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红楼梦》中探春之形象(精选6篇)
毕业论文-论《红楼梦》中探春之形象 第1篇
毕业论文-论《红楼梦》中探春之形象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红楼梦》1书中的贾探春,个性鲜明、光彩照人,她在贾家虽为庶出,但却聪明能干,曾以出色的能力管理过偌大的贾府。探春性格活泼、乐观、积极向上,尽管生活在封建时代,却能跳出窄小的生活圈子,做出封建大家闺秀所不敢为的1系列举动,譬如发起诗社、理家、反抄捡等等,这在当时的确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探春既是才貌兼备的`贵族小姐,又是性格阔朗的巾帼改革家,同时还是1个反封建主义者。虽然由于探春生于封建社会末世,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她没有能够改变贾府日趋衰落的悲剧命运,但她自己却以独特的个性成为了《红楼梦》中的1个幸运儿。
关键词:《红楼梦》;探春;自强不息;反封建意识
ABSTRACT
Hong Lou Mengs in a book JiaTanchun outside the city in springtime, individuality bright, attractive, she in Jia Jiasui is the born of a concubine, but intelligent is actually competent, once has managed the so big Jia government office by the splendid ability. TanChun outside the city in springtime the disposition in a lively way, is optimistic, although lives in the feudal period, can jump out the small and narrow life circle actually, makes the feudalism lady of a renowned family does not dare for a series of actions, For example initiates the poetry society, manages family affairs, instead copies picks and so on, this in indeed was the very great matter at that time. TanChun outside the city in springtime not only is aristocrat young lady which the talent and good looks has both, also is disposition bright and spacious womans head covering reformer, at the same time a antifeudal principle. Although because TanChun outside the city in springtime had been born in at the end of the feudal society world, the time and social classs limitation, she does not have to be able to change the tragedy destiny which the Jia government office declines day by day, but she has become Hong Lou Meng actually by the unique individuality a center lucky fellow.
Key words: Hong Lou Mengs; JiaTanchun; constantly strive to become stronger;
antifeudal consciousness
毕业论文-论《红楼梦》中探春之形象 第2篇
无论是从她的容貌、诗意还是品味来看,贾探春都是十二金钗中的一枝铿锵芳香醉人的玫瑰。
首先,贾探春是美艳的。第三回中,通过黛玉的眼睛,探春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三个姑娘—探春、迎春、惜春“皆是一样的妆饰”,一样的钗环裙袄。却仅仅只有探春让林黛玉觉得”见之忘俗”。由此可以看出探春的容貌一定是非常漂亮,气质也一定是超凡脱俗的。林黛玉自身早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食人间烟火。探春在其眼里也是如此。一般而言,倘若在一位好似仙女的女子中的.眼里另一位女子是“见之忘俗”的,那么她的容貌一定是超世绝伦的。因此,贾探春是一支美艳的玫瑰。
其次,贾探春是一位诗意女子。在三十七回里,探春曾写下这样的一首诗「咏白海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尾联说“多情”的海棠与忧患的诗人融为一体。“缟仙”将海棠形容成白衣仙子,它本有羽化成仙的可能,却不愿离去,而是留下来倍伴在黄昏中吟咏的诗人。这样的自喻是何等的脱俗富有诗意啊!泛泛而言,能写出这样姿色的诗句是十分难得的。并且能写出这样的诗句的作者一般都是十分有才华的。故而,贾探春是一枝温文尔雅的玫瑰。
最后,贾探春拥有高质的品味。从闺房布置上看,探春素喜阔朗,她的三间屋子连为一体,房中“当地放一张桂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的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墙上挂的是米襄阳的《烟雨图》和颜鲁公的墨迹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和其他姐妹房里精致细巧的摆设比,探春房里的布置非常简单大气。这样子的舒适明了的大方气氛,一般来说是十分有品位的。倘若是一个花花绿绿的繁琐房间,给人的感觉将是大大不同的。所以,贾探春独特的品味使她成为一枝独特的玫瑰。
《红楼梦》中探春的形象分析 第3篇
一、外形之美、格调高雅
探春正面出场是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 当时黛玉眼中的探春是什么样的呢?也可以说这也是我们外人所见到的探春之形象, “削肩细腰, 长挑身材, 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 顾盼生辉, 文采精华, 见之忘俗”相比起其他在场的迎春之“观之可亲”和惜春之“形容尚小”来说, 在我们面前呈献的是神采与众不同, 秀美之余不失英爽之气的少女形象。
探春是有着高雅气质的女孩, 而气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先天的外在潜质, 更离不开后天的内在修养。探春是美女更是才女。
首先, 她是个大书法家。探春花笺中说到宝玉:“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说明探春是深爱书法的, 且尤喜颜真卿的书法, 这在对探春居处秋爽斋的描写也有体现。
其次, 探春格调之高雅。诗社的发起者不是最有诗才的薛林二人, 也不是有“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湘云, 而是探春。探春的诗才虽比不上林黛玉, 但绝不亚于宝钗, 我们是不是还记得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 她的一首《簪菊》, 要紧排在黛玉之后, 并高于宝钗, 为贾宝玉所不及。
探春还喜欢字画、轻巧玩意儿比如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挖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些有意思又不俗气的东西虽然不值什么钱, 但是可见她的喜好也是脱俗的, 淡泊精致的东西才是她的最爱, 不是那种喜乐奢侈生活的贵族小姐。
二、个性张扬、不畏权势
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中, 探春的独立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抄检大观园是邢夫人挑唆, 王夫人指使王熙凤负责督办的。在这个过程中, 被称作最有“叛逆”的宝黛也是听之任之, 而我们的三丫头是如何做得呢?
三个冷笑。
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 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 先来搜我的箱柜, 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
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 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 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 若还要翻, 不妨再翻一遍。”
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性, 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明儿一早, 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 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 该怎么, 我就领。”
探春冷笑道:“我们作贼的人, 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还算笨的, 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
第一个冷笑, 说明她知道必有缘故。
第二个冷笑, 对王熙凤进行了无情的讥讽, 而代权人, 也只能陪笑, 就你的东西也搜完了。这时出现了一个让人大快特快的场面, 当邢夫人的陪房王善宝家的也仗着主子的面, 对探春动手动脚时, 探春使出一掌, 并伴有清脆的声响, 确有侠女之范。
第三个冷笑, 是对那些狗奴才们说的, 这里有一种痛打落水狗的感觉, 真是得理不饶人啊!
第四个冷笑, 是直接针对王熙凤的, 这里探春极力地维护了自己丫环的利益。
这里曹雪芹通过四个冷笑, 把探春个性张扬, 不畏权势的形象刻划地活灵活现。
三、自尊与自卑
在宗法制度下, 所谓“妻妾不分则宗室乱, 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这些观念不仅被一般平民百姓所接受, 更为封建士大夫之流所尊崇。生于“翰墨诗书, 钟鸣鼎食”之家的探春, 其庶出的身份一直是她挥之不去的隐忧和隐痛, 再加上“倒三不着两”的生母赵姨娘的不时取闹, 她很难从嫡庶之分的梦魇中解脱出来。由于自卑可能造成对自尊的敏感, 林黛玉由于寄人篱下, 也有这样的心态。探春庶出的身份, 虽然探春极力表白:“就是姐妹弟兄跟前, 谁和我好, 我就和谁好, 什么偏的庶的, 我也不知道”, 但实际上她心态上不能超然, 实际上也做不到, 因为血缘关系不能抹杀。赵姨娘的任何没脸, 就会影响到探春。
就是这样一个文采精华、精明强干的女子, 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 有着须眉不及的胆魄的女子, 因为生于末世, 纵有补天之才, 而无补天之命!但是, 《红楼梦》中的探春最终是“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一个青春鲜活的生命难逃宿命, 比之“先天不足”的黛玉之夭亡更让我心痛和惋惜。我认为雪芹把补天的理想大部分寄托在了探春身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 探春形象不仅具有文化苦闷的象征意义, 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太愚《红楼梦人物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岳麓书社出版1987年
[3]刘梦溪《红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毕业论文-论《红楼梦》中探春之形象 第4篇
关键词:《红楼梦》; 探春;悲剧;美学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一曲红楼,颂极女儿之美,却又道尽女儿之悲。《红楼梦》用艺术的手法, 真实地描写了人生的悲剧图景,而其悲之因由,不仅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可分割,亦与人物自身的行为和性格紧密相关。因此,那种种不幸,便与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促使我们反观人生,探觅解脱之法,寻求自由之路。
贾探春,贾府的三小姐,历来评论家或赞叹她的理家才能,称之为贾府的“改革者”;或推举其男人般的气慨,敢于维护“人格尊严”;或曰其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末世英才”,竭力维护封建专制和封建正统思想……纵然各执一词,她的人生悲剧却为所有人哀叹唏嘘。她为地位和尊严苦苦挣扎;她施展熠熠才华却无法挽救濒于崩塌的大厦;她满怀悲戚,一路飘摇远嫁他乡。她的悲剧命运饱含不尽人生的无奈与辛酸,浸透了无法释然的遗憾与缺欠。她的人生悲剧和书中其他主要人物一样,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价值,寄托了作者深厚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
一、庶出之悲
悲剧,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作为悲观哲学的主要代表,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出发,认为宇宙人生的本质就是意志,且意志是盲目的, 它无所不在,为一切生存之基础之本源。而悲剧就是描写人生可怕的事件,描写意志欲望所造成的罪恶和痛苦,所以能深刻地揭示人生的本质。基于此,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将“意志”在人身上的表现解释为“生活之欲”。在他看来,“欲”是无限的,它产生于不足;不足加深,则变为苦痛。一种欲满足了,新的欲又接踵而来,而且“欲之被偿也一,而不偿者什佰”,所以欲望造成的痛苦极多极深。即使各种欲望都得到满足,再也无物可求,厌倦情绪便随之而起,仍然造成一种苦痛。所以生活的主流,可以说就是苦痛。生活、欲求、苦痛,三者缠结一体,“如环无端”且“不知其所终”。人生的本质即是如此。
探春之悲,首先便出自她对地位与尊严的追求与捍卫。贾探春,虽生自“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并与姊妹们一处过着繁花似锦、书画诗酒的生活,她的庶出身份却使她不得不蒙受自卑的阴影,也逼迫她在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全力追求并捍卫自己的地位与尊严。她的母亲是奴仆出身的赵姨娘,因此她的地位自然要比嫡系的宝玉等低一级。这对于精明的探春来说无疑是一道枷锁,造成了她敏感的性格和谨慎的做事风格。她不愿听到别人说她是庶出的,她扬言:“只管认老爷、太太两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当风姐身体不适,她与李纨、宝钗协同理家之时,在处理舅舅赵国基的丧事上,她丝毫不念私情,严格按照封建家族的家规办事,发给丧费二十两银子,由此引发了母女冲突。赵姨娘言辞刻薄,说她“如今没有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气得探春边哭边言语:“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别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道谁给谁没脸?”她深知自己是庶出,便在行事上更多几分小心,生怕别人说了她去,没了她的尊严。可她的母亲偏偏是个不自重的愚人,每生诽谤,便牵连着她受累。就连凤姐也说,“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东西闹的……”又如,王夫人听信谗言而命凤姐抄检大观园,至探春处,探春早已预备好并将他们讽刺了一通,谁知将要走时,那王善保家的想,探春不过是个姑娘,况且又是庶出,能怎样利害,竟故意一掀探春的衣裳,说:“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什么。”探春顿时大怒,给了她一巴掌并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拉扯我的衣掌,我不过看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性子不得了,你打谅我只同你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
由此可见,探春因自己的出身,其性格的敏感一览无余,而这敏感之下却是对自身处境的悲叹与哀怜。在封建大家庭内部,这位庶出的姑娘虽生得“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却仍要承受旁人的冷眼与懈怠,为此,自卑又自尊的她时刻注意维护正统地位与主子尊严,哪怕逼不得已不认生母。书中每每写道探春落泪,无不是出于她自言“没人疼没人顾”的处境。然而探春绝非鄙俗平庸之辈,她不满封建家庭给她安排的位置、给她安排的道路,她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却不能够,她无法冲破这永久的藩篱,即便奋起贴近、努力维护,也只能感到矛盾、忧虑、压抑、无力……可悲的庶出身份伴她而生,她想努力挣脱这枷锁又绝无可能,因而这苦痛如环无端,不知其所终。
二、没才之悲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一语道破探春的没才之悲。贾探春,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自有见之忘俗的风采。虽为闺阁女儿,却有不让须眉的气概。然而,才华出众、志向高远的她却偏偏生于家道没落之时,时运不济之日,即便她曾“兴利除宿弊”,一展理家之才,却未能长久施为,更不能挽救贾府的衰败之势。
承习世代书香的贾探春,首先便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将自己的不凡诗才与高雅气度展露了出来。在递与众人的请帖中,她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其情之豪迈阔朗力透纸背,趣之高雅亦令人赞叹不已。那句“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不仅“文采精华”,更是探春自身冰清玉洁的写照。而最能显现她精明才华的便是她代凤姐管理大观园的时候。这位敢说敢做、有远见、机敏灵巧又自尊自强的三姑娘,将大观园纷繁的事物一宗一件管理得井井有条,“精细之处不让凤姐”。除去不念私情,严格按府里规矩给舅舅发丧费,她还想到把每月给姑娘们置备东西的买办钱免了,以免钱费了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她又拿赖大家的园子与自家园子做对比,说“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在同纨、薛商议后,便决定挑选园内几个本分老实的妈妈收拾料理,免去交租纳税,只问一年可贡献些什么。这样一来,园子有专人管理,花木自会更好,不至糟蹋了东西;同时,老妈妈们亦可借此小补,不枉长年辛苦,又省下了花匠和打扫人等的工钱。凡此种种,无不精打细算,就连凤姐也不得不佩服道“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又说“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虽然,在这简短的时间内,她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可她毕竟不是真正的管家人,事后权一移交,又哪有她多说话的余地呢?如此才华,却不得充分施展,不可谓不悲也!对此,她自己也有深切感慨——“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个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不同于其他姊妹,探春还是家里对贾府的形势看得最清楚的人。当凤姐奉王夫人之命,携王善保家的抄检大观园时,探春对他们奚落冷笑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留下泪来。探春此番言说正是对贾家日后衰败的预言,她凭借见微知著的才华,敏锐地察觉到家族的颓势将成为必然。然而在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并未赋予女儿家治国理家的权力,她只能愤愤然,满怀一腔“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怆,无奈地看着家族日渐败落,不复盛然。
三、远嫁之悲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最后的悲剧是她终于像那天边断了线的风筝,远嫁他乡,饱受路远山遥,与亲人不能相见之苦。在咏菊花诗时,她曾写出“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之句。这首《残菊》充斥着极度悲凉的氛围,预示了探春终将远嫁的悲剧。而“知再会,莫相思”,只能是心灵的自我安慰罢了。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一便是亲别离,即不得不与自己亲爱的人别离。而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尽管是庶出,若在家族鼎盛之时,必不会让她远嫁天边。她的远嫁,一定是在家道没落时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探春此去定是一去不返。与亲人生死别离,这其中的悲痛,又岂是泪珠所能表达的?“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思亲思乡之悲,从此将伴随探春的后半生。“望家乡,路远山高”,况且,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依然是男尊女卑的封建家庭,纵有归家的愿望,自己也完全作不了主,只能掩面泣涕,任人摆布罢了。正所谓“游丝一断浑无力”,贾家势败后,没有娘家给她撑腰,她过得又会是怎样的日子呢?探春虽道“奴去也,莫牵连”,依旧显示她豁达的心境,实际却是大音稀声,大悲无泪,是无悲中的大悲痛,其中的沉痛与凄苦唯独目送女儿远去的亲人和远嫁的她才能深切体会到吧!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中演绎的人生悲剧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为它道出了人间百态,言尽了外形与内心具美的红楼女儿的生命之悲。她们美丽聪明,才华横溢,情韵雅洁,志行高卓,却无一逃脱得了悲剧命运的魔爪。出于身世遭遇,曹雪芹在创作中经过选择、加工和锤炼,在每一位审美客体中均融入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并赋予每一位审美客体深厚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贾探春,是作者眼中才情敏捷志存高远骄傲的三小姐,她的人生际遇与一生之悲既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亦是其自身行为与性格的产物。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亦受自身意志欲望的束缚。她的美丽聪颖、杰出诗才、高雅情调和开阔气度无不令人心生敬佩,赞叹不已,她的悲剧命运更不能不令人悲愤哀叹,喟然惋惜。虽说她距离当下的你我已有几百年,可穿越时空,她的灼灼其华依然为人们所赞叹,她为命运不公而做的努力依然值得人们敬仰。她的人生悲剧,不论是身份地位与尊严之争,还是才华的隐没而不得充分施展,抑或远嫁他乡饱受思念之苦痛,都与当下青年的处境不无关联。因此,其生命之悲必然能引起理解的深处共鸣,令相似际遇者感慨沉默、黯然神伤,却又于当下之境,鼓起寻觅改变与解脱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
[2]高小康. 领悟悲剧——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研究[J]. 文艺理论研究, 1996(5): 28-36.
解读红楼梦中探春的管理 第5篇
《红楼梦》中,具有管理才能的女子不止一人两人。像冷眼旁观的林黛玉,虽然她看起来不食人间烟火一样,看到的却是“出的多、进的少”这样问题的实质。贾珍的妻子尤氏,作者借王熙凤过生日,给了她一个机会。虽然这个生日形式上是抬石头,大家凑份子钱,实际上,尤氏怜贫惜孤,可拿可不拿的钱,都不拿。哪怕是为了面子在人前收下的份子,过后还都悄悄地退了。王熙凤的那个生日宴会,尤氏举办的非常成功。是人情事务的良好结合。
到了小说的五十五、六回,又有几个管理高手登场了。这一次,因为王熙凤做小月子身体一直没有缓过来,这么大一家子不能没有主事儿的人。王夫人让李纨将杂事裁定,探春协助,又让宝钗过来帮忙。李纨平时大事小事都不管,一心抚养独子贾兰。宝钗呢?原本是亲戚的身份,管家这样得罪人的事儿,避之不及。只是有了王夫人的吩咐,勉强凑个数,主要的大政方针,就靠贾探春执行了。
贾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庶出的身份一直让她耿耿于怀,偏偏那个母亲赵姨娘又不是个省事的主儿,既不得见识,又会被一点小利蒙住了眼睛。弟弟贾环为人猥琐,长的是鼠头獐目,有宝玉往那儿一搁,贾环简直就没法看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摆脱掉庶出的身份,贾探春一直进行不屈不饶的斗争。她个性爽阔,有“玫瑰花”的美丽和刺儿,一般人轻易不敢惹她。
王熙凤生病,探春的机会来了。这是一个作者极力刻画的典型,一个和王熙凤不相伯仲的儒家文化代表。这时候探春出来管家,没有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巅峰状态,整个贾府在走下坡路。人心的凝聚,经济上的捉襟见肘等,都是她面临的困难。假如她不负责任,可以往大嫂子李纨身上推,毕竟她自己还是一个没有出阁的小姐。宝钗的思想中,就有这样的东西。好在,三个人理家,心往一处想是最大的优势。所以,这三个人形成的形式上的“铁三角”,发挥了超常的能力。
这一次,以贾探春为首的管理,用现在的话来说,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开源和节流。根据她们自己的经验,发现每个小姐每月的二两“月例钱”是发给每个人的,实际上还有一个“买办”,每月为众小姐采办脂粉。这是一笔糊涂账,隐藏在其间的`吃拿卡要,买回来用不着的浪费等,每个月是不小的开支。基于此,她果断地将脂粉钱取消。第二点,大观园中有很多的花草树木,由于疏于管理,缺少生机。正好赖大家请她们过府吃饭。她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将不同的树木,分包给不同的人管理。按照多劳多得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为了避免没有得到承包任务的人心中不服,规定承包者每年要将收获分出来一点,共同分享。这个开源比节流的效果更好,既免掉了每年的管理经费,还能够有所斩获,为公共财产添砖加瓦。一时间,大观园里人人面露喜色,因为一样的劳动,可以收获更多的成果,何乐而不为?
探春等人的理家,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人治”和“治人”的分水岭。王熙凤一味地用猛使强,搞得人心不服,后来她的众叛亲离,证明她多年管理的失败。探春最后远嫁了,没有机会让我们来检阅她的管理对人心的得失。但是书中只言片语的描写,已经告诉我们,她的改革是成功而有成效的。作者给了探春一个“敏”,不同一般。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时候,她同样不含糊。
在她问政期间,正好赵姨娘的弟弟赵国基去世,来贾府讨要丧葬费,探春按惯例给了二十两银子。其实,她如果付出四十两,同样不违规。当她的母亲哭着来兴师问罪时,探春毫不留情地一顿排揎。义正词严之外,更多了些冷面无情。这便是探春的个性。赵姨娘虽是亲生母亲,探春根本没有将她放在眼里。正出、庶出的影响,让她冷血。这是礼教的胜利,探春只是受礼教的教育太深了。与她的管家才能无关。
红楼梦中探春到底嫁给了谁 第6篇
很多研究红学的学者普遍倾向于探春是嫁给到了海外做了王妃,他们根据小说前八十回的细节来推测的.证据如下:第一,根据曹雪芹写给探春的判词和画册,画册中探春在一艘开往海外的大船上掩面哭泣,暗示着她远嫁海外。第二,大家在玩占花名的时候,探春的签上的题诗和李贽等人的言论,也暗示着探春要做贾府的第二个王妃。第三,在放风筝一回中,探春放的风筝是只大凤凰,凤凰代表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对于几个重要人物都写了判词,尤其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几位姑娘。判词,说得简明一点就是曹先生对他们一生命运的总结,我们也可以从判词中隐约看到主人公的命运。
探春的判词旁画着两个人放着风筝,一个女子坐在远赴海外的大船上掩面哭泣,判词的内容: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样的一幅画与一首词象征着,探春离别家乡,拜别父母双亲,远嫁海外。
贾探春,贾府的三小姐,有着“玫瑰花”之称,虽然是赵姨娘所出,在金陵十二钗里她的排名在精明强干的王熙凤之前,贾府的几位小姐之名有“原应叹息”的谐音,但是作者把她描述成一个才华横溢,有决断的人,作者对她的偏爱不难看出来。最后她到底嫁给了谁,我更倾向于她的确是远嫁到了海外,虽然在小说前八十回并没有交代清楚,后来高鹗所写的版本也只是他个人的见解,电视剧也是改编,我更愿意相信曹雪芹先生为她所写的判词,从她的判词中我的推断也是嫁到了海外。
《红楼梦》小说介绍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高考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