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习俗范文(精选8篇)
佛教习俗 第1篇
佛教习俗-元宵寄语
1)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2) 愿清香的檀香味带走你一天的疲倦,愿清晰的戒定慧增添你无限的清净,
3) 愿幽雅的佛乐为您祈祷,愿观世音菩萨永恒在你心间转到,保你身体健康,法喜充满,元宵节快乐。
4) 有一座七宝楼阁,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性空为瓦,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顶,让她承载着我的祝福到您身边,敬祝元宵节快乐。
5) 说柔软语,作慈悲事;行忍辱法,修大乘道。
6) 飘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祥和的颂经声,飞舞的风马,六字宏名的祝福,佛菩萨的保佑,阿弥陀佛,元宵佳节快乐!
7) 元宵佳节即将来临,送你一尊白观音,愿你清静无染;送你一尊红文殊,愿你照彻法界;送你一尊黄财神,愿你妙手金银;送你一尊黑护法,愿你金刚摧魔。
8) 声声的“阿弥陀佛”,是我真诚的祝福,愿你永远快乐和健康;句句的“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是我对你无限的祝愿,愿你具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念念的“观世音菩萨”,是我对你最诚挚祈祷,我最爱的佛友,愿你元宵节平安快乐,吉祥如意!
9) 有一座七宝楼阁,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性空为瓦,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顶,让她承载着我的祝福到您身边,敬祝元宵节快乐。
10) 愿清香的檀香味带走你一天的.疲倦,愿清晰的戒定慧增添你无限的清净,愿幽雅的佛乐为您祈祷,愿观自在菩萨永恒在你心间转到,保你身体健康,法喜充满,元宵节快乐。
11) 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元宵节快乐!
12) 色由心生,相自念起,欢节佳期你也不必在意。
13) 正月十五月儿圆,祝君菩提愿早圆!六时吉祥庆元宵,国强民富佛佑圆!阿弥陀佛!
14) 阿弥陀佛!我觉得佛门中简单的东西是最好的,所以只送您一句佛号,祝您早日开悟,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15) 佛法给了我一片蓝天,佛法了我一方沃土,佛法是我生命里永远的太阳,祝元宵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16) 大千生色,万类蒙滋,元宵佳节,敬维座下禅理日畅,福慧时增!
17) 元宵到,良辰好,祝愿你春风春雨春常在,好花好月好年景!不负丰饶好华年。
18) 月到十五分外圆,把你疼爱把你怜,常常把你挂心间,今夜的汤圆甚是粘,我们何时能团圆?
19) 三五良宵年映红,月上元宵相约黄昏后,宵灯伴你绵绣前程事事通,月圆情缘财源愿愿随心!欢乐今宵!
20) 但愿你知道,有个人时时关怀着你,有个人时时惦念着你。元宵节的灯火,是你含笑传情的眼睛。它缀在我的心幕上,夜夜亮晶晶。祝元宵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1) 元宵节快乐!万事大吉!合家欢乐!财源广进!恭喜发财!
22) 我用心,真诚地为你祈祷:愿你在这一年里平安快乐。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不怕承认对你有多眷恋;想你的时候,月圆的季节,祝你今夜好梦!
23) 我知道,我不能陪在你的身边。我知道,我能做的只有遥远地思念。你快乐吗?你幸福吗?我默默祝福你。天上的月儿圆,锅里的元宵圆,吃饭的桌儿圆,你我的情更圆,就像元宵一样黏黏呼呼团团圆圆。
24) 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正月十五喜庆多,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财源滚滚钞票多,年年吉祥如意多,祝愿好事多多多!
25) 带着盈盈相思,带着温馨祈愿,祝福你元宵节快乐。年过完了吧,人跑烦了吧,钱花光了吧,心也疼了吧,短信少了吧,没人理。
26) 带着我最深的思念和情意,有我最深刻的思念。让云带去满心的祝福,点缀你甜蜜的梦,愿你我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元宵节!
佛教习俗 第2篇
据传,佛陀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每日仅食一麻一米,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的含义与习俗
腊八其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据说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每个地方所做腊八粥原料有所不同,四川人吃咸味的较多
佛教习俗 第3篇
关键词:佛塔,寺庙,辽阳地区
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多种宗教, 比较重要的是佛教与道教、伊斯兰教, 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延续时间最长, 传播地域最广的, 一直深受皇家的重视和推崇。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 (即释迦牟尼) 创立。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 通称为汉传佛教。
它不仅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 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艺术遗产。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 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我国在南北朝时期大规模兴建寺庙,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 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 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佛, 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 置于佛寺中央, 以佛殿为辅, 置于塔后。北魏开始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和富家府邸改建的, 所谓“舍宅为寺”, 前厅改为大殿, 后堂改为讲堂, 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 不仅包括庭院式建筑群, 也把原来的私家园林作为佛寺的一部分, 这些佛寺也往往是民众游览的活动场所。所以大致是与古代皇家和住宅建筑的布局风格相一致。这种建筑群组满足了佛事活动的基本要求, 成为了中国佛寺的基本形式。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传统, 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 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连而成。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主要建筑建在中轴线上, 附属建筑则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建筑, 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钟楼的设置, 至少在唐代晚期的已成定制, 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一直延续到明初, 大概到明代中叶, 才在其西侧建立鼓楼, 并将二者移至寺前的山门左右侧。明、清时, 佛寺更加规整化, 规模也越来越大。
寺院不论规模地点, 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院落式的寺院坐北朝南, 正面中路为山门, 山门向南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等, 都在一条纵线上, 塔已很少。天王殿前东西侧有钟楼、鼓楼对峙, 左钟楼 (东边) , 右鼓楼 (西边) 。有的大雄宝殿前, 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 (或观音殿、药师殿等) 相对。法堂前左右为斋堂和禅堂。法堂后或藏经阁左右是方丈室。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 包括僧房 (居室) 、香积厨 (厨房) 、斋堂 (饭堂) 、职事堂 (库房) 、荣堂 (接待室) 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另有库房、厨房、客房、浴室等分布四周。大寺名刹, 还另辟有五百罗汉堂。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后侧或右后测设立戒坛, 自成格局, 另为一院。还有的附有塔院 (又称塔林) 。
山门, 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 寺院大多在山林茂密之处, 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 象征“三解脱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 中间大两旁小, 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 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 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 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韦驮菩萨面北而立。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大殿, 天王殿再往北是“大雄宝殿”, 俗称“大殿”, 为寺庙的主殿、正殿。主尊两侧, 常有“胁侍”, 即左右近侍。释迦佛的近侍, 一般为老“迦叶”、少“阿难”两大弟子。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 “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 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 隋唐以后, 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 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配殿,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伽蓝意译“众园”、“僧院”, 即寺院。此殿中间是波斯匿王, 左为多太子, 右为给孤独长者。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 转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宋.道诚《释氏要览》卷下云:“中国僧寺立鬼庙, 次立伽蓝神庙。”可见唐、宋代的禅家已有奉祀伽蓝神的风俗。或谓伽蓝堂即是“土地堂”, 此盖以土地神为伽蓝守护神而祭祀之, 故称土地堂。近世以来, 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 (关羽) 为伽蓝神。
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 多为禅宗派系为纪念该宗奠基人而建。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祖师, 左侧供六祖慧能大师, 右侧供百丈怀海禅师。
法堂,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 也叫讲堂, 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 它是佛寺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法堂的特点是: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 在堂中设法座、钟鼓。法座供演说佛法之用。钟鼓, 供上堂说法前击钟鸣鼓所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佛说传道的图像。法座之前置讲台, 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 下设香案。
藏经阁:一般安置在中轴线最后一进、为两层正殿, 是藏经之处。上下分别供奉大日如来和三世佛。
此外, 有的寺院设罗汉堂, 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后有佛塔, 有的寺院还有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等本寺主供菩萨殿。以上所述寺院殿堂布局, 为一般的寺院采用, 但也略有不同。至于小型寺院, 则可因地而异, 各具风格。
用这条南北纵轴线组织空间, 稳重对称、有序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 前后建筑起承转合, 如一曲前呼后应、生动灵动的乐章。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 是造型艺术的杰作, 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 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流水、松柏、殿堂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中, 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含蓄的韵味。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 仍然是平面矩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的建筑群体, 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 又极富自然情趣, 且意境深远。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正式传来中国。传入辽阳也在这个时期。据后金天聪九年 (1624年) 重修广佑寺碑载:辽阳广佑寺始建于汉。后金崇德六年 (1641年) 重修栖云寺碑载:辽阳县栖云寺始于东汉永平年间。两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 建造了大量的寺院、佛塔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 (479年) ,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命钱塘灵隐山高僧释昙超到辽东 (今辽阳地区) , 大行法化。隋、唐、五代至宋, 是中国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至唐玄宗时, 寺院较唐初增加一倍。辽阳广佑寺、清风寺、向阳寺、太河寺、罗祖洞、鸡鸣寺、报恩寺、靖边寺、南大寺、祈福寺、铁瓦寺、镇宁寺、龙泉寺、宝阁寺、双泉寺、西会寺等都有传建自唐代之说。但由于年代久远, 可考的实迹不多。
辽代圣宗、兴宗、道宗三朝间, 佛教臻于极盛。城内西南隅建有天王寺, 城外西北建有广佑寺宝塔。金代佛教有所发展。在城内建有金德寺、大悲寺、垂兴寺、驸马寺;在城外建有垂庆寺、大清安寺、胜严寺。金皇统五年 (1145年) , 李洪原在辽阳出家, 建大清安寺, 寺旁另建垂庆寺别居。元代皇庆二年 (1313年) , 千户毕庆成重修辽阳广佑寺宝塔。明永乐十七年 (1419年) , 辽东都司指挥使王真等兴修广佑寺宝塔, 重修首山文殊院、宝净山栖云寺、城内天王寺、下麻屯普贤寺、下达河龙峰寺、钓水村龙凤寺、大西门外西会寺、首山向阳寺;新建园公塔、新城千佛寺、清云山永宁寺、庙尔沟保安寺、房身村圣水寺、东六道街长安寺、东大街永安堂、沙土坎村观泉寺、马家堡子永宁寺等。清初统治者接触的佛教, 是蒙藏地区所传的喇嘛教。顺治十五年 (1658年) , 在南门外喇嘛园建大喇嘛干禄达儿坟塔。新建观音寺、白衣寺、怀王寺、永寿寺、慈云庵、莲花寺、慈航寺、弥陀寺、毗卢寺、应真寺、龙凤寺、喇嘛庙、鸾凤寺、疙疸寺、滴塔寺等;重修罗祖洞、太河寺、龙峰寺、清风寺、祈福寺、观音阁、祥云寺、鸡鸣寺、龙泉寺、安澜寺等。清代后期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破坏及废科举兴办学校占用, 佛教场所减少。至清末统计, 辽阳境内有佛寺102座。东北沦陷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为奴化统治民众, “鼓励”佛教发展, 当时辽阳地区有佛寺97座。
新中国成立后, 辽阳境内存栖云寺、太河寺、罗祖洞、向阳寺、靖边寺、清风寺等寺庙92座。1958年“大跃进”至1966年“文革”期间, 境内寺院多被破坏。辽阳县在“文革”中扒毁有3间殿房以上的寺庙136座;0.5平方米以上的壁画123幅。
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佛寺。从印度传入佛教后, 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 石窟分三种:一是塔院型, 二是佛殿型, 三是僧院型。位于太子河北小屯镇崴子村北云台山南麓, 有始建于唐的太河寺, 其后面悬壁上, 人工雕凿18个大小不等的洞, 这是东北地区唐代开凿的唯一石窟, 与辽西义县万佛堂东西对应。各洞供奉佛像百余尊, 其中第八洞分上下层塑有罗祖塑像。1966年9月, 太河寺与罗祖洞同时被捣毁。现佛像皆无, 只有石窟残存。
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 辽阳市发现各种建筑遗迹遗存近400处。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项 (12处)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项,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项。其中位于辽阳县的明代首山清风寺, 于1988年12月20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寺、清真寺、长安寺、朝阳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寺位于辽阳县县城首山镇北首山南麓半山腰, 系千山大安寺下院。始建年代有唐代和明代两种记述, 因处于千山山脉之首, 固有“山海关外第一寺”之称。据老《辽阳县志》载:“清风寺首山南麓东院正殿后殿各三楹两廊六间两院正房三间两廊各五间山门钟鼓楼具备僧徒数人古刹也唐太宗曾驻驿於此山”。
据寺碑清乾隆四十四年碑记“建自前明隆庆辛未” (明隆庆五年, 1571年) , 又经清代多次重修, 正殿3间, 为主体建筑, 仍是原明代构架歇山式木建筑结构, 有彩画, 具有典型的明代寺院建筑风格, 是省内现存明代殿宇建筑的典型代表。经重修基本完好。清风寺原占地3418平方米, 原有殿房35间, 座北朝南, 由于依山而建, 其建筑前低后高, 呈阶梯式建筑群。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和咸丰七年 (1854年) 两次重修。青砖围墙, 高丈余, 现已倒落数段。寺内殿房分三层, 整个建筑布局以山门、正殿、后殿为中轴线, 又别建东、西两跨殿。山门3间, 中为过厅。山门上横书“清风古刹”四字, 山门左右为钟鼓楼, 钟楼尖顶卷檐, 今已荡然无存。僧房、塔院俱全。清风寺规模较大, 有佛像近百尊。后院墙内有14幅壁画, 画面清晰。山东坡原有文殊寺。十年浩劫, 幸存下来的建筑, 现已成为辽阳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时代较早的寺庙。
观音寺, 又名金银库, 是辽阳城内现存的佛教寺庙。位于辽阳老城内东北隅, 地形较高, 比地面高出约30米, 根据土层和周围环境推测可能是人为土台。原有面积为1.68万平方米。观音寺现面积约4 000平方米, 围墙周长1 764米。1983年11月14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辽阳县志》对金银库做如下记载:“距城东北隅土山之巅辽金遗址或谓明代之金银库今为观音寺门北向清雍正间建俗称三山不显此其一也民国七年寺僧修工于正殿前掘出方形楼顶石柱一高二尺三面有文。”
由寺内出土的明正德二年 (1507年) 石经幢来推断, 明代这里就可能有寺庙存在。观音寺原系辽代天显三年 (928年) 东丹王宫遗址。明代弘治十三年 (1499年) 改建为御库, 辽东都司在此存放军饷, 故俗称“金银库”, 周围面积为1 764平方米。文献记载, 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 , 始建观音寺。经雍正、乾隆、咸丰三年、同治二年、光绪十五年多次修葺。清未民初曾一度作为山东会馆, 民国四年 (1915年) 跻生和尚买回, 相继扩建, 又复回观音寺。
据老《辽阳县志》载:“民国时期, 寺内主要建筑存有大殿、耳房、东西配殿、大仙堂、娘娘官、仙人洞等堂舍”。至1966年, 有正殿、禅堂、娘娘堂、胡仙堂、十方堂、客堂、关帝殿、地藏殿、钟楼等28间。金银库的建筑形式为小式木架结构。座南朝北, 门北向, 寺是阶梯式两层院。沿土台边缘筑有围墙。寺前为石牌楼, 三开间四根柱, 高8.4米, 长11.5米。穿过牌楼登阶而上, 山门5间, 皆为硬山式建筑, 其中门道1间, 结构皆为小式木作。山门左有钟楼, 右有鼓楼, 均为重檐四角攒尖式屋顶。山门右侧两间为关帝殿、地藏殿, 东西为配房各5间, 再向内, 为法王殿, 开间3间, 硬山式建筑。法王殿建在土山的半山坡处, 殿内正位供弥勒佛, 背壁是韦陀立像, 两侧为四大天王像;这是观音寺的第一层院。
通过法王殿, 西侧是钟楼和3间斋堂, 东侧是鼓楼和3间客堂, 越过阶梯前面是观音寺的大殿圆通宝殿, 此殿建在土山的最高点处, 面阔5间, 两重檐屋顶, 四壁回廊, 这是观音寺的第二层院。大殿后有3间平房, 另左耳房1间胡仙堂, 右耳房1间娘娘宫。
此外, 在观音寺的东坡, 依山还建有三霄殿、地藏殿、大仙堂、居士林等建筑物, 大殿外的东西角处还有僧寮、厨库。台基用石条铺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 除大殿外, 其它建筑基本不存。1984年后建设修整。
总的来说, 辽阳地区佛教建筑的单体或群体, 都是古代宫殿和居住建筑的样式。总平面大多以院落为单位, 沿纵轴线布置主体建筑, 两侧对称排列次要建筑, 附属建筑则置于边缘或后面, 有的大型佛寺常在中轴线侧另建若干庭院。结构多用柱梁式木构架, 装修、色彩也都用传统的民族形式。单体以殿、阁或塔为主, 另辅以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藏经楼以及僧舍等附属建筑。其建筑小的称庵 (或用于居住女尼) 、堂、院, 大的称寺, 特大的在其前加大字。
这些建筑群, 无论规模大小都承载了当时的人文、历史, 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 是我们宝贵的民族财富, 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辽阳市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
[2]解文欣.辽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辽阳要览[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5]郭黛.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三卷)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佛教饮食习俗对民间的影响 第4篇
1.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力戒杀生。由于教规的缘故,佛教徒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在中国,除藏、蒙古及傣族的佛教徒不茹素外,其他民族的佛教徒都坚持素食。素食,民间俗称“吃斋”。“素”是洁白、粗略之义,素食就是不杂鱼肉滋味的食物。内地佛教徒为什么要坚持素食呢?这是因为我国汉族僧人信奉的是大乘佛教,他们受“菩萨戒”,许多经文中都有反对饮酒、反对吃肉、反对吃五辛(葱、蒜、韭等)的条文。佛教认为“酒为放逸之门”,“肉是断大慈之种”,饮酒吃肉将带来种种罪过(有所谓“饮酒十过”、“饮酒三十五过”、“饮酒三十六失”之说)。吃肉喝酒,“即同畜生豺狼禽兽,亦即具杀一切眷属,饮啖诸亲”,罪过可谓大矣。
从历史上看,汉族佛教徒吃素的风俗,是由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于公元205年登基后,在南京“建初寺”志公和尚的影响下提倡的。梁武帝提倡吃素,是因为佛经提倡的“不结恶果,先种善因”、“戒杀放生”等思想,恰好与中国儒家的“仁心仁闻”的观点相契合。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吃素在我国汉族地区是很早就有的一种饮食风尚,据《礼记》等古代文献记载,远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有“素食”之说。《仪礼?丧服》载:“既练……饭素食。”是说祭祀先人时要食素。《礼记?坊记》说:“七日戒三日斋。”《孟子?离娄下》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这里说的“斋戒”,是古人在祭礼或有重大事件时,事先数日要沐浴、更衣、独居、素食和戒酒等,使心地纯一诚敬,称“斋戒”。素食即是其中之一。又古代风俗,居丧期间也要素食。《后汉书?申屠蟠传》说:申屠蟠9岁丧父,满孝以后还“不进酒肉十余年”,为时人称颂。有些人(如西汉时谏议大夫王吉、东汉时被诸儒誉为“关西孔子”的杨震)则因为清廉,自己和家人都习惯于素食。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同中国固有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就形成了吃素的戒律,从而使吃素的风气大开、人数大增,素菜的质量也有相应的提高。
在寺庙之外,还有许多民间的善男信女,有因信佛而长期吃斋的,有因求佛许愿后短期吃斋的,还有的人是在拜佛或庆庙的活动中临时吃斋的。这种茹素饮食风俗的普及和流行,大大推动了蔬菜瓜果类植物的栽培,推动了烹调技术以及糖类、豆类制品和面筋制品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饮食中具有独特风味的一个菜系——素菜。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之后,散见于我国古籍中的素食的记载不少,但专门记载素食的著作,莫过于宋人陈达叟的《本心斋食谱》了。书中载有素食20种,每一种既有原料及制法,又有对每一品种的“十六字”赞。如:“玉延,山药也,炊熟片切,渍以生蜜。”对此品的赞美是:“山有灵药,录于仙方,削数片玉,渍百花香。”20种素食均给人以山林风味之感。在这里,素菜的色、香、味、形得以鲜明地体现,说明到了宋代我国素菜已发展到创制“形象菜”的崭新阶段。
素菜到了17世纪的清代时,较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的分野。寺院素食又称“释菜”,僧厨则称“香积厨”,取“香积佛及香饭”之义,一般烹调简单,品种不繁,且有就地取材的特点。据《清稗类钞》载,当时“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寺院素菜中最著名的为“罗汉斋”,又名“罗汉菜”,以金针、木耳、笋等十几样干鲜菜类为原料制成,菜品典自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八罗汉。
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到很多寺院去吃素菜,在常州天宁寺品尝以后说:“胜鹿脯、熊掌万万矣。”(《清稗类钞》)在民间传为佳话。这也说明寺院庵观的僧尼们在烹调素菜方面作出了贡献。清朝皇帝在吃腻了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之余,也想吃吃素食,尤其是在斋戒日更需避荤,为此清宫御膳房专设有素局。据史料记载,仅光绪朝,御膳房素局就有御厨27人之多。
民间素食是指社会上的素菜馆。在清道光年间,北京民间就出现了素菜馆。为了满足各类人的口味需求、招徕生意,民间素菜馆的厨师们发明了“以素托荤”的烹调术,即以真素之原料仿荤菜之做法,力求名同、形似、味似,因而民间素菜馆的素菜品种较宫廷与寺院素食更为丰富多彩。
2.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至隋、唐大兴,寺院的发展对茶的传播和饮茶习俗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一般在名山大川、环境幽静、竹环翠绕之地,这些地方的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往往宜于茶叶的生长。
饮茶有利于佛教徒坐禅提神、清心明目、净化思想,而僧尼又最讲究静修,所以僧人爱种茶、饮茶,于是在许多寺院旁出现了茶园。例如始于唐代,盛于南宋,传至今日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灵隐佛茶,就是江南的佛门名茶,由僧尼在寺院茶园里亲自培育、管理、采摘、炒制。这种佛茶专用于庵堂寺院做佛事,供奉菩萨和僧尼作功德,还可以自己饮用,是僧尼平日健身的饮品。旧时,天竺、灵隐僧尼嗜茶如命,每日必饮,故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唐代陆羽的《茶经》,把中国茶道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峰。他之所以撰写《茶经》一书,与他从小在寺院中采茶、做茶、煮茶有密切关系。
唐代封演撰的《封氏闻见记》云:“开元中,泰山灵严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床,又不飧,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可以说,没有佛教,饮茶之风便无从兴起,也就不可能有灿烂的中国茶文化。
3.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吃“腊八粥”的饮食习俗,也来源于佛教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经过6年苦修,到了印度摩揭国尼连河附近。这里人烟稀少,气候炎热。释迦牟尼多日化缘不得任何食物,又累又饿,晕倒在地,恰逢一位女牧民放牧至此。她把身边的午饭拿出来,又取来泉水,加上野果,熬成乳糜状粥,给释迦牟尼吃。释迦牟尼吃完后苏醒过来,精神焕发,又到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臘月初八日终于成佛。所以每到腊月初八,寺庙和尚集会,讲经效法,熬粥供佛,以示纪念。
唐代已有吃“腊八粥”的风俗。唐宋以后,不仅寺院在“腊日”要做腊八粥,民间也效法,广为流传。宋祝穆《事文类聚》说:“皇朝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造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腊八粥”,又名“佛粥”,以米果杂成,多用胡桃、松子、栗子、榛子等成之。所谓“七宝”,本指金、银、琉璃、玛瑙、珍珠等物,“七宝五味粥”乃借用七宝名目以美称之而已。古人认为吃腊八粥具有消灾长寿、向往幸福的含义,也有驱除疾病的象征。
佛教与佛教建筑 第5篇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因为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有很多说法,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明帝将原驿站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因此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第一寺之称。
佛教经典大致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称为三藏。三藏均通晓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合编在一起称“大藏经”。佛经种类繁多,内容晦涩难懂,我们不需要深究。
去过少林寺的人或许对其大门外影壁上的八个字“大乘胜地,禅宗祖庭”还有印象,那么,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呢?他有两个含意,一个是说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二是说佛教有宗派之别。
小乘佛教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衰于公元后一世纪。其教义与原始佛教接近。该派认为只有绝对遵循佛陀之道的少数幸运者才能够达到涅盘之境,强调借严格自律与修养得救。同时该派认为,佛祖只是一位教师(正如释迦自己宣称的一样),而且已进入涅盘,不再为人。现在,小乘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居支配地位
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纪在印度兴起,公元八、九世纪衰退,大乘佛教除在若干教义上与小乘佛教不同外,它与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把释迦牟尼奉为神,奉为全人类的拯救之神。至此,佛祖被神化为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由于宣扬释迦为拯救之神,大乘佛教远比小乘佛教更获人心,在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居支配地位。
佛教的宗派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不同的师承,不同的寺庙,不同的修行方法而逐步产生的。在我国流行的大乘佛教中一般常说的有八个宗派,分别是“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和“律宗”。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好多派系,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唐代玄奘创立了法相宗,祖庭为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山西交城的玄中寺为净土宗的祖庭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有过兴盛也有过衰落。北魏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总数达一千余处,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也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当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佛教也有过衰落,有记载的灭佛就有过四次。
简单了解过佛教以后,我们来继续了解佛教的建筑及其塑像。
佛教建筑现存的有石窟、塔和寺院。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的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依山雕凿,而因为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艺术,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艺术技法融合交汇,成就了我国特有的石窟雕像、绘画艺术,集大成者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塔随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塔的音译是“窣堵坡”“浮屠”。外形为半圆球形。这种佛塔进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木结构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相结合,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形象、不同风格的造型。从平面来分类,有方形、圆形和多边形等;从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塔、砖塔、铁塔、石塔、琉璃塔等;从塔的造型来分类,常见的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楼阁式佛塔: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介休的史工塔;密檐式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云南大理千寻塔;覆钵式佛塔:北京北海白塔、五台山白塔)。塔的功能也逐渐扩大,从存放佛舍利,发展到存放藏经、供奉佛像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寺院就和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思想相融合,其有三个特点:一是院落式布局;二是中轴对称布置;三是主次分明,等级严格。下面是介休回銮寺平面布置,在这个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院,其两侧的关帝庙、土地祠和财神庙等是佛教和中国传统的宗教融合后的产物。我们再来看洪洞广胜寺的平面布置,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二门、飞虹塔、弥陀佛殿、释迦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进入二门后东西两侧为祖师殿和伽蓝殿殿。广胜寺有四进院落,其中飞虹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建成,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在佛教的寺院中,大雄宝殿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所以这个建筑位于中轴偏后的部位,形制最高、用材最好、用料最大。天王殿供奉的主像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后面为护法神韦驮像。山门开间和形制可以高于院中的其他建筑但要低于主殿,山门两侧各有一尊金刚力士像,即哼哈二将,把守山门。进入山门后在天王殿前的左右两侧位置为对称的钟楼、鼓楼。回銮寺的大殿两侧耳殿为地藏殿和明王殿。地藏菩萨一般为出家像,右手持锡杖,左手持如意宝珠,地藏菩萨两侧的胁侍为道明和尚和闵公长老。明王是密宗佛、菩萨的化身,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和十大明王这分。
大雄宝殿的主像为佛祖释迦牟尼,两侧一般为迦叶和阿难的站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各骑狮、象的座像。大雄宝殿主像为三尊的布置方法有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之分。横三世佛为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竖三世佛为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另外不常见的还有五尊和七尊的布置方法。
西方三圣主像阿弥陀佛,左胁侍观世间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东方三圣主像为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可胁侍月光菩萨。华严三圣主像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
伽蓝殿的主像是的是波斯匿王,左边是祗陀太子,右边是给孤独长者。也有的伽蓝殿供奉的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关帝圣君。
祖师殿主像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的弟子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张壁古堡现在的佛教寺院有:南门外区域的观音殿、韦驮殿、西方圣境殿(旁边有地藏殿遗址),村中兴隆寺,村北的三大寺殿、空王行祠等五处。观音殿为泥包铁像窑洞处,原为一观音像,匾书写“急早回头”院中一小殿为韦驮殿。村中的兴隆寺为06年恢复的建筑,是现村中比较完整的一座寺院,山门(天王殿)为三开间带前廊的硬山建筑、正殿为五开间带前廊硬山建筑,另外还建有东西配殿及南禅房。三大寺位于北堡门上部真武殿的西侧,为一带前廊的三开间四架悬山建筑(现存木构架为康熙三十一年的修建)。西方圣境殿为三开间三架梁悬山建筑(现有建筑为雍正九年重修)。西方圣境殿西侧为原地藏殿的遗址。空王殿为堡内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筑(明万历四十一年建成),为三开间四架梁带前廊的悬山建筑,屋顶有精美孔雀蓝硫璃脊饰,檐下保存有国内唯一的硫璃碑。殿内塑有一佛两菩萨,据碑文记载为空王、摩斯和银公。
佛教习俗 第6篇
20世纪浙江佛教与21世纪世界佛教
20世纪中浙江佛教思想家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例举章太炎、马一浮、敬安、圆瑛、印光、弘一等人的事迹,以及影响贯穿整个20世纪、并对21世纪世界佛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太虚和印顺,肯定他们倡导的“人间佛教”还成为了21世纪世界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
作 者:王仲尧 Wang Zhongrao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35 刊 名: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NGZHOU UNIVERSITY OF COMMERCE 年,卷(期): “”(4) 分类号:B9 关键词:浙江 人间佛教 21世纪浅谈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区别 第7篇
一直以来,对佛教感兴趣其实是起源于对西藏的向往。从中学开始接触到关于西藏的书籍之后就颇感慨于它的神秘以及神圣,也自然而然产生了对其的好奇之心。但论及西藏,就必得提到藏传佛教。“吃不吃肉”这个问题是我在google键入“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区别”之后得出来的结果之一。也就是说汉传佛教是不允许吃肉的,藏传佛教里却是允许吃肉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正常来讲,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应该是没有区别的。汉传佛教在2000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藏传佛教在1400年前开始从印度传入藏区,两个传过来的宗教是一样的,是没有区别的。然而佛教自传入以来,经过几千年的变迁与更迭,所谓因地制宜,仍是产生了些许变化的。两者的区别实质在于显宗与密宗的差异。密宗在汉传佛教里面大藏经都存在,唐朝以前中国内地都有密法。唐朝以后,实修的越来越少,就变得只有显宗。所谓密,就是佛陀的真言。而显是除了小乘的思想以外,以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这种思想为主的一个传承,简单来讲就是讲佛教的理论,不讲怎么去实修。
汉传佛教没有次第,不讲入门该怎么修,不讲学到什么时间该怎么修,不讲修行到某个层次你应该怎么修。它只有理论,只会告诉你佛教的思想,佛教的理论,佛教的传统,然后告诉你去念经。那么藏传佛教的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藏区离印度只有一山之隔,在历史上很多印度高僧,跨越喜马拉雅山到藏区,特别是12世纪到13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入侵印度以后,很多高僧大德跨越喜马拉雅山以后,把印度所有佛教上的制度完整带到藏区来了,所以藏传佛教的特色是从小乘开始,再到大乘。在藏区当喇嘛,必须五六岁、七八岁进去,先学五到六年佛教小学基础,才开始进入佛学院,在佛学院读15年到25年,25年就大概能拿到佛学博士学位。藏传佛教读完书以后,还要闭关三年三个月实修,从那儿出来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喇嘛。而像汉传佛教,什么时候想出家,就可以出家,在庙里面待两三年、五六年就可以当主持,这在藏区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教育方面的根深蒂固的差别。
就像现在,如果我们中间有人出家了,立马想到的是是不是失恋了,是不是生意失败了,是不是受打击了。而在藏区听说哪家孩子出家了,每个人想到的是出家的一定是他们家里最优秀的小孩,这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汉传佛教包括我们内地的人,都习惯性把吃肉当成是喇嘛的专利,认为喇嘛是吃肉的,和尚吃素的。事实上所有佛教的出家人本来都是吃荤的。因为佛陀时代,所有的出家人是要饭的,手里拿的钵就是要饭的东西。包括在东南亚,泰国、缅甸、斯里兰卡,所有的出家人全部都是吃肉的。但是这不代表佛教徒吃肉是正当的,但是早期佛陀时代都是出来要饭的,人家给你什么,就吃什么,从那儿以后出家人就没有选择食物的权利。所以早期全世界的出家人,没有吃素这样的制度。
但是有些吃素的概念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
是从密法里面的外密产生出来的。比如,修观音法门的时候,初十,十五这些时候,就有明文规定,修药师法,修观音法门这些外密的时候,要把衣服洗得很干净,身体洗得干干净净,嘴不能有任何臭味,不能有臭味就不能用葱姜蒜,酒肉之类的东西,更需要素食。这个制度延续到中国以后,在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对佛教特别虔诚,他认为很多出家人可以由皇亲贵族,人民来供养,不需要来再要饭,加上他的妈妈刚往生,所以很多出家人到皇宫里面修法。梁武帝看到出家人吃肉,觉得很难过,认为不应该这样,于是就禁止中国和尚吃肉,所以这个戒律不是佛陀规定,是梁武帝给汉族和尚立下的一个规定,清规戒律,从那以后和尚几乎就是吃素的。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第8篇
“小乘”与“大乘”的由来
国内外学术界对印度佛教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佛教时期。从释迦牟尼创教到其最初弟子们所信奉的佛教,时间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末叶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
第二阶段,部派佛教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左右。在这个阶段,随着佛教僧团的发展,由于不同地区的僧众对戒律和教义产生认识分歧,从而导致僧团内部发生分裂,分化出互不统属的若干派别,所以称为“部派佛教时期”。分派延续的时间很长,具体分派的时间、次序、名称、数目和原因等内容,佛教各类典籍的记载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总共分出了十八派。
第三阶段,大乘佛教时期。大约兴起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大乘佛教的兴起,是以逐渐在印度各地出现一大批不同种类的经典为标志。这些经典都是借佛的名义,宣扬新的思想。重要的典籍有般若类、华严类、法华类、涅槃类、唯识类、大集类等。它们自称是“大乘”,所以有了“大乘佛教”一词。
印度大乘佛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公元前1到公元4世纪,是大乘中观派兴起和流行的阶段,称为“初期大乘”。中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龙树(约公元150~250)及其弟子提婆,他们主要是在解释《般若》类经典的基础上,集中阐发“假有性空”的理论。中观派的重要论著,有龙树所著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提婆所著的《百论》。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本质上是虚幻不实的(空),认识世界要避免极端。世界万物本质上是没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的区别。他们也主张“真”(出世间、佛、涅槃等)与俗(世间、众生、生死轮回)是“不二”(平等而没有差别的)。
第二阶段,约公元4到6世纪,出现讲如来藏缘起和阿赖耶识缘起,集中阐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思想的各类经典,形成以弥勒、无著、世亲为代表的大乘瑜伽行派,称为“中期大乘”。瑜伽行派主要发挥《解深密经》、《胜鬘经》、《楞伽经》等经典的学说,主要著作有弥勒的《瑜伽师地论》,世亲的《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世亲的弟子陈那,对因明(佛教逻辑学)有重大发展。其后著名者有无性、护法等。5世纪以后,印度的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成为唯识学的中心。唐代玄奘曾随那烂陀寺的戒贤(护法的弟子)学习。
第三阶段,从7世纪开始,佛教义学逐渐衰落,密教兴起,称为“后期大乘”。密教是以《金刚顶经》和《大日经》为主要经典,吸收了中观、唯识思想,并且杂糅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的某些因素而形成。密教以重视坛场仪轨、真言密咒等为特点。13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进入,寺院毁坏、僧尼逃散,佛教在古印度本土逐渐消亡。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主要是以中国佛教中的汉、藏两大系统为代表。
大乘佛教是从部派佛教中分化出来的,在它兴起的时候,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学说,以改革者的身份出现,自然受到固守传统学说的佛教人士的攻击。当时,大乘佛教被称为“外道”,其倡导的学说被斥为“魔说”、“非佛说”。更有甚者,一些信奉大乘佛教的僧人还被赶出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
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前,并没有“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之类的说法。新兴的佛教派别出于争夺正统地位,显示本派教义优越的需要,自称是“大乘”。所谓“乘”,按照梵文原词语根解释,有“道路”、“事业”的意思。自称“大乘”,指本派教义乃是修行者实现自我解脱和拯救众生的“大道路”、“大事业”。同时,他们又把此前的佛教一律贬称为“小乘”,认为那些教义是释迦牟尼为小根器(天生素质差)的人讲的。“小乘”和“大乘”对举的说法就是这样出现和流传开来的。现在的学术界虽然也沿用“小乘”、“大乘”的称谓,但是已经没有褒贬的意思了。
小乘与大乘的异同
大乘虽然把以前的佛教贬称为“小乘”,并不是全盘否定以前的佛教修行理论和实践,而是在接受、吸收和一定程度修改早期佛教、部派佛教教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新的教义。可以说,大乘是在小乘基础上的发展,并不是完全推翻此前理论后的另起炉灶。因此,在大乘佛教的各派中,都程度不同的保留着自释迦牟尼创教以来就有的内容。
大乘佛教在以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表现出一系列特点,形成与小乘佛教的多方面区别。从前面介绍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乘更重视探讨抽象的理论问题,辨证思维水平大大提高,义学更为发展,这是与小乘的一个区别。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简单介绍如下三方面的主要区别。
第一,自度与度他。小乘比较强调“自度”,也就是自我解脱;大乘更重视“度他”,也就是拯救众生。与小乘鼓励个人的严格修行不同,大乘号召信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把拯救自己(自度)与拯救众生(度他)结合起来。同时,大乘也把修行方法和手段的灵活性(权宜方便)作为教义原则来看待,不把任何教条看作是不可改变的。许多大乘经典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接受和容纳多种不同的学说和信仰。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华严经》,它在突出学说个性的同时,倡导继承以往佛教的全部成果,把一切佛教修行规定和理论,甚至原本不属于佛教系统的修行活动也予以接纳,编排成一定的有序结构,共同作为成佛解脱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步骤。在这部经的《入法界品》中,甚至把国王使用的“断手足”、“截耳鼻”、“挑双目”之类的酷刑,也说成是“救度众生”、“令其解脱”的慈悲手段,把苦行者登刀山、投火聚之类的做法,也说成是“菩萨诸行皆清净”。总的说来,大乘教义的内容更庞杂,大乘佛教的适应能力更强,传播渠道更多。无论它传播到哪里,都会带上那里的民族特色。
第二,一佛与多佛。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前,各派佛教都认为,尽管在释迦牟尼之前还有六佛,并且未来还有弥勒佛,但是释迦牟尼是唯一现存的佛,这种信仰本质上是与教主崇拜相联系的一佛信仰。尤其在早期佛教时期,释迦牟尼被认为是人而不是神,是导师而不是救世主。人们之所以信仰他,在于他发现并且实践了解脱人生苦难的真理,在于他思想伟大,精神高尚,智慧深邃。到了大乘时期,释迦牟尼及其生平事迹则完全被神化了。更为重要的是,大乘崇拜多佛,倡导十方世界同时存在着无数佛;并且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
第三,阿罗汉与菩萨。在大乘佛教之前,各派佛教都认为,除了释迦牟尼之外,其他人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全称“阿罗汉”。达到罗汉果位,就超脱了生死轮回。由于罗汉有着弘扬佛法,护佑众生的职责和能力,所以自然也就成为信众的崇拜对象。罗汉的地位,是仅次于佛。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信仰并没有被废除,依然流行,其主要崇拜内容都被接受下来了。
但是,大乘树立的主要修行样板,主要弘扬佛法者,主要拯救众生者,不是诸位大罗汉而是诸位大菩萨。菩萨是梵文音译的略称,全称“菩提萨堙”,也意译为“觉有情”、
“大士”等。在众多大乘经典中,所记载的菩萨也和佛一样,多得数不清。而且,相同名字的菩萨,在不同经典中有不同的描述、不同的形象和特点。总的说来,大乘虽然没有否定罗汉崇拜,但是罗汉的地位大大降低了。众多罗汉的地位远远比不上众多的大菩萨。比如,中国佛教中流行的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位大菩萨,其地位和影响就不是任何一位大罗汉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