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俄罗斯科学技术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俄罗斯科学技术(精选12篇)

俄罗斯科学技术 第1篇

评价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是否有活力,往往依据以下几个指标:研发投入占GDP的指数;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数量;国内、外市场中创新产品的指数;高技术及产品进出口指数[1]。

对于评价俄罗斯创新能力,莫斯科大学的学者提出了“进出模式”。“进”是指资源指标:每10 000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每个人的平均研发投入;每个研究人员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出”是指科学产出:每千名科研人员的科学论文数量;每千人的专利数量;国家出口高技术的数量;每千人使用电脑数量。创新能力最大的国家当属七国集团的成员,即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他们决定着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增长点,决定着国家政治、军事在世界的地位。这些国家集中了世界科学潜力的90%,主导着全球80%高技术市场[2]。

世界上50个宏观技术中,如航天技术、自动化设备、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制药技术、精密测量仪器、电子设备等,80%由发达国家主导,其中22项由美国主导,810项由德国主导,68项由日本主导,35项由英国和法国主导,1项由瑞士、挪威、意大利和瑞典主导,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控制34项。俄罗斯有关专家认为,以俄罗斯的基础和高技术人才来看,应该占有世界50项宏观技术中的1216项。然而,俄罗斯规划还是比较现实的:到2010年仅仅要争取在67项宏观技术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科学技术达到领先水平的领域有航空航天、宇宙研究、船舶制造、金属材料。现在俄罗斯对开发高技术的投资不超过投资总额的10%,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指标要达到60%。俄罗斯科学工业部和科学院统计研究中心公布俄罗斯和欧盟国家的专利情况的对比,2000年俄罗斯发明积极性系数(即每10 000人专利拥有量)是1.1,日本是28.3,韩国是10.9,德国是6,美国是5,芬兰是4.9,瑞士是4.7。同年,俄罗斯的专利申请数量仅仅为21 000个,而美国多达200万个[3]。2000年后俄罗斯发明积极性系数有所提高,2001年为1.72,2002年为1.63,2003年为1.7。

科学文献的发表数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19932003年俄罗斯科学文献发表的数量为131 200篇,在世界排名第8位,引用率仅仅排在144位(38.6%),低于平均引用率59.1%。俄罗斯在历史上的强势学科也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本世纪初期,全世界物理学领域文献俄罗斯占9.8%,排第4位;化学领域的文献占7%,排第5位;地质学、宇宙学、材料学排第6位。数学是俄罗斯传统的领先学科,其论文所占的比例仅仅为3.5%,生物学论文所占的比例为2%[4]。在世界市场上,俄罗斯高技术产品所占的份额仅仅为0.3%。电子产品不超过0.04%,汽车制造为0.1%。俄罗斯经济不能有效刺激企业创新和使用新工艺技术是妨碍俄罗斯产品竞争力提高的关键性因素。近几年俄罗斯积极创新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缓慢提高,2001年为9.6%,2002年为9.8%,2003年为10.3%。而在美国,早在1999年这一比例就已经达到60%。

资料来源:《Наука и инновационн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в России》[5]

表1显示,俄罗斯无论是人均GDP、技术及创新能力都排在后面,唯一的优势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但在今天,严重老龄化的俄罗斯科研队伍很难具有竞争的优势。

俄罗斯最具有实力的企业是那些资源性企业,如经营石油、天然气、钢材的企业,然而,这些企业都不是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俄罗斯大的资源性企业有“天然气工业公司”、“卢科伊尔公司”,其经济实力或许可同国外的一些大的公司相比,但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却无法同IBM、索尼、微软、西门子、三星等大公司相提并论。俄罗斯目前还没有一个企业核心来催生高新技术[4]。

航空航天技术,飞机制造、核潜艇制造等技术虽然有一定竞争力,但不能改变总体的落后形势,高技术领域已经落后了10-25年。在全球竞争力方面俄罗斯仅仅排在第52位,低于中国(46位)和印度(39位)[3]。

普京总统的两个任期内,俄罗斯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关系并不大,主要是依靠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扬带来的增长。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暴涨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20032004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的70%来自能源价格上涨及其引起的出口增加,另外的30%来自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这里没有科学技术进步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实质性的贡献。

在现有出口产品结构中,俄罗斯正在与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伍,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口的机械设备方面,俄罗斯处在拉丁美洲和中东国家之间;在出口原油的数量方面,处在中东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在钢材和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的出口方面,则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事实上,俄罗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亚洲一些工业国家的原油和原材料供应国。

1990年初俄罗斯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率为7.5-8%,而美国在当时为30%。近年来,由于美国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进一步大幅度增长,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上升为40%,而俄罗斯却降为0.3%[6]。

对于俄罗斯来说,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对科学的直接投入,更是取决于社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因此,促进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是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俄罗斯已经意识到,靠发展资源性经济是不能长远的,要开发高新技术,并使高技术能及时产业化,要过渡到创新型经济,首先要有雄厚的基础科学。

调查显示,俄罗斯目前在核能、宇航领域仍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除此,俄罗斯还在新材料、加速器、生物技术、实用数学、程序制作、开采技术、原料加工、超导、激光技术等领域具有世界水平。俄罗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就力图要建立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然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不是国家的大小,也不是自然资源丰富程度,甚至也不是资金的多少。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要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必须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近些年来,飞速发展的是那些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的国家,它们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

2 “荷兰病”阻碍俄罗斯科学技术创新

苏联俄罗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为什么其创新能力却非常低?即使在苏联解体前,在国家的巨大投入下曾出现一段“黄金时期”,但为何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过不同的论证。我们认为,“荷兰病”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2.1 “荷兰病”释义

“荷兰病”是指一种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荷兰在海岸线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之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荷兰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油气产业。荷兰很快成为以出口油气为主的国家,以油气产业为中心的外围产业也相应迅速发展,为大量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表面上,经济一派“繁荣”景象,但是,整个国民经济过分依赖于油气产业。由于油气产业在繁荣时期的价格膨胀,造成在短期内把大量的生产要素吸引到资源产业,荷兰不但丧失发展新兴产业的机会,而且其他产业也逐步萎缩,企业的创新动力逐渐消失,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投入锐减,国际竞争力下降。随后,国际能源市场出现波动,对荷兰整个经济产生强烈的冲击,社会也随之动荡。这种经济现象被经济学界称为“荷兰病”。其主要特征:国际和国内市场对某些资源的需求增加,其价格大幅度上升;大量生产要素在短期内向资源型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集中,以追求短期效益;其他产业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并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机会成本增加,丧失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作用日渐萎缩。

“荷兰病”使产业结构过分倚重于某一初级资源的生产和出口,使人力资源都集中流向这个产业,忽略了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其他产业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并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这一方面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重重困难,另一方面,造成国内经济缺乏对该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抗冲击能力。

“荷兰病”使我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即一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该国科学技术创新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会有力地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那些资本形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从而会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可是,国际经济学中的研究证明,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给国家带来“福音”,反而把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引向反面,有学者将其称为“资源诅咒”。“资源诅咒”导致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例如收入分配极端不平等,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内乱频频爆发等等。概括起来,“荷兰病”一是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由于自然资源出口增加,使该国贸易收支顺差。固定汇率制度下,将导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传统出口部门成本上升,出口减少;而在浮动汇率下,贸易顺差将导致本币升值,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减少。无论哪一种情况,传统出口部门都将受到冲击。二是波动的价格容易扰乱国内经济的稳定运行。通常,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在短期内波动幅度非常大。当自然资源价格上涨时,出口大量增加,一国的外汇收入也会迅速增加;而一旦价格迅速回落,发展中国家又陷入了财政危机。总之,“荷兰病”是一个国家的资本与劳动力重新分配并高度集中于某一初级产品的产业的表现,严重冲击该国的制造业部门,而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平台,并且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旦制造业衰落,该国科学技术就失去了竞争力,直接导致该国创新能力的萎缩。

2.2 “荷兰病”弱化俄罗斯科学技术创新的动力

第一,俄罗斯是世界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俄罗斯国土面积1 707.54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俄罗斯自然资源储量大,自给程度高,其资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1%。其中石油储量占40%,天然气占45%,铁矿石占44%,煤占30%。按1994年世界价格计算,俄罗斯矿产资源预测储量的潜在价值估计达140万亿美元,探明储量价值为28.6万亿美元,其中70%为燃料动力资源,15%为非矿石资源,13%为黑色和有色金属资源,1.3%为稀有金属、贵金属及金刚石资源[7]。

苏联时期,政府预算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出口收入。如果考虑到苏联时期政府预算的45%用于军工综合体,则可以认为,石油等自然资源曾经打造出一个超级大国。

世界自然资源价格的上涨使俄罗斯专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仅以石油为例,普京总统当政后,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扬,到普京总统的第二任期,已经超过100美元一桶。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一路攀升,石油出口收入是政府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每年的石油产量和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水平决定着俄罗斯政府的财政收入。俄罗斯出口石油2003年为2.234亿吨,2004年为2.50亿吨,2006年为2.48亿吨,2007年为2.665亿吨[8]。油价的持续上涨,石油美元不断增加,俄罗斯国家经济越来越取决于能源出口。

但是,在石油带来的繁荣后面,存在潜在的危机,俄罗斯专家指出,现在俄罗斯面临新一轮石油美元大量涌入的威胁,可能会激化本来就相当复杂的货币投机局势,导致卢布大幅升值,通货膨胀急剧增加,产品竞争力下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优化被严重忽视。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出现异常,俄罗斯经济必然会遭受剧烈震荡。

第二、丰富的自然资源造成俄罗斯产业结构不合理。

俄罗斯自1999年以来连续8年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而取得的。这种以牺牲自然资源达到发展目的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结构,必然造成商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俄罗斯出口到国外的产品中能源、原材料占很大比例,而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很小,这就造成当今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几乎完全取决于资源出口状况。

石油、天然气是俄罗斯经济的主导行业。现在,GDP的16%来自于石油,7%来自于天然气。也就是说,俄罗斯GDP的1/4来源于石油和天然气。在出口方面,石油占40%,天然气占15%,占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指出,目前俄罗斯35%的联邦预算收入来自石油、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出口,其中石油出口收入超过18%。[9]2009年,受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2009年3月份,原油价格跌至40美元以下,从石油出口对俄罗斯GDP的影响看,这对俄罗斯的经济影响是灾难性的。

第三,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国家专注于资源开发。

有了能够满足世界各国所需要的丰富的资源,国家却失去了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自苏联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是如何开采资源,而对如何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制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到了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转型、经济衰退的历史时期,俄罗斯原来所具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势丧失殆尽,丰富的能源又一次成为俄罗斯恢复经济的后盾。出口石油曾经使俄罗斯受益匪浅。依靠石油出口获得的额外收入,俄罗斯政府补发了前几年拖欠的工资,偿还了巨额外债,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政策改革。截至2007年3月2日,俄罗斯黄金和外汇储备达到3 153亿美元。根据这个指标,俄罗斯在发达国家中处在第2位,仅次于日本。除此,俄罗斯的黄金储备以每年2位数的百分比增长,这主要是靠出口自然资源[5]。俄罗斯经济连年增长,普京始终保持很高的社会支持率。自然资源短期利益驱使俄罗斯又开始觊觎北极地区的石油资源。于是,俄罗斯的经济特点被冠以不同的名称“石油经济”、“油管子经济”、“能源经济”。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俄罗斯只有到了资源枯竭的时候,才能真正走上科学技术创新之路。

“荷兰病”严重影响俄罗斯制造业部门发展。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平台,一旦制造业衰落,该国就失去了竞争力,将直接导致该国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大量外流。

俄罗斯现有的50个最大企业中,有16个(32%)经营石油和天然气,17个(34%)从事金属行业,5(10%)个为化学和石油化工行业,还有3个从事电能和1个纸浆行业。总体看来,84%为矿物开采和原料加工,只有16%在有一定科学技术含量的其他领域[10]。

俄罗斯出口总量的绝大部分为能源,政府预算也以对油气价格的预测为基础。一旦能源价格下跌,经济形势必然遭受巨大冲击。在高技术经济具有重大优势的新时代,不改变这种畸形产业结构,经济难以长时间持续快速发展,更不可能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出售资源只能作为经济复兴的起点,但这种战略不可能引领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要改变这种产业结构,不仅需要正确的经济政策、更新观念,而且需要大量投资、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这一切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能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

正如谢格拉济耶夫所指出的那样:专门出口自然资源会使一个国家陷于长期的落后状态,由于对外贸易条件不平等,该国的国民财富会遭洗劫。因为在这样的贸易条件下,俄罗斯的经济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俄罗斯经济已经失去了在当代实现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内部源泉,即体现在其科学密集型产业中的科学和知识潜力[11]。

目前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产品主要是原料、技术简单的半成品和少量的最终产品,以及发达的核技术、军事技术、火箭、商业发射卫星、遥感和导航系统等高技术产品,最薄弱的是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俄罗斯加工工业具有竞争潜力的技术如光电子、新技术材料、光学仪器、大地测量设备、软件开发、信息工具和激光技术以及航空、原子能、造船工业等,还未有在生产中广泛推广。

3 俄罗斯倾全力发展高新技术

俄罗斯前科学技术部部长吉尔皮奇尼科夫(М.П.Кирпичников)曾经指出,俄罗斯拥有独立发展的所有资源,但是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特别是科学技术力量,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创新型经济过渡。科研成果不能被有效利用,经济对科研成果的需求缺乏支付能力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这也是俄罗斯创新链条最薄弱的环节。据有关预测,2015年世界高技术市场一年将有60 000亿美元,其中1/3为信息和通讯技术。专家评估,俄罗斯应该占有4 0006 0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Роль и место России в иновационной сфере миров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12]

表2显示,俄罗斯在历经苏联解体、转型这一痛苦过程后,对未来的宏观技术领域的发展持很乐观的预测。从1996年到2010年为15年,从2010年到2025年又是一个15年。在出口创汇所占比例较大的领域为航天航空、石油、天然气、船舶制造,俄罗斯决不放弃这些传统的强势领域,也不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材料、生物技术、通讯技术这些高技术领域拉大和发达国家的距离。以俄罗斯现有的基础要实现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不是没有可能。俄罗斯必须从深层改革经济,必须改变产品的出口结构,改变原材料供应国的地位,扩大出口高技术产品,出口有竞争力的产品,提高成品出口和增加技术服务所占的比例,而这一切关键因素是发展科学技术。

2002年3月,俄罗斯制定了8年之内要大力发展的以下几项高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基因和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技术;热能和节约热能技术;交通技术;反恐技术;作战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是俄罗斯要着重发展的关键技术,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向[13]。

从俄罗斯现有的能力来看,到2025年,俄罗斯至少要大力发展1216项宏观技术,到2010年以前,要在6-7个宏观技术上走在世界的前面,如航天航空、核能利用、船舶制造、金属研究、机械制造等。如果在上述几个方面俄罗斯的产品能够具有竞争力的话,那么,俄罗斯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能够从0.3%上升到10-12%,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额每年可望达到1 400-1 800亿美元。目前,美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每年的收入是7 000亿美元,日本是4 000亿美元,德国是5 300亿美元[12]。

俄罗斯在制定创新政策时强调,国家创新的目的是将创新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基础科学和教育,加强国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化,开发科学含量高的技术,为此必须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确定创新活动优先发展方向;为创新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壮大科学人才队伍,保障科学技术发展;强化国家调节,支持科学研发活动,特别是军工,核工业,航空工业,通讯、制药、生物技术和程序制作;开发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快科学教育生产一体化,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加强国家个人在落实创新活动的互动;吸收外国资金,加快高技术产品的开发[1]。

俄罗斯科学技术 第2篇

详细介绍了从俄罗斯引进的ΒΝΚΒ3测井仪、H-IKZ-2型感应测井仪、ZTS-172M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电磁探伤测井(3ΜдС-TM)、声波变密度水泥胶结测井仪(MAK-Ⅱ)和伽马密度一套管厚度测井仪(СТдТ-HB)以及ЯК-923型核磁共振测井仪的主要特点和应用优势,以实例给出了这些仪器的应用效果.对比了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主要的`测井仪器,并就我国如何借鉴俄罗斯先进的测井技术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作 者:赵平周利军 Zhao Ping Zhou Lijun 作者单位:赵平,Zhao Ping(钻探工程公司测井一公司)

周利军,Zhou Lijun(大庆油城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苏联/俄罗斯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第3篇

首次自动对接

1967年10月30日,苏联先后发射了两艘不载人的“联盟”号飞船——“宇宙”186、188,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无人航天器自动交会对接。其中宇宙186为追踪航天器,“宇宙”188为目标航天器。它们采用“针”模拟测量系统和无通道的“杆-锥”对接机构。

1967年10月27日,具有空间机动能力的宇宙-186率先上天,“宇宙”188于10月30日被直接发射到距“宇宙”186相差24千米的轨道上。此后,先通过地面站的导引指令,“宇宙”186利用主发动机进行交会机动,并用姿态控制推力器进行轨道调整,“宇宙”188也同时用姿态控制推力器保持与“宇宙”186的相对指向,这一过程历时30分钟。接着,2艘飞船启动“针”模拟测量系统,用雷达和计算机系统测量彼此之间的相对距离、相对速度、相对角速度、相对方位角,并逐渐接近,当相对距离为350米、接近速度降到每秒2米时,进入最终逼近阶段。在最终逼近阶段,“宇宙”188利用姿态控制推力器保持与“宇宙”186同轴,“宇宙”186伸出可伸缩的对接探杆,插到“宇宙”188的接纳锥中。伸缩杆的头部与接纳锥一接触,开始对接合拢。在对接合拢阶段,作为追踪航天器的“宇宙”186缩回探杆,将2艘飞船拉紧,对接面上的锁把2个对接面锁定,对接环上的挂钩使2艘飞船保持20万千克的接触压力,完成对接,实现气密耦合。然后2艘飞船完成电联接,进行通信。至此,完成交会对接的全过程。它们对接了3.5小时后开始分离操作:先是脱开探杆与对接环的挂钩,然后对接环上的弹簧把2艘飞船弹开。“宇宙”186、188先后于1967年10月31日、11月2日着陆。

至今,苏联/俄罗斯的“联盟”系列载人飞船和“进步”系列货运飞船已成功进行了上百次的自动对接,它表明,其自动对接技术是可靠和先进的。

首次手动对接

在载人手动对接技术方面,美国率先于1966年3月完成了世界上第1次载人手动交会对接,此后一直保持领先。不过,苏联/俄罗斯也比较重视这一技术,目的是在自动对接失败时采用手动对接来完成任务。

1969年1月16日,“联盟”4、5载人飞船成功进行了苏联载人航天器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它们仍采用“针”模拟测量系统和无通道的“杆-锥”对接机构。

1969年1月14日,载1人的“联盟”4飞船升空,载3人的“联盟”5飞船于1月15发射,后者飞行5圈后接近联盟4。1月16日,通过地面导引使这2艘飞船在轨道上交会。当它们相距几十千米时,启动“针”模拟测量系统的交会雷达来测量相对距离和速度,实现自动寻的,从而彼此接近并调整姿态。当“联盟”4、5相距100米以内时进人最终逼近阶段,作为目标航天器的“联盟”5通过姿态敏感器和陀螺测量其姿态进行自动控制,作为追踪航天器的“联盟”4飞船上的航天员沙塔洛夫借助电视摄像机和光学瞄准器通过手动控制完成与“联盟”5飞船的对接合拢。对接后,沙塔洛夫先用手动方式为“联盟”4、5定向,使飞船太阳电池翼对太阳定向,然后2艘飞船上的航天员检查对接系统的通信线路,接着,航天员通过太空行走互相转移到对方的飞船。最后,“联盟”4、5分离。1969年1月17日,“联盟”4载3人着陆,1月18日“联盟”-5载1名航天员着陆。

与空间站对接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其上的对接机构改为可移开的“杆-锥”式对接机构,即通过传动机构把堵塞在通道内的锥形体等装置自动移放在通道旁侧,实现了对接后的密封连接并形成航天员来往通道。该对接机构需要一定的相对速度才能完成对接锁定,先后用于苏联/俄罗斯各类飞船与各类空间站的对接。不过,从1986年苏联/俄罗斯发射“联盟”TM载人飞船和“进步”M货运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交会对接起,开始用较先进的“航向”数字测量系统取代了“针”模拟测量系统,其优点是系统简单,从距离几十千米的自主段起始点开始,到对接机构接触的全程均由该系统完成相对位置和姿态的测量。因早期的进步号系列货运飞船使用“针”模拟测量系统,所以“和平”号上同时安装了“航向”和“针”测量系统。“航向”数字测量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核心舱,共配置了6个对接口。在其后的空间站组装建造过程中共对接了5个实验舱,交会对接仍然在水平轴向进行,对接后通过机械臂将空间站舱段或飞船移动到侧向对接口。飞船与“和平”号的交会对接仍然有人控和自控两种方式,对于无人的“进步”号飞船,人控由“和平”号上的航天员或地面控制人员进行操作。

“联盟”TM飞船在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时,“航向”系统在距空间站400千米处开始工作,空间站自动调整姿态使其大体朝着视线方向,飞船上的雷达从200千米开始导引飞船自动对准空间站;到80千米处时,“航向”系统的信息仅指示状态;从距空间站37千米开始,这一系统引入精确制导、导航和控制计算机。

测量系统

苏联/俄罗斯先后发展了2代用于空间交会的测量系统。早期使用“针”模拟测量系统。它采用视线运动平行控制,主要用交会雷达测量相对距离和速度;测量系统简单,易于实现。

1986年,苏联/俄罗斯用“航向”数字测量系统取代了“针”模拟测量系统,使作用距离增大,并允许飞船从任意方向与空间站对接。“航向”系统的主要改进是增加了数字计算机,航天员也可借助显示器和键盘进行手动控制。

俄罗斯曾研制了有人介入的“远程对接控制器”自动交会测量系统,但在1997年4月“进步”M33货运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时,“远程对接控制器”出现了故障;之后的“进步”M34再次使用该系统时又发生了碰撞故障。所以,从“进步”M35开始,又改用原来的“航向”系统,而没有再用“远程对接控制器”系统。

“航向”属于s频段微波交会雷达测量系统,其距离测量采用载波调幅相位法,径向速度测量采用连续波多普勒测速。“联盟”TM飞船上装有微波交会雷达系统,包括自动导引头、测距仪和径向速度测量装置;空间站上装有信标、应答机和通信设备以及相应的搜索、捕获定向敏感器。

“航向”系统共有9部天线组成搜索捕获和跟踪测量系统,追踪航天器上有5

部,目标航天器上有4部。其中6部天线用于搜索捕获和初定向,余下的3部中有1部用于停靠阶段定向,另2部用于相互跟踪、相对运动测量和停靠阶段定向。用于搜索的天线为螺盘天线,用于跟踪的为抛物面天线。

对接机构

苏联/俄罗斯航天器的对接机构以实用、易操作、高可靠为根本,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几个阶段。

最初采用没有密封通道的“杆一锥”式对接机构航天员必须出舱才能进入另1艘飞船。从1971年“联盟”11飞船与“礼炮”1空间站对接起,苏联/俄罗斯采用了可移开的杆锥式对接机构,增加了缓冲器系统。最具创新的改进是,它把对接框上的所有对接元件(除密封圈外)都做成同样的形式,这也是后来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的雏形。它通过传动机构把堵塞在通道内的锥形体等装置自动移放在通道旁侧,实现了对接后的密封连接并形成航天员来往的密封通道。

1975年,苏联“联盟”19飞船与美国“阿波罗”18飞船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它们采用新研制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使2个拟在太空对接的航天器既可作主动方,也能作被动方。另外的改进是,对接机构为周边的,即所有定向和动力部件都置于舱口的四周,以保证中央自然形成密封的来往通道。

苏联/俄罗斯“联盟”系列载人飞船、“进步”系列货运飞船及其空间站舱段大多采用“杆-锥”式对接机构。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质量较轻;缺点是对接机构全部安装在航天器壳体内部,对接后占据较大内部空间,其承载能力也比较低。

对接故障

至今,苏联/俄罗斯已发射了上百艘宇宙飞船,发生710多次故障。

1969年10月12日、13日,苏联先后发射了“联盟”7、8飞船。10月15日,“联盟”8逼近“联盟”7,两者相距500米,由于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出现故障,使它们进行了多次机动飞行也没能实现对接。

1971年4月23日,“联盟”10飞船升空,4月25日实现与“礼炮”1空间站对接,但由于打不开空间站的舱门,使飞船上的航天员无法进入空间站,结果“联盟”10只能载着航天员与空间站分离返回地面。

1974年8月26日,“联盟”15飞船升空,当它与“礼炮”3空间站相距30~50米时,由于飞船制动过快,所以无法实现自动对接,又因“联盟”15采用蓄电池供电,飞行时间不能超过25天,所以手动对接也没成功,结果飞船只能返回。

1976年10月14日,“联盟”23飞船升空,当它与“礼炮”5空间站相距不到100米时,自动交会对接系统发生故障,又由于参加此次飞行的2名航天员都没有进行过手动对接训练,结果对接失败。

1977年10月9日,“联盟”25飞船升空,当它与“礼炮”6空间站对接时,由于飞船对接机构出现故障,导致对接失败。

1979年4月10日,“联盟”33飞船升空,它与“礼炮”6空间站交会后,由于飞船主发动机出现故障,结果无法对接。

1983年4月20日,“联盟”T8飞船升空,准备与“礼炮”7空间站对接。由于在发射过程中整流罩与飞船分离时将飞船的交会对接雷达天线扯掉,结果无法交会对接。

1987年3月31日,“量子”1舱升空,准备与“和平”号空间站核心舱对接。在距“和平”号200米时,它不能追踪到“和平”号的雷达信号,为此,进行了第2次尝试。当“量子”1舱与核心舱相距20厘米时,2个舱无法再接近。最后,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出舱发现对接面粘连了一块异物,航天员费了7天时间排除了异物后才成功实现了对接。

1991年3月23日,“进步”M7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进行自动对接时险些发生碰撞,原因是此前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出舱活动时碰撞并弄偏了空间站上一个交会对接系统的天线。6月25日,“和平”号上的两名航天员出舱活动4小时58分,更换了出故障的雷达天线。

1994年8月25日,“进步”M24飞船升空。由于判定对接角不正确和自动交会对接系统雷达出现故障,飞船2次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失败。g月3日,航天员通过手动控制方式顺利实现对接,并通过出舱活动检查对接口。

1994年10月4日,“联盟”TM20飞船升空,当它与“和平”号空间站准备对接时,飞船姿态控制系统故障,导致飞船突然偏航,航天员放弃自动对接,通过手动控制完成了交会对接。

1997年6月24日,“进步”M34飞船脱离“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口飞离一段距离,25日,该飞船飞回来再次逼近空间站日寸,由于制动控制部件失灵,飞船没有及时对航天员的指令作出响应,因此直接撞到“和平”号的“晶体”舱上,使“晶体”舱受损。地面控制中心立刻控制住了“进步”M34。

2001年11月28日,由于对接口上存在异物,飞抵国际空间站的“进步”M17飞船未能与国际空间站“星辰”号服务舱对接。12月3日,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出舱清除了异物。随后,“进步”M17与“星辰”号完成对接。

近期故障2010年6月30日,“进步”M06M飞船升空,当它在7月2日距国际空间站2千米时,由于“航向”自动交会测量系统出现故障,使飞船与空间站之间的通信信号突然丢失,并延续长达25分钟,而且手动对接也没有成功,结果对接失败。最终,“进步”M06M不得不继续其轨道飞行并飞过了空间站。此后,专家确定了失败的原因:货运飞船上“航向”自动交会测量系统的视频转播器被激活,其信号对自身产生了干扰,导致飞船与国际空间站间正常对接指令链中断,从而触发了要求飞船中止对接的信号。7月4日,“进步”M06M再次与国际空间站交会,并与“星辰”号服务舱顺利对接。

2010年9月24日,“联盟”TMA18出现机械上的故障,导致了软件故障和错误信号,结果未能按计划离开国际空间站返航。原因是由于国际空间站迷你研究舱2上对接机构中的“舱门盖锁定”传感器出现问题,没有发出预定信号,导致连接飞船接口处的挂钩无法打开。在进行了“广泛故障诊断”后,国际空间站上的飞行工程师尤尔赦金在对接机构中安装了一条跨接电缆,模拟“舱门盖锁定”传感器,从而绕过了失效的舱门传感器。之后,莫斯科任务控制中心成功发送指令打开了舱体连接挂钩。9月25日“联盟”TMAl8成功脱离国际空间站,并安全返回地面。

2010年10月30日,“进步”M08M与国际空间站“码头”号对接舱自动对接失败,飞行工程师卡列里以手动方式实现对接。对接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利用高频链接标准与“码头”号对接舱联系的“航向”交会控制天线出现问题,导致航向射频对接支持系统出现故障。

简述俄罗斯科学领域现状 第4篇

苏联解体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俄罗斯国家对社会资源的全面垄断局面被打破,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变了科学领域原有的生存稳态,俄罗斯经济衰退对科学技术事业产生严重冲击。转型前夕,俄罗斯科学领域具有以下特点:科学研究领域太广,已经超过其经济所能承载的程度。对科研机构的巨大投入已经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大部分研究项目都集中在一些大的科学研究机构,而这些机构与生产企业缺乏互动;研究经费使用不合理,特别是国防科学领域的费用占太高比例;科学研究力量分散,缺少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科研机构之间缺乏竞争,缺乏效率;科研机构规模庞大且臃肿;计划管理体制使科学技术发展极不平衡。科研力量大都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俄罗斯科学与世界科学相脱离。[1]

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是以国有资产的大规模私有化开始的。私有化的浪潮波及到科学领域。1993年末,有500多家科研机构被私有化,其中包括国防科研机构。1997年,有253家科研组织完全私有化,有824家科研机构成为公私合营机构,600多个国防科研机构中有277个变成股份制机构。从事研究和开发的高等院校的数量从1990年的453个下降到1996年的423个,到1997年,研究和开发仅仅在俄罗斯一半的科研机构进行。[1]

1 科学事业的危机没有停止

1.1 俄罗斯科学投入剧减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强制性社会制度变迁。在社会转型的最初几年,俄罗斯的科学技术事业陷入了深深的危机。19901995年间,俄罗斯科学投入锐减,从109亿卢布减少到24.5亿。1992年,科学投入占GDP的0.74%。这种水平和瑞士(3.8%)、日本(3.04%)、瑞典(2.73%)、美国(2.64%)、德国(2.44%)这些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表1和表2说明,在发达国家,来自企业用于研发资金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发达国家的科研与生产有着良性的互动。在美国、英国和法国,除了有企业的强大支持外,政府的投入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相区别,俄罗斯的研发投入主要来自于国家预算,而企业的资金所占的比例很小。这说明俄罗斯的企业总体实力还较为薄弱,企业与研发之间缺乏互动,也说明在转型时期企业对研发投入还缺乏信心,没有成为研发活动的核心。俄罗斯总统在国情咨文中也承认,俄罗斯的经济暂时还不能有效使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大多数企业还不能为开发高新技术投资。

至2006年,俄罗斯在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例还只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的水平。而在20世纪的80年代,这个指标达到或超过了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瑞士的水平。[4]2009年俄联邦预算对研发投入减少了30%,同2009年相比,2010年减少又减少了75亿卢布(一美元约等于28卢布),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减少了30亿卢布,实用研究减少了45亿卢布,对俄罗斯科学院及其所属机构减少了56亿卢布。科学院用于购买设备的支出减少了40%50%。

1.2 俄罗斯科研人员的流失及其后果

(1)科研人员流失严重

科学的低投入必然导致科研人员的低工资。

1992年,科学领域的工资只相当于经济部门的64.4%,相当于工业部门的54.6%,不及建筑部门的一半。“劳体倒挂”现象极为严重,科学事业已经不是吸引有才能年轻人的领域。

1993年,美元对卢布的汇率为1:5000以上,39645卢布的工资折合成美元还不到50美元。这在轻工业品大多靠进口、物价不断攀升的俄罗斯连最起码的生活都很难维持。

俄罗斯科研人员劳动报酬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要低25倍。据调查,转型初期,俄罗斯10%的科研人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50%科研人员只能购买生活中最基本的物品,只有8%科研人员认为依靠第二职业才有剩余,1/5的科研人员认为科学劳动正在严重贬值,已不为社会尊重,12%的科研人员认为科学和教育的商品化正给其带来巨大危害。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梅夏茨(Г.Месяц)指出,俄罗斯的博士在国内的月收入仅相当于30美元,而他的许多学生在国外的收入是40005000美元的月薪。[4]这种巨大的差距很难稳定俄罗斯的科研人员队伍。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领域的工资仍然低于全国平均工资的30%。科研人员的工资已经成为全国最低工资行业之一。1999年,科学领域的工资在连续数年的暴跌之后,第一次超过经济领域的平均工资,2000年,科学领域的工资达到2500卢布。[6]这在币制改革之后俄罗斯也仅仅相当于80美元。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努力并没有成为吸引有才能的科研人员的有力手段。

待遇低导致科研人员大量流失。据统计,自1991年后,有70%80%的数学家、50%的物理学家、60%的生物学家离开科学领域。这些人都是其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大都达到世界水平。以著名的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为例,20%的教授和知名教师都离开俄罗斯。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有超过一半的研究人员都到了国外,而在剩下的人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和国外有合作协议可以随时出国,甚至定居国外。[5]

俄罗斯科研人员的流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1994年。这是俄罗斯科研人员大量流失的时期。

伴随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社会转型,科研人员的主体部分研究人员和技工的流失以每年减少1020万人的幅度持续着。第二阶段是19951998年,这是受经济危机影响俄罗斯科学领域人员流失有所缓解时期。第三阶段是19992001年,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总数略有增加。

表3显示,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初几年研究人员的数量急剧减少。普京总统和梅德韦杰夫总统任期内,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政府承诺大幅度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但是,这些承诺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至今没有能够兑现,致使研究人员的流失仍在持续。

科学技术事业已经不能吸引有才能的青年人。社会学家曾经做过调查,有近30%的研究生不想未来在科学领域工作,只有18.6%的研究生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只有26.8%的大学生愿意从事智能劳动。[5]俄罗斯学者德仁娜在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科学中心做过调查,对部分不想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毕业生做过采访。[7]就“请您描述一下您的物质生活状况”这一问题被采访者进行回答,超过60%的年轻科研人员认为其工资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2)俄罗斯科研人员流失的后果

人才的大量流失必然导致科研人员年龄结构的失衡。20世纪的80年代,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所占比例还不到26.4%,60岁以上科研人员占6.5%。1991年,俄罗斯科学院博士的平均年龄55.4岁,到了2001年,增长到58.9岁,有一半博士处于退休年龄。

据统计,2000年,俄罗斯科研人员年龄在29岁以下的占10.6%,3039岁的占15.6%,4049岁的占26.1%,50岁以上的占47.7%。年轻科研人员到科学领域的人数明显减少。以俄罗斯科学院为例,1989年有3500名有高等学历和中等专业知识的人进入科学院,1991年是2000人,1992年是1000人。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明显增长,1960年,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8.5岁,1992年为43.2岁,1990年,达到退休年龄的科研人员为33%,2000年,有55%的科研人员接近退休年龄,而科研人员创造年龄的顶峰为3045岁。[3]科学劳动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在最受尊敬的职业中,科研人员排在后面的位置,仅仅超过现役军人和建筑工程人员。

科研人员大量流失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首先,科研人员流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美国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大约为30万美元,而要培养一个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需花费100万美元。在最近10年间,仅莫斯科物理技术研究所约有1500人流失到国外。按物理学、数学领域培养一个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花费100万美元的世界市场价格计算,这一个研究所就有15亿美元流失到国外。其次,俄罗斯人才流失导致创新能力的降低,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复苏。拥有世界10%科研人员的俄罗斯在高技术产品市场所占的份额仅占0.3%。只有5%的企业使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可达到80%87%。[8]俄罗斯转型开始后20年来科研人员所做的发明数量是自1917年以来科学发明总数的2%。

2 俄罗斯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为应对科学领域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国家不断颁布一系列临时性规定。1992年4月27日颁布总统令《采取紧急措施保存俄罗斯联邦的科学技术力量》;1993年6月22日颁布《关于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的决定》;1993年9月16日颁布《关于对俄罗斯科学家给予物质支持措施决定》;1995年3月2日颁布《关于成立俄罗斯联邦总统下属科学技术政策理事会的决议》;1995年6月14日颁布《关于为俄罗斯有突出贡献和有才能的年轻科学家确定奖金的决定》。然而,这些文件的颁布并没有改变科学领域的严峻形势。

2.1 俄罗斯科学基金会的建立

1992年4月27日,俄罗斯总统颁布命令“关于采取紧急措施保存俄罗斯科学技术力量”,正是根据这个总统令建立了“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俄罗斯总统亲自任命富尔托夫(В.Е.Фортов)院士为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主席。

基础研究基金会是非商业性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给科研工作费用中的6%,此外,还有企业、个人、外国团体捐赠的资金。资助对象均为基础性的学科:(1)数学、信息科学;(2)物理学、天文学;(3)化学;(4)生物学、医药学;(5)地球科学;(6)人文社会科学。

在基础研究基金会的帮助下,建立了科研机构的通讯网络和信息体系。基金会每年为8 000个科研项目提供资金帮助,这些科研项目由来自于研究所、大学和实验室的几万名科研人员参与,每年出版近200种专题著作,举行300-400场在俄罗斯不同地区召开的科学会议,有数百名科学家参加国际科学研讨会。正是依靠基金会的资金,建立了科研仪器中心和大型的科学图书馆,购买大量的国外科学文献。

继“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之后,“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是在1994年9月8日根据1023号政府决议“关于成立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组建的。和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一样,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属于非商业性的组织,其原则是自主管理,申请人有权独立选择人文研究项目。

“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和“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成立,结束了俄罗斯科学技术事业孤立无援的局面。在国家科学拨款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它避免了俄罗斯科学技术事业的彻底崩溃。

2.2 国家对科学事业定位的探索

俄罗斯科学技术事业状况的略有好转是在1996年以后,这是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在“休克疗法”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之后实施改革的第三年。他推行依靠大企业发展国民经济措施效果明显,国家经济形势从乱到稳。在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扭转科学技术事业颓势的措施。此时,俄罗斯主管科学技术事业的机构是“俄罗斯联邦科学技术政策部”(1993.21996.8),部长为萨尔特科夫(Б.Г.Салтыков),后来改名为“俄联邦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6.81997.3),由富尔托夫担任主任;再后来改为“俄联邦科学技术部”,富尔托夫于1997.31998.4期间担任部长,布尔加科(В.Б.Булгак)于1998.41998.9期间担任部长,吉尔皮奇尼科夫(М.П.Кирпичников)于1998.92000.5期间担任部长。这段时期,是俄罗斯政府对科学技术事业的不断调整时期,是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摸索时期,同时,这也是科学技术管理比较混乱的时期。

普京总统任期内,俄罗斯的科学领域的问题成为国家要着力解决的任务之一。俄罗斯科学技术的主管部门不断易名,实际上也反映了俄罗斯科学发展战略。“俄联邦科学技术部”后来改为“俄联邦工业、科学技术部”,旨在加强科学、技术与工业的结合,2000.52001.10期间部长为东都科夫(А.Н.Дондуков),2001.102003.11期间部长为科列巴诺夫(И.И.Клебанов),2003.112004.3期间部长为富尔先科(А.А.Фурсенко),再后为“俄联邦科学教育部”,部长为富尔先科。这段时期,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战略不断变化,先是“科学”与“技术”合为一体的“俄联邦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俄联邦科学技术部”,之后是“俄联邦工业、科学技术部”,说明俄罗斯要将科学技术与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后来的“科学教育部”则说明俄罗斯对科学技术与工业的“结合”已经淡化,代之以“科学与教育的一体化”“科学教育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在转型时期努力寻找科学与其他领域的结合点。

2.3 俄罗斯科学发展的法律基础

在萨尔特科夫工作的后期和富尔托夫工作的初期,为保存科学技术的潜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先对俄罗斯科学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的是《俄罗斯科学发展方略》。[9]

《俄罗斯科学发展方略》(简称《发展方略》):这是根据1996年6月13日第884号总统令发布的。《发展方略》第一次把科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出“科学是国家重要财富,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发展科学是国家应该优先发展的一项任务”,“加强科学和教育的互动,完善培养科学人才体制,建构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环境,支持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发展方略》指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生命力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源泉”,“科学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防能力,决定人们的精神文明,决定个人和社会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发展俄罗斯科学技术事业要遵循的原则,《发展方略》指出,要创造科学、自由、民主的气氛,加强基础研究,保存和发展主要科学流派,健康竞争。“创造条件,广泛使用科学技术新成果”,“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科学劳动的社会地位,宣传科学技术成就对俄罗斯未来的意义”。在科学投入方面,《发展方略》采取比较现实的做法,规定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验开发的费用达到联邦预算的3%,还提出科学研究拨款的多渠道性,要在公开竞标的基础上分配科研资金。俄罗斯科学团体要为把俄罗斯变成一个法制完善、市场活跃、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平衡和国防强大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在这个《发展方略》里,制定了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了国家调整科学活动的机制,强调保存和发展俄罗斯的科学力量,创造条件使科学领域形成健康竞争的环境。从这时开始,俄罗斯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可遵循的原则。

继《发展方略》之后,为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1996年8月23日俄罗斯政府颁布了《科学和国家科学技术政策联邦法》[10](简称《科学法》)。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台的第一部科学法。该《科学法》对科学事业各方面论述得较为严谨,其意义要比《发展方略》重要得多。该《科学法》确定了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目标:“发展、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科学技术潜力,提高科学和技术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值,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资源,加强国防力量,保证个人、社会和国家安全,加强科学和教育的互动”。《科学法》规定,对科学的拨款要达到俄罗斯联邦预算的4%。尽管这个百分比有些不切实际,但也确实反映了政府振兴科学事业的决心和愿望。实际上自《科学法》颁布后,科学投入占联邦预算的百分比从来没有达到这个比例,1997年仅达到2.88%,1998年达到2.23%,1999年达到2.02%,2000年为1.85%,2001年为1.73%,2002年为1.55%。尽管如此,《科学法》是一部极为重要的文献,可以认为,这是俄罗斯科学领域的“宪法”。在《科学法》颁布后,政府对《科学法》进行若干次修改和充实。

2002年,政府颁布《俄罗斯联邦面向2010年及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基础》(简称《政策基础》)。[11]可以认为,这是俄罗斯科学-技术创新的“宣言”。俄罗斯要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国家,走创新型发展的道路。关于科学技术人员,《政策基础》强调,提高科学劳动的社会地位是保存和发展人才潜力的必要条件。俄罗斯要创造条件使那些有才能的青年人留在科学领域;完善科研人员聘用制度;提高科学劳动者的收入;创造条件使那些已经移居到国外工作的人返回俄罗斯,使他们能在科学技术领域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建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体制,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在科学、技术领域内自由流动。[11]

普京执政以来对科学领域最明显的影响就是科学投入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已经逐渐提高,已经略高出经济领域的平均工资(表4)。

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领域的工资已经高于其他行业。然而,状况的改善毕竟还是纵向的,横向的距离还是很大。同发达国家相比,俄罗斯科研人员工资要低1520倍。这种差距是巨大的,在短时期内俄罗斯无法消除,科学领域的人才流失还不能杜绝、科研人员老化问题仍然很突出。

这个曾经诞生了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巴甫洛夫的国家,而今人们对科学的态度极为淡漠。根据调查显示,只有3%的科研人员认为科学的地位仍然像过去一样高,有8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学的社会地位已经非常低下,有59%的科研人员认为科学的形势非常严峻,有3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学领域的形势是灾难性的,有大约一半的科研人员不希望他们的后代再从事科学研究。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资料,只有6%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在科学院部门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只有4%的毕业生愿意在工业部门研究机构从事科研事业,有51%的毕业生愿意在生产和商业领域内发展自己的事业,有17%21%的毕业生希望出国发展。[4]

3 结语

俄罗斯的科学事业仍然没有摆脱艰难的处境。为使国家的科学事业走出低谷,俄罗斯政府的注意力不仅仅局限在如何增加科学投入上,也探讨在其他方面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给俄罗斯资源依赖型经济以重创,国家又一次把发展科学技术、建构创新型经济提到议程上来。俄罗斯政府决定提升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力度,通过法律建立经济特区,其中有9个高技术转化园。除此,国家还建立15个风险投资机构,以促进国家科技创新。2008年,国家在税收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中小型创新机构的发展。

2009年国家建立了俄罗斯经济技术发展和现代化委员会,其任务是审阅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国家政策的问题,确定优先发展方向,制定国家调整的方法,协调这些领域中职能部门的工作,调动创新积极性加强科学拨款成为中心问题。在这个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俄罗斯总统指出五个技术跨越发展的方向。第一,发展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第二,核技术,第三,航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传播的基础设施,第四,医疗技术,包括卫生设备和制药技术,第五,战略信息技术、程序制作。这无疑表明,俄罗斯已经把科技创新进一步具体化。然而,俄罗斯科学事业能否走上创新型发展的道路,将取决于国家经济状况的整体好转。

参考文献

[1]МАСКАЕВ.Состояние сферы НИОКР в России[J/O].ht-tp://library.by/portalus/modules/ruseconomics/readme.php?subaction=showfull&id=1096039339&archive=2210&start_from=&ucat=2&.2006-08-06

[2]И А НИКОЛАЕВ.Сколько стоит Россия[J/O].http://www.fbk.ru/upload/contents/321/11-Nauka.Pdf.2007-08-09

[3]НАТАЛЬЯ ИВАНОВА.Наука в глобальной экономике.http://www.stranaoz.ru/?numid=8&-article=386[J/O].2007-03-05

[4]А Г АЛЛАХВЕРДЯН.Российская наука 90-х:радикальное сокращение финансирования,кадрового состава и проблема《утечкаумов》[J/O].http://zoology.bio.pu.ru/migration.ht-ml.2007-10-09

[5]А А ЩЕГОРЦОВ.Наука как фактор развития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 потенциалаРоссии[J/O].http://www.budgetrf.ru/Publi-cations/Magazines/VestnikSF/2001/vestniksf140-09/vestniksf140-09030.Htm.2006-08-08

[7]ИГДЕЖИНА.Вклад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организацийифондоввреформированенаукив России.Москва,2003:95

[8]Е В ЩЕПКИНА,С А ВОРОНИН.Выпускник МГУ об 《утечкеумов》 зарубеж[J/O].http://www.Massmedia.msu.ru/news-paper/newspaper/4038/all/aktual.htm.2006-09-06

[9]ДОКТРИНА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НАУКИ.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13 июня 1996 г.N884[EB/OL].ht-tp://www.csrs.ru/Public/Others C/onstitution.htm 2005-10-02

[10]Федеральны йзакон от 2 3августа 1996 г.N127-ФЗ“О науке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е”(с изменениями от 19 июля,17 декабря 1998 г.,3 января,27,29 декабря 2000г.)[EB/OL].http://innov business.ru/pra-vo/DocumShow_DocumID,2005-08-12

[11]Основы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области развития науки и технологий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10 года и дальнейшую перспективу [EB/OL].http://www-sbras.nsc.ru/win/anon-ses/868.Html.2005-10-22

俄罗斯科学技术 第5篇

俄罗斯从报废的计算技术器材中综合回收贵金属的方法(规范)(续二)

摘要:(接上期) 3.3 个人计算机、工作台(站)和服务器的`拆解 3.3.1 个人计算机、工作台(站)、服务器和信息计算系统的拆解工艺是统一的,因为他们的模块构成是标准的.这一构成包括系统部件和外围设备套件.作 者:王保士 WANG Baoshi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期 刊: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Journal:RECYCLING RESEARCH年,卷(期):,03(5)分类号:X705

俄罗斯科学技术 第6篇

编者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O IITE)实施的以“希望实践”(Promising Practices)案例研究为主题的调查研究卷三,阐述了信息与通信技术(以下简称ICT)重塑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描述了来自新加坡、俄罗斯联邦、墨西哥、斯洛伐克和加拿大五个国家的优秀案例,以及这些国家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课程设计、ICT教师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创新方法。这份报告为基础教育阶段ICT项目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能够帮助教育实践者基于三份基础教育ICT调查研究中收集、描述、分析和总结的大量优秀教育实践案例,去更好地做决定。为响应我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号召,分享其他国家或地区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措施,本刊组织翻译、刊登基础教育领域内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分析调查报告卷三:“希望实践”案例研究,以飨读者。报告共有六章,本期刊登第三、四章,第三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莫斯科信息科技学院的纳塔利娅·托卡瓦(Natalia Tokareva)和位于莫斯科的教育技术中心的茱莉亚·梁赞诺夫(Julia Rjazanova)执笔,第四章由智利教育信息化专家埃内斯托·拉瓦尔(Ernesto Laval)和墨西哥蒙特雷美国学院的伊丽莎白·瓦格纳·也尔格(Elizabeth Wanger De Huergo)执笔。

位于莫斯科的由国家资助的教育机构教育技术中心(the State-finance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Educational Centre“Educational Technologies”)作为信息技术和培训设备中心的下属机构,于2003年创立,旨在通过信息通信技术(ICT)及远程教育技术为残障儿童提供持续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以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教育技术中心于2005年10月26日注册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提供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及其他各种教育服务。

教育技术中心网站(www.home-edu.ru)为所有年级所有学科的课程提供ICT支持和维护。该网站为不同学科提供不同课程,包含各种类型的理论和实践任务,如学术型、创新型、科研型及项目型任务,使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除了利用各科的ICT支持系统之外,学生还可以使用各种ICT工具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几乎每一个学习任务都会上传至学校网站,且大部分都会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

一、基础设施

学校位于一座1950年建造的四层大楼里,坡道、电梯、无障碍洗手间、感官功能室等基础设施,可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通过远程教育技术平台——魔灯(Moodle),学生可以选择来学校学习,也可以选择在家学习。

学校大约有400个可以全天授课的课堂,一间面积大约为40平方米的教室被1.5米或2米高的隔音板隔离成了多个区域。这样,一间教室可以同时开设7~8个课堂。学校总共有53个类似的小教室,根据师生数量,每间教室都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音箱、交互式白板等设备。除此之外,教室里还为那些运动系统遭受严重损害的学生配备了特殊的鼠标、键盘、操纵杆等设备。为保证远程课堂的顺利进行,每位师生都拥有一个配备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等远程设备的工作区间。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工作区间还会配备数码相机、感应设备、音乐键盘等。为应对工作区域的调整,教室里还配备了一些辅助的鼠标、键盘、触摸式文件打印机等。

二、主要学生

在教育技术中心接受核心教育和其他教育服务的主要学生是残障儿童。他们可能存在听力或视力障碍、运动系统受损、严重的慢性疾病、脑颅受伤后遗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视力和语言反应失调、肿瘤导致的智力低下等问题。

三、学校组织结构及教师

学校共有256名教师,其中250名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有的教师拥有多个学位、获得过很多荣誉。不同的教师教授不同的科目,且采取小班授课方式。所有教师均要进行持续进修,包括参加课程研讨等,这是在学校工作的前提条件。除全职教师以外,学校还有大约100名兼职教师,主要为学生提供其他教育服务。

四、ICT在小学的运用

在教育技术中心的小学,几乎所有的ICT软件及硬件工具都被广泛运用。师生可以无限制使用硬件设备,包括电脑及操作设备(鼠标、键盘等)、打印机、文本信息处理的设备、视频音频信息纪录仪(扫描仪、照相机、摄影机)、数据记录器(数码感应器、计量器)、计算机控制设备(可编程模型)等。同时,在校园里,师生可以进入学校内网,亦可通过互联网进入全球信息系统。通过学校官网,师生可以使用以下软件工具。

?誗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为在线分数册和纪录薄,且结合相关教育网站为不同用户(教师、学生、管理员)提供不同的访问服务。

?誗虚拟建造设备。该设备主要用于构建数学现实的虚拟符号模型,并可用于实验操作。

?誗训练任务。该系统主要用于锻炼学生处理数据信息、书面和口头语言应用能力。

?誗测试环境。

?誗项目执行创意软件。包括PervoLogo, iStopMotion, iMovie, GarageBand, Google services (maps, docs)。

?誗交流软件。包括 Webinar.ru, Google+, iChat, Skype。

?誗远程教育合作应用程序。包括TeamViewer, RemoteDesktop。

?誗信息平台。作为一个教育互动和交流平台,学校网站主要用于教师备课和教学。网站不仅提供课程内容,还为师生讨论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除此之外,它还可发布在学校广泛施行的项目活动。

随着教学变革的进行,学校的教学已逐渐转变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并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考虑到学生的特殊身体状况,而且许多学生采取远程学习的方式,学校的绝大多数教学项目活动都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即这些教学项目活动是通过信息环境中的软件设施来完成的。

五、ICT应用实例

(一)综合学习项目——特瑞默克(Teremok)

此项目为三年级学生设计,涵盖文学阅读、电脑科技、俄语、绘画和手工艺等科目。项目要求学生根据童话故事“特瑞默克”创造一个卡通形象,包括一系列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且涉及很多学科领域:第一,学生基于一系列相关的故事阅读,挖掘“特瑞默克”相关民间故事的特征(文学阅读);第二,创作连环故事并将之发布在学校网站上,以供后续阅读及连续创作(文学阅读、俄语应用能力);第三,将故事分成不同片段,以作为卡通片里的场景(文学阅读);第四,为卡通片编写、添加旁白(文学阅读);第五,设计与故事主题计划相关的卡通装饰图(绘画);第六,制作卡通人物(手工);第七,通过IStopMotion软件制作动画,并添加配乐(信息技术)。

项目的第一步是基于与民间故事特征研究相关的网站内容,设计系列文学阅读课程。第二步在于发展学生的民间故事模仿写作能力。该项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且这些合作作品将被收集在谷歌电子文件中。学生可以在学校或者家中进行相关学习。比如,通过视频会议和电子文件访问编辑软件设施,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创作、编写,并根据要求将故事分为片段;学习论坛能够帮助学习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其在提升写作能力方面提供建议。第三步,学生扮演角色。对于那些不能来学校而只能远程学习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为文本在网站的发布做好准备,具体工作包括将文本划分为片段、在网上找到卡通形象、添加卡通旁白等;那些在学校上课的学生则需要准备布景和进行角色扮演。对于孩子而言,学会理解搭档并接受这些不便所带来的限制非常重要。有时候,一些学生可能没办法完成自己的任务,只能将项目交给他人。第四步,即最后一步,孩子们在背景幕前面模仿影片中角色的动作。通过IStopMotion软件,每个动作都会被拍成定格动画,添加配音,动画基本制作完成。该项目的开展需要获得任课教师的持续支持,以使整个项目都可以同步在学校网站的论坛上。

学生可以通过以上所提到的技术和程序来完成多项文学项目活动。动画制作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制定可视化阅读文本的主题任务、将文本分成章节、确定角色和主题计划、通过角色扮演熟悉作品内容、理解文学作品的人为性和条件性、制定课程主要目标、完成已经开始的工作、了解提升已有创造的需求、提升达成目标的能力、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组织课外活动——全俄网络朗诵比赛

此项目面向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内容包括诗歌朗诵,不限于文学阅读课上的的阅读。每年,教育科技中心都会成为俄罗斯各地区远程学习中心学生的阅读竞赛平台。该竞赛以多阶段、多样性和易理解为指导原则,虽然每年的主题都不同,但结构是相同的。

2013年,竞赛的名称是“世界是互联的”(The world seems to be all to all),以对比和比喻为主题。第一阶段,确定竞赛规则和结构,并发布在网站上。订阅了竞赛新闻论坛的参赛者(包括往届参赛者),可以在该论坛上查阅邀请函、竞赛信息函和竞赛规则。同时,竞赛日程也会在网站上发布。在参赛者确认参赛后,竞赛便拉开了帷幕。第一个任务是挑选出一篇含有对比或比喻的诗歌。挑选出的诗歌将发布在电子论坛上,且所有参赛者都可以看到。本阶段,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搜索、挑选出正确的诗歌,辨认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还要熟悉其他参赛者所选的诗歌。第二阶段,项目工作正式启动。参赛者阅读选出的诗歌且拍成片段视频,并将之发布在论坛上。同时,还需通过以图片或者动画制成的影片来阐述“对比”和“比喻”的概念,并将影片上传至论坛。第三阶段是半决赛投票阶段。每位参赛者可以对其他参赛者通过特殊形式制作的朗诵视频投票,并选出3个最好的视频。同时,还有最佳影片或卡通片的投票评选,是由成年人(包括教师)组成的评审团评选,任何教师都可以加入评审团。第四阶段,每个年龄组得票最多的前五名参赛者将出席公开竞赛。参赛者既可以亲自到场,也可以通过视频广播参赛。每个年龄组的所有参赛者在展示完他们的诗歌作品之后,投票开始。在学校的参赛者使用特制的投票券进行投票,远程参赛者通过网络进行投票。最后,竞赛结果、最终报告将公布,竞赛照片可供下载。

(三)综合学习项目——莫斯科信息学校的帕丁顿熊和朋友们的历险记

此项目为三、四年级的学生准备,涵盖莫斯科研究、英语、俄语、信息技术等学科。项目目标包括:使学生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状况;使学生熟悉现代英语文学,帮助一定年龄段的儿童阅读原著;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能力;依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安排他们参与项目活动;比较英语国家与学生所在国家的传统和现状,并通过比较得出的线索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项目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在课堂上阅读并翻译原著;观看英文动画;集思广益阶段,包括向帕丁顿熊问好,决定谁来到莫斯科以及邀请说英语的儿童;学生创作自己的故事,并在莫斯科研究课上讨论莫斯科的文化现状;准备动画拍摄,包括形象设计、剧情大纲和英文台词的录制;拍摄动画;整合莫斯科研究的知识,为帕丁顿熊写游记;排版和打印相关书籍。

根据联邦教育标准,项目学习成果可以分成三组。第一,与学科相关的成果,包括能够使用未经改编的文章;增加词汇量;练习演讲以及新的语法结构;培养用所学语言组织对话的技能;更新语言学和文化知识。第二,元主题的成果,包括依靠谷歌工具有组织地完成小组作业;培养团体合作技能,营造学生们互帮互助的合作氛围;以学生的个人经历为基础,创作故事。第三,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包括接受基本国际价值观和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形成自主发展、自主反思、自主检查和自主评估的能力;培养友善的品质和情商,理解同情他人;更加宽容,提升国际素养,同时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语言、文化传统、历史和生活方式。

(四)通过视频广播学校事务使学生融入学校生活

学校有举行年度项目嘉年华的传统。2013年,在小学举办的嘉年华显示,学生能够选择主题,以阐述对其感兴趣领域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能够选择适当的ICT工具以轻松解决问题。学生选择的ICT工具包括配有旁白的视频报告、配有旁白的动画、用Pervologo制作的多页相册、用google doc完成的在线演讲、含有项目视频演讲的电子书。

以上对ICT工具使用的概述表明,ICT在学校活动中被广泛应用,且学生意识到可以自由使用ICT工具的可能性,以及掌握使用这些工具的必要性。

俄罗斯铁路发展卫星定位技术 第7篇

2007年召开了“铁路部门卫星技术和数字通信系统”科研实践会议, 确定了在铁路上应用卫星定位技术的基本方向。以卫星定位技术、移动数字通信系统和俄罗斯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 通过系统集成, 使铁路调度监督、信息采集过程实现自动化, 并保证足够高的可信度。

2008年开发出车载设备, 安装在机车或动车上, 通过移动数字通信系统传输信息。得到的列车位置信息和运行参数在俄罗斯铁路公司集中通过程序进行处理, 然后与俄罗斯铁路空间描述数据库的表格相连。作为通信系统使用最为开放的GSM/GPRS系统, 划归铁路使用的频段能够保证接入和正常通信需要。目前, 已经实现的有莫斯科铁路局、南乌拉尔铁路局和古北雪夫铁路局。

在路局调度中心和运输管理中心设置有专门的卫星数据收集和处理中心, 视频服务器将来自机车的按时间坐标的视频信息进行接收、处理、保存和传送到用户终端。

服务器上的专用程序可以在三维地理坐标中确定列车的位置, 并输出到专门的电子地图和线路的数字模型上。

列车上安装的GLONASS/GPS车载定位设备具有很高的机械、气候方面的防护水平, 包括抗接触导线断裂、雷电的防护功能, 与俄罗斯铁路机车车辆装备要求兼容, 满足其相关的安全要求标准。车载的传输设备既可以独立工作, 也可以与机车上的综合安全设备连接在一起。这样, 不仅保证了未来发展的要求, 也满足铁路产品应用所必须的要求 (按照铁路法规要求必须符合的产品标准, 并非市场上的所有产品都能符合铁路的标准) , 同时, 满足使用开放的通信信道传输机车车辆信息的工况要求。

上述后者是通过车载设备中插入的专用程序实现的, 该程序把地理坐标系统中的卫星定位数据转换为铁路坐标系统中的公里标或里程标, 这些技术可以满足现行的工况限制要求, 同时, 极大地减少了通信信道中信息编码和保护的成本, 并支持加密系统。

20072008年, 在安装机车综合安全系统 (KLAB) 的同时, 必须安装该卫星定位系统。目前, 俄罗斯铁路运营中有2 800台干线机车, 910列电动车组和2 000列固定车组 (包括大型养路机械) 安装了卫星定位设备, 后续还要扩大到轨道检测车、探伤车等线路检测设备上, 目前已经安装200套。今后在旅客列车上将安装卫星安全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 目前已经安装101列旅客列车, 20082009年将继续安装600列。

2008年俄罗斯铁路计划完成大型养路机械在“天窗”作业时的卫星监控技术开发工作, 该项技术将养路机械向维修地点的集结、维修作业中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纳入监控范围, 该项监控将会使列车调度员及时避免偏离运行图情况的发生, 调整维修力量的配备, 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组织好列车的运行。

俄罗斯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 第8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俄罗斯入世,中俄贸易

随着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关税壁垒逐渐减弱, 非关税壁垒将不断增强。其中,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俄罗斯实施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是指货物进口国家所制定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 从而提高进口产品要求, 增加进口难度, 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鉴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的隐蔽性、目标的合理性和影响的广泛性, 俄罗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这对于中俄发展双边贸易, 特别是对俄出口贸易产生了不小的阻力。

一、俄罗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一) 形成及表现形式

苏联解体后, 鉴于俄罗斯所处的历史环境, 1993年6月10日,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签署并发布了俄罗斯联邦《标准化法》, 这是俄罗斯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标准化法, 它的实施标志着俄罗斯标准化工作从此迈入了法制化轨道。俄罗斯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实行技术标准与法规并举的国家强制认证制度

俄罗斯主要通过国家公认机构批准制定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文件以及强制执行的有关产品特性、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技术法规来对进口商品设置贸易壁垒。根据《产品及认证服务法》规定, 俄罗斯对产品质量实施强制认证。无论是国内生产还是进口, 都必须获得俄罗斯强制认证证书 (GOST) 才可上市销售。GOST-R认证 (GOST-R Certification) , 即俄罗斯国家标准认证, 是一种对俄罗斯的制造商和出口商都非常重要的认证。对出口到俄罗斯的商品, GOST证书是需提交给俄罗斯海关的必备文件之一。目前俄罗斯要求强制认证的产品包括食品、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化妆品、家具、玩具以及陶瓷等, 根据产品性质的不同可能需要符合一种或多种认证要求。截至目前, 根据俄罗斯联邦法律的规定有16种强制认证体系, 包括GOST-R认证、防火安全认证、卫生认证、植物管理、环保 (臭氧) 、建筑和建筑师管理、电信、军事、警察等认证体系。如对电气类产品的进口, 必须同时符合GOST-R认证、卫生认证体系、防火认证体系和通信产品认证4种强制性的认证要求。

2.产品包装和标签要求不断细化

对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苛刻是俄罗斯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又一形式。目前, 俄罗斯海关对进口商品包装和标签也作出明文规定。总体上看, 俄罗斯的包装要求大致与IS0122标准相符。在俄罗斯, 商品包装分为食品类和非食品类两大类。食品类商品包装包括食品名称及种类、生产国和生产公司、食品重量和容量;食品主要成分包括食品添加剂名称、食用价值、保存条件、有效使用期限、制作及食用方法、使用建议和使用条件等。非食品类商品包装包括品名、生产国和生产厂商名称、用途、主要性能及技术规格、有效及安全使用的规则和条件, 还包含根据该类商品的国家标准化要求以及销售规定而对该商品所作出的其他说明, 并且要求所有的商品必须标有俄文使用说明。如果商品包装或标签较小, 无法容纳全部必要的文字说明, 则允许另附商品使用说明书。进入俄罗斯市场的进口商品包装必须符合俄罗斯对商品包装的规定要求。2011年10月27日, 俄罗斯海关联盟委员会公布了一份有关“烟草产品技术条例”的文件, 该文件称海关联盟将拟订颁布一条法规, 规定烟草制造商必须在烟盒上设置警示吸烟后果的图片。计划还将对俄罗斯现有的一些有关产品包装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例如, 2014年起将要求制造商在包装正面和背面标明吸烟的危害, 面积由此前规定的不低于30%~50%, 改为不少于包装的一半。新规定中还将禁止包装中出现“低焦油”、“温和”、“轻微”等字样, 同时禁止透露烟草味道的信息, 如苹果味、樱桃味等。

3.同种产品涉及多种检疫、检验制度

动植物检疫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及生态环境保护, 对此制定必要的卫生和检疫措施十分重要。俄罗斯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等目的, 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检疫、检验制度。根据俄罗斯法律, 商品如果属于强制认证范围, 只获得GOST证书还远远不够。例如, 医药产品必须办理俄罗斯联邦卫生部颁发的登记证书, 无线电电子产品须办理俄罗斯联邦国家通讯监督局颁发的许可证等。而食品、食品色素、食品添加和防腐剂、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制品、化妆品和香水、家用电器包装设备, 家具、服装和鞋类、儿童用品、化妆品加工设备、合成建筑材料和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产品, 都必须办理由俄罗斯卫生检疫部门颁发的卫生证书才允许在俄罗斯市场上销售。

4.绿色技术壁垒涉及领域逐渐扩大

绿色技术壁垒是利用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各类协定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设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绿色壁垒经常隐蔽在健康环保的大旗之下, 限制范围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包装、运输、消费和废弃回收等全过程, 具体包括: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等。2009年11月, 批准生效的《俄罗斯联邦关于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法》规定, 每一种家电在其技术说明书、商标、货签上都应标识能效等级的信息。从2011年1月1日起, 所有进口家用电器, 将需要注有能源效益标签。这一规定现已涉及家用冰箱、冷冻箱、洗衣机、洗碗机、空调、家用电炉、电煎锅、微波炉、电视机、电热器、饮水机和灯泡共12类产品。自2012年1月1日起, 电子监控设备、复印机、电梯和打印机等也将列入其中。

(二) 俄罗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1.对传统及高技术产品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俄罗斯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非常广, 农产品、食品、服装和汽车等传统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入俄罗斯市场时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 俄罗斯几乎对所有的进口产品均实行严格的技术标准审查, 并要通过多重的检验、检疫程序。

2.认证体系繁杂且多与国际标准不符

俄罗斯在技术标准和认证管理方面比较混乱。在俄罗斯, 管理技术标准及认证的主要部门是技术调节和计量署及其授权机构。但除此之外, 农业部 (对农产品) 、卫生部 (对医疗设备和药品) 、国家通讯委员会 (对电信设备和电信服务) 、国家采矿监察委员会 (对采矿设备、石油和天然气设备) 等其他部门也都参与相关技术标准和认证的管理工作。因此, 部分产品必须同时满足多个部门的标准要求, 这就导致认证程序繁琐。譬如, 电信设备的检验必须同时符合俄罗斯国家标准委员会和电信部的标准, 企业完成整个认证程序大致需要12~18个月。同时, 俄罗斯在产品认证方面, 很大程度上不采纳国际标准, 而是根据本国标准进行认证, 手续较繁琐, 这不仅浪费时间, 还将增加企业不必要的支出。

3.某些认证标准具有明显的歧视性和不稳定性

俄罗斯的某些技术认证标准变动比较频繁, 并且检验项目不断增加, 使出口企业感到无所适从。例如:在汽车认证方面, 2008年俄罗斯引入了欧-Ⅲ标准, 自2010年起又开始采用欧-Ⅳ标准, 而且该标准主要针对进口汽车, 国内生产的汽车无需达到欧-Ⅳ标准便可在俄罗斯国内销售, 整车认证的检验项目也从2007年的18项逐步增加到2008年的55项。目前, 中国与俄罗斯在汽车认证方面都采用欧-Ⅲ标准, 但俄罗斯不承认中国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中国车辆出口前首先须先通过中国国内认证, 出口到俄罗斯前, 仍需通过俄罗斯认证才可上市。

二、俄罗斯入世后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承诺

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依照《WTO协定》, 需要确保与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相关的所有法律规定符合WTO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协议。为此俄罗斯作出以下承诺:

首先, 俄罗斯需要通过成员身份积极参与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及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其中止、取消或拒绝任何一个进口许可证的理由都要符合国际标准以及WTO SPS协定。其次, 俄罗斯联邦要定期评估其产品列表, 必须经过认证或符合声明书, 所有的技术法规应用在其领土内, 以确保他们按照WTO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协议达成目标。第三, 关于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及技术标准, 俄罗斯的入世承诺将确保其技术标准体系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立足于国际标准, 符合充分的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估要求。第四, 在确保程序透明方面, 进口商可就中止、取消或者拒绝发放进口监管商品许可证提出申诉, 并获得有关阐明采取相应决定和措施原因的书面答复。

俄罗斯加入WTO后, 按照世贸组织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承诺, 将加快技术标准领域的法律、法规同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相一致的步伐。在此基础上, 俄罗斯将根据国际标准和建议, 在保证必要的安全水平下制定技术标准, 并提高相关程序的透明度。

三、俄罗斯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质量

为适应俄罗斯技术性贸易壁垒, 达到俄方对我产品质量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相关行业的出口商必须提高出口产品质量。随着俄方各种产品标准的不断提高和细化,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从最终产品延伸到产品的生产过程甚至原材料的生产过程, 这对我国提高出口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改善双边贸易结构

目前, 两国的贸易结构还停留在以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俄罗斯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层面上。随着俄方对进口产品技术和环保要求的提高, 我国出口商必定会加大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投入并逐步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生产出达到俄方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的产品, 提高我国对俄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改善双边贸易结构, 促进中俄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 消极影响

1.制约出口, 影响市场准入

俄罗斯较高的技术标准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俄罗斯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优势、较高的环境意识, 制定出相对苛刻的技术标准, 且呈现不断更新强化之势, 使我国企业处于明显的被动适应地位, 极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 同时也对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不小的阻力。

2.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在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出口企业为使产品达到俄罗斯的技术标准, 就必须增加更新设备、引进专利和人才、改进包装等多方面的投入, 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降低了我国产品在俄罗斯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

3.阻碍双边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俄罗斯实行适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生产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环保意识, 但是如果俄罗斯将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惟一手段, 并且以中方难以达到的、苛刻的技术标准来要求进口产品, 则将不利于两国贸易的顺利发展并阻碍中俄两国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胡瑞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与发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 (S1) .

[2]高际香.俄罗斯入世承诺及对本国经济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7 (2) .

[3]叶敏宁.俄罗斯入世相关承诺[EB/OL].www.tbtmap.cn.

[4]张锡嘏.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应对[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5]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2——俄罗斯[R].2012-04-17.

[6]В.Оболенский.Росиия в таможенном союзе и ВТО: новое в торговой политике[J].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отношение.2011(7).

俄罗斯科学技术 第9篇

由于国家对科学巨大的投入,前苏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虽然科学受到权力的粗暴干涉,但是仍然能够在短短20年间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科技强国。前苏联解体后,科学家所追求的科学自由已经成为现实,然而,国家对科学大规模的投入却停止了,科学发展从此陷入低谷。

1 经费充足但饱受摧残的前苏联科学

1.1 前苏联科学投入巨大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科学家被布尔什维克看成是资产阶级专家,是属于应该被消灭的群体,但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清楚表明,仅靠布尔什维克的热情还不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布尔什维克建立的共产主义科学院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不能在自然科学领域从事科研活动。实践证明,列宁关于保留沙俄时期留下的科学组织的观点是正确的[1]。

苏维埃政权认识到科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决定要把“资产阶级的科学”改造成无产阶级的科学,要把“资产阶级的专家”改造成为革命事业服务的人。斯大林认为,旧社会的专家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没有他们就不能解决经济中和国防中的问题,他希望科学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前苏联大规模引进发达国家的设备和仪器,并模仿复制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从而大大缩短了苏联工业化的时间,科学家、工程师在前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因为看到了科学家的重要作用,国家也大力支持科学技术事业,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由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20世纪的20、30年代,前苏联科学技术事业飞速发展,苏维埃政府以一个全世界任何其他政府都不能与之匹敌的规模来支持科技工作,同时创立了一个使所有的研究单位都归属于庞大的国家官僚机构的体系[2]。到1937年,前苏联从落后的工业国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到1940年,前苏联已拥有各类科研人员9.8万人,科研经费达3.6亿美元(同期美国为4亿美元),这样的投入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惊人的。有了经费,国家的科学技术潜力得以迅猛发展,超过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科技力量,完全可以同美国抗衡。

同其他领域相比,科研人员数量的增长是最快的。19301965年,前苏联的工人及其服务人员增长了8倍,而科研人员增长36倍。19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化学成就的28%、物理学成就的16%都是前苏联科学家作出的,而美国相应成就的比例为28%和30%[1],前苏联和美国的距离大大缩小。前苏联科研人员的待遇很高:副博士的工资是双倍的,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不仅有专项补助,还有专门的医疗待遇;通讯院士和院士除专项补贴外还有一整套的服务待遇,包括额外的住房、疗养条件、别墅。学位越高则住房、医疗、别墅、汽车条件就越好。优厚的待遇一旦取得,就终生享受,不取决于科学活动的成果[3]。科学成为对青年人最具吸引力的领域。

1949年,前苏联原子弹爆炸后,特别是1957年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前苏联当局更是全面发展科学事业,他们意识到“大科学”时代已经来临。前苏联领导人采用美国落实曼哈顿工程的经验加强科学管理[3],由国家严格控制科学机构,人才配置和科研方向全由国家决定,科学院在当时集中了最好的科学家,能够解决最复杂的科学问题,有能力从事大规模综合科技项目[1]。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评估,前苏联的科学研究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面:固体化学已经全面研究并且超过美国;电弧焊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电子材料几乎处于与美国同等水平;设备制造和物理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前沿;地震理论在半个世纪内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气候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天文物理处于世界最领先的地位[4]。前苏联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科研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基础研究和实用研究,有数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谢苗诺夫(Н.Семенов)、切连科夫(П.Черенков)、弗兰克(И.Франк)、塔姆(И.Тамм)、朗道(Л.Ландау)、卡皮察(П.Капица)。

1.2 前苏联科学遭受摧残

如果说,自由是科学精神的内在品质,那么,前苏联的科学技术发展是背离科学精神的。正因为这一点,我们不能认为前苏联时期的科学是繁荣的,那只是科学规模的扩大。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活动,科学的自由是科学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在前苏联科学的历史中这个原则受到了践踏。

前苏联的科学完全国家化。所有的科研机构和科学组织都属于国家,国家给科学投入,对科学进行管理,科研人员均是国家公职人员;整个大学科研都由国家有关部门直接领导,国家管理科学的所有事务,国家确定工作计划,决定拨款,选拔人才、确定工资、职称和学位。总之,科学管理已经是国家总体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团体的自我管理[3]。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社会已经意识形态化,共产主义思想已经作为教条模式在整个苏联思想界成为一个中心。在这个社会中,阶级属性和党性是格外重要的,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要证明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唯物主义的,是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当局宣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学说,科学活动的正确与否都要看它是否与之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将被视为非科学的、对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害的,将受到无情打击。1934年,前苏联的科学院迁移到莫斯科,新的科学院章程使科学院处于国家的全面监管之下,当局不仅要使科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把它变成世界科学的中心;除此,科学院还建立了人文学院史学院、哲学和文学院,当局要把这些科研机构看成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平台。

起初,科学的意识形态化表现在人文科学上,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都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分析理解问题,科学界必须在行动上与当局保持一致,赞扬党及其制定的路线,歌颂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社会科学的学者们尽可能远离政治,尽可能从事对远古历史、建筑学和人类学的研究。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领域内也要受到教条主义的严格约束,很多重要的社会学课程被取消,档案文献受严格保密,外国文献进入遭受严格审查,使文献的来源受到极大的限制[3]。

集权体制与科学准则不相容导致科学界与当局关系时而紧张。科学研究的自由往往以科学的自治为前提,以民主机制选择课题、选择科研方向,这是集权制度的前苏联所无法接受的。然而,前苏联当局非常清楚,“资产阶级的科学”并没有得以改造,很多科学家只是表面上接受了当局的主张,但却不愿从心里依附于新的政权,他们对苏维埃政权有抵触情绪。正因为这一点,前苏联当局采用高压政策使科学界与当局在行动上上保持一致。

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波及到自然科学。控制论是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的基础,前苏联当局曾经把它宣布为资产阶级伪科学被禁止研究,由此,苏联的计算机技术与世界的距离迅速拉大。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命运就更悲惨了,以尼古拉瓦维洛夫为代表的前苏联经典生物学由于当局的粗暴干涉被彻底毁灭,当局赐予李森科的“米丘林生物学”以绝对的垄断地位。尼古拉瓦维洛夫被捕后,前苏联数千科学家被迫离开生物学领域而失业。在物理学领域,前苏联当局也要掀起类似生物学领域那样的运动,然而,国家对原子弹的迫切需要最终使物理学免遭遗传学那样的厄运。

科学处于严密的思想监督之下,科学家必须保证自己的研究不偏离辩证唯物主义方向。

前苏联科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封闭性与世界科学相隔离。前苏联的领导层从执政一开始就认为世界革命不可避免,从而把前苏联与其他国家相对立。西方世界是丑恶的,苏维埃是进步的,苏维埃的胜利是由历史决定的,这已经是前苏联普遍接受的理念。前苏联科学界与外国科学界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当局禁止前苏联科学家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科学家与国际科学界的联系被密切关注。前苏联处在一个封闭的世界中,面对国外发生的日新月异的重大变化,它与世界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排外的背景下,任何对外国论文及著作表现出兴趣的人都会被引起有关方面的怀疑,至少是认为缺乏爱国主义思想,有时认为是间谍行为。当局依靠高压政策来保证前苏联科学团体的稳定。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指出,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到19世纪90年代,公民和睦与社会团结不是像当时所说的是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达到的,而是靠暴力手段达到的,凡是不同意当局的意识形态和政策的人都遭到迫害甚至直接镇压[5]。有人做过统计,从19171953年,前苏联遭受镇压的有45名院士和60名通讯院士,其中一半以上被枪毙,或在审讯中被折磨致死。1928年,前苏联科学院就有648人被清洗,如:著名航天工程师图波列夫曾经在监狱中研究设计航天飞机;曾经领导研发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科罗廖夫早在1937年被捕并在集中营设计火箭;遗传学家切特维利科夫(С.Четвериков)早在1929年被捕并被流放到乌拉尔[4];莫斯科大学数学和机械研究所所长叶果洛夫(Д.Егоров)被逮捕后不久去世;列宁格勒大学植物遗传研究所所长卡尔别琴科(Г.Карпеченко)1941年被逮捕,1942年去世[4];莫斯科大学物理研究所所长格森(Б.Гессен)1936年被捕,同年去世。此外,被镇压的有微生物协会主席科利切夫斯基(Л.Кричевский),莫斯科大学化学系主任巴兰丁(А.Баландин),地质研究所所长格力高列夫(И.Григорьев),稀有金属研究所所长巴实洛夫(И.Башилов),莫斯科大学生物系主任贝霍夫斯卡娅(А.Быховская),医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列维特(С.Левит)等。在19361937年间,大约有20%的天文学家被逮捕。前苏联当局对科学家的镇压一直持续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4]。

上述列举的这些科学家只是被迫害的科学家中的一小部分,他们都是所在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或者是中坚力量,随着他们的被捕,他们的同行、学生均受到株连。大清洗和政治高压摧毁了大部分科学家的抵抗意志。前苏联科研人员迫于政治和精神上的压力,在尖锐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前采取回避态度,不假思索地接受当局所提出的一切理论观点,将它们机械地重复照搬。

尽管如此,前苏联科学家们还是看到了国家在物质上是真正支持科学事业的,长期的危机使科学家相信,随着科研规模的增长及科研项目的增加,发展科学只有靠国家,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憧憬使他们不想离开自己的国家。很多科学家相信,尽管他们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但前苏联社会主义是重要的历史成就,同德国法西斯相比,前苏联社会主义开启了人类广阔的前景,他们愿意生活工作在一个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国家里,他们相信社会主义能给科学发展带来美好前景,科学可以实现他们的创造潜力,在科学中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生活,科学能赋予他们生命意义。科学领域是科学家的一个栖身之地,可以在高压的风暴中做他们的研究工作;同时,这样的工作是很有尊严的,丰厚的收入使他们不必为最起码的物质生活去奔波,科学家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学中以避免政治干扰,科学成了他们唯一的事业。

前苏联科学事业除遭受来自外界的摧残外,还有自身的弊端。前苏联社会与世界相隔绝,把自己排除在世界劳动分工和知识产权保护之外,缺少市场的有效推动。苏维埃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不同,并且比它优越,西方科技的缺陷是,由于各个守口如瓶和不相往来的工业集团的竞争造成效率低下,缺乏统一规划[2]。

其实,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学技术是缺乏效率的,特别是在新技术推广方面。在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似乎可以用计划安排使部门之间有效联系,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专门化导致了生产的垄断,垄断的后果便是产品的质量下降,技术不能及时更新,价格被人为抬高。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商不是寻找买方,出售产品,满足其需求,获取利润,而是围绕计划和命令,生产商不是寻找用户而是尽可能少拿到计划,尽可能轻松地完成任务,从而拿到上面发给的奖金。前苏联工业的建立是在外国的大工业公司协助下完成的。起初,为赶上发达国家,前苏联主要以复制和模仿外国技术工艺为主,而当他们在模仿复制发达国家的工艺时,国外的科学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工艺。总是复制外国的技术无疑使本国的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

尽管前苏联的科学事业有遭受来自外界的摧残,还有其自身的弊端,其科学自身是缺乏生命力的,但是,由于有国家的巨大投入,仍然能取得非常好的成就。

2 缺乏经费的俄罗斯科学

前苏联解体后,国家不再为科学拨款,过去的科学管理体制被打破。尽管国家临时出台了一些有关科学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却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此时,科学领域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政府对科学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91年的1.03%减少到1993年的0.52%,1996年减少到0.3%。19921996年科研人员的工资减少了五倍。当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的工资是45万卢布,相当于94美元;一般的研究人员为75000卢布,相当于15美元;莫斯科物理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生助学金仅为10美元。[3]。从1990到1995年,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的投入比例减少了15倍,1990年其预算总额为6 600万卢布,而到了1995年仅仅为340万卢布。1990年只有17%的研究所预算用于工资,而到了1995年,用于工资的预算竟高达70%,而用于设备材料和仪器的购买仅仅为15%。科学研究所大都停止购买国外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很难完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这种措施在短期内似乎能阻止人才流失,但从长期来看,研究所的研究质量必然会失去权威性[4]。

前苏联解体后,对移民的解禁使很多科研人员利用这一机会出国到国外,那些没有可能出国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努力寻找机会离开科学界到商业领域。根据美国的统计,19901993年,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科学家有10 000人;根据俄罗斯有关部门的统计,俄罗斯移民到国外的科学家有30 000多人。其实更可怕的是人才的内部流失。据统计,每出国到国外1名科学家,则有10名科学家离开俄罗斯科学领域。1995年初,由于人才外流,莫斯科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失去了20%的科研人员,如:著名的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理论部55名研究人员走了5名,还有10名出国后不确切是否回国。著名的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到1995年有40%的专家移民到西方国家[4]。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是俄罗斯最著名的物理研究所之一,通常人们称之为“苏联物理学的摇篮”,这里出现过几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1990年,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共有3 000人,其中1 400为研究人员;到了1995年,全所共有2 500人,其中研究人员为1 200人。从人数上看,该所的人才流失还不是灾难性的,但是应该看到,这些移民到国外的科学家都是所在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又如,航天科学是俄罗斯引以为自豪的领域,然而人才流失重创航天业。根据俄罗斯航天代表处的报告,至1994年中期,航天业损失了30%的高水平专业人才。1996年俄罗斯的航天登陆火星的实验遭遇失败,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说,由于缺乏资金,重新实验已经不可能了[4]。

科研论文的数量也大为减少。1995年俄罗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数量与以前相比减少了20%,以前《科学》杂志每年要出版612期,而现在只能压缩为12期。

对于当时科学领域的形势,很多人用“危机”一类的词来形容当时的形势。1994年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扎哈罗夫和福尔托夫指出:“今天,所有人都承认,俄罗斯科学正经历着危机,用危机’来形容科学的形势已经很乐观了,我们都深信,一种前所未有的危险正威胁着我们,这种威胁是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时期都没有的。休克疗法给我们的科学沉重打击,这种打击之后,我们的科学事业已经不是危机,而是处于昏迷状态。”[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位院士在提到对科学的影响时提到了第一次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而没有提到斯大林时期对科学家的镇压,并且认为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学因经费短缺遭受的损失要比前苏联的两次战争严重。

科学是一种不能很快看到回报的财富,科学不能很快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它不像石油和宝石等自然资源出售后可以马上解决国家紧迫的资金短缺问题,但是,要想让科学延续,就必须为科学不间断注入资金,然而,在遭受到经济和社会危机的时候,科学在资金投入方面往往很难与军队打仗、解决饥饿问题争夺资金。

3 关于“科学计划”和“科学自由”的思考

对科学研究经费的投放无疑要考虑其预期成果,为达到预期成果就必须制定计划。思考经费与自由哪一个更为重要,就必然关注“科学计划”与“科学自由”的问题。

英国物理学家、科学学主要奠基人贝尔纳(J. D. Bernal)指出,苏联“规划科学”的思想是通过1931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二次世界科学史大会影响西方的。苏联物理学、科学史家格森所做的报告《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的实质正是“规划科学”的思想[6]。

贝尔纳认为,苏联的“规划科学”是成功的,贝尔纳希望英国甚至西方国家按照苏联的模式来发展科学[7]。但是,对科学究竟是自主好还是规划好曾经有过激烈的论争。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围绕科学是自主的还是可由社会计划的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场著名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以物理学家贝尔纳为首的英国科学家群体,他们向纯科学的价值和科学自主性的理念提出挑战,将有计划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应用视为西方科学体制改革的方向,而英国物理学家米切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领导另一个科学家群体力主科学的自主性,反对贝尔纳等人的计划科学观点。科学的自主性作为西方所崇尚的科学传统,一直被认为是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发的好奇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自由是科学技术主体的一项权利,科学家应该享有这种追求学问的自由。科学的进展是由无法预料的步骤实现的,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可计划性,科学的根本创新离不开科学家个人的自由探索。

波兰尼认为,科学的计划化或计划科学有悖于科学的自由前提和自由品格,“科学的计划化”“将会中断科学’一词所表达的追求,而代之以另外的一种行动,那根本就算不上科学,”这“简直无异于杀死了科学”。贝尔纳则看到了自主性科学的无效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包括政府和社会有关的共同计划,科学对人类巨大的潜在利益才能实现。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不仅可以而且应当制定科学规划,从而确立发展科学的战略[8]。 贝尔纳认为[9],要是科学家得不到经费,即使允许他们进行科研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研究经费的缺乏像警察监视一样妨碍科学发展。大科学需要巨额科研经费,而只有政府才能调配筹集。对于庞大的科研项目,不可能靠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只有政府的力量才能进行诸如航空航天、海洋开发、极地考察、人类基因组、攻克艾滋病难关等活动。

4 结语

科学需要自由,科学更需要经费。然而,从前苏联和俄罗斯科学发展进程上看,二者似乎很难兼得。很难想象,国家投入巨大的资金而不对经费的使用进行规划,即使是发达国家都没有像苏联那样给科学巨大投入,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科研人员都没有像前苏联科研人员那样受到大规模的镇压。前苏联解体后,这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了政治和思想上的自由,然而,同时也失去了国家对科学的巨大物质支持。前苏联解体已经过去20年了,元气大伤的俄罗斯科学再也没有恢复到前苏联时期的水平。对于科学来说什么是重要的,是经费还是自由?前苏联和俄罗斯科学的发展对这个问题做出非常清楚的回答:经费比自由更为重要。科学投入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自由不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苏联-俄罗斯科学发展进程来看,科学能经受住各种苦难。前苏联的物理学家曾经荣获五次诺贝尔奖,这些获奖成果正是在19301940年间做出的,而此时正是斯大林暴政和大清洗的时期,其中卡皮察正是在他作出诺贝尔物理奖研究之前三年被斯大林强行留在苏联的。现在,即使是崇尚自由的发达国家也深深认识到,科学发展需要诸多条件,其中第一位条件是物质支持,不具备这个物质条件,科学研究就不会持续下去。自由对于科学技术并不是必备条件。前苏联解体后,自由主义泛滥、经济大衰退,国家不再对科研经费给予统包,科学的发展陷入低谷。20世纪30、40年代尽管是一个恐怖年代,但在这个时期政府能给科研人员提供物质条件从事研究,并提供全力支持,因此,前苏联科学能够取得很好的成就。

参考文献

[1]Э.И.Колчинский.Наука и консолидация советской системы впредвоенныегоды.Наука и кризисы[M].Москва:Дмитрий Буланин,2003:728

[2]洛伦R格雷厄姆.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M].叶式辉,黄一勤,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95

[3]А.Н.Авдулов,А.М.Кулькин.Процесс институционализации наукивРоссии и иего особенности[EB/OL].(2010-08-05)ht-tp://www.rffi.ru/default.asp?article_id=5058&doc_id=4489

[4]Л.Грэхем.Устойчивалинаукакстрессу?[J]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естествованияитехники,1998(4):3-17

[5]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M]//普京.普京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赵红州.“大科学”的由来及其发展[J].科技文萃,1994(6):16-18

[7]赵红州.美国的大科学[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4(1):1-16

[8]徐治立.论政府对科技活动干涉的作用与限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90-93

俄罗斯科学技术 第10篇

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与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强度物理和材料学研究所共同开发了热膨胀系数接近为0的纳米陶瓷制备技术,这种陶瓷复合材料具有极高的耐磨性,将被用于制造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新型密封元件。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类似的含有钨酸锆成分的复合陶瓷。钨酸锆可以保证纳米陶瓷具有因瓦效应,即在足够宽的温度范围内(-100~200℃)受热和冷却时尺寸不变,还可以保证在极端条件下的有效工作能力,而且材料结构强度高、质量轻。其制备技术难点在于钨酸锆成分很难进入到陶瓷中,发明者在研究过程中找到了技术解决方案,确定了钨酸锆在陶瓷成分中的最佳含量和有效的烧结方法,研发成果已获得2项专利。

由于使用含有钨酸锆成分的纳米陶瓷复合材料制造的密封元件的磨损几乎为0,由此延长了陶瓷材料的使用寿命,减少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的维修频率和工作量。

俄罗斯科学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俄罗斯油田 高含水期 采油技术 现状 发展

0 引言

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产原油6亿吨左右,探明储量86亿吨,占世界的12%,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和科威特,居第四位。石油主要埋藏在东部地区,仅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就占全国石油储量的72%,俄罗斯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对采油工艺技术研究的历史长,时间早,工艺新,方法多,整体技术始终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1 俄罗斯油田高含水期开采的特点及提高采收率的措施

近年来,俄罗斯原油储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储量结构变差,工业级别的原油可采储量急剧下降。根据俄联邦燃料动力部的官方资料,其中高含水层中原油储量占难采储量的三分之一(34%)。所谓高含水期,各国学者意见并不统一,有的人把含水60%以后称为高含水期,有的人把含水80%以后称为高含水期。本文注重的是含水80%以上的油田所采取的采油措施。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措施 针对高含水期油田的特点,俄罗斯及中亚的水驱砂岩油田进入高含水期主要开发措施:

1.1 应用沸石原料开采油田 目前鞑靼斯坦大部分油田发现注入水沿个别夹层突进,大大降低了注水效果,提高了油层中剩余油数量和采油井含水率。面临着如何通过封堵采油井中的高含水层和提高注入水波及系数,以及增大均质油层中个别夹层的渗流阻力来降低油井的产水量问题。保证渗流重新分布的一个最广泛采用的方法是注聚合物。但在油田开发晚期已无效了。因此,应用了各种改进的聚合物,例如,交联聚合物体系(有利于在孔隙中形成凝胶)、构造组分体系。但所有这些化学剂中的成分价格昂贵,例如聚合物或交联剂。此外,一些化学剂应用受限,另一些化学剂由于有毒会破坏使用地区的生态环境。该项工艺在罗马什金油田列宁山石油管理局进行了工业性实验。实验研究表明,工业上应用沸石能保证生态安全,相对便宜。无论用于堵水还是重新分布渗流、提高注入水波及系数都很有效。

1.2 电力作用产层的新工艺 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油田进入了开发晚期,如何维持原油产量、降低井的含水率、在最低的采油费用条件下保持最高的原油采收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B.H.Ce,rt.研制出一种电力作用产层的新工艺。非均质微孔介质的孔隙空间结构和渗流空间结构的变化导致电流脉冲作用产层。测定介质中渗流限定速度的此类毛细管中电流密度可以扩大毛细管的横剖面,因此提高了近井地带的渗透率。电毛细效应的应用有助于介质中的相平衡,并可以在水相渗透率降低的同时,提高油相渗透率。作用后由于介质中的渗流结构发生了变化,井的含水率明显降低,可持续很长时间(3年或更长)。

该工艺在卡梅什维油田2口井中进行了先导性试验。结果是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在处理前,203号和138号井的含水率分别为85%和90%,处理后分别降至30%和60%,然后决定在该油田的15口井中进行矿场试验。该工艺所需成本要低得多。测量表明,电处理一口井的电能消耗量不超过400千瓦时。该工艺不仅提高了油层近井地带的渗透率(在10米半径范围内),而且控制了相渗透率,原则上可使井的含水率降到零。广泛应用该技术会明显提高产层原油采收率和降低采油成本。

1.3 油田高含水后期一种有效的堵水方法 阿甘油田是处于开发晚期的大型油田,在含水91%的情况下,该油田的累积采油量占原始可采储量的80%,有0.25×108吨的剩余储量属于难采储量,主要集中在高含水区。多数采油井水淹是由于管外窜流造成的,及时堵水是油井大修作业的主要方向之一。施工数量虽位居第二,但工艺效果显著。在各种措施中,40%以上的增油量是依靠堵水工作完成的。注入加入一定添加剂的柴油基水泥混合物是阿甘油田采油井应用限制水窜流方法的主要工艺。

阿甘油田共对21口油井进行了封堵作业,16口油井产量增长。在含水96%时,对1689号井进行封堵后,该井日产量达到116.7吨。在阿甘油田采油井中采用限制水窜流的其它方法是使用凝胶剂。该工艺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两口井的处理结果表明,在封堵管外窜流和油层清洗段时使用凝胶剂效果好。人工封隔水洗层和含油层是应用该工艺的基础。使用的堵塞剂几乎完全溶解于油,与地层盐水接触时形成粘性胶质成分。可以在渗透性较好的含水饱和层和管外空间注入主要的化学吸收剂。由于堵水作业,形成的非渗透遮挡降低了产水量,促使早期出油较少的油层出更多的油。

可以用硅酸钠、氯化钙和盐酸作为水洗层选择性封堵工艺的主要试剂。通过向位于含水层专门的射孔孔眼注入堵水剂,把在硅酸钠和氯化钙作用下形成的凝胶剂作为主要注入剂。为加固形成的遮挡,注入以硅酸钠和盐酸为主的弹性凝胶。

1.4 复合式布井方式 对于开发难采储量问题,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水平井布井方式。在油田开发时,布井系统的选择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包括开发层系的地质构造、油藏的大小和形状、地下原油性质、油藏生产方式及气候等。一些文章中指出既要钻水平井,又要布垂直井。这种布井方式在未来被称做复合式布井方式。对于开发高含水期油田有一定前景。

2 俄罗斯高含水油田开发特色技术

微生物采油工艺。当注水开发油田平均采收率达到42%时,油层中仍有20%~35%的原油和约40%的储量不能被水驱出。开发晚期为了提高采收率,近来俄开始广泛采用微生物工艺。该法优点是工艺简单,费用低,不污染周围环境。工艺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从油气勘探到原油加工都有所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多种物质的综合作用可提高采收率。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应用:

①生成生物群落或生物体代谢产物。为了提高采收率研制并广泛应用了含有微生物群落试剂的注入工艺,如活性泥、磨粉行业的废物等。②利用长期注入淡水形成的地下微生物群落,把微生物群落分两阶段进行活化,生成大量的CH4、CO2、H2、N2,这些物质溶于石油,从而提高了原油的流动性,使采收率提高。此法在乌拉尔和伏尔加河流域地区得到了推广。鞑靼石油公司预计,微生物工艺可把采油量从1995年的5.3%提高到2005年的23%。微生物工艺在俄罗斯,尤其是鞑靼石油工业发展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利用微生物工艺已解决了与开发、采油、生态有关的难题。该法所获增油量为10%~46%。目前,在巴什及西西伯利亚油田上也开始工业性推广微生物技术,直至2005年。由于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巴什油田增油量超过了50×104吨。俄及中亚已有一个多世纪的田开发史,在一些大型和特大型油田上试验和应用了许多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水驱技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目前已拥有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中高渗透层开发技术。在油田开发晚期采取了很多好的采油方法,从油田所开展的室内和矿场试验效果看,这些方法非常有效地解决了油田开发晚期所面临的一些技术难题,很值得参考借鉴。

3 我油田今后技术发展方向

俄罗斯科学技术 第12篇

关键词:温室黄瓜俄罗斯先锋,越冬茬栽培,培育壮苗,定植,田间管理

俄罗斯先锋黄瓜产量高, 抗病性强, 耐低温、弱光能力强, 长势强;瓜把短, 商品性好;连续结瓜能力强, 平均产量300t/hm2;最高产量达到400t/hm2;收入在60万元/hm2以上。现将其越冬茬温室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培育壮苗

壮苗的标准是:子叶完好, 茎基粗壮, 叶色浓绿, 无病虫害。一般株高要求15cm左右, 叶片数为5~6片, 苗龄以30~35d为宜。

1.1 育苗土准备

选用乱稻草末, 加水、加磷酸二铵0.5kg/m3, 用大棚膜封闭发酵1~2个月后, 再加上无病大田土1/10混合均匀后, 装营养钵, 以备播种。

1.2 种子处理

一是药剂浸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h, 或用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1.5h, 捞出洗净催芽, 可防治枯萎病、黑星病。二是温汤浸种。将种子用55℃温水浸种4h, 用清水冲净粘液后晾干, 再催芽, 可防治黑星病、炭疽病、病毒病、菌核病。三是催芽。消毒后的种子浸种4~6h后, 捞出洗净, 放于28℃催芽, 包衣种子直播即可。

1.3 播种

温室加小拱棚育苗。东港地区一般在10月末至11月初播种。当种子70%破嘴后, 每个营养钵播1粒种子, 覆盖营养土1.0~1.5cm。播完后营养钵上覆盖地膜, 70%幼苗顶土时撤除地膜。

1.4 苗床管理

播种至出土, 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 夜间16~18℃;出土至分苗时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 夜间14~16℃;分苗或嫁接后至缓苗时白天温度控制在28~30℃, 夜间16~18℃;缓苗后至炼苗期, 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 夜间控制在14~16℃;定植前5~7d, 白天温度控制在20~23℃;夜间10~12℃为宜。采用反光幕或补光设施来增加光照。分苗时要浇足水, 以后根据苗床干湿度适当浇水。原则上苗期以控水控肥为主, 防止幼苗徒长。

1.5 嫁接

采用插接方法, 南瓜比黄瓜早播3~4d, 待南瓜子叶展平出现第1片真叶、黄瓜两叶1心时嫁接。把嫁接好的苗移到小拱棚内, 避光2~3d, 提高温度和湿度, 有利于伤口愈合。7~10d后接穗长出新叶后, 撤掉小拱棚。

2 定植前准备

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确定施肥的总量, 磷肥全部、钾肥2/3与氮肥1/3作基肥。基肥以优质农家肥为主, 一次性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22.5t/hm2以上 (猪圈粪、马粪、鸡粪各占1/3) 进行旋耕。温室设施用80%敌敌畏乳油3.75kg/hm2拌上锯末, 与硫磺粉15.0~22.5kg/hm2混合, 分10处点燃, 密闭24h, 放风后无味时定植。

3 定植

东港地区定植时间为12月10日左右;覆盖地膜, 一般定植密度为5.25万株/hm2, 中后期应保留4.0万株/hm2为宜。

4 田间管理

4.1 温湿度与光照管理

缓苗期白天温度控制在28~30℃, 晚间不低于18℃;缓苗后采用“四段变温”管理:上午8~14时, 温度为25~30℃;14~17时, 温度为20~25℃;17~24时, 温度为15~20℃;24时至第2天日出, 温度为10~15℃;地温应保持15~25℃。一般在缓苗期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开花结果期湿度以70%~85%最好。采用透光性好的耐候功能膜, 保护膜面清洁, 白天揭开保温覆盖物, 日光温室后部张挂反光幕, 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

4.2 肥水管理

根据黄瓜长相和生育期长短, 适时追施氮、钾肥, 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喷施微量元素肥料, 防止植株早衰。一般都用冲施肥进行追肥, 10~15d追1次。前期用含氮、钾的冲施肥, 中后期采用含氮、磷、钾冲施肥, 追肥量根据棚内土壤地力确定。采用膜下滴灌或暗灌方法。定植后应及时浇水, 3~5d浇缓苗水, 根瓜坐位后, 结束蹲苗, 浇水追肥, 土壤相对湿度应保持60%~70%为宜。

4.3 植株调整

采用吊蔓的方法, 并进行摘心、打底叶, 主蔓结瓜, 侧枝留1瓜1叶摘心, 采用落蔓的方式进行生产, 病叶、老叶、畸型瓜要及时打掉。

5 病虫害防治

1月份开花期时用农利灵和施家乐800倍液防治灰霉病;3月中下旬用银法利1 500倍液、72%克露800倍液等药剂防治霜霉病;5月份之前用福星8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黑星病;可用康福多7 000倍液或一遍净2 500倍液防治蚜虫。

6 适时采收

相关文章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精选6篇)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第1篇201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

3
2025-09-19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12篇)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第1篇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高举有中...

1
2025-09-19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精选11篇)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第1篇2014年大方县“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之安全知识竞...

1
2025-09-19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精选15篇)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篇2010年丰都中心小学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防控工 作 总 结传染病防治...

1
2025-09-19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精选5篇)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第1篇2016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退伍军人简历自我评价(一)】入伍十八...

1
2025-09-19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精选4篇)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第1篇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2020年总结(一)保安队长职责一、实行...

2
2025-09-19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精选10篇)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第1篇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11、怀揣崭新希望,穿过泥泞沟坎,义无反顾奔向...

1
2025-09-19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精选12篇)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第1篇2022-2023学第二学期小学教师个人课...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