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接口范文(精选5篇)
交换接口 第1篇
关键词:数据交换,数据安全,物理隔离
引言
公安人口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表面上看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大型系统, 但在某些人口信息资料统计上 (如人的生存状况等) , 社保系统则需要公安系统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以便对社保资料进行更新并做出相应的处理。这两个系统更要通过一座桥梁, 以便统计信息能够进行传输, 以实现资料的共享。
1 数据交换接口系统分析
1.1 接口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数据交换接口系统建设是促进社会保险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需要, 是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需要。系统建设能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规范业务, 提高管理水平, 从而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优化管理的组织结构, 加速社会保险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它不仅能更好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送, 为制定社会保险政策的决策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因而对各级政府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社会保险信息,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接口系统业务功能
从公安局人口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采集满足社会保障条件的省直单位社保人口信息, 转存到该系统的人口信息数据库, 向社保系统提供人口信息, 并在随后的户政业务变更中及时更新人口信息, 保持该系统的人口信息交换数据库的数据与社保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1.3 接口系统解决的关键问题
接口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数据标准问题、数据接口问题、主关键字问题和安全问题。
数据标准问题:将现有的公安人口信息系统数据按照标准格式传送到社保系统, 以更好地满足社保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的更高要求。
数据接口问题:数据接口采用统一标准, 以利于信息数据的采集、交换和共享利用, 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送。
主关键字问题:主关键字是一条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唯一标识。组织机构代码和公民身份号码分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对一个单位或一个公民的唯一标识, 是国家强制标准。在跨省、跨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时, 只能依靠这两个主关键字。因此, 我们建议各地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 要将这两个号码作为主关键字, 至少要作为交换信息的主关键字。否则, 在将来进行跨系统的联网或跨地区的信息交换时, 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
安全问题:Internet技术带领信息科技进入新的时代。但网络安全一直是人们所担心的重要问题。如何使一些机密的资料不会被盗、网络不会被破坏, 如何安全地访问两个大系统间的公共资源, 内网的分割和使用权限等问题已经得到普遍重视。在接口系统的开发和研制上, 必须考虑以上所述的种种安全问题。
2 数据交换接口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从功能上可划分为三个子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对外服务模块、物理隔离模块) 和一个人口信息数据库, 如图2-1所示。
2.1 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的功能是在公安人口信息数据库中筛选满足社会保障条件的人口数据, 同时转存到该数据交换接口系统的人口信息数据库中, 并保持数据同步, 数据只能单向流动, 由公安人口信息数据库流向数据交换接口系统的人口信息数据库;数据采集模块应用飞讯物理隔离服务器技术实现公安人口信息数据库与数据交换接口系统人口信息交换数据库的实现定时内外网的数据交换。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包括数据抽取、数据整理和数据编辑等功能。
数据抽取:从公安户政系统中数据抽取相关的人口信息, 包括: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供省直单位的人口信息 (身份证号、姓名、别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籍贯、出生地、户口类别、户口所在地、户口所在乡镇街道、所属村委、户籍住址、所属派出所名称、生存状态、户口状态等信息) ;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供省直单位社会保障人员的变动信息 (如生存状态)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向公安系统提供其他业务部门信息。
数据整理:将抽取到的基础信息、业务信息和变动信息按一定的格式进行汇总;进行基础信息整理、变动信息整理和业务信息整理。
数据编辑:将整理完毕后的基础信息、变动信息和业务信息进行信息编辑, 按社保系统的需要, 进行相应的信息编辑, 最后输出的为公共服务信息。
2.2 对外服务模块
对外服务模块的功能是负责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接口系统人口信息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该模块将采集到的人口数据传到社保系统的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 同时获取其他业务部门的数据。它还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供人口信息在社会保障视图上的服务, 数据只能单向流动, 当对外服务模块接受到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服务请求后, 就从服务中心数据库提取相应信息回应请求。
公安信息数据库向人口信息数据库传递数据, 采用异步批量复制;人口信息数据库向省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的传递数据, 则采用数据文件传递方式。为保证公安内部系统及数据的安全, 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数据复制:一般情况下, 数据交换接口系统与社保信息系统实时连接, 但与公安内部系统断开。数据传输时, 接口系统只允许与一方连接, 不允许同时连接双方。例如当公安人口信息库复制数据至数据交换服务器时, 接口系统要与社保系统断开连接。然后, 接口系统再断开与公安内部系统的连接, 将数据复制到社保系统数据中心。数据交换模型如图2-2所示。
2.3 物理隔离模块
根据国家保密局对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络相连接, 必须实行物理隔离的要求而设计物理隔离模块。
物理隔离模块位于数据采集模块与人口信息数据库之间。此模块的功能是使数据采集和与数据库数据之间实现隔离, 以防止重要的数据丢失和数据被盗窃。
2.4 人口信息数据库
人口信息数据库是公安信息系统给社保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服务的一个数据库系统。该数据库是专门用来存贮社保系统所需的人口信息数据, 是公安信息系统与社保系统的接口数据库。人口信息数据库由以下几类数据构成:业务数据、宏观决策数据、共享数据、系统管理数据。它的主要功能是把各种业务数据纳入统一的管理模式, 解决所属的各个数据库相对分散的问题, 实现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3 数据交换接口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设计指导方针与设计原则
接口系统的建设紧密结合社会保障部门和公安部门的业务需求, 遵循信息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的指导方针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组织管理”。根据社保系统的建设要求, 接口系统采用统一的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
系统设计原则:实用性。接口系统作为信息采集和信息交换的应用系统, 以满足社会保险工作的业务需求为首要目标, 避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可靠性。采用稳定可靠的成熟技术, 保证系统长期安全运行。系统中的硬、软件及信息资源要满足可靠性设计要求;先进性。在实用性的前提下, 尽可能跟踪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 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和技术发展的主流产品, 保证整个系统高效运行;安全性。遵循有关信息安全标准, 具有必要的安全保护和保密措施, 以及对计算机犯罪和病毒的防范能力, 确保数据永久安全。
3.2 接口系统网络架构图
因人口数据是公安核心机密数据, 在设计数据交换系统接口时充分考虑网络系统及数据的安全, 避免给公安的内部网带来安全隐患。接口系统设计架构图如图3-1所示:
3.3 安全设计的关键技术
为保证公安内部网的安全, 采用物理隔离方式来进行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的数据交换, 实现社保数据从公安内部网定时采集的功能, 有效地防止一些开放协议给公安网带来黑客侵入的隐患。还采用防火墙技术, 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屏障。防火墙根据网络中数据流的来源和访问的目标, 对网络流进行限制, 允许合法网络流, 并禁止非法网络流。
社保信息系统的客户端通过身份验证才能访问授权的资源, 通过应用中间件服务器去访问后台数据库, 客户端不能直接访问数据库。这样分层结构有利于业务系统的扩充和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同时, Ekey支持操作系统登录认证、Web服务器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采用Ekey可极大地增强提供社保系统客户端的安全性, 防止非授权用户的使用。
4 结束语
数据交换接口系统是社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公安人口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这两个大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交换的必要途径, 为社保系统提供第一手及时的、可靠的、准确的人口数据以进行有关的社保业务操作。
参考文献
[1]黄元飞编著.信息安全与加密解密核心技术[M].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 2002.
[2]王能斌编著.数据库系统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3]文家焱, 施平安著.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交换接口 第2篇
一、企业技术准备
(一)技术环境
企业自行选择并购买用于预录入数据交换的软硬件设备。相关软硬件配置要求如下:
1.硬件配置
CPU:1GHz以上; 内存:1G以上;
硬盘:剩余空间10G以上; 接口:USB接口;
网络:10M/100M自适应网卡;
其它外围设备:USBKey、IC卡和读卡器等,如企业需要使用加密机,按照《电子口岸密码产品选择和使用指南》要求进行选购。
2.软件配置
操作系统:
win7/win8/win10/win2003/win2008等操作系统;
交换软件:支持MQ/AS2/AS3/Amqp等传输协议
数据传输软件。3.网络环境
互联网。
(二)备案申请
1.企业通过中国电子口岸门户网站(http://)自行下载《海关预录入系统业务数据交换接口清单》、《海关外网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2.企业
通
过
95198
客
户
服
务
网(http://)自行下载《大连关区业务数据交换接口使用申请表》、企业法人授权书、《海关预录入业务数据交换安全承诺书》。
3.企业提交《大连关区业务数据交换接口使用申请表》、企业法人授权书、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等文件到大连数据分中心。
4.大连数据分中心审核通过后,企业应签订《海关预录入业务数据交换安全承诺书》,大连数据分中心向企业提供预录入业务数据交换相关技术服务支持工作。
(三)系统改造
企业自行或选择通过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技术服务改造企业自身内部系统,生成符合海关业务规范的报文,实现数据交换功能。包含两方面的工作内容: 1.企业按照《海关预录入系统业务数据交换接口清单》改造内部系统生成符合海关业务规范的报文。
2.企业按照《海关外网数据交换接口规范》自主开发或市场采购传输客户端,实现数据传输功能。
二、联调测试 1.预检报文
系统改造完成后,企业可使用业务数据格式预检工具对自身内部系统生成的报关报文进行检测,确保生成的报文结构符合报关规范。
2.测试申请
企业通过95198客户服务网自行下载并填写《大连关区业务数据交换接口使用联调(上线)申请表》,加盖企业公章后提交给大连数据分中心,办理预录入业务数据交换联调测试环境配置开通事宜。
3.联通测试
企业根据数据分中心反馈的配置信息自行配置企业联通系统环境,并参照海关提供的标准报文样例进行联通测试。
4.测试通过
企业在联通测试完成后,可通过互联网自行下载并填写《海关预录入系统业务数据交换接口联通测试报告》,加盖企业公章后(一式两份)提交给大连数据分中心。数据分中心在《海关预录入系统业务数据交换接口联通测试报告》中确认测试是否通过,加盖数据分中心签章后将其中一份反馈给企业,另一份数据分中心留存。
三、正式运行
联调测试通过的企业可以申请预录入系统正式环境接入。
1.申请
企业填写《大连关区业务数据交换接口使用联通(上线)申请表》并加盖企业公章,提交给大连数据分中心。
2.接入
企业根据数据分中心反馈的配置信息自行安装配置内部环境,完成系统接入工作。
四、日常运维
大连数据分中心提供热线服务,受理企业咨询和报障,如涉及海关内部系统故障将予以协调解决。
五、有关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411-95198。
交换接口 第3篇
集团企业内部的分公司部署了多种ERP财务核算系统,形成了数据孤岛的问题,使财务数据利用率降低为集团企业的决策增加了难度,对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也形成了阻隔。如何将日常的业务通过综合的方式提供给决策者, 既是实际的ERP软件中缺乏有效支持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集团企业决策层就需要利用专业的统计分析系统, 实现对下属企业或机构的监管这就需要财务统计分析系统能够与不同的ERP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目前,越来越多的第三方财务软件迫切需要与久其CI报表软件进行数据交互 , 需要提供统一衔接方案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久其提出了中间库接口标准,并与许多财务核算软件厂商进行了合作,约定了以标准中间库的形式进行数据交互。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本系统是在久其VA系统基础上,采用Delphi语言开发,开发工具是Borland Delphi 7.0。系统采用C/S方式实现,践行了分层设计的思想,实现了视图显示、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库处理的分离。
2.1 系统接口设计
系统采用了中间数据库的方式完成数据交换。中间数据库方式是按照单独物理中间库方式,第三方软件建立的数据处理程序完成数据提取,经初步整理后形成中间库的明细数据,直接存储到中间数据库,接口程序通过预先约定的中间数据库格式进行财务数据的提取。系统采用多点部署、多点调用的运行模式,服务器端只需一次配置, 客户端可以多次部署。接口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2.2 系统中间库接口设计
接口系统主要处理分几个步骤。
(1) CI端的接口程序,根据报表参数 ,将所有待处理的财务取数公式提取出来,写入约定的ini文件,传递给中间库接口程序。
(2) 中间库接口程序得到待处理的全部财务公式根据用户选取的账套、期间等信息,计算处理后,将结果写入约定的ini文件。
(3) CI端的相关程序 , 根据产生的结果 , 导入报表中,完成财务数据提取。
(4) 中间库接口程序还可以通过直接写入公式的方式取数(供技术人员和实施人员测试或调试用)。
中间库接口系统业务处理的流程如图2所示。
2.3 系统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流程的处理过程,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分为了用户及权限管理模块、公式注册模块、公式处理模块、客户端取数显示模块和服务器端配置模块等五个模块。
其中,用户及权限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的信息管理、账套权限的设置和用户的登录等内容;公式注册模块负责完成公式的注册, 是公式进行解析和处理的前提; 公式处理模块负责完成对取数公式的解析和处理,对应不同的公式形成相 应的取数SQL语句和取数 结果;客户端显示模块主要负责取数公式的传入、ini文件的处理及SQL语句和取数结果的显示; 服务器端配置模块主要完成数据库服务器的选择和配置。模块关系如图3所示。
3 系统测试
用于开发 测试的中 间库服务 器是DB2和SQLServer 2000。广义的软件测试实际是由确认、验证、测试三个方面组成。狭义的测试通常是经过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三个环节。 本系统的测试主要遵循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要求和方法。由于业务流程处理的固定性和相似性, 单元测试占据了重要的部分;集成测试和系统完成了对ini文件的读取的写入,系统运行已经没有问题。
4 结束语
交换接口 第4篇
针对MMS技术门槛高、开发成本高的问题, 国内有人提出一种把IEC61850模型映射到Web Service的方案, 即把HTTP、XML、SOAP、WSDL等技术应用于变电站通信。采用DOM接口解析XML报文, 通过微软的MSXML分析器, 在VC平台上实现对XML报文的解析, 从而把XML数据交换接口应用于智能变电站IED的信息传输。
1 XML数据交换接口
XML是万维网联盟W3C于1998年制定的一种通用语言规范, 具有良好的格式, 严格的验证机制, 灵活的Web应用, 便捷的数据处理, 开放的标准, 选择性更新等优点, 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XML文档不仅有严谨的描述规则, 而且简明易懂, 因此, 在基于IEC61850的智能变电站中, XML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IEC61850模型映射到Web Service的方案, 扩展了XML技术在智能化变电站中的应用, 将XML数据交换接口应用于变电站IED信息传输的方案, 降低了报文解析难度。
2 DOM解析器
对于以XML形式传递变电站电气信息的报文, 可以通过DOM解析器提取其中的具体信息。
2.1 DOM的工作原理及接口
DOM实际上是以树为基础处理XML文件的一套API, 其目的是提供一个跨平台、通用于各种编程语言和应用程序的接口。用DOM对结构化的XML文档进行解析时, 文档中的元素和属性等所有内容个体都用对象模型表示, 整个文档被看成是一个有结构的信息树, 而不是简单的文本流, 生成的对象模型就是树的节点, 对象同时包含了方法和属性。因此, 对文档的所有操作都是在对象树上进行的。
采用DOM技术解析XML文件的实现过程如下:首先DOM解析器初始化分析程序 (Parser) , 然后将XML文档提交处理, Parser从文档内的第一个元素 (即根元素) 开始解析, 然后解析它面对的每个分枝形成的路径, 最终解析整个XML文件, 将该XML文档各元素组成的相对应的树形结构提交给应用程序。
DOM接口规范中, 有4个基本的接口:Document、Node、Node List以及Named Node Map。
2.2 XML报文解析的实现
本文采用其中应用最广的一种软件MSXML (Microsoft XML Core Services) 作为XML的语法分析器。
MSXML.DLL动态链接库实际上是一个COM (Component Object Model) 对象库, 里面封装了进行XML解析时所需要的所有对象。MSXML.DLL包括的主要COM接口有:
(1) DOMDocument对象是XML DOM的基础, 程序可以利用它所暴露的属性和方法来浏览、查询和修改XML文档的内容和结构。
(2) IXMLDOMNode是文档对象模型 (DOM) 中的基本对象, 元素、属性、注释、指令和其他文档组件都可以认为是IXMLDOMNode。
(3) IXMLDOMNode List实际上是一个节点 (Node) 对象的集合, 节点的添加、减少和改变都直接在集合中立刻反映出来。
(4) IXMLDOMParse Error接口用来返回在解析过程中所出现的详细的信息, 包括错误号、行号、字符位置和文本描述。
在具体应用时可以用DOMDocument的Load方法来装载XML文档, 用IXMLDOMNode的select Nodes (查询的结果有多个, 得到存放搜索结果的链表) 方法进行查询, 用IXMLDOMElement的set Attribute和get Attribute方法来设置和获得节点的属性。
3 GIS设备在线监测系统XML报文解析
在某变电站中, GIS设备的信息经间隔层的智能电子设备采集后, 以XML报文的格式, 经以太网传递给变电站层的GIS设备在线监测系统, 为GIS设备提供故障预警和诊断, 如图1所示。
后台的GIS设备在线监测系统首先通过IEC61850建模, 得到SCBR、SIMG、GGIO等逻辑节点, 然后通过TCP层接收来自于GIS间隔智能监测装置发送的XML报文 (GIS监测数据仅在召唤时传送) , 采用DOM技术进行XML报文解析, 提取GIS设备的相关信息, 并进行分析。
本文的方法基于VC编程环境, 在VC平台上采用MSXML.DLL动态链接库, 大幅降低了MMS报文的解析难度, 下面具体介绍关键的实现步骤。
(1) 在头文件Std Afx.h中添加#import“msxml3.dll”, 用于在程序的文件夹下生成MSXML3.TLH和MSXML3TLI 2个文件, 调用MSXML分析器。
(2) 创建DOMDocument对象和DOMElement对象。
MSXML2::IXMLDOMDocument Ptrxml Doc;
MSXML2::IXMLDOMElement Ptr xml Node。
(3) 载入XML文件。
xml Doc->load (“D:GISbaowen.xml”) 。
(4) 查找名为SIMG的节点。
xml Node= (MSXML2::IXMLDOMElement Ptr) ;
(xml Doc->select Single Node (“//SIMG”) ) 。
(5) 通过调用xml Node->get_node Name函数显示节点名。
(6) 通过调用xml Node->get_node Typed Value函数获得节点值。
4 结束语
交换接口 第5篇
如今, 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各行业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有了信息资源共享, 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让更多的用户共享到行业中的更多信息, 是信息共享的优势所在。在广播电视监测领域, 几十年来, 尤其是近十年网络化、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引入和发展, 使得广播电视监测的内容、范围和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积累了海量的监测信息。随着广大用户对广播电视监测信息需求度的不断增长, 监测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也成为广电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广播电视监测网资源包括无线、有线、卫星等广播电视监测网, 各监测网系统相互独立运行, 具有对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有线电视、卫星广播电视、地面开路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各种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技术质量和频谱监测的能力。由于各个广播电视监测网是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技术建设的, 它们在网络结构、软硬件平台、系统结构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这些监测网进行资源整合和数据交换时, 势必出现数据格式不一致、跨平台数据交换困难等问题。因此, 制定统一的广播电视监测数据交换接口标准, 规范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的交换方式, 是非常必要的。
Web Services (Web服务) 技术作为一种整体技术架构, 能够有效地解决跨网络、跨平台的异构系统间数据交换的问题, 在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接口设计中采纳了这项技术实现与各广播电视监测网的数据交换。
1 Web Services体系架构简介
Web Services由一系列开放标准构成, 以提供各种服务的互操作, 其中包括:
1. 可扩展的标记语言 (XML)
XML具有良好的数据存储格式、可扩展性、高度结构化、便于网络传输等特性, 在各种平台上以文档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与数据相关的各种信息, 为各个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手段。
2. 简单对象存取协议 (SOAP)
SOAP用于Web Services之间跨平台的相互通信。它使用的是HTTP协议传输XML作为数据交换的内部机制, 采用XML格式封装调用请求和回应信息, 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用于在分布式环境中交换结构化和类型信息的机制。
3. 通用描述、发现和综合协议 (UDDI)
UDDI注册是分布式Web服务的信息注册规范, Web Services可以根据这一规范进行注册并决定SOAP和XML的使用方式。
4. Web Services描述语言 (WSDL)
WSDL可以看作UDDI服务描述的子集, 它为Web服务提供者提供了以XML格式描述Web Services请求基本格式的标准方法。
以上协议规范加上传输层和网络层的通用标准 (TCP/IP、HTTP、SMTP等) 就构成了完整的Web Services体系架构。具体而言, Web Services是基于Web服务提供者、Web服务请求者和Web服务代理三者以及发布、查找、绑定三个动作而构建, 如图1所示。其中:发布操作是指服务提供者向Web Services注册中心注册自己的功能和访问接口, 查找操作是指服务请求者通过Web Services注册中心查找特定的服务, 绑定操作指的是服务请求者绑定服务提供者来使用可用的服务。
2 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接口设计
制定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接口, 目的是将各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联网, 通过数据接口实现广播电视音视频节目的远程传输、技术指标遥控测量和监测信息实时上报, 实现广播电视监测信息共享。数据交换时包含有大量的音视频信息和监测数据信息, 这些数据具有实效性强、数据变化快、短时数据交换量大的特点。考虑到各广播电视监测网运行环境、操作平台和所遵循的组件规范技术各不相同, 在广播电视监测数据交换接口设计中采用了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统一访问接口设计方法, 应用Web Services技术和SOAP协议, 在广播电视监测网各分布式系统之间实现远程数据的安全调用。采用XML数据格式, 封装和调用数据交换平台与监测网系统之间的访问请求及回应信息。
在广播电视监测网中搭建数据交换平台,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各广播电视监测网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在系统功能实现中, 通过实时集成接口服务程序分别向数据交换平台和监测网系统提供实时数据交换服务, 一类是实时访问请求转发服务, 另一类是实时数据上报服务。
1. 实时访问请求转发服务
如图2所示, 实时访问请求转发服务由监测网系统提供, 客户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远程调用。当远程查看监测网系统提供的广播电视节目实时音视频、实时监测指标等信息时, 并非直接向相应的监测网系统发送相关请求, 而是首先将请求提交到实时集成接口服务程序进行转发, 并通过该服务程序返回应答结果。通过实时访问请求转发服务接口可以完成对广播电视监测网的远程音视频查询、技术指标实时监测、频谱实时监测等实时访问操作。
2. 监测网系统实时数据上报服务
监测网系统实时数据上报服务由数据交换平台提供, 监测网系统调用。当监测网系统产生报警信息或其他实时监测信息时, 通过该服务将实时报警信息发送到数据交换平台, 同时将报警数据写入接口数据库供调用查询。如图3所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安全上报。当数据上报过程中出现网络或其他原因造成监测数据无法上报, 也能够在网络恢复后通过查询数据库得到未成功上报的监测数据。
3 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接口实例
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的内容有广播电视节目实时音视频流、广播电视信号技术指标测量数据、广播电视频谱测量数据、录音录像文件、实时报警数据等等。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接口采用模块化定义, 根据以上实时调用的数据不同, 针对不同的监测网系统, 分别定义了音频监测实时查询、视频监测实时查询、广播信号技术指标监测实时查询、广播频谱监测实时查询、电视信号技术指标监测实时查询、电视频谱监测实时查询、远程录音文件实时查询、远程录像文件实时查询、实时监测报警上报等多类数据交换接口。模块化的监测网数据接口结构简单、清晰, 为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化技术的广播电视监测网系统使用和调用接口提供便利。
以下以广播监测网的技术指标监测实时查询接口为例, 具体说明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接口的设计思想。
String IDownRealtimeQuality (String strHeadCode, int nFreqType, int nFreq, int nAct, int nIndexType, int nOperatorLevel, String strUserDept, String strUserName, String strUserIp)
具体参数解释如下:
HeadCode, 监测设备代码, 该设备代码在广播电视监测网中全局唯一。
FreqType, 频率类型, 用来区分中波、短波、调频广播。
Freq, 广播频率, 单位kHz。
Act, 指标查询操作的开始或停止命令。
IndexType, 监测指标类别。针对广播信号, 分别有载波信号电平、调制度、载波频偏、频带宽度等技术指标。
OperatorLevel, 操作级别, 用来区分发出服务请求的用户的优先级。
UserDept、UserName、UserIp三个参数分别表示发出服务请求的用户单位、用户名称和用户IP, 以记录监测指标查询操作的用户信息。
技术指标实时查询接口中广播监测网是服务提供方, 客户端 (即服务请求方)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调用该服务, 远程调用监测网中某监测设备所在地的固定广播频率的技术指标实时测量数据。广播监测网返回的接口中包含相应技术指标测量图形的目标地址url, 链接该url地址便可获取目标地点广播频率的实时监测指标测量数据。
4 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接口的特点
1. 开放性强
基于Web Services的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接口开放性强。通过数据接口可以集成各级广播电视监测网的系统功能和监测数据, 实现监测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 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的作用。
2. 模块化, 易于集成
无论是已经建成的广播电视监测网还是规划中的待建监测网, 都可以依据接口规范接入。模块化的接口设计, 基于Web Services的技术架构, 部署简单, 为各广播电视监测网平滑接入提供规范。
3. 平台无关性
Web Services技术提供了异构系统间的互操作, 对于J2EE、.NET等各种平台及技术都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无论广播电视监测网系统采用何种技术平台, 都可以依据接口规范无缝接入。
4. 安全性
用XML描述和约束需要交换的数据格式, 将各广播电视监测网系统的数据封装成规范的XML格式, 屏蔽了底层各种分散的、异构的数据, 用户在请求数据时无须关心数据源的具体位置和数据源格式, 确保了监测网系统和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安全。
5 结束语
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接口采用了Web Services技术, 实现了广播电视监测网信息资源的整合。由于广播电视监测网建设在先, 对原有的各个监测网业务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首先要考虑安全性, 减少对监测网系统数据接入的复杂度, 以保证监测网系统的稳定运行。Web Services技术所具有的通用性、开放性、平台无关性、松散耦合等特点, 使得复杂的数据集成工程变得简单而易于实现, 并且对监测网系统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摘要:在广播电视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 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 规范广播电视监测数据共享和交换的方式, 是一个关键内容。本文通过实例介绍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接口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监测信息共享,数据交换接口,Web Services
参考文献
[1]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接口技术规范[S], 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监测中心编写.
[2]柴晓路等.Web Services技术、构架和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杨涛等.SOAP:XML跨平台Web Service开发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柴晓路.Web服务架构与开放互操作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