对SG侧管口进行监测,并通过下一道焊缝的调整使RV侧焊缝均匀收缩,而且主管道SG侧的变形在预警范围内。
(5)当RV侧焊口焊接至50%厚度时,移动SG模拟件与主管道组对,取得成功,一只热段焊口、两只冷段焊口的组对数据均符合要求。
4.3 应注意的事项
(1)激光跟踪测量和建模
激光跟踪测量、建模是主管道安装方案的核心工作,必须保证设备管嘴、主管道及安装基准点的测量准确性。在模型中通过多次拟合,确定主管道最佳的切割位置,并严格按切割位置进行坡口加工。
(2)RV侧组对参数
主管道RV侧焊口的实际组对参数,应以建模的参数为依据,不能随意改变组对参数。
(3)RV侧焊接过程监测和调整
RV侧焊口焊接时,焊接参数应严格执行焊接工艺规程要求,每层焊接结束后,对焊口收缩量和SG侧变形量进行监测,防止SG侧变形量超过预警值。一旦SG侧变形量超出预警范围,应停止施工,确定特殊纠偏措施。
5.结束语
优化调整后的安装方案与原方案相比,将主管道SG侧的坡口加工提前在加工车间内进行,空间宽敞,光线充足,有利于保证坡口加工的准确性。此方案的最大优势是主管道吊装引入后,直接可以进行蒸汽发生器的吊装引入,不影响核岛安装关键路径上的后续工作如环吊安装、CV顶盖安装等工作,从而缩短整个核岛安装周期,为后续项目主管道安装提供借鉴。
某微车膨胀箱安装支架结构优化设计 第7篇
关键词:膨胀箱安装支架,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
某微车的膨胀箱布置在前舱外面(如图1所示),前舱结构空间比较紧凑,膨胀箱不能采用打风枪紧固方式装配,只能采用插拔方式装配,安装支架焊接在前围板上面(如图1所示)。由于受到膨胀箱加注空间的影响,因此膨胀箱要尽量往前,防止加注枪和车身干涉。此外,受到前围板板拉延成型的影响,拉伸高度不能过高,避免前围板板拉延开裂,因此膨胀箱安装支架臂做得比较长,安装支架受力比较大,特别是支架和前围板板结合处(焊点)存在应力集中,路试车常常出现焊点开裂现象(如图2所示)。
1 原因分析
1.1 原因之一
膨胀箱安装支架和前围板焊接只有4个焊点,分布在26mm×55 mm狭窄区域内(见表1),焊点分布过密,不能有效分担应力,CAE分析显示焊点部位最大应力达到113.8 MPa,接近前围板材料的屈服极限,焊点开裂趋势高。实际制造过程中,由于焊枪悬臂比较长,容易摆动,焊接不精准,实际焊点间距比理论设计更短、更密,焊点部位存在应力集中,焊点开裂趋势更高。
1.2 原因之二
膨胀箱安装支架焊接的前围板区域的刚度比较差,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焊接面不断地发生较大角度的变形(如图3所示),焊接部位不断受剥离作用,导致焊接部位容易疲劳开裂。
1.3 原因之三
膨胀箱安装支架力臂过长,支架有转动趋势。如图4所示的力矩情况:支架的焊点就是支架的旋转点;支架的作用力F可以简化为膨胀箱满载的重力g (车辆行驶跳动工况下,作用力F简化为3g);力臂就是膨胀箱质心垂直前围板焊接面的距离L。
根据力矩公式M=FL进行分析:F一定,L越大,M越大,物体转动效果越明显。图4中的支架自身力臂达到35 mm,在膨胀箱3 g重力作用下,支架反复前后晃动,并且带动前围板焊接面的前后变形,支架焊点部位受到激烈的剥离作用,久而久之焊点出现开裂。
2 改进方案
2.1 针对原因之一的改进方案
更改膨胀箱安装支架焊接面积,取消2条筋条,增加有效焊接面积,焊点数由4点增加到7点(见表2):支架上端为关键受力部位,布置4个焊点,其余部位布置3个焊点。焊点分布合理,有效地分担了应力。
2.2 针对原因之二的改进方案
在前围板焊接面增加1个加强板,提高前围板焊接区域的刚度(见表3):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前围板焊接面不会发生较大角度的变形,焊点部位受到剥离作用的影响比较小,提高了焊点疲劳寿命。
2.3 针对原因之三的改进方案
缩短膨胀箱安装支架的力臂,支架力臂由35 mm缩短到11.8mm,大大降低了由力矩产生的扭转作用(见表4)。
2.4 CAE分析结果(见表5)
改进后的膨胀箱安装支架结构,前围板焊点最大应力由113.8 MPa降到78.9 MPa,远远低于前围板的材料屈服极限,焊点开裂风险大大降低。膨胀箱支架模态由28.6 Hz提升到41.6 Hz,支架和地面激励产生共振的几率大大下降,提高了支架及焊点的疲劳寿命。
3 验证
在所有改进方案实施后,分3批次对8台车进行整车坏路耐久试验。试验结束后,膨胀箱安装支架没有明显变形,焊点没有开裂,证明膨胀箱安装支架结构设计满足整车耐久要求。
4 结语
对于装配膨胀箱总装件的支架,除了进行支架应力分析外,还需要考虑支架的模态要求;性能指标一般大于30 Hz。
通过实验测出路面的激励传导到车身的能量曲线(如图5所示),从曲线可以看出:路面激励在超过30 Hz的情况下,传导到车身能量的值会降低,因此总装件的安装支架模态要求大于30 Hz;如果支架本身的模态值与能产生最大能量的路面激励一样,那么与路面激励发生共振所产生的能量最大,支架的连接焊点或是本身结构更容易疲劳开裂。
为提高膨胀箱安装支架的模态,需提高支架及支架连接的前围板区域的刚度:①在膨胀箱安装支架连接的前围板板区域增加加强板来提高前围板刚度。②支架与前围板的连接采用多点连接,增加支架与前围板连接区域的整体刚度,尽量减小力臂。
零件焊点开裂问题的解决思路:①增加焊点分担应力。②对于装配总装件的连接支架,通过增加零件刚度/模态来减少共振能量。③通常,车身零件的焊点连接方式及受力情况有A、B、C 3种(如图6所示)。
通过实验测量可知:2种材料由于焊点连接的方式不同,将焊点拉裂所需要的力不同,方式A所需要的力最小,方式C需要的力最大;方式C称为“shear wall”(剪力墙),是最好的连接方式,在结构设计中两零件的连接尽量采用方式C。
参考文献
[1]成艾国,沈阳,姚佐平.汽车车身先进设计方法与流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
[2]吴雪燕.某微型车膨胀箱安装支架强度改进方案[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0).
[3]陈浩.某微型车膨胀箱安装支架的结构性能改进[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6).
浅谈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空间优化 第8篇
1 机电安装工程概要
机电安装工程是一项系统性以及逻辑性都很强的施工项目, 在对该项工程进行施工时, 其工作间的要求相当严格, 要求空间的布局紧凑, 工艺的组织严谨。除此以外, 其施工工期紧张以及设备的竞争性极强等都是机电安装工程所具备的特点。在对施工过程进行安排时, 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系列的限制因素和制约条件, 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是施工管理工作进行顺利的必要条件。
在过去的施工工程管理工作研究中, 对设备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而在安装工程的空间优化问题的研究上则相对较少, 由于没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作为指导, 也没有合理的优化措施作为参考, 所以, 当我们在工程施工时遇到安装工程空间的使用上产生冲突时通常都是采取的回避的方式, 偶尔也会根据相应的情况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 但是这种调整措施通常也只是调整意义上的工作回避, 只是将工期推迟而已, 工期的调整无疑会使整个工程的竣工时间和经济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 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所以, 对机电安装工程空间管理的研究势在必行, 是关系到我国过程建设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工程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且都具有着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网络计划技术是工程安装管理办法中一种极为常见的管理方法, 同时也具有着明显的管理效果。不仅能够使工程的施工管理者明确各项管理活动和各个施工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还能够对资源进行限定, 以防止资源利用出现冲突的情况发生, 从而使施工的周期不会受到影响, 使工程施工得到合理科学的优化。与此同时, 网络计划技术还能够对工程项目进行模拟计算, 以使工程项目的整体施工过程和其中的关键工作得到明确, 能够对施工的限制因素了如指掌, 从而为整个项目的规划和施工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借鉴和参考。
2 机电安装工程空间优化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
机电安装工程是一项工作实施工艺关系强、进度要求严格、空间布置紧凑的工程。因此, 如何合理地布置施工中的工作场地、做好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 将成为决定机电安装工程成败的一个关键。运用系统的观点, 从网络计划的组织和实施来看, 施工场地也是一种资源, 即空间资源, 这种资源具有一般资源的特点, 如有限性、可用性、使用日的明确性等。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同时发生, 它们之间在相对应的空间上有重叠时, 就会产生时空冲突。空间冲突一旦出现, 就必须想办法避免它, 如推迟其中某一工作的执行时间可以避免空间冲突, 但这样可能会对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施工成本产生影响。工作之间的空间冲突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资源冲突特点外, 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项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如果不利用计算机将很难确认并进行分析管理。概括起来讲, 这些特征卞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 斩时性。
由于作业的空间需求随时间而改变, 所以, 作业间的时空冲突只是发生在某一特定时段的空间冲突。
2.2 类型多样性。
根据空间冲突的类型, 干扰空间与所需空间之间的比例不同, 时空冲突有不同的类型。
2.3 复杂性。
某些情况下, 一个作业所需要的多种空间与另一些作业所需的多种空间相冲突, 或者一个工作所需要的空间与多个不同的工作存在冲突。这时, 通常需要根据冲突问题的严重性, 分优先级的高低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3 机电安装空间优化分析中工作间关系分析
3.1 工作间的逻辑组织关系。
工作间的逻辑组织关系是由工作间的施工工艺、施工要求决定的, 这种由工艺和要求决定的工作间关系具有明确的逻辑性, 不能随便更改, 并以紧前、紧后关系的形式表示出来。工作间的紧前、紧后关系, 反映了网络的组织结构和工作被执行逻辑顺序, 通过它可以确定工作在网络中的位置及被执行的次序和时间。网络中的每道工作都有它相应的紧前工作或紧后工作, 给定每道工作的紧前或紧后工作, 也就惟一确定了相应的一个网络计划。紧前关系反映的是当且仅当工作的所有紧前工作全部完成后, 工作才能开始, 也就是说紧前工作的全部完成为工作的开始提供条件。紧后关系就是只有当工作完成后, 紧后工作才可能开始, 工作的完成为紧后工作的开始提供条件。
3.2 空间制约关系。
机电安装工程中的空间资源卞要有三类:装配间中各部件所占用的组装空间、机组基坑占用的装配空间和。另装过程中被吊物运行中占用的运输空间。
4 机电安装工程空间优化模型的建立
机电安装空间优化计算分两步来实现:首先, 根据工作之间由施工工艺决定的逻辑组织关系来安排网络进度计划, 并计算网络中工作的时间参数和项日工期;然后, 在考虑工作实施过程中它们需要的空间资源不能存在冲突的条件下, 调整工作的执行时间参数, 刷新网络, 重新安排进度计划, 从而最终得到一个工作在空间上不会冲突的进度计划。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这篇文章忽略工作间的逻辑关系, 将空间资源当做是一种有限制的资源来进行处理, 以此来建立了一个能够对空间冲突进行有效处理的网络模型, 使工程空间得到优化。同时还通过对模拟计算, 提出了解决空间资源冲突的优化施工方案, 使工程的竣工工期、施工安全以及经济效益等得到有效的保障。最后通过对这一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明确的证实了该方案的实施价值和实用性, 对施工工程管理未来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创农.藏木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启动[J].水力发电, 2012, 9:85.
[2]唐芳勇.浅谈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J].现代物业 (上旬刊) , 2013, 4:64-65.
安装优化 第9篇
在现代工程设计的理念中,设备布置和安装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设备布置和安装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工程建成后能否满足工艺流程的要求,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的要求,能否创造更良好的操作条件,是否便于安装和维修,以及最大限度满足经济成本的要求。
通常的设备布置和安装设计往往只停留在二维设计一个总的概念层面上,注重的是设备平面的位置布置、安装,而忽视对设备主体的考虑,如总的高度、占用空间等,弱化了中间环节和细节上的把关,如位置之间的衔接,相邻紧靠设备间是否干涉、人工操作是否合理等。这就经常容易设计不够深入,只能通过竣工后的现场检验才能发现,设备的布置过于松散或者不合理,设备安装后出现位置偏差,立体结构不合理等现象。通过对大量的设备安装布置和安装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得知,造成设备布置和安装的主要因素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大部分设备布置以及安装不合理的原因主要为设计误差造成的,由于受客观复杂变化因素影响很大,现场制约条件较多,设计工作很难做到统筹兼顾,为此必将导致工程方面出现不合理或者存在问题的现象。如何减少该方面误差所带来的影响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本文旨在通过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对设备的布置和安装设计进行三维模拟,结合场地的现场情况,进行事前控制,主动优化,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以期一方面达到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合理布置安装结构,节能降耗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的工程设计更加完美,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
2 设备布置和安装的基本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设备的布置和安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流程化、集成化、便捷化将是设备布置和安装的趋势。以下为设备布置和安装设计应符合的一些基本要求,包括满足工艺流程,按物流顺序布置设备,集中布置,以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和安装应该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应考虑设备安装便于施工、操作和维护,为操作人员创造良好的操作条件,主要包括:操作和检修通道、合理的设备间距和净空高度、必要的平台、梯子和安全出入口等;应满足全厂的总体规划的要求,应和各方面的设施设备协调;应按工艺顺序,尽量将设备适当集中布置,以减少占地面积;设备的纵向布置应结合设备以及工序尽量优化高度落差;设备间的距离、角度、高差等应在布置安装设计中统筹规划。
3 三维模拟辅助设计
3.1 SolidWorks软件简介
SolidWorks软件具有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性,它能够为设计者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减少设计过程中的错误,优化设计结构,提高设计质量,它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操作型的用户界面,设计步骤便捷直观,如图2所示。
(2)它提供的模拟器,使得二维设计用户可以保持原有的作图习惯,顺利地从二维设计转向三维实体设计。
(3)可以动态地查看装配体的所有运动,并且可以对运动的零部件进行动态的干涉检查和间隙检测。
(4)用智能零件技术自动完成重复设计,图3为摇台装配体模拟效果图。
(5)可以将工程图与三维零件和装配体脱离,进行单独操作,以加快工程图的操作,但保持与三维零件和装配体的全相关。
(6)独特的用交替位置显示视图能够方便地显示零部件的不同的位置的功能,可以直观的了解运动的顺序。
3.2 三维模拟辅助设计流程
三维模拟辅助设计的设备布置和安装步骤如图4所示。由图4看出,通过三维模拟对设备的安装和布置进行事前模拟优化,主动控制,及时发现问题,重新完善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过程及资源的耗用,不必要的杆件支撑、不必要的结构、不合理的结构,使其在总体布局上更加紧凑合理,避免出现时候纠偏的结果。
大多数的设计往往借助的是现有的经验,依靠的是设计者本身的知识层面,由于结果的不可未知性,可控制性不强,设计过程属于开环控制,局限性比较大,受制约的因素比较多。而三维模拟设计过程中有一过程是对设计的方案进行模拟,及时反馈模拟的结果,对模拟出现的缺陷进行纠偏,属于闭环控制,能对可预见的问题因素作分析比较,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设备在布置和安装前由于工作量大或者技术复杂程度,难以对其每个环节,部件的安装过程进行分析。为此难免出现基础完工后,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产生冲突的地方,而对这方面采取纠正补救措施往往耗时长,工作量大,产生的而外费用增大等,对整个经济指标的控制产生不利(图5)。
如图5所示一个吸附塔工程,建设前期只做了二维设计,安装过程中才发现中间法兰螺栓连接处刚好在楼层处,更改已经来不及,只有等以后的设备更换才能彻底解决该问题。这就增大了安装过程的难度和后续的拆检维修作业,给整个生产带来的不便,进行检修时还必须接着辅助的工具才能进行,工作量和相应的费用都发生成倍的增加[2]。
如果通过三位模拟可以直观地发现问题所在,在事前就对吸附塔进行重新设计。从图6和图7中可以直观地发现连接处刚好处于楼层处,这是往往容易忽略的地方,但是对我们的后续工作却能起到很大的影响。通过图我们可以方便地看出缺陷所在,这种便捷的优势是是平面设计无法比拟的。
3.3 实例分析
中核衢州铀业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开始进行综合技改项目,其中破碎系统改造也在其中,根据改造要求,需增加布置一条新的破碎线。现有的破碎场地比较狭小,为了使布局更加的合理,新增一条破碎线,就必须对整个场地的布置,设备的安装进行择优设计,初期设计考虑了两种方案。
方案设想1:矿石破碎后通过皮带机从一破进入二破,如图8示。
方案设想2:矿石不通过皮带机直接从一破进入二破,如图9示。
两种方案比较的焦点在于一破过后进二破是否通过皮带机,方案1有现有的经验可以借鉴,且比较成熟;方案2设计尚处于设想状态,只有靠设计论证方案,最终定论是否可行。
3.3.1 经济成本比较分析
(1)电动滚筒一个:3kW,假设每天工作3个班,每班6h,一年以300d计。假设工业用电电费单价以0.8元/kW·h计,则节约电费为:3×6×300×3×0.8=12 960元/年。
(2)皮带机制造费用。节省一条皮带机,规格为:B500×4m,造价约4 800元(按使用年限5年计,折旧费用960元/年)。
(3)皮带机年损耗费用。维修人工费用+零部件损耗(托辊、立辊、电动滚筒、皮带损耗等)≈800元。
(4)累计节约费用:12 960+960+800=14 720元/年。
(5)假设该生产线寿命期10年,合计节约费用。14 720元/年×10年=147 200元。
3.3.2 技术可行性论证
从经济成本角度出发,优先考虑方案2,一直接进二破。目前要论证的问题就是方案2是否可行,现场条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一破和二破之间的位置布置高差(下料口的坡度)论证,辅助设备之间是否关联?先期对这个设备的布局进行平面设计,在场地优化、设备位置点布置等总的面上进行控制。图10和11就是对两种方案的平面设计论证。
再结合三维设计对设备间的布置和点进行模拟,包括设备间的尺寸模拟、基础模拟、设备间衔接的模拟等情况,具体见图13。
注:(1)破破碎机模型图,(2)破破碎机基础图,(3)破破碎机模型图,(4)破破碎机基础图
从图中可以直观清晰的看出设备的相互位置之间的关系和状态,便于查找出普通设计中没有深入细化、考虑不周的情况。该工程安装竣工后,现场实验证明效果良好,达到理想控制指标。平面图难以检查其布置安装过程干涉的发生、运动轨迹的正确合理与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通过用三维动态模拟可很快地、直观地检查出其模型和干涉发生的原因,把设计误差降到最低。
它可模拟布置和安装过程、直观地检测平面布置设计。特别是三维动态模拟或仿真给管理者以可视、可观把握生产线的设备布置和安装,使风险大大降低,成本降低。该工程自2010年5月竣工投入生产以来,运行良好,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从该实例可以看出,虽然只是很小的一个设备布置优化改动,但是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却能产生持续而良好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将产生大量的设备布置和安装作业,三维模拟设计对整个生产过程将产生持续积极的影响。它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益、成本控制、维护操作等方面上,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设计者一个方便的平台,借助对设备布置和安装位置的模拟,可以直观便捷的找出设计中未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优化设计、使设计更加完美,希望本文能为该方面的进一步探索提供点建议。
摘要:通过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对设备的布置和安装过程进行三维模拟,结合场地的现场情况,进行事前控制,主动优化,得出一个合理的方案,以期达到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合理布置安装结构,节能降耗,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设备布置和安装,三维模拟,优化,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谭雪松,曹占伦,钟廷志.SolidWorks 2007中文版基础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安装优化 第10篇
目前, 随着全球电力系统自身的发展以及对系统运行可靠性要求的日益提高, GIS组合电器与传统敞开式电器相比集成化程度高、现场安装试验周期短、节省占地等一系列优点, 被广泛运用到电力系统中, 并将成为本世纪高压电器的发展主流。然而, 组合电器在工厂整体组装完成以后进行调整试验, 试验合格后, 以间隔模块的方式运往现场安装。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振动、撞击等可能导致GIS原件或组装件内紧固件松动或相对位移。安装过程中, 在联结、密封等工艺处理方面存在失误, 导致电极表面刮伤或安装错位引起电极表面缺陷, 空气中悬浮的尘埃、导电微粒杂质和毛刺等在安装现场又难以彻底清理, 且难以检查出来, 将引发绝缘事故。因此GIS必须进行现场耐压试验, 而长期以来, 为避免GIS设备内部的抽压PT、母线PT在工频耐压下发生过激磁损坏, 先将组合电器本体安装完毕, 进行一次耐压试验, 然后将PT、抽压PT装进已试验合格的间隔内, 再进行一次运行电压检验。在上述安装试验过程中, 安装专业和试验专业施工需要中断, PT气室需要进行两次真空处理及充注气体工作, 费时费力, 重复性工作多, 残留SF6气体排向大气, 污染环境。所以, 提出一种全新的试验方法, 确保组合电器安装试验工作一次完成, 并且带来可观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一、变频耐压试验优点
变频串联谐振耐压试验是利用电抗器的电感与被试品电容实现电容谐振, 在被试品上获得高电压、大电流, 是当前高电压试验的一种新的方法与潮流, 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变频串联谐振是谐振式电流滤波电路, 能改善电源波形畸变, 获得较好的正弦电压波形, 有效防止谐波峰值对被试品的误击穿。变频串联谐振工作在谐振状态, 当被试品的绝缘点被击穿时, 电流立即脱谐, 回路电流迅速下降为正常试验电流的数十分之一。发生闪络击穿时, 因失去谐振条件, 除短路电流立即下降外, 高电压也立即消失, 电弧即可熄灭。其恢复电压的再建立过程很长, 很容易在再次达到闪络电压断开电源, 所以适用于高电压、大容量的电力设备的绝缘耐压试验。
二、频率控制原理
根据电磁学公式U=4.44NfФ, 保持磁通量Ф值不变, 提高频率f, 即可提高电压U。110kV电磁式PT最高长期运行电压为69kV (相电压) , 组合电器耐压试验电压值为184kV;220kV电磁式PT最高长期运行电压为139kV (相电压) , 组合电器耐压试验电压值为365kV, 控制试验频率使其大于131Hz, 使得耐压试验时PT内部磁通与正常运行时大小相等, 不会在耐压试验中发生过激磁损坏。这样, 组合电器内部的抽压PT、PT可随组合电器本体一并安装试验, 安装试验效率高, 且避免了重复充放SF6气体污染环境。
现场实施过程中, 试验频率的控制可通过组合匹配试验电抗器, 改变现场试验接线来实现。试验前测定组合电器电容量, 选择合理的加压试验地点, 根据公式来提前规划系统频率。公式中的L是指试验设备中谐振电抗器的电感量, C是指被试设备电容量, 选择电感量时需根据试验范围统计试验设备的电容量, 利用频率公式, 确定电感量的经济合理数值, 因试验频率与被试回路的电抗量和电容量的乘积成反函数关系, 所以电感量容易确定, 并具有普适性。
三、现场注意事项
对于新安装的GIS, 绝缘试验应在GIS安装完毕并充入额定压力SF6气体后以及所有其它设备现场试验进行完毕后进行。试验时, GIS组合电器的各个刀闸、断路器的断口间也应进行交流耐压试验, 施加电压值为额定耐受电压的80%。在进行交流耐压试验时, 试验电压应施加在每相母线和外壳之间, 一次一相, 其它相的母线应可靠接地。
应做好各项事前检查, 并检查系统接线状态。在试验前, 要检查各间隔气室的SF6气体压力正常, 进出线两端不能与主变压器和电缆终端已经脱离, 且安全净距足够, 避雷器已经与耐压试验回路进行隔离, 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已经短路接地, 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已经开路并接地。做好试验接线策划, 确保进行带PT、抽压PT回路耐压试验时谐振频率大于131Hz。
四、实施效果评估
在实施频率控制以前, 组合电器安装试验流程见图1, 实施频率控制后, 组合电器安装试验流程见图2。
对比可见, 变频耐压试验较工频耐压试验而言, 使得组合电器安装试验流程中减少4个工作模块, 流程更加简洁, 且消除了重复性工作。实施变频耐压试验以后, 组合电器的安装工作一次完成, 避免了施工中断引起的停工损失, 机械、人员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实施变频耐压试验后, 组合电器PT、抽压PT气室避免了二次充放SF6气体, 减少了气体浪费, 并避免了SF6气体排向大气污染环境。
五、结语
随着科技发展, 试验技术的突飞猛进, 但试验与安装环节的结合上缺乏有效沟通, 以致规程规范、厂家安装说明书更新不及时。变频耐压试验技术就是利用试验的科技优势革新组合电器安装试验流程, 用先进的试验手段避免了重复性的安装工作, 既有效保护了环境, 又增加了企业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超临界机组除氧器安装高度优化研究 第11篇
除氧器的布置和运行方式的选择以及热力系统拟定必需保证在所有运行工况下: (1) 除氧器具有较理想的除氧效果; (2) 给水泵不会汽蚀; (3) 整个热力系统具有较高的热经济性。
一般来说, 除氧器的运行方式分为定压运行和滑压运行两种运行方式[1]。如今国内300MW及以上机组滑压运行的除氧器, 其效率大大优于定压运行的除氧器。但是在除氧器滑压运行情况下, 负荷急剧波动时会产生下述问题:升负荷时除氧效果变坏;降负荷时则给水泵可能汽蚀。因此, 为实现除氧器的滑压运行, 保证在变工况下除氧器的除氧效果和给水泵不汽蚀是关键。
变工况滑压运行的除氧器在压力急剧升高时, 已从水中离析出的气体又会溶入水中, 除氧效果明显下降;在机组负荷骤然下降 (例如甩负荷) 时, 除氧器内的压力下降, 除氧效果因水的再沸腾而改善, 此时给水泵入口的水温短时间内不能降低, 而泵的入口压力已随除氧器的压力下降了, 可能使泵入口水产生汽化[2], 汽蚀的可能性增加, 从而严重影响给水泵的安全和寿命。因此, 给水泵最危险的工况是汽轮机在满负荷工况下突然甩负荷时。
为防止机组甩负荷时给水泵汽蚀的问题, 需要对除氧器进行暂态计算, 通过选择合适的布置高度、给水箱容量和泵吸入管的管径来确保给水泵不发生汽蚀。
2 除氧器低位布置的必要条件
根据水泵的基本理论, 给水泵汽蚀是否发生, 取决于泵入口的有效汽蚀余量是否能满足泵本身不汽化所需的必须汽蚀余量。有效汽蚀余量仅与吸入系统的装置情况有关, 而与泵本身无关[3]。即:Δh-ΔH≥0, Δh所反映的是在稳定工况下滑压运行除氧器为防止给水泵汽蚀的富裕压头;而ΔH则为在暂态过程中富裕压头的压降值。正常情况下, 忽略给水泵入口管的散热, 泵入口处水温与除氧器水箱水温相同, 则pd和ps相等, 即ΔH=0, 给水泵是安全的。而在事故工况下, 如发生汽机甩负荷时, 除氧器压力pd突然下降, 除氧器因失去加热汽源, 进入除氧器的凝结水水温将逐渐下降, 温度降低了的给水经过时间τ秒才能到达给水泵入口。给水泵入口水温将在滞后τ秒后随除氧器水箱的温度td下降而下降, 直到达到同步温度, 整个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 在ΔH曲线型变化过程中, 在曲线顶点处将存在一个峰值ΔHmax, 只要使ΔH暂态过程中所出现的峰值ΔHmax≤Δh, 就能保证在任何工况下给水泵不会产生汽蚀。
3 暂态过程给水泵不汽蚀条件的计算
在事故工况下, 影响除氧器压降的因素是非常多的, 在具备准确的数学模型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作出如下计算假定[4]:
(1) 机组甩负荷后进入除氧器的凝结水焓分三个阶段变化。
第一阶段:汽机甩负荷的瞬间, 进入除氧器的凝结水焓基本不变, 即h1=h10。低加至除氧器这一段凝结水管进水完全流入除氧器后, 凝结水焓值才会开始下降。延迟时间为τ1=ML/WC, 其中, ML是末级低加入口至除氧器管道的容水量;WC是凝结水流量。
第二阶段:在τ1秒后的一段时间里, 凝结水焓将按一定的斜率线性下降:
其中, 斜率h10为甩负荷开始时除氧器入口凝结水焓, hc为热井水焓, MC为末级低加入口至除氧器入口管道及加热器的凝结水管系容水量与总金属当量之和;x为横坐标为甩负荷后凝结水的累计流量。
第三阶段:进入除氧器的凝结水热焓与热井水焓相等。即低加及凝结水管道系统已经完全换水完毕, 延迟时间为τ2=MC/WC。
(2) 除氧器水箱的水位保持不变, 以正常的水位计算。
(3) 除氧器和加热器本体以及管系的金属蓄热对凝结水、给水的影响, 以当量水重Mg×Cg来表示。Mg是金属的重量, Cg是金属的比容, 可取值0.1185。
(4) 排汽及各种疏放水忽略不计。
(5) 暂态过程中水、汽介质始终处于饱和状态。
有了以上计算假定, 在暂态过程发生后, 焓值为h1、dx千克的凝结水给水进入除氧器, 而贮水量为M, 焓值为hd的除氧器水箱的水焓值就将发生dhd的变化。则有:
代入前面分析得到的进入除氧器凝结水焓值的表达式[5]:
(1) 当x≤ML时, h1=h10极限条件下:x=0时, hd=h0 (甩负荷开始时除氧器水箱水焓值) , 求得:
(2) 当ML
(3) 当x>ML时, h1=hC, 热井水进入除氧器。边界条件:X=MC时, hd=hd2代入, 求得:
上述推导出的三个公式完整地表达了事故工况汽机甩负荷后除氧器水箱水焓值的所有变化情况, 同时也表示了压力变化的全部情况。根据假定条件, 除氧器内的给水始终处于饱和状态。给水的饱和焓值同饱和压力同向变化, 焓值差△h=hS-hd的最大值发生处即饱和压力差以及△Hmax的最大值发生处。以△h=hS-hd为研究对象, 令给水泵吸入管系的存水量为MS, 根据hd是分段函数的特点, 自变量下x可能落在6个不同的区间:
I、当MS
hd适用于式 (1) , hd=h10+ (h0-h10) e (-x/M) , 得
对x求导, d△h/dx>0, 因此, △h在此区间是单调增函数。
hd仍适用于式 (1) , 将x-MS代替x求出hS1, 得
对x求导, d△h/dx<0, 因此, △h在此区间是单调减函数。
hd适用于式 (2) , 将x-MS代替x求出hS1, 得
对x求导, d△h/dx>0, 因此, △h在此区间是单调增函数。
hd仍适用于式 (2) , 将x-MS代替x求出hS2, 得
对x求导, d△h/dx>0, 因此, △h在此区间是单调增函数。
在此范围内, 由于吸入口的温度滞后于水箱内给水MS/WS秒, 仍将x-MS代替x适用式 (2) , 求出hS2, 而hd则采用式 (3) , 得△h=hS2-hd3
经计算发现, 当x逐渐通过点x'时, d△h/dx由正变负, 因此在x'处有极大值:
热井水进入给水泵后, 用x-MS代替x代入式 (3) , 可求得hS3, hd适用于式 (3)
对x求导, d△h/dx<0因此, △h在此区间是单调减函数。
综合上述在MS
II、当MS>ML时:
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 对焓差△h的单调性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焓差△h仅在x'点出现极值, x'同样发生在MC
因此,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整个暂态过程中富裕压头下降最大时发生的时间在凝结水管系第一次换水完毕以后和凝结水管系加上除氧器下降管第一次换水完毕的总时间之前。与时间对应的累积流量为x'见式 (4) 。
求得△Hmax发生时对应的流量后可以通过式 (3) 求得对应的hd, 由于给水泵入口焓值滞后MS/MC秒, 将x'-MS代入式 (3) 可求得对应的hS, 进而求得pS、pd。
4 华能瑞金工程暂态过程的计算
根据上文得出的给水泵不汽蚀的条件, 只要保证在暂态过程中ΔHmax≤Δh, 就能确保在任何工况下给水泵不汽蚀。因此需要分别计算本工程特定条件下的ΔHmax和Δh。对于汽动给水泵, 选定给水箱下降管 (给水泵吸入管) 管径为Ф508×14, 对Δh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见表1。
对ΔHmax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见表2。
从上述计算的结果看, 当除氧器安装在12.6m运转层时, 除氧器液位高度为16.15m, 汽动给水泵吸入管管径为Ф508×14时, 满足给水泵不汽蚀的必要条件:ΔHmax≤Δh, 根据计算, 有效汽蚀余量大于1.98m, 因此泵的运行是安全的。
5 结束语
本文从探讨除氧器的优化布置的必要条件———给水泵不汽蚀出发, 分析得出了除氧器滑压运行时发生甩负荷的危险工况下给水泵不汽蚀的数学表达式。综合对给水泵吸入管管径的优化选择, 论证除氧器的优化布置方案 (低位布置于运转层) 是切实可行的, 给水泵的运行安全是有保障的。
实践说明, 除氧器经过布置优化, 采用低位布置后, 取消了除氧间, 主厂房尺寸减小, 减少主厂房容积, 降低投资造价的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6.
[2]郑体宽.热力发电厂[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2001.
[3]徐明, 徐奇焕.汽轮机甩负荷过程中给水泵的汽蚀[J].汽轮机技术, 1993 (2) .
[4]史达明.除氧器数学模型及给水泵最大动态汽蚀余量[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86, 6 (2) :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