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考范文(精选12篇)
辩证思考 第1篇
这其实是一种误区, 作文教学也有其规律可循, 这引发了我对考场作文进行辩证思考。
一、作文与思维的辩证关系
作文是思维的产物, 没有思考, 就难以写出好文章。灵感从来不光顾思维的懒汉。考场作文离不开考生平时的思维训练。一个人的思维越活跃, 越能够发现问题;越能够发现问题, 就越能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发现, 有了自己的思考, 他讲出来的话才是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而不是人云亦云或鹦鹉学舌。也只有当一个人真的把问题想清楚了, 他才能够在文章中把问题说得清楚楚楚明明白白。反之, 如果一个人对问题连想都没有想, 就要他去说, 那他肯定只能说空话、套话, 或者干脆就是胡说八道、假话连篇。如果连自己对问题的思考都不清楚, 那么无论如何也很难说明白, 以己昏昏而欲使人昭昭, 岂不悲哀。一篇说不清道不明的作文, 无论材料多么丰厚, 语言多么华美, 都不可能是一篇好作文。作文是语言的艺术, 也是思维的艺术,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作文与情感、思想的辩证关系
文字是有温度的, 这个温度就是情感, 而情感可贵之处即在于真诚。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 人与人的交往交流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方便、更快捷, 情感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 也更加简单。在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冷静的时代, 即便是高贵永恒的爱情, 在表达方式上都变得日益浅表化甚至娱乐化了, 人们之间究竟还有多少情感需要用文字文章的形式进行庄重的表达?一个人的胸中本没有充分的情感, 却硬要在作文中去抒情, 那就只能是为文造情, 是矫情或虚情了。在作文中真正需要交流表达的是我们对现实社会、人生诸多无法回避问题的思考, 有思考才能有发现, 有发现才能有探索, 有探索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才有可能产生真知灼见。有情感, 更需要有思想, 思想的个性即表现在文章的真知灼见方面。
三、作文与表达、积累的辩证关系
作文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表达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样式。语言是作文的显性生命, 所以, 要真正能够表达恰当就离不开语言的锤炼;而要锤炼好自己的语言, 自然离不开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基于这样的认识, 许多作文教学几乎把大量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教考生如何积累素材、如何进行表达上。但是, 如果考生缺乏基本的思维能力, 即使积累再多的素材, 也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 根本不能做到为我所用。仔细推敲这一现象, 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尽管考生平时阅读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但是一旦到作文的时候, 仍然感到胸无点墨两手空空, 无法下笔;另一种情况就是考生作文经常只知道大量堆积材料, 而不知道如何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与逻辑推理, 不知道用材料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现象分析告诉我们, 积累是第一步, 而要把积累的东西顺利地变为表达的成分, 需要我们思维渗透。如果考生缺乏基本的思维能力, 即使语言表达得再精致、再华美, 都有可能演变为一场华而不实的玩弄文字技巧的游戏。而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故弄玄虚、无病呻吟的考生作文, 恰恰是最好的证明。
由于考场作文的种种限制, 表达自然没有平时写作那么自如, 考虑的因素越多, 表达越容易卡壳。这就需要我们把平时的积累有效地调动起来, 在表达时做到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运用得当, 最关键的还是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作文教学只有把考生的思维激活了, 考生才会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 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只有当考生拥有了表达的欲望, 他讲出来的话才是真话, 所抒的情才是真情。
基于这样的认识, 考场作文写作的辩证思考主要在三个维度:作文与思维的辩证关系, 作文与情感、思想的辩证关系, 作文与表达、积累的辩证关系。其实, 这三组关系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可它确确实实主宰着学生习作水准的高下。那么, 如何通过平时的作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呢?不妨从下列六个方面做一些尝试:设计多概念作文练习题, 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设计多角度作文练习题,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反意性作文练习题, 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设计类比性作文练习题, 训练学生的侧向思维能力;设计新颖、开放型作文练习题,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多材料作文练习题, 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关于严管与厚爱的辩证思考 第2篇
河南省方城县国税局:姜山
严管,即“严格管理”,就是要按照既定的制度或标准要求认真仔细地加以管束或从严负责落实的意思。厚爱,语出《韩非子〃六反》:“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意为深厚的关心和喜爱。严管是厚爱的表现和举措,厚爱需要严管,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严管是厚爱的表现和措施。社会的昌盛离不开法制的健全和严格执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严格的自我约束和善始善终的执行,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对于所辖群体或者个人的严管就是厚爱,其目的就是希望社会繁荣稳定、个人得到良好发展。严管无疑是厚爱。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良好的习惯,依规矩办事,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古今中外很多规则都得到了时间与实践的印证,正是因为这些严厉的规则促使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厚爱必须严管。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就没有稳定的发展环境,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就没有竞争力。厚爱需要用严管的手段加以促进。严管与厚爱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严管是厚爱的表现,厚爱需要严管,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社会终极关怀体系,促进了社会和谐。
治国需要严管与厚爱。纵观我国历史,秦孝公时期商鞅 “一断于法”的变法思想和实践奠定了强秦统一六国的基础;汉初的“刑德共治”、“与民休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和谐的局面;唐初“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治国思想也创造出了盛世唐朝的繁荣。明朝初期,为整顿社会秩序,恢复社会文明,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亲自裁酌”制定《大明律》,为治理国家提供了法律依据,他不断告戒臣僚们“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采取“重典治国”的策略,严肃纲纪、惩治腐败;另一方面,采取休养生息,轻徭薄税,大力发展生产,实行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使人心得到稳定,经济迅速恢复,国家实力大大加强。这正是严管与厚爱并举的结果。而一些疏于对民众约束、吝于对民众关怀,没有将严管与厚爱紧密结合的王朝也大抵成为了历史的过眼烟云。统一后的秦国只有对人民的严厉惩治和摧残,强征徭役修长城、营造骊山,为强化奴役统治而焚书坑儒,以致存在十九年即被民众颠覆;南宋后期,一方面是国势日危,不断地丧失土地,另一方面却是朝廷上下歌舞升平,没有严厉的治国措施,社会疏于管理,军队没有战斗力,最终落了个国破人亡的下场。我们可以看出,但凡大治社会都有严厉的法律法规,并均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严厉的约束机制背后是对民众的厚爱。纵观社 会文明,走上强大的国家和朝代无不是采取严管与厚爱结合的方式来治国理政,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持续和谐稳定。
修身需要严管与厚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历史上的众多先贤和伟人也无不是对自己要求极为苛刻,身体力行地践行伦理纲常和社会规章制度,正心正己。从“耆意大虑、“布义行刚”的汉景帝刘启到虚怀纳谏、从谏如流的唐太宗李世民,从执法公正不阿的汉廷尉张释之到“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的曾国藩,从“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的刘少奇到“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雷锋。。。他们无不是严格约束、克己奉公的典范,更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所以,一个要成大事创大业的人,必须要本着对自己厚爱的目的加强自我约束管理,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使自己心无旁骛,心思端正,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如此,善始善终,则大事可成。
育人需要严管与厚爱。我国自古就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纳诲于严父慈母等训言。这里的棍棒和严厉批评就是严管的方式,其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在母亲亲切的鼓励表扬和父亲严 厉的批评乃至棍棒的“胁迫”之下更好地成长,得到好的发展,成才成器。这即为厚爱。就当前我们国家的各级行政机关所推行的执法责任制、内控机制建设、风险管理等做法,大抵也是想通过严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措施等手段通过规矩的约束和惩罚的“威胁恫吓”促使干部职工树立风险理念,严格依法行政,规避执法风险,得到良好发展。其目的是育人,其内容是严管的表现措施,其实质亦为厚爱。
在我国古代还有一个“断机教子”的故事,讲的是孟母严厉教育儿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有一天,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让他背给自己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孟母听了拿起一把刀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看到后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这个故事与“孟母三迁”一道成为孟母留给我们的财富,它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成功的典范,正是因为孟母对孟子的严厉管束督促才成就了后来的“亚圣”,这无疑是孟母对于孩子最深厚的爱的表现。严管是厚爱,育人需要严管与厚爱结合。
治党需要严管与厚爱。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管 理干部、使用干部的基本要求和职责,也是我们对于党员干部爱护的重要举措。我党自成立之初就一直注重采取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关心广大党员干部。也正因此,促进了解放、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社会事业的发展。延安时期开展的整风运动,一方面党中央通过严厉的惩罚整顿措施纠正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影响严重、党内思想混乱等问题;另一方面又通过学习教育、扩大生产等措施大大改善了边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抗战的胜利。建国初期,面对因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以及有关制度的不完善,而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长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现象,一方面,党中央通过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社会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方面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惩治腐败等措施,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和平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城市社会发展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大大改善了人民生活。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整风运动,还是“三反”、“五反”运动,以及现在的改革开放,都是依靠严管与 厚爱两种力量,一方面加强社会管理、使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促进社会繁荣、使人民幸福生活。最终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了社会繁荣昌盛的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严治党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2009年,党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意见》着眼于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改变当前干部管理中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作出了具体规定。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对干部的工作学习“严”,有利于鞭策其以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鼓励其以只争朝夕、力争上游的敬业精神建功立业。可以砥砺其洁身自好,保持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道德操守。就单位而言,一个作风硬、执法严、形象好、百姓认可的集体也必须有着较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较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这个角度来讲,厚爱需要严管。所以,各级党组织必须以《意见》为标准,用比普通群众更高的道德标准和更严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干部,当他们中有人出现思想偏差、道德滑坡苗头时,予以及时提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当他们中的少数人腐败堕落、违法乱纪时,进行严厉查处,警示多数人免蹈覆辙。就我党而言,加强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厚爱,让他们有尊严幸福地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爱。但,同时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完善法律体系,用法律法规规范一切社会行为。通过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等措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环境。这才是对干部的真爱,是对党的事业的大爱,是对人民群众的厚爱。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空前繁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面对这种局面,党和政府需要更严厉的管理社会举措,需要更加细微的对人民的关怀与爱护;各级机关需要更加严格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需要更加完善的对干部职工关怀措施;父母、学校对于孩子也需要更加强有力的约束和教育,需要更加细心的关心和照顾。所以,我们要坚持采取严管与厚爱并举的措施,促进社会的发展稳定、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的全面发展。
澳门政制发展的辩证思考 第3篇
僅以2012年3月22日為例,便足以感受本澳強烈的“政制發展”氣氛。是日下午3時整,《澳門月刊》社會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假月刊編輯部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了此前開展半結構式問卷民意調查的統計結果,表明約有八成五的受訪市民支持政制發展,希望有機會表達意見。與此同時,特區政府舉辦第五場政制諮詢會,聽取傳媒團體對政制發展的意見,與會者普遍認同要增加議席、完善間選制度。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在立法會大會上表示,政制發展第二輪諮詢3月初開展,政府對諮詢文件中的建議沒有立場,要嚴格按照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釋法精神辦。崔世安特首在出差前夕也表示,要加強宣傳,讓市民更關心政制發展。此外,澳門婦女聯合會舉行“政制發展座談會”,立法會議員關翠杏應邀主講,表明有序推進政制向前才是理想的發展之路。而澳門青年聯合會亦舉行團體會員會議,強調廣大青年要深入認識澳門政治體制及基本法,同心協力做好政制發展工作。如果翻閱一下當日的本澳報紙,還能看到鏡湖護理學院舉辦政制發展講座、理工學院學生座談政制發展、澳門大學法學院學生舉辦政制發展研討會、公務員專業協會召開理事會收集有關政制發展的諮詢意見等消息。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澳門探究“政制發展”氣氛之熱烈可見一斑。
然而,“政制發展”畢竟是澳門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绝非熱熱鬧鬧走個過場便能了事。重要的是這件事究竟能對澳門社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給澳門市民帶來多大的收穫。《澳門月刊》社會民意調查研究中心發佈的一個觀點值得引起關注和深思:“政治體制發展,過程重於結果”。筆者認為,有關“政制發展”的市民大參與、大討論,深刻地影響著澳門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階層,有效地提高了廣大民眾的政治素質,調動了民眾的社會積極性,培育了民眾參與社會活動的綜合能力,促進了澳門的民主化進程。這才是這場活動的最大收穫與成果。
讓我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澳門“政制發展”過程中需要把握好的幾組辯證關係。具體言之,應當正確認識“政制發展”相關的“過程與結果”、“名稱與實質”、“量變與質變”、“發展與穩定”等四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過程與結果。澳門的政制發展將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歷史進程,非從今日始,也不會明日終。人大常委會就澳門特區政府提出《澳門基本法》兩個附件修改問題進行的釋法已經明確,澳門的政治制度發展要經歷“五步走”的法律程序,迄今只進行到“特區政府開展新一輪諮詢”的第三步,剩下的路程正可謂“任重道遠”。儘管對於兩個選舉辦法的修改意見眾說紛紜,儘管對於政制發展的終極目標各有期待,但是,基本法相關附件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修改、一切有關這兩個附件的修改意見都必須以《澳門基本法》為依據,已經成為澳門人的共識。而且大家也一致認為,對基本法兩個附件的任何修改都應當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都要有利於澳門的穩定繁榮。不管最終以何種方式對兩個選舉辦法作出修改,其結果必定是對現行的基本法做出了適當的修改和完善,從而體現本澳政治體制發展的效果。而在爭取獲得這一結果的過程中,澳門社會從上到下都經歷了民主意識的燻陶、民主觀念的表達、民主程序的實踐,因此將大大促進民主化的進程,這才是比任何具體的修改方案(結果)更重要的社會收穫。
名稱與實質。根據一些權威人士的講話精神,目前澳門的這場運動是用“政制發展”這一術語來表述的。然而,客觀事物具有自身的規律,往往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不少學者,特別是來自內地的學者,在研討這一問題時總是習慣性地使用“政制改革”這一比較流行的術語,特別是它的簡稱“政改”;幾乎沒有任何人會用“政發”來作為“政制發展”的簡稱——因為太彆扭。這裡涉及的是“名”與“實”的關係。我們還是應更多地尊重事實、講究實效,而不要過多考慮名正言順,想當然甚至別出心裁地生造出一些不容易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的詞語來。偉大的無產階級思想家恩格斯曾經在其經典著作《反杜林論》中用過一個意味深長的比喻,意思是即使把鞋刷子綜合到哺乳動物中去,它也不會就此長出乳腺來。反之,即使不用“政制改革”而祇用“政制發展”,後者包含的改革意義也絲毫不會消失。
量變與質變。發展也罷、改革也罷,都必定包含著變化,也必然要服從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原理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變化遵循量變質變規律。“量”是事物規模、程度、運動速度等可以量化的規定性;“質”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規定性。事物的發展變化從量變開始,以質變為量變的終結。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中包含著部份質變,質變隨著量變逐漸增加,當質變積累到一個臨界點時便發生質的飛躍,使原有的事物轉化為新事物,同時開始新的量變。實踐早已證明上述規律是千真萬確的真理。那麼,澳門的“政制發展”是否也應當遵循這一規律呢?立法會某一類別議員人數的增加(或減少)、行政長官推舉委員會人數的增加(或減少),無疑是一種量變,而這些行為必然也在“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地”醞釀著質變。那麼,能否探討未來質變的結果如何、是否需要預測質變何時發生(20年後、50年後抑或22世紀)、能否期待質變早日發生呢?或許值得未雨綢繆,早作探討。須知機遇從來祇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商品采购价格的辩证思考 第4篇
采购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 采购价格水平的高低, 关系到企业产品成本水平的高低。当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由市场决定时, 采购价格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企业产品销售的利润空间。企业为追求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总是希望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实现采购目的。但是采购价格并不是企业采购商品活动的全部所费, 而是采购总成本构成中的主要元素。因此, 企业采购决策需要分析采购价格和采购总成本构成的合理性, 研究如何做到达到同一采购目的所需的采购总成本最低, 并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这是企业采购决策的关键。
一、商品采购总成本的构成因素分析
商品采购总成本, 是指与商品采购有关的包括采购商品价格在内的一切现实的和潜在的费用支出的总和。商品采购总成本的构成要素比较复杂,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 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采购商品价格
采购商品价格, 即采购商品交易的结算价格, 采购价格的形成, 除受该商品的生产成本等商品自身因素支配外, 还要受到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影响采购商品价格的形成的主要因素有采购商品的质量、采购商品的数量、采购商品的时机、采购商品的交易条件、采购商品的供求关系以及采购商品的市场竞争因素等。例如, 依据采购商品时所依据的交易条件的不同, 采购价格构成要素所包括的范围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表现为不同的采购价格形式。就国内市场商品采购而言, 同一采购商品的结算价格因依据的交易结算地的不同, 可能是出厂价或是送达价;依据交货时间的不同可能是现货价格或者是期货价格;依据采购批量的大小, 会有不同批量的交易价格;依据付款方式的不同, 会有不同付款方式的价格等。采购者为寻求采购总成本最低, 需要论证采用任何一种价格形式的利益得失, 进而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采购交易结算价格形式。
2. 采购费用及运杂费
采购费用及运杂费, 是因商品采购、运输而支出的除采购价格之外的其它费用的支出。其中采购费用是与采购订货有关的费用, 如办公费、通讯费、差旅费、业务手续费等。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 与采购次数有关, 一定时期采购次数越多, 采购费用就越高, 但可以降低采购商品的储存成本;运杂费是与所采购商品运输有关的运费、装卸搬运费以及其它杂费。运杂费与运输商品的数量有关。零担运输单位商品的运输费用较高, 整车运输的单位商品运输费用较低。采用哪种运输方式, 取决于该批商品采购量。如果该批商品采购量小于整车装载量的标准时, 应考虑是否加大采购批量, 以整车运输的方式节约采购总成本。如果所节约的运输费用大于增加的商品持有成本, 则应以整车运输标准的量作为采购批量, 以便降低采购总成本。
3. 商品持有成本
商品持有成本, 即采购商品的库存成本, 由商品采购所占用资金应付的利息和与商品储存有关的费用支出构成。商品持有成本与商品平均储存量有关。降低商品平均储存量, 可以降低商品持有成本, 但会因增加商品采购次数而增加商品采购费用。为寻求降低采购总成本的途径, 需要将商品采购费用与采购商品储存成本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以便寻求采购、储存总成本最低的一次采购批量, 实现采购总成本最低的采购目的。
4. 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 是因商品供应中断而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经济损失。缺货对制造商来说, 意味着原材料供应中断, 生产的停止;对中间商而言, 则意味着无货可卖, 无法获得经营收入。缺货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同时, 还会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损失, 如因企业信誉的降低而造成的顾客流失、企业市场占有率下降等。因此, 企业宁可多付出其它方面的努力, 也不希望出现因缺货而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采购商品价格形成的动因分析
采购商品价格, 是采购商品所支付的采购总成本的主体部分, 也是商品采购交换中最直观、最敏感和人们最为关心的费用支出。依据前述分析, 商品采购价格因交易条件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价格表现形式, 而影响商品采购价格形成因素的给力方向和力度不同, 又会使商品采购价格发生偏移, 进而形成同一价格形态不同价格水平的采购价格。同一采购价格形态下的采购行为的极端表现, 可能是支付低价格的采购、支付中准价格的采购或者是支付较高价格的采购。
1. 低价采购行为的动因分析
采购低价, 通常可以理解为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采购价格。在同等条件下追求采购低价, 是商品采购决策中的常规思维。在一般的采购行为中, 人们总是希望以相对低的价格支付取得具有同样价值的商品, 其原因很简单, 因为低价格采购的单位商品采购成本低, 可以扩大单位商品的获得空间, 取得生产或经营的竞争优势。但是, 单纯追求采购低价, 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如采购商品的质量达不到采购合同规定的标准要求、供货不及时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因供应商售后服务缺位而增加企业使用成本的支出、供应商违约停止供货或者配销其它商品等。供应商的这些不健康的行为给企业带来损失有时是严重的, 因此, 企业追求低价采购需慎重考虑, 严防掉进供应商设置的陷阱, 致使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2. 中价采购的动因分析
采购中价是与市场平均价格相一致的采购中准价格。中准价格体现了买卖双方在市场竞争中实力对比的均衡性, 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市场交易价格。中准价格易于被买卖双方所接受, 同时也避免了市场上不正当的价格竞争行为, 是较成熟的市场环境条件下买卖双方使用较多的价格形式。
3. 高价采购的动因分析
一般认为, 高价的采购不合乎常理, 高价采购会增加企业采购成本, 对企业的损失是直接的和显而易见的, 但企业支付高价采购的背后必有原因。其可能的原因有: (1) 采购的目的出于急需, 这时采购者无法顾及采购价格的高低, 只要求获取所需的商品; (2) 购买目的可能是希望从供应商那里得到所需要的额外的服务或利益; (3) 企业为争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资源, 或者是为了获取具有特殊市场地位的特殊商品, 以便获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 (4) 在国内不能满足需要, 而需要从国外进口时。基于上述特殊理由, 企业有时也会以较高的价格采购商品。
三、采购决策的辨析
现实经济生活中, 采购商品价格只是影响采购决策的一种直观的可视因素, 在采购价格的背后, 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因素影响企业的商品采购决策。企业应在认真研究影响采购价格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经过比较分析, 权衡利弊, 以对企业最有利的价格形式进行采购。
1. 以采购总成本最低作为采购决策的基本依据
企业商品采购所支付的价格可能是低价, 也可能是中价或者是高价。企业选择其中任何一种价格形式的交易行为, 都应以满足所需和所付出的总成本最低作为采购决策的基本依据。有时商品采购给出的最低价格不一定就是商品采购总成本最低的采购价格, 采购企业获得采购低价往往需要以牺牲一定的利益或做出某些努力作为代价。企业低价采购所获得的利益大于企业所牺牲的代价时低价采购才有实际意义。以下几种情况有助于企业获得采购低价, 但不能保证采购总成本最低, 需要进行辩证地分析。一是以牺牲采购商品质量为代价;二是以较大批量的采购换取采购低价;三是以提前支付货款或者是给予供应商某种利益为代价;四是以牺牲供应商提供的较优厚的售后服务条件为代价;五是靠采购方自身的努力, 采取自营服务的方式取得低价等。采购企业在权衡上述利弊关系之后, 在对本企业经济上有利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追求采购低价, 通过降低单位采购价格的办法实现降低企业采购总成本的目的。
2. 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采购决策追求的目标
低成本采购是采购企业获得最大利益的基础, 但不是全部。企业追求采购总成本最低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的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企业采购不仅为追求当前的利益, 而且更应重视长期利益的获得。以下几种情况企业可能选择放弃追求采购总成本最低而采取更为现实的采购决策。 (1) 为争取有利的市场资源, 可能以较高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 (2) 企业为获取某新产品的市场独占经营权, 会以较优厚的价格实行买断经营, 以便获取该产品较长时期的垄断市场利润; (3) 招标采购中可能不仅仅选择最低报价, 而且还要考虑供应商的资质、信誉、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供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保证程度等; (4) 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追加成本的高低等。
综合上述采购决策的利弊分析, 理想的采购决策方案应该是在满足采购企业所需的基础上, 以相对低的采购总成本获取采购企业最大利益的决策方案。
参考文献
[1]胡学庆徐为民: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2]蔡中焕鲁杰: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辩证思考 第5篇
一、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务实”与“求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教师最要紧的要把教学扎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教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 2.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1)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2)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3)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
(4)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5)反馈。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3.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运动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我们要运用这个规律来研究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笔者以为,如果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的需要,讲的再多也是无效劳动。
教师的讲解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讲解的内容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太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则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
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知识形成的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呢?
笔者以为要从以下三点做起:一要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把教材内容中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动态的作用对象。教师要讲解精当,给学生多留下独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从而更好地去体验知识,而不是单向地汲取结论,为学生发现问题和开阔思路提供更多的支点,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综合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处理好知能的转化过程。
语文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而且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步骤选择与安排,不但要用是否有语言价值去衡量,还得用是否有思维价值来衡量。思维能力是其他能力的核心。要把单一的语文知识训练变成渗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将知识的获取寓于能力形成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越学越聪明。三是重视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转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启动者,其作用在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教师这种主导作用也不是不变的。当他在传授知识与启发时,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但当学生投入自学或质疑问难时,学生便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因为老师的释疑解难是受学生支配的。
当好领导者的辩证思考 第6篇
关键词:领导者;被领导者;辩证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006—02
领导科学对如何当好领导者的研究,触角已延伸到各个层面,内容十分丰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辩证的视角进行思考,提出了要当好领导者不仅要当好被领导者,而且首先必须当好被领导者的命题。在此不揣鄙陋,发表管窥之见。
一、命题的逻辑起因
1.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作为一对矛盾,共同构成领导科学的主体因素,两者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领导者只有首先当好被领导者,才能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就像要想成为合格的老师,必须首先要当好学生一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领导者的来源看,领导者来源于被领导者,只有那些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的被领导者,在本职岗位上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时,才能得到重用和提拔,成为领导者;另一方面,从领导者的流向看,领导者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上级的任务、服从上级的领导,就会被撤职下台,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成为被领导者。根据以上两个方面,得出原命题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2.领导者应有的领导理念。领导者能否把自己也看成是群众中的一员,而不是时时处处高高在上,以领导者自居,这是领导科学对领导者思想素质的要求。领导者如果总是念念不忘自己是个领导者,就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领导观,产生家长式作风,脱离被领导者,使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导致权力失控。腐败分子李铁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说:“我是县委书记,全县的权力中心,我不想用的人,就根本没有机会拿到常委会上去讨论。”领导者只有以虚心的态度,采取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被领导者还原到群众中去,才能尊重群众、爱护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民意,与群众打成一片,取得良好的群众基础。
3.领导者角色具有复杂性。任何领导者,同时又都是被领导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中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任何一方都不能没有对方而独立存在。领导者有多种途径领导别人,同样有多种途径被人领导。领导者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时空,又是被领导者。例如领导者相对于上级领导就成了被领导者;副职领导相对于正职领导也是如此。所以,领导者必须认识到自己角色的复杂性,只有首先把握好被领导者的地位,才能演绎好这一角色,成为合格的领导者。也就是说,领导者只有首先与上级保持一致,完成其领导目标,当好上级的被领导者,才能更好地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者。
4.领导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领导者的领导活动,不光在口头上、决策上,也要在行动上。领导活动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参与的。尽管两者职能不同,领导者主要是总揽全局,制定决策;而被领导者主要是决策的执行者,将领导的意图化为现实的行动。但两者的职能并不是绝对分开的,随着执政民主化,被领导者参与决策愿望越来越强烈;领导者除了执行上级领导决策外,对自己领导下制定的决策和制度,不仅要监督执行,而且要身体力行起模范带头作用,服从自己组织的决策,受自己组织的制度约束。从这一层意义上理解,领导者就成了自己的被领导者。
5.领导者替代要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处在平等对话的地位。随着时代发展,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出现了领导者替代现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领导的作用弱化了,被领导者自我领导能力强了;领导手段更加隐性化、平民化;有的领域需要还权于民,还权于市场,还权于法制,领导显得没有必要了。总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界线模糊了、趋同了,两者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这就迫切要求领导者顺应形势变化,从领导者的神坛,走向自己的对立统一面——被领导者之中,以他们为中心,而不是以领导者姿态领导得越多越好,而是恰当为好。
二、命题的逻辑内涵
了解了命题的逻辑起因即为什么合格的领导者必须首先要当好被领导者,也就不难推理出命题应有的逻辑内涵即合格的领导者如何当好被领导者。
1.牢固树立被领导者科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观念也是一种执政资源、执政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当然包括执政的科学观念。(1)树立群众观念。领导者既要认识到自己作为领导而勇挑大梁、承担责任,又要时刻不忘自己来自于被领导者,把自己还原到群众中去,成为群众中普通一员。只有这样,才能尊重群众,爱护群众,与群众形成平等对话关系,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引路人。(2)树立正确的升降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相互转化的,具有动态性和可变性。一方面,领导者应该牢记这种辩证关系,以此为动力,既要防止因工作松懈而回到被领导者中去,又要加倍努力工作,为进一步上升为新的领导而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一个好的领导者除了自己当好领导外,还要很好地培养下属使之上升成为领导干部,出人才,使领导事业后继有人。
2.领导者要当好上级的被领导者。领导者角色具有复杂性,任何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处于这种双重角色下,领导者首先不能成为一名有胆识的被领导者的话,就难以成为一名富有成效的领导者。(1)服从上级领导。领导是以权力为基础的。下级服从上级,这是组织原则。领导者只有首先认清自己被领导者的角色,才能唱好这一角色。因此,作为地区部门单位的领导者,要认识到能够被很好地领导,也是一种执政力!只有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服从上级领导,才能上下目标一致,形成合力。否则,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下矛盾,就是不称职的被领导者,也就不能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者。(2)创新开展工作。“大多数领导者不愿承认自己是被领导者,在许多文化中,被领导者意味着软弱无能,消极被动或任人摆布”。其实,被领导者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领导者并不是为领导者服务而生存,而是双方共同服务于一个共同目标。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领导对象的差异性、情况的复杂性等原因,这就决定了被领导者执行上级指示精神,不能只是被动的开展工作,而是有极大的创新空间,并且必须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领导者要当好下级的被领导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具有互为领导的含义。从社会实践内容的丰富性、技术专业性、执政民主性等方面看,客观需要领导者首先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向被领导者学习,听取各方面的真知灼见,接受其领导。(1)接受群众的领导。群众扎根于社会现实之中,是最好的老师。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一切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都来自于群众。”领导者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教育,听取群众意见,才能制定出符合民情民意、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这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要求。(2)接受专家学者的领导。领导者不是通才。某些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领域,领导者必须请教专家学者。在这些领域,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而不能因为群众意见的多数而忽视专家学者的意见。只有听取他们的意见,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因“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也是科学决策的要求。
4.领导者要当好自己的被领导者。领导者角色的复杂性表现在有时是上级的被领导者,有时又是下级的被领导者,有时在某种意义上还是自己的被领导者。(1)当好自我教育的示范者。领导者是统御者、指引者。领导者的特定涵义赋予了领导者教育、引导被领导者的职责。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知识、品德、精神等方面都有具体规范。对这些规范,领导者不仅要与被领导者共同遵守,受其约束,而且要首先自我教育,起示范作用,才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领导的非权力威信。因此,合格的领导者就是率先遵守规范的“被领导者”。(2)当好自我决策的执行者。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总揽全局,制定决策和制度。一旦决策和制度出台之后,就对组织全体产生约束力。领导者不仅要执行,而且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否则,领导者把自己置身于自己领导下制定的决策和制度之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先行违规,就不能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5.领导者要当好趋同语境下的被领导者。随着领导出现替代趋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界限模糊了、趋同了。因此,领导者必须要转变领导方式,去适应已变化了的形势。(1)无为而治。趋同语境下的领导力来自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本质存在于被领导者之中。这就要充分发挥被领导者的主动性,更多地让被领导者自我解放,自我领导。因此,领导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把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还权给被领导者,还权给市场,还权给法制,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即把惯于发号施令真正转到为被领导者创造条件和环境、提供服务和制定规则;帮助下属从示范、引导下参与的依附型实现向独立型转变,从而使领导行为隐性化、简约化,达到老子主张的“不知有之”的领导境界。(2)重情感力。领导的影响力由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构成。在趋同语境下,权力影响力退化,剩下的就是非权力影响因素。那么,非权力影响因素中的情感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不再是单向的领导关系,而是双向的互动关系。领导者只有在尊重和爱护被领导者的基础上,以平等的身份,通过对话方式,从“以领导为中心”向“以被领导者为中心”转变,站在被领导者的角度来换位思考,重视他们的思想情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产生象现代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点角色效应”。这样的领导影响力才是最有效的。
三、命题的逻辑结论
合格的领导者首先要当好被领导者,这是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符合领导科学原理及相关要求的命题。对这一命题不能简单理解,而要把它放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时空条件下去把握,才有生命力。强调领导者必须首先当好被领导者,是为了让领导者从传统的“以我为中心”的领导观转移到“以被领导者为中心”的现代领导理念,又是为了让领导者在自己复杂的角色中找准位置,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也是为了使领导者在尊重被领导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现代领导意义上的“原点角色效应”,而不能把领导者把自己还原到被领导者之中视为是逃避勇挑重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法]伊拉·查利夫.不要只学领导课程的一半[Z].
关于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机制,保障
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每个组织和个人都有责任。素质教育不是教育本身说教育,实际上远远超乎教育自身的范筹,关乎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上世纪末,在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将素质教育定论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通俗地说,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或方式,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应该是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进而实现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培养富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现代公民为目的的教育,其内涵是及其深远的。
如市场经济一样,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最终会成为我国教育体制的最佳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和完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党和政府倡导大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系统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入地落实政府指令;使应该受教育者都受到相应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把受教育个体与集体、组织、政府、社会之间的矛盾化解到最小化,为教育教学的健康运行创造最佳环境。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首先,应该明确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场深切的变革,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教育现代化首先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价值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部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包含了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提高认识,就是着力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与现代化生活和世界文化合拍的新的教育观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调整专业结构,确立教学目标和内容;就是要更深层次地领会党的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就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教育法》,落实《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基本的法律依据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响应党的号召,更新观念,在新的教学观指导下,进行教学、学习指导、考试等方法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次,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都在说素质教育,但很多家长、教师,甚至于个别教育行政部门对素质教育的实质认识不清,仍然坚持“学习尖子是人才”的人才观和“分数高才是质量”的质量观。忽视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如良好的生活、行为、学习等习惯。还有有些学校和教育机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组建几个花样翻新的兴趣小组,延长课外活动时间,增大音、体、美课程的比重等,踏入素质教育的误区。因此,我们要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生存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这样的教育才是和谐完整的教育,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三个面向”的“四有”人才,才是我国现实需要的人才。
再次,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建设队伍,就永远受制于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在学校。“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国家兴。”这里的人才应该是素质教育意义上的人才。就当前学校状况而言,学生的受挫能力、身体素质、理想及动力、劳动及吃苦精神等都明显滑坡。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过多的沉重负担变为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教育。
二、构建相适应的科学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涉及教育方向、思想、政策、内容和方法、人才衡量标准、就业渠道等方面的一场重大转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完善。要彻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国家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综合改革,为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党和政府,保障在法律章程,动力在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创新,基础在学校和教育单位。
实施素质教育仅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取得组织、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及家长的支持,社会应处处为所有的人提供学习的条件,教育应逐渐成为每个社会组织、部门的重要职能。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冲破应试教育的羁绊,走向素质教育并非轻而易举。制约影响它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复杂,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相配套的激励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学内容应有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与实际相符的教材编排体系。大胆探索和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九年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衔接点和对应点,应是一以贯之的。一些规定只限义务教育阶段,高中等就无法干预,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和盲区。所谓的国民素质,更多地应该集中体现在走向社会的人生阶段。
教育最终要走向产业化,必须依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相应的教育部门要建立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考核评估方案,改革对普通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制度和对中小学生的评价方法。同时要大力发展中高等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的路子,建立健全分层继续教育机制。使人人都有一个受教育的机会,毕业后愉快地走上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参加祖国建设。
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教育,具有继承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分等条件下,素质教育这粒种子才可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令人欣喜的硕果,展现出新时代教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7.10.
[2]江泽民.中共中央十五大报告[Z].1997.9.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
[4]胡锦涛.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Z].2012.11.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 第8篇
微积分是研究客观世界运动现象的一门学科,我们引入极限概念对客观世界运动过程加以描述,用极限方法建立其数量关系并研究其运动结果[1]。极限理论是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要学好微积分,必须认识和理解极限理论,而把握极限理论的前提,首先要认识极限思想。极限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以及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1 极限思想与辩证哲学的联系
1.1 极限思想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
“变”与“不变”反映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与相对静止两种不同状态,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例如,平面内一条曲线C上某一点P的切线斜率为kp。除P点外曲线上点的斜率k是变量,kp是不变量,曲线上不同的点对应不同的斜率K,斜率k不可能等于kp,k与kp是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同时,它们之间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曲线上的点无限接近P点过程中,斜率k无限接近kp,变化的量向不变的量逐渐接近。当无限接近的结果产生质的飞跃时,变量转化为不变量,即“变”而“不变”,这体现了变与不变的统一关系。
1.2 极限思想是过程与结果的对立统一
过程和结果在哲学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极限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结果与过程的对立统一。在上例中,当曲线上的点无限接近点P的变化过程中,k是变化过程,kp是变化结果。一方面,无论曲线上点多么接近点P,都不能与点P重合,同样曲线上变化点的斜率k也不等于kp,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对立性;另一方面,随着无限接近过程的进行,斜率k越来越接近kp,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无限接近的变化结果使得斜率k转化为kp,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所以,通过研究曲线上点斜率k的变化过程得到P点的斜率kp就是过程与结果的对立统一。
1.3 极限思想是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
在辨证法中,有限与极限是对立统一的。无限与有限有本质的不同,但二者又有联系,无限是有限的发展,同时借助极限法,从有限认识无限[2]。例如,在极限式lni→m∞xn=a中xn对应数列中的每一项,这些不同的数值xn既有相对静止性,又有绝对的运动性。数列中的每一项xn和a都是确定不变的量,是有限数;随着n无限增大,有限数xn向a无限接进,正是这些有限数xn的无限变化,体现了无限运动的变化过程,这种无限运动变化结果是数值。因此在极限思想中无限是有限的发展,有限是无限的结果,他们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
1.4 极限思想是近似与精确的对立统一
近似与精确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理解数学运算的重要方法[2]。在极限抽象的概念中,引入实例如“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其内结多边形面积是该圆面积的近似值,当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大时,内结多变形面积无限接近圆面积,取极限后就可得到圆面积的精确值,这就是借助极限法,从近似认识精确。又如在极限式lni→m∞xn=a中,当n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x1,x2,…,xn反映变量xn无限的变化过程,而a反映了变量xn无限变化的结果,每个xn都是a的近似值,并且当n越大,精确度越高;当n趋于无穷时,近似值xn转化为精确值a。虽然近似与精确是两个性质不同、完全对立的概念,但是通过极限法,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近似与精确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
1.5 极限思想是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
在唯物辨证法中,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3]。量变和质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有着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只有质的变化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质变规律在数学研究工作中起重要作用[4]。对任何一个单位圆的内接正多边形,事物的质是圆的内接多边形,量是内接多边形的边数,当边数无限增加,得到的仍是圆内接正多边形,是量变,不是质变,量变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保持事物本身质的稳定性。但当边数增加的无限过程中,由于量的动态变化,多边形越来越接近圆,为质变创造条件,多边形面积就变转化为圆面积,促进量质转化,达到矛盾统一。
1.6 极限思想是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单位圆和它的内接正多边形分别是两个事物的对立面,内接正多边形是事物对自身的肯定,其中也包含着否定,这种内在的否定因素是通过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的改变而体现的。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至无穷时,内接多边形的面积转化为该单位圆的面积,促使该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自身的否定,这体现了否定与肯定的对立;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和圆虽是两个对立的事物,但是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圆的面积,而单位圆是通过逐步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来实现的,从而建立了这二者的联系,体现了否定与肯定的统一。
2 极限思想与辨证哲学的研究意义
在唯物辩证法中,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无处不在,即使是性质完全不同、矛盾对立的两个事物,也都有其相互联系的一面。所以,在微积分的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思想的渗透。辩证思维在数学思维中的渗透和理解,其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通过上述分析,极限思想贯穿唯物辨证哲学的范畴,它揭示了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4]。我们在理解极限思想时必须把单一、封闭、静态的形式逻辑思维提高到多维、开放、动静态相结合的辩证逻辑思维。数学思维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学好数学的高层次要求,领悟数学思维中的哲学思想和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思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5]。
摘要:极限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是微积分的重要内容和难点。认识极限思想是把握和理解极限理论的前提。通过极限思想与辨证哲学的紧密联系,加强极限思想的辨证理解,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极限思想,辨证哲学,对立统一
参考文献
[1]沈长华:《微积分概念的发展及其哲学解析》[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15。
[2]吴振英、陈湛本:《论极限的思想方法》[J];《广州大学学报》2003(10):410-412。
[3]王娟:《微积分教学中哲学思想的渗透》[J];《高等函授学报》2007(12):8-10。
[4]白淑珍:《对极限思想的辨证理解》[J];《中国校外教育》2008(02):39-40。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 第9篇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特有的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是一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建设和开发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 发挥校园文化在构建健康人格、提升学生素质方面的育人功能, 是现代学校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当前各类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尽管积极性很高, 效果却不尽人意, 其表现如下。
1. 校园文化建设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
随着我国学校招生规模和学校教育形势的变化, 教育呈现出日趋多样化和时代化的景象。除了公办学校外, 还出现了大量的民办学校;除了学历教育外, 还出现了大量的非学历教育、临时培训。不同类型的学校因其办学定位、功能、使命、人才培养目标等存在显著差别而形成了不同的办学思维和办学特色。因此, 对于文化的需求也不尽一致, 但是在我国当前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共性太多而个性不足, 没有充分挖掘和传承学校自身的特点与传统, 在其文化宣传、学生活动、学校规划中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努力向大规模、综合性学校的目标靠近, 而对自身的办学模式和品牌特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与进行必要的探索, 没有充分考虑学校本身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传统, 这样无形中使那些过去综合实力不占优的学校在新一轮的竞争态势中愈发丧失了优势, 在现代化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2. 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环境相脱节
校园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随着学校职能定位的变化, 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会相应变化。在开放条件下, 学校都面临着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高雅文化与粗俗文化的冲击。学校对这些不同类型文化的是非优劣, 很难迅速做出判断并及时加以应对, 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 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1]缺乏对学校自身地位和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 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明显不足, 只是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被动反应和盲从, 缺乏反思能力。作为知识生产和思想创造的场所, 学校没能对社会文化生活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另外, 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也不足, 很多情况下, 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了校园内的“自娱自乐”, 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作为社会知识、人才、技术最尖端最密集的场所, 我国各类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自觉, 对各种文化冲击的应对力度不强, 使教师与学生在文化价值多元取向面前经常陷于文化价值选择的矛盾与困惑之中。
3.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成才相脱节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使命的重要维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围绕着这一基本任务, 学校的投入产出机制, 无论是教育机制、科研机制还是社会服务机制, 都离不开学校人才品性的培养目标。然而, 在以往的学校建设中惯于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 其结果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人才品性的素质要求脱节。但从根本上,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的成才。只有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产生实效。当前,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成才目标相脱节, 造成校园文化精神坐标的缺失, 从而很难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与目标[2]。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和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与特征, 把握其内在的辩证本质和思维原则, 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的辩证统一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多种文化的统一, 是一个内涵深刻的系统, 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和塑造人才是学校的功能, 因此,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学生至上的育人理念, 自然应成为学校发展与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这样的育人模式也必然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得以体现, 并经由校园文化的熏陶、影响, 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成才轨迹。在具体实践中, 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适应, 也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文化传承, 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 从育人的目标出发, 唯有此, 才能真正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才能真正体现出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前瞻性。校园文化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 它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 更重要的是它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 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之间的辩证统一, 既看到二者的差异性, 又重视二者的一致性, 努力使二者实现互动互利与和谐发展。[3]
2. 在肯定校园文化的宣传、认识功能的同时更彰显其价值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确实需要通过诸多的活动、标识、规划来体现和运行, 在这些活动的运行和开展中借助校园文化的娱乐功能而实现对学校生进行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校园活动的开展应面向全体学生, 最大程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文化诉求, 并且努力体现学校历史传承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活动模式, 藉此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空间和渠道。当然学校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校园文化决不应仅仅定位于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甚至是娱乐目的的狭隘认识, 开掘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 服务于健全人格的现代人培养之目标,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视域才是其价值的最终体现。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功能、育人功能和教化作用, 将校园文化建设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注重“以文化人”,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要特别强化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 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尤其要突出科技和人文的统一。科技和人文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象征, 是现代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两根支柱。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善于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强化学校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性的合理互动
校园文化动态发展的现状, 客观上要求我们用辩证思维来对待校园文化建设。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 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学校。特色是学校的生存之本, 而时代性则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实现形式与运行逻辑。要传承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文化, 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对校园文化加以总结、界定、创新, 去粗存精, 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也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坚持创新, 使校园文化现代化、社会化。创新是校园文化发展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 现代化本身就是对传统的突破, 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和这种创新的重大体现。而这一切的完成以及最终的实现, 都是以校园文化的融合与更新为起点和终点的。创新源于传统, 流于开放, 成于融合。另一方面, 传统的发扬光大也必须借助于创新。只有这样, 传统才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深远的时代意蕴。历史的发展已经表明, 面对变化无穷、发展无限的世界, 必须具有改革创新和变革图强、锐意进取的精神, 从一定意义上讲, 特色文化更能体现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特色和创新的辩证统一, 共同造就一个尊重传统, 又紧贴时代的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4. 拓展网络空间, 并以科技的优势抵御其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化的普及, 人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学生几乎是伴随信息网络成长的一代, 网络世界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但是,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学校来说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网络为校园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手段, 更丰富的信息存储, 但另一方面, 网络又使得各种负面信息有了生存与传播的土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校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以“弘扬先进文化、塑造高尚人格、引导健康成才”为主旨, 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 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弘扬主旋律, 突出网络的政治性、导向性、亲和性, 使其行之有效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同时要努力扩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络空间和网络阵地, 以期对社会的各个层面有所渗透和辐射, 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 发挥学校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遵循辩证思维原则, 努力在文化积淀与时代取向之间、个性与共性之间、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与特色鲜明的主导价值之间实现双向性的综合平衡, 在这两者的张力中保持恰当而合理的度, 创造一个既有鲜明特色又具有时代诉求的图景, 使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人才培养浑然一体, 共同造就一个既尊重传统又紧贴时代的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英法.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
[2]武刚, 文小洁.从校园走向心灵:校园文化建设新探.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 第10篇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虚与实
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是:“由虚到实”, “先虚后实”, 在“虚”的问题没有考虑成熟之前, 不急于动手进行“实”的操作。我们这里的“虚”, 是指学校的理念系统。我校是一所新学校, 建校于2009年9月, 学校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虽然是从零开始, 但我们充满文化意识。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是“文化切入”, 把“文化建设”作为神圣使命, 我们为此逐步地提出并践行一系列的文化主张。2009年8月, 我们提出了“从现实世界出发, 向理想境界迈进”的整体办学框架, 提出“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这一核心价值观。到2011年底, 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的理念系统, 并在全体工会会员大会上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纲要》, 对学校的文化愿景、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师生成长目标、学校校训等进行了完整的梳理, 理清了“成长”与“坚持”的关系, 并把“恒”作为学校校训。我们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 是在务实的办学实践中点滴积累而成的;提炼之后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 又不断地用实践来丰富与滋养。如果我们把这些无形的文化看作是“虚”, 把有形的校园建设看作是“实”, 那么, 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就是“由虚到实”的。正是在梳理学校理念系统的基础上, 2012年6月, 在学校成立两年半的时候, 我们形成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性方案。
校园文化中的“虚”是魂, “实”是体。虚实相生, 校园才能充满生机;虚实不谐, 就会魂不附体。校园文化中“虚”与“实”的结合点, 就在于设计“我的文化”, 即具有校本意义的校园文化。如, 为了体现“恒”的追求, 我们曾经设计过一组雕塑作品: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绳锯木断, 打算置于“恒园”中。但后来又全部推翻这个方案, 因为这些作品缺少“我”的元素。我们设计了一个由36本书册堆叠而成的雕塑, 这个雕塑的初始想法是:学校初创时, 有36位教师, 在第一学期, 他们参与“土书著述”, 奠基了学校以“恒”为特质的“成长文化”的基础, 之后“土书精神”一直在延续, 至今已经有200本, 这里积淀的正是丰富的学校文化。雕塑形成之后, 它的含义又可以无限扩展:可以指已有的作品, 师生们可以经由名著阅读造就精神高度;可以指有待书写的作品, 师生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无论我们怎样去解读, “恒”的含义却是一定蕴在其中的。
一种好的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直白的, 而该是可以引起思考的、引发探究的。校园文化绝不是“校园文字”, 校园文化要“少文字”, 要“用意象说话”, 而这个“意象”就是虚实相生的产物。意, 即“虚”;象, 即“实”。有意无象, 玄虚缥缈;有象无意, 平白无味。虚实相生, 才能建设有品位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简与丰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各种景观的堆砌, 更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要追求至简意义上的至丰。“至简”与“至丰”, 是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围绕“至简”来展开, 我们的设计哪怕是极其繁多的, 也必将是“至乱”的而不是“至丰”的。因为所谓“至丰”, 一定是将核心的东西阐释得淋漓尽致, 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多而聚焦谓之丰, 多而杂碎谓之乱。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着校训“恒”字展开, 我们是一所从零开始、从无到有、逐步丰富的学校, 我们将校训的源头追溯到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讲述, “亡而为有, 虚而为盈, 约而为泰, 难乎有恒矣”。我们的这种追溯, 不是卖弄“学问”, 不是故作深奥, 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感受, 我们正在用无数的努力逐渐地积淀学校的文化。可以说, 一个“恒”字, 开启了并丰富着学校的“成长文化”。而学校的LOGO, 也由“恒”字演变而成, 汇聚了师生们的追求与希望。左边的竹竿与竹叶, 象征着成长中的师生;右边的一片云, 一卷书, 一波湖面, 象征着我们的思绪、智慧与胸怀。右边沉静的深绿与嫩绿, 是生长的力量;右边跳跃的橙与黄, 象征热烈与奔放。就这样, 一动一静, 寄寓着“育内外兼修学子”的梦想。
校训的确立为学校文化寻找到了至简的核心, LOGO的确立为校园建设寻找到了聚焦的中心。遍布校园的文化景点无处不能找到LOGO中的元素, 它们一起使至简的东西至丰起来。而“竹子”, 也就成了学校的精神意象。漫步校园, 到处可见的就是青青翠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 也都被融入了竹的元素;校门口被称为校园八景之一“双童迎旭”的恒恒与成成, 也被设计成竹笋的模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 竹子是中华精神的代言, 而在我们的校园, 近30种竹子更多的被赋予了“坚持”与“成长”之意。
“恒”的精神被赋予各种“解释”。在开课教室里, 每一学期一届的“成长课堂研讨会”展示了“恒”的阶段性成果;在学校图书馆, 200册土书的书脊展示了“恒”的迷人力量;“毕业墙”上每届毕业生的“毕业纪念册”, 留下了“恒”的痕迹。我们试图用生动的故事与正在创造着的历史, 把一个至简的“恒”字演绎得尽可能丰富。
没有至简, 就没有核心, 校园就会失去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至丰, 就会流于单薄, 校园文化就会变得概念化与表面化。而只有至简, 才能使校园的丰富性有所归属, 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丰;只有至丰, 才能使校园至简的追求更有力量, 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简。至简而后至丰, 校园才能富有强大的文化张力。我们虽不能至, 但心向往之。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
我们可以多元地理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第一层意思, 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校园文化“上位”与“下位”的关系, 即“上位”的理性思考与“下位”的物理呈现的关系, 也就是“虚”与“实”的关系, 这一层意思,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阐述。
第二层意思, 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上级领导、高层专家、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需要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但是, 在听取各方意见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往往是各有各理、各持其理的, 所以,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对学校综合取舍能力的考量。如, 我们的LOGO, 先后就有十稿, 其中好几稿都是单色调的绿色, 造型为完整的圆形, 在征求教师意见的时候, 美术老师就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增添别的色彩, 因为孩子会比较喜欢“跳”的色彩;二是要打破圆的完整性。后来, 我们根据这两点建议进行调整, 又邀请了学生代表进行投票。但在这样的过程中, 我们还是听到了很多的不同意见, 但最后我们还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定下现在的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听谁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既不能简单地“听学生的”, 也不能简单地“听领导的”;既不能简单地“听文化设计专家”的, 也不能由校长来拍脑袋;既不能几个人说了算, 也不能依赖于“投票”。这是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综合思考之后的智慧取舍。但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 这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却是必需的, 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师生们的智慧投入有多少, 校园建设的文化含量就会有多多, 师生的文化认识与文化情感就会多深。校园文化建设, 因此必须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和投入。
第三层意思, 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承上”与“启下”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在梳理学校文化的基础上, 要能够集中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 做好“承上”的工作;同时, 更需要通过这种体现使学校文化处于不断创造与发展之中, 发挥“启下”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始于此”的建设, 而不是“止于此”。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要留下创造的空间。我们将教学楼底下的一个空间改造成开放式的“成长舞台”, 供学生进行才艺表演之用, 在改造完成之时, 就举办了一位学生的个人演唱会, 而原来集中表演的“六一文艺会演”则分散为成长舞台上的“天天儿童节”, 孩子们在这个舞台所创造的精彩, 也被布置在舞台对面的展示墙上———这个舞台、这个展示墙就承载着“承上启下”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的重任。类似于这样的充满“承上启下”“有待创造”意蕴的设计, 在我们的校园里很多,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我们对“承上”与“启下”的辩证思考。
高考作文命题和现实的辩证思考 第11篇
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给了一段以“幻想”为核心概念的材料。从立意的角度说,关涉到以下内容:幻想从何而来,幻想是什么,幻想的作用,幻想与现实、生命、快乐、成功、希望等的关系。当然也可以从幻想的消极作用来立意。审题难度不大,无需赘述。
下面笔者从命题形式、命题意图、学生现实、写作现状等方面对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命题形式名目杂乱,本质其实不同
首先要强调的是,正确认识命题形式对作文题目命制、作文教学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是有意义的。这不仅仅是个作文命题形式问题,更是认识当下作文教学的观念问题。
关于命题形式,现在出现较多的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写意作文等。在平常作文训练中老师们分得没这么细,只分为命题、材料、话题作文三大类。一段材料后加“以什么什么为话题”即为话题作文,无此语者,即为材料作文或新材料作文。当然老师们对命题形式常常不分的原因并不是不想分而是不好分,分不清。就湖北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而言。笔者在网上查了一下,就有“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写意作文”、“其实仍是话题作文”等说法。
这儿重点研讨一下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这两个最容易区分又最不容易分清的命题形式。一般来说,材料作文指的是上个世纪末约二十年时间普遍采用的那种命题形式。而新材料作文指的是近些年(后话题作文时代)普遍采用的作文命题形式。形式上看不出二者的区别。都是给一段或几段材料,然后作文。所以被冠以“新”字,很多人只是觉得是时间的差别。
二者的区别其实是在内涵层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材料作文虽然也是一段或几段材料,但是写作要求非常单一,材料所暗含的中心往往是唯一的,在立意上要求思想正确,带有教化学生的鲜明目的。注重思想性和教育性是过去材料作文的定位。而新材料作文定位是可以从材料引发多个立意,即立意可呈多元性,如果材料只能引发一个立意,则仍是单一的材料作文。简单一点说就是一个话题多个立意(立意要跟材料有关,话题作文的立意可以脱离相关材料)。现行的新材料作文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性和人文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给了材料没给话题,但仍然算是话题作文,是以“幻想”为话题的作文。不能写“现实”“拼搏”“未来”“想象”等话题。从这个角度说,今年湖北高考作文仍是给材料(暗含话题)的单一话题作文。笔者以为,今年的作文和真正的新材料作文相比还有差距。
二、命题重社会现实轻学生实际
高考作文命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紧扣时代脉搏。这是选拔人才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希望命题者“站得更高些,角度更新些,命题和现实斑斓多彩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接近些、再接近些”。纵观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江西的作文命题“就兽首拍卖发表看法”,辽宁的作文命题“明星代言你怎么看”,江苏的作文题目“品味时尚”,以及天津的作文题目“我说九零后”,就很能紧扣时代脉搏。从结合现实的角度说,2010年的湖北作文命题毫不逊色。时代热点奥运、世博都有所涉及。更难能可贵的是内在层面上叉紧扣了钱学森晚年的忠告“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上面所说的江西、辽宁、江苏、天津作文受到一些专家的好评,只不过是题目出得很直接(就是社会热点)。而湖北作文命题想努力引导考生对社会做深层思考,命题者用睿智的眼光抓住了时代发展背后的积极内涵,可见命题者的苦心孤诣。中华民族需要幻想,中国越来越好的发展形势,奥运会世博会航天鼓舞人心。这正是命题的背景。湖北高考作文命题独具匠心可见一斑。
近些年来的高考作文普遍都能紧扣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命题者重社会现实的多,重学生实际的少。命制作文题目进行思想层面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同时也别忘了结合学生的客观现实进行引导,否则只会让很多考生唱高调说假话。
有人说江西的作文命题“就兽首拍卖发表看法”,题目很好,很有时代感。但是高压封闭之中的学生和农村偏远地方的孩子,都未必能了解知道兽首拍卖这件事。这样一个现实,恐怕既会增加学生写作的难度,又会造成高考考试的不公平。
有些老师评价2010年湖北作文题目时说,题目出得好,很适合学生写,因为高中生,十七八岁,正是“幻想”的年龄。这是不动脑筋的言语。从倡导幻想肯定幻想角度来说,这个题目更适合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来写。不知是不是凑巧,某地媒体作文版偏偏安排了一次“小学生写高考作文”。纵观发表出来的6篇小学生作文,幻想的水平足以和高三学生相媲美。排除字数因素之外,我想这样的作文在高考考场上也能得到45分左右。事实上,考场中这样纯粹幻想的作文所占比例并不小。倘若把这些充满幻想的作文整理一下交付给有关科研人员,说不定科研人员倒可以从中捕捉到些发明的灵感。可是这绝不是命题者的初裒。
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有两类作文也很出乎命题者和阅卷者意料:一是写理想、梦想、想象、空想、遥想、猜想等立意的比比皆是,二是幻想中大奖或考上了大学的不少。情况何以有这么大的反差?其实这也跟命题者的主观因素有关。命题者想让学生写什么就应该明确地做好引导,不要藏着掖着。以材料作文为例:五分之四的材料十分醒目,事例观点给学生以很大的冲击,而后面的提示语言短字少,常常连五分之一也占不到,命题者真是将命题意图隐藏得很有水平。学生稍一疏忽,被材料吸引过去了,就造成了审题上的偏差。目前我们不少作文题目命制时还不能(或不想,或想不到)把题目命制得明明白白。
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目喜忧参半,来于现实高于现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学生现实考虑不够,对学生写作引导不够,以致很多学生在考场只顾幻想了。
三、写作现状:高考体仍在受到追捧!
中学教材里的文体一般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之分,当然考场上还有些创新性的文体,比如诗歌、文言文、演讲稿、书信、剧本等等。可是一线师生们还有一个自己
的文体——高考体,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高考体与一般文体的隶属关系常常说不清——不像记叙文,不像议论文,不像散文,就叫四不像吧。但是这个文体教师好讲,学生好照搬。写好这样的文体,作文分数不会低。这种十分好操作的文体有下列特点:第一点,有固定的作文模式,权威的叫法有两个“举两例不雷同”和“三段式”;第二点,材料比较好找,古今中外名人都向我们“走来”,中国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牡甫白居易李清照苏轼曹雪芹孙中山毛泽东,外国有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瓦特哥自尼布鲁诺居里夫人贝多芬达芬奇拿破仑;第三点,这种文体段落有出彩的技巧,排比段很受欢迎。下面以一篇湖北考场作文为例说说这种文体。
点亮幻想的灯
湖北一考生
是谁在积灰已久的书卷边,用微光拂去尘埃?是谁在幽暗昏惑的旅途上,用光明扫除退缩?是谁在平静无奇的大脑中,用光线掀起波涛?
是幻想的灯盏,指引着我们走出茫漠与昏惑,带领着我们由尘世走入天堂。
或许白天地之初,洪荒之始,幻想始终与人类如影随形。仓颉造字,以幻想书写着美妙的人间,将世人拉出蒙昧,紧紧地连在一起;庄周梦蝶,以幻想泼洒着凡人的哲思,将世界化作蝶之一梦,寄寓了超脱的涵义。
幻想的灯盏。照亮了生活。李太自仕途不畅,几经波折,他的生活可能就此黯淡无光,不见天日,终日与颓唐相伴,但他没有。是幻想将他拉出现实的泥淖,让他且歌且醉,且行且吟,银河的星子为他而坠。汇成了美丽的瀑布,皎洁的明月因他而动,伴随着他起舞。李白的幻想,如同晶莹的水晶,时时轻扣着他流浪的生活,为他注入豪放而张扬的力量。为他挂起横渡沧海的高攀的云帆。
幻想不仅仅是人求知的本能。它更是一种力求向上、力求逐远的生命姿态,为空洞的生活外度,注入了丰盈的美与力度。
幻想的灯盏,照亮了生命。画家梵高,一生与贫苦为伴,他为了一片面包,一支笔而向家人苦苦哀求,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整天生活在眼前光怪陆离的幻想中。是幻想,让他的生命绽放出新的光彩。在那一片扭曲、旋转的画面里,梵高却以幻想为笔,以生命为墨,让举世无双的向日葵在他的笔下吐蕊绽放,身处在黑暗中,是幻想的灯盏,让他的生命在燃尽之际,奏出如此有力的音符,流泻出如此灵动的辉光。
幻想并不是空想,它并不是那些人所指点的空中楼阁,它从现实起航,却能飞入梦的云端,它是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的梦想,是《新中国》万国博览会的预言,它是史铁生于病隙中展望人间的双眼,它是尼采“上帝死了”的断喝,它轻盈。但它绝不空虚。它的飞翔,是源于它有力的双翅,满载人类的梦想。
点亮一盏幻想的灯盏,让生活的空白处常见丰盈,于生命的坍缩处,流淌出希望的辉光。
这是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中的一篇优秀之作。单独看这样一篇文章,真的还有不少可欣赏之处。可是看到的一篇又一篇作文大概都是如此面目,你又作何设想呢?而这正是目前高中生们天天在训练的高考体。材料千人一面,模式渐趋雷同,无休止的排比。不少学生的作文只见堆砌不见思考,只顾生搬硬套不重内在逻辑,多么让人纠结。考场作文有其特殊性,我们不否认;高考文体有其合理性,我们也不否认。可是这偏离了作文的本来面目。
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辩证思考 第12篇
一、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含义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足以造成既遂危害结果的第一次侵害行为, 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发生既遂的危害结果。在当时有继续重复实施侵害行为的实际可能时, 行为人自动放弃了实施重复侵害行为, 因而使既遂的危害结果没有发生的情况。 (1) 还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犯罪人已经着手实行特定的犯罪行为, 未能发生预期的危害结果。在能够重复实施同一性质的侵害行为并造成预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 放弃了犯罪的继续实行, 因而使预期危害结果不再发生的情况。 (2) 另有学者对其下的定义是:犯罪分子持用一次即可发生犯罪结果的工具着手实行犯罪, 但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发生犯罪结果, 在他认为自己还有条件实施重复侵害并可达到预期危害结果的时候, 却自动放弃了能够继续进行的重复侵害行为, 从而使犯罪结果不再发生的情况。 (3) 该三种观点的表述大同小异,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最妥当的, 其表达准确、语言简练, 因而赞同它。关于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论者经常举的例子是:甲开枪杀乙, 第一枪未能射中, 当时有条件再射击, 但行为人出于本人意愿而自动放弃了继续射击, 因而使犯罪结果没有发生的情况。 (4) 事实上, 不仅枪如此, 其他工具, 如刀、棍、斧、锤、毒药等, 都可能出现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只是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因而, 没必要在工具上展开论证。
二、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性质论征
关于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性质, 学者们论述的较多。总体而言, 有三种观点:未遂论、中止论、折中论。下面简要地加以介绍:
(一) 未遂论
该种观点认为, 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情况下, 犯罪行为已经实行终了, 预期的危害结果没有发生, 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因此, 完全符合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的特征。 (5) 这种观点产生的较早, 有的学者认为, “这种情况, 不能消除犯罪人已经实施的未遂行为所应负的刑事责任, 而只能作为证明犯罪人社会危害性较小的一个情节, 在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 但不能认为是犯罪的中止。” (6) 近来, 也仍有学者支持未遂论。他们认为,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次侵害行为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发生结果, 相当于犯罪未遂;第二次可以继续侵害行为是行为人自动放弃的, 相当于犯罪中止。但是, 根据犯罪中止的排他性, 如果同时或先后存在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和自动放弃时, 应当成立犯罪未遂。 (7)
(二) 中止论
该种观点认为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从时间上看, 它发生在犯罪未实行终了的过程中, 而不是在犯罪行为已停止的未遂形态或既遂形态;从主观上看, 犯罪分子是自动放弃而不是被迫停止;从客观上看, 预期的危害结果没有发生, 因此, 完全符合我国刑法关于中止犯的构成特征的规定, 应当以中止犯论处。 (8) 现在, 持中止论的学者众多。当然, 不同的学者论证方式有所不同。
(三) 折中论
这种观点认为, 按照既定命题,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有的可能是犯罪未遂, 有的可能是典型的犯罪中止, 还有的可能是“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另有学者认为, 放弃能够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 总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即第一次侵害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发生预期的危害结果, 构成未遂犯;后来放弃能够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 构成中止犯。但在定性上, 应当按照重行为吸收轻行为的原则, 以未遂犯论处。 (9)
在上述三种观点中, 笔者明确地反对折中论的观点。因其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同一种行为在具体认定上, 要么是未遂, 要么是中止, 结论应该是唯一的, 非此即彼。对于未遂论和中止论, 笔者认为, 二者在理论上都可以成立。
在刑法理论中,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可以以未遂论, 也可以以中止论。因其既符合犯罪未遂的构成特征, 也符合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分歧的关键是如何解释犯罪实行行为的整体性和完成性。就前述开枪杀人的例子而言, 行为人开了第一枪的行为, 在理论上是无论如何可以解释为一个完整的实行行为的。这个行为具有完成性和整体性, 不需考虑其后的行为情况如何。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而没有发生其预期的危害结果。在我国刑法理论中, 犯罪未遂的构成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二是犯罪未得逞;三是犯罪未得逞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这三个方面是犯罪未遂的客观特征和主观特征的结合。只要行为人的行为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就应当认定为犯罪未遂。显然, 行为人开一枪而未击中的情况是符合犯罪未遂的构成特征的, 可以认定为犯罪未遂。这样解释具有合理性。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也有充分的理由解释为犯罪中止。这种解释的关键仍然是如何认定犯罪实行行为的整体性和完成性。我们仍以开枪杀人的例子作说明。行为人开了第一枪而未射中。行为人完全可以继续开第二枪、第三枪, 但是自动放弃了。这样看来, 行为人开的第一枪只是整个杀人行为的一部分, 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这样解释便给犯罪中止提供了一个可以存在的时空条件。正是因为行为人的以枪杀人行为是一系列的动作组合, 所以, 开了第一枪是整个犯罪实行行为的第一阶段, 犯罪实行行为尚未完结。解决了这个问题,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以中止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 它符合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在我国刑法理论中, 犯罪中止应当具备四个特征: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有效性。根据上述的解释,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具备了第一要件, 即时空性。行为人在有继续射击第二枪、第三枪的实际可能时, 却自动地放弃了, 因而, 行为人便具备了自动性。而且, 行为人是彻底放弃了已经开始的犯罪行为, 并使预期的危害结果最终没有发生, 所以, 行为人也具备了彻底性和有效性的特征。故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中止论观点的结论是放弃重复侵害行为不是实行完毕的犯罪未遂, 而是未实行完毕的犯罪中止。
总之,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在刑法理论上, 既可以认定为犯罪未遂, 也可以认定为犯罪中止, 关键是如何分析犯罪实行行为的整体性和完成性。不同的分析思路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而最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又是相互矛盾的, 二者不可并立。对于一个具体的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只能以一种犯罪形态处理, 不能模棱两可。
三、刑事政策视野中的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既然, 未遂论和中止论在刑法理论上都可以成立, 那么, 就只能从其他方面解决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性质问题。笔者的观点是通过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解决之。基本观点是对于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 若应从严处理, 则以未遂论;若应从宽处理, 则以中止论。不可一律地认定为未遂或中止,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宽”的含义是宽缓, 即对那些犯罪性质、情节较轻的人, 要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 对他们适用宽缓的处罚。“严”的含义是严格和严厉, 即对所有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 都必须严格依照刑法的规定予以严厉处理, 绝不能使任何犯罪人逃避刑罚的处罚。“相济”的含义是“宽”和“严”必须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准确适度。要做到该宽则宽, 该严则严, 严中有宽, 宽中有严, 宽严适度, 不枉不纵。 (10)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刑法理论中的许多问题具有指导和调节作用。当然, 必须严格、彻底地坚持罪刑法定原则, 但该项原则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不是矛盾的, 二者实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关系是:刑法是刑事政策不可逾越的界限, 而刑事政策是刑法的主导和调节器。
关于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性质的未遂论与中止论观点各有道理, 相持不下。二者的不妥之处就是把这个问题绝对化、简单化了。实际上,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必须综合分析案件的具体情况, 考量案件的全面因素, 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来处理。案件的具体情况应当包括犯罪的性质、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客体和犯罪对象、犯罪的客观方面情况、犯罪人的自身情况、犯罪人的主观心理以及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原因和动机等各种因素。
第一, 要正确地确定犯罪的性质, 即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例如, 是故意杀人罪还是故意伤害罪, 是放火罪还是爆炸罪等, 不同性质的犯罪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要求不同。应该在正确定罪的前提下, 再进一步分析其他因素。
第二, 要分析判断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客体和指向的对象。例如, 故意杀人罪侵犯的是生命权, 而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是健康权。这两种犯罪都可能出现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但在具体认定上有所不同。犯罪对象的不同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如何处理, 也有影响。例如, 针对老弱病残的人和针对正常的人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在处理时应该有区别, 笔者认为, 前者应以中止论, 而后者应以未遂论。因为, 前者反映出行为人有较大的同情心。
第三, 要考虑犯罪的客观方面情况。因为,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没有发生危害结果, 所以, 在犯罪的客观方面不需要考察危害结果和因果关系, 应该考察的是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方式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在行为方式上, 应考察行为人使用的是什么工具, 例如, 是枪还是刀, 是木棍还是斧头等, 工具不同也会影响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处理, 一般来说, 危险性越大的工具越应认定为未遂。在客观方面, 还应考察行为的时间和地点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不同也应影响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处理。同种犯罪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 其危害程度有所差别。例如, 在地震、洪水等灾区作案要比在正常地方作案危害严重。因此, 如果在灾区作案, 并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应以中止论, 反之, 在正常地方作案, 并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则应以未遂论。
第四, 要考察行为人的自身情况。不同身份的犯罪主体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时, 应作不同的处理。例如, 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而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处理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时, 对前者应以未遂论, 而对后者应以中止论。
第五, 要考察犯罪人的主观心理和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原因和动机等因素。在主观心理上, 应排除过失, 即在过失情况下, 不存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在故意情况下,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都能够存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而直接故意的危害性显然大于间接故意的危害性, 所以, 前者的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应以未遂论, 而后者应以中止论。还应该考虑行为人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原因和动机。如果原因和动机是良善的, 则以中止论;反之, 则应以未遂论。
有时, 还要考虑犯罪人的一贯表现和犯罪后的态度等, 例如是否一贯遵纪守法、犯罪后是否自首、是否积极地采取措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一贯遵纪守法, 则以中止论, 反之, 则以未遂论。如果行为人自首, 或者有其他积极行为, 应以中止论, 如果没有这些积极因素, 则以未遂论。这些情况能够反映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大小, 故应加以考量。
综上所述, 在处理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时, 应当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指导, 根据案件的具体、全面情况, 应当从严处理时, 以未遂论;应当从宽处理时, 则以中止论。
另外,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 即如果行为人连续实施了两次侵害行为都没有成功, 预期的危害结果没有发生, 在当时有继续实施进一步的侵害行为的可能时, 却自动地放弃了。例如, 行为人携带有五颗子弹的手枪对其仇人进行射击, 开了两抢都没击中。他还可以开第三枪、第四枪等, 但是他自动地放弃了进一步的射击行为。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笔者认为, 应该一律地以未遂论。而且, 笔者主张, 所有实施了两次以上侵害但没有成功的放弃重复侵害行为, 都应以未遂论。因为, 这种情况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同时, 也反映了行为人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性。从主客观相统一看, 应以未遂论。
摘要: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刑法学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其主流观点经历了未遂论到中止论的演变, 还有一种观点是折中论。现在的通说是中止论。但是, 这三种观点都欠妥当, 有必要进一步地探讨该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案是通过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若应从严处理, 就以未遂论;若应从宽处理, 则以中止论。
关键词:放弃,重复侵害,辩证思考
参考文献
①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174页。
②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475—476页。
③苏惠渔主编:《刑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141页。
④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422页。
⑤⑧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423页。
⑥杨春洗等著:《刑法总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189页。
⑦曲新久主编:《刑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156页。
⑨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477—4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