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分析范文(精选12篇)
儿童用药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查我院2010年4月儿童门诊处方, 从中筛选出口服抗组胺药处方1328张, 对抗组胺药使用品种、规格、数量、说明书上年龄限定, 患儿年龄进行统计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利用数据处理EXCEL2003对抗组胺药使用的频率, 患儿年龄段进行排序。
2 结果
小于2岁的诊断为湿疹、过敏性皮炎的处方占81.3%, 2岁以上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占53.2%、诊断为哮喘的占30.7%。
3 讨论
3.1 我院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 氯雷他定, 盐酸左西替利嗪在儿童门诊用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大量研究表明左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是目前临床运用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是阻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组胺释放, 组胺是引起变态反应的主要因子。氯雷他定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代表药物, 属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 竞争性地抑制组胺H1受体, 对外周H1受体有高度的选择性。一般认为二代抗组胺药物没有镇静副作用, 但常有患者反应有困倦感觉, 深入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大部分存在不遵医嘱, 加大剂量来减轻症状的情况。由于组胺也具有神经递质的作用, 能维持中枢神经的觉醒, 所以抗组胺药都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氯雷他定由于其糖浆剂使用方便, 在婴幼儿中使用比较广泛, 它口服吸收迅速安全, 服用1~3小时起效, 8~12小时达最大效应持续作用达24小时以上, 其抗组胺作用比阿司米唑和特非那定均强, 抗变态反应作用较好[2], 在体内经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后可产生药理活性物质。二代抗组胺药结构中有一强亲脂性基团, 与此类药物所致的心脏毒性反应有关, 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二代抗组胺药都可致心脏毒性反应, 健康受试者分别服用西替利嗪和安慰剂,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延长QT间期。左旋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 口服吸收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 口服左旋西替利嗪1小时后的作用较明显, 持续时间分别达24.4小时, 服药后6小时内的药效达峰值[3]。左旋西替利嗪能迅速缓解鼻痒, 喷嚏和鼻分泌亢进, 风团, 红斑, 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 与西替利嗪疗效相当而剂量减半。左旋西替利嗪抗过敏作用强于其它抗过敏药物是因为其药理机制较为广泛, 除具有较强的拮抗H1受体作用外, 还具有其它的抗变态反应机制, 与哮喘病相关的药理机制包括抑制气道内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抑制肥大/嗜碱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和增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等[4]。由于氯雷他定和左西替利嗪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优越性, 使其在门诊的用量远远超过其他品种的抗组胺药。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枢抑制、心脏毒性、抗胆碱作用及体重增加等4大类, 但并不是所有抗组胺药都有这4类不良反应, 选药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3.2 过敏与年龄
由表2可以得出我院就诊的过敏患儿年龄段集中在1~6岁。2岁以下婴幼儿多半由于湿疹等皮肤过敏性疾病来医院就诊, 2岁以上则多为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6岁以上的儿童处方量明显少于6岁以下, 可见儿童过敏的年龄分界比较清楚。不同年龄段, 过敏性疾病的表现也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婴儿在出生的第一年内出现的过敏问题主要是对牛奶、鸡蛋、豆类、鱼和虾等食物过敏, 随着年龄增长,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成为主要问题, 有人将这一过程称为“过敏进程” (allergy march) [5]。医生也可根据过敏进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2岁以下患儿的皮肤过敏性疾病多采取外用药和口服抗组胺药联合应用。本次抽查发现学龄期儿童很少应用马来酸氯苯那敏和富马酸酮替芬, 因为这两种药物脂溶性高, 能穿过血脑屏障于脑内H1受体作用引起镇静嗜睡的不良反应, 如果白天服用会影响到儿童的学习。对于过敏体质的孩子, 如果生活上不注意可能会反复患病, 所以合理的用药控制症状显得尤为重要, 不让疾病进一步对人体有损害, 甚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比如一些过敏性鼻炎, 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遗留到成人阶段。
由于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市场对抗组胺药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近些年来, 大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证明, 第二、三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本次抗组胺药用药情况分析表明, 本院医生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年龄限制对儿童患者用药, 根据抗组胺药物在儿童应用的特点来选择药物, 以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学习生活为目标。
关键词:抗组胺药,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杨洪涛.抗组胺药物的合理应用.中国实用医药, 201:5 (3) :125~126
钟国平, 王雪丁, 张选红等.氯雷他定片在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2:2 (18) :105~108
彭文兴, 刘晓磊, 谭重庆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左旋西替利嗪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6 (26) :689~690
王华光, 张佳丽, 王鹤尧.左西替利嗪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可能机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10 (26) :751~755
我国儿童用药存在问题及分析 第2篇
(2012-12-19 09:09:35)转载▼ 标签:
杂谈
药品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最容易成为黑马和牛股,因此细分龙头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儿童药就是一个重要的细分品类,也值得各位重视。
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小于14岁的儿童有2.28亿人,毋庸置疑,儿童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国家未来。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较为特殊,使得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差别很大,并且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对药物的反应也不相同。目前,我国儿童用药无论是药物制剂设计、产品供应还是临床使用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急需改进和提高,儿童用药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时刻提醒着临床应关注儿童用药,关注儿科药学的发展,更好地为儿童健康服务。1 儿童用药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不合理用药
我国儿童服药存在较多误区,如擅自用药,不懂医学的家长自己给子女“治病”,导致轻者延误了治疗时机,重者造成药物中毒;多药同用重复用药,儿童得病,一些家长以自己过去的病症与子女对比,然后“对症下药”,殊不知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对儿童健康造成了危害;求愈心切,乱加剂量,随意改变药物剂型;盲目进补,很多家长认为儿童成长发育需要进步,却不知大量钙剂会造成骨骼的过早钙化,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大量营养滋补品因含激素或类激素物质,造成儿童内分泌功能紊乱,形成早熟或影响发育。大量进补维生素,导致维生素中毒等现象[1]。
而在儿童临床用药方面,用药不合理问题同样较为突出。超说明书用药在住院儿科患者中高达50%~90%。在儿科的实际医疗行为中,超说明书用药较为普遍。据文献对50多家医院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儿童抗生素的使用率在80%左右,有不少地区抗生素使用率甚至高达90%~98%,不合理用药率高达50%,抗生素预防用药占抗生素使用的比例为57%[2]。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耐药菌株大量产生,给临床感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注射剂滥用的现象也很普遍。不少医生及患儿家长对滥用注射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习惯将静脉给药作为首选。据调查,医生及患儿家长对滥用注射剂的危害性均认识不足,在医院就诊的发热儿童81.6%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药[3],习惯将静脉给药作为首选,患儿家长甚至还主动要求打“吊瓶”。儿童中成药使用问题也较为广泛,如西医医师大量使用中成药和中草药制剂,但却未按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对中药的副作用认识不足,很多中药所含成分可能加重婴幼儿的肝脏、肾脏负担,损害肝肾功能;滥用中药注射剂;中西药混用,由于中药成分复杂,部分医生在不了解其组成成分的情况下随意与西药配伍,提高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1.2 品种、剂型、规格不足
目前,儿童用药确实存在品种少、规格少的现象,市场供应的儿童用药品种不足成人用药品种的5%,一般综合性大医院药房的儿科用药也低于5%,无法满足儿童患者临床用药需求。大多儿童用药使用成人剂型替代,减量给药,这样在分剂量时难免会造成剂量不准,导致药物剂量小未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或剂量偏大出现毒副作用。由于缺乏适合儿童的剂型和规格,在给儿童用药时,往往会出现“1/2片”甚至“1/8片”的现象。许多药品由于剂型的要求,需整片吞服才能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儿童用药时因单粒剂量太大而必须将药粒细分,从而破坏了原剂型设计的初衷,也给药剂人员或患儿家长带来诸多不便。1.3儿童用药生产厂家少
据报道,我国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生产儿童用药的专业厂家却寥寥无几。儿童药品的研究开发需要高额投入,而生产具有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利润相对较低。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生产儿童用药。
1.4 药品说明书不完善
我国儿童用药说明大多是是在成人临床用药成熟后,加进与小儿治疗有关的信息,从而允许用于儿童,缺少专门针对儿童生理病理特点的研究,缺乏儿童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长期以来,我国儿科临床用药的基础研究如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不足,儿科药物动力学研究仅有少量报道,新药临床试验阶段往往不包括儿童。因此,上市后缺乏有关儿科用药的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等方面的资料,同时也限制了一些可能很有价值的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由于新药研发中数据积累不足,临床实验少,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缺乏,多以“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等字样描述,使得药
[5]品使用剂量难以把握。有文献报道,某儿童医院正在使用的550种药品的说明书中,标注有儿童用法用量的只占48%,标注有儿童注意事项的药品仅有39%,这无疑给儿童患者用药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1.5 “药物咨询”未发挥作用
对于许多医院药房来说,存在空间小、人手紧缺,几乎所有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一线窗口的收方、配药、发药工作。因此,“药物咨询”、“用药指导”没有落到实处,特殊用药交代工作由发药员兼顾,难免对用药注意事项交代不清或漏交代。综上所述,儿童是一类特殊人群,其机体解剖、生理、生化功能,尤其是神经系统和肝、肾功能与成人有很大区别。所以,儿童应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成人区别开来。针对以上对儿童不合理用药原因的分析,我们需要迫切地找出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以达到儿童合理用药的目的。2对儿童用药的建议
2.1临床药师门诊儿科处方再评价
抽取年龄在50天~13岁患儿的儿科门诊处方处方,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处方中常用的药品剂型、规格、使用说明书、抗菌药物所占比例、平均用药金额、处方用药品种数、针剂处方所占百分率等作统计调查分析。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规定和文献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对儿科临床用药提出有效建议。2.2临床药师在儿科病房的用药监护
临床药师深入儿科病房,对重点患儿实行重点监护,由于临床医生常年从事一线临床工作,对药物之间作用、配伍禁忌、血药浓度与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知识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临床药师的药学监护可根据患儿生理疾病特点,对临床医生提出用药指导和建议,与临床医生共同制定患儿的用药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临床药师在进行药学监护的同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药师还可对某些易滥用的药物,如抗生素、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加强监管。2.3加大对儿童药物制剂品种、剂型、规格的开发和生产
由于儿童用药新产品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评价难度大,且生产销售风险大,利润相对较低,医药企业及科研单位对儿童用药的研究和生产积极性不高。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企业研发和生产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新品种、新剂型,生产出更多的规格,提高临床用药的可选择性。也可充分利用、开发现有的药品资源,将疗效较好的药品研制成更适合儿童使用的剂型,特别是可以运用控释技术将药物制成缓释或控释糖浆剂等剂型。此外,可开发适合儿童心理的药品,把片剂、胶囊剂等做成儿童喜欢的外观形状,如花瓣状、水果状、小动物状等,也可以加入香味剂,果味剂等,使药品口感更适合儿童的要求,以便消除孩子对药物的恐惧感,以提高小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还可生产一些儿童适用的、能起全身作用的栓剂、贴膏剂,使其能够在方便患者使用、减少用药次数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疗效。2.4加强儿童用药临床试验研究
对儿童使用没有经过临床确认为最合适的药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有悖于医务工作者道德的行为,而这一问题只有通过临床试验才能解决。通过建立健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在不违背伦理的前提下,推进具有创新手段的儿童临床试验,积累详实的临床资料,从而实现儿童安全、正确、合理的用药。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制药公司进行以儿童人群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并且在申请新药、已上市药品增加新适应症时必须提交儿科研究计划,以对儿童专用制剂开发提供参考。另外,重视开展临床前研究,进行动物药物剂量与肝、肾功能相关性的试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儿童慎用、禁用、剂量酌减的依据。
建立儿童用药再评价系统,利用现有的药物资源,通过安全性、有效性、服用剂量等方面的评价,使更多的上市药品合理应用于儿童。加强药物配伍研究,制定出科学、实用的儿童药物配伍禁忌表,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也是解决当前儿童用药问题的重要手段。
由于新药需要做儿童人群临床研究,每年需要众多儿童参加临床试验,这对药品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通过全国各大医院儿科参与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为我国儿童新药参数补充更多的循证医学资料。同时,建立全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与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接,对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进行细致分析并上报和及时反馈,实现数据全国共享。2.5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
可利用各大医院的医生和临床药师资源,定期到所在社区宣传科学用药常识,普及用药安全知识,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帮助家长走出用药误区,防止患儿家长盲目给儿童服用药物带来的安全隐患。
儿童支气管哮喘用药的临床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孟鲁司特钠;儿童;支气管哮喘;舒利迭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47-0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炎症,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参与导致呼吸道平滑肌痉挛[1]。患者会出现喘息、气促、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是一种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疾病。舒利迭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但起效较慢,疗效不够显著且副作用较大[2];孟鲁司特钠是一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是较长效的预防治疗哮喘的药物[3]。我院此次探讨将两药物联用观察其在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其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于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400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00人。对照组患者中男126人,女74例,平均年龄(10.5±2.1)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30人,女70例,平均年龄(10.4±1.9)岁,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使用舒利迭(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H20090563,50ug/250ug)进行治疗,早晚吸入使用,每次一吸;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使用孟鲁司特钠(四川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370),每日一次,每次10mg。同时,两组均进行补液、吸氧、抗生素、氨茶碱等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5天。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记录比较患者的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PEF%)等指标并比较治疗有效率。有效率判定标准如下:显效:患者呼吸困难、哮鸣音等情况消失,气促、咳嗽等症状有明显改善;FEV1值占预计值的80%以上,PEF变异率在20%以下;有效:患者呼吸困难、哮鸣音等情况部分好转,气促、咳嗽等症状有部分改善;FEV1值占预计值的60%~80%之间,PEF变异率在20%~30%之间;无效:临床各种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使用SPSS18.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疾病,临床常见,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引起患者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且早晚情况加重,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反复发作等特点。该病受多种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影响,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其释放的组胺、白三烯等物质,使气管平滑肌收缩,对刺激更加敏感,反应增强,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但该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仅依靠药物或物理疗法缓解患者症状,控制病情发展[4]。
此次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使用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效果较单纯使用舒利迭有明显提高;同时,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而言FVC、PEV、FEV1、PEF等值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胡翠燕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5]。说明,两药联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利于患者肺通气,肺换气,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使用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肺功能,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长征.2009年-2010年度哮喘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1):1-3.
[2]秦微,施文叠,易仟仞,梁启慧.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5):135-137.
[3]陈斌华.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9):1292-1294.
[4]丛闻超,陈淑丽,徐亚军,等.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1):224-225.
儿童用药分析 第4篇
选取我院2012年的门诊处方, 根据每月我院门诊处方的总量N张, 计算n=N/300, 取其中n的整数部分作为处方间隔数, 每月抽取300张处方, 随机选取起始处方, 共计3 600张, 处方覆盖全院门诊各科室,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方法:参照《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临床用药须知》 (2010) 等设计表格, 基本指标包括: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药品通用名数、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数、处方药品类别、处方金额, 抗菌药物处方需统计药品名称、使用剂量、联用情况等, 并统计不合格处方类别。
数据处理: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处方情况: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2.60种, 共抽查3 600张处方,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892张 (24.78%) , 注射剂处方447张 (12.42%) , 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处方2 567张 (71.31%) , 使用药品通用名处方3 600张 (100.00%) , 平均每张处方金额62.30元。不合格处方162张, 处方合格率95.5%。不合格处方详细结果, 见表1。
门诊药品使用情况:采用频次排序法, 药品在处方出现1次即为1个频次, 3 600张处方共使用药品9 366频次。依据《新编儿科药物学》 (第2版) 将药品分类[3], 应用最多的是呼吸系统药, 包括抗感冒药、止咳化痰药等, 其次是中药抗病毒制剂, 第三是各种抗生素。这3类药品占所有处方药品的50.22%, 说明我院患者以呼吸道感染居多, 见表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共抽查处方3 600张, 使用抗菌药物892张, 其中口服抗菌药物处方712张 (79.82%) , 注射处方180张 (20.18%) ;单一抗生素处方828张 (92.83%) , 二联抗生素处方64张 (7.17%) 。抗菌药物的分析采用限定日剂量法 (DDD) , 按照《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教材》及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抗菌药物分类及规定日剂量确定DDD值, 计算每种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 DDDs=每一种抗菌药物累计处方量 (g) /该种抗菌药物的DDD值。门诊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10名, 见表3。
讨论
门诊总体用药分析:我院门诊应用的药品主要有抗感染药物、呼吸消化等对症治疗药物以及营养类药物, 这与小儿易患呼吸及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有关。研究发现[4,5], 反复呼吸道感染存在微量元素铁缺乏, 而锌缺乏会导致小儿抵抗力下降。故我院患儿处方经常开具微量元素、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剂、葡萄糖酸锌等营养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使用率24.78%, 符合《2011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修改稿) 》中关于儿童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5%的规定。由表3可知,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以头孢菌素类最多, 其次是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这3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较少, 适合儿童应用, 符合儿童医院的特点。
抗菌药物DDDs:我院门诊感染性疾病以呼吸道感染疾病最多, 包括上感、气管/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 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塔莫拉菌等, 门诊抗菌药使用频度最高的是头孢羟氨苄片, 其次为头孢丙烯颗粒、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颗粒等一二代头孢、三代头孢口服制剂及大环内酯类, 抗菌谱与致病菌相符, 符合指导原则的规定。
不合理用药分析: (1) 无指征用药:诊断上感, 处方头孢他啶, 分析上呼吸道感染90%是病毒所致, 只有在合并细菌感染时有指征应用;诊断发热待查, 处方头孢西丁, 发热可由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引起, 此时应行各种检查明确诊断, 同时对高热患者可对症退热, 抗生素对于非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无效;诊断湿疹, 处方头孢羟氨苄片, 分析湿疹为皮肤炎症, 多与过敏有关, 常用抗组胺药口服及糖皮质激素药局部用, 只有皮损广泛且有糜烂渗液时, 因易合并细菌感染, 才可预防应用抗生素。 (2) 药品用法用量不合理:抽查中发现β-内酰胺类药用法不合适, 大部分为1次/日静脉用药, 此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抗生素后效应不明显, 除头孢曲松外血清半衰期均较短, 需要1天多次用药, 1次/日用药会减少药物在体内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 导致疗效下降, 并且药物浓度处于细菌的突变选择窗 (MSW) 内时间延长, 此时将选择出耐药突变菌, 促进细菌的耐药性产生, 导致临床治疗成功率降低[6]。用法不合理还见于全身品种局部应用, 如诊断鼻窦炎, 处方头孢呋辛钠鼻黏膜外用冲洗, 局部用药很少吸收, 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 反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 (3) 诊断与用药不符:诊断厌食症, 处方转移因子口服液。转移因子为免疫调节剂, 可将细胞免疫活性转移给受体, 从而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厌食症多为儿童脾胃虚弱引起, 主要原因有不良饮食、微量元素缺乏、胃肠道疾病、全身疾病、药物因素等, 应积极找出病因进行治疗, 对症应着重恢复小儿消化功能。 (4) 配伍不合理:处方痰热清+头孢哌酮舒巴坦, 痰热清含有乙醇, 头孢哌酮含甲硫四氮唑侧链, 能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 两者合用易出现双硫仑反应, 《临床用药须知》规定用药期间及停药后5天内患者不能口服或输入含乙醇药物。处方头孢呋辛钠+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含有2个烯键, 具有还原性, 头孢呋辛钠含有羧基胺, 具有氧化性, 两者配伍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不宜配伍[7]。 (5) 重复用药:患儿1岁, 体重为10kg, 处方愈酚伪麻口服液4ml+小儿氨酚伪麻分散片1片, 两药都含伪麻黄碱, 同时使用合计伪麻黄碱用量19.5mg/次, 高于小儿规定用量0.5~1mg/ (kg·次) [8]。再如诊断微量元素缺乏, 处方维生素AD滴剂 (胶囊型) 1粒+小儿四维亚铁散2包, 两者均含维生素D, 两者合用维生素D, 用量1 300U/日, 患儿并无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 此剂量若长时间服用易致维生素D蓄积中毒[9]。 (6) 选药不合理:诊断腹泻病, 处方中药热毒宁注射液和蒲地蓝口服液。热毒宁可清热疏风解毒, 用于感冒咳嗽、上感、支气管炎等, 此药可加重腹泻的临床症状。蒲地蓝具有清热凉血、抗病毒作用, 治疗风热型感冒, 对于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两种清热药物同时应用, 易加重患儿腹泻症状。 (7) 两联抗生素不合理:诊断上感, 处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上感应选用青霉素类、一二代头孢菌素等;头孢哌酮舒巴坦为三代头孢, 主要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强大, 尤其对绿脓杆菌感染效果明显, 选药不宜;且上感有细菌感染时用一种抗生素即可, 不必联合阿奇霉素。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S].卫医管发 (2010) 28号, 2010.
[2]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3] 万瑞香, 隋中国, 李自普.新编儿科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4-135.
[4] 于翠云.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探讨与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8) :137-138.
[5] 盛晓阳, 沈晓明.锌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3) :164-166.
[6] 李燕玉, 裴斐.耐药突变选择窗与抗感染药物防突变浓度[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4, 9 (1) :1-7.
[7] 白帮富, 陶嫦娟.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19 (12) :71-72.
[8] 《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576.
儿童用药问题亟待重视 第5篇
据相关报道:根据参加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儿童医院报告,儿童服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而成人只有6.9%。”另有调查显示,由于不当用药而致聋的儿童,正以每年3万余人的速度增加;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聋哑学校的孩子当中,70%是因为小时候药物使用不当造成残疾。
建议:
1、建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信息网,使得全市临床医生分享循证医学的数据和经验。
2、组织“三结合”小组参与制定儿童用药说明书。厂家为了减少麻烦和纠纷,往往编制的说明书尽可能的简单和含糊,因此应该组织由临床医生、药物专家、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三结合”小组编订儿童药品说明书。
儿童咳嗽学会用药 第6篇
除此之外,儿童接触过敏性物质或异物、冷空气等刺激咽喉部,还会引起变异性咳嗽,患儿干咳无痰,甚至咳得满面通红,喘不上气来。此时应立即赶往医院急诊处置,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儿童咳嗽,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给孩子“消炎”和“止咳”,而止咳就要使用镇咳药。但医生不主张盲目地给孩子们服用镇咳药物。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指出,儿童慢性咳嗽,尤其在未明确病因前不主张使用镇咳药物;美国《小儿慢性咳嗽诊断与处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镇咳药不应应用于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加拿大卫生部不推荐镇咳药物用于6岁以下的儿童。
儿童咳嗽多数是由呼吸道炎症引起的,咳嗽的同时有痰,有时甚至会发出很明显的痰鸣音。儿童呼吸道发育不完善,气道狭窄,纤毛运动能力较弱,咳嗽和祛痰能力差,当有感染或炎症时,这种情况会变得更加严重。因此,咳嗽治疗用药必须符合儿童呼吸道解剖的生理特点,以免发生不应有的意外。
止咳药物的选择应该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祛痰,二是止咳。应当是先祛痰再镇咳,只要有痰,就不能镇咳。如果咳嗽与哮喘有关,那就应当先平喘,否则,盲目服用镇咳药会掩盖病情而延误治疗。
祛痰原则
治疗孩子咳嗽,祛痰是关键。祛痰是为了促嗽,促进排出痰液等气道分泌物及异物。与成人不同,孩子的咳嗽反射机能发育还不完善,咯痰能力较差,多数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将痰液咳出。痰液堵在咽喉及气管,会造成呼吸不畅,导致细菌感染,甚至迁延发展成肺炎。所以,排出痰液远比使痰液潴留于呼吸道的镇咳来得重要。
应当使用能改变痰液性质的药物,降低痰液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形成和分泌,然后将“变质的痰液”排出。排出痰液后不仅能够帮助孩子通畅呼吸道,也有助于炎症的消散,减轻咳嗽的症状。常用的祛痰方法是药物及雾化,家长还可采取其他如水蒸气、拍背等简易的祛痰方法。
药物祛痰法
常用的祛痰药物,西药如必嗽平(溴己新)、棕色合剂(复方甘草合剂)等,能够稀释痰液,便于咳出。一些“顽固型”痰液,即痰多、黏稠、难以咳出时,还可使用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α-糜蛋白酶等,使痰中黏蛋白分解,痰液变得稀薄,易于咳出。
中成药化痰效果明显的有猴枣散、半夏露、祛痰灵、竹沥颗粒、小儿葫芦散等。必须强调,所有药物均应遵医嘱使用。
水蒸气祛痰法
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利用其上升的水蒸气通过鼻翼的张翕进行深呼气、深吸气,来稀释痰液,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稍大些的孩子,且家长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好防护,以防孩子烫伤。
拍背祛痰法
这种方法通常在孩子咯痰咯不出时应急使用,可促使肺部及支气管内的痰液借助拍背的重力和震动,向大气管方向流动,促进心脏和肺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痰液咯出,炎症消散。
止咳原则
止咳就是控制或减轻咳嗽症状,这就是镇咳药的作用,但只能短暂缓解症状。因此,治疗时要慎重选择方案,用药应有时间限定,不能长期使用。
根据其药理作用机制,一般将镇咳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大类。中枢性镇咳药通过抑制咳嗽中枢,使其不能启动咳嗽机能而止咳,如可待因、喷托维林(咳必清)、右美沙芬(咳美芬)等。
这类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外周性镇咳药对支气管局部有麻醉作用,其止咳作用较中枢性镇咳药差。
小儿咳嗽一般不适合使用中枢性镇咳药,尤其是对痰多的患儿,禁用强力镇咳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不含可待因、罂粟壳等麻醉成瘾性的止咳药加以镇咳,如非依赖性镇咳药右美沙芬等。联邦止咳露、奥亭中含有可待因,只有在较剧烈的刺激性干咳时,才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经常使用这类药物有成瘾性危险,也就是依赖性。
因此,要注意服用剂量和时间,并且要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使用。
小儿止咳适合选用兼有祛痰、化痰作用的镇咳药。同时还要考虑药物剂型的合理性。建议选择易吸收的口服糖浆。糖浆优于片剂,糖浆服用后附着在咽部黏膜上,减弱了对黏膜的刺激作用,本身就可达镇咳目的。服用时不要用水稀释,也不用水送服。产品最好配有专用的量杯和安全瓶盖设计。
不要给4岁以下的孩子服用止咳糖,因为糖块有可能会卡在喉咙,导致孩子窒息。
消炎抗感染
小儿咳嗽,排除由外界刺激、过敏因素等引起者之外,就要考虑细菌感染问题。一般是感冒后引发咽喉炎、支气管炎所致,痰也是由炎症的分泌物形成的。仅仅祛痰和止咳是只治标不治本,关键还得消炎。所以,还有个正确应用抗生素问题,既不要怕有副作用而完全拒绝,也不可想当然地滥用。
许多家长们常在家里备有多种抗生素,一见孩子不舒服就赶紧用药。用药之后,孩子的咳嗽会略微缓解,但继续用药,孩子的症状不见消失,咳嗽时间反而更长。咳嗽加重,会造成炎症扩散,进而引发气管炎、肺炎等。滥用抗生素已经成为小儿咳嗽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用不用抗生素应由医生根据病情和经验判断来决定,家长千万不要自作主张。要知道,只有细菌感染引起的咳嗽,采用抗生素治疗才有效果。
饮食调理咳嗽儿童
在孩子咳嗽期间,家长应多给孩子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梨、藕、苹果、柑橘、猕猴桃、萝卜、丝瓜、绿叶蔬菜等。有些易使咳嗽加重的食物,如生冷、油炸、辛辣等食物,瓜子、花生、巧克力等含油脂较多的食物,咸鱼、咸肉、糖果、蜜饯等口味较重的食物,应避免在孩子咳嗽期间食用。
儿童用药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4年2月在湖南省株洲市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就诊的确诊为儿童溃疡性口腔炎患儿120例, 均符合溃疡性口腔炎诊断标准[2], 其中男65例, 女55例。纳入标准:年龄6个月~7岁;临床表现为唇、舌、颊黏膜、上腭、齿龈等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 创面覆盖较厚的灰白色或黄色假膜, 边界清楚, 易于擦去, 擦后遗留溢血的糜烂面, 局部疼痛, 淋巴结肿大, 流涎拒食, 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血常规检查正常或伴有增高;EV71病毒-抗体IGM检测阴性。就诊前未曾使用过药物进行治疗。排除标准:手足口病[3]、单纯疱疹性口腔炎、创伤性溃疡、结核性溃疡、口腔黏膜嗜酸性肉芽肿、巨型溃疡、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以及怀疑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口腔局部病损。按照患儿就诊顺序随机将120例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试验组男32例, 女28例, 年龄 (3.8±3.2) 岁;对照组男33例, 女27例, 年龄 (4.1±3.5) 岁;根据溃疡面大小和数量及全身反应症状将患儿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溃疡直径≤2 mm, 数目≤3个, 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血常规检查正常;中度:溃疡直径为2~5 mm, 数目为4~6个, 伴有低热, 体温37.5~38.5℃,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5×109/L;重度:溃疡直径>5 mm, 数目为7个以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5×109/L, 伴有明显发热、拒食、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体温为38.6℃以上。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例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按常规服用维生素B2, 体温超过39℃者予以对症退热处理。血常规检查伴有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增高的患儿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试验组用无菌棉签蘸取康复新液 (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1021834) 先反复清洗口腔, 直至将牙齿间隙和龈沟的食物残渣全部清除, 再用康复新液轻轻涂于口腔溃疡面, 将覆盖溃疡面的假膜全部拭净, 继之予开喉剑喷雾剂 (贵州三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142) 喷于口腔唇颊、齿龈及咽部之糜烂及溃疡黏膜处。每天3次, 疗程为7 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以同样方法清洗口腔及溃疡面, 继之予碘甘油制剂 (湖北医工院沃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0046) 均匀涂于口腔黏膜糜烂及溃疡患处, 每天3次, 疗程为7 d。两组患儿用药后1 h内禁饮、禁食,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1.3 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于治疗第3、5、7天检查患儿口腔黏膜溃疡处愈合情况, 评价疗效。显效:3 d内口腔糜烂、溃疡全部愈合, 疼痛消失;有效:5 d内口腔糜烂、溃疡全部愈合, 疼痛消失;无效:7 d以上口腔糜烂、溃疡全部愈合, 疼痛消失[3]。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治愈时间比较
试验组治愈时间为 (2.33±1.55) d, 对照组为 (4.28±1.75) d, 试验组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3 讨论
正常婴幼儿口腔内定居着一定数量的各种细菌, 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当机体发生感染、腹泻、营养失衡等情况下, 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 防御机能降低, 口腔内菌群失调, 细菌毒力增加, 加上不注意食具和口腔卫生, 则有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5]。儿童溃疡性口腔炎是由多种细菌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 若治疗不当, 可引起坏死性龈口炎, 甚至继发全身感染, 严重影响儿童健康[6]。
溃疡性口腔炎的治疗以及时控制感染、促进溃疡愈合为原则。本组资料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67%;且治愈时间为 (2.33±1.55) 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4.28±1.75) 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局部刺激症状和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提示治疗儿童溃疡性口腔炎, 康复新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疗效明显优于生理盐水联合碘甘油治疗, 且无毒副反应, 安全性高。
笔者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儿童由于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 难以自觉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口腔卫生习惯, 加上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机体免疫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外界环境、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较弱, 容易发生感染, 引起口腔炎症。溃疡性口腔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口腔黏膜疾病, 其剧烈疼痛严重影响小儿的进食、生活和学习。由于小儿的心理特点, 对药物所带来的不适有抵触和抗拒情绪, 因此, 在治疗小儿疾病的过程中, 使用刺激性小、疼痛激惹率低、给药途径方便、药效维持时间长的外用药物, 比较容易被接受, 依从性较高, 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生理盐水为与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氯化钠溶液, 其作用为供给人体细胞电解质和维持体液的张力, 临床上广泛用于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灌肠、清创及各种生化实验等方面, 对感染性的皮肤和黏膜有一定的清洁抑菌作用。碘甘油为碘和甘油的混合制剂, 是口腔科常用的消毒防腐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死亡, 对细菌、真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主要用于口腔黏膜溃疡、牙龈炎、牙周炎、冠周炎等口腔黏膜病变。偶见过敏反应和皮炎, 婴幼儿应慎重使用。
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 属于中药制剂, 无刺激性, 可口服或外用, 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加速组织生长和修复、消肿、镇痛、抗过敏、抗感染等作用[7], 能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促进溃疡面修复, 加快愈合[8,9]。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多环节地促进机体功能, 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增强创面免疫力, 从而促进创面修复、抑制瘢痕生长[10]。中药大辞典记述美洲大蠊原产于南美洲, 是蜚蠊科中体积最大的昆虫, 性寒味咸, 有辛辣味、具有散瘀、消积、解毒、利水、消肿等功效[11]。涂药后创面有凉爽感, 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有效激活创面的免疫活性细胞, 消除炎症性水肿, 抑菌消炎, 可用于软组织损伤修复, 溃疡, 内服可增强抗感染和免疫调节能力, 促进口腔溃疡愈合[12]。
开喉剑喷雾剂近几年广泛用于各种口腔疾病[13]。其主要成分包括八爪金龙、山豆根、蝉蜕、薄荷脑。其中八爪金龙又名百两金、开喉箭, 以根及叶入药。其化学成分为紫金牛酸、岩白菜内酯、对-羟基代苯二甲酮及生物碱等。对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及水肿有显著抑制作用, 具有抗炎和散瘀消肿的作用[14]。山豆根为含生物碱及黄酮化合物, 生物碱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和甲基金雀花碱等。其所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有抗溃疡作用, 对溃疡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麻风杆菌、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以及钩端螺旋体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功能主治为清火解毒、消肿止痛[14]。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 味甘、辛、微咸, 性凉, 归肺、肝经, 轻清凉散, 富含氨基酸、蛋白质和有机酸, 具有透疹利咽、清凉解热、抗过敏及免疫抑制作用。薄荷脑由薄荷的叶和茎中所提取, 在医药上用作局部外用药, 作用于皮肤或黏膜, 具有促透皮吸收、清凉止痒、抗炎止痛的作用。诸药合用, 可达到抗菌消炎、清热凉血、解毒止痛的功效[15]。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示,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 不能只片面关注疾病本身的疗效, 更应关注患者心理, 采用能迅速缓解病情、减少痛苦的方法, 使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本组研究中, 使用维持时间长、疼痛刺激性小、给药途径方便的外用中成药物, 可以在消炎止痛的同时, 减少继发其他病原体感染, 减少抗菌素的使用率, 缩短病程。且用药时疼痛激惹率低, 用药后口腔清凉湿润、口感清甜, 适应小儿的心理特点, 使用方便, 安全可靠, 易为小儿及家长接受, 依从性较高, 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本研究仅限于治疗期疗效评价, 未对复发情况和远期疗效进行观察, 缺乏临床多中心协作研究资料。这些都有待于更深入探索, 以系统全面地评价开喉剑喷雾剂和康复新液应用于儿童溃疡性口腔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摘要:目的:比较康复新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与生理盐水联合碘甘油治疗儿童溃疡性口腔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2月在湖南省株洲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符合条件的患儿12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用康复新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治疗, 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联合碘甘油治疗, 分别观察用药第3、5、7天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67%;试验组治愈时间为 (2.33±1.55) d,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4.28±1.75) 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能快速促进儿童溃疡性口腔炎的愈合, 缩短病程,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儿童用药分析 第8篇
关键词:药品说明书,儿童用药,调查
药品说明书是医师、药师和病人在治疗用药时的指南, 也是有关部门鉴定医疗责任的法律依据[1]。据一项调查显示, 90%以上的患者在第一次使用某种药品前都要阅读说明书, 尤其是给儿童用药更是如此[2]。儿童的生理、病理情况与成人有较大差异, 各个器官还不成熟, 各种功能还不完善, 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敏感性较强, 极易发生药物危害。因此药品说明书对儿童用药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调查分析了我院儿科常用的352种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的内容,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儿科常用的药品说明书共352份, 其中口服制剂160份, 注射剂144份, 外用制剂48份。参考《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 (暂行) , 对说明书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重点对儿童用法用量和安全性的标示加以分析。
2 结果
2.1 按剂型分类的调查结果
见表1。
2.2 按厂家分类的调查结果
见表2。
*涉外: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和进口芘都计入涉外药部分。
2.3 按标示明确性分类的调查结果
见表3。
3 讨论
3.1 外用制剂儿童用药内容缺失严重
由表1可见, 外用制剂中标示了儿童用法用量及儿童用药安全性的比例明显低于注射剂及口服制剂, 生产厂家要引起注意。
3.2 国产药品儿童用药标示不够详细、全面
由表2可见, 国产药品与涉外药品中有关儿童用药的标示内容无太大差别, 相对而言国产药品的儿童用法用量标示比例稍低。且在对比过程中可见, 包括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理毒理等项目, 即使都有标示, 但是国产药品的标示明显不及涉外药品的标示详细、全面, 这是管理及技术含量的内在表现, 值得向涉外企业学习。
3.3 标示明确性欠佳
由表3可见, 即使是标示了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和安全性, 其明确性也不佳。有的只标示了"酌减"、"遵医嘱"等模糊词句, 或者如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 只明确了6岁以上儿童的用法用量, 对6岁以下的儿童只标示了"可依据年龄、症状和体重适当增减"。安全性的标示也缺乏明确性, 有相当一部分只是标示"儿童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或"尚不明确"。但有些儿童用药安全性尚不明确的药品, 如注射用阿奇霉素, 在儿科的使用是相当广泛的。
3.4 有关儿童用药列项分散
《规定》中注明, 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情况应单独列项, 及列入[儿童用药]项下。对项目不明确的应注明"尚不明确", 明确无影响的, 应注明"无"。而目前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情况分别列在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儿童用药等项中, 比较分散。
总之, 药品说明书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合理用药,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 药品生产企业应该强化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国家可以鼓励企业研发儿童专用制剂并完善儿童临床试验研究, 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提高药品说明书的规范化程度, 使说明书真正成为用药, 特别是儿童用药的合理指南。
参考文献
[1]吴蓬.药事管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21.
[2]成名战.谈药品包装及说明书不规范现象[J].时珍国医国药, 2001, 12 (3) :237.
儿童用药分析 第9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儿童,处方
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质量控制,了解社区机构儿童门诊处方的规范化现况,促进儿童合理用药,某县医疗质控指导小组于2009年3月对该县19家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门诊处方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全县所有19家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2008年1—12月12周岁以下的儿童门诊处方,每月20份,全年240份,全县全年共4 560份。
1.2 方法
参照药品说明书、相关规定及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籍等,逐一检查,并统计分析每份处方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诊断、实验室检查、用药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和不合理用药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info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针剂处方所占比例
4 560份处方中,使用针剂的处方为3 238份,占71.01%;其中使用输液的处方为2 525份,占针剂处方的77.98%,占被调查处方的55.37%。
2.2 联合用药情况及平均用药品种数
4 560份处方中,联合用药处方数为4 110份,占90.13%;其中3种药物联合使用为最多(见表1)。每份处方的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80种。
2.3 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比例
4 560份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3 447份,占75.59%。所调查处方中,使用频数排前5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头孢克肟、阿奇霉素。
2.4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及其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见表2。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处方数为1 759份,占抗菌药物处方的51.03%,占被调查处方的38.57%。
2.5 不合理用药处方情况
存在不合理用药处方230份,占5.04%。主要存在问题包括:同类或同种药品重复使用;杀菌药与抑菌药、作用部位类同药物、抗生素与活菌制剂、中枢性镇咳药与祛痰药等药理拮抗药物合用;中药针剂与葡萄糖注射液合用等溶媒选择不当;儿童体质量计算不准而导致超剂量或剂量不足、用药间隔时间不当等用法错误;抗菌、抗病毒、解热镇痛药、维生素和中药制剂“大包围”联合用药、无指证的联合用药、预防用药等(见表3)。
3 讨论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与成年人都有着显著的差别,故临床对儿童用药有更高的要求[1]。随着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医疗设施建设相对薄弱[2,3]。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儿童用药更应高度重视。
本调查结果显示,该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童门诊处方的用药欠规范现象较常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针剂和输液使用频率过高,增加了治疗的潜在风险。(2)儿童门诊处方多品种、大包围用药现象较常见,个别处方存在药物滥用现象,包括滥用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微量元素、维生素、补药及中药等。(3)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过高,明显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和国际标准[4];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的联合使用频率过高。实际上,儿童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感染所致[5],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对病程控制无益。(4)违反抗菌药物序贯疗法的相关原则,如使用头孢拉定注射剂后应给头孢拉定胶囊或头孢拉定颗粒,却给予阿奇霉素颗粒等。(5)儿童用药剂量计算不准确,剂量过高或过低,给药间隔时间过短或过长。(6)联合用药配伍不当,如同类或同种药品重复使用,杀菌药与抑菌药、作用部位类同药物、抗生素与活菌制剂、中枢性镇咳药与祛痰药等药理拮抗药物合用,中药针剂与葡萄糖注射液合用等。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设备有限,对疾病缺乏有效的鉴别和诊断手段。(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在循征医学、序贯疗法等业务知识方面有待加强。(3)医务人员对儿童诊疗和用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4)医务人员迎合家长“用好药”、“用补药”的要求,片面追求“治疗速度”。(5)个别医务人员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开大处方,滥用抗生素、滥用静脉输液、滥用高价药物。(6)部分药师和护士缺位,只遵循临床医生的处方指示,对其不合理用药不仔细审核和纠正[3]。
建议临床医生:应充分重视儿童用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加强自身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提高诊疗水平,同时在儿童用药时遵循以下原则[2]:(1)明确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正确选择药物。(2)用药必须有针对性,针对病因,对症治疗,用药少而精;明确联合用药目的,能1种药物治愈的疾病决不加用第2种;视患儿和其全身情况选择给药方案,剂量视年龄甚至日龄以及体质量、体表面积而定。(3)一般不使用药物预防,尤其抗菌药物不用于预防。(4)充分考虑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注意联合用药配伍的合理性,选择合适的给药时间、给药途径、药物规格和药物剂型。(5)严格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随时调整不良反应大的药物。
建议卫生管理部门:(1)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对儿童用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要有充分的认识。(2)卫生行政部门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童门诊用药加强监管,贯彻执行好《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各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院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规范和细则,在临床医生、药师和护士各环节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审方,准确配药,认真核对,审慎注射。(4)医疗机构的管理者要对医生的处方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多开展处方点评等形式的用药业务培训,及时报告和有效处理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5)加强对儿童家长用药知识的健康宣教,设立儿童门诊用药咨询服务窗口;家长不应对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家庭用药要服从医生指导。
参考文献
[1]孟琳懿,胡斯.儿童用药安全性探讨[J].世界临床药物,2008,29(6):350-352.
[2]金世红,周仲华.海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1):2048.
[3]于小燕,于大燕,朱华乔.社区卫生服务站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6):1138-1141.
[4]胡昌勤.抗生素在滥用与质量监控之间游离[J].中国处方药,2005,12(12):21.
儿童用药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因静脉滴注导致不良反应的患儿145例, 其中男73例, 女72例;年龄3个月~14岁, 平均 (7.1±2.3) 岁;其中<6个月的患儿8例, 占5.5%, 6个月~1岁的患儿24例, 占16.6%, 1~3岁的患儿39例, 占26.9%, 3~6岁的患儿52例, 占35.9%, 6~9岁的患儿15例, 占10.3%, 9~14岁的患儿7例, 占4.8%。
1.2 方法
对患儿的原发病、不良反应、不同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不同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进行记录, 并整理统计, 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1.3 观察指标
患儿原发病、患儿静脉滴注药物不良反应, 患儿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
2 结果
2.1 患儿原发病
145例患儿中呼吸系统疾病94例 (64.8%) , 消化系统疾病24例 (16.6%) , 血液系统疾病8例 (5.5%) , 其他19例 (13.1%) 。
2.2 患儿静脉滴注药物不良反应
本组145例患儿, 抗感染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占55.2%, 其次为中成药制剂, 占23.5%, 营养用药占6.9%, 中枢系统用药占5.5%, 呼吸系统用药及其他分别占4.8%、4.1%。其中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均为中成药注射, 主要表现过敏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喉头水肿 (见表1) 。
2.3 患儿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
本组145例患儿, 消化系统累及发生率最高, 占53.8%, 其次为皮肤及附件, 占19.3%, 呼吸系统占13.8%, 其他占6.9%, 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及中枢系统分别占5.5%、4.8%、3.5% (见表2) 。
3 讨论
儿童体质较为特殊, 并且比较敏感, 现今社会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 因此儿童在家中普遍受到了较多的照顾, 一旦患病, 家长十分担心, 而用药不良反应的出现很可能导致家长的不理解, 甚至造成纠纷。因此对儿童静脉滴注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2], 需要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化学结构的药物很容易出现交叉过敏反应。而过敏反应仅出现在特殊的个体上, 与用药方式、用量基本不相关, 过敏体质的儿童发生过敏反应概率较高。其次为儿童用药史, 入院前儿童使用的药物与院内静脉注射药物发生交叉过敏[3,4,5]。而胃肠以及皮肤过敏均由药物种类决定, 对胃肠道以及儿童皮肤可能产生影响的药物种类较多, 且机制各不相同。而其余过敏反应则可能同时取决于患儿体质、药物种类、用法用量、静脉滴注速度甚至环境影响等。本研究结果显示, 抗感染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中成药制剂。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这两类药物需要执行严格的用药监护, 另一方面说明入院患儿采取抗感染治疗以及中成药治疗例数本身偏多, 应是不良反应预防的工作重心所在。
而儿童用药监护主要是指医师认真分析疾病, 并在仔细询问病史、过敏史、用药史后斟酌用药。并且了解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发生机制, 综合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以安全性为优先, 有明确的用药目的[6,7]。而用药时, 应严格按照用法用量, 护理人员需要将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属等, 并且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加强监护, 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处理, 防止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静脉滴注导致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 并制定相应的用药监护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因静脉滴注导致不良反应的患儿145例, 对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用药监护措施。结果 本组145例患儿, 呼吸系统疾病94例, 消化系统疾病24例, 血液系统疾病8例, 其他19例。抗感染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占55.2%, 其次为中成药制剂, 占23.5%, 营养用药占6.9%, 中枢系统用药占5.5%, 呼吸系统用药及其他分别占4.8%、4.1%。消化系统累及发生率最高, 占53.8%, 其次为皮肤及附件, 占19.3%, 呼吸系统占13.8%, 其他占6.9%, 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及中枢系统分别占5.5%、4.8%、3.5%。结论通过对静脉滴注导致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 采取严格用药监护, 可提升儿童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输注, 静脉内,儿童
参考文献
[1] 曾衡, 罗顺清, 高樱, 等.小儿静脉滴注渗漏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 2013, 11 (30) :2813-2814.
[2] 廖小春, 陈国清.小儿静脉滴注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2) :92-94.
[3] 郭鹏飞, 赵平.1019例门诊静脉滴注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 (1) :31-33.
[4] 张茂清.注射用骨肽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16) :258-259.
[5] 程敏, 高艳娜.我院门诊61例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12) :1475-1475.
[6] 苏秀琴, 吴宏霞.浅谈静脉滴注中不良反应的防护措施[J].吉林医学, 2011, 32 (13) :2719-2720.
儿童用药,“慎”字当头 第11篇
药物既有治疗疾病的有利作用,又有不良副反应的有害作用。儿童因其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差,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为此,家长有必要了解基本的儿童安全用药常识。由于儿科疾病大多危重多变,要求用药准确、剂量恰当。故在儿童生病时,一般应到医院进行正规的诊断和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医生会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和给药方法,并计算给药剂量。家长切忌不遵医嘱,自作主张,贻误病情。当儿童根据医生的建议在家接受药物治疗时,家长适当掌握常用药的药物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适应症,以及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和用药方法,可对儿童安全用药产生较大的帮助作用。
药物选择
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病种、病情和一般情况慎重选用,不能随便滥用,合并使用的药物不宜过多,不必要者尽量不用。
抗感染药物
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常用抗感染药物是抗生素类或磺胺类药物,即所谓的“消炎药”。但需要指出的是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使微生态紊乱,甚至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部分抗生素还可能引起肝肾损害,影响血液系统,因此,选用抗生素一定要严格按照适应症。如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90%以上是病毒引起,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处理,一般不需用抗生素。抗病毒可选用病毒唑口服3~5天,该药目前不主张静脉点滴,以免引起血液系统疾病等副作用。还可酌情选用一些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如感冒冲剂、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咽扁冲剂、清开灵冲剂等。如果患儿病情较重,继发有细菌感染,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运用抗生素治疗。此外,小儿另一常见病腹泻,有些需要抗感染治疗,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需用抗菌药的。至于孩子属于哪种腹泻,是否需抗感染治疗,要化验大便,经医生检查后才能最后诊断,千万不能随便买点抗生素给孩子服用。
病案:林某,女,2岁。因流涕、发热,家长给服用头孢类抗生素,一天后仍发热,家长认为是剂量不够,就在说明书给出药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并加用阿奇霉素和清热解毒的中药两种,还有退热药及治流涕的药,两天后患儿病情仍未缓解,且出现乏力症状。来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医生嘱其停用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注意休息及多饮水,并用了一些升白细胞的药物,一天后患儿热退,两天后血常规也恢复了正常。其实该患儿只是患了普通感冒,而家长滥用药物,随意加大用量,给患儿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
退热药
小儿急性感染时多伴发热,此时家长往往急于给孩子退烧。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我们说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当然,对体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还是需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临床常用的降温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具体应用哪一种降温方法为好,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新生儿期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药物降温需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患儿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
儿科退热药种类很多。扑热息痛是小儿发热时的首选解热药,本药化学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商品名有百服宁、泰诺等,一般用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10mg 。阿司匹林可用于小儿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一般用药剂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5~10mg。如急需降温时,可用安乃近或肠溶栓剂。安乃近临床一般常用滴鼻的方法给药,但不可反复连续使用;阿苯片或阿鲁合剂是阿司匹林与鲁米那的合剂,较适合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可防止惊厥发作。目前临床常用的退热药还有布洛芬溶液,商品名美林。无论使用哪种退热药,都要注意多饮温开水,以利排汗降温,同时可防止汗出过多而致虚脱。一般24小时内同一种退热药的使用次数不应超过4次。一般发热如体温维持在38 .5℃以下,也可以靠休息、多饮水,或物理降温让体温下降,服退热药不要太积极。
肾上腺皮质激素
本类药物在儿科常与抗生素合并使用治疗急性严重感染,或单独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等。一般短期口服,重症静脉给予。短期大量使用可掩盖病情,长期大量使用可产生很多副作用。临床常见一些患儿因发热被给予了激素治疗,体温下降,精神好转,食欲增加,而疾病并未真正好转,因此而延误诊治。所以激素不能轻易使用,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止泻药与泻药
孩子腹泻时家长常常会给其喂服止泻药。但过早口服止泻药可能导致大量的致病微生物滞留肠腔,毒素被肠道吸收,反而加重病情,因此不主张过早使用止泻药。腹泻时要格外注意的是儿童腹泻极易出现脱水,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给患儿补充水分,辅以调整微生态的活菌制剂(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小儿便秘多采用饮食疗法,必要时用消食导滞、润肠通便的中药,一般不宜用泻药。
给药方法
应根据患儿年龄、疾病种类、病情轻重,选用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及给药次数,保证药物进入体内发生药效和尽量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口服法
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年幼儿用糖浆、水剂、冲剂较合适;年长儿可用片剂或胶囊。婴幼儿可将药片捣碎后加糖水吞服,服药或喂药时最好将小儿抱起或头部抬高,以免呛咳将药吐出。婴幼儿不愿服药者,可将药物放在小勺内送入舌根,令其咽下,千万不要捏住患儿鼻孔强行灌服,以免发生意外。
注射法
注射法比口服疗效快,但对小儿刺激大。肌注次数过多可造成臀肌损害,影响下肢运动,故只有在病情必须时才选用。静脉滴注需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控制滴速,避免短时间内进药过多,还要留心输液反应的发生。
其 它
外用药以软膏为多,要注意小儿用手抓摸药品,误入眼、口引起意外,其他还有灌肠法、吸入法等。应根据病情酌情选用。
选择给药途径时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药物剂量计算
小儿药物剂量可根据体重、年龄、体表面积,或从成人剂量折算,具体如何计算可依据药品说明书及听从医生的嘱咐。
小贴士
“是药三分毒”。在给孩子服用任何药物之前,均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看看其药物成分是什么,是否有禁忌症,能不用药时就不用,能少用时不多用药。
儿童用药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数据收集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儿童用药经验, 提出影响用药安全有效地因素。以期准确把握儿童最需求的抗感染药物, 提升儿童安全用药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仔细收集我院西药房中比较常用的50种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的说明书, 其中口服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有28种, 占56%;注射性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有16种, 占32%;外用性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有6种, 占12%。认真参照《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对抗感染药品说明书中的重点关注项目, 例如用量用法, 禁忌、不良反应、药动学等, 有没有涉及儿童的用药的具体情形, 并进行有效地分析调查[1]。
1.2 方法
分类的标准。一是说明书中的内容详细, 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的用量及用法包括给患儿的用量及用法, 并且说明在患儿的某一个的年龄阶段可以使用, 或是在某一个的年龄阶段患儿经过试验证实是能够使用的。二是用药说明书采用模糊处理, 模糊用量及用法包括一部分的年龄阶段患儿的用量, 或是给出一个合适的范围, 但没有比较详细的交代;患儿用药的药量要逐渐减少, 但是没有给出比较具体的用量及用法。如:同种药物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时应该不一样, 同种药物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用法用量应该不一样, 在不同个体是应该不一致, 在新生儿方面用量提及极少, 应该多做统计说明[2]。三是说明书中没有任何用药指导说明, 没有交代任何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中有, 关儿童用药内容, 只是交代该药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线医生常通过药典, 临床药物手册了解用法用量, 但各家出版社用量不统一, 给临床一线儿科医生带来很大困惑。
2 结果
本院50种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中, 有关儿童的药品的说明书中对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及禁忌介绍的比较少, 并且缺乏有关儿童药动学尤其新生儿的详细资料。以上的试验显示, 内容详细用药说明书有10种, 占总数的20%;内容模糊用药说明书的有25种, 占总数的50%;无任何说明的有15种, 占总数的30%。
3 讨论
目前, 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将近有3.2亿人,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 他们的身体健康涉及国家的健康。儿童在人成长一生过程当中, 在生理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 由于他们尚在发育阶段, 其身体机体的各系统、器官、心理等方面的功能都没发育完善, 在使用药物治疗中, 他们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分布以及排泄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大, 用药的不同阶段, 对其反应也会不一样。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特殊性要求我们重点关注临床上的儿童用药, 同时重点关注儿童用药学发展, 将有利于帮助儿童安全有效地用药。临床上, 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一般是指导医患人士安全有效使用药物的基础, 也是医生的处方药、护理的药物以及儿童有效安全用药的最基础的科学信息源, 同时也是相关部门负责任制定的基本依据。现今, 对于药物说明书报道非常多, 但对于弱势群体-儿童用药的报道非常少[3]。
经过调查, 笔者发现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内容存在如下具体问题: (1) 抗感染药物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的标注不明确; (2) 儿童用药内容中的用药规格与剂型比较少; (3) 各种药品厂家各有一套说明书的标准, 差异性比较大, 难以识别; (4) 临床试验上的数据比较少, 同时中成药儿童的用药标注率也比较低; (5) 药品说明书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6) 一些外用药的儿童用药上的内容项缺省严重; (7) 一些说明书的内容自相矛盾。
综上所述, 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内容存在许多问题, 这将会严重的影响患儿用药的合理性。抗感染药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 确保儿童用药透明、安全。笔者建议药品监督部门、药品审批部门、药品企业以及医院要共同努力, 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有效地加强相关药品的监督管理, 规范儿童用药说明书, 让其成为众多儿童患者以及儿科医生的合理用药的指南。
参考文献
[1]李非, 魏晶, 马艳彬, 等.中美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法规管理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0, 21 (5) :51-53.
[2]史强, 王晓玲.777例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