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对策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部地区;粮食安全;思路与对策
中部六省除山西省以外的其余五省均是农业大省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集中区域,其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见图1~2)。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全国六个粮食净调出省中,有三个在中部。《全国新增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 年)》中,将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五个中部粮食主产省列在核心区域,规划要求力争把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到2020 年达到18300 多万吨。中部粮食主产区承东接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背景下,为避免走工业化危害粮食安全的老路,提出如下几方面战略思路。
一、落实中部粮食主产区主体功能发展战略规划
落实中部粮食主产区主体功能发展战略规划,包括以下两点:
(一)中部重点开发区与农产品主产区分工协作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部农业主产区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两个区域。我国“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重点开发区包括“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中部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开发区部分区域的交叉重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城市扩张与保护耕地之间的潜在矛盾。随着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推进,在缺少配套措施约束的前提下,挤占耕地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为此,中部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应该首先以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中部粮食主产区优质耕地较多,实现开发和优质耕地保护二者之间的有机协调,成为“四化”推进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发掘中部粮食主产区集中连片的规模优势
我国“七区二十三带”农业发展战略布局中,中部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两大区域。其中,黄淮海平原农产品主产区是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棉花、大豆和畜产品的产业带;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优质棉花和油菜、畜产品以及水产品产业带。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和长江流域主产区在我国“七区二十三带”中是典型的农产品集聚地区,抓好这两个地区的发展对粮食主产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要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形成集中连片、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对于此类地区,应该纳入政府重点支持范围。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以此为契机,应加快集中连片地区中低农田改造,喷灌、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与维护,集水和节水灌溉,山区的梯田修建,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土地整治等。大力支持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充分发掘集中连片地区粮食规模种植优势,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二、建立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包括:建立重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拓宽重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补偿渠道,以及激发中部粮食主产区生态种植的积极性。
(一)建立重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领域主要有禁止开发区中的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区和流域水环境。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粮食主产区已列为限制开发区,所以重点粮食主产区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已具备政策基础。粮食主产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是提供商品粮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只能作为辅助功能,是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粮食生产不仅是通过利用资源,产生排放的产品产出过程,而且还具有提供生态功能价值的功能,如净化环境、美化田野、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候等。此外,基于粮食的公共物品属性,社会公益性很强,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并且供需弹性小、投入回报率低。鉴于粮食主产区的独特性,将粮食主产区(或粮食主产县)分步骤、无差别的纳入生态补偿政策扶持范围,采取与重点生态功能区,或者部分与禁止开发区相同的补偿政策,是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
(二)拓宽重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补偿渠道
农业补偿的范围广、补偿资金量大,如果全部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国家财力难以为继。因此,在补偿范围上应明确界定,在补偿渠道上应多方筹资,广辟来源。可采用国家、地方、企业等共同出资的多元化补偿格局。补偿范围的重点应是能够修复环境,易于实现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重点领域。
首先,建立稳定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重点是对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修复行为进行补偿。在地方财力相对充裕的地区,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作为补偿基金。
其次,建立发达的主销区对主产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补偿粮食主产区的机会成本。以增长对主销区财政提成,提高机会成本税、耕地补偿税等政策,对粮食主产区生产外部性进行有效补偿。
最后,通过金融体系来实现补偿,即以贴息无息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在河南、安徽、江西等粮食主产区设立诸如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提高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中部粮食主产省可以设立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向粮食主产区倾斜,适当增加贷款额度。对各银行的涉农贷款,放松存贷比考核标准,解决支农资金制约问题。
(三)激发中部粮食主产区生态种植的积极性
中部粮食主产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供给,使得该地区农民的主要来源为比较效益较低的家庭经营,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见图3),严重妨碍了农民务农积极性。为了维持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中,切实执行“谁受益、谁付费,谁保护、谁受偿”的资源补偿原则,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首先,对保护耕地者给予补偿。补偿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和经济个体,因为地方政府为保护耕地而放弃当地开发建设获取更高经济收益的机会。补贴为国家提供粮食安全保障的各个粮食经营个体。
其次,对高效集约利用耕地者进行补偿。对努力避让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等行为予以补偿,建立有利于土地资源科学配置的利益调节机制。
再次,对改造中低产田质量的行为进行补贴。对使用有机肥、农家肥,进行生态种植和耕地修复的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生态补偿。
最后,对提高水稻复种指数和单产水平的农户进行奖励。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激发家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保护耕地,改善粮食种植外部环境的内在积极性。
三、加快中部粮食主产区食物加工和监测技术创新
加快中部粮食主产区食物加工和监测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开展粮食生产加工及食品安全监管技术创新
开展主要农作物定向调控关键技术、粮食生产数字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粮、棉、油、蔬、果等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的生理生态机制,有害生物控制与粮食质量安全,生态储粮等基础研究。开展粮油、果蔬、畜禽产品、食品添加剂绿色制造等关键装备开发。开展食品包装材料、发酵食品、食品配料和特殊专用食品等技术集成示范。开展食品分子重要生物活性物质靶向作用机制,食品生物工程代谢组学理论等重大基础研究。开发现代优良食品微生物高效筛选,蛋白质分子修饰与功能化改造,糖与油脂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突破食品非热加工、生物制造、高效分离和节能干燥等核心技术。
此外,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开展食品加工在线无损检测等装备与技术研究,开发传感器、可视芯片仪等快速便携检测设备。开展食品有害物残留物减控,贮藏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研究;攻克食品高精度快速在线检测和智能化监控等共性核心技术;构建食品安全精准溯源、预警体系和评估方法。
(二)打破国外粮食加工技术垄断,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
目前,中部粮食主产区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通过自身积累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的可能性不大。从全国来看,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位于东部地区(见图4),位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的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受资金和效益的限制,中部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自身造血机能差。从粮食加工设备看,现在粮机装备制造业主要以生产小型成套和单台大型设备为主,但大型关键设备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产品技术含量少,稳定性差、耐用性低,重要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尚未摆脱 “引进-落后-再引进再滞后”的恶性循环。
因此,从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角度,应加大国家粮食加工重大关键技术立项,加快技术创新速度,依托公益性农业研究机构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重大突破性研究。地方应用型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应与地方粮食加工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创新体系,立足粮农增产和增收,整合粮食产业链资源,构建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开发粮食精深加工和饲料加工技术,实现中部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推进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具体包括,加强中部粮食主产区基层粮库仓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以及建立完善的粮食收储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
(一)加强中部粮食主产区基层粮库仓房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基层粮库仓房建设,以县为单位对中部粮食主产区国有基层粮库进行合并改造。能利用的库区继续保留,条件不具备的库区采取置换、征地等方式重建粮仓。根据区域辐射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小,确定仓库建设规模,彻底解决小、散、零问题,把中部粮食主产区国有基层粮库打造成现代化粮仓,争取全面实现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电子监管系统,以提高粮库利用效率和自动化监管水平。
(二)建设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
疏通和建设粮食主产区同主销区之间跨省区粮食物流通道和节点,加强电气化铁路粮食物流通道建设。使省区间主要粮食物流通道的装卸储运等整个流通环节管理快捷高效、节省成本。建议国家应该稳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流通体系规范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使销售、加工、仓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运作,减少各方面的不确定性。此外,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扎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仓储设施建设。
(三)建立完善的粮食收储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建立粮油产品质量和粮油产品安全档案内容的数据库,这不利于监管部门掌握粮食收购企业的经营动态和经营粮油的质量。为此,积极开展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依托各级粮食检验机构对当年收获的主要粮食品种进行收获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质量信息反馈,率先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建立省、地(市)、县三级粮食质量信息数据库,把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中涉及粮油产品质量和粮油食品安全档案的内容都纳入到粮食收储数据库中,定期向社会发布,为政府决策、调整结构、指导生产、优化品质等提供决策依据。
五、加强粮食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粮食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应加强对粮食安全全方位的监管,以及构建中部粮食进出口贸易安全监管体系。
(一)加强对粮食安全全方位监管
目前我国大部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粮食流通管理工作停留在粮食收购上,没有形成对粮食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长期监管,影响粮食市场整体监督力度和效果,这个问题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十分突出。为此,引入物联网技术,采用重点监管与日常监管并举,实现粮食各环节、长期、多方位监管。收购期间对粮食收购、生产加工企业重点监管,收购结束后对加工企业、分散经营户日常监管。做到“重管理、重服务,以管为主,以罚为辅”。对中部粮食主产区粮食储存环节的仓储设施和粮食质量检验能力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原粮在储存期间和出库时的质量安全;对中部粮食主产区粮食运输环节的粮食质量和粮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促进中部粮食主产区粮食市场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运行。只有这样,才能追责到库、追责到人,避免出现粮库亏空,无法追责现象的发生。
(二)构建中部粮食进出口贸易安全监管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转基因作物等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掌握国际组织有关农业规则和标准的要义,充分发挥与欧美等有关发达国家农业磋商机制的作用,以最大程度维护我国粮食产业利益,积极应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限等有关问题。不断完善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使粮食贸易政策和国内产业发展政策协调。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农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积极性,保障国内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构建中部六省粮食信息数据收集、贸易监测在内的一整套粮食进出口贸易体系,并且将现有中部地区5个粮食主产省省内外、国内外调入调出全部覆盖。通过建立粮食进出口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粮食主产区和三大主要作物品种的全覆盖。并跟踪监测粮食进出口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行定期公布制度。
参考文献:
[1]任正晓.生态补偿不能忘了粮食主产区[J].中国经济周刊,2011(35).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 [Z]. 2006-05-13.
[3]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Z]. 2012-01-11.
[4]国务院.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Z].2009-04-08.
[5]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2-01-12.
[6]邵立民.我国粮食主产区投入与补偿机制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1(5).
[7]徐婧.2012年粮食市场总体运行情况及后市政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3(2).
(编辑:许丽丽)
粮食安全的对策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城镇低收入家庭作为社会弱势群体, 政府在平衡经济发展, 保障社会福利的同时应该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和优先扶持。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按收入分组的人群中, 应将其由困难人群、最低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依次展开。由于维持人体每日各类生理和物理基本活动需要消耗热量, 而粮食是人体的主要热量来源, 因此很多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都从热量摄入的角度着手。本文将以城镇低收入家庭为研究对象, 对其热量摄入进行实证分析, 以便为粮食安全保障政策的实施次序提供参照依据。
2 分析框架
即有研究证实, 食品价格上涨会导致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而热量来源于食品, 这也将使得热量摄入减少。食品消费基本以家庭为单位, 家庭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家庭消费的选择、个人热量的摄入, 所以不同规模的家庭受食品价格冲击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不同;劳动强度不同的家庭其收入水平往往不同, 这意味着具有不同劳动强度的家庭其应对食品价格冲击的能力也将不同。本文将主要从家庭规模与劳动强度这两个角度出发, 分析在食品价格的冲击下具有不同特征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其热量摄入受到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确定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在城镇低收入家庭之间的实施次序。
3 数据与模型
3.1 数据来源
本文将使用200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CHNS) 数据, 剔除农村样本, 利用等分法将全部城镇样本按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排序, 将收入较低的20%的家庭界定为城镇低收入家庭。考虑到数据的有效性, 本文还剔除了部分含缺失值或非正值的原始数据。食品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2 模型建立
为分析在食品价格冲击下家庭规模与劳动强度对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热量摄入的影响关系, 本文以热量摄入量为被解释变量, 以食品价格、家庭规模、劳动强度为解释变量,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 Y为热量摄入值;P为食品价格;S为家庭规模;V为劳动强度;P⋅S为食品价格与家庭规模的交互项;P⋅V为食品价格与劳动强度的交互项;β0为模型中的截距项;β1~β3分别为对应变量的系数;ε为其他因素和扰动项。
4 实证结果
根据估计结果, 实证模型可以表述为:
由实证结果可知, 食品价格与家庭规模对热量摄入均有显著负向影响, 劳动强度对热量摄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规模与食品价格的交互项表明家庭规模与食品价格对热量摄入有共同影响, 这意味着家庭规模越大, 食品价格上涨时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热量摄入越少, 家庭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受到的冲击越强。劳动强度与食品价格的交叉项表明劳动强度与食品价格对热量摄入也有共同影响, 这意味着劳动强度更大, 食品价格上涨时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热量摄入更少, 家庭受食品价格冲击的影响程度更深。
5 结语
本文认为, 当食品价格上涨时, 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实施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应该由规模大的家庭向规模小的家庭、由劳动强度大的家庭向劳动强度小的家庭依次覆盖。尽管家庭内部的规模效应可以缓冲食品价格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规模越大的家庭其经济条件可能更不乐观, 所以在食品价格的冲击下, 应当更加关注规模更大的城镇低收入家庭,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对这部分家庭进行财政补贴以保障粮食安全。劳动强度更大的家庭其收入水平通常更低, 食品价格上涨使支出的增加、实际收入减少, 所以食品价格的冲击对劳动强度更大的家庭影响更深, 应优先对其进行政策补贴, 维持热量摄入、保证粮食安全。
摘要:食品价格上涨时, 具有不同特征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本文使用200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CHNS) 数据, 从家庭规模与劳动强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实证结果发现, 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 规模更大的家庭和劳动强度更大的家庭其热量摄入减少, 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面临食物危机。本文认为, 当食品价格上涨时, 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实施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应该由规模大的家庭向规模小的家庭、由劳动强度大的家庭向劳动强度小的家庭依次覆盖。
关键词:实施次序,城镇低收入家庭,热量摄入
参考文献
[1] 李志兰.我国不同规模家庭消费意愿的差异性[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7) .
[2] 李文.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阈下“较差者优先”理由概述[J].理论界, 2017 (6) .
[3] 向晶, 钟甫宁.职业结构对食品需求的影响基于热量摄入视角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 .
[4] 张品一.食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农村异质性家庭的福利的影响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 2017 (1) .
粮食安全的对策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粮食危机;粮食安全;现代化农业;农业补贴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粮食是基本的生存资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世界粮食价格不断增长,特别是自去年以来,粮价大幅增加,导致世界经济秩序混乱,部分国家与地区因此发生骚动或暴乱。世界银行已警告,由于粮食和能源价格飙涨,墨西哥等三十多个国家可能面临“社会动荡”。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对我国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国际粮食危机及其原因
2007年的世界谷物价格大幅上涨。到2007年底,全球粮食储量降到近20年的最低点,小麦、糙米、大豆和玉米期货都处于多年来最高点。全球飙升的食品价格导致海地、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埃及、印度尼西亚、象牙海岸、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和塞内加尔先后发生骚动或暴乱。物价高涨加上经济情况恶化,在主要稻米生产国埃及发起了罢工和示威,于此同时,美洲地区最穷的国家海地民众也连续五天发起暴动。近年来国际谷物价格走势如下图所示。
导致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是近年来由于技术制约所导致的世界粮食供给不足。粮食危机反映出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缺口,其原因之一是供给不足。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很多,技术的制约是粮食产量提高的瓶颈。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墨西哥、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实施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战略”,通过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及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升粮食产量。1950年至1984年,“绿色革命”使然,水稻、玉米和小麦产量持续稳步提高,全球粮食总产量增产2.5倍,有人称这场“绿色革命”的影响不亚于“工业革命”。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新技术的发展没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转基因技术及太空育种试验等都没有取得决定意义的效果。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变暖、恶劣天气、自然灾害频繁,直接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第二是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不仅提供食物,而且还为工业提供原料等生产要素和产品,粮食又是农业中最为基本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对农业尤其是粮食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一方面,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据2008年6月6日《河南日报》资料显示,生产1公斤猪肉需要消耗3公斤粮食,生产1公斤牛肉则需要消耗7公斤粮食。世界粮食消耗从45年前的每天230万吨增加到现在的每天560万吨,增幅达149%。另一方面,粮食被转化为新的能源。当前石油价格飙升,全球不仅在闹“粮荒”,而且还遭受着“油荒”的困惑。一些国家为了应对石油危机,把大量粮食转化为生物燃料,如美国、巴西等国家利用玉米制造乙醇、柴油,其消耗量占世界玉米产量的20%。
第三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轻农、。伤农”所致。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为了追求工业的快速增长,生搬硬套比较优势原理,不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推行“快速工业路线”,强行让制造业快速“上轨”。一方面对农业工业实行剪刀差,另一方面占用大量的耕地来发展工业。对农业的轻视导致农业发展缓慢,特别严重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使得大量农田荒废。很多国家因此由粮食出口国变为粮食进口国。
第四是国际投机加剧了粮食危机。美国股市低迷和美元疲软释放出大量“热钱”,对大宗商品进行炒作吸引更多逐利资金流入。根据花旗银行4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今年一季度有700亿美元新增资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属和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今年以来,农产品期货价格出现飙涨和剧烈波动,涵盖26种农矿产品的大宗商品指数上涨了20%,而包括了500家成分股的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7%。出口国菲律宾被迫赴美国市场大宗采购大米,芝加哥糙米期货价格在4月份不断刷新纪录。粮价的飞速上涨,已经改变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例如越南、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等。
对任何国家而言,粮食安全都不仅是吃饭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政局的稳定。此次全球粮食危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上了一课,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历来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做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部署,从2004年到2007年,四个一号文件分别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建设现代农业等作出了战略部署。2007年我国粮食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增产,但是粮食安全仍然存在隐患。
(一)粮食产需缺口依然存在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目前,我国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仍然产不足需,供求不平衡的压力将会更大。我国粮食需求每年将增加80亿~100亿斤,而在粮食生产方面,资源约束更加突出,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流失进一步加大稳定粮食产量的难度。近些年来,我国粮食增长缓慢。
由上图可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增长率呈递减趋势,说明粮食的增长受到资源有限的约束。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的增加及经济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却是递增的,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反向变动必然导致供需缺口的存在。按照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1994年估计,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粮食总产量将减少20%,需要进口7080亿斤,相当于2007年粮食产量的70%,再加10%的缺口,即80%的粮食靠进口。这个数字虽然被高估了,但却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我国农贸产品贸易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出现逆差,2007年前11个月农产品逆差额为37.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倍。我国是大豆净进口国,每年进口大豆数量超过300万吨,接近国内产量的两倍。
(二)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我国近些年实行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比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物价上涨,种粮成本增加,政府的补贴力度赶不上农资上涨的幅度,种粮收益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随着经济与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民工,每年大概有1.5亿到2亿农村精壮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劳动力和未成年的孩子,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空巢村”现象。农业高投入、低收入导致农民宁愿出外打工也不愿意种地,有的土地撂荒,有的粗耕,有的出租。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比例急剧下降,根据2007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资料,1990年、2000年及2006年农业收入比例依次为50.2%、37.0%、32.3%,16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粮食增长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却一直递减。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198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版;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在所有经济指标中,粮食的增长是最慢的,近十年来又是递减的,这体现了粮食的基础地位不够牢固及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三)耕地流失严重
耕地资源紧缺是我国粮食危机的根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耕地大量流失。自199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是耕地面积的逐步递减。
自1998年以来,土地销售收入和房屋销售税收所得占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40%~60%,这是根据中国的土地融资政策得到的。在富裕的沿海省份浙江,宅基地和不动产买卖收入占政府年度预算的60%,全国其他很多地方同样如此。
“开发区”是滥占耕地的另一大原因。近些年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等在中国遍地开花。根据2004年的数据,全国共有6866个“开发区”,其中将近4500个已经被取消,因为它们毫无用处。最近23年,中国建立了300座大型高尔夫球场、兴建高尔夫球场也吞噬了大量的土地,所有这些行为,使得中国非常重要的农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3亿公顷,减少至2005年的1.22亿公顷。据2008年5月17日出版的《经济日报》报道,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自1996年至2003年的7年间,我国耕地已由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平均每年约减少1429万亩,比两个海南省的耕地还要多。
人口的增加,耕地的减少,必然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
资料来源:陈兰生:《土地的警告》,《经济参考报》2008年6月27日
(四)国际垄断势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与粮食贸易的垄断性有关。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定价权。这意味着,任何国家,如果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都难逃被这些粮商鱼肉之苦。当代拥有丰富耕地资源的美国,就是以“粮食战略”作为维系世界霸权的一种手段。现在的美国有三个粮食巨头:嘉吉公司、ADM公司、邦吉公司。尽管2008年发生了次贷危机,而这三大粮食巨头在第一季度仍分别获取10.3亿、5.2亿、2.9亿美元的丰厚利润。他们在世界上所向披靡,重要的手段是建立了遍布世界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信息网络,伸向多数重要国家的跨国公司。美国政府提出了“以粮食为武器的世界战略”,其称霸世界不仅依赖核武器和金融,而且摆在第一位的是粮食垄断,谓之曰:“以粮食为国家根本。”为了垄断粮价,盛产小麦的美国一直将小麦产量控制在8000万吨(即16000斤),2007年故意减到7000万吨,以左右世界粮价。在美国,表面上给农产品定价的是期货市场,而幕后操纵期货的则是美国特有的超级粮食经销商[1]。近几年由于流动性资金过剩,大量资金进入粮食市场投机,这无疑对因以粮食生产乙醇造成的粮食恐慌雪上加霜。这种粮食投机同石油市场投机如出一辙,乃是搅乱粮食市场的主要因素。对于我国来说,现在市场的开放度已经很大,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企业的WTO过渡期已经结束,必然受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本进入中国的粮食所影响。近期,美国打算把中国变成其出口农产品的主要对象,也想搅乱中国粮食市场。至今中国已有上述三大粮商的分公司,外加路易达孚公司,中国80%的大豆压榨能力已被其控制[2]。
三、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
我国是人口大国,13亿这个数字使得粮食安全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确保粮食安全,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都将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和使命,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粮价的波动会牵动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甚至引起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当前猪肉价格的飙升对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及国际粮食危机所引起的一些国家的暴动与骚乱就是最好的实证。鉴于此,笔者认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要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不断挖掘本国的粮食产量潜力。
(一)保护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要充分确保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保有量。2006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要守住这根“红线”,就必须转变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节约集约用地。例如,提高城市外部的各种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用地“门槛”,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加大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复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地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等。同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实施“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从而确保耕地得到及时补充,耕地质量稳步提升。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可以有效补充耕地,确保耕地“占一补一”,保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科学用地和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这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
(二)依靠科技发展农业
农业的发展涉及生物学、气象学、土壤学、遗传学等各方面的发展。1988年9月2日,邓小平在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突出论述了农业的发展出路:“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科技。”[3]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绿色革命”,在一定阶段满足了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避免了和平年代爆发大规模饥荒。面对当前的粮食危机,联合国机构呼吁“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出现。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看,发展农业更需要科学技术,需要利用科技提高单产水平。我国提高单产的空间还很大(落后于德国、美国、法国),要把弘扬精耕细作的好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单产水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我国农业潜力估计在2020年前还有60%以上,充分利用科技,使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2个点,粮食产量就可以增加1%~2%。同时,我们还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武装农民,随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包括自然灾害预警),打破区域限制与大市场沟通,利用科技发展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加工链和价值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特别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下力气解决农村农业污染问题,这不但关系农民的健康问题,而且关系全社会的利益,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关节点。
(三)提高粮食价格,对城市低收入者进行补贴
中央财政近年来每年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一直在不断增加,2006年为422亿元,2007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2007年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加800多亿元,对三农总资金投入达到4200多亿元。尽管如此,农业收入低还是不争的事实。农业有由于其需求弹性小导致“谷贱伤农”的情况,各国农业性质都是如此。为了扶植农业的发展,大多数政府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我国近年来的惠农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农民收入低、种粮亏本的现象却很普遍,说明我们的补贴力度不够,要继续加大粮食补贴的力度。我们还要改革当前的补贴方式,现在按亩补贴有些散乱,且补不到真正农民身上,较好的办法是进一步提高粮食收购价,以农民一定的盈利标准为基础,以此鼓励农民种植粮食。在农民工大量转移的背景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土地的集中经营,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便于维持市场秩序;同时还能促进专业化科学种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提高粮价的同时,要对城市低收入者实行粮食补贴。据专家估算,若粮价提高至现在的1倍~2倍,对城市低收入者(假定为1亿人)每人每年补贴1000元,国家通过粮食销售及其相关制品可以回收3000亿元~4000亿元,算下来国家的补贴每年只有1000亿元~2000亿元。
(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长远角度看,粮食安全取决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取决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发展现代化农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4]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我国农业领域生产力特点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经营形式,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操纵世界粮食市场的美国“大粮商”[N].参考消息,20080621.
[2]董振国,王春雨.力防“粮袋子”受制于人[J].瞭望,2008,(24).
[3]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0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责任编辑:陈文杰
粮食安全的对策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导致高温胁迫已成为我国、世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温胁迫使得水稻生长活动的积温增加。这对水稻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该研究对相关主要成果进行阐述,包括高温对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形成、品质和主要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以及水稻耐热性表现。在抗热避热技术的研究中,寻求有利于水稻在逆境-热胁迫中生长的建议。
关键词 水稻;高温胁迫;生理生化;抗热避热
水稻的逆境生长大多是由各种极端性环境造成的,其中全球气温变暖是对水稻造成热胁迫的主要原因之一[1]。水稻在某些生长期内所遭遇的超过其正常生长的临界温度所造成的伤害一般是不可逆的[2-3]。据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会升高1.8 ℃左右,到2100年还会升高1~5 ℃[4],且气温每上升近1 ℃,水稻产量将会下降10%左右[5]。目前,仅热带地区遭受热害的面积约有400万hm2。气候是影响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对全球粮食安全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6]。研究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揭示水稻避热、抗热的生理生态机制,寻求有效的抗热避热技术措施,对水稻高产、稳产极其重要。
1 高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水稻起源于地球赤道附近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对高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温度过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稻谷的产量和品质[7-8]。当气温达到35 ℃以上时,会对水稻花期减数分裂造成一定的影响[9],尤其是在水稻生殖生长期和生育期高温对其危害最为严重。
1.1 高温与水稻生长发育
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较明显。过高的温度会影响水稻体内各种酶活性,缩短水稻的生长发育期,导致水稻营养生长不良,最终影响水稻产量[10]。水稻在发芽时期的最适温度为25~28 ℃,温度过高则会影响种子发芽分化,从而影响开花期;水稻抽穗开花期对高温最为敏感,此时水稻受到高温胁迫将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周建霞等[11]研究表明,高温可导致水稻开花期提前,开花模式打乱,并且对水稻受精率产生很大影响。李萍萍等[12]研究表明,温度高于35 ℃,将造成水稻花粉发育不良、花粉萌发率及活力下降,开花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受阻。在灌浆结实期,水稻遇到高温将加快籽粒灌浆,致使灌浆期缩短,结实率降低,最终影响籽粒千粒重和米质的形成[13]。较高的温度条件一般可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导致生育期变短而使各性状的生长、分化和发育时间也随之相应的减少,最终不利于水稻这些性状的形成。
1.2 高温与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结实率与水稻产量息息相关。结实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水稻产量的高低。高温胁迫在影响水稻营养生长的同时会加快水稻的生殖生长,在短时间内导致水稻生殖生长不完全,稻谷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导致大面积空壳现象的产生。许传桢等[14]研究表明,高温对杂交水稻开花结实等生殖生长具有阻碍作用。且会降低农作物干物质生产和积累能力。周建霞等[11]对水稻品种籼稻Ⅱ优7954和Ⅱ优7号在抽穗开花期进行38 ℃下高温处理,发现受精率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郑志广[15]研究了在抽穗结实期开花、乳熟和蜡熟3个阶段高温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发现各阶段在36 ℃以上高温处理时,开花阶段千粒重有明显下降趋势,单穗籽粒产量和结实率下降,开花阶段千粒重有明显下降趋势,在蜡熟阶段高温使得运转率增大,在抽穗开花和乳熟阶段运转率则大幅降低。高温使单茎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降低,干物质在穗中分配比率下降。在减数分裂期(日均温35 ℃)、抽穗灌浆前期(日均温33.4 ℃)及灌浆中期(日均温33.1 ℃)高温处理下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和产量明显降低。在抽穗灌浆期,对水稻进行高温 (白天平均温度>33 ℃)处理,发现水稻的结实率和粒重明显下降,导致减产,其中热敏感品种产量比耐热品种下降得多。
1.3 高温与稻米品质
稻米的品质一般由水稻品种、自然环境、栽培方式等因素有关。高温对水稻质量影响最大的是抽穗开花期,其次是拔节孕穗期,最后是灌浆期;稻米一般在灌浆结实期形成,此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较大。高温胁迫在影响水稻产量的同时,通过干物质分配比的形式影响稻谷的质量[16]。相对于正常生长条件下,经高温胁迫的水稻会降低穗的干物重,但是茎和鞘的干物重有所增加,说明高温胁迫影响水稻养分的分布。有学者认为,在水稻灌浆期遭受高温胁迫时可直链淀粉的含量降低,且降低量与水稻品种有关[17]。李林等[13]报道,灌浆期高温胁迫将会导致稻谷碾磨品质的下降,其中糙米率和精米率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整精米率则下降10个百分点。
黄福灯[18]研究表明,灌浆期高温对稻米外观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与适温条件下相比,高温下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具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则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当气温高于水稻结实的临界温度时,稻米的垩白程度加深,且结实温度越高,米粒碱消值就越低,糊化温度也越高。可见,高温胁迫对稻米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2 高温对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高温胁迫使水稻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反应发生改变。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克服和适应高温环境下的不利生长,当气温超出其最佳生长温度5 ℃以上时,植物体内代谢将会表现出许多相应的热反应特征以维持自身的生长[18]。另一方面是为了在逆境中尽可能地实现部分的生殖生长与发育,在牺牲数量的前提下保证部分正常稻谷的产出。
2.1 高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活性强,对温度敏感的一种生理过程。在其他逆境条件出现以前,高温便可以使植物光合作用被完全抑制。高温影响叶片叶绿体内类囊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的降解死亡;同时,光合作用对所需酶活性要求高,高温将会使酶失去活性,从而对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直接的影响,使得水稻光合速率下降。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可大致分为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两个方面。在高温条件下,叶片的蒸腾强度急剧(Tr)增加,为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蒸发,叶片气孔随之缩小或者关闭,导致孔导度(Gs)升高,胞间CO2浓度(Ci)上升,AQY、WUE和CUE明显下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减少[19]。在高温胁迫下各生育阶段水稻的净光合速率、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与自然条件下的对照相比均有明显的下降[20]。同时,在全球CO2浓度急剧增长的大环境下,CO2浓度的增加对水稻光合碳同化具有较大的影响[21]。
2.2 高温对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淀粉是稻谷类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它占据稻谷干物质重的绝大部分比例,一般高达70%左右。20~30 ℃是水稻最佳的生长温度。在此温度区间内,水稻可获得高产。若温度过高,则会影响水稻正常的生长,影响淀粉合成酶的形成数量。在淀粉形成的过程中,有许多相关的酶参与反应。在植株叶片中,主要有1,6二磷酸果糖酷酶、磷酸蔗糖化酶和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在植株籽粒中,主要有蔗糖合成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束缚态淀粉合成酶和分枝酶[22]。研究表明,高温条件下抑制淀粉合成的因素并不仅仅是光合产物供应量的降低,更重要的是高温导致淀粉合成酶的失活,使得一些关键酶失去活性,从而减少稻谷的产量和质量。其中,对高温非常敏感的酶有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和分枝酶;在抽穗开花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酶有束缚态淀粉合成酶,它能在较高温度下表现出较高的活性[22]。任昌福等[24]研究认为,高温条件可减少水稻叶片中各种含磷化学物的含量,影响水稻体内的一系列含磷有机物的正常代谢,如己糖磷酸高能磷、核酸磷和磷脂磷。己糖磷酸磷含量的降低导致磷酸1葡萄糖、磷酸1果糖、1,6二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生成量下降,蔗糖和淀粉的合成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2.3 高温对蛋白质代谢、脯氨酸的影响
蛋白质是植物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既是生命重要组成部分,又参与植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代谢。在高温条件下,植物体内游离蛋白质含量增加,大大提高植物的抗旱性;然而,高温可以使蛋白质发生性变和降解,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同时游离蛋白质的含量过高,会使得植物易出现氨中毒现象。脯氨酸是植物体内一种胁迫性蛋白。当植物处于逆境生长条件下,植物体内的脯氨酸含量有所增加,且一般耐热品系的水稻在高温胁迫下所产生的游离脯氨酸数量更多[25-26]。脯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能够保持原生质和环境渗透平衡,阻止水分丧失,保护膜结构完整。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它能加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起延缓或阻止蛋白质空间构型破坏、氢键断裂、琉基键氧化等作用,使得蛋白质在变性失活的过程中变缓,在细胞空间结构的维持和保证一系列生理生化功能的正常运作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体内脯氨酸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的抗逆性能力。
2.4 高温胁迫对水稻体内氧化系统的影响
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水稻体内自由基的产生量与自由基的清除量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使得水稻体内自由基的数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不会对水稻形成额外的伤害[27]。当水稻遭受高温胁迫后,植物体内大量活性氧(单线态1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和羟自由基OH-等)的含量急剧增加,此时水稻自身对自由基的清除量远低于因高温胁迫而额外增加自由基的量。过量的自由基将会氧化膜脂质,破坏蛋白质、核酸等其他生物分子,当达到一定程度后造成机体的死亡[28]。有学者认为,在细胞内大量产生反应氧(ROS)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细胞自身抗氧化能力,提高体内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有学者认为,过多ROS会损伤植物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结构,导致抗氧化还原酶(POD、SOD)数量和活性的大量减少,导致细胞体内自由基数量无法减少[29]。水稻体内自由基数量的增多会改变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基于膜系统的一些重要生理反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受到抑制[34]。因此,提高水稻耐高温抗性和避免水稻在高温环境下生长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 水稻抗热避热技术措施的研究
对于水稻避热措施,目前主要由生态避热、生理抗热和热害修复等三大部分组成。首先是对抗热性品种的筛选,其次是采取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式,最后是采取人为化学、物理、生物方面的处理以及气温调控种植等。
3.1 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监控和预警
自古民间就流传着农民靠天吃饭的说法。在过去,人们对天气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监控,导致当各种恶劣天气来临时无法避免和防止恶劣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如今气象环境学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对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工作是减轻高温灾害的首要任务。根据水稻的生长实际情况,运用数学模型建立水稻生长与温度的模型方程;根据各品种的生长特性,得到各品种的专一模型方程。对气温的提前测定和监控可有效地预防和防治高温胁迫对水稻所带来的危害,也可预测和评估水稻在不同温度下生长情况和热害的范围、程度[31]。对气温环境的监控是保证水稻稳定高产的重要保障。
3.2 耐热性品种的选用
对耐热品种的选择性栽培是抵御高温胁迫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同水稻品种对耐高温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8]。选取较强耐高温的品种,可以在适当的高温条件下正常生长,不会对水稻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粳稻的耐热能力比杂交籼稻要强,高温对耐热品种产量的影响较小;对已有水稻品种进行抗热能力的鉴定,并且筛选出耐热能力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32]。黄英金等[33]用65个早稻品种为试材,对水稻进行耐热能力的测定。研究表明,各水稻品种在耐热能力方面具有差异,具有较强耐热性的水稻品种在高温胁迫时叶片光合作用强于耐热性弱的水稻品种,同时热胁迫解除后耐热性水稻能在较快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长,由此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不大。曾汉来等[34]研究表明,各品种间存在耐高温能力的差异性。通过对结实率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从高到低的水稻品种依次为汕优63、Ⅱ优501、Ⅱ优838、Ⅱ优63。谢晓金等[35]研究表明,扬稻6号耐高温能力要强于南粳43。由此可知,对耐热性水稻品种的筛选种植可以有效地减轻和避免高温对水稻产量和质量所带来的危害。
3.3 水稻耐热性育种
各水稻品种生长环境和自身基因的差异使其耐热能力不同[8]。这也是实现高温育种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优势品种的选育、杂交,一般能便捷、有效地获得相关具有优势性状的植株。研究表明,粳稻品种间耐热温差在3 ℃左右,而籼稻品种间耐热温差在5 ℃左右[7];杂交水稻的耐热能力通常与父本的耐热能力相关,可以通过加强父本的耐热能力而间接地提高杂交水稻的耐热能力。在通常情况下,经过杂交的水稻品种耐热能力要高于常规的水稻。在高温胁迫下,水稻细胞内可溶性糖大量积累,细胞内外的渗透压降低,防止细胞大量脱水而死亡。李万成等[36]通过高温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耐热品种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幅为64%,游离蛋白质增加41%,而热敏品种仅为32%,游离蛋白质减少16%。所以,可以细胞内可溶性糖和游离蛋白的数量间接评价水稻品种的抗热性[37]。近年来,随着当前生物科技的发展,基因技术也被逐渐地被利用到农业生产中。通过水稻植株中耐热基因的分离、复制与克隆,获得更多的优势基因,将其植入到其他水稻品种中,达到增加水稻的耐热能力的效果。另外,外界环境可对水稻造成一定的影响。当水稻长期处于某一种自然胁迫的环境中,环境会淘汰胁迫环境下的一些品种,同时导致少量水稻对自然环境产生相应的抗性,使其耐热性遗传特效被诱导出来,提高某些水稻品种的抗热性能[38]。
3.4 合理的水稻播种期
在不同生长时期,水稻的耐热能力不同,同时各器官在不同生长期的耐热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研究表明,水稻对温度最为敏感的时期是开花期,且开花初期对高温胁迫尤为敏感[39]。在开花期和减数分裂时期,水稻对温度较敏感。高温可使花粉受精过程受阻,影响花粉的正常形成。在水稻开花期,若施以35 ℃以上高温的持续胁迫,则会大大降低水稻的结实率和相应的千粒重质量。一般,中稻的抽穗扬花期在7月底8月初。这个时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此时易发生高温灾害现象,影响水稻正常的生殖生长和受精,降低结实率,产量大幅下降。对水稻播种期进行调整,避开水稻在最高温度的季节开花,是有效的防御措施。对不同时期进行高温胁迫,寻找其产量性状与其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试图得到耐热品种和热敏品种差异的最适时期。调整播种时间可有效地避开高温带来的最大伤害[36]。
3.5 合理的肥水管理
合理的水肥管理,保证水稻最佳生长环境,提高水稻的抗性,是减轻水稻遭受热害的有效途径之一。水是一种比热容很大的物质。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水作为一种有效的降温、保温的物质。当遇到白天高温天气时,可适当增加稻田中水的深度,勤换活水,有利于减轻高温对水稻的热害。在晚间气温降低时,可排掉稻田的水,降低稻田中的温度,所以采用日灌夜排的效果更好。在确保水稻不受白天高温伤害的同时,可以降低晚上温度,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加水稻的抗高温能力,同时降低水稻的呼吸作用,增加水稻产量[40]。
在高温来临前期,有效的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增强水稻的营养生长,使得水稻具有稳健的个体,增强抗热性,提高水稻开花抽穗前营养物质的积累,促进开花抽穗后水稻光合能力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在水稻开花抽穗前后,适当增加磷、钾肥的使用量,提高水稻的抗热能力。水稻在经受高温时能有效正常的生长,大大地提高水稻产量。赵决建[41]研究表明,当水稻遭受高温时,水稻叶面喷施3%过磷酸钙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或与0.13% Na2B4O7·10H2O混合液,能提高植株抗热性,降低高温热。
3.6 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他物质
高温可使得植物体内各种生理代谢混乱,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人为的施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在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同时有效恢复原有的代谢能力。喷施Ca2+、Zn2+、K+等无机盐离子能有效提高植物的抗热性[42]。在高温时期,对水稻叶面施加005%硫酸锌溶液和0.2%硫酸二氢钾溶液,可以有效改善水稻在高温时期的各项生理功能,提高水稻抗热性,增加结实率,提高产量。
氮肥是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合理、有效地施用氮肥对水稻增产有很大帮助。在高温胁迫下,对不同品种改变氮肥施用时期,水稻产量有所差异。高温胁迫下增施氮肥及改变氮肥施用时期,可以改善耐热品种的稻米加工品质。相关研究表明,水杨酸、茉莉酸、脱落酸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抗热性[43-44]。在高温热胁迫下,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含量有明显的降低,而脱落酸含量有明显的增加[45]。在外源激素中,油菜素内脂(BR)能有效地提高水稻秧苗时期的抗热性[46]。王强等[47]研究表明,采用化学试剂调控的方法缓解高温对水稻热害的作用,其中S-诱抗素效果最好,茉莉酸甲酯和磷酸二氢钾次之。采用化学方法对高温胁迫的调控效应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并不能完全阻止高温对水稻带来的危害。
4 水稻耐热机制的可能途径和利用前景
影响水稻热害发生的主要性状表现有雄性不育,花粉萌发困难,花粉管伸长受阻[48],后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养分供应不足,于是出现水稻结实率低、千粒重下降等现象。通过对水稻激素调控的研究,分析高温对水稻体内各种激素水平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叶片氮素水平和脯氨酸含量的高低可以间接地评价植株对抗热能力的大小[49]。相关研究表明,在高温胁迫下,水稻感热品种花药细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导致花药囊不能开裂,水稻不能受精、结实率下降;耐热品种与感热品种结实率有较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水稻花药开裂不同[50]。Dirigent蛋与细胞木质素的形成有关。耐热品种中花药Dirigent基因的表达可能有利于阻止和减少花药细胞在高温环境下的紧密结合,从而减少花药分裂,增加受精率,提高水稻结实率[51]。通过对水稻耐热机理的分析,可从源头去改变和提高水稻的耐热能力,也可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5 研究与展望
(1)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使其种植区域不断向北移。在有关温度对水稻品种的筛选上一般都趋向于对低温品种的筛选,而对严格抗热性品种很少做相关的规定;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式是目前对抗热、避热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但其方式多而杂乱,没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品种采取相应的种植管理方式。人为气温调控种植是一种较理想的、可控的种植方式,但种植成本高,不利于大面积、规模化的种植,且在过去的众多研究中,局限于小面积种植试验,很难反映大面积气调种植的实际情况。
(2)目前,在对水稻进行热胁迫研究时,通常都把高温和干旱同时作为研究对象,且一般认为当两种胁迫同时出现时,水稻受胁迫程度会高于单一因素,但当两因素依次出现(先高温后干旱)时,水稻往往在耐高温后对耐干旱胁迫能力有所增强[52]。但是,目前多集中在水稻某一单因素的研究。在后期研究中,需加强对多因素的考虑,以也有必要对多因素进行研究,从而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应对今后复杂、多变的天气[53]。
(3)在水稻不同生长期,高温胁迫带来相应的影响具有差异,对水稻不同水稻品种所表现出的耐热能力也不尽相同。这说明水稻内热生理与机制的复杂性。在众多研究中,往往集中于对水稻地上部分或水稻某个部位的研究,缺乏对水稻整体方面的研究,今后应加强对水稻栽培环境、品种遗传以及水稻整个植株方面的研究[54-55]。
(4)目前对水稻高温胁迫的研究较多,尤其是在对水稻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对水稻避热、抗热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都较为深入。国内对水稻避热抗热生理生态以及相关种植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其研究成果也还相当有限,因此今后在对水稻耐热机制的评价、基因遗传育种改良等研究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1] 雷享亮,吴强,卢大磊,等.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影响机理及其缓解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4(11):10-15.
[2] 王志刚,王磊,林海,等.水稻高温热害及耐热性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3,19(1):27-31.
[3] 王晴晴.高温胁迫对现代高产水稻受精和结实的效应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4] SHILONG P,PHILIPPE C,YAO H,et al.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J].Nature,2010,467(7311):43-51.
[5] PENG S B,HUANG J L,SHEEHY J E,et al.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27):9971-9975.
[6] PENG S B,TANG Q Y,ZOU Y.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J].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09,12(1):3-8.
[7] PRASAD P V V,BOOTE K J,ALLEN L H,et al.Species,ecotype and cultivar differences in spikelet fertility and harvest index of rice in response to high temperature stress[J].Field crops research,2006,95:398-411.
[8] 孟亚利,周治国.结实期与稻米品质的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1997,11(1):51-54.
[9] 曹云英,段骅,杨立年,等.减数分裂期高温胁迫对耐热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J].作物学报,2008,34(12):2134-2142.
[10] 王啟梅,李岩,刘明,等.营养生长期高温对水稻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5,21(4):33-37.
[11] 周建霞,张玉屏,朱德峰,等.高温下水稻开花习性对受精率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4(3):297-303.
[12] 李萍萍,程高峰,张佳华,等.高温对水稻抽穗扬花期生理特性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 125-130.
[13] 李林,沙国栋,陆景淮.水稻灌浆期温光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1989(3):33-38.
[14] 许传桢,元生朝,蔡士玉.高温对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2(1):1-7.
[15] 郑志广.光温条件对水稻结实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18(1):13-16.
[16] 张国发,王绍华,尤娟,等.结实期不同时段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2):283-287.
[17] RESURRECCION A P,HARA T,JULIANO B O,et al.Effect of temperature during ripening on grain quality of rice[J].Soil science & plant nutrition,1977,23(1):109-112.
[18] 黄福灯.高温胁迫下水稻耐热生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19] 滕中华,智丽,吕俊,等.灌浆期高温对水稻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30(23): 6504-6511.
[20] 李健陵,张晓艳,杜尧东.高温对抽穗开花期至灌浆结实期水稻源库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1):23-29.
[21] LAWLOR D W,MITCHELL R A C,FRANKLIN J,et al.Facility for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ed temperature on crops[J].Plant cell & environment,1993,16(5):603-608.
[22] 唐湘如,官春云.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碳氮及脂肪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3(1): 93-103.
[23] 周伟辉,薛大伟,张国平.高温胁迫下水稻叶片的蛋白响应及其基因型和生育期差异[J].作物学报,2011,37(5):820-831.
[24] 任昌福,陈安和,刘保国.高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结实的生理生化基础[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5(15):440-443.
[25] 张桂莲,陈立云,张顺堂.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氮代谢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7,22(4):57-61.
[26] LUTTS S,KINET J M,BOUHARMONT J.Effects of salt stress on growth,mineral nutrition and proline accumulation in relation to osmotic adjustment in rice (Oryza sativa L.) cultivars differing in salinity resistance[J].Plant growth regulation,1996,19(3):207-218.
[27] 刘书仁,郭世荣,孙锦,等.脯氨酸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活性氧代谢和渗调物质含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4):127-131.
[28] FADZILLAH N M,GILL V,FINCH R P,et al.Chilling,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s in shoot cultures of rice[J].Planta,1996,199(4):552-556.
[29] 刘媛媛,滕中华,王三根,等.高温胁迫对水稻可溶性糖及膜保护酶的影响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59-63.
[30] 曹云英.高温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生理机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31] NGUYEN D N,LEE K J,KIM D I,et al.Modeling and validation of high-temperature induced spikelet sterility in rice[J].Field crops research,2014,156(2):293-302.
[32] 张祖建,王晴晴,郎有忠,等.水稻抽穗期高温胁迫对不同品种受粉和受精作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2): 273-282.
[33] 黄英金,罗永锋.水稻灌浆期耐热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与剑叶光合特性和内源多胺的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1900,13(4):205-210.
[34] 曾汉来,卢开阳,贺道华,等.中籼杂交水稻新组合结实性的高温适应性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19(1): 101-103.
[35] 谢晓金,李秉柏,李映雪,等.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3):411-415.
[36] 李万成,朱启升,王云生,等.高温胁迫条件下水稻生理生化指标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9):5-10.
[37] WEIS E,BERRY J A.Plants and high temperature stress[J].Symposia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1988,42:329-346.
[38] 李飞,卓壮,KALIA U A,UDAWELA S,et al.水稻高温热害发生机理与耐高温遗传基础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1):97-103.
[39] 石春林,金之庆,郑建初,等.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颖花结实率影响的定量分析[J].作物学报,2008,34(4):627-631.
[40] 宋忠华,庞冰,刘厚敖,等.灌水深度对杂交稻生产中高温危害的缓解效果初探[J].杂交水稻,2006,21(2):72-73.
[41] 赵决建.氮磷钾施用量及比例对水稻抗高温热害能力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5(5): 13-16.
[42] MOHAMMED A R,TARPLEY L.High night temperature and plant growth regulator effects on spikelet sterility,grain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rice (Oryza sativa L.) plants[J].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ence,2011,91(2):283-291.
[43] DAT J D H,FOYER C H,SCOTT I M.Parallel changes in H2O2 and catalase during thermotolerance induced by salicylic acid or heat acclimation in mustard seedlings[J].Plant physiology,1998,116(4):1351-1357.
[44] GONG M,CHEN S N,SONG Y Q,et al.Effect of calcium and calmodulin on intrinsic heat tolerance in relation to antioxidant systems in maize seedlings[J].Functional plant biology,1997,24(3):371-379.
[45] TANG R S,ZHENG J C,JIN Z Q,et al.Pos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 temperature-induced floret sterility and endogenous levels of IAA,GAs and ABA in rice (Oryza sativa L.)[J].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08,54(1):37-43.
[46] CAO Y Y,ZHAO H.Protective roles of brassinolide on rice seedling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J].水稻科学:英文版,2008,15(1):63-68.
[47] 王强,陈雷,张晓丽,等.化学调控对水稻高温热害的缓解作用研究[J].中国稻米,2015,21(4): 80-82.
[48] MATSUI T,KOBAYASI K,YOSHIMOTO M,et al.Stability of rice pollination in the field under hot and dry conditions in the Riverina Region of New South Wales,Australia [J].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07,10(1): 57-63.
[49] BADU-APRAKU B,TOLLENAAR M,HUNTER R B.Effect of temperature during grain filling on whole plant and grain yield in maize ( Zea mays L.)[J].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1983,63(2):357-363.
[50] MATSUI T,OMASA K.Rice (Oryza sativa L.) cultivars tolerant to high temperature at flowering: Anther characteristics [J].Annals of botany,2002,89(6): 683-687.
[51] DAVIN L B,LEWIS N G.Dirigent proteins and dirigent sites explain the mystery of specificity of radical precursor coupling in lignan and lignin biosynthesis[J].Plant physiology,2000,123(2):453-461.
[52] 梁嘉荧,蔡一霞.高温干旱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剑叶生理特性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3(2):1-6.
[53] MOHAMMED A R,TARPLEY L.Effects of high night temperature and spikelet position on yield-related parameters of rice (Oryza sativa L.) plants[J].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10,33(2):117-123.
[54] 马义虎,杨祥田.高温胁迫对水稻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9): 1-8.
[55] 吴超,崔克辉.高温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3):103-111.
粮食安全的对策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土地资源属于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缺少土地资源,势必会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务必对土地问题保持高度重视,重点加强质量保护,实现土地环境质量的切实有效提高。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做出阐述,对土地环境质量保护对策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环质量保护效果,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环境质量保护
土地资源属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土地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屡见不鲜,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随着我国对土地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土地行政处罚得以全面有效落实,充分反映出我国治理土地环境质量的决心。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土地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频繁出现,所以,有关部门务必对此保持高度重视,面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所涉及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深入分析,重点加强土地环境质量保护,实现土地生态环境平衡的同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1.1 稳定性不强,基础条件差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推动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占用明显增加,同样影响到耕地资源,导致其总量出现明显减少。随着我国对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农业机构调整以及土地治理等手段,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对减少势头形成有效控制。不过,耕地稳定性明显较低,全国范围内,各类因素引起的耕地面积减少依然存在,且多以优质耕地为主。
1.2 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量不足
我国土地辽阔,而人口基数相对较大,以至于人均土地面积相对较少。我国南北地区跨度较大,土地类型较为丰富,同时,也造成各地区生产力存在明显的区别差异。此外,有关土地资源,分布地区多集中东南,土地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山地地形相对较多,平原地形相对较少,适宜耕种土地资源总量占比相对较低。
1.3 利用不合理,数量迅速减少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持续加速,对土地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随之扩大。针对成城镇化发展,为充分满足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采取大量开发利用,用于建设建筑和基础设施等。如此,土地资源占用明显增多,开发环节,不合理利用情况普遍存在,这也对土地环境质量造成严重破坏影响。部分地区,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开发区建设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开发建设滞后,并未对此采取充分利用,以至于出现荒废等情况,且土地难以重新恢复,无法用于继续耕种,对土地环境质量造成严重破坏影响。除此之外,土地开发环节,仅仅关注形象工程,部分政府出于政绩考虑,肆意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明显减少,对土地环境质量保护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1.4 生态环境破坏,质量严重退化
第一,开发利用明显缺乏合理性,导致土地资源环境质量出现严重退化,由于退化情况严重,导致土地所含养分快速流失。基于相关调查得知,土地资源养分明显不足的情况,其在土地总面积的整体比例相对较高,最高可达23%。鉴于此,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土地质量严重退化,所含养分快速流失,这也成为有关部门务必保持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第二,开发利用期间,水土流失情况相对较为严重。为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对土地资源采取过度开垦,树木乱砍滥伐情况尤为严重,进而引起水土流失现象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愈发严重,也造成土地所含营养成分明显降低,土壤肥力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因土地上游营养损失,同样对下游河道造成堵塞影响,继而对周边人们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并对人们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情况的存在,同样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使生态平衡受此影响出现失衡的问题,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严重破坏影响。
第三,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引起土壤盐渍化,出现此类问题的情况下,多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较为常见。土地灌溉不合理的情况,也成为引起此类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球范围内,出现突然盐渍化问题的地区相对较多,而我国同样存在此类问题,特别是水稻栽培种植地区,次生盐渍化问题较为突出。第四,土地污染情况相对严重,对土地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工业化进程保持高速发展,工厂生产所排放的大量废水,处理未达标的情况下,直接向土地完成排放,引发严重的土地污染问题,导致土地无法继续耕种。
1.5 耕地数量减少
耕地流失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内部,因为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自然灾害的损坏。另一种类型则指的是非农业建设用地占地而造成的农村耕地永久性的流失,特别是大部分开发性建设都带有非常强的盲目性,造成了农民丢失荒地的严重,都是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合理的结果。
1.6 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致使土壤污染及破坏
因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合理致使对土壤造成污染,主要的污染源有工业、生活等。在促进现代化工业建设这一方面,乡镇企业、工业厂房对社会经济发展都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但由于污染处理不及时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土壤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水资源和土壤污染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土地环境质量保护措施
2.1 建立环境质量保护与监督机制
土地开发利用以及环境质量保护,应当纳入国民经济综合发展计划,依托计划提供科学正确指导,同时,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实现环境管理水平的切实有效提高,实现环境质量保护的严格有效落实,为土地科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保障,以此同经济发展保持全面协调。与此同时,构建科学严格的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实现环境质量保护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土地资源科学开發利用奠定重要基础,以此为社会经济发展所服务。
2.2 严格土地管理,健全法律法规
开展环境质量保护期间,需对土地管理加以重点关注,并对有关法律法规加以健全完善,针对滥用土地情况,对此采取严肃处理,并采取处罚。针对农业、非农业用地,对此采取科学严格规划,农业用地明令禁止各类工作活动,有关非农业用地,实施开发期间,需对土地资源保护保持高度重视。针对土地管理部门,则需重视对有关管理制度的优化完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与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严格管理,以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除此之外,切实推进法制建设,为土地环境质量保护提供可靠保障。土地保护所面临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若只是通过基本行政手段,势必难以充分实现保护目标。所以,应重点推进法治建设,切实提高法治观念,并在管理环节加以严格落实。社会进步发展,针对保护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需采取进一步完善修订,对土地环境质量保护有关的基本内容作出科学细化与充分明确,并制定专门用于土地环境质量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托法制手段,搭配行政、经济手段,切实强化保护效果,以此为土地环境质量保护奠定重要基础。
2.3 落实土地治理,降低污染程度
针对土地污染情况相对严重地区,应当重点落实土地治理,以实现污染程度的显著降低。土地开发利用期间,需切实提高环保意识,针对土地灌溉,则需保证方式科学合理,开发环节,需对土地采取全面科学检测,对污染情况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对最终检测结果采取上报。除此之外,面对工业“三废”,则需对此加以高度重视,加强污染控制以及科学治理,尤其是重点污染源,如建材、电力与造纸等,对此实施限期治理,确保达标符合严格排放标准。针对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此加以严格贯彻执行,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科学优化调整,以实现对各类污染的科学有效控制,促使土地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为生态环境平衡提供可靠保障。
2.4 提高农业投入,建设生产基地
针对土地资源,若想土地承载力的切实有效提高,则需重视对中低产田实施科学改造,这也涉及水利工程,以及优商品粮、优质田等基地建设,以此便于国家对基本情况的充分了解掌握,并对此实施科学宏观调控,为土地环境质量保护提供基础保障。除此之外,还需重视推进宏观建设,制定科学可行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利用项目建设的方式,实现对宏观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尤其是土地沙化等问题,对此采取科学有效防治,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升,为干旱地区提供基础便利,以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有效提高。
2.5 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率
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土地属于重要基础资源,需重视对土地潜力的进一步深入挖掘,针对城市结构布局,需对此实施科学优化调整,科学规划开发,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促使土地资源浪费情况能够得到有效避免,实现对土地资源地科学高效利用。为对土地利用同供需存在的矛盾作出合理有效解决,则需重视制定科学合理地土地管理前期规划,促使土地利用率能够得以有效提高。一方面,以前期规划为主,对土地资源实施科学分类,确保土地利用可以保持长远性,对土地资源作出更加科学合理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对地区土地信息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尤其是可用土地资源,基于地区发展特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前提,制定科学可行的前期规划。基于前期规划,可促使土地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土地资源能够合理用于工程建设与城市发展等方面。所以,需重视对前期规划的科学合理制定,促使土地利用率能够得以切实有效提高,推进城市化进程。
2.6 健全完善职能机构
土地环境质量保护的严格有效落实,对政策、制度保持高度重视的同时,同样需对组织方面加以重点关注,尤其是相关职能机构,需对此加以健全完善,以此为土地保护提供基础保障。工业化社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时,带来了相应的负面环境影响,同样也促使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新时期背景下,土地环境质量保护与管理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务必重视对有关工作部门和职能结构采取必要的健全完善。针对国土资源管理行政部门,需发挥主体作用,设立相应的部门,负责开展落实土地环境质量保护工作。除此之外,基于机构改革、编制管理等相关规定,有关部门职责、结构配置,编制、人员配备方面,则需以“三定”形式对此加以合理明确,并重视对权责清单制度的严格有效落实,且积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督,促使有关智能结构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完善,以此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土地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环境质量保护提供可靠保障。
2.7 重视土地使用方式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稳定
首先,重视耕地平衡性建设。有关耕地利用方面,以耕地利用情况为基础,实施科学优化调整,重点落实粮食安全管理。面对耕地数量保护,具体标准相对模糊,对区域人的调整缺乏充分关注,需重点关注人地协调,并对整体资源平衡性采取科学调控,落实综合性控制,切实加强土地保护效果。其次,严格控制用地审批。针对土地利用,对耕地实施严格监督管理,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对此采取严格仔细复核,重点落实备案检查,制定科学严格的信息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土地管理。最后,落实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针对土地利用情况,对此实施总体规划控制,重点关注农田水利实施方案,通过听证会的方式,保证国土资源管理效果,以此实施综合性调整。如此,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土地环境质量保护提供可靠保障。
2.8 保护耕地,严格采取多举措控制建设用地
土地资源是不可持续再生的,因此,一定要应用严苛的土地利用保护政策,比如我们国家就需要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保护的立法。开展巡查和督查,强化人们对于耕地的保护意识,提高土地所有权征用和补偿的标准,对非农建设项目用地展开严格的管理。
2.9 增强项目基建,提高耕地总产出比例
①高标准建设农田水利工程
要建设高质量、多功能节水灌溉工程,发展各种节水多功能灌溉,进一步健全其原有水利基础设施,强化抗御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②提高中低产田效能
进行农业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灌溉、培肥等有针对性综合方式,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
③增加基建工程生态特性
减少混凝土工程,优化选址减少占用耕地修建基础设施,应用生态软性材质、借助农作物创设绿色廊道,把水、田等生态环境串联,建立高标准的农田。
2.10 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
①探索三权分置
探索施行所有权、承包商及经营权“三权”分置,在保障集体和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达成效益转化。
②提高市场主体参与度
积极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土地资源,在改善农村土地资源的前提下,盘活集体资产、实现共赢,是现阶段需要解决资金问题,以及长期效益的重心。
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各级政府要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力度,及时查处违法用地行为,深入探索制度改革和做法创新,促使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
2.11 保护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不允许被恶意破坏、占用,对永久基本农田要执行特殊的保护,及时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上图入库、落地到戶,施行永久保护。同时,要签订责任书,更新设立标志牌,埋没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界桩。加快基本农田信息监管系统建设,及时发现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状况,创设长效动态的监管机制。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土地保护成为备受关注的加点,因生态相对脆弱,且保护工作并未全面严格落实,乱批滥用耕地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土地恶化愈演愈烈,导致各种自然环境灾害频发,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制约。因此,务必对土地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保持高度重视,并重点加强土地环境质量保护措施,对土地资源提供有效保护,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宪峰,张胜杰.探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地环境质量保护[J].华夏地理,2016(9):64.
[2] 岳彩丰,牟荣.探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地环境质量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9):278.
[3] 鲁昌.浅析土地开发整治过程中如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J].中国高新区,2018(9):282.
[4] 郧文聚,高璐璐,张超,等.从生态文明视角看我国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影响[J].环境保护,2018,46(20):31-35.
粮食安全的对策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强调出发,引出了对经济学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讨论。接着,文章提出了“经济上养活”和“物质上养活”两个概念,通过用这两个概念对市场经济本质的阐述,指出切合现实、贴近现实是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然后,文章通过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程的回顾,论证了市场机制不是一种“自然秩序”。本文结论认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主要依靠自给,而不能依靠国际市场。
关键词经济上养活物质上养活经济学研究方法
〔
2013年12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其中第一个就是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议指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4日,第1版。稍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5日,第1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粮食问题定调为全年经济工作的第一任务,这是近十年来的第一次,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如此强调,更是凸显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这也是中国最高决策层对粮食安全问题争论的一个回应。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经济学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粮食安全极端重要,粮食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粮食安全。姜长云、李显戈、董欢:《关于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政策问题的思考——基于谷物自给率与日、韩相关经验的借鉴》,《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可以用市场的办法解决粮食问题,一旦发生粮食供给不足的情况,中国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获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市场能够合理地配置资源, 满足人们的需要, 保证不会出现严重的供应危机。人们只要有钱,就永远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所要的商品”,“只要市场在, 就不愁买不到粮食”。《再驳“粮食危机论”》,《中国证券报》2004年3月29日,第2版。
上述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市场机制能否在国际粮食市场起作用的看法不一致。第一种观点认为,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对市场机制的过度依赖,可能会使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很大的风险。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可以用市场机制的办法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只要粮食价格涨上去,自然会有更多的人种粮食卖给中国,因此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所需的粮食。简单地说,前者认为市场机制会受到国际政治和利益格局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粮食市场会出现失灵,后者认为市场机制仍然适应于国际粮食市场。因此,两种观点争论的本质,就是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认识不一。而市场机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是经济学研究最为核心的问题。因此,上述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两种观点在经济学研究方法和视角上的根本不同。
在讨论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之前,本文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市场经济的本质进行剖析。
2014年第6期
经济上养活还是物质上养活?
一、市场经济的本质——经济上养活与
物质上养活的分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而经济活动的本质,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必须依赖于各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产品或者相关服务,其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靠自己生产,比如说生产自己吃的粮食、自己穿的衣服,等等;另一种是靠交换,即不靠自己生产所需的产品或服务,只要赚到足够的钱,能够买得到生活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可以了。
从上述两种需求满足方式出发,本文提出“经济上养活”和“物质上养活”两个概念。经济上养活是指,人们不一定要自己生产所消费的产品,而是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分工,用自己的劳动产品从其他人那里换取自己需要的产品。在货币诞生之前,这种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在货币诞生之后,货币就成为这种交换的媒介,即一个人用自己劳动所得的货币在市场上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经济上养活的核心要义是,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方法获得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物质上养活是指,不论人们所消费的产品是自己生产的,还是通过交换取得的,从整个社会来看,总需要一定的产品才能使相应的需求得到满足。没有产品,相应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物质上养活的核心要义是,不管获得相关产品或服务的方式是什么,总需要实实在在的产品或者服务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对两个概念的基本界定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特定的群体而言,物质上养活是比经济上养活更严格的一个概念:如果做到了物质上养活,一定做到了经济上养活;但仅仅做到了经济上养活的话,不一定做到了物质上养活,因为不一定能够用相应的劳动所得交换到所需要的产品。
基于上述两个概念,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从历史来看,人类经历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等阶段。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自己生产所需消费的全部产品,既做到了经济上养活,也做到了物质上养活。而在后来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对于单个的人而言,只是做到了经济上养活,而没有做到物质上养活。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人们需求的满足是一个不断从物质上养活转变为经济上养活的过程。人类最开始的时候,既是经济上养活,也是物质上养活,一个家庭,或者说一个小的部落,要生产出自己需要的全部产品。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大部分家庭仍然是男耕女织,人们生活需要的大部分产品,都是靠自己来生产,只有很少量的产品,比如说盐和部分生产工具等,需要通过交换从其他人那里获取。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生产分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经济上养活和物质上养活的分离。一个人不可能再生产出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大部分产品,每一个人都只从事很特定的一部分工作,并以货币的形式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交换其他人的劳动所得。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只是在经济上养活自己,而不是在物质上养活自己。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效率的不断提升,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经济上养活和物质上养活的分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一个单独的群体,都只是在经济上养活自己,而不是在物质上养活自己。市场经济越发达,这种分离就越明显。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经济上养活与物质上养活的分离。而只有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才做到了经济上养活和物质上养活的统一:从整体上看,整个人类就像一个人,他需要的产品必须由他自己生产,他生产的产品也全部供自己消费。
既然经济上养活和物质上养活的分离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特征,那么,在进行经济学相关研究的时候,就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经济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生产方式从狩猎业、游牧业、农业到工业的转变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单位面积上养活的人口会越来越多。徐旺生:《论中国传统农业的“效率空间”及相关问题》,《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比如说在狩猎时代,需要很大的一片土地才能提供足以养活一个人的食物。但在农业时代,养活一个人所需的土地面积就小多了。到了工业化时代之后,一个很小的工厂或者办公室,就能够养活一大批人。虽然单位面积上养活的人口不断增加这一判断没有问题,比如说在狩猎时代,确实要很大的土地面积才能养活一个人,但这种养活,是经济上养活和物质上养活的统一。而在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非农业人口工作所占用的空间面积确实非常小,表面上他们确实只需要依靠很少的面积就能养活自己,但这种养活,只是经济上的养活,而不是物质上的养活。从整个社会来看,他们生存所必需的粮食、衣服等,始终离不开农业的大力支撑。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只是办公所占用的那一点点面积远远不够养活他们,除办公面积外,还有大得多的一块土地面积在真正地承担着“养活”他们的责任。
上述分析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就是将经济上养活等同于物质上养活,用经济上养活来代替经济上养活与物质上养活的统一。这种错误的本质实际上是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忽视。简单地说,市场经济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去,换回相应的货币,即马克思所说的“惊人的一跃”;二是用所得的货币,交换想要的产品。这两个环节只要有一个发生问题,市场就会失效。认为经济上养活等同于物质上养活的观点,实际上是认为上述两个环节的实现都没有问题,而认为经济上养活不同于物质上养活的观点,实际上是承认上述两个环节可能会发生问题。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特别是将国家作为经济分析主体的情况下,上述两个环节是可能发生问题的,尤其是第二个环节,即我们手上持有货币,但不一定可以交换到自己所需的产品,或者说,必须要以一个比正常情况高很多的价格才能换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实际上,用货币换取到需要的产品,也是惊人的一跃。对于资本家而言,从商品到货币的惊人一跃是最重要的。但对于要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广大人民和国家而言,从货币到商品的惊人一跃更为重要。因此,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必须考虑到用货币交换到产品的现实可能性。因此,经济学的分析必须考虑到市场行为的实际情况,任何忽视市场实际行为的经济学研究,都可能隐含着一些根本性的错误。如果以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就可能在一些基础性的事情上犯较大的错误。
因此,将经济上养活与物质上养活放在一个统一的视角下进行考虑,是经济学研究和分析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要义就是,在经济学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从理论的角度考虑问题,还必须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经济学研究必须紧跟历史与现实的发展,必须满足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邱海平:《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缺陷与出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而经济学理论的实际发展过程本身也在说明,经济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切合现实、贴近现实的过程。
二、经济学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经济学的
研究不断切合现实、贴近现实的历史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他这样写道:“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对他自身有利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一个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场合,像在其它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5-27页。
斯密“看不见的手”是对市场机制的最佳概括,其最核心的意思就是,趋利性使得每一个经济人都能够做出最有利于社会的选择。在斯密看来,市场机制就像万有引力一样,是一种自然秩序,它自发地引导着每一个人的行为。正因为它是一种自然秩序,所以市场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政府需要做的事情仅仅是承担“守夜人”的角色。
“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研究贯穿至今的基本命题。新的经济学理论的诞生,都是某种程度上对“看不见的手”的进一步阐释或者修正。经济学领域重要理论或分支的诞生,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更好地阐释了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基础和条件,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就是更加注重从现实情况出发来开展经济学的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就是不仅仅通过演绎、抽象的办法来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而是将社会、历史、文化、利益格局等各种被理论研究所抽象掉的现实因素纳入到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中来。下面仅举几个典型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
一是新制度学派的发展。新制度学派认为,正统经济学将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截然分开的作法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从而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封闭”的学科。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只限于经济问题,还应该包括不断变化的经济制度以及与经济有关的一切事物,应该将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从传统经济学的个人和企业,转移到包括制度等因素在内的社会总体。③④⑤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市场经济视角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27、342-349、389-393、313页。相应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演进的,而不是静态的、抽象的。只有这样,经济学理论才能更加符合实际。
二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诞生。其代表人物科斯认为,正统经济学关注的是市场上发生的事情,但现实生活中大量经济现象发生在市场之外的企业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说,企业是市场的一种替代性安排,市场上一系列讨价还价的过程可以被企业内部的一系列行政命令所代替。这种替代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取决于二者交易成本的高低。而在不同的制度条件下,交易成本是不一样的,因而,制度安排就成为影响经济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③新制度经济学正是以此出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零交易费用的假定,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新境界,使得经济学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
三是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正统经济学在研究个人和企业的决策行为时,假定决策者拥有完全信息,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但现实情况是,个人和企业在决策的时候,对相关的信息了解并不完全,因而就不能做出理论上能够得出的理性决策。另外,在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时,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选择就不同于完全信息情况下的行为选择,一个行为主体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其他行为主体的决策。④信息经济学正是从这些角度入手,来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决策问题,从而使经济学研究更加符合实际。
四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曾风靡一时,但在20世纪70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它在现实问题前的无能为力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等对它的严厉批评。⑤对此,新凯恩斯主义者在肯定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基本要义的基础上,致力于为其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严密的微观经济基础,提出了非市场出清假设、工资和价格黏性理论等,[美]鲁迪格•多恩布什、斯坦利•费希尔、理查德•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王志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4页。从而使得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因此,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加关注现实、贴近现实的一个自然结果。
上面是当代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这些理论已足以说明当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研究视角更加关注现实、贴近现实,研究方法更加动态、更加具体,而研究方法的变革是为了让研究的主题离现实更近。张东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现代经济学发展》,《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表明,市场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市场机制不是一种“自然秩序”,而是一种“社会秩序”。经济发展过程是具体的、独特的,它要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制度、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学研究必须关注现实,将这些因素纳入进来。正如马歇尔所言:“社会情况每有变化,经济学说就需要有新的发展。”[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朱志泰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57页。从国家层面来看,适应于一个国家的作法,不一定适应于其他国家。就中国而言,中国必须从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等基本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强调,引出了对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视角的讨论。接下来,文章提出了“经济上养活”和“物质上养活”这两个概念,并运用这两个概念对市场经济的本质进行了阐述。文章指出,经济上养活和物质上养活的分离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在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时候,不能将经济上养活等同于物质上养活,用经济上养活来代替经济上养活与物质上养活的统一,否则就可能犯基本的错误。经济学研究不能仅仅从理论的角度考虑问题,还必须从现实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文章通过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程的回顾,论证了市场机制不是一种“自然秩序”,而是一种“社会秩序”,经济学研究必须关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现实因素,切合现实、贴近现实是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从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史,就是经济学研究不断关注现实、贴近现实的历史。对经济学理论所依赖的现实条件进行分析和考察,是经济学研究自始至终都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经济学理论的每一个重要进展,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弥补了以往理论对实际情况和条件的忽视,使得经济学理论建立在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也就使得忽视现实基础的、只是从理论层面上所做的经济学分析,越来越站不住脚。但这种只顾理论而忽视现实的倾向,在经济学界一直是存在的,本文开头提到的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错误分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现在回头再看本文刚开始提到的粮食安全问题,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央的决策了。认为用市场办法可以解决国家粮食问题的观点,其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基础。在国际领域,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地缘政治和国际利益格局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决策,除了要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外,还必须考虑到各种各样的现实因素。任何忽视这些因素的研究和决策,必将是背离现实的。而从实际来看,国家的管理者必须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立足于口粮高度自给,必须使整个国家在粮食这一核心领域实现经济上养活与物质上养活的统一。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