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服务范文第1篇
二、把好发证、验证关。流出育龄人口严格执行办理婚育证明制度,乡镇(县直单位)计生站(委)定期向村(居)反馈流出人员情况。乡村两级计生机构负责对流入人口的持有婚育证明情况进行查验登记,对未持证的督促其尽快办理。
三、把好合同签订关。乡镇(县直单位)计生机构(委)与村(居)委流入人员和房主分别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
四、把好属地化管理和定期联系关。各乡镇(县直单位)根据流出人口名单,向流入地发出协助管理联系函,对流入人员向其户籍地发出信息函,进一步强化属地化管理落实定期联系制度。
五、把好孕情监测关。通过属地化管理和定期联系,本人定期寄回孕情检查证明,如发现政策外怀孕或出生,及时与其户籍地联系,协助做好补救或处理。
六、把好服务关,及时做好培训、办证、随访季服务工作,促进流动人口计生观念转变,提高遵守计生法规意识,共同配合做好计生工作。
五、凡是流出(流出后返回)的育龄妇女信息必须填入《村级信息报告单》、进行台帐登记。
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服务范文第2篇
1 调查情况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一: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矿山村原中厂沟经济合用社。距重庆主城40 km左右,东临重庆江津珞璜工业园,公路西望中梁山,南含燕尾山,北依长江。幅员0.65 km2,森林面积近46.67 hm2,森林覆盖率达78%,土地肥沃,土壤富含锌、硒微量元素,中、酸性土质居多,地形呈东西斜谷走向,南北坡度12°~25°,海拔高度220~280 m,属典型丘陵地区。
调查对象二:位于素有“橘乡”之美誉的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黄桷村原胜利三社。距重庆主城70 km左右。幅员0.73 km2,海拔280~360 m,地势南高北低,地貌为深丘至平坝,以深丘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340 d),年均总降雨量1033 mm,年均气温14~16℃。
1.2 调查范围内居住人员现状
调查对象一:在籍39户116人,其中男性59人、女性57人;从年龄结构看0~14岁19人,15~64岁82人,65岁以上15人。实际全年在农村居住26户54人,男性29人、女性25人;从年龄结构看0~16岁9人,17~60岁18人,60岁以上27人。
调查对象二:在籍31户113人。男性57人,女性56人;从年龄结构看0~14岁16人,15~64岁74人,65岁以上23人。实际全年在农村居住19户42人,其中男性19人、女性23人;从年龄结构看0~16岁8人,17~60岁11人,60岁以上23人。
1.3 调查范围内人员住房现状
调查对象一范围内有房屋39幢5900 m2,人均150 m2,其中砖混结构31幢、4700 m2,砖瓦结构2幢、300 m2,土瓦结构6幢、900 m2。
调查对象二范围内有房屋31幢4200 m2,人均135.48 m2,其中砖混结构8幢、1200 m2,砖瓦结构18幢、2160 m2,土瓦结构5幢、840 m2。
1.4 调查对象家庭收入情况
采取以家庭为单位,调查家庭年均收入。
调查对象一:年均家庭收入48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000元、养殖业收入3000元、务工收入36000元、其他收入4000元。
调查对象二:年均家庭农业收入33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00元、养殖业收入1000元、务工收入26000元、其他收入3000元。
1.5 调查范围内人员社会保障情况
调查对象一: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3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78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113人。
调查对象二: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86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108人。
2 调查结论
从本次调查看,在重庆近郊农村地区实际居住在农村人员只占户籍总人口的38%左右,居住在农村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只有9%左右,年龄结构偏大且劳动技能单一,多为60岁以上老人为主。而占总人口72%左右的中青年人员除10%左右外出求学,其余90%都是常年外出务工,只是逢年过节是才回农村看望留守在家的儿童和老人。农村家庭收入主要是家庭成员在外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80%左右,种、养殖业收入占10%左右,其余为政策性收入占10%左右(包括各类补贴等)。
农村人员社保、医保参保率虽然达到应保人数的98%以上,但95%参加的都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也是说农村大部分人员以后就是达到退休年龄阶段后收入也只能维持较低的基本生活水平,当家庭遇到大灾大病时,极易造成因灾因病致贫。
农村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公路、自来水、天燃气、闭路等不完善,居住环境和教育条件等城乡差别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造成有技能、有条件的中青年人不愿回到农村居住并在附近城镇购买商品房定居。大量中青年人进城了,但土地还手上,除了留守在家的人愿意种些口粮外,不少人要么将土地撂荒,要么送给别人耕种,却不愿意“人地分离”,这种“惜地不种地”现象在偏远山区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1)种地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导致一些农民对种地缺乏积极性。(2)种粮成本越来越高,农资价格快速增长,而粮食价格并不高,种粮效益差,甚至不赚钱,还不如外出打工做小生意或种“懒庄稼”。导致部分农民抱有“惜地”思想的原因有:(1)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每年都按土地面积发给种粮补贴,这就意味着,只要土地在手中,不管种不种,种好种差,每年都能拿到国家的补贴。(2)土地毕竟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底线,虽然进城了,但有土地在手,就有底气,干得不好,回到农村后还有承包地。(3)在农民眼中,如果哪天政府征用了土地,拥有者就可以获得征地土地补偿费和人员安置费,能解决养老问题。
3农业发展建议
3.1 加强基调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条件的村社基本达到社社通四级以上公路,户户通自来水,电、气、闭路等。改善农村居民的劳动、出行、居住条件,合理引导城市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等向农村流动。
3.2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农业生产要实行规划发展。按本地区人口发展规划确定好本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并以立法形式至少保持20~30 a不改变,同时按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适宜区来制定好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产业规划,经营业主按制定好的产业规划来进行生产经营。这样可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农业生产要实行规模发展。在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或个人要求达到一定的规模,个人农业生产者至少3.33 hm2以上,农业企业至少20 hm2以上,同时生产产品要符合农业发展规划要求。这样才能对农业生产产品进行规模生产,产品成本才有可能降低。
(3)农业生产者实行准入制。对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或个人要实行准入制度。对进行农业生产的个人由区县农业主管部门核准其农业生产者的资格;对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由区县农业生产主管和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并按生产规模由企业准备农业生产发展储备基金,对农业生产发展储备基金管理由区县成立专业机构实行专款专户管理,以便在农业生产环节为企业提供资金担保。这样为农业生产提供人员的物资保障。
3.3 探索农村宅基和承包地有偿退出与农村人员社会保障挂钩的机制,解决退地人员的后顾之忧
在工业、农业或城乡结合地区可以探索集体土地储备试点,由农村集体经济或农村专业合经济组织牵头,正确引导有退出集体建设用地意愿的农民有偿退出手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帮助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农民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而使农村集体经济或农村专业合经济组织能集中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土地资源,为发展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生态、环保、优质、高效农业奠定基础条件。农民退出集体建设用地和承包土地后农村集体经济或农村专业合经济组织要协助相关单位,参照征地农转非人员,帮助农户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使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生病就医有保障,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摘要:重庆近郊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呈现农村实际居住人口逐年减少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老龄化趋势。在重庆市江津区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经济合用社为调查对象,对实际居住人口现状及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进行走访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区域农业生产发展建议:(1)加强基调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2)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探索农村宅基和承包地有偿退出与农村人员社会保障挂钩的机制,解决退地人员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