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稳步推进范文第1篇
编者按:江西作为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立足实际,借力于“农远工程”的实施,积极建设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通过精心打造省级网络平台,有效地推进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
本刊特邀江西省电化教育馆为我们介绍了该省近年来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以南昌市、永修县、新余市渝水区为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江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以期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提供一定的发展思路。
自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通过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根据我省中小学电化教育事业发展实际情况,我省确立了积极建设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通过精心打造省级网络平台,有效带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稳步实现全省电教工作重心的转移,推动电教事业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江西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共计15512所,累计在校生6806135人,其中:小学12890所,在校生4239268人;初中2082所,在校生1744883人;高中540所,在校生821984人。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共计360283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98005人,初中专任教师113254人,高中专任教师49024人。
我省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为26∶1,其中:小学为45∶1,初中为19∶1,高中为10∶1。我省中、小学校已建校园网2063个,其中:小学1098个,初中632个,高中333个。
2005年我省开始实施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至2007年底,中央和我省累计总投入3.87亿元,全省农村中小学共装备农远工程项目三种模式15627个,其中:装备农村初中的计算机教室(即模式三)1642个,乡镇中心小学的卫星地面接收站(即模式二)7579个,村小和教学点的光盘播放点(即模式一)6406个,覆盖了全省近90%的农村中小学,极大地改善了我省广大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条件。
二、顺势而为,积极推动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
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由于有了国家资源中心所提供的资源支持,在资源共享方面已从源头上得到了较好解决。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调动广大学校、教师参与资源的共建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和急需做,这项可以做和急需做的工作必将带来我省电教工作重心的转移,成为新形势下开创我省电教工作新局面的一个最有力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为此,在江西省教育厅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2006年3月,江西省编办正式批复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增挂“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牌子,主要职责是组织基础教育资源征集、引进、开发和整合工作,为全省中小学提供网络资源服务。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是:
一是在资源建设方面,通过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并辅以积分激励,发动广大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共建活动,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真正成为全省以向中小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核心业务的资源中心,更好地实现资源免费共享。
二是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依托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种交流与学习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新模式,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真正成为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中心。
三是积极构建全省基础教育的管理数据中心,努力拓展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整体提升全省电教系统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2006年以来,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设备购置和资源建设,新建了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机房,购置了20余台专业服务器,配置了100T容量的网络存储设备和100T容量的磁带备份库,增加了一条与中国电信的100兆光纤的互联网链路,先后组织开发了可以容纳3000人左右同时在线的远程互动视频教学系统和网上直播系统,开发了教师培训远程报名系统,开发了可以支持1000人左右同时在线考试的考试系统,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镜像站点。
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及其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镜像站点和农远工程项目学校的建成,为有效构筑从省到市、县和乡镇学校的稳定通畅的网络远程平台、从而有条不紊地部署开展各项教育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条鲜明的主线。
三、上下齐心,点面结合,共同建设全省中小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中心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资源建设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一是组织开发精品课程;二是教师个人上传资源;三是购买引进部分素材等。
1.组织开发精品课程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成之初,在省教育厅的重视和关心下,先后投入近200万元相继组织开发了《小学语文》、《小学英语》、《小学品德与生活》、《小学音乐》、《初中音乐》等成系列的网络精品课程,全部上传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供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共享使用。
为积极服务于江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需要,江西省电化教育馆作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资源建设的成员单位,于2008年、2009年共投入近200万元组织开发了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资源,主要包括:《高中新课程培训》、《高中新课程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及示范》、《高中新课程网络课堂》同步辅导教学光盘、《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示范课》等。
其中,《高中新课程网络课堂》同步辅导教学光盘由全省七所省重点中学的一线知名教师担纲主讲。2009年6月底完成了高一上册九门学科的摄制工作,总共308节课,于今年新学期开学初在全省高中推广使用,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目前,《高中新课程网络课堂》同步辅导教学光盘高一下册九门学科的摄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2.积极鼓励教师上传个人资源
通过建立教师上传个人资源的积分激励机制,以及在开展县区电教工作考核评比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重新评估定分等工作中,将教师上传个人资源列入对县区和学校的考核项目,采取行政督促和积分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多管齐下,充分调动了教师上传资源的积极性、持续性,从而为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资源的有效增长提供了一个有力保障。
为保证网络资源的质量,江西省电化教育馆还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和网上投票评选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大部分县区均设有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学科版主和论坛版主,负责对教师上传个人资源的审核和网站论坛的维护,较好保证了教师上传资源的质量。
3.购买引进资源
通过发挥江西省中小学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各学科专家库的作用,组织对各类电教教材的审查引进、择优购买,上传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供教师免费使用,重点是引进素材资源等。
截至2009年10月30日,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拥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总量达971500余条,全省实名注册的教师308500余人,注册学校近8500所,网站总访问量接近4500000次,教师日均上传资源600余条。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以关键字“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检索排名,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站在同类网站中的排名列全国第二位。一些教师还在论坛上热情留言,称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是真正的“教师之家”。
四、以实施“农远工程”项目学校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为突破点,积极打造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
江西省目前已建设“农远工程”三种不同模式的农村中、小学校共计15600余所,约占全省农村中、小学校总数的90%,全省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如何进一步发挥“农远工程”的教育教学作用,使农村学校所有教师都能通过培训,整合利用“农远工程”的教育教学资源,帮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较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关系“农远工程”能否持续发挥效益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学校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江西省电化教育馆依托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站平台,通过以乡镇为单位“集中+网络”培训的方式,积极组织开展了对各地学校教师的远程培训和指导。
所有的培训和考核都放在网上进行,通过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站上的教师培训栏目,把由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制作的网络教学课程录像和相关教材放到栏目中供各地教师下载,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的教学资料进行自学和集中学习。每个设区市、项目县至少设立一个考试中心,并选拔一批辅导教师分片负责培训点的辅导。学员考试通过计算机操作进行,由市、县电教部门具体组织。
这种以乡镇为单位“集中+网络”培训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又为学校节约了一笔培训经费,而且学校参与面之广、教师培训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全省已报名参加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79896人。
五、不断拓展信息化服务功能,努力建设全省基础教育的管理数据中心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作为我省基础教育的资源中心和教师远程教育的培训中心的作用和地位,正在得到我省越来越多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广大学校、教师的认同和肯定。同时,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业已建立的全省中小学校基础数据库和较为完善的网络平台,以及在“农远工程”的实施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大批基层电教技术骨干,使我省电教部门不断开辟信息化服务新领域、积极寻求事业发展新突破成为可能和必须。在江西省教育厅领导的重视和厅有关处室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1.全力做好全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的技术准备工作
配合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起草了全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的各项技术文件,先后赴湖北、吉林、辽宁等省考察、学习他们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的实施及应用情况,起草了《江西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等技术方案,制订完成了江西省高中阶段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招标技术方案。
2.积极配合做好全省大中专院校校内上网场所安全管理工作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的要求,江西省电化教育馆负责全省大中专院校校内上网场所视频监控技术设施和安全保护监控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工作。为保证这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江西省电化教育馆组织制定了《校内上网场所安全保护技术系统安装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
此外,在江西省教育厅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处的指导下,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具体承担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的选题策划、组织编写工作;承办了首届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安全知识说课竞赛活动。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和发展、完善,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按照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正在逐步建设成为我省基础教育的“三个中心”(即资源中心、远程培训中心、教育管理数据中心)。立足于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络平台和我省一支健康稳定的电教队伍,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西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阔。
开拓创新稳步推进范文第2篇
1 内江市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3年开始, 内江市林业局便根据当地林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农民收入实际情况, 开始大力发展林业, 以期通过改善人均林业资源占有量少和克服冬干春旱等问题, 尤其是芦山地震所带来的林业危害, 确保农民能够从林业发展中增加收入[2]。内江市林业局虽然目前加大了经济林产业建设力度, 但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经济林布局不合理问题
从当前内江市经济林的栽植情况看, 其主要将各类经济林集中在海拔350~450 m的丘陵地带及缓坡地带等, 虽然该地区适宜经济林生长, 但同时该地区又是粮食主产区, 导致林业发展和粮食发展产生矛盾, 不利于农民增收。另外, 内江市林业局在经济林栽培方面虽然具有较高的栽植技术和管理技术, 但却没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导致很多农户仍然对经济林相关栽培管理技术了解不多, 致使经济林产品质量难以提升, 出现产品竞争力差的情况, 无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例如, 资中县特有的塔罗科血橙, 该产品应当是该地区助力发展产品, 但由于当地对塔罗科血橙的栽培管理技术严重缺乏, 一些农户甚至在园区种植玉米、油菜, 导致产品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 且后期商业化处理也存在较多问题, 导致难以体现出塔罗科血橙的优势。
1.2 林业苗木产品质量问题
内江市在国家退耕护还林的政策引导下, 加大了经济林建设力度, 但由于内江市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经济林建设管理, 内江市林业局没有连通其他相关部门, 加大投资力度, 致使经济发展出现投入不足的情况, 如退耕还林给农户的补助只有230元/667 m2, 其他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病虫害防治补助、科技服务等投入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3]。
此外, 内江市林业局过于注重经济林建设速度和规模, 导致在苗木采购方面村存在审核不严格的情况, 在实际经济林建设中出现很多弱苗、病苗等, 不仅使农民难以获得任何经济效益, 还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难以真正提高经济收入。
1.3 林业相关产业建设问题
在内江市林业局的大力发展下, 目前虽然内江市经济林面积量较大, 但存在成活率不高, 经济林成片规模较小, 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没有做好经济林产品的运输、加工等后续工作, 没有形成产业链, 继而难以明显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
2 内江市林业局助农增收工作的措施
2.1 加强林业经济发展和打造产业基地
从2013年开始内, 江市林业局开始加强林业建设, 如大力推动民生林业发展, 明显提高农民收入, 优化经济结构。内江市政府专门针对林业经济发展出台了《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义》, 确保未来农民人均经济增收至少达200元, 确保同比增长超过15%[4]。内江市需要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打造产业经济, 确保改善当地农民经济收入, 如市中区永安镇新房村可以加强花卉苗木的建设力度, 东兴区田家镇四方村可以加强珍稀树木的建设制度, 资中县渔溪镇和隆昌县迎祥镇薄刀村可以加强核桃的建设力度, 威远县新场镇也可以通过加大工业原料林建设力度, 改善农民经济收入现状。如今各地区对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已经超过6.67 hm2。
2.2 注重林业科技示范和生态旅游
为了确保内江市能够有效改善林业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林业局必须加强对科技骨干的培训力度, 确保提高林业相关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 还应当做好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和栽培技术推广工作, 如吊丝球竹经营技术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此外内江市现代林业园区规划已经完善, 很多地区开始建设生态旅游区, 如凤凰寨、尖子山等森林公园, 明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3 调整产业结构
如今, 内江市在市中区、东兴区和资中县等各地区建设了林业特色专业村, 通过合理规划经济林产业结构, 确保在适宜的地区种植枣树、板栗等, 实现农民增收。此外, 林业局还可以联合社会组织成立相关合作协会和和合作组织, 确保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保证农民经济效益。
3 结语
如今, 内江市逐渐加大了的林业产业建设力度, 确保通过合理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等, 改善当地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内江市林业局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中, 提升了林业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
摘要:近年来, 我国将经济建设重点放在工业经济方面, 致使农业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 我国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导致出现城乡经济差距过大的情况, 因此如何帮助农民增收成为各地区政府考虑的重要问题。近年来, 内江市不断加大在林业经济发展的投入, 以期通过发展林业帮助农民增收, 改善农民的收入现状。主要分析内江市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内江市林业局助农增收工作的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经济林产业,农增收,内江市
参考文献
[1] 蒋林林, 黄佩瑜.绿色脱贫之路:百色市林业助农扶贫工作纪实[J].广西林业, 2016 (2) :11-13.
[2] 谢奎, 杨小建, 郭杰, 等.内江市中区退耕还林巨桉速生丰产林分类经营探讨[J].内江科技, 2014, 35 (10) :75-76.
[3] 朱震锋, 曹玉昆, 陈丽荣.全面停伐背景下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及发展路径分析:以绥阳林业局为例[J].林业经济, 2015 (6)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