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科学探索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09-18
1

科学探索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标记 生物学 肿瘤分期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2001年5月~2005年5月影像学检查诊断胰腺癌,无远隔脏器转移的手术治疗患者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4~69岁,平均52岁。术前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另选择36例影像学检查诊断慢性胰腺炎患者,作对照,平均随访1年以上证实为良性疾病,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53.4岁,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

方法:①血清CEA、CA19-9、CA50测定:患者空腹采集静脉血4ml,离心后-20°C低温保存待检。血清CEA采用化学发光法,血清CA19-9、CA50、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由中国原子高科研究所提供,正常值范围分别为:CEA<5ng/ml、CA50<20U/ml、CAl9-9<33U/ml。②肿瘤大小与分期:术中观察肿瘤有无周围脏器的侵犯;有无肝脏、腹膜及淋巴结转移;根据切除标本或术中测量肿瘤大小。胰腺癌分期判定标准按UICCTNM分类;肿瘤大小(TS)分类标准:TS1:肿瘤最大径<2cm,TS2:2.1~4.0cm,TS3:4.1~6.0cm,TS4>6.1cm。

统计学处理: 各组检测结果用X±s表示,用x2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肿瘤大小与分期: 35例胰腺癌中,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2例剖腹探查。手术病理学诊断14例,ERCP胰管细胞刷检阳性8例,余13例术中诊断并随访亦证实为胰腺癌。胰头癌24例,胰体尾癌6例,全胰癌3例。I期2例,Ⅱ期4例,III期9例,Ⅳ期20例。TS15例,TS215例,TS311例,TS44例。

CEA、CAl9-9和CA50的诊断价值:以正常值上限为诊断标准,CEA、CAl9-9和CA50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 42%、82%、74%,其中CAl9-9敏感性最高(P<0.05)。特异性分别为75%、83%、77%。 假阳性率分别为25%、17%、22%,假阴性率分别为60%(21/35)、17%(6/35)、26% (9/35),正确率分别为59%、83%、76%。随着胰腺癌病程的进展,3种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均有递增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而联合检测时IV期敏感性较Ⅱ期增高(P<0.05)。

肿瘤标志物含量与胰腺癌分期的关系:I期和Ⅱ期患者CEA均呈假阴性,Ⅲ期和IV期患者14例(14/19)超过正常值;I期和Ⅱ期患者中血清CAl9-9、CA50超过正常值者分别为5例(5/6)和4例(4/6),在Ⅲ、Ⅳ期患者中分别为24例(24/29)和22例(22/29)。、II期与 Ⅲ、Ⅳ期患者比较,这3种标志物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其含量见表。

肿瘤标志物含量与胰腺癌肿瘤大小的关系TS1和TS2组患者,CEA、CAl9-9、CA50超过正常值者分别占20%(4/20)、70%(14/20)和55%(11/20);TS3和TS4组分别占66.7%(10/15)、100%(15/15)和100%(15/15),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其含量见表。

讨 论

CEA、CAl9-9、CA50均属于糖链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多种肿瘤组织、正常胰腺和消化道上皮可分泌。因胰腺癌可致胰管机械性梗阻、胰腺细胞的极性消失和血管早期受侵,故胰腺癌中这类抗原呈高表达,而在良性疾病或正常人群中表达较低或为一过性增高。

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与分期有关。Safi等报道手术可切除组的CAl9-9的水平明显低于不可切除组,表明肿瘤标志物与手术切除率有关。本资料显示Ⅲ、Ⅳ期胰腺癌患者的CAl9-9、CA50水平明显高于I、II期患者,有统计学差异,提示CAl9-9和CA50水平有可能判断疾病进展情况。CEA在I期和Ⅱ期无阳性表达,而呈阳性表达者则为Ⅲ期以上患者,此结果结合影像学诊断也具有预测肿瘤分期的作用。

同时,胰腺癌TS3和TS4组CEA、CAl9-9、CA50的水平明显高于TS1和TS2组,表明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肿瘤负荷相关,肿瘤愈大,标志物水平越高,手术切除性可能会越小。

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胰腺癌的分期和肿瘤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在判断手术可切除性方面尚需结合CT、超声、EUS或ERCP的情况综合判定,减少手术的盲目性,提高手术切除率,为患者提供正确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今泉俊秀,羽鸟隆,高奇健.UICC ¢ TNM分类,第6版.肝胆荟萃,2004,48:107~114.

2 任旭,司丽娟.纯胰液肿瘤标志物对胰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95~97.

3 宗明,汤朝晖,傅晓辉,等.血清CAl9-9水平与胰腺癌转移及手术切除率关系的初步探讨。肝胆外科杂志,2003,2:27~29.

科学探索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2篇

40岁的李先生的一个月前右耳根部鼓出一个小球,起先还不在意,后来逐渐增大,到医院检查发现竟然患了腮腺肿瘤,腮腺常见的良性肿瘤,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据悉,德云社的岳云鹏在去年也曾患过此症。

腮腺肿瘤真的和嚼口香糖、嗑瓜子有关吗?

李先生说自己半年前开始喜欢吃瓜子,是不是跟吃瓜子有关呢?网上有流传说,多嚼口香糖和吃瓜子易患腮腺肿瘤,真有这一说法吗?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段青云副主任说,腮腺肿瘤是颌面部一种常见肿瘤,有良恶性之分,生物学特性复杂,不同的肿瘤各有其特有的发病特点。

腮腺肿瘤的发病是由综合因素引起的,包括性别、年龄、免疫、环境、内分泌、基因、遗传以及营养、病毒感染、烟酒等,具体哪一种为主导,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对于长期使用药膏、长时间贴耳打手机这些因素是否会引起腮腺肿瘤的发生,目前还不确定, 但是没有研究表明与吃口香糖和瓜子有关。腮腺肿瘤的发病年龄分布很广,高发年龄集中在30~70岁,其中40~50岁为发病高峰,占整个发病的20.91%,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为高。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大多数,约占80%,恶性肿瘤只占少数,约占20%。良恶性肿瘤生长特点不同,良性多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活动,无粘连,无功能障碍,表面光滑,形状较规则。恶性一般生长较快,多有疼痛不适,甚至影响神经功能。但也有些低度恶性肿瘤在早期也可呈现良性表现,且病程较长,易与良性肿瘤混淆。

如果自己在洗脸或者用手摸的时候发现自己面部有硬块或左右软硬不一致,或者面部有针刺等异常感觉时,就要引起重视了,需要排查是否有肿瘤存在的可能。而如果出现嘴巴歪了、眼睛难以闭合又有面部疼痛,这往往提示着恶性肿瘤。

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方法在腮腺肿瘤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结合症状和临床检查可以对病变提供较为准确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依据。

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

腮腺肿瘤的治疗首选手术,医院目前采取显微外科技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个性化切口,尽可能使刀疤隐蔽,减少对面部美观的影响。位于浅叶的良性肿瘤,医院采取腮腺区域性切除,除了减少面神经损伤外,还保留必要的正常的腺体,减少术后后遗症。

所以,发现了腮腺肿瘤,也不要恐慌,要及时就诊,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赢得时间。

科学探索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例年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预后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6岁、20岁及25岁。复发1~4次,最后病理诊断均为乳腺叶状肿瘤,1例良性,2例交界性(中间性)。结论:年轻患者乳腺叶状肿瘤容易复发,不易转移。诊断要根据组织学特征、肿瘤大小、边缘状态、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等综合评估,要与幼年性纤维腺瘤和管内型纤维腺瘤等鉴别。确诊后应做扩大切除。

关键词 年轻患者 乳腺 叶状肿瘤 复发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192

临床资料

收集1998~2008年病理診断为青少年纤维腺瘤、巨大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的所有病例,并重新进行分类,发现符合叶状肿瘤诊断标准且年龄<30岁的患者有3例,复习全部临床病理资料,光镜观察原切片,对个别蜡块进行重新切片,并对诊断为中间性的2例切除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由Doko公司生产,采用Enbdion法。3例均做电话随访,2例健在,1例失访。

结 果

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最后就诊年龄分别为16、20及25岁,平均年龄20岁。未婚2例,已婚1例。初次就诊时主要症状均为乳腺包块,位于左侧1例,右侧2例。最后就诊时症状均为同侧乳腺肿瘤术后复发,其中1例复发1次,1例复发2次,另1例复发4次。右侧2例肿瘤位于乳腺正中,另1例位于左侧外上象限。肿物与皮肤无粘连,表面皮肤无破溃。病程长9个月~2年半。1例原诊断为青少年纤维腺瘤复发后诊断为叶状肿瘤,良性。1例原诊断为巨大纤维腺瘤,第2次复发后诊断为本病,交界性。另1例原诊断为纤维腺瘤,复发第4次诊断为本病,交界性。2例行肿物扩大切除,1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后随访2例时间分别为7年和4年。2例健在,失访1例。

病理检查:①巨检:肿瘤直径5.5~8.5cm,为膨胀性生长或多结节状生长,与周围界限清楚,1例有较完整包膜,余2例有部分包膜,切面为灰白色结节状或分叶状,部分呈半透明胶冻状,与纤维腺瘤相似,可见较明显裂隙,没有出血及囊性变。②镜检:良性的1例就诊时第1次复发,形态类似管内型纤维腺瘤,由导管及增生的间质成分构成,导管呈裂隙样或腺样,将组织分隔成分叶状。上皮细胞无明显增生和异型。间质增生较明显,部分区域几乎均为间质,细胞密度较大,核分裂像<4个/10HPF。另2例呈分叶状或结节状,部分腺上皮增生成多层,有轻度的异型性,间质纤维细胞增生更明显,排列成网状或束状,疏密不一,部分伴有黏液样变性,核分裂相较多见,>4个/10HPF,3例均未见坏死及出血。最后病理诊断1例为乳腺叶状肿瘤,良性。2例为乳腺叶状肿瘤,交界性(中间性或低度恶性)。并在病理报告中附加了说明,相当于以前的低度恶性叶状囊肉瘤。③免疫组化:CK,上皮阳性,间质均阴性。Vimtin,上皮阳性,间质均阳性,S100,均阴性,

讨 论

鉴别诊断:①幼年型纤维腺瘤:本文报道的3例病例年龄普遍较低,平均20岁,因此首先需和幼年型纤维腺瘤鉴别,幼年性纤维腺瘤也称青少年型纤维腺瘤或青春期纤维腺瘤。一般见于月经来潮前后1~3年,平均年龄14岁,主要特点是肿瘤生长快,体积较大,多>5cm[1]。主要镜下特点是上皮细胞可增生为多层、低乳头状等,间质纤维母细胞亦增生活跃,并可出现核分裂,易误诊断为叶状肿瘤,但是和叶状肿瘤不同的是,幼年型纤维腺瘤大都具有管周型生长方式,而且上皮增生是一较为突出的形态特征,有些上皮呈簇状突起凸入管腔内,间质细胞无导管周围聚集现象,镜下观察时需要仔细寻找管周型生长的导管,其二,若是管内型生长,间质增生明显时要仔细观察细胞增生的程度和异型性、核分裂,周边有无浸润等。这二者的鉴别很重要,因为幼年型纤维腺瘤单纯切除肿瘤就已足够,尽量保留其周围的正常组织,但叶状肿瘤即使良性也需要扩大切除周围正常组织。②管内型纤维腺瘤和巨大纤维腺瘤:其基本病变与纤维腺瘤管周型比较类似,如果肿瘤体积不大,间质增生不十分明显不容易与纤维腺瘤鉴别。以前诊断的巨大纤维腺瘤按WHO新分类法或是纤维腺瘤或是良性叶状肿瘤,一般不再用。叶状肿瘤的基本形态和管内型纤维腺瘤是一样的,甚至原本就可能起源于纤维腺瘤[2]。12.5%的叶状肿瘤患者曾患过乳腺纤维腺瘤,在同一肿瘤中,21.0%的病例可同时见有纤维腺瘤的存在,间质过度增生,由此而形成裂隙和分叶状结构是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是重要的鉴别点。叶状肿瘤可有上皮下幼稚细胞带,而纤维腺瘤见不到,叶状肿瘤的上皮性腺管被挤压成长而不规则的裂隙,一般不短于1个半低倍视野或更长,有囊内瘤的特征,而腺纤维瘤的分枝短,多不超过3/4个低倍视野,叶状肿瘤间叶性瘤细胞密度较大,高倍视野下所占面积>20%,而腺纤维瘤<10%,间质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像不多或没有[3]。③间质肉瘤:包括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等。首先从肉眼观察上来看,这些肿瘤一般不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没有明显裂隙,大部分呈均质,细腻鱼肉样,另外从镜下观察,主要是梭形细胞肉瘤样增生,没有上皮和导管成分,而叶状肿瘤多少都会有上皮成分的。

诊断体会:年轻患者最常见的乳腺肿瘤是纤维腺瘤,叶状肿瘤发病率低且年龄多40岁,因此<30岁的叶状肿瘤第1次手术后特别容易误诊,一般是复发后才想到此肿瘤,主要原因是和管内型纤维腺瘤形态上不易区别,尤其是良性的叶状肿瘤。一般纤维腺瘤表现为境界清楚质硬的肿块,其直径通常<3cm,而叶状肿瘤体积较大,甚至巨大,但也有<5cm者,因此,不能仅凭大小做出诊断。另外,叶状肿瘤的良性和交界性之间的判断也是病理诊断的难点,两者之间区分有一定困难,需要凭肿瘤自然史及大小,形态,切面,周边浸润,细胞增生密度,异型性,核分裂,出血坏死等综合考虑,做出恰当的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本病的变诊断无太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中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4-1676.

2 何建军.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治进展.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1):1108-1111.

3 史凤毅,叶海军,柴薇,等.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3):208-212.

科学探索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对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及预后的早期评估。方法:选取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治疗,且在术中影像学基础上达到尽全切,剔除术后3个月肿瘤进展病例后符合标准的20例患者,年龄42~79岁,平均(57.95±10.82)岁,其中男11例,女9例。采用直接测量法及弥散张量成像(DTI)辅助测量法对20例胶质瘤患者行术前、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的扫描,在术后MRT1加权像上不同层面分别手工描记残余肿瘤边界,获取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直接测量法获取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4,P<0.001),直接测量法获取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1,P=0.026)。经直接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3,P<0.001),经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9,P<0.001)。结论:将DTI技术用于评估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能够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手术疗效评估的准确性。

【关键词】 胶质瘤; 弥散张量成像; 风险; 评估

【Key words】 Gliomas;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Risk; Assess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治愈率低,生存期短,其中胶质母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不到5%,平均生存期仅14个月[1]。目前公认的恶性胶质瘤标准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肿瘤,辅以替莫唑胺化疗和放疗[2-3],但由于手术切除程度及邻近白质纤维束损害程度的影响,使得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效果不明显。如何尽可能在不损害邻近功能区的情况下达到手术的全切成为临床治疗的关键。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唯一能无创地清晰显示和分析白质纤维束的新技术,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神经功能方面的研究[4-5]。DTI技术通过显示皮层下神经传导束,在明确病灶边界的同时精确定位邻近神经功能区,帮助设计手术路径,提高病变切除率,避免神经功能损伤。本研究运用DTI技术对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进行评估,从而排除术后早期创面、组织水肿移位等因素所致影响,提高切除程度判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治疗患者,且在术中影像学基础上达到尽全切,剔除术后3个月肿瘤进展病例后符合标准的20例患者,年龄42~79岁,平均(57.95±10.82)岁,其中男11例,女9例。分别于术前、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进行MRI常规与DTI扫描。通过前期病例收集及数据分析,确定在SIMENS1.5T磁共振仪与PHILIP3.0T磁共振仪所收集数据均为有效资料。

1.2 方法 采用SIMENS1.5T磁共振扫描仪或PHILIP3.0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标准头部正交线圈,对所有患者先行MRI常规扫描,再行DTI扫描,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获取数据。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195 ms/4.76 ms;轴位T1WI:

TR/TE=195 ms/4.96 ms;轴位T2WI:TR/TE=3800 ms/97 ms;轴位FLAIR:TR/TE=9480 ms/88 ms,TI=2550 ms。视野=230 mm×230 mm,256×256矩阵,5.0 mm层厚,1.5 mm层间距,b值为1000 s/mm2在25个方向上分别施加弥散敏感梯度,1次采集,扫描时间为3 min 53 s。经离线张量计算处理得到部分各向异性图,通过人工选取兴趣区由系统自送给出部分各向异性值,每个患者选取3次,取平均值。分别于术前、术后72 h、术后3个月行MRI常规与DTI扫描,综合分析术前、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扫描序列,利用SPM5软件以不同方法进行手术切除后残留肿瘤体积测量,确定手术切除程度。

1.2.1 直接测量法 综合分析术后72 h、术后3个月扫描序列,分别在术后MRT1加权像上不同层面手工描记残余肿瘤边界,获取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及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

1.2.2 DTI辅助测量法 着重比较肿瘤周围白质纤维走行方向,分别在术后MRT1加权像上不同层面手工描记残余肿瘤范围,获取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及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直接测量法与DTI辅助测量法同一时间测量结果的比较及同一方法术后72 h与术后3个月测量结果均用(x±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前经常规MRI扫描即直接测量法进行肿瘤定位,结合DTI扫描即DTI辅助测量法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形,将脑胶质瘤患侧的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值与对侧相应部位的正常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值进行比较,得出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关系。DTI不仅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向、连续性和完整性,还能够提供胶质瘤的不同生长方式。20例胶质瘤患者于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行常规MRI与DTI扫描,经综合分析,利用直接测量法及DTI辅助测量法进行手术切除后残留肿瘤体积测定。结果显示,经直接测量法获取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4,P<0.001),直接测量法获取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1,P=0.026)。经直接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3,P<0.001),经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9,P<0.001),见表1。

3 讨论

颅脑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流行病学统计,在全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患者每年以约22 910人的速度递增,约13 700人死亡[6]。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约占77%恶性肿瘤为胶质瘤[7]。脑胶质瘤发生于有限的颅腔容积内,依靠现代先进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对于像脑胶质瘤这种恶性肿瘤来说,几乎仍然不可能做到全部切除肿瘤,并且存在手术后复发的几率仍很高,肿瘤对放化疗的抵抗等原因,有关脑胶质瘤的预后研究结果显示,5年生存率不足5%[8-9]。Kwee等[10]认为目前对于高级别胶质瘤低生存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不能利用影像技术精确地描绘肿瘤从而导致定点治疗肿瘤的失败,其次是传统影像学技术不能对放化疗结果进行早期的评估,第三是对于肿瘤治疗后是否有复发不能进行判断。

在临床的常用检查中,CT检查由于其福射性强和形态上较低分辨率,光学成像分辨率低,而超声诊断会因很多因素导致分辨不清,使他们的临床应用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可提供脑肿瘤的定位,大体明确肿瘤的浸润程度,初步估计肿瘤的组织类型,但常规的磁共振检查仍有一定局限性,难以定量反映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肿瘤级别及微观组织状态,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影响预后。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定量研究和纤维追踪技术(fiber tractography,FT)。定量研究主要研究弥散张量成像的参数指标,常用指标包括评价整体弥散强度的平均弥散率(medium diffusion,MD)、张量迹(trace,Tr)以及评价各向异性程度的各向异性指数,如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标量相对各向异性(scaled relative anisotropy,sRA)和容积分数(Volumn Ratio,VR)等,纤维束追踪技术用于重建神经纤维[11]。

通过研究发现,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形态学、病理学研究被广泛应用,在目前的辅助检查中它是唯一能够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走形、方向、排列、髓鞘等信息的方法[12] 。脑白质中包含许多神经纤维,而水分子沿着神经纤维走向的弥散程度远高于垂直与神经纤维走向的弥散程度[13]。通过MRI与DTI的综合运用,明确胶质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有助于术者避开重要神经纤维束,提高手术安全性。使用外科手术技术进行肿瘤全切是胶质瘤治疗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原则,而手术切除程度又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Demonte[14]认为,适宜的手术入路应达到在对脑组织牵拉程度达到最低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暴露病变部位,选择距离病变部位最近的手术入路,并且尽可能早地对病变部位进行血供阻断。脑胶质瘤由于肿瘤级别的差异和对邻近脑白质纤维束浸润及破坏程度不同,使得保存脑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成为影响胶质瘤手术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直接测量法的基础上结合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推断胶质瘤对白质纤维束的浸润和破坏程度,显示胶质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合术中功能导航和皮质电刺激,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保护重要的神经系统功能,可为患者提前制定合适的治疗及康复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分别运用直接测量法和DTI辅助测量法行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扫描,通过术后MRT1加权像上不同层面手工描记残余肿瘤边界,获取不同方法下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及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结果显示,经直接测量法获取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均较DTI辅助测量法获取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直接测量法及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均较两种方法下的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DTI能够显示胶质瘤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及浸润情况,帮助术者选择安全适宜的手术入路及决定肿瘤的切除程度,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并对术后残余肿瘤体积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DTI在术前、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的扫描结果可以说明胶质瘤患者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即DTI在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评估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DTI能够显示胶质瘤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为术者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及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提供帮助,从而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并对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的早期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Stupp R,Mason W P,Van Den Bent M J,et al.Radiotherapy plus concomitant and adjuvant temozolomide for glioblastom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5,352(10):987-996.

[2] Wen P Y,Kesari S.Malignant gliomas in adult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359(5):492-507.

[3] Stupp R,Hottinger A F,Van den Bent M J,et al.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in the medical management of high-grade glioma:a short guide with practical answers[J].Ann Oncol,2008,19(7):209-216.

[4]张云亭,孙志华.MR弥散张量技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5,4(4):333-335.

[5] Arfanakis K,Hermann B P,Rogers B P,et al.Diffusion tensor MRI in temporal lobe epilepsy[J].Magn Reson Imaging,2002,20(7):511-519.

[6] Siegel R,Naishadham D,Jemal A.Cancer statistics,2012[J].CA Cancer Clin,2012,62(1):10-29.

[7] Schwartzbaum J A,Fisher J L,Aldape K D,et al.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of glioma[J].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urology,2006,2(9):494-503.

[8]江涛,刘福生.脑胶质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09.

[9]孙力泳,杜建新,徐庚,等.脑神经胶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3):132-134.

[10] Kwee T C,Donswijk M L.Application of advanced MR imaging techniques and the evolving role of PET/MR imaging in neuro-oncology[J].PET Clinics,2013,8(2):183-199.

[11]武刚,詹青霞,丁小龙,等.正常成人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1):6-8.

[12] Wieshmann U,Symms M,Parker G,et al.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emonstrates deviation of fibres in normal appearing white matter adjacent to a brain tumour[J].J Neurol Neruosurg Psychiatry,2000,68(4):501.

[13] Jones D K,Leemans A.Diffusion tensor imaging[J].Methods Mol Biol,2011,10(711):127-144.

[14] Demonte F.Surgical treatment of anterior basal meningiomas[J].J Neurooncol,1996,29(3):239-247.

(收稿日期:2014-03-13) (本文编辑:欧丽)

科学探索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纳入研究的3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该院,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同时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肿瘤诊断前明确存在糖尿病共21例(70.00%),在化疗前诊断明确为糖尿病共9例(30.00%)。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分布在43岁到76岁,年龄均值(62.8±2.3)岁;肿瘤类型及所占比重如表1所示,所占比重前3位为乳腺癌、肺癌以及胃癌,分别为26.67%、20.00%、16.67%。

1.2 方法

该次纳入研究的3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方案治疗,即针对患者恶性肿瘤采取化疗方法治疗,针对患者糖尿病采取控制血糖方法治疗,此外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对症支持方法治疗。具体治疗内容如下。

1.2.1 恶性肿瘤化疗治疗

以30例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实际肿瘤类型为依据,同时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在解救治疗方案中需将既往所采取过的化疗药物排除在外。使用的化疗方案包括CAF、TP、EP、AD、FOX4、MAID以及CHOP等,分别化疗1到8个周期,周期平均数为3个。在化疗期间,有必要合理使用甲氧氯普胺、托烷司琼以及格拉司琼等药物协同治疗,以此起到为患者止吐的作用。

1.2.2 糖尿病血糖控制治疗

在糖尿病血糖控制治疗过程中,所实施的是综合治疗方案,主要包括:(1)饮食控制。如果患者进行一般的饮食控制不够理想,需使用降糖药物口服治疗;有必要的情况下合理采取胰岛素进行治疗。该次30例患者均采取了饮食调整方案,当中24例在整个化疗期间(前、中、后)均采取了降糖药物治疗;3例使用了诺和灵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剩余3例采取了常规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2)化疗前控制。在化疗之前,对患者的肿瘤、糖尿病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血糖水平监测以及对相应的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用情况进行记录,进一步对血糖控制药物的种类及计量进行合理调整。化疗前2 d要求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7.0~8.0 mmol/L范围内,餐后2 h血糖不能超过10 mmol/L,尿酮体需呈阴性。(3)化疗期间控制。在化疗期间,需注重患者饮食的营养,保持饮食的均衡性;倘若患者的饮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需给予静脉营养,合理控制葡萄糖和胰岛素之间的比例。在化疗过程中,于早、中、晚三餐前对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通过监测结果的分析,对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剂量及胰岛素用量进行合理调整,以此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稳定控制。(3)化疗后控制。通过化疗之后,以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恢复情况,逐步过渡至化疗之前的治疗状态,以此确保整个化疗期间患者的糖尿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1.2.3 对症支持治疗

为了使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有必要在肿瘤化疗及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即在化疗前后,注重对患者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检查,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果有异常状况发生,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例如:如果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的情况,需及时采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此外,如果患者白细胞不足1.0109/L,或者患者感染表现,需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以此起到预防或控制感染的作用。

1.3 判定标准

评价化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合并感染、,药液外渗以及静脉炎发生等指标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合并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药液外渗以及静脉炎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mmol/L,(x±s)]

注:与化疗前相比,*P<0.05。

注:与化疗前相比,*P<0.05。

3 讨论

恶性肿瘤疾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的病例不在少数。而对于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在针对恶性肿瘤疾病进行化疗期间,还有必要针对合并的糖尿病采取控制血糖治疗措施。这主要是因为两病合并,进一步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使患者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便有必要实施综合治疗方案。虽然近年来针对恶性肿瘤和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的一大热点,但对于两病合并的机制至今尚且不够明确。临床研究显示:针对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那么患者的血糖水平将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还会加大患者合并感染、化疗药物外渗以及静脉炎等症状的发生率,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综合考虑,针对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更为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医治非常关键。

该次针对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提到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恶性肿瘤化疗治疗、糖尿病血糖控制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前,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10.96±1.68)mmol/L,合并感染12例(40.00%)、化疗药物外渗10例(33.33%)、静脉炎11例(36.67%)。化疗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5.41±0.63)mmol/L,合并感染3例(10.00%)、化疗药物外渗2例(6.67%)、静脉炎2例(6.67%)。结合上述数据可知: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合并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药液外渗以及静脉炎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联合方案进行化疗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并降低感染发生率,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3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3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该次研究,均采取恶性肿瘤方面联合糖尿病方案及对症方案进行治疗,对比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化疗前,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10.96±1.68)mmol/L,合并感染12例(40.00%)、化疗药物外渗10例(33.33%)、静脉炎11例(36.67%)。化疗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5.41±0.63)mmol/L,合并感染3例(10.00%)、化疗药物外渗2例(6.67%)、静脉炎2例(6.67%)。结合上述数据可知: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合并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药液外渗以及静脉炎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联合方案进行化疗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并降低感染发生率,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关键词:恶性肿瘤,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爱军.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46例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5):35-36.

[2] 乐静,赵涛,刘爱林,等.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的营养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9):2849-2851.

[3] 何玉明.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30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3):11045-11047.

[4] 陆燕琼,詹爱棉,罗丽,等.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血糖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干预[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2):64-65.

[5] 刘丽娟,鞠秀波,魏艳丽,等.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临床护理措施[J].糖尿病新世界,2014,1(7):62.

[6] 胡加海,蒋宗惠,陈荃.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59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4):54-55.

[7] 刘洪霞.32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J].糖尿病新世界,2014,7(21):47.

科学探索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25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 患者年龄均不低于60岁。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125例患者中有68例恶性肿瘤, 57例良性肿瘤。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卵巢良性肿瘤、子宫肌瘤是较为多见的老年妇科良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 宫颈癌为66.32岁, 子宫内膜癌为70.46岁, 卵巢癌为78.91岁, 3种肿瘤在发病年龄上差异不显著 (P>0.05) 。

这125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绝经后阴道出血、腹部包块、腹痛、腹胀, 其中腹部包块和绝经后阴道出血是最常见的老年妇科肿瘤症状。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是绝经后阴道出血, 卵巢癌的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绝经后阴道出血[2]。

125例患者中有112例接受了手术。71例患者有术前合并症, 主要合并症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肾炎、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3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有:泌尿系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 没有死亡病例。13例恶性肿瘤患者因为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病情晚期无法进行手术, 分别予以化疗、放疗、介入化疗。

3 讨论

老年妇科疾病以生殖器肿瘤较为常见, 子宫内膜肿瘤、外阴肿瘤、卵巢肿瘤、子宫颈肿瘤是常见的老年妇科肿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有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率显著低于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 其可能是由于卵巢处于盆腔内部, 在肿瘤癌变早期不易引起注意, 易错过早期诊治的时机, 当疾病发现时, 肿瘤一般都已经广泛转移。因此, 老年女性应当重视健康体检, 争取能够早期诊断、治疗肿瘤[3]。

绝经后出血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以及卵巢癌的主要症状, 是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信号[4]。老年女性在绝经后阴道出血时, 应及时到医院查明出血原因, 切不可因为羞于表达、不及时就诊, 拖延诊治, 错过最佳的肿瘤治疗时机。腹部包块是卵巢癌的主要症状。老年女性出现腹部包块后, 不论包块是大是小, 是实性还是囊性, 均应当细致检查, 以确定肿瘤的性质。

治疗老年妇科肿瘤的主要方式是手术。即提高麻醉技术、术中监护能力, 加强围手术期监护与处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麻醉技术与监护能力的提高, 年龄对手术的制约作用已经逐渐减轻, 所以不应当因为年龄因素而错过可以利用的手术机会。老年妇女的生理机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器官储备能力下降, 使得手术的危险性和复杂性大大提高, 因此, 必须根据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特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有着较多的术前合并症,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术前合并症是引发术后并发症, 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必须加强术前合并症的诊治。对有高血压的老年妇科肿瘤患者, 术前应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适于进行手术的安全范围内, 以增强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 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概率。患有糖尿病的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术后并发率与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将患者的血糖调整在理想水平是减少围手术期风险, 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前提。医生在准备手术时, 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与内科、麻醉医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 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 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估计, 并进行充分的准备, 以降低术后并发症、保证围手术期安全。11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 71例行全身麻醉, 41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全部患者均采用开腹手术, 肿瘤切除术74例, 扩大性手术38例。根据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案, 在不影响预后效果的情况下,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缩小手术范围。在手术中, 医师应当遵循术中出血少、牵拉轻、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基本的手术原则, 尽量做到快、稳。3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如泌尿系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是保证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重要前提。

摘要:目的 对老年妇科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围手术处理等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25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妇科肿瘤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绝经后阴道出血、术前合并症较多;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为多见的恶性肿瘤, 卵巢肿瘤、子宫肌瘤为多见的良性肿瘤;老年妇科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 125例患者中有112例接受了手术;71例患者有术前合并症, 3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无死亡病例。结论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早期预防与诊治在治疗妇科肿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年妇科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 因为术前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较为多见, 所以应当加强围手术期处理[1]。

关键词:老年,妇科肿瘤,合并症,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光晓燕, 曾荔苹.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19) .

[2] 马宇毅.晚期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08 (1) .

相关文章
民间算命绝密口诀范文

民间算命绝密口诀范文

民间算命绝密口诀范文第1篇一路上,三人东拉西扯,互通了姓名。大汉自称刘三,老家在山西一个很偏僻的穷村子里,一直在北京一带跑生意。前...

1
2025-09-18
煤矿掘进试题题库范文

煤矿掘进试题题库范文

煤矿掘进试题题库范文第1篇(开拓、掘进专业)一、 填空题1.矿井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层间滑动)。2.根据断层上下两盘岩体相对移...

1
2025-09-18
模具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模具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模具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职业院校担任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而我校的模具专业教学中存在理论学习重于实践、教学方法比...

1
2025-09-18
美丽的菊花展作文范文

美丽的菊花展作文范文

美丽的菊花展作文范文第1篇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因开于晚秋,又有扑鼻的香气,故有“晚艳”、“冷香”之称。它傲放于晚秋的寒风中,是...

1
2025-09-18
煤矿停风停电分析范文

煤矿停风停电分析范文

煤矿停风停电分析范文第1篇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我矿于2012年5月25日6 :00时21:00时停电。有计划的造成我矿井上下全部停电,为了确保停...

1
2025-09-18
马克思观心得体会范文

马克思观心得体会范文

马克思观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摘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奠基意义。马克思对...

1
2025-09-18
毛毛虫变蝴蝶过程范文

毛毛虫变蝴蝶过程范文

毛毛虫变蝴蝶过程范文第1篇1、欣赏音乐,感受音乐A段和B段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2、让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得表现毛毛虫和蝴蝶。3、让幼...

1
2025-09-18
民警任职表态发言范文

民警任职表态发言范文

民警任职表态发言范文第1篇我于xxxx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团市委副书记、书记,xx乡党委书记,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市长助理等职。多...

1
2025-09-18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