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因性疲乏论文(精选8篇)
癌因性疲乏论文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在在西南医院肿瘤科初次住院接受姑息治疗的128例患者, 按入院日期的奇偶数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见表1。
1.2 方法
采用单维数字化量表 (0~10量表, 0代表无, 10代表最严重, 0~3分为轻度, 4~6分为中度, 7~10分为重度) 测量CRF的程度, 患者入院后先向患者介绍“疲乏”的具体表现, 再通过以下3个提问了解患者疲乏的强度和影响: (1) 你感到疲乏吗? (2) 如果有, 单维数字化量表示你疲乏的程度。 (3) 疲乏对你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有何影响?实验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一套减轻癌痛患者疲乏的护理措施, 进行干预,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 然后入院第7、第14、第21天再次评估患者的疲乏及其程度。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自身前后对照,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对疲乏的护理干预后对疲乏程度的体验与对照组有差异, 见表2。
P值是指与入院时情况相比
3 护理对策
3.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部患者缺乏对疲乏的正确认识, 往往认为它是疾病带来的必然后果或健康症状下降的必然症状[2]。由于CRF是动态的、多维度的, 不同于一般的疲乏, 患者在接受癌症治疗前对CRF的理解往往基于他们过去对疲乏的经历。所以为了更好的应对CRF, 在患者治疗前根据患者和家属的需要,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向患者介绍CRF的典型感受、特征、病因、应对方法等, 要让患者知道CRF不同于他们以往所经历的疲乏, 不同于由于运动、缺少睡眠或者因为感冒而导致的疲乏, 以及治疗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 以及出现不良反应时的具体的应对方法, 只有事先给予正确且充分的教育干预, 才能加强患者对健康照护的调整能力, 并保持自己的应对信心。
3.2 营造舒适的病室环境
在良好的环境下, 患者能够获得最高层次的安静舒适状态[3], 肿瘤患者尤其需要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根据患者需要调整到合适的病房, 保持环境清洁, 通风良好, 病室内温度在18~25℃, 湿度在55%~65%, 必要时建立家庭病房, 将患者平素喜欢的小饰物、日用品等放于随手可拿的地方, 允许家属陪护, 动员与患者关系密切的人员探视时间来探视患者, 让患者感觉到大家对他的关心.医护人员在查房时有意识的多询问患者的情况, 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并鼓励病友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在与病魔抗争中的经验和体会, 建立和谐的病区人文环境。
3.3 遵医嘱使用药物
积极治疗患者的疼痛、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贫血是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 血红蛋白低, 则疲乏程度高[4];可遵医嘱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 必要时需输血改善患者的贫血状态;可指导患者吃花生、红枣、阿胶等具有生血作用的食物。长期慢性疼痛也是导致患者疲乏的一个重要因素, 给患者和家属讲解疼痛及用药的相关知识, 促使他们改变对止痛药物的不正确认识, 指导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经过一段时间, 患者这一系列的症状减轻, 在能量水平、活动水平、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3.4 心理调适
疲乏、焦虑和抑郁常同时发生, 许多患者因被确诊为癌症而焦虑、恐惧, 表现为失眠、性格孤僻等, 因此注意对患者的观察,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讲解所患疾病的治疗现状和坚持治疗的重要性, 鼓励患者勇敢的面对现状, 积极的治疗, 必要时经专家心理咨询, 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改善疲乏症状, 以免患者有过激的行为。
3.5 活动/休息
生物节律在维持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生物节律紊乱则导致患者疲乏, 缺乏食欲, 情绪低落。但人们常持有一种错误的观点, 认为CRF患者应少活动、多休息。研究显示, 在化疗期间, 活动与疲乏程度呈负相关[1], 为患者提供合理使用能量的咨询和指导, 根据患者的数值评分对CRF进行评估, 制定适合于患者的活动和休息计划, 来维持正常的生物节律。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增加患者白天的活动, 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 提高夜间的睡眠质量。由于完全静息状态可导致肌肉的分解代谢, 过多的休息并不利于疲乏的缓解[5], 故进行适当的有氧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做体操是改善疲乏的又一有效途径, 但要指导患者锻炼应循序渐进, 每周数次, 不宜过劳。
3.6 营养护理
维持患者较好的营养状况, 可以降低疲乏的发生或见减轻疲乏的程度, 肿瘤本身和其治疗影响患者食物的摄入, 所以每周监测患者的体质量和水、电解质平衡, 指导家属根据患者的口味和治疗需要为患者准备可口的饭菜, 合理的膳食搭配, 保证营养的摄入。
4 体会
CRF不仅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还可以影响病情, 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对CRF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减轻CRF对肿瘤患者所带来的痛苦是肿瘤科护理的重要内容, 由于CRF普遍存在, 其产生机制复杂, 影响因素较多, 目前有不少应对CRF的措施, 其有效性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有待进一步论证和阐明。在工作中探索和学习, 以丰富的专业知识, 精湛的技术和全面的服务贯穿患者住院的全过程, 提升了我们的服务品质, 也减轻了患者的不适, 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实现了整体护理的实质和内涵。
参考文献
[1]任晖, 王建明, 马双莲.癌因性疲乏的护理研究现状[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9) :57-58.
[2]Richardson A.Measuring 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Support Care Cancer, 1998, 6 (2) :94-100.
[3]边志衡, 尹红梅, 谭佳丽.舒适护理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3) :35-36.
[4]Cella D.Factors influcing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patients:anemia and fatigue[J].Semin Oncol, 1998, 25 (3Suppl7) :43-46.
癌因性疲乏论文 第2篇
关键字:癌因性疲乏;五行音乐;穴位按摩;肺癌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9-0050-01
引言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将与肿瘤或肿瘤治疗有关的持续存在的主观上的劳累感觉,并有功能障碍,疲乏症状反复出现,持续时间2周以上且疲乏症状持续数小时不能缓解,定义为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根据国外报道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为60%~90%[3]。本研究以本院肺癌化疗患者为对象,运用中医五行音乐配合中医自我穴位按摩的方法,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来有效地缓解或消除肺癌化疗期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和排除标准
1.1.1 入选标准
(1)符合原发性肺癌诊断标准,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者。
(2)符合中医证候辨证标准:气阴两虚型。
(3)体能状况评分(ECOG PS)≤2分。
(4)涉及本项目研究内容的干预性治疗,至少与入组参与本研究相隔30天以上。
(5)年龄18-75岁之间(含18、75岁);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
(6)没有听力和肢体活动障碍,能感受音乐节奏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住院患者,通过筛选和评估,总计60例受试者入选此项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60例患者西医诊断为肺癌。中医证型均为气阴两虚型。
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岁。文化程度:肿瘤分期:Ⅱ期32例、Ⅲ期25例、Ⅳ期3例;腺癌32例,鳞癌28例。化疔方案:患者均接受以顺铂DDP为基础的化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化疗方案及中医辨证分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在入院后给予对照组常规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3.2 干预组 在入院后给予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听赏式中医五行音乐治疗配合中医穴位按摩治疗。
(1)中医五行音乐治疗:因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以焦虑抑郁情绪为主应用角音为主音(属木)的中医五行音乐进行干预,采用五行音乐CD光盘。每天2次,每次30分钟,疗程14天。
(2)中医穴位按摩治疗:中医手、足穴位按摩知识传导;同时发放手、足穴位按摩示意图资料。
(3)具体按摩方法为:用同身寸法取穴,按、一指禅推、揉法等作用于内关、中脘、足三里三组腧穴,每日2次,每个腧穴按摩时间为10分钟,共按摩30分钟。
1.3.3 调查工具 采用简易疲乏量表(brief fatigue inventory,BFI)。
1.3.4 调查方法 取随机抽样匹配分组的方法。
1.3.4 统计学方法 简易疲劳量表评分是等级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癌因性疲乏程度的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癌因性疲乏评分基线相平(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组化疗后现在疲劳程度,24小时内最疲劳程度,一般活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人际关系、享受生活有显著意义(P<0.01)。其他2个维度得分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癌因性疲乏的发生原因
对患者生理、心理、自理能力、生存质量等方面产生极大影响,而且患者对CRF知识缺乏,选择消极应对方式,继而导致病情加重,成为后期终止治疗的直接原因。
3.2 五行音乐配合穴位按摩能缓解肺癌化疗患者的CRF
本研究所用的内关、中脘、足三里分别属心包经,奇经八脉之任脉,足阳明胃经,具有调理脾胃、扶正培元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穴位按摩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通过刺激穴位,经络传导,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机体复合胺的释放,复合胺能放松人体,促进睡眠。穴位按摩时的护患交流,积极疏导并调节了患者心理状态,患者深信医护人员尽心尽力的救治和护理,解除了患者的思想顾虑。消除患者恐惧、优郁等,使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消除或减轻失眠症状。
4 结论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87%的肺癌术后化疗病人存在癌因性疲乏,呈中度水平。本研究表明,五行音乐配合穴位按摩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能力等多角度改善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症状。
参考文献:
[1] 董志伟,乔友林,李连弟,等.中国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J].中国肿瘤,2002,11:250-260.
癌因性疲乏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第3篇
1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 癌因性疲乏可归属于“虚劳”范畴。虚劳又称虚损, 是以脏腑功能衰退, 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2]。癌因性疲乏是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放化疗药物及其他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 引发正气不足, 气血阴阳亏损, 脏腑虚损而为病, 同时或夹痰, 夹湿, 或气血瘀滞[3]。众多中医古籍中均有阐述虚劳之因的记载, 其中《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对虚劳的原因做了比较全面的归纳, 认为“虚劳有先天之因, 有后天之因, 有痘疹及病后之因, 有外感之因, 有境遇之因, 有医药之因”[4]。《素问·示从容论篇》认为疲劳属于气血耗伤引起的虚证, 涉及五脏六腑, 主要以脾、肝、肾为主, 尤首当推脾。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正常, 则谷气自旺而化源不乏, 四肢肌肉乃得温养。一旦脾胃升降失常, 会导致气机逆乱, 气血生化乏源, 脏腑生理功能不能协调, 引起各种“内乱”虚损之候, 即疲乏、食欲不振、纳呆、恶心、呕吐、便溏、泄泻等症状。其次, 肝主筋, 是引起肢体运动的重要结构。《素问·五脏生成论篇》云:“肝失疏泄会导致脾运化的失常, 木不疏土或土壅木郁, 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 血运失和, 气血生化乏源, 湿邪中阻, 发生倦怠。另外, 肾为先天之本, 肾气盛则精神健旺, 筋骨强劲, 动作敏捷。肾精亏损、髓海不足则精神萎靡、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肢体痪弱不用、疲乏无力[5,6]。
2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药治疗
有报道记载, 美国梅奥诊所研究人员发现, 人参含皂苷有助缓解疲乏感的作用[7]。关攀士等[8]研究发现刺五加注射液能有效缓解疲劳, 从小鼠爬绳试验测得刺五加总苷有兴奋作用, 对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促进作用, 同时还能预防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的减少。顾叶春等[9]采用参芪、生脉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参芪扶正注射液是以党参和黄芪为主要原料, 益气补虚、增强机体抵抗力。生脉注射液中含党参、五味子、麦冬养阴复脉, 党参能补益中气, 调和脾胃, 结果显示病人的疲劳程度有所改善。另外,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 党参多糖对胸腺T淋巴细胞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五味子对神经中枢有兴奋作用, 使疲劳兔的脑电波恢复正常, 能改善人的智力活动及耐力, 增强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10]。葛家华等[11]采用丹参酮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50例取得较好效果。丹参酮能抑制糖代谢、氧自由基的过量产生和乳酸钠堆积。
3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护理措施
3.1 穴位疗法
Cassileth等[12]所做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 按摩能有效改善包括疲劳、疼痛、抑郁、恶心呕吐等在内的症状评分。Alexeeva等[13]针对门诊乳腺癌化疗病人每周进行3次按摩, 结果显示病人疲乏症状有所缓解。另有研究表明, 使用足底穴位按摩治疗晚期癌症病人, 疲乏得分也明显下降。此外, 随后该研究团队做的2个小样本研究结果表明, 针灸治疗可使乳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减轻。Vickers等[14]的研究发现, 乳腺癌病人化疗后通过每周1次或2次的针刺治疗, 31.1%的病人癌因性疲乏症状得到改善, 抑郁程度较轻的病人, 癌因性疲乏症状改善更为明显。Gadsby等[15]采用经皮针刺样电流刺激神经对癌症病人进行姑息治疗后, 病人主诉疲乏感有所缓解。
3.2 药膳调理
国内李亚玲等[16]的研究发现, 乳腺癌病人每日早晚进食补虚正气粥, 结合心理支持和有氧运动能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 (CRF) 症状。但是, 该研究是几个干预项目的综合效果, 饮食干预的效果无法单项评估。国外的1个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 对乳腺癌病人进行2周的鱼油胶囊干预, 与安慰剂组比较, 鱼油组并不能改善疲乏症状, 对恶心、呕吐症状和体重也没有影响[17]。早期也有学者考虑到医院或家庭供应药膳情况有限, 选择居家康复的乳腺癌病人进行了小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结果发现在家里实行饮食干预也不能改善病人的疲乏[18]。因此, 关于饮食干预是否能够减轻病人CRF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3.3 中医导引术
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运动锻炼方法, 中医称之为导引, 即“导气令和, 引体而柔”。包括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五禽戏等, 该疗法突出意守入静、身心并练和内外兼修[19]。中医导引术强调有意识的呼吸运动和肢体活动, 提倡集体练习。导引健身术的动作均柔和缓慢, 圆活连贯, 动静相兼, 并且简单易学, 无需器械辅助, 不受环境限制, 具有舒筋通络, 调理脏腑和气血之功效。另外, 集体练习的方式为病人提供了沟通平台, 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 这些特点不仅能使癌症病人进行有氧运动, 还能获得社会支持。但有关中医导引术用于乳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研究报道较少, 使得对它的探究更值得期待。
4 问题与展望
癌症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混合方法研究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病人150例。纳入标准: (1) 病理学确诊的癌症病人; (2) 生命体征平稳且思维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完整; (3) 自愿参与并配合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病人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医疗付费类型、疾病诊断、治疗情况等。
通过Piper疲劳量表中文修订版 (RPFS-C) [7]对病人进行疲劳程度的评估。该量表包含22条目 (4个分量表) 和1个附加条目, 采用0分~10分评估病人4个主观方面 (行为/严重程度、情感、知觉、认知/情绪) 的疲劳程度。0分表示没有, 1分~3分表示轻度, 4分~6分表示中度, 7分~10分表示重度。该量表信度系数为0.97, 效度亦良好[8]。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2 定性研究方法选取RPFS-C得分>0 分的病人, 采用目的抽样法, 应用现象学的方法, 以半结构性、面对面、深度访谈的方式采集资料, 获得病人的疲乏相关的真实感受及体验。访谈选择在独立、安静的房间内, 由2位有10年以上护理经验的肿瘤科护士进行, 1位护士进行访谈并录音, 另一位护士进行书面记录, 访谈时间30min~60min。运用Minichiello所提出的刺探和引导的方法, 让病人自由地说出内心感受和真实体验。根据访谈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再次访谈完善资料, 每例病人进行1次或2次访谈。
访谈结束后24h内运用扎根理论原则进行资料分析。将访谈资料包括病人非语言行为整理成文字, 采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
2 结果
2.1 定量研究结果
2.1.1 病人一般资料发放调查问卷150份, 回收问卷139份, 其中有效问卷126份, 有效回收率为84.0%。共纳入癌症病人126例, 其中男65例, 女61例;年龄23岁~78岁 (52.7岁±14.48岁) ;已婚112例, 离异6例, 丧偶5例, 未婚3例;小学及以下14例, 初中, 高中64例, 大专及以上48例;家庭月收入<1 000元8例, 1 000元~2 999元20例, 3 000 元~4 999 元48例, ≥5 000元50例;医保67例, 新农合52例, 自费7例;胃癌35 例, 大肠癌28 例, 肺癌18 例, 乳腺癌17例, 食管癌15例, 卵巢癌8例, 血液系统肿瘤3例, 胰腺癌2例;按TNM分期划分Ⅰ期15例, Ⅱ期24例, Ⅲ期67例, Ⅳ期20例;初诊断9例, 化疗1个或2个周期51例, 化疗≥3 个周期66 例, 其中有32例化疗前已行手术治疗。
2.1.2 病人癌因性疲乏水平本研究中41例病人未出现疲乏 (RPFS-C得分=0分) , 占32.54%, 85例出现疲乏 (RPFS-C得分>0 分) , 癌因性疲乏发病率为67.46%, 而轻度疲乏者27例 (占疲乏总人数的31.76%) , 中度43例 (占疲乏总人数的50.59%) , 重度15例 (占疲乏总人数的17.65%) (见表1) 。疲乏持续时间4d~220d (68.49d±24.18d) 。
2.1.3 病人一般资料与疲乏相关性分析85例RPFS-C得分>0分的病人的一般资料与疲乏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与疲乏不相关;婚姻状况 (r=-0.255, P=0.018) 和家庭月收入 (r=-0.334, P=0.002) 与疲乏呈负相关, 而医疗自费情况 (r=0.360, P=0.001) 和肿瘤分期 (r=0.487, P=0.00008) 与疲乏呈正相关, P均<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
例
2.2 定性研究结果对30例RPFS-C得分>0分病人进行深入访谈, 整理分析, 得出4个主题, 分别是病人广泛存在CRF、CRF的原因、CRF的影响以及如何减轻CRF。
2.2.1 病人广泛存在CRF体验30 例病人均表达不同程度的躯体疲乏体验, 最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 活动减少, 病人描述为“精力大不如前, 浑身无力, 什么都不想干”“疲劳永无止境”。多数病人会过度休息和睡眠, 病人诉“即使休息还是感觉疲惫, 但我还是一直想睡觉”。CRF还包含精神疲乏, 主要有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沮丧, 病人诉“感觉说什么都是废话, 一切太麻烦了”“自己现在没什么价值, 还是累赘”。认知感觉上大部分病人有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思考困难等症状, 被病人描述为“脑子不转了似的”“感觉迟钝, 反应慢”。由病人的描述中能感受到病人身心饱受疲乏困扰,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正常生活质量。
2.2.2 CRF原因CRF原因主要有睡眠障碍相关症状 (如疼痛) 和肿瘤治疗, “疼痛, 浑身不舒服, 睡不好觉”“第2次化疗开始出现浑身无力”。还有病人因为感情和经济问题, “想到我的女儿马上没有妈妈就很绝望, 什么都不想干”“费用太高, 负担不起, 不知道坚持下去有意义吗”。而有的病人却认为疲乏是因为不活动, “整天待在病床上不动, 让我没有活力”。还有病人诉“说不出原因, 就是没劲”。
2.2.3 CRF影响CRF的主要影响是病人机体正常功能受损、缺乏兴趣、情绪消极、失控感和不独立等。病人感觉疲乏使他们机体正常功能受限, 对事物缺乏兴趣, “浑身不舒服, 连动个手指头都觉得酸软”“什么都不想干, 麻将也不想打了”。这些又影响他们的情绪, 感觉对疾病和疲乏感无法控制, “我感觉老了很多”“每天庆幸的只是我还活着”“很无助”。很多病人进而想寻求他人特别是家属和医护的理解和支持, “我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鼓励”“希望护士对我更照顾”。
2.2.4 减轻CRF病人自觉减轻CRF的方法有充足休息、良好睡眠和健康饮食, “休息几天应该会感觉好些”“希望睡好觉”“多吃能让我有力气”。部分病人希望通过治疗症状减轻疲乏, “希望医生能让我不疼痛”。还有病人觉得增加活动、分散注意力和祷告有效, “我要开始锻炼来恢复从前活力”“有时通过织毛衣可以分散注意力, 尽量忽视它”“和主祷告, 我会静下心来”。
3 讨论
《成人癌症幸存者疲乏的筛查和管理指南》[9]指出, 截止至2012年1月, 美国约有1 370万癌症幸存者, 建议所有病人从诊断癌症开始至完成治疗期间, 至少应该每年1次筛查CRF。CRF是癌症病人最常见和最痛苦的症状之一, Berger等[3]研究发现, 70% ~100%的病人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一段时间后有CRF体验。Mitchell等[10]研究结果为CRF患病率为25%~99%。本研究先进行定量研究, 通过RPFS-C量表对病人进行疲劳程度的评估, 结果显示CRF发病率为67.46%, 与国外数据接近, 可能本研究部分受试者为早期诊断, 且国内外存在差异故检出率较国外稍低。多数病人从第2次化疗周期开始出现疲乏, 个别病人手术后即感到疲乏, 持续时间为4d~220d (68.49d±24.18d) 。其中轻度疲乏者占31.76%, 重度者17.65%, 中度者超过半数, 由此可见临床癌症病人多数受CRF困扰程度不浅, 时间不短, 急需护理人员增强意识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在RPFS-C中行为/严重程度得分最高, 在护理干预中应注意该区别。
本研究对85例RPFS-C得分>0分的CRF病人的一般资料与疲乏程度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医疗自费情况和肿瘤分期与疲乏有相关性 (P<0.05) , 表明婚姻状况越差 (未婚、离异和丧偶) , 疲乏程度越重, 反之婚姻状况越和谐, 疲乏程度越轻;家庭月收入越低, 疲乏程度越重, 反之收入越高, 疲乏程度越轻;医疗自费比例越大, 疲乏程度越重, 反之医疗自费比例越小, 疲乏程度越轻;肿瘤分期与疲乏显著相关, 肿瘤分期越晚, 疲乏程度越重, 反之肿瘤分期越早, 疲乏程度越轻。婚姻状况与疲乏呈负相关, 离异、丧偶或未婚病人CRF发生率及疲乏程度较已婚病人高, 可能因离异、丧偶或未婚者心理较脆弱, 家庭压力较大, 加之肿瘤带来的身心打击, 无伴侣鼓励与支持, 故疲乏表现更明显。有研究显示, 超过70%的癌症病人迫切需要心理支持[11]。本研究也发现病人疲乏后更依赖他人, 想得到其他人的鼓励和支持。此外经济因素也是影响病人CRF的主要原因, 家庭月收入和医疗自费类型与疲乏明显相关, 高额的医疗费用给病人特别是自费病人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这与国外研究结果有区别, 应该与国外医保体系发达有关。肿瘤分期是最显著的相关因素, 肿瘤分期越晚疲乏程度越重, 身体机能会随着疾病进展而下降, 且肿瘤诊断和疾病进展所导致的负面心理也会明显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 疲乏愈发严重。Mitchell等[10]研究结果也显示, CRF与癌症类型及分期有关。
本研究从85例CRF病人目的抽样30例病人进行深入访谈, 通过Colaizzi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 得出病人广泛存在CRF、CRF的原因、CRF的影响及如何减轻CRF4个主题。受试病人基本同时存在行为、情感、知觉和认知4个方面的困扰, 马斯洛将需求分为5层, CRF病人的基本需求都遭受严重打击。疲乏的痛苦使病人正常机体功能和生理需求受影响, 而病人对于癌症的恐惧、未来的担忧及自身价值的怀疑, 使病人安全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此时病人更需要爱和归宿感, 所以CRF病人更依赖他人, 更需要家属及护理人员的鼓励与支持, 这也要求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多沟通, 尽早干预。有研究建立一个螺旋状的CRF模型, 起点为确诊癌症前健康的个体, 癌症确诊并开始治疗后副反应出现生活质量下降, 身体上的痛苦引起心理抑郁和焦虑, 身心的痛苦形成恶性循环, 螺旋角不断增加, 螺旋越来远大。随着CRF持续存在, 经济压力和失控感使病人变得脆弱和依赖, 如此不断恶性循环, 幸福感和需求被破坏, 最终产生绝望[12]。本研究中病人自觉减轻CRF的方法有充足休息、良好睡眠、健康饮食、治疗症状、增加活动、分散注意力和祷告等, 与《成人癌症幸存者疲乏的筛查和管理指南》[6]推荐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对病人教育和评估, 治疗病人症状或并发症, 适当的体力活动, 心理干预和药物) 有相似之处, 为护理人员采取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 本研究通过混合方法研究对癌症病人CRF进行深入剖析, 得出癌症病人广泛存在CRF, 主要与婚姻状况、经济负担和肿瘤分期有关, 且病人迫切需要家属的理解与鼓励, 护理人员的沟通与干预。中国癌症病人与国外病人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关注点不同, 所以CRF的评估和干预需立足于国内情况, 国内病人往往更能“忍”而不告知, 所以这要求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多沟通,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混合方法研究癌症病人的癌因性疲乏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定量研究部分随机选取150例癌症病人,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病人人口学资料和Piper疲劳量表中文修订版;定性研究部分目的抽样选取30例病人, 开放式访谈了解病人疲乏体验。[结果]定量研究部分126例病人入组, 其中85例患有癌因性疲乏 (轻度疲乏者占31.76%, 中度者占50.59%, 重度者占17.65%) , 疲乏发生率为67.46%, 疲乏持续时间4d220d (68.49d±24.18d) 。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与疲乏呈负相关 (P<0.05) , 而医疗自费情况、肿瘤分期与疲乏呈正相关 (P<0.05) 。定性研究得出病人广泛存在癌因性疲乏、癌因性疲乏的原因、影响及如何减轻4个主题。[结论]病人广泛存在疲乏体验, 婚姻状况、经济负担和肿瘤分期与疲乏明显相关, 病人迫切需要家属的理解、鼓励及护理人员的沟通和干预。
癌因性疲乏论文 第5篇
关键词:锻炼干预,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的定义: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 (NCCN) 在其2007版癌症治疗指南中将癌因性疲乏 (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 定义为:是与癌症或癌症治疗有关的, 一种痛苦的, 持久的, 主观的厌倦或筋疲力尽的感觉, 但其与近期的活动不成比例, 同时干扰人体正常功能[1]。
对于正常人来说, 疲乏是机体一种保护性的甚至令人愉悦的调整机制, 帮助人体应对各种形式的压力和活动, 他能通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或睡眠来缓解, 从而使个体感到精力恢复。研究发现, 癌因性疲乏较之正常的疲乏更严重, 更痛苦, 时间更持久, 并且很少能通过休息缓解[2], 引起癌因性疲乏的因素包括疾病本身, 疾病并发症及各种治疗带来的副反应, 焦虑、抑郁、睡眠紊乱可加重癌因性疲乏的程度, 本研究通过观察锻炼干预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旨在探讨减轻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后, 继续接受放疗、化疗或同时接受两种治疗, 没有癌细胞转移迹象且没有限制他们参加锻炼项目疾病的癌症患者80例, 男性36例, 女性44例, 年龄21~60岁;其中宫颈癌15例, 鼻咽癌8例, 食管癌13例, 肺癌8例, 乳腺癌15例, 子宫内膜癌12例, 外阴恶性肿瘤2例, 膀胱癌6例, 睾丸癌1例, 入选患者均意识清楚, 无精神认知障碍;Karnofsky活动状况评定≥80分;自愿合作;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锻炼干预组, 普通护理组, 每组4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 病情, 社会支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普通护理组的患者接受由肿瘤护理团队提供的标准化治疗, 没有指定的锻炼项目, 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疾病的护理。锻炼组的患者被给予一份书面的处方, 内容具有个性化, 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步行训练和肌肉强度训练, 贯穿于他们癌症治疗的整个过程。
1.2.1 锻炼干预
(1) 放松性项目-步行训练:以放松肌肉和调节神经为主要目的。时间控制在20~30min, 每分钟90~120步, 心率控制在120次/分之内, 之后进行5min的慢步走, 使自己平静下来。每天1~2次, 逐渐递增。 (2) 肌肉强度训练:步行锻炼平静下来后, 开始进行肌肉强度的锻炼, 肌肉强化训练项目包括3~5min的热身和指定锻炼方案中6个对抗弹性阻力的动作且每个动作要重复10~20次。
1.2.2 监管方法
每两周对两组患者电话回访一次, 与其进行交流, 并对锻炼组的患者进行步行锻炼和肌肉强度强化训练的合适度进行评估, 根据需要对他们的训练进行调整。
在治疗期间, 所有的患者都要根据自己的疲乏程度完成每天日志, 并将每周日志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研究小组。锻炼组的患者日志包括步行时间, 脉率、可感知的力度、计步器数值及指导者的意见。
1.2.3 评估方法
(1) CRF评估:采用美国研制出的信度与效度较好的简短疲乏量表 (BFI) 进行CRF评估, 简易疲乏量表采用0分~10分计分方法测量患者既往24h疲乏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疲乏程度评估标准:0分-无疲乏;2.57分±1.04分——轻度疲乏;5.18分±1.41分——中度疲乏;8.41分±1.35分——重度疲乏。 (2) 焦虑评估:采用Zung自评焦虑量表 (ZSAS) , 具有很高的内在一直性, 简便且易于操作。共有20个条目组成, 按1级-4级评分, 按照中国常模计算, 总组分的分界值为40分。本研究对于自评分≥40分者认为存在焦虑。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2.1 BFI比较
锻炼干预前后患者疲乏程度减轻, 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ZSAS比较
锻炼干预前后ZSAS有明显变化, 患者焦虑程度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疲乏是癌症患者以及接受抗癌化疗, 放射疗法, 骨髓移植, 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的患者常见的症状。近年来, 由于联合治疗和剂量密集疗法的增加使用, 使这个已影响70%~100%的癌症患者的问题开始加剧[3]。近年来, 转移性肿瘤性疾病的患者与癌症相关的疲乏患病率超过75%, 一份关于癌症幸存者疲乏的报告显示:疲乏是一个在治疗的末期的数月甚至数年后的破环性的症状。癌症患者的疲乏较之疼痛和恶心更让人痛苦, 因为后者还可以通过药物控制, 但是, 癌因性疲乏目前还处于很少被报道, 缺乏诊断以及没有有效治疗的状态。由于癌症患者太过于劳累而不能正常的参与到有价值的社会角色和活动中, 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大量资料认为, 加强癌因性疲乏的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因此, 这就需要专业护士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锻炼, 来降低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及程度。
近年来, 一些研究表明疲乏与激素的变化有关, 有氧运动刺激垂体腺分泌P-内啡肽, P-内啡肽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 而且能提高机体对强刺激的耐受力;同时有研究表明, P-内啡肽是最好的生理镇静剂;还有学者认为, 运动时机体神经系统产生微电刺激, 这种刺激能缓解肌肉紧张和精神抑郁, 而且能使大脑皮层放松, 减轻心理紧张[5]。锻炼干预是一种低风险性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比较容易掌握, 比较容易运用于临床。本研究的优势在于, 针对实验组的每位患者实施锻炼干预, 其被给予的运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患者每周的反馈做出调整。若给予统一的运动量标准, 本研究发现有一部分患者的疲乏程度不但得不到改善, 反而会加重。所以, 本研究主张提供个体化的锻炼指导, 以达到有效改善患者疲乏的效果。通过该项研究发现:在治疗癌因性疲乏的过程中, 接受规律锻炼的患者与普通护理组患者相比, 前者表现出较低的疲乏水平及焦虑水平,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参考文献
[1]李铮.癌因性疲乏的概念分析及其护理措施[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3) :75.
[2]韩娜, 于世英.癌症病人的乏力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J].肿瘤防治研究, 2006, 33 (12) :910-912.
[3]Criclo C, Barbero T, cicerIM, et al.A survey of cancer relatedfatigue prevalence in cancer patients[J].Ann oncol, 2003;4:97.
[4]谈学灵, 刘素珍.癌因性疲乏评估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2B) :395-398.
癌因性疲乏论文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月广州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胃癌术后并行辅助化疗的病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病理报告确诊为胃癌, 接受过手术且至少完成1个化疗疗程病人;年龄在18岁及以上;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能进行语言沟通;病人知晓疾病诊断, 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心、肺、脑、肾等器官重大疾病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调查期间使用过抗精神病药物者。
93例病人, 以男性为主, 占64.5%;年龄20岁~76岁 (53.3岁±11.0岁) ;已婚89例 (95.7%) ;家庭人均月收入以2 0 0 0元~2 9 9 9元者居多 (2 4例, 25.8%) ;治疗期间仍然在职占33.3%;Ⅲ期胃癌病人占50.5%;胃窦癌占48.4%;46.2%接受了远端胃癌根治术, 31.2%接受了全胃切除根治术;11.8%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口服替吉奥胶囊单药化疗的病人最多 (40例, 43%) ;体质量指数 (BMI) 正常的病人占57%, 仅31.2%的病人BMI指数低于正常;82.8%的病人手术后体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68.8%病人的KPS评分为90分~100分。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的调查研究, 样本量采用公式[Max (维度数) ×20]×[1+15%]计算所得, 以Piper修订疲乏量表 (the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 RPFS) 维度数最多 (4个) , 经计算得出本次调查所需样本量至少为92例。资料收集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及Piper修订疲乏量表。 (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由研究者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自行设计, 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与治疗情况。 (2) RPFS:由Piper等[5]于1998年在原始疲乏量表 (PFS) 基础上修订而来, 该量表包括行为疲乏 (6个条目) 、情感疲乏 (5个条目) 、躯体疲乏 (5个条目) 、认知疲乏 (6个条目) 4个维度, 各条目及维度得分范围均为0分~10分, 量表各条目得分相加再除以所填条目的个数所得平均分即为量表的总得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越严重, 0分为无疲乏, 0.01分~3.00分为轻度疲乏, 3.01分~6.00分为中度疲乏, 6.01分~10.00分重度疲乏。2003年香港大学So等[6]将其翻译为中文, 并将其应用于157例骨髓移植术后的白血病病人中, 其重测信度为0.98, 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1, 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0.93。现该量表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 且有较高的信效度[7,8]。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份, 回收95份, 回收率100%, 其中有效问卷93份, 有效率为97.9%。
2 结果
2.1 胃癌术后病人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评分情况 (见表1、表2)
例 (%)
分
2.2 胃癌术后病人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持续时间及发生高峰时段
(1) 癌因性疲乏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32例 (34.4%) , 1周至半个月25例 (26.9%) , 超过半个月23例 (24.7%) 。 (2) 癌因性疲乏一天中的高峰发生时段:早上11例 (11.8%) , 中午12例 (12.9%) , 下午或晚上1 9例 (2 0.4%) , 一天中无固定发生时间38例。
3 讨论
3.1 胃癌术后病人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发生率及总体疲乏水平
本研究病人中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较高, 为86%, 与文献报道[9,10]胃癌病人疲乏的发生率在89.5%~100%接近。本研究中病人的癌因性疲乏总体为为轻度疲乏。吴健等[9]报道胃癌术后病人疲乏程度为中度疲乏, 高于本研究中病人的疲乏水平, 这可能与本次调查的病人多数采用单一药物 (S-1) 化疗且调查时病人均处于化疗间歇期有关。虽然病人的总体疲乏水平较前有所减轻, 但其发生率仍然高居不下, 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仍需重视病人的疲乏情况, 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减轻疲乏对后续治疗的影响。
3.2 胃癌术后病人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各维度疲乏水平
本研究中躯体疲乏在癌因性疲乏4个维度中得分最高。梁骊敏[11]对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结果也显示, 躯体疲乏的发生率为84.9%, 是4个维度中发生率最高的, 22.6%的病人自诉经历过重度的躯体疲乏。胃癌术后病人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手术对消化系统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导致术后病人营养欠佳, 易出现疲劳乏力;胃癌的预后不良、手术创伤及化疗副反应等使病人长期经历身心刺激, 精力和情感大量消耗, 疲乏感加重;胃癌术后的病人, 其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生成相对不足, 再加上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 导致病人更易贫血, 其疲乏程度也更重[12];免疫系统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 会引起病人的疲乏感, 5-羟色胺 (5-HT) 的产生可能导致中枢性疲乏。由此可见, 本研究中, 躯体疲乏是癌因性疲乏最重要的方面, 缓解病人的躯体疲乏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嘱咐病人加强营养、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减轻病人的疲乏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 运动及足够的休息可以缓解化疗相关的认知障碍[13], 从而改善病人的认知疲乏, 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促进其社会职能的恢复。
3.3 胃癌术后病人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持续时间及高峰发生时段
本研究显示, 34.4%病人的癌因性疲乏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 持续1周至半个月者占26.9%, 24.7%病人出现疲乏的天数超过半个月, 与熊芳芳[1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大多数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癌因性疲乏在化疗后前2周较为明显。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组病人在每个化疗疗程中均需连续口服化疗药2周, 其不良反应会导致病人疲乏持续时间较长。40.9%的病人认为癌因性疲乏在一天中无固定高峰发生时段, 20.4%的病人认为下午或晚上最疲乏, 11.8%的病人认为早上最疲乏, 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 接近一半的病人认为疲乏高峰出现时段不固定[14]。国外有学者则发现, 病人的疲乏在一天中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且在下午或晚上最为疲乏[15], 分析原因可能为本组病人中大部分为非在职状态, 体力消耗不明显, 故对疲乏出现的高峰时段感觉不明显。
癌因性疲乏论文 第7篇
关键词:癌因性疲乏,肿瘤,影响因素
疲乏是疾病的普遍性症状,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癌症及其相关治疗引起的疲乏出现速度快、程度强、持续时间长, 而且对病人体力、社会、精神、心理、认知方面造成严重影响。一项对1 569例癌症病人的研究中表明, 80%的病人出现了疲乏症状[1,2]。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中心 (NCCN) 2015年修订的《癌因性疲乏实践指南》[3]将癌因性疲乏 (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 定义为一种痛苦的、持续的、主观的乏力感或疲惫感, 与活动不成比例, 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 常伴有功能障碍。Piper[4]从护理角度将癌因性疲乏定义为一种主观感受、不寻常的全身性过度疲乏, 与癌症有关且受到生理周期的影响, 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定, 其缓解与个人的行为和努力不成比例或不相关。有研究表明, 癌因性疲乏已被证明是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疲乏是一个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没有统一标准的, 复杂的、非特异性的、主观的现象, 疲乏可能是心理的、生理的、病理的以及和其他原因共同引起的症状。疲乏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现综述国内外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以期为临床医护工作者提供参考, 以便为病人提供干预与指导, 尽可能改善病人疲乏症状以及生命质量。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人口学因素
国内学者杜富秀[5]分别对乳腺癌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进行探讨, 其疲乏程度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颜斐斐[6]对结直肠癌病人的调查显示, 疲乏最严重的年龄段为61岁~70岁, 其次为小于40岁的病人, 51岁~60岁, 41岁~50岁, 大于70岁的病人, 可能是由于病人步入老年阶段, 各项生理指标下降, 由安享晚年到遭受癌症的巨大心理应激, 导致病人的疲乏程度最重, 而40岁以下的病人的程度较重要承受工作、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有关。对大肠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表明女性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要较男性病人的重[7], 分析其原因, 可由于性别之间存在的疲劳差异与血红蛋白含量、携氧能力的差异有关, 女性血红蛋白水平低于男性, 则疲劳程度高;还有研究者认为, 女性病人夜间褪黑激素水平变化较大, 疲乏的产生与褪黑激素产物呈负相关。
1.2 临床因素
1.2.1 治疗因素
不同的治疗方式均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病人的疲乏, 其中手术引起的疲乏最重, 乳腺癌、大肠癌等术后化疗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疲乏, 且随着治疗的进行, 疲乏程度不断加重。欧玉兰等[8]利用修改后的Piper疲乏量表对82例乳腺癌手术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7天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术前86.6%的病人存在轻、中度疲乏, 而术后中、重度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为100%。沈婵娟等[9]通过对72例肺癌病人分别在放疗前和放疗后第15天疲乏程度的测评, 经过比较发现, 癌症病人在放疗后的疲乏程度明显高于放疗前。中医认为, 癌症病人多因年老体弱、情志不遂、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引起疲乏[10], 而反复手术、放疗, 多疗程化疗等因素会导致病人气血两虚从而加重疲乏的发生。手术造成的疼痛以及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可能是造成疲乏最主要的原因, 而术后放化疗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肠梗阻, 使食物摄入量减少, 这些都使机体的能量供给少于机体所需要的能量, 造成营养不良, 从而引起疲乏[11]。
1.2.2血液学因素
一项对肺癌病人的调查显示, 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病人的疲乏发生率较高, 且与整体疲乏得分之间均呈负相关, 说明病人贫血越重, 其疲乏也会越明显[12]。术后结直肠癌病人的研究显示, 贫血的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要高于正常的病人, 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6]。贫血是否与术后结直肠癌病人的癌因性疲乏有关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该研究还显示, 血钾浓度和清蛋白含量越低, 则病人疲乏越重。病人营养状况与疲乏密切相关, 而白蛋白作为反映病人营养程度的重要指标, 与疲乏程度也密切相关。康复期肺癌病人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疲乏评分成负相关[13], 甲状腺素水平越低, 疲乏评分越高, 但是该研究也认为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由许多机制共同参与, 而且神经内分泌是由一个复杂的网络构成, 还有疲乏病人多无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其他临床表现, 是否需要甲状腺素片治疗,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确认。
1.2.3 疾病因素
不同疾病、分期以及病理类型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疲乏程度, 但国内尚无明确文献报道, 但肿瘤的部位、大小、病理类型以及侵及的范围均会影响治疗方案及病人预后, 且随着肿瘤的生长, 消耗机体内营养物质, 末期病人常出现恶病质症状、机体消瘦、肌肉肌蛋白储存不足, 亦会导致病人自觉疲乏无力。
1.3 病人因素
1.3.1 疼痛
刘玉萍等[7]对大肠癌病人的研究中证实了疼痛对癌因性疲乏有预测作用, 在对结直肠癌、乳腺癌病人的调查中也表明不同疼痛程度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有显著性差异[5,6]。
1.3.2 睡眠障碍
疾病所造成的心理应激会造成病人睡眠障碍, 在对乳腺癌病人的研究中显示有睡眠障碍的病人比例高达92.1%, 且与总体疲乏程度呈正相关, 即睡眠障碍程度越重[5], 癌因性疲乏程度越重, 颜斐斐[6]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1.3.3 情绪
颜斐斐等[14]研究结果表明, 术后结直肠癌病人焦虑发生率21.39%, 抑郁发生率为16.04%, 术后结直肠癌病人癌因性疲乏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许虹波等[15]研究指出, 存在抑郁情绪的病人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睡眠障碍, 甚至拒绝治疗等行为, 以及自觉思维迟钝, 从而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下降, 生活态度消极, 即表现为行为感觉疲乏和情感认知疲乏, 病人癌因性疲乏程度及对生活的影响已被证明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1.4 社会因素
有研究结果证明, 病人家庭功能得分越低, 病人的疲乏程度越严重, 家庭功能障碍是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之一。杜富秀[5]研究也显示社会支持的程度与病人的疲乏程度密切相关, 但也提出客观存在的物质上的援助, 对病人的疲乏症状影响不大;让病人体会到更多的是情感和精神支持, 可有助于减轻其疲乏症状。病人在面对疾病痛苦的同时, 如果有良好的家庭功能以及社会支持, 所面对的压力将减少, 产生的疲乏情绪也会相应减少。金晓燕等[16]研究显示, 病人癌因性疲乏与疾病不确定感呈正相关。其原因可能当病人缺乏涉及疾病本身及其相关治疗知识时, 无法预测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疾病的不确定感增加了病人对疾病的感知, 增加了疲乏等症状的严重程度。
2 国外研究现状
2.1 人口学因素
有研究发现, 癌因性疲乏与病人的年龄无关, 但是需要考虑的是癌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率不同有关性别之间存在的疲劳差异[17]。Yurtseve等[18,19]关于性别之间差异的研究结果与国内基本一致。
2.2 临床因素
2.2.1 治疗因素
近几年细胞因子通过免疫作用治疗癌症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重视, 而已经明确的是细胞因子治疗癌症后的一个主要伴随症状是疲乏。放化疗引起的疲乏症状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Geninitz报道保留乳房的乳腺癌病人疲乏在放疗4周后开始加重, 5周后达到高峰, 放疗结束后2个月恢复到放疗前状态[20]。手术是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措施, Dutta报道对于同一肿瘤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病人会经历不同的疲乏过程。同时在不同类型的癌症, 如喉癌切除术、食管癌切除术、肾上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经蝶骨微创手术、睾丸切除术、胃手术, 以及直肠手术后病人均有出现疲乏症状的报道[21]。治疗中使用镇静、镇痛、止吐药物也会对疲乏造成影响[22]。
2.2.2 血液学因素
国外学者研究多集中在免疫反应引起的细胞因子的变化上, 国外学者已证明有疲乏症状的病人血清中前炎性反应因子的活性明显高于没有出现疲乏症状的病人, 且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没有疲乏的病人[23]。有研究显示, 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病人的疲乏发生率较高[24]。虽然在临床上, 贫血会造成病人疲乏已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但是没有明确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来解释这一点。但贫血会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 因此纠正贫血也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25]。血清中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变化一方面与肿瘤的进展有关, 一方面与情绪以及治疗诱发的疲乏相关, 但也有报道指出以上的相关性关系不够充分, 需要进一步研究[26,27]。
2.3 病人因素
2.3.1 疼痛
Beck等[28]研究表明, 癌症疲乏病人整个病程中疼痛发生率高达33%~50%。Chang等[29]研究发现, 中度疼痛的病人疲乏发生率是轻度疼痛病人的2.3倍。
2.3.2 睡眠障碍
多个国外研究表明严重的疲乏与病人的睡眠障碍、睡眠昼夜规律的变化有关, 同时昼夜规律的中断与抑郁症状也相关[30,31]。
2.3.3 情绪
Romito等[32]研究结果显示, 癌症病人抑郁、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30%和37%, 且15%病人两症状并存。国外学者在对250例癌症病人治疗前后疲乏与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病人治疗前后抑郁变化与疲乏的变化并不一致, 治疗结束后疲乏症状加重, 相反抑郁症状反而得到缓解[33]。
2.4 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 超过70%的肿瘤病人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支持;有的病人不愿倾诉癌因性疲乏的症状, 认为癌因性疲乏是肿瘤治疗中必须忍受的[34]。国外研究癌因性疲乏与病人希望能够得到社会支持和适应社会的关系, 结果认为疲乏与病人希望能够适应社会的程度相关[35]。
3 展望
病人性别、肿瘤位置、治疗方式、疼痛、睡眠、情绪、社会支持等因素已被证实会对癌因性疲乏程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血液学中血清细胞因子以及血红蛋白浓度会对癌因性疲乏产生影响, 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且众多因素互相影响, 不同的年龄阶段是否对疲乏产生影响还需进一步的探讨。目前已有对于肿瘤不同治疗方式, 多集中在化疗, 对围术期病人的研究较少, 而手术仍是大部分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所以围术期病人的疲乏水平也应得到关注与重视。
癌因性疲乏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6例, 年龄46~84岁, 平均59.9岁, 病理活检确诊均为子宫内膜癌。分为观察组 (18例) 和对照组 (18例) 。排除其他癌症史、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沟通交往能力均正常, 既往无精神病和意识障碍等病史, 无合并循环、呼吸和消化等严重疾病, 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包括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由责任护士完成, 观察组除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外, 还由专职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并评价干预效果, 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包括:
1.2.1 认知干预:
评估患者的健康需求, 应用自我调节理论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子宫内膜癌、癌因性疲乏, 指导家属陪伴患者。在治疗前把癌因性疲乏的感受、特征、病因、预防及应对方法等相关知识,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和个体化指导, 从而提高患者对癌因性疲乏的科学认识, 树立正确信念, 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1.2.2 心理干预:
指导亲属给予精神上的关心、支持和疏导, 消除其不良情绪, 家庭功能良好的患者疲乏程度明显低于家庭功能障碍的患者。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 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动态变化, 并经常组织患者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促进病友之间的交流、接纳和关爱;鼓励患者参与娱乐活动, 分散注意力, 增加自我照护的信心。
1.2.3 运动干预:
适当的体能锻炼可以增加患者的功能储备, 减少疲乏。参加有节律的有氧运动, 比如骑自行车、慢跑和打太极拳等, 可以锻炼全身体能、提高机体耐力和维持机体平衡, 从而有效地缓解疲乏, 增进患者生活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
1.2.4 饮食及睡眠干预: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 根据患者的食欲情况及饮食特点, 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饮食结构, 科学饮食。依据个人喜好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和高蛋白饮食, 适当添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将同病种病人安排在一起, 避免与手术患者、产妇同居一室,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 减少病人之间的干扰, 病房定时通风换气, 病房温、湿度适宜, 减少噪声, 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减少白天睡眠时间, 规律生活, 提高睡眠质量, 优化睡眠。
1.3 观察指标
癌因性疲乏评估采用修改的Piper疲乏评估量表, 该量表是用来评估主观感知疲乏的自我评估量表, 共22项条目, 每一项都采用分值从0分 (无疲乏) 到10分 (最严重) 评价。评价总分为0~220分, 平均分值为总分除以22所得到的数值, 分值越高表明癌因性疲乏程度越重, 分值0分为无疲乏, 分值为1~3分是轻度疲乏, 分值为3~6分为中度疲乏, 分值为6分以上为重度疲乏。生活质量使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 (QLI) 量表评估, 该量表囊括5个方面的内容: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对健康的感觉、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和对整个生活的认识, 每方面分3级 (0、1、2) 评分, 总分10分, 分数越高, 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评估方法及时间
专职护师在评估前使用统一指导语, 对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 解释填写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不加任何暗示, 由患者自行填写后收回, 不便书写者, 根据患者意见由家属协助填写, 结果由专职护师评价。第一次在患者入院后第二天进行干预前评估, 第二次在化疗结束出院后一周测量患者疲乏状况及评价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配对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癌因性疲乏状况
干预前对照组患者重度疲乏各4例, 观察组患者重度疲乏5例;对照组、观察组各1例无疲乏患者;轻度、中度疲乏程度患者对照组4例、9例, 观察组5例、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例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癌因性疲乏状况
干预后, 对照组2例无疲乏患者, 3例重度疲乏患者, 观察组7例无疲乏患者, 1例重度疲乏患者;对照组5例轻度疲乏, 8例中度疲乏患者, 观察组8例轻度疲乏、2例中度疲乏患者;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例
分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情况
观察组患者生活感受、日常生活、健康感受、活动能力、家庭支持及总体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3 讨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 癌因性疲乏发生率为93%[3], 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接受手术和化疗后, 存在不同程度的癌因性疲乏和心理问题。癌因性疲乏是不同于一般的疲乏, 它发生快、程度重, 能量消耗大, 持续时间长, 不能通过休息缓解, 可使患者处于一种慢性能量耗竭的痛苦状态, 降低机体功能及自我评价[4]。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对患者的生理、精神、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等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可导致病情加重。及早积极进行癌因性疲乏相关因素的评估, 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使患者充分认识癌因性疲乏及其危害, 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从而促进康复。
本研究提示, 通过认知干预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可以减轻癌因性疲乏, 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地削弱癌因性疲乏的作用, 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良好的家庭功能和对疾病积极的面对方式, 可能会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应急持续的时间, 从而会降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 也能缓解患者躯体和精神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康复。骑自行车、慢跑和打太极拳等运动干预, 能刺激垂体分泌β—内啡肽[5],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及机体对强刺激的耐受力, 运动时机体神经系统产生电刺激, 这种刺激能使大脑皮质放松, 减轻心理紧张, 同时, 运动可使重要脏器的血流增加, 营养供给充足, 器官的功能提高, 可达到减轻或消除疲乏的作用。良好的饮食及睡眠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机体素质及抵抗力, 起到抗疲乏作用, 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有利。
综上所述, 癌因性疲乏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护理干预缓解,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对癌因性疲乏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 以缓解或消除癌症患者的癌因性疲乏。
参考文献
[1]尹江琴, 闫华, 田亚兰, 等.系统化护理干预在妇科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0 (5) :336.
[2]周俊.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相关因素调查[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8 (2) :114.
[3]王爱云, 常俊丽, 杨振菊, 等.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放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14 (20) :22-24.
[4]李丽芸, 詹陈菊, 罗莉芳, 等.宫颈癌患者癌因性疲乏38例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 (9) :5.