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高考作文素材:墨西哥国父的平等观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高考作文素材:墨西哥国父的平等观(精选5篇)

高考作文素材:墨西哥国父的平等观 第1篇

关于自由与平等的高考写作素材

适用话题:农奴翻身、民主、自由、公平

50年的等待,50年的期盼,今朝夢圓。1月19日,西藏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決定。消息傳來,西藏各界群眾無比欣喜。民主改革50年,西藏經濟成就非凡,社會變化日新月異,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一直以來,西藏人民群眾熱切期盼有這麼一個法定“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以表達昔日百萬翻身農奴的喜悅心情,頌揚社會主義制度下新生活的美好。

“3月28日,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也是最開心快樂的一天,也是從此走向幸福的開始。” 75歲的昔日農奴、西藏日喀則地區江孜縣班久倫布村米瑪頓珠異常激動,說自己已決定,要把這神聖的一天定為全家人的特大節日,今后,子子孫孫到了這一天,要像過藏歷新年一樣來慶祝。

位於班久倫布村的帕拉庄園是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奴隸主庄園。米瑪頓珠老人回憶說,自己13歲就在庄園當家奴,開始干點雜活,后來搞縫紉,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吃不飽,穿不暖,還經常遭毒打,生活不如庄園主的一條狗,是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救了自己,分了土地,得了牛羊,而今,還成了村裡的養牛專業戶,每年有一萬多元的收入,糌粑隨便吃,青稞喝不完,生活快樂悠閑,計劃今年再蓋一棟新房。

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扎什倫布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薩龍?平拉說,飲水還需思源,隻有牢記往日苦難,才能珍惜今日生活美好。自己9歲進入扎什倫布寺,深知在舊西藏,寺廟也有剝削和壓迫,沒有自由,僧眾常年累月半飢半餓。如今,僧尼真正成了寺廟的主人,國家還給發工資,生活無憂,可以潛心修行,弘揚佛法。達賴喇嘛痴心妄想,妄圖恢復“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分裂祖國,嚴重違背佛教基本教義和戒律,其行徑遭世人唾棄,西藏人民和僧尼絕不答應。

農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錢高﹔農奴面前三條路,逃荒、為奴和乞討。西藏人大代表、那曲地區申扎縣申扎鎮三村黨支部書記次旺說,舊西藏百萬農奴生活在最黑暗、最殘酷的社會底層,豬狗不如,是中國共產黨引領百萬農奴從黑暗走向光明,從此走向幸福的康壯大道,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是280多萬西藏人民的共同心願,國家權力機關把西藏人民的意志放在了第一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需,為西藏人民謀福祉。

西藏政協委員、那曲縣那曲鎮六村牧民培杰說,民族改革,西藏百萬農奴翻身解放,是我們、也是我們的子孫后代必須永遠牢記、隆重紀念的重大歷史事件。經常聽父輩說,民主改革時,翻身農奴一齊拿出契約、地租和高利貸契約,當場焚燒,然后通宵達旦圍著篝火唱歌跳舞,許多人還跪下身去親吻自己分到了土地,感謝中國共產黨。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是黨和國家對舊西藏百萬農奴生命的尊重,是對百萬農奴人格尊嚴的尊重。

西藏人大代表、定吉縣江嘎鄉永貢村婦女主任尼瑪確說,去年,由於吉林省長春市的對口支援,村裡52戶農民每家無償拿到19000元補助款,買木材,購石料,蓋新房,自治區還配套10萬元修了進村公路。在舊西藏,農奴要是遭了災害,隻能自生自滅,政府死活不管。西藏50年的`發展,翻身農奴的幸福生活,是全國人民關心支持的結果,是民族大團結的完美結晶。“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不僅是節慶之日,更是“感恩日”,昭示西藏人民要倍加珍惜中華民族大團結,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倍加維護社會局勢穩定。

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嘎瑪說,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是紀念西藏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徹底揭露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與黑暗,是我們旗幟鮮明、針鋒相對同達賴集團斗爭的重大舉措。同時通過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憶苦思甜,飲水思源,教育人民特別是青少年要永遠牢記西藏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偉大斗爭歷史,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新發展、新變化、新生活,更加自覺地堅持“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保”,更加努力地創造社會主義新西藏的美好明天。

★ 受教育权,不容否决

★ 高考议论文平等

★ 自由与平等的高考写作素材

★ 第十一课 第一框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 伍修权与统战工作

★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走向平等,尚需努力

★ 学生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

★ 订立专利申请权注意事项与合同

★ 北大医学部被曝招跨国高考移民

★ 4年300万人放弃高考 多少人移民加拿大、美国?

高考作文素材:墨西哥国父的平等观 第2篇

【技法指津】

(一) 居于题目

用名言警句作题目, 可使题目更醒目、更能吸引读者。

(1) 直接引用, 如《有一种爱叫放手》 (2014年课标卷II) 、《敢问路在何方》 (2015年福建卷) 、《路漫漫其修远兮》 (2015年福建卷) 、《横看成岭侧成峰》 (2015年山东卷) 等。

(2) 巧妙化用, 如《问世间“品”为何物》 (2015年浙江卷) 、《失“智”猛于虎》 (2015年江苏卷) 、《水墨留白刚柔相济》 (2015年上海卷) 、《腹有“雅量”气自华》 (2015年重庆卷) 等。

(二) 居于题记

好题记如黛眉。用名言警句作题记, 定会博得个先声夺人的头彩。

(1) 诗句题记, 如2015年重庆卷优秀作文《善良去哪儿了》的题记:

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2) 歌词题记, 如2015年北京卷优秀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的题记: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你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3) 警句题记, 如2015年上海卷优秀作文《守住坚硬》的题记: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 才能炼出制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 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名言)

(三) 居于开篇

以名言警句开篇, 往往能够统摄全篇, 有要言不烦、一矢中的的作用。

(1) 引出观点。以名言警句为“引子”, 自然而机智地引出或生发出自己的观点, 能使文章开篇彰显“理趣”, 顿生“看头”, 如2015年浙江卷优秀作文《言为心声》的开篇:

冯骥才曾说:“植物死了, 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 将生命留在作品里。”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 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所以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又如2015年广东卷优秀作文《绝知自然要躬行》的开篇: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前半句, 而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 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 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自然要躬行!

(2) 充当观点。以名言警句为“观点”, 既能做到观点明确, 又能增加文采, 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如优秀作文《火中取栗》的开篇:

现实生活中, 我们很容易奢望别人闪光的人生, 总以为别人是在走一条幸运的路, 只有自己始终走在泥泞中。其实,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事业, 大都只有经历水深火热的艰苦一面之后, 生活才会更多地展现出甜蜜幸福的一面。正如梵·高所言“, 栗子, 是从火中取出来的”。

又如优秀作文《境由心生》的开篇:

窗外一样的风景, 不同的人去观看却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当有人看到了哭的时候, 有人却看到了笑。究其原因, 在于心境不同, 正如著名作家林清玄所说:“心美, 一切皆美;情深, 万象皆深。”

(四) 居于主体

议论文常常要通过议论来说理, 如能在议论文的主体论述部分巧引名言警句, 往往能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记叙文或散文的主体部分巧引名言警句, 能使形象丰满, 语言熠熠生辉。

(1) 充当分观点。以名言警句为分论点, 既能使观点鲜明, 又能使文章结构清晰。如优秀作文《梦想的力量》的主体部分片段:

作家王蒙说:“面包只能给肚皮充饥, 而梦想却能给灵魂增高。”怀揣着创业的梦想, 冯仑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 一下子没有了单位, 没有了房子, 没有了档案, 没有了职称, 与潘石屹等人成立了“海南万通”。经过数年打拼, 让万通地产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名企”称号。功成名就之时, 2012年, 他突然辞去万通总裁之职, 专心司职于被誉为“乌托邦”的“立体城市”的建设。在追逐梦想的荆棘路上, 俞敏洪也同样放弃了在北大任教这块世人羡慕的“面包”, 进入民办教育领域, 让新东方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可见, 梦想比面包更重要, 它让人在拥有面包的同时更能看到灵魂的高贵。

(2) 充当论据。以名言警句为论据, 既能和事实论据相呼应, 又能增加文采, 增强艺术感染力。如2015年广东卷优秀作文《拥抱自然》的主体部分片段: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 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 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 又怎能抒发出“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 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 仅仅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远远不够的, 唯有亲临自然, 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 于云卷云舒、花落花开间寻得自然之真谛。

(3) 升华论据。以名言警句为扣题句, 既能准确扣题, 又能升华论据。如优秀作文《心有目标》的主体部分片段:

罗本岛锌皮房中的曼德拉可谓地处政治的边缘, 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缓解种族矛盾的目标, 27年不忘初衷, 用自己伟大的心灵为南非民主建设架起桥梁。27年的牢狱生活, 在边缘的小角落, 这不仅没有改变曼德拉的目标, 反而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身在监狱, 心却一直紧随南非政坛。由此不由得让人想起契诃夫的一句名言:“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 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可见, 无论身在多偏僻的边缘, 只有心中有目标才可成大事。

(4) 营造意境。在记叙文中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既能烘托形象, 又能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感染人。如优秀作文《没有宋词的年代》的主体部分片段:

整个下午, 我素手为桨, 宣纸为舟, 泛波于千年前宋词的烟波浩渺中。

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 秦淮两岸香拥翠绕, 是谁轻舞罗扇扑流萤, 黯然伤怀于碧水秋云间的舴艋小舟?

当渭城的轻尘沾上衣襟, 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 又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 挑灯醉看吴钩犹利?

回眸之间, 万千繁华已落尽。

曾经, 想做羽扇纶巾间穿行的女子, 在西子湖畔独品晓风残月, 绿柳如烟中墨笔添香, 做那宋朝华美锦缎上韵短而味长的一笔。

曾经, 想学淡雅清丽的同叔, 凄婉优柔的易安, 随手从词里斟杯清酒, 便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点曲轻歌, 便能唱尽万古的痴情。

(五) 居于结尾

在文章结尾段运用名言警句, 可轻松打造“豹尾”, 使得文章含蓄有韵味, 意境更为深远。

(1) 画龙点睛。在结尾段运用名言警句, 既能揭示文章主旨, 又能使语言简洁、有力。如2015年浙江卷优秀作文《透过作品看人品》的结尾段:

纪伯伦说:“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 农夫依然是农夫, 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 而将歌声融入微风中的人, 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在作品中进行深层思考的人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 无论面具怎么多样, 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 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2) 升华立意。以名言警句作为结尾段的升华句, 既能揭示文章主旨, 又能使主旨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如2015年重庆卷优秀作文《守住人性中的善良》的结尾段:

我想他们在小男孩的妈妈上车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感动了, 从而以沉默来反省自己不加思考的行动;反省自己被追求效率这一价值观所扭曲的一些本心……因为我一直深信斯宾诺莎的一句话:“一个民族, 无论多么黑暗的时代禁锢着他们的灵魂, 他们的灵魂尽管会不完整, 尽管会扭曲, 但是民族灵魂中的人性都是永不湮灭的……”

【运用示例】

(2016年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法兰西革命》一书使美国作家拉马斯·卡莱尔享誉世界, 然而这本书的问世却颇费周折。他先后写了两次, 第一次, 卡莱尔的手稿被女仆误当成废纸生了炉子, 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起初, 沉重的打击也曾让卡莱尔捶胸顿足。但是他很快就从挫折中走了出来, 把这场灾难抛到了脑后。他把这本书再次写了一遍, 而且写得比第一次更好。

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佳作展示】

别放慢你赶路的脚步

一考生

陶渊明有语:“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如果他沉迷于、失意于官场的伤痛, 又如何能到达心灵的桃花源?西方谚语云: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如果你揪心于失败的悲哀, 又如何能品尝到咖啡的芬芳?人生中, 不管我们遇到什么, 失去什么, 都不要驻足, 因为不管怎样, 人生的道路上都没有停歇处, 所以请别放慢你赶路的脚步。【用陶渊明的话与西方谚语引出观点, 使文章开篇就彰显“理趣”, 顿生“看头”】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尽管追逐快乐是人的天性, 但一生不经历痛苦的人似乎还没有出现过。”【用弗洛伊德的名言充当分论点, 并将其置于段首, 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被誉为“日本推销大王”的石井太郎, 拥有数千万的资产, 可谁又知道幼年时候的石井为推销一件商品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曾掌握着欧洲最发达国家的政权, 但又有几个人知晓他幼年丧父, 曾在乡村杂货店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同样是承受苦难的人生, 肯吃苦的人吃半辈子苦, 怕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开弓没有回头箭, 人生没有返程票。有首歌唱得好:“生活是一杯酒, 怎能没有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条路, 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团麻, 也有解不开的小疙瘩。”【引用歌词分析素材, 既准确扣题, 又升华了论据】

“不放慢赶路的脚步”是一柄利剑, 它能斩断纷繁的乱麻, 除去心头的阴云。它是一支火炬, 能融去心头的寒冰, 扫尽心中的懦弱, 它是岳飞的“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它是汪国真的“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孔子“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古训依然在耳边回响,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已百年身”的嘱咐依然在耳边盘旋, 还在等什么, 赶快用它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 奔向成功与光明吧。【引用诗词名句充当论据, 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文采】

不要让曾经的尘埃蒙住今天的心灵, 那些缥缈的遗憾早应该飞过忘川到九霄云外, 又何必苦苦留它在晴朗的空中徘徊。翻看那触目惊心的历史, 多少人因为无谓嗟叹和哀伤而放慢了赶路的脚步, 蹲守在路旁, 任由岁月流逝, 等待上帝的施舍, 而上帝对这类人一向是嗤之以鼻的。那些贪图安逸、遇到苦难就退缩、不思进取的人显得无比渺小, 如同蜉蝣之于天地、一粟之于沧海。他们的经历不仅可悲, 而且可怜。无论词帝李煜怎样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也不可能再次登上宝座, 因为他早已停下了赶路的脚步。【化用诗词名句充当论据, 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文采】

磨砺虽多意愈厉, 直与天地争春回。上帝青睐的是那些人, 他们不但会在荣誉中不断前进, 更会在挫折中奋起抗争, 他们知道过去属于死神, 而未来属于自己。是“不放慢赶路的脚步”的信念一直在激励着他们, 将他们推向命运的宝座, 享受人生的充裕。张海迪、史铁生、霍金、廖智皆属如此。

高考作文素材:墨西哥国父的平等观 第3篇

关键词:高考移民,异地高考,治理政策,平等原则

一、“高考移民”之概念明晰

“高考移民”古已有之, 近年尤盛。古有诸如白居易等“冒籍”者如过江之鲫, 今有李洋为代表的“高考移民”频频现身, 虽有治理政策不断出台, 但屡禁不止。此外,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制的不断瓦解, 流动人口大量涌现, 对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关注也不断增加, 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同时, “异地高考”的方案也不断出台。在许多人眼中, “异地高考”就是“高考移民”, 其实不然。在此有必要对两者在概念上进行一下区分。“高考移民”是一种出于投机和利己心理利用各省市间高校录取比例和录取分数的差异, 办理户籍迁移手续及学籍迁移手续, 实现向“高考洼地”的跳跃, 或者本身具有“高考洼地”的户籍, 通过在教育质量较高省份借读的方式, 实现进入理想大学的目标等“候鸟型”现象。其中, 尤以第一种方式最为典型。而最近关注度较高的“异地高考”, 主要是为了满足人口迁移后平等地就地高考, 出发点在于保护外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享受高考权利的一种政策。两者在行为出发点, 行为主体, 行为方式以及矛盾主要集中区域方面有巨大差异, 不能混同。国家的既有政策, 也是立足于有序推进“异地高考”治理“高考移民”。

二、各地“高考移民”治理政策归纳与分析

通过对中央及各地的治理政策的归纳整理, 笔者认为可以依据政策的内容将其划分为移民身份的界定、预防限制措施和惩罚措施三大类:首先, 就移民身份的界定而言, 仅仅局限于在移民地非法挂靠或购买移民地户籍、学籍, 冒名参加考试或在不同省市重复报名的非法移民, 但就社会大众认知层面而言, 通过合法手段迁移以及通过在教育质量较高省份借读方式的“候鸟型”现象也当属“高考移民”;其次, 就惩罚措施来看, 治理对象为学生, 考试工作人员, 教育系统工作人员和学校。治理手段为, 取消其当年高校招生考试各科成绩, 取消其录取资格, 并计入诚信档案, 已录取的, 取消其学籍。有些予以党纪政纪处分, 构成犯罪的, 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学校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限制招生、暂停招生、取消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理。对严重违规招生的学校负责人将追究其领导责任。

下面笔者将着重分析既是政策的主要内容又是主要争议点的预防限制措施。一方面可以依照地理区域和政策主体划分为中央, 北京、天津、上海等东部经济发达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地区以及西部等少数民族地区三类, 中央出台的是宏观的治理政策, 主要是户籍与学籍双限制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治理政策, 而北上广等地则是户籍限制为主辅以经济投资和人才引进为放松条件, 第三类地区则是以父母考生户籍双限制, 学籍强制要求的严格限制条件为特点。另一方面, 为了研究便利, 笔者决定依据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将预防限制措施划分为以下几种:1) 户籍迁入需达到一定年限, 分为对考生本人和对考生父母户籍的要求;2) 对考生迁入地在学籍年限的要求;3) 父母具备某些身份条件的可以放宽要求, 例如上海市 (引进人才类, 父母双方或一方是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 “千人计划”等) , 青海 (投资者) , 贵州 (为该地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人员) ;4) 进行报考院校等级划分, 如西藏自治区、贵州省。

以上述治理政策的治理方式和力度的确可以达到限制高考移民的目的, 并且从媒体的调查结果来看, “高考移民”也的确呈现了下降趋势, 但是表面上的卓有成效并不等于实质上的正义。正如行政行为在具体情况中决定臣民的权利和义务, 笔者在此认为高考移民的治理行为实质上是政府作为行政主体所实施的一种行政行为, 具有从属法律性, 因而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行为必须全面、全程的接受法律的监控, 而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或站在法律之外。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即行使行政权的行为必须从属于宪法和法律, 下面笔者就对这种以主要依靠户籍学籍的分类和差别对待为主的治理政策进行考量。

三、平等原则视野下的治理政策分析

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对等和分配的正义, 古罗马西塞罗提出“使各得其份的原则”, 到近代法国市民革命中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平等的观念从一种哲学思想逐步发展成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规范。这一宪法规范对于国家一方来说被表述为“平等原则”, 对于个人一方来说, 则可表述为“平等权”。这一规范体现在包括我国在内的117部成文宪法之中。我国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与此同时, 接受教育, 作为人格形成和发展, 摆脱软弱状态, 能够独立营生的重要手段, 已经发展为一项基本人权并写入宪法。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并且《高等教育法》第9条也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通过上述法条并结合平等原则, 我们不难推演出每个公民在高等教育资源面前享有平等资格的权利, 并且这种权利不能因外在的客观因素而被剥夺。然而事实上, 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仅限于法律适用上的平等, 也不限于立法上的实体平等, 而是意味着所有公权力行为必须符合平等原则, 这其中自然包括各级政府作为行政主体所行使行政权制定的治理“高考移民”的政策以及治理“高考移民”的行为。

一般而言, 平等可以理解为“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这其中“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可以理解为一种形式平等, 即不论个体差别, 法律待遇的均一化, 即无区别平等。但是从人们存在很大差异这一事实出发, 我们认为, 如果我们给予他们以平等的待遇, 其结果就一定是他们在实际地位上的不平等, 而且, 将他们置于平等地位的唯一方法也只能是给他们以差别待遇。因而, 宪法的平等原则并不禁止具有合理依据的差别, 所谓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既包含了形式平等又包含了实质平等。其中, 形式平等的主旨乃在于禁止不合理的差别, 而实质平等则更是必然地承认合理的差别。并且合理的差别应当根据实质上的平等原则, 在合理程度上所采取的具有合理依据的差别。但是合理的差别又必然因价值判断等产生差异, 合理依据是哪些, 合理程度的度又在哪里, 这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参照国内学者结合各国宪法实践的研究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特点, 笔者认为, 合理依据应当包括基于民族、种族、家庭经济状况、基础教育的质量, 对于处在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的照顾以及由于年龄, 健康状况自然或者生理上的差异产生的合理差别。那么让我们再看一下治理“高考移民”时所采取的依据又是否是合理的依据。

首先, 治理政策通过界定父母的身份条件给予一些考生在当地高考的特权。诸如上海的“千人计划”, 青海鼓励投资者的计划, 海南的引进优秀人才计划。然而这种依据父母身份的划分与依据家庭出身的划分是无差别的, 其不免让人联想封建世袭制。在笔者看来这种依据家庭出身、职业、财产状况等事由所采取的差别对待不仅不是合理的差别对待甚至是一种歧视。在此笔者并不反对给予依照社会贡献程度给予一定人群以奖励。然而, 如果那种赐予’只是给亚当个人的, 他的继承人就不能继承他对万物的所有权。当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应当奉献社会服务社会, 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能够实现移民的人群无疑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享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在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势群体, 其后代原本就享有优于普通民众的社会资源, 若父母的奖励还可荫及子孙, 特权将被继承, 社会阶层将会固化, 这对社会有序发展是极其危险的。

其次, 治理政策对于考生报考院校的等级进行了划分。以西藏和贵州为例, 主要是依据户籍和学籍的年限限制考生报考第一批次录取院校。在笔者看来, 这种划分既没有合理依据又超出了合理的程度。从地方政府允许“高考移民”参加高考, 并允许其报考一定的院校, 我们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在事实上对“高考移民”的一种承认, 而限制其报考等级无疑又产生前后不一致之感。此外追本溯源, 治理政策设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当地学生的受教育权, 而允许“高考移民”报考第二、三批次和专科等学校同样占用了当地的高考录取名额, 破坏了教育资源, 违背了治理政策的初衷。另外, 这种单纯依据考生的户籍和学籍年限而并非考生在考试中的表现来决定考生能否录取, 被什么院校录取, 损害了公民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的权利, 为人诟病。

上述治理政策是采取户籍学籍双限制的措施来区分合法移民与非法移民, 基于中央政府的政策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 各地的限制措施差别巨大, 而且一些省份在治理高考移民的过程中, 仅仅依据“形势所需”, 随意提高高考报名资格要求, 取消外来考生的学籍, 户籍, 完全不考虑前后政策的衔接和一致性, 政策变化之快之大无疑会误伤一些基于对政府先前政策的信赖办理合法的户籍迁移手续的考生的利益, 致使上述考生丧失录取资格, 甚至在迁入地与迁出地均得不到高考资格, 并且政府并未对上述人群进行补偿, 其中对于信赖保护原则的违背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此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解体, 部分城市的户籍政策出现松动, 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 就城市而言表现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 而如何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 就现有的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解决方案来看, 主要是放松对于户籍的限制, 提出对家长和学生本人条件的要求, 而要求又集于学籍和户籍之上, 这就不免与“高考移民”产生交集, 如何清晰界定“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 如何把握准入条件, 如何避免新一轮的歧视就成为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治理政策的未来

05年海南省高考状元李洋“高考移民”身份曝光;06年青海省高考榜眼被清华大学开除学籍;2011年, 农民工二代韩志伟, 从留守儿童, 到“高考移民”, 从珞珈山的高材生到身陷囹圄, “高考移民”从未淡出过我们的视线。面对此境, 一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的治理政策不断出台, 人们强烈谴责“高考移民”的投机行为, 对于迁入地教育资源的破坏;另一方面, 人们也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产生了质疑, 同情“高考移民”者的处境。的确, 2500多年前在一个没有宪法尚无平等更无完善教育体系的封建帝国孔子尚且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观念。但是2500多年后, 在一个宪法明确规定权利平等的国度, 大学在各省市招生指标却差异明显, 不是考生在考场上的表现, 更多的是人们无力改变的户籍决定了我们接受怎样的大学教育。如果不是各地招生指标差异明显, 如果不是投机、私利、成本与收益的对比, “高考移民”又怎会不惜支付高昂的移民成本, 甚至走上在移民地非法挂靠户籍、学籍的违法道路。

夫水, 柔物也, 围之, 则泛;堵之, 则溢, 此其性也。治水如此, 治理“高考移民”亦然。一味对“高考移民”围追堵截效果不好, 反而助长了高等教育的地域歧视, 招生指标和高考命题的地方保护主义, 解决随迁子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措施也会因此而畏首畏尾, 各个高校也只会深陷“囚徒困境”无法自拔, 公民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也无法得到保护。在此, 笔者认为中央应当结合异地高考方案, 完善对于“高考移民”的宏观治理政策, 明确户籍、学籍年限的要求。与此同时通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监督各地的治理政策。此外, 还应从全局出发, 协调各地政策的巨大差异, 保持现行治理政策的连续性和平稳性。

高考作文素材:墨西哥国父的平等观 第4篇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前提是选课题, 好的课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

学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和《亚洲觉醒的先驱》后, 我察觉到很多学生对东西方的“国父”很感兴趣, 且争议颇多。为了把学习引向深入, 我感到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契机, 经过深入的思考, 我们确立以《国父之争》为题, 开展师生探究活动。

二、进行课题研究活动, 关键是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

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引发学生讨论, 我们确立“华盛顿、甘地、孙中山, 谁是最伟大的国父?”为中心议题。按照不同观点倾向, 全班主要分为三组, 甲组主张华盛顿是最伟大的国父, 乙组的观点是甘地是最伟大的国父, 丙组认为孙中山是最伟大的国父。课堂上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课堂辩论, 大部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支撑本组的观点, 论据尚不充分, 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倾向明显, 很多发言还处于感性阶段。当每组推举一代表来小结时, 三位学生在不断补充中进行总结, 同时也意识到本组论据不够充分, 还需大量时间去收集和探究。

三、历史研究性教学活动重在过程与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收集整理史料, 获取有效信息, 较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我们共同拟定了具体计划。

第一阶段, 用两周左右课余时间去收集整理本组材料。

作为学生研究性课题的指导者, 笔者通过自己的积累、研究, 给学生列出了一些工具书、参考书以及网址, 为学生的研究学习创造条件。三个组自发选出组长、联络员、书记员等, 还进行组内的分工和时间规划。大家把所能用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 所能利用的时间合理安排,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忙得不亦乐乎。有些学生利用班级借阅图书时机, 阅读有关的人物传记, 有些学生查阅相关人物的评价。有的学生对历史老师和历史教研员进行了专访。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冲浪, 搜索有关资料信息。他们大都作了有效信息的记录。常言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历史知识丰富无比, 教师不可能将其全部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方法, 他们就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其间, 学生通过不同的手段, 获得了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切磋的机会, 开阔了历史视野, 并且逐步提高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阶段, 用一周左右, 整合本组材料, 草拟辩论提纲。

在这个阶段中, 笔者对大家进行指导, 要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着眼于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 要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 要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依据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标准,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每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由组长召集, 联络员协调, 大家把搜集的资料集中到一起。首先由资料的拥有者介绍资料来源, 以及相关内容。其次, 进行组内的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组内学生初步分享了学习成果, 另一方面依据教师的指导, 调动和运用获取的知识, 辨析历史人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 分析历史结论, 去伪存真, 总结提炼, 达到了对知识的重新建构。再者由书记员对资料进行再整合, 把重要的信息标志出处和提供者, 草拟辩论提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生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他们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当一些学生发现辩论提纲中有自己整合的很多材料时, 定会倍有成功感。在这个阶段中, 笔者多次召集指导相关学生, 希望他们讨论或草拟的提纲要有论点有论据, 有历史结论有历史史实, 争取做到,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第三阶段, 使用一节课时间, 开展课堂辩论。

希罗多德赋予“历史”一词的初意本为以智者的心态来“探究”“研究”“征问”“问而知之”。因此开展有组织有准备的课堂辩论更能将历史人物评价引向深入。辩论课开始的前两天, 笔者印发了课堂指导建议。第一, 明确了这次辩论课的任务目标, 即通过辩论活动, 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加深对“国父们”的认识;第二, 建议三组各选出四名代表发言, 一辩主陈本组观点, 二辩、三辩质疑另两组观点, 四辩作本组总结发言。由科代表主持, 推举一位学生作计时员, 教师作为活动的帮助者和观察者。第三, 规定了辩论程序, 首先由每组一辩在3分钟之内作立论发言。然后由二辩、三辩分别质疑另两组的观点, 时间共12分钟。接着由每组中的一辩回答质疑, 争取2分钟内完成。再者由三组的四辩总结陈词, 每组至多3分钟。最后由教师总结。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辩论课开始了, 各组分席就座, 每组四个发言代表带着发言提纲坐在本组前方, 主持人科代表发言:“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但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其间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位‘国父’就是其中的代表, 究竟谁是最伟大的‘国父’呢?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间隧道回到过去,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自己整合的资料和智慧, 在民主有序的氛围内, 亮出自己的观点, 陈述和质疑历史……”辩论课在教师的帮助和主持人的协调下在有序地进行着。三组的一辩大都从时间上描述和阐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 如, 华盛顿、甘地、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成为革命家、政治家时期各自的重大活动, 从他们的思想理论和革命斗争等方面认识到他们的伟大之处。每组的二辩三辩也都从历史人物的时代局限性方面作了质疑, 三组的一辩从历史环境和历史评价方法进行回答。四辩结合辩论修改补充提纲, 作了本组总结陈词。最后笔者总结, “看到每位同学积极搜集史料, 激烈的讨论, 缜密的思考和整理, 我十分高兴;观察到每组援引的史料, 亮出的鲜活而独到的观点, 我倍感欣慰。那么, 究竟谁是最伟大的‘国父’?……”这时我的总结被三个历史人物名字的叫喊声所打断。争论声稍微平息时, 我接着补充道, “至于谁是最伟大的‘国父’, 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 收获了搜集整合史料、讨论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和方法, 如果大家还力主本组观点, 课后每组可以办一张彰显本组智慧的小报。”

四、历史人物评价最终目标更在于学生情感的交流、态度的端正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新课标认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既有能力的训练, 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笔者以为用创办小报的形式, 能够实现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在更深层次上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这次活动中, 师生再次实现角色上的转变, 各组形成了主编、副主编、供稿者、美术设计者等, 教师成为小报的顾问。一周之后, 小报张贴出来了。报纸中学生作出的价值判断多了起来, 如有的学生认为, 历史人物魅力不仅来自其历史功绩, 更重要的是来自其人格、精神的感召力……有的学生书写到, 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 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还有的学生将三位伟人作了比较, 文中提到三位伟人都为本国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作出了杰出贡献, 华盛顿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甘地的“心灵之美”、孙中山的“与时俱进”给人感受至深等等。在小报评比中, 有类似价值取向的文稿都得了高分。

在研究性学习“国父之争”过程中,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 学生获得了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多渠道探究、交流、合作, 成为自主学习者、历史知识的感悟者。因此积极挖掘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 不仅契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而且发挥了历史学科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的作用, 更是学生成长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整合建构课程资源,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个案的实践, 浅谈了研究性学习的若干想法。

关键词:研究性,引导,过程,方法,辩论,小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生学业评价系列讲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0, (1-2) .

[3]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4]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

[5]陈伟国.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8.

[6]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7]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高考作文素材:墨西哥国父的平等观 第5篇

1 受教育权与高考录取平等的关系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是指公民获得教育机会, 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受教育权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对于前者而言, 所有的公民无需经过考试和选拔就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有义务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 而对于后者而言, 由于国家经济和其他条件的限制, 并不能普及义务教育, 而是通过确立高考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高等院校招生考试, 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接受高等教育。

虽然国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必须保障选拔过程是公平、公正的, 即要受到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的规制。高考考生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主要体现在高考录取的平等上, 也就是要充分保障考生录取机会的平等。由于高考涉及到众多考生的切身利益, 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因此充分保障录取平等是必须的, 也是宪法和法律的基本要求。然而, 这种形式意义上的完全平等有一个前提, 即教育水平、条件是一样的。由于我国幅员非常的辽阔, 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要求所有地方的分数线一律一样虽然能保障形式上的平等, 但是显然对于教育落后地区的考生是不公平的。那么, 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机会平等中是否有例外的平衡性规定呢?这就涉及到实质平等的问题。

2 我国东西部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与实质平等

在我国的实际高考录取中, 西部地区的分数线一般来讲总是比东部地区的要低, 因此才出现了大量的高考移民, 东部地区的考生采取各种办法向西部流通。西部地区的录取分数比东部低是否就是不平等呢?答案是否定的。宪法规定和保障的平等权一般意义是“形式上的平等”, 即通常所说的“机会平等”, 要求人们参加自由的竞争, 保障人们在各种活动中起点上的平等。但公民由于自身所不能改变的客观原因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先天拥有和分配不均、个体差异等等, 绝对的实行和保障形式上的平等就可能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现代宪法或多或少的吸收了“实质上平等”的原理, 即在起点时给与“弱者”以合理的优待。 (1) 如在男女平等上, 由于妇女生理上的特殊原因, 在劳动中往往给予妇女特殊照顾和保护等。

实行实质上的平等必须以“合理的差别”为前提, 对于何为合理的差别, 法律上还未有明确的界分标准, 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加以确认。同时合理的差别还要限定在合理的限度以内, 以免造成新的不平等。我国西部地区, 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自然、经济和历史等诸多的原因, 教育水平较低, 教育资源, 特别是师资资源相对于东部贫乏等, 致使考生的分数相对较低, 与东部考生如山东等事实上存在着“合理的差别”。在全国统一试卷、统一考试的情况下, 适当降低西部考生的分数线, 为西部培养更多的人才, 是实质平等的体现。但分数的差距应在合理的范围内, 应在充分考虑东西部招生考试人数、计划人数和实际分数的基础上确定, 否则就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恣意”行使, 必然造成对东部考生的不平等。

3 高考录取实质平等的保障制度改革

要保障高考录取实质平等的实现, 必须要防止高考移民的蔓延。因为若一个东部地区的考生去西部地区参加考试并依照西部较低的分数被录取的话, 必然会导致西部地区某个考生的录取资格的丧失, 这样只能进一步加剧高考不平等现象, 对西部考生来讲是很不利的。要保障高考录取实质平等, 制度是关键, 笔者认为, 现有的制度有以下的完善空间:

首先, 应该健全降分决策制度。对西部教育水平落后地区的考生进行分数照顾虽然是实现实质平等的需要, 有其正当性和合法性, 但是如何降分才能保障其科学性呢?这是个在理论上和制度上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为高考毕竟涉及到众多考生的利益, 处理不好的话, 反而可能会对东部考生带来不利。笔者认为, 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查、论证, 对于中西部的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有一个综合的平衡, 同时要保证社会各界能够充分的发表意见。听取各方面意见是分数照顾决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根据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基本要 (下转第99页) (上接第88页) 求, 当做出的一个行政行为可能对公众有重大影响的时候, 应该听取公众的意见。听取意见的时候不仅要听取西部考生的意见, 同时也要听取东部考生的意见。听取意见的方式应该多元化, 可以采取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 也可以采取书面、网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教育落后地区降分录取的幅度不应该是一成不便的, 应该根据当年的报考人数, 试卷的难易程度等进行动态的调整。如果常年维持一个不变的降分幅度, 是不利于真正的平等实现的。

其次, 要提高透明度, 增强人们对这一措施的认同感。行政公开是现代行政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它要求行政决定过程和结果都要公开透明。在公开透明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才能最大程度上取得公众的认同。正如西谚所云:“正义不仅仅是正义, 还要是看得见的正义。”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观念变革。教育行政机关在对西部教育落后地区制定降分录取计划的时候, 一定要做到公开透明, 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众, 减少质疑的声音。要公开的对降分的依据和理由进行充分的说明。说明理由制度是行政法意义上的一个基本制度, 也是对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对于民众来讲, 他不仅应该知道结果, 还应该知道得出这个结果的理由。从近几年的实践, 这一点是做的很不够的, 以至于人们往往会对这一制度感到不理解。甚至每年都有考生对此提起行政诉讼, 比如在2001年发生的青岛两考试状告教育部录取计划不平等案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第三, 适当增加西部地区考生的定向培养录取计划。虽然降分录取西部落后地区的考生是实现实质平等的需要, 但是毕竟大大压缩了东部地区的录取名额。能不能既保障西部教育落后地区考生受教育的实质平等, 又能很好地缓解和东部地区的录取矛盾呢?笔者认为, 可以更大幅度的降分录取西部地区的考生进行高等教育的定向培养, 即这部分考生要在毕业后回到西部工作, 这样既能保证西部考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也能有利于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同时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高考移民的出现, 因为定向回到西部地区工作对于东部考生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种制度虽然在我国有实践, 但是比例还不大, 笔者认为, 为了实现实质平等, 应该大幅度的增加这类考生的录取比例。

首先, 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低并不是靠当地政府自身的努力能完全解决的, 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倾斜是必要的, 事实上这种倾斜制度是存在的, 但是从整体上分析仍然有很大的不足, 尤其是高水平的教育人员无法有效到位是制约问题的瓶颈, 急需有效的解决。 (2)

其次, 健全事后的责任追究制度。我国目前对于高考移民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够健全, 尤其是对于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发现高考移民后往往只是对考生进行处罚, 对于失职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未能有效的进行行政问责, 应该把杜绝高考移民作为教育行政机关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摘要:高考录取平等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东西部教育水平差距大, 完全实行形式上的平等对于西部考生是不公平的, 因而需要对西部考生适当的降低分数, 这是实质平等的必然要求。实质平等是在合理差别的基础上对于形式平等的有效补充。要实现真正的高考录取实质平等, 必须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善, 防止高考移民等进一步加剧不平等的情况出现。

关键词:高考录取,受教育权,实质平等

参考文献

[1]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M].法律出版社, 2001.106.

相关文章
2020年北京卷满分作文精选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2020年北京卷满分作文精选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2020年北京卷满分作文精选  北京的满分作文在人们盼望中,终于出炉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卷满分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优秀作文】...

4
2025-10-22
高考满分作文:学会变通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高考满分作文:学会变通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高考满分作文:学会变通  学会变通,变通也是一种智慧。小编收集了学会变通作文,欢迎阅读。第一篇:学会变通  漫漫求学路,或顺利或蹉...

1
2025-10-22
高考满分作文:坚硬的柔软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高考满分作文:坚硬的柔软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高考满分作文:坚硬的柔软  你们还记得吗?在你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部分,它还在沉睡着。小编收集了坚硬的柔软作文,欢迎阅读。第一篇:...

1
2025-10-22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满分作文,希望...

2
2025-10-22
2020新课标I卷高考满分作文:不被理解的爱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2020新课标I卷高考满分作文:不被理解的爱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2020新课标I卷高考满分作文:不被理解的爱  【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

3
2025-10-22
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集锦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集锦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集锦  高考作文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细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集锦,欢迎阅读。考试,让我欢喜让我忧...

1
2025-10-22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欣赏:真正的美景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欣赏:真正的美景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欣赏:真正的美景  我们过分的追求着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致于忘记了最初单纯的梦想,抛弃了一直相伴我们左右的自...

3
2025-10-22
安徽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改与不改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安徽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改与不改_高考满分作文_盘古文库

安徽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改与不改  人说,听人劝吃饱饭;人说,不破不立。有道是滚滚红尘,从来就是是非成败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我们的人...

2
2025-10-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