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父母的语言读书心得体会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父母的语言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父母的语言读书心得体会 第1篇

自从妈妈和我一起读书后,我觉得自己更爱读书了。书,妈妈不知给我买了多少本,老师建议我们看的必读书目,妈妈一本不少的全给我买了下来。妈妈买东西从来不看价钱,只要对学习有好处,妈妈一定买。平日,妈妈每天都和我一起读书。有时,碰巧妈妈没空,姐姐就和我一起读。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读书,读的是《亲爱的汉修先生》。当初我觉得这本书不好看,可是妈妈和我一起看了看,说;“这本书其实很好看,就是你没用心去看。这本书里有一个小男孩给汉修先生写的信,还有他自己写的日记。”妈妈又说:“你以后也要学着每天都记日记。”从那时起,我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把当天发生的事儿记下来。

以后,我要妈妈给我买更多的书,和妈妈一起读书的感觉真好,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妈妈一起讨论讨论。我要读更多的好书,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父母的语言读书心得体会 第2篇

这本书讲教育专家周弘的故事,周弘称自己是“不幸跌了一跤,有幸捡了一宝。”原本周教授不幸生了一个聋哑女儿。在他教育女儿的过程中,领悟到教育和生命之间不可分割的真谛。无非是看得起自己的孩子,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在他赏识目光的注视下,女儿从一个自卑的聋哑儿成长为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在有声的世界里,交流自如,生活自如,16岁就成为一名少年大学生,并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

在我的记忆中,从孩子二年级开始,家里就很少有晴天,原因就是孩子学习不好。在我的眼里,一个男孩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出人头地,唯一的路就是学习好,将来考上大学,获取功名。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整个家庭充满对孩子的埋怨,责骂。孩子,大人整天锁着眉头,快乐,活泼,自信远离了孩子。

是啊,孩子多么需要爸爸,妈妈的赞扬。儿子外语单词记不住,这几天通过努力,下功夫,终于有点进步,我说:“不错,十个单词对了6个,有进步。”儿子拍着手,高兴地说:“妈妈你终于表扬我了!我今后一定会学好外语。”现在儿子都四年级了,许多单词我也不会,每次检查他作为时他也会教我许多知识,让我的英语水平与他一起成长

有很多课外书我们以前都没有时间去读,现在我每天也会提前一小时下班陪他一起去阅读与理解,让我们一起都可以安静地看书,也增加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父母的语言读书心得体会 第3篇

农民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新时期农村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这不仅是指农民工本身的流动,还包括随着他们外出打工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心理健康、社会问题等方面,也有研究关注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同时也为研究留守儿童问题拓展了研究视角。但以往的研究文献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中的学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等,忽略了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都需要进行的语言教育。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有学者对农村中小学生语言现状进行了描述,但这些研究也存有不足,如没有对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语言现状进行分析与比较,没有对父母外出打工的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的语言现状进行分类描述,没有用统计模型去检验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语言使用产生的影响,也有些研究局限于个案访谈,存在样本代表性等问题。本研究用分层随机抽样对江苏省阜宁县农村中小学生学校用语和家庭用语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构建统计模型,检验父母外出打工等变量对农村儿童语言使用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在我国,语言的使用主要表现为普通话、方言以及普通话和方言混用的现象。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俞玮奇( 2012) 对南京本地儿童的调查表明,儿童的语言使用大多以普通话为主,特别是在学校,与老师课后交流时,普通话使用人数达80% 左右,与同学课后交流时,普通话使用的人数也超过50% ; 在家庭中,儿童用普通话交流近50% 。焦成名( 2009) 对上海土著青少年的调查表明,在家庭中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用普通话者占近50% ,随着年龄增长,使用普通话的人数减少而使用方言的人数增加; 在学校与同学的交流有近50% 的人使用普通话。这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城市儿童不管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中使用普通话的人数均在50% 左右,在学校中使用普通话的人数略多。相对于城市儿童,很多农村家庭中因父母在外打工,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交流贫乏,他们的语言选择与城市儿童有可能会存在不一样的模式。因此,形成假设1 和假设2。

假设1: 父亲外出打工影响儿童的语言选择。

假设1a:父亲外出打工的儿童在家庭中更倾向于使用方言;

假设1b:父亲外出打工的儿童在学校中更倾向于使用方言。

假设2:母亲外出打工影响儿童的语言选择。

假设2a: 母亲外出打工的儿童在家庭中更倾向于使用方言;

假设2b: 母亲外出打工的儿童在学校中更倾向于使用方言。

Eckert( 1989) 认为,许多不同的社会语言学者的研究都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语言更接近标准语和有声望的语言。那么这种成年期女性语言习得的性别差异在儿童中是否会有体现。因此,形成假设3。

假设3: 和男童相比,女童普通话使用的可能性增加。

假设3a:和男童相比,女童在家庭中普通话使用的可能性增加;

假设3b:和男童相比,女童在学校中普通话使用的可能性增加。

在关于中小学生二语习得的研究中,有研究者( 李健,1996) 指出,儿童的双语习得与认知、智力和社会化的发展有关。焦成名( 2009) 、俞玮奇( 2012) 的研究发现,年龄影响儿童的语言使用选择,这一结果得到很多研究者的支持( 陈燕玲等,2013; 游汝杰,2006; 孙晓光等,2007; 王立,2008) 。因此,本研究假设农村儿童的语言使用与其年龄有关,形成假设4。

假设4: 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儿童方言使用的可能性增加。

假设4a: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儿童在家庭中方言使用的可能性增加;

假设4b: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儿童在学校中方言使用的可能性增加。

三数据及变量设定

( 一) 数据

本研究的调查于2013 年9 ~ 10 月进行。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以江苏省阜宁县农村的中小学为抽样框,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各抽取10 所学校,小学四、五、六年级各抽一个班,每个班随机抽取13 人。初中一年级、二年级各抽一个班,每个班随机抽取20 人。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发放问卷790 份,最后因有的农村小学班级人数不足,或因故取消了班级建制,问卷回收了650 份,回收率82. 3% ,有效问卷642 份,有效回收率81. 2% 。

( 二) 变量设定

1. 因变量

通过问题“你在家讲什么话: ①方言,②普通话,③两种话都讲”和“你在学校讲什么话: ①方言,②普通话,③两种话都讲”来测量农村儿童的语言使用情况。将回答 “方言”设定为0,“普通话”设定为1,“两种话都讲”设定为2,以“方言”为参照组,其余两组为虚拟变量。

2. 自变量

性别,通过问题“你的性别:①男,②女”来测量。回答“男”设定为0,回答“女”设定为1。

年龄,通过问题“请问你几岁”来测量。连续变量。

父亲是否在外打工,通过问题“你的父亲是否在外打工: ①否,②是”来测量。回答“否”设定为0,回答“是”设定为1。

母亲是否在外打工,通过问题“你的母亲是否在外打工: ①否,②是”来测量。回答“否”设定为0,回答“是”设定为1。

四研究结果

( 一) 农村中小学生家庭用语、学校用语的现状

1. 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现状

由表2 可知,小学生中,家庭用语方言使用者近50% ,而学校用语方言使用者仅8. 5% ;家庭用语普通话使用者近20% ,而学校用语普通话使用者约44% ; 家庭用语两种话都讲的比例近40% ,而学校用语中两种话都讲的比例要高于家庭用语10 个百分点。中学生中,家庭用语方言使用者近70% ,而学校用语方言使用者仅为16% ; 家庭用语普通话使用者不足10 % ,而学校用语普通话使用人数也不到20 % ; 家庭用语两种话都讲者约20 % ,而学校用语两种话都讲者为65 % 。这一结果说明,农村中小学生在家大多数人使用方言,普通话使用的比例较小,两种语言混用的比例居于中间水平; 中学生使用方言的人数比远大于小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人数比远小于使用方言者。在学校中,中小学生使用方言的比例较小,但初中生高于小学生; 普通话使用的人数比则相反,小学生高于初中生,两种语言混用的人数比都较大。

2. 女生、男生语言使用现状

由表3 可知,农村儿童家庭用语使用情况表现为,女生和男生的家庭用语都以方言为主,使用人数比在50% 左右,而学校用语中,女生方言使用人数比例远小于男生方言使用人数; 女生和男生的家庭普通话用语人数基本相似,都非常低,在10% 左右,而学校用语中,女生和男生的普通话使用人数均在40% 左右,且女生普通话使用人数比大于男生普通话使用人数比;不论是家庭用语还是学校用语,农村儿童两种话都讲的使用人数均在30% 左右,学校用语的混用比例更高一些。

3. 父母都在外打工或都在家儿童语言使用现状

由表4 可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时,儿童家庭用语中说方言者达60% 以上,学校用语中方言使用人数为16% ; 而父母都在家,儿童的家庭用语说方言的人数近50% ,低于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家庭用语人数10 个百分点,学校用语为方言者的比例最低。父母是否都在外地打工,儿童家庭用语中说普通话者的比例都较低,仅为10% 左右,学校用语中说普通话者的比例均为30% 左右。父母都在外打工者,儿童家庭用语两种话混用的人数比为25% ,而学校用语两种话混用的人数比为50% 多; 父母都在家者,儿童家庭用语两种语言混用的人数较多,达40% ,学校用语中两种语言混用的人数为50% 。这一结果表明,父母是否都在家或都在外打工对儿童的家庭用语、学校用语的方言选择以及两种语言混用的家庭用语具有较大的影响。

4. 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儿童语言使用的现状

由表5 可知,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时,儿童的家庭用语中方言使用人数为56% ,普通话使用人数近15% ,两种语言混用者约占30% ; 而学校用语中方言、普通话和两种语言混用的人数分别约为10% 、25% 和65% 。母亲在外打工、父亲在家时,儿童的家庭用语中使用方言的人数高达80% ,普通话使用人数仅为6. 67% ,两种语言混用者为13. 33% ,而学校用语中方言、普通话和两种语言混用的人数分别为13. 33% 、13. 33% 和73. 34% 。这一结果表明,母亲在家有利于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普通话使用; 母亲不在家的儿童方言使用人数比较高,家庭中的方言选用高于学校中的方言选用。

( 二) 回归分析

分别建构家庭语言使用和学校语言使用的mlogit模型,分析父亲是否在外打工、母亲是否在外打工、性别和年龄对农村儿童语言使用的影响,结果见表6。

注: * 表示在0. 05 水平显著,**表示在0. 01 水平显著。

由表6 可见,控制母亲是否在外打工后,父亲在外打工对农村儿童家庭用语和学校用语的影响不显著。控制父亲是否在外打工后,母亲在外打工对儿童家庭用语的影响显著。表现为与母亲在家相比,母亲在外打工的儿童选择普通话( 较方言) 的可能性低47% ( 1 - e- 0. 639≈0. 47) ; 选择普通话和方言混用的可能性( 较方言) 低43% ( 1 - e- 0. 585≈0. 43) ,结果表明母亲在外打工的儿童家庭用语更倾向于选择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或普通话和方言两种话混用。控制父亲是否在外打工后,母亲在外打工对儿童学校用语的影响显著。表现为与母亲在家相比,母亲在外打工的儿童选择普通话( 较方言) 的可能性低49% ( 1 - e- 0. 681≈0. 49) ,也就是说,与普通话相比,母亲在外打工的儿童更倾向于选择方言,而选择两种话混用还是使用单一方言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在农村儿童中,母亲外出打工不仅对儿童的家庭用语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对儿童的学校语言的选择也具有显著的影响。相比之下,父亲是否在外打工对儿童的用语选择影响不大,因此,母亲是否在家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语言教育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

由表6 可见,控制其他变量后,性别对儿童家庭用语影响不显著,对儿童学校用语影响显著。表现为与男生相比,女生倾向于使用普通话( 较方言) 的可能性高70% ( e- 0. 530- 1 ≈0. 70) ; 两种话混用和方言使用之间无显著差异。

由表6 可见,控制其他变量后,年龄对儿童家庭中普通话使用( 较方言) 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两种话混用( 相对于方言) 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每增长一岁,儿童在家庭中两种话混用( 较方言) 的可能性下降28% ( 1 - e- . 328≈0. 28) ,年龄越大越倾向于说方言。年龄对儿童学校用语影响显著,表现为每增长一岁,儿童在学校中说普通话( 较方言) 的可能性下降37% ( 1 - e- 0. 462≈0. 37) ,年龄越大越倾向于使用方言; 普通话和两种话混用之间的年龄差异不显著。

五结论与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农村儿童家庭用语中普通话使用人数比例较低,不仅低于以往研究中城市儿童普通话使用人数比,同样低于城市中小学普通话使用人数比。普通话政策规定学校教学用语的规范化,但是在农村中小学普通话的使用人数仍不足50% ,而更多的中小学生倾向于两种话混用,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在学校也只说方言。同样,农村儿童家庭用语普通话使用人数比例较低,这与焦成名( 2009) 关于上海土著学生家庭用语报告中得出的结果一致,家庭用语的方言使用者比例较多。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儿童的普通话使用比例较低。进一步mlog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控制了其他变量后,性别、年龄与母亲是否外出打工等变量是农村儿童学校和家庭用语选择的主要解释变量。

( 一) 性别与农村儿童的语言使用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的语言更接近标准语和有声望的语言( Eckert,1989) 。因为通常意义上,女性在社会发展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中常常处于从属地位,她们需要通过整饰自我以获得有利竞争。因为得体、标准的语言而获得积极效应时,女童会倾向于选择标准语,以获得表扬和鼓励。这种通过语言整饰自我的表现在学校中更为明显。和男童相比,女童说普通话的可能性较说方言的可能性高,且差异显著,支持了假设3b。也就是说,女童在学校中普通话使用的可能性更高。而在家庭中影响不显著,主要是因为学校中男女生之间存在的竞争要强于家庭中男孩与女孩的竞争。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女性比男性更接近标准语和优势语,在儿童期就已有这种性别的差异存在。

( 二) 年龄与农村儿童的语言使用

当儿童使用普通话时,更多的成年人会选择普通话与其交流,成人在语码转换上倾向于迁就小孩子( 游汝杰,2006)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在发展,他们会意识到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适应环境,当周围的人都在讲方言时,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群体,需要对语言进行调整。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儿童交往关系的范围在扩大,不再仅限于同学、小伙伴,他们有时需要像家长一样或是代表家长去和邻居、亲戚等成年人交往,这会增加他们方言使用的可能性。

( 三) 父母外出打工与农村儿童的语言使用

唐有财、符平( 2011)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不同亲子分离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母亲分离显著影响儿童的自闭倾向、幸福感等主观方面,与父亲分离对儿童的学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可见,不同的亲子分离对儿童的心理和学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父亲外出打工对儿童的家庭用语和学校用语影响不显著; 而母亲外出打工对儿童的家庭用语和学校用语选择影响均显著,表现为母亲外出打工者更倾向于使用方言。这一结果说明,在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特别是在农村,母亲与孩子的日常交流占主导地位,她们承担着传统的家庭教育,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而父亲则更具有主外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交流相对于母亲显得较少,所以在儿童的教育中母亲外出打工对孩子语言教育的影响显著,不仅是在家庭中,甚至也影响了儿童的学校用语。杨菊华、段成荣( 2008) 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果,母亲外出打工对儿童的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总之,农村儿童学校语言使用和家庭语言使用既存在年龄、性别的不同,又存在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的不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告诉我们,在留守儿童语言教育过程中,男童和母亲外出打工的儿童更需要引起社会关注,加强普通话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俞玮奇.城市青少年语言使用与语言认同的年龄变化——南京市中小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12,(3).

[2]焦成名.上海土著学生语言行为报告[J].语言文字应用,2009,(1).

[3]Eckert,P.The whole woman:sex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variation.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1989,(3).

[4]李健.儿童双语和双文化能力发展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5]陈燕玲,林华东.泉州地区城乡学生双言生活状况对比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13,(1).

[6]游汝杰.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与和谐发展[J.]修辞学习,2006,(6).

[7]孙晓先,蒋冰冰,王颐嘉,乔丽华.上海市学生普通话和上海话使用情况调查[J].长江学术,2007,(3).

[8]王立.语言期望与汉族中小学生的语言成长[J].语言文字应用,2008,(2).

[9]唐有财,符平.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1,(5).

父母的语言水平对孩子的影响 第4篇

首先,父母应注意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孩子的发展阶段。

例如三岁以前的孩子没有抽象能力,时空观念也不是很强。因此,跟他们谈话就应以身边具体的事物为题,谈谈孩子面前的小狗、小猫或小火车,谈谈妈妈脸上的耳朵、鼻子、眼睛、嘴巴等等;但对三岁以后的孩子则可以谈谈“在那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某件事,讲讲“在很早很早以前”或是“在遥远遥远的未来”的某个人,这种异地异世的超时空语言将有助于孩子的时空观念的建立,也适应孩子的理解能力。

研究者们发现,3~6岁儿童的语言发展在3~4岁阶段有飞跃现象,4岁以后发展变慢。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2~3岁时儿童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在这期间孩子说话迅速而容易。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说话时应注意这种规律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父母的语言要抓住孩子的转变时期做某些变化。

实验证明,“小班孩子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像或表象调节的,言语还起不了很大作用,只是在他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语言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就不一样了,他能在行动以前就用语言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等。”语言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人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往往落后于言语理解能力,因此,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发展的转变时期适当做些超前训练。例如在和孩子一起搭积木时,对小班的孩子就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述说正在干什么,并逐步要求孩子边做边说,由言语理解入手达到培养孩子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再次,要采取适应孩子心理特点的说话方式。

3~6岁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他们最喜欢形象化的语言。父母的语言可采用一些形象性强的词语和表达手法。例如,说“小狗痛得‘汪汪汪’地直叫”,而不说“小狗痛地直叫”;说“小哥哥的黑溜溜的眼睛往四下这么一瞧”,而不说“小哥哥的眼睛往四下这么一瞧”。另外在说话时,加上一些手势动作身姿体态面部表情等,使语言具有绘声绘色的效果,提高形象性。儿童对情绪化、情感化、夸张性的语言也尤为欢迎。例如说“这座森林很大”就不如说“这座森林可大啦”。再如在讲故事时,就可在语速的缓急、语调的轻重、音量的强弱方面做些装饰性处理,有些情节特别慢,有些情节特别快,音量时大时小,时高时低,这样一下子就可将孩子带入一种情景之中去。

适应儿童心理特点与理解能力的意思还在于句式的选用上。如“小小家里有张年画,一个小牧童画在上面,他骑在牛背上吹笛子”就不如“小小家里有张年画,年画上画着一个小牧童,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这种以上句末尾作为开头的句式很符合儿童的理解顺序;再如“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和大了,眼睛花了,耳朵也有点聋了,走起路来跌跌撞撞”,这个故事开头就比较好,用相同的句式去描绘国王的各个方面,如果改成“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很大了,花了眼,耳朵也有点聋,走起路来跌跌撞撞”,效果就差许多。

父母课堂读书心得体会 第5篇

自从孩子开学之后我为他订购了一本“父母课堂”的这本月刊之后,觉得非常开心,因为这本月刊的內容丰富.生动,许多的知识和教育方法也是我所学不到的,所以我都会经常拿着它来看。

书本的内容不仅适合小学生和中学生看,而且很多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相似,自己不由得心想:书本订购得很及时,不然自己有时遇到同样的问题会朿手无策,不知道怎样去教育好孩子。书本的内容既有父母忌语.孩子心声.亲子加油站,也有教子良方.警钟长鸣以及一些优秀作文的选登和生活贴士等等...非常全面地讲述关于孩子们的故事,我看了受益良多。而那篇本刊专访“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柴洁心访谈录”也令我感触很深,怎样去培养孩子的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真的非常关键,有些东西他不喜欢你怎么去逼他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他厌倦;当然这就要父母怎样去引导他,令他对学习慢慢地养成一个好习惯,经常要与他进行情感交流,也帮孩子过滤掉一些负面的东西,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费。

《父母课堂》是一本难得的优秀杂志,我今后会用它来陪伴左右教育好孩子。

父母课堂读书心得体会 第6篇

女儿九岁了,但她的点点滴滴仍然历历在目

记得小时候的一次洗衣服,在盆子里我看不到袜子,问:“孩子,你的袜子呢?”“还是妈妈最关心我,爸爸、爷爷奶奶以及外婆都不会找我的袜子。”一句微不足道的对话,孩子就懂得了妈妈的爱。

今年升四年级,离开陪伴了自己三年的老师,女儿有点不知所措,听说两位老师都很严肃的。“严师出高徒嘛”,我劝导说,“只要做好自己,老师会喜欢你的。妈妈对你有信心!”有一天放学回来,女儿说出了老师跟她的对话“宝贝,看你跑了几趟四楼,老师都心疼了。”老师,谢谢您!谢谢您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让女儿的努力得到认可。我相信,女儿与老师的距离又迈前了一步。

教育的源泉是“爱”,“爱”是教育的强大力量。

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我不是为了烦恼而生下你,而是为了快乐与幸福!孩子,感谢你的到来,为家庭增添了无限乐趣;你不是为了烦恼而学习,而是为了快乐与幸福!当你需要学习一些新东西时,把关注的焦点从学不会可能导致的灾难和惩罚,转变到学习可能带来的益处、奖励上。你会发现,这将使你的学习热情高涨,而高涨的学习热情又会使你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孩子,我允许你犯错误,但要懂得纠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件我女儿的事情:

记得三年级的校运会,女儿没被体育老师选中参加跳远,她很不开心,因为二年级校运会她获得了跳远银牌,希望今届能继续。我鼓励她自己争取,班主任答应了她的请求。结果,女儿荣获金牌,也是她们班那年唯一的一枚金牌。女儿,妈妈为你骄傲,你真棒!虽然你不是最优秀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光点,凭着自己的信念一直走下去,妈妈永远支持你,宝贝!加油!

孩子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父母课堂读书心得体会 第7篇

灯下翻开《父母课堂》,孙云晓的一篇《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映入眼帘,读着,读着,我的心里豁然开朗,我明白了做为家长一定要懂得尊重、懂得信任,才能让让孩子成功地接受教育。记得“知心姐姐”卢勤老师曾经这样说过:“我有一双爱的眼睛,5分钟之内就能发现这个孩子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我眼里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

父母的第一职责不是发现孩子的缺点,而是寻找契机去激发孩子的潜能、发现希望。我家孩子曾经很不爱学英语,特别是听读的时候很畏难,有明显抵触的情绪,劝说、呵斥对他也根本不起作用。有一次,我灵机一动,拿了个单词装作不懂的样子问他,他读出了这个单词,说这个单词是聪明的意思。我反问了一句:“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说呢:you are a clever boy?”顿时孩子就开心的笑了,很主动的打开电脑跟着光盘学习英语。以后隔三差五,我就会向他“请教”,给他更多的自信。当他慢慢的对英语学习有了一些兴趣,我就送他去外教老师家里上课。现在他很喜欢外教老师,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

我想,孩子的转变或许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其实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信任本身就是一种赞赏的态度,当孩子面临困难时,这种信任可以给他进步的`勇气。父母是孩子的导师,更是孩子最想取悦的人,每个孩子都想得到父母的尊重与信任,而不是怀疑与喝斥。让我们静静心,当孩子有不足的时候,看到他更多的优点;让我们消消火,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他更多的鼓励与信任。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懂事了,已经非常优秀了……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有本著作叫做《要相信孩子》,其中说道:“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书中阐述了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的重要性。指出孩子无论是在天性中还是在后天的成长要求中,对信任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和必要的。事实就是这样,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相信,会使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以及自尊感和自立感的提升。这样,孩子会增强独立处理事物的积极性,勇气倍增地面对所遇到的困难。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切忌搞“一言堂”,认为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不会做,事事都要替孩子做主,给孩子拿主意。特别是孩子相对独立的生活圈和学习圈范围之内的事情,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孩子独立地去处理。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地学习自立的过程。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信心去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坎坷,不要怀疑孩子的能力。能力的养成需要锻炼和实践。

父母的语言读书心得体会 第8篇

陆先生《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一书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综合性学科角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 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 开拓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新领域, 较全面地阐述了汉语本体研究成果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先生将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及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 并以实例论证。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是互相作用的,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 拓展了汉语本体研究。语言学理论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支撑。例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语言学理论中的配价理论与配价分析来解释回答一些语法现象和语法问题。对外汉语教师如能学习、掌握看起来与自己教学无关实际对自己很有用的各种语言学理论、方法, 就能使自己在语文教学或语言教学中更好地进入自由王国, 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点拨式教学法, 使自己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外, “大华语”概念的提出涉及境外华语、港澳台国语的规范问题。陆先生认为一方面要提倡以普通话为标准, 另一方面又不做死的规定, 不一定要求境外华语港澳台国语要不折不扣地完全受中国普通话的限制, 也可以有一个容忍度。“大华语”概念提出很好地解决了汉语教学的标准问题, 这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有很大的帮助, 在标准问题上“斤斤计较”会打击学生说汉语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是作者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虚词教学和词汇教学的具体看法。以动态助词“着”为例, 说明作为一名汉语老师,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对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不断出现的语法问题, 需要经常思考“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这样做对科研也将是一个促进。在语法教学怎么教的问题上, 先生很重视采取点拨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不要大讲语法, 特别是不要一条一条地大讲语法规则, 而要善于点拨。这不仅要求汉语老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带普遍性的语法错误, 给以改正, 而且要求汉语老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出现某种语法错误的原因, 要善于确定解决学生某个语法错误的突破口, 要善于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某种语法错误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作出明确而又通俗的说明。另外, 虚词教学、制约句法的语义问题教学以及词汇教学都是先生所重视的问题, 先生在书上也有详细的实例论述。

第三部分是先生就所接触到的、外国学生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的在词汇语法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一部分先生对九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和描写。例如讨论的第九个问题“VP+去”和“去+VP”句式意思似乎没有差别, 这就容易给初通汉语的非汉族同胞和外国留学生一种错觉, 认为这两种说法可以随意换着说, 陆先生通过大量的例子从语义、语法及语用角度比较“去+VP”和“VP+去”两种句式, 找出两种句式的不同以及各自不同的分工。陆先生所讨论的九个问题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应用以及语言学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浏览全书, 我个人对第二、第三部分有一点存疑的地方和粗浅的体会。在第二部分语义指向中的例 (2) “他面包吃得不多, 只吃了一片面包”, 陆先生认为例 (2) 中数量词“一片”或数词“一”决不能删去, “面包”倒可以删去。但个人有点困惑, “他面包吃得不多, 只吃了片面包”这个句子是可以成立的, 黄伯荣《现代汉语》教材中提到量词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在“带份礼物给他”, “那份留给你”中, “份”是“一份”的省略。只有数词是“一”的时候, 数词才能省略。所以改成“例 (2) 中数量词‘一片’或除‘一’以外的数词决不能删去”会不会更妥当些。在第三部分中, 陆先生把“月、小时……”等词语处理为量词兼名词的观点我很认同, 当它们直接受数词修饰时, 是时量词;当它们受数量词修饰或作别的句法成分时, 是名词。这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解释为什么“一个年”不能说而“一个月”却可以说。

陆俭明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 细腻的思维方式, 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了许多我们司空见惯而又不以为意的事物和现象, 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加以阐释, 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陆俭明.关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研究之管见[J].语言文字应用, 1999 (4) .

[2]、陆俭明.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5, (4) .

父母的语言读书心得体会 第9篇

我们夫妻走出大山,从内地到东南沿海一城市打工已经五年多,现在工作稳定,生活安定,用人单位把我们和当地的员工一样看待,对此我们很满足。可有一件事让我们放心不下,就是留在老家由父母照管的快要上学的孩子,我们怕隔代教养,老人把孩子惯坏了。有心把孩子接到身边来,又怕上不了重点学校,去不了重点班,交不起巨额的借读费。对此您能为我们解忧吗?

读者 艳香

艳香读者:

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个“忧”政府为你解了。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第十二条同时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就是说,一、允许流动人口的子女在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就近免试入学。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不允许收学费、杂费,也不允许收借读费。另外就你说的重点学校问题,上述教育法第二十二条也有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就是说,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已为法律所禁止。

父母课堂读书心得体会 第10篇

不管是做妈妈的还是做爸爸的难免会在教育孩子时感到迷茫。这得看我们怎么去面对考量着我们的智慧。在和孩子的斗智斗勇中我们会有很多很多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我想我们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因为期望越高必然失望越大,而是我们该放低自己的姿态去和孩子们相处。诚然我们不是什么圣人,也不要去盲目照搬总统或者首富的家庭教育,因为总统和首富的人生轨迹存在着许多社会因素和历史的巧合,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是被后人夸张或者是渲染出来的。

我是觉得我们该从生活的细节中学会用真诚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们日后在社会的表现就是我们的缩影,当孩子表现不好时我们没权利指责他,因为他的表现恰恰是我们的目标和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幼儿父母读书心得 第11篇

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我有了如下感触和体会,现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从小就培养并不断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从最简单的书读起,一步一步地换书,先从鲜艳的彩色图书开始,慢慢过渡到有简单文字的图书,再到有故事情节的图书。以优美的童话故事、科普类、生活类的图书为主,再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爱好而去引导孩子读书。

二、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时要有耐心并持之以恒。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并不是一日之功,它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做家长的考验。无论多忙,家长都应该坚持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并帮助孩子提高想象能力和开拓思维空间。

三、要懂得适当的赞扬并有张有弛。孩子在读书过程中,经常会向家长提很多的问题,当得到夸奖时,往往会因为有荣誉感、自豪感而更喜欢读书。当孩子不想读书时,不要强迫他,否则只会让孩子对读书反感。相反,可以放放DVD动画片或玩玩贴纸游戏等,活跃一下。教育孩子读书,最大的诀窍就是寓教于乐,让他们对读书拥有一份轻松和向往。

关于父母课堂读书心得体会 第12篇

《父母课堂》是我们的引路石,让我们在迷茫的教育中找到方向。下面是关于父母课堂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关于父母课堂读书心得体会

“家长应做一个明智的学习者!”这是我最近在《父母课堂》杂志上看到的,能引发我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深入思考的句子。

有人说,好父母不是靠学出来的,而是靠“悟”出来的。“把总是用眼睛盯着孩子变为不断反思和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注重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才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要素。”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这样鲜明的观点。是的,做好家长的关键就是要自觉地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去感悟,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历程,父母必然也要有个不断进步不断学习的过程。

“把眼睛盯着孩子变为注重提升自己”。如何教育好孩子是不少父母平常需要绞尽脑汁的事情。平日里,大多数父母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从孩子的饮食、言行、礼貌等都是用一副挑剔的眼神去审视孩子,总想把他们规范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中。可很多的事实又不争地告诉人们,孩子在家庭中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点:“得到的批评多、收到的表扬少”。一味地盯着孩子的缺点、总是依赖与外力矫治孩子的言行和品德修养是很难见效的。“家长应做一个明智的学习者!”目的是告诉我们父母要不断地去反思和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多的是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找到解决孩子学习和成长问题的钥匙。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问题大多都是因父母缺乏对孩子的了解造成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变化,孩子依赖父母的程度、看待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向孩子学习、读懂孩子这本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向孩子学习,了解孩子的特点和真正需要,才能与孩子产生心灵的共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贴心人和助推者。

最后作者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家庭中建立学习团队,与孩子共同学习。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可以说是人的一生中最初的学习场所,也是渗透力最强的学习环境。为孩子营造家庭良好的学习氛围,譬如:对知识的追求,对科学的崇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家庭中的民主空气,生活中的沟通,知识的分享等,这种氛围的营造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愿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做一个明智的学习者。

篇二:关于父母课堂读书心得体会

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没有不重视的,无论从哪方面都想给孩子最好的,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要输给别的孩子,我作为一个母亲,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开始慢慢变的不怎么听话。而自己的耐心好像也一点点被磨没有了,再没有了那好心情,好心态。也许是自己的期望太高了吧,对于孩子的好多行为开始不满,开始失望,于是我生气,我咆哮,我气急败坏。

那天,儿子从学校带回来一本《父母课堂》,嘱咐我一定要认真看,我也很听话的认真读了每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非常好,尤其是其中有一篇《教育孩子,心态要平》,读完后,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前面种种的不满和气急败坏,也许问题就在心态上。

“培养孩子首先应该有一个目的,我个人认为,这个目的就是让孩子生活得比我们还要幸福”,赵文忠老师的这句话说的非常好,难道他不是那个自己最爱的宝贝吗?难道最大的希望不是他能幸福吗?

在你着急、焦虑的时候,请耐心,再耐心,因为——教育孩子就是陪伴、等待他(她)的成长。成长是一个过程,拔苗助长是不可能有收获的,需要的是阳光的照射,雨露的滋润,不是一次,是一直一直,而我们就是阳光,就是雨露,应该让这些一直伴随他的长大,慢慢的等待他给予你的惊喜。

我们是在牵一只蜗牛散步,蜗牛是在带我们欣赏风景,不要急躁,不要追赶,就这样陪着他吧,就用这样淡定的、平和的心态,陪着他幸福的成长!

非常感谢《父母课堂》,让我认识到这些,也让我从一个急躁的母亲变的淡定平和,而儿子却在这种平和快乐的日子里,一天天进步着!

篇三:关于父母课堂读书心得体会

翻着本期《父母课堂》的首页,一篇温馨的小诗歌“春天,在妈妈背上”是我对《父母课堂》这本书的感觉。每期看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有种莫名的力量和精神引导着我去正确的看待孩子们的问题和家长们的问题,这种力量是温暖的,这种精神是可靠的。我是一位妈妈,这本书像一位学者一样引导我去感悟人生,用正确的思维去客观的看待问题,我真的很想像这段诗歌上描写那样,妈妈给孩子带来春天的感觉,是在轻轻柔柔中,是在不知不觉中,让我的孩子成长在温暖的、安全的、自由的环境中。

孩子因为家庭环境、父母工作性质、自身性格的关系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家长对她的关注自然而然应当是最多的,但是我没有那么尽职的做到,只是在工作之余去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弥补。但是在这段时间对于我和孩子来说总是不够用的,为了能把这段有限的宝贵时间有效率的分配好,自己也是想尽办法的让孩子跟着自己安排走,但是结果不总是好的,孩子也不是总是开心的,我们不仅身心疲惫而且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父母课堂》是我的引路石,让我在迷茫的教育中找到方向。

我很喜欢开卷的文章,总是给人启迪,例如“给每棵草开花的时间”。每位当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之而来的就是严格的教育,孩子们在童真的年龄,其实也有自己渴望的爱好,我们当父母的是否有真正去体会到孩子们的需求和特质,有的放矢的去引导他们呢。面对当下的种种特长班、学习辅导班,我们又是否真正的去分析我们的孩子需要这些吗?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用自己所谓的前瞻性,为孩子们铺垫的路,他们走的快乐吗?当孩子们要为自己争取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又是否冷静客观的面对?是否定孩子还是让我们更加接近孩子,我想我是需要反思的。正像那句话:“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也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会得到多少人生的”蜡兰“啊!”

我爱我的孩子,所以我要学着用爱去鼓励帮助我的孩子,不让我的爱变成一堵墙去压着她。书中的文章给我以启发,让我我深刻感悟到了孩子需要我们温暖的爱,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原本属于他们真正的宝贵特质显现出来,不要用我们那双随波逐流的大手去轻易拔掉我们家中的那棵蜡兰。

父母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作文家长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

2.与父母共读一本书心得体会3篇

3.家长陪孩子读书心得3篇

4.家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3篇

5.父母规学习心得4篇

父母的语言读书心得体会 第13篇

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 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小学生的思想的教育。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主要就是要小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正确的思想的培养。在小学的教育中, 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不够健全, 所以对于学生, 老师更应该了解学生的情况, 加强针对性, 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 以便更多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其他方面的情况。对于课文, 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小学思想教育对于小学生思想习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良好的思想习惯能够使得小学生在以后的思想学习中更加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就拿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小学课文来说, 这篇讲述亲情的文章, 本身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毕竟亲情无时无刻都发生在他们的身边, 可能没有注意到, 再加上课文本身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比较特殊, 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更加的陌生了。如何让他们能理解亲情这一并不遥远又很重要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体会父母的行为, 了解父母的用心

就拿《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来说, 是讲述了一个父亲在发生了地震之后寻找儿子的急切的心理和行为以及找到儿子之后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而对于小学生来说, 或许因为他们生于太平盛世并且没有同样的经历而无法感悟到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担忧, 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提不起兴趣, 也就没有听课的动力, 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就成了讲授的难题。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 才是小学教师教学的重点。对于《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来讲, 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抛开课文内容, 首先提出引导性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学教育一直以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和思想习惯为主, 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小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上自行进行思考。于课文, 主题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重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来说, 主题就是亲情。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让他们在自己的思想中来考虑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自主思考, 并且也同样地增加了他们自己对生活的关注和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对于小学生来说, 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

三、谈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

在学生思考与提起兴趣之后, 教师应当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体悟, 培养学生的思想层次。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 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体会自己的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 让学生能够自我思考, 加强自主意识。只有他们自己体会出父母之爱, 才能更好的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身边的人和物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可能是潜意识也可能是无意识, 但是培养出的对身边事物的习惯性的观察和关心的习惯, 才能使得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思维更加广阔。《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的父亲的心理可能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教师就更加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教育。把一个父亲的心态比作学生自己一个焦急的心情, 让学生更加理解一种心情也是对学生的思想的引导。此刻再让学生感受父母的关心, 就会容易很多。这时候父母之爱, 父母的心情学生都一一了解, 再去让学生通读全文, 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就不那么枯燥和乏味, 更加地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去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让他们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父母的苦口婆心, 培养他们感恩的心。

了解以及体悟了父母之爱、亲情的重要之后, 教师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学生思想的局限性往往使得他们的思想层次境界不高,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很重要。文章的结束并不是一切的结束, 要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面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 教师应该让学生自我反思, 自我思考平时父母的行为与自己的行为, 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联系课文, 不难发现父母之爱, 为了自己的子女可以一切都不顾, 而在生活中往往学生自己做的都还不够。也不怪他们年纪小, 许多事情都还不懂, 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向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对于教育工作永远都是最难做的, 不仅要教授知识, 还要育人成材。小学教育尤其重要的是对学生自我独立意识的培养。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 亲情占据着主导, 而在现实中, 学生的意识中培养出来的对于亲情的自我独立思考和感受是独一无二的。这可能在无意识中加强了学生对于传统美德尊老敬老的意识, 使得学生在品德上更加的真、善、美。

四、总结

亲情是一个永恒不老的话题, 小学生在思想和其他各个方面都不够成熟, 这使得他们在一些事物上并不像大人那么表现的完美, 需要有人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进行深化。小学生在一些事物上往往也是足够单纯, 所以对于亲情, 他们能想到也就能够做到, 引导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让他们无时无刻感恩父母, 行动起来, 他们也会按照你说的做。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就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自己的思想得到提升, 养成良好的思考的习惯。无论亲情也好, 还是别的情感也罢, 作为教育工作者,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摘要:本文由小学语文课文联系实际生活来探讨了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感恩教育, 由课文为例教授了教育中的情感引导教育的几个重要点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的讨论。笔者联系课文与生活实际, 根据教学依据提出了几点引导性的意见和思考, 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和学术交流。

关键词:感悟亲情,父爱母爱,思想教育,自我思考,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2]徐龙海.小学教育基础理论知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1.

[3]翠莲沈.台湾小学师资培育史[M].广州:五山图书出版社, 2004.

父母的语言读书心得体会 第1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语言暴力;父母;孩子

在中国,不少的父母眼中的语言暴力单纯指骂孩子,而完整的家庭语言暴力还包括家长之间的粗口或者吵闹对孩子的影响,而后者也经常被忽视掉。并且因为传统观念,有人认为打孩子比骂孩子更加严重。然而打孩子只是给孩子带来短期的伤害,语言暴力将会对孩子的未来生活及心理带来长期的伤害。此次调查从独特的父母的视角来分析施暴者即父母对家庭语言暴力的认知度,态度以及现状。通过分析,能够真正的从源头消除家庭语言暴力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四川省荥经县城乡居民家庭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440份,回收有效问卷417份。其中有效城镇问卷169份,有效农村问卷271份;其中男性141份,女性276份;回收率达94.77%。

2、调查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设计问卷,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进行统计分析。

3、统计方法:通过各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得出数据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荥经县家长对语言暴力的认知度以及认知途径

在此次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家长对家庭教育语言暴力的认知度参差不齐,在户籍上也有所差异,将户籍与认知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县城不了解语言暴力家长占33.1%,明显小于农村不了解语言暴力的家长比例(56.7%),由于农村信息流入不如县城,导致农村家长对语言暴力的认知度水平较低。我们始终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所以开始思考父母的性格,人际交往,自我修养,文化程度以及沟通能力不同是否会导致孩子的各方面造成影响。而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否会决定自身对某些事物的理解能力,所以对父母的文化程度不同是否对语言暴力的认知度也会不同的疑问做了以下研究分析(如图1):

由图1可知,在学历基础上,家长对语言暴力的认知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历,中学学历,高中学历,大学学历及其以上学历家长听说过语言暴力比例依次为33.10%,50.0%,68.1%,81.5%,家长学历越高,对语言暴力认知度的水平越高。

(二) 荥经县父母对语言暴力对孩子教育的态度调查

就“不打不骂不成材”的传统观念中,父辈并不认为对儿孙辈会带来多么糟糕的影响,而是打骂才能成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的全球化是否这种传统观念将会有所改变?

在此次调查结果中,大多数家长认为骂孩子会对孩子生活学习造成很大影响,占75.3%,而认为没有影响的父母占24.7%,说明在骂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方面大多数家长达成一致。而“打骂才能成材”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在询问语言暴力与青少年犯罪是否有关系时,66.8%的父母認为青少年犯罪与自己的语言暴力几乎无关,相比认为语言暴力会对孩子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的75.3%,有8.5%的认为家庭语言暴力会对孩子造成生活影响父母却不认为语言暴力对孩子的犯罪构成一种诱因。在某种程度来讲,这8.5%的父母仍持有不正确的观点以及没有意识到语言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程度。而对于剩下的24.7%的不认为语言暴力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犯罪有影响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心理健康和语言暴力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大多数都认为打孩子是有体肤之痛,而骂孩子之后小孩子就会忘记并且没有什么恶劣的影响。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将父母对打孩子和骂孩子哪个影响更加严重做了数据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这次调查, 由图3可知认为打孩子更严重的家长比例(32.9%)大于认为骂孩子的家长比例(22.1%),说明这种传统观念在中国百姓心目中仍然存在,而进一步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基于此现状,教育机构应该加强语言暴力在家长中的普及力度。

(三)荥经县目前家庭语言暴力现状分析

在现状分析中,将父母小时候遭受语言暴力的频率与父母对自己孩子使用语言暴力的频率进行分析,得知以前总是或者经常被骂的父母有13.4%经常骂自己的孩子,而从小偶尔或没有被骂过的父母有0.047%会经常骂自己的孩子,二者相比之后得出父母是否被语言暴力决定孩子是否会被语言暴力。在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受到语言暴力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做?

有22.3%的家长总是会去制止,而37.4%的父母选择理智的视情况而定,15.1%的父母很少制止,25.2%的父母则选择不理睬。

三、 讨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的父母语对语言暴力意识都比较单薄,很大程度的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充分意识到家庭语言暴力的危害,适当改变自身教育孩子的方法。本研究调查分析雅安市荥经县父母对家庭教育语言暴力的认知度、态度及现状,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消除家庭语言暴力提供有益的帮助。建议如下:

1、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互相增强沟通与理解

沟通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得到碰触,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父母与孩子是不同年代的人,同一类事物的认知度也有所不同,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互相理解,减少摩擦和语言暴力。父母与孩子要坦诚交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出现了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要达到良好的沟通,父母温和的态度很关键。父母只有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使孩子感到爱和温暖,才能使孩子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达到孩子愿意接受教育的目的,而不是采用语言暴力的形式解决问题。

2、父母应强化法律意识,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

子女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法律赋予孩子与成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和独立人格。父母对子女的教导应多以引导为主。俗话说,人人生而平等,就算是父母,也不能对子女随意辱骂、嘲弄、诋毁等。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1],给孩子以与成人一样平等的人格,而非居高临下的漫骂。平等相处,把孩子视为自己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无年龄、无性别、无职位、无地位之分。父母只有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他的意愿,孩子才会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忧愁,也才不会压抑和膨胀。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的面孔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

3、父母应增强自身道德素质,学习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与父母的影响可谓是至关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即相当于言传身教。所以,父母应增强自身道德素质,加强自身修养,给孩子做榜样,改变独生子女易受挫败感和自尊心容易受伤害的现状[2]。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如:多读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听教育孩子的讲座或者上教育孩子的辅导班。

4、政府与学校加大宣传力度以改善父母对使用语言暴力意识单薄的现象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36.2% 的父母从电视上了解语言暴力,而只有7.4%的父母从学校家长会上了解语言暴力。光靠父母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消除语言暴力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政府和学校的力量以助父母一臂之力。我们应该让老少都充分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学会自觉抵制。[3]

参考文献:

[1]何国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语言暴力[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5):153.

[2]郭猛. 教育教学中的语言暴力问题探析[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55-58.

[3]张利增. 中学生语言暴力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10,02:51-52.

[4]安昊. 部分中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調查——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7:88-89+138.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