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保护压板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5
1

保护压板范文(精选10篇)

保护压板 第1篇

对于电力系统中保护装置压板投入操作,文献[1]规定:“投入晶体管或电磁型保护的出口压板前,应用高内阻电压表测量压板两端确无电压后,再投入压板;微机保护出口压板在投入前可不测量”。目前,对于微机保护装置压板在投入前是否要测量其两端电压,现场各单位的理解不同,因而投入前的电压测量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所有压板都不测量电压,直接投入;二是对于出口压板,测量其两端无电压后投入,对于功能压板则不测量,直接投入;三是所有压板都测量两端电压,情况正常时投入。本文对微机保护装置压板投入前是否需要测量其两端电压及如何测量做一简单讨论。

1电磁型保护出口压板投入前应测量其两端确无电压的原因

省电公司《变电站电气设备倒间操作规范》中明确规定电磁型保护和晶体管保护装置出口压板在投入前应测量其两端确无电压。下面通过图1的简单保护回路进行定性分析。

图1中,1LP为速断保护投入压板。若ILP压板在投入前两端存在电压,则表明速断保护有缺陷,1LJ、2LJ触点被击穿或短接,投入后主变两侧开关就会跳开。因此,对于电磁型保护,通过测量压板两端电压就能发现保护装置的异常,避免保护误动。电磁型保护装置主要由分立继电器通过导线连接构成,在现场运行过程中导致装置异常的原因如下:

(1)误整定。继电器整定值计算不准确,现场定值设置错误,如电流继电器定值过小,投入后保护误跳。

(2)工作失误。在保护安装、校验、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各种失误也会导致保护误跳。曾经就发生过:在线路保护校验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的工具遗留在零序保护继电器箱内,造成保护在线路运行后跳闸的事故。

(3)误接线。在改造施工时,误接线导致保护误跳。

(4)绝缘损坏。继电器触点绝缘击穿[2]或装置内部二次回路绝缘损坏,将导致继电器触点被短接,保护误动。

因此,测量压板两端电压是及时发现异常、避免误跳闸的重要手段。晶体管保护的压板操作和电磁型保护的类似,因为装置内部检测功能不够完善,所以需要通过测量压板两端电压来发现装置的异常。

2微机保护装置压板的分类及正常情况下压板两端电压分析

微机保护装置压板按功能可分为功能压板和出口压板。功能压板的作用是投入本保护装置的某项保护功能,因此有距离保护投入压板、主保护投入压板等。出口压板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连通跳闸回路,这类压板通常标明“跳××开关出口压板×LP”;另一个是启动其它保护装置,如启动失灵保护压板、启动另一套保护装置重合闸的压板等。有时,为引起值班员的注意,功能压板使用白色标签,出口压板的标签则为醒目的红色。本文主要讨论出口跳闸压板未投入前两端电压的情况。

微机保护装置某项功能的投退是以开入量形式表现的,具体体现就是功能压板的投入与退出。为了抗干扰,微机保护装置开入量采集并非直接采集输入电平,而是通过光耦采集的,开入量采集回路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当压板投入,回路接通时,光耦向装置提供相应的开入信号,保护的该项功能投入,反之该项功能退出。

出口压板在保护装置中的作用是导通跳闸回路,如图3中LP所示。

由图3可知,当保护动作,出口继电器接点闭合时,若投入出口压板,则开关跳闸回路导通,开关跳闸。

对于功能压板,正常情况下,两端有电压,电压值是开入量的电源电压。若压板两端电压消失,则表明开入量电源电压失去,装置出现了异常,此时即使投入压板,保护功能也不能正常投入。

对于出口跳闸压板,若开关处于合闸状态,压板两端存在电压,则表明出口继电器的触点被短接,压板投入后,开关即跳闸;若开关处于分闸状态,则无论保护触点被短接与否,触点两端都没有电压,因而发现不了装置异常。

3微机保护装置压板投入前测量两端电压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功能压板投入前两端有与其开入量电源电压一致的电压,若没有电压,或电压与其额定电压不一致,则表明装置出现了异常。因此,通过测量开入量压板两端的电压也能发现装置的异常。但是,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种类很多,不同厂家的装置,其开入量电压不一定相同,因而要求现场人员牢记不同装置功能压板两端电压值。另外,如果光耦损坏或操作不当,那么即使压板两端电压正常,开入量也同样不能被采集,操作目的就达不到。

对于功能压板投入,要达到操作目的,只须在操作后通过装置液晶屏检查装置相应开入量是否变位即可。若操作后开入量变位,则装置正常,操作正常,否则装置异常。

对于微机保护装置,装置定值的正确性,保护软件和保护硬件的完好性是由保护装置自检保证的,可以检测除出口继电器外的装置内部所有环节[3]。对出口继电器,线圈正常运行时是不带电的,不能检测到其完好性,因而就微机保护装置而言,仍然需要通过定期的传动试验来检测出口继电器和跳闸回路的完好性。鉴于曾经发生过继电器触点击穿导致误跳闸的事故,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投入微机保护装置出口跳闸压板前,依然有必要测量压板两端电压以防止误跳。

对于其它出口压板,由于在装置中实际上是作为开入量的,其操作应和功能压板的操作相同,因此无须测量端电压。

4压板端电压的测量方法

现场常用的压板端电压测量方法是将万用表的表笔搭在压板的两端读取电压值。这种测量方法有两个问题:

一是有可能导致误跳闸。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用这种方法测量保护压板端电压时,若测量电压表计内阻过小,则跳闸回路会通过表计导通,导致开关误跳[2]。

二是不容易发现装置存在的问题。从图3可以看到,如果开关在分位,那么即使保护出口继电器存在缺陷,触点被短接,压板两端的电压也仍为零,因此这种情况下直接测量压板端电压不能发现装置的缺陷。

正确的操作方法是采用高内阻的电压表来分别测量压板两端对地电压。仍以图3中LP两端电压为例,在装置正常的情况下,开关合上时,压板下端(连片端)对地电压应为零,上端对地电压为电源负极对地电压,即负1/2额定操作电压;开关分开时,压板下端(连片端)对地电压应为零,上端应为正1/2额定操作电压;当压板下端(连片端)出现正电压时,表明保护装置存在问题,压板不能投入。

总之,对于微机保护装置,投入功能压板时没必要测量压板两端电压,但投入后一定要检查相应的开入量是否变位,对出口压板则有必要测量其两端电压是否正常。变电站倒闸操作是一项对电力系统安全影响十分重大的操作,要求十分严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操作方法,以保证电网及设备的安全。

摘要:分析电磁型保护装置出口压板投入前测量其两端电压的必要性,介绍微机保护装置压板的分类及正常情况下压板两端电压,讨论保护装置出口压板电压的测量方法。

关键词:保护装置,功能压板,出口压板,电压测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典型故障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2]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用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3]贺家李,宋从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增订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指压板游戏 第2篇

1. 指压板跳绳:

A. 每组2人,在30s内跳的最多的胜。

B. 每组2人,率先完成双人连续5次跳的胜。道具及人员:指压板、跳绳

2名裁判 2.指压板两人三足:

每组2人,用绳子绑住各一只脚,走过指压板,用时最短者胜。道具及人员:绳子(可用跳绳)。指压板。

裁判2名 3.指压板筷子传球:

每队每次派出2名队员,接力用筷子夹球,由甲从A处夹到B处,再由乙夹到C处。中间任何环节掉了都不算,需重新来过。在2分钟内完成最多者胜。道具及人员:乒乓球若干,箱子6个,指压板

裁判2名

4.指压板你要几碗胡辣汤(条船): 任选5-7名同事,由主持人喊几碗胡辣汤,听到口号后,选手需根据数量相应下蹲。失败者需在指压板上跳绳10下。最终剩下2人为胜者。道具及人员:指压板

疯狂接力版:

健身神器指压板靠谱吗 第3篇

指压板,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指压板原理 北京按摩医院特需门诊部(素问阁)副主任医师王钲指出,指压板的原理就是通过刺激足底的反射区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而且其保健效果还取决于个体对这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有的人比较敏感,效果会明显一些。

但指压板与专业医生的按摩手法无法媲美。王钲表示,医生会在不同的足底反射区按摩,使用的力度也不一样,而且会根据个体某个反射区对刺激的敏感程度进行诊断。而指压板更多的是保健,诊疗的作用无法体现出来。

“使用指压板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替代其他的养生方法和药物。”王钲提醒,保健养生方法很多,不能完全靠指压板就解决一切身体问题,有病还是要看医生,不能自己瞎琢磨。

不适宜人群

1、有足跟痛、足底筋膜炎、重度骨质疏松患者。

2、足底皮肤感染(比如化脓、脚气感染等)的人群。

3、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4、孕妇。

保护压板 第4篇

“沟通三跳”回路核心作用在于保护220k 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在电网建设中, 保护装置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以确保设备不出现老化或者设备过了使用年限仍在运行, 这就使得不同时期、不同标准的线路保护“沟通三跳”回路同时运行, 特别是进口设备与国产设备回路设计存在较大差异, 设备对逻辑回路解释也有较大区别。这一现实情况对相关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熟悉各种保护装置的“沟通三跳”回路设计, 能够判断不同设备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给以解决。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常常出现部分运行检修人员因自身原因, 错误应用“沟通三跳”回路, 使得该回路引起线路误跳闸或重合闸拒动等问题。究其原因, 运行检修人员缺乏对不同厂家保护装置不同的“沟通三跳”回路接线设计及使用方式的全面认识, 从而在操作中混淆不同保护装置“沟通三跳”的投退方法, 造成事故的发生。文章在这一背景下, 首先详细介绍“沟通三跳”回路的具体功能及实现方式, 再以某220k V变电站, 某220k V线路保护装置为案例分析压板的操作。

1“沟通三跳”回路几种方式的分析

“沟通三跳”回路实质上就是由重合闸输出沟通线路保护三相跳闸。综合重合闸装置输出沟通三跳接点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具体有 (1) 重合闸方式为三重方式或停用; (2) 重合闸CPU告警; (3) 重合闸充电未满; (4) 装置失电。 (具体的逻辑框图见图1)

目前, 不同的厂家因其技术、工艺等的不同, 所设计的线路保护“沟通三跳”回路的接线也有很大的差异, 如南瑞继保的保护“沟通三跳”压板与重合闸“沟通三跳”接点并联;而四方保护没有“沟通三跳”压板, 但实际二次接线相当于它的“沟通三跳”压板, 永久与“沟通三跳”接点串联投入。

1.1 方式一:

“沟通三跳”压板是个功能投入压板, 线路保护动作接点串接“沟通三跳”接点, 再串接“沟通三跳”压板至操作箱三跳回路。如图2中, BDJ是线路保护单跳和三跳均动作的接点;GTST是断路器保护重合闸沟通三跳接点, 在重合闸充电未满、重合闸三重方式、重合闸装置停用、重合闸装置故障和重合闸装置电源消失时闭合。此“沟通三跳”接点应为常闭接点, 以满足在装置故障或失电的情况下仍能输出的要求。当因重合闸装置不允许装置选跳时, 由重合闸装置输出“沟通三跳”GTST接点, 它和线路保护动作接点BDJ串接, 连到操作箱的三跳回路。该方式一般普遍使用在国电南自线路保护中。

1.2 方式二:

线路保护“沟通三跳”压板与重合闸装置GST1、GST2沟通三跳接点并接, 当重合闸装置停用时, 放上“沟通三跳”压板, 由外部开入接点强制接通保护装置的沟通三跳回路, 此时GTST接点也是闭合的, 放上“沟通三跳”压板, 可以保证GTST接点失灵的情况下保护装置的沟通三跳回路可靠接通, 相当于设置了个双保险, 可以确保重合闸三重或退出方式下实现沟通三跳功能 (具体详见图3) 。需说明的是“沟通三跳”压板是个开关量压板。该方式一般普遍使用在南瑞线路保护装置中。

1.3 方式三:

在重合闸充电未满、重合闸三重方式、重合闸装置停用、重合闸装置故障和重合闸装置电源消失时不允许保护装置选跳, 由重合闸装置输出“沟通三跳”常闭接点, 直接通过二次线连至保护装置相应开入端, 实现任何故障时均跳三相。该方式与第一种方式类似, 虽然没有“沟通三跳”压板, 但实际二次接线相当于它的“沟通三跳”压板永久投入。该方式在四方的线路保护中使用较多。

1.4 方式四:

直接通过保护逻辑实现沟通三跳, 由本保护重合闸插件开入保护的保护动作接点, 任何故障线路保护动作后由微机断路器保护的逻辑判断是否满足沟通三跳条件, 满足条件则由断路器保护发出三相跳令, 并在装置报文中显示“综合重合闸沟通三跳保护动作” (具体详见图4) 。这种方式往往适用于单装置保护不需要与其他重合闸装置配合的情况, 一般较使用少, 仅有少数保护装置采用这种方法, 如南自PSL-602线路保护装置。

2 实例分析

现有两台采取不同原理双重化配置的某220k V变电站的某220k V线路保护装置:一套采用南瑞继保公司生产的RCS-901光纤纵差保护;另一套采用南自公司生产的PSL-603A高频闭锁保护, 其断路器控制装置采用南自PSL-631C断路器保护 (线路综合重合闸) 。线路在重合闸单重方式下发生区内单相故障, 保护装置应选相跳闸, 跳开故障相并重合。但此时, 断路器的动作情况是断路器直接三跳。

经事故后的分析, 该事故是由运行人员误投RCS-901装置的“沟通三跳”压板引起的。由于该线路的保护装置配置是PSL603A和RCS-901, 正如前文所述的方式一和方式二, 这两个保护装置“沟通三跳”回路中的“沟通三跳”压板的功能是截然不同的:当RCS-901光纤纵差保护与外部重合闸配合时, 重合闸装置在运行中出现重合闸ROM和出错、重合闸CPU板开出坏、重合闸跳位开入出错以及未充好电等问题时, 重合闸装置无法正常工作。如果检修人员不能及时处理重合闸装置存在的问题或运行人员不能及时投入RCS-901保护装置的“沟通三跳”压板, 这期间线路如果发生区内单相故障, 保护装置选相跳闸后而故障重合闸装置拒动, 对应的断路器将出现非全相运行, 使非全相保护2.5S出口跳闸。但在投入该压板时, 须要求保护装置沟通断路器三相跳闸回路, 断路器三相跳闸, 否则无法解决问题。可见该压板是在重合闸停用或异常时才投入的, 其他时间错误的投入会引起更大的问题。

正是由于运行人员对两个保护“沟通三跳”回路和压板定义缺少足够地认识和了解, 误将两个保护屏的沟通三跳压板判断为均应投入的, 从而造成误跳闸。

3 结束语

作为线路保护的重要一环, “沟通三跳”回路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该回路的设计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同厂家有不同的设计, 这对运行人员的要求较高, 同时也埋下了一些事故和隐患。对此, 首先要深入了解“沟通三跳”回路的功能及其设计形式, 认识不同回路设计的本质区别, 掌握维护中的各种技能, 以便能够根据不同装置的“沟通三跳”回路的实际设计, 分析现场的实际问题, 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保护设备的故障, 确保“沟通三跳”回路的保护作用能够真正发挥, 使得电力系统能够安全、持续、稳定地运行, 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降低由此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唐剑东, 夏利霞.线路保护沟通三跳功能分析及探讨[J].湖南电力, 2010 (06) .

有趣的指压板叙事作文 第5篇

由于到的比较早,我还参与了活动现场的布置。人员到齐之后,很快便分组开始了活动。我被分在了第一组。比赛第一个环节是指压板上接力传球,规则是一块纸板,一个乒乓球,双方队员同时进行乒乓球接力,用时短者获胜。由于我们队员大多人高马大,跑得快,懂得用巧妙的方法,因此开赛没多久我们便领先了对方,最后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我们完胜对方,取得了第一个环节的胜利。

第二局比赛是全体队员手拉手,把事先套好的呼啦圈从每个队员身上过一次,保证不能断裂。对方瘦小的孩子比较多,因此玩起这个游戏得心应手很多,相反我们队进度不理想。可是,由于我们队在训练环节,一直在努力练习,就在最后的一瞬间,我们队成功反超,所有队友都欢呼雀跃起来。

三四两局比赛都是指压板上闯关接力。比赛分为钻圈、吸管吸乒乓球、筷子夹弹珠、跳绳等。我们队有几个队员总是在吸乒乓球环节出现状况,可是我们却没有队员抱怨,大家都在为他加油鼓劲儿。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体会到了鼓励和理解、支持比抱怨更有力量,更可爱。

压板投退操作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压板,操作,主变,中性点,间隙零序,过电压,保护

0 引言

在运行岗位工作过的人都知道, 压板的投退状态是根据当时设备的运行方式决定的, 一般情况下是在接到当值调度或主管部门的命令并确认无误后才进行的,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压板投退的结果是相关保护的投入与退出, 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安全运行状态。在一次主变大修恢复措施操作过程中, 就主变间隙保护投退的依据是该主变中性点接地刀闸的位置还是该主变是否带厂用电引发了一场争论。

1 主变间隙保护投退的依据

1.1 相关电气接线图

如图1所示, 该接线方式是110 k VⅠ段母线上连接两台主变, 每台主变有中性点接地刀闸 (图中为111D和112D) 且配备了间隙零序保护。110 k VⅠ段母线上连接的两台主变 (#1B和#2B) 其中之一是通过相应的低压侧隔离开关带该段厂用电 (本图为10.5 k VⅠ段及0.4 k VⅠ段) 。

1.2 争议焦点

当时的运行方式是#1B、#2B都在运行状态, 1号主变中性点接地刀闸111D在合闸位置, 2号主变中性点接地刀闸112D在分闸位置, 2号主变经低压侧隔离开关10021带Ⅰ段厂用电 (包括0.4 k V和10 k V) 。争议的焦点是:投入2号主变“间隙保护出口”压板的原因是112D在分闸位置还是2号主变带了厂用电。巧合的是在当时的运行情况下两种依据的结果都是投入2号主变“间隙保护出口”压板。但如果将运行方式稍稍改变一下 (#1B经10011带Ⅰ段厂用电) , 两种依据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为了将问题搞清楚, 我们先从间隙零序保护的原理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入手。

2 相关知识

2.1 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过低阻抗接地, 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另一类是中性点不接地、经过消弧线圈或高阻抗接地, 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其中采用最广泛的是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过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直接接地三种方式。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对于110 k V及以上的系统, 主要考虑降低设备绝缘水平, 简化继电保护装置, 一般均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方式。在这种系统中, 中性点的电位在电网的任何工作状态下均保持为零。当发生一相接地时, 这一相直接经过接地点和接地的中性点短路, 此时短路电流的数值最大, 因而立即使继电保护动作, 将故障部分切除且保护装置简单, 工作可靠。

2.2 过电压及其产生的原因、种类、性质和危害

电力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所出现的超过工作电压的异常电压升高 (超过额定值的10%) 称为过电压, 属于电力系统中的一种电磁扰动现象。电工设备的绝缘长期耐受着工作电压, 同时还必须能够承受一定幅度的过电压, 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研究各种过电压的起因, 预测其幅值, 并采取措施加以限制, 是确定电力系统绝缘配合的前提, 过电压分为: (1) 大气过电压:是由直击雷引起, 特点是持续时间短暂, 冲击性强, 与雷击活动强度有直接关系, 与设备电压等级无关。因此220 k V及以下系统的绝缘水平往往由防止大气过电压决定。 (2) 工频过电压:是由长线路的电容效应及电网运行方式的突然改变引起, 特点是持续时间长, 过电压倍数不高, 一般对设备绝缘危险性不大, 但在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确定绝缘水平时起重要作用。 (3) 操作过电压:是由电网内开关操作引起, 特点是具有随机性, 最不利情况是过电压倍数较高。因此300 k V及以上超高压系统的绝缘水平往往由防止操作过电压决定。 (4) 谐振过电压:是由系统电容及电感回路组成谐振回路时引起, 特点是过电压倍数高、持续时间长。

2.3 间隙零序保护

该保护适用于中性点装设放电间隙的分级绝缘变压器, 因为对于较高电压等级的设备由于绝缘投资的问题所以都采用分级绝缘, 在靠近中性点的地方绝缘等级比较低, 又由于中性点接地点的选择问题, 一个系统不需要太多的中性点接地, 所以有的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刀闸没有合上。在这时候如果由于变压器本身发生过电压的话就会由间隙保护实现对变压器的保护。原理就是电压击穿, 即在一定的电压下间隙就会击穿, 把电压引向大地。该保护由零序电压元件和零序电流元件构成, 零序电压取自母线TV二次开口三角侧, 零序电流取自放电间隙处电流互感器。由于间隙在击穿的过程中, 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可能交替出现, 故当间隙电压元件或间隙电流元件动作后, 保持一定时间, 经过延时保护动作。

3 行业内规定

国网公司十八项反事故措施在要求如何防止接地网和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事故中明确指出:为防止接地网和过电压事故, 应认真贯彻《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T 621—1997) 、《接地装置工频特性参数的测量导则》 (DL/T 475—1992)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DL/T620—1997) 及其他有关规定, 并提出防止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事故的重点要求:

(1) 切合110 k V及以上有效接地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的空载变压器时, 应先将该变压器中性点临时接地。

(2) 为防止在有效接地系统中出现孤立不接地系统并产生较高工频过电压的异常运行工况, 110~220 k V不接地变压器的中性点过电压保护应采用棒间隙保护方式。对于110 k V变压器, 当中性点绝缘的冲击耐受电压达到185 k V时, 还应在间隙旁并联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间隙距离及避雷器参数配合应进行校核。间隙动作后, 应检查间隙的烧损情况并校核间隙距离。

4 问题探讨与解答

在掌握了以上的相关知识后, 我们对平时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进行简单的探讨。

4.1 110 k V及以上变压器在停电及送电前必须将中性点接地的原因

我国的110 k V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在运行中, 为了满足继电保护装置灵敏度配合的要求, 有些变压器的中性点不接地运行。但因为断路器的非同期操作引起的过电压会危及这些变压器的绝缘, 所以要求在投切110 k V及以上空载变压器时, 将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刀闸合上, 操作完毕后, 立即恢复。

4.2 一段母线上并列运行的两台主变中性点接地只投一个的原因

为了保持大电流接地系统的零序网络中的零序阻抗不变, 继保及设备都是按一个站端一个中性点接地进行设计计算的。厂站中的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数目和位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系统中零序网络的构成即零序阻抗的大小, 零序阻抗的变化又影响故障时零序电流的分布情况。考虑到零序保护的灵敏性和变压器中性点绝缘、系统过电压、保护整定配合等因素, 零序阻抗应基本不变, 所以要求接地情况保持不变。因此, 如果厂站有两台以上的变压器, 一般只一台接地, 其它接地点作为备用。发电厂同一母线上两台主变并列运行时, 一台中性点接地一台经间隙接地。

4.3 间隙零序保护的投退依据是中性点接地情况

当同一母线上两台并列运行的主变压器发生单相接地或有接地电流时, 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会将电流直接导入接地网, 该设备不会承受过电压。而对于中性点未直接接地的变压器, 在承受对地电压为相电压的同时, 还要承受暂态过电压, 当电压达到一定值时, 棒间隙被击穿, 间隙零序保护动作, 形成接地电流导向大地, 从而消除过电压保证设备不被损坏。由此可见, 是否投入间隙零序保护的唯一依据就是中性点接地刀闸的位置, 对于带厂用电的主变只需将“联跳厂用变”的压板投入即可。

5 结语

工作中, 表面看似简单的一项操作背后蕴含着一系列专业科学知识, 这种技术密集性的职业本身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我们自身来讲, 只有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加强积累、善于总结, 才能有效地保证每一项、每一次操作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才能从源头上实现我们一直以来强调最多的四个字: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S]

[2]孙万忠.高压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J].四川电力技术, 1998, 21 (1)

[3]曾国富.分级绝缘变压器中性点的过电压保护及运行经验[J].高电压技术, 1985 (2)

弯曲形压板零件弯曲工艺设计 第7篇

关键词:弯曲形压板,工艺设计,冲压成形

0 引言

弯曲形压板零件为典型弯曲件, 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 根据产品零件相对弯曲半径较小, 采用楔块式弯曲模。中间长孔可用于定位定位, 避免弯曲时的偏移。根据该零件形状及尺寸特点, 作出工艺设计分析及模具结构设计。

1 工艺分析

压板零件 (图1) 的结构、尺寸、精度和材料均符合弯曲工艺性要求, 相对弯曲半径r/t=3.5<5, 回弹量不大, 但零件形状不对称, 弯曲时主要解决坯料的偏移问题。零件的弯曲部位是R3.5mm的圆弧, 按标注的尺寸8±0.2mm可算出圆心角为135°~147°, 所以按141°设计模具。

2 确定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方案

根据零件的结构形状, 可采用落料冲孔和弯曲两道工序冲压成形。在此只考虑弯曲工序, 针对弯曲设计模具结构方案。模具采用楔块式弯曲模, 模具结构如图2所示。坯料以8.5×10的孔套在定位销上定位, 由于坯料受定位销的限制和顶件块的压紧作用, 避免了弯曲时的偏移。将凸模做成活动式的, 能实现同一滑块进行预弯和弯曲的先后动作, 并能避免凸模回程时与滑块产生干涉。

3 工艺参数计算

3.1 坯料的展开长度

根据零件弯曲圆弧部分r/t=3.5, 查中性层位移系数表得x=0.468, 圆r/t弧=3.中5心角a=141°, 直线部分长度x l==200.-468 (3.5+1) =15.5mm, 故坯料的展开长度为Lz=l+πa (r+xt) /180°=15.5l+=3.2104-×1431.°5+×1 (3.=51+50..4568m×m1) /180°=25.3mm

3.2 弯曲力

弯曲过程有两步, 第一步是凸模向下运动的弯曲, 其弯曲力按自由弯曲计算, 取σb=400MPa, 得F1=0.6KBt2σb/ (r+t) = (0.6×1.3×30×12×400) / (3.5+1) =2 080N

第二步是通过滑块向左压圆弧的弯曲, 并施加校正力, 其弯曲力按校正弯曲计算, 取q=30MPa, 得F2=Aq=30×8×30=7 200N

校正力是通过斜楔传递给滑块的, 取斜楔的角度为45°, 故总弯曲力为

F=F1+F2=2 080+7 200=9 280N

3.3 回弹

回弹弧部分的相对弯曲半径r/t=3.5<5, 故半径的回弹量可以忽略。凸模的工作部分设计成半圆形, 补偿角度的回弹量足够, 因此不必计算。

3.4 凸模与滑块 (凹模) 工作部位尺寸的确定

滑块 (凹模) 在初始位置要配合凸模完成第一次弯曲, 然后滑块在斜楔的作用下向左移动, 完成圆弧部位的弯曲变形。由弯曲模凸、凹模的间隙系数表查出c=0.1, 则凸模和凹模的间隙为:Z=tmax+ct=1.0+0.1×1=1.1mm

因弯曲半径的回弹值可以忽略, 故凸模圆角半径rp=r=3.5mm。凹模的圆角rd=3t=3mm。凸模与滑块 (凹模) 工作部位的尺寸关系如图3所示。

当滑块的移动行程为2.5mm时, 滑块上R4.5mm的圆心就可与凸模的圆心就可与凸模的圆心重合, 因此滑块的行程为2.5mm。

4 压力机的选择

压力机公称压力的确定:弯曲过程中, 校正弯曲力比自由弯曲力大很多, 且两者不同时存在, 所以只考虑校正弯曲力, 所以P=1.3F2=1.3×7200=9360N≈10kN所以选择公称压力大于10kN的偏心压力机即可。

5 选用弹簧

采用的弹簧有凸模背压弹簧、弹顶器弹簧和滑块复位弹簧。

1) 凸模背压弹簧:基本要求是弹簧的预压力必须大于初始弯曲力2 080N, 以便实现由弹簧的弹力完成对坯料的预弯曲。凸模达到下止点时才开始与凸模固定板之间由相对运动, 这时斜楔刚推动滑块向左运动了2.5mm (由凸、凹模间隙及工作部位的尺寸关系确定) , 因斜楔的角度为45°, 故凸模在固定板中的行程也是2.5mm, 即弹簧进一步的压缩量为2.5mm;

2) 弹顶器弹簧:弹顶器弹簧的预压力同样要大于2080N。同时, 根据弯曲件的尺寸要求并考虑凹模的强度, 凸模从接触坯料到弯曲成形需下行14mm, 即弹顶器的工作行程为14mm;

3) 滑块复位弹簧:滑块复位弹簧只要求在上模回程时能使滑块可靠复位, 可采用一般圆柱螺旋弹簧。选用弹簧1.6×14×22GB2089-1994, 弹簧的极限压缩量Fs=15.2mm极限工作压力Fs=90.2N。

6 主要模具零件的设计模具结构设计及其工作过程

6.1 主要零件

6.1.1 凸模

凸模上部的圆柱市碟形弹簧的导向杆, 至下至点时, 凸模的上顶面与垫板接触, 对工件施加压力。凸模上部圆柱的直径稍小于弹簧内径 (¢25.4mm) , 取为¢24mm。圆柱高度是弹簧压缩变形后的高度, 因每片弹簧的高度是3.4mm, 工作时的总压缩量是0.7mm, 故圆柱的高度是 (3.4-0.7) ×8=21.6mm。凸模的中间部位是圆柱形的台肩, 直径取¢50mm。凸模的下部为工作部位, 具体尺寸如图4所示。

6.1.2 滑块

滑块的斜面、底面和台阶面都是滑块的工作面, 因此表面要求光滑。滑块的上部是坯料定位面, 侧面圆弧部位是弯曲凹模的工作部位, 具体结构和尺寸如图5所示, 滑块的右侧装螺栓和弹簧, 用作滑块的复位。

6.2 模具工作过程

将坯料置于顶件块上, 在定位销上定位, 在压力机的作用下, 2凸4模mm下降, 对工件施加压力由背压弹簧的弹力完成对坯料的预弯曲。滑块 (凹模) 在初始位置配合凸模完成第一次弯曲, 然后滑块在斜楔作用下向左移动, 完成圆弧部位的弯曲变形。完成弯曲工序之后滑块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复位。

7 结论

综上所述, 弯曲形压板零件为一简单弯曲零件, 结构形状简单, 但较为典型的弯曲零件。经分析和计算, 总结出以上的设计方案, 采用楔块式弯曲模, 坯料受定位销的限制和顶块件的压紧, 避免5了弯曲的偏移。凸模做成活动式的, 实现用同一滑块进行预弯和弯曲的先后动作, 避免了凸模回程时与滑块产生干涉。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 人们对生活用品及其它消费产品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 因此, 产品及零件的质量、精度将会大大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考虑更多更好的方案来解决问题, 因而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 探索模具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薛启翔.冷冲压实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洪慎章.实用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浅析压板法钢丝绳尾端固定 第8篇

关键词:压板法,钢丝绳,尾端固定

因现行的起重机相应标准和法规众多, 造成了压板式钢丝绳固定方式中相应压板数和怎么压的不统一:在起重机设计手册当中要求钢丝绳压板数大于三块并且每个压板需压两根钢丝绳;在GB/T 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当中则要求压板数需要大于两块而没有说明是否需要压两根钢丝绳;在《起重机械技术检验》一书当中则要求钢丝绳压板数至少两块以上, 并且每个压板要压两根钢丝绳。以上要求的不统一为制造单位和检验单位增加了相应的工作难度, 但无论哪种设计其要求都是使压板少受力, 而少受力又是由钢丝绳安全圈来决定的, 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具体的联系呢?

首先确定卷筒上钢丝绳固定处的拉力为:

式中Smax为钢丝绳的最大拉力 (N) ;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e=2.718282;u为钢丝绳和光卷筒之间的摩擦系数, 通常u=0.16;a为钢丝绳在卷筒上的安全圈数。

根据式1可知只要钢丝绳安全圈数越多则钢丝绳固定处的拉力就越小, 反之则相反, 然而安全圈数越多则会增加卷筒的长度, 从而造成小车架及小车轨距增大, 卷筒的刚度要增加, 则卷筒的材质或质量要增加, 相应的电机和减速箱增大等一连串的联锁关系, 然而增加成本、体积和质量不是设计想要的结果, 所以一般要求钢丝绳安全圈最少为两圈。

其次确定压板螺栓的扣紧力:

(u1为压板和钢丝绳间的换算摩擦系数)

因为螺栓受拉力和剪力的同时作用则最后可确定螺栓的合成应力:

式中Z为螺栓数量;d为螺栓的内径;L为钢丝绳拉力对螺栓跟部队作用力臂, 其近似取: (δ为卷筒壁厚, d1为钢丝绳的直径)

根据式4可以得到, 如若想减少螺栓所受的应力, 则只要增加螺栓的数量和内径就可实现, 而螺栓直径则根据《钢丝绳用压板GB/T5975-2006》中的要求已经确定, 所以最有效方法就是增加螺栓的数量。

从以上几个计算要求不难得出, 钢丝绳在卷筒尾端的固定其主要是由钢丝绳的安全圈数和压板固定螺栓的个数来决定的与压板的个数没有直接的联系, 所以几个标准和检验技术要求对压板个数和压法阐述也就不尽相同了。在实际的检验工作当中就有过对钢丝绳压板个数判定的不确定, 下面用检验实例来说明。

例、一台塔库式的立体停车库其钢丝绳尾端固定为两个半圆槽压板, 每个压板由两个M16螺栓, 且都只压一根钢丝绳, 钢丝绳安全圈为两圈a=4π, 卷筒壁厚为23mm, 钢丝绳直径为16mm, 钢丝绳最大拉力Smax=16562N。通过以上分析的计算方式可以得到:

钢丝绳固定处的拉力S=Smax/eua=3030N

螺栓的扣紧力N=S/2u=9469N

螺栓的作用力臂L=19.5mm

因M16螺栓内径为13.835mm

螺栓用的35号钢[σ]=120~140MPa

σ<[σ]则该钢丝绳尾端固定方式是可行的。

从该实例可知, 压板的样式、压法, 虽和压板相应的标准和检验技术要求不同, 但钢丝绳尾端压板法固定的实质是钢丝绳所受力如何近可能小的传递到螺栓上, 而压板只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载体。

参考文献

[1]起重机设计手册.

[2]机械设计手册 (第2卷) .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

[3]GB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

[4]GB_T5975-2006钢丝绳用压板.

柴油机气缸孔压板珩磨工艺改进 第9篇

柴油机气缸体气缸孔的加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气缸孔设计在气缸套中, 气缸孔加工完成后, 将气缸套压入气缸体中;另一种是气缸孔设计在气缸体中, 气缸孔在气缸体毛坯中金属加工形成。本文研究的气缸孔压板珩磨有效性属于第二种。

为了解决因气缸孔形状误差导致活塞漏气量大和烧机油的问题, 气缸孔压板珩磨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其目的是通过在气缸孔精加工环节, 增加装配工艺压板来模拟发动机装配时气缸孔的受力状态, 以确保发动机装配后, 气缸孔能有一个金属加工质量水平相当好的形状。

气缸孔加工属于薄壁件加工, 壁厚只有6~8mm, 气缸盖螺栓拧紧后, 会对气缸孔形状产生较大影响。测量数据表明, 装压板与不装压板, 气缸孔会产生20~35μm的弹性变形。

在气缸体精加工环节装配压板, 是模拟装配的过程, 模拟的效果需要数据验证。而且, 工艺压板与气缸盖、工艺螺栓14.9级与发动机气缸盖螺栓12.9级、工艺缸垫与发动机缸垫、加工与装配的拧紧设备及拧紧程序等方面存在不可忽略的差异。因此, 压板珩磨工艺有效性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压板珩磨过程

目前采用的压板珩磨工艺 (见图1) , 大多数在气缸孔精镗前装配压板, 在珩磨后拆除压板。工艺流程为:装压板→精镗气缸孔→粗珩气缸孔→精珩气缸孔→平顶珩气缸孔→拆压板。

以某6L柴油机气缸体为例, 对压板珩磨工艺有效性进行验证。以气缸孔圆柱度作为验证气缸孔形状变化的主要质量参数, 圆柱度的测量须在拧紧状态下测量。圆柱度技术要求:首次装压板0.015mm, 再次装压板0.025mm。

工艺压板长×宽×高:750mm×254mm×50.5mm, 材质为工具钢, 调质处理。

工艺缸垫采用石棉工艺缸垫。工艺螺栓采用14.9级高强度螺栓, 自带法兰, 无垫圈, 直接作用在工艺压板表面。

拧紧设备:26轴拧紧机, 拧紧力矩+转角法 (60N·m+90) 。

珩磨有效性验证

气缸孔测量设备采用蔡司三坐标扫描 (见图2) , 测量精度0.002mm。测量条件为:测量时, 气缸体油底壳面朝上, 自顶平面开始, 每20mm扫描一截面, 共9个截面 (缸孔总长200mm) 。气缸孔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可知, 拆下压板后气缸孔有约15μm变形量, 装配气缸盖后气缸孔有约38μm变形量。按产品图样要求, 装气缸盖后气缸孔圆柱度≤25μm, 即要求装拆气缸盖后变形量≤10μm。按此标准评价气缸孔压板珩磨有效性, 显然当前的压板珩磨工艺有效性不满足技术要求。

压板珩磨工艺有效性因素分析

1. 有效性数据分析

气缸孔三维扫描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分析可知, 装气缸盖后, 气缸孔变形最大处位置距顶平面约125mm, 而且变形并不均匀。不带压板与带压板相比, 气缸孔虽然也发生了变形, 最大变形位置也位于距顶平面约125mm处, 变形后气缸孔呈鼓形, 变形较均匀。

气缸孔截面形状扫描显示, 装气缸盖后气缸孔的变形状况为, 从距顶平面约40mm截面形状开始变差, 到约120mm截面形状变大, 到140mm截面以后形状逐渐变好。

气缸孔加工过程装压板的主要目的是模拟发动机装配时气缸孔的受力状态, 以确保发动机装配后, 气缸孔能有一个与金属加工质量水平相当的良好形状。因此, 将研究气缸孔装气缸盖后变形的问题重点放在如何使装压板过程更接近发动机装配线装气缸盖过程。此过程主要涉及气缸盖螺栓拧紧程序、气缸盖螺栓、气缸垫、压板与气缸盖, 最终体现在两个过程中作用于气缸孔上的夹紧力要相当。

气缸盖装配和压板装配参数见表2。

2.螺栓夹紧力测量

气缸盖和工艺螺栓夹紧力测量结果见表3。由此可知, 压板螺栓新旧夹紧力差异不大, 平均值约4.5k N, 但与气缸盖螺栓夹紧力差异较大, 平均值约20k N。

压板珩磨有效性改进

缩小压板螺栓与气缸盖螺栓夹紧力的差距是提高压板珩磨有效性的方向。下面针影响螺栓夹紧力的主要因素逐一进行分析, 以确定改进有效性。

工艺压板需要长时间重复使用, 需要具备较高的强度、表面硬度, 同时结构简单, 以减少使用维护成本。因此, 不可能实现对气缸盖结构的完全模拟。参考柴油机行业的压板结构设计, 当前压板满足使用要求, 没有大的改进空间。

1.夹紧力规范

装配气缸盖的夹紧力规范如下:

长螺栓70~94k N, 中螺栓64.3~86.9k N, 短螺栓68~92k N。三种螺栓夹紧力公差重叠部分为70~86.9k N。

由于该机型有长、中、短3种规格的气缸盖螺栓, 3种拧紧规范, 3种夹紧力规范, 对于金属加工模拟过程来说, 很难实现。因此, 取3种夹紧力公差的重叠部分作为压板螺栓的目标夹紧力规范。

2. 拧紧程序研究

(1) 确定工艺螺栓拧紧程序的原则。工艺螺栓必须拧紧, 并获得与装配气缸盖时一致的夹紧力。只有经过适当的试验验证, 确定气缸孔变形影响时, 小于装配夹紧力才能被接受。

(2) 拧紧参数确定。拧紧程序确定的两个关键参数:螺栓拧紧力矩和拧紧转角。

在开始确定拧紧程序计算前, 需要检索发动机制造标准, 以找到发动机装配时气缸盖螺栓的拧紧程序和夹紧力要求。最终夹紧力是拧紧力矩夹紧力和转角夹紧力之和, 同时满足规定的夹紧力, 拧紧力矩夹紧力是通过螺栓达到预定力矩而实现的夹紧力, 转角夹紧力是通过螺栓旋转预定角度达到的夹紧力。对于不同的垫圈、螺栓直径、螺栓长度、润滑油类型等, 需要使用公式1对拧紧程序进行调整。计算转角夹紧力时, 可以使用45�、60�或90�试算。计算结果略去。

(3) 拧紧程序步骤。用设备自动拧紧工艺螺栓时, 拧紧程序要点:

1) 预拧紧到最终力矩的75%。

2) 完全松开螺栓, 至少反向旋转360。

3) 拧紧到上述计算力矩值。

4) 螺栓转角到上述计算值。

5) 监控各步骤拧紧力矩和转角值。

在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 为了保证足够的夹紧力, 经过试验验证后, 拧紧程序应该被更改。

手工拧紧无法实现同时拧紧, 需要从气缸体中间开始, 交替拧紧到气缸体两端结束, 拧紧过程与自动拧紧设备相同, 气缸盖螺栓数量越多, 手动拧紧过程越复杂, 批量生产不推荐使用。

(4) 拧紧程序及监控力矩确定。按上述步骤拧紧工艺80N·m+60°, 监控力矩130~230N·m。

通过测量螺栓夹紧力 (见表4) 可知, 螺栓夹紧力都在设定范围内。

3. 工艺气缸垫选择

在相同的条件下, 分别测试装工艺气缸垫和发动机气缸垫的压板螺栓的夹紧力, 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 中间螺栓和进气侧螺栓的差值超过了10k N, 即超过了15%~20%的变化率, 不能接受。

因此, 工艺气缸垫推荐使用发动机气缸垫, 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更换频次。螺栓通过气缸盖、气缸垫作用在气缸体顶平面的负荷分布状态与气缸垫结构紧密相关, 将压板和工艺螺栓对气缸体的作用都简化为作用力, 由于气缸体对压板的作用力与全部工艺螺栓所受拉力是平衡的, 所以, 气缸体顶面上受力的大小为全部工艺螺栓所受拉力之和。研究表明, 其中气缸孔周边护圈部分承受的载荷占40%, 其余60%作为均布力作用在气缸体顶面上。

4. 工艺螺栓选择

工艺螺栓应选择高质量高等级的螺栓, 大于12.9级, 表面磷化膜厚度适中, 以保证经济的使用寿命。螺纹旋合长度应与发动机气缸盖螺栓相当, 最好能够保持一致。考虑到压板的使用寿命, 每个螺栓都应配以高强度平垫圈使用, 通过更换垫圈, 来减少对压板表面的磨损, 以增加压板的使用寿命。

5. 有效性改进验证

使用发动机气缸垫, 并通过夹紧力试验重新设计压板螺栓的拧紧程序后, 再次验证气缸孔压板珩磨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装压板与装气缸盖的气缸孔变形量平均值5.7μm, 改进明显, 圆柱度满足了二次装配后小于25μm的要求 (见图4) 。

压板珩磨有效性收益

解决了气缸孔压板珩磨有效性问题后, 使用改进后的气缸体分别装配成发动机总成, 然后在发动机试验台架上进行发动机机油消耗对比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装配改进后气缸体的发动机机油消耗明显降低, 降低幅度超过了60%。由此可见, 压板珩磨气缸孔对发动机的机油消耗影响很大。

好的气缸孔形状意义不仅仅在于降低售后赔偿, 更重要的是为发动机质量提升后带来的潜在收益, 例如, 提升了客户对发动机可靠性的信任度。

压板珩磨有效性是为了保证气缸孔圆柱度, 而气缸孔圆柱度的提升可以给发动机的贡献如下:

(1) 减少发动机漏气量, 降低曲轴通风箱的机油滴漏。

(2) 降低发动机燃烧室内燃烧的机油消耗, 也就是降低发动机冒蓝烟的可能性。

(3) 使发动机活塞环的顺应性更好, 从而降低发动机摩擦功率损失, 间接地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

结语

气缸孔压板珩磨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气缸孔金属加工与发动机装配一致的夹紧力, 以及气缸体顶平面负荷分布一致性。

影响夹紧力的主要因素需要关注, 特别是拧紧程序, 在最初设计时, 要按照规范的过程做夹紧力试验来确定最终程序。

跳闸出口压板测量对地电压的分析 第10篇

某110k V变电站一条10k V线路发生短路故障, 保护过流I、II、III段动作, 断路器拒动, 带该拒动线路的110k V主变低后备、高后备保护动作, 越级跳开110k V主变。事后调查发现, 该10k V线路断路器拒动的原因为保护跳闸出口压板连接片严重腐蚀, 压板电阻显著增大, 导致保护跳闸继电器动作后跳闸线圈无法励磁。针对该起事件制定了开展保护跳闸出口压板腐蚀情况检查的工作方案, 其中一条工作要求为:使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分别测量压板接线柱上下端的对地直流电压, 通过两者之差来计算压差, 再根据压差的大小来判断压板接触状态是否良好。本文就该方法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1 跳闸出口压板上下端对地电压差测量方法

方法1:分别测量跳闸出口压板上下端对地电压, 比较两者的电压差, 如图1所示。使用万用表分别在压板LP的上下端测量对地直流电压, 当开关在合闸状态 (断路器辅助接点QF为闭合状态) 、保护没有动作的情况 (保护跳闸动作接点T为断开状态) 下, 测量由负直流母线经过断路器跳闸线圈TQ引到压板LP“1”端的对地直流电压, 结果约为-110V (对于220V直流系统) 或-55V (对于110V直流系统) 。

根据图1, LP“1”端对地直流电压为

“2”端对地直流电压为:

式中, -U为负直流母线对地电压;R1为万用表直流电压测量时的内阻;RTQ为断路器跳闸线圈的直流电阻。LP“1”端与“2”端对地直流电压的不同在于压板的接触电阻R2, 由于万用表的内阻较大 (通常为10MΩ) , 当压板接触良好、接触电阻比较小时, “1”端与“2”端对地直流电压基本相同;当压板接触不良、接触电阻较大时, “1”端与“2”端对地直流电压相差较大;当压板接触电阻为无穷大时, “1”端对地直流电压约为-U, “2”端对地直流电压为零。因此, 可通过比较压板两端对地直流电压压差的大小来判断压板的接触情况。

方法2:直接测量跳闸出口压板上下端之间的电压差, 如图2所示。从比较两点之间的电压差来考虑, 通常认为直接测量这两点之间的电压就可得出其电压差了, 但当TJ断开时, 无论保护跳闸出口压板LP是否接通, 用万用表直接测量压板LP两端之间的电压差都为零。因此, 在回路不导通的情况下不能用直接测量两点之间电压差的方法得到两点对地的电压差。

2 方法有效性分析

通过对图1及LP“1”端、“2”端对地直流电压计算公式的分析, 当跳闸出口压板上下端对地直流电压差具有可判断的值 (如0.5V) 时, 有:

当万用表内阻R1取10MΩ, 断路器跳闸线圈取300Ω时, 对于110V直流系统, 计算出跳闸出口压板的接触电阻R2约为90kΩ;对于220V直流系统, 计算出R2约为45.25 kΩ。反过来, 假设跳闸出口压板的接触电阻为1kΩ, 计算得110V直流系统跳闸出口压板上下端对地直流电压差约为0.005 5V, 220V直流系统约为0.011V。上述计算压差值很小, 一般精度的万用表很难判断出压板的接触电阻已达到1kΩ。而根据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1]中断路器最低跳闸电压及最低合闸电压的值不低于30%额定电压, 且不大于65%额定电压的要求, 对于图1中的断路器跳闸回路, 如果跳闸出口压板LP的接触电阻R2超过 (110-110×0.3) / (110×0.3/300) =700Ω (110、220V直流系统相同) , 则保护动作后断路器跳闸线圈两端的电压将无法达到最低30%额定电压的要求, 从而造成断路器拒动。

综上所述, 由于万用表内阻较高, 因此很难通过用万用表测量跳闸出口压板上下端对地直流电压差来判断压板接触状况是否导致断路器拒动, 需要考虑采用其它方法来实现。

3 改进方法

方法1:使用内阻较小的直流电压表计测量压板上下端对地电压差。为了保证不因为使用低内阻的直流电压表而造成直流系统正、负极对地电压的不平衡度过大, 根据南方电网公司《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中直流系统绝缘检测装置平衡桥电阻值为30kΩ的要求, 可考虑采用内阻值为100kΩ的直流电压表进行测量。当跳闸出口压板接触电阻达到使断路器跳闸线圈 (其直流电阻为300Ω) 无法满足最低动作电压 (30%Un) 的700Ω时, 采用内阻为100kΩ的直流电压表对跳闸出口压板上下端对地直流电压进行测量, 可计算出110V直流系统的压差约为0.38V, 220V直流系统约为0.76V。

上述压差数值对于一般精度的表计而言, 能够作为判断跳闸出口压板接触状况是否会造成断路器拒动的依据。因此, 采用适当内阻的直流电压表来测量跳闸出口压板上下端对地直流电压差, 能够判断跳闸出口压板的接触异常状况。

方法2:直接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跳闸出口压板两端间的电阻值。当保护跳闸出口接点TJ在断开状态时, 无论跳闸出口压板LP是否接触良好, 均无法测量到其两端的直流电压值。为此, 可直接采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跳闸出口压板两端的电阻值来检查压板的接触情况。

4 结束语

使用电压表计测量电压时, 为了保证测量的精度, 往往要求电压表的内阻越大越好。但对于本文中利用跳闸出口压板两端对地直流电压差来判断压板接触状况的测量方法, 高内阻电压表计的测量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这就要求在工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能实现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精选6篇)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第1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第四单元学案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

2
2025-09-15
贝壳的阅读答案

贝壳的阅读答案

贝壳的阅读答案(精选5篇)贝壳的阅读答案 第1篇1、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理解的.2、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

1
2025-09-15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精选5篇)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第1篇班级综治总结班会时光荏苒,眨眼间又一年生活。为了能更好的发现班级工作中的...

1
2025-09-15
比喻力量的成语

比喻力量的成语

比喻力量的成语(精选9篇)比喻力量的成语 第1篇一、含有比喻的成语洞若观火 柔情似水 恩重如山 健壮如牛 胆小如鼠 大巧若拙 大智若...

1
2025-09-15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精选13篇)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第1篇()农银借合同字第号经中国农业银行___(下称贷款方)与___(下...

2
2025-09-15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精选3篇)《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第1篇夏完淳《别云间》阅读答案《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

1
2025-09-15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精选2篇)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第1篇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新校...

1
2025-09-15
办公环境管理规定

办公环境管理规定

办公环境管理规定(精选11篇)办公环境管理规定 第1篇办公环境管理规定为了提升公司形象,使公司每位员工有一个优美舒适、整洁有序的办公...

1
2025-09-15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