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股骨干骨折(精选10篇)
儿童股骨干骨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例。其中男5例, 女2例。最大12岁, 最小3岁, 平均年龄6.5岁。上段骨折3例, 中下段骨折4例, 长斜形骨折3例, 螺旋形骨折3例, 粉碎性骨折1例 (被水泥窗砸伤所至) 。
1.2 治疗方法
患儿仰卧, 患肢外展, 用4mm骨圆针于胫骨结节平面下胫骨结节平面下 (即骨骺线以下1cm处) 用低速电钻由外向内钻入, 避免腓总神经损伤及豁裂胫骨。以2kg重量行水平牵引, 依据床边X光片显示骨折复位情况调节牵引重量[1], 然后用石膏绷带制作塑形夹板4块 (前后内外侧各1块) , 内侧由大腿根部至膝关节中段, 外侧由髂棘至膝关节中部, 前侧由腹股沟下方至髌骨上缘, 后侧由臀部至腘窝下方, 根据X线检查及患肢肿胀消退情况用棉压垫纠正前后及侧方移位成角。3周后拆除骨牵引, 4~6周后根据X线检查情况拆除石膏夹板外固定。
2 结果
本组7例患儿, 住院时间在3.5~6周, 出院时复查X线, 解剖复位6例, 无侧方及成角移位, 其中1例为粉碎性骨折者, 患肢与健侧X线对比缩短约0.5cm, 于1年后复查X线比较, 7例患者均双侧股骨等长, 无侧方角畸形, 骨折愈合好, 无肌肉萎缩, 髋、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 无跛行。
3 讨论
3.1 骨牵引复位与其他方法比较
以往治疗闭合性不稳定性股骨干骨折, 多采用皮肤牵引, 由于用胶布粘贴于皮肤上, 而儿童皮肤娇嫩, 常引起皮诊、溃烂、胶布脱落, 从而影响疗效。更严重者可引起足、踝坏疽, 许多医生已放弃这种方法[2~3]。使用骨牵引, 常规消毒针眼即可, 没有胶布对皮肤刺激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而且膝、踝关节可以活动, 不会引起肢体循环障碍及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同时, 骨牵引效果确切, 对于骨折缩短移位及维持复位效果明显优于皮肤牵引。
3.2 塑形石膏夹板与其他方法比较
由于儿童肤肌娇嫩, 而传统夹板因质地、大小、长短、形状固定, 无法顺应患儿伤肢的具体情况, 为达到复位的目的, 常对患肢产生局部较大的压迫, 导致局部皮肤受压溃破, 从而影响复位固定的效果。国外以往常采用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的方法, 但固定范围大, 去除石膏还需较长一段时间功能锻炼。而使用塑形石膏夹板, 可以根据患肢大小、长短、凹凸等具体情况, 将湿石膏绷带附贴于患肢上塑形, 内侧为瓦面, 对肢体不易产生局部压迫, 不影响局部循环, 石膏夹板干后变硬, 就可以根据X线检查结果, 对骨折端侧方成角移位处加用棉垫压迫复位, 并可依据患肢肿胀情况用布带调节松紧, 从而达到更好的复位固定的效果。同时, 塑形石膏夹板不超过关节, 不影响髋、膝关节活动, 属局部外固定, 符合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 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这样, 骨牵引联合塑形石膏夹板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护理方便, 较不易因大小便引起污染而导致褥疮, 而且取材方便、费用低、痛苦小, 可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3.3 使用注意事项
此法在行骨牵引时, 在胫骨结节下进针, 应在X线提示下进行, 不可钻在骨骺线上。同时进针时宜用较细骨圆针, 且用低速电钻钻入, 因用钉锤打入时如用力过猛可将胫骨骨皮质劈裂。选用牵引针不宜太细, 在持继重力牵引下, 太细的克氏针易将儿童柔嫩的骨质豁裂, 而导致牵引失败。在钻入骨圆针时应由外向内侧进针, 以免误伤腓总神经。
3.4 不必强求解剖复位
因儿童骨折愈合快, 修复能力强, 纵有重叠移位 (1.5cm以内) 和成角 (15°以内) 的, 在日后能够自行修复, 所以应向患儿家长解释清楚, 不必强求百分之百解剖复位, 以免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纠纷。
摘要:目的 观察经胫骨结节骨牵引联合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闭合性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7例股骨干骨折的患儿行胫骨结节牵引复位, 联合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 配合压垫纠正骨折移位。结果 骨折缩短移位及侧方成角畸形纠正, 对位对线良好, 骨瘀生长良好, 6例获解剖复位, 1例为粉碎性骨折, 出院时患肢缩短0.5cm, 1年后复诊已基本纠正。结论 儿童闭合性不稳定性股骨干骨折, 以保守治疗为主, 可避免手术损伤及其并发症, 此法较适应基层医院应用。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骨牵引,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疗效
参考文献
[1]邱贵兴.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02, 197.
[2]JOHNA, OGDEN.柳用墨, 编译.儿童骨骼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331.
儿童股骨干骨折 第2篇
【关键词】临床观察 长骨骨干骨折 髓内钉
长骨骨干骨折是急性骨伤外科病变,临床儿童较为常见。研究认为,儿童长骨骨干骨折应用AO钛制弹性髓内钉疗法,可促进患者病情迅速康复,临床效果确切。探析儿童长骨骨干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对儿童长骨骨干骨折进行AO钛制弹性髓内钉疗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30例长骨骨干骨折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7.9±1.5)岁:其中肱骨干骨折4例,尺桡骨骨折11例,胫骨骨折15例;开放性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14例;其中合并胸腔积液3例,合并颅脑损伤5例,合并肋骨骨折22例。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骨伤科学会制定的长骨骨干骨折的诊断标准;经相关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长骨骨干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入治疗组,对照组。
1.2 方法治疗组:实施AO钛制弹性髓内钉疗法,肱骨干骨折:患儿仰卧位,全麻;于c型臂x线机监测下进行小切口骨折端复位或闭合复位,后检测X线平片上最窄髓腔部位的横径,选取髓内钉直径超过最窄髓腔直径的1/3,在远端股骨骨骺板近侧1~2cm处进钉;髓内钉插入前予以预弯,在切口部位的近端将开孔骨锥垂直插入骨皮质,进入方向与股骨长轴呈45°角,将第一枚髓内钉插入,后进行180°旋转使髓腔与髓内钉平行,轻轻敲击活性旋转,打入髓内钉,同样操作打八第二枚髓内钉。c臂机监测下监测正侧位髓内钉顶端部位。尺桡骨干骨折:桡骨干骨折选取桡骨远端距骨骺板1cm的桡背侧为进钉点;1枚髓内钉弹性固定,无需预弯;尺骨干骨折:选取近端后侧冠突平面稍向远侧为进钉点。肱骨干骨折:选择肱骨下段外侧为进钉点。对照组:进行切开复位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各项指标及临床有效率。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优:膝踝关节正常,骨折无畸形完全愈合:前臂骨折愈合,旋转功能达到正常的90%以上;良:下肢骨折完全愈合,成角旋转畸形低于5°;可:下肢骨折未完全愈合,前臂愈合,旋转功能超过正常的60%以上;差:下肢皮肤出现感染,愈合延迟,前臂骨折不连接或旋转功能低于正常的60%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各项指标的评估比较治疗组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有效率情况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7%,5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治疗组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7%、5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钛合金的三个支撑点及较佳的弹性恢复力,其抗旋转、横向稳定、轴向稳定、抗弯曲等生物力学稳定性较佳,维持骨折的复位位置,而钛的弹性模量与骨组织相似,降低了早期活动的感染率;儿童骨骺骨膜较成人厚实,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综上所述,儿童长骨骨干骨折患者进行AO钛制弹性髓内钉疗法,可促进患者迅速康复,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荣,张涛,赵海,经皮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g6例分析M,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168-169.
[2]雷赛云,谭文甫,符勇.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25例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4,08(1):121-122.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6例患儿, 男21例, 女15例;年龄4~12岁, 平均8.2岁。无开放性骨折, 1例为粉碎性骨折, 2例为保守治疗失败后转为手术治疗。患儿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 d, 平均1 d。
1.2 手术方法
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常规拍摄患侧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 必要时拍摄健侧股骨全长X线片以准确测量髓腔最细处直径, 选择直径合适的AO钛质TEN并塑形。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患儿仰卧于透光手术床, 对身高较高的患儿可以使用牵引床, 患肢可以自由活动有利于控制髓内钉的位置和纠正患肢的旋转畸形。尽可能使用闭合复位的方法对骨折进行初步复位。复杂的骨折应对双下肢均进行消毒铺巾, 以便于进行长度和旋转的对照。髓内钉进钉点应位于股骨远端骨骺板近侧1~2 cm。根据患儿的体格, 在进钉点平面的内外侧各作一长度2~4 cm向远端延伸的切口, 注意进钉点应在关节囊的外侧, 避免损伤骨骺板。对阔筋膜张肌进行足够的分离, 在切口的近侧端, 垂直于骨皮质插入开孔骨锥, 慢慢旋转骨锥刺入骨皮质, 缓慢进入方向与股骨长轴成45°角, 然后继续向上穿越骨皮质。如果骨皮质较厚, 可以使用适当的钻头和两联钻套, 所开孔应比所选髓内钉直径略大。术中使用C型臂检查骨锥的位置和进入的深度。在插入TEN前进行预弯, 预弯弧度应为髓腔直径的3倍, 弧弓的顶点应位于骨折区域, 髓内钉钉头应与弧型一致[1]。置入前应将2根髓内钉均进行预弯, 且应该选择2枚相同直径的TEN。将TEN安装于插入器上并用杆状扳手拧紧。髓内钉上的激光标记应与插入器的一端平齐, 这样可以不在使用C型臂的情况下控制髓内钉的方向。第1枚髓内钉插入髓腔时顶端先与骨皮质垂直, 然后旋转180°使髓内钉与髓腔平行。如果需要使用C型臂检查髓内钉的位置, 髓内钉上的激光标记应与插入器的一端平齐, 这样便于控制方向, 减少术中X线的照射。旋转或轻轻敲击, 逐渐打入髓内钉。到达骨折端附近后, 牵引患肢并在前后和左右方向挤压骨折端进行复位。其中3例患儿闭合复位失败,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以避免多次暴力手法复位和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2], 之后再将TEN穿过骨折端向股骨近端插入。同样操作在股骨髁部内侧开口, 打入第2枚髓内钉。在C型臂下检查髓内钉顶端在近端骨折块髓腔内正侧位的位置, 使髓内钉顶端在髓腔内保持正确的位置, 应与冠状面平行。如果髓内钉顶端的位置正确, 再将髓内钉向前推进4~5 cm, 直至顶端达到近端骨骺板远端的位置, 需要确保2根髓内钉通过骨折端再次完成交叉固定。剪断TEN尾部, 注意保留大约1 cm的残留长度。当使用牵引床时, 在无菌操作下放松下肢的牵引, 使之能自由旋转, 来检查矫正旋转畸形。手术时间40~70 min, 平均50 min。
1.3 石膏固定
术后单髋人字石膏固定4~6周, 8~12周后完全负重行走, 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 3~6个月后取出TEN。
2 结果
本组患儿在石膏固定期间门诊定期复查X线证实骨痂生成明显, 均在4~6周后拆除石膏。卧床锻炼患肢髋和膝关节功能活动, 患肢无局部压痛和纵向叩击痛。X线检查无骨不愈合, 无骨折对线畸形发生。6例患儿出现膝关节处钉尾激惹, 均在取出后缓解。所有病例均获得了随访, 平均随访18个月。其中2例出现小于1 cm患侧肢体延长, 无临床症状, 无功能障碍。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2。
3 讨论
3.1 手术创伤
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 如悬吊牵引、小夹板或者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加压或锁定钢板、TEN、带锁髓内钉等。皮肤牵引时间较长, 护理困难, 患儿多不能耐受, 皮肤牵引容易脱落、起水疱, 而且肢旋转和短缩或延长不能较好控制;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不稳固, 断端容易再移位, 且固定时间较长, 容易出现患侧髋和膝关节僵硬;外固定支架简单易行, 但容易发生钉道感染, 且患儿长期携带外固定架生活和活动非常不便;应用加压或锁定钢板固定的患儿切口较大, 创伤大, 失血多, 住院时间长, 部分患儿钢板边缘出现再骨折或在钢板取出后出现再骨折, 在愈合后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带锁髓内钉在置入时破坏股骨近端骨骺, 影响患肢生长发育。TEN采用的是微创经皮小切口, 瘢痕小, 减少了术中对周围组织的创伤, 不剥离或较少剥离骨折端骨膜, 保护了骨折端的血运, 缩短住院时间, 同时避免了外固定时间过长而引起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使儿童骨折处理更趋合理。
3.2 关节功能
本组患儿在拆除石膏后髋和膝关节活动经锻炼后较快恢复正常水平。根据患儿术后门诊复查X线片确定去除石膏时间, 一般为4~6周, 去除后指导患儿卧床锻炼髋关节屈伸和内外旋转, 内收和外展, 锻炼膝关节屈伸活动, 并在石膏固定期间和后期指导双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3个月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均较好的改善。
3.3 骨骺损伤
本组患儿TEN置入选择进钉点位于股骨远端骨骺板近侧1~2 cm, 且在X线监视下操作, 不会发生骨骺的损伤。2例患侧肢体延长, 分析为骨干部横形骨折多出现创伤后延长[3]。
3.4 TEN的特性
尖头弧形设计便于髓内钉的插入和骨折的复位, 基于环形的肌肉包绕以及被预弯的弹性钉的恢复力, 两者共同使得骨折端恢复到解剖位置通过三点支持来实现轴向与旋转的稳定。弹性髓内钉可在骨折端间产生纵向应力刺激, 消除应力遮挡, 增加生理应力刺激, 促进骨愈合, 同时增加骨折愈合后强度[4]。预弯弹性钉能显著增大内在的接触压力, 完全发挥出弹性钉的动力学潜能。与不锈钢相比, 钛的弹性模量与骨组织更接近, 因此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更佳, 感染机会较低;钛较不锈钢材料具有更高的抗疲劳能力;抗腐蚀能力较强;与不锈钢相比, 钛对骨组织的生长影响较小;钛或其合金中无镍成份, 过敏反应较少。
3.5 患儿的选择
年龄限制根据小儿的生长发育而定, 一般年龄下限为3~4岁, 年龄上限为13~15岁。骨折类型:横形骨折, 带有楔形骨块的短斜形或横形骨折, 具有骨皮质支持的长斜形骨折, 螺旋形骨折。本组研究表明横形骨折较易复位, 且较稳定, 抗旋转较好, 石膏固定时间相对缩短。3.6 TEN的选择测量X线片上髓腔最窄部位的直径, 所选髓内钉的直径至少是其的1/3。如为螺旋形或长斜行骨折, 可拍摄健侧股骨干X线片来测量。而且选择的2枚TEN应该是相同直径, 预弯弧度应为髓腔直径的3倍, 弧弓的顶点应位于骨折区域。如果选用的TEN过细, 易发生术后再移位, 若选择了2枚不同直径的TEN, 易使两侧受力不均, 导致骨折端移位, 发生畸形愈合。
摘要: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 (titanium elastic nail, TEN) 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自2007年5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36例儿童股骨干骨折, 男21例, 女15例;年龄412岁, 平均8.2岁。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复位, 3例患者复位失败改为小切口切开复位, 逆行置入2枚TEN固定, 术后单髋人字石膏固定46周, 812周后完全负重行走。结果 36例患儿经TEN内固定并石膏外固定治疗后, 骨痂生长良好, 患肢功能活动恢复好,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TEN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具有微创、简单、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弹性髓内钉,股骨干骨折,儿童
参考文献
[1]高招文, 吴建斌, 连伟飞, 等.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5) :553-555.
[2]代平, 陈新来, 白龙, 等.微创肱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3) :341.
[3]周曙光, 陈建雯, 俞辉国.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2, 18 (4) :306-308.
开放性股骨干骨折的护理 第4篇
【关键词】股骨干 开放性骨折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27-01
股骨干开放性骨折多发生于意外创伤,受伤后病人疼痛剧烈,伴大量出血,严重的可出现休克,且骨折部位和外界相通,因而伤口和骨折部位存在着感染的潜伏性,术前适当的外固定,伤口包扎、止痛、抗休克,术后注意对伤口及患肢未端血运及感觉的观察,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同时协助与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是对该类病人的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现将我科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 11 例股骨干开放性骨折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 11 例,男9 例,女2 例,年龄 26~59 岁。上 1/3 骨折 7例;下 1/3 骨折 4例。1 1 例全部治愈,无并发症,无致残。
2 术前护理
2.1 迅速判明有无威胁生命的体征,如测量脉搏、血压,如有休克存在,应立即按休克进行补液、输血等急救与护理。
2.2 创面处理,主要是制止出血和防止再污染。
2.3 临时肢体固定, 为避免骨折移位和预防骨折的合并伤,减轻病人的疼痛,临时简便的外固定是非常必要的,可用预制夹板进行简单的外固定包扎。
2.4 术前准备:迅速为病人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如建立静脉通道,配血、麻醉药试敏、术前用药等,记录病人肢端血运及感觉情况,送病人入手术室。
3 术后护理
3.1 心理护理:股骨干骨折的病人,多为一向健壮的正常人,意外受伤后,毫无心理准备,骨折愈合又需要长时间,对能否恢复缺乏信心,护理人员要经常了解病人的思想情况,给予安慰鼓励,各项操作耐心细致,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康复信心,愉快地接受各项处理。
3.2 病情观察
3.2.1 生命体征的观察:开放性骨折病人因创伤严重,出血较多,故术后仍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我们每半小时为病人测量血压脉搏一次至平稳。由于出血也可有吸收热,应每日为病人测量体温四次,如体温超过38.5℃说明有感染的可能,报告医生加强抗感染治疗适当给予物理降温。
3.2.2 患肢的观察:伤肢固定后,应严密观察患肢末稍的循环情况,如温度、颜色、感觉、动脉搏动、肿胀及足趾的主动活动等,观察是否膝关节活动受限、足下垂等腓总神经受压症状,观察局部伤口渗血红肿等情况,如患肢持续疼痛或伤口渗血逐渐增多应报告医生处理。
3.3 止痛:按医嘱适当使用止痛药。
3.4 预防并发症
3.4.1 脂肪栓塞 : 脂肪栓塞是股骨干骨折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由于骨髓腔内的脂肪滴外漏,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临床上此综合征常突然发作,且进展快,常表现为脑梗塞、肺梗塞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病人的意识状态,注意突发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胸痛、脉快弱、咳痰、咳血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处理。
3.4.2 预防褥疮:病人由于卧床時间较长,活动受限,为防止骨突部位受压过久而引起血循环障碍,我们每二小时为病人按摩,通过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必要时铺气垫床,并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污染及时更换,鼓励病人利用拉手架抬起上身抬臀,促进血液循环。
3.4.3 预防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病人卧床时间较长,应鼓励病人多作深呼吸,多喝水。
3.5 牵引的护理:行slotted 髓腔棒或AO钢板内固定治疗,是近年来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后无需牵引或外固定,对于部分仍需作骨牵引的病人应做好牵引的护理。
3.5.1 保证牵引的效果:病人睡硬板床,抬高床尾15~30 度,保证牵引绳和肢体的方向一致,严防牵引锤着地,保持牵引锤悬空,牵引力方向与股骨干总轴一致。
3.5.2 将肢体置於功能位置,下肢保持外展正中位。
3.5.3 每天检查并拧紧牵引螺旋一次, 防止牵引松驰或脱落失去牵引作用。
3.5.4 及时检查克氏针两端是否放置软木塞或带胶塞小瓶,防止克氏针移位及划伤对侧肢体皮肤。
3.5.5 牵引锤重是体重的 1/10 左右,每天进行调节,逐渐减轻。
3.5.6 防感染:牵引孔处每天用 75%酒精点二次。
3.6 功能锻炼:这是骨折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要认真对待,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确保功能锻炼行之有效。
3.6.1 早期:骨折后两周以内,指导病人做肌肉自主的、充分的收缩和舒张,促进深部静脉血回流,肿胀消退,进行股四头肌长收缩和舒张,踝用力背屈及足趾伸屈活动,对术后不需外固定的患者,可早期练习膝踝关节活动。
3.6.2 中期:骨折后3~6 周,此期除上述锻炼外,未被固定的关节应开始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大。
3.6.3 晚期:骨折愈合较牢固,外固定已经去除,应进行全面的肌肉和关节活动,开始扶拐练习步行,逐渐增加活动量在照片提示骨折已愈合则弃拐步行。
4 体会
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5 例, 男15 例, 女10 例;年龄4~12 岁, 平均7 岁。致伤原因:摔伤12 例, 坠落伤7 例, 交通伤6 例。其中横形骨折12 例, 短斜形骨折8 例, 螺旋形骨折4 例, 长斜形骨折1 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就诊时间2 h~5 d。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a) 术前行皮肤牵引;b) 术前1 h应用抗生素;c) 选取直径为股骨干最窄处髓腔直径35%~40%弹性钉, 长度相等;d) 将弹性钉预弯成“C”形, 如行顺行穿针, 则1枚为“C”形, 1枚为“S”形[1]。
1.2.2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 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股骨干中1/3骨折及股骨干中上1/3骨折采用逆行穿钉法[2,3], C型臂X线机定位股骨远端骨骺线, 在大腿内外侧离骨骺板近端1.5 cm~2 cm处中线偏后位置分别作一长3 cm左右切口, 分离达骨皮质, 用开口器与股骨干纵轴成45°角钻一骨性隧道。用持骨器将弹性钉垂直骨皮质方向捶入内外侧骨性隧道, 旋转弹性钉, 沿髓腔打入至骨折端。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复位骨折端并临时徒手固定, 将弹性钉打入骨折近端, 外侧钉打至大转子处, 内侧钉打至股骨距。对股骨下段骨折用顺行穿钉法, 进针点分别位于股骨大转子下方2 cm, 选择两处进针点应分别横向距1.5~2.0 cm, 纵向距2.0 cm, 进针及复位方法同逆行穿钉法。检查骨折端对位对线理想, 折弯针尾, 保留1 cm, 剪掉多余部分, 针尾埋于皮下。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在患肢下垫枕, 对骨折固定欠稳定或体质肥胖患儿, 采用单髋“人”字石膏托固定3~4周, 本组病例采用石膏托固定9 例, 其中不稳定型骨折6 例, 体质肥胖患儿3 例。定期复查X线片, 视骨折稳定及骨痂生长情况逐步增加负重至骨折愈合完全负重。
2 结 果
本组25 例均获随访, 时间为12个月~3年, 平均15个月。参照吉士俊等[4]制定的儿童股骨骨折治疗标准, a) 理想标准:无旋转、无成角, 重叠移位小于1.0 cm;b) 可接受标准:旋转小于15°角, 成角小于25°, 重叠小于2.0 cm。本组25 例均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8~14周, 平均愈合时间11.6周。2 例出现侧方成角, 均小于15°, 无旋转成角;1 例出现旋转成角12°, 无侧方成角及重叠;2 例出现过度生长, 经随访2~3年后, 肢体等长、无畸形、活动功能无影响;2 例出现钉尾“激惹”现象, 取钉后症状消失。其余病例达股骨干骨折理想治疗标准。典型病例影像图片见图1~2。
3讨论
3.1 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方法回顾
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有夹板固定、皮肤牵引、骨牵引及髋“人”字石膏裤固定等。手术治疗有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克氏针内固定、交锁髓内钉固定及弹性髓内钉固定等。非手术治疗因其固定时间长、舒适性差, 而小儿特点是好动, 自我保护意识差, 在骨折未坚固愈合前易造成骨折移位[5], 导致肢体不等长、旋转畸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常规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则软组织损伤大, 骨膜破坏严重易留下骨不连等问题[6]。交锁髓内钉易损伤骨骺而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弹性髓内钉技术通过经皮或小切口置入, 操作简便, 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治疗方法, 广泛应用于儿童长骨干骨折中。通过文献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 均认为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为弹性髓内钉固定[2,7]。
3.2 弹性髓内钉固定原理及优点
弹性髓内钉技术主要是利用三点固定原理对骨折进行固定, 即通过进针点, 弧顶点及顶头部与髓腔壁接触产生的弹力进行固定。其治疗股骨干骨折有如下的优点[8]:a) 属于微创手术, 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对患儿心理影响小;b) 固定为弹性固定, 不存在应力遮挡;c) 手术安放弹性钉不通过骨骺板, 不损伤骨骺, 因而不会导致生长障碍;d) 不切开骨膜和骨折处血肿, 有利于骨折自然愈合;e) 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简单、费用低。
3.3 治疗时注意事项
a) 根据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一般宜选择4~12 岁的儿童;b) 骨折类型宜选择横形骨折, 短斜形骨折及短螺旋形骨折。对长斜形骨折, 长螺旋形骨折及粉碎性骨折等不稳定性骨折及体质肥胖者应加以选择, 毕竟弹性钉不属于AO理念的坚强内固定。对这种病例术后需石膏托固定3~4周, 有助于减少骨折移位导致畸形发生。本组病例共9 例患儿术后予单髋“人”字石膏托固定3~4周以制动, 防止骨折移位, 但仍有1 例粉碎性骨折出现旋转, 1 例体质肥胖患儿出现成角畸形, 但均在可以接受的标准范围内。因为弹性钉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固定物, 所以在临床应用时应严格选择适应证。c) 术前测量弹性钉直径要适合, 过小则固定不牢固, 过大易致骨皮质劈裂。d) 弹性钉的弧顶点应在骨折端, 才能起到最大固定力度。e) 弹性钉打入后, 钉尾退出1.0 cm, 骨外留2.0 cm, 剪掉多余部分, 然后压实回到原来位置[1]。这样既便于将来取出, 也避免残留太长致假性囊肿, 引起激惹征, 影响患膝功能。
综上所述, 弹性髓内钉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心理影响小、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快、取出方便、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加之小儿具有骨折生长愈合快、塑形能力强等特点, 经临床实践证明, 该方法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一种理想选择,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弹性钉治疗25例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 探讨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结果 25例患儿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2个月3年, 平均15个月。25例患儿均骨性愈合, 平均骨性愈合时间11.6周。2例出现侧方成角, 均小于15, °无旋转成角;1例出现旋转成角12, °无侧方成角及重叠;2例出现过度生长, 经随访23年后, 肢体等长、无畸形、活动功能无影响;2例出现钉尾“激惹”现象, 取钉后症状消失。其余病例达股骨干骨折理想治疗标准。结论 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费用低, 是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关键词:弹性钉,内固定,儿童,股骨干骨折
参考文献
[1]潘少川.Rang小儿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65-166.
[2]冯传汉, 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27-1629.
[3]林治建, 刘硕君, 高述玲.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92例[J].中医正骨, 2010, 22 (12) :51.
[4]吉士俊, 潘少川, 王继孟.小儿骨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554.
[5]马树杭, 马珂, 王君, 等.闭合性小儿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接八例分析[J].中医正骨, 2003, 15 (6) :47.
[6]陈秋, 吉士俊, 马瑞雪, 等.小儿骨折后骨不连接原因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2, 23 (3) :280-281.
[7]陈博昌, 王志刚, 杨杰, 等.弹性髓内钉交叉固定治疗儿童长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 (9) :598-600.
[8]胡孔才, 曹进, 诸葛天瑜, 等.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J].中医正骨, 2010, 22 (9) :59.
儿童股骨干骨折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最小10岁, 最大12岁;性别:男56例, 女24例;骨折类型:横型骨折32例, 斜型骨折24例, 螺旋型骨折16例, 粉碎型骨折8例;临床愈合时间最长8周, 最短5周。
1.2 诊断及疗效评定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股骨干骨折的诊断依据:①有明显外伤史;②多发于青壮年和儿童;③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敏锐, 功能丧失, 出现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 可扪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下1/3骨折时, 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疗效评定:①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 骨折愈合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②好转:对位对线尚满意, 骨折愈合, 患肢缩短2cm以内, 髋、膝关节伸屈受限在45°以内, 生活能自理;③未愈:骨折对线对位差或骨折不愈合, 有明显疼痛及异常活动, 生活不能自理。
1.3 治疗方法
1.3.1 骨骼牵引法
根据各段骨折后, 因肌肉牵拉移位不同而作出适当牵引部位和患肢不同置放姿势, 力求达到良好的对位和固定。①上1/3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大肌及外旋肌牵拉而呈屈曲、外展、外旋移位, 骨折远端向上、向内、向后移位, 故应作股骨髁上骨牵引, 患肢置屈髋屈膝90°, 外展、外旋位;②中1/3骨折:骨折除重叠畸形外, 远端因受内收肌的牵拉, 骨折端多向外成角, 故应作股骨髁上骨牵引, 患肢置屈髋屈膝120°外展中立位;③下1/3骨折:a.屈曲型:骨折远端因受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 向后旋转移位, 故应作股骨髁上牵引, 患肢置深屈膝中立位;b.伸直型:作胫骨结节下2~3横指处的胫骨皮质骨牵引。以上骨骼牵引重量:初重为人体重的1/7, 手法复位及夹板固定后改维持量为3kg, 用沙袋叠成适合牵引位置的弧度, 既是一种稳固有力的托架, 又便于复位操作及换药包扎, 此法可代替托马氏架。
1.3.2 手法复位
骨骼牵引24h后, 对照X光片, 测量患肢及健肢长度相等时 (髂前上棘至髌骨上缘为测量标准) , 即重叠基本拉开, 可进行手法复位。①上1/3骨折用持按旋转法:医者以手掌、腕持托骨折远段向前向外, 一手掌、腕按压骨折上段向内、向后, 并令助手外展外旋患肢;②中1/3骨折用挤压提按法:按X光片骨折移位的情况先矫正内外侧移位, 医者一手扣住内侧移位一端, 另一手扣住外侧一端向相反方向挤压, 再矫正前后移位, 医者一手提骨折下端, 一手按骨折上端, 用一剪力法进行;③回旋法适用于矫正斜形、螺旋形背向移位的骨折。手法:放松牵引, 一助手沿下肢纵轴作适当牵引, 另一助手固定骨折近段作对抗牵引, 医者一拇指将近段向后或向前推压, 另一手将远段按原来移位相反方向回旋;④下1/3骨折用挤压提位法:先矫正内外侧移位 (手法同中段) , 矫正远端向后倾斜, 医者两手抱住骨折下段向前提拉并令助手深屈膝;⑤冲击试验:对各段骨折 (横形) 整复后, 未经X光复查, 可先了解骨折是否对位, 医者两手抱住已整复的骨折部, 在放弃牵引重量下令助手抱住膝部沿股骨纵轴冲击, 如感觉阻挡力强, 甚至连臀部都向上移, 则说明对位基本准确。
1.3.3 夹板固定
复位后先敷接骨药膏, 再按骨折部位放置压垫。上1/3骨折压垫放置于近端前方和外侧, 中1/3骨折压垫放置于断端的外侧和前方, 下1/3骨折压垫放置于近端的前方。安放夹板, 内侧板由腹股沟至股骨内髁, 外侧板由股骨大粗隆至股骨外髁, 前侧板由腹股沟至髌骨上缘, 后侧板由臀皱纹至腘窝上缘, 最后用绷带捆扎4道。每天都应检查夹板位置有无改变、扎带有无松动, 并密切观察伤肢的血液供应情况, 特别是固定后3~4d内更应严密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的变化。如发现有血液供应障碍情况, 则应立即处理, 以免发生缺血性坏死。开放性骨折先清创缝合后, 按闭合性骨折处理, 并给予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 初期缝合伤口不宜压夹板, 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应行手术探查, 并修复治疗。
1.3.4 辨证用药
按骨折三期用药原则处理:①初期 (1~2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用生地、红花、赤芍、栀子、乳没、土鳖虫、燃铜、牛膝、木瓜、田七;②中期 (3~4周) 按接骨续损、和营生新, 药用当归、川芎、白芍、黄芪、牛膝、木瓜、燃铜;③后期 (5周后) 补肝肾、壮筋骨, 可服用六味地黄丸、虎潜丸。
1.3.5 功能锻炼
在复位后固定牢固的基础上, 积极进行有节制的功能锻炼。骨折早期局部有创伤性反应, 应以股四头肌的静力性收缩锻炼和小腿关节活动为主, 第3周在牵引下行髋膝关节的功能锻炼, 6~8周可作扶杖练习步行。
2 结果
骨折对线对位满意, 骨折愈合功能完全恢复者78例;对位对线尚满意, 骨折愈合, 患肢缩短2cm以内, 髋膝关节伸屈受限在45°以内, 生活能自理者2例, 治愈率达97.5%。
3 病案举隅
陈某, 男, 12岁, 潮州市古巷横溪村人。患者于2005年6月8日被车压伤右大腿中段, 顿觉肿胀、疼痛, 大腿向内弯, 不能站立, 即刻送我院伤科治疗。骨伤科接诊情况:神疲、痛苦面容, 面色苍白, 右大腿向外成角肿胀、压痛、有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比健侧缩短4cm, 脉弦, 舌薄白苔。X线提示:右股骨中段横型骨折, 远端向外向后上移, 重叠4cm。入院诊断:右股骨中段横型骨折。治疗:①作股骨髁上骨骼牵引, 负重4kg;②手法复位:按中段骨折之夹挤提按法进行复位;③外敷接骨药膏加四夹板外固定, 改维持量3kg牵引;④内服中药按初、中、后3期辨证施治;⑤6周后X线复查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并有骨痂生长, 解除骨骼牵引, 夹板保持固定, 再逐步学习扶杖步行。
4 结语
股骨干骨折是儿童生长期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 基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 在治疗上不同于成人, 过份强调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 往往会造成肢体不等长, 甚至跛行, 选择简单、损伤少、痛苦少且疗效佳的治疗方法, 一直是临床骨科医师所重视的问题。骨干过度生长是儿童骨折中的特有现象,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骨干的纵向生长靠长骨两端的骺软骨成骨, 骨干的增粗靠骨膜成骨。骨折后由于骨膜损伤剥离, 刺激骺软骨及骨膜成骨增速, 致使骨干生长过度、骨膜增生, 快速形成多量骨痂, 因而具有愈合快、自我矫形塑形能力强及过度生长的特点。儿童股骨干骨折不能单纯采用夹板外固定, 因股骨干处有相当丰富的肌肉, 具有较强的收缩力和牵拉力, 即使是无明显移位的横形骨折, 也必须持续牵引固定, 否则不能有效制止骨折的再度移位。手法整复之成功全靠骨骼牵引拉开重叠之后才可进行, 故自骨牵引开始24h后进行复位最合适, 复位后再做冲击试验, 可知道骨折能否对位。对骨折严重重叠拉不开的病例, 可加重重量, 1~2h做1次牵引, 整复后立即减为维持量。除下1/3伸直型骨折作胫骨结节牵引外, 余均作股骨髁上牵引。骨骼牵引的方向应与股骨纵轴成一直线, 否则会造成骨折的成角, 如牵引方向偏后, 可使骨折向前成角;若偏前, 可使骨折向后成角。股骨下1/3骨折, 特别是屈曲型, 因远端向后倾斜, 腘窝部的血管、神经可被骨折端损伤, 应检查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博动情况、胫后及腓总神经的损伤情况, 故骨折整复应禁用折顶法。小夹板及纸压垫对纠正和预防骨折部成角移位的作用较大, 位置不当可造成骨折的再度移位, 故不可因有牵引而忽视。另外, 还应重视牵引期间的功能锻炼, 以减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并加速血液循环, 促进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邓晋丰, 刘金文.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9.
儿童股骨干骨折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2010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我院实施治疗的学龄期( 6 ~ 12 岁) 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25 例,其中男性15 例,女性10 例,年龄6 ~ 12 岁,平均( 8. 11 ± 1. 32) 岁。其中交通事故14 例,男8 例,女6 例; 摔伤11 例,男6 例,女例。均为闭合损伤。患者均在受伤后5 d内手术。
1. 2 手术方法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全麻成功后,仰卧位,患侧臀部抬高。术前测量骨折断端长度,以此来选择8 ~16 孔的肱骨锁定加压钢板,设计好螺钉孔位置,测量螺钉距离大转子和/或髌骨上缘等骨性标志的距离。术中以徒手牵引或牵引装置复位,确保恢复大腿的长度及轴向力线,C型臂确认下在股骨干前侧皮质闭合穿入1 ~ 2 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切口分为两种,对于短斜型、横断型或断端粉碎但骨折块较小者,根据钢板长度及术前测量结果,在股骨外侧切口轴线的两端设计各长约3 cm纵切口,用骨膜剥离子通过两切口于肌肉下、骨膜表面做一隧道,钢板通过一侧切口经隧道达另一侧切口,骨折两端拧入螺钉固定。对于较长的螺旋形或斜形骨折段,或者粉碎的长骨段,在中间段作小切口,以单独拉力螺钉将骨折加压固定骨折端,并经此切口在肌肉骨膜间作隧道插入钢板,以同等长度钢板作为皮外瞄准器定位,作小的皮肤切口拧入螺钉。一般骨折端两侧分别间隔植入2 ~ 3 枚锁定螺钉,骨折区域空出3 个左右螺钉孔,螺钉密度比( 螺钉数︰钉孔数) 均小于0. 5。手术时间一般小于60min。术中出血量小于100 m L,术后伤口无需放置引流。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6 ~ 12 个月随访,平均8 个月。通过查体及X线检查,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4 ~ 10 周,平均6周。取出内固定时间6 ~ 8 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感染、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术后出现患肢肢体短缩2 例,出现不同程度患肢肢体过长4 例,都在0. 5 ~ 1. 1 cm之间,不影响肢体活动,无明显外观跛行。根据Klemm关于股骨骨折的功能恢复分级标准评估,优22 例,良3 例,优良率100% 。典型病例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 ~ 3。
图 1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示股骨近端骨折
3 讨论
3. 1 内植物的选择需要手术的儿童股骨干骨折多选用弹性髓内钉或钢板( 包括LCP) 固定。弹性髓内钉具有操作简单、不破坏外骨膜血供、功能恢复快等优点[3],多适用于大龄儿童,并且骨折中心靠近股骨峡部的中段、中上段股骨干骨折。而对于邻近股骨远近端骨折、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由于其控制旋转稳定性有限,而且有损伤骨骺、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弊端,一般不是最佳选择。另外髓内钉有导致深部感染引起骨折不愈合的风险[4]。此外,在手术过程中需C型臂反复透视,操作髓内钉受到射线照射的量较大[5]。钉尾处理不当,还容易造成进针点疼痛和钉尾刺激反应等并发症,患儿拒绝功能练习,导致关节功能受限。选择直径不恰当的弹性钉,容易出现对位对线不良、再移位和患肢不等长等情况[6]。
图 2 术后即刻正侧位 X 线片示骨折牢固固定
图 3术后 5 个月双下肢全长 X 线片示骨折已经愈合,塑性已经完成,双下肢等长
LCP作为桥接钢板应用,符合生物学固定的理念,其将轴向稳定性与成角稳定性进行了结合,有效避免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复位丢失现象。对于邻近股骨干近端和远端骨折,可根据形状需要对钢板进行适当塑形,但无需完全贴附骨表面。钢板塑形后,跨越骨折断端,可不干扰粉碎性骨折块而起到桥接作用[7],另外,LCP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能较好地保持患肢的长度,再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8-9]。
本组采用微创置入LCP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具有以下优点: a) 采用股外侧肌下骨膜外插入钢板,骨面与接骨板间可存在一定间隙,从而减少对骨膜的破坏。钢板横跨骨折端桥接固定,最大程度保护了骨折区的生物学环境,有利于骨折愈合; b) 儿童骨质有机物成分多,骨小梁不够坚实,螺钉不易有效固定,而锁定钢板与螺钉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内固定支架体系,能牢靠固定骨折和承受较大的应力。患儿可早期非负重功能锻炼,减少患肢关节僵硬的发生率; c) LCP工作长度长,减少了钢板的局部应力集中,不容易发生内植物的疲劳断裂; d) 弹性固定结构较长,承受负荷时允许骨断端产生微小纵向加压力,可诱导骨痂形成骨,减少骨重建时应力遮挡; e) 微创置入钢板,复位后就可依据术前测量进行螺钉锁定,从而减少放射线损伤。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操作时间短、降低了切口暴露时间、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3. 2 手术注意事项手术一般选择在伤后3 ~ 7 d时进行,下肢肿胀基本消退,出现皮纹征,可减少出血,有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感染的机会。术中采用全麻,可选用胫骨近端避开胫骨结节的临时骨牵引辅助复位,由于儿童肌肉力量弱,复位并不困难,复位后以1 ~ 2 枚克氏针维持即可保持基本稳定。骨折不强调解剖对位,但要注意矫正骨折短缩和旋转畸形,保持下肢正常轴线。
股骨近端骺板由纵形生长骺板、股骨颈峡部骺板和大粗隆骺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的发育决定颈干角、前倾角等股骨近端形态。动物实验也表明股骨远端骺板中央区损伤会引起肢体短缩畸形,甚至引起生长发育阻滞; 骺板外侧边缘区损伤会引起肢体成角畸形及骺板横向发育障碍; 骺板外周边缘区损伤亦可引起肢体短缩畸形[10]。因此术中要注意避开骨骺区域,术前测量结合透视,使钢板远端位于股骨远端骨骺板近端至少1 cm,上端平股骨小转子下缘。
儿童体重轻,肌肉力量弱,骨折端应力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遵守LCP螺钉密度比< 0. 5 的原则。由于患儿依从性差,要注意与家长作好交流,鼓励患儿早期进行关节的康复锻炼,晚负重活动,一般6 周后出现明显骨痂时再逐步负重。
3.3内植物的取出有资料显示大多数患儿内固定术后患侧股骨干比健侧长,说明骨折术后存在着某些因素促使骨干增生加快。另外,儿童骨骼在长粗的过程中发生髓腔吸收扩大,外层则是新骨埋旧骨,随着骨骼的生长,内固定材料有嵌入骨骼,或埋入骨骼的趋势[11],因此儿童股骨干内植物仍建议取出。考虑儿童发育较快,钢板一般在6个月左右取出,如果时间过长,骨痂可能包裹钢板,会造成取出困难。
虽然本研究缺少长期随访且无对照研究,但通过近期的随访,LCP微创治疗学龄期儿童股骨干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轻、出血少、骨折愈合率高、感染发生率低、对发育无影响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微创治疗学龄期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我科实施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学龄期(6~12岁)股骨干骨折儿童患者25例。切口分为两种:对于短斜型、横断型或断端粉碎但骨折块较小的,在股骨外侧切口轴线的两端设计各长约3 cm纵切口,钢板通过一侧切口经肌肉骨膜隧道达另一侧切口后固定。对于较长的螺旋形或斜形骨折段,或者粉碎的长骨段,在中间段作小切口并以单独拉力螺钉固定骨折端,经此切口插入钢板固定。螺钉密度比均小于0.5。结果 所有骨折均完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周,取出内固定时间6~8个月。根据Klemm关于股骨骨折的功能恢复分级标准进行评估:优22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微创治疗学龄期儿童股骨干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轻、出血少、骨折愈合率高、感染发生率低、对发育无影响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学龄期,儿童,股骨干,骨折
参考文献
[1]Rewers A,Hedegaard H,Lezotte D,et al.Childhood femur fractures,associated injuries,and sociodemographic risk factor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Pediatrics,2005,115(5):543-552.
[2]谭家昌,杨有猛,徐鸿育,等.弹性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12):1119-1120.
[3]雷赛云,谭文甫,符勇.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25例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4,7(1):59-61.
[4]Shemshaki HR,Mousavi H,Salehi G,et al.Titanium elastic nailing versus hip spica cast in treatment of femoral-shaft fractures in children[J].Orthop Traumatol,2011,12(1):45-48.
[5]李东,顾章平,陈晖.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儿长骨骨折27例[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0):941-944.
[6]Altay MA,Erturk C,Cece H,et al.Mini-open versus closed reduction in titanium elastic nailing of paediatric femoral shaft fractures:a comparative study[J].Acta Orthop Belg,2011,77(2):211-217.
[7]王洪,贾斌,郑杰,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0(6):568-569.
[8]Sink EL,Faro F,Polousky J,et al.Decreased complications of pediatric femur fractures with a change in management[J].Pediatr Orthop,2010,30(7):633-637.
[9]Abdelgawad AA,Sieg RN,Laughlin MD,et al.Submuscular bridge plating for complex pediatric femur fractures is reliable[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3,471(9):2797-2807.
[10]Martin EA,Ritman EL,Turner RT.Time course of epiphyseal growth plate fusion in rat tibiae[J].Bone,2003,32(3):261-267.
儿童股骨干骨折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共收治40例股骨干骨折患儿,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3.5~12.5 (平均7.5) 岁, 导致股骨干骨折的原因主要有生活运动伤11例、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7例、其他因素导致的股骨干骨折有4例。
1.2 治疗方法
在对本组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手术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弹性髓内针进行治疗, 手术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手术中, 首先在患儿骨折断端的股骨内和外部骨折处切开5cm左右的切口, 并将骨折断端暴露, 然后在C臂机的透视下进行手法复位, 如果患者骨折处有骨痂, 则应该将骨痂去除。接着患儿骨折的骨后上缘的平面外侧以及内侧部位采用2.5~3.5mm的斯氏针通过患儿的皮肤穿入骨面内, 并且在侧位正中点确定之后, 先进行垂直的轻击针尾, 然后逐步将针尾和患儿的股骨干部位呈现出45°角, 最后将针穿入骨髓中, 接着将﹤0.5mm且与髓腔大小相适应的斯氏针和预弯后的弹性髓内针经过骨孔击入患者的骨内, 其中预弯针能够将其达到骨干狭窄部位的2.5~3倍左右, 并且在骨折处为最高点[1]。在两针尖从骨折的近端露出后, 将患儿的骨折端对合, 然后向骨折近端将针击入, 最后在C臂透视下, 进针适当, 并在骨折稳定后, 将弹性针的针尾折弯并埋在皮下进行冲洗, 缝合。
2 结果
对本组股骨干骨折患儿采用弹性髓内针手术方法, 经过6~12个月随访, 患儿的骨折愈合良好, 未出现不愈合或畸形等并发症, 并且患者的关节活动正常, 肌肉未出现萎缩等现象, 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3 讨论
儿童股骨干骨折通常是由于直接暴力所导致的, 并且骨折后患者多出现为斜行骨折和横行骨折, 并且有明显的错位和成角畸形的现象, 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神经血管损伤。治疗股骨干骨折传统方法为石膏外固定法和手法复位或者采用牵引复位的方法进行治疗, 但是这些方法不仅会出现成角畸形、错位等, 并且也会造成患者的患肢短缩、步态异常等[2]。而弹性髓内针主要是采用生物力学原理和儿童的特点进行设计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弹性髓内针主要是采用钛合金制作而成, 其针头的独特设计有利于将针在髓腔内推进, 其弹性特质能够在骨髓腔内适应形成三个支撑点, 而且钉可以呈现出X形状在骨内分布, 从而有效的控制成角、旋转、以及短缩畸形等。很多学者认为, 弹性髓内针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功能活动早以及愈合快, 并且骨折复位后能够恢复, 不需要再次进行移位, 畸形发生的现象也极少。我院对本组股骨干骨折患儿主要采用弹性髓内针进行治疗, 治疗后, 经过6~12个月随访, 其效果非常满意。未出现畸形、步态异常以及肌肉萎缩等其他并发症的现象[3]。
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优点主要是手术时间短、创伤性小、切口愈合快等。通过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发现, 本组40例患儿中皮肤切口的平均值为2cm, 手术中失血量约为30ml, 并且这种手术不需要切开患儿骨膜和骨折后的血肿。但手术过程中需要采用C臂机反复透视, 患儿和操作者受到的射线照射量较大, 射线的照射程度与临床手术操作者的技术有关, 操作越熟练, 照射的时间越短, 并且透视的次数也会相应的减少, 采用这种治疗方法, 材料价格比较昂贵, 成本比较高[4]。总之, 儿童股骨干骨折采用弹性髓内针治疗, 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相比, 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患儿骨折愈合的微环境, 而且创伤性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的时间短, 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所以是临床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
摘要:对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40例股骨干骨折患儿采用弹性髓内针进行治疗。经过6~12个月随访, 患儿的骨折愈合良好, 未出现不愈合或者畸形等并发症, 并且患者的关节活动正常, 肌肉未出现萎缩等现象, 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弹性随内钉是一种创伤性小、操作简单、并具有保护作用的固定方法, 这种方法对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非常好。
关键词: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
参考文献
[1]池雷霆, 李程, 李智, 等.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40 (6) :1158-1159.
[2]Ftieka KB, Mahar AT, Lee SS.et a1.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of pediattic femoral fractures using a synthetic bone model[J].J Pediatr Orthop, 2004, 24 (2) :167-171.
[3]韩红娜, 李嫚, 陈艳超.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的护理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 2010, 22 (11) :2166-2169.
儿童股骨干骨折 第9篇
临床资料
股骨干骨折是指小转子下2~5cm起至股骨髁上2~4cm的股骨骨折,临床上比较常见。5年来经手护理的股骨干骨折患者已有400余人,由于股骨干骨折容易损伤股骨干后外侧的4支股深动脉分支,常常造成严重的内出血,内出血超过500~1000ml可引起失血性休克,肿胀严重,临床手术治疗之前常需骨牵引1~2周,长期卧床,病情复杂,护理问题多。通过中医护理技术的不断深入渗透、应用,对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解决护理问题绝大多数显效,效果满意。
临床观察及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足趾活动、血运、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感觉等情况。发现患肢剧烈疼痛、皮温降低、肢体麻木、足背伸无力或足背动脉搏动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警惕失血性休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还应观察伤口渗血及引流液的情况,若发现患者意识淡漠、面色苍白、血壓下降、脉搏细数、尿量减少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应立即取中凹位加快输液速度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有床边引流的患者注意保持引流装置的通畅,切勿受压、扭曲、打折,妥善固定,移动体位时留有足够的长度或者夹闭,防止牵拉、脱出。引流管的位置应低于引流口的平面,防止发生逆行感染,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色、量及性质,做好记录。
饮食指导
由于骨伤患者康复时间比较长,根据骨伤修复过程的特点、不同的时期给予具体合理的饮食调护,以达到加速骨伤愈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整个康复过程除注意忌食腥物、发物、辛辣刺激兴奋性食物,忌食含草酸多的食物[1],还应掌握以下原则。
骨伤前期(活血化瘀期):伤后1~2周,伤肢肿痛,气滞血瘀,失水、失盐严重,情志不畅,胃肠功能减退,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情况。此期饮食当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淡通便为主,宜食低脂、高维生素、高钠、高铁、含水分多、清淡可口、易消化、富含胶原纤维、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排便的食物。
骨伤中期(和血生新期):伤后3~4周,伤肢肿痛减轻,但气血还不十分调和通顺,脏腑还不够协调,瘀化未尽,骨痂始生。此期当以调和营血、健脾和胃、消肿利尿、接骨续筋的饮食为主。可食用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含磷、钙质丰富的食物。
骨伤后期(固本培元期):伤后5周以上,骨折端已有骨痂生长,但不坚固,伤处肿痛已基本消失,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卧床日久、体质虚弱。此期应以补气养血、调养肝肾为原则。可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的食物。但要注意节制饮食,以免暴饮暴食而影响骨折愈合。
常见护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疼痛:疼痛是骨伤科患者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除造成患者痛苦外,还直接影响患者的舒适、休息和睡眠,严重者影响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必须有效解除。骨折早期,由于骨折断端刺激软组织,呈间断性钝痛,可遵医嘱口服消肿止痛丹,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适当抬高患肢,指导患者分散注意力,如看书、听音乐等。若疼痛仍不能解除可配合针刺足三里、合谷等穴位。如肢体高度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呈持续性压榨痛,则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切开减压,以防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肿胀: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常由于内出血较多,甚至体表可以见到瘀血瘀斑,通常肿胀严重。早期一般行骨牵引治疗,患肢制动,抬高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及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创伤48小时内可局部冷敷,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使损伤破裂的小血管及时凝固止血,减轻肿胀。早期即指导患者进行肌肉关节的舒缩锻炼,促进损伤局部血液循环,以利消肿。恢复期如出现肿胀,可采用热敷、中药烫洗、水疗等方法。
便秘:股骨干骨折的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及骨牵引等因素限制了肢体活动,常导致胃纳差、肠蠕动减慢,食物在消化吸收过程中运行时间较长,水分过多吸收,造成大便干结导致便秘。入院后即指导患者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必要时应用润肠通便食疗处方,如蜂蜜60g,麻油30g,加糖或盐少许,开水冲服,早晚各1次。同时结合腹部顺时针按摩疗法,便秘的问题一般都能很好得解决。
压疮: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股骨干骨折患者由于受伤部位靠近髋部,导致患者抬臀困难,大、小便时粪、尿的浸渍,及骨牵引等因素使骶尾部皮肤承受的摩擦力、剪切力较大,极易发生压疮。除常规指导患者每2小时抬臀1次外,应用赛肤润配合按摩,效果满意。
睡眠形态紊乱:充足的睡眠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缓解疲劳,增进体力,还可以促进食欲,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骨折患者由于环境、疼痛、治疗强迫体位、手术、麻醉等因素影响,导致失眠的发生率较高。除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情绪,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指导患者放松技术外,还对患者进行耳穴压豆治疗。主要按压的穴位有神门、心、皮质下、枕、额等,3~5天更换另一侧耳朵,15天1疗程。经过这种综合治疗,大多数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通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治疗的同时,辅以科学的护理方法,使并发症和后遗症大大减少,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也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临床上由于病种不同,突出的、急待解决的护理问题也不尽相同,护理人员要千方百计解决这些问题,解除患者的痛苦。综合运用中医、西医的理论及技术,往往能收到满意、最佳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儿童股骨干骨折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4岁~14岁,平均年龄10.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伤7例。按Delbet~Colonna分型[1]:Ⅰ型1例,Ⅱ型9例,Ⅲ型7例,Ⅳ型1例。
1.2 治疗方法
(1) 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5例; (2) 带螺纹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5例; (3) 中空松质骨螺钉内固定加牵引8例。
1.3 术后处理
术后对克氏针内固定的患儿均以髋“人”字石膏外固定6周~8周,切口处可开窗换药,拆石膏后仍行皮牵引4周~6周。螺纹钉内固定的患儿术后以外展位皮牵引4周~6周,并穿“丁”字鞋防旋,6周后仅穿丁字鞋,可在床上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和踝关节伸屈活动,骨折未愈合前绝对不能负重。
2 结果
本组经1年~9年平均2年的随访,18例骨折均愈合良好。疗效评定参照黄俊武方法[2]:优13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8.9%。其中1例Ⅰ型骨折术后1年内出现股骨头坏死,行走疼痛及轻度跛行,1例Ⅱ型骨折手术后1年后出现股骨头轻度缺血坏死,不影响行走。1例Ⅳ型骨折出现髋内翻。2例皮肤感染,无深部感染,2例克氏针移动。
3 讨论
3.1 儿童股骨近端的应用解剖和骨折特点
儿童股骨颈干角1岁~3岁时为145°,以后逐渐减少至骨骼发育成熟时约130°,出生时股骨颈前倾角约为30°,发育成熟时减少至10°~15°,股骨颈干角及前倾角大,处于转变期。角度较大可使股骨头、颈部受力分解,减少了引起头骺滑脱和颈中骨折的剪切力。颈短、暴力易传导,只有高能量损伤直接打击股骨颈方能发生骨折,且近端有多个骨骺存在,损伤后易致下肢缩短及髋内翻畸形。儿童股骨头的供血与成人也不同,不同时期各有其特点,4岁前主要由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处动脉分支提供,股骨头骨骺血供为干骺动脉,4岁~7岁以外侧的外骺动脉为惟一来源,7岁~10岁圆韧带动脉才伸入股骨骺与骺动脉相吻合,逐渐开始发挥作用。由于儿童期血供特点,股骨颈骨折时,外骺动脉易受损伤,其周围的血管亦遭受破坏,关节内外血肿形成,压迫股骨头血供的血管,致股骨头血供障碍,极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
3.2 克氏针内固定的优点及适应证
儿童股骨颈解剖学上的特点是骨质坚韧、致密、峡部横径小,行克氏针内固定有其明显的优点:克氏针内固定对股骨头残存的血运破坏少,也不会造成骨折端的碎裂,克氏针尖即使超过骺板引起骨骺早闭而致肢体缩短的可能性也很小,同时3枚克氏针在头颈内呈立体固定,增强了抗旋转、剪切、分离和移位的应力,使骨折端获得了足够的稳定,且操作简单,部分骨折可以闭合穿针,对周围组织干扰少,术中易于调整针位。主要适用于Ⅰ、Ⅱ型骨折及10岁以下的各型骨折。缺点是术后必须辅以石膏外固定,且易出现退针、感染及髋内翻畸形。本组2例感染,2例退针均为早期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所致,后采用小切口,带螺纹的克氏针内固定,针尾紧贴骨干,未出现此类并发症。但带螺纹的克氏针不易穿过骨骺,故对Ⅰ型及部分Ⅱ型骨折不宜使用。本组有1例Ⅳ型骨折行克氏针内固定术后6周去除石膏,患儿过早负重行走,致髋内翻畸形,提示即使是转子间骨折,也不宜过早负重。
3.3 中空松质骨螺钉内固定的优缺点及适应证
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笔者体会有如下优点: (1) 中空螺钉固定较克氏针固定具有更好的机械稳定性,更高的抗疲劳能力,不易产生断钉及松钉现象。 (2) 空心螺钉的生理加压使骨折端更紧密接触,产生嵌插衔接,增加了内固定的牢固性,可加快骨折端的愈合。 (3) 术后不用石膏外固定,使患儿具有早期功能锻炼的基本条件。主要适用于Ⅲ、Ⅳ型骨折及部分Ⅱ型骨折,且年龄在10岁以上儿童为佳。有观点认为空心钉对股骨颈骨组织损伤多,进一步破坏了股骨头颈的血供,易致股骨头坏死。本组中大部分仅使用2枚螺钉,且Ⅲ型骨折居多,无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但因本组病例数较少,随诊时间相对较短,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并分析其疗效。方法选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18例,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1年~9年 (平均2年) 的随访, 18例患者骨折均愈合。功能评价:优13例, 良3例, 可2例, 优良率88.9%, 2例合并股骨头坏死。结论应根据患儿的年龄、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 促进骨折愈合,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儿童
参考文献
[1]黄煊怀, 廖瑛.儿童股骨颈骨折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7)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