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院感监测计划范文第1篇
一、主要目标:
1、科室医护人员院感知识培训率达100%,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
2、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85%,正确率≥90%。
3、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合格率≥98%;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100%。
4、医院感染漏报率<5%。
5、传染病人疫情上报100%;及时率98%;
6、医疗废物回收率100%。
二、保证措施
(一)加强教育培训:将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纳入本工作重点,采取院内讲座形式多渠道进行全员培训,试卷考核,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每月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1、每月科室根据本科业务开展情况组织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一次,并做好记录。
2、积极参与院内组织的院感知识教育与培训,并将学习情况纳入科室考核。
3、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消毒隔离知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及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使其将院感意识贯穿到工作中。
4、加强护工的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如护工的工作要求、消毒灭菌的基本常识、清洁程序及个人防护措施等。
5、落实各级人员职责,做好隔离防护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二)加强院感监测与管理工作
1、充分发挥院感质控管理小组作用,通过每月的质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每季度对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灭菌剂、消毒灭菌物品等进行灭菌效果监测。
3、充分发挥临床监控管理小组作用,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落实24小时报告制度。
4、临床出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实行医院感染暴发预警报告,分析并调查传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播途径,杜绝恶性院感案件的发生。
5、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科室将每次出现的职业暴露及损伤的人员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做好登记,保护易感人群,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三)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储存、外运管理,杜绝泄漏事件。
1、医疗废物按要求分类放置,密闭运送,包装袋有标识,出科有登记。专人回收有签字,送医疗废物暂存点集中放置。
2、医疗废物转移单由专职人员填写,并保存存根备查。
三、工作重点:运用管理工具,提高院感质量
1、以2017年急诊科院感存在问题为依据,选择2个品管圈主题,对专项问题进行改进。首选品管圈为:降低医护人员针刺伤例数。
2、运用PDCA手法,持续改进科室医护人员院感管理流程质量,如:手卫生执行率及正确率等。
3、制作院感知识微讲课视频,便于翻转式课堂在院感培训工作中开展,落实各级培训。
4、落实急诊科院感管理三级质控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共同提高院感管理水平及质量。
以上为急诊科2018年急诊院感工作计划,如与医院、院感科工作有冲突,科室计划将做相应调整。
icu院感监测计划范文第2篇
(一)严格遵守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操作规程,进行正确诊断,合理检查和治疗。
(二)加强对进修、实习医务人员的管理,对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医师的不予处方权,不单独安排值班,不准单独诊疗病人。
(三)进一步加强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医疗纠纷登记报告制度。
(四)加强各种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制度:
1、入院病情告知书
2、手术同意书
3、麻醉同意书
4、输血同意书
5、“有创或特殊”检查或治疗同意书
6、“病情属危急重症或恶化”与家属或单位代表谈话记录书
(五)建立经治医师轮科制度:
1、新分配来院的医师在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每人必须到质控科、医务科轮科1个月;
2、住院医师晋升主治医师以前,到质控科轮科1个月。
(六)成立质控组。组长:段崇浩,组员:杨兴菊,焦念会,杨逢永,魏学军,刘海峰负责住院病历及相关文书的质控,严格按规定进行质控。
(七)建立出院病案科控讨论制度
每月10~20日左右由质控组长将上个月出院病历从病案室借回,进行科内质控和病案讨论,及时完善病历资料,及时把病历归还病案室。
(八)建立科室环节质量月报告制度
每月20日以前及时将上个月的科室质控统计月报表填好并交质控科。
(九)建立业务学习、研讨制度,每月两次疑难症讨论;每月1次治疗进展研讨会。
(十)每年选派1~2名医师外出学习、培训、进修,时间1~3个月。
二、建立医疗安全警示制度
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安全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安全警示分为二级:
(一)一级医疗安全警示及警示人
1、由于责任人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未超过2000元人民币。
2、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医疗缺陷,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3、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有投诉,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4、三级医师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5、上班时间脱岗。
6、其它医疗缺陷虽未引起不良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 一级医疗安全警示由科室(病室)负责人向被警示人发出与处理。
(二)二级医疗安全警示及警示人
1、由于责任人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超过2000元人民币。
2、未完成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入院记录、抢救记录、首次病程记录、出院记录、死亡记录、各种知情同意书等重要医疗文书影响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 二级医疗安全警示由医务科或护理部发出与处理。
三、奖惩
(一)奖励
1、每季度对岗位职责落实得好的人员和防范医疗事故有功的人员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好评先评优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2、在医院三基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和病历书写比赛中获得前10名者,给予适当奖励;对门诊病历和处方抽查中优胜者予以适当奖励。
(二)责任追究
1、因责任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医院承担全部经济损失的60%,责任科室承担20%,责任人承担20%,责任科室和个人承担部分均从奖金中扣除。
2、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医院承担全部经济损失的80%,责任科室承担10%,责任人承担10%,责任科室和个人承担部分均从奖金中扣除。
3、属于医疗意外的医疗纠纷,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处理,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处理。
icu院感监测计划范文第3篇
I开展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了解各类型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入住ICU48小时后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病人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应追踪观察48小时,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月底转出ICU的病人,如48小时后发生感染的,感染日期记在下一月;48小时内发生感染的,则该感染日期为转出ICU的日期,记入转出当月感染数。
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
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3.资料收集:每个被监测的ICU病人,每天填写“ICU病人日志”(见表1)。ICU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监测周期不少于3个月,ICU病人监测数量不少于50例。调查结束后将原始资料
上报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
三、资料分析
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主要是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各类危险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机机等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计算指标及方法为: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 100%
同期住ICU病人总数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2.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 ------------------------ 1000‰
同期住ICU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3.与尿道插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 --------------------------- 1000‰
同期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液感染人数 4.与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发病率(‰) = ---------------------------- 1000‰
同期动静脉插管病人日数
使用呼机机病人中肺部感染人数
5.与呼机机相关的肺部感染发病率(‰) = --------------------------- 1000‰
同期使用呼机机病人日数
6.感染率的比较
为了比较各种ICU的感染率,必须考虑住在ICU的病人病情。只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正后,才能具备相同的基础进行比较。 每周按照“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2)”对病人进行评定,•评定结果记入“ICU月报表”中,然后计算ICU病人的病情平均严重程度。
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病人总分值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 = ─────────────────────
每周参加评定的ICU病人总数
ICU感染率
调正率 = ──────────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7.器械使用率:ICU内留置导尿管、使用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的病人较多,因此对其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肺部感染也作相应的监测。 某些医疗器械的使用在确定感染危险因素的强度中具有重要作用。病人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比例即器械使用率,通常定义为单位累计住院天数(如1000个住院日)中使用
器械的天数。
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应用率(‰) =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动静脉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应用率(‰) =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使用呼吸机日数
呼吸机应用率(‰) =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总器械应用日数
总器械应用率(‰) =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8.危险因素相关感染率:以住院日数和器械使用日数计算感染率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发病率(‰) = ───────────────1000
累计病人尿道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流感染人数
动静脉插管相管血流发病率(‰) = ────────────────1000
累计病人动静脉插管日数
使用呼吸机病人中肺炎人数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 ────────────────1000
累计病人使用呼吸机日数
9.病例感染率:以处于危险因素中ICU病人数计算感染率
感染病人数(或感染例次数)
病例感染率(%) = ───────────── 100
处在相关危险因素中的病人数 (如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病人)
10.平均住院时间:
ICU病人总住院日数
平均住院时间=
当月新进ICU病人数+(当月第1天病人数-下月第1天病人数)/2
四、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及反馈
在计算出各种医院感染发病率后,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被监测部门反馈,并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
附:
ICU病人日志
ICU科别:内、外、妇、儿、五官、混合、其他(需注明) 监测月份: 年 月 日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ICU病人数: 本月第1天病人数(a)_____下月第1天病人数(b)____
“新住进”
日期
病人数(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病人数(d)
病人数(e)
管病人数(f)
机病人数(g)
住 在
留置导尿管
动静脉插
使用呼吸 25 26 27 28 29 30 31 合计
按表计算各项指标,包括: 新住进病人数:指当日新住进ICU的病人数,
病人数:指当日住在ICU•的病人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病人。
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和使用呼吸机的病人数:指当日ICU中应用该器械的病人数。月终进
行总结。 3.根据ICU病人日志形成“ICU月总结”,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即ICU)的人群资料,在计算
各种率时使用。包括: “本月1日ICU病人数”指监测月份的第一天已住在ICU病人数,•即上月未转出ICU的病人数。
本例中为3人。 “本月新住进病人数”指在本月新住进ICU的病人数。本例中为17人。
“本月处在危险中的病人数”指本月在ICU中住过的病人数。本例中是3+17=20人。 “本月ICU病人天数”指本月住在ICU的病人住在ICU总天数。本例为98天。
“本月留置导尿管病人天数”、“本月动静脉插管病人天数”和“使用呼吸器病人天数”指本月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ICU天数。本例分别为70天、40天、30天。 “临床病情等级”评定,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对当时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6-2)进行病情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病人数。在评定时,按当时病人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情况无关。有相同诊断的病人,可能不属于同一临床分类级别。•并非所有的病人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为4周。
表 2 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
分类级别及分值 A类 1分
分 类 标 准
只需要常规观察,而不需加强护理和治疗,(包括手术后只需观察的病人)。这类病人常在48小时内从ICU中转出。
病情稳定,但需要预防性观察,而不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的病人,例如某些病人因需要排除心肌炎、梗死以及因需要服药而在ICU过夜观察。
病情稳定,但需要加强护理和/或监护的病人,如昏迷病人或出现慢性肾衰的病人。 病情不稳定,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并且还需要经常评价和调整治疗方案的病人。如心律不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还未出现昏迷、休克、DIC)。
病情不稳定,而且处在昏迷或休克,需要心肺复苏或需要加强护理治疗,并且需要经常评价护疗效果的病人。 B级 C级 D级 2分 3分 4分
icu院感监测计划范文第4篇
一、监测目的
了解各类型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入住ICU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病人住进ICU的时间≥48小时,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均属ICU感染。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病人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应追踪观察48小时,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月底转出ICU的病人,如48小时后发生感染的,感染日期记在下一月;48小时内发生感染的,则该感染日期为转出ICU的日期,记入转出当月感染数。
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3.资料收集:每个被监测的ICU病人,每天填写“ICU病人日志”及“ICU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ICU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监测周期为1年,监测时间从2015年3月1日ICU目标性监测正式启动开始。
三、器械相关感染定义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师诊断的肺部感染。
(二)、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病人留置血管导管或拔出血管导管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T>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1岁的病人有发热(T>38℃,肛温),或低体温(<37℃,肛温),或呼吸暂停,或心动过缓。除血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感染源。除上述临床症状之外,诊断成立至少还应具备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1、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5cfu/导管尖端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2cfu/导管端),并与外周静脉血培养(至少一次)分离到的病原菌相同。
2、同时从血管导管、外周静脉血抽血送细菌定量培养,前者与后者细菌浓度比例>3:1。
3、同时从血管导管、外周静脉抽血送细菌培养,导管所取血样培养出现阳性的时间比外周静脉血早2小时以上。
对于常见皮肤共生菌,如棒状杆菌属(除白喉杆菌外)、芽孢杆菌属(除炭疽杆菌外)、丙酸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气球菌属、微球菌属,需要不同时间、需要不同时间、采集2次或2次以上的血培养均阳性才能确诊。如血液中1次或1次以上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假丝酵母菌属等即可确诊。
(三)、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导尿管,出现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或者无症状,且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数≥105cfu/ml。
四、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医师
1、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指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方法。
2、当发生或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不需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的培养,在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根据保留与否,分别采取不同的送检方法。
3、正确填写检验报告申请单。
4、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治疗。
5、发生医院感染病例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护士
1、每日晨8时登记ICU患者日志。
2、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
3、记录导管置入和拔出的时间以及操作者。
4、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护理:中心静脉导管每2天更换一次纱布,每7天更换一次透明敷贴1-2次,污染时及时更换。
5、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要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
院感专职人员
1、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医院感染定义与诊断标准。
2、查看患者病历记录及相关检查,向医生、护士了解病人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院内感染。
3、负责检查ICU护士填写的患者日志,每日填写,避免遗漏。
4、输入医院感染监测数据,每月小结,每季度分析总结,观察与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5、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
五、标本采集方法
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临床疑似病例标本送检率,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时机和方法,以及送检时限,及时发现院感病例。
痰标本采集
2 1)患者能自行留痰者 让患者漱口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于无菌痰器内,盖好送检。最好为清晨第一口痰,避免唾液 。
2)无法咳痰或不合作者 协助患者取适当卧位,戴无菌手套,无菌集痰器连接负压吸引器和无菌吸痰管,按无菌操作将痰吸入无菌集痰器内,加盖送检。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采集
临床医师首先判断血管导管是否有保留的必要性,在选取不同的采集方法。
1、保留导管(中心静脉插管)标本采集:至少采取2套血培养,一套抽取外周静脉,另一套抽取导管采血,两套血标本的采血时间必须10分钟,分别标记采血部位。
2、导管拔出(中心静脉插管)标本采集:1-2各不同部位采集外周静脉血1-2套;并在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导管尖端5CM进行定量培养或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
尿标本的采集:
1)中段尿 使用肥皂、清水清洗外阴,撑开外阴或翻转包皮,收集中段尿10~50ml 2)导尿管 络合碘消毒导尿管(接头上端近会阴部)两遍,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导尿管10ml,采集后立即送检,如有特殊情况,标本应保存于4℃。
六、资料分析
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主要是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各类危险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机机等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计算指标及方法为: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 100% 同期住ICU病人总数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2.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 ------------------------ 1000‰
同期住ICU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3.与尿道插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 --------------------------- 1000‰ 同期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液感染人数
4.与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发病率(‰) = ---------------------------- 1000‰
3 同期动静脉插管病人日数
使用呼机机病人中肺部感染人数
5.与呼机机相关的肺部感染发病率(‰) = --------------------------- 1000‰
同期使用呼机机病人日数
6.感染率的比较
为了比较各种ICU的感染率,必须考虑住在ICU的病人病情。只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正后,才能具备相同的基础进行比较。
每周按照“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2)”对病人进行评定,•评定结果记入“ICU月报表”中,然后计算ICU病人的病情平均严重程度。
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病人总分值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 = ─────────────────────
每周参加评定的ICU病人总数
ICU感染率
调正率 = ──────────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7.器械使用率:ICU内留置导尿管、使用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的病人较多,因此对其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肺部感染也作相应的监测。
某些医疗器械的使用在确定感染危险因素的强度中具有重要作用。病人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比例即器械使用率,通常定义为单位累计住院天数(如1000个住院日)中使用器械的天数。
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应用率(‰) =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动静脉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应用率(‰) =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使用呼吸机日数
呼吸机应用率(‰) =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总器械应用日数
总器械应用率(‰) =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8.危险因素相关感染率:以住院日数和器械使用日数计算感染率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发病率(‰) = ───────────────1000 累计病人尿道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流感染人数
动静脉插管相管血流发病率(‰) = ────────────────1000
累计病人动静脉插管日数
使用呼吸机病人中肺炎人数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 ────────────────1000
累计病人使用呼吸机日数
9.病例感染率:以处于危险因素中ICU病人数计算感染率
感染病人数(或感染例次数) 病例感染率(%) = ───────────── 100 处在相关危险因素中的病人数
(如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病人)
10.平均住院时间:
ICU病人总住院日数
平均住院时间= 当月新进ICU病人数+(当月第1天病人数-下月第1天病人数)/2
七、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及反馈
icu院感监测计划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 男22例, 女34例。其中严重多发伤14例, 重型颅脑损伤12例, 心肺复苏后10例, 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6例, 产后大出血4例, 其他10例。所有患者均因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而行有创血压监测。
1.2 方法
选择桡动脉、股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或足背动脉进行置管, 首选桡动脉。置管方法:以经皮桡动脉穿刺置管法为例介绍。用物准备:动脉套管针 (根据患者血管粗细选择) 、无菌贴膜、2.5mL注射器、无菌手套、无菌治疗巾、动脉测压装置 (加压输液袋、压力传感线以及多功能监护仪) 、常规无菌消毒盘。其他用物:小夹板、胶布、弹力绷带、肝素盐水。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意义, 以取得其配合。检查尺动脉侧支循环情况, Allen’s试验阴性者可行桡动脉置管。患者取仰卧位, 前臂伸直, 掌心向上并固定, 腕部垫一小枕手背屈曲60°。摸清桡动脉搏动, 常规消毒皮肤, 术者戴无菌手套, 铺无菌巾。穿刺者右手示、中指与拇指持针, 用左手示、中指摸清桡动脉搏动进针, 一般套管针与皮肤呈10~20°角, 与桡动脉走行平行进针, 当针头穿过桡动脉壁时有突破坚韧组织的落空感, 并有血液呈搏动状涌出, 证明穿刺成功。当看到针尾部位有回血之后, 再进针约3到4mm, 然后退出针芯, 同时保证外套管没有回血, 接已准备好肝素化2.5mL注射器, 带负压缓慢退外套管, 见有回血后继续带负压推入套管[1]。
2 结果
本组均顺利建立了有创血压监测, 均无感染、血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3 护理
3.1 操作前常规进行脉氧饱和度法替代Allen’s试验[2]
首先行拟穿刺桡动脉同侧食指脉搏氧饱和度监测, 记录脉波幅及氧饱和度值。检查者以双手拇指同时压迫患者穿刺侧手腕尺、桡动脉, 解除尺动脉压迫后出现食指脉搏波的时间记录为尺指波恢复时间, 记录食指尺动脉供血脉搏波幅及脉氧饱和度值。检查者再次同时压迫尺、桡动脉, 解除桡动脉压迫后出现食指脉搏波的时间记录为桡指波恢复时间, 记录食指桡动脉供血脉搏波幅及脉氧饱和度值。判断脉氧饱和度波形恢复时间。以<5~7s属正常, 0~7s表示尺-桡吻合血液循环良好, 8~15s属可疑, 提示动脉弓充盈延迟, >15s提示尺-桡吻合血供不足。以>7s为脉氧饱和度试验阳性。不宜选用桡动脉穿刺。
3.2 动脉测压管护理
测压之前要先在监护仪上校对零点, 换能器的高度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一般放在腋中线第4肋间;采用换能器测压, 应定期对测压仪校验。动脉测压管连续冲管可有效防止血液凝固堵塞穿刺针, 向含肝素液的塑料输液袋外加压至300mmHg左右, 可使肝索盐水持续3mL/h冲入。连续冲洗液中肝素的浓度以2~4U/mL为宜。若无连续冲洗设备, 以肝素液间断冲洗也能达到同样效果[5]。如有小血栓应及时抽出, 切勿推入血管内造成动脉栓塞。
3.3 监护仪护理
动脉内测压可在监护仪屏幕上描记出动脉动力波形、区域和压力上升速率, 比袖带测血压更能反映心输出量。因此, 应密切观察监护仪上ABP的波形变化。如发生异常, 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4]。
3.4 密切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动脉穿刺部位远端皮肤的颜色和温度有无异常, 若发现液体外渗, 穿刺部位红肿、发白或发绀变凉应立即拔除, 并用50%硫酸镁湿敷红肿处, 也可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3]。
3.5 防止感染
动脉置管后可并发局部感染, 严重者也可引起血液感染, 应积极预防。每24小时消毒并更换穿刺处贴膜1次, 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置管时间一般不超过7d,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立即拔除导管。
3.6 防止远端肢体缺血
引起远端肢体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 其他如血管痉挛及局部长时间包扎过紧等也可引起。血栓形成与血管壁损伤、导管太硬太粗及置管时间长等因素有关, 监护中应加强预防, 具体措施如下:桡动脉置管前需常规进行脉氧饱和度法替代Allen’s试验, 判断尺动脉是否有足够的血液供应;穿刺动作轻柔、稳、准,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
3.7 导管脱落
与导管固定不牢固或肢体未进行约束有关, 另一方面患者烦躁、躁动, 可能自行拔除导管。护理时应将导管妥善固定并及时巡视穿刺肢体, 应用约束带约束。固定导管时我们改良的固定方法是用3M大贴膜将穿刺部位及留置导管全部封贴固定, 然后将连接套管针的测压管绕过大拇指再折回固定于手腕部, 这样可以有效固定并且可以避免患者躁动时套管针的拔出。
3.8 导管堵塞
与未定时用肝素液冲管或间隔时间太长、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肝素配制浓度低有关。动脉系统是高压系统, 因此, 在管道建立后应用高压冲洗装置, 生理盐水50 0m L加入1/4支肝素 (每支12500U) , 放入加压带中, 加压带充气并保持300mmHg压力, 可使肝索盐水持续3mL/h冲入。既防止管道被血细胞凝集块堵塞, 同时又不至于输入过多的肝索液而使血液肝素化[6]。
4 讨论
有创血压监测是ICU患者的重要监测手段, 是衡量循环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能持续地观察循环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 协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动脉血压的瞬间变化。连续、准确提供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的数据, 从而反应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功能、血容量、血管阻力等心血管功能情况, 是目前公认的测量血压的金标准。测得的血压较袖带式测量法准确、可靠、连续[7]。同时, 动脉测压导管还是动脉血标本采集的理想途径, 避免了对患者反复穿刺所致的损害和痛苦, 节省了人力资源, 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采用血流动力学法监测血压 (即有创血压监测) 是ICU监测重症患者生命体征时常用的监测方法[8]。它操作简单快捷, 适合ICU急、重、危等特点, 它既监测了动脉血压的变化, 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本组通过护理人员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极大地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使患者恢复顺利,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摘要:对56例ICU危重患者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和护理, 应用改良的穿刺及固定方法, 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及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有创血压,动脉置管,护理
参考文献
[1] 谭红保, 徐军美.负压法在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1 (11) :3173~3174.
[2] 尹明, 宋青, 周飞虎, 等.脉氧饱和度替代改良Allen’s试验在重症患者桡动脉穿刺有创血压监测中的应用[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7 (9) :2021.
[3] 周红, 文婷亮, 张琼.外科ICU患者有创血压的监测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2) :25~26.
[4] 姚芳.ICU患者有创血压的监测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1) :107.
[5] Matthew Ward, Jeremy A Langton.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Conditions,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Cont Edu Anaesth Crit Care&Pain, 2007, 7 (4) :122~126.
[6] 王秀芬.心脏术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4) :35.
[7] 楚娜莎.有创血压的临床监测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36) :5528.
icu院感监测计划范文第6篇
第一周:
理论培训:医院感染诊断基本知识、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职责、医院感染病例及耐药菌感染的报告与防控
1、了解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掌握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时限、报告流程及信息采集方法。
2、掌握耐药菌感染病例的监测、防控、督导
3、掌握院感质控相关监测指标的标准。如:医院感染发病率、漏报率、Ⅰ切口手术感染率、Ⅰ切口手术甲级愈合率、使用抗菌药物培养率、病原菌的检出率、无菌物品灭菌合格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