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5
1

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精选4篇)

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第1篇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一.1.在1840年,英国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______________为借口,发动___________战争.中国战败后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___,使中国开始沦为_______________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________的开端.2.1860年,____联军发动__________战争,火烧_______,_____趁机割占中国_________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3.为了推翻清朝统治,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_____在广西桂平___村发动起义,建号_____,起义军称______,在______,_______中严惩_____,击毙外国反动势力的头目_____.4.19世纪70年代中期,______收复新疆,_______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1894年_____战争爆发。在黄海战役中________壮烈牺牲,在威海卫战役中__________全军覆没。最后中国被迫签订_________,割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了____________程度。

6.1900年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______运动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进犯北京,并于_____1901年和清政府签订________,中国完全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二.1.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巨变是()

A.中国大量白银流入英国B.一批中国人会毁鸦片

C.开放通商口岸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清朝入主中原后第一个被逐出京城的皇帝是咸丰,这一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英法联军兵临城下B.太平天国进逼天京

C.林则徐虎门销烟D.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3.甲午战争中清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武器落后B.清军将领贪生怕死

C.清政府的妥协投降D.日军突袭

4.英国学者马士说: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远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说明马士()

A.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B.肯定了中国禁烟运功的重要性

C.为英国侵略作辩护D.说明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5.使列强势力入侵长江流域最远的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所以保卫京师。”这一材料表达的思想是()

A.强调西北塞防重要B.强调东南海防重要

C.主张保卫西南地区D.中国西北边疆形势严峻

7.1900年,率领八国联军从大沽经天津进犯北京的英国海军司令是()

A.华尔B.瓦德西

C.西摩尔D.克林德

8.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B.建号太平天国

C.定都天京D.抗击洋枪队

9.“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依据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外国公使可以进入北京

C.允许列强开设工厂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0.中国近代史上割让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北京条约》B.中俄《尼布楚条约》

C.中俄《瑷珲条约》D.中俄《改定条约》

11.“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这一楹联歌颂的是()

A.关天培B.林则徐C.左宗棠D.邓世昌

12.在1901年,李鸿章在完成了他一生中签订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两个月后,就在北京病故了。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

13.义和团曾说:杀尽洋兵,再和大清闹。主要说明了()

A.义和团有着长远的革命计划B.义和团有先进的革命理论

C.义和团的前期任务是翻帝,但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也有一定的认识

D.义和团对清政府的照付政策不够满意

14.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太平军击毙说明了()

A.太平军存在盲目排外的思想B.太平军面对的敌人是中外联合起来的反动势力

C.太平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优于洋枪队D.面对太平天国的迅猛发展,清朝已无能为力

15.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采取的策略是()

A.扶起西边,倒却东边B.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C.先北后南,缓进急战D.只打真贼,不打平民

三.1.林则徐曾上书光绪帝,希望可以下令禁烟。()

2.在《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让香港给英国。()

3.青浦大战中,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4.英,美,俄,日,韩,法,德,意八国联军在1900年发动侵华战争。()

5.1884年,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地区。()

6.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激战,我国的北洋舰队最终阵亡大东沟。()

7.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的开端。()

8.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9.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英俄两国虎视眈眈,想侵占新疆。()

10.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11.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12.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的探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第2篇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2.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多媒体出示):“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教师:同学们,上面这首歌谣讲的是义和团运动,他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所以帝国主义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镇压义和团运动,那么帝国主义仅仅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才发动这场战争的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二、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一)阅读教材“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探究下列问题: 1.1900年,义和团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进犯北京,侵略军在(廊坊)受到义和团的围困,狼狈逃回天津。3.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二)阅读教材“《辛丑条约》”探究下列问题: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2、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探究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借口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归纳】:镇压义和团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有哪些罪行?教师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讨论回答略)【归纳】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成员;炮轰北京城;抢夺白银及物资等;侵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探究二:《辛丑条约》

1、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学生讨论回答略)【归纳】:A、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B、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C、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辛丑条约》中划定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是禁止中国人居住的.而且列强可以派兵驻扎,可以控制北京天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毫无主权可言.而现在的使馆区是各国在华的指定进行外事活动的外交场所,主权是归中国所有的.四、达标检测 反馈矫正

(一)、单项选择题:

1、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C)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D.迫使清政府妥协

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C)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3、1902年一位美国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认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当时:(C)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了

4、如果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C)A.美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B.各国使馆林立 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外国军队

5、下列条约中,不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有(A)A.赔偿各国军费白银2亿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6、下列条约中,使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的是:(D)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在影响上有何特点(C)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据传上述对联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进行谈判前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某国谈判代表盛气凌人地作出了上联,清廷的一个小文书也毫不示弱地对出了下联,但最终清政府仍然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历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八大王”的统帅是谁? 答: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2)小文书尽管在某种意义上为大清赢得了“尊严”,但清廷最终还是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该条约的最严重危害是什么?

答: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上述这场战争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 答:帝国主义阶段

(4)联系材料一,再结合这场战争的结果,你会得出什么认识?

答: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被别国欺负;我们要富国强兵等。

五、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1.学习了本课你还有什么疑惑?

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第3篇

一、运用乡土素材, 进行爱我家乡教育

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具有时代性、代表性, 课本的每一个单元、章、节都呈现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痛苦与荣耀, 情节又是一个个不同的乏味的、枯燥的截面, 如何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呢?只有从多反面获取知识, 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述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 结合课文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同学们用记日记的方法向长辈了解车桥镇在抗日战争期间, 具体发生了哪些事情?将同学们收集的材料, 与观看历史纪实纪录片《车桥战役》相结合, 向同学们展示抗日战争中, 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抗日的战场: (1) 、车桥战役发生的时间、经过、战果; (2) 、车桥战役是谁指挥的?纪念碑文是谁题写的?碑文的内容是什么?同学们发言后我及时点评:车桥战役描绘了老百姓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地狱般生活, 展现了新四军指战员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是一部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激励我们不忘国耻、为祖国的强大和民族尊严而努力学习。这样自然而然就将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热爱历史、热爱家乡。

二、选取典型人物、事件, 进行价值观教育

以往的课堂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单调、枯燥, 就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 对战争的思考就会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深度认识。针对不足之处, 教师设置好重点教学内容尤为重要。授课时教师把准机会, 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讲授《鸦片战争》课前, 设置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思考英国侵略者为什么非要将鸦片运到中国而不到其它国家销售?英国侵略者是为了赚钱, 还是毒害中国人?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本,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反对侵略、反对毒品的教育的目的, 让同学们铭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巧设教学情境, 进行人生观教育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全获取更多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 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氛围, 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 真正达到教师、学生、课堂高度融合、一致。例如:在讲授《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时, 通过多媒体技术, 和学生共同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像黄蜂一样飞过, 密集的炸弹下, 地面一片火海和残垣断壁;重机枪疯狂的扫向人群;刺刀在孕妇的腹部乱扎;侵略者挥舞军刀砍下一个个无辜的头颅……学生中露出悲伤、愤怒, 传出哭泣声。我关掉视频愤怒的说:“同学们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请同学们观看后, 谈谈自己的看法。”本节课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谈学习前辈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有的谈勿忘历史, 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要发愤读书;有的过激排斥日货等等。最后学生共同认识到:我们要牢记战争历史, 认识战争危害, 面向未来, 努力学习, 建设祖国, 珍爱和平。我总结到:我们国家以法律的形式,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不仅仅是对逝者的缅怀, 对生者的警示, 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忘惨痛历史, 铭记深刻教训, 彰显了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 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维护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决心, 不断推进人类和平事业向前发展。

四、以史为鉴,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完美的将情感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达到最终教学目的, 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1. 钻研教材、尊重历史

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 挖掘课本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中, 尊重史实真相, 切忌参杂个人的感情因素而影响学生。例如:《鸦片战争》一课我用沉痛的语调导入新课“同学们,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也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流淌着多少华夏儿女不屈不挠抗争的血泪, 记载着多少侵略者疯狂侵略的残酷史实。让我们回到历史的1894年, 共同体会那段给中华民族带来苦难的悲壮历史。”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跟着我的情感进入到教材中。课堂上让学生用图表法列举中英《南京条约》内容, 从不合理条款中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同时教育学生反对侵略、反对毒品,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打破时空局限,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抓住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的契合点, 让学生穿越时空, 融入历史。例如:讲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 运用对比教学法, 从侵略者的暴行中, 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强大, 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教学反思 第4篇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好奇心, 在思维特点上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其情感的激发更多的要靠直观视觉、听觉去刺激。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教师要通过实物的展示, 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 使过去的、陈旧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他们去思考, 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产生强烈丰富的情感, 从而为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对于目标Ⅰ, 我通过让学生观看“七七事变”的一段视频, 阅读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浴血奋战的文字材料, 大声朗读佟麟阁的诗句等, 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优秀军人们在国难当头, 宁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 不愿苟且偷生的人生价值观。对于目标Ⅱ, 我采取层层深入的方式去有效地再现、还原了历史, 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先让学生阅读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字资料, 再让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的一组历史图片, 最后通过一段南京大屠杀的视频短片, 把他们的思维带入了20世纪三十年代那个饱受摧残的中国, 让他们的灵魂去切身感受中国人民当时所遭受到的不幸, 去愤怒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与野蛮, 这种悲愤的心情会让他们铭记的, 会激励着他们自强不息。

二、激情的投入、生动的讲解, 触动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情绪, 决定课堂的气氛, 决定课堂的效果, 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育成人, 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 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这个火把, 就是激情。要在历史课堂上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师首先要有激情, 没有教师的激情, 就没有学生的激情, 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没有激情的教学, 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 再好的教学手段也没有感染力, 再好的教学内容也难灌输给学生。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因为生动的语言可以点拨思维, 启迪智慧, 起水到渠成之功效, 还可以鼓动情绪, 激起波澜, 感染个性, 触动学生的心灵。

在本课中, 日军占领南京后, 需将学生的心情由战场上中国军队失败的失落, 过渡到日军进入南京城后对中国人民进行血腥屠杀的悲伤与愤怒中。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引导学生心情转化的氛围呢?我锤炼了这样的一段话:

1937年12月13日, 这一天, 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这一天, 一支军队开到了南京, 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踏上了这块已经被战争摧残得没有一片安宁的土地, 到处是残檐断壁, 南京市民正以无辜的、恐惧的眼神望着这群占领者, 而占领者却将屠刀挥向了那些手无寸铁、无处逃亡的他们。南京上演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卑鄙、最为血腥的大屠杀……

教室里显得格外的安静, 我知道学生们的情绪正被我的情感、语言和语调感染着, 趁此机会, 我又用一系列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材料去更深的触动他们。当一切材料展示完了之后, 我又告诉他们:

以上我所展示的材料, 没有任何的夸张、虚构, 而是血淋淋的、实实在在的、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感受完这一段沉痛的历史,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都是沉重的。30多万无辜的中国同胞, 就这样一个个、一群群、一批批惨死于日军的刺刀、机枪、汽油、毒气之下, 他们被日军当作实验的工具、枪靶子、淫乐玩物;日军所到之处, 随心所欲、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禽兽不如……

学生们的情绪完全被感染了, 他们的心是沉痛的, 许多的孩子流下了悲伤、愤怒的泪水。接下来的两分钟里, 教室里很静, 只有屏幕上祭祀的烛光在不停地跳动着。

三、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升华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还需要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得到体验与升华。在精神境界、人格品位和人性善恶上, 教师与学生更多地是沟通、理解、互取长短、互为镜鉴的关系。师生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 是历史教育中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 学生敢想敢说,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无拘无束地去探究、思考, 去“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让学生的思维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以获得知识与技能, 交流、提高其智慧, 完善其人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 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的参与、深邃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 在师生、生生之间激烈地讨论、辩解中去伪存真, 升华其认识, 从而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就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设计了如下两个讨论题目:

1、从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等身上透露出了中国优秀军人们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学习和继承他们的精神?

2、面对日军的一系列暴行, 你最想说些什么?

相关文章
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

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

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精选13篇)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 第1篇安 保 合 同甲方:江苏天泰阀门有限公司 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

1
2025-09-15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精选6篇)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第1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第四单元学案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

1
2025-09-15
贝壳的阅读答案

贝壳的阅读答案

贝壳的阅读答案(精选5篇)贝壳的阅读答案 第1篇1、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理解的.2、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

1
2025-09-15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精选5篇)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第1篇班级综治总结班会时光荏苒,眨眼间又一年生活。为了能更好的发现班级工作中的...

1
2025-09-15
比喻力量的成语

比喻力量的成语

比喻力量的成语(精选9篇)比喻力量的成语 第1篇一、含有比喻的成语洞若观火 柔情似水 恩重如山 健壮如牛 胆小如鼠 大巧若拙 大智若...

1
2025-09-15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精选13篇)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第1篇()农银借合同字第号经中国农业银行___(下称贷款方)与___(下...

1
2025-09-15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精选3篇)《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第1篇夏完淳《别云间》阅读答案《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

1
2025-09-15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精选2篇)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第1篇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新校...

1
2025-09-15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