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该学位点依托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一。该学科有教授8人,副教授9人,博士15人。本课题学科拥有一批供从事高水平生物、有机化学研究的大型仪器设备20余台,万元以上仪器150余件,近几年学校对该学科设备仪器投入总价值达1163万元,学科实验室占地面积约1246 M2.本课题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出版社,张宝申主编)比邢其毅先生的《基础有机化学》要亲民些,难点相对分散。
《中级有机化学》(裴坚)从10个著名的全合成下手,讲机理,讲思路,如果配套《有机命名反应的战略性应用》效果更佳。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Carey)在物理有机的分析上比March那本更好,可惜没有中译本。
《过渡金属有机化学》(原著第五版)朱清时主持的“现代化学基础丛书”中的一本,顺着书看看后面的文献。如果想深入学习金属有机化学,还有13卷本的《Comprehensive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现代物理有机化学》(Eric)基本上国内的物理有机教材都是抄他的。
临床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因素有很多,日常生活中有些人: 1.口重。食物中加入过量的盐。
2.咖啡与茶。研究发现过量摄入咖啡的人,钙的排泄明显增加,其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也增加。
3.吸烟。主要影响到骨骼的外层也就是皮质骨的密度。 4.蛋白质摄入多。高动物蛋白质饮食很容易引起钙缺乏症。 5.过量食用巧克力。
6.饮酒。可能是乙醇能抑制骨形成,同时也抑制肠道对蛋白的摄入,使雄性激素的分泌减少,能够引起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一般都伴有疼痛症状,很容易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痛风、关节炎等病相混淆,往往到了晚期发生骨折时才被发现。这里有几个误区,必须予以澄清:1.老年人腰背痛,除了腰椎间盘病变外,一般都是骨质疏松。2.血钙正常时也会得骨质疏松。3.骨质疏松一直以来被认为不是病、不必太在意。但是会影响生活质量,有时甚至影响生命。4.不少人认为这是年龄老化、绝经而发生的正常现象,身材变矮、驼背是必然现象。其实,如果从儿童、至少从中年起开始预防,到了80岁,我们走路照样能腰杆笔直。
康奈尔骨密度检测仪
用于检测人体骨骼骨矿物质含量并获得各项相关数据的医疗检测仪器,称为骨密度检测仪。骨密度检测仪测试的结果数据以T值为主,还包括Z值,骨密度,骨量等数据。目前市场上骨密度检测仪有多种,超声波骨密度检测仪是国际卫生组织采用的骨密度金标准。一般认为,女性应在绝经前期(45岁左右),男性在50岁左右,到医院做一次骨密度测定。老年人应每年或两年检测一次骨密度。
骨密度测量学的临床应用意义:1.诊断。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诊断分类,T(或Z值)标准判断骨骼状况;2.预测。进行骨折风险评估;3.监测。判断骨量的变化以及对疗效的确定。简单说,骨密度检查有四点好处:一是确定自己有无骨质疏松,需不需要补钙;二是如果有,到了什么程度(检查有量化数字);三是可以了解哪个部位骨质疏松得严重,做好预防骨折的准备;四是过一段时间复查,验证治疗效果。
骨密度测量的适用症:
1、50及50岁以上的男性和正常绝经后的妇女,使用T值。
2、20~50岁的男性,适用Z值,但不能仅依靠骨密度来诊断骨质疏松症。
3、绝经前女性的诊断(20岁到绝经):WHO诊断标准不适用于健康绝经前女性,适用Z值和临床体征。
4、围绝经期妇女的骨质疏松症诊断适用于WHO诊断标准。
儿童和青少年(5~19岁)的测量指征:1.儿童和青少年的骨质疏松症诊断不能仅依靠骨密度测量指标进行诊断,需要结合临床显著骨折史、低骨矿含量或低密度来诊断,应用Z值。2.能引起儿童和青少年骨丢失的疾病有:慢性炎性疾病、与低骨量相关的内分泌疾病、有儿童期癌症病史、重型地中海型贫血、在10岁或之前发生过骨折、非肾器官移植者,还有慢性制动者:像脑瘫患儿等。禁忌症有:妊娠妇女,近期做过胃肠造影,近期做过同位素核素查(72小时后可),过多的骨科固定器,严重肥胖(超出设备的体重上限,可用其他部位替代)。
临床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 我院共收治慢性胃炎患者80例,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24例, 年龄6~76岁, 平均48.9岁。
1.2 方法
每位患者均接受胃粘膜活检标本检测、粪便HP抗原检测、唾液抗Hp IgG测定及粪便HP抗原和唾液抗Hp IgG联合测定。其中胃粘膜胃镜活检标本检测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切片找Hp及常规病理检查;粪便HP抗原检测取患者胃镜检查当日新鲜粪便;唾液抗Hp IgG测定同时采用非刺激法收集2~3mL唾液进行检测。
1.3 判断标准
以胃粘膜组织切片染色找HP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的联合检测结果为标准, 两项检测的一致性为标准 (两项检测均为阳性即为HP阳性, 均为阴性即为HP阴性) , 判断微生物检验 (唾液Hp IgG及粪便HP抗原检测) 的准确度、特异性和敏感度。
2 结果
对于经联合检验确诊的52例HP阳性和20例阴性的两种微生物检测的准确度和敏感性均达到90%以上, 特异性方面粪便HP抗原检测高于唾液Hp IgG测定。两项联合诊断的敏感性更是达到99.49%, 但特异性大大不如单项检测, 见表1。
3 讨论
微生物结构简单、体型微小, 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用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1]。微生物检验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超速离心、组织培养等技术来对微生物存在状态进行检验。最早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1982年国外学者Warren和Marshal在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距离上皮细胞表面较近的胃窦粘液层发现存在数量较大的幽门螺旋杆菌[2], 并进一步确定了胃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出现使得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认知得以显著提高。
正常情况下, 人类胃壁存在完善的、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 但胃壁的自我保护机制对与幽门螺旋杆菌基本无效, 无法抵御其对胃上皮细胞等的破坏, 所以由其感染导致的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 本组研究中80例患者中HP阳性确诊52例 (占65%) , 对其及早发现、诊治对慢性胃炎的有效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是通过亲密接触、口口、粪口、内窥镜及动物源性等途径传播, 感染具有家族性现象, 并且人体被感染后, 一般没有症状, 幽门螺旋杆菌会在胃内长期潜伏, 直到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的长期定植、宿主免疫应答介导及其毒素导致胃黏膜损伤;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胃生长抑素、胃泌素失调并进一步引起胃酸分泌异常等, 才会使一些患者出现十二指肠溃疡、缺铁性贫血、呕吐、腹痛、慢性胃炎等症状[3]。因此, 传统侵入性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潜在性的幽门螺旋杆菌, 对慢性胃炎进行有效预防, 而微生物检验技术则可通过检验人类粪便和唾液的达到有效检查目的, 对慢性胃炎可及早预防。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隐蔽性、感染途径的广泛性、人体对其自然免疫的缺失, 传统胃镜诊断本身也会带来感染机会。而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非侵入性特点及其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标本易获取、对人体无害、可对活动性感染作出阳性反应等优点, 使其成为比较理想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断方法, 尤其是对儿童患者或感染及治疗程度检查, 给慢性胃病治疗和患者带来方便。
摘要:目的 探讨微生物检验技术对于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 慢性胃炎患者80例, 均接受胃粘膜活检标本检测、粪便HP抗原检测、唾液抗HpIgG测定及粪便HP抗原和唾液抗HpIgG联合测定, 以胃粘膜活检标本检测结果为标准, 判断微生物检验 (唾液HpIgG及粪便HP抗原检测) 的准确度、特异性和敏感度。结果 2种微生物检测的准确度和敏感性均达到90%以上, 特异性方面粪便HP抗原检测高于唾液HpIgG测定。两项联合诊断的敏感性更是达到99.49%, 但特异性大大不如单项检测。结论 微生物检验技术具有非侵入性特点、操作简单、标本易获取、对人体无害、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 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理想诊断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慢性胃炎
参考文献
[1] 积燕.微生物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
[2] Marshall BJ, Warren JR.Unidentified curved bacilli in the stomach of patients with gastritis and peptic ulceration[J].Lancet, 2004, 12:1311~1315.
临床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认为在高职临床思维实训教学中应用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模式,是临床思维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针对高职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现状的发展需求,从建立教学团队、创建教学模式和开发临床思维案例三个方面论述3D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过程,为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3D虚拟 人机交互 教学模式 高职医学生 临床思维
近年来,3D虚拟现实技术备受关注。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走近人们的生活,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人机交互技术结合3D虚拟现实技术适应时代的需求,能解决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过程中的教学难题。
一、高职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改革飞速发展,国内外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几种模式。
(一)传统的病例讨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病例讨论安排在理论知识讲授后,对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病例讨论的方式已不能很好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维,无法给医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病例讨论开始尝试用模拟教学法SP(标准化病人)的方式授课,通过让医学生情景模拟扮演不同角色,增加真实感受,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种方法有较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没有阳性体征,且训练SP的成本昂贵;国内也没有SP行业,医学生情景模拟和复习占用时间较长,要求学生有较强表演能力等;很难在普通课堂内进行足够次数的训练,不能呈现疾病的发展状况,医学生无法得到真实临床资料。种种缺陷致使其不能广泛应用于各课程中。
(二)虚拟临床思维训练软件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国内外均开发出了以真实病例为基础的临床思维训练软件,技术均比较成熟,拥有庞大的病例库,可基本涵盖所有临床科室,并具有训练与考核的双重功能。临床思维训练软件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医学生向临床过渡阶段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虚拟的临床诊疗环境之中积累病例经验和提高诊疗能力,对医学教育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对中国现代化医学教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教学模式上随之也有很大转变,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应用的CBL,PBL,MOOC等教学法。但是,由于该类软件智能化水平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代替临床实际情况,简单程序化的训练,导致医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在练习过程中容易感觉乏味,难以提升人文关怀能力、诊查能力、检查检验和会诊等能力。
(三)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当前,随着5G、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教育越来越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引发教育教学模拟的新的改革,取代传统教育方式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结合多媒体、数据库、网络通信、虚拟现实以及人机交互等技术对实验环境及实验对象进行仿真构造,构建虚拟的病人,应用于医学教学过程中,可有效解决目前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有提高学生注意力、突破时空限制、逼真环境展示、风险可控、特殊场景学习、节约成本等优点。虚拟现实包括三类:文本虚拟现实、3D虚拟现实和沉浸式虚拟现实。其中,文本虚拟现实比较容易实现,但是仿真性差,不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沉浸式虚拟现实模仿现实比较逼真,但需要的成本较高、技术难度也大,一般只应用于一些特殊需要。3D虚拟现实已经比较容易实现,其技术难度和成本核算也基本达到可以进入普通应用领域。
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学的必要性
(一)临床思维能力在医学生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分析、推理并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医学教育培养的重点是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尤为重要的是临床思维的培养,医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工作。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近年来各医院对临床高职医学生实习反馈情况来看,很多医学生存在临床思维能力欠缺、临床思维和基础知识脱节、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系统准确化体格检查的基本功欠扎实,过分依赖各种辅助检查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过程中机械执行教师指令,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整体地考虑病情,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连贯,不能综合、灵活和合理运用知识于临床;不能有效地与病人沟通,遇到问题时手忙脚乱、心理压力大;临床适应期较长,岗位胜任力不强等现象,不能实现医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无缝对接。这些问題主要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教师理念等因素有关。一直以来,高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为三年制,课程设置两年在校进行医学理论基础学习,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按章节进行内容独立的理论输出,章节之间没有贯通融合,使医学生学习的知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对教师所讲的疾病没有直接的感官认识。而临床思维的过程却是从症状体征的分析再到疾病的逆向思维,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完全相反,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又没有系统的临床思维训练。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普遍重视医学基础理论传授和技能教授,没有单独的临床思维课程,没有强调临床思维的培养。
(三)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培养模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学模式上随之也有很大转变,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模式采用了虚实结合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SP,CBL,PBL,MOOC等教学法,线上虚拟临床思维训练,已普遍应用到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教学中。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相比于上述教学法,交互技术更凸显其技术优势,人机交互技术能让医学生在交互体验中感知信息,使呈现形式变得多样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并且能够实现跨时空的三维立体化展示,将这些技术推广应用到职业教育,是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三、3D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过程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教学团队
组织教师团队进行有目标的临床定岗实践和临床调研,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建教学基地,培养能胜任人机交互式教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训练医教协同教学团队,组成一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根据高职医学生的临床工作岗位,分析岗位任职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继而与教学相对接,将其转换为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
2.开发临床思维案例
依据高职医学生学情分析及课程内容间的关系,由课题组成员根据课程中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选定典型案例。按照高职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分析高职医学生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基础上,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制订教学目标,最终形成人机交互教学系统临床思维训练教案编写。组织各课程授课教师与临床专家,选择符合高职医学生实际情况的Body Interact 3D虚拟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案例资源。选择的典型案例能综合临床基本技术及学科专业课程的案例诊疗方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每份案例均涉及疾病诊断、诊疗方案、疾病的观察与常用护理技术使用、疾病在诊疗期间症状的处理步骤及问诊、体格检查等方面的问题,请教临床专家和临床教育专家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和优化,同时兼顾医学生的实际能力,力求选择的案例设计规范、难度适当和贴近高职医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临床工作,从而保证医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3.创建教学模式
从专业课开始,使用选定的案例进行病例导入式理论授课和病例讨论。在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小组团队的形式,以“课前,根据病例讨论课案例所涉及的系统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技术技能内容进行预习;课中,接受并完成工作任务,教师根据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过程性反馈综合评价;课后,反复练习”的框架,组织教学活动,期间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临床思维教学系统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之中,以高职医学生自评和思维训练考核为主,小组评价为辅,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个人能力评价与团队合作评价相结合,构建课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考核评分,结合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临床思维考核结果评分及任课教师的评价,得出医学生最终成绩。全面客观地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实施阶段
大二第一学期专业课开始,使用选定的案例进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理论授课。使用线上思维训练、线下病例讨论、Body Interact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开课前,采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评分,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进行考核,得出医学生受训前的临床思维成绩。30人为一大组,15人为一小组,小组模式教学,提前告知小组工作具体的医疗场景和需要预习的相关内容,小组集体预习,选取课题组确定的教学案例,小组随机选4人操作系统。上课模拟开始小组4名学生操作,其余小组成员通过大屏幕显示共同配合参与,教师可视情况引导,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设定诊疗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完成。
(三)评价
教师根据小组操作结束后评估报告回顾点评、小组自评和互评,医学生再次操作。考核评价使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评分,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进行考核,教师评价、自评和小组互评,综合得出学生最终成绩。
四、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模式的意义和思考
(一)意义
1.节约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疾病知识
基于人机交互教学模式针对目前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紧跟5G、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3D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有利于医学生把单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整合。在校学习系统疾病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点通过讨论和判断逐渐串联起来,达到整体划一,从而临床思维得到提升,提前从大二第一学期介入临床思维学习,医学生更有职业认同感,学习目标更清晰。
2.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触屏式体验,3D虚拟呈现现实医疗环境,把医学生带入临床真实情景。通过虚拟现实病人症状,实现人机对话,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组织临床思维、促进临床病例讨论效果、促进医学生沟通技能的发展,增加互动性,促进决策性过程。
3.有利于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做到在校学习与临床实习的无缝对接
适合高职临床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教案以及详细的评价指标。运用3D虚拟情景人机交互式系统教学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弥补了医学生不能到医院反复询问病人病史的弊端,实现医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无缝对接。
(二)思考
1.医学生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临床思维的培养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培养,涉及很多学科,高职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缺乏真实的临床经历,对于复杂的病例情况还不能很好判断,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2.临床思维评判缺乏统一标准
临床思维考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考核,教学目的是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问诊、交流、医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评价教学效果应当体现在综合能力上,但是目前对临床思维评价缺乏一套标准化的标准,主要靠任课教师主观评判,容易受到系统反馈和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总而言之,人机交互教学模式就是3D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创新模式,具有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训练的特点和优势。运用最新一代3D情景模拟系统交互式教学系统开展教学实验,借鉴有关医疗机构使用经验,建构具有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训练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人机交互教学模式。运用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模式,证实充分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媛媛,陈慧华,李梅,等.模拟教学在康复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3).
[2]谢似平,常实,梁莉,等.现代医学模拟技术在临床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醫学教育,2015(10).
[3]何雨晨,谢似平,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临床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3).
[4]宋俊岩.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
[5]钱义明,郭健,钱风华,等.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的探讨[J].上海医药,2015(1).
注: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基于人机交互教学模式提升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0B118);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医学职业院校临床技能实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A026)
【作者简介】卢振芝(1984— ),女,广西桂林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内科护理;莫启章(1972— ),男,通讯作者,广西象州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外科临床;罗 凌(1980— ),女,广西全州人,医学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科学、急救及健康促进;周元明(1963— ),男,浙江诸暨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外科临床;岳桂华(1969— ),男,山东东营人,医学博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苏东红(1972— ),女,广西博白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脑电生理与脑血管超声多普勒检诊。
(责编 黄桂婵)
临床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临床药学
2002年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医院药学部门必须从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转变[1]。本院临床药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入临床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积极探索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在与医生、护士患者交流过程中可以获得药物治疗的第一手信息,并对其分析评价,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1 协助处理药疗事故
例2,患者,男,64岁,因胃癌入住我院胃肠外科于2008年12月11日静脉滴注5%GS250ml(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痰热清注射液4ml(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输液结束后更换输液:5%GS250ml(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0.4克。更换输液5分钟后,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家属发现输液皮条中出现白色结晶状固体,遂与病区医护人员发生纠纷。临床药师随即接到通知协助处理该起药疗事件,临床药师询问病人身体状况后了解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一方面耐心向患者解释这种结晶是不会对患者造成身体伤害的,因为输液皮条中有一过滤器能阻止这种结晶输入体内;另一方面又向患者家属解释其怀疑的药品质量问题,如药品进货渠道、药品质量检验等相关问题。最后临床药师根据痰热清注射液说明书中对痰热清使用注意事项向科室医护人员做了进一步解释,因痰热清注射液属于中药注射剂,本身成分复杂,在输液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单独使用,另外还需要冲洗输液皮条,以免在输液皮条中发生结晶或沉淀。
2 指导护士正确使用药品
长期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问题一直困扰着本院医护人员。因关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使用前是否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的问题,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着争议,且现行的现行相关法规制度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问题规定也很模糊[3]。临床药师在深入临床查房过程中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着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阐述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的现状、法规及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肤过敏试验方法及判断标准提出建议。最终与护理部共同制定了本院《常用药物皮试技术指导原则》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常用药物的皮试方法及判断标准做出统一的指导建议,为推行该指导建议,临床药师们在院内举行了多期专题讲座。又如护理部在使用头孢甲肟和头孢哌酮钠时,总是习惯使用5%GS250ml作为稀释溶媒,因其pH偏中性,在临床稀释配伍过程中经常出现浑浊或颜色不正常的现象。我们临床药师在深入临床过程中,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调研及相关试验,编写了常用抗菌药物稀释溶媒选择一览表,供临床医护人员使用药品参考。
3 对医生用药行为实施监控和干预
例3,患者,男,63岁,因患左眼老年性白内障伴II型糖尿病,入住我院眼科行左眼老年性白内障手术(I类切口),该患者在预防用药时选用加替沙星注射液0.2克,每日两次,静脉滴注和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1.2克,每日一次,静脉滴注。临床药师在实施抗菌药物监测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根据“喹诺酮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增加血糖或降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加替沙星对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禁忌症。”向该科室医生提供糖尿病患者使用喹諾酮类要慎用,使用加替沙星有禁忌症的信息,避免了该科室以后类似情况的发生。
4 讨论
目前,本院临床药师下临床参与临床药学服务,在如下几个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对ADR报告进行因果评定分析;协助临床科室预防和处置ADR病例;协助临床处理ADR引起的各种药疗纠纷;实施重点药物监控与评价,改进医生用药行为;指导护士正确请领、保管和使用药品;重视与医生、护士、病人的交流,参与用药建议,促进合理用药;提供药学信息服务。总之,现阶段本院临床药师帮助临床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改变医师仅凭经验用药的方法,使患者用药针对性加强,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减少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药效学角度,保证药品的疗效。临床药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得到患者高度赞扬,同时也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可。
在药学服务实践过程中,对临床药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药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药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断更新,如在病例1中,临床药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常规分析,看是否由药物引起,对患者所使用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病例4和5中,药师必须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及临床各类感染的致病菌,从而给出正确的建议。因此,临床药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药学服务工作才能更加完善。医院药学工作不仅仅是提供合格的药品,更重要的是参与临床用药,为患者提供最经济、最有效的用药方案。临床药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它把医学、药学、生物学、经济学等知识融为一体。所以临床药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使临床合理用药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6-7]。
参考文献:
[1]张全华. 国内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其策略[J],卫生管理,2007,11(4):259-261.
[2]王丽华, 孙艳, 王羽凝. 817例低分子右旋糖苷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1:42-44.
临床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目的:分析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措施。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9月,我院西药房开展全面药学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将其与2015年10月-2017年9月全面实施药学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前的西药房各项工作进行比较。本院西药房工作人员总共28名,分别抽取420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全面药学质量措施实施后的差错事件发生率、投诉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均要明显优于实施前,有統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提升的因素比较多,通过全面实施药学服务质量提升措施,在减少差错事件、患者投诉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从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西药房广泛推广实施。
【关键词】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保证;应用
一直以来,医院西药房药物管理,更加注重对自身内部的管理,比如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在近些年的医患纠纷中,因为不合理药物的使用导致的纠纷占据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各种因素掺杂在一起,迫使医院西药房重视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本文中,笔者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西药房全面实施药学服务质量提升措施前(2015年10月-2017年9月)和实施后(2016年10月-2017年9月)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探究,分析全面药学服务质量提升措施实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16年10月-2017年9月,我院西药房共有8名工作人员。全部为女性,工龄最长28年,最短1年。本科以上学历2人,大专5人,中专1人。平均工龄8.2年左右。药学服务质量提升措施实施前的420例患者中,男217例,女203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45.6±2.3)岁。药学服务质量提升措施实施后的420例患者中,男219例,女201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12岁,平均年龄(45.7±2.1)岁。实施前后在上述各项基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应用西药进行治疗;年龄10-80岁之间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愿参与并签署之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西药治疗标准者;年龄>80岁或者<10岁;精神状态不正常者。
1.2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提升措施,仍旧根据传统的药学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开展日常工作。工作人员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发药,发药时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与沟通,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认知情况,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对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更加了解,以此提升药学服务的质量。
观察组实施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提升措施:(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素质,既包括业务水平,又包括道德水平,还包括责任心。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日常工作。(2)改善西药房的硬件设施,保证西药房的环境清洁,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工作人员自身也要维护好工作环境。(3)完善药物采购的程序,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采购药物,保证采购到的药物的质量,并加强对采购药物的质量检测。(4)工作人员需要坚持“患者第一,质量至上”的原则,在日常的工作中,优化各工作环节,加强对药品入库和出库的质量检测,完善各项药物质量保证工作(药物使用后放回原处、药物分类摆放、破损或即将过期的药物及时处理等)。(5)加强用药指导,工作人员应当耐心、细心、全面地向患者讲解药物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包括剂量、时间、存放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等。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实施前后差错事件的发生率、投诉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主要包括的内容如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矛盾或者冲突事件的处理能力等。总分为100分,分数在85分以上则为满意,否则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面药学服务质量提升措施实施后,差错事件的发生率、投诉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均要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医疗卫生事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临床药物的治疗选择也越来越多,并且随着医学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可供疾病治疗的药物还会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西药房是医院的常规部门之一,其日常工作的开展会对医院的整体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其实质就是提升医院医疗的服务质量[1-2]。近两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医疗改革的制度,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也随之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患者的服务质量不是特别满意,因此而造成的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的发生也未有明显的减少趋势[3-4]。因此,西药房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刻不容缓。
医院西药房在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转变服务理念,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正从思想上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5]。其次,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毕竟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药学服务的质量。再有,重视西药房的管理,加大对西药房的投入力度,改善硬件设施条件。最后,将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好对患者的指导工作,切实为患者服务[6]。
本文研究显示,西药房全面药学服务质量提高措施实施后,差错事件的发生率、投诉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均要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这充分说明为了服务质量改进的意义和效果,药学服务质量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西药药方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对患者、对医院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提高药学服务质量,能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陆晓霞,窦文琴,钱双燕,等.提高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措施[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8):1410- 1412.
[2] 刘玥贇,杜丽,戴振禄,等.浅谈提高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方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4,14(5):396-398.
[3] 黄民玲,陈宁.门诊西药房病人满意度调查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7,17(1):70-72.
[4] 张智灵,李志宏,李晴晴.门诊药房精细化管理在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2(10): 1423-1425.
[5] 吴红专.我院门诊西药房配药流程改进后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探讨[J].中国药房,2012,36(25):2396-2398.
[6] 吴雪,张丽芳,宗怡,等.运用服务质量评价模型考察门诊药学服务质量的体会[J].中国药学杂志,2015,50(10):916 -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